财政资金监管论文

2024-06-10

财政资金监管论文(精选6篇)

篇1:财政资金监管论文

2014年**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县财政局、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不断加强镇级财政建设、积极培植新财源、强化镇级财政资金的监管,使我镇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有力的促进了我镇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镇基本情况

**镇在**县的西大门,是由五个小乡镇合并而成的农业大镇,镇域面积3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万亩。管辖18个村、2个社区,全镇总人口达7.5万人。2014年,全镇确定财政收入目标为 10000万元,较上年实绩增长25%,净增2000万元。2014年初步预算可用财力为3070.2万元,在支出安排上体现新增财力倾向美好乡村、集镇建设与开发区建设等重点支出倾斜的特点,预计投入村级道路及美好乡村建设350万元,集镇建设300万元,园区建设450万元。截止目前,共建立健全2014乡镇财政资金档案6宗,涉及补助性资金3101万元,项目类资金2435.2 万元,预算资金3070.2 万元,开展抽查巡查工作60余次,积极落实财政资金监管工作。

二、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主要做法及成效 为了更好地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落实好中央各项民生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我们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

1、扩大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范围。镇财政将镇本级资金、镇集体经济收入、上级政府安排各类补助性资金、上级部门下达到乡镇的资

金等全部纳入乡镇财政监管范围。我们镇每一个单位的每一笔收支都是在镇财政严格的监管下完成的。2014年上级部门下达乡镇项目资金,各项补助类资金,我们镇各类支出达8606.4余万元,均纳入到镇财政资金监管范围,并将各项资金及时录入财政资金监管系统,以便于随时查询各项资金拨付情况。

2、严格财政资金使用审批程序。我们结合**镇的实际制定了《**镇财政资金使用审批程序》。在工作中我们能严格执行《程序》的规定,要求每一笔财政资金使用支出,首先经主要领导同意,分管领导签署意见,财政分局对票据进行初审,签署意见后,报镇长审批,最后到财政分局办理资金的拨付手续,由分局在国库集中支付平台上统一支付。

3、加强补助性资金的监管力度。我们镇对各项补助性资金补助政策和补助对象做到了及时公开、公示,扎实做好补助信息的基础管理工作,采取“部门造册、专户管理,分账核算、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实行“一折通”,杜绝了挤占、截留、挪用农民补贴资金的现象,保证了资金按期拨付并兑现到位。还通过走访、查阅档案等形式,对补贴资金发放到位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2014年我们镇共发放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民政优抚、五保、低保等,全部采取“一折通”形式及时足额的将补助资金发放到补贴对象手中,无一错补、漏补、少补。

4、加强项目资金监管。镇财政严把项目申报关,做好项目公示,并对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及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全程监督,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2014年,我们镇共完成一事一议村村通、路桥修筑、文化广场等建设项目20个,资金支出共计694余万元。由于镇财政严格实行项目资金专户储存,专人管理,分账核算,对每个目实施全程监管,对项目的真实性、可行性进行实地察看,并向上级财政提出意见建议,及时检查项目的开工建设和进展情况,及时评估验收,做好项目支出审核和资金拨付工作,使项目资金为三农服务发挥应有作用。

5、加强镇、村资金和财务的监管。加强镇级财政预算管理,实行综合预算,并按规定及时足额将所有收入缴入国库。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管理,协助镇农经站,严格执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工作制度”,规范了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各村村务、财务公开内容、时间、形式做了进一步的规范,要求各村必须按照《**镇村务(财务)公开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村务、财务公开。同时,加大对镇村资产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镇村资产保管、使用、处置等管理制度,做到资产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统一。

6、加强资金抽查巡查力度。通过镇财政管理工作人员抽查、巡查资金这种方式,不仅多方面听取了群众意见和了解了情况,而且全面准确地把握抽查巡查事项的真实情况,充分发挥镇财政部门主体作用,切实担当镇财政资金监管抽查巡查的职责。对于补助性资金抽查按照不低于该项资金补贴对象5%的比例,成立了工作小组对抽查巡查情况进行记录,形成文字材料,并定期整理、装订成册,按文件档案要求保管。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抽

查巡查,检查项目申报是否有权威部门的可行性报告;工程招投标过程是否全程公开;项目开工建设和进展情况是否按计划进行;工程完工后是否及时组织验收;资金是否按规定程序及时拨付到位。在抽查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涉及违纪违规的要按相关规定办理。

通过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增强了资金的安全性,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三、关于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一定要紧密结合乡镇自身实际,从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培植乡镇财源这一根本出发,通过理顺体制,健全制度,完善机构,规范职能、强化监管等方面入手,建立起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新型乡镇财政。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乡镇财政对乡镇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对每笔财政资金的使用都要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2、要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就要加快发展乡镇经济,为乡镇财政培植充裕的财源。要积极探索发展经济的新路子,因地制宜、涵养和培植后续财源。首先,要根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已有的政策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发展对乡镇财

政贡献大的产业,做大乡镇财政收入这块蛋糕,不断拓展财源建设空间,加大乡镇财源建设力度。其次,乡镇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能,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经营,管理好、经营好乡镇集体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实现乡镇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乡镇财政提供充裕的、直接的财源。三是在发展经济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切不可不顾乡镇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3、改变方式,拓展财政资金监管的深度与广度。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资金发放监管机制,严格执行资金操作规程和财政政务公开。二是要对农村低保、五保户、困难户、大病救助、三农保险等项目实行全面覆盖,切实做到公平、公正与公开;三是项目建设要严格实行四个制度,即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程序规范;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提高乡村项目实施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实行绩效评价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实行跟踪审计制,提高资金的监控能力,确保专款专用。

我们**镇在乡镇财政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上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镇级财政建设、不断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为**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证。

**财政分局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篇2:财政资金监管论文

一、基本情况介绍

(一)##县基本情况

1、社会经济概况:##县是全省20个贫困县之一, 总面积2353平方公里,总人口68.6万人,下辖12镇1场,206个村(居)委会,2010年生产总值199.6 亿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221元,来源于##县的财政总收入16.9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39亿元,全县财政供养总人数13213人,其中在职10397人,离退休2563人,其它253人。镇级供养总人数1161人(不含教师、派出所、林业站、兽医站、卫生院),其中在职818人,离退休337人,其它6人。

2、地理位置:##县位于的西北部,江中下游,东邻

区,西连、,北接,与

市区相连,是

与的过渡地带。境内交通四通八达,107国道、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公路等相通。

3、农业资源方面:全县现有耕地22263公顷,其中水田16963公顷。农副产品有大米、花生、竹笋、水果、茶叶、蔬菜、麻鸡、乌鬃鹅等。其中清远麻鸡、骆坑笋、乌鬃鹅、笔架茶更是驰名中外的传统土特产。

4、矿产资源方面:现经查明的矿产资源品种有20多种,主要以黄金、稀土、高岭土、温矿泉、石灰石、石英为主。石灰石储量不仅大,现探明约有7亿吨,而且适合用于生产水泥用石,平均品位CaO≥48%;温矿泉贮量丰富,水质优良,开发利用价值高。

5、旅游资源方面:全县各类旅游资源有60多处,温泉、漂流、体育、生态等旅游项目较为著名。

(二)乡镇财政基本情况

2010年乡镇财政预算内总收入80169万元,其中工商税收收入27,155万元,同比增长39.08%,上级补助收入53014万元,一般预算支出79438万元,收支对比结余731万元。

2010年乡镇财政预算外总收入1960万元,预算外总支出1918万元,收支对比结余42万元。

(三)乡镇财政所基本情况

我县辖10个镇,1个林场,设9个财政所,现有各类职工62人,其中公务员46人,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在编人员7人,事业编制人员7人,其他性质人员2人。40岁以下人员41人,约占职工人数2/3,本科以上学历34人,大专以上学历22人,高中3人,中专3人,具有初级以上职称3人。

二、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严格按照广东省财政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粤财预[2010]110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我县在省财政厅

财预[2010]110号文件下发及参加财政部举办的培训班后,迅速向局领导汇报有关精神。局领导非常重视,立即召集相关领导、股室、乡镇财政所召开会议,传达部领导有关讲话精神并学习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充分认识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重大意义,统一了思想。会上明确了由预算股负责牵头开展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各股室积极配合,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力争在两年内在全县全面铺开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并根据我县实际,印发了《关于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定期通报及反馈制度的通知》,《##县镇级财政资金监管实施办法》等文件。

(二)选准试点,逐步推广

为了能够顺利开展试点工作,由预算股牵头,组织各业务股室对全县10个乡镇情况进行摸底,到各镇财政调研,充分了解乡镇财政所人员配置、软硬件设施、办公场所等情况,通过与镇领导的深入沟通,争取乡镇领导的大力支持。

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并得到省财政厅、财政部的信任与认可,选取了

镇作为财政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直接联系点。为了能让

镇更好地开展试点工作,县财政补助

镇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经费,帮助解决设备、设施等硬件建设。

(三)定期通报,信息通达

一是使用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通达效率。县财政局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所与县财政局内部联网的优势,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将上级下达的财政资金文件第一时间转发至乡镇财政所,使财政所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财政资金信息,做好资金使用、监督计划。

二是建立信息定期通报制度。2010年9月,我局印发了《关于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定期通报及反馈制度的通知》,建立我县财政与乡镇财政以及乡镇财政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推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具体如下:

①明确监管资金范围,所有财政资金均属于监管范围,中央、省、市、县专项资金纳入重点监管范围。

②明确操作流程,县直各单位在收到中央、省、市专项资金文件或收到县本级专项资金时要及时将资金使用计划分解到各镇,并填写《##县财政专项资金分解情况通报表》,于每月10日前报县财政局相关业务股室审核。各业务股室将县直各单位报送的《##县财政专项资金分解情况通报表》

进行汇总,审核无误后于每月13日前报预算股。县财政局预算股将各业务股室审核无误的《##县财政专项资金分解情况通报表》进行汇总,并在每月15前向各镇通报。

③明确职责,县直各单位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及时将政策、资金信息收集整理。各镇收到资金分解情况通报表后,建立资金监管台账,了解跟进有关项目,逐步对项目资金实施监管。

④跟进监管,镇作为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定期通报制度试点镇,在财政局通报专项资金分解情况后,镇要积极跟踪辖区内财政资金特别是专项资金项目的落实情况,每季度上报县财政局项目监管情况。财政局预算股及业务股组成联合检查小组,不定期到乡镇进行检查,指导镇财政所开展财政资金监管工作。

(四)抽查巡查,重点监管

按照文件精神,所有财政资金都属于监管范围,由于资金量大,内容繁多,我县对用于乡镇的专项资金进行认真梳理,将乡镇财政资金分为六大类,即:教育专项资金、强农惠农资金、抚恤救济资金、医疗卫生资金、科技文化资金、其他专项资金。各业务股室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强化对乡镇财政所的业务指导,特别是在资金使用政策解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监管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开展工作初期,由我局各业务股室抽调精干人手,配合太和镇财政所相关人

员对“两免一补”资金、家电下乡补贴、种粮直补等资金进行检查,根据不同项目、不同资金现场进行政策指导,全面分析有关问题,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的业务水平。

(五)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一是制定乡镇干部培训计划,计划2011-2012年对全县乡镇财政干部进行轮训,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加强“两基”建设、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包括财政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当前财政改革内容和财政政策,涉农惠民补助政策及资金管理办法等。

二是选派优秀干部参加上级财政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并作为师资储备,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干部培训的效果。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举办了多次培训班,其中支农政策培训班举办了7期407人次,全县(含财政所)财会人员培训4期240人次。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农村社会养老、低保、医保、五保户供养、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种粮补贴、农村义务教育补贴等政策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务、行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农村财会知识的讲解。通过培训,镇级财政干部对财政支农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财会理论知识更加丰富,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六)落实资金,加强考核

一是落实乡镇财政工作经费50万元,主要用于改善乡镇办公设备设施;二是制定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考核办

法,对试点镇进行考核,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存在问题

一是受目前我县的财政体制及资金的管理要求及模式的限制(县财政对教育、民政、公安等资金大包大揽以及农林水等资金实施报账制管理模式或资金到县直主管部门),镇级财政对资金有关政策要求不太清楚,熟悉也需要一个过程,同时,由于镇级较少开展检查等工作,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经验有待提高。

二是工作任务繁重,人员明显不足。目前乡镇的中心工作任务是计生工作及征地拆迁工作,每名财政干部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外,很多时间都忙于中心工作,能够用于拓展新业务的时间已经很少。目前乡镇财政所人员配置一般在6名左右,但是财政所要兼顾的工作很多,家电下乡补贴、村账镇管、政府出纳、政府会计、镇财县管报账员等等工作均要有专人负责,人员明显不足。

三是地位尴尬。财政所作为乡镇直属事业单位,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但由于乡镇的中心工作任务多,在协调各部门的过程中,难以引起部门重视。同时,目前专项资金大部分由县直各部门进行管理,资金拨付不通过财政所,财政所在资金监管过程中存在下级监管上级的情况,如果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难以开展工作,并打击财政所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经费来源无保障。目前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工作经费主要由镇自筹,县财政给予一定补助。由于镇级经费比较紧张,可用于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工作的资金不多。

四、今后工作设想

一是加强业务指导,制定资金监管计划,协调县局相关股室指导乡镇学习最新文件。同时结合县局领导、股室联系乡镇制度,将资金监管工作成效纳入考核范围,充分发挥各业务股室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人员培训,根据财政资金监管要求,结合实际案例的讲解,分析存在的问题,掌握资金监管方式,全力推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

五、建议

一是理顺体制,建议上级财政部门与编办等部门进行沟通,明确乡镇财政所在资金监管中的职能,以便财政所开展工作。

二是增加补助,建议设立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工作专项资金,根据各县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补助。

篇3:浅析如何加强县级财政资金监管

1. 科学理财意识不强

一是从政府层面来看, 财政管理统筹不优。由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 地方政府财政管理的理念长期偏重于收入的征收征管, 努力培植财源, 壮大财政实力。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 以致地方财政管理主线都在财政资金征收与争取上, 在科学发挥财政监督职能,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管理效能上相对薄弱, 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重发展、轻监管的现象。

二是从预算部门 (单位) 来看, 财政监管观念弱化。预算部门 (单位) 是财政资金的主要支出使用者, 从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出发, 主观上认为到单位的钱都是自己的钱, 自己爱怎么用就怎么用, 较少考虑如何合理安排支出, 发挥资金支出效益, 内心并不肯真正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管。

三是从财政部门来看, 财政监管较为被动。目前, 基层财政经济状况普遍较差, 大多属于吃饭型财政, 仅能勉强保证低水平的人员工资和机关基本运转, 财政部门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争取项目和资金上。对财政资金监管的积极性不够, 监督的力度不大, 监管范围不全, 各项监督检查、会计检查往往浅尝辄止。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 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 事前、事中监督少;对某一事项和环节检查多, 全方位跟踪少。对发现的问题大多轻描淡写, 对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缺乏实质性的处罚, 对整改等后续工作关注不到位, 弱化了财政监督职能和权威。

2. 预算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

一是预算编制与科学规范性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财力紧张, 预算部门 (单位) 预算经费 (特别是公用经费) 大多不足, 有些部门申报项目时不严格审核, 随意虚报, 以期用项目资金弥补公用经费不足。有些部门编制的预算不够完整, 未将上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上年结转结余资金、其他收入等纳入预算;有些部门上报的项目未进行调查和论证, 可行性研究不够, 较为笼统, 资金预算过粗, 资金用途和具体流向不够明确, 编制的绩效目标未进行细化、量化, 指标设置缺乏科学依据, 整体编报质量不高。

二是预算执行刚性约束不强, 监督流于形式。从财政预算实际执行结果情况看, 普遍存在追加预算比例较高, 预算实际执行结果与年初预算编制差距较大、预算编制公开透明程度不高等现象。由于掌握信息的不对称, 财政部门难以准确掌握各预算部门 (单位) 的职责及工作目标, 对其编报的部门预算 (尤其是项目预算) 不能提出很好的建议。有的部门 (单位) 仍按照以往的经验管理和使用预算资金, 未严格按照预算的口径部署和安排工作、支出随意性较大, 造成部门预算执行不到位, 弱化了预算约束的刚性。

三是绩效理念缺乏, 绩效评价整体质量不高。对县一级来说, 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 不同预算部门之间、财政内部各单位之间都存在着认识差异。一些部门领导缺乏绩效意识, 认为只要资金使用合法合规, 项目任务如期完成就行了, 对预算绩效管理被动应付。绩效评价的核心是评价体系, 而县级财政大多没有能力研究本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基本上是照搬上级财政的做法, 指标体系很不完善。各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是通过固定的财务、项目管理指标进行评价, 侧重于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评价, 而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评价不足。大多数单位提交的评价报告, 并未围绕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问题、建议未进行深究, 与评价体系相关度不高。有些部门甚至将绩效评价报告与工作总结相混淆, 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绩效评价。

3. 项目资金监管执行不力

一是项目申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项目库尚未建立, 不少政府投资项目缺乏科学论证程序, 盲目上马;有些虽进行了论证也只是流于形式, 立项批复的建设内容与实际建设内容悬殊较大, 一方面造成投资较大的损失浪费, 不能发挥项目的预期效益, 另一方面导致投资管理失控。

二是招投标程序不严谨。有的应公开招投标的项目, 而以邀标或议标的方式规避或逃避招标;有的采取擅自将招标范围限定于主体建筑工程, 而将应招标的一些配套附属工程则直接发包的方式有意肢解招标;有的招小做大, 随意扩大投资规模;有的以续建为名直接指定施工队伍, 严重违反了招投标法的规定。

三是工程监理履职不到位。在工程签证资料中因监理签证不实造成的虚报工程造价的比重较大。有的工程现场监理签证不及时, 等工程完后, 集中补签, 影响了签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有的监理对施工单位随意变更的工程内容违规签证。

四是资金拨付审核把关不严。在实际工作中, 不少财政业务股室或者对审核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或者工作不够细致, 或者拉不下熟人、朋友的情面, 或者出于简化办事手续、提高服务效率的考虑, 对用款单位提交的资料 (包括项目合同、工程进度、监理公司证明、收款人名单、住址、合法票据等) 审核把关不严, 对资料不齐全的未要求补齐, 资料有问题的也没有追查深究, 致使监督关口形同虚设。而国库支付监督审核职能也存在缺位, 国库支付更多的是履行简单的业务支付流程, 审核支付申请是否在预算范围内, 对资金的用途及挤占挪用专款的现象并未进行严格审核。

五是项目资金使用不规范。财政项目资金主要是指财政安排的为完成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 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但在实际操作中, 究竟哪些资金应纳入项目资金核算, 界限不清, 项目资金未单独核算, 项目经费与经常性经费混同使用, 存在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用于弥补公用经费的现象, 或是项目资金虽单独核算, 但各子项之间串项使用等情况。

二、规范和加强县级财政资金监管的几点建议

1. 转变观念, 增强依法理财理念

首先要创新财政监督管理的新思路。财政资金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我们要尽快健全财政资金管理监督制度, 形成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事前管理、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严格约束体系, 由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监督转变、由突击检查向专项检查与日常检查并重转变、由纠错与查处型监督向预防与服务型监督转变, 堵塞各种漏洞, 清除各种隐患, 促进财政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其次要创新资金使用模式。财政资金的使用既要保证安全, 又要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效益。结合县域经济环境特点, 在资金管理中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 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在力求规范的同时, 带动社会资本投入重点项目, 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和效益。

最后要创新财政资金监管的新手段。抓紧制订财政存量资金盘活方案, 加快盘活存量资金进度, 用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以及亟须资金支持的重大领域和项目。同时, 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项目资金统筹使用理念, 进一步拓宽统筹整合范围, 加大统筹力度, 发挥整合资金办大事的作用,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2. 精细管理, 增强预算刚性约束

一是要科学编制, 增强预算的合理性。首先要编制全口径预算, 即预算的全面性, 所有的预算部门 (单位) 所有的收支都必须遵循法定预算程序申报。现代预算制度的精髓和要义就是无预算不支出, 无支出不行政。其次要公平合理的确定预算支出。目前分类分档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不足, 是导致经费之间挪项使用的直接原因。为此, 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各预算部门 (单位) 的经费需求调研, 根据财力适当增加公用经费预算, 尽力保障各部门合理的支出需求, 使部门预算更具可操作性。再次要细化预算编制内容。所有使用政府预算资金的项目, 必须做好事前调研论证、可行性研究, 详细测算项目所需要的资金, 明确资金的具体流向, 设立细化量化、科学可行的绩效目标, 填写完整的项目申报文本和项目资金绩效目标申报资料, 按规定的要求申报, 为增强预算约束力奠定基础。

二是要健全程序, 增强预算的合法性。首先要建立有效的预算审查机制。逐步实现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由形式性向实质性过渡。在部门预算的两上两下阶段, 财政部门应加强与人大预工委、财经委的联系和沟通, 提供当年预算编制的全面信息。人大预工委、财经委对预算草案按照法定程序组织专家进行审查, 提出审查意见。预算部门 (单位) 根据人大的部门预算审查意见修改、完善预算。最后提请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审议决定。其次要体现现代预算制度中的主体责任。一旦预算批准到部门以后, 那么部门就是预算执行的主体, 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和执行结果负责, 财政部门只负责预算执行的监督和管理。再次要推进预算公开。预算公开的目的是让公众知晓并监督政府的具体资金去向, 预算要具有刚性约束, 就必须公开、公正、透明, 接受公众监督。要逐步扩大预算公开范围, 既要按照功能分类设置科目, 客观反映支出的方向和具体情况, 也要分项目、分部门细化科目, 增强预算透明度, 让公众看得懂。

三是要强化执行, 增强预算的严肃性。要严格预算执行, 强化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 实现预算源头审查监督向预算执行、决算的全过程监督, 减少预算与决算之间的差异, 增强预算的刚性约束。其次要加快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运作机制。按照完善操作、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确保安全的原则, 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 以动态监控系统为平台, 开展财政资金流转全过程跟踪式监督。同时要将监控信息及时反馈, 与部门预算相对接, 进一步增强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再次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结合的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 对预算执行低绩效, 甚至零绩效的预算部门及其责任人员要实行绩效问责。

3. 注重绩效, 增强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要健全完善项目决策机制。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项目库、专家库和监督员库三库建设。对项目进行分类管理, 按类型分别建立相应的项目库;采取自我推荐和单位推荐的方式, 针对不同的专业优势分别建立财务专家、行业专家和绩效专家, 根据专家的能力和表现实行动态管理;聘请人大、审计、财政、监察、司法、人民群众代表充实监督员库, 增强监督力量。其次要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 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 应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对重大项目必须实行风险评估、集体决策。再次要引入竞争性机制。对于新增性预算支出项目, 按照轻重缓急和绩效优先的原则从项目库中公开竞选, 禁止拿钱找项目。

二是要严把项目管理的审核关。首先要加强投资评审力度, 把好源头关。实行先评审、后招标先评审、后拨款先评审、后批复制度, 将评审关口前移, 积极开展设计图纸审查, 严格控制设计建设规模和标准, 从源头上参与工程造价管理, 充分发挥事前监督作用。其次要掌握项目实施进度, 把好过程关。实行项目资金拨付审核制项目管理现场勘察、核查制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制度, 加强与发改、住房建设、财政、国土、环保、国资、审计部门的衔接和配合, 利用国库集中收付和各项专项检查开展绩效运行监控, 及时纠正运行偏差, 确保各项工作进程按进度执行。最后要及时竣工结算, 把好收尾关。项目建成后, 要迅速进行工程质量、规划、环保、消防、人防、卫生、档案等专项验收, 并及时申请项目综合验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的审核监督, 审计部门应强化对建设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审计监督。凡未经综合竣工验收或综合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准投入使用。

三是要努力提升绩效评价水平。首先要规范绩效评价操作程序。要参照《湖北省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操作指南》, 成立评价组织机构和评价工作组, 拟定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收集整理证据资料、开展问卷调查, 从投入、过程、产出和效益方面对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其次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评价的核心。财政部门要会同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 组织专家, 共同制定绩效指标体系。在开展绩效评价实践中, 县级毕竟能力、财力有限, 省级财政和业务主管部门可利用专家优势, 分部门研究绩效指标体系, 对研究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试点, 通过绩效评价进行验证, 根据评价结果适时地调整指标, 将完善后的指标在全省进行推广和应用;也可以采取各地申报、市州牵头组织、共建共享的方式建立全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库。最后要完善绩效评价公开机制。在一定范围内, 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力度,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督促项目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进行整改。

摘要: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一直以来都是各级财政部门的工作重心。近些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 财政收支规模的持续增长, 县级财政作为上对省市, 下联民众的关键结点, 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保障各项政策贯彻落实的责任越来越重。有效提升县级财政运行能力, 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有效运行, 刻不容缓。

篇4:财政资金监管需“多效”

尽管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不同,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同,财政资金管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存在差异,但就现状分析,各行政事业单位完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上存在着共性着力点。

强化财政预算编制

因为财政预算本身是财政收支的框架和依据,对财政资金的收支实务具有一定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加强财政预算编制的监控力度要把握四点:一是确保财政预算的全面性,严格要求本单位的所有财务收支列入财政预算,压缩预算外财务收支活动和“小金库”的生存空间,从源头上控制腐败现象和非法活动的滋生。二是确保财政预算项目列支的科学性,要对申报列入财政预算的项目、内容、标准、理由认真审核,对有疑点的申报依据进行科学论证,防止故意减缩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等弄虚作假行为。三是加强财政预算编制中的转移支付项目、分期支付项目、合作经营项目、预收预支项目等关联性审查,确保项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防止产生管理盲区和漏洞,发生内外勾结的欺诈行为。四是加强对礼仪型、政绩型、运动型、展示型、评比型活动经费的审查,并严格审查“三公”经费的依据,坚决消除“四风”,对不符合中央有关规定和列支标准的坚决不纳入预算范围。

加强内部控制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习惯于按预算收支、首长签字拍板定局,不重视内部控制力度的建立和实施。这种情况必须在完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过程中改观,避免由于内部控制不力而产生的资金浪费、干部腐败现象的滋生。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政资金的内部控制,应在如下五方面给力:一是强化内部控制的思想基础,动员所有工作人员为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出谋献策。二是要建立并完善重大财政资金流转的内控决策程序。避免在作出重大决策前超越调查、预测、论证、复核、审查、民主决策诸环节而凭个别领导者的脑袋拍板导致决策失误。三是要建立明确而又严格的授权审批程序。坚决做到按照事前的授予权限审批财政资金的收支,消除越权审批、未审先做现象。四是要落实财政资金流转各岗位的责任制。必须明确财政资金流转过程中申请人员、经办人员、审批人员、出纳人员、复核人员、保管人员的岗位职权和责任,奖惩挂勾。必须强调的是:岗位责任制也包括财政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同志应当明确归属的领导责任,以便事后问责。五是要明确特殊情况下的财政资金收支的处理程序和流转手续。确保在特殊情况下财政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合规性、有效性,防止利用特殊情况以权谋私、浪费贪腐行为的发生。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财政资金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实施审计监督的重点。它是奢靡之风的资金来源,也是贪污腐败之辈觑觑的主攻目标。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发挥“卫士”功能,防止财政资金流失。为此,在完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履行自身的职能作用,利用自身所具有优势,强化内部审计的力度,提升“免疫”能力,在完善财政资金管理过程中起到确保财政资金完整性、安全性和财政收支合规性、合理性、有效性的作用。

内部审计监督要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积极参与财政资金内部控制力度的设计和查验工作,利用熟悉内部情况、了解内部控制现状的优势,出谋献策,完善财政资金收支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力求内部控制全覆盖,消灭控制盲区盲点,明确控制要求和岗位职责、审核程序和手续,提高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二是参与本单位财政预算、财政决算编制的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并督促其整改,确保财政预决算的内容真实、合法、合理。特别是财政决算,必须如实反映实况,不能明知有问题而相互包庇,蓄意弄虚作假。三是开展财政资金流量较大的工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社会服务项目、对外投资项目、物资采购项目、抗灾救灾项目等有重点的跟踪审计,现场考量资金使用状况,现场解决资金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做,既强化了内部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又确保财政资金运用的合规性、有效性,有利于财政资金的管理。

单位内部的横向沟通

完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并确保其健康、高效运用,必须取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理解和支持,化阻力为推力,化单力为合力,集中智慧,协调协作。现实情况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许多部门并不关心财政资金的运行情况,认为这是财务部门的事,只考虑自身资金来源的充裕和使用的顺畅,不在增收节支、反腐倡廉上多动脑筋。有的甚至对监督财政资金存在对立情绪,不予支持、配合。还有不少工作人员认为财政资金源自国家财政,不存在风险问题。

为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必须在单位内部构建内部的交流服务平台,切实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要加强单位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与财务部门的横向沟通,由财务部门主动介绍财政资金的运用情况,财政资金有关法规制度的变动情况,财政资金管理中的疑难问题,完善本单位财政资金管理过程中需要提高认识、相互理解的问题等等,各部门和分支机构也可以交流财政资金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困难,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单力为合力,化阻力为推力,集中智慧,共同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的质量,加快财政资金管理机制的构建进度。二是实行信息共享,由财务部门主动向有关部门提供所掌握的财政资金运用过程中的信息及其分析解读结果,各部门也可以将自身掌握的经济信息及其分析解读结果向各部门通报,共同商讨应对策略。特别是财政资金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信息,要提高风险意识,完善财政资金风险预警信息传递网络,落实财政资金风险应急预案,并争取化风险为机遇。三是促进改革创新,确保改革创新项目的资金需要。对有关部门的改革创新项目,一经评估认可,财务部门应当妥善安排,办妥相关手续,确保该项目的资金供应,并充分给予收支便利。

建立自我评价体系

对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开展自我评价活动,是针对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是否符合本单位财政资金运用的实际状况,是否起到预期的管理效果,是否对财政资金运用起到提升其合规性、合理性、有效性,反腐倡廉的针对性、权威性作用。开展财政资金管理机制的自我评价,实际上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种自查、自律、自我完善的有效措施,应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订自我评价方案,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确保能够自我完善,长效不衰。

需要把握的给力点是:其一,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组织发动本单位工作人员全部参与自我评价活动,特别是与财政资金运用有关的工作人员。要使参加自我评价的工作人员了解对财政资金管理机制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增强其责任感。不要讲成绩“大肆渲染”,揭问题“轻描淡写”。其二,要严格实施问责制,追究违规行为的相关人员的责任,尤其要着重追究握有审批权限的领导岗位责任人的责任。如责任制与奖惩挂勾的,应如数如期兑现,不能眼睛向下,只追究一般经办人员,对领导人员只是走过场,摆形式,一笔带过。要通过问责,彻底弄清问题真相及产生根源,触犯法律的应主动移送司法机关惩处。其三是要加大整改力度,集思广益,解决存在问题,消灭屡查屡犯现象。对自我评价过程中揭露的问题,必须查明原因及责任归属,立即落实整改措施,责成有关部门整改,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揭露问题涉及的其他单位人员,应按照法规要求将真实情况通报给相关单位,配合整改。其四是认真总结财政资金管理机制自我评价的成功经验,有效落实改进措施,确保财政资金管理机制通过自我评价活动站上一个新台阶,开拓一个新局面。对揭露出来的重点问题乃至重大经济案件,要责成有关部门严肃处理。对具有不同意见的疑难问题,可召开研讨会科学论证,找到正确的处置途径,不能知难而退,悬而不决,背离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期望值。

(作者系南京市审计局高级审计师)

篇5:财政扶贫资金监管问题初探

一、财政扶贫资金的界定 财政扶贫资金包括:以工代赈资金、老区建设资金、少数民族发展 资金等。资金来源分中央安排、省级配套、市(州)县级配套。中央和省 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用于国家和省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重点贫 困乡(镇)、村以及省政府确定的老区乡(镇)、少数民族地区。以贫困乡(镇)、村、贫困户作为资金投放、项目实施的对象。

二、财政扶贫资金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扶贫资金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从财政扶贫资金组成可以看出,县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有财政局、扶贫办、发改局、民宗局四个部 门。扶贫办负责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和老区建设资金项目的立项和管理工 作,发改局负责以工代赈资金项目的立项和管理工作,民宗局负责少数 民族发展资金项目的立项和管理工作,财政局负责资金管理和报帐工 作。由于涉及的部门多,有些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意识,存在各自 为政的现象,特别是扶贫资金每年到位时间晚,项目难以当年完工,有 的项目错过最佳实施时间,发挥不了效益。形成了“管项目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项目,实施项目的管不到钱三张皮”现象。二是扶贫项目偏离扶贫宗旨。扶贫项目不同于其他建设项目,它是 由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其宗旨是“扶贫”,是“雪中送碳” 而不是“锦上添花”。少数地方往往为了政绩,没有将有限的资金用在 刀刃上,用在最需要的贫困地区,所以年年为了形象在找 “扶贫” “看 的 点”。笔者在有的贫困村调查时就有群众说“我们村这么多年从没得到 国家扶持,而有的村国家年年安排资金;我们村的路是自己掏钱修的,而隔壁村全部政府投入。” 三是扶贫项目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益。扶贫项目国家投入有限,资金 只是对项目建设的适当补充,资金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项目的需求,大 部

一是扶贫资金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从财政扶贫资金组成可以看出,县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构有财政局、扶贫办、发改局、民宗局四个部门。扶贫办负责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和老区建设资金项目的立项和管理工作,发改局负责以工代赈资金项目的立项和管理工作,民宗局负责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的立项和管理工作,财政局负责资金管理和报帐工作。由于涉及的部门多,有些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意识,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特别是扶贫资金每年到位时间晚,项目难以当年完工,有的项目错过最佳实施时间,发挥不了效益。形成了“管项目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项目,实施项目的管不到钱三张皮”现象。

二是扶贫项目偏离扶贫宗旨。扶贫项目不同于其他建设项目,它是由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其宗旨是“扶贫”,是“雪中送碳”而不是“锦上添花”。少数地方往往为了政绩,没有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需要的贫困地区,所以年年为了形象在找“扶贫”的“看点”。笔者在有的贫困村调查时就有群众说“我们村这么多年从没得到国家扶持,而有的村国家年年安排资金;我们村的路是自己掏钱修的,而隔壁村全部政府投入。”

三是扶贫项目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益。扶贫项目国家投入有限,资金只是对项目建设的适当补充,资金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项目的需求,大部分要靠群众自筹解决,所以各项目施工单位在资金使用上尽量减少其他不必要的开支,特别是以乡镇、村为主体的项目实施单位在实施具体项目时往往只能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

四是扶贫贴息贷款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扶贫贴息贷款作为扶贫投入的重头戏,随着农业银行机构改革,基层营业网点逐渐萎缩,基本上

退出了农村市场。国家在政策上也作了适当的调整,将这块下放到地方,由地方自主选择金融机构。宣恩县每年上级安排项目资金50万元左右,按最高到户贴息规模可达到1000万元左右。但银行是自负盈亏独立的金融实体,首先考虑的是贷款风险,存在“嫌贫爱富”的思想,资金充足的企业收到贷款的机会就多,而没有抵押的贫困户,根本得不到贷款的扶持,这样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五是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实施扶贫项目时,大部分项目都由村干部说了算,缺乏群众的广泛参与,没有发挥项目监督小组的作用,对资金的使用没有进行公示,未能接受群众的监督,审计监督却是事后监督,间隔时间比较长,对有些项目的真实性很难确认。

六是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大的阻力是农民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没有一技之长,多数农民又缺乏学习的意识,同时,国家对培训资金又投入不多,虽然安排了一定的培训资金,但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三、建议解决问题的办法

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开发部门都把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在扶贫开发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挪用、挤占、截留扶贫资金的现象大为减少。但从实践的过程看,很有必要对项目单位法人负责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项目公示制等加以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是认真做好扶贫工作规划,建立科学的项目库。在制定项目规划

过程中,必须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采取“五会一访谈”的方式确立扶贫开发项目。即在确定扶贫开发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召开村支委会、村委会、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全体村民大会,并深入群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把项目的选择权、资金的使用权交给群众,充分调动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扶贫项目的确立经过层层筛选,使扶贫项目达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又符合当地实际,更符合群众利益。做到不让资金等项目,保证扶贫项目连续、稳定地发挥最大效益。

二是实行扶贫项目一票否决制,做到扶贫资金公示、公告制。“公开原则”有如太阳,是最佳的防腐剂。将扶贫资金进行张榜公布,可以加强群众的监督,有效地减少或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对拟实施的项目采取差额投票的方法,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确立需要实施的项目,使项目的实施能够代表广大群众的意愿,符合村情民意,也可打破村干部意见不统一的思想,这些有效措施能够真正杜绝暗箱操作,增强项目的透明度。

三是健全资金管理机制。首先要改变资金的分配方法,扶贫资金下拨时要减少中间环节,并且在使用时给基层部门一定的机动权,使基层单位能更好地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对工作积极性高,工作成效好的重点村,基层部门有权在安排扶贫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避免人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争取资金上。其次要整合各块扶贫资金,规范扶贫资金的投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是调整现行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根据现行农村金融网点的特点,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降低贷款门槛,使低收入户能得到政策的扶持。降低扶贫贴息贷款的审批级次,对小额贷款审批权交给县级,上级进行备案,改变扶强不扶弱的思想,切实保证资金使用到户、项目覆盖到户、效益落实到户。

五是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对项目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张榜公布,要接受群众监督,财政、扶贫等部门要不定期进行抽检,项目实施单位要派出专人负责,审计部门要在项目实施前进行预算审计,项目完工后要进行决算审计,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是加大科技扶贫和农民工培训的力度,提高贫困农民的综合素质。当前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障碍是群众的文化知识基础差,实用技术难以推广。科技对农村和农民脱贫致富的贡献率微乎其微。因此扶贫部门要针对扶贫开发对象,把扶贫开发工作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多数农民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培训,拓宽外出务工的渠道。在培训方式上改变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让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果园、大棚蔬菜中去授课,针对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促使大多数贫困群众都能撑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

搞好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既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又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业务管理工作。只有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把工作的重点始终放在改善和提高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完善监管措施,才能发挥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的有效作用。

篇6:四家乡财政资金监管汇报

尊敬的市区财政局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们非常欢迎市、区财政局各位领导的莅临指导。同时也感谢市、区财政局多年来对我们基层财政所的大力支持,下面就我乡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和财政所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财政资金监管工作

四家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为了进一步做好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按照市财政局《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乡实际,专门召开了由乡、村、组三级干部参加的全乡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大会,会议明确了不但要强化管理和监督职能,更要强化服务职能,使四家乡全体干部要增强“四种意识”,一是增强服务意识。乡机关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服务员,要主动深入实践,深入乡村、企业,体民苦、解民难,千方百计地让老百姓满意,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我们服务的宗旨。二是增强创先争优意识。希望每个人都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要积极进取、奋力拼搏、迎头而上,每个人都要有争先进的意识。三是增强责任意识。要细心动脑去想,研究方法去管,当好党委和政府的理财人,当好人民群众的管钱人。四是增强创新意识。要 1

积极开展财政调研,努力寻求破解的方法和途径,真正使财政资金监管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我们主要做法是:

1、严密手续。为确保惠民资金及时准确发放,我们不断完善财政补助资金发放程序和基础信息管理,区分补助类别,在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退耕还林、泥草房改造等资金发放上,我们实行到户到人的补助资金原则,同时实行了“一折通”发放,在存折上加盖“粮食直补专用折、退耕还林专

用折、泥草房改造资金专用折”加以区分补助资金类别。

2、完善监督机制。在项目资金管理中进一步推进项目库制度、项目评审制度、政府统一采购制度、招投标制度、竣工验收和决算制度、资产移交和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建立健全了全乡财政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控机制。

3、规范管理。进一步规范了乡本级、村级资金和财务的监管,健全了全乡财政职能,完善全乡财政管理体制和运行保障机制,深化全乡预算收支管理等财政各项改革,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各项制度。

4、群众享有知情权。确保全乡财政的知情权,以推进我乡财政实施有效监督。我们从项目和资金申报、下达的环节入手,创新管理办法,建立起了全乡财政在项目管理各阶段的参与机制,对上级安排直接在乡村实施的项目,项目申报立项时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及相关会议,政府各相关部门主动协调,相互沟通,互相配合,有效地发挥了

乡级财政的参与作用,使项目实施和资金的监管都由财政全程参与,为乡级财政实施监管创造有利条件。

5、自觉接受监督。在乡财政所设立了财政资金监管意见簿,对好的意见和想法乡村组广大干部群众都可以参与进去,对财政监管过程中反映的问题,我们进行认真的调查、核实,对存在的问题会及时处理和解决,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要注重建章立制,增加了财政资金监管面。

6、健全考核制度。建立了财政监管考核机制,把资金监管工作纳入到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同奖金直接挂钩。

二、财政所建设工作

1、抓好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所内人员自身建设和队伍建设,我们根据上级要求,建立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政治学习制度》等有关制度,建立了个人《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办法》作为每个人“汲取营养、武装头脑、干好工作”的“力量之基、立身之本、树身之魂”。做到了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狠下功夫。

2、加大建设力度

随着省市区财政部门投入力度的加大,我们结合本乡“三农服务中心”建设,在“三农服务中心”大厅建立了“三

农”一站式服务办公室,负责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下乡等,在大厅安装了粮食直补查询系统,为“三农”进一步服好务。

财政所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去执行。帐务处理上实行了会计电算化,微机管理,实现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3、强化财务管理

为了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财政所四名同志每年都参加区财政局举办的会计业务知识培训,并积极进行自学,通过在职教育,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上都获得了大专、大本的学历,充分满足会计工作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充实健全了乡财政、经管站等各站所、8个行政村帐务管理规定,使全乡帐务达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

4、做好监督检查

四家乡财政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审计法》的有关规定,详细制定了财务监督管理规定,对乡政府各中心、站办所、各行政村实行定期检查。

5、办事公开透明

四家财政所的四名同志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树立了财政干部清政廉洁、干净干事的良好形象。

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成绩,改正不足,一定努力把工作做好、做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不妥之处,还希望诸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

上一篇:项目部消防演习方案下一篇:工商管理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