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讨活动小结

2024-06-19

科学研讨活动小结(共11篇)

篇1:科学研讨活动小结

西陵区科学研讨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由四位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执教相同的一节课《谁选择了它们》,活动时间一天。虽然活动时间比较长,但内容充实,上课老师准备充分,老师们认真听课,并且积极参与了课后的评课、研课过程。整个活动实效性强。主要有几个亮点:

一、虽然上课内容相同,四位老师却各有特色。

同一节课四位老师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他们对这节课的理解。董老师的课大胆的让学生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方法验证了体积大的更利于保温。刘老师的课语言丰富,注重了课外知识的拓展。赵老师的课游戏设计新颖,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参与率高。三位老师不约而同的舍去了课本中的实验,大胆的对课本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可见老师们深入研究教材。

二、从新的视角评估了一节课的好坏与否,更多的关注了学生。

这次活动科学地设计了学生参与活动有效性观察记录表和教师语言的有效性观察记录表两张评价表格。更能体现出课堂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记录表数据,老师基本都能提出有效性的问题,学生参与率比较高。

三、老师们畅所欲言,思考深入,知识渊博。

虽然科学教师人数不多,可是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提出的想法都很值得深思。比如对恐龙灭亡的原因提出了疑问,可见老师们不仅仔细研读了教材,而且平时也注重了丰富专业知识。

从本节课的教学,让我们受益匪浅,从而想到了以后应该如何开展我们的教学特别是生命领域的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关注以下几点:

一、关注提问的有效性,学生参与有效性。

虽然在课堂中,大多数问题都能得到学生的响应,但问题是不是有深度,是否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语言是否严谨,是否有效,也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在课堂中会出现问一个问题要不用动脑都会回答或者是学生沉默不发的情况,这样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方法,是不是我们没有从学生的思维去思考这句话在这节课中的作用。只有让每一个问题变得有效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变成有效的课堂。

二、让科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让科学课堂变成生动有趣的课堂。只有一个人对它感兴趣,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一个枯燥乏味的课堂不可能让学生很有收获的,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下手,通过游戏、通过竞赛,通过我们激励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更多的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如果我们在课堂中的每个细节都体现出生命的可贵,就会让更多的学生的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生。现在的学生的表现出来漠视生命,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如果在教学动物地进化过程,可以让学生感受这种进化是大量的牺牲的结果,我们应该珍视每一个物种。

篇2:科学研讨活动小结

为了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激发教师的教研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有效教学研讨课活动。本次活动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大力配合下,圆满完成。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活动过程

为了使研讨课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不走形式、不走过场,我们首先做好了安排,明确了主题,提出了要求;其次,扎实抓好活动过程管理。研讨时先由做课教师简要说课(说教材的处理、说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说教学程序的设计、说关键性教学细节的设计和生成性教学细节的捕捉及处理),其次由观课教师议课研讨,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

二、主要活动成效

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精讲多练的原则普遍得到认可和重视。一是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这个目标靠近。二是课后研讨时大部分老师都从这个角度谈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2.教师们对研讨课活动给予高度重视,认为自己受益匪浅。主要表现:一是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二是课后都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三、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不敢放手、不习惯放手。虽然“以学生活动为主、讲练结合”的意识正逐步加强并在课堂中逐步运用,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不敢大胆放手,不习惯大胆放手,尽管已经意识到了这个不足,但实际教学中还是放不开,生怕学生不懂,讲的意识时刻在蠢蠢欲动。

2.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知识面不宽,专业知识的深度不够,课堂教学的发挥受局限,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仅从基本功如语文教师的文通句顺这个最基本的要求来讲,我们尚有差距,何况更高的标准呢? 给我们教师的三点建议:一是多读书,包括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二是多听课,包括同事的课和名师的录像课。三是多反思,包括对自己的和对他人的反思,这是成为优秀教师、有思想的教师乃至教育家的根本途径。希望大家遵从以上三点建议,以此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厚度。

化处镇中心学校语文教研组

篇3:科学研讨活动小结

关键词:“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教师科学素养,科学区域游戏

仲唐晖:我们以科技节为切入口, 科学区域活动为研究载体, 针对“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中教师科学素养的体现和培养展开沙龙式讨论。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请各位畅所欲言。

一、精心设计科学区域游戏, 拓展科学知识

仲唐晖:本次科技节的主题是“起航”, 课程围绕“船”开展了各类丰富的科学活动。围绕该主题, 我们教师设计了哪些相关的科学区域游戏, 这些游戏分别涉及了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

徐一飞 (大班) :结合科技节“起航”, 我们设计了科学区域游戏“称一称”。主要是让幼儿感受物体的轻重, 学会通过增加 (减少) 物品控制重量, 使秤的两边达到平衡。

朱琴英 (大班) :科学区的“称一称”主要是利用天平的原理, 让孩子们进行探索活动。

徐一飞 (大班) :另外一个科学区游戏是“瓶子潜水艇”, 主要通过做瓶子沉浮实验让幼儿知道潜水艇的简单原理, 探究需要多少颗珠子能让瓶子潜水艇下沉和悬浮。

何芸:游戏中选择潜水艇为内容, 和主题“起航”结合很紧密, 而且涉及了沉与浮的科学知识。

马晓娟 (中班) :我们中班让幼儿尝试科学区域游戏“让气球小船行驶起来”, 该游戏涉及动力方面的知识比较多, 让幼儿感知气球中的气体冲出后产生动力使船前进。

陈蕾 (中班) :我所设计的区域活动主要来自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比如了解各种船之后, 设计了“什么船不见了”, 这个活动必须熟悉多种船只的基础上, 并且了解船只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才能排查出缺了什么船只。它所包含的科学知识为:船的基本构造、船只的名称。通过讲述和书面介绍的方式掌握的船类科学知识。

何芸:前者侧重于让气球小船行驶起来探索过程, 后者侧重于有关船的科学知识。通过游戏培养了幼儿不同的科学素养。

谢菊明 (小班) :我设计的是旋转小船, 由乒乓球切割成小船形状, 放在光滑的泥工板上, 让小朋友用湿抹布擦一下泥工班, 之后再将小船“月牙形”放在板上, 两手拿住泥工板两端, 上下晃动, 月牙形小船就会急剧旋转起来。这份科学区材料中最关键的科学原理是水的吸附能力。

仲唐晖:以船为内容, 各位老师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 精心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与之相关科学区游戏。在设计的过程中, 各位教师拓展了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如:物体的重力、水的浮力、空气的动力、水的吸附力等。

二、巧妙投放科学区域材料, 培养科学能力

仲唐晖:在设计游戏时, 各位老师是否已经预设了该游戏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我们将如何通过材料设计或环境的干预, 进行隐形引导。

徐一飞 (大班) :在进行“瓶子潜水艇”游戏时, 我们提供小珠子、空瓶子, 让幼儿探索放多少粒珠子能让瓶子下沉, 放多少粒珠子能让瓶子悬浮。在游戏中可能悬浮状态比较难达到, 这和珠子的大小分量有关, 珠子分量不能太重。但是我们可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个问题, 可以提供两种不同大小、重量的珠子, 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经验, 掌握科学知识。

朱琴英 (大班) :“称一称”这份游戏可以有多种玩法:第一, 可以让孩子比较两种物品谁重谁轻。第二, 怎样使两种物品的重量相等。第三, 怎样知道不同重量的两种物品相差多少。

何芸:这两份游戏均培养了孩子会观察的科学方法, 培养了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意识。通过自己动手试验来寻找答案的科学态度。

马晓娟 (中班) :“让气球小船行驶起来”的游戏, 小船的行驶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比如说风、气体排出孔的位置等。幼儿在玩这个游戏时, 如果受风速影响, 他们就很难判断到底是小船靠气球的气体动力前行的, 还是靠风速前行的。

何芸:科学试验存在误差, 但是我们可以为孩子尽量减少误差的影响因素, 重视科学的严谨性。

谢菊明 (小班) :孩子在玩的过程中, 较容易出现因为晃动手法不熟练而转不起来或者掉落地上、抹布上水的多少影响小船能否吸附在泥工板上等问题。

仲唐晖:教育预见能力就是教师对各种因素影响教育效率和效果的估计能力。教师只有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在内的教育变量因素有足够的、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只有对各种影响因素的产生基础有充分自信的熟悉, 才能对教育活动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作出比较科学的估价。教师们预设了区域游戏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从而才能通过材料的调整和环境的影响保证区域游戏的顺利开展。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预见能力得以提高, 科学能力得到加强。

三、间接引导科学区域游戏, 提升科学素养

仲唐晖:在游戏时, 孩子们在探索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 如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中培养科学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呢?谈一谈你们是怎么做的?

徐一飞 (大班) :“称一称”操作时出现不能等量的问题, 鼓励孩子自己去选择教室里有的、合适的材料进行试验, 但要督促幼儿在操作时不能用很多品种的材料, 称的一边只能放一种材料, 这样便于幼儿进行统计记录。

朱琴英 (大班) :有的孩子在探索“称一称”的过程中, 不知道运用第三种物品作恒定不变量, 来让两个变量的物品达到同样重量或者得知不同重量的两个物品相差多少。遇到这样的问题时, 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用《曹冲称象》的故事进行启发, 启发幼儿借助第三种物品, 设定不变量。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主动地与材料进行互动, 探索。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重视探索操作的过程, 在主动探究中积累着科学经验, 效果很好。

何芸: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 老师们没有给予直接帮助或告知答案, 而是通过鼓励孩子寻找替代材料和故事启发的方式, 给予间接指导, 鼓励幼儿自己探索。树立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意识。

马晓娟 (中班) :在进行气球小船这一游戏时, 因尽量选择在室内进行或者风较小的天气进行, 排除风速的干扰, 另外, 可提供排气孔安排在不同的位置的气球小船, 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气孔位置的不同也会影响小船前进的速度。

陈蕾 (中班) :教师在指导时可以针对孩子们的发展水平, 处于能力较弱的可以让他们尝试简单的操作材料, 从而过渡到较难的探索活动。一些具有探索能力、动手能力的游戏, 比如橡皮泥小船, 给孩子们增加了很多的挑战, 上课的时候几乎没有成功的, 延伸到区域活动中就需要教师个别的指导。

谢菊明 (小班) :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采用对比的方式, 感受到水的存在对游戏的影响, 也可以抛出问题:“小船为什么一直在上面转, 不会掉下来?”引发孩子思考, 认识到谁是有吸附力的。

仲唐晖:在幼儿进行区域游戏过程中, 教师并不能只关注幼儿游戏的结果, 而是要观察幼儿在游戏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通过什么办法解决。教师不能急于告知方法或答案, 而是通过引导, 让孩子自己操作、观察、实验, 最后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调动了教师各方面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具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为载体, 经过内化和升华而逐步发展起来, 并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教育科学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活动效率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篇4:科学研讨活动小结

笔者曾经听过某老师执教的一节《我们的小缆车》一课,该教师从导入、实验指导、学生探究等环节都非常精彩,学生也学得津津有味,但是在探究活动后的研讨交流环节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每一组把实验数据汇报以后,教师把所有数据汇总在一张表格中,然后让学生观察数据,并说说发现了什么?虽然每一组的数据有差异,但是学生一看数据后还是能轻易的发现规律,一学生举手回答说,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教师把这句话板书在黑板上后让学生再读一遍,就到下一个拓展延伸环节了,整个研讨交流环节时间不到两分钟。

上述这种现象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见到,甚至在很多公开课、示范课中也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教师思想不够重视,没把研讨交流当做一回事;其次是教师缺乏有效的组织、调控手段,从而导致研讨交流时学生无话可说或者不知道怎么说,甚至于有些老师害怕研讨交流,怕放开去后收不回来;最后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许多学生在其他人汇报交流时 根据上述这些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个几方面着手,扎扎实实地开展研讨交流活动,提高研讨交流的有效性,使科学探究活动更完美。

一、让教师重视研讨交流

以刚才《我们的小缆车》一课为例,在课后我问那位老师,为什么没有深入开展研讨交流活动?该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把实验结果说出来了,没必要再开展研讨交流活动了,不开展也无所谓。从对话中可以看出,该教师根本就没把研讨交流当做一回事,认为研讨交流可有可无。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曾经说过,我们教师要把研讨交流当作一回事,如果没把研讨交流当做一回事,实际上就是没把探究活动当作一回事,教师都不重视,导致学生也没把研讨交流当做一回事。科学探究活动是全班的协作活动,小组之间的研讨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探究活动后的信息处理加工过程,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研讨交流之前的探究实践活动就是为研讨交流做准备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研讨交流。

二、让学生有时间研讨交流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尤其是要给作为探究活动后重头戏的研讨交流留出足够的时间,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研讨交流。许多教师往往以为科学课应该让学生多动手进行探究,导致探究活动时间很长,而研讨交流的时间却很短。许多老师认为一节课总共就40分钟时间,既要让学生多动手,又要让学生研讨交流,哪里来的时间。其实教师只要少说空话、合理设计核心问题、有效指导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环节的时间就会精简,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研讨交流。曾经听过两位老师同课异构执教《摆的研究》一课,第一位老师探究活动前的指导只有3分钟,探究活动时间约有20分钟,研讨交流时间只有3分钟;第二位老师探究活动前的指导时间约5分钟,指导得十分有效到位,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间用了15分钟,研讨交流时间有7分钟。两位老师三个环节加起来的时间差不多,但是从课后的学生测试反馈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却是第二位老师好得多。

三、让学生有话可交流

有效的研讨交流活动并不是每个小组把自己的实验数据汇报一下就结束了,它是一个对在探究活动中所得的信息进行比对、甄别、整理、处理和加工的过程,是一个注重思维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组织研讨交流时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学生多思考,在每个小组汇报交流之前,教师要求每个组先认真处理自己组的实验结果,思考后再进行汇报,在听取其他组的汇报后,要对照自己组的实验结果进行甄别,如有建议也要先思考,等完善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汇报交流;其次是要使用多种交流方式,在进行交流汇报时,教师不单单要求学生进行口头汇报,还可以要求学生使用表格数据、文字图画、图形图像、实物标本等形式进行交流,从而提高研讨交流的效益;最后,在研讨交流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组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来进行汇报,教师则悄悄的站在一旁,上面的学生汇报后,下面的学生有意见可以由上面的学生进行解答,只有当确实需要教师参与的时候,教师再参与进来。

四、让学生在研讨交流中懂得倾听

倾听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交流的基础,但是现在的孩子却不善于倾听。要提高研讨交流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至关重要。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听什么,在研讨交流时,在每一组学生汇报之前,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你应该听什么,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听,学生才会听的认真;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日常教学中教育学生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如果有不同意见要等同学说完后再发言,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把不同的意见表达出来;最后要奖优罚劣,对于经常认真倾听的学生要经常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对于发现的不善于倾听的学生,可以采用抽查的方式进行经常检查,如可以随时叫学生说说刚刚汇报的小组说了什么,你有什么意见?从而迫使他们学会倾听。

篇5:校际联动英语教学研讨活动小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学期初县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校际间教学、教研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提高九年级复习课课堂教学效率,探索符合我县英语学科的高效复习课教学模式,扎实稳步地提高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县教研室按照县教育局的统一要求,分别于3月17、18、21、22日,4月12至15日,26、27日在全县分六片集中开展了校际联动教学研讨活动。此次活动由教研员牵头,各校九年级英语教师共同参与备、说、讲、评、议等各个教研环节,深入探讨中考复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为今年中考再创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及时总结经验,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协同作战,顾全大局

今年的校际联动,与往年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各校对本次活动十分重视。各承办学校按照局的要求,从人力、场所、后勤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各参与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活动,他们不走过场,不搞花样,真实地再现了我县各初中学校的英语教学状况。这一活动之所以能有序高效地开展,主要在于安排周密,组织得力,集中体现了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协同作战,顾全大局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演实例,讲实战,求实效,创实绩

从今年参与活动的教师情况来看,无论从讲课还是评课,整体上感觉有了质的飞跃。作课教师精巧的设计、灵动的教学和深刻的反思都令人拍案叫绝;评课教师那犀利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以及对中考复习的建议都使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如娘子关中学王淑芳、槐树铺中学李荷珍、古贝中学翟瑞祥、南坳中学王艳斌、维社中学任海英、东关中学的穆瑞萍等教师所提供的研讨课有以下共同点:一是设计理念新,课堂容量大;二是讲练结合,突出实战;三是以话题为主线,“学案”导学,切块不以册,块间形成网,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加工与整合;四是细化目标,小步落实,注重学法指导和激励评价。这些特点都是课改以来我县大多数英语课堂中最缺乏的,也是最需要我们

努力的地方。

从这次活动的课堂效果来看,广大作课教师善于动脑筋,大胆搞创新,注重讲实例,做真题,在实效上下功夫,在实绩上做文章。真

正体现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三、广纳建议,形成共识,构建复习课堂新模式

此次活动对广大九年级教师的触动是巨大的。今年,由于中考英语对部分试题做题要求进行了调整,一度曾让九年级教师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复习才好。语法专题复习费时低效的特点日益凸现,已不能满足今年中考复习的需要。因此,急需一种较为适合我县各校的英语复习课新模式。此次活动的开展,为我们探索新型复习课模式提供了经验和思路。经过广大教师的认真研讨,达成共识,逐步形成了我县中考英语复习课模式,并要求全县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酌情实施。

具体内容如下:

中考英语复习课的模式:

1、要有专项的听力训练;

听力训练要常抓不懈,越是临近中考,越要坚持每天训练。每节课听力不少于10分钟。听力训练时要有明确的任务。

2、要有专项的阅读训练(每节课至少1篇);

3、要有专项的词汇运用训练(每节课1篇);

4、要有适当的单项选择(每节课5个左右);

5、要有自由的课前对话;

6、要有专门的写作讲评(2-3天写一篇)。

以上“六要求”不要机械照搬,要随机组合,灵活运用,以适应

不同学校的教学需要。

中考英语复习课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阶段复习计划;

2、一节课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复习任务,杜绝随机课堂;

3、重视学生反馈,注重学法指导;

4、复习讲练结合,克服以讲代练;

5、限时完成任务,学会“适时”放手(学生讲评);

6、分层设计练习,突出教材整合。

篇6:科学研讨活动小结

1、知识整理是“简单再现”还是“沟通联系”?

在上毕业班复习课时往往把基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停留在简单再现的层面,即知识回忆阶段。实际上,当我们进入总复习阶段时,正好是把它们进行沟通的大好时机,一定要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过去零散、不同时段学习的知识从纵横两个方面沟通起来,使之结构化、系统化。这种更加关注子“沟通联系、内化建构”的复习定位,能深化学生对知识内在关系的理解,从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

2、知识建构是“强硬灌输”还是”唤醒生长”?

要想做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不应是教师强硬灌输,而应在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唤醒状态下的积极主动的建构。在学生自主整理了关于比和比例的知识后,贾老师问:这些只是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整理,小组合作去发现探索联系。这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给了学生较大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课中还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启发,较好地揭示了知识内在的规律,挖掘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好地将知识进行疏理,促进了认知模块的建构,让知识“生长”起来,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识记与内化,让复习的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篇7:科学研讨活动小结

课堂教学研讨月活动小结

按照宅吉乡教育室的工作安排,教务处于9月份拟定了《宅吉乡中心小学2010年课堂教学研讨月活动方案》,10月12日在宅吉乡教育室教研员的协助下,邀请各村级小学教导主任和相关学科教研组长到我校开展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共有来自我乡各村级小学的教导主任,相关学科教研组长和任课教师共有12人参加。本次活动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首先采取课堂现场观摩听课。然后由各组组织评课。

通过开展本次乡内教研活动,虽然有很多好的地方值得老师们借鉴学习,从整体上讲对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很大帮助。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缺点。其中最大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和突破。教师采用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的熟练程度不够,学生参与面较少,课堂教学的质量不高。为此,我们下一步将在教师业务培训学习上还要加大力度。让教师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推荐出一批好的有效课堂教学。

宅吉乡中心小学

篇8:科学课堂上交流研讨三策略

一、整合探究活动, 给学生留足交流研讨的时间

一节课里如果安排多个观察实验活动, 每个活动只有几分钟的时间, 那么几分钟的活动很难成为一个探究活动。而且, 在多次“探究—研讨”的过程中, 学生所经历的每个活动的探究与研讨的时间都比较短, 不能对发现、想法、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如六年级上册《电磁铁》一课, 教师往往把教材分解为这样三个探究活动:

(1) 制作一个铁钉电磁铁并测试电磁铁的磁力;

(2) 判断电磁铁的南北极;

(3) 改变电流方向和改变线圈缠绕方向测试南北极。

由于教师肢解了“对电磁铁研究”这样一个探究主题, 虽然学生经历了一定的探究过程, 但大都围绕教师指明的方向在思考。这样的课, 看起来很“精彩”, 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探究活动与研讨, 但是, 由于大主题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小主题的探究, 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意识, 迷失的是学生的主体探究。没有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思维过程, 研讨也就成了结论的研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探究活动进行整合, 给学生留足探究和研讨的时间, 那么, 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将完全是另一种景象。如:

导入活动 (5分钟) :

1.复习磁铁的特点:有磁性、有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教师演示制作一个电磁铁, 并吸引大头针。

3.聚焦探究问题:电磁铁和磁铁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主要活动 (15分钟) :教师向各组分别提供铁钉2枚、干电池4节、指南针2个、回形针2盒、1米长的网线芯线2根和记录表, 让学生制作电磁铁, 并探究、记录电磁铁和磁铁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交流研讨 (15分钟) :学生围绕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想法, 充分展开交流。

整理小结 (5分钟) :梳理本节课的探究结论, 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学生在长时间的交流研讨中, 不仅发现了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南北极与电流方向和线圈缠绕方向有关、南北极可以改变方向, 而且发现了电磁铁可以改变磁力大小等许多后续课文的研究内容。虽然一节课中学生的发现有些粗浅, 但是学生的发现不再局限于教师、教材圈定的范围之内, 而是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真真切切的发现。学生有了发现, 也就有了可以研讨的内容, 也就有了通过交流、研讨促进思维和认知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可能。

在教材中, 同类型的课文还有很多, 如《斜面》《抵抗弯曲》《运动与摩擦力》《摆的研究》等课文, 我们都可以将其中的探究活动进行整合, 以任务驱动学生研究, 留足活动后的10~15分钟的交流研讨时间, 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活动中的发现、想法和问题。

二、设计研讨内容, 让学生研讨中有话可说

之所以很多教师觉得学生在交流研讨时没内容可研讨, 是因为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已经直指实验结论, 研讨似乎已属可有可无。其实并不是因为前面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已经理解到位而没有交流的价值, 也不是没有内容可以研讨, 而是教师对探究活动目标设定的缺失和学生呈现的对信息浅层次的解读, 造成无内容可研讨。

如一位教师执教《溶解的快与慢》一课, 学生在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中进行了搅拌能否加快溶解、加热能否加快溶解和切碎能否加快溶解的三个对比实验。在接下来的12分钟研讨中, 学生的话语不是停留在对比方法的控制上, 就是止于实验结论上, 教师也觉得三个实验的对比现象十分明显, 学生在实验设计、操作过程中不可能出什么偏差, 没内容可交流研讨。

其实, 问题出在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观察、分析的目标定位上。如果教师在设定探究活动目标时深一步思考:既然学生对加快溶解的方法已有正确的前概念, 那么如何通过探究活动观察把学生的前概念进一步向科学概念推进——即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加快溶解?要求学生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并且把观察到的现象作为交流研讨的重点, 那么, 学生在交流中, 关注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实验结论, 而是方糖在“不搅拌、搅拌”“冷水、热水”“块状、切碎”状态下的溶解对比。学生在具体实验现象的描述中, 理解溶解快就是颗粒变小、变得我们肉眼看不见的过程快。因此, 研讨的内容源于教师对探究活动目标的设定, 即目标决定内容。

教师对学生活动后的研讨内容有了思考和设计, 学生的交流就不仅仅只是结论, 学生会更关注活动中过程的发现, 关注对数据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学生在交流研讨中, 获得的不仅是科学知识, 更是一种科学观察能力与交流共享能力的提升。

三、把握研讨策略, 使学生的研讨更有价值

学生的活动注重探究, 但更重要的是探究后的研讨, 没有研讨的探究是浅层次、没有生命力的探究, 研讨是探究的生命之花。

1.整理——研讨的前奏

记录单是学生在主要活动过程中记录下的发现, 交流研讨则是学生回顾探究过程、重新进行思维与发现整合的过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电和磁》一课的交流研讨中, 他在投影仪上展示了一张学生的科学实验记录单:

教师请该学生向大家介绍探究过程中的发现, 该学生站起来直接说第4条, 接着说第6条, 完全打乱了教师原先预设的交流研讨程序。学生为什么不从第1条说起?因为在他看来, 第1~3条是大家在实验中都能发现的, 而第4~6条则是他独特的发现。如果该教师在展示学生的记录单后, 先不请学生说发现, 而是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6条发现:

(1) 比一比, 对照自己的实验记录单, 哪些发现与他相同?用“√”表示;哪些发现与他不同?用“☆”表示, 准备补充;对哪些发现有疑问, 用“?”表示。

(2) 归归类, 把相同的发现合并起来, 主要有哪几个发现?

学生在比对、归类和汇报的过程中, 逐步梳理清楚了: (1) 通电导线会改变指南针的方向, 改变角度的大小与导线的放法有关系; (2) 指南针偏转角度的大小和电流的大小有关系; (3) 指南针偏转角度的大小和通过指南针上方的导线的多少有关系等结论。

学生的比对和归类, 是进行思维再加工的过程, 也是语言再加工的过程。研讨不仅仅是展示学生的发现, 更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学会倾听, 在比对、归类和质疑中获得共性的认识, 在思辨中推动思维的发展。

2.思维——研讨的核心

研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认知与思维的再发展, 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如一位教师执教《运动与摩擦力》一课, 要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及时把有关数据汇总到黑板上:

教师在学生交流研讨前, 先让学生静静地观察数据2分钟, 写下个人的发现和问题, 再在小组内交流个人的发现与问题, 然后全班交流研讨。学生经过个人、组内交流后, 汇集到全班的交流观点有: (1)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状况有关, 接触面光滑, 摩擦力小, 接触面越粗糙, 摩擦力越大; (2) 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 物体轻, 运动时摩擦力小, 物体越重, 运动时摩擦力越大; (3) 光滑桌面上的摩擦力都小于0.25N, 沙皮纸上的摩擦力都大于1.5N, 空钩码盒运动时的摩擦力都小于0.2N, 加4个钩码时的摩擦力都大于0.3N; (4) 物体越轻, 接触面越光滑, 运动时摩擦力越小, 物体越重, 接触面越粗糙, 摩擦力越大; (5) 同样重的物体在沙皮纸上运动, 第1组和第5组测得的摩擦力相差1N,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在研讨中思维参与的成分越多, 形成的结论也越明确。同时, 由于思维的介入, 学生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 从而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疑点——研讨的精彩

学生在主要活动之后的发现, 不乏共性的结论, 但也有疑点的显露。而疑点的出现, 往往是课堂进一步研讨的生成点。把握好学生的疑点, 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共性认识, 而且可以让学生从疑点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一位教师在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中“不会湿的纸团”的研讨片段:

师:纸团湿了吗?

生1:纸团湿了, 浸到水里, 水漏进去了。

生2:纸团没湿, 空气保护了纸团。

师:调查一下, 纸团没有湿的小组请举手, 纸团湿了的小组请举手。 (6组未湿, 2组湿)

师:取掉瓶盖, 纸会湿吗?为什么? (师演示)

教师预设的研讨是纸团不湿, 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占据了杯内的空间, 保护了纸团, 以至于纸团不湿, 然后通过取掉瓶盖, 让空气进入瓶内, 使纸团湿。但学生实验中恰恰有两组纸团湿了, 这两组纸团为什么会湿?如果教师在调查之后, 不急着让学生看到空气从瓶中出来, 水进入后浸湿纸团, 而是抓住湿了纸团的这两组来做足空气占据空间的文章, 进行下面的研讨:

(1) 让未湿的6组想想为什么他们的纸团会湿, 可能是怎么造成的。

(2) 让湿了的2组说说同学们说的对不对, 是什么原因使纸团湿了。

(3) 怎样才能让纸团不湿?为什么纸团会不湿?

(4) 怎样才能让瓶中的纸团变湿?

那么, 学生不仅可以找出这两组纸团为什么湿的原因, 而且可以交流出多种方法使瓶内的纸团变湿, 更加深了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

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 总是会不经意地犯些小错误, 如果教师在学生交流、研讨过程中, 把它当成是教学中的问题而采取避开的策略, 也就漠视了学生面对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真把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目标, 真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核心, 真把学生看作活动主体, 那么就不会放过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疑点, 哪怕时间不够, 哪怕这一节课不能顺利完成, 也要解决学生的疑点。

篇9:科学研讨活动小结

——东风小学语文教研组之感悟

初夏,甘棠湖边徐徐清风吹来淡淡清香,我们东风小学迎来了市直各教研专家、各校老师们的到来,共同探讨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融合,进行“让课外阅读丰盈语文课堂”的研讨活动。

此次活动,展示了两节各具风格的课。我校的王娟老师承担了一节《“悦”读记之奇妙的世界》,她让孩子们走进书海,走进大自然,观察动植物,了解自己的疑惑,不同的体验,探索奇妙的世界。而金鸡坡的江涛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则运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把中国的国学融入到了阅读教学中,这既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他个人教学风格的体现。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一规定对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课外知识储备,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是非常有益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

阅读不是简单的看书,小学生的阅读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使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中,对阅读产生更大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更高的效益。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呢?

1、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鉴别能力、免疫能力较差,而课外读物又是良莠并存,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内容健康、体裁多样、语言生动活泼、深浅适度的读物。首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可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选》,学完了《太阳》,向学生推荐《宇宙奥秘探索》等等。其次,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宜的书籍。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向他们推荐带字的连环画、注音的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等;三四年级的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可向他们介绍一些中外名著的简缩本,优秀的古典诗词,及一些时事新闻报道等。

2、学校、家庭应共同营造一种浓厚的小学生读书环境和氛围。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生力军,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主动积极地影响、帮助社会和家庭正确发挥“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作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积极配合,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首先学校要千方百计克服资金困难,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购置学生要读的课外书籍,整理开放学校图书阅览室,读后感《如何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其次,学校的每个班级要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每人自愿捐出自己的课外书,配上图书管理员,让学生随时借阅。再则,通过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家长应帮助和指导子女买书、藏书、读书,家长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子女营造浓厚的家庭文化气氛。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书香的家庭,教师可以印发《告家长书》,让家长参与学生必读书的购买活动中,评选优秀书香家庭、支持读书好家长等活动,使课外读书活动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

3、课内外结合,教会读书方法。

教师要以课内带课外,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我归纳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课外阅读方法:(1)抄读法。每读一篇文章,要摘抄里面的好词佳句。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积累词佳句,打好语言文字基础,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意思。(2)精读法。在一段时间内,选择几篇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都比较完美的作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把它们读熟读透。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3)浏览法。我们需要读的书很多,可是时间和精力又很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广开眼界,必须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方法。有的文章,是属资料性的,只翻一翻,知道大概内容就行;有的文章,虽然重要,但目前对于自己还不急需,或者是力所不能及的,也只看一看,记下一个纲目和出处即可。浏览,重在广博,拓宽知识面。

4、写好读书笔记,提高读书效益。

写读书笔记具有明显的积累功能和表达功能,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为此,要培养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随读随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笔记主要有两种方式,要根据不同读物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选用。一种是表格式的,主要项目有阅读日期、书(篇)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断(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名言佳句、不足之处等。另一种是心得式的,如果是自己的书,也可在书上画符号、加批注、标重点、写体会和看法。

5、开展实践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为使学生对课外阅读爱不释手,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或班级应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如“诗文朗诵比赛”、“名人格言交流会”、“新书介绍”、“课外阅读摘录笔记评比”“谈谈读后感”“故事大王比赛”“小博士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反馈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充分利用学习园地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如果我们想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能学到真正的学问,而且学得比我们强,我想首先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帮助他们从学习热爱读书和怎样读书开始。

浔阳区东风小学

篇10:科学研讨活动小结

学校在校领导的指导下教务处和教研室的精心组织下,于2011年11月16日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教学开放日的活动,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深入开展教学开放日的教研活动,不仅是提高教师业务程度和教学能力的有效办法,而且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道路,开放日所有的科目都向家长和兄弟学校开放,还有11节展示课,其中三节语文课是由97小的马海红、马跃萍老师分别讲了五年级两节语文课,113小的丁晓燕老师讲了一节一年级语文课;三节数学课由97小的李丛军老师讲了一节二年级数学课,陈映老师讲了一节六年级的数学课,二节英语由97小的韩晓媛老师上了一节六年级的英语课,113小的孟红玲老师上了一节四年级的英语课,本次上课的每一位教师都能认真备课,精确把握教学目的,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情实际,科学使用教学资源,认真筹备教具,积极挖掘与学生生活接洽亲密,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并从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方式,教学重难点作深入的思考和设计,写好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育学生的能力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自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自

主探究,合作交换,乐于思考,勇于展示思维过程,使全体学生得到充分、自主地发展。我们根据开放周教师们的具体课例,从课堂本身的缺憾点动身,共同研讨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效果很好,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本次活动在社会、家长和兄弟学校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和捆绑学校之间既增进了双方教师的相互了解,同时,对双方的学校常规管理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下一阶段工作中我们会将工作做得更细,真正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尽微薄之力。

乌鲁木齐市第97小学

2011.11.22

米东区第八捆绑片区教学研讨

开放日活动小结

乌鲁木齐市第97小学

篇11:科学研讨活动小结

开化天地外国语学校

周艺期执笔

詹大林

汪卫江

2010年12月28日,我们赴华埠镇中心小学参加了“实小、天地、北小、华小”小学科学“四校沙龙”教学研讨活动。

下午1点10分,各校代表教师已经聚集在学校后方的多媒体教室里。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课堂教学展示,然后教学点评,最后名师讲座。我们聆听了吴良林老师的《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吴老师上课声音响亮,风趣幽默。学生们听课的兴趣马上就被挑起了。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我们也成了班中的学生。这是一节典型的科学课,脉络清晰,从谈话引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交流、得出结论。吴老师课前做足了准备,注重课堂教学的每个过程。例如,在区分门齿、犬齿、臼齿的作用时,准备的食物也不相同。由于人类是高度进化的动物,有些器官在进化,有些则在退化。而犬齿就是在退化的,所以犬齿的作用比较难体现。吴老师就选用了有节的甘蔗,让同学们去皮时,了解犬齿的作用。又因为这是一节以食物为主材料的实验课,吴老师准备了实验记录单,而不让学生仅仅是在吃东西,偏离主题。

但与此同时,科学课上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也要注重培养。老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应该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是越仔细越好吗?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思维训练又体现在哪里呢?教师出于对课堂的控制,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能够顺利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更倾向于充分的指导。为学生考虑的太周到,是否会造成他们的依赖性,变得不善于思考,不善于独立解决问题。然而这个局面的产生原因不是唯一的,学生操作的安全,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班级人数普遍较多等都是很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不是短时间内容易解决的,所以我们很难像理想中那样放手让学生探究。我们认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动手机会,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多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平时的操练,我们也就能慢慢放手,让学生成为主角,老师成为主导。这样不仅能够能锻炼锻炼操作技能,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课后,几位教研室的专家还进行了点评。对于吴老师的课都给予了肯定。整堂课都贯穿着科学思想,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兴趣浓厚。教研员鲍老师认为在这节课上吴老师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导入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提到了器官之间的相互协作,以及食物在口腔中变化对后续的影响。这堂课对于物理变化的体现较多,对于化学变化没有体现,应多做延伸。徐老师说在开化对于科学重视程度欠缺的情况下,吴老师的基本素养较好。我们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课堂上多鼓励多提问多评价学生,使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葛老师总结了三点:

1、在实验中尝试让学生自己分工,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充分的学习,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品尝馒头,感受到馒头的甜味,让学生充分体验达到教学的目标。

3、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是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应该让学生及时纠错。专家的点评一针见血,很多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让我们受益良多。

最后,由名师江光华老师与我们分享他的教学经验。主题是《体验、点拨、生成——小学科学教师机智漫谈》。江老师的讲座中提到:

1、教师做个“倾听者”,学生成为“倾诉者”;

2、教师做个“出错者”,学生成为“改错者”;

3、教师做个“旁观者”,学生成为“评价者”;

4、教师做个“协调者”,学生成为“互动者”。是啊!这也是所有教师愿意成为的人。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经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是只是充满活力,不能使只是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超前支护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论文下一篇:厦门大学生物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