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的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024-06-18

我国当前的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共9篇)

篇1:我国当前的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

现代城市履行社区管理职能是其重要功能,而社区管理职能主要是由居委会承担和完成的。但是,居委会历史和现实原因,在履行管理职能时有较多问题。不仅仅是硬件的匮乏、软件的缺位,更重要的还在于职实的背离性等,都使之产生难以摆脱的困惑。而要解决其根本问题,应从制度保障、工作方式转变、促进居提高等方面予以改善。【关键词】

居委会 居民自治 工作方式

一、当前居委会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普遍问题

居委会的职责、作用和地位说明了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社区建设与管理的主体。但是,我国城市居委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客观要求。

1.角色错位,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其具体表现有:(1)居委会超权限、超职能、超量工作。《组织法》规定,居委会是一个群众性自治组织,而目前居委会所从事的工作是大大超出其权限和职能。

(2)居委会承担了大量非“责”之责,并且是有责无权。目前各居委会内都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牌子,有治安责任人、计划生育责任人等,这些项目的责任人都是居委会的主任。

(3)不合理的选举和考评制度。按照《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居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但有关职能部门明确了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及其他居委会委员的工作岗位、工作项目和工作标准,这无疑是把居委会视作本部门的下属机构,把居委会主任及委员作为职能部门的员工,反映出目前有些政府职能部门的法制意识还是很薄弱。

(4)重视程度不够,社区应有的社会地位难以体现。一是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待遇偏低,工作条件差。二是居委会规模的设置滞后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2.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关系不畅。

3.社区参与严重不足。居委会的生命力在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居委会与社区居民关系的最核心体现也是社区居民参与。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关心较少,社区意识不强,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而传统的参与模式过于狭窄死板,无法提高居民的认同意识。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客观原因。随着城市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企业的离退职工、下岗职工逐渐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和“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形成,政府把更多的职能回归社区,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下沉到社会基层部门,考验着社区居委会的承接能力。2.对社区居委会认识模糊。由于实际工作中,政府职能部门各级干部对社区居委会的性质、职能、作用认识模糊。而对居民来说,居委会承担着大量的政府和行政性事务,很容易让他们混淆居委会的角色地位,因此,许多居民都不了解居委会的工作。

3.社区居委会和政府部门关系理论与现实的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律条文都表明,居委会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但在现实中,却是居委会的行政性倾向特别明显,政府对居委会工作事务的干预包括了从人员配备等重要事务到居委会日常琐碎的宽广范围。

4.工作方法不够科学。目前造成的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的一个原因是社区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比较落后,现在社区居委会简单重复的工作多、手工操作多、社区居委会人员大部分时间忙于填写报表、资料汇总等简单事务性工作,工作量虽然大效率却很低。

二、加强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几点建议(一)完善居委会组织的制度规范

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自身情况,依照《宪法》和《组织法》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居委会双方的关系,规定政府对居委会授权事务的范围、限度,居委会自身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政府对居委会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力度等问题,将指导性的法律,变为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定、条款。(二)减轻居委会不合理工作负担

如前所述,居委会承担的下派任务过重是居委会的突出问题之一。首先,各级政府组织要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其次,根据《居委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三)增强对居委会工作多方面的投入和帮助

1.多渠道解决居委会工作经费问题。经费问题是保证居委会独立性和群众性的前提。一方面,应该把政府资助居委会的措施制度化;另一方面,居委会的经费来源也应该多样化。当然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其收入主要用于发展社区福利性、公益性事业。这样一来,居委会的经费不但有了可靠保证,经费的来源结构将得到优化。

2.进一步加强社区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室内活动用房要有必要的活动设施和用品,并有一处面积较大的单体空间,便于居民开展集体活动。室外活动设施要有供居民开展健身、休闲等活动的场地和必要的设施。(四)突出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

居委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居民,应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居民自身的潜力,并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关注居委会的建设,调整自治与完成政府交办工作的关系,才能把居委会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1.各级政府在出台一些便民利民政策时,建议采取社区听证会制度,充分听取社区居民代表的意见,确保政策能切合实际,操作性强。

2.对社区的重大问题或事情,由居民自己决定,提出方法意见

3.强调社区内有较大利益的群体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中的代表性,让他们的利益诉求通过民主渠道进入居民自治的决策,进而进入政府的相关政策,使社区居民自治更有实效性,也有助于动员居民参加社区建设和民主自治。4.改革完善居委会考评制度,要把居民会议的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居委会工作的最基本的依据。

5.居委会还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扫除与居民间的沟通障碍,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应多与群众进行联系,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王青山,刘继同.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张宝锋.社区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3]唐忠新.构建和谐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4]连玉明.学习型社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5]鲍月新,刘泽雨,董慧.社区管理理论与实践[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4.

篇2:我国当前的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最近一段时间,有许多八年至十年以上的汉族聘用工作人员纷纷跳槽,有可能将出现清一色的少数民族工作人员“窝居”社区,有人认为是工资待遇低造成“走人”的原因,根据调查发现并非完全是待遇低的因素,究其原因除全市有共性社区机制不畅之外,街道社区内部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街道责任领导、机关科室服务、协调、指导不到位

街道的全部工作质量都显现在基层各社区工作被上级检查为“优、良”这个基础上才算“满贯皆盈”,但不是每项工作都要“创先争优”,街道主管各科室的领导心中必须要明白轻、重、急、缓,合理安排“抓大”、部署“抓小”工作,如一般性“小”的工作任务或千篇一律“走过场”的工作只是平稳“务虚”,让基层按基本要求完成而已,如果是常效工作或大型主题活动特别是“一把手工程”,就必须要“增值又增亮”创新“务实”,这就是行家讲的“思路与出路”的辩证关系,先“保值”后 “增亮”,这“值”就是我们街道每个责任领导和业务科室对每项工作的准确判断“值与不值”的价值取向后怎样抓“亮”,而现在有的街道责任领导带领他的那一科室人员“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凡事只有他主管的都最最重要,不深入社区、不去研究形势,不判断走势结果,不靠前指挥给社区指路子、服务、协调、指导,把简单的工作复杂化、全员化,满足于召开没思路念文件的大会,局限于电话中催报、送材料,习惯于每季度以检查方式通报扣分处罚,社区存在的工作困难需要街道有关责任领导和科室协调指导时,推给与本业务无关系的街道党政办公室或一句“自已想办法”,有的社区人员要辞职,责任领导不去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营造“拴心留人”的“孵化器”,不向党委汇报情况,反而讲“走就走吧中国最不缺的是人 ”,伤人心的风凉话成为走人的“助推器”,特别是当前开展的网格化巡逻和数字化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白加黑、五加二”繁重的四班三运转流程,大部分人承受着家人不支持、社会不理解、自己内心防线动摇的情况下,精神状态需要我们街道各主管领导和各部门从行动上关心、理解、爱护他们,量化任务时要“涨驰”有度,能送的文件亲自送到现场出个主意、想个办法指导到位,给社区最大限度“休、整、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去“自我主张”,仅双语学习笔记、政治理论学习笔记、民情日记、九站一室会议笔记等等数不清的文字材料都要他们靠业余时间完成,如果街道机关职能科室的本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继续泛滥下去,长期压抑的社区永远是“新兵蛋子社区”。

二、社区两委班子工作方法不到位

有的社区领导把“领导权利”当成“领导能力”在搞管理,凸显领导“权术”管、缺少领导“艺术”带,只会盖“公章”、不会干“公事”,一是班子没“合力”,有的社区书记没把班子成员当“领导集团”,当成“分块割居”状态下的“二当家”,副职之间没有“集团作战”意识(最近组织部文件讲“组团式服务”就是这意思),由于社区的特殊性质,工作人员又交叉兼任几个工种,往往是几个副职都要求先干自己领域的,“一个演奏家有三个指挥者”,他们不知道先干哪个后干哪个,夹在“多头管”的中间无所适从“逼迫走人大吉”,二是不会培养、造就人、会斥责人,到社区来的人不是十八般武艺都会、样样精通的“高手”,在当前社区大学生不想来、有本事的不愿来、待遇低男性不敢来的状况下,好不容易召来几个人,就被“刚点火就掀锅盖要开水”的“重任”吓跑,“刻”(渴)薄到极点,当面斥责称“垃圾人”,恕不知量变关系是变“废”为“宝”,造成“鞭打快牛”,到社区时间长的同志超负荷工作坚持不住辞职。三是做不到在“无情的制度下”做“有情的人”,没规矩不成方园,制度又是一把双刃剑,用不活最易“伤人”,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现在社区领导不会做“人”的工作,动辙就罚款,和领导顶嘴要罚款、业务工作被上级检查通报扣分要罚款、领导罚了款工作人员也要罚款、等等罚款之下罚跑了人,回过头来再给街道领导讲“没人干活”,这种没感情的罚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伤了全体人员的心。人们常讲“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前社区聘用人员一千元低收入状况下想办法搞点小福利,感情留人才是谋长远之计。四是“身处在此山中”还把自己当“钦差大臣”,工作上出了问题不从领导职责找原因总结经验,而“座坛论道”讲“你们”没能力修成正果乘早下山当“焦夫”走人,一个基层领导第一要务是正确执行上级文件要求,要学会看文件、领会其精神、提出新思路、交办有要点,一个刚来不到半年的社区工作人员手持“请xx按期完成并报街道xx”的本社区领导签名文件能办好事那真成“仙”了,最终吓跑了人。五是作风建设领导不会抓、不敢抓、不想抓,因为没问效机制和办法,社区领导以参加上级会议或有事为由可以不来、迟来,把两个公章一锁,居民群众开不上证明怨声载道,室内脏、乱、差无人过问,有的工作人员只要看主要领导不在家就手中无事、眼中无人、心中无志,给居民群众脸难看-----紧绷一张脸,话难听-----我们不是为你一个人服务的,事难办----今天不办公xx天再来,不会讲叔叔阿姨你坐下等一会我帮您联系或您先回去主办人来了我给你打电话等暖人心的话,当居民上访被上级过问时,就以开会的形式代替制度全部人员都受“教育”,好坏不分,事非不明,有能干的工作人员不原意“替人受过”辞职。

三、街道社区工作方式不到位

街道社区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街道社区两级把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整合成“一荣俱荣、一损皆损”的大局观念就会立足于不败之地。但现在街道内部从领导到科室都认为干出成绩是“一把手”的,干不好一定是社区造成的,形成街道“真空”,一是重视“单一抓”忽视“合力抓”,街道社区工作是“于服务寓管理”的统筹过程,我们现在非把服务与管理分割,民政救助、劳动就业保障等民生服务不能带动计划生育管理和综合治理管理,每年上百万的国家拨款、个人捐款没有带来多大效应。全部工作不能为党建服务,搞党建工作的没有服务体系支撑成为无源之水自我“萎缩”,各社区搞党建的同志在“自编、自导、自演”无链条逻辑党建工作,二是重视“突击抓”忽视“经常抓”,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责任领导对负责工作领域和对口负责社区不去经常性抓,等到要检查考核时,都“枪抓机遇”突击抓,搞得社区忙不堪言,出现了作假剽袭应付差事的现象。三是有的社区只会依靠“上级抓”忽视“自身建”的等、靠、要思想,各项工作无提前角、无规划、无检查督促机制。四是街道机关、拆迁办成员多,大部分是社区骨干力量。

四、几点建议和解决办法

一是尽快建立责任领导和科室人员“一线工作法”服务基层机制,每个领导要建立解决难点热点工作台帐和“民情日记”,街道机关业务口干部于社区业务口对接每月每社区不少于两天指导工作,废除街道机关点名制,改变为党政办抽查和督查制与所在社区签到双向管理制度,每月25日前召开一次街道有领导、社区班子和街道各站口负责人参加的工作汇报会,当面讲清工作进度和存在的问题,起到共同学习、共同会诊、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并纳入机关干部考核,并实行责任直线倒追。二是建立培养、造就人才机制,以“六不怕”宽容态度识别人,即:(不要怕工作人员有个性、要看是否有党性,不要怕干部有私心、要看是否有公心,不要怕干部有缺点、要看是否有特点,不要怕干部没本事、要看是否不干事,不要怕干部没学历、要看是否没能力,不要怕干部没资格、要看是否没人格),用人是教育人、培养人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组织教育培养后,由于他本人不长进,按优胜劣汰法则自然淘汰是正确的用人方向。三是各社区进行必要的罚款和人事处理时要有依据,坚持“使功不如使过”的用人之道,感情留人比待遇留人更重要。四是要建立街道经济反哺社区机制,钱不在多少在于细水长流经常有,情不在钱只要关心到位暖人心,重在构建栓心留人的环境。四是从社区两委班子到工作人员要进行务实培训和思想道德、法制培训机制,可以和“双语”学习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提高了街道责任领导的演讲水平,另一方面锻炼了业务站口干部的指导能力,为提高各阶层人员依法办事能力和业务能力奠定基础。五是严格要求社区公章管理使用办法,严禁领导亲自管钱、管物、管公章,严禁社区领导以开会为借口脱岗,社区领导外出请假或开会必须要告知社区副职干部,党政办随时督察并以通报形式内发。五是各社区要尽快按人员建立内勤和外勤两个工作机制,也可以先试点后推广。

五、留人办法

篇3:我国当前的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社区及社区管理的含义

一般认为, 社区指的是在一定地域内的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生活在该地域的人群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上的归属感。这一概念指出社区首先是一个共同体, 有共同需要遵守的章程或约定俗成的惯例;其次, 生活在社区的人们具有心理上的认同感。

社区管理是指为了维护正常的秩序, 社区自治组织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对社区进行有效科学管理的过程, 在管理的过程中, 明晰社区自治组织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和地位, 制定社区自治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章程, 科学界定社区的职责范围和管理事项,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各项权利的实现。社区管理包含着社区管理的主体、社区管理的客体、社区管理制度和管理目标。社区管理的主体包括社区管理的机构、人员等方面。社区管理的客体就是指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等, 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关系着人们的教育、文化、医疗和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 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各项政治和社会权利的保护与实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的差异, 存在不同的社区管理体制。

二、当前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在社区管理体制上, 存在着政社不分、职责模糊和行政色彩浓厚的现象, 没有能够实现预期设定的政社分开的目标, 不能够有效减轻政府的社会负担。行政色彩的浓厚导致居民没有认同与归属感, 居民只是将社区作为一个居住地。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 上层的各项事务均要由社区来承担管理任务, 社区成为政府机构的派出机构。同时, 社区由于缺乏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另外, 在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下, 街道之间、社区自治组织与各类组织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协调机制。

2. 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社区管理运行中, 存在着一些比较典型的机构摩擦现象, 物业管理公司与社区管理组织之间的摩擦、业主委员会与社区管理组织之间的摩擦和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委员会之间的摩擦, 这些摩擦现象的本质是管理运行不畅的表现, 直接导致社区管理的效果欠佳。同时, 在社区管理运行中, 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致使服务低劣的一些现象经常出现。

3. 社区管理法制上存在的问题

在社区管理法制上, 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由于社区居委会的成立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成立的, 所以绝大多数的居委会都没有相关的自治章程, 在社区自治组织的职责范围、社区民主管理、社区自治组织与政府机构、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和权力界限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同时, 在社区管理中, 由于制度的不健全, 也出现了由于职责交叉而产生的管理重复现象。

三、完善社区管理的对策

1. 积极推进社区职能转变

社区职能转变的前提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目前的社区是在传统行政职能影响下的半政府运作状态, 在各级任务的落实与执行中, 社区成为各种政府职能的汇集点。在推进社区职能转变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需要认真确定社区的职能范围, 明确界定哪些职能必须由社区承担, 哪些职能不需要由社区承担, 并且通过法律法规等途径将其固化;二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尤其是需要严格限制和规定具体管理职能的责任主体, 打破上级给下级, 一级给一级的不良现象, 切实减轻社区的负担。

2. 加强社区立法

法律是规范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基本准则, 为有效进行社区管理, 有必要加强社区立法, 促进社区管理机制规范。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社区管理方面的专门法律, 只有宪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居委会的任务等方面作了一些原则性规定。因此, 应借鉴社区管理实践中先进的经验, 尽快完善社区管理方面的法律, 逐步制定社区管理方面的专门法律, 使之能够适应社区发展和社区管理的需要, 同时使社区监督有法可依。

3. 创新社区管理工具

在社区管理中, 我们可以借鉴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在提供公共物品时, 可以进行业务外包, 对于适合市场化的事务可以交给市场来做, 将社区管理与市场供给有效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激发民间机构从事社区管理的动力与热情, 以提升社区管理工作的效率, 也可以提升公共物品的质量。在社区的建设中, 大力推进多元化的投入和投资主体, 通过明晰产权关系界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理顺各方关系, 实现社区资源的多方共管、共享。

4. 培育优秀的社区管理团队

社区管理工作团队素质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社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要提升社区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首要的关键的任务是提升社区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一般来讲, 需要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方面注重培养和提高, 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融入居民的能力、服务居民的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在选拔社区管理人员时, 要进行公开的招聘与考试, 社区服务人员逐步实现持证上岗, 同时对现任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培训, 以适应不断变化了的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1]夏学銮.社区管理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

篇4:我国当前的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项目;项目管理;建筑行业;项目经理负责制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72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0-0181-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20.090

随着快速发展的经济,在我国,建筑行业的规模同时在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与其不能够相互适应,因此建筑行业的工程项目管理正在日益成为影响行业发展,并且受到从业人员关注的重要环节。

1 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与解释

通常所说的工程项目管理,是指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接到业主的委托后,按照其合同的约定,作为业主的代表,对其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某些阶段的管理和服务。一般情况来看,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并不直接与该工程项目的总承包企业或设计、施工等企业签订相关合同,却可以根据合同的约定,协助业主与相应的相关企业签订合同,并按照业主的委托监督相关合同的履行。业主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在合同中具体约定了关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方式及服务内容、权限、取费和责任等。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工程项目管理。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推行项目前期项目经理负责制,是在1983年开始的;建筑工程监理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则始于1988年;建设部颁发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办法》,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发生在1995年;直到2003年,建设部发出《关于建筑业企业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制度向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过渡有关问题的通知》,更进一步对国内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了规范和整顿。

2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2.1 不够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建筑工程企业没有对工程项目管理产生足够的、必要的认识,并没有意识到项目管理能够为建筑工程建设中产生积极作用和显著的效益。因而这些企业将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工程技术方面,对工程项目管理多有忽视,这就导致工程项目整体的效率和效益不能够得到保证。另外,与建筑市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制发展到现在都不够健全,比如《建筑法》《招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都没有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实施准则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

2.2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不合理、不科学

目前,建筑业市场鱼龙混杂,管理不规范,工程项目管理整体水平不高。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导致目前国内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大多时候科学的管理方法都会以行政和硬性指令被强行取代。在进行具体的管理操作时,对总体规划往往没有形成足够重视,企业内部对项目控制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对“控制”多以“检查”代替。这种不合理的管理模式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实施和操作产生了消极影响。

2.3 工程项目管理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偏低

受到具体国情因素影响,我国的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不仅仅缺少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类似于项目经理这样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人员更为缺少。由于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我国的建筑业从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在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文化程度较低,还有大部分人并没有机会接受到相应的职业培训。这些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工程质量,也是安全事故易发生的诱因。此外,相当一部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单位并不具有相应的设计、监理和施工水平,整体竞争力弱,不能适应现代建筑行业发展需要。

2.4 信息化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缺乏充分应用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大型项目的投资主体、项目运营、项目市场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的特点。但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较差。电子商务、虚拟企业、动态联盟等新型管理模式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涌现,相应的客户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也就更加需要项目管理公司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与投入。

3 针对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对策

3.1 完善法制体系

完善法制体系,尤其针对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进行完善健全,此外,可以通过教育等手段,增强从业者的对工程项目管理的认识。

国家应该建立起相应的、健全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有效手段确保其能够有效实施,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制定法律法规,强制推行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严格控制和考核项目管理企业,以确保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各项目的有序合理进行。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要求,可以使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平均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进而使得我国和世界先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也就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竞争能力。

同时,针对我国建设项目管理观念比较淡薄的现状,要着手努力增强整个建筑行业的工程项目管理观念,使从业者意识到项目管理的作用和价值。因此要加强项目管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工程项目管理的观念深入从业者心中。

3.2 规范工程项目管理,改进管理模式

从管理观念、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这三个方面改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改变以往单纯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追求产值为目标,以行政指令管理为特点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经营及管理观念,建立起以盈利为目标,以科学决策管理、追求创新求发展为特点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经营及管理观念;建立起结合了弹性生产力与刚性产业结构、贴近市场实际且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在全行业企业中建立起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组织机构;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时采用先进、科学、量化的管理技术,便于进行工程管理,最大化程度节约控制成本,并通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估预期目标。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公司要面对的国际竞争将会日益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全方位地靠拢合同管理、工程管理、质量管理等多方面的国际惯例,同时也要对引进国际先进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积极准备投入,并将其作为今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重点。

3.3 注重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综合人才,尤其要求专业技术型与管理型的相结合,所以要根据人才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学科知识、管理知识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以高素质、专业化为标准。此外,施工企业还应当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巩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巧。在日常施工工作中,要注重培养一线施工人员文明施工、安全生产的意识,规范生产操作,为项目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重视对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加强

根据前文所述,我们可以明确认识到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现状与国外的情况相比还有着明显的差距。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提升项目管理的水平。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对项目信息进行组织和控制,为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协调和共享服务。所以,在我国未来的信息化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发展计划中,要努力做好项目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方面工作,这不仅仅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表现,同时也有利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

显而易见,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技术性及专业性都很强,由于多方面因素,在我国过去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政府、社会和企业自身要进一步地共同努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项目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认清其发展方向,并且积极地面对,从而采取科学的相应对策,才能使自身与国外项目管理的差距得到缩短,增强竞争力,使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这个行业进一步成长壮大。

参考文献

[1] 何永哲,王宏涛.发达国家工程监理管理对我国项目管理的启示[J].山西建筑,2009,(18).

[2] 王雪清.国际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0.

[3] 梁雪峰.浅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J].科技致富向导,2011,(9).

篇5:我国当前的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08级新闻

姜琳

摘要;我国当前以专业题材报道为特色的专业新闻媒体蓬勃发展,而传统的综合性媒体形成了以报道题材为专业的分工建制,同时新闻采编人员的分工也日趋专门化和职业化,专业新闻团体和科研机构竞相涌现。但是,专业新闻报道方面的发展与其他新闻报道类型相比还是不够完善,因此要对专业报道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等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专业新闻

政治

社会

经济

问题

解决方法

一,前言

1,目的

我国当前以专业题材报道为特色的专业新闻媒体蓬勃发展,而传统的综合性媒体形成了以报道题材为专业的分工建制,同时新闻采编人员的分工也日趋专门化和职业化,专业新闻团体和科研机构竞相涌现。但是,专业新闻报道方面的发展与其他新闻报道类型相比还是不够完善,因此要对专业报道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等问题进行研究。

2,研究对象

3,专业新闻的含义

专业新闻报道(简称专业报道)是以遵循新闻采访报道的一般规律为前提,针对具体行业、专门领域的特殊情况、特殊现象、特殊要求,进行专业化的采访报道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政治新闻报道

1,含义

政治新闻是对有关国家,政党,社团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进行的报道。其中包含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

2,会议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问题

由于记者本身对会议新闻报道重视不够,导致会议报道过多过长,报道样式呆板简单,写作形式缺乏创新;

由于对会议报道研究不够,未能主动地,创造出新颖的报道形式,创造性的报道会议,没有挖掘出会议新闻报道中的新闻性和可读性。(2)解决方法

首先记者要从会议文件和会议议程中抓住其中蕴含的价值和信息; 在会议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有价值的信息;

记者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处理会议文件,剖析会议背景,即会议背后的“意义”;

记者通过新闻发布会,人物访谈所提供资料等途径获取有价值的新闻; 同时还可以通过报道形式的创新来体现和突出新闻价值。

要善于抓住会议的“新闻眼”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有效利用会议资源,把会议的领导者,组织者与受众的目标真正的统一起来,让人感觉到会议报道有一种亲和力,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3,领导活动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问题

会议新闻报道一般比较公式化,报道形式呆板,内容缺乏新意,缺少新闻的可读性和必读性;

一般性的,没有信息的回忆和领导活动的报道过多没报道方式陈旧,没有吸引读者关注的亮点;

在写作,编排上,不以事情的轻重来联系,不以指导价值定长短,而是以出席会议和活动的领导级别来取舍和定长短;

在报道视觉上,以领导观念为主,很少从读者,生活角度去写。(2)解决方法

打破惯性思维模式和条条框框的束缚可疑求“新”; 改领导视角为群众视角,刻意求“近”; 运用多种体裁和手法,刻意求“活”;

摒弃“大而全”的面面俱到,刻意求“亮”; 从封闭式采访改进到开放式采访,刻意求“深”; 从单一的报道改进到复合式的强势推进,刻意求“透”。

三,社会新闻报道

1,含义

社会新闻是侧重于从人际关系,群众生活和道德伦理角度来反映社会动态,社会风貌和社会问题的新闻。涉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

2,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问题

当前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报道风格上一味猎奇,媚俗,一味的去迎合大众,显得浅薄没有深度;报道做作,甚至出现虚假报道;报道面狭隘,雷同,千篇一律。

在报道的内容上,有些记者报道社会新闻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严重违反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或者是在报道中打“擦边球”为迎合大众需求使得准黄色新闻泛滥。

在报道的形式上,记者在制作新闻标题时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赢得受众,刻意的危言耸听,渲染夸张;在报纸的版面处理或电视的节目编排上喧宾夺主,庸俗不堪的内容大肆报道;不报道当下社会问题,而是通过新闻策划,无病呻吟,使得社会新闻不可避免的滑向庸俗化的深渊。(2)解决方法

首先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要一味的去迎合大众,要发挥社会新闻的舆论和道德的力量,起到潜移默化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要时刻牢记我国社会新闻的目的是为了弘扬社会新风,树立人间正气,传播社会知识,增广受众见闻,要将这一目的贯彻到社会新闻报道当中去。

其次要在信息作品中适当地渗透,融入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优化受众的表层动机,抑制其深层不健康的阅听倾向和低级趣味。

要适当地利用受众的外层动机,使其逐步转化为传播者所希望的那种具有积极,主导和增加作用的内在动机,进而推动与培养其形成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崇高动机或目标。

要提高记者等采编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责任感和业务水平。

四,经济新闻报道

1,含义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的定义:“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

经济新闻就是人类社会最新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自然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

经济新闻是关于热门如何进行经济选择的报道。

经济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经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新闻包括经济消息,经济通讯,经济调查报告和经济时事评论等文种;狭义的经济新闻专指经济消息。

2,经济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问题

报道时机不妥,记者为了报道的时效性,所以在得到确切内容后就会忙不迭的报道出去,但是这些相关信息的发布有时候会造成与报道相关的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损失。比如当初的“柑橘事件”就造成了无数柑橘种植果农的经济损失。

脱离具体的专业业务问题,单纯抽象笼统的谈经验、谈问题,写的空洞,没有说服力。记者对经济方面的知识了解不清,用词不够严谨,有关媒体人员不懂国际规则,随意地或者臆想式地报道。

立场有异,由于经济方面的领域有些媒体人员了解不够,不能在一些经济事件中及时联系到国家对相关事务的态度,从而造成立场有异的问题。评析情绪化,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失去了客观的立场,出现偏颇。(2)解决方法

现在已经进入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开放的双向有序与透明化也给经济报道带来空前的广阔天地。然而,一些经济事件,特别是国际商务活动,由于其涉及面广,背景复杂,专业性强,往往涉及国家利益与经济安全,所以对媒体提出更高要求。

经济报道,特别是涉及双边或多边的经济报道,几乎无一不涉及国家利益,很多甚至涉及国家经济安全,这就要求采编人员树立国家利益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在报道时,一定要辨别清楚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

寻找经济新闻的真实性与报道时机、尺度之间的契合点。我们常常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但更多时候真实性的东西如果刊发得不合时宜,报道尺度把握不准,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采编人员必须要找准时机,了解各方利益所在。

经济新闻报道要求记者负责任,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报道客观、冷静,有理有据,以专业的眼光分析经济,以记者的良好素养进行报道。

同时,还要增强经济报道的服务性,提供政策法规信息。我国市场经济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使政府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且修正他们,以避免出现更大的错误。同时新闻媒介要及时宣传政府出台的政策,企业和个人也需要了解这些政策、法规,以便及时在法规之下更好地进行经济活动。

五,结论

在专业新闻报道中,其主要的问题就是记者对于所报道专业的业内知识了解不够透彻,因此出现了一些问题;其次,记者在进行比较严谨的题材的报道,如会议新闻的报道是缺乏创造性,不善于挖掘亮点;再次,在进行社会新闻报道时没有把握好舆论引导的作用,反而为了迎合大众低级趣味而使新闻媚俗不堪。

篇6:我国当前的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财税教材中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人活在这个世上,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即死亡和税收。税收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没有税收,就没有国家的正常运转,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公共服务可供我们使用,我们的生活也将不再方便,可见税收对我们而言是如此的重要。然而从税收诞生之日起,税收流失现象就没有消停过。这一方面是由于税收本身的特征决定的:税收自身所具有的强制性及无偿性等特点决定了税收是公民收入分配部分的无偿占有,税收会减少纳税人的所得收入,从而降低纳税人的生活福利水平,这一点对于低收入人群影响尤为显著。另外一方面,税收是对国家所提供服务的资金保证,当国家所提供的服务令纳税人不满意时,纳税人就会通过各种手段停止对税款的支付,即产生偷逃税行为。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当前税收流失的严重程度:2006年我国税收流失总额的500亿元。这只是显性的税收流失部分,隐性的包含地下经济在内的部分还没有计算,如果总额相加,那会是更加巨大的数据。

由此可见,税收流失的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到了必须整治及改善的关键时候。虽然我国一直以来也在注重强调税收征管,成绩也是突出的,但有些问题依然存在,解决税收流失问题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税收征管与稽查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征管与稽查力度不够,存在重复稽查现象,税收成本较高

在一定条件下,税务部门的稽查概率是影响纳税人偷逃税的重要因素。税务部门的稽查概率越高,纳税人基于所偷税款被检查发现所付出代价的考量往往不敢轻易做出逃税的决策。而税务部门的稽查概率低,纳税人就容易在税务机关的眼皮底下进行偷逃税活动,以获取自身效益。

(二)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偷逃税行为的处罚偏轻,处罚率较低,利率不够合理

严厉的处罚会使偷逃税者付出昂贵的心理成本、社会成本与心理成本,从而使其对偷逃税活动望而却步。然而,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明显不力,重检查而不重处罚,不能触动违法纳税人的切身利益[。利率水平的不合理不仅对纳税人的税收负担造成不公平,也不能很好的调节经济运行。

(三)缺乏有效的机构统一对税收违法行为进行检查与查处

由于税收违法行为尤其是税收犯罪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经济犯罪活动,因此,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查处应该交由统一的带有警察职能的机构进行。但目前我国尚未构建有这样的机构,在存在税收违法行为时,税务机构并没有权力对违法纳税人及违法企业进行检查、拘留、逮捕等。这样不仅延迟了案件的审查,也给纳税人转移犯罪证据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四)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及税务人员素质的高低也影响着税务机关的征税 效率

基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税务部门为了获取纳税人的纳税信息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经济及时间代价。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的成本问题,信息并不是随意获取的,尤其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税务机关在对纳税人的信息进行收集时考虑到时间及经济的耗费时就会疲于进行,因为这不仅加大了税务机关的成本,也影响了税务检查的效率,因此有必要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同时,税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也对税收征管质量产生影响。

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税收征稽措施改进思路

(一)在税务机关内部建立规范的新型稽查制度,加强税务稽查力度,改进税收征管过程出现的时滞问题

要进行有效的稽查,选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稽查不是随意的,征税过程所存在的成本与稽查过程中的成本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必须采用合理的选案制度。对于在以前年度按时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在新的纳税年度可以给以不予检查的优惠;对于有过偷逃税案底的纳税人在一定年限内进行重点稽查的制度能有效激励纳税人依法纳税。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征税环节与稽查环节合二为一,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税务部门的成本,也可以解决征稽过程中的时效问题,避免纳税人利用征税与稽查之间的时间间隙做手脚以规避责任。将以往事后稽查转变为事中稽查,以提高稽查的效率。

(二)加大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确定合理规范的处罚结构,实行物质与人身自由并行的惩罚方式,制定合理的利率

纳税人之所以不顾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重复做出偷逃税行为,有很大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税收处罚力度不够,税收处罚执行不力,很多的税收处罚条款都是流于形式。纳税人在逃税成功而被税务机关检查出时,要不是因为处罚倍数过于巨大而无力承担罚款,最终使处罚形成口号;要不就是处罚过轻,与纳税人逃税所获得的收益相比,罚款微不足道,也就对纳税人构不成威胁,如此一来,同样的逃税行为必将不断重复循环下去。因此,确定合理的处罚措施和合理的处罚结构对处罚纳税人的违法行为十分必要。在制定税收违法处罚条款时,改变以往以罚款为主的处罚制度,将罚款与人身自由的约束并重相结合更能对纳税人的逃税预期产生制约作用。通过有效方法确定每一税种的合理税率对改善偷逃税现状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借鉴先进国家如德国的宝贵经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兼具警察、检查、行政执法职能的税务警察队伍

分析我国税收流失的原因可以发现,在我国的税收机构中不存在独立于司法部门之外独立行使检察、拘留、逮捕等职权的机构。税收执法权中检查权不足,强制手段不够。目前对涉税刑事案件查处还是由公安机关行使刑事侦察权,《税 3 收征管法》没有赋予税务机关对偷逃税的搜查权力,没有对相对人采取武力的权力,直接影响检查质量和执法效果。税务部门要对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进行检查、起诉等都要检察部门的批准、公安部门的配合,这不仅延缓了案件的审查,也影响了税务机关工作的效率。为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税务警察制度。税务警察直属于各级国家税务总局,受国家稽查总局调遣和管理,配合征管部门与稽查部门的工作。税务警察兼具警察、检察、行使执法的职能权,既有税务检查又对税务违法案件的刑事侦查权和起诉权。这就使得税务部门有独立的执法主体,可以保证税收违法案件高效地得到解决和处理,也形成对纳税人的外部威慑力。

(四)积极推进税务信息化建设,加强对税务信息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实行人机合一的税务信息系统,并加强同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协调,消除信息孤岛

进行税务稽查只是对纳税人的一种威胁,其作用大小主要取决于能否发现真正的偷逃税行为,而且实施税务稽查是受成本约束的,不可能为了取得充分、真实的纳税信息而对所有纳税人进行全面稽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依托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消除信息孤岛,实行信息数据集中处理,提高数据应用质量和水平。更关键的是实现各级税务机关之间的纳税人信息的数据共享,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协调。同时,税务部门要加强同银行、工商、海关等相关经济部门的联系,并进行信息交换。对纳税人的信息进行准确识别,防止因虚假信息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五)加强税务人员的队伍建设、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在税务部门内部形成对税务工作人员的良好激励制度,并建立税务人员合理行为的制约机制

如果说税务稽查是税收征管的重中之重,那么税务人员的素质则是税务稽查的重中之重。税收法律和税收制度最终靠具体的税务人员去掌握和落实,税收征管的方式、方法由税务人员去实施。可以说,税务人员是税收征管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税务人员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客观地说,多数税务人员能够依法征税,但是,由于某些税务人员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特别是在政府监督不力的情况下,他们有可能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政府的利益,从而使其行为发生扭曲,利用政府赋予的权利与纳税人进行合谋,为自己谋取利益。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某些税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过关,容易受利益诱惑。另外也与税收部门的激励与制约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有关。为此要在税务部门加强税务人员的队伍建设、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通过集体讨论、表彰先进、课程教育、政治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作风过强过硬的税务队伍。这样以来,纳税人想通过贿赂、寻租等行为躲避偷逃税责任的愿望就会破碎,从而使之被迫遵守税法,以规避严厉的税收惩罚。对完成税收任务的税务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以激励其工作的 4 积极性并采取制约机制限制其某些特定行为也是十分必要的。

篇7:我国当前的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对策建议

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的频繁发生,应急管理工作对事故的处置显的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目前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亟待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问题

现在的应急管理工作中重视预案的编制和管理,但是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性自然灾害预测的科学研究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二是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测监控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三是各部门之间的专业预测、监控信息的交流、会商、筛选、决策机制未建立或健全;四是对各类突发事件发布预警的判断指标体系未建立或健全。

(二)信息上报、发布与核实问题

现代社会中隐瞒信息是很不明智的事,只有及时上报信息和向社会公开发布信息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的问题。诸如,不同的部门对某一事件信息的掌握会存在一些出入,需要时间进行核实;媒体的抢先报道与政府正式的新闻发布有时也会存在出入。

我国的应急救援队伍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事业单位所属的救援队伍(如矿山、危险品、医疗急救等),分布最广的当属政府所属的消防部队。新的消防法赋予消防队伍很多新的应急救援任务,但消防作为专业的救灭火队伍,在一些急救专业技能方面还不能适应,主要体现在队伍不够专业,凭经验、凭主观能动性开展应急工作。受兵役法服役期的制约,消防战士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难以完成一些专业训练和稳定专业力量,要进一步加强对消防队伍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

二、对策建议

(一)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和培训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以政府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为课题

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和培训都是为了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因此,学科建设的选题和培训内容的选择都应该以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学科建设和培训一方面要从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实际问题中总结、梳理、提炼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应该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篇8:我国当前的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简而言之, 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社区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程度上提高, 人们在追求高质量物质生活的同时, 也更加重视精神生活追求。在当前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下, 为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 但是也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与日俱增, 开展社区文化建设能够丰富人们生活, 缓解生活压力,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 社区文化建设利于营造和谐人际氛围

近年来, 社会竞争日益激励, 工作和学习占据了人们大部分时间, 人们没有更多的时间与街坊邻居沟通、交流, 之间感情也日益生疏, 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因此, 定期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从而就能够将人们聚集在一起, 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加强了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 营造出和谐人际氛围。

3. 社区文化建设能够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区文化的开展不但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这主要是因为社区文化有机地将传统民族与时代特色融合在一起, 利用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在快乐的氛围中逐步陶冶人们情操, 无形中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当前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社区文化的基础设施落后

通过对我国6524个街道进行调查, 其中4545个街道建设有文化站, 占比69.67%;对我国83370个社区居委会中进行调查, 其中37732个社区居委会建设有社区文化活动室, 占比45.26%。经过调查研究表明, 社区文化场所基础设施不足, 不利于社区文化的正常开展。

2. 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 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居民, 同时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然而, 从目前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状况来看, 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居民的参与意识较薄弱,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人们没有时间参与社区活动;二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与社区居民想象中的相差甚远, 人们不愿意参与这些活动。

3. 社区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匮乏

要想加快社区文化建设, 具备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很有必要的。社区文化活动的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 由于现代城市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社区居民的异质化程度非常高, 从而就对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体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纵观当前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 多是退休的老年人以及兼职人员, 他们的思想观念落后而且学历不高, 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社区文化策划活动中, 更别说开展多元化的社区文化活动。此外, 这些工作人员未接受过专业培训, 多是根据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开展活动, 无法发挥社区文化建设的效果。

三、加强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如何加强我国社区文化建设,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完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保证社区文化的顺利开展, 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较高, 仅仅依靠社区自筹资金是远远不够。从而就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有机地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加大社区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与此同时, 要对当前所建设的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及活动场所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由于公益性文化设施属于政府保障我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一种重要途径, 这对提高我国公民素质以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 成立周末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等也是很好的选择, 这样可以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 以便享受到更多的精神文化成果。

2. 树立社区居民主体意识, 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由于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从而社区文化开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因此, 树立起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很有必要的。首先, 要营造出和谐的居住氛围;其次, 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再次, 开展的社区文化要坚持与时俱进, 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

3. 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社区文化建设人才

一般而言, 社区文化建设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区文化建设。所以, 做好人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也是促进社区文化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从而就需要做好社区文化人才建设规划,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 吸纳优秀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中。此外, 定期对社区文化建设人员开展培训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才能够不断更新工作人员理念, 以便更好地促进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汲怀远.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1 (03)

[2]毕英涛.当代中国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内涵与路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1 (03)

[3]贾卢静.浅谈如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J].经营管理者, 2011 (10)

篇9:我国当前的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土地规划即恰当利用土地资源,在保证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以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为资源制定开发、使用及治理的计划。土地规划的恰当与否对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土地规划仍然存在实施方式不恰当、规划方式未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及对农村土地规划重视不足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关部门在制定土地规划的过程中理應解决当前土地规划存在的不足,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中国土地规划存在的不足

规划方式未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如今中国社会所采用的规划方式大部分为传统的规划方式,即定性研究方式。此种方式系以经验为保障,在对事物进行客观研究后进行综合分析,实施目标规划,随后计算出各类数据,最终达成综合平衡。一般情况下,客观事物都是特别复杂的,同时土地问题还将影响到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土地规划时,我们理应展开全面的考虑。鉴于传统的规划方式具有诸多局限性,因此它们已然无法再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实施方式不恰当。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土地规划存在着这样一个共性问题,即规划的拟定与实施是不相符的。人们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并未严格遵照拟定的计划进行,最终导致土地规划成效不大,稳定性较低的局面出现。导致此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规划的拟定及实施过程透明度较低;其二,规划科学性不足;其三,专家咨询及群众参与度较低;其四;政策实施性不足。[1]

农村土地规划重视不足。当前农村的产业布局仍处于调整阶段,农村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假如我们在进行土地规划的过程中可以将保护耕地及居住点和土地规划的总体布局完美地结合起来,那么农村的土地规划必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然而现阶段人们在进行土地规划的过程中却未给予农村土地规划应有的重视,大量耕地、居民点被占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因素致使土地规划问题进一步加剧。

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无法共同发展。导致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无法共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部分:其一,土地规划的拟定部门与城市规划的拟定部门是不相同的,两个部门在进行规划的拟定时未进行充分的交流及沟通;其二,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发展情况不一样,双方想达到的目标也不尽相同。[2]

二、土地规划不足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分析

土地规划问题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了特别大的不良影响,其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地规划不科学,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建设用地的逐年上长、土地资源浪费程度的不断加深及不恰当的土地开发等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拉大了城乡差距,进而导致国 民幸福指数下降局面的出现;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第二,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人们在土地规划过程中对城市交通问题认识不足,未给道路预留充足的空间,最终导致交通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出现;第三,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由于工业布局不恰当,导致大气及水污染情况日益严重,此外,噪声污染及土地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三、解决中国土地规划不足的有效措施

深入考察,对用地类型展开恰当的规划。一般情况下,土地类型规划不恰当通常均是因为考察不深入或不准确造成的,此种情况在以工业为重心的城市土地规划中特别常见。为了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在实施土地规划之前理应对规划地区及其附近用地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考察,为科学规划提供可靠的保障及依据。此外,鉴于土地规划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特别高,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土地规划的过程中不但应进行正确理性的判断,同时还应给予规划的具体适应性充分的重视,尽可能避免在居民区内进行工业用地规划情况的出现。

创建一系列健全的社会制度。健全的社会制度对于土地规划的顺利开展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土地规划的发展,政府理应从如下方面完善现行社会制度:其一,出台一系列完善的土地规划及审批制度,实现对土地规划开展情况的动态监测;其二,出台一系列与土地规划相关的法律及法规,使土地规划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三,创建完善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对建设用地总供应量和城市用地规模实施有效的监管。

优化土地规划方法。为了有效地改善当下土地规划方法所具有的单一性及局限性,各土地规划部门理应对自身开展土地规划的方法进行相关的改进及完善。至于土地规划方法的优化这一点,土地规划部门可进行如下改变:其一,变定性研究为定性定量综合研究;其二,变静态研究为动态研究。相对于定性研究及静态研究而言,定性定量综合研究及动态研究可以帮助土地规划部门对土地规划进行全面且动态的把握,有利于土地规划的顺利实施。

积极进行土地规划宣传。为了使土地规划基本宗旨能够得以更好的贯彻及落实,相关部门理应积极进行土地规划宣传,扩大其知名度。我们理应加大土地规划宣传力度,让国民对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预期目标和具体措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还应让各级领导懂得规划方案的实质及基本含义,从而提高其规划管理意识,让他们对土地规划有一个全新的了解,最终达到提高各部门规划执行自觉性的目的。

总而言之,鉴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土地规划所提出的要求也日益严格。部分地区盲目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无视土地规划的正确制定,导致诸多问题的出现,此种做法对于经济的发展是特别不利的。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理应给予土地规划充分的重视,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土地规划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上一篇:机关党建工作计划表下一篇:《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