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4-06-24

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共6篇)

篇1: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文章

众所周知生产力包含人、产品、工具三个要素,而人是决定性的因素。以往计划经济时代,各行各业在工作和生产中采用的多种激励措施一度发挥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对涌现出的“双先”、“劳模”,不仅给与广播表扬、佩戴红花、上光荣榜、颁发奖状等形式上的肯定和鼓励,而且在人事档案、工资待遇、提拔任用等方面给与了切实的物质奖励。从而,使每一位干部员工视荣誉为生命,奋力工作,积极争取;使一个系统、一个单位及其一个部门的“比、学、赶、帮”蔚然成风,一个个“双先”、“劳模”层出不穷,不断涌现,并由此克服了种种难关,使得各项艰巨任务圆满、超额完成,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单位只顾抓业务,而放松或丢弃了在人本管理中具有巨大积极作用的激励措施。不少单位或部门一味强调绩效考核、经济奖罚及其“末位淘汰”,长期不进行综合评比、不评先、不表彰。比如某商业银行省、市分行会计部门,近三年来对各二级分行、县级支行及其营业网点按照文件评比、推荐的会计、财会监管工作等“先进”,虽然有时还进行了反复的确认,但最终是成大海,杳无音信,不仅没有下文确认、会议表彰,更没有颁发证书和奖金(品)。个别行有时评了也只是单方面的业务先进,不开表彰大会、不颁发奖状、奖(金)品,只是兑现一下绩效工资或下个表彰文件了事。选出的“先进”业绩不入人事档案,不与提拔任用挂钩,更有甚者不什么样的“先进”照常下岗、照样被“淘汰等等。凡此种种极大地打击和伤害了广大干部员工干事创业、争先恐后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使广大员工人人自危,干一天算一天,时刻准备着、盼望着内退或买断。从而,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全行的规范操作、安全营运及其有效发展。

因此,各行各级管理部门必须对此给与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必须尽快恢复和利用相应的激励措施,加强人本管理:首先,各级行管理部门在进行相关业务评比的同时,要定期不定期地积极开展各类切切实实的综合评先工作,评出的先进不仅是阶段性、单项任务完成好,而且在政治、思想、品德及其工作能力等方面要有先进性体现。各级、各项(次)评出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在通过相应形式予以公开表彰的同时,将其先进业绩及取得的相应荣誉记入员工人事档案,并与提拔任用、下岗分流等紧密联系,大力营造争先恐后氛围。使“先进”获得应有的待遇,让全体员倍加渴望和珍惜各种先进荣誉,在意、留恋、珍惜自己的一份工作,自觉、全面的地执行每一项操规章制度,比学赶帮,争先恐后;其次,深入基层一线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让员工感受到本行的关怀和温暖,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激发员工以行为家、爱行如家的激情,积极认真工作、安心工作、舒心工作,不愿、不敢违规。第三,制定涉及广大员工切身、终生利益的处理处罚规章和办法时,在做到符合上级政策、法规的同时,尽可能地提交所在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予以论证和通过,使其既显现人情化又使广大员工心悦诚服地予以执行,并做好谈心、疏导、教育等工作,绝不能动辄就拿撤职、开除、除名、撤点、减员和下岗对广大员工施以威胁,使管理与被管理成为对立;第四,在对所辖某位违规员工进行重大处理处罚(撤职、开除)时,不能一味地强调从严从重,要根据其违规的实际性质及其相关的主客观因素区别对待或人情化从轻处理,绝不能不分情况动辄就下文“踢人饭碗”,并使其申诉无门。同时,在对违规员工进行重大处理处罚(撤职、开除)时,尽可能地召开职代会,使员工的相关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不仅使处理处罚合规、合法和合理,更让全体员工心服口服受到应有的警示和教育,并使广大员工的工作安全感得到切实的增强。

二、领导不力,自律监管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管理

三、重检查轻整改,检查发现问题必须落实整改责任

随着规范经营从严管理的不断加强,各行各级管理部门对各管辖行及其网点各项业务的监管、审计和检查的频率、范围及内容等不断加强,有的不惜出动全体审计人员或调动大量的业务人员,开展为期成月的、全行性的大范围检查或审计。不仅占用了大量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而且花费了大量的吃、住、行、送及其参观旅游招(接)待费用,但效果并不甚明显。其一是兵团作战,检查的单位多、内容杂、方案细,大推大哄不能静心深查细审,致使应该检查的没有检查、应该发现的问题不能发现;二是有些审计、检查也查出了不少问题,但绝大多数问题在最终定稿上报时被删减(删减问题数约在整个发现问题的百分之五十至八十,甚或更多),致使查处的问题也不能全面反应和暴露原因是代表上级行的审计检查往往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现问题不论问题大小、是否已整改及其问题的实际性质与客观原因,都要以“如实(不反映具体情况和原因,说重不说轻)”上报并给予严厉的处理处罚“相威胁”。同时,部分被查行的上级或上上级领导部门,在听取或批阅检查审计报告时也确实存在只说问题不问原因、一味追究责任、从严、从中处理的现象;三是不少跨行或越级检查审计,只管检查不管整改或只是催要整改回复或报告,致使检查发现问题得不到彻底有效地整改。

因此,为了加强和有效管理,各行不仅要加强审计检查的频率和力度,更要注重问题的整改。一是有关管理部门及经营行的上级管理部门,要把各类监管、审计和检查委托各相关部门,使其按部就班,一项一项地进行、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开展,尽可能避免兵团作战大推大哄;二是转变审计、检查作风,平心静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区别对待,以检查促改为目的以处理处罚为辅助,切实提高审计检查效能。三是落实发现问题整改责任制,在尽可能实行谁检查谁促改的同时,对一些跨行、跨部门或跨级等检查发现问题的促改,要落实给被查行的二级分行相关部门(不仅可以保证整改的真实性及其效果,而且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或协调解决被查单位难以整改的问题,比如人员和设备配备等),并做好必要的跟踪检查或抽查。

篇2: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和移民工作的稳步推进。开县这个拥有150余万人的大县,其人口数量、结构、素质等时刻在发生着微妙变化,户籍管理难度也与时渐增,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日趋突出。为更清楚地了解当前户籍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开县统计局近日走访了县公安局户政科、部分派出所和汉丰、赵家、岳溪等街道(乡镇)部分村(居)委干部和村(居)民。调查发现,由于原始户口资料不完善、交接不规范,户籍管理力量不足等原因,在户口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户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户分离现象较为普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流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人口大量流入经济发达区,从而日渐形成了大量的人户分离,其主要表现为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有人无户(黑户)、有户无人(空户)。户籍主管理部门也无力及时地掌握人口的变动,形成了一道管理难题。据测算,全县人户分离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5%左右,其中因工作调动、务工经商、上学就业、移民搬迁、婚姻变动而形成的人户分离人口占人户分离总人口数的80%以上。

(二)户籍资料差错多。主要表现为:静态资料差错多。包括姓名字错,姓名与曾用名交换,家庭成员姓名张冠李戴,性别错误、出生时间提前延后或与家庭其他成员混淆,身份证号与出生时间不符等。动态资料更新慢。主要是文化程度多年不变、出生地,职业状况、身高等项错误或未记录,出现了 18岁以上公民其文化程度还是学龄前儿童的不正常现象。资料之间不一致。由于资料差错和资料更新时间与业务办理时间的更迭,从而形成了公民所持身份证、户口本资料与公安微机资料、原始资料之间出现了不一致。岳溪镇镇胡家村一袁姓居民,身份证姓名是袁△,户口本姓名则是袁▲▲,微机资料姓名是户口本上的曾用名袁△。这样的错误现象还为数不少,且主要出现在农村多年外出和多年前办理证件的居民上。

(三)户籍资料更正难度大。一是年龄更改难。年龄超过16岁的公民在更正姓名、年龄时由于难以提供所需原始材料,其批准比例极小。据开县某基层派出所所长介绍,县局报市局的更改16周岁以上人口年龄,只有五分之一能够获得批准。二是审查资料真实性难度大。公安机关对公民提供的更正材料包括乡镇、村、社、公民出具的一些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审核难度大。据一派出所所长介绍,每审核一个更正材料至少需要这样几个步骤:所内微机资料核对、户籍原始资料核对、与证明公民座谈,特别是在审核移民资料时就像审个大案子。三是更正程序复杂,办理时间长。户籍资料实行电脑网络终端管理后,不但增加了一些申报程序,而且一般的更名、更龄少则一周,多则一月两月。

(四)人为虚报错报时有发生。受利益驱使,在公安接管户口前,一些村民委员会干部为了解决税费差口问题而采取注销外出多年户、老年人户、孤寡人户、残疾人户。还有少数公民为了逃避计划生育处罚不予申报新生婴儿户口。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公民采取迁移户口不上户的“口袋户”来逃避农村税费。更有一些居民为继续享受有关待遇不及时将死亡人口户口注销。特别是违法生育的新生婴儿的父母,为了少交计划生育罚款或变非法生育为合法生育而前移或延后新生婴儿出生日期、更改性别。更有甚者,在未生育前甚至未怀孕前就托其亲朋好友为不知是男是女,何年何月生育的未来子女上了户口。公安机关虽然采取了多方证明、谁申报谁负责制度、严格审查等措施,但人为故意仍难杜绝。

(五)暂住人口脱管。我县暂住人口数量较多、情况复杂,但由于警力不足,经费较少,管理难度较大。据调查,目前95%以上的社区未对暂住人口登记管理,基本上没有暂住人口主动到社区或公安机关进行登记管理。

二、当前户籍管理不规范的主要原因

(一)户籍资料的校正时间跨度大。当前户口资料的变动主要是公安基层派出所日常办理变更手续和年终村居社区干部到所内核对。核查时间跨度较大,不易保证资料鲜活。公民户口中途发生变动后未能主动及时到所辖派出所申报变更,从而导致错误户籍资料的产生,这样可能形成连锁反应,造成系列错误。

(二)公民自主申报意识较差。目前,户口管理机关办理公民户籍变更主要采取的是公民持有效材料到户口管理机关申报,经审核无误后方可接办。但目前公民普遍缺乏自主申报真实完整户口资料的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户口“无所谓”意识。多数公民认为没有必要办理迁移手续,主要表现在工作调动、升学就业、投资经商人群。还有部分人觉得办理迁移手续需要材料多、程序复杂。此外一些新生婴儿的父母认为暂时不入户利大于弊,并不影响以后子女入学等。二是有户“保利”意识。农村享有如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家庭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城市有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部分公民发生户口变更后舍不得眼前利益而不申报变更。三是无户“无据”意识。部分新生婴儿父母为逃避计划生育政策而刻意隐瞒不申报,认为不上户就无据可拿,管不了。

(三)户籍整顿不到位。自1998公安派出所接管户籍后经2000年、2004年两次升级公安户籍管理系统整顿户口,但由于当时接管户口资料全部要录入微机并且时间紧,工作量大,只能聘请一些学电脑的在校生或社会人士等非户籍管理专业人员进行微机录入,由于这些人对户口资料不熟,软件操作不准,加上少数户籍民警在进行审核时不仔细,导致部分户籍资料出现差错。近几年,尽管进行了多次户口整顿,但因一些基层民警和乡村干部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扎实,入户核对不到位,甚至有些村干凭主观臆想,在家闭门造车,敷衍塞责,随意更改材料。对未完善的户口资料未作认真处理,特别是因外出暂时未能核对的户口资料未再次核对。

(四)人力、财力不足。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农村每万 人要配备户籍民警1个,城市2个。按此计算我县应有户籍民警

140个左右。目前,我县户籍民警50个,不到应配备数的40%。按现有户籍人口154万人计算,平均每个户籍民警要负责3万人的户籍资料管理。据调查,管理人口最少的户籍民警要负责

2万人以上,最多的达到5万人以上。同时,由于我县财力有限,户籍管理的经费投入不足。据一些户籍民警反映他们有时核实一个户籍变更资料需要跑好几趟,其费用少则上百元,多则上千元,但是目前一个派出所一年的工作经费才几千元,根本无力承担如此沉重的经济负担。

(五)部门配合程度差。户籍资料是一个公民出生到死亡长期使用的基本信息唯一标识。在社会公共活动中很多时候都要使用户口资料,特别是一些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部门经常需要核实户口信息,比如计划生育、社会保险、劳动就业、民政等,但是有少数职能部门在办理公务过程中都没有严格地要求公民提供真实准确的近期户籍资料。

三、户籍管理不规范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影响政府决策。由于户籍资料不准确,不完善,从而导致政府在决策时无法准确及时地取得人口基数、人口分布、职业状态、人口结构等重要的参考信息,增加政府的决策难度。如在这次调整移民规划时,因户籍管理资料未随村组规模调整而调整,而无法分清淹没区人口和非淹没区人口,给政府上报数据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又如在处理“3〃25”井漏事故善后事宜时,因为人户分离的影响,而无法准确掌握井漏核心区人口数,给发放临时生活安臵费和误工损失带来了较多的不利影响。

(二)导致量刑不准。按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成年人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所负刑事责任有较大的区别,法院在量刑时依据的年龄大多为公安户籍资料,因为户籍资料错误,造成办案过程中不能准确掌握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年龄,在量刑时可能出现重判或轻判。

(三)公民利益受损。一是公民在变更户口资料时产生额外负 担。岳溪镇胡家村袁姓居民,远嫁湖南长沙市,但在办理户口迁移时才发现身份证上的姓名和微机上的姓名不一致,因而无法迁入对方。为办理户口证明,当事人先后数次到当地派出所和县公安局户政科进行咨询,花费几百上千元,直到现在也没能办好。二是公民在有机会获得合法利益时可能因户籍资料错误而无法获得,导致利益错失。比如在应聘、保险索赔、享受社会保障、农村部分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独生子女奖励等方面,因户籍资料差错,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四)计划生育管理难度加大。由于人口的流动量大,速度加快,计划生育管理部门需要经常性地查验人口的基本信息,户口资料的不准确有可能导致管理上失误。应该引起重视的是,暂住人口的管理,由于其无固定居住地,无户籍信息,无计划生育信息,形成几不管,就会给计划生育工作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或严重后果。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户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开县实际,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户籍管理: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民户籍观念。政府部门要加大户籍管理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户籍观念。要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户籍管理制度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没有户籍的人,无法正常参与各项社会活动,难以行使公民的各项权利,甚至没有户籍就无法正常生活。通过这些宣传,提高公民自觉遵守户籍管理制度意识,积极主动申报真实户籍资料。

(二)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扎实开展户籍整顿。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人人都享有户籍的权利。明确规定获得户籍是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和义务,一方面,公民的户籍权利不得受到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每个公民有义务自觉遵守户籍管理制度。同时,要借助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契机,扎实开展户籍整顿,尽量将原来的差错修正,确保户籍资料的准确。

(三)增强户籍警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首先,针对当前 户籍民警力量不足的问题,县里要想方设法寻求支持,尽量按要求配备警力,从人力上保证户籍资料的准确性。其次,尽快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是否可向上级争取一些政策,从其它渠道筹集一些资金,来弥补经费。

(四)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基层民警应经常性地深入社区居民家庭,动员人户分离、无户口人员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办理现居住地户籍手续。对发现的户籍资料差错,要尽快调查核实,及时予以纠正。尽快建立暂住人口基础信息,经常开展暂住手续查验工作,要把户籍信息看作是与民息息相关的大事,办好这件大事,才能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篇3: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商业贿赂及其社会负面影响

(一) 何谓商业贿赂

商业贿赂是指在商业活动中, 经营者为了获得交易机会或有利的交易条件或经济利益, 通过行贿的手段给予相关单位或个人不正当的利益, 或者是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的人, 利用其所处的有利地位, 收受经营者不正当的利益的行为。

在商业贿赂中, 行贿人和受贿人是构成商业贿路的主体。一般来说, 行贿人是指经营者, 即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作为行贿的主体, 既可能包括参与经营的个体工商户, 也可能是公司企业。而受贿方也可能是多种主体, 如私营公司、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国家工作人员等。商业贿赂往往发生在经营者的交易活动中, 但与权力寻租往往又密不可分。从已有的案例来看, 受贿方大多是掌握权力的相关人员, 商业贿赂的性质大多数都是权钱交易。

(二) 商业贿赂存在巨大社会危害性

商业贿赂的社会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商业贿赂行为破坏价值规律的正常运行, 破坏市场固有的优胜劣汰竞争秩序, 导致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不能发挥正常作用, 不利于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进而影响到社会资源的市场配置, 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2) 商业贿赂促使人际关系随利益交易链蔓延和扩展, 从而在不同部门、行业和商业环节中形成各色各异的利益小团体, 严重恶化社会风气, 不利于社会文明风气的发扬和传承, 更是违背职业道德和社会美德。

(3) 商业贿赂损害了我国对外开放以来建立的良好形象, 使得商业运作中, 交易方承担了不必要的成本, 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投资环境, 成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一个巨大障碍。

(4) 商业贿赂使权力寻租滋生腐败, 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商业贿赂已成为腐蚀公务人员, 滋生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的温床。

二、当前商业贿赂治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 缺少一部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

我国现行有关治理商业贿赂的规定以零散条文形式存在于《刑法》、《公司法》、《药品管理法》、《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这些分散的法律规定, 对商业贿赂的界定过于笼统, 范围规定得过于狭窄, 无法起到一般法的核心和统领作用, 导致在打击商业贿赂过程中, 出现法律引用困难、打击力度不够和威慑力不足等问题。因此, 建立关于反商业贿赂统一而专门的立法, 是当务之急。

(二) 权利监督机制不健全, 乃至出现权力监督真空

尽管我国的民主生活在不断进步,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有些部门, 仍然对权力监督比较薄弱, 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权力监督真空现象。而很多时候, 有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和市场监管权, 质检、药监、环保、安监等部门又成为商业贿赂的重点领域。在这些商业贿赂高发或易发领域, 如果一旦出现权力敬爱年度机制不到位, 都可能导致商业贿赂滋生甚至蔓延。

(三) 打击主体力量分散, 信息难以实现共享

《反不正当竞争法》赋予工商部门查处商业贿赂的执法主体地位, 但是对市场交易过程出现的商业贿赂问题, 不仅有工商一家依法查处, 法律法规同时赋予其他一些行业监管部门执法的权利。另外, 由于工商部门没有查封、扣留等执法手段, 所以对那些变相以实物相折扣的贿赂行为很难及时取证, 导致一些企业成功躲避法律的制裁。执法主体的多元, 导致了对有些商业贿赂无法专项整治, 手段缺乏更直接导致了工商部门取证困难。因此, 有必要联合多个主体, 形成有效联动, 信息共享, 相互协助, 形成打击商业贿赂的合力。

三、关于进一步打击商业贿赂的对策建议

(一) 制定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

在建立反贿赂法时, 我国可以秉着批判借鉴的态度, 吸收英美德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治理商业贿赂的成功经验, 将目前分散在不同法律部门的商业贿赂规定归集梳理, 并把反商业贿赂的权限赋予统一的机构是大势所趋。

制定专门的《反商业贿赂法》, 统一法律适用标准, 是完善我国治理商业贿赂法律体系的关键。通过进一步整合、修改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改变多头制定法规、多头执法的局面, 形成一个立法统一、执法统一和惩治有力的反贿赂环境。

(二) 完善权力监督机制, 尽可能杜绝权力寻租空间

在权力监督方面, 可以大胆引入多种监督机制, 如媒体监督、外部审计、匿名举报等方式, 在谨慎对待和核实监督机制反映过来的信息的同时, 建立相关的保护机制, 保护媒体的监督的权力, 保障审计机构或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保护举报人的个人信息和各方面安全。

在媒体监督下, 周久耕的天价烟事件、天价表事件等案件都在媒体的监督下, 逐渐进入人们视野, 并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而被查处;在审计监督下, 可以对在任者的在职经历进行审计, 从而看出其在职期间的是否廉洁奉公, 是否存在经济问题, 但是如果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影响, 那么无疑审计的结果就可能遭到质疑, 甚至影响审计效果;近年来, 很多大案要案都是在举报人的揭示线索的情况下, 有关部门才能顺藤摸瓜, 逐渐找到突破口, 对相关贪污受贿人员进行有效查处, 但是我们也看到, 很多举报人由于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和保密, 出现了被直接或者间接打击报复的情况。

因此, 为了多渠道取得打击反贿赂信息, 必须做到保护媒体的监督的权力, 保障审计机构或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保护举报人的个人信息和各方面安全。

(三) 多个主体共同协作, 形成反商业贿赂的合力

在执法层面, 要形成以工商部门为主的统一有序的执法体系, 在这个执法体系中, 各个执法机构分工明确, 相互配合, 信息共享, 手段互补;在社会层面上, 商业贿赂专项治理, 既要发挥好公民社会、企业和政府各自的作用, 要发挥好三者之间的协作共治作用;在信息层面上, 要实施信息共享, 落实和完善公民社会、企业、政府之间信息共享机制, 确保商业贿赂专项治理信息的畅通。

执法部门尽可能做到步调一致, 把公民社会的基础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 步调一致, 形成合力, 并且保持尺度统一, 在一般商业贿赂行为、商业贿赂违法行为和商业贿赂犯罪等的处置上, 以基本法律法规为依据, 政府、企业以及公民社会要保持高度一致性, 以防出现宽紧有别, 标准不同, 从而保证了打击反商业贿赂中始终做到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

摘要:近年来, 从经济领域发端起, 商业贿赂有愈演愈烈之势, 尽管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 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 也专门进行了整治, 但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仍然让反贿赂执法显得力不从心。为此, 本文从商业贿赂基本概念和危害介绍其, 分析了在我国反商业贿赂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并有针对性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反商业贿赂,执法体系,不足,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闰宝龙, 石磊.商业贿赂的成因探析与对策建议.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4. (总第84期)

[2]、李光明.关于商业贿赂的危害性及其防治对策的基本思考.经济师.2007.7.

[3]、康承东.建立银行业商业贿赌治理长致机制的紧迫性与建议.海南金融.2007.9 (.总第226 期)

篇4: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基层税务部门推行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

绩效管理是推进税收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无论是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提高税收治理能力,推进税收现代化,还是倾情带队,加强干部队伍管理,进一步激发税务干部的活力动力、创造力,推行绩效管理正逢其时。

基层地税部门是地税系统的管理核心,其效率的高低、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地税系统的发展。因此,在基层地税部门开展绩效管理考评工作,就是为了实现税收管理的目标,用科学的方法对税收工作及干部职工的业绩、效率和效益进行考核评价,让上级部署在指标和责任分解中得以落地,让干部表现在过程控制中得以展示,让工作业绩在考评中得以显现,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调动税务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实现地税系统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当前,在进行绩效管理工作时,很多干部往往把重点放在绩效管理成绩的统计、填表、公布等浅显表层上,对于绩效管理考什么、起到什么作用并没有详实的调查研究,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思想上不重视,既不向干部宣传、沟通,也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推进,有的甚至对绩效管理有抵触情绪;有的亦步亦趋,措施跟进不够,主动探索创新的步伐不快,办法不对;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上。造成这种局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绩效管理的理念不清,认识不明,从思想上片面把管理等同于一种奖惩手段,没有深刻认识到绩效考评是现代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此,要形成上下“一盘棋”、左右“齐步走”的局面还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2.绩效指标的设计不合理。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地税部门和其他部门一样,存在考核指标难以量化问题,在运用绩效思维和方法推动税收工作上,还存在“两张皮”现象。有的指标设置抓不住重点、找不准着力点,或避重就轻,指标的导向引领作用不突出,与“抓住关键”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有的重考评,轻管理,针对指标对应的工作缺乏具体措施,疏于过程管理和情况反馈,绩效杠杆“撬动”作用不强。

3.绩效管理方式和手段有待加强。在实际工作中,被考评部门与绩效考评部门职责不清,绩效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形成先天不足的状况。绩效管理部门存在“老好人”思想,在考评上怕得罪人,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愿意在考评管理时说别人不好,怕得罪了有关单位部门的领导,怕伤了同事之间的和气,怕影响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使考评结果缺乏真实性,流于形式。同时,考评以扣分为主,容易出现做得多、错得多、扣的也多和少做事、分值高的反常情况,从而打击了尽心尽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无法体现激励作用。另外,现代化的绩效考评手段没有完全形成,目前仍处在对考评指标的手工录入,不仅增加了人为因素,还加重了考核工作量。还没有像与征管软件相配套的绩效考评管理软件,通过网络自动实现对定量指标的考评和统分。如何运用绩效考评管理软件从征管数据库自动生成考评结果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4.绩效管理的分析改进机制不完善。从绩效管理的流程来看,目前仅停留在考评层面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和应用管理体系。没有定期通报制度,缺少晒绩效成绩的硬性规定。在结果应用上仅仅是与部门和职工的收入分配挂钩,绩效分析、激励改善、结果应用等工作做的不到位,未抓住绩效管理的根本,绩效管理管理的可行性、科学性、时效性等无法评价。

5.绩效考核人员的配备和综合素质亟待加强。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逐步推进,各项工作要求越来越细化和规范,特别是今年总局绩效管理系统上线以来,绩效工作成为了各项工作的统领,作用越来越明显。但随着工作范围和内容的逐步加大,人员配备不到位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人员的不足致使绩效管理工作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在效果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同时,绩效考评涉及面广,仅就针对考评税收业务来说,要求绩效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税收政策,精通税收业务,而且要掌握税收征管操作规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目前,由于绩效管理人员是在不同岗位抽调,且大多是兼职,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三、完善绩效管理的建议对策

改进和完善当前绩效管理工作,需要精心设计绩效管理体系,狠抓绩效管理分析应用,扎实推进绩效管理工作。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以税收现代化管理的高度来统筹绩效管理工作,让广大地税干部明白绩效考评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以绩效管理统筹地税事业和地税干部的双向全面发展,大力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力度,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在意识培养、行为规范、沟通反馈上下功夫,大力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切实增强干部职工凝聚力和创造力,归属感和荣誉感,让干部职工自发地努力工作、自我考核。同时,实施绩效管理不但需要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推进,还税务干部的广泛参与,也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理解支持。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绩效管理的重大意义和主要措施,积极引导干部对绩效管理的预期,增强信心,稳定人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目标明确,指标科学。要科学分解上级指标,强化导向型、客观性、可考性和操作性,使之更有利于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导功能。一是在制定指標时要突出重点,涵盖全年主体工作,做到对上级、地方政府和本单位重点工作、部门职能工作的“四个承接”,特别是在指标中对于年度工作重点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大考核的力度,如对考核指标中注重征管质量的考核,同时加大税收执法的考核分值的比重,强化对税收执法过程行为的考核。二是增加重点工作指标、量化机化指标比重,减少一般性工作指标和不可量化指标,防止面面俱到、层层加码、过于烦琐。三是统一性与灵活性兼有。在考核指标设计上,对那些常规性的、普遍的、循环往复的日常工作设立统一的考核标准;而对那些临时性的、一次性的工作设立特别工作项指标。四是考评的指标要与工作实际、干部能力相结合,既要有一定高度和难度,同时也让干部职工感到通过努力、勤奋工作是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3.明确责任,提质增效。指标定责要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明确每一项指标的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以指标明责任,以考评问责任,以改进强责任,推动绩效管理“指挥棒”作用有效发挥,促进税务工作提质增效。

4.严格考评,抓好落实。要把绩效管理与税收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试行一体化运行,切实防止“两张皮”现象。担负考评职责的部门要认真履行考评职责,跟踪对照各自负责考评的指标,制定的指标就要按标准考评,考评不了的就不要制定,做到“严格”、“严肃”;被考评单位要围绕指标,细化安排,制定措施,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发挥考评指标的引导功能,对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要心中有数,既立足当前落实任务,又着眼长远建章立制,抓重点,抓关键,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特别是要狠抓组织收入、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税种管理水平、便民办税措施等全局性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指标考评的撬动作用。

篇5: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农村集贸市场是目前农村牧区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是广大农牧民群众获取日常生产、生活必须品、出售农畜土特产品的重要交易场所。对方便广大农村消费群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创收和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农村集贸市场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共同解决。

一、当前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开办者“第一责任”难落实。市场开办者本应是市场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市场物业管理、商品质量、交易秩序、清洁卫生和消费者投诉等负有第一责任。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农村集贸市场开办主体不明确,多以挂靠地方政府或村委会,极少数归个人所有,归个人所有的,市场开办者唯利是图,只是关心自己的收入,对于其它问题一概不过问,只要有收入,不管场内经营者是无照经营也好,假冒伪劣也好,市场开办者都可以视而不见。客观上,有的市场开办者为了减少管理成本,一般雇用临时人员来管理市场,这些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缺乏管理经验,又未经过专门培训,很难胜任管理市场的工作。

(二)经营项目繁多,存在安全隐患。一是质次价廉的商品充斥市场,这主要是因为农村消费者属于低消费群体,买东西只图便宜,而且识假辨假能力差,为其销售这类商品提供市场。二是食品经营问题多。在农村集贸市场内,食品经营户以大量天然经营的方式存在,经营食品极其落后,卫生条件根本无法得到保障,过期食品充斥市场,一整治就溜之大吉,整治结束后死灰复燃,在日常监管中和管理人员搞猫捉老鼠的游戏,为有效监管带来诸多困难。三是经营场地卫生条件差,经营场地和经营设施简陋,卫生条件极为恶劣。

(三)无照经营行为普遍存在,埋藏重大安全隐患。由于大多数经营者以“赶场”或走村串户的方式推销商品,有门面固定从事商品经营的相对较少,使无照或证照不齐而从事经营活动的人较为普遍。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集贸市场,没有

相关检验检疫部门对上市的(除定点屠宰猪肉以外)的畜产品(包括牛羊肉及熟食制品,禽类胴体及熟食制品)水产品等食品进行检疫检验。致使这些肉食品得不到有效的质量保障,存在着重大食品安全隐患。

(四)相关部门对市场的监管不力。表面上,市场监管涉及商务、公安、环保、畜牧、城管、卫生、工商等多个职能部门。实际上,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是什么,各地都没有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没有对号入座,即使知道自己的职责,也因为市场监管点多、面广,责任重大,也不愿意在市场管理上花精力、下功夫,有时遇到问题还相互推诿扯皮,很难形成市场监管合力。况且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管理市场应是工商部门的事,一有市场方面的工作,不管是清洁卫生、还是占道经营,不管是污水处理、还是乱搭乱建,一概由工商部门去处理,这些原因造成了市场管理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突出。

(五)有特色的专业化农村集贸市场不多。在市场竞争中,特色、专业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需要特色,需要专业化。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目前,农村集贸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很少。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二、对策建议

(一)落实第一责任,抓好前沿管理。市场开办者是市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落实好市场开办者第一责任人制度,是市场管理的前沿阵地。深入走访调查,摸清情况,与地方政府、村委会加强沟通,讲清利害关系,进一步确立市场主体,落实第一责任。召开座谈会,向市场开办者宣传第一责任的相关内容,使市场开办者明白自己不仅要抓好市场的物业管理,更重要的是履行好市场第一责任人责任;通过与市场开办者签订市场管理责任书,明确市场开办者对市场内经营户证照、市场内安全、计量、维权、卫生等有督促和管理责任,对市场内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有建设和维护的责任;组织市场开办者学习教育,提高其觉悟,提高其社

会责任感,自觉投入市场建设,使其明白,管好市场,就会实现目标一致,互利双赢。

(二)调动各方面投资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扩大农村集贸市场功能。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不可能单单依靠政府,更多的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要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鼓励个人、集体、外商多方投资于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同时,市场建设要在满足使用功能和投资许可的基础上,以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式样新的要求,完善水、电、通讯、仓储、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加快交易手段的现代化,尽可能地提高市场建设的档次。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建设,将农村集贸市场迅速从传统市场转变为现代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入场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各类农村集贸市场的规范和指导,只有让经营者先知法、懂法,最后才能守法,才能在全社会倡导诚信经营;只有让广大消费者知道自己有哪些合法权利,怎样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才能在全社会掀起打假治劣的良好氛围;只有落实了市场开办者的第一责任,知道自己所应负的责任,才能改变对农村集贸市场监管的被动局面。

(四)注重有特色的专业化市场的建设。专业化市场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但是,它的建设决不能脱离其区域基础而盲目建设。因为其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较广阔的腹地、较高的门槛购买力、较佳的区位和相对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因此,应慎重考虑,在经过综合比较和优选的基础上,注意发挥区域优势,有步骤、谨慎地加快专业化市场的建设。

(五)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工作。农村集贸市场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是市场机制运行良好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生存发展和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因此,各地应制定出台《集贸市场管理办法》,建立以苏木乡镇政府牵头,城管、工商、卫生、经贸、环保、消防、建设、公安等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合市场管理机构,对集贸市场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巡查人员的作用,定期或

不定期地加大对农村集贸市场的巡查力度,重点检查主体资格、商品进货渠道、产品质量、产品价格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堵住假冒伪劣的源头。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和自我保护意识,打击不法商贩和违法经营者,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当前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县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己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种变革是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农民基本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而发生的。事实证明农村集贸市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充分的发展空间。然而,在这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监管难点。为了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监管,笔者针对农村集贸市场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以峰高镇集贸市场为例阐述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几个问题

1、业主纯商业运作,监管不规范。峰高镇集贸市场于2002年由政府建成后以招标的形式转让给私人业主进行经营管理,这种措施减少了政府人力财力的消耗,也有利于政府将资金投入到其它的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业主实行的是纯商业运作,以赢利为最终目的。就使得市场的监管方面不够规范,各种商贩只要交钱都可以进入市场,商品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2、无照经营者充斥着集贸市场,商品质量低劣。据调查,该集贸市场逢场天一般有两百多户商贩,但其中只有七十多户是在工商所登记,有执照的,其他一百三十户都是摆地摊、推销药品和江湖郎中的无照“游击户”。而且商品质量比较低劣,假冒伪劣商品居多,以洗发水、洗洁精、蜂蜜、和食用油等农村常用日用品尤为突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

3、集贸市场布局不合理。市场内的商品没有形成科学、合理地划分好种类区域,常常是畜产品和蔬菜在一个区域;日用品和熟食品在一个区域。在逢场天或过节的时候,有些商贩还将商品摆放在市场的入口甚至街上去了。这样既为消费者的购买造成了不便,影响了市容,也加大了市政管理的难度。

4、卫生状况差。市场内仅三名管理人员,其中两名都是开票收费的,而清洁人员仅一人。77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连平时打扫都很吃力,更不要说人流量是平常几倍的逢场天,清洁卫生根本无法维持。果皮、废纸、鸡鸭血、泥水使整个市场肮脏不堪。

5、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淡薄。与城市居民日趋成熟的消费理念相比,农民安全消费意识十分淡薄,其中固然有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水平不足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对假冒伪劣商品可能造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由于对危害性认识不足,低廉的价格往往成为农民在购买使用商品时最主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即使明知所购商品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在“一分钱一分货”、“只要能用就好”、“便宜就好”等心理作用下,购买使用这些假冒伪劣商品。更有甚者,在工商行政执法部门销毁假冒伪劣商品时,一些农民还不顾执法人员的阻拦,哄抢未被完全销毁的假冒伪劣商品。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参与打假维权行动。广大农民作为农村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农村市场的打假维权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因此,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使用假冒伪劣商品将损害自身权益,从而提高鉴别假冒伪劣商品的能力,增强抵制假冒伪劣商品的自觉性。(1)采取适合农村特点的宣传方式。根据农村宣传的条件及受众的特点建议采取在农村集贸市场、村委会等群众聚集的地方,定点分发宣传册、宣传单;在村委会、集贸市场的宣传栏、黑板报上进行宣传,同时对一些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件进行宣传等方式,以提高宣传效果。(2)针对农民的需求提供咨询服务。根据农民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春耕时节,组织力量进行种子、农药、化肥、地膜等方面的知识宣传,提高农民鉴别假种子、劣质农药化肥、“三无”生产用具的能力;而在中秋、春节等节假日,举行大米、食用油、糖果等食品方面的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3)建立面向农村的宣传阵地。目前我县有电视台和电台,建议充分利用这些宣传的平台,以固定的电视栏目,建立面向区域内农村、农民的宣传阵地,使这些宣传媒体成为农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了解市场信息、提高产品鉴别能力的窗口。

2加强监管力度,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监管办法农村地域广阔,市场分散,相比之下行政执法力量显得薄弱,而农村市场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法制观念相对淡薄,一些村规民约深入民心。因此,对农村市场的监管有别于对城区市场的监管,在借鉴对城区市场监管办法的同时,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监管办法。(1)加强集贸市场监管力量。农村市场的监管力量相对薄弱,除工商部门在乡镇设有基层所,在农村实施市场监管外,其他行政执法力量由于在乡镇没有派出机构,面对地广大农村市场,监管力度相对很小。而一个工商所的人员编制一般都在五至六人左右,负责辖区内企业和个体户的登记变更、商标广告合同等日常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对商品质量监督有限。因此,建议对涉及农村市场监管的工商、卫生、药品食品、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进行行政资源整合,综合行使农村市场监管的行政执法权,在人员、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彻底消除农村市场的监管盲区。(2)改革农村市场监管方式。由于我县部分集贸市场实行了像峰高镇集贸市场那样转让给私人业主进行管理经营,业主出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不可能组织太多的监管人员。因此,建议分管部门应加强引导,逐步建立起农村市场的自我监管、自我约束机制。如在市场内各相同行业建行会组织,强化经营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了相互监督,推动市场向安全、文明、健康的放心市场发展。因此,在依靠行政机关依法监管的同时,逐步在农村推广建立市场自律组织,依靠以德监管,加强市场生产经营者的自律行为,推动农村市场走向规范。(3)增加农村市场监管手段。农村市场相比城区市场比较不成熟,城区市场施行的有效监管办法,在农村市场却举步为艰,如索证索票制度在农村市场难以施行。建议一是要根据市场内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制定处罚细则,加大处罚力度,避免这些经营者钻法律的空子,逃避处罚;二是要推广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办法,加强对集贸市场销售的农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的检测;三是健全12315维权网络,在集贸市场聘用素质较高、办事公正、有较高威望的人为协调员,方便消费者投诉,及时调解市场纠纷。(4)加强卫生监管力度。干净、卫生的集贸市场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商家,并保证消费者能在舒适、安心的购买环境内购物。建议相关部门和业主协商要求增加市场内清洁人员数量及改善清洁维持状况。制定细致明确的处罚制度,如要求商贩进入市场前先交一定数量的卫生保证金,管理人员随时检查,如果发现其摊位卫生太差就进行处罚等方式对市场的卫生进行规范。

3、加强引导扶持,推动市场内商贩走上规范化轨道由于农村市场商品品种相对较少,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小,这往往造成了许多生产经营者既是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同时也是假冒伪劣商品的消费者,在侵犯别人合法权益的同时,自身的合法权

益也受到侵犯。因此,建议开展针对农村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教育,加强引导与扶持,推动市场内店铺、摊贩走上规范化轨道。建议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税费,将市场内店铺、商贩变无照经营为有照经营。农村地理和卫生条件等客观因素与农民对审批手续抵制和逃避纳税等主观因素,使得当前许多市场内小店铺、商贩办理不了或不愿办理经营许可证。因此,建议针对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简化对市场内小店铺和商贩的审批手续,并给予减免税收等政策支持,鼓励这些小店铺甚至“游击”商贩办理经营许可证,使之从无证经营向有证法经营转变,从而纳入正常的监管范畴,引导其走上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道路。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积极参与打假维权行动;通过整合行政资源,改革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建立适合农村市场特点的监管办法,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通过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使市场内店铺和商贩从无证非法经营向有证合法经营转变,使农产品经销商成为农村市场合格产品的提供者,消除了假冒伪劣商品生存的土壤和销售的渠道,农村市场将日趋成熟,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

农村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买方市场日益繁荣。当前,不少农村市场的发展速度趋缓,有的地方甚至停滞不前。为了解影响农村市场发展的原因,寻找加速农村市场发展的新路子,最近,省农调队就农村市场发展的有关问题对全省小城镇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农村市场现状

2001年全省小城镇共有1072个,辖27207个行政村及2482个居民委员会,3032.5万农户,总人口达3670.6万人,其中:镇区人口有885.2万人;共有集贸市场2212个,比上年增加79个,其中:综合市场1772个,农副产品批发等专业市场440个;集贸市场成交额达437.05亿元,比上年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1.02亿元,增长10.3%;还有一些村级小市场不包括在内。在这些市场中,市场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有相当部分市场没有固定的门面和摊点,面积狭窄,市场交易量不大,商品交易品种不全,市场覆盖率不高等,严重阻滞了我省农村市场的发展。

二、农村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农民购买力不强。这是制约农村商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2001年,我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299.46元,同比增长4.7%,可支配收入2264.71元,同比增长4.9%;最低的镇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未来增收预期不稳,延缓了农民的即期消费。由于近两年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大宗农产品、畜产品价

格低迷,已使农产品总量扩张不能为农民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弱,外出务工环境趋紧,使农村非农产业难以支撑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加之农民对未来增收的预期不稳,产生即期消费紧缩的倾向。消费支出的停滞,导致目前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生活消费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90年代以来一直在0.55-0.58之间波动。生产投入的下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最终还会影响到农产品的供给。

2.农村市场的非均衡分布,加大了开拓农村市场的难度。既有消费需求又有购买能力的农村居民只是少数,多数农民有消费欲望但购买力不足。虽然农村市场空间很大,但是,从购买力的分布和农民的消费行为分析,真正既有消费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即能形成有效需求的仍是少数,绝大部分农村居民购买能力较低,难以形成对市场的旺盛需求,购买力不足是影响农民即期消费最主要的原因。

3.同比外出打工人数较多,本地劳动力不足,发展后劲不足;打工资金回流消费增长缓漫,回乡服务本地经济建设少。(二)产品结构不合理

不少生产者和经营者,把开发新产品和推销商品的着眼点放在城市市场,追求高附加值,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设计多数是以城市需求为基础,造成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商品结构趋同性问题十分突出。

(三)流通组织滞后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部分干部的市场观念、市场意识淡薄,只重视抓生产而忽视流通组织的建设。农民盲目生产、无序流通、销售不畅。近年来经常出现柑桔因销路问题而烂果枝头的现象。再有,各种农产品市场建设规模小,没有形成网络,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严重不足,市场带动作用很弱。

(四)信息服务薄弱

主要体现在信息不足,真正用于农民生产、生活信息指导不多,信息质量不高,鱼目混珠的现象时有发生,令农民不敢轻信;信息网络不够健全,使一些信息无法送到农民手中。农村信息服务发展滞后,农民不能得到必要的生产指导和市场销售信息,产销之间的联系度不够通畅,时常出现农副产品积压和卖难问题。

(五)农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如农民的家用电器和各种农用机械及农用汽车近年来增加很多。但农村的供水、用电、道路建设和电视信息接转等基本问题,未能尽如人意;第三产业又难有作为。因此制约了很大部分商品的普及和在农村市场的开拓。

(六)假冒伪劣商品多,影响购买积极性

主要集中在食品、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上,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

三、加快农村市场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用市场的观念引导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要让广大农民深刻懂得农村市场这种规律,作为卖方市场,农民要知道自己生产什么产品更好,效益更高。作为买方市场,农民要知道自己购进什么更有利于自己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提高。

(二)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转变农民生活方式

城市化滞后是我国农产品和工业品双重过剩的症结所在,因此,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启动内需的重要内容。通过农村城镇化,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消费水平。同时,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将带来交通和市场的繁荣,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领域。国家应不失时机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探索小城镇发展模式,吸引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如果由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够侧重于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小城镇的电网、道路、供水等与生产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和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效果将比较显著,而且有利于消化目前“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

(三)加强农村市场培育,建好、用好农村集贸市场

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集镇的市场设施跟不上日益发展的农村交易的需要,有些集镇没有按规划建设农村贸易市场。因此,在农村电网改造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速市场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功能,在广大农村依据市场规模形成梯度规模的网络体系,使其为开拓广大的农村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四)发挥和开发交通优势,为城乡物质快速流转创造更多的便利

要把现有的交通优势发挥好,要进一步开发出潜在的交通优势,为城乡和外界等物质的快速流转创造更多的便利。

(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减轻农民负担最根本的是压缩“需求”。应下决心精简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权力与金钱的彻底分离;在加强机构改革的同时,结合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干部政绩考核。农民只有丰收,产品能够销售出去,并卖个好价钱,才能实现扩大消费的行为。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信息指导,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建立大市场,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销比重,减少自产自食,扩大农村内部相互间的服务领域,促进第三产业更快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目的。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市场份额问题。因此,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要抓住当前农产品比较充足的有利时机,以提高农产品品质为中心,调整优化结构。目前,我国农业效益低,主要低在农产品加工滞后。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多种多样的农产品加工产品,尽快推广实用加工技术。按照市场需求,更新品种、提高品质,通过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解决优质农产品开发和大规模生产问题,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工商联手,共同开拓农村市场

篇6: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巡视发现问题目的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不解决,比不巡视的效果还要坏”。巡察是巡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柄利剑,其最终目的是解决群众身边的作风和腐败问题,而巡察整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换环节,巡察整改做不好,就会使巡察监督的作用大打折扣。近期,笔者围绕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做了一些调研,认为巡察整改工作仍然存在短板,如何补齐短板,解决巡察整改中的问题,将是我们巡察干部亟待思考的课题。

一、当前巡察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巡察机构问题及原因。

1、思想认识和工作布局有误区。巡察是一个发现问题、报告问题、反馈移交问题、整改问题的整体,但在实际巡察中,巡察办和巡察组把精力部署多用在巡察了解发现问题上,无论是巡察规划、巡察计划,还是巡察方式方法上,都有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做法,发现问题的深度广度和质量不断提高,而对于巡察反馈移交后的整改办理工则较少顾忌,把巡察反馈移交看作是巡察的终点,巡察整改成了盲区。另一方面,巡察组反馈移交后就意味着解散,特别是异地交叉的巡察组,更是不见踪影,由巡察组审核整改落实情况报告的制度规定不能得到落实,难免会形成无人负责巡察整改的局面。

2、反馈移交问题质量不够高。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巡察组组成成员素质不大适应巡察工作,巡察定位不够准确,对问题和问题线索的理解有偏差,发现问题的精准度不高,表述问题也不明确,使得巡察报告质量存在一些不足,反馈的问题和移交给被巡擦单位的问题线索不够明确具体,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政策和法律规定模糊的问题把握不准确,甚至反馈移交对象明显不合适。上述情况,使得被巡察单位不容易核查整改,出现巡察整改难点。

3、制度和机制不健全,整改监督责任不够明确。巡察工作制度对巡察组工作人员发现问题、巡察工作报告和巡察意见反馈作了明确的要求,“发现不了问题是失职,发现问题不如实报告是渎职”的刚性问责机制,更是突出了巡察工作人员发现问题的主体作用,而对被巡察单位巡察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则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和统一可操作性强的评判标准,也没有形成一整套的责任追究机制,责任追究难以落到实处,出现拖延应付整改现象,一些问题被高高拿起轻轻放下。目前,有关规定明确了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是监督整改落实的主体,但在具体整改中,这一规定没有能够实际操作。

(二)被巡察党组织的问题及原因。

1、整改主体责任树得不牢。被巡察单位往往对巡察的重视程度较高,配合支持巡察的主动性较强,巡察组一旦撤出,就感到巡察已经结束,巡察时绷紧的弦就会放松,在反馈意见时也会心跳一阵子,至于如何整改,则很容易护短掩丑,得过且过。这就导致制定的整改方案不务实,缺乏实际操作性,缺乏针对性,整改措施不具体,空话套话多,真招实招少。整改中以新的制度规定覆盖原有的制度规定,以教育活动掩盖问题的整改,问题线索处理上能推就推,能轻就轻,能解释说明不依规处理。

2、责任担当意识不够强。一些党组织抱有观望情绪,怕触及矛盾,怕揭丑亮短,认为处理了违规违纪人员会损害集体荣誉,掩盖单位政绩,只想开门谈成绩,关门说问题,把违规违纪的人员袒护起来,把失职失察的责任包装起来,不敢动真碰硬。有的党组织习惯于把落实整改的责任推给纪检部门,不直接面对矛盾,隔岸观火,达不到应有的整改效果。

二、破解巡察整改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规范化巡察队伍。

进一步建立健全巡察机构,落实专职巡察人员行政编制,组建相对稳定的巡察组。理顺巡察队伍的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巡察整改机制,把巡察组撤出巡察的终点明确到巡察整改公开环节。规定巡察办体现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意志的领导地位,明确巡察办的整改监督职权。

(二)进一步压实整改主体责任。

以制度规定的形式把“整改不落实,就是对党不忠诚”的理念传导到各级党组织中,树牢党组织履行整改主体责任的意识,形成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直接抓整改的机制。加强整改台账式管理,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措施及时间清单,使整改可跟踪、可评价、可问责。在此基础上,巡察办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督办检查,并建立督办事项档案,对督办事项实行统一管理,对整改不及时、不到位的责任人,有权通报约谈,维护巡察的严肃性、权威性,确保整改落实取得实效。

(三)灵活运用整改方法。

在整改中,被巡察党组织可区分共性和个性问题,对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共性问题,及时开展专项治理,迅速整改落实,促进举一反三,找出病灶,推进标本兼治;对违规违纪人员,采取个别约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警示教育以及警告等方式进行处理问责,做到处理个别人,警醒大多数。巡察办可采取电话督办、发函催办、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和组织群众检验整改效果的方式,使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四)强化整改问责追责。

明确要求被巡察党组织对问题线索逐项核查。不但要核查事实,还要对照纪律规定确定问题性质和处理依据。对巡察意见整改不到位、敷衍整改、虚假整改、拒不整改的,巡察办不等不靠,及时向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提请约谈问责。对不依规依纪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不采取教育警示措施,避重就轻,小而化之等的失职渎职行为,依据《纪律处分条例》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因问题没有核查处理而造成恶劣影响或重大损失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五)健全巡察整改制度。

规定巡察组长是巡察反馈意见监督整改的第一责任人,审签整改情况报告,巡察办负有督促整改监督的责任,进一步细化巡察机构督促检查整改的责任分工,强化督促检查,活用督查措施,真正做到问题整改的责任主体受监督,不作为或慢作为的受到追究,有效解决责任主体和整改目标不明确、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不落实和整改工作虚脱的问题。被巡察单位接受反馈意见和问题线索后,在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的同时,拉出问题线索清单,建立整改台账,核查一个,整改一个,销号一个。对违纪违法问题以惩处促教育震慑,对作风建设问题以整治促纠正转变,最终使整改内容、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同时,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明确被巡察单位党组(党委)主要负责人是落实整改的第一责任人,从政治高度抓实抓好巡察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工作。

上一篇:申请消防通道下一篇:对一个女生表白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