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经验材料

2024-06-17

法治建设经验材料(精选6篇)

篇1:法治建设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食品药品监管局法治建设经验材料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在法治建设工作中,注重抓好、抓牢各项基础性工作,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营造良好执法氛围。

建局以来,我们坚持“两抓一调动”的工作方法:即一手抓宣传,用宣传提

升广度;一手抓培训,用培训强化深度;同时注重

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药监机构

和医药企业宣传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积极性,使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取得了良好

效果。

二、认真开展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严格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定。

2000年到2001年,组织市局机关和市药品稽查总队的全部行政执法人员参加

了市法制办举办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并获得行政执法资格;2002年,省以

下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完成后,会同市法制办举办了40个分局科以上行政执法人员

资格培训班,同时,由各区县政府法制办完成了全系统科以下药监行政执法人员

资格培训工作。

三、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建设,明确执法责任。

近四年来,我们先后制订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

法》、《**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多项执法责任制

度,以明确执法责任,规范行政执法工作;制订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规

范性文件备案管理办法》、《**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行政执法公开的若干规

定》等制度,提高了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制订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

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复议制度》等制度,以进一

步规范行政复议和听证工作;制订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没收财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加强了收支两条线管理。

四、认真开展行政复议工作。

一是不简单停留在对行政执法案卷的审查上,而是由市局派员到被申请单位

查阅案卷,询问有关执法人员;二是通过通知申请人到市局或由市局工作人员到

申请人所在地的方式,与申请人当面沟通情况;三是在拟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正

式制作并向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寄送行政复议决定通知书前,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

人拟作出行政复议的有关情况,并阐述理由。

《食品药品监管局法治建设经验材料》来源于,欢迎阅读食品药品监管局法治建设经验材料。

篇2:法治建设经验材料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群体聚集于社区,人们与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城区工作社区化的趋势也愈来愈明显。城市的管理,如市政、市容、交通、环境、绿化、市场、城建、治安、计生等诸多繁杂而又大量的工作任务需要社区去完成。社区的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

近年来,社区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工作规划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社区工作坚持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居务公开”为原则,积极探索社区居委会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新途径。2003年九月,市、镇司法部门领导来我社区考查、指导工作,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把我们社区作为“创建民主法治社区”工作试点单位。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鞭策,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我们按照市、镇司法部门的要求,积极开展了社区居委会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试点。下面就向在座的各位领导简要汇报我们开展“创建民主法治社区”工作的情况:

一、发扬民主,健全制度

按照《居民组织法》有关规定,我们于2003年5月召开了第六届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有专职委员和义务委员组成,并相应建立了5个工作委员会,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文教妇儿、民政优抚。于今年初,经居民大会讨论,重新修订通过了《建业路社区居民自治章程》,我们称之为社区小“宪法”,依据这个小“宪法”,制定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居务公开”等各项工作制度共62项,并汇编成册,上墙显示,全面规范了社区民主法治建设工作。根据居委会工作制度的要求,主任全面负责,每个工作委员会依据各自的职责,积极开展工作。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广大党员骨干为基础的社区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保证社区居委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支部重视,严密组织

一是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社区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学党章、守纪律、树形像”教育活动和社区民主法治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创建民主法治社区工作的计划,狠抓创建工作的落实。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会议,讲评工作,部署任务。二是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和居民代表大会,进行宣讲,让全体党员和居民代表认清“创建民主法治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三是通过传单、标语、橱窗、广播等形式在社区广泛宣传,使社区居民对这次活动人人皆知,家喻户晓。

三、结合实际,狠抓落实

1、积极开展群众普法教育。利用市民学校、黑板报、宣传栏、标语及上门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全方位法制宣传。去年以来,协助平湖市司法局举办三次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举办“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交通安全、法律知识图片展等活动;开展了一季一次的警民座谈会,促进了广大居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社区居民自我教育,对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加快社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开展外来人口法制教育。近年来对外来人口租房比较集中的三个“城中村”及部分出租套房,协助责任区民警上门登记,并广泛进行法制宣传。

在2003我们创建了四幢文明楼院,城南新村2幢4号被镇命名为“金邻里”特色楼道;在原828户文明家庭户的基础上又新增了435户,创建率达60%。开展了“好母亲”、“好丈夫”等社区“八好”等系列创建活动。通过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文体娱乐以及科技培训、文化辅导等活动,陶冶情操,活跃生活,提高素质,用先进文化占领了社区文化阵地。

四、群策群力,热情服务

服务居民是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社区服务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为老年人服务。现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858名,已为608人办理了老年优待证。积极倡导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组办老年电视大学教学点;组织老年人谈心;组建老年歌咏队、乒乓球队、拳操队、象棋队、竞技麻将队等。正常开展每业余文体团队活动,每周至少活动一至二次。这些活动极大的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凝聚了人心。我们还关心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多次邀请司法工作人员和专职律师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协助社区卫生服务站为45岁以上中老年人免费作常规体检,并为他们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聘请“疾控中心”等有关单位为居民作健康知识讲座。我们对独居、孤寡老人经常上门,重点照看。

2、为弱势人群服务。社区现有各类残疾人40名,困难家庭12户,困难学生5名,低保户14户,下岗失业登记人员143人。我们通过党员志愿者队伍与他们联结爱心帮困对子,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重阳节,对80周岁以上老人上门慰问。我们还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劳务信息,鼓励他们参加再就业培训。

3、为青少年服务。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利用假期,集中为中小学生上法制课6次,300多人参加,尤其对辖区内失足青少年进行了“一对一”的帮教,定期进行交流,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取得明显的效果。组织中小学生进行“三讲一树”及爱国主义主义、法律法规等教育;组织学生宣传公民道德、防火防盗及外环境整治等活动;并积极参加镇关工委组织的“讲科学、讲文明、争做四有新人”等科技讲座及其他有关活动;

4、便民利民服务。投资8万元重新对原公有停车棚进行大修改造,并安装电源插座,方便电瓶车用户。社区医疗站实行上门服务,开设家庭病床。社区能工巧匠志愿者随时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社区工作者发放便民联系卡,实行双休日轮流值班,确保365天,天天服务居民。各活动室天天对外开放,积极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4、综治、计生服务。我们对辖区内1579名育龄妇女做好多方面服务工作。2003确保无计划外生育。同时做好小区治安防范工作,对户出租户实行登记注册,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办理外来人口暂住证,并经常上门检查、进行法制宣传。平时,做好调解工作,及时化解民事纠纷,无一起“民转刑”案件发生。近年来,小区无重大特大恶性案件。小区义务执勤队每天巡逻,确保小区一方平安。

五、落实责任,全程监督

建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聘请党员、居民代表成为党风廉政建设信访监督员。明确职责,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管理及相互监督,增强党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支部通过建立楼道党小组,加强和了解社区内广大党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定期开展活动。认真做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查工作,通过开展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进行自查。近年来,支部党员无人违法乱纪、违规收受礼品等行为。

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重要事项经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每月班子会议及时汇报“居务”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居务”定期公开,每年年底向居民代表作“居务”通报。落实“收支两条线”,遵守财经纪律。依法及时公布民政优抚等各类情况,到去年年底,向社区现有低保户14户,26人次发放低保金4.76万元;困难家庭15户,困难学生3人,结对2人;慰问烈属1.75万元。

我们由于认真开展了社区居委会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社区工作形成了居委会干部主事、居民代表议事,全体居民管事的良好局面。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居务公开”的功能。居委会建立了居委会干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每半年由居委会干部向居民报告工作,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干部行为实行民主监督,居务公开、公证、公平,社区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干部想干,群众愿干,上下协调,干群关系融洽,有效的促进了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篇3:法治建设经验材料

关键词:法治协理员,经验总结,基层法治建设

近年来, 连云港市连云区紧紧围绕“全面落实依法治区, 建设平安法治连云”的目标, 深入推进平安法治连云建设, 增强党委、政府依法行政能力, 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特别是在推行法治协理员工作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措施, 并在基层付诸实施,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总结法治协理员工作取得的经验, 对于进一步促进基层法治建设, 夯实和谐社会的根基,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验形成的过程及其背景

(一) 经验形成过程

为切实加强对基层法治建设的监督力度, 深入推进法治连云建设, 2006年5月份, 连云港市连云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关于在区重点工作指挥部及各乡 (街道) 派任法治协理员的意见》决定从区政法部门选拔50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 具备一定法律专业素质的同志到区重点工作指挥部及各乡 (街) 任法治协理员。该制度运行五年多以来, 被派任的法治协理员协助派任单位建立健全了决策机制, 提供了大量的法律咨询和建议, 参与规范性文件的起草与审查, 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 宣传了法律知识, 协助调处了大量矛盾纠纷和息诉息访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 实践形成的背景及动因分析

法治协理员制度的形成与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密不可分, 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产生的, 具有现实动因。

一是严峻的社会稳定形势的需求。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叠加, 维护社会稳定大局面临新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法治意识, 运用法治手段去规范权力的运行, 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提高基层单位及工作人员法律知识水平及依法执政能力的需求。法治协理员制度的实行, 能有效地顺应现实需求, 进一步提高基层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执政能力。

三是领导高度重视依法治理方略, 建设法治社会的需求。法治协理员制度的建立和实行, 是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的结果。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认识到依法治理的重要意义, 才能有利于该制度的顺利推行, 达到预期目标。

二、基本做法:法治协理员制度的模式及其选择

(一) 建立一套制度, 引领工作方向

2006年5月, 连云港市连云区制定了《关于在区重点工作指挥部及各乡 (街道) 派任法治协理员的意见》, 对法治协理员派任工作的指导思想、定位、工作范围及要求、选任及考核评价机制、组织保障等事项均作了明确规定, 主要突出六个方面:

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 紧紧围绕“服务发展抓平安法治建设, 抓好平安法治促进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 全面落实建设法治社会的各项工作措施, 努力为重点工作指挥部及各乡 (街) 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二是明确法治协理员的定位。法治协理员应是协助派任单位处理涉及有关法律问题的事务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并提供相关法律咨询服务和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法律专业人员。其特性主要体现为:1.法治协理员在工作中处于协助地位, 有义务提供相关法律咨询、建议和服务。2.法治协理员的地位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有权依据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独立作出判断, 提供相关的法律意见和服务。其职责主要为:1协助健全行政决策机制;2.协助推进依法行政;3.深入开展普法教育;4.协助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5.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三是明确法治协理员的选任机制:1.来源:原则上从政法各部门选任;2.选任条件: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法律专业知识精、社会经验丰富;3.任职期限:一般为3年, 若发生违反法律、法规或纪律规定, 不适宜继续担任的, 必要时可随时更换;4.管理方式:实行双重管理体制, 由派出单位和派任单位共同管理, 法治协理员必须遵守规章制度, 服从管理, 每周五为到所派任单位工作日。

四是明确法治协理员的意见征询采纳机制。区重点工作指挥部及各乡 (街) 在作出有关涉及法律问题的决策时, 必须书面征求法治协理员的意见。法治协理员须根据其法律专业知识就有关事项作出判断, 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并填写《法律意见征询函》。法治协理员的意见原则上应作为参考依据, 若因不采纳提供的意见而作出错误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 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五是明确关于法治协理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考核办法为一年考核一次, 并于考核结束后将考核结果向派出单位、派任单位通报。具体考核内容为:1.遵守工作制度情况;2.考核其行为操守;3.考核其协助处理事务的数量、效果, 特别是在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4.派任单位的评价意见。

(二) 因地制宜设点, 构建工作平台

目前, 除了在辖区所有的7个乡 (街道) 全部配备法治协理员外, 在一些重点建设工程指挥部亦派任了法治协理员, 建立起固定法治协理员办公点12个, 形成了覆盖全区的法治协理网络, 构筑了一个以法治协理为重心的工作平台。

(三) 依托基层政权建设, 延伸四项职能

几年来, 连云区充分发挥法治协理员制度的优越性, 在发挥其职能作用的同时, 不断放大法治协理员制度的综合效应, 拓展其职能,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是促进大调解。法治协理员在履行职责的同时, 要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 加强与所派任单位的工作对接, 定期排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债务、征地、拆迁、劳资、建设、规划、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矛盾纠纷信息, 并协助所派任单位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苗头。

二是参与综合治理。利用法治协理员这一平台, 积极开展民调、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为基层单位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务。

三是构建维稳平台。法治协理员积极引导社会主体的行为规范, 通过参与定期通报、联席会议、矛盾纠纷排查等活动, 分析社会矛盾纠纷的运行态势, 为落实解决纠纷的工作机制和具体措施建言献策。通过具体疏导工作, 促成息诉息访, 主动了解涉稳及群体性纠纷事件, 做好预防工作, 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开展法制宣传。针对辖区群众法律意识相对较低的情况, 法治协理员坚持“走进民众、关注民情、贴近民生、解决民忧”的工作方针,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大力加强法制宣传, 进行普法教育, 提高群众的学法、守法、用法能力, 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法律的良好氛围。

(四) 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长效管理

连云区不断完善对法治协理员制度的指导与管理, 将该制度与考核、评比、表彰相挂钩, 促进该项工作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一是纳入考核体系。二是作为个人评比参考依据。三是利用网络, 加强指导, 总结经验。

(五) 加强硬件建设, 夯实工作基础

几年来, 连云区加强法治协理员工作的物质保障, 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法治协理员设置了办公场所, 同时, 克服经费困难, 加大投入, 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施, 优先保障车辆使用。

三、实际效果

经过几年的积极实践, 连云区在法治协理员制度的运用和推广方面总结和积累了一些经验,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提升了决策的公正性和高效性, 拓展了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新渠道,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法治协理员参与派任单位的决策, 有针对性地提供参考意见的方式,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法律专业知识匮乏而导致错误决策情况的发生, 在法律适用上少走弯路, 提高了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同时, 该制度的实施, 也促进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 拓展了利用法治资源化解矛盾纠纷的渠道, 对基层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强化了基层法治建设的透明度, 有利于扩大法制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法治协理员制度通过引入法律专业人士参与基层治理, 增强了基层单位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和沟通, 有助于派任单位了解基层社情民意, 为派任单位做出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能够获得公众支持和拥护的行政行为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群众充分了解派任单位工作程序和内容提供了交流平台。并且有效地拓展了法制宣传的途径和影响, 引导基层群众树立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三是增强了公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法律素养, 有利于推进基层公务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法治协理员制度不仅能够帮助派任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拓宽视野, 弥补法律专业知识匮乏的缺陷, 为今后依法治理提供信息储备, 而且能够帮助其不断强化对法律的运用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法律素养, 为推进公务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创造条件。

四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优化基层法治建设的途径。法治协理员制度通过协理员参与基层法治建设, 依据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独立作出判断, 提供相关的法律意见, 克服了法律顾问受制于当事人利益的局限, 真正起到了优化法治建设的作用, 创造性地解决基层法治问题。实践证明, 法治协理员制度的推广, 在整体上取得了积极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 基层法治整体水平和社会整体法律意识已有了明显提高的情况下, 即使在经济和法治建设发展不平衡的地区也同样能适用。

五是密切了政府和群众的关系, 优化了经济发展软环境。通过构建法治协理员这一平台, 促进了促进基层群众和派任单位的沟通和交流, 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密切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法治协理员制度已经成为基层政权贴近百姓、服务大局、法治为民的一个亮点。同时, 该制度的实施, 进一步净化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环境, 对于吸引外来投资和本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亦起到了优化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法治协理员制度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派任法治协理员工作是一项全新的改革措施, 缺少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因此, 应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 应注意与后继改革相配套。

作为阶段性改革举措的法治协理员制度, 就其价值而言, 尚属过渡性举措, 要想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推动基层法治建设, 必须要注意与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工作制度相结合, 与基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相衔接。

(二) 注意正确处理与派出单位、派任单位之间的关系。

法治协理员是派出单位选派的人员, 要服从派出单位领导和工作安排, 协调好本职工作和派任工作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将协理工作作为其工作职责的一部分, 处理好与派任单位的关系, 尽心尽力为派任单位提供法律服务和支持, 既要“协理不代理”, 也要“到位不越位”。

(三) 实行动态管理, 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

要对法治协理员实行动态管理, 定期进行监督考核, 确保该项工作不流于形式。

(四) 法治协理员的责、权、利必须落实到位。

要明确法治协理员的责任和权利, 优其待遇, 特别是在褒奖和提拔任用、岗位津贴方面要有举措, 以便为法治协理员工作机制的良性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 加强物质保障。要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办公经费。

(六) 教育引导、转变观念、调整心态, 充分认识法治协理员派任工作的意义。

篇4:法治建设经验材料

[关键词]法治建设;基本经验;依法治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历经了艰难曲折、风风雨雨。60年法治历程无可辩驳地证明只有民本、民主、法治三个维度都得到重视,才能实现善治。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坚持法治建设的八条基本经验,才能实现依法治国。

一、坚持并不断发展民本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在一定意义就是一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检验标准蕴含的民本思想,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含的丰富民本内涵,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民本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经过充分挖掘和改造,已经显示出并将更加充分地显示出其在维护民生、促进发展、推动文明与进步的潜能。

二、注重法治的本土资源

埃利希说:“法律发展的中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断,而在社会本身”[1]。即法治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社会本身。社会秩序的形成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进而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的基本秩序也就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着独特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路径,“文化发展具有突出的历史继承性”[2],我们必须考虑西方的法治水土不服问题,重视我们自己的本土资源。

具体来说我们必须总结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那些符合法治精神、有利于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原则。法治建设是在构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模式,虽然可以超前于社会的自然演进,但它永远也无法摆脱社会基本发展进程的束缚。因此,对于在发展变化的本土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法治规则我们必须及时总结和肯定,如区别于西方非黑即白的判决模式,我们的法院调解,并不能因为它们可能不符合西方法治模式,或者为西方模式所没有就加以片面的否定。其次应当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重视从中提炼出来的符合中国土壤的法律规则和制度。我们是在有着千年封建传统礼法文化熏陶下的法治本土资源上进行法治变革。“传统之于中国人,并非死了的过去,而是活着的现在”[3]。这就决定了我国实行的法治不可能摆脱传统法治的积累,或者说必须以传统资源更新为前提。

三、坚持司法公正

法治国家中司法公正的基本含义就是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不受外界非法干扰以及司法人员办理案件时要秉公执法,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去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由此可以让法律的权威在社会公众中得到树立。因为,一个浅显的道理是,普通民众对法律的认识通常不是经过文本来认识的,而是从司法实践中直接感受的。很多时候,社会公众甚至把司法理解为法治的全部内容[4]。只有司法公正才能更好的维护法治建设的基础,法律的威严。在司法过程中,审判人员通过秉公执法,直接增强了人们对法律神圣的信任。同理,枉法裁判将会造成民众对法律尊严的怀疑和蔑视,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将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正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的判决比多次不公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5]

四、借鉴西方法治中具有普适性的价值

我们在重视本土资源的同时,并非断然否定西方法治理念,西方法治毕竟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包含有人类普适性和共性的特质。正如恩格斯所言:“很少有一部法典是率直地、十足地、纯粹地表示一个阶级的统治的。”[6]而法治社会中的普适性原则则可以成为建设有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予以借鉴的法治思想资源。

我国法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就必须采取“拿来主义”,即应该吸纳和借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东西,才是理性的选择。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比较差,又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更具现实性和紧迫性。借鉴和吸收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立法经验,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也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凡是现代法律中已有的,反映现代化市场经济共同规律的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各国成功的立法经验和判例、学说、行之有效的新成果,都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不必另起炉灶,自搞一套,人为地设置藩篱和障碍[7]。世界各国的法治在现实中都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都需要一个相互借鉴的过程。我国自然也不例外,在借鉴西方法治普世性规则的基础上,建设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五、注重法律程序的独立价值

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罗尔斯的程序正义理论认为,正义取决于一定形式的程序并将其分为三个基本的表现形式,即完善的程序正义,不完善的程序正义和纯粹的程序正义。通过这样一种分类,罗尔斯得出结论认为法律程序不仅仅具有工具价值,不仅仅是实体法的载体和手段,其本身对于法律理想的实现也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因为一个坚持公平的法律程序的组织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根据法律做出公正决定的可能性[8]。

一方面,程序正义能使当事人获得一种形式正义。通常在当事人眼里,实质正义是其追求的最重要的价值。也就是说人们强调对侵权人的公平惩罚和对受侵害者的公平补偿以及责任得到合理的分配。然而,实质正义本身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模糊概念。由于社会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的认识能力又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对实质正义的理解很难达到统一的标准。另外,在司法过程中,法官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的事实和情况,比如技术能力所致的证据未能充分获取,当事人在举证能力和辩论水平方面差距过于悬殊等,都可能导致真正的实体正义很难如期实现。为了让社会,让当事人有一个诚信法律过程,我们只能去寻求程序正义,只要法律行为的程序具有正当性,在实体上也视为是合理的。这样程序的正当使公众相信一个法律行为产生的事实基础是真实的公正的,从而消除对国家行为的疑问和对抗。另一方面,程序的正义能使当事人获得一种形式理性。卢曼把法律程序作为一种行为系统来看待,他认为所谓程序,就是为了法律性决定的选择而预备的相互行为系统[9]。再次,程序创造了一种根据证据材料进行自由对话的条件和氛围,这样可以使各种观点和方案得到充分考虑,实现优化选择,避免恣意擅断。最后,通过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实际结果的拘束力这两种因素的作用,程序参加者角色活动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基于利害关系而产生的强烈的参与动机将促进选择的合理化[10]。

六、坚持法制现代化

一般认为,法制现代化是一个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从传统法制到现代法制的发展过程[11]。关于法制现代化的标准,有学者认为民主、自由、法治是法律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包含民主、自由、法治的法律都是现代化法律[12]。

笔者认为法制现代化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社会法治建设的系统工程。法制现代化与法治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或者说法制现代化就是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配套各种现代法律制度。总而言之,法制现代化中应当包含法律精神、法律制度、法律技术手段和物质实施等现代化。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法律制度落实的影响,我国法制现代化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不能想着仅仅依靠移植西方发达国家的法治思想就能实现法制现代化。我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道德、民俗等,这都决定了我国法制现代化必将有一个本土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过程。我们认为坚持法制现代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法制现代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现代法律制度是一个以权利为中心的规则体系,而权利是满足民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法制现代化要“以人为本”,就是各个法律部门都要以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为核心,对人的权利有关的法律制度加以完善和建构。其二,要树立现代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其三,我国法制现代化应该注重部门法的建设。而对于反映民主政治、农业建设以及家庭婚姻的法律制度,就要注意我国的国情,不能盲目的崇拜国外的经验。

七、彻底摒弃人治思想残余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为法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这就决定了我们只能选择法治社会,而不是人治。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对社会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人治社会中,国家治理主要依靠当权者的道德约束,圣贤成为权力者追求的最高目的,因此往往会使他们超越法律的特权。而法治社会,对权力的约束主要法律规则的实施。孟德斯鸠说过,所有的权力都可能被滥用,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权力不受到法律的规制必然会导致腐败和滥用。惟其如此,才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到侵犯,因为法治的核心就是通过加强对公共权力的限制来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

第二,反对法律工具主义。中国古代法律思想都把法律规则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社会的一个工具,这就是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内涵。而法治社会是一种超越政治目的的社会精神,是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法治的过程中,放弃那种依靠行政权力来治理国家的方式,而是用法律规则来制约权力,并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法治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法治思想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起步也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的,并形成了人们平等、自由和权利的观念。尽管我们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市场经济体制,但达到成熟的程度仍需要一个过程,加上几千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旧思想的残余,这为我们真正实现法治社会增加了难度。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承认物质基础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规律,继续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为法治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好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荣长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梁治平.新波斯人的信札[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4]公培祥主编:法制现代化研究(第2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王家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问题[J].载《中共中央法制讲座汇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8]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9]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0]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M].载《中国社会科学》[J].199,(1).

[11]张文显,姚建宗,黄文艺,周永胜.中国法理学二十年[M].载《法制与社会发展》[J].1998,(5).

[12]严立贤.现代化理论述评[M].载《社会学研究》[J].1998,(2).

篇5:法治建设经验材料

--广宁县其鉴纪念中学创建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创新开展了“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全面落实了普法工作的目标任务,营造出“人人学法,人人讲法,人人守法”的良好氛围,开创了学校法治工作的新局面,大力推动了学校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现就我校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创办于1976年,前身为新楼中学,为纪念上世纪20年代广东农民运动四大领袖之一的周其鉴烈士,1991年,政府更名为其鉴纪念中学,目前是肇庆市唯一一所以革命烈士名字命名的普通中学,是肇庆市一级学校。广东省三位老省长刘田夫、叶选平和朱森林同志分别为其鉴纪念中学的校名、周其鉴烈士铜像和周其鉴纪念馆题字。

学校现有教学班30个,学生人数1843人,教职工136人,其中专任教师114人。学校占地面积47805平方米,建筑面积17309平方米,有教学楼3幢,学生宿舍楼3幢,教学实验综合楼、纪念馆(县青少年德育基地)、许世聪图书馆各1幢,教师宿舍楼4幢,有200m环形跑道附100m直跑道的塑胶标准运动场1个,篮球场3个,羽毛球场2个,有规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室,有较完善的生物园、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阅览室、体育器材室、档案室和文印室,有多媒体教学平台35个。此外,校

园内各楼层、各班级共安装了视频监控120台,实现了学生安全的全方位监控系统。

二、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实施机构。

我校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各部门处室领导及班主任为组员的法治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副校长具体抓,各部门处室及班主任基层抓的立体局面。学校与各部门、各班主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重点项目推进,确保将责任落到实处,扎实推进法治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法制宣传教育及依法治校工作,在经费上舍得投入,保证了普法所需经费,确保普法工作正常运作。近几年,共投入了 元,加大宣传的力度了,增加了3个法治宣传橱窗,在图书馆开设了法治文化图书专栏,并对法治文化园地进行了改造翻新工程。

(二)挖掘校本资源,拓宽法制教育渠道。

我校抓住“红色学校”德育资源的独有优势,以“追求进步,自强不息”的其鉴精神作为培育核心指导理念,大力激活革命烈士纪念学校独有的德育资源,并结合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努力打造校本特色,大力推进法治工作的创新。我校充分利用周其鉴故居、周其鉴纪念馆等宣传阵地,努力强化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抓好革命传统和法制教育。并针对不同年级,分层次地开展主题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法制意识和集体主义情怀。我校每年利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12.4法制宣传日等重大纪念日先后组织学生进行瞻仰周其鉴烈士铜像和参观“周其

鉴光辉的一生”的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法制的信念,让学生树立以遵法守纪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法律意识,营造了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

我校因地制宜,积极拓宽法治文化建设平台,着力打造法治文化特色阵地的建设。我校充分发挥LED大屏幕、校报、黑板报及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开辟专栏,及时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教育,宣传报道依法治理的典型经验,促进了法制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师生员工都能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并依法办事。此外,为了进一步有效增强了法治文化的引导力,我校在图书馆设置法治文化书架,并在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校园网站开设法治文化专栏。使师生们的法制意识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今年9月,我校打造了200米的“法治文化建设宣传长廊”,将图文并茂的法制知识制作成图板,镶嵌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让法律法规内容融入了生活化当中,营造了浓郁的法制氛围,起到了“以事喻法,以案释法,以艺示法”的作用。

(四)多举并进,开展普法活动,推动学校建设。为更好地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的特点和优势,以学校为主要阵地,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有效的载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辅助,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普法氛围,推动校风、学风建设。一是利用党支部学习日和教师例会,将法制教育融入日常的学习之中,增强对普法意义的认识。二是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晨会、班会课、致家长的一封信、校讯通等宣传阵地,定期向广大师生宣传法律知识,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我们先

后组织学生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通过法律法规的教育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法制体系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觉,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有效遏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近几年来,学校师生违法率一直保持为零。三是以师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法律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法律伴我成长知识竞赛”、“法制讲座”、“观看优秀法律安全教育影片”等活动。

我校在法律知识宣传上不仅着力于学校,还能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进社会,在向社会宣传法制的同时,提高师生自身的法律意识。学校德育处积极发挥家长分校作用,通过家长会、家教知识专题讲座等。近三年,共到村一级开展家长法制讲座10多场次,参会家长达3000多人。向学生家长传授法制意识,强化家校合力。与此同时,我校还与执法部门开展警民共建活动,发挥其社会效应功能。聘请东乡派出所警官为我校法制副校长,主动邀请法制副校长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并要求法制副校长定期到校为师生进行法制讲座和报告,教育学生知法守法,并善于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此外,我校还不定期邀请县检察院、县司法局、县交警大队、县消防大队、南街镇东乡派出所等执法部门到学校进行法制讲座。近五年来,讲座累计达20多场次;参与师生人数累计达5万多人;发放法制宣传手册、发放告家长书等累计达5万多份,进一步地扩大了普法效应。2012年10月,2013年1月,先后邀请县交警大队来校开展交通安全图片展,并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等法律法规的教育;2013年5月,邀请县公安局来我校进行禁毒图片展,开展禁毒教育活动;2013年6月,邀请

县检察院来我校进行法制图片展;2013年11月,我校联合县公安局、关工委、镇团委联合开展法制知识座谈会;2014年5月,肇庆市三防教育人防技能演示现场会在我校召开,集中开展了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引领,以学法知法守法为重点,突出“法律伴我行,保护你我他”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集中开展教育学习活动,营造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使我校广大师生切实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此外,我校还注重加强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联同公安、交通、市政、卫生和食药监局等部门,依法对学校周边环境定期进行综合治理,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成功创建为广宁县平安校园。

(五)组织师生开展普法学习,落实法治软硬保障。

我们在普法学习中,首先,学校行政领导带头学法。经常组织班子成员集中学习《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使全体班子成员带头知法、懂法、守法、维法,强化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意识,自觉按照法律法规处理行政事务,依法维护学校的权益。

其次,加强教职工的法制学习教育。学校每制定普法工作计划,做出学习安排,组织广大教职工学习了《宪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行政复议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划》等40多部法律法规,增强了广大教职工的法制观念和依法执教的意识。学习形式多种多样,一是抓好普法工作人员培训。按要求派员参加各级各类法制培训,为普法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人才基础。二是抓好普法学习投入。2013年,投入1500 5

多元,安装了无纸化考试系统,实现普法考试无纸化。每学期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学法用法考试,参与率、合格率均达100%。

再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遵纪守法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一是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读本》为基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教育学生明法理,懂法规,守法纪,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经常组织动员学生利用休息日收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法制节目,了解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例,加深学生对法制的认识。三是都把法制教育纳入必修课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尤其是在政治课、历史课、语文课、社会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做到法制教育与纪律常规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正面引导与反面典型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弘扬美德相结合,依法治校与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提高了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

(五)学用结合,推进普法进程,管理有章可循。我校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以依法治教为重点,结合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依法制定和修订了各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依法进行,有章可循,按规运作。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公平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民主决策,重大决策提交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实行重大事项全校“公示制”,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充分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得到体

现,坚持政务公开,把学校工作的重点、难点、教职工关心的热点等问题,全部纳入校务公开的内容。真正做到了公开政策、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保证了教职工的知情监督权。如今关心学校、热爱学校、建设学校的热情高涨,蔚然成风,学校各项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其次是保障依法合理并节约使用办学经费,确保有依法治校经费。严格遵照上级部门规定,坚持办学经费规范管理,按规、节约、阳光开支,财务校务及时公开。学校建立民主理财小组,每学期均组织教职工代表集中审账。自觉杜绝乱收费、乱挥霍等违纪违规行为,成功创建成为广宁县廉洁学校。

三、主要成效

在有效的法制教育管理措施下,学校依法办学、依法执教、依法决策的自觉性,规范办学行为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得到了重要保障,学校办学实力得到了迅速提升,使学校取得了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目前,学校校风学风纯正,教师尊重学生发展规律,依法执教,规范管理,学生管理符合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从未收到任何家长投诉,进一步树立规范办学的良好形象。

(一)依法治校成果明显。学校办学实现“八无”:一是无教育乱收费行为。二是无违规补课行为。三是无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行为。四是无教辅资料散滥行为。五是无工程建设违规行为。六是无违规采购物资行为。七是无违规招生录取行为。八是无其它违法违纪违规行为。

(二)普法教育成效显著。通过普法教育,增强了全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全校形成了一个学法、知法、守法、用

法的良好风气。多年来,从没有发生侮辱、歧视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及乱收费等违法违纪现象,也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学生违法犯罪率一直保持为零,文明学生占全校学生的98%以上,后进生转化率达96%。学生讲文明、讲礼貌,遵守社会公德尉然成风,受到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三)办学质量不断提升。通过普法教育,也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2009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和“肇庆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学校党支部获肇庆市“红旗党支部”称号;中考成绩荣获全县23所初中综合总分第二名;2011年,学校党支部被评为“肇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中考成绩再创新高,其中:单科成绩(800分)5人次获全市第一名,全县排名第一;总分700分以上人数15人,全县排名第二;650分以上人数46人,全县排名第二;600分以上人数87人,全县排名第二。综合质量创下了建校以来中考成绩的历史最高记录。2012年学校被评为“广宁县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中考,梁家才同学数学科成绩全市并列第一,升中考试成绩650、600、550、500、450分以上各分数段人数居全县第三名。2013年中考成绩获县二等奖。2014年中考:700分以上人数2人,全县排名第二;650分以上人数16人,全县排名第一;600分以上人数53人,全县排名第一;550分以上人数131人,全县排名第一;500分以上人数223人,全县排名第一;450分以上人数426人,全县排名第一;在全县22所列入统计的初中学校中:冯秋诚同学物理单科以762分全县排名第一,化学单科以740分全县排名第一。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充分好评。

(四)引领示范作用突出。学校先后获得“广东省安全文明学校”、“广东省安全教育示范基地”、“肇庆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肇庆市德育示范学校”和“肇庆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肇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基层党组织”、“肇庆市德育示范学校”、“广宁县德育示范学校”和“广宁县先进学习型党组织”等光荣称号,多次承办全县德育工作现场会,师生违法犯罪率一直保持为零。在县内外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今后努力方向

总之,通过普法教育,增强了全校教职工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学校依法办学、依法治教、依法决策的自觉性,在全校形成了一个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推进了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我校的改革与发展。今后,我们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将不断巩固普法教育的成果,继续加大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力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途径,把普法教育坚持下去并逐步引向深入,为全面实现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校建设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6:创建法治校园经验材料

大力开展“法治校园”创建活动

--------露水河镇小学创建法治校园经验材料

“五五”普法以来,我校本着德育为首,依法治校,注重实效,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的,着力做好广大师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构,保障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持续开展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法治,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这项工作落实到学校,就是要依法治校。为了落实依法治校工作,推进“四五”普法工作在我校广泛、深入地开展,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校长为组长,学校中层领导为成员的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司法行政部门指导,总务处、政教处组织实施,师生参加,社会共同参与的普法工作运行机制。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我们及时制定了《依法治理工作计划》,每年都制定有具体的实施计划,确保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顺利进行。我们长期聘请公安派出所所长担任我校法制副校长,司法所长担任我校法制辅导员。

二、制定完善学校章程,促进依法治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我校根据法规科文件精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各种工作制度,在充分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制度明确规定了我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

一是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开学初我校顺利召开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学校制订并完善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

二是坚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利用每周五行政例会,学校领导重点学习了《吉林省义务教育条例》,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法律素质。

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师德考核办法。将师德考核记入教职工考核档案,与评聘职务等挂钩,对师德表现差的实行评优晋级一票否决。

四是坚持法律知识学习与考核挂钩。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在集中学习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其他时间自学《教师法》《教育法》等与切身权益和教育教学有关的法律法规。组织全体教工参加了法律知识考试,合格率100%,并规定把法律知识考试成绩纳入考核内容,与教师的评优、晋级、年终质量奖的发放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三、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学生法制教育

一是始终坚持法制副校长制度。聘请了派出所所长担任我校法制副校长,定期举办法制报告会;聘请司法所所长为校外法制教育辅导员。多次来我校作了法制教育报告。通过他们丰富的法律知识,结合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真实案例,深刻分析其形成原因,告诫青少年学生应该吸取的深刻教训,为广大师生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起到了很好的警示、震撼作用。

二是坚持经常教育和随机教育相结合。我校政教处通过学期工作计划、月工作计划和每周工作安排层层落实法制教育内容。利用周一升旗仪式、主题队会等形式进行经常性教育。还利用一些特殊的日子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如寒暑假、五

一、国庆放假前一天,对学生进行社会治安方面的法制教育,防止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少年的诱惑和影响。每逢“12.4”等重要法制宣传日对学生进行重点法律知识教育。

三是坚持常规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常规的法制教育如老师讲课、学生讨论、总结交流、黑板报、学习园地、学生小报等形式。此外我们还采用一些特色的法制教育形式,开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编排,自己表演、自己评价。学生们用小品、相声、三句半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一些交通安全法规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我校高年部开展了“戒除网瘾”的系列班会。通过“我爱你网络”、“网络你伤害了我”、“上网的利与弊”三次主题班会,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正确利用网络。为巩固法制教育成果,班主任老师还在学生中开展了“唤醒学生责任感,让学生有一颗感恩心”的系列班会教育活动,在这项活动中第一次让学生认识到我要成功,我要为我自己负责任,我是社会的成员、我是家庭的成员、我是学校班级的一员,我是独特的自己,我要为社会、家庭、学校、班级负责任。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校纪校规,让学生学会遵守法律和规则,学会服从。

四是坚持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把心理健康咨询和法律咨询紧密合起来,是我校的一个特色。政教处设心理健康活动室以及“好朋友信箱”,平均每月都有几位同学到活动室与老师谈心。心理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时,不失时机地渗透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人生观,使一些学生迷途知返。对于一些涉法问题的学生来信,学校能及时深入了解情况,把情、理、法相结合予以及时疏导,化解了许多矛盾,避免违法事件的发生。

五是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思想品德课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我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与其他各科相比很突出,成绩领先。除此之外,我校还非常重视课外法制教育,带领学生观看有关“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校园安全”、“防踩踏”等远程教育片。

六是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社会是法制教育的大舞台,我校紧抓机遇,使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得到充分的实践。2008年全国法制宣传日这天,我校组织师生还参加了法律“进社区”宣传活动。由校长亲自带队,组织学生参加,20名学生充当法律志愿者,向社区居民发放法制宣传资料,讲解法律知识,送法入户。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月时,巩固了已有的法律知识,又学到了很多的新知识。

法制教育的常抓不懈,使广大师生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校风、教风、学风明显好转,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得到了周围群众的好评。

总之,加强法制教育,促进依法治理,已为全社会普遍重视。我们决心在教育局领导下,进一步做好“五五”普法工作,进一步通过强化师生法制意识,提高师生学法、懂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促进我校法制教育、法治校园工作再上新台阶。

露水河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净水机小区活动推广方案下一篇:食药局“三自六不让”查摆剖析转段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