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2024-06-18

关注民生(通用10篇)

篇1:关注民生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区安监局 傅恒晖

今年年初的一场大雪,我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大灾面前,党心民心万众一心;抗灾路上,同心同德并肩同行。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让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的责任,让我们理解了“民生”这两个字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下面,结合自身学习的实际,就民生话题谈一些个人的体会,向大家学习、和大家交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什么是民生;第二、从三个方面认识当前的民生问题;第三、如何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什么是民生

“民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句话的大意是: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孙中山作了定义性的解释:“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辞海》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

二、如何认识民生问题

(一)从历史进程来看,民生问题是发展的问题。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是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面对中外记者吐露的饱含深情的话语。党和政府无时无刻不在聆听百姓的心声,关注百姓的疾苦。从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民生始终是一脉相承的红线,贯穿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始终,它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改善。

(二)从本质来看,民生问题是民主、法治问题。

“民生正当头,岂容趋避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作为今年两会的重中之重,这种民生关切,无处不在。

在今天,民生问题远远不只是经济落后和贫穷造成的问题,而是首先要维护老百姓基本权利的问题。民生背后的最大问题就是民众的权利问题,它直接反映政府的服务意识、行为规范和服务能力,体现着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从国情实际来看,民生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首先是人口众多,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大难题。就像温家宝总理所言:“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其次是底子薄,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经济基础薄弱。这样的历史包袱使我们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候,不得不向城市倾斜,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注不够,投入不够,造成“三农”问题和不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格局。

三、如何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七大再度吹响了改善民生的号角,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图景。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到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具体政策;从实现城市困难群众的应保尽保,到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到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清晰地记录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不懈努力。

而在宁波江东这片热土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我们政府各项工作的主旋律。从构建“爱心超市”救助新平台,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从低保消费品价格上涨补贴,到外来务工人员“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从旧村旧城的改造,到背街小巷的改善工程,解难创优的系列行动,服务民生的实事工程,桩桩件件,点点滴滴,无不从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服务需求出发,无不彰显出江东区党和政府对“民生”的极大关注和投入。这正是:科学发展旗高扬,民生工程放心上。江东大地喜事多,建设正酣战未央。为民多把难事解,水载巨舟誓远航。今日江东已正帆,劈波斩浪奔小康。

三十而立,风头正劲,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中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中国正在建设一个“在路上”的社会,一个朝气蓬勃的社会,一个有希望的社会。最后,借用温家宝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作为今天课程的总结。“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快乐和幸福。”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是共和国总理的快乐,是党和政府的快乐,是千万人民公仆的快乐,更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快乐。

篇2:关注民生

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时事学习体会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时事学习体会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非常大的篇幅介绍了今年政府大力改善民生问题的措施,涉及到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方面面,其主旨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

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他们的利益。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

好,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

篇3:民生新闻如何真正关注民生

1 民生新闻的相关理论定义

我国古代典籍《左传》中最早出现了关于“民生”的记载,从字面看,民生的意思是“民众的生计”,时至今日,其意义也不曾发生大的改变。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关心、关注、关怀百姓生存、生活的新闻报道。真正的民生新闻理应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和普遍支持,真正的民生新闻势必站在百姓的角度,时刻为百姓谋福利,想百姓之所想,做百姓之所做,报百姓关心事,将民生新闻真正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贴近民众生活。只有这样,民生新闻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才能无愧于“民生”二字。

2 民生新闻真正关注民生的措施

民生新闻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滋生出很多不可忽视的弊端,这些弊端不仅使关注民生的目的束之高阁,反而成为羁绊民众、折腾民众的危险障碍。民生新闻也因此变了味儿,新闻媒体如何做好民生新闻报道,使民生新闻真正关注民生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新闻媒体人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民生新闻强调以人为本,时刻将服务受众百姓作为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民生新闻记者在深入百姓身边观察百姓生活,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要深入了解事情原委,做到真实、不掺假,不涉利,不断迎合百姓的内心需求,从而推动民生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所报民生新闻必须本着理性、真实、深刻、有用的原则,使民生新闻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失去新闻工作者本身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民生新闻工作者要始终秉承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各种有违民生的不公正事件深入调查,加以认证,本着纯粹的心灵揭开事实真相,还原一个真实的故事,将新闻的真实性落到实处,用心、尽心做好民生新闻。

2.2 民生媒体人要注意时刻做到“三贴近”

所谓“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民生新闻应该做到“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给予百姓足够的话语权,让百姓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心声。民生新闻要顺利做到“三贴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民生新闻在选材上要更加贴近民众。民生新闻注重立足于民,取之于民,服务于民的新闻理念,因此,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报道百姓最关心的身边事,解决百姓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民众之事无大小皆可成为民生新闻取材的内容,从而不断满足百姓对新闻的精神需求。二是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这就要求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要丰富多彩,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民生新闻在形式上要摆脱以往呆板、枯燥的报道方式,使报道形式趋于灵活和创新化。这样民生新闻更加活力四射、贴近民意,反映民生。三是民生新闻在内容上要有足够的深度。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洪水猛兽般涌现出来,不可遏制。民生新闻在内容上的深刻性可帮助人们迅速辨别虚假信息与真实信息,还原新闻本身的客观性。民生新闻以百姓的大小事件为报道对象,百姓更加青睐贴近民众,且具有一定深度的新闻,因此,对其关注程度也会逐步加深。例如,民生新闻的《生活365》节目形式,就因贴近民生,关注百姓生活热点,证实虚假新闻报道等受到百姓的热烈追捧。

2.3 培养新闻敏感性,做到真正反映民生

新闻媒体工作者只有具有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才能随时抓住有价值的新闻,立足于百姓的关切点,做百姓真正关心和关注的民生新闻,只有这样才能受到百姓的支持和鼓励,更有助于民生新闻事业的发展壮大。作为真正道德素质高的新闻从业者,时刻保持一颗敏感的新闻心灵,对新闻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民生新闻要求媒体工作者从民众中来,定要快速、精准地捕捉到民众细微的神经,抓住民众心中真实的想法,感受其最想要表达的意愿,洞察百姓所思所想,秉承习总书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的总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将民生新闻事业贯彻和发展下去,做最受百姓爱戴的新闻工作者。

综上所述,民生新闻旨在真正反映民生,这离不开新闻媒体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新闻嗅觉,以及“三贴近”原则的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民生新闻才能真正满足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民生新闻的产生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新闻报道领域的不断拓展、精细完善,新闻种类也日渐增多。随着新闻分类的逐步完善,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形式便应运而生。近几年,无论是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无疑都在提高。本文中,笔者将就民生新闻如何真正关注民生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民生新闻,关注民生,新闻事业

参考文献

篇4:关注GDP 不如关注民生

作为追赶型经济体,当前的中国跟上世纪“东亚奇迹”的几个经济体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些类似。而在东亚经济体中,无论是经济体量、人口规模还是追赶效果,二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经验,更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从战后毁灭性的破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在这段奇迹中,日本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黄金18年”

二战毁灭了当时日本42%的国民财富,国内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从1945年起,日本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轻型机械工业等产业,迅速赚到了经济腾飞的第一桶金。

1955年,日本改变经济策略,从出口拉动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特别是时任首相池田内阁宣布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高速增长、提高生活水平、完全就业”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增长。

池田内阁通过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缓和双重结构和确保社会稳定等五项举措,使日本经济实现了“黄金18年”的发展时期,从1968年起日本就坚守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直到42年后的2010年被中国所取代。

“该死的GNP”

“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所以成功,与其实施的行政体制改革有很大关系。”获得日本创价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学位的葛建廷认为,二战后日本实施的地方自治政策,为落实其经济发展规划起到了积极作用。

《地方自治法》规定,“县”的行政长官称为知事,而市、町、村的行政长官称为市长、町长、村长。这些官员在对外活动中代表地方自治体。市长直接通过普选产生,每4年选举一次,对地方公民负责。

“实施自治后的地方政府行政长官,主要对地方选民负责。”葛建廷说,在竞选知事或市长时,竞选人通常会以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调高福利待遇等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作为竞选口号,当选后也会按照之前的承诺予以兑现,否则会遭到当地议会的问责。

例如,在今年初东京都知事的竞选中,竞选人细川护熙的主要竞选主张是废除核电站,而其对手舛添要一就反对废除核电站,但提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中央政府不会对地方的具体政策进行管制,对地方也不存在考核任务,而地方居民又不太关心GDP这类偏宏观的指标数据,所以地方政府大多不以GDP作为主要发展目标。

当然,即便是地方自治,日本在经济发展方面也走过弯路。上世纪70年代,有些地方政府在发展产业时未考虑到环保因素,环境污染严重。当时就有学者提出“该死的GNP”,对以GNP(注:当时并不提及GDP,使用GNP是主流)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提出了质疑。

引导但不干预

虽说地方政府具有很强的政策自主权,但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徐静波教授看来,日本政府并不会直接干预经济活动,他们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政策,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创造经济生活运行的条件,提供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日本实行的市场经济政策,但也不是完全照搬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而是在政府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徐静波说,比如地方政府制定的某项产业政策,可以通过补助金、减税或长期低息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引导企业发展相关产业,不过这种引导没有强制性,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会直接干预企业运营与发展。

很多日本企业也愿意接受政府的引导,因为只要进入相关产业,就能享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各种资助、补贴和优惠,既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GDP有点像面子工程”

“虽然体制跟中国有所不同,但日本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上的思维方式还是值得肯定的。” 葛建廷认为,政府从事政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辖区居民生活得更幸福,这一点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虽说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但过于关注GDP数值的高低,显然不如关注居民收入、生活环境等指标来得直接,“某种意义上,GDP有点像面子工程。”

不过,葛建廷也认为日本模式并不是没有弊端,“比如由于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较弱,地方政府一旦频繁更换行政长官,若施政理念不一致,其政策的连贯性可能无法得以保障,这对居民来说也不见得是好事。”

另一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十年”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这也表明任何政策并非十全十美,也没有永远有效的模式,只有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有永续的动能。(支点杂志2014年11月刊)

篇5: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关注民生,扎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十七大报告的要义之一,充分体现了我党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各级干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机构,与群众联系最多,因此,切实关注民生是乡镇党委、政府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御的重大职责。作为一名乡镇的工作人员,我认为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切实关注民生,着力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抓好扶贫工作,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1、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提升谋职求业能力。劳务输出是现阶段扶贫工作中较为有效的一种形式,但由于输出劳务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加上无专业技术,因此去做的多为重活、粗活、苦活,技术要求不高,工资因此也不高,盘点下来,结余不了多少钱,对家庭的帮助不大,在村里的影响也小,达不到输出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方的目的,更说不上成为品牌,有的甚至因工资低,吃不了苦等原因中途返乡。因此,我镇可以大力依托职业教育通过村校联动、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培训、选派干部到村担任经济特派员、科技辅导员等形式,采取经常性教育和专业性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按照因人施教,按需培养的原则,抓好劳务输出前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同时加强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他们遵纪守法,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良好行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让用人单位放心、舒心,为家乡人外出谋业提供良好机会。

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是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运用财税、金融政策,通过政府贴息,农信互助等形式,帮助群众筹集资金,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扩大就业容量,使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前提和基础。二是有资源优势的地方,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吸引资金投入,努力倡导投资方与当地群众和谐共建,投资方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当地群众为投资方提供良好投资环境,使双方互利互惠,和平共处。

3、充分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实行捆绑式扶贫。以往的扶贫项目种类多、资金分散,加上追求覆盖面,这里投一点,那里用一点,处处费事,遍地开花。钱花了不少,但由于涉及面广,每个项目所得资金并不多,不能带动创业,偶遇天灾人祸便随着返贫。我认为在项目扶贫方面应将各种资金集中起来,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实行重点投放,我镇可以依托有利地势整合部分资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实行重

点投入,促使每个项目实现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强化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用创业带给更多人就业机会,真正使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贫困局面,预防和抑制返贫现象发生,使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着力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

1、要完善民政保障救助体系,确保应保尽保,该济应济。关注民生,是我党宗旨的体现,是十七大要义之一,民政部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应当在民政工作中自觉地、自始自终地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关注民生对民政工作而言,就是要抓好城乡低保、救灾救济、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军人优抚、高龄老人补助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工作。我镇现救助城市低保242人,每月发放资金28930元;农村低保924人,季度发放资金104940元;我镇今年新增农村低保120人,在此次农村低保新增人员的工作中,我镇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本着公开、公正的精神,严把救助对象入口关,严格按上级规定确定救助对象,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办理,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做好解释工作。同时我镇现阶段正在坚决贯彻上级指示,对残疾人员、精神病患者、智力缺陷人员及白内障患者进行普查登记,对符合以上条件的人员进行及时救助。同时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低保户、优抚人员申请的医疗救助及时给予审批报销,从实际上解决群众困难。同时我镇及时准确地将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优抚、救灾救济等物款及时发放到应得人群,充分体现我党执政为民的思想。同时我镇加强了对敬老院的管理

和服务,使五保老人真正实现保食、保衣、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目标,要让他们住得无忧无虑,生活顺心开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镇还要加大对低保边缘人群的救济力度,确保实现温饱。低保的数额必竟有限,有些人虽没达到低保条件,但仍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对这些人,应采取政府投入,公众参与,结对帮扶、倡导社会救济等形式多方面筹集资金,实行定期补助或救济,使他们能解决温饱问题。

2、加大合作医疗参合资金收缴及帮扶力度,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一是要作好宣传动员工作,要将政策讲清讲透,要以具体事例说服群众,积极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合作医疗。二是医疗服务机构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热情、精心地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要严格执行合作医疗的有关规定,严禁弄虚作假。三是要加大投入力度,为困难群众代缴参合资金,保证每一个人都有医疗保障。

民生问题是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也是现在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把生活在底层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进一步的发展好我镇的经济建设。

三、强化惠农政策落实,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降低群众办事成本

1、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确保群众得到实惠。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补贴、种粮直补、农村合作医疗、能繁母猪补贴等各项政策的落实。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加强监管力度,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确保公平、公正、公开,要认真抓好一卡通的执行力度,使各项补贴能切实直接的打到农户帐号上,尽量方便群众。

2、简化办事程度,提高办事效率,为群众提供快捷高效服务。一是推行乡村一体化办公机制。规定每逢场天各村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到镇政务大厅参与办公,为本村村民办事,提供现场咨询和答疑。二是推行党员承诺办事制度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即由党员向群众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为群众办理某一事项,群众找乡村干部办事的,由乡村干部为其到乡里办理,办理结束后在24小时内将办事结案送达当事人。做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从而减少群众办事差旅费、生活费等费用,降低办事成本。

3、加强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推行领导责任工作制,联系村领导按地域管理权限,全权处理该村一切事务,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处理的问题要及时向乡党委、政府反映,凡拖延不理或不及时上报的一律追究联系村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做到真正让干部沉下去,想问题,办事情,切实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6:关注民生

2016年的三月,是一个不寻常的月份,国人满怀激情地参加和讨论了“两会”。我作为一个当代的教师,不仅应该关注两会,更应该时刻关心时局。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两会”会议精神的学习当中,积极的认真收听、收看“两会”相关报道,借此机会谈谈对“两会”的感想:

“两会”的议题,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改革发展大局;开好“两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特别是当前,美国及其附属南海、东海正遭遇着强大的领海纠纷。国际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峻考验。在此形势下。今年“两会”尤其重要,既要充分剖析世界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又要充分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从而作出正确的应对决定和措施。

通过对两会报告和新华社等媒体对两会报告解读的学习,我认识到中国梦之于当今中国的重大意义。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央领导集体奋力开拓改革发展新局面,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激荡着13亿人的新期盼。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这次会议承载着更大的期待。

两会是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吸收各方面意见,集中各方面智慧,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和决策,有助于平衡各方面利益,缓解各方面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是通过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以及代表委员的呼吁、建议,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三是对两会的报道,实际上等于就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宣传动员,可以起到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在上述意义上,一年一度的两会是用群众智慧治理国家、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的一次生动实践。

重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古至今,民生和民心素来密不可分。历史反复证明,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谁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积累财富,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应当说,中国政府领导人民进行的改革、建设、发展的伟大历程就是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过程。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民生始终是重中之重,始终是一条红色的主线。

篇7:关注民生,共创和谐

——关注民生,共创和谐

敬爱的学院党总支:

近些年来,我们党和国家经常都说要关注民生,共创和谐,掀起了一次构建和谐社会的运动。但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民生?怎么样去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又有怎么样的意义呢?这是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要必须清楚认识明白的。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富裕民生、突出改善民生、奋力发展民生、切实保障民生、全力服务民生。中央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我们国家的既定的发展目标,这应该是国家主动发展自主适应时代要求的一次重大转变。从发展内容和目标来讲,因为过去我们知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最重要的是增长和效率。如果按照构建和谐社会来讲,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平等、共享、文明进步、协调、和谐,这应该是和谐社会的关键词。一个和谐的社会,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和谐社会仍属有差别社会,但这种差别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接受的。也就是全民社会在这里面可以保持创新的活力,而且每个人都能活得很好。所以和谐社会应该是自然的、理想的、良性的发展状态,这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我们国家必须承认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民生问题不断得到改善的进程。所谓民生问题无非讲的是衣食住行,以及社会经济相关的政治生活问题。所以按照衣食住行来讲,早过了贫穷的时候。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问题也在发展。虽然现在有一部分人仍然有衣食之忧之外,更多人在住,行以及在平等的权益以及社会分配等等,这些方面都有自己新的要求。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民生问题,实际上比改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复杂。要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也更需要政治智慧,更需要合理有效的过渡政治措施。

因此,在当今学术界上普遍认为对于关注民生有四大观点: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教育是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如果在民生问题上切实落实这四点,那么民生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到解决。

从当前来看,应按照科学发展观重新确立新的政绩评估体系,在衡量政绩时,不仅要看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还应当将所在地区贫困人口的生活能不能得到保障,社会保障是否覆盖多一点地区与人口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等一系列具体的民生问题。这些指标的改善程度,都可以作为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

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始终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放在首位,并且始终以民生问题为核心,更好地关注民生,共创和谐!

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与指正。

汇报人:

篇8:民生新闻要真正关注民生

两年前, 云南地区严重干旱引起多家媒体的关注, 而我们县则是云南干旱的重灾区, 引来了众多媒体的关心和关注。而擅长做民生新闻的云南电视台都市条形码的记者深入灾区采访, 重点突出、主题明确。记者在下午五点多才到巍山县, 目的是为第二天的航拍旱情踏勘线路。看到沿路的旱情, 记者陈俊和同事感到震惊, 庄稼收不到种下的种子数量, 农户在地里拔干枯的庄稼, 陈俊和同事立马投入报道, 就在地里、农户旁边出现场, 然后跟着拔庄稼的农户回家, 看到家里没有大牲畜, 了解到是因为干旱缺水卖了大牲畜。等采访结束, 已经是晚上九点多。第二天也就是2月26日清晨, 陈俊和同事们的民生新闻《缺水严重村民忍痛贱卖大牲畜》在中央电视台二套《第一时间》中播出, 成为报道巍山旱情、关注民生的首位记者。紧接着, 《云南巍山:深井枯竭石头缝里取水》又在中央电视台二套《第一时间》播出。巍山由此成为各地媒体和上级部门关注的旱区, 对巍山抗旱保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 《缺水严重村民忍痛贱卖大牲畜》。昨天我们通过航拍了解了大理的旱情, 今天我们再到大理的巍山县来看看那里究竟干旱到什么程度。

记者:我现在是来到了巍山县的玉碗水村, 我站的这个地方是我身后这位大姐祝秀英大姐家的豌豆田, 应该说在这个村里这两亩地在村里是收成最好的了, 但是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已经是枯黄了, 而且基本上里头是空的了, 即使不空的捏出来的也是这种颜色, 她告诉我, 他们家现在如果种子种下去五六十斤种子, 顶多能收到十斤, 而且这十斤豆也只能喂牲口了。

村民祝秀英:这几年都收不到, 这两三年都收不到。

记者:这豌豆是啥时候种下去的?

祝秀英: (去年) 九月份。

长时间的干旱让祝秀英不得不把平常视为命根子的三头牛和一匹骡子也卖掉了, 四头大牲口加在一只块儿卖了一万块钱。

祝秀英:牛在这点关, 这回水干, 卖了。心疼的, 心疼但没有办法, 山上吃的没有, 干的, 家里又没有味, 水也没有, 心疼的, 咋会不心疼?

因为无力找水喂养大牲畜, 在玉碗水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像祝秀英家这样忍痛将大牲畜贱卖, 全村人的饮用水也只能靠仅有的一眼基井限时限量供应。

记者:这里就是玉碗村村民打水的地方, 你现在看到的现在滴着的这个水就是他们每天来打水, 一桶水接满要四五十分钟, 而我们住在城里, 这样的一股小流水, 如果不注意关水的话, 轻而易举地就流出去了, 我想如果我回到昆明的话, 我一定会关紧自家的水龙头, 因为就是这样的一小溜水对他们来说就是赖以生存的生活用水。

记者陈俊他们就两名记者在巍山五天的时间里做了四条干旱缺水的新闻, 有三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让人震撼。以这篇典型的民生报道为例, 可以看出记者在做新闻报道中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 新闻敏锐性强, 及时发现新闻点, 干旱加少数民族地区。第二, 专业水平高, 看见什么报道什么, 及时迅速出现场播报。第三, 重感情, 这也是作为记者最必须必备的一点, 从内心里她就和旱区的百姓的心连在一起。第四, 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这是新闻的生命线, 也是最能打动百姓心坎的。第五, 敬业精神, 及时采访、及时传送, 保持了新闻的实效性。

同样是关注民生、同样关注巍山旱情, 下面的题为《某某镇持续干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的这篇报道就脱离了记者最初的想法, 没有表达出记者的意愿。全文如下:

当前某某镇大部地区旱情严重, 部分重旱村组出现人畜饮水困难。近来随着冬去春来, 气温走高, 再加上春耕春播的迅速展开, 旱情持续加重, 已出现蔓延扩大之势, 直接影响了当前春耕春播正常生产和烟叶丰产增收目标的实现。

该镇现主要拥有庙街水厂、北桥水厂以及大花石、大麦地、大石板等20余个水厂水库, 但近年以来降雨持续严重偏少, 对水量消耗过大, 未能进行有效补充, 造成今年旱情严重,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降雨严重偏少。去年5月初以来, 全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庙街镇也连续冬春降雨持续偏少, 旱情严重。二是库塘蓄水偏低。受降雨持续偏少影响, 目前全镇库塘蓄水量300万立方米, 加之后河水库、大花石水库、小河水库、大麦地水库、大平地水库、大石板水库或因局部损坏或因改造修建, 造成蓄水少或空库, 造成严重缺水。三是人畜饮水困难。在重旱的部分村委会, 出现了供水紧张局面, 造成生活饮水出现严重困难。四是旱情威胁严重。当前, 干旱持续加重, 受旱农田增加, 干旱蔓延扩大的趋势已经显现。

目前, 某某镇已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旱情。一是对现有水库库塘蓄水做初步调查了解, 摸清可用水源。二是协调动员村委会合理用水, 首先保障人畜饮水及春耕用水, 再兼顾其他用水。三是在用水源头进行控制, 防止水被浪费, 组织水库人员进行合理调度。

看完这篇报道, 使人感觉记者其实很关注民生, 也了解了一些当地干旱的情况, 以及干旱的严重性, 政府采取的措施, 但没有报道受旱群众的真实生活, 记者没有深入到群众中间体会他们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的状态, 就那么粗枝大叶、蜻蜓点水一般罗列了一、二、三、四, 没有跟踪和挖掘新闻素材, 没有触及百姓生活的深处, 报道不客观、不真实, 无法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

虽然说《某某镇持续干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这篇稿件马虎、敷衍了事, 但是没有引起矛盾, 而另一篇《两村相争为清泉村民盼水到家门》的民生新闻播出后给抗旱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政府不高兴、当地百姓不认可, 因为这则新闻是做出来的、演出来的。记者做民生新闻, 不能折腾民众, 更不能报道假新闻。

报道这则新闻的记者是某大台的, 四名记者来到后的第二天到干旱地区选点, 选了两个村都不满意, 因为水缸里还有两天前打来的水, 似乎村民家里没有一滴水他们才觉得干旱。然后借摄像机, 他们从某台借来的摄像机没有电池。说好第二天到村里采访, 但因为路途遥远, 驾驶员太累, 就没去, 让当地群众等了两天。直到第五天采访才结束, 一周就采访了一则新闻。几天后, 新闻报道出来, 知道这个村的人都说新闻很假, 村里缺水是事实, 但村民争水闹别扭是两三年前的事, 不是当年发生的, 更不是记者当时看到的, 是演出来的。而村干部和村民为了这次采访几天没出工做活却是真实的新闻事实。原来, 他们的新闻是这么做出来的!这样的报道方式让新闻媒体缺失了民众的信任, 也让广大受众对大台报道的新闻的真实性、可信度产生了怀疑。

篇9:履行职责 关注民生 关注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梅县东山中学英语教师李杏玲,作为来自老区基层第一次进京参加“两会”的代表,感受特别深。她说此次“两会”会风简朴,代表们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会场不摆鲜花,不挂欢迎标语。会议始终贯彻十八大精神,这对代表而言既是参政议政,也是学习过程,让代表们深受鼓舞。

“会议开得很民主,讨论会场的座位也很随意,农民工代表和省领导代表并排就座讨论,会议鼓励讲真话、畅所欲言。因此讨论发言很踊跃,代表们敢于建言献策,真正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说起“两会”,李杏玲显得很兴奋。

篇10:关注民生构建和谐

半月谈2011年第16期

芒市市委书记蔡四宏

芒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毗邻,是中国历史上较早通向世界的门户之一,是古代著名“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芒市自然景色秀丽,历史文化璀璨,民族风情淳朴,被誉为“孔雀之乡”“黎明之城”。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近年来,芒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温总理“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保障是民生之安”的指示精神,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力度,扎实推进,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市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我市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民生之首,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全市教育事业在规范、平稳、安全、有序中实现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水平: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坚决杜绝教育乱收费,抓好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控缀保学”取得明显实效,义务教育水平大幅提升;“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99.87%,初中毛入学率102.6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2.7%;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面积7.95万平方米:城乡教育资源布局逐步优化,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大力推进医改步伐,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加强

医疗卫生工作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我市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基础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了群众就医难和看病贵问题。认真开展农村困难群众大病救助工作,使广大因病至贫或因病返贫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十一五”期间,救助城乡困难群众6711人,共发放医疗救助金1180万元: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和低保边缘户496人次,发放救助金74万元,为农村低保户、“五保”供养对象和边民助缴参合费247万元;市、乡、村卫生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各类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登革热、甲型HIN1等境外输入性传染病得到及时防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筹资水平分别提高到99.9%和140元: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斐然,“婚育新风进万家”和“人口文化大院”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流动人口管理逐步规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大力拓晨就业榘道,就业问题得到妥瞢解决

就业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也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之一。我市始终把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失业率、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作为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复转军人自主创业: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每年定期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积极搭建就业平台:扎实开展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有效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广开就业渠道,“十一五”期间,共开发就业岗位21962个,实现城镇人员就业12392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9068人,完成再就业培训2536人,发放各种再就业补贴31703人次1613.42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大力抓好制度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在调节收入分配、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具有强大功能。我市始终高度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不断建立完善城乡低保,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城乡临时救助、救灾救济等社会救助体系,切实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低保操作一体化制度,不断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有效保障了城乡贫困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目前,全市有城市低保对象7296户15447人,农村低保对象13959户32553人,“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低保金13449.37万元。

二是加强救灾救济制度建设,全方位开展救灾救济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市共下拨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1024万元,下拨救灾救济大米472吨、棉被1346床、衣物2.99万件等物资,专门用于解决灾区民房恢复重建、滑坡泥石流地区搬迁和灾区、贫困山区灾民的基本生活困难。

三是认真实施新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12月芒市被列为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市之一,2010年全市有11.72万人参保,参保率71.4%.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全年参保任务11.31万人的104%。目前,全市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20.65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大力实麓民生工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近年来,芒市实施了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在推动民生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少数民族民生重点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725万元,实施项目658个,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科技培训等方面,实现脱贫人口10万人,树立了一批“兴边富民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以及“上海对口帮扶德昂族示范村”。项目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种植养殖产业得到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陈规陋习逐渐破除,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意识明显转变,生产生活积极性大幅度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形成“粮、糖、茶、畜”为支柱,“咖啡、贡米、晾晒烟、坚果、奶水牛”为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

二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扎实推进。自2007年开始实施,目前已建成经济适用住房300套、建筑面积39200平方米,建成廉租住房937套,建筑面积47774平方米,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拆除重建1070户、加固改造2200户,完成芒市华侨农场危房改造1812户.发放补助资金3500万元,切实解决了一批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三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坚持按照“建设新城、改造老城、以新城带动老城”的理念建设城市,高起点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着力推进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城市街道“穿衣戴帽”“开墙透绿”改造工程和城区20余条道路改造及新建工程.建成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四是敬老院建设工程。紧紧抓住“十一五”期间省、州加大敬老院建设的机遇.于2007年开工建设芒市敬老院。现已建成敬老院3所,集中供养来自全市的“五保”老人330人,使全市“五保”对象(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鳏、寡老人)拥有了一个安度晚年的家园,使党和政府对特殊人群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

民生问题无小事,只有把民生问题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才得以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得以构建。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重大战略的实施,芒市已经成为桥头堡黄金口岸的中心城市。面对新起点、新形势和新挑战,芒市人民满怀憧憬,信心百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芒市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半月谈2011年第16期半月评论:把根扎深

翻开报章,重庆的“三进三同”全面推进,湖北的“三万活动”进村八户,云南的“新农村指导员”实事实干……一时间,干部下基层热浪阵阵,扑面而来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这是我们须炙不可忘却的根本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这是我们须臾不可忽略的危险如何去培固根本,抵御危险?如何把干部下基层的传统激活创新,把下基层的路子走得更加坚实更加宽广?

日前在重庆采访,记者结识了一位亲历“三进三同”的市委干部攀谈起这段实践,他的感受丰富真切,在偏远贫困的巫溪县,有“乐和家园”,有“文化民生”……话题如泉涌而来,还热心提供新闻线索,邀请记者深入采访从他深深的关切牵挂中,我读出了一个“新巫溪人”的责任和情怀,也读出了重庆“三进三同”活动中蕴藏的一些深意和启示

没有发展理念的转换,就难有深入基层的动力。毋庸讳言,这些年来,经济建设上去了,生活水平提升了,但是,不少地方的干群关系却疏远了,矛盾冲突却增多了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缘由是一些官员的发展理念出了问题:目中有数,胸中无人,在GDP第一的发展主义导向中,“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下去不下去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于是,我们在市场经济中更多地看到政府的创造、资本的创造.改革初期那种热气腾腾、风生水起的群众性创造很难再现我们在官员交往中更多地看到“傍富商”成了时尚,当年那种访贫问苦“结穷亲”的情景不复多见,我们在区域发展中更多地看到做大城市的澎湃激情而少有复兴乡村的扎实功夫 一些干部下乡了,讲起话来也常常是一口的“洋腔洋调”,不会讲百姓的方言土语,不会拉百姓的生活家常,这样,如何摸得到群众的脉搏,贴得近gkz6.net群众的心窝,学得到群众的智慧?总以为自己有了“硕士”“博士”的文凭,有了“去过许多国家”的经历,对世情、国情可能知之甚丰,但是,对乡情、民情又吃透几分?有作家讲,在世风浮躁的当下,要学会用皮肤去感受生活?对官员言,更要学会用心灵去体验民生群众中产生着日益丰富的新的需求和新的期待,需要我们去倾听、去满足,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发展进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开发

重庆坚持“民生导向”的发展转型,对于“三进三同”是一个倒逼.也是一个动力。

没有执政伦理的建设.就难有深入基层的自觉。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政府利益意识的凸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处理日见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日见增多的利益冲突。无疑,在企业改制的进程中,在“中国制造”的崛起中,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引发的征地拆迁冲突中,付出最大成本、承受最深阵痛的,是普通民众。一些地方与民争利、利益倾斜的政府作为,正悄悄地侵蚀着民生关怀的执政文化,疏离着亲密无间的干群关系。一些基层官员“雷人”语言层出不穷,竞成官场一大景观:“局长很不值钱是不是……你随便的一个群众就打我电话?”“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权力傲慢已到如此地步,何谈对百姓的鱼水之情和敬畏之心?

德性重于才干.良知先于发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还得从根上问起,扎根、深根,首先还是寻根。我们共产党人、各级干部的思想深处,永远不可颠倒:是人民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是人民创造着发展的奇迹,是人民哺育着我们的成长。永远不可忘却:只有在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中,才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才有蓬蓬勃勃的生机,才有无限光明的前景。脱离人民,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伤害人民,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每年都要多干几件实实在在的事,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这就叫„积德‟。”重庆市委领导提倡的“积德”观,就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执政伦理。.

没有干部制度的跟进,就难有深入基层的长效。重庆市率先开展的“三进三同”活动,一开始就在“红头文件”的规范下进入常态化轨道:全市机关干部每年一周、新提任领导干部和新招录公务员在试用期内用一个月时间,参加“三进三同”。且每年定期回访一到两次。最为关键的是,市委将“三进三同”效果作为任用干部的考核指标。多年习惯的单一对上负责的工作思维开始转换,多年倡导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加快进程。什么叫政缋?什么叫优秀?下基层的干部解读得更为真切,体会得分外深刻。我们过去也讲充分尊重民意,也讲扩大公众参与,但是,群众不了解你,不相信你,不亲近你,何来真实的民意?何来有效的参与?当然,防范、化解脱离群众的危险的治本之道,还在于切实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治理变革,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只是,我们也应清醒认识,从现实出发,以政治动员的方式、干部制度的跟进,探索新型社会管理方法,推动机关干部走下高楼,接上地气,从与群众同甘共苦中触及灵魂、锤炼党性,去培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伦理,建设“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政治文化,同是执政之要,也是当务之急。

上一篇:物业地产试用期工作心得下一篇:我想跟妈妈说声对不起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