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促进成长

2024-06-19

读书促进成长(共8篇)

篇1:读书促进成长

读书促进成长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我自幼酷爱读书,今天我把我所读书的感悟与大家分享。

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理智,读书使人奋进,读书使人改变命运。我相信大家都有同感,面对当今发展高科技时代,我们读书的生活就更加重要了,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讲,不 读书学习,终将被社会所淘汰。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书是我们的朋友,同时书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让我们的前景更加广阔,我们不但要向学生那样,坐在教室里学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还要从课外书中学习更过的东西。自书香校园开办以来,我读了过了许多的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迅专著”“穆斯林的葬礼”等,在教育中我认真学习了“新课标解读”“给教师的200条建议”“教学案例解析”等。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规律我还大量阅读了古代的历史著作。在我读过的若干书中,感悟最深的有那么几部,有《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怎样教》,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课堂激励用语200句》

篇2:读书促进成长

———学校办学特色材料

高疃中心小学

高疃中心小学是福山区最西端的一所农村小学,学校现有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1人,教职工2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学历12人,专科学历7人,小学高级教师职称11人,小学一级教师9人。

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临指导下,抓住规范化学校建设的契机,全面改造校舍。目前,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并按规范化学校的要求,建有多媒体电教室、微机室、实验室、仪器室、阅览室、体育室等7间功能室。增添了各室场的设施设备,配备28台计算机,笔记本电脑18台,7台教学平台,办学条件逐渐完善。

学校一直坚持“读书成长,科研兴校”的管理策略,以 “读书促进成长,科研带动发展”为办学理念,确立使学生“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为培养目标,构建了“自我发展”的阅读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定位了科研带动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目标,通过教育科研打造研究型教师和特色品牌学校。

一、读书促进成长,打造书香校园。

最是书香能致远。书籍传承着文明,书籍蕴藏着力量。几年来,“打造书香校园,用阅读引领师生成长”是我校不断超越的基石和梦想。

(一)开发阅读课程资源,让校园到处洋溢醉人的书香 书香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感召,但书香首先表现为一种环境。环境造就人,书香熏陶人,所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我们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让师生亲近书籍,在阅读中与历史对话,与自我对话,实现精神的成长让阅读成为师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

在学校图书室不断扩容提供服务的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班级图书角的建设。我们认为班级图书角是学生课外阅读最方便、快捷的图书源。我们为全校五个班配备图书柜,学校图书室每学期按照班级人数为每个班级配备300%的图书;我们还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可以带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在图书角,齐心共力建立起班级读书角,资源共享。同学们每天走进教室,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图书柜里的那一排排整齐的图书。教室里 “用读书改变我们的生活”“读书伴我成长”等班级读书口号让同学们在感奋的同时,积极投身书海。在校园宣传栏里,我们也悬挂张贴着同学们自创的读书名言,以及他们精心制作的读书手抄报。好书推荐也好,读书思絮也罢,这静态的读书文化由同学们创造,并以强大的力量改造着同学们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的质量。

为了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我们倡导建立学生自己的家庭藏书架,让书香飘进每一个家庭。作为老师,我们定期向学生推荐藏书目录,了解他们的藏书情况和使用情况,对家庭藏书量大的学生进行宣传。

(二)搭建“阅读展示台”,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我们尝试在校内启动书香校园活动课程,让学生广阅博览。每天午后30分钟为铁打不变的阅读时间,不走动,不言语,不作业,全校沐浴书香。低年级我们要求“放声读”(我们通过家长会指导家长学习“亲子阅读”,向家长介绍放声读的心理基础与效果反思),中高年级则强调阅读手动眼到心到手到,强调读书做笔记。高年级要求写读书笔记。近年来,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者是读书心得先后在市区各级获奖。

阅读是要潜下心来的,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开学生阅读的收获,对学生阅读兴趣的稳定培养,阅读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突出的作用意义。

1、开展“清晨与好书为伴,用经典滋润童年”活动。即班级选取适合诵读的书籍作为晨读教材,通过“读一读,赛一赛,讲一讲”等方式,加强晨读晨背,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底色。

2、评选阅读之星、“小书虫”。班级每月评选一次“阅读之星”,学校每学期评选“小书虫”,鼓励那些爱读书、坚持读书的学生。

3、每年春天举行一次大型的“读书节”活动。我们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些活动。(1)班级环境布置,体现书香气息;(2)征集班级读书口号,学校进行最有创意的班级读书口号评比;(3)三至五年级读书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评比。(4)在读书节期间,还要重点开展低年级的读书故事会、中年级的读书欣赏会、高年级的读书演讲会。现场直播,这连续三个下午的比赛就把读书节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

(三)立足课堂,抓好教师的阅读成长

两年前,我们确立了“一切为了成长”的办学理念。我们认为学校的品牌建设应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核心。一个教师走上课堂,如果照本宣科,捉襟见肘,大多是因为读书太少。一个精神富裕、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能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听他们上课,如沐春风,如饮甘霖,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而这种水平和能力的形成,唯有读书。我们教师每学年、每学期都制定了自己的读书计划,读书真的成为了教师的自我需要,成了教师的日常生活。每学期一次的读书交流会我们看到了教师因为腹有诗书表现出的高雅气质,读书征文也欣赏到了一篇篇生花妙笔、锦绣文章,教师的读书随笔,心得体会相继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我们提出青年教师开头读教育类图书从随笔开始,读透读烂一两本书打底,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文中的语言化为自己的思维。我们要求教师读书要有思考,思考要体现于实践,实践了要有总结,而总结是为了提高。如此坚持三年,必有所成,而且将由此彻底改变人生。我校李玲、于少娜、王传茹等老师在这方面都取得不小的成绩。

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主要有四方面工作:一是学生有没有书读,解决一个书源的问题;二是学生有没有兴致读,其实就是读书氛围的建设问题;三是学生有没有方法读,读书指导是否进位有效;四是有没有时间读,阅读会不会淹没于题海。我们自感,这四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即使有再大的阻力困难,我们也将坚定地走下去。

二、科研带动发展,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教的主体,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就没有过硬的教育,教师的理论与研究水平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办学效果。这是我们领导班子的共识。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保障线,教学科研是学校的水平线”的“三线”意识。大家一致认为:科研兴校,校兴科研。要把高疃学校办成有先进教育理念,有创新教育思想,真正实现“轻负高效”的现代化教育场所,就必须加强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力度。具体表现有以下方面:

(一)科研成为载体,领导以身作则

我校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正轨,把教育科研工作同教学工作与学校特色工作相结合。学校把教育科研处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先导地位,使之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科研为载体,让科研成为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今年,姜义强校长就承担了区校两级的综合实践学科的《乡村特色实践主题的挖掘》课题研究。

例如,前任潘立强校长主持的,安娜副校长操作的区级课题《小学语文听说读写和谐操作》受到福山教体局的奖励,并在全区进行了推广。今年于复仙主任和安娜副校长积极参与区级和校级语文和科学课题的研究。

(二)健全科研建设,重视科研投入

近年来,我们学校重视教育科研投入。教育科研经费充足、落实,科研硬件先进,图书资料丰富,订有《山东教育》、《人民教育》、《烟台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教育理论刊物10多种。

教科研工作既是学校发展的水平线,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生长点。学校成立了领导机构指导全校的教科研活动,指定李玲主任专门分管教育科研,学校有教育科研的中、长期规划和学年(期)的工作计划,教务处积极开展开阔科研思路的活动,进行教科研专题讲座、以“人人要有科研课题,人人要有科研成果”为倡导,定期进行总结、评价。有教育科研的管理、评比、奖励制度。

(三)科研方向正确,研究氛围浓厚

全校教育科研氛围浓厚。在姜义强校长以身作则参加课题研究的带动下,大部分教师承担或参加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两年来,有1项科研成果获区级奖励,多项校级课题在全镇范围内推广。此外,小学语文差异弥散教育研究正在进行阶段中,联谊片进行的课内阅读教学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各学科的校级课题研究也在按照各自的实施方案进行着。全校上下形成了一种“以科研带动教师和学校两发展”的氛围,积极而浓厚。

(四)形成骨干队伍,凸现学校特色

学校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开拓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成果在县级以上推广。

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形成了特色。我们认为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点,也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十分重视课题研究这一载体。平时,学校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强调课题研究不要赶时髦,不要摆花架子,而要实实在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课题组的每位成员都有“事”可做。实实慧慧,真正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真正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这一载体上,我们还要求课题组每个成员要做到研究不仅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与过程,而且要有第一手材料。要求每位成员每学期至少开一次课题研究公开课。为了不断积累课题研究的经验,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个学期至少写一篇心得体会文章,并定期交流体会。要求他们经常上网去查找相关材料,给自己“充电”,以凸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工作即研究。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科研为载体,科研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大概是我们的教育科研的一大收获与独一无二的高小特色吧!

(五)科研成果累累,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近年来,通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我校的教科研特别是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9年,我们学校的区级课题获得福山区级奖励。获奖率100%。课题组成员中,于少娜、孙冬梅、王传茹等写出了较高水平的论文,它们或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在全国、省级评比中获奖;有的课题组成员写了较高质量的教案或案例,在市级以上评比中获奖。课题组成员于千惠、张丽丽、王树花、姜冬梅等在区级教学先进个人评比、优质课评比、教学能手评比、“和谐高效”教师课堂教学评比等角逐中技压群芳,脱颖而出。其中,于千惠、姜冬梅等老师冲出福山,在烟台市的各类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真正实现了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篇3:读书促进成长

一、成立教师读书会的必要性

(一)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意识的觉醒是教师读书会能够建立起来的保证

不知道教师读书会最早是怎么成立的, 由谁成立的。但若追溯教师读书的必要性, 应该可以追溯到孔孟时代。明确提倡教师读书的就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了, 陶先生在多处演讲时提到“教师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师的一半是学生”“只有学而不厌, 才能诲人不倦”等。陶行知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几经沉浮, 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年升温的陶研热, 唤醒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热望, 教师的专业成长逐步从被动转向主动, 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步走上自觉寻求专业成长途径的成长之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意识的觉醒预示着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成长型教师成为可能。这部分教师最终会成为读书会的核心成员, 成为带动更多教师融入读书群体的中坚力量。

(二) 新时期的教师职业使命使教师读书会的成立变得更为迫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2010年6月2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 提出, 教师“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教师富有创新精神, 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 勇于创新, 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 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 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更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成为热爱学习, 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出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具体的任务。

因此, 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努力把教育规划纲要绘制的宏伟蓝图落到实处, 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奋勇前进。

(三) 知识的默会性特点促使教师必须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专业成长共同体

默会性知识又称隐性知识, 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 这个概念最早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其《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主观主义教育哲学基础也更强调了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各种培训课程传递给教师, 但默会性知识只能通过学习共同体, 实现知识共享, 促进专业成长。现阶段各种继续教育模式之所以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它只传递了显性知识, 而教师专业成长中很大一部分知识是隐性知识。基于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更强调合作、对话、交往、互动, “在共同体中, 教师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实践来滋养自己的知识和智能”。

(四) 读书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读书会一定会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出色平台

奥尔森认为, 读书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们是建立在材料阅读的基础上, 以交流和讨论为方法, 并且其运作不需要有人充当权威的教师。

美国学者安德鲁斯 (C.Andrews) 曾借用林肯的名言来定义读书会:“读书会是一种建立在民主、参与和平等基础上的民治、民享、民有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and of the people) 的教育形式, 它是一种允许人们自我教育, 将自己从制度化教育的规则制度中解放出来, 自由地表达和发现他们自己的真理的教育方式。

读书会是一个平台, 可以交高朋, 寻益友, 慕贤师;可以表见解, 汲菁华, 去无知。张文质老师说, “阅读就是获得人类旧有的经验, 思想的援助, 就是在困难中重拾勇气”“阅读也是一种探索自我的方式。”好学是会传染的, 陶行知先生说, 如果教师们能以集体的力量鼓励彼此进修, 就能在全国蔚然成风;各地教师自动学习起来, 学习再学习, 其结果不但是能造成好学的教师, 好学的学生, 而且将造成一个好学的民族。可见成立教师读书会的重大意义。孙绍振教授在福州“1+1”教师读书俱乐部成立六周年时说, “读书是极其个人的事情。读书俱乐部是极其次要的事情。”他所持的就是主观主义的教育哲学基础, “强调人能够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独立自主地做出决定并付诸行动”, 读书是靠自觉的, 没有每个教师自觉自动的读书, 读书俱乐部就形同虚设。

二、教师读书会健康成长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 建立共同愿景, 营造良好氛围是教师读书会构建的必要举措

建立共同愿景, 营造良好氛围是共同体构建的必要举措;同时在培育共同体向心力、健全其知识共享机制的基础上, 开展非正式学习, 引导教师撰写教育叙事, 提倡教学反思等一系列支持策略, 可以让教师专业共同体更加健康地成长。

福州“1+1”读书俱乐部不仅能坚持办下来, 而且能将其影响遍及全国, 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读书”有一个共同的认同, 即, 读书:改变你精神世界的分子结构。张文质老师为这个俱乐部确定了若干阅读理念:读书仍然是“为己之学”, 也正是“为己”, 阅读会帮助我们获知教育的复杂与艰难, 获知生命的精微与丰富;阅读使我们更乐于肯定自己的生活, 肯定自己静思冥想的意义;阅读也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既清澈又更加扑朔迷离, 我们在阅读中所产生的幻觉, 孤独, 在很多时候有助于你澄清对生命的迷误, 它还能帮助你获得对简朴生活的肯定;孤独中的读和写, 是一条细小的溪流, 它不会有壮观的声势, 却也不坏, 它是一种我们比较习惯的俗套中的自我坚持, 是一次又一次关于“意义”的低声问讯。这些理念培育了这个共同体的向心力, 增强了它的凝聚力。

(二) 明确角色分工, 确定研讨论题是教师读书会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

在教师读书会中存在三种最基本的角色分工:分享人、导读人和主持人。

读书会的导读人可以由成员轮流担任, 主要负责介绍材料, 激发与会者的讨论, 适时进行总结和反馈等。主持人在教师读书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读书会活动中扮演着“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根据布利德的观点, 教师读书会的主持人主要担负两项职能:一是统筹读书会的运作, 二是为成员的聚会创设一个良好的交往氛围。 (转引自周成海的《美国中小学的教师读书会:构成要素与运作过程》)

教师读书会“不是聚在一起读书, 而是各自读书, 读完了之后聚在一起讨论” (张文质老师语) , 每一次讨论主持人都必须确定论题。例如, 1+1读书俱乐部成员共读了钱理群的《我的精神自传》之后, 开展主题为“寻找每一个人的精神发展之路”的月谈会;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后, 开展主题为“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的读后感交流;读完罗杰斯的《个人形成论》, 讨论“罗杰斯理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思考”等等。结合共读文本, 围绕共同的议题开展讨论, 能使教师的阅读引向深入, 使教师读书会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准。

(三) 多元解读、批判阅读是教师读书会应该提倡并秉持的思维品质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高中的《课程标准》也提出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我们教师阅读就更应该首先具备批判性思维。孙绍振教授把读书分成三种姿态, 第一种是跪着读, 缺乏思考;第二种是坐着读, 有钻研进去;第三种是站起来读, 俯视权威, 这才是批判性阅读的姿态。孙教授曾在读书会上调侃道:“读书一定要提高警惕。马克思主义理论都要加以批判, 更不要说孙绍振、张文质之流的。”我们建立教师读书会, 目的就是为了使每位教师成为有人文情怀、有教育理想、有人生思辨的学者型教师, 如果不能做到“站起来读”, 就很难真正达成我们的目标。当然, 要能够站起来, 首先必须能坐下来。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思考就是“认真并有意识地去决定我们是否应该接受, 排斥, 或暂缓接受有关某一主张的判断, 以及我们在接受或排斥这种判断时所持有的信心的大小。”批判性的思维品质也有助于教师对自身的反思和重塑, 通过不断反思, 不断探究, 不断进取, 使自己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 具有良好的职业弹性,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型教师。

参考文献

篇4:读书促进成长

一、 一句智慧语录,一粒思想种子

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充满智慧的语言,那是我们青年教师读书社团的成员收集并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智者语录。

“青年教师读书社团”要求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学习,我们用每周一句“智者语录”进行引领,在青年教师的心中播下一粒粒思想的种子,让这简短却蕴含教育哲理的语言唤醒他们的心灵。

如针对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没时间学习的想法,校领导与老师们分享了名师的心得,让教师们体会到很多现状是可以逆转的,很多困惑是可以在瞬间被智者解答的。

因为阅历的问题,年轻人最容易产生抱怨的心理,校领导赠与社团老师们这样几句话:

1.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方法不好。

2.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命题。

后来,青年教师们通过读书收集智慧语录,与大家一起分享。那些充满正能量的语言,点燃了读书社团成员的智慧,帮助他们形成了健康乐观的职业心态。

二、 一张教育面孔,一部教学专著

为了让更多在阅读中成长的名师成为青年教师们崇拜的偶像,我们确立了“一张教育面孔,一部教学专著”的阅读策略。王崧舟、窦桂梅、魏书生、华应龙、管建刚等一张张名师的教育面孔开始走进青年教师心中,一张面孔,一个故事,一部名著,成为教师的囊中宝物,边读边品味名师的成长,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建立自己教育信仰的大厦。

教育思想其实都是一些朴素的道理,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比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在这个教育信息轰炸的时代,教育理论专著丰富了教师的思想底蕴,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读书,还应不断实践和反思。把读书与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最有用的读书。读书让农村青年教师有了自己的思想。现在老师们能独立解读教材、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了。读书让农村教师上课更游刃有余了,成为了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一条捷径。

三、 一个培训计划,一条成长之路

人是靠精神站立的,又是靠业务行走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为此,我们的教师读书社团除了看书学习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基本功训练来帮助教师享受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幸福。传统的“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是我们培训的内容,但是面对生本教育的新理念,我们拓宽了教学基本功的内容,如解读文本的能力、解读学生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等等。我们制定了 “四个一”培训目标:写好一手字(教师粉笔字、钢笔字书写能力);读好一篇文章(教师普通话水平和朗读能力);上好一堂课(教师解读文本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写好一篇文章(教师写教学反思的能力)。

每周进行一次粉笔字、钢笔字展示交流;每周由一位教师进行朗读能力展示;每周由一位教师上教研课;每月一次读书体会及教学反思交流;每学期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青年教师读书社团的老师们越来越觉得,读书学习、基本功训练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远离浮躁,淡泊名利;读书教学,相得益彰。读书能让农村青年教师改善专业结构、生成教育智慧、构建专业精神。

篇5:读书促进成长

莱州市实验小学

我们莱州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倡导读书,营造书香氛围,建设充盈着书香气息的学校,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校与时俱进的需要;这是学生发展的需求,也是实现高端办学的需要;这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需要,也是塑造学校教育价值品牌的需要。

近几年来,随着烟台“ ‘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深化实验与研究”课题的开展,随着课程整合研究的实施,学校结合市教研室倡导的构建“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活动,努力创造共同读写、共同成长的环境。以“全员参与、读写结合、以校为主、辐射家庭”为活动思路,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激发师生和家长的读书热情,营造书香氛围,打造书香校园,创建书香班级,构建书香家庭。

一、学者,贵能博闻也——课程保障

一所学校有没有底蕴,不是看校舍有多么气派,不是看设施有多么精良,而是看学校的内涵。内涵从何而来?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学校是根,课程是魂。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文化。实践证明,“大量阅读”是引领师生更好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1.教师即课程。尼采说:“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建构者。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素养等无不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也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养。一个不爱读书的老师培养不出一群爱读书的孩子。因此,学校花大力气鼓励教师读书、爱书。

(1)培训进修。学校每学期派出100多名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培训、进修,借此提高教师的素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2)订购刊物。除学校图书室每年定购大量书籍之外,学校还为每个年级组定制了专业刊物——《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数学教师》《中国音乐教育》……另外,学校为每位教师提供200元购书基金,购买专业成长用书;给每个级部2000元购书基金,要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市里推荐的阅读书目,购买学生用书。

(3)组织活动。①定计划。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年拟定一份读书与自身发展计划。②写体会。教师每学年认真阅读两本教育名著,阅读学校推荐的必读书目和杂志,写好教育随笔或教学论文。③演讲赛。有计划的在教师中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每年暑期组织一次教师读书演讲比赛,借比赛督促教师读好书,好读书。④沙龙会。学校成立了“向日葵” 读书俱乐部,定期举行沙龙活动。已经进行过读书心得交流、好书推荐、美文赏析、读书困惑探讨等主题活动。从《追寻教育大师》到《第56号教室的奇迹》再到解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本本教学名著读下来,老师们的谈吐变了,理念变了,教法变了。

“读书如同蜘蛛结网一样,从一点开始,可以由此及彼,越来越广,但又万变不离其宗。”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读万卷书”才能带领学生“读万卷书”;学生才能真正得到书本的滋养,思想得到无穷的发展。

2.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设立为各个学校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助于教育的民主化发展,更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遵循建设“三香工程”这一理念,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开发校本教材《诗文诵读》,并安排了校本课程专任教师。这套教材分上、中、下三册,收集了上百首中华经典诗文。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领略、品味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内在潜能,开发智力,张扬个性,展示才华。20XX年,学校在这套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围绕主题,重新编排,编写了《诵读,点亮心灯》一书。新的校本诵读教材共分为五册,每一册都有不同的主题:“幸福的童年”“繁星点点”“花开心田”“雨润心香”……这样编写既保留了学校诵读的特色又主题鲜明。在早晨,在傍晚……在校本课上,在语文课上,在传统文化课上……我们都能听到学生朗朗地读书声,字字铿锵,声声入韵,袅袅余香……

3.设立自主阅读课。自主阅读课一般是两节连上,利用地方和学校课程每班每周拿出2节课阅读。阅读内容有莱州统一统一推荐的师生随文阅读书目;也有国学经典《弟子规》《大学》等;还有各学科教师推荐的经典书目……学生可以到学校图书室自由选择和阅读课外书籍。图书室的老师根据课程表对各班的读书时间进行统筹安排,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也便于学校掌握各班级学生的读书情况。

通过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读书有时间,读书有地方,读书有保障。学校在长期的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课程保障,制度约束,管理到位。读书,也带动了学校其他方面的发展:全国汉字书写规范化学校、省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保持全市前列;学生语感强、词汇丰富、思维活跃,多次在省里、市里举行的赛中获奖。

二、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课堂保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明确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前三个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小学生心智发育还不够健全,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还不成熟,如果任由学生自己读书,可能真会出现菲尔丁所说的:“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教师的引领是非常重要的。学校一直坚持引导学生读书,遵循课内激发兴趣,课外大量阅读;课内学习方法,课外自主实践的方法,将大量阅读落实到位。

阅读植根于课堂。为了让大量阅读走进课堂,依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结合市教研室提出单元主题整合教学的“一拓一、一拓三”的教学理念,学校大胆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要求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压缩课堂上的讲授时间,每节课必须拿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拓展。根据教研室的要求精读课例拿出5-10分钟,略读课文拿出10-15分钟进行拓展阅读教学。阅读内容为烟台市统一编写的课本配套阅读书——《伴你学习新课程·阅读》(自读课本)和学校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诵读,点亮心灯》或者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推荐优秀读物;从儿童文学到科普读物,从诗歌散文到经典诗词,只要是对学生有宜的书,都成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大语文教学观因此形成。

去年,根据市教研室的安排,学校展开全科阅读教学活动,要求所有学科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阅读。开启了人人阅读,生生阅读,科科阅读的局面。课堂上少了教师的滔滔不绝,多了学生的埋头苦读。音乐课上学生读“贝多芬、莫扎特”的故事;科学课上他们与“爱因斯坦、牛顿”一起成长;体育课上孩子们知道了自强不息的桑兰、邓亚萍苦练乒乓球的经历……

徐根荣教授说:“只读教科书就如同一条腿行走,要想两条腿行走,并且健步如飞,那就得读课外书籍。”阅读应该成为孩子们的童年主题,书香是学校倾力打造的靓丽风景。在不断地实践中,老师们摸索出了引领学生阅读的几大课型:

经典导读课:随着市教研室“主题单元整合教学”研究的推进,老师们习惯了结合单元主题给学生推荐一本书,并拿出专门的课来推荐这本书,以激发阅读兴趣为主要教学目的。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团结友爱”,所以,老师们通过大量阅读、对比,给学生推荐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城市里最漂亮的巨人》两本书;其中,绘本书《城市里最漂亮的巨人》在课堂上师生共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作为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图书。

图书推介课:这样的课型一般适合科普类图书和由短篇组成的图书,每月组织一次,时间可长可短,5分钟、10分钟、20分钟皆可。例如《格林童话》《爱的教育》《奇妙的数五国》等书,都是在图书推介课上与学生见面的。推介图书的人员,既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中热爱读书的“小书虫”。在这种课上,经常看到的是“小老师”们滔滔不绝地讲述书中的故事,侃侃而谈这本书的诱人之处。每月一次的图书推介课,往往是孩子争相表现的好时机,因为只要推介的图书有一半的同学阅读之后给予好评,教师就会对图书推荐者进行奖励。

经典赏读课:由于年龄小,学生对一种事物的兴趣持续时间不长。他们在读了一段时间之后,读书热情可能会减退。这时,就需要老师再次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最好的方法便是上一节经典赏读课,引导孩子分享书中的精彩之处,发现读书的乐趣。《草房子》《城南旧事》《昆虫记》……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无论多厚的书学生也会读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班级读书会:这完全是一种小型的图书展示会。学生带来近期自主阅读的书,讲书中的故事,讲自己的发现,讲读书的体会,达到资源共享。《丁丁历险记》《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就这样成了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不加思考的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只有课外阅读课内教,以课堂为阵地,在课内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展示、交流,才能读得高兴,读得放心,读得有用。长期坚持下来,阅读量非常客观,到小学毕业时,学生就能提前完成课标中规定的阅读400万字。

三、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渠道畅通

读书讲究氛围,大概只有圣人能在嘈杂的环境中自如阅读。所以,创造良好地阅读氛围,最好让学生“好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营造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学校氛围。“观乎人文,天下化成”。学生每日上下学,都要经过校园的特色围墙——由大幅的《弟子规》装饰而成,文字配彩图,自校门至教学楼,形成我校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走进教学楼的阶梯,映入眼帘的是精辟的经典诗文。走廊内悬挂着名篇简介、名家著作。在教学楼过道旁和休息区的开放式书吧内,上千册图书摆放整齐。学生在课余只要想读书,随手便能拿到书,而不需要任何借阅手续。学生们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严谨求知;在“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中温柔敦厚;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中日月如梭……

教室氛围。走进教室,班级“图书角”里的图书也唾手可得。每个班级的图书角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快乐小书架”“快乐书屋”“图书天地”……班级图书角里的书,是由学生带来自己喜爱的书报,与同学共享。每周,由班级图书管理员从同学们捐赠的书中选择一些好书推荐给班里同学,并发给他们漂流卡,阅读时间一周。

家庭氛围。结合市教研室印发的“关于创建家校合一母语教育环境致全市小学生家长的信”,倡议家长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学校开展“我与孩子共读书”征文,“小手拉大手”活动,鼓励亲子共读,使读书活动得到家长的支持,真正实现 “十万人家尽读书”。学校利用家长会和“致家长的一封信”宣传读书的重要性,改变家长的观念,并向家长推荐优秀读物,介绍读书方法。

另外,在学校网站上开辟读书栏目,建立电子阅览室,拓展阅读空间,让学生在网上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利用网络阅读,在阅读中感受成长的正力量。

2、多元评价,习惯成自然。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工作,如何促使他们长久的保持读书的兴趣?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1.读书考级。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读书考级活动,通过自评、同学评、家长评、教师评,按表格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计算个人成绩。共分十级,每级的考试包括朗读和背诵两部分内容。

2.展评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撰写读书名言,在学生当中征集读书名言;征集自己设计和制作的书签。学生写出了“书像水,人像鱼,鱼儿离不开水。” “书给我们安上一对翅膀,让我们在知识的天地展翅高飞。”

3.各种比赛。课本剧、童话剧、情景剧表演活动;“书香班级”“亲子共读书香家庭”“班级阅读之星”“十佳博览之星” 评选等活动;班级读书口号征集活动;“我爱读书”手抄报评选活动……学生响亮地喊出了:“读书快乐,快乐读书!”“我读书,我快乐!”

学校通过多元评价机制,以保证各种活动顺利开展。有计划地举办读书故事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在比赛中享受读书的诗意和文雅。

篇6:读书促进成长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策略》这本书。虽然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枯燥”的理论型知识,看起来似乎不那么容易理解,但真正阅读到其中内容时,我惊奇地发现,自己深深地被这样一本书吸引着。

这本书中介绍了大量的培训实例,大多是以游戏或者各种趣味实验活动的形式,让参与培训的教师感受到培训的快乐和享受,同时又在体验、讨论、探索、碰撞中产生许多智慧的火花,不知不觉中提升了理念,达到了研究教育、研究活动的目的。

举例来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课题研究这部分内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当今幼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一名不是幼教专业毕业的老师,一支觉得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具有艰苦探索和认真钻研的科学精神。在这本书中我看到,课题研究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汪京莉老师的课题《用有层次性游戏材料,促进幼儿发展》,为了平衡发展小班的平衡能力,利用了废旧的奶粉桶,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平衡桥的玩具。她在一次又一次的观察、分析幼儿使用材料的基础上,本着4个难度层次对材料的捆绑和摆放进行了调整,即①连续、较宽;②间隔、较宽;③间隔、有宽有窄;④间隔、有宽有窄,有曲有直。调整的母的是通过为幼儿提供既有挑战性又有适宜其发展水平的玩具材料,以支持每个幼儿在自身基础上有效地发展平衡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发现在制作、投放玩具时,不仅要使玩具具有层次性,还要使玩具具有可选择性。只要真正把选择权赋予幼儿,层次性才能更好地体现,《纲要》中“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的思想才能切实得到落实。

首先,今后做区域时注意有层次的投放玩具。接近3年的幼教工作中一直对材料的层次性投放存在盲点,通过 第二,主动反思课题,提升专业化水平。教师们的反思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因为有需要才会主动,在研究课题时经常需要观察记录数据,从表面看,作为教师这只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但通过一次次的记录,我们开始发现问题,如果我能在记录过程发现不妥当且马上改进和完善,那么我想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德

成长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思考了,所以教育幼儿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是新纲要中对现代幼儿教师提出的更高标准的教育技能,是在提升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这种分析与研究的能力是新时期幼儿教师必备的、需要重新学习与思考的,整个科研工作对教师这种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

篇7: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它以发生在学校教学现实场景的真实问题以及提升教学常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方面为研究内容,深深根植于学校与教师的现实需求。校本研究不仅可以促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乃至生命存在方式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以培植一种学校文化,强调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展示自我提供平台。每一所学校的校情不同,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与环境也不同,因此,突出“以校为本”,开展校本研究是一种有效选择。

1、课题研究。基于校本的课题研究应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编成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去行动——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多人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从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其优势在于:(1)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教学之中,以“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为目标,教师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高,可以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技巧的把握,强化了教育科研的能力。(2)克服了以往个人课题盲目性、随意性。可以以学科组、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三人五人自由组合成“志同道合”的研究组,将零散的研究整合起来,将“单兵作战”变为“集体攻关”,把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培养了教师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教科研的实体。(3)课题组老师共同探讨,交流与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组内成员一个互助互学互进的过程。

2、案例研究。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的一种研讨活动。案例研究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进行研究,强化了教师实践智慧,发展了教师反思能力。研讨内容包括:教师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展开方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动式观课、诊断式观课和反思式观课等。让教师始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行为。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研究时,同组三名教师都选同一内容上课,第一位教师上完课后集体评议,大家肯定优点,分析问题。第二位上课的教师通过比较及反思,根据新情况对自己原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调整,课上完后,再进行评议。第三位教师根据前两位教师上课的情况,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重新审视、调整,然后上课、评课。这样,同一内容三位教师上出了不同风格,其教学结构及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一课三人上”是组内所有人员围绕一个课题发挥各自特长,执教者个体反思,辅以同伴互助来逐渐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教育沙龙。一种由志趣相同的教师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专题讨论会。教育沙龙营造出的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让大家在“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中探讨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话题。每次可就一个课改话题展开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探索课程改革中的新方法、新模式。如以“合作学习大家谈”为主题的教学沙龙,教师们围绕着“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有什么特点” “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金点子?”“目前实施过程中你有哪些困惑?”等问题进行自由发言。通过交流,教师们加深了认识,形成了新的教学策略,收集与交流了许多信息与资料,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此种教研活动特别适用于教师不易理解或存在争议的问题的澄清,或是对教学最优化的讨论。

校本研究实际上是把学校的教育实践过程变成一种研究的过程,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构建,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研究的实体、文化的实体。校本研究由于问题的现实性、参与的广阔性、内容的丰富性而成为培养教师集体专业扎实成长的一块沃土。

二、读书学习: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学习,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少教师写论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好不容易凑出来一篇文章也是干巴巴的,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平时学习不足、缺少知识的积累造成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那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学习。教师作为世人眼中的“文化人”,理应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

1、阅读书籍。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学一些教育理论经典书籍,特别需要经常读一些大师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让自己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探索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在不断的社会进步中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更多更新的知识来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有阳光的午后,在春雨绵绵的假日,在万籁俱寂的夜晚,读书的日子会很宁静,也会很浪漫。与大师平等对话,与另一个自我赤诚相见,你的眼光会变得平和,你的内心会变得坦然,你的生活会更加丰满,你的思想会更加成熟。同时,在看书、读报时,要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好的文句要做一些事迹玫奈恼驴梢园阉粝吕醋龀杉舯收藏好,并且在有空的时候经常翻出来看看,以使自己经常受到激励和启迪。

2、远程培训。教师培训是促使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有力措施,要想使培训有力、有效,最重要的是使培训贴近教师的工作实践,使培训能真正满足教师的有效需求,尤其是最需和急需。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中小学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校联合福建师范大学开通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远程培训”,能很好地实现上述目的。(1)解决了工学矛盾。教师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更新、补充新知识。但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经常性地参加脱产学习与培训,是不现实的。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自主选择时间和地点的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模式正好能满足这种需要。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从而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2)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打破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所表现出的“场所封闭、计划预设、教材固定、教法单一”等方面的局限,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供学习者选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内容,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查看或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从常规教学单向、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适应个人的自主化学习。

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广大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吸氧”、“补钙”,才能源源不断的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

三、上公开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我们就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也是在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如果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对于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许多教师深有体会。

从公开课的类型上看,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校内的公开课,一种是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校内公开课的作用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研讨情境,大家互相听课、互相借鉴和研讨,并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发现的快乐,也有创造的快乐。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被赋予代表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教学水平的重任,往往是一节公开课倾注了全体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因为每一次开课学校都会成立一个备课小组,备课组总是力求完美,有时为了一个情境创设争论得脸红耳赤,有时为了一句过渡语言苦苦思索、细细推敲„„就这样,不断学习着身边教师的优秀经验,不断汲取着先进的思想和智慧。精心雕琢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精进。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同课多轮的锻炼,这个过程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义、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上完课以后,也可以从评课老师那里反馈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多了一份专业引领。如果教师把公开课写成课例研究报告,那对专业发展大有裨益。从实际来看,公开课确实也锻炼和打造了不少教学名师,上过公开课的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辛苦,但收获多多。可以说,在公开课的磨砺中渐渐生长,大大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是成就名师不可缺少的磨炼。

四、教育博客: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教育博客以其技术上的低门槛、情感上的人本化、使用上的开放性、经济上的零成本优势,以及个人电子出版物的亲和形式走进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使教师乐于在教育博客上记录教学经历和教学心得,乐于反思、学习与自我完善,乐于欣赏自己的才华、成就与发展,使新课程引发的学习、交流的需要与教师主体意识融为一体。教育博客是教育工作者的网上家园,是知识管理、行动研究、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的平台。

1、知识共享。教师可是随时随地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让全社会可以共享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通过访问其他教师的博客,看到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与困惑。同时,可以有效实现同行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借鉴和效仿新鲜的教育教学信息,减少许多重复性的工作。

2、同行互动。一个精彩的贴子,往往起到“招凤引蝶”的效应——吸引众多的博友光临、引发众多的自由评论。在博客里,我们可以突破身份、地域和学科等方面的界限,把远隔千里外的同行聚在一起,形成即时互动式交流,通过参与回复、讨论,可以体验他人思想、分享他人经验,使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知识结构实现跨越式的提升和发展。博客的交流以作者观点为主,其他人围绕这个主题思想进行各种讨论,能够比较系统地反映某种思想,使得在这里的交流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使思想得到实践的检验,认识得到不断的升华。

3、专业引领。博客是一个远程技术帮助的平台,针对特定的专业领域开设的博客网站,通常都是由该领域的专家或造诣较深又热衷于技术和网络、乐于奉献的学者充当博客。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把该领域的精华搜集整理,不断向读者展示该专业最核心的问题、最新的趋势和发展、最重要的人物和成果、最新的产品、最好的文章、期刊和网站等。

教师博客,让所有的教师有话能说,它是一种高效、民主、平等的新型教研文化和自由、开放、温馨的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的普遍欢迎和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正在成为当前形势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助推器。

五、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纠偏仪

任何一个教师,那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

1、教后记。教师上完一个课题之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败,重新认识和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教后记是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它是教师思想智慧的结晶。教后记写作内容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或补充,对课时计划的安排,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对教学策略的抉择,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程序的编排,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媒体的运用,对教学现象的分析,对典型问题的探讨,对学生学习的设计,对学生反映的思考,对教学效果的检评,等等。这些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择其一二进行小结,或批注点评,或连缀成篇。教后记的写作形式不拘一格,常见的有:批注式、提纲式、摘记式、随笔式。教后记的类型有:小结得失型、反馈信息型、探讨问题型、分析原因型、拾遗补漏型、纠正过失型、取长补短型、研究学生型、拓展扩充型、抓住“亮点”型。教后记的写作要做到迅速及时、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否则就会失去灵魂,失去价值。

2、群团反思。教师的个人反思与“个人理解”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有同事参与相互讲座、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多种声音”,可以促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从而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使教师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如年级组进行单元教学反思、学科组进行期中、期末反思,并将反思汇编成册。

篇8:客观评价 促进成长

一、用激励的话语评价学生

1. 对学生的课堂发言给予高度肯定。

农村学校, 学生擅长发言的人较少。而学生能在课堂上心态平和、语言流畅地发言正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 每次让学生发言时, 我都不惜给学生一些激励话语。一次上“家乡的变化”作文辅导课, 班上的同学说不出所以然来, 还说家乡没什么变化。平时很少发言的杨小勇站起来说:“我觉得这几年家乡的人员变少了, 因为很多人都搬到城里住了, 有的人外出打工也不回来了……”听了他的话, 同学们似乎找到了话匣子, 从各个方面开始说变化了。我也抓住这个时机表扬杨小勇:“你说的非常好!你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的变化, 很好!”

从那以后, 杨小勇在课堂上愈来愈活跃, 从他的思想状态、精神状态到学习状态都有了质的发展变化。从中我体会到学生的成长有时就在教师的不经意中的激励话语中, 教师的一句真诚的鼓励话语能唤起学生的健康成长。

2. 对学生善意的行为习惯给予肯定。

一个学生行为习惯良好, 就说明他的成长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恰恰, 有许多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不良的, 有的甚至是恶劣的。学生行为习惯改变的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鼓励学生规避不良习惯, 养成良好习惯。

去年, 我班有位学生叫张浩, 他父母来将乐打工多年, 他们长期居住在工棚式房子里。可以说张浩的生活环境极差。这导致他养成了一种不讲卫生、不注意待人的不良习惯。当我发现他这些情况后, 我先是鼓励他为班级扫地 (值日以外的) , 然后让他担任红领巾志愿者, 参与学校的卫生、纪律等管理活动。每次值日完后, 我都对他的表现给予表扬:“今天表现不错, 还应该大胆些, 主动些。”一次次, 一天天, 他在我的话语中改变自我, 在值日中塑造自我。这就是学生的成长, 就是教师鼓励学生成长的作用。

二、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1. 相信后进生也有闪光的时候。

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立足点就是对学生的成长评价必须客观、全面、公正。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总是带着主观意识的有色眼镜, 只看到优生的闪光点, 看不到后进生的发光点;只追求优秀的成绩, 忽视学生心灵深处的萌动力。我认为任何一个后进生都有发光的一面。2010年下半年, 在我班有一名学生叫车涛。他语文成绩勉强及格, 数学成绩处在50分线上, 他在课堂上既不搞小动作、讲话, 也不举手发言。他在教室里仅占了一个桌位而已, 有时不觉得他的存在。一段时间后, 我反复琢磨, 他为什么不退步、也不进步呢?于是, 我慢慢与他搭话。开始阶段, 他比较冷谈, 也不拒绝。不久的一次谈话, 让我震惊。我问:“车涛, 你上课为什么不发言?”车涛冷看我一眼, 说:“以前的老师, 都请那些他们喜欢的同学发言, 从不叫我……”我呃然, 然后说:“下次你发言好吗?”在一次阅读课上, 他发言了, 令我吃惊, 让同学们刮目相看。

师:“曹冲称象在当时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你有更好的方法吗?”

车涛说:“曹冲称象的方法是很好, 但他为什么不直接把河水装入船舱, 而去搬来石头呢?石头又笨又重。”的确, 用“河水”比用“石头”要简单得多——省时省力。于是, 我给他很多鼓励。

从此, 他一改过去的“不思进取”, 上课积极发言,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可见, 后进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是有发光点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 不能心存偏见, 应当客观公正。

2. 相信落后的班级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在一所学校里, 总有一些暂时处于落后的班级。但是, 不等于落后的班级, 学生就没有上进的信心, 没有集体荣誉感。一个班级变成落后的班级除了学生因素外, 教师管理不利的因素是主要的。那么, 教师该怎样评价这个班级呢?学校该怎样评价这个班级呢?我认为应该客观点, 应当确定他们也是一个班集体。

2011年秋季开学后, 我接手一个中年级的班级。我接手后, 发现班级中学生上课爱讲话的人占多数, 不完成作业的有十几个人……

面对这样的班级, 我从整顿课堂纪律入手, 从抓完成作业打开突破口, 把问题逐一解决掉。

在一次跳绳比赛中, 班级里要求参加的人特别多, 为了选出最好的“选手”, 我用了一节课进行预赛, 比出了“选手”。这样, 不但落选的人心服口服, 而且参赛选手竟然在比赛中获得年段第一名。从此, 我死拽这次比赛不放, 大力整顿班级。

秋去冬来, 班级的面貌渐渐改观, 逐步摆脱了“差班”的困境。在我看来, 评价一个班级不能把眼光停留在一个阶段, 而应该从过去到现在加以客观评价, 从现在到将来给予思考, 应该从这个班集体中学生成长的过程来评价。

三、用现实的要求评价学生

1. 承认差异。

班与班之间有差异, 生与生之间也有差异。我们在评价学生过程中应当看到这种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不同的家庭塑造着不同的学生。对于暂时处在“表现好,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自然应当给予赞许。但是, 对于“表现不良, 不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 我们也应当科学评价, 激励成长。

2. 以小见大。

优生的优秀是培育出来, 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象天上的星星, 大大小小很多。但是差生未必就一差到底, 一无是处。相反, 差生的一点进步, 比优生的一次成功更值得教师关注, 更值得教师激励。有人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善于抓住某一点表扬学生, 就是对学生成长的一种积极的评价。

3. 偶然与必然。

优生有“偶然”犯错的行为, 差生有“偶然”做好事的现象。优生的一次“偶然”可以得到教师的原谅, 差生的一次“偶然”就应当受到表扬, 得到发现。学生存在“偶然”现象是正常的, 我们应当客观评价, 不能主观地加以褒贬。否则, 评价是不公的, 对学生的成长也是有害无利。

上一篇:2022----2023学年上期化学教研组工作计划下一篇:廉政谈话汇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