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环境保护教案

2024-06-19

湘教版环境保护教案(精选10篇)

篇1:湘教版环境保护教案

【介绍】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汉语中对“宇宙”两个字的定义么?“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从这个角度来看,宇宙包含了地理学研究的两大视角“空间”和“时间”。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板书】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讲解】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星系”一词。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活动】阅读《探索宇宙》,你能说出一个星空神话的故事吗?

【教师举例】如患难与共的双胞胎兄弟、农神和她的女儿、埃及王后的秀发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上网查阅更多的星空神话。

【讲解】天文学家把人类目前能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活动】根据课本P6——思考活动,回答:

①何为光年?一光年约为多少千米?

②计算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多少千米?

③面对上题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慨?

【归纳总结】光年为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一光年约为94608亿千米。可见宇

23宙的半径=94608亿千米×140亿≈1.32×10千米。由此可见,宇宙的范围是极其宽广的,可

以说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的奥秘无穷,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过渡】在这个无限时间、无限空间的宇宙中,到底有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多媒体演示】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图片。

【板书】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讲解】宇宙间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板书】1.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提问阅读】请阅读课本P7三段相关内容,回答:

①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什么天体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多少光年?

②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哪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多少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关系如何?

③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什么天体系统?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恒星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光年。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恒星和星云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已超过1250亿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的所有天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

【板书】2.太阳系和地月系

【提问阅读】请阅读课本P7、P9两段内容,回答:

①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中心天体什么?为何说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②太阳系中的行星可分哪两类?与太阳比其质量和体积有何特点?能否自身发光? ③组成地月系的天体有哪两个?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太阳的质量占了整个太阳系质量的约99.86%,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行星包括了九大行星和成千上万颗的小行星两大类,质量和体积比太阳要小得多,本身不发光。而地月系则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是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

【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

①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哪八颗?请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排序。

②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有何共同特征?

③请正确描述小行星带的位置。

④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有多少颗?最著名的是哪一颗?说明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八大行星是绕日运行的主要天体,按照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绕日公转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圆性的特点。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约有1600多颗,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扁长轨道,有些是扁长的椭圆轨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76年,其最近一次通过近日点是在1985-1986年。

【板书】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篇2:湘教版环境保护教案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2.太阳系和地月系

【复习提问】 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地球是一颗普通行星

【启发引导】八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

【过渡】 通过对八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2.地球具备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讲解】从地球的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拓展阅读】课本P10的阅读材料,明确在地球之外,高级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极大。

【小组活动】课本P11活动1,思考、讨论并回答:

①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 ②假如太阳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并对此答案作出解释。

③除地球外,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个?并简述理由。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点拨】①日地距离适中,使温度介于0~100℃之间,水呈液态状态;地球大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大气。②太阳的光照条件一旦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所得的热量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温度和水的相态,以至于影响到生命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也可能随之而消失。③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④因火星与地球在距日距离、公转周期等方面与地球相似,故火星上可能会存在生命物质。

【巩固练习题】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学生课外活动】选择一种你最为擅长的方式,向家人、朋友描述地球所处环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

篇3:湘教版环境保护教案

一、课堂前奏: 诱导预习

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在课前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出赏心悦目的预习提纲交给学生。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 可以在比较美观的版面上设计以下问题: ( 1) 阅读本节所有内容,了解本节都有哪些知识点; ( 2) 整理本节的知识体系; ( 3) 搞清楚“荒漠化”、“土地退化”的含义; ( 4) 结合地图查看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分布区,并思考其成因、危害以及防止措施; ( 5) 思考本节“活动”处所设计的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时效性。

二、课堂引子: 巧妙导入

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开始的瞬间,很快地转为有意注意,可以对新学习内容进行一个科学地导入。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可采用多媒体导入: ( 1) 把我国境内主要荒漠地区制成图片( 西北地区制成动画) ; ( 2) 用多媒体把上述荒漠地区逐个进行呈现,并配以不同音乐; ( 3) 到呈现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景观时,锁定并持续一段时间( 可稍长一些) 。这样使教学过程“能动能静,形象鲜明”,从而使学生才有可能跟住老师的思路,把课堂要学习的内容学完学好。

三、课堂内容: 精彩呈现

为了让学生心情愉悦地学好每节课的重、难点、易错点等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完成。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可在屏幕上用不同的美术字呈现: ( 1) 荒漠化的含义: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退化; 可在屏幕上用不同的“添加强调效果”呈现; ( 2) 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原因: 日照少、大风多、降水少、植被差; 2人为原因( 主因) :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可用醒目背景的文字呈现; ( 3) 荒漠化的防治: 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林还草、定期轮牧、保护草场。这样可以“减少教师的板书时间,确保与学生的知识交流”,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的内容的识记和理解。

四、课堂设问: 动态递进

为了让课堂教学所涉及的重、难点问题易于被学生接受,可以借助多媒体依次地展现这些问题。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中,关于“荒漠化的成因”,可设计为: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是什么? →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 在此基础上,可设计出另一个问题链: 什么是“红色荒漠”? →它的成因与新疆荒漠化的成因有何异同? 然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较简单的问题,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较复杂的问题。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避免了填鸭式,真正地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

五、课堂拓展: 注意链接

为了能让学生把与本节所学有重要关联的知识联系起来,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将一些新颖的内容进行及时链接,“变抽象为形象”。如为了突出人类活动是形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可链接两个动画; 一个是古代不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始终不变的塔里木河中的某个绿洲的动画; 另一个是古代不受人类活动影响而现代受人类活动影响所出现的塔里木河流域中的某个绿洲面积不断减小而其周围沙漠面积不断扩大的动画。通过这些相关动画的链接,可以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关注度,使一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课堂检测: 典型点评

为了能针对学生易错的某个重点问题重拳出击,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较强烈的显示。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中,在学生做好有关基础知识方面的练习的基础上,对荒漠化的主要成因的分析; 石漠化和荒漠化的比较的练习等,可用多媒体展台上的“缩放”按钮,逐渐扩大塔里木盆地图、南方低山丘陵表土流失而岩石裸露图,在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再借助亚洲冬、夏季季风动画和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的课堂检测,显然能突出重点,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练习的有效指导。

七、课堂总结: 画龙点睛

为了能使课堂总结能说明课堂所讲的重难点、易错点,还包括对一些学习方法的阐述,甚至精华部分的再现。可以在课堂接近尾声时,用多媒体有所侧重地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在课堂总结时,要先从“什么是荒漠化”入手,注意同“红色荒漠”等加以对比,显示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是本节的重点,“荒漠化的主要成因” 是难点。通过这样一个总结,清晰明了地再现了本节的主要内容,并且学生们也才有可能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篇4:湘教版环境保护教案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地球之肾”;二是湿地资源问题;三是保护湿地。三部分内容按照湿地存在的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顺序逐一编写,充分展示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初步认识湿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2-7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通过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难点:探究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措施。

四、教法学法

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有关湿地的素材。

六、 教学过程(表1)

篇5:湘教版环境保护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国际行动。2.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一、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 1.环境问题全球性的表现

(1>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在①________具有相似性和普遍性。

(2>源于某些国家和地区的②____________,其影响和危害跨国、跨地区乃至对③____________构成威胁。b5E2RGbCAP 2.国际行动

(1>积极履行④____________________。(2>共同实施全球环境问题研究计划。(3>实施⑤____________系列标准。

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1.绿色技术:能够促进人类长远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科学技术。

2.绿色社区:具备了一定的符合⑥____________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⑦____________机制的社区。p1EanqFDPw(1>硬件设施:绿色建筑、社区绿化、⑧____________、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⑨________等基础设施。DXDiTa9E3d(2>软件设施:一个由政府各有关部门、民间环保组织、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组成的联席会议;一支起骨干作用的绿色志愿者队伍;一系列持续性的环保活动;一定比例的⑩____________。RTCrpUDGiT 3.环境安全:错误!____________的一部分,也是青少年关注的问题。增强错误!__________,营造绿色未来,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而且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5PCzVD7HxA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

1.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些都说明了(>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我国需要加强环境管理国际合作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我国是世界上CO2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B.没有国际支持,我国不能进行任何环境保护工作

C.我国是造成环境污染份额最大的国家,应承担最大的责任

D.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履行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 / 3 考查点2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报讯:近日,××太阳能顺利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志着××太阳能有限公司的管理及业务发展全面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思考并完成3~4题。jLBHrnAILg 3.ISO系列标准是________制定的(> A.联合国 B.中国环保总局

C.国际标准化组织 D.各国消费者协会

4.××太阳能企业按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进行生产,可以(> ①降低生产成本 ②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③减少环境污染 ④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完成5~6题。xHAQX74J0X 5.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绿颜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6.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止病虫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方法技巧练

框图法理解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的原因及国际行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1月29日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气候问题关系到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特别是《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截止于2018年,如何保证此后人类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不会中断?这就是近来频频见诸媒体的“后京都”问题。坎昆气候大会取得了“世界急需的巨大成功”,各国政府为了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并就进一步应对我们当今面临的巨大挑战达成了协议。LDAYtRyKfE(1>简述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2>分析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后果。

(3>人类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应对全球变暖?

(4>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为什么需要国际合作? 方法技巧 / 3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性质上 ②环境问题 ③全球环境 ④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⑤ISO14000 ⑥环保要求 ⑦公众参与 ⑧垃圾分类 ⑨新能源 ⑩绿色家庭 错误!国家安全 错误!绿色意识Zzz6ZB2Ltk 对点训练

1.C [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和韩国公民到北京来植树,说明了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同时也说明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可停留在污染区域很长时间,但这不是日本和韩国人帮助中国的原因。②项本身叙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dvzfvkwMI1 2.D [中国并非世界上CO2排放量和污染份额最大的国家。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履行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rqyn14ZNXI 3.C 4.D [第3题,ISO系列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第4题,企业按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进行生产,由于环保要求的提高,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但是生产成本将增加。]EmxvxOtOco 5.A 6.B [绿色消费不仅包括消费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SixE2yXPq5 方法技巧练

(1>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大量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肆意砍伐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砍伐,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6ewMyirQFL(2>海水温度上升、海水膨胀、极地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会淹没沿海低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从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kavU42VRUs(3>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保护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保护、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要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y6v3ALoS89(4>重大的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局部地区所造成的,有些环境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有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性、跨地区乃至全球的后果。M2ub6vSTnP 解读 第(1>题,从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分析。第(2>题,从海平面的上升、气候、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角度加以考虑。第(3>题,一方面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另一方面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来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另外开发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第(4>题,是对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的考查。0YujCfmUCw

申明:

篇6:湘教版环境保护教案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过程

课题:教学设计——必修Ⅰ

【师】不同的母质成土过程不同,使土壤的质地、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也不同。问题探讨: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有什么关系?

2.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投影: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承转)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物、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与气候的关系也最密切。板书:

(二)气候和土壤 【师】(提问)l_气候对土壤有哪些直接影响?

2.气候是如何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 【生】阅读教材“气候与土壤”,总结回答:

1.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师】1.我国东北黑土和南方红壤,哪一种有机质含量高?为什么?

2.为什么从热带到寒带,风化壳逐渐变薄? 学生先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我国东北黑土的有机质含量高。因为在寒冷蒙气侯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物,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2.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

(承转)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生产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板书:

(三)生物与土壤

投影:“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

【师】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②

课题:教学设计——必修Ⅰ

【师】为什么不同的植被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

【生】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成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

投影:图片“乔木发达的根系”

读图分析:为什么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于草地? 【生】(探究后回答)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

【师】地形对土壤也有影响,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在山区,土壤的成分和性质为什么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板书:

(四)地形和土壤

【生】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问题:1.坡度的陡缓对土壤的发育有什么影响?

2.坡向如何影响土壤的发育?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生】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的土壤。【生】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师】(归纳)总之,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土壤是一个构成复杂、不断变化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

投影材料:鄂尔多斯的毛乌素沙地,原是一块殷实的草原。在清光绪末年,大片草原被开垦,而且只用不养。最初产量很高,随后就急剧下降,几年后即行撂荒,再开新荒地,致使原来的生荒地变成熟荒地,熟荒地又变成老轮荒地,最后成为流动沙地。【师】通过以上资料,你获得哪些信息?

【生】人类活动也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土壤的形成过程。板书: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师】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是如何改造土壤的? 【生】讨论后回答。【师】(总结)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剥夺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②

课题:教学设计——必修Ⅰ

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或各种耕作土壤。如我国北方黑土、南方水稻土的形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人工土壤,那么有没有相反的情况呢?请举例说明。

【生】不合理的耕作经营,会引起土壤退化,如水土流失、、盐碱化、荒漠化等。【生】人类活动可以破坏土壤肥力。【生】人类大量喷洒农药造成土壤污染。

【师】人们在利用土壤的同时,应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做到用养结合,促使土壤不断改良。同时,土地资源数量有限,我们应十分合理地珍惜和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从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这种整体特征不仅表现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所有要素各自的属性,而且具有它们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更多属性: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板书: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师】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投影材料)1.塔里木河上中游过度引水,造成下游径流量减少,河床干涸,植被枯萎,动物死亡,生态环境更加干旱。

2.黄土高原土地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农业减产,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洪涝、盐碱化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每生产出1吨铜,需要消耗相当于35吨煤炭的能源,会产生142吨废渣。同时,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会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师】上述资源的开发利用,分别是怎样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生】(讨论总结,回答)1.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某一种自然资源或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种成分,这必然要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因素。

【师】因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如,在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既要考虑发电、供水、防洪、航运等效益和该工程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方面,也要考虑其地质基础、淹没范围以及对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侵蚀等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要考虑到国际安全等方面的因素。课堂小结

在利用资源、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学以致用,综合分析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地质背景、资源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板书设计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题:教学设计——必修Ⅰ

作业布置

1.作业本 2.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土壤剖面观察探究 探究内容:

(1)结合气候和植被条件,判断当地土壤类型,其特征如何?(2)观察当地土壤剖面,具有几个土层?

探究过程、方法:采集各土层的土样,取各土层土壤溶液,化验土壤的酸碱度。

探究结果:解答土壤的各种问题,根据土壤的肥力特征,给当地农民提供各类土壤适合种植何种农作物的建议。

篇7:湘教版环境保护教案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的角度说明,即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

--1--

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篇8:湘教版初中地理会考复习策略研究

一、教材分析

让学生对四本教材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做到有的放矢。在复习刚刚开始的时候, 教师应该将四本教材让学生进行解剖式的认识, 这样就能使学生有一个总体认识, 对复习会起到一个总领作用。

纵观四本教材, 可以概括为总分关系。七年级上册主要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及概括的认识世界地理, 为下册的学习做铺垫, 没有具体到某一地理区域;而七年级下册, 是挑出区域中的典型代表, 分开认识世界, 具体讲解某一区域 (大洲、地区) 或某一国家的人文、自然地理。八年级的上册也是概括地认识中国的人文、自然地理, 而下册则具体到某一区域或某一省级行政单位来具体认识该区域的人文、自然地理特点。所以, 四本教材都是总分关系。学生在复习时, 对教材应该有一种总体的认识, 从而有效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 利于复习的具体时间和步骤的安排。

二、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穿插进行

由于复习时间较为紧张, 很难做到先进行章节复习, 再进行专题复习。所以在复习中可以两者穿插进行, 这样做的好处, 不仅节约一定的时间, 而且相对单独进行专题复习来说更为有效。

例如, “气候”这一知识点, 在四本教材中均有涉及, 七年级上册是对气候的概括认识, 下册是具体某一地区的气候, 八年级上册则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类型, 到八年级下册介绍各个区域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等。那么, 何时进行这一专题复习呢?我认为可以在复习完七年级下册时进行, 因为此时学生对七年级内容刚复习完印象较深, 而八年级地理学完时间还不长, 印象更为深刻, 所以此时对气候进行复习, 是很有利于承前启后的, 而且效果显著。

三、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答题技巧的掌握

分析往年的地理考试, 可以看出重点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基础知识至少占了70%的内容, 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适度训练, 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尤其在八年级夯实知识的基础上, 可以大胆做减法, 把很多内容大刀阔斧地删除。重视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不要热衷于题海战术。

四、以地图为载体, 综合章节之间的内容, 提高学生空间判断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 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理读图能力的差异, 直接影响到地理学习的效果。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学习地理过程中, 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将课本的文字内容与图像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 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比如, 在复习完七年级地理时, 我们只需要在前面摆一幅世界地图, 就可以将七年级全部内容让学生在地图上进行回顾总结, 而且有助于使学生将图文结合在一起, 更加牢固的掌握内容。

首先, 要做好图文转化工作, 运用地图构建空间概念。有两种主要方式, 一是正确、有效地从图像资料中获取信息, 能将图像及图表中的内容准确地用文字表达出来。二是学会运用地理图像表现地理事物和现象, 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 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

其次, 搭框架, 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应督促、鼓励学生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以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线索, 搭建知识框架, 绘制知识网络, 形成知识体系, 也就是“知识树”。对于一节知识来说, 学生勾勒出的可能只是一两个小树杈, 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 节与节、章与章之间的联系会使一棵棵知识树逐渐变得枝繁叶茂。学生也会在归纳、整理过程中, 使所学知识体系化、条理化, 增强学习效果。

五、更新观念, 改进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课程的实施, 地理教学面临新的实践和考验, 要求教师、学生更新教和学的观念, 改进教学与学习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选择一些生活化、乡土化的情景案例 (要接地气) , 开放、延伸、拓展课堂, 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实施开放式教学, 强调开放、互动、探究,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 增强地理问题意识, 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提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复习教学中, 要立足于考察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 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 选择典型的试题进行案例分析, 指导学生构建学科的学习模式, 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夯实基础, 突出能力。

篇9:湘教版环境保护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为湘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三节,对本章节来说,它是对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升华,也是对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因为它们同为自然环境的两大特征,让学生认识到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对于全套书而言,它是对第二章岩石圈、大氣圈、水圈三大圈的一种提升和整合,同时也是对第四章以后的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就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

(二)三维目标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课程标准与课本内容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特点。② 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③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④ 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 掌握区域分析与比较的地理研究的方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②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③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 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②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重点、难点:自然环境地域差异的规律及成因

地域分异规律是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对于理论的规律性(三个为大尺度的自然环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法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张力。

三、教法分析

高中学生生活经历少,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理念

以“森林之旅”为主线,创设情景实施探究,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读图分析得出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并且注重学习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二)课前准备

1.创设情景

现在我们要组织一个旅行团,准备到世界各地进行一次以“森林”为主题的自然景观之旅。在出发前请各位团友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共同商讨,设计出一条合理的线路。

2.分组

课前将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全班学生以旅行团为名义分成三个考察小组,分别为A组.B组.C组,每一小组分别推选出一名导游。请各旅行团,课前收集各地有关森林的图片。上课按旅行团分组安排座位。

五、练习

赏析下列古诗词,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六、专家点评

篇10:湘教版《习惯》教案

1、认识14个,会写其中的“朋、友、问、你、说、们”六个,认识新笔画横折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不懂就误码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2、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语:

引出课题:

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小朋友帮个忙,能不能帮帮老师呢?

①小朋友们每天早上起床后都干什么?

②小朋友们每天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是干什么?

③小朋友们每天写作业时,你是怎么坐的?

师小结:

这就是每个小朋友在学习,生活中养成的习惯,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与习惯有关,请同学们把书翻开104页。

二、听课文,想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听听这篇有趣的课文,听完后,老师又有问题要问小朋友了,所以小朋友在听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哦!

1、出示课件:

问题1:课文中讲了谁的习惯?它们有什么习惯呢?

问题2:你能不能找出课文中描写他们习惯的句子呢?

小猪:躺着睡觉

小猪躺在草堆上,舒舒服服的。

舒舒服服比舒服还要舒服,舒舒服服就是指感觉非常好。

2、学生朗读,读出舒服的感觉,体会“舒舒服服”的意思。(指名读,齐读)

师问:你们有没有舒舒服服的时候?师举例,生答。

3、师问:老马呢?它有什么习惯?

生答,并在课文是划下来。

出示课件:“我们是站着睡觉的”

4、学生朗读。(指名读,男生读)

5、师问:你觉得老马睡觉奇怪吗?为什么?

生答。

师:小猪和大家一样,也觉得很奇怪,谁能读一读小猪的话?它是怎么说的?

生答,并在课文中划下来。

6、学生朗读,读出好奇的语气。(指名读,女生齐读)

7、师问:老马为什么会有站着睡觉的习惯呢?

生答。

8、师小结:

小朋友说得真好,老马的特长就是关于奔跑,老马站着睡觉是因为随时准备奔跑而养成的习惯。

如果老马也像小猪那样躺着睡觉,它能快速奔跑起来吗?现在老师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示范一下,咱们一起来看看结果,好吗?

生表演(一人站着,一人躺着,准备听令奔跑)

小结:原来,老马为了能迅速奔跑起来,养成了站着睡觉的习惯,习惯对于老马来说是好的,因为它能为老马争取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跑在最前面。

9、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

师:下面,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和上优美的音乐将这篇课文来分角色朗读一遍,老师读作者的话,男生读老马的话,女生读小猪的话,注意语气。

四、思路拓展

1、师问:小朋友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什么特殊习惯吗?

生答。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小动物,它们早就想见小朋友了,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出示课件:蛇、猫头鹰、大雁、狗……)

生答,老师适当点拨并板书。

(蛇—冬眠、猫头鹰—睡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雁—飞行时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狗—舌头出汗……)

2、师小结:原来动物们都有自己的习惯,而且这些习惯都有利于它们的成长,小朋友们,你们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习惯呢?或者你发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他们又有什么样的习惯呢?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评议,肯定、表扬好习惯,改正不良习惯。

五、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1课《习惯》,知道老马有站着睡觉的习惯,还知道其它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惯,那么小朋友们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样,你们才会健康成长,别人才会与你在一起相处,你就会有许多好朋友,能和这么多的好朋友在一起学习、生活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

(出示课件结束。)

板书设计:

11、习惯

小猪----躺着睡觉

老马----站着睡觉

蛇----冬眠

猫头鹰----睡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大雁----飞行时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

狗----舌头出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老马有什么习惯?为什么会有这种习惯?蛇、大雁、猫头鹰、狗它们又有怎样的习惯呢?(生答)

2、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

二、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1、卡片出示认读生字,指名读。(生字上带有拼音)

惯 睡 觉 站 动 回 答 就

2、学生观察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生答)

3、卡片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4、出示要求会写的六个生字,学生边读边观察字形。

5、说说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这些生字?(生答)

例:问问题要用嘴巴问,所以“问”里面有个“口”字,等等。

三、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朋:左右结构,注意把两个“月”写得紧凑些。

友:注意下面“又”字的第一笔横撇在横中线上起笔。

们:左右结构,注意“门”和笔顺是先写点。

你:左右结构。

说:认识新笔画----横折提。学生边念边书空三遍。书写时注意左右两边一样高,左边言字旁的横折提在横中线上起笔。

四、教师范写。

上一篇:《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感触及体会下一篇:学生个人成长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