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 教案

2024-07-02

生态环境保护 教案(共9篇)

篇1:生态环境保护 教案

生态环境保护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2、通过对生物多样性资料的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二、教学过程:

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于2004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一份报告。该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未来20年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性灾难,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减产。又如,我国科学家2004年预言:未来大气的增温值将是20世纪的2至10倍;我国华北等地仍将保持继续变干旱的趋势;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之一。

1、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包括:

1.全球气候变化 2.水资源短缺 3.臭氧层破坏 4.酸雨 5.土地荒漠化 6.海洋污染 7.生物多样性等

2、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2、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

3、物种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4、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的多样性,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

篇2:生态环境保护 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

3.3

一、教学目标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于XX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一份报告。该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未来20年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性灾难,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减产。又如,我国科学家XX年预言:未来大气的增温值将是20世纪的2至10倍;我国华北等地仍将保持继续变干旱的趋势;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之一。

〖板书〗

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全球气候变化

2.水资源短缺

3.臭氧层破坏

4.酸雨

5.土地荒漠化

6.海洋污染

7.生物多样性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讲述〗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主题

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

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

物种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的多样性,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红树林的消失,使得潮间带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多种水鸟因生态环境改变而无法存活和繁衍,并且影响附近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使大量的物种无法生存和发展。红树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因此,红树林的消失还将直接影响附近的农田、养殖场、森林和城市等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检测并获取水稻、小麦等栽培作物野生种细胞中人类所需要的某些优良基因(如抗旱基因、抗病基因等),然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这些优良基因导入到相应的栽培种的细胞中并使之表达。袁隆平曾利用在海南岛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的普通野生水稻(含有使花粉不育的基因),利用杂交技术成功地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从而掀起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后来,经过分子检测技术得知,野生水稻细胞中至少含有两个增产基因:其中的一个增产基因就能增产18%,两个增产基因则能增产36%。

3.这两例能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红树、野生水稻等生物很可能还有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重要功能)、间接价值(红树林对海岸的防护作用)和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生物的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森林生态系统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自身的调节功能更强大,因而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从金鸡纳树中可以提取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这些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板书〗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潜在价值:目前尚不知道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其调节功能

3.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如江河源头、滨海、滩涂、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特殊自然景观(如森林、灌丛、草原、稀树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种等,在具体地段划定范围保护起来,禁伐、禁牧、禁猎。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保护程度需要,有全封闭式保护,不准人入内;有半封闭式保护,有的地方外人可进入,有的地方外人不准进入。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全世界1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3)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提示〗材料

.潜在价值──某种不知名的昆虫。间接价值──每个物种都维系着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蝉蜕是一种动物性药物;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了木工用的锯;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的灵感。

2.主要的困难是,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国家等),拒绝核准或迟迟不予核准该议定书。主要争议的问题是,这些国家担心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国家可能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美国政府在XX年3月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由,宣布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

建议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通过联合国大会和各国的政府以及民间组织等多种途径,呼吁每年大量产生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率先核准《京都议定书》(我国政府早在XX年9月就核准了《京都议定书》)。

拓展题

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诠释这句话: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这四个大,而人是这四个大中的一个。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浑然而成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东西;“道”不靠外力而永久存在、循环运行且永不停息;“道”伸向遥远而最终又返回自然,可算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老子把人提升为“宇宙中四个伟大的存在之一”,可与“道”、“天”、“地”并立,而惟独不认为有“神”的存在,这是老子哲学观念的可贵之处。

篇3:浅谈生态建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在生活水平及生活观念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由基本的生活保障转向高层次的消费。而作为高层次消费的一种——旅游, 已不是个别人的专利, 而是在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尽管旅游业可以从精神方面满足人们的休闲愿望, 也可以从物质方面推动经济的增长, 但是我们却不可以忽视旅游业对环境的破坏。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又要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就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注环境、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 缘于人们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对于环境价值的认识和深化。而这里所说的环境价值, 包括两个方面:物质功利价值和精神审美价值。物质功利价值表现在人们生于环境, 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精神审美价值表现在人们寄情于所处的环境, 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得美的感受, 增进生活的情趣, 求得情感的愉悦和审美的感受。但是怎样才能做到两者的结合, 使人与自然和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个问题其实早已被许多民族研究并解决过。

一、生态建筑的设计

生态建筑就是指按照地方环境特点进行规划设计, 将地方环境与资源条件作为两个重要的设计依据进行考虑, 不仅能够真正满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原则, 而且可以优先采用适宜技术, 经济、功能合理的建筑。这种建筑将以满足人们的舒适度为基本出发点, 并有效地开发当地特有的材料, 利用当地地形地质地貌的特点, 解决好建筑夏季隔热降温、通风透气, 冬季减少热损失, 维持舒适温度的要求, 同时兼顾与整个环境的和谐统一。它主要表现在自然材料的运用以及借鉴传统民居的独特风格上。

(一) 从我国地形特点来看,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居民占总人口的52%, 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 许多环境优美、地价低廉的山地都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依山傍水”历来是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但是当前, 种种过度的商业开发和对自然的粗暴掠夺行为加剧了我国旅游业建设的非自然化倾向。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们应当看到, 山地建筑有其自身的特点, 若能将旅游业与山地地形巧妙结合, 扬长避短, 将能塑造出独特的功能空间与环境景观。

如果想体现山地建筑特色, 使整体布局依山就势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 就必须充分研究山地地形和植被分布, 结合人工绿化的处理使原有的树林与周边相邻山体的原始植被自然衔接。亲近自然的近地特色是山地建筑特色之一。山就是地, 立体的山比平面的地具有更大的展开面积并缩短了楼层与地面的距离。一般平地只有一个接地层, 山地则可能有多个接地层, 多层接地为分层入口、多元分流创造了条件。而且从整体上看, 山地建筑特点是错落有致的。

我国传统建筑的择基准则是“靠山近水, 负阴抱阳”。对许多建筑来说还可利用地形, 将山作为屏障, 阻隔城市道路的尘土和喧嚣, 屏蔽有害射线和防止不良视线的干扰。

(二) 建筑材料是一个能源资源消耗非常高的行业, 同时也是处理及容纳、综合利用废弃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的行业。建设节约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为我国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类忽视了技术“进步”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 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中外传统民居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珍贵的遗产。石头的、木头的、土的等各式各样的乡土民居作为改善人类生态环境的典范值得研究。

传统绿色设计是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核心的, 在产品的设计阶段, 就应考虑如何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因此, 绿色设计应是这样的一种设计, 即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 着重考虑产品的环保属性 (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 , 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 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 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寿命、质量和经济性。

(三) 值得一提的是屋顶。过去的老房子, 由于当时在屋顶建筑的设计、材料选择和施工手段上, 对承重、隔热保温标准要求较低, 冬天的保温和夏季的隔热效果不好。近些年来,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了, 所以出现了“平改坡”[1]。这是一种修补措施。

一般来说, 坡顶具有更浓郁的形式美感。和平顶相比, 坡顶更容易形成委婉流畅的天际线, 如果再进行一些比较丰富的坡顶组合, 就可以更艺术化地打破平直呆板的屋顶线条, 丰富整个建筑群天际轮廓线。与自然, 与环境相融合, 便可取得浑然天成的效果。

屋顶, 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宝贵资源, 有待开发, 更有待保护。有一句话, 叫“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从保护土地的角度讲, 这句话是不错的。农村到处张贴的标语“但留方寸地, 留与子孙耕”, 非常震撼人心。但从另一个角度讲, 这句话并不确切。高层建筑可以使土地平面的利用率十倍百倍地提高。科技的进步, 为土地的再生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生态建材及其发展战略

从生态建材入手, 我们才可以从根本上将生态建筑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生态建材与其它新型建材在概念上的主要不同在于生态建材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能只看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对材料环境协调性的评价取决于所考察的区间或所设定的边界。目前, 国内外正在出现各种各样被称之为生态建材的新型建筑材料。但如果没有系统工程的观点, 设计生产的建筑材料有可能在一个方面反映出“绿色”而在其它方面则是“黑色”, 对它的评价难免失之偏颇甚至会出现误导的现象。

关于生态建材的发展方式和对环境协调性的改进, 日本学者三本良一教授总结了四类创新的方法和它们各自对环境协调性贡献大小的评价, 即产品改进, 重新设计, 功能创新和系统创新。系统创新对环境协调性的改进最大, 花费的时间最长, 不难理解, 系统创新的难度也最大, 而产品的改进相对简单, 对环境协调性的提高也相对小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对某种材料而言, 生态化或环境协调化的发展并不一定要遵循这四种排列顺序。

在生态建材发展的重点方面, 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关注按环保和生态平衡理论设计制造的新型建筑材料, 如无毒装饰材料, 绿色涂料, 采用生活和工业废弃物生产的建筑材料, 有益健康和杀菌抗菌的建筑材料, 低温或免烧水泥、土陶瓷等。笔者认为, 从宏观来看, 我国发展生态建材, 现阶段的重点应放在引入资源和环境意识, 采用高新技术对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环境协调化改造, 尽快改善建材工业对资源能源的浪费和严重污染环境的状况。其实, 提高传统建筑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能并不是排斥发展新型的生态建材, 而是前面所述的发展生态建材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

三、近几年我国生态建筑的情况和认识

由于社会体制的原因及经济水平的影响, 旅游度假行业在中国的充分发展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在发展初期, 各地结合自身的环境和特点, 建造了一批富有传统色彩和地方风格的优秀度假村, 像武夷山庄、北斗山庄等都是成功的例子。但在建设的同时, 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更因这方面的法规不健全, 开发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对保护环境漠不关心, 大大加快了环境的破坏。

近几年, 国内的一批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其严重性, 生态设计的概念已开始在工程设计、施工中应用,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也逐步被人们所接受。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 这方面的操作大部分还仅限于理论层面, 很少应用于实践,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仍是建设与破坏并行。因此, 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结合中国的国情, 引领我国走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态化建设道路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西班牙]帕高阿森西奥编著.侯正华、宋晔皓译.生态建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牟维政.旅游度假村的生态设计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丽方.风景区建筑与景观环境之关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7

[4]施惠生、郭晓潞.科学技术是建筑材料业发展的内驱动力.中国建材信息总网, 2006.2.9

篇4:生态环境保护 教案

日前,四川省绵阳市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开展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离任生态环境审计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离任时,将对其任职前后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对比考评,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成为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

相比于早已出台并已着手实施的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生态环境审计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的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但离任生态审计各地仍在探索之中。

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其他离任审计一样,离任生态环境审计的重要性毋庸讳言。相比于以往多在纸面上强调“不能以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离任生态审计无疑为官员多加了一道紧箍咒,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有效防止领导干部只顾追求短期政绩而不顾城市长远发展的问题。然而,离任经济审计运行多年,虽然有不少官员因此而受到查处,但其局限性依旧十分明显。离任生态审计难免也会面临类似问题。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谁来审计”这一问题。如果说如何审计决定审计科学与否,谁来审计则事关审计独立公正与否。从绵阳出台的通知来看,该市审计主要由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实施,专项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不难看出,离任生态环境审计,依旧是“自己审自己”的老套路。虽然被冠上生态审计的时髦名称,但与平时的管理机制其实并无二致。

要知道,在某种程度上,县市区与市级层面在利益上其实是同构的,县市区领导因牺牲环境而得来的经济数据同样是上级领导政绩的主要构成。这种情形之下,“上级审下级”的审计模式能否独立发挥作用,不能不让人担忧。更重要的是,让一向弱势的环保局等行政部门来担当此事,却未匹配同等强度的审计权力,在对离任领导普遍存有放一马心态的情况下,离任审计的效力又该如何保证?

这又关系到审计问责问题。以往诸多审计,看似雷厉风行、声势浩大,但最终到了问责环节,却多是不痛不痒,罚酒三杯了事。绵阳的离任生态审计同样存在此类问题。虽然该通知详细地列举了32个小项的内容,而且都附有评分标准,看似事无巨细,但在问责上却少有着墨。

四川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若审计结果为生态环境恶化,市委市政府可对离任干部进行约谈,促使其认识到在任期间的生态业绩不佳,在新岗位上应重视提高生态业绩。组织部门对离任干部另有任用时,要将其生态业绩纳入考虑。由此不难看出,即便审计发现生态环境恶化,所谓的惩处也只是“约谈”,至于“在新岗位上应重视提高生态业绩”更像是一种呵护,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里所提到的“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显然还有很远距离。

无论指标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如果没有严厉的问责机制,离任生态审计最终也可能沦为一纸空文。何况在“自己审自己”、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中立性的前提下,所谓的生态审计,最终可能会变成一场纸面上的游戏。用离任生态环境审计倒逼环境生态保护的制度善意恐怕也将遭到杯葛。

从更深层次来看,中央之所以提出离任生态环境审计,正是基于目前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有的放矢。粗放型发展模式,背后的症结正是社会诟病已久的“唯GDP论”的考核模式,在GDP考核之下,经济发展几乎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环境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沦为牺牲品。

然而,情况正在改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提出要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不以GDP论英雄”越来越成为各界共识。这意味着,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与新型考核体系相适应的环境生态考核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要着力于离任生态审计考核,更要着眼于日常的生态环境考核,如此,离任生态审计才能真正发挥实效。(作者系《新快报》首席评论员)

篇5:生态环境保护思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低碳生活的概念和内涵;认识何为低碳生活,知道怎么在生活中减碳。了解低碳对保护环境的作用,树立低碳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热点话题,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从细节做起从自己做起的习惯,养成低碳的生活方式。

(2)树立低碳意识,节能环保,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体会和意识到低碳环保意识,激发内在的情感反应。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理解“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验、反思生活实际,逐渐养成“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小品表演、音乐欣赏、学生节能环保的手工作品等各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体验,从而达到对低碳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以便落实到生活的行动中。

2、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师生激情互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采取多种评价形式,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较为正确的观点。

3、多媒体视频播放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材料及图片,让学生了解低碳生活重要意义,以倡议书的形式激发学生争做低碳生活小达人,为地球妈妈的健康和美丽而努力。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音乐《地球,你好吗?》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音乐。(播放完毕)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地球,你好吗?》,同学们说现在的地球还好吗?(学生回答)如果不好,地球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生回答,教师引导、点拨、总结。

师: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持续恶化中,温室气体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最紧要的问题。

师:自由谈谈“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的不良现象,了解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低碳生活这个话题。

(一)感悟低碳生活

2010年中国地球日主题“低碳生活” 为了减少碳的排放,国家在行动!

师: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中国,温总理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与此同时,在2010年3月,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概念。于是“低碳生活”悄然进入了我们生活视野,结合视频以及课前收集、查阅的相关资料自由回答。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引导、点评、总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MANY SPECIES•ONE PLANET•ONE FUTURE)。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今天一起来走近低碳生活,共创我们的绿色家园。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低碳生活?”

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耗、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节约资源是最大的低碳行为,减少排放,保护环境的行为也属于低碳生活的方式,说到底低碳生活是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二)体会低碳生活

播放一组“低碳”走进生活的宣传画低碳生活

展示学生节能环保的手工作品。回答两个问题。

1、谈谈你的感受?

2、低碳生活”有什么现实意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

真情短剧

表演小品:低碳一家(角色扮演;爸爸、妈妈、女儿)准备工作:课前安排两位小主持排练小品。

欣赏小品 “低碳一家”的生活与做法。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在线

师:可是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些不和谐的音符,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生活方式不符合“低碳生活”的行为呢?

生各抒己见,列举事例。师引导并及时总结。

时事关注“低碳世博”

师:低碳世博是上海世博会提出的一项口号。在世博活动场地和舞美方面,“低碳环保”的科技亮点处处闪现。

播放低碳世博的视频 《环保+低碳=未来生活》

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通过查找有关资料、收集、列举世博会上的有关低碳生活的做法。

师: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减少碳排放。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为了你、我、他,也为了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大家庭,更是为了明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一起为加入低碳一族共同行动吧。

(三)携手并肩,共创绿色家园

设计一个低碳生活行动方案:低碳生活,从你我做起

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探究,激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评价、点拨、总结。师:减碳是我们每个地球人的责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低碳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随时随地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环保的“低碳人”。

拟写争做低碳生活小达人倡议书。

以倡议书的形式激发学生争做低碳生活小达人,为地球妈妈的健康和美丽而努力。学生发言宣读低碳生活的倡议书,教师点评。

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探讨什么是低碳生活,也懂得了平时应该怎样去做可以减少碳的排放。希望我们每个人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共同加入低碳一族,以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课后请每一大组制作一份低碳生活手抄报。我们将评选出优秀奖、创新奖。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学生低碳意识和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责任感。学生懂得了低碳生活应该从衣、食、住、用、行点滴做起,并带入日常生活。活动中,学生畅所欲言,几个平时内向的学生这节课都踊跃的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很开心。

篇6: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我国实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原因和具体的做法。

2、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掌握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3、了解美丽中国的目标。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理解美丽中国建设的必要性。

2、增强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生责任感,自觉践行低碳生活。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自觉地贡献。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如何才能更好的建设美丽中国 教学方法:四环节一总结 教具 :

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展示禁烧秸秆图片。环节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环境状况。

2、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3、掌握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4、正确理解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环节三: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75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针对环境问题国家采取的方针是什么?

生2:生态文明的理念是什么?

生3:我国的环境状况如何? 环节四:能力提升

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

生1: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

生2:怎样建设美丽中国? 环节五:测评反馈

1、多选:

①、春节,小健由“放炮族”变为“弃炮族”,让两串电子鞭炮承担了一家人热闹过春节的重任,你认为小健的这种做法

()

A、是安全意识增强的表现,可以减少意外伤害 B、是“年味儿”变淡了,阻碍了民俗文化的传承

C、是环保意识增强的表现,为减少空气污染尽

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D、显示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②、为了更好的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梦想,各社区各街道纷纷开设环保课程,这样做()A、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B、能够加强城市的环保意识 C、可以杜绝环境违法行为

D、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2、中华文明蕴含的生态智慧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哪些启迪?

①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②树立发展和保护相适应的理念

③树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⑤贯彻科学发展观 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⑦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⑧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⑨养成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习惯 环节六:环保倡议:

不乱扔废弃物。

不吃野生动物。

随手关闭水龙头。

庭院室内养花种草。

节约纸张、回收废纸。

买菜、购物多用布袋。

不用、少用一次性筷子。

吃完口香糖后包好、放好。

参加一次环境保护义务宣传活动。环节六:总结

篇7:生态环境保护 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随意开荒、非法打井、随意放牧、随意乱采滥伐、随意野外放火造成的危害。

教学重、难点:树立保护环境意识,增强爱护环境的责任性。教学器材: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2、学生例举身边和周围存在的违反“五禁”的不良行为。

3、师生共同总结:

①人类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会引起沙土流失,植被难以生长,使很多在树林和草地里生存的动物和昆虫也都无法生存,严重可能造成地方性的种属灭绝,而生态本来是一个平衡而不断循环的,人类的活动就可能造成循环链的断截而使生态失去平衡。

②随意乱采滥伐、非法打井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等危害。③随意野外放火会造成空气污染,同时也会造成火灾等事故。

4、火灾发生时的逃生办法

①室外火灾关门求生的方法:测试门的温度,用水把棉絮浸湿,堵住门和窗户。

②室内火灾,从窗户逃生。③高层建筑火灾逃生。④公共场所火灾逃生。⑤安全出口火灾逃生。

5、教师介绍火灾报警须知:

①牢记火警电话“119”。事发时可用任何一部电话拨打,无论欠费与否。②火灾地址要报详细。要派人来主要路口迎接消防车。

6、小结:

遇到火灾:临危不乱,暗记出口。扑灭小火,不乱玩火。不贪财物、蒙鼻匍匐。火已及身,切勿惊跑,跳楼有术,虽损求生。

篇8:生态环境保护 教案

关键词:铜陵,环境保护,生态文明

铜陵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异常严峻, 如何防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并重发展, 是铜陵人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这迫使我们必须站在全面发展和永续发展的高度, 增强生态危机意识, 探索一条符合铜陵实际的生态文明之路。

一、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养和发展生态工业

在经济———环境系统中, 产业结构决定着资源的消耗种类和水平, 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同时, 产业结构的变动使得资源从利用效率低的产业向利用效率高的产业转移, 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数量。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双向反馈机制见下图。

就铜陵而言, 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而铜陵的产业结构 (见下表) 以及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又进一步加大了对能耗的需求、污染的排放。因此, 当前铜陵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养和发展生态工业。

资料来源:2009-201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 积极实践环保新道路

面对铜陵所处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客观现实, 积极实践“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新道路, 重点做到两点:一是产业结构和布局符合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及环境功能区定位;二是排污总量、生态扰动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或程度) 满足环境质量达标要求。简而言之, 就是在发展中守住环境保护的底线, 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追求经济较快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并将“环保底线”作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的“红线”, 把环保一票否决拓展到各个领域, 通过“底线”上的“倒逼”, 促使市、县、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研究如何在满足“底线”要求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的增长。

(二) 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产业升级

结合铜陵的产业分析, 我们认为, 德国鲁尔老工业区改造、“新产业化”政策尤其是注重现代产业升级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鲁尔区的措施主要有:对传统技术进行革新, 在煤炭、钢铁领域采用新技术, 继续组织合理生产;加强科研开发, 在区内老工业部门的基础上, 发展新型产业, 重点开发信息技术、新材料、环保等12个新产业;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发展创意文化及展会经济等。20多年后, 鲁尔区已由第二产业占主导变为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 成功走出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之路。鉴于铜陵的三产结构, 铜陵的转型发展必须把产业的转型放在第一位, 加强工业内部各行业结构的调整,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整体耗能相对较低服务业, 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至于第一产业, 由于其能源消费总水平一般来说比较小, 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对铜陵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作用不是很大, 况且, 铜陵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已经大幅降低到1.9%, 基于农业的基础地位, 对于农业的发展不能随便加以限制, 因此, 第一产业降低能源消费的关键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 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示范”优势

构筑以循环型工业为载体, 农业、服务业全面参与的循环经济产业圈。一要坚决做好旧污染源的治理。坚决淘汰和关闭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企业, 重点推进冶炼、化工、建材等污染行业的技术改造升级, 全面推进漆包线生产为代表的有机废气污染、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企业的污染治理工程, 实现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二要坚决遏制新污染源的出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提升高科技产品开发、生产能力;依法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 对新的污染项目, 在环评通不过的情况下, 坚决堵住, 园区也不容许进入;强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 对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为黄色以下的继续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开展创建市级环境友好企业活动,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三要大力开发“城市矿山”。所谓“城市矿山”是指城市中各种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以及其他废弃物资。开发“城市矿山”可以大大减少因开采原生自然资源和冶炼矿石所需要的能源消耗, 铜陵要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 把开发“城市矿山”作为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方向培养和发展生态农业

(一) 拓展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通过示范效应带动生态农业发展

在基础条件较好的专业乡镇或专业村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如城山现代农业示范区, 白姜、凤丹、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特种畜禽水产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在示范区净化产地环境, 控制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通过循环的方式, 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 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梧桐树标准蔬菜园、三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4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通过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的规模经济及品牌示范效应, 以点带面, 全面带动生态农业的推广。

(二) 结合生态农业观光园, 开发乡村旅游

铜陵的农业观光园建设要注意以下方面:产业布局要具有小、巧、精、全等特色, 组织形式多样化;认清观光农业的市场定位, 加大宣传力度, 努力使观光园产生品牌效应;配合生态农业观光园有针对性地开发特点鲜明的旅游线路、旅游项目与产品。如开发建设天门镇天目湖渔业休闲带、西联乡梦里水乡休闲带、老洲乡与胥坝乡洲岛风情观光休闲带、凤凰山景区山区休闲带、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带等5大乡村旅游线路, 配合农产品品尝、乡村娱乐及土特产品购物等项目, 建设一批观光型、度假型、休闲型“农家乐”, 争创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乡镇”。

(三) 因地制宜, 创新多种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如以生态庭院或生态户为单位的低投入模式, 这对农户经营为主而又积累不足的农村来说是最佳选择;围绕农业产业生态化的产业组织建设, 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 进行“公司+农户”等制度创新, 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深化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 鼓励以市场为导向, 土地向生产能手、经营能手集中, 推广以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自负盈亏的家庭农场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等。

三、以重点领域为主发展生态服务业

《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提升皖中南中心城市地位, 把铜陵打造成为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城市, 成为皖中南物流中心、沿江物流区域中转枢纽和泛长三角物流内联腹地。”规划明确把铜陵打造成“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城市”。《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30) 》 (草案) 提出铜陵城市性质是“国际铜产业基地, 长江中下游重要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 皖江地区商务贸易、休闲旅游服务中心。”可以说, 物流、商贸、旅游一直是铜陵服务业努力的方向, 应该成为铜陵生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在抓住重点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搞好服务业布局。比如, 老城商业中心、天井湖区域, 发展定位可以是以商业、休闲、娱乐为主导;西湖滨水区, 发展定位可以是商务、会展、政务、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为主导;横港物流园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车站新区物流园区可利用水路、公路、铁路的综合运输条件, 建设商贸服务为主导的服务业;大通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丰厚, 可以借此形成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服务业;江南文化园、国际铜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可形成铜文化艺术产品研发、评估、生产、交易与展示中心。不容忽视的是, 虽然服务业所消耗能源比重不大, 但也会产生许多废弃物, 必须加强对服务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同时控制高耗水、高耗能的洗浴业、洗车业、洗染业等增长速度, 努力形成与铜陵资源供给能力相适应的服务业生产经营体系。

参考文献

[1]铜陵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EB/OL]铜陵市统计局网, 2012-8-16.

[2]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冲突与协调[J].前沿, 2009 (9) .

篇9:我国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恶化;保护;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2—0098—01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也愈演愈烈,大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人们在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忽略了生态环境这个给我们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这个地球的生态资源人类不可以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实现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共同进步,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错误思想。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极力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有效途径,结合我国具体实践,必须从国家宏观层面管理上来进行指导。

1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生态环境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冰川融化等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造成的生态失衡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后果:

1)气候失常。气候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正常的气候环境是人类适应自然、健康生活的重要保证。而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带来了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引起海啸、冰川融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生存灾难,海平面上升、许多港口城市将变为汪洋大海,地震、海啸等灾害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物质财富遭受极大损失。

2)土壤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许多矿产遭受掠夺性开采,在矿五冶炼的同时也造成了大气污染。排出的工业废水中有许多有害物质和过量植物营养元素。这些有害元素进入土壤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大量“毒土”。土壤污染会造成农作物中有大量有毒物质残留,进入能量循环后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3)水源污染。工厂的工业废水和农业的农药残留、特别是有害矿物质的侵入严重污染了水源。水源污染包括原油泄漏造成的海水污染、有害物质侵入造成的江河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水源遭到污染首先威胁的是人类生命健康,对动植物的危害也非常严重。大量鱼虾出现死亡或者变异,体内的毒素又造成了二次污染,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灾难。

2完善生态环境立法和政策。加强环境监管治理

人类生态环境必须要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来监管、保护。具体说来,关于环境的相关政策有以下几点:

1)政策措施。环境政策制定的目的是保护环境,遏制对环境进行污染和破坏的人。利用经济杠杆来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较为有效的政策。国家对高耗能产业、高污染产业征收用于环境保护的能源税、碳税、化肥农药税、汽车购置税等等。环境税的征收即能遏制人类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能收取资金用于环境治理,用来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目前,发达国家对环境税收政策较为严格,能用经济杠杆防止环境犯罪。发展中国家也逐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纷纷参加世界环境大会尽自己的义务来保护生态环境。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全球生态,节能减排保护地球环境。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对高耗能产业和高污染行业开始增收环境税,利用税收政策来保护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留下碧水蓝天。 2)法律手段。要保护生态环境,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作为执法准绳是行不通的。环境立法重在惩治环境犯罪、打击环境破坏者,引导和鼓励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生态。二战后,许多国家纷纷制定法律来保护生态环境,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国际化趋势、成为国际组织会议的重要议程。国际组织通过了国际环境法和区域环境法,以此来通过国际间的监督与合作保护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已经拥有环境保护法律十一部、自然资源法十五部。这些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方面的禁区和惩治措施,有力地保护了我国生态环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专门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利用执法力量强有力地打击生态犯罪。同时,我国还相继出台了环保行政法规五十多项、环保规章制度二百多条、国家环境标准五百多项,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有力地遏制了环境破坏势头、保护了我国生态环境。

3)管理措施。有了法律法规还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量,环境管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常规性行为,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我国环境管理不单单把事后环境治理作为重要任务,也不仅仅将征收环境税作为更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行为指南。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成为环境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并制定了相关环境保护机制来履行神圣使命。联合国也督促相关行业建立环境保护体制,来规范和制约企业以及社会集团等的:[业生产、集团活动等行为,这个行为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这将大大完善世界以及各国地区的环境管理体系。

3着眼全局、加强国际合作保护生态环境

从宏观层面加强对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引导面临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必须联合起来制定一系列保护生态资源的政策。具体说来要做好这样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环境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建立崭新的生态环境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是非常必要的。新的环境观倡导人们合理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环境保护的观念渗透于经济建设的始终,在追求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型城市生态环境。当今社会,倡导全人类树立健康的环境观念是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首要条件。

2)强化国际合作,完善国际环境法律法规。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地震海啸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提醒人们环境问题已经日趋国际化,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共同应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是非常必要的。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为环境保护国际化提供了运作的平台,世界环境大会也是全球性的环保大会,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时代已经来临。国际环境法的出台为各个国家协调环境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逐步完善国际环境法律法规也是当务之急。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幼儿园老师优秀致辞下一篇:英语keshi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