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工伤认定标准

2024-06-18

最新工伤认定标准(精选6篇)

篇1:最新工伤认定标准

最新工伤认定标准: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前提条件是“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是两个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同时还得是“因工作原因”而受到的负伤、致残或者死亡。事故伤害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等类似伤害。】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作时间前后”是指非工作时间内,具体讲是开工前或收工后的一段时间,譬如上班时间为9点到12点然后又14点到18点结束一天的工作,但是职工提前在8点30分到岗或者下班后做完收尾工作时间到 18点半等等,均可以认定为“工作时间前后”,但是有一点则特别重要,其目的必须是从事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比如为启动机器做准备工作,或者关闭机器后收拾与工作有关的机器、工具等。】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必须同时具备,并且必须是在履行本职工作,这里受到的伤害是“非工作原因”,是来自本单位或者外界的 “暴力、意外等”所致。打比方,有人在职工履行工作职责的时候蓄意对职工进行打击报复,对其人身进行直接攻击,致使职工负伤、致残或者死亡等。】

(四)患职业病的。【即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因工外出期间”含因工出差以及因工临时外出办理业务等,同时必须是在发生事故时正在履行工作职责,即因工作原因外出,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时下落不明。】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人身伤害事故的。【“上下班途中”指从居住的住所到工作区域之间的必经路途,必要时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对于探亲访友时遇到的人身伤害事故,不能认定为工伤。】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还应该增加关于非法驾驶的问题,这种问题一般驾驶二轮摩托车居多,对于非法驾驶(无证驾驶的)的,不能认定为工伤。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这是一条法律上的兜底条款规定,由于工伤事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仅需要专门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范性强制性规定,也需其他法律法规做出相应调整,对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也应当纳入本条例调整的工伤范畴中。】《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视同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两个条件须同时具备:“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是指:

1、职工突发与工作无关的及并导致死亡。如果是与工作有关的疾病而导致死亡,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认定工伤。

2、在工作岗位上突发与工作无关并没有导致立即死亡的疾病,但是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为工伤。】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工致残,已取得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针对转业军人的保护,军人在战斗中或者在履行职责中负伤致残,依据《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之规定,军人伤残对于经有关部门评残,取得伤残军人证的退伍军人,如果在用人单位旧病复发,视同为工伤。这主要考虑到革命军人为国家利益已经付出代价,为切实保障革命军人的利益而做出这样的规定。】《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伤: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篇2:最新工伤认定标准

一、工伤认定标准:

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部门依据法律的授权对职工因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是否属于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给予定性的行政确认行为。劳动者在工作或视同工作过程中因操作不当或其它原因造成了对人身的侵害,为了鉴定该侵害的主体而对过程进行的定性的行为。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一般由劳动行政部门来确认。《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前提条件是“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是两个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同时还得是“因工作原因”而受到的负伤、致残或者死亡。事故伤害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等类似伤害。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工作时间前后”是指非工作时间内,具体讲是开工前或收工后的一段时间,譬如上班时间为9点到12点然后又14点到18点结束一天的工作,但是职工提前在8点30分到岗或者下班后做完收尾工作时间到 18点半等等,均可以认定为“工作时间 1 / 11 前后”,但是有一点则特别重要,其目的必须是从事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比如为启动机器做准备工作,或者关闭机器后收拾与工作有关的机器、工具等。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必须同时具备,并且必须是在履行本职工作,这里受到的伤害是“非工作原因”,是来自本单位或者外界的 “暴力、意外等”所致。打比方,有人在职工履行工作职责的时候蓄意对职工进行打击报复,对其人身进行直接攻击,致使职工负伤、致残或者死亡等。

(四)患职业病的。

即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

“因工外出期间”含因工出差以及因工临时外出办理业务等,同时必须是在发生事故时正在履行工作职责,即因工作原因外出,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时下落不明。

(六)职工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的,亦可认定为工伤。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2 / 11 火车事故伤害的。(最高院关于工伤认定的司法解释(2014年9月1日起施行)

“上下班途中”指从居住的住所到工作区域之间的必经路途,必要时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还应该增加关于非法驾驶的问题,这种问题一般驾驶二轮摩托车居多,对于非法驾驶(无证驾驶的)的,达到交通肇事程度的,不予认定工伤。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这是一条法律上的兜底条款规定,由于工伤事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仅需要专门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范性强制性规定,也需其他法律法规做出相应调整,对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也应当纳入本条例调整的工伤范畴中。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视同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两个条件须同时具备:“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是指:

1、职工突发与工作无关的疾病导致死亡。如果是与工作有关的疾病而导致死亡,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认定工伤。

2、在工作岗位上突发与工作无关并没有导致立即死亡的疾病,但是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为工伤。

/ 11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工致残,已取得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针对转业军人的保护,军人在战斗中或者在履行职责中负伤致残,依据《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之规定,军人伤残对于经有关部门评残,取得伤残军人证的退伍军人,如果在用人单位旧病复发,视同为工伤。这主要考虑到革命军人为国家利益已经付出代价,为切实保障革命军人的利益而做出这样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认定工伤的四种情形: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规定,以下四种情形可认定为工伤:

(一)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到伤害,用人单位或者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没有证据证明是非工作原因导致的;

(二)职工参加用人单位组织或者受用人单位指派参加其他单位组织的活动受到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内,职工来往于多个与其工作职责相关的工作场所之间的合理区域因工受到伤害的;

(四)其他与履行工作职责相关,在工作时间及合理区域内受到伤害的。

国务院法制办有关答复中认为可认定为工伤的三种情形:

/ 11

(一)国务院法制办对《关于职工违反企业内部规定在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的请示》的复函(国法秘函[2005]315号)中认为,职工所受伤害只要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的“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规定,就应当认定为工伤。

(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安徽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适用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国法秘复函[2008]375号)认为:职工李某从单位宿舍至其父母家的情形,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的“在上下班途中”,认定为工伤。

(三)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职工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受到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的请示》的复函(国法秘函[2005]311号)认为,作为单位的工作安排,职工参加体育训练活动而受到伤害的,应当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中关于“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的规定,认定为工伤。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相关答复中认为认定工伤的七种情形:

(一)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退休人员与现工作单位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以及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问题的答复([2007]行他字第6号)认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2条、第61条等有关规定,离退休人员受聘于现工作单位,现工作单位已经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费,其在 5 / 11 受聘期间因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二)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职工外出学习休息期间受到他人伤害应否认定为工伤问题的答复([2007]行他字第9号)认为,职工受单位指派外出学习期间,在学习单位安排的休息场所休息时受到他人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三)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车辆挂靠其他单位经营车辆实际所有人聘用的司机工作中伤亡能否认定为工伤问题的答复([2006]行他字第17号)认为,个人购买的车辆挂靠其他单位且以挂靠单位的名义对外经营的,其聘用的司机与挂靠单位之间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在车辆运营中伤亡的,应当适用《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认定是否构成工伤。(注:依据最高法院民一庭2013年的答复意见,个人购买的车辆挂靠其他单位且以挂靠单位的名义对外经营的,其聘用的司机与挂靠单位之间不具备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不宜认定其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有关的行政案件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法[2008]139号)认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用人单位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恢复交通、通信、供电、供水、排水、供气、道路抢修、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晶的供应、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等过程中,临时雇用员工受到伤害的,可 6 / 11 视为工伤,参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

(五)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国家机关聘用人员工作期间死亡如何适用法律请示的答复([2009]行他字第2号)认为,鹤岗市公安局东山分局东方红派出所临时聘用、未参加工伤保险、不是正式干警的司机王奎在单位突发疾病死亡,应由鹤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参照《工伤保险条例》认定是否属于工伤、确定工伤待遇的标准。有关工伤待遇费用由聘用机关支付。

(六)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10号)认为,用人单位聘用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务工农民,在工作时间内、因工作原因伤亡的,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工伤认定。

(七)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职工因公外出期间死因不明应否认定工伤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236号)认为,职工因公外出期间死因不明,用人单位或者社会保障部门提供的证据不能排除非工作原因导致死亡的,应当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五)项和第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认定为工伤。

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情形: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 11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二、2017年最新工伤赔偿标准

(一)一级至四级工伤伤残待遇

标准:

(1)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2)按月享受伤残津贴:

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补足差额:

(二)五级、六级工伤伤残待遇

1、标准:

(1)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

(2)按月享受伤残津贴: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 8 / 11 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难以安排工作的,才发放此伤残津贴)

2、要求:

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

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经职工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分别以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三)七级至十级伤残待遇

标准:

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

要求: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分别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因工死亡待遇标准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 9 / 11 支配收入3361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8%,实际增长5.6%。而这个数据,直接影响工亡待遇。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说明:如果用人单位已参加工伤保险,则上述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如果未参加工伤保险,则全部由用人单位承担。

故员工因工死亡的,近亲属可获得三项费用,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三项费用标准如下:

1、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这个标准每年都会变化,一般每年至少增加数万元。

公式: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6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

故2017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33616元×20=672320元。

因《工伤保险条例》在全国统一执行,故2017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全国统一标准为672320元,相比上的623900元,增加了48420元。这个标准没有地域之分,全国统一价。

/ 11

2、丧葬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这个标准同样每年会有变化。

公式:当地社平工资×6;

比如,北京目前社平工资为7086元,则丧葬补助金为7086元×6=42516元。

3、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公式:配偶:死者本人工资×40%(按月支付); 其它亲属:死者本人工资×30%(每人每月); 孤寡老人或孤儿: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 初次核定时上述抚恤金之和应≤职工月工资(按月计算)。

篇3:工伤认定新标准的探索性研究

工伤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事故伤害和职业病伤害。中国目前由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是针对因公致伤或致死所涉保险赔偿的专门性法规, 从2003年该法规出台至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10年对其进行修改后使用至今。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至第16条规定了工伤的范围:应当认定为工伤、视同工伤、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 具体规定了9项工伤情形, 外加“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这一兜底性条款, 虽然涵盖广泛, 但对于许多现实法律问题依然缺乏明确的规定。自《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以来, 工伤参保人数持续上升, 随着工伤保险普及面的扩大, 公众法律知识和权利意识的快速提升, 各类复杂的工伤认定案件层出不穷, 诉工伤认定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不合理的行政诉讼案大量涌现,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工伤认定如此困难, 又该如何解决这种认定难的问题呢。

二、工伤认定的前提和要素

(一) 工伤认定的前提

人身损害是工伤认定的大前提, 它不仅仅指人的身体权、健康权等涉及肢体的现实伤害, 还包括依工伤鉴定标准定级的精神伤害。

(二) 工伤认定的要素

1. 工作原因

工作原因指的是伤害发生需在履行职务的过程当中, 应具有职务关联性, 完全的因私人事务受到伤害不属于工作原因, 也就无法认定为工伤。如果严格划分工作原因的话, 笔者将其分为三类:第一, 职务工作 (包含临时指派的工作或者任务) , 例如外科医生临时受指派进行手术;第二, 准备工作 (包括工作的前期预备和后期收尾, 以及上下班途中等) , 例如锅炉工在工作时间前预热锅炉设备;第三, 职务利益性工作 (包含参与单位指派、同意的工作或者非单位指派、同意但为了公务利益所为的紧急措施) , 例如公司失火, 为了公司利益紧急拉电闸而被电击伤。

2. 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指的是雇员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履行工作义务, 为雇主生产、劳动的时间。“工作时间的范围, 不仅包括作业时间, 还包括准备工作时间、结束工作时间以及法定非劳动消耗时间。工伤认定实践中, 对于工作时间的界定, 不应机械地仅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工作时间为限, 而应尊重客观事实, 从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内容的具体性质出发, 综合进行判断。” (1)

3. 工作场所

工作场所指雇员从事职务行为的一般场所, 笔者认为其内涵是, 雇主具有对为其工作的雇员提供安全的工作场所的义务, 通常情况下, 只有发生于工作场所内的伤害才能算作工伤, 因此对于工作场所范围的界定就显得尤其重要。雇主的设施如果设有围墙、栅栏或者其他标志标明边界区域, 则可以认为在区域内的才属于工作场所范围, 才受到工伤保险的保障。对于没有明确标志标明工作区域的, 雇主得举证证明其不属于工作场所, 否则推定为工作场所。雇员因工作需要户外工作或者因工作需要外出工作的, 由于其工作场所是流动的, 其界定要不同情况不同处理。

三、工伤认定新标准

(一) 利益衡量法

四川省高院修订后的《关于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认为, “职工在参加本单位或者其内设机构经单位批准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应当认定为因工作原因。” (2)

2009年5月20日, 广东省某橡胶厂职工王某参加单位组织的篮球比赛时突然晕厥, 抢救无效死亡。对于参加单位组织的篮球比赛意外死亡是否属于工伤的问题, 案件的审理法院认为打篮球并非王某本职工作范畴, 而且单位组织的体育比赛不属于临时性的工作安排, 判决维持了工伤认定行政部门的认定结论, 王某的死不能被认定为工伤。 (3)

同是在单位组织的活动中受到事故伤害或意外伤害, 不同地区法院的处理结果恰恰相反, 说明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在涉及工作原因的界定上十分模糊, 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方法或原则。

笔者以为, 界定伤害的发生是否属于工作原因应使用利益衡量法加以权衡。首先, 职工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是否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如若活动是由单位强令参加或者变相的强制参加 (例如拒绝参加者将被扣除奖金) , 则该活动无疑是工作的延伸, 无可争议的属于工作原因。其次, 如果单位组织的活动具有自愿参与性, 就要衡量参加者的主观目的性, 以王某参加单位组织的篮球比赛为例, 若王某是单位领导, 其参加比赛除了出于对篮球运动的爱好之外, 更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单位职工间的友谊和单位的凝聚力, 那么法院通过衡量二者公私利益的倾向, 应该认定作为单位领导的王某属于工伤保险范畴。若王某是单位的普通职工, 他参加篮球比赛完全是出于爱好和闲暇运动的目的, 则不应认定在工伤保险的范畴内。当然, 决不能以职位作为工伤认定的标准, 而是应当衡量当事人参加单位活动时的主观公、私目的性。当事人以单位利益为主要目的是工作原因, 属于工伤;当事人以私人利益为主要目的不是工作原因, 不属于工伤。

需要强调的是, “工作原因”并非由一切职工为服务单位利益所受伤害而产生, “职业利益只能在特殊情形下才可以作为认定工伤的要素。因为职工有许多活动都有利于职业利益, 但如果都认定为工伤则有失社会公平, 如职工为了提高工作技能, 自行参加职业培训期间受到伤害, 就很难认定为工伤。” (4)

(二) 临时指派的工作的性质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8条第1款规定“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6款规定“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那么在从事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渡轮、火车事故伤害的是否可以认定为工伤?

笔者认为, 要解决因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工作途中受到伤害的工伤认定问题, 应将目光聚集于临时性工作上。临时性工作时间短暂、过程简单的, 例如某市政工人被临时要求到公园关闭喷泉, 并且临时性工作时间远远少于在路途中的时间, 那么笔者主张不得将此类在途受到的伤害认定为工伤;如果临时性工作持续时间长、过程繁复的, 例如某外科医生临时接到电话需要在休息时间返回医院进行长时间的手术, 在返回途中受到伤害, 笔者认为则应当认定为工伤。笔者以为,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中所谓“上下班”应扩大到临时指定的常规性、长时间性工作, 对于临时性简易任务, 如临时起意返回公司拿文件、取钥匙等等, 则不得适用该条规定, 这样有利于保护因临时指派性工作而途中受到伤害者的合法利益, 亦不至于过分扩大工伤保险制度的适用范围。

(三) 路途的必要性

如果雇员在家庭办公, 且是被雇主要求在家庭办公而非自作主张的, 那么家庭应作为工作场所对待, 往返于家庭与工作单位之间的行程也就可以被视作雇主不同工作场所之间的行程, 途中受到伤害应属于工伤。如果雇主有多个工作场所, 且这些场所互不相邻, 则应将雇员往来这些场所所经公路、人行道、城市轨道交通等受到的伤害认定为工伤, 因为可将雇员的行为看作是为了雇主的利益而往返于工作场所之间。

有关雇员上下班时往来单位与停车场之间所受伤害的工伤认定, 笔者认为通常应按照“上下班途中”所受伤害认定工伤。但如果雇员前往停车场的取车线路大幅度偏离回家必经线路, 例如某雇员前一天饮酒后将车暂停于某酒店停车场, 第二天下班后前往取车, 那么笔者以为因此而发生的伤害事故是不属于工伤的范畴的, 虽然行为人在取车后势必径直返回住所地, 但亦不得以“上下班途中”为由认定工伤。

(四) 在途的公私目的性

雇员在从事工作的途中也从事了私人的事务, 即公私目的交叉存在, 这在诸多工伤认定事件中十分普遍, 那么当公私目的同时存在时, 应该如何认定工伤呢?以公差出行为例, 某一旅程同时具有公务和私人双重目的, 如果不管公务目的是否存在, 旅程都会进行, 并且如果没有私人目的旅程将被取消, 那么该旅程将被认为属于私人事务, 途中发生的伤害不属于工伤。反之, 如果即使没有私人目的, 该旅程也需要进行, 则该旅程属于公务。

雇员在从事公务的途中绕道, 例如, 某雇员因工作需要驾车从上海驶往北京, 因私人事务需要而中途绕道天津, 那么在公务路线以外的行程不受工伤保险制度保护, 只有在公务行程的路线上才能算作工伤而受保护。值得一提的是, 轻微的绕行并不是当然的不受工伤保护, 例如, 出差途中选择另一条路况更好、车辆更少的路而轻微绕行, 依然应受工伤保护。

在私人绕道的公务行程问题中, 关键是判断雇员为私人目的偏离直接的公务路线的程度, 如果这种偏离并不显著, 则整个行程, 都受到工伤保护。但是, 如果因私人目的而显著偏离公务路线, 则明显属于私人目的的行程部分不受工伤保护。

(五) 私务的合理性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5款所述“因工外出期间, 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即通常所指公差、出差, 雇员在公差旅程中可能从事完全属于单位业务的事务, 也有可能从事一些与工作相关而满足个人需要的行为, 亦可能从事完全为满足个人需要的个人行为。

首先, 雇员在从事完全的单位业务事务时受到伤害, 当然的属于工伤制度的保护范畴。其次, 如果雇员的行为虽然具有个人需要性, 但不能排除工作相关性,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仍应归入工伤保险之列。例如, 雇员在出差时没有入住单位指定价位的宾馆, 而自行选择了价格更高、条件更好的一家入住, 而恰逢该宾馆失火, 该雇员严重烧伤, 由于雇员出差时入住宾馆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附属行为, 而烧伤事故又源自该雇员为满足一部分个人需要所致, 我国对此类问题尚无明确界定, 各工伤认定行政部门也缺乏统一标准。笔者的观点是, 当出差雇员在出差过程中处于待命状态, 应将所有合理的个人事务即私务视为工作过程的组成部分。最后, 雇员在公差过程中从事完全为满足个人需要的活动受到伤害, 且与工作内容缺乏必要联系, 则不得认定为工伤。例如, 某雇员在出差地工作时, 某晚前往娱乐场所消费, 过程中受到伤害, 不属于工伤。

参考文献

[1]解德海.工伤认定因素界定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9) :164-165.

[2]张小平.在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发生伤亡事故是工伤吗[J].中国医疗保险, 2011 (4) :62-62.

[3]郭雪.一般工伤认定要素探究[J].中国社会保障, 2012 (5) :38-39.

[4]管鹏, 丰友中.探究工伤认定环节中的“五大难点”[J].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专刊, 2012 (4) :31-34.

篇4:最新工伤认定标准

链接侵权从来都不是一个没有争议的话题。当前,我国关于链接侵权的讨论可被归纳为三种情形:第一,链接盗版内容,对此,可以依据帮助侵权或者共同侵权,要求有过错的设链者承担侵权责任;第二,深层链接正版内容,这是国内学者和法官最为众说纷纭的地方,是否坚持服务器标准是一个主要的分水岭;第三,盗链,以规避限制措施的方式将第三方网站仅向付费订阅用户提供的内容通过链接向一般互联网用户提供是否构成侵权不无争议。随着影视聚合平台的流行,在立法和司法层面明确后两种情形是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构成版权侵权,显得尤为迫切。欧盟法院最近判决的GS Media诉Sanoma案以及此前的多个判例对于链接侵权问题,已经给出了较为清晰的解答,对我国著作权法上链接侵权认定标准的完善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GS Media案明确基于营利目的链接盗版内容推定侵权

在GS Media诉Sanoma案(简称GS Media案)中,荷兰最高法院提请欧盟法院进行裁决的争议焦点是:在一个网站上发布指向另一个网站上未经版权人授权自由提供的受保护作品的超链接,是否以及在什么情形下构成《信息社会中的版权与邻接权协调指令》(2001/29指令)第3条第1款规定的“向公众传播”。

该案中,在涉案图片在《花花公子》杂志2011年12月版首发之前,GS Media在其经营的新闻网站GeenStijl上发布了一个超链接,该链接指向澳大利亚一个网站,用户点击该链接可以获得涉案图片。Sanoma于是将GS Media起诉到阿姆斯特丹地方法院,该法院认定GS Media发布涉案超链接和截图的行为构成版权侵权;但在二审中,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推翻了超链接侵犯版权的判决,仅认定超链接是非法行为。GS Media遂起诉到荷兰最高法院。因该案涉及到对2001/29指令的解释,荷兰最高法院遂提请欧盟法院就前述争议焦点进行裁决。

欧盟法院审理后认为,链接盗版内容构成“向公众传播”需考虑两个要件:第一,设链者是否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被链内容未获授权;第二,设链者是否出于营利目的。因此,如果个人针对第三方网站上自由提供的作品设置链接,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作为一般规则,考虑到该个人不知道或者不可能合理地知道该作品未获授权,故不构成“向公众传播”;但是,如果有证据证明该个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被链作品侵权,例如,收到版权人发出的侵权通知,提供链接就构成“向公众传播”。这一规则同样适用于以破坏技术措施的方式链接第三方网站内容,例如,以破坏技术措施的方式将原本向付费会员提供的内容通过链接向一般公众传播。

但是,如果设链者具有营利目的,则可以期待其会主动核查被链作品是否侵权,因此推定其完全知道被链作品受保护,且未获授权。此时,只要设链者无法通过举证反驳这一推定,就构成“向公众传播”,属于版权侵权行为。在该案中,GS Media提供涉案超链接显然是为了营利目的,且Sanoma未授权他人在互联网上传播涉案图片,该案事实表明GS Media完全知道涉案图片未获授权且其不能反驳这一推定,因此构成“向公众传播”,是版权侵权行为。通过举证责任倒置,欧盟法院给主动设链者施加了较高的注意义务,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版权的保护水准。

二、欧盟版权法上的链接侵权:从权利解释而非技术标准出发

(一)向公众传播权和向公众提供权

欧盟2001/29指令第3条第1款规定了“向公众传播权”(right of communication to the public),据其规定,著作权人享有授权或者禁止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排他权利,包括向公众提供其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该作品。第3条第2款授权邻接权人的“向公众提供权”(right of making available to the public),据其规定,邻接权人(表演者、录音制作者、电影制作者、广播组织)就其表演、录音制品、电影、广播享有向公众提供的排他权利,可以授权或者禁止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

(二)链接侵权的认定标准:“新公众”和“特殊技术手段”

在GS Media案之前,欧盟法院通过判例法确立了判断特定行为是否构成“向公众传播”的两个测试标准:“新公众”标准和“特殊技术手段”标准。在SGAE诉Rafael Hoteles案、Airfield诉Agicoa案等早期判例中,欧盟法院从宽泛解释向公众传播权的角度出发,认为“构成侵权的传播行为所面向的公众必须不同于初始传播行为所面向的公众,也即必须面向新公众”。这些早期判例并未涉及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行为。

在2013年的ITV诉TVCatchup案中,欧盟法院提出了一项新的测试标准——“特殊技术手段”标准。在该案中,互联网电视广播服务商TVCatchup以互联网直播的形式将电视广播组织ITV享有版权的涉案电视广播通过互联网向其订阅用户转播。该案的争议焦点在于,TVCatchup的互联网转播行为是否构成“向公众传播”。对此,欧盟法院认为,通过互联网以转播地面电视广播的形式提供作品采取了不同于原始传播行为的特殊技术手段,因此这一转播行为构成“向公众传播”,必须获得版权人授权。更进一步,TVCatchup的订阅用户虽然不构成新公众,因为其落入了地面电视广播的用户范围,可以在一个电视接收设备上合法地接收涉案电视广播,但是因为涉案传播行为采取了特殊技术手段,所以“新公众”是一个不相关的因素。

其后的两个判例Svensson诉Retriever Sverige案(简称Svensson案)和BestWater诉Michael Mebes案(简称BestWater案)涉及链接合法内容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在这两个判例中,欧盟法院援引“新公众”标准,认为针对第三方网站上可自由访问的受保护内容设置可点击链接、嵌入链接、加框链接等不构成“向公众传播”。

在2014 年的Svensson案中,被告Retriever Sverige在其经营上网站上以提供可点击链接的形式向其用户提供新闻服务,被链内容包括原告Svensson发布在其新闻网站上的版权作品,这些作品可被任何互联网用户从原告的新闻网站上免费获得。原告指控被告构成未经授权“向公众传播”其版权作品。欧盟法院认为,“向公众传播”包括两个累积的条件:(1)传播作品的行为;(2)向公众传播该作品。第一个条件应当被宽泛地解释,因此针对受保护作品提供可点击链接构成“提供行为”,是“传播行为”。但是,由于初始传播行为和涉案设链行为都发生在互联网上,属于相同的技术手段,故不适用“特殊技术手段”标准。因此,涉案设链行为必须指向“新公众”。但是,通过可点击链接“提供作品”并不能使涉案作品向新公众传播,因为任何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接触到原告网站上的受保护作品,涉案设链行为所针对的公众已经包括在了初始传播行为中。相反,如果第三方网站采取了限制措施,仅向其订阅用户提供受保护作品,或者已经不再向公众提供受保护作品,他人绕过这些限制措施设置链接,可认为向新公众传播了作品,需要获得版权人授权。

2014年的BestWater案涉及嵌入链接的侵权问题。在该案中,两被告Michael Mebes和Stefan Potsch采取加框链接的形式将原告BestWater在YouTube网站上的涉案视频嵌入到自己的网站上,向公众提供。欧盟法院认为,利用加框技术以链接形式将第三方网站上可自由访问的版权作品嵌入到另一个网站中,不构成“向公众传播”,因为该作品并没有向“新公众”传播,这一传播行为也没有采取有别于原始传播行为的特殊技术手段。

GS Media案区别于Svensson案和BestWater案的地方在于,在前一个案件中,设链者针对的是其他网站上擅自传播的侵权内容,在后两个案件中,设链者则针对经版权人授权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内容。因此,欧盟法院认为它们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故在GS Media案中没有援引Svensson案和BestWater案进行裁决。综合这几个案件来看,链接侵权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下表中所列情形:

三、我国著作权法上链接侵权认定标准的完善

虽然欧盟和我国在网络版权制度设计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具有可比性,因为我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一方面与欧盟版权法上的“向公众提供权”类似,另一方面又可被“向公众传播权”囊括进去,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欧盟涉及链接侵权的司法判例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兹从比较法的角度,对我国著作权法上的链接侵权认定标准的完善提出如下建议:

(一)出于营利目的链接盗版内容应实行过错推定

避风港规则旨在保护纯粹管道、系统缓存、信息存储、信息定位等被动的、中立的技术服务提供者不对其用户的版权侵权行为承担责任,这对于平衡互联网技术发展与网络版权保护,是合理且必要的。但是在实践中,一些服务提供者(比如聚合类软件)通过设置主动的或者定向的链接向其用户提供侵权内容,却可以主张版权避风港庇护,从而逃避侵权责任。

按照现在的帮助侵权或者共同侵权理论,权利人需要证明链接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被链内容侵权。虽然《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规定》)对构成应知的情形和考虑因素进行了列举,但是这种穷尽列举并不能实质性减轻权利人对被控侵权人之过错的举证负担,因此不可能对网络版权提供较高的保护。但是,如果接受GS Media案的结论,转而对具有营利目的的链接提供者进行过错推定,并由其负担反驳这一推定的举证责任,则可以较为合理地平衡各方利益。第一,前述规定为从提供侵权内容中直接获得经济利益的链接提供者配置了较高的注意义务,实施过错推定并不与这一规定相冲突,况且链接提供者处在举证的有利位置,因为可以期待其会事先核查被链内容的权属状况。第二,一般信息定位服务提供者(搜索引擎)或者个人依然按照避风港规则,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例如收到权利人的侵权通知,才承担侵权责任,因而不会冲击信息自由和表达自由。

(二)深层链接正版内容应被认定为直接侵权

对于深层链接第三方网站上可自由访问的正版内容是否构成侵权,国内法院的主要争议在于,设链者是否实施了“提供行为”。在此,可以比较一下欧盟和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司法实践。欧盟绕开了服务器标准,将“向公众传播”一分为二,并尽可能宽泛地解释“传播行为”和“提供行为”,因此设置可点击链接、嵌入链接都被认为是“传播行为”和“提供行为”,但是如果涉案“提供行为”不是面向“新公众”,就不构成“向公众传播”,自然就不是版权侵权行为。

国内涉及深层链接的司法实践在前文已经提及。笔者认为,坚持服务器标准是不必要的。第一,聚合类软件对网络内容产业的危害不言而喻,继续囿于服务器标准无异于助纣为虐,有悖于相关国际公约中“高水准保护版权”之要求,况且欧盟、美国等皆未采用服务器标准。第二,虽然欧盟法院在Svensson案和BestWater案依据“新公众”标准,认为深层链接第三方网站上可自由访问的版权内容不构成版权侵权行为;但是“新公众”标准遭到多方反对,因为‘向公众传播权”是不能穷竭的。第三,笔者认可崔国斌教授将“信息网络传播权”分为“提供行为”和“展示行为”,因而深链聚合行为应当被视为通过网络平台公开展示作品的直接侵权行为1。因此,国内法院在审理深链聚合侵权案件时,不应继续固守服务器标准,而应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标准发出,尽可能宽泛地解释这一概念,使其在适用上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弹性,方能提高我国网络版权的保护水准。

(三)盗链应被认定为直接侵权。

链接有限访问的内容,就是盗链。对此,冯刚法官认为,如果盗链行为破坏了被链网站的技术保护措施,就违背了著作权法上禁止规避、破坏技术保护措施的规定,属于特殊侵权;在具体认定上可以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倾向认为作为大型网站的原告对其正规影视作品均采取了技术保护措施,而由被告举反证2。这一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深层链接的侵权问题;但是,在这种方案之下,为了能够让被控侵权人就其深链聚合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版权人将被迫对其版权作品采取禁链等技术保护措施,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凭什么给版权人施加这样一项义务。更进一步,这种方案无疑增加了版权人的经营负担。

篇5:最新工伤认定标准

本文依据《工伤保险条例》、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国务院法制办相关复函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对认定或视同工伤情形的相关规定及答复,总结了工伤认定的24种情形及相关认定要点,并基于《工伤保险条例》汇总了工伤1-10级及工亡赔偿标准,全文分两篇。本次2018版在2017版本上进行全新升级,对认定要点及赔偿标准均增加新内容,供实务中参考。第一篇:工伤认定实务要点

一、认定工伤的七种法定情形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法定情形有七种: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认定要点】“三工”中最核心的因素的“工作原因”,是构成工伤的充分条件,“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更多的是证明工作原因的辅助因素,同时也对工作原因

起补强的作用。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到伤害,用人单位或者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没有证据证明是非工作原因导致的,则推定为工作原因,亦可认定为工伤。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认定要点】所谓“预备性工作”,是指在工作前的一段合理时间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准备工作。诸如运输、备料、准备工具等。所谓“收尾性工作”,是指在工作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收尾性工作,诸如清理、安全贮存、收拾工具和衣物等。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认定要点】“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职工因履行工作职责,使某些人的不合理的或违法的目的没有达到,这些人出于报复而对该职工进行的暴力人身伤害;另一层是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职工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的意外伤害,诸如地震、厂区失火、车间房屋倒塌以及由于单位其他设施不安全而造成的伤害等。

“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中的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是指受到的暴力伤害与履行工作职责有因果关系。

(四)患职业病的;

【认定要点】职业病必须是职工在职业活动中引起的疾病。如果某人患有职业病目录中规定的某种疾病,但不是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于其居住环境周围有生产有毒物品的单位引起的,那么,该人的这种疾病就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中所称的职业病。职业病诊断和诊断争议的鉴定,依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不再进行调查核实,可直接认定工伤。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认定要点】因工外出期间包括

1、职工受用人单位唱派或者因工作需要在工作场所以外从事与工作职责有关的活动期间;

2、职工受用人单位指派外出学习或者开会期间;

3、职工因工作需要的其他外出活动期间。

职工因工外出期间从事与工作或者受用人单位指派外出学习、开会无关的个人活动受到伤害,不能认定工伤。

职工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从事故发生当月起3个月内照发工资,从第4个月起停发工资,由工伤保险基金向其供养亲属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有困难的,可以预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50%。职工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职工因工死亡的规定处理。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认定要点】“上下班途中”包括:

1、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单位宿舍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

2、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3、从事属于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动,且在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4、在合理时间内其他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非本人主要责任”事故包括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和非本人主要责任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和火车事故。

“交通事故”是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的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事件。“车辆”是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固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二、视同工伤的三种法定情形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视同工伤的情形有三种: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认定要点】“突发疾病”包括各类疾病,不要求与工作有关联。“48小时”的起算时间,以医疗机构的初次诊断时间作为突发疾病的起算时间。注意:职工虽然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经过48小时抢救之后才死亡的,不属于视同工伤的情形。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认定要点】本项仅列举了抢险救灾这种情形,但凡是与抢险救灾性质类似的行为,都应当认定为属于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无需符合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原因等因素。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认定要点】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的职工在用人单位旧伤复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享受,但其它工伤保险待遇均可享受。

三、最高法院司法解释中认定工伤的四种情形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规定,以下四种情形可认定为工伤:

(一)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到伤害,用人单位或者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没有证据证明是非工作原因导致的;

(二)职工参加用人单位组织或者受用人单位指派参加其他单位组织的活动受到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内,职工来往于多个与其工作职责相关的工作场所之间的合理区域因工受到伤害的;

(四)其他与履行工作职责相关,在工作时间及合理区域内受到伤害的。

四、国务院法制办有关答复中认为可认定工伤的三种情形

(一)国务院法制办对《关于职工违反企业内部规定在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的请示》的复函(国法秘函[2005]315号)中认为,职工所受伤害只要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的“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规定,就应当认定为工伤。

(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安徽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适用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国法秘复函[2008]375号)认为:职工李某从单位宿舍至其父母家的情形,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的“在上下班途中”,认定为工伤。

(三)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职工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受到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的请示》的复函(国法秘函[2005]311号)认为,作为单位的工作安排,职工参加体育训练活动而受到伤害的,应当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中关于“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的规定,认定为工伤。

五、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相关答复中认为认定工伤的七种情形

(一)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退休人员与现工作单位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以及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问题的答复([2007]行他字第6号)认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2条、第61条等有关规定,离退休人员受聘于现工作单位,现工作单位已经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费,其在受聘期间因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二)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职工外出学习休息期间受到他人伤害应否认定为工伤问题的答复([2007]行他字第9号)认为,职工受单位指派外出学习期间,在学习单位安排的休息场所休息时受到他人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三)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车辆挂靠其他单位经营车辆实际所有人聘用的司机工作中伤亡能否认定为工伤问题的答复([2006]行他字第17号)认为,个人购买的车辆挂靠其他单位且以挂靠单位的名义对外经营的,其聘用的司机与挂靠单位之间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在车辆运营中伤亡的,应当适用《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认定是否构成工伤。(李迎春注:依据最高法院民一庭2013年的答复意见,个人购买的车辆挂靠其他单位且以挂靠单位的名义对外经营的,其聘用的司机与挂靠单位之间不具备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不宜认定其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有关的行政案件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法[2008]139号)认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用人单位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恢复交通、通信、供电、供水、排水、供气、道路抢修、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晶的供应、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等过程中,临时雇用员工受到伤害的,可视为工伤,参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

(五)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国家机关聘用人员工作期间死亡如何适用法律请示的答复([2009]行他字第2号)认为,鹤岗市公安局东山分局东方红派出所临时聘用、未参加工伤保险、不是正式干警的司机王奎在单位突发疾病死亡,应由鹤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参照《工伤保险条例》认定是否属于工伤、确定工伤待遇的标准。有关工伤待遇费用由聘用机关支付。

(六)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10号)认为,用人单位聘用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务工农民,在工作时间内、因工作原因伤亡的,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工伤认定。

(七)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职工因公外出期间死因不明应否认定工伤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236号)认为,职工因公外出期间死因不明,用人单位或者社会保障部门提供的证据不能排除非工作原因导致死亡的,应当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五)项和第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认定为工伤。

六、不得认定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情形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故意犯罪的;

【认定要点】“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井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的认定,应当以刑事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生效法律文书或者结论性意见为依据。过失犯罪不影响工伤认定,比如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认定要点】对于醉酒标准,可以参照《车辆驾驶人员血砸、呼气洒精含量i词值与检验》国家标准(GB19522-2004)。这一标准规定:驾驶人员血被中的酒精含量大于(等于)20毫克/100毫升、小于80毫克/100毫升的行为属于饮酒驾车,含量大于(等于)80毫克/100毫升的行为属于醉酒驾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医疗机构等有关单位依法出具的检测结论、诊断证明等材料,可以作为认定醉酒的依据。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认定要点】“自践”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伤害自己的身体,井造成伤害结果的行为。“自杀”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残或者自杀与工作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不能认定工伤。实务中比较难做得到的是怎么证明自残或者自杀?

第二篇:工伤赔偿标准

一、1-10级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十级伤残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如下:

一级伤残:本人工资×27; 二级伤残:本人工资×25; 三级伤残:本人工资×23; 四级伤残:本人工资×21; 五级伤残:本人工资×18; 六级伤残:本人工资×16; 七级伤残:本人工资×13; 八级伤残:本人工资×11; 九级伤残:本人工资×9; 十级伤残:本人工资×7。

二、1-6级伤残津贴(按月享受)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六级伤残的,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如下: 一级伤残:本人工资×90%; 二级伤残:本人工资×85%; 三级伤残:本人工资×80%; 四级伤残:本人工资×75%; 五级伤残:本人工资×70%; 六级伤残:本人工资×60%。

说明:1)1-4级伤残津贴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2)5-6级伤残津贴由用人单位在难以安排工作的情况下支付,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3)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本人工资高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300%计算;本人工资低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下同)。

三、5-10级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上海市规定:

1)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五级伤残: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18; 六级伤残: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15; 七级伤残: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12; 八级伤残: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9; 九级伤残: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 十级伤残: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2)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

五级伤残: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18; 六级伤残: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15; 七级伤残: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12; 八级伤残: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9; 九级伤残: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 十级伤残: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

四、停工留薪期工资

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注:实践中主流做法是按照工伤前12个月平均工资确定(上海平均工资不包括加班费)。

五、停工留薪期护理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如果单位未安排护理,则由单位支付护理费。

六、评残后的护理费

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50%; 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40%; 生活部分不能自理: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

七、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费、食宿费

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以及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规定。

八、医疗费

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超出目录及服务标准的医药费该工伤职工还是用人单位承担,目前实践中各地处理存在不同做法,多数地区的做法是用人单位不承担。

九、工伤康复费

工伤职工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工伤康复的费用,符合规定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十、辅助器具费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需注意的是,辅助器具一般应当限于辅助日常生活及生产劳动之必需,并采用国内市场的普及型产品。工伤职工选择其他型号产品,费用高出普及型部分,由个人自付。

十一、工伤复发待遇

工伤职工工伤复发,确认需要治疗的,享受工伤医疗费、辅助器具费,停工留薪期工资。

十二、因工死亡待遇标准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1、丧葬补助金: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

比如,深圳目前社平工资为6054元,则丧葬补助金为6054元×6=36324元。

2、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公式:配偶:死者本人工资×40%(按月支付); 其它亲属:死者本人工资×30%(每人每月); 孤寡老人或孤儿: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 核定时上述抚恤金之和应≤职工月工资(按月计算)。

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依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2017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

故2018年度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31195元×20=623900元。

因《工伤保险条例》在全国统一执行,不管地处东部西部,抑或经济发达落后,2018年度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全国统一标准为623900元。

注:以上标准均基于最新《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及最新统计数据归纳总结。

在上下班途中发生非本人主责的交通事故,伤者不仅可以要求侵权人进行人身损害赔偿,还可以向当地社会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赔偿申请。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予以剖析。

法律依据 A、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20号)

第十二条

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

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B、专项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亲属在获得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问题的答复》(2006)行他字第12号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你院《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死亡的亲属在获得高于工伤保险待遇的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问题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原则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倾向性意见。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近亲属,从第三人处获得民事赔偿后,可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补偿。此复(请示原文见文末附件)

二00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赔偿的不同之处 A、表现形式不同 工伤通常表现为工作中或者上下班途中因意外原因所造成的身体损伤。所以工伤要求一定是在工作中、或因公外出途中、或上下班的过程中所受的意外损伤。交通事故通常表现为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重点是在市政道路上和因过错或意外。

B、两者不同点

这两者的构成要件之间有重叠,所以只要同时符合以上两点,原则上可以同时获得上述两种情况的相应赔偿。这点就是交通事故和工伤能获得双重赔偿的最根本一点。比如,小明在上班途中,在道路上发生了非本人负事故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那么小明原则上就既可以申请对方车主和保险公司的赔偿,又可以找单位请求申报工伤保险待遇。

同时获赔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篇6:2011年最新工伤死亡赔偿标准

核心提示: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18时43分报道,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骆琳今天(20日)透露,2011年1月1日起,安全生产事故中一次性死亡补偿金标准,按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

中国徐州网讯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18时43分报道,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骆琳今天(20日)透露,2011年1月1日起,安全生产事故中一次性死亡补偿金标准,按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新标准实行后,在生产安全事故中死亡的职工家属最高能获得60万元补偿金,提高近三倍。

骆琳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透露:将于近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规定,2011年1月1日起,将在高危行业和企业,试行全年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完善落实工伤保险制度,提高工伤事故死亡职工一次性赔偿标准。

骆琳:给予一次性工伤补助金标准调整为:按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发放给死亡职工亲属。同时依法确保工伤职工一次性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补助金等。

2011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据此数据计算,2011年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382180元 ,如果再加上丧葬补助金和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

安全事故中死亡的职工家属一次性获得的补偿,平均水平在50至60万元之间。这将比目前实行的“不低于20万元”的标准高出近三倍。骆琳说,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就是要加大事故企业的违法成本。

骆琳:另一方面,体现对职工生命财产的高度负责,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个十分重大的政策措施。我们要做好相关的衔接,从2011年1月1日开始。

2011年最新工伤死亡赔偿标准

发布时间:2011-1-26 11:16:00

阅读次数:71999次 作者:张士谦

2011年1月1日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正式实施,因工死亡赔偿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由48-60个月社会职工平均工资变更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由此,“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直接决定工亡待遇数额。

2011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据此数据计算,2011年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382180元,这样即便没有可供养亲属的,丧葬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之和已经突破40万,较旧《工伤保险条例》提高了2倍左右。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近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

因工死亡补助涨至人均收入20倍,城乡同命同价

发布时间:2010-12-9 8:37:00

阅读次数:6655次 作者:工伤赔偿法律网 我要评论

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12月8日发布了关于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消息,此次会议决定修改《工伤保险条例》。此前,取消上下班工伤的建议最终未获国务院认可,修改后的工伤保险条列还扩大了工伤认定的范围。

备受争议的上下班途中事故伤害算不算工伤尘埃落定,除现行规定的机动车事故以外,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也应当认定为工伤。

【补助标准】因工死亡补助 ,2011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据此数据计算,2011年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382180元 全国统一标准,实现“同命同价”

无论和现行规定还是征求意见稿相比,因工死亡一次性补助金都大幅度提高,调整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且打破了地区限制。

河南省死亡赔偿标准突破40万

发布时间:2010-9-18 10:28:00

阅读次数:7425次 作者:工伤赔偿标准 我要评论

河南省死亡赔偿标准突破40万

上一篇:“四好”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下一篇: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