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环境规划

2024-06-17

湘潭市环境规划(共6篇)

篇1:湘潭市环境规划

湘潭市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分析

一、全球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主要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美国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2、日本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3、欧盟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4、韩国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5、新加坡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6、印度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二)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1、全球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2、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总结与启示

二、湘潭市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全球化与国际产业转移

1、经济全球化

2、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

3、我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基本态势

(二)中部崛起与国内产业转移趋势

1、中部崛起

2、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3、产业转移面临的新趋势

(三)长株潭一体化与“两型社会建设”

1、长株潭一体化

2、两型社会建设

(四)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1、长沙市服务业发展概况(夏芳)

(1)总体情况

(2)服务业发展规划与措施

(3)经验与教训

2、株洲市服务业发展概况(凌佳丽)

(1)总体情况

(2)服务业发展规划与措施

(3)经验与教训

3、广州市服务业发展概况(夏芳)

(1)总体情况

(2)服务业发展规划与措施

(3)经验与教训

4、武汉市服务业发展概况(凌佳丽)

(1)总体情况

(2)服务业发展规划与措施

(3)经验与教训

三、湘潭市服务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李师)

(一)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禀赋

1、区位优势

2、传统商业文化积淀

(二)服务业良好的发展基础与发展势头(要有数据支持)

(三)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所衍生的巨大市场需求(要有数据支持)

(四)政府的高度重视与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五)其它(可以自己琢磨并创造出来)

四、SWOT分析(张炎炎)

(一)湘潭市服务业发展的机会分析(外部)

(二)面临的威胁与挑战(外部)

(三)所具备的优势(内部)

(四)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内部)

篇2:湘潭市环境规划

湘潭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5年9月

目 录

一、“十二五”回顾..........................................5(一)“十二五”取得的成就..................................5

1、基础网络.............................................5

2、电子政务.............................................5

3、社会民生.............................................6

4、两化融合.............................................6

5、信息产业.............................................7(二)存在的问题............................................8

1、顶层设计缺位,统筹协调乏力............................8

2、重应用系统建设,轻数据分析利用........................8

3、机制完善滞后,深层次问题突出..........................9

4、行业和企业间信息化水平不均衡.........................10

5、产业带动性和支撑能力明显不足.........................10

二、面临的形势..............................................10(一)转型关键时期信息化的客观需求.........................10(二)新一代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11(三)大数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12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13(一)指导思想.............................................13(二)基本原则.............................................13

1、突出特色、创新发展...................................13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13

3、整合资源、系统推进...................................14

4、政府引导、市场运作...................................14

四、建设目标...............................................14(一)信息网络设施.........................................15(二)电子政务.............................................15(三)两化融合.............................................15(四)社会与民生服务信息化.................................16

第1页(五)农村农业信息化.......................................16

五、总体架构、技术路径......................................17(一)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17(二)信息化建设技术路径...................................19

1、创建综合云平台......................................19

2、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20

3、整合提升现有业务系统.................................20

4、创新信息化应用......................................20

六、主要任务................................................20(一)完善新一代基础信息网络...............................20

1、加快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20

2、加快提升通信网络服务能力.............................21

3、加快推进“三网融合”.................................21(二)大力推进智慧湘潭“一中心、两平台”建设...............21

1、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21

2、政务云建设..........................................22

3、工业云建设..........................................22(三)加快政府智慧化应用,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23

1、提升政府信息公开能力.................................23

2、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系统.................................23

3、加强政府智能监管水平.................................23

4、提供政府智慧决策支撑.................................24

5、提高政府智能办公效能.................................24(四)积极推进民生服务普惠化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24

1、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24

2、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25

3、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25

4、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25

5、推进智慧社区(小区)建设.............................26(五)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6

第2页

1、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6

2、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程度...............................27

3、大力推进工业智能应用示范.............................27(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28

1、加快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28

2、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28

3、构建区域特色电商平台.................................28

4、推进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信息化.........................29

5、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29(七)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夯实城市发展软实力...............29

1、强化创业创新支撑.....................................29

2、积极发展众创空间.....................................30

3、发展开放式创新......................................30(八)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0

1、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31

2、加快“数字乡镇”建设.................................31

3、促进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31(九)实施“中国制造2025”,构建现代产业体系...............32

1、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32

2、推进产业模式转型升级.................................33

3、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33

七、重点工程................................................34(一)信息基础设施.........................................34

1、“宽带中国”示范工程.................................34

2、云计算数据中心......................................35

3、智慧湘潭云平台......................................36

4、智慧湘潭运行管理指挥中心.............................37(二)政务与城市管理.......................................37

1、智慧政务............................................37

2、智慧公共安全........................................38

第3页

3、智能交通............................................40

4、数字城管............................................40(三)民生服务.............................................41

1、智慧教育............................................41

2、智慧医疗............................................42

3、市民一卡通..........................................43

4、智慧社区............................................44(四)产业发展.............................................45

1、智能制造............................................45

2、智慧农业............................................47

3、智慧物流............................................48

4、智慧旅游............................................50

八、保障措施................................................52(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52(二)加强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52(三)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53(四)建立决策咨询和评估考核体系...........................53(五)建立和完善安全保障系统...............................54(六)加快建设人才支撑体系.................................54(七)加强宣传和合作交流...................................55

第4页

一、“十二五”回顾

(一)“十二五”取得的成就

1、基础网络

“十二五”期间,通过“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建设,电信、移动、联通、国安网络等通信和广电运营企业,累计投入近20亿元用于构建新一代基础信息网络。截至2015年底(预计数),湘潭市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5%,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到2015年底移动基站总数将达6000多个,其中4G移动基站约3100个,3G用户数149万户,4G用户数68万户,3G/4G移动电话人口普及率达到70%,城市家庭20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75%,农村家庭4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98%。市、县两级城区有线电视网双向网改率均达到95%以上。全面推进光纤到户,按照FTTH国标及省标要求完成城区新建小区100%覆盖,推动既有住宅建筑FTTH改造工作,到2015年底全市FTTH覆盖家庭数达到87万户。农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49万个,目前行政村固定宽带网络和移动宽带网络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2、电子政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内网平台逐步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总体框架已基本建成,结合湘潭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启用,着力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包括基础版电子地图、政务版电子地图、公众版电子地图、多版本遥感影像图、地形图、现状管线等基础空间数据库,完成了智慧湘潭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市城乡规划一站式服务与三维辅助审批系统已正式运行。在智慧公共安全方面,基本完成了公安云计算数据中心、多轨联动情报中心和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的建设。完成“数字环保”工程平台建设,实现对污染源进行动态监测。湘潭市水资源监控系统和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设施已建设完成,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智慧九华综合平台已正式运行,实现了全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达到了对公安、交通、城管、应急、民政、环保、劳动、计生等社会管理的统一集中指挥调度,为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提供以人为本

第5页 的优质服务奠定了基础。

3、社会民生

“十二五”期间,我市社会民生领域信息化取得较快发展。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已上线运行,覆盖城乡的卫生计生业务专网全面建立,以临床应用和电子病历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卫生计生服务和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社会保障卡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通过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为持卡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建立了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婚姻登记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区域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灾害信息系统、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和福彩销售网络系统等六大民政业务信息平台,提高了为民服务水平和效率。我市成功获批“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智慧旅游云信息服务平台已步入试运营阶段,来潭游客和市民足不出户便可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移动客户端等形式,查询我市旅游信息。已启动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ppp项目。

4、两化融合

2011年,长株潭三市获批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两化融合”工作成效显著,2013年4月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通过了工信部组织验收。共推选出50家重点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创建活动,这些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主要流程上数字化建设覆盖达到80%以上。湘电集团在设计研发方面广泛应用二维CAD软件,三维设计软件,机电专业分析软件Ansoft,机械结构分析软件Ansys,风电整机分析软件GHBLADE,并实现与PDM系统的集成。公司产品设计研发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江麓集团成功将信息化与企业发展战略、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生产制造融合,在提升军品智能化程度的基础上,成功开发智能塔机、全液压式压路机和液压挖掘机等新产品。平安电气将物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在新产品“矿井智能局部通风系统”、“在线监测系统”等新产品中,大大提高了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华菱湘钢集团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持计划“钢铁企业集团生产管控数字化应用示范”课题,开发了湘钢在线,板材自动组板、外委项目管理等系统,并于2013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湘钢销售在线系统上线后有效地提高了客户

第6页 服务水平和业务协同效率;板材自动组板系统上线后,有效提高了组板效率和成才率,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华菱湘钢、湘电集团、江麓机电集团、华菱线缆、迅达集团先后获批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示范企业。

5、信息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按工信部统计口径)4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亿元;软件和网络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亿元;电信运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湘潭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随着基础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至2014年,该园区共引进电子信息项目30个,合同引资200亿元,正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洼地,蓝思科技、威胜电气、全创科技、兴业太阳能、开启时代、华拓数码等一批有技术、有实力的信息产业企业相继入园。我市电子信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至2014年,全市电子信息企业共有有效发明专利126件,占全市有效发明专利的六分之一。

(二)存在的问题

1、顶层设计缺位,统筹协调乏力

我市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条块分割、孤岛丛生、重复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主要问题,其原因与信息化的建设模式息息相关。信息化一般会经历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构建满足部门需求的孤立系统到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信息孤岛”。经过若干年建设了一堆仅能满足部门任务的孤立系统,虽然实现了部门效率的提高,但组织的整体效率并没有随着IT投资的增加而同步提高,既不能保证数据的有效共享,也不能支持业务运营的一体化。同时,由于各自为政、投资分散,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没有建成统一的数据中心和支撑平台,严重制约资源的整合和应用系统的综合集成,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部门协同和智能化决策的需要。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创新建设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和前瞻部署。

2、重应用系统建设,轻数据分析利用

第7页 信息化建设初期,人们更加重视有形的硬件,更多的人力、物力投资到网络、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上,而对软件等则相对忽视,出现了“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现象。到“十二五”阶段,这种现象在政府和企业中已基本不存在,大家对软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软件与业务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但此阶段却出现了“重系统轻数据”的问题,对数据的分析、利用重视不足。在许多人眼中,信息化建设与系统实施可以直接划等号,反倒忽视了最最宝贵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化仅能满足最基本的业务流程电子化需求,难以满足领导层的决策需求,总体的效益和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同时,由于存在数据资源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和信息安全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加剧了“重系统轻数据”现象,严重制约了部门行业和单位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系统的建设,影响了信息化系统综合效能的发挥。

3、机制完善滞后,深层次问题突出

到“十二五”末期,我市信息化体系仍然存在很多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的城市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与城市发展战略,与政府和企业业务一致性不够,信息化投资的业务价值难以衡量,信息化建设和运营成本难以持续降低。同时由于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完善,虽然在项目立项、审核备案、论证评审、行政许可、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资金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验收、项目绩效评估等方面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执行难度大,难以确保信息安全,管控信息化投资风险。这些制度层面的问题不解决,信息化应用就难以持续深入。信息化建设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同步完善治理机制,优化制度和流程。从信息系统本身来看,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方式成本高、周期长,难以适应业务的快速变革;系统架构缺乏灵活性、变更困难、可扩展性差,也导致在业务发生变化时系统难以随之优化。

4、行业和企业间信息化水平不均衡

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信息化应用条件和能力有明显差异。有些部门系统建设比较完备,有些部门系统建设才起步。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基础条件较好,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差距较大,可承担的信息消费能力不同。这无形中造成了短板效应,制约了我市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8页

5、产业带动性和支撑能力明显不足

目前,我市信息化建设以单体项目形式招投标方式为主。对当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把握不够,也没有结合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对我市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不大,离应用促进产业发展,构建信息产业和产业转型新生态还有相当距离。我市信息产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形成集群、集聚效益的能力较弱,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资本金不足,缺乏电子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龙头企业,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能力不足。

二、面临的形势

(一)转型关键时期信息化的客观需求

世界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和变革时期,全球经济总体态势趋缓,国家分工格局加速调整,欧美加快推进再工业化进程,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低收入国家凭借成本优势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抢占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正在引发深远的产业变革。我市面临要素成本上升和产业同构趋势增强的双重压力,在总体上看,目前呈现“三个转型期”特征:一是产业转型进入关键期。土地资源与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现有产业竞争力下降,新技术高速发展,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和制高点竞争日益激烈。二是城市转型进入加速期。城市空间承载能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市民需求差距较大,城乡均衡发展、统筹发展压力增大,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与水平面临更多挑战。三是社会转型进入深化期。社会利益格局和需求日益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社会治理体系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转型关键时期对我市信息化的理念、思路、方法、手段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二)新一代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一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新IT”浪潮风起云涌,在“十三五”期间的几年内,它将重塑传统的信息化应用模式。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正在演化为一场作用广泛、影响

第9页 深远的颠覆性革命,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机制。如何利用移动信息化进行业务或商业模式跨界创新,未来的想象空间巨大。近几年,云计算基础资源加紧布局、核心技术逐步完善、云服务意识日趋深入人心。IT基础构架是由标准化的底层(IaaS)加上抽象化的中间层(PaaS)构成,抽象化的中间层包裹标准化的物理层形成的新IT基础构架,支撑最上层的个性化应用,实现应用的快速开发和部署,最终支持业务的个性化、快速化变革。未来几年,物联网及智能管控技术将取得更深入的应用,基于传感技术的“物物互联”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人互联”以及它们的集成应用,将使政务、民生服务、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城市现代化走向更高水平,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三)大数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

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政府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大数据应用能够揭示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促进社会事业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将极大提升政府整体数据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手段。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将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逐步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大数据推动社会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可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水平和效率。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发掘和释放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有利于更好发挥数据资源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总之,大数据持续激发政府社会治理模式、经济运行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已

第10页 成为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各领域促进业务创新增值、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我省“四化两型”战略部署,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系统推进。围绕“政务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三大主题,整合资源、集约建设,大力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运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精准高效、多方协作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建立运行可靠、安全平稳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城乡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的新格局。大力推进信息化、智慧化应用建设,同步带动信息产业、智慧产业发展,打造具有湘潭城市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智慧化应用体系、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全面建成和完善智慧湘潭总体框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政务、社会经济、民生服务、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城市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二)基本原则

1、突出特色、创新发展

要把握自主创新的机遇,大力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增强创新能力。要创新建设和运营模式,打破行业和部门壁垒,改变传统观念和习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鼓励和支持各区域、各行业、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符合自身特点、体现自身特色的推进方式与途径。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从服务“四个全面”和“四化两型”建设和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行业信息化发展,统筹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两个层面,节约资源,提高效率,防止重复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3、整合资源、系统推进

把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作为我市信息化和“智慧湘潭”建

第11页 设的重点和难点来抓。整合资源,建设全市统一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构建并不断完善政务云平台和产业云平台,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抓手。推进信息化,建设“智慧湘潭”不能为技术而技术,为应用而应用,一定要结合城市发展,结合部门和行业的特点系统推进。

4、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国制造2025”、“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指导下,强化政府在整体规划、整体推进、政策保障等方面的作用,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用于我市信息化和“智慧湘潭”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建设。理顺、协调政府、企业和公众相互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市场主体的作用,加强沟通合作,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构建、巩固、发展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建设局面。

四、建设目标

到“十三五”末,覆盖城乡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形成精准高效、多方协作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建立运行可靠、安全平稳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打造以人为本、惠及城乡的民生服务新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政务、经济、社会事业、民生服务、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信息产业成为先导性支柱产业,“智慧湘潭”框架基本形成,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0.85以上,最终实现“富裕文明、生态宜居、美丽湘潭”的总目标。

(一)信息网络设施

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无线城市和网络融合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城区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光纤到村,城乡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 Mbps(兆比特/秒)以上,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50Mbps。各种形式的宽带接入用户达到50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80%,3G/4G用户普及率达到95%,县级市有线电视网双向网改率达到70%,市级达到90%。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500G。

(二)电子政务

打造高效、廉洁、阳光政府,全面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政

第12页 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企业和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服务。市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100%,县(市)区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90%。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平台基本建成,政府网站在线服务能力大幅增强,信息公开、在线办事、政民互动得到普及并富有成效。建成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机制。

(三)两化融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培育建成5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先进装备、汽车、电子和国防军工等行业产品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制造、矿山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工业、国防军工等重点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智能制造模式基本形成,出现一批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市级工业云平台和区域特色电商平台建成运行,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率达到65%,信息化覆盖80%的主要业务过程,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80%以上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两化融合”综合指数达到0.90以上。

(四)社会与民生服务信息化

大力推进社会和民生领域的数字化、智慧化应用,全面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人民生活居住环境,市民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医疗保健卡和电子健康档案覆盖85%城乡居民,电子病历覆盖100%医院。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建成,手机电视用户达到50万户,数字交互电视用户达到40 万户,IPTV整合超过5万小时点播节目内容资源,用户达到20万户。远程教育网络覆盖100%的学校,劳动就业公共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持有人数达到150万以上,惠民一卡通用户数达到100万,逐步实现办事出行消费“一卡通”、形成“一卡通用、一卡多用”的数字化民生服务体系。

(五)农村农业信息化

农村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向纵深领域

第13页 推进,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提高到50%,数字村镇建设达到60%,农村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覆盖全市所有农户。

五、总体架构、技术路径

(一)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

总体架构设计框图

湘潭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如上图所示,可以划分为“四横两纵”。“四横”按照功能划分为城市感知网络层、数据层、平台层和行业应用层。“两纵”是标准规范及法律规范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城市感知网络层是基础。通过构建感知全城的传感器网络和高速泛在的城域互联网,对湘潭全城的运行状态进行实事监测,获取第一手原始信息,并由高速城域网络向上传递,为数据加工及行业应用提供原始数据积

第14页 累并负责信息传输。

数据层和平台层是支撑。主要由云计算中心、数据汇聚平台构成。云平台将构建一个跨行业、跨各主要职能部门、可异地分布资源,可进行高性能计算、海量数据存储、数据共享、数据分析,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的云环境。利用城市感知网络收集、传输的来自城市中主要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通过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为各类行业应用提供支撑。引导湘潭市新建业务系统直接使用云计算中心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并对已有数据中心、机房逐步向云计算中心对接、迁移。实现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互通互联。同时,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加工,存储后,形成支撑各类行业应用的标准格式和统一支撑平台,便于行业间数据的交换共享和深加工,为各类行业应用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行业应用层是重点。在城市基础保障的支撑作用下,各类行业应用是服务于具体行业领域的主要角色。在专业化的系统和海量标准化数据的支撑下,各行业领域将会获得科学有效的指导,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产业提升方面有积极作用。

标准规范及法律规范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贯穿湘潭市智慧城市架构的各个层面的行业规范、技术标准、法律法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规范,用于指导各层面建设并保障信息安全,与各层面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信息化建设技术路径

1、创建综合云平台

建设智慧湘潭综合云平台,重点搭建政务云平台和工业云平台,支持电子政务类业务、城市管理类业务、企业服务类业务、民生服务类业务等。包含城市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应用支撑共享平台及虚拟化平台三部分建设,以满足未来对IT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城市基础数据信息整合、城市行业应用互通与共享三个层次的需求。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需要利用面向服务的理念进行构建,以XML为信息交换语言,基于统一的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和数据交换协议进行数据封装,利用消息传递机制实现信息的沟通,实现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的共享交换,最终达成各部门智慧应用间的资源共享。全市的人口数据、企业数据、宏

第15页 观经济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需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上统一进行共享交换。

应用支撑共享平台需要提供数据支撑组件和能力引擎组件。数据支撑组件包括搜索引擎、报表引擎、数据分析引擎等模块,可以用于快速开发数据检索及分析类的应用模块。能力引擎组件包括工作流、门户框架、离线/在线流程设计器、表单设计器等模块,基于这些模块,云平台可大幅提升上层应用的开发效率和质量。此外,应用支撑共享平台还需提供完整的开放环境,用于将整个系统内部的数据和业务能力封装为服务,并对第三方业务系统和应用开放,实现跨系统的数据和业务的无缝集成。

资源虚拟化平台对IT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管控、动态调度、弹性增长、按需使用的IT资源池,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和浪费。

2、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

从提升湘潭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的角度出发,初步建成融合3G、LTE、WiFi及宽带固网的城市高速网络,达到全城区高速安全、多层次、立体化网络覆盖。加快建成云计算中心、数据支撑平台,电子政务数据交换等公共信息共享平台,避免各部门重复建设。加强各类外场感知设施建设,包括视频监控、道路信息采集装置、空气、水质监测设备等,实现对城市状态的全面感知。加强各部门业务基础系统框架建设,实现与城市中心平台的互通对接。

3、整合提升现有业务系统

依托现有信息化基础以及计划建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工程,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功能提升、信息梳理和整合,达到现有资源的高效复用,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对缺少信息化建设的领域加快建设,有序推进。同时加强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充分发挥现有和新建系统的使用效率。

4、创新信息化应用

深化信息化应用建设,实现管理、服务、产业的信息化延伸和社会化拓展。基于现有信息化设施和共享信息资源,充分集合政府和社会智力,在应用功能设计、建设、运营等环节积极创新,将信息化应用拓展到城市的各个领域,实现智慧湘潭的持续创新。

第16页

六、主要任务

(一)完善新一代基础信息网络

1、加快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

以多种方式推进光纤向用户端延伸,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宽带接入网络的建设,逐步建成以光纤为主、同轴电缆和双绞线等接入资源有效利用的固定宽带接入网络。加大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力度,扩大3G网络覆盖范围,提高覆盖质量,协调推进TD-LTE商用发展,加快无线局域网重要公共区域热点覆盖,加快推进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推进城域网优化和扩容,加快接入网、城域网IPv6升级改造,探索宽带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合作新模式。大幅提高网站接入带宽,优化空间布局,实现互联网信息源高速接入,同步推动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外网网站系统及商业网站系统的IPv6升级改造。

2、加快提升通信网络服务能力

促进网间互联互通,大幅提高网络访问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费,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使互联网下沉为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都能使用,人、机、物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增强北斗卫星全球服务能力,构建天地一体化互联网络。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商用部署,加强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地址管理、标识管理与解析,研究部署工业互联网网络架构体系,构建开放式网络创新试验平台。

3、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进一步加快数字电视网络整合改造,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业务运营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开展“三网融合”和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试点,创新模式,探索经验,逐步推广。

(二)大力推进智慧湘潭“一中心、两平台”建设

1、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

加快云计算数据中心、共享交换平台及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信息公共服务体系,为“智慧湘潭”应用系统提供强大支撑。加快建设和完善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大力拓展相关应用服务。

第17页

2、政务云建设

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的目标,充分发挥云计算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等优势,充分整合现有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为全市各级各单位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功能、信息资源、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服务,形成大数据、大共享格局,优化政府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降低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成本,增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能力,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推动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大安全可靠的软硬件产品应用力度,带动信息产业发展,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保障政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推动电子政务向集约、高效、安全可靠方向发展。

3、工业云建设

工业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枢纽和工业大数据的载体。引进战略投资者,构建和运营我市工业云平台,面向宏观管理,建设工业经济管理数据库,构建工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和基于信息集成的决策支持系统;面向企业服务,建设工程机械、矿山装备、海工装备、新能源装备、分离机械装备等行业的物联网平台,建设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云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撑。支持和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构建企业私有云,建设面向企业或行业的全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和经营效率。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促进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

(三)加快政府智慧化应用,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

1、提升政府信息公开能力

根据国家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求,政府将借助云平台和信息化手段,积极推动政府行政执法信息公开。其中涉及规划、卫生、建设、环保、安监、食品药品等领域,将作为首批公开的目录体系。信息公开保持日常更新及时,确保公开内容规范到位。

第18页

2、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系统

通过PC平台、智能终端APP等渠道,为市民提供一站式便捷公共服务。市民可以轻松获得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以及衣食住行等各类公共服务信息;为市民/企业提供办事流程咨询、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在线预约、在线申报、办事进度跟踪等办事服务。智慧公共服务以市民一卡通为核心,为市民提供身份识别、综合缴费、公交刷卡、门禁、小额支付等服务。

3、加强政府智能监管水平

采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政府监管对象进行自动感知、自动识别、自动跟踪、自动监管。围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市场监管、质量安全、质量诚信、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旅游服务等领域探索开展一批应用试点,打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合作开发和综合利用。实时采集并汇总分析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监管、检验检测、违法失信、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物流、投诉举报、消费维权等数据,有效促进各级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4、提供政府智慧决策支撑

以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等四大数据库信息资源为基础,充分挖掘经济运行数据和国税、地税、工商、统计、财政、贸易等部门数据,有效利用数字城管、公安、水利、交通、环保、旅游、食品药品监督、卫生、教育等部门已有的社会监管数据资源,采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库系统等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决策平台,对数据资源进行多维分析,利用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知识挖掘,开发和整合相关应用系统,并根据领导需要自动生成统计报表,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客观反映当前经济运行态势和社会管理情况,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为政府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5、提高政府智能办公效能

围绕优化再造政务流程、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拓展深化网上办公,运用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文件密级标志等技术,实现公文、信息、简报等电子文件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传递,以及公文办理、信息采编、会议

第19页 组织、值班管理等日常工作的信息化。积极开展视频会议、移动办公等应用。

(四)积极推进民生服务普惠化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

1、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网络教育的普及应用,创新数字文化和网络教育发展模式,开放公共教育资源,构建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环境。建设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和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水平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各类院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等各种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展现智慧校园各类管理信息、生活信息,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以健全医疗智慧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完善市、县(市)区两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五项功能及应用。加快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引导医疗机构面向街道、社区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3、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

推进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和数字文化馆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一批数字内容素材库,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媒体和旅游等服务,培育形式多样的新型业态。

4、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与省对接的、全市统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平台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居住退休人员管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和结算等服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信息服务向街道、社区和乡

第20页 镇村延伸,加快全面覆盖和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等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建设惠民“一卡通”工程,整合通用就诊卡、社保卡、医保卡、农保卡、公交卡、健康档案、公用事业缴费、小额消费支付等功能,逐步实现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智慧便民服务。积极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城市服务,开展网上社保办理、个人社保权益查询、跨地区医保结算等互联网应用,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

5、推进智慧社区(小区)建设

结合物业管理建立社区(小区)综合服务中心,整合物业管理、停车管理、门禁系统、安防监控、生活配送、电子支付、智能家居等系统,为业主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节能、高效的生活环境。建设小区公共信息管理系统和业主家居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小区内信息互动和共享。发展社区经济,在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

(五)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大力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规模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工艺(CAPP)、辅助制造(CAM)应用水平,普及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推进先进装备、新能源装备、汽车、电子等行业骨干企业的计算机辅助技术的集成应用,普及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应用,普及和深化企业资源计划(ERP)应用,推进PDM、财务系统与ERP的集成应用。加快钢铁、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信息化改造,促进节能减排。推进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立安全生产新模式。按分批推进工信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贯标工作,促进企业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发展,提升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的关键能力。用3年时间打造50家行业领先的两化融合标杆企业。

2、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程度

在机械设备、工程机械、汽车制造、港口机械、矿山装备、新能源装

第21页 备和国防军工等行业加快装备智能化步伐。大力培育和发展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鼓励智能制造装备研制企业向产品设计、工程承包、远程故障诊断、专业维修维护、备品备件供应、设备租赁、再制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多元化、服务化发展,促进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由产品制造型向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工程总包、全程服务型企业转变。

3、大力推进工业智能应用示范

加快工业智能在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制造、矿山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工业、国防军工等重点产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动自主研发成套智能制造装备在企业设备更新换代中的应用与推广,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结合行业发展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

1、加快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鼓励B2B、B2C电子商务平台从产品销售和广告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促进生产和消费环节对接,形成个性化定制生产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模式。大力发展先进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精品钢材、医药食品、电子、轻纺、新能源产业集群和行业电子商务,构建行业网上商城。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整合资源,积极向供应链协同平台转型。

2、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农资批发市场对接电商平台,积极发展以销定产模式。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着力解决农副产品标准化、物流标准化、冷链仓储建设等关键问题,发展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开展生鲜农产品和农业生产

第22页 资料电子商务试点,促进农业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发展。

3、构建区域特色电商平台

立足城市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引导各类电子商务业态和功能聚集,推动电子商务产业统筹协调、错位发展。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特色农产品、医药食品电子商务,构建具有湘潭产业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区域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提升企业精准营销能力,激发市场消费需求。鼓励企业利用移动社交、新媒体等新渠道,发展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拓展全球经贸合作。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检验检疫、结汇等关键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4、推进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信息化

鼓励制造业企业和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推进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推动区域性、行业性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电子标签、自动识别、自动分拣、可视服务等技术在物流企业、物流园区推广应用,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实时跟踪、网络化管理以及库存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货物调度效率。加快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

5、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

加快推进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促进人员、货源、车源等信息高效匹配,有效降低货车空驶率,提高配送效率。加快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结合构建物流信息互联网络,加快推进县到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七)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夯实城市发展软实力

1、强化创业创新支撑

引导互联网企业、各类平台服务商、基础电信运营商利用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平台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等资源,提供研发工具、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提

第23页 高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培育和孵化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构件和完善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集聚创业创新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

2、积极发展众创空间

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充分利用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商贸企业集聚区、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现有条件,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实施新兴产业“双创”行动计划,建立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

3、发展开放式创新

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推动各类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与互联网开放平台联动协作,为创业团队和个人开发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加快发展创业服务业,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引导建立社会各界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技术成果转移和协同创新。

(八)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支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产销衔接,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化、组织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变革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值空间。规范用好农村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土地流转透明度,保障农民权益。深化和普及农民、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健全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实施农村信息化民生服务工程。促进城乡社会管理和服务等系统的对接和协同,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

第24页 化。

2、加快“数字乡镇”建设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农村村镇信息化建设,构建农村村镇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家庭的电子社区网络,推动电子政务、科技普及、网上购物、网上教育、网上健康指南、网上防灾减灾指南、网上互动智能气象台等各类便民信息服务。建设数字村镇,数字家园。

3、促进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在基础较好农业龙头企业和乡镇,普及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推动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智能设备的应用普及和互联互通。

建立农副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制度标准建设,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

加快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化进程,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为灾害预警、耕地质量监测、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提供服务。促进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九)实施“中国制造2025”,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第25页 制定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在塔机、挖机、桩机等工程机械行业、风电、海工装备、矿山通风、矿山机车等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组织开展试点示范,重点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

2、推进产业模式转型升级

从设计研发、生产过程、企业管理多环节积极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采用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知识库和模拟仿真技术支持智能化设计系统,并行、协同实现产品的全数字化设计,结构、性能、功能的模拟与仿真优化;推进智能化生产,大幅度提升生产系统的功能、性能与自动化程度,打造智能工厂和企业;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管控模式发展,使企业运行各环节各要素各业务协同规划与优化管理。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普及应用,促进制造业由流水线生产向定制化规模生产,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催生产业模式转型与创新。

3、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应用软件、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应用电子、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三维图形等关键技术。加快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战略合作,增强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一代通信和计算机产品。加大宽带网络核心设备、高端光电子器件、智能终端等高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着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及系统。围绕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通过嵌入式软件等技术提升和改造现有制造业,开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产品。加快先进矿山装备、海洋装备、新能源装备等行业嵌入式系统发展。推进汽车电子集群发展。大力发展汽车安全系统相关电子产品如ABS、ESP、TPMS等,GPS导航系统相关电子产品如车载GPS导航仪、电子地图存储设备、导航软件等,其他通信娱乐系统相关电子产品如后座

第26页 影音系统产品、车载音响、车载电视、车载DVD、车载MP3等,形成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培育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产业。积极把握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着力引进领军企业和新兴潜力企业,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向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到2020年,建成1-2个省级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培育3-5家移动互联网骨干龙头企业。以智慧湘潭建设为契机,引进和培育并举,大力发展物联网及相关产业。

七、重点工程

(一)信息基础设施

1、“宽带中国”示范工程

宽带提速。投资20亿元,用于宽带骨干网、接入网和城域网的建设,提升网络流量疏通能力,优化网络架构,扩容网间带宽,保障连接性能,增强网络安全可靠性,到2020年底,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1000Gbps。加快推进以4G网络为主移动互联网建设,投资30亿元,新建4G基站2万个,到2020年,4G信号覆盖区域达95%以上,4G用户突破150万户,4G移动电话人口普及率超过60%。加快农村地区光纤接入和宽带无线网络建设进程,因地制宜采用光纤、铜线、同轴电缆、3G/4G、微波、卫星等多种技术,提高宽带网络覆盖范围,丰富宽带网络接入模式。投资10亿元用于IPv6升级改造和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推动互联网与下一代广播电视宽带网的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和支撑系统的IPv6改造进程,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和完善IPv6商用网络,加快形成IPv6为核心的全新互联网架构。光纤到户。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必须按照国家《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湖南省住宅小区和商住楼通信设施建设标准》建设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的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切实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光纤到户宽带设施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不得接入公用互联网。加快推进既有住宅小区及商住楼光纤到户改造,到2020年,光纤接入用户达到50万户。

三网融合。投资10亿元,用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升级

第27页 改造,确保网络设施满足三网融合业务发展需求,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丰富三网融合业务应用。

2、云计算数据中心

云计算数据中心包括云计算中心、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公共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主要整合政府各部门与社会各行业的信息资源实现业务联动和信息共享的功能。制订全市统一的数据交换目录体系,统一的业务集成规范。数据交换部分包括数据交换服务系统和数据整合服务系统。公共基础数据库是由业务数据仓库、多媒体数据仓库和共享数据仓库组成,公共基础数据是基础且变化频率相对较低的信息资源,是城市公共数据的“纲”。结合湘潭市目前实际情况,公共基础数据库内容如下:共享数据仓库:人口、法人数据库,地理空间信息库(GIS系统)。业务数据仓库:城市公共交通数据库、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城市市民卡数据库、城市智能建筑数据库、旅游业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人口、经济、社会管理数据库等。多媒体数据仓库:城市可视化视频信息库等。

3、智慧湘潭云平台

智慧湘潭云平台包括“智慧湘潭”门户、重点领域的云计算服务。“智慧湘潭”门户包括移动终端、PC端等类型的城市门户,全面整合公共事业、电子政务、就业信息、消费购物、金融服务、生活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校园、交通物流、地理旅游等等十大类信息化应用,是物联网应用的展示平台、移动信息化的应用平台、信息惠民的服务平台。

重点领域云计算服务包括“政务云”、“工业云”、“公共云”、“私有云”等,实现全市政府、产业、民生等领域信息化向云端转移,实现动态构架打破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网络、数据和应用中的物理设备障碍,集中管理和动态使用物理资源及虚拟资源,提高弹性和灵活性,减低成本和管理风险、改进服务,促进政府和企业减少成本,为环境保护提供更高的可行性。

平台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支撑技术、科学管理工具套件库以及公共基础服务,为整个综合信息平台的业务功能实现,提供支撑。平台系统上实现城市管理、应急指挥、资源调度和民生服务等业务功能。基于整合、共享区域内公共资源数据,承载“智慧”要素,全面拓展公共信息服务。依托

第28页 目录管理与服务体系,提供共性问题的统一处理,解决某一个部门或机构难以独立完成的公共能力,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各类应用及其协同提供基础性支撑。利用专家系统、仿真等“智慧”的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工具、模型,支撑湘潭息化建设的“智慧”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4、智慧湘潭运行管理指挥中心

利用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湘潭云平台强大的数据抽取、清洗、存储、分析处理、共享交换和数据管理等功能,建设“智慧湘潭”运行管理指挥中心。中心能准确地搜集、分析和处理有关城市管理运营、经济运行、突发事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信息。包括公共安全、应急调度、交通、城管、消防、卫生防疫、经济运行、水电气资源、公共服务等信息的利用,整合来自多个城市系统的实时信息,加以分析处理,制定有效合理的决策方案,快速响应和处理各类事件和事务。实现城市管理运营、经济运行的全面感知和“管、控、营”一体化。

(二)政务与城市管理

1、智慧政务

建立起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服务体系。规范我市政务内网、政务外网、政务专网建设,整合资源,逐步构建一个覆盖面广、带宽高、稳定性强、安全可靠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使办公、审批、服务最大限度地“网络化”。

建设统一的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网上政务服务信息平台。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便民服务机构依照“依法履职、用心服务、规范高效、马上就办”的要求,以“一窗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个口收费”的模式开展审批和服务,建立起统一、规范、高效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

建设我市移动政务服务APP,打造全天候在线、不间断服务的网上政府。通过移动数据网络、WIFI、二维码、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让市民在手机等智能终端上就能得知最新政务要情、翻看权力清单、了解办事指南、查询企业信用和办理各种缴费,提高市民的各项政务服务体验。

建设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统一为市、县(市)区、乡(镇)政府和各级机关单位部门提供网站基础平台服务,搭建金字塔型的三层网站平台

第29页 体系,实时监控管理全市各级政府、部门网站,改变政府、部门网站服务散、乱、无标准的现状,建设统一规范的政府网站体系,更加及时、准确、有效的发布政府信息,开展互动交流、提供公共服务,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积极作用。

建设政务信息基础数据库。进一步加快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共建共享,有序推动基础信息资源库分别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部署。围绕重点应用领域,开展基础信息资源应用试点,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大应用范围,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实时更新的基础信息数据服务。

通过建立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有效连接和共享所有的政务应用和数据资源体系,并为访问者和管理者提供一个统一一致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打破信息孤岛,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

2、智慧公共安全

夯实“金盾工程”二期建设成果,推动传统警务向现代警务、技术保障向资源服务的转变,深入实施全市警务顶层设计,优化完善公安信息化整体架构,提高各警种、各层级和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程度,提升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完善优化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为全警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供公共技术环境和服务支撑,优化图像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搭建集视频联网、图像侦查、指挥研判为一体的图像综合应用平台,推进警用数字集群(PDT)窄带无线通信专网建设,推进湘潭本地化移动警务通建设。加强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智能警务、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组织实施我市公安部应用创新研究计划项目,为湘潭公安机关打击破案、维稳保安、服务社会提供有力工具与手段。

构建公安大数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着力深化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优化完善全市警务信息中心,整合各业务警种、部门的信息资源,特别是人员、车辆、通讯等各类动态轨迹信息,整合政法机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提升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第30页 完善公安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建设,逐步提升公安信息网硬件国产化率,着重解决云计算、大数据及互联网的公安应用安全问题,为公安工作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开展全市信息中心容灾中心、备份中心建设。

加快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落实完成省公安厅部署的完成省、市、县三级视频联网共享平台升级改造,建立跨部门、跨地域视频图像信息采集共享体系。推动视频监控联网共享平台与卡口查缉布控、电子信息采集等系统的对接,建设全市视频联网应用平台。推进深化视频分析研判与应用,加强对机场、车站、码头、公交站、地铁站、公安检查站、治安卡口等目标和部位,实时监控,强化对群体性事件的预警预测,提升预警和发现能力。

构建一体化、扁平化通信指挥体系,为提升公安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提供畅通、高效、高质的通信保障服务。以《公安科技信息化标准体系》为基础,结合湘潭市公安信息化建设实际,构建湘潭市公安科技信息化标准化体系。

3、智能交通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等有效的集成运用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高效、便捷、安全、环保、实时、准确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它有助于最大程度的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高效、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

建设交通基础工程。包括对市区路口进行交通渠化;对路段、路口的行人过街提示、警示、安全设施进行完善,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合理分配路权,合理分配左转、直行、右转的车辆行驶车道数,提升路口的通行能力;建设中央、机非隔离设施、提示、减速、警示、指引标志等安全设施,保证道路车辆的安全。

优化交通组织。包括大货车行驶路线规范、停车设施规范、公交设施、单行路径的规划。协调交通管理,协调医院、学校、体育场馆等场所,协调货车集散地停车、行车问题,合理设置出入口,避免对道路交通秩序的第31页 干扰。

建设交通科技设施工程。包括智能交通管控中心、交通信息资源平台、智能交通管控平台等内容。

4、数字城管

建立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湘潭特色的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实现城管业务办公审批业务信息化,实现数字城管与警用信息系统信息共享、数据交换。

建设标准体系规范。将湘潭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有序整合,使之服从于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实现系统建设和未来扩展有章可循。

制定城市管理运行流程。城市管理流程是在监督、指挥、执行管理体系下的具体办事流程,这一流程的主要参与者是信息采集员、指挥监控中心(受理员、值班长)和专业部门(包括街道(镇)、社区等),形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闭环流程。

制定数字化城管指挥手册。事部件分类和指挥手册是数字化城管的管理依据和处置标准。根据住房和城乡住建部标准制定湘潭市城市管理问题的大小类标准,并梳理各项小类问题的责任部门和处置时限等内容,使得建成后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能够顺畅运行。

建立评价体系。数字城管的评价体系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内评价和外评价,内外评价体系综合后的得分将作为各级政府、各专业部门和监督指挥中心在城市管理中的工作评价成绩。将评价结果进行合理化的利用,将对各部门、单位进行考评,保证系统长效的运行。应用方面可采取一点查询、多点评价。

开发信息系统。按照湘潭市城市管理体制特色,建立“统一指挥、统一监督、统一网络、多层次服务”和“部件先属主后属地,事件先属地后属主”的管理模式数字城管组织体系,设立城市管理指挥监控中心。

(三)民生服务

1、智慧教育

加快“三通两平台”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教育均衡化进程,着力构建覆盖全市城乡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实施 ““三通两平台”工程,第32页 包括基于IPv6/IPv4技术的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校校通”为“班班通”提供基础网络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市内教育城域网、市信息中心网络,以及市直与四区122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园网的改造;将所有学校及市教育网络中心通过专线打造成一个市级教育城域网;学校通过不低于20M光纤接入到教育城域网;市教育网络中心作为“校校通”网络的核心节点,通过光纤分别接入到城域网、互联网。

实施“班班通”建设,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内容通到每个班级,并系统、有效地应用于备课、课堂教学、学习以及其他教育业务之中,解决信息化环境与资源的创造性应用问题,解决优质资源在课堂上有效应用问题。

建设教育平台,打造教学信息充分共享、社区化学习性质的教学生态系统;资源持续更新,获取途径高效便捷;以校园空间为载体进行信息传递、分享和交互;多角度授课,多模式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提升综合教学水平。

2、智慧医疗

以业务和管理需求为导向,全面建成实用、共享、安全的人口健康信息网络体系,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卫生计生服务与管理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和保障。

健全制度和统一标准体系。结合我市实际,健全人口健康信息化管理制度,完善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完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和运维管理的工作机制。

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建设和应用。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支撑区域内基层卫生计生机构间信息动态共享及业务协同,提升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应用服务水平。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实现医院内部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加强公立医院行为监管。

统筹建设卫生计生各项业务领域的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涵盖公共

第33页 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应用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视联网、智能卡等新技术,提升人口健康信息化业务应用水平。

合理构建市、县两级信息平台。建设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分级管理、安全可靠的市、县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建设人口健康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计生各项业务相向协同,同时集中数据信息资源,发挥大数据应用优势,有效提升人口健康科学决策和服务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与应用。以居民健康卡为联结介质,依托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有效共享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

3、市民一卡通

市民卡是集社会保障、日常消费、银行业务、公共服务、行业管理、商业应用等应用于一体的载体,主要应用范围包括三大领域:政府服务、公共和社区服务、消费支付与商业应用。市民卡将传统的社会保障卡、公共卡、银行卡、商业卡集于一身,将政府服务、公共服务、金融支付、商业应用四大主体功能的高度集成,真正实现 “多卡合一、一卡多用”,实现社会保障卡跨业务、跨地区、跨部门的通用,为广大单位和城乡居民提供全面、便捷、高效的各项政府公共服务。

建立社会保障“一卡通”应用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卡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领域全面应用,通过市级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人社信息系统与各类政府公共服务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支撑社会保障卡在其他政府公共服务领域以及金融业务领域的全面应用。

建立社会保障“一卡通”服务体系。为广大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支持与湘潭市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的无缝对接,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

建设湘潭市社会保障“一卡通”信息系统。根据金保工程(二期)和社会保障“一卡通”要求,结合省人社厅统一规划,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湘潭市各级人社部门的业务经办能力、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均等普惠程度。

第34页

4、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是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

智慧物业管理。建设社区物业的智能化集成系统,包括停车场管理、闭路监控管理、门禁系统、智能消费、电梯管理、保安巡逻、远程抄表,自动喷淋等相关社区物业的智能化管理,实现社区各独立应用子系统的融合,进行集中运营管理。

社区电子商务服务。针对社区住户,依托实体店和电子商务平台,以提供服务为经营理念,满足社区居民日常消费。包括传统标准化产品,同时也包含家政、教育、医疗、生活等服务性产品。从而实现社区业主更方便廉价的购物体验。

智慧养老服务。引导和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事业,整合IT产业优势资源,建设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完善老年人信息数据库,同时,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云服务和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化呼叫救护服务,居家养老和老人健康远程监控系统等,使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健康状况得以有效管理,专业医护团队、养老服务团队及时为老人提供优质服务。

智能家居系统。借助现代物联网、电气控制、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打造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现代化居住环境。智能家居不仅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还能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帮助人们有效安排时间、节约各种能源,实现家电控制、照明控制、室内外遥控、窗帘自控、防盗报警、定时控制以及网络远程遥控等功能。

(四)产业发展

1、智能制造

推进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提高规模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工艺(CAPP)、辅助制造(CAM)应用水平,推进先进装备、海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矿山装备、汽车、电子等行业骨干企业的计算机辅助技术的集成应用,普及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支

第35页 持湘电、江麓、泰富重工、吉利汽车等大型企业构建全数字化设计平台,广泛应用二维CAD软件,三维设计软件,各类分析软件,并实现与PDM系统的集成。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运用具有丰富设计知识库和模拟仿真技术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设计系统,从产品虚拟设计、概念设计、产品样机及工程设计和产品工艺设计全过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与协同设计。依托工业云平台并对接骨干企业数字化设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探索建立设计软件云服务模式和协同设计模式,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设计研发能力。

推进生产过程数控化智能化。针对装备制造离散型生产、冶金、化工、建材流水型生产以及各类混合型生产的特点,根据现有生产条件,积极推进生产过程和关键工序数控化和智能化。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培育数字化车间和智慧工厂。

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大力提升机械装备、工程机械、新能源装备、海工装备、先进矿山装备产品智能化程度。鼓励智能制造装备骨干企业向产品设计、工程承包、远程故障诊断、专业维修维护、备品备件供应、设备租赁、再制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多元化、服务化发展,促进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由产品制造型向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工程总包、全程服务型企业转变。瞄准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焊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产业,促进3D打印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构建CPS推进产业模式转型。支持智能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新能源装备、海工装备、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新材料等特色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综合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嵌入式系统装备技术构建工业互联网和信息-物理系统(CPS)。将互联网、物联网可供利用的数据和服务与嵌入式系统相结合,实现产品生产、远程服务的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服务。逐步实现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向定制化规模生产、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依托工业云平台,探索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云设计、云管理、云制造、云商务服务模式,实现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精制造”模式转型。

2、智慧农业

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与应用,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促进农

第36页 业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生产,加快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搭建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综合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3S技术,依托部署在粮油、湘莲、水果、蔬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建设农产品溯源系统。现代信息技术贯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全过程严格控制,实现农产品追踪、清查功能,进行有效的全程质量监控,确保农产品安全,增强用户对食品安全程度的信心,并且保障合法经营者的利益,提升可溯源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建立完善农业科技网络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农业科技,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够远程学习农业知识,获取各种科技和农产品供求信息,专家系统和信息化终端成为农业生产者的大脑,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彻底改变单纯依靠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模式。

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大力发展农村淘宝,湘莲、肉制品、茶叶、茶油、竹木制品单品网店等多种农业电商业态。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构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体系。对村镇传统商业网点升级改造,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社区直配”示范,带动订单农业发展。

打造智慧农业谷。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依托湘乡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构建包括特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农科总部园区,依托昭山、法华山等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打造美丽乡村高端休闲体验区。依托伟鸿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智慧猪场和智慧养殖农场。

3、智慧物流

搭建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依托智慧湘潭云平台,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整合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搭建物流电子政务、物流电子商务和物流智能三位一体的智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商物流、农产

第37页 品物流和冷链物流业务流程再造、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平台集仓储、运输、配送、在线交易、支付、监管、信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打破行业限制,协调部门利益,实现集约化高效经营,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加快我市物流产业发展。加强平台间互联互通,对接省内外实现全网联网调度,线下线上同步整合。通过平台对物流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管理、运作、决策和竞争能力。通过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制造、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信息互通、联动发展,提高生产、流通和物流企业的及时响应能力,促进精益生产和服务,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

创建物流信息采集跟踪系统。信息采集跟踪系统是智能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RFID射频识别系统和Savant(传感器数据处理中心)系统组成,为企业产品物流跟踪系统提供数据来源,从而实现物流作业的无纸化。而物流跟踪系统包括产品生产物流跟踪、产品存储物流跟踪、产品运输物流跟踪、产品销售物流跟踪,以保证产品流通安全,提高物流效率。建立内容全面丰富、科学准确、更新及时且能够实现共享的信息数据库是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智能物流的基础。尤其是数据采集挖掘、商业智能方面,更要做好功课,对数据采集、跟踪分析进行建模,为智能物流的关键应用打好基础。

建立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支持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订单运营、分拣加工、客户服务等功能进行整合,建立智慧化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利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感知技术,提高货物信息在仓库管理流程中数据录入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货物流转情况,合理保持和控制企业库存。通过商品编码技术,提高各类订单需求的出入库处理能力,对库存货物的批次、保质期等进行管理,实现智能盘点。利用信息系统的库位管理功能,及时掌握所有库存货物所在位置,提升物品拣选、传送、识别等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推广高性能货物搬运设备和快速分拣技术,提高仓库管理工作效率。加强仓储管理系统与生产制造企业和终端零售企业信息系统有效衔接,促进供需信息精准对接,提高货物调度效率。

建设智慧物流配送体系。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的融合,物

第38页 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与车联网的融合。重点提升物流设施设备智能化水平,物流作业单元化水平,物流流程标准化水平,物流交易服务数据化水平,物流过程可视化水平。加强物流企业订单处理、需求分析、数据安全管理;推动物流业线上线下结合,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发展。促进物流园区、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货物信息的精准对接,加强人员、货源、车源和物流服务信息的有效匹配。优化配送路线,加强与智能交通系统对接,依据实时路况动态调整配送路线。实现自动调配,鼓励运用北斗等导航定位技术,实时记录配送车辆位置及状态信息,利用云计算技术,做好供应商、配送车辆、门店、用户等各环节的精准对接。加强流程控制,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物流配送车辆、人员、环境及安全、温控等要素的实时监控和反馈。

创建智慧物流企业和园区。着力建设一力公路港、湘钢洪盛工业智慧物流园区,步步高商贸智慧物流园区、高新区电商智慧物流园区和天易农产品智慧物流园区。培育发展天士力医药物流、星宇电商物流、时代金阳和伟鸿冷链物流等20个智慧物流示范企业。大力发展“仓配一体化”、冷链物流、生鲜物流、供应链物流、平台型物流等新兴物流业态。发展电子商务“极速物流”、“精准物流”,实现“当日达”、“半日达”等更快速、便捷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

4、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在新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通过信息技术和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的融合,使旅游资源和旅游信息得到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应用,并服务于公众、企业和政府等的旅游发展形态。围绕“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以湘潭“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将“大旅游、大产业、大融合”观念融入旅游信息化发展中,打造湘潭旅游信息服务中心,运用信息化手段发展旅游业,促进湘潭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智慧旅游数据体系。建设基于旅游信息标准的旅游信息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系统,实现按照统一的旅游信息采集规则、统一的数据标准集中存储、统一的交换标准平台发布,最终实现旅游信息的智慧化。

第39页 建设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等全新服务,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通过科学的信息组织和呈现形式让游客方便的获取旅游信息,帮助游客安排旅游计划;通过基于物联网、无线技术、定位和监控技术,让游客旅游过程更顺畅,提升旅游舒适度和满意度,为游客提供旅游安全保障和旅游品质保障;推动旅游公众服务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推动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向现代的旅游消费方式转变,引导旅游习惯,创造新的旅游文化。

建设智慧旅游管理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通过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形成旅游预测预警机制,保障旅游安全,有效处理旅游投诉,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主动获取游客信息,积累游客数据,了解游客需求、意见建议及旅游企业信息,增强游客、旅游企业和旅游主管部门的互动,推动旅游产业整体发展。

建设智慧旅游营销体系。包括旅游舆情监控分析、旅游营销效果评价和旅游自媒体营销,成为湘潭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助推剂,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成为全省智慧旅游的发展先行先试,作为全国智慧旅游建设的新样板和典范。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

强化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策与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和牵头协调、监督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项目及相关工作。加强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促进市与区县之间、各部门之间信息化工作的协同配合。

第40页 建立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部门对本系统、本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职能,避免重复建设,推动资源共享与深化应用,加强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制定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工程项目实施;使用财政性资金新建、改建、扩建的信息工程需经同级经济和信息化部门的前置审查和设计方案审查,发展和改革部门立项(或核准、备案)以及财政部门的投资审查,特殊行业按照法律法规由主管部门进行审查;使用非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将工程设计施工方案报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备案。

(二)加强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坚持和国际标准技术接轨,关注国际信息化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事实上的工业/行业标准),宣传贯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信息技术标准(如网络技术标准)、信息接口标准、信息产品标准(如信息家电标准)以及信息服务标准等。采用国家标准,对接国际标准,制定满足信息化项目建设、推广应用和运行管理等各环节需要的标准和规范,重点抓好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社区和城市终端信息服务、信息安全技术和应用等领域标准规范制定工作。加强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战略研究,鼓励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在我市优势领域先行制定技术标准,并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

(三)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健全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有助于信息化发展、创新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的政策法规及配套政策体系,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信息安全、公共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信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完善信息基础网络建设环境,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构建,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网络基础。

(四)建立决策咨询和评估考核体系

成立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咨询指导。联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成立信息化规划标准研究组织,履行智慧城市发展

第41页 战略与规划、各应用体系建设方案、标准与政策研究制订等职责。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建立相应的决策咨询机制,集中民意民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做好规划滚动实施的管理,以本规划为基准,每年对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制定下一年实施计划,确保本规划得到落实,搞好滚动衔接。要设计和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为规划的有效实施和计划的制定创造条件,保障信息化建设实施计划和规划目标的有机衔接,保障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建立信息化建设评估考核体系,定期对信息化建设按责任分解要求进行评估,向社会发布评估信息。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应当会同发展和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对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工程进行绩效评价。加大考核力度,检查和督导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和计划的落实情况。对未实现批复的建设目标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项目,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将对项目建设单位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进行通报批评,项目审批部门暂不批准项目建设单位其他建设项目。

(五)建立和完善安全保障系统

主要综合利用法律、政策、管理、技术手段提供系统的安全保密管理服务。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依法定义安全等级。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满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需求的信息技术产品。开展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制定并落实符合本系统安全保护等级要求的安全管理办法。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等技术标准,定期对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状况开展等级测评,定期对重要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开展安全检查。充分重视信息资源的安全与保密工作,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严厉打击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犯罪活动,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

(六)加快建设人才支撑体系

大力培养、引进和高水平使用复合型高层次信息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网络设施与商业应用经营管理人才。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措施,重点抓好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的培训。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专业和学科调整,着力培养信息化人才。依托

第42页 高校院所、园区、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联合建立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提供教育、培训和执业资格考试等服务。以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为依托,建设信息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软件开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以湖南软件学院、湘潭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依托,建立网络数据中心、商业运营应用中高级职业技工教育培训基地。

(七)加强宣传和合作交流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宣传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积极开展以信息化建设为主题的国内外合作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和电信广电运营商等单位的合作,定期举办以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新范例、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与应用产品交流会、展示会”,宣传推介最新研究成果、产品和成功应用案例,促进更宽领域、更广范围的合作与交流,更好地汇集各方智慧和资源建设“智慧湘潭”。

篇3:湘潭市环境规划

城市雕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道路、广场、绿地、居住区、风景名胜区、 公共建筑物及其他活动场地建设的室外雕塑”[1]。因此,当传统雕塑被放置于城市这个特殊的空间环境中时,由于所处空间的不同,便产生了有别于架上雕塑(室内雕塑) 的城市雕塑 ( 室外雕塑 )。可以这样理解城市雕塑属于城市公共形态,是为特定的城市环境所创作、设计的艺术,是在公共场所或公共空间中发生和展开的艺术实践,并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保持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形成相互融合而有机统一的整体城市环境。城市雕塑具有鼓舞人心的,或者美化心灵的社会感召力,对城市文化具有一定的引导意义,是符合大众共有的审美观, 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

城市空间是实体组成的空间,是人们生活化的舞台。它可以存在于建筑物间,可以是一条街道,可以是城市中心区,甚至是整个城市,或者是更大的城市空间领域 [2]。一般来说,城市空间既可以作为组织城市空间和人们行为的区域场所,又可以通过自然地貌、绿化植被、建筑物、雕塑与景观小品等构筑城市景观,它是人们感知城市的主要媒介,也是构成城市景观的主体。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雕塑艺术本体的持续发展,城市雕塑与作为城市雕塑载体的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并因此促成了城市与城市雕塑相适应的互动发展的新趋势。当代城市雕塑归根结底是城市空间环境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一步的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环境。不管是雕塑主题和类型还是雕塑形式都应该与周边空间环境的功能和特点相适应,并能恰当地反映周边空间环境的特性,从而渲染和烘托城市空间环境,调节城市色彩,增强公众美的视觉感受。同时,城市雕塑也必须与城市环境的气氛和情调相一致, 强化城市环境空间的主题 [3]。

1. 湘潭市地理区位及城市空间区域规划

城市雕塑总体布局要紧密结合并服从依托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资源和景观系统; 结合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序列,形成城市雕塑的空间层次和序列,在城市的中心生活区、商务商贸区、经济开发区、生态生活区以及新型产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内布置与环境相适应的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城市雕塑;要结合城市景观轴线和绿色通道,形成公共环境艺术主线和视觉观赏廊道,同时结合城市主要节点、门户和特定区域从而突出雕塑作品的城市地标感知能力;还需要贴近生活,符合城市生活和市民活动的要求,要让大众真正融入城市公共艺术中去。

2.湘潭市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2.1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湘潭位于湖南省的中部偏东地区,湘江下游流域,东西横宽108公里,南北纵长81公里,总面积5005.8平方公里。湘潭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丰沛,生物资源丰富, 因盛产湘莲而得别名“莲城”。城市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高、 中部低,地势起伏较为和缓;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 平原、水面俱备。市区三面环山,湘江抱城而流,形成了“城中有水, 水中有城”的独特城市空间环境(图1)。

2.2历史人文环境特征

湘潭城市历史悠久,拥有上千年的建城历史,是楚汉文化孕育的重要腹地,也是南宋时期“湖湘学派”及晚清“湘军”的发源地, 成就了众多文化的成长。其中尤以湖湘文化和红色文化为典型代表。 湘潭人才辈出,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和彭德怀、陈赓、 谭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也是齐白石、杨度、张天翼等名人志士的家乡。被称为“伟人故里,人文圣地”。 湘潭的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历代频繁交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明代开始,湘潭万商云集、民富物丰,行业会馆、商埠多达50多处,尤以“米市”与“药都”著称,湘莲与槟榔成为了湘潭最有代表性的特产。与此同时, 湘剧、绣花、美术等民间艺术享有盛名,送灶神、接忙客、团年宴、 出天行、游春、插直佾子、唱踩田歌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素来有“小南京”“金湘潭”之称。

2.3空间结构形态特征

早在宋代,湘潭老城区便沿湘江河岸呈带状延伸格局。随着商贸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明初的湘潭古城沿湘江从东至西被划分为十八个“总”。“城总市铺相连几十里,其最稠者则在十总以上。 甲乙之货云屯雾集,为湖南一大码头”[4]。“总”是湘潭古城空间环境结构中的一大特色,所谓“总”,便是街道一段区间的名称, 即沿江街道。展开《湘潭县志》所附《城总全图》,便见各总之间设有门楼,上标各总之名,从八总到十八总,赫然醒目。“总“的设立使湘潭成为沿江发展的带型城市,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形成了“三街六巷九码头”“鱼骨状”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这种依靠湘潭的地理优势和经济活动自发地扩展而形成的古城基本格局一直保持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湘潭通过七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充分利用并强化湘江生态轴,以交通干线隔离带、绿化及生态廊道等分隔城市片区,基本形成了“一江两岸,双网连城”的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5](图2)。

“一江两岸”是指湘江“U”字型穿过湘潭中心城区,形成了“一江两岸”的城市空间格局。“U”形的水带串联起昭山、仰天湖、 金沙滩、万楼遗址、城正街、雨湖公园、望衡亭、窑湾、杨梅洲、 犁头嘴、河口古街、法华山、金霞山等重要滨江或近江景观节点, 给城市带来了动感和美感,成为湘潭景观与观景的理想场所。重点塑造自然景观岸段、历史人文景观岸段和现代城市景观岸段,形成了既有区别又交相呼应的湘江风光带景观,体现湘潭沿江带形空间环境特征。

“双网连城”是指依托于湘潭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湘江、 涟水等水体串联金霞山、法华山等自然山体,将滨江绿地、公园绿地、街头绿地、背景山体、池塘、观光农田连为一体形成生态绿网。 以建设路、河东大道、月华路、芙蓉路、双拥路等城市主要道路轴线形成体现城市的特色、发展历程和历史人文的城市景观路网。从而实现湘潭城市绿色网络与现代生活、人文网络的有机交融。

2. 湘潭市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3. 城市雕塑布局规划:一带、三纵、五横

4. 城市雕塑布局规划:三园、十片

5. 历史文化街区增设雕塑举例

6. 城市门户型主题雕塑布局规划

7. 城市地标性主题雕塑布局规划

2.4空间环境多元化发展特征

城市的发展是动态的,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动态变化的,环境条件(传统的、经济的、社会的)的一个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促进城市朝某一个方向发展 [6]。湘潭地处湘江中下游,与长沙、株洲互成“品”字形,构成了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金三角”区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以及建设湘江经济带的举措的背景下,湘潭的城市建设存在着强烈的弹性发展需求,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呈现出开放性、多元化发展特征。

3. 基于空间环境特征分析的湘潭市城市雕塑总体布局规划

湘潭城市雕塑规划立足湘潭特色,吸取国内外优秀城市雕塑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依据《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 2020)》,对城市空间景观特征及总体城市规划进行全面梳理, 着重强化景观文化特征,参照城市性质、功能分区、空间特点以及区域发展重点和方向,以城市道路、生态廊道为纽带,以城市主要公共空间、节点、大型广场、专属雕塑公园为中心, 以庭院、街道花园、小游园、分区公园、城市出入口、重要的城市节点为基础,统筹规划、远近结合、基于承载空间的环境识别性制定雕塑发展建设控制导则,包括在重点区域内筛选出空间区位,明确重要节点,对城市雕塑的选址点和雕塑题材、 色彩、材质、造型等创意模式提出具体的设计建议,力求有序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间资源,使城市雕塑与人和环境取得统一、和谐的发展。建构“一带、三纵、五横;三园、十片、 多点”的点状分布、线状延伸、面状扩展的的城市雕塑总体规划布局。

3.1城市雕塑线状延伸布局规划

湘江风光带是湘潭的一扇景观窗口,展现出城市的灵秀与韵律,是湘潭市最靓丽的衣饰。在湘潭城市规划设计中,以湘江的天然地理优势为依托,打造特色旅游区、沿水商业开发区及生态居住区等,使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取得和谐统一的发展。以建设路、双拥路、吉安路为主的纵向道路与以韶山路、 沿江路、城正街、河东大道、芙蓉路、书院路为主的横向道路构成湘潭城市骨架和主要景观轴线。

必须指出城市景观廊道与城市雕塑展示廊道是合二为一的。 湘潭城市雕塑布局规划首先以湘江风光带和城市主干道沿线展开并与城市景观规划保持同步发展。以“一带、三纵、五横” (图3)的线状分布结构形成湘潭城市雕塑布局的总体框架。其中“一带”指以体现舟船文化、码头文化、莲文化、水文化为主的湘江风光带沿线的城市雕塑规划布局;“三纵”是指以建设路沿线分布,重体现城市风尚轴线景观特征、以双拥路和吉安路沿线分布,着重展现城市活力和现代城市发展风貌;“五横”是指以体现红色文化为主的韶山路沿线、以传承城市文脉,体现湖湘风情文化的沿江城正街沿线、以结合新城道路景观, 体现生态和谐主题的河东大道沿线、以结合“两型社会”发展理念,展示时代旋律主题的芙蓉路沿线;以注重科技文化主题,体现城市片区功能特征、发展定位,充实城市文化环境内容的书院路沿线。这些城市雕塑的分布及主题,表现形式等内容都参考具体的城市总体设计规划图则, 除了强调景观轴线的连续性,突出滨水步道和绿色休闲廊道的兴奋点浓度外,还考虑生态性、亲水性以及最大程度的环境融合性,使整体环境景观能够彰显出自然生态特色与地域人文特色。

3.2城市雕塑面状扩展布局规划

1一个城市要突出它的文化特色,宣扬当地的人文精神,雕塑公园可以说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7]。雕塑公园是一种崭新的城市空间资源,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生活,成为城市建设精品化和艺术化进程的显著标志。一般来讲,雕塑公园可以概括为利用山坡、树林、水池等自然环境来陈列雕塑的露天美术馆。在湘潭城市雕塑总体布局规划中,首先参照从现有的园林景观基础上建设雕塑公园。如结合湖湘公园的《历史长卷》《十二季花》《十二生肖》线雕栏板和锦桥下建设的一系列反映湘潭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雕塑组合等现有的雕塑资源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建设成湖湘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园;其次是建设带有商业开发性质的专业雕塑公园,不仅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提高城市知名度, 还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添砖加瓦。如九华示范区规划设置金湘潭世纪雕塑公园、昭山经贸区设置昭山雕塑创意产业园(图4)。

开放性的雕塑公园规划布局体现出城市碎片的缝合和城市新区的景观重塑,重新定义了空间和顺序,展示着各种雕塑作品和当代艺术的体验性,增强了湘潭城市景观的独特性。

2城市公共活动场所是居民进行娱乐、休憩、交往、交通等生活的公共空间。包括各类公园、居住小区公共绿地以及步行空间等等。是市民休闲及进行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吸引外来游客消遣、游乐的佳所。湘潭城市雕塑总体布局规化根据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公园绿地分布,以雨湖公园、白石公园、和平公园、万楼文化公园、 杨梅洲公园、体育公园、菊花塘公园、宝塔公园、 紫竹公园、红旗水库湿地公园为空间环境依托(图4),结合湘潭城市雕塑分布现状,如以纪念世界名人齐白石为主题的白石公园的《白石之路》 系列雕塑、雨湖公园的《湘潭古城全景图》《雨湖春记》大型壁雕等形成十个城市雕塑分布片区, 设置一些贴近大众,丰富多姿、内涵深入的雕塑作品,让人感觉到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也初步形成湘潭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的雏形。起到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艺术审美效果。

3.3城市雕塑多点布局规划

1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点常常是弘扬城市文化,展示城市地域人文特色的主阵地,也是城市游览圣地。在湘潭城市雕塑布局规划中,以鲁班殿(自治街)、湘潭大学、关帝庙民俗活动区、 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图5)、文庙、望衡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刘烈士祠、秋瑾故居等著名古迹和名人遗迹作为城市雕塑分布的着眼点,就地取材,以这些历史事件发生地或特色纪念地的人物、事件为核心展开雕塑艺术创作,弘扬人本精神,给人以揽胜、追忆、仰慕的精神陶冶效果。 这样不仅能够唤醒人们记忆深处的历史事件,也是向后人宣传湘潭城市文化,陶冶情操,发扬传统美德的一种重要方式。

2城市主要出入口人流汇集,人口往来频繁, 川流不息的人群来自天南海北,是城市的文明窗口和重要的对外宣传阵地,也是打造有城市地标含义的城市雕塑景观的重要场所。反映时代特色与城市新风,反映城市所特有的历史人文是此类场所的重要特征。因此湘潭城市雕塑布局规划6座门户型主题雕塑分别为:环城西路至沙子岭、 湘潭市火车站、沪昆高速公路北线至富州路、沪昆高速公路北线至环城东路、京珠高速公路北线至芙蓉路和长途汽车站城市门户主题性雕塑(图6),具有强烈的标志性和主题性,体现城市的风貌。其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单体雕塑或者雕塑群,在视觉上以体量较大尺度为主,轮廓清晰, 色彩鲜明,气势磅礴,在城市雕塑规划中体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和醒目、强烈的视觉效果,体现其对城市充分的代言性。打造成城市和区域的文化名片。

3城市节点是城市空间网络的关键点和控制点,它决定着城市空间布局的形成,对城市建设起引导作用,是市民进行公共生活的主要场所和对外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窗口。城市节点雕塑规划布局应以城市精神为反映,以城市区域人文特色与街区特色为引导,雕塑内容和形式坚持符合公众需求的多样性和审美接受性,打造出具有很鲜明的艺术性、思想性、文化性的主体地标性雕塑和特色雕塑带或雕塑群,使城市雕塑作品与城市周围环境高度和谐统一 [8]。

湘潭城市雕塑布局规划包括7座地标性主题雕塑、6类城市节点。其中7座地标性主题雕塑指在湘江风光带、河东新城区域、河西旧城区域、万楼新城区域、岳塘新城区域、双马片区区域以及九华新区区域内设置地标性主题雕塑(图7);6类城市节点包括道路节点(双拥路、河东大道、建设路、韶山路(图8)、福星中路、丝绸路、芙蓉路、月华路、富洲路等);公园节点(白石公园、和平公园、雨湖公园,菊花公园、紫竹公园、 宝塔公园、赤马公园、杨梅洲公园、湖湘公园、红旗水库湿地公园等);广场节点(东方红广场、锦源广场、华泰广场、芙蓉广场、护潭广场、江麓广场、沙子岭广场、雨湖广场、友谊广场等);校园节点(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湘潭十二中学等);交通枢纽节点(湘江大桥、过江隧道节点、湘潭一桥、湘潭三桥、四大桥至株洲高速大桥、奔驰路大桥、江山路过江隧道、河东大道过江隧道、城市轻轨站点、远景立交用地交叉口等);以及城市居住区节点(中地凯旋城、东方名苑、东方名苑臻嘉园小区、和平新村、工人新村、芙蓉新城等)。

8. 韶山路节点增设雕塑举例

4. 结语

篇4:湘潭清理“环境炸弹”始末

竹埠港,位居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湘江似一匹绸缎在其三面缠绕而过。

在这块1.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有全国最具活力的化工生产片区。但同时这里也被外界称为湘江边的一颗“环境炸弹”:每年近200万吨的废水排放量,3万吨的工业废渣,6000吨的二氧化硫,对湘江构成严重威胁。

2013年,湘潭市岳塘区政府开始清理这颗“炸弹”。经过300多天的整治,这个老化工基地成为历史。

28家企业告政府

一名律师的到访,给正在进行“退二进三”政策的湘潭市岳塘区政府“当头一棒”。该律师说,他受湘潭28家企业联盟的委托,状告政府。

这让岳塘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主任吴顺立有些猝不及防。尽管早有预感,但他没想到企业老板们动了真格,“他们找了湘潭市最好的律师,每家企业出资3万元,并做好了长期诉讼的打算。”

一年前,2013年10月,竹埠港28家企业关停动员会上,岳塘区副区长黄建平和其他区政府官员在场。“几家企业当场表示,他们是有合法手续的企业,如果政府要关停企业,他们就告到法院。”黄建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竹埠港地区化工企业实施整体退出的公告》张贴进园区,更加速了这28家企业的诉讼步伐。

据一名参与企业的负责人介绍,为维护大家的利益,企业主们采取联盟方式,并在内部明确分工,谁负责投资,谁管账目,谁来负责筹资,谁去周旋、打理各种关系,等等。

官司一步步升级,律师先后奔赴潼关、横江、江西、洛阳、临湘等地方“取经”。

企业主们也没闲着,四处告状。其中一家台资企业一直投诉到中央台办。

另一头,湘潭市抽调26名处级领导,前往早已入驻竹埠港园区的关停工作指挥部。湘潭市岳塘区区委书记孙银生坐镇指挥部,“如果搞不成,我就不回区委(区委办公室)!”

随后,岳塘区委领导将28家企业召集起来一一谈话,充分征求企业的意见。

政府还出台了奖励政策。比如,对首批撤出的企业,将按前三年上缴税收获取一定比例的奖励。对资金紧张的企业,在签订搬迁承诺书后,政府可先预付部分款项。在搬迁后,区委、政府在每个企业设立了工作组,帮其重新选址。

这些政策相继出台后,一些企业开始萌生搬迁念头,敏感嗅出关停消息的金融行业迅速收紧信贷门槛。28家企业的联盟逐渐瓦解。2014年9月30日,竹埠港最大化工企业湘潭电化决定动身走人,不停上告的“陈氏化学”签订了关停协议。

至此,关停工作告一段落。

环境问题早已不是秘密

为何要下如此大的决心搬迁企业?在湘潭当地,竹埠港的环境问题早已不是秘密。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竹埠港地区就是全国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2000年,还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仅2011年,竹埠港就完成税收1.12亿元,解决了7943人的就业问题,在湘潭市岳塘区财税收入中举足轻重。

要彻底革了这些“功臣企业”的命,就意味着主动放弃40多亿元GDP。这对于可用财力仅有6个多亿的岳塘区,可谓壮士断腕。然而,这颗湘江畔的“环境炸弹”构成的威胁显而易见,近年来“退二进三”的呼声高涨。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中,竹埠港被列为湘江重金属污染七大重灾区之一。

2011年8月,湘潭市政府向湖南省政府递交了工作责任状,承诺限期关停竹埠港化工企业。

2012年5月,湘潭市成立竹埠港“退二进三”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明确“关停、退出、治理、建设”四步走的战略部署。

2013年9月,岳塘区竹埠港化工企业关停工作指挥部正式落户滴水埠街道电化社区,5个工作组深入竹埠港化工区一线办公。

随后,湖南省省长杜家毫把湘江保护和治理作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实行“一票否决”和“重大环保项目一支笔审批”。2013年10月,《竹埠港地区化工企业实施整体退出的公告》张贴进竹埠港园区。

湘潭市万事达染织整理厂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罗芬玲对《瞭望东方周刊》说,2011年听说要整治竹埠港时,基本没有放在心上,后来才知道政府真下了决心。

如何解决搬迁“后遗症”

外界有疑问,搬迁这些企业,岂不是污染其他地区?

湘潭市岳塘区环保局局长方炼勇考察多家企业实际情况后表示,外迁的19家企业不会带去污染,因为并非简单的模式复制。

“比如,湖南金环颜料有限公司迁入江西冯田工业园后,哪怕企业排放的污水未经处理,也会有园区的污水处理中心来负责处理,不会给周边带来污染。”方炼勇告诉本刊记者。

方炼勇说,现在《环保法》的要求非常严格,迁出企业将进入各地的工业园区,“现在工业园区门槛高了,设备齐全,污染监测管理也更有效,而外迁的企业进驻后必须升级改造,不能简单复制。”

对很多企业来说,搬迁是一次新生的机遇。

湘潭电化集团总经理助理丁建奇告诉本刊记者,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搬迁是一次机遇,生产线得到优化,生产出来的废渣可以工艺化处理,成本得到节省,“产能不降,反而扩大了3倍。”

实际上,政府部门更大的压力来自人员安置。“企业外迁直接涉及失业员工6560人,周边关联村民6000余名。职工如何安置,企业与职工、企业和当地村组之间遗留下来的矛盾,错综复杂。”黄建平说。

他介绍说,为此,当地政府部署了一系列工作,实施培训计划、就业援助、创业指导、跟踪服务、落实社保,市、区两级打造了一个淘汰落后产能失业人员创业再就业示范区。

“自2013年9月正式启动企业‘关停’工作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群众上访和安全环保事故。”作为湖南湘江重金属治理中唯一取得全面进展的地区,方炼勇颇感欣慰。

造血新生

岳塘区委书记孙银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湖南省、湘潭市两级党委政府支持下,该区每年从国家重金属污染治理、国家老工业基地搬迁、财政部的绿色节能项目等方面,能获得8亿至10亿元的支持。另外,区里通过市融资平台发行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债券(一期)到位资金18亿元,用于竹埠港地区达8亿元。这些资金大致能应对企业关停所需的开销。

湘潭市将竹埠港地区纳入新组建的33.36平方公里的岳塘经济开发区,实行片区整体开发,以此提高该地的“造血功能”。

当地官员介绍,在成立岳塘经济开发区后,他们利用国家重金属污染治理、国家老工业基地搬迁、财政部的绿色节能项目等这些政策性资金,引入湘潭市城乡建设集团、成立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有限公司,打造平台进行融资、发行债券,运用PPP模式争取湖南永清环保集团等一些企业的投资合作。

同时,岳塘区委托美国一家公司对整个经开区进行规划,试图建成一个中南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解决当地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当地官员表示,10年之内,竹埠港将建设成为一座宜居宜商的现代化物流商贸新城。

本刊记者在竹埠港采访时看到,当地知名企业步步高集团占地800亩的仓储物流已经投入运营,总部入驻也提上日程;入驻的伟鸿冷运要在此建中南最大的冷冻市场;青年电商城、湖南金阳农产品商贸物流城均已破土建设。

篇5:湘潭市环境规划

第一章 2014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在2014的工作中,办公室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公为天下的公管精神,确定业务工作与团务工作一并开展、内部建设与外部交流并举进行的方针,全方位落实上级决定,开展办公室各项工作。

二、重点工作总结

(一)2014年上学期工作

由于大一第二学期部分干事对工作的热情有所降低,为了防止干事产生离心化倾向,办公室在开学初及时开展例会和联谊活动,干部多次与干事聊天谈心,组织集体出游等活动,增进内部情感,增强部门凝聚力,为2014年上学期的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本学期中,除了值班、编写文件和通知、会议管理、证书制作等日常工作的开展外,干部还有重点的锻炼较为出色的干事,培育优秀干事的组织领导才能。在4月至5月实行了代理主任制度,每周由2名干事担任代理主任,全权管理办公室事务,通过此举来为换届选举提供可靠依据。

(二)换届选举工作

干部方面,第七届办公室副主任陈梦丹参加第八届团委委员和学生会主席团换届直选大会,成功当选第八届团委副书记,负责联络办公室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主任侯雨佳、副主任邓虹雨未参加换届选举,期满卸任。

干事方面,由第八届主席团和第七届办公室干部联合对参选干事进行面试,结合平时表现、个人态度、个人能力、团队配合等因素,确定了推荐名单。第七届干事马浩峰、崔群达、樊夏彤、李纯、叶方韵参加换届选举。马浩峰当选第八届办公室主任,崔群达、樊夏彤当选第八届办公室副主任,李纯当选第八届权益部•心理部副部长,叶方韵未当选。第七届干事应元宵、李泽晨、陈肖晴未参加换届选举,期满卸任。

在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由新一届办公室干部组织了联谊,共叙一年的美好时光。上级干部对新一届干部做了培训和资料传承,保证了办公室工作的连续性。(三)2014年迎新工作

在我院2014年的迎新工作中,办公室积极参与,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办公室与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一同完成了志愿者的选拔与确定,制作了班级班主任和辅导员名片、团委学生会工作证、辅导员证、志愿者工作证、迎新工作联络表等证件和文件,参与了迎新点的执勤工作,全心全意服务新生。

在迎新工作结束后,办公室着手开始准备团委学生会招新所需文件,设计并印制了干事招聘报名表。在报名期间及时收集新生报名表,及时制作并更新报名人数统计表(含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在招新工作结束后及时统计各部门招录情况,制作干事推荐名单,审批通过后制作了干事信息汇总表和干事名单公示文件等。(四)干事招聘工作

干事是部门的最主要成员,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执行力量和后备人才资源。因此在干事的选拔与培训方面,办公室大胆创新又小心谨慎。

干事招聘工作具体分为部门宣传与人事甄选两部分工作。在部门宣传方面,办公室干部在迎新工作中积极为新生服务,力求树立良好形象;在迎新工作结束后,有重点的进行下寝宣传工作,在与新生的交流中,听取新生的想法,并发现适合办公室工作的人选。办公室自暑假起一直精心制作宣传视频,在新生的见面大会上,向新生展示了生动活泼、温馨感人、简单明了的宣传视频,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入手,采用不同方式介绍办公室的性质、职能和具体工作,有吸引力、有理论水平、让人通俗易懂,但不失真、失实,取得了良好效果。最终第一志愿报名办公室20人,占报名总人数的9.34%,位列各部门第五;第二志愿报名办公室22人,占报名总人数的10.28%,位列各部门第二。

在人事甄选方面,办公室制定出具体标准与原则,采取笔试、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办法,考察应聘者的理论水平、细心程度、应聘态度、个人能力和书法水平,发掘候选人独特的个人优势,适当兼顾了专业比例和男女比例,最终确定了陆怡、杨若楠、高禄娥、周秋月、刘洋、林秋晨、王浩、黄茗8人,多于预期人数1人,录取比例为40%。(五)工作证和干部任命书设计改革

工作证不仅是身份的证明,更是学院的对外名片和团委学生会成员多年后宝贵的回忆载体。办公室以往届工作证样式为参考,吸取工作证制作的经验与教训,由主任带头在暑期完成了工作证设计工作。本次的创新与亮点如下:团委学生会工作证、新生辅导员证和迎新志愿者证三者的设计一次性完成,使用相同的外观以求统一,使用不同的色调予以分别;三种证件上均有每证不同的编号,使证件更加正规;工作证的全部内容(照片、姓名、部门、班级、职务等内容、编号)均采用印刷形式,提高证件的美观程度。本次改革力求工作证有创新性的突破,不再使用普遍性的线条背景,而以韶山、湘江等元素的水彩画为背景,突出湘潭大学特色,既新颖又简洁美观。

往届的团委学生会向干部颁发聘书,但第八届办公室听取团委书记的意见,认为任命书的形式更符合实际、更加妥当,故改革原有聘书为任命书,定制了正面印有党徽和中国共产党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委员会字样的证书500份,既可作为干部任命书,又可作为院党支部证书、五四评奖评优证书,一证多用,增加了严谨性和美观性,节约了大量成本,同时起到了学院对外宣传的作用。(六)团委学生会制度建设

健全的制度是一个组织开展活动与规范组织成员行为的依据。办公室根据原有《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工作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征求倾听团委书记、主席团及各部门意见,新编定了一些列规范性文件,同时收集原有各种规章制度,整合修订后编写了《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党建和团学工作规章制度汇编》,力求团委学生会工作有章可依、有制可循;此外,还对公文格式规定、通知格式规定、证书格式规定进行更订完善,对其他部门书面材料的书写提供帮助和指导,督促各部门落实,推进团委学生会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七)协助团委委员和学生会主席团统筹协调工作

办公室作为团委学生会的综合协调机构,积极协助团委委员和学生会主席团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办公室每月编制《团委学生会活动统计表》,协调各部门安排活动时间;每周安排团委干部会议,并负责会议的考勤与记录;每周收取各部门工作总结和下周工作规划,及时向上反映问题与意见;在部分部门试点推行公管讲堂内部培训和系列话题讨论活动,加强团委学生会的内部建设;及时向各部门传达团委书记和其他团委委员的要求与意见,加强团委学生会的团建工作,着力传达团队意识,增强团委学生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八)与其他部门交流合作

办公室目前不主办全院性活动,但是作为团委学生会内设部门之一,与其他部门通力协作将各项活动做好。在2014年我院的各项活动中,办公室负责通知的撰写与发布,负责部分会场准备工作,派出干事参加现场签到、统分、书写工作,负责各种奖状、聘书的制作,以及其他办公室职责内的工作。

工作之余,办公室不定期的与其他部门开展联谊活动,促进不同部门间干事交流,增进相互间理解,发展宝贵的友谊。

三、日常工作总结(一)文秘工作

在各种活动和会议前,由办公室主任为领导起草讲话稿,干事负责校对;协助其他部门对策划、总结等文件修改格式、排版、校对;完成其他团委书记和团委委员具体交代的任务。(二)会议记录

本的团委会议和班团干部会议,由办公室分管副主任总体负责。会前由负责会议记录的干事提前占教室并书写文字。会议当天干事佩戴校徽和工作证,提前15分钟到达会场做好会场布置,开始会议签到。会议开始后负责主持和会议记录,维持会场秩序。会后将会议内容及时整理,传达到相应对象,并存档保存。(三)通知工作

篇6:湘潭市环境规划

鹰潭市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联审和竣工联合验收暂行办法

江西省鹰潭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鹰潭市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联审和竣工联合验收暂行办法》的通知

鹰府发〔2011〕7号

月湖区人民政府,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鹰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信江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鹰潭市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联审和竣工联合验收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鹰潭市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联审和竣工联合验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行为,提高行政机关办事效率,维护建设单位和购房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是指按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批准的,由具有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组织建设的普通住宅、公寓、办公用房、商业用房及其按规划要求配置的配套设施。

第三条 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后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之前,必须进行设计联合审批(以下简称联审)。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后,必须进行竣工联合验收(以下简称联验)。

未经联审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得办理施工许可证。未经联验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得交付使用,不得办理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割登记。

第四条 鹰潭市房产管理局负责房地产开发项目联审和联验的牵头工作,月湖区政府、市城乡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人防办、市消防支队、市环保局、市气象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体育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单位依照各自职责做好房地产开发项目联审和联验工作。

邀请项目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参与房地产项目的联审联验。

月湖区政府、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体育局、市城管局等单位编制的社区居委会、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体育设施、环卫设施等专项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作为联审和联验的依据。

第五条 参加联审的部门(以下称联审部门)和联验的部门(以下称联验部门)应当在鹰潭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窗口,明确专人负责联审和联验工作中的受理、现场查验、投诉调处及联系等事宜。

第二章 联审

第六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联审按照“统一受理、分头审批、限时完成、集中回复”的运作方式。

第七条 建设单位应提交下列资料:

(一)申请报告及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

(二)项目核准文件;

(三)《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用地红线图;

(四)《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证》;

(五)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

(六)全套设计方案(包括公共配套的幼儿园、安保监控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体育设施、环卫设施、物业管理用房、社区居委会用房、小区内消防设施、休闲设施、小区绿化方案及树木保护方案、消防设计、人防设计、防雷设计等)和施工图审查备案单;

(七)按国家有关规定应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八条 联审单位职责分工:

(一)市房管局负责审查申请报告、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项目核准文件等与本局职责相关的内容;

(二)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审查《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红线以及公共配套建筑设计方案中的小区内市政公用设施、环境景观设施、游憩休闲设施等与本局职责相关的内容;

(三)市城乡建设局负责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备案、供水、排水、供气、节能等与本局职责相关的内容;

(四)市城管局负责审查建设范围内的《小区绿化方案》、《树木保护方案》、公共配套建筑设计方案中的物业管理用房和环卫设施等与本局职责相关的内容;

(五)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审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国有建设用地使用证》等与本局职责相关的内容;

(六)市消防支队负责审查消防设计文件等与本支队职责相关的内容;

(七)市环保局负责审查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表)等与本局职责相关的内容;

(八)市人防办负责审查人防工程设计方案等与本办职责相关的内容;

(九)市气象局负责审查与防雷装置等与本局职责有关方面的内容;

(十)月湖区政府、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体育局分别负责社区居委会用房、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体育设施等方面的审查;

(十一)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有关窗口工作的协调和规费的核算、跟单等工作。

第九条 鹰潭市行政服务中心房管局窗口(以下称受理窗口)统一受理建设单位的有关资料,受理窗口应当场对开发单位申报资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当场予以受理,出具《联审联批通知单》,明确办结时限,并抄告市行政服务中心;不符合条件的应一次性明确告知建设单位所缺资料,出具《补件通知书》,并予以退件,待符合条件后予以受理。

第十条 受理窗口受理联审资料后,将相关资料通过联审部门窗口分送各联审部门进行审查。各联审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涉及批前公示、结果公告、听证、专家评审、政府审批、招投标时间除外,涉及重大复杂工程时,消防审查可放宽至十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并反馈给受理窗口和市行政服务中心(需要签订有关协议的要提交书面协议)。对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提出意见,又未及时提出资料不全或材料内容不符合要求的,视为同意。

第十一条 开发项目经联审后,由市房管局通知建设单位依照建设项目一站式收费的有关规定在窗口进行跟单缴费,经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市财政局窗口复核后,统一缴入财政专户,再到市城乡建设局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十二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红线所确定的建设范围统一设计、统一联审,并实施一次性开发,同步交付使用。如因特殊原因确需分期建设的,应在设计联审时提出分期建设方案,相应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应满足使用要求。其中首期开发的工程中应当优先建设主要公共配套设施。项目中有拆迁安置任务的,安置房应当安排在首期。

第十三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转让时,经市规划委员会批准的原规划方案和经联审批准的原公共配套建筑方案对受让方同样适用。

第十四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超过法定时效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重新申报联审。

第十五条 联审通过后的相关方案不得擅自变更,确需调整的,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程序办理。调整涉及多个部门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申报联审。

第三章 联验

第十六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按联审批准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实行竣工联验,由市房管局组织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单项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由市城乡建设局依法监督建设单位组织实施;规划指标验收由市城乡规划局先期负责验收。

第十七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验收内容包括:

(一)规划指标验收;

(二)市政公用设施验收:含道路与标志标识、停车场(库)、室外公共照明、环卫设施、各类公用管线(供水、供电、供气、雨水、污水管线,其它管线应设专用管沟);

(三)环境景观设施验收:含绿地、游憩设施等;

(四)物业管理用房、社区居委会用房、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体育设施等验收;

(五)拆迁安置房和白蚁预防落实情况验收等;

(六)建设用地合法性验收;

(七)人防工程验收和消防验收;

(八)按照国家规定需要验收的其他内容。

第十八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联验职责分工:

(一)市城乡建设局负责监督供水、供气、排水和建筑节能等有关方面的验收;

(二)市城乡规划局负责规划指标、市政公用设施、环境景观设施等有关方面的验收;

(三)市城管局负责环卫设施、物业管理用房、小区绿化和树木保护等有关方面的验收;

(四)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出让合同有关方面的验收;

(五)市房管局负责拆迁安置房和白蚁预防落实情况有关方面的验收;

(六)市气象局负责防雷装置有关方面的验收;

(七)市消防支队负责消防有关方面的验收;

(八)市人防办负责人防设施有关方面的验收;

(九)市环保局负责环保有关方面的验收;

(十)月湖区政府负责社区居委会用房有关方面的验收;

(十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体育局分别负责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体育设施等有关方面的验收;

(十二)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房地产开发项目规费有关方面的验收;

(十三)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所有的施工机器(具)、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建筑残土、剩余构件全部拆除清运完毕;建设期间临时设置的架空电缆、电线、地面裸露的管线等已拆除或埋入地下,达到工完、场清、地平、无垃圾(所有验收人员现场察看,并签署意见);

(十四)建设用地四周界限与建设用地外相连的道路、人行道、河道、围墙等设施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设计要求,并满足业主生活和通行条件(所有验收人员现场察看,并签署意见)。

第十九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联验应提交的资料由各联验部门根据竣工验收的内容予以明确后,由受理窗口统一对外公示。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申请办理项目联验手续时,应当向受理窗口报送按前条规定的公示资料。受理窗口应当在收到相关资料后5个工作日内组织联验。各联验部门应当派人现场参与联验。不派人到场的视为同意验收合格。各联验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反馈验收意见。验收意见全部合格后,发放房地产开发项目联合验收合格证;验收不合格的,各联验部门要提出整改意见。建设单位整改到位后,书面报告受理窗口,再由受理窗口书面通知相关联验部门窗口,相关验收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反馈验收意见。建设单位如拒不按要求整改的,由相关部门按法律、法规进行处置。

第二十一条 申请分期验收的,应当经市房管局同意后方可实行,待项目全部完成后再进行项目总体验收。

第二十二条 市房管局负责组织接待验收投诉。各联验部门应当明确专门部门按照联验职责分工分别负责有关方面投诉的解释和调处,不得拒绝和推诿。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必须将联合验收合格作为房地产开发项目交付使用的必备条件,并在商品房屋买卖合同中予以注明。

建设单位在各新闻媒体发布的商品房屋销(预)售广告,必须标注“鹰潭市房管局忠告购房者: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通过联合验收后,方可交付使用和办理《房屋所有权证》以及《国有建设用地使用证》”的字样。

第四章 责任

第二十四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未办理施工许可证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市城乡建设局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未经联验并擅自交付使用的,由市房管局依照本办法进行处理。

第二十五条 联审部门和联验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在房地产开发项目联审和联验活动中玩忽职守、循私舞弊、索拿卡要的,对有关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上一篇:关于弘扬美德倡议书下一篇:学骑单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