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产妇死亡

2024-07-02

湘潭产妇死亡(精选六篇)

湘潭产妇死亡 篇1

(一) 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概念

新闻传播的客观性, 是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 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 是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形式上的“客观”, 是指新闻本身所显示的倾向性, 是依靠事实的客观陈述表现出来的, 不随意加以主观意图的解释。[1]

关于新闻报道的倾向性的定义, 一些学者认为“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指新闻报道者报道新闻时所持的立场和观点”;一些学者将其定义为“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指新闻作者、新闻机构对于客观实施的态度在新闻报道中的反应, 这是新闻作者、新闻机构立场、观点、方法、情趣的体现”。[2]

在新闻报道中, 客观性是新闻报道还原事实, 用事实说话的保证。而新闻报道是基于新闻记者或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本身经过再加工而呈现出来的信息, 会随着其立场、观点或叙事方式方法的不同出现一定的倾向性。这说明,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是同时存在的。

(二) 医患冲突概念

医患冲突是指医生和病人双方在疾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 基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对一些医疗的方式、行为、方法、态度以及后果等在理解、认识上存在的分歧和争议。医患冲突的核心问题在于利益的冲突。[3]

二、从“湘潭产妇死亡案”分析新闻报道倾向性的表现

(一) 微博首发声, 直接为“产妇死亡案”定性

@小懒虫太阳晒屁股啦的微博用户, 在2014年8月11日10点26发出微博:“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惨无人道, 将产妇活生生的弄死在手术台上!并隐瞒真像, 一直说在抢救10小时, 抢救10小时这是什么惨无人道的无良医院?”该微博转发量8次, 评论36条, 在第一时间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关注。

在该微博用户对该事件的第一次发声中可以看出, 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医院和医生, 对产妇以及家属表示同情, 为事件定了基调。

(二) 部分媒体主观性报道新闻, 推进事件进一步高潮

事情发生之后, 华声在线 (长沙) 发表题目为《湖南一产妇死在手术台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的报道。该新闻报道称, 27岁的湘潭产妇张女士, 在10号进入保健医院准备待产, 并准备剖腹产手术。在当天12点05分时, 手术室告诉家属, 顺利产下宝宝, 但在宝宝抱手术室半个小时之后, 张女士一直没有被推出来。下午5点, 家属通知产妇要切除子宫;晚上9点, 家属听说产妇已经死亡直到晚上11点, 家属在敲手术室无应答, 撬开手术室门后, 看到产妇赤身躺在手术台, 没有呼吸, 此时的抢救室没有任何医生和护士, 只有一些男士在吃槟榔和抽烟。在家属问询医院和记者进行采访后, 医院说政府已经介入, 详细情况不便介绍, 主要这个病人是因为羊水栓塞发病比较急。

在这个新闻报道中, 对于产妇死亡画面的“满嘴鲜血”、“眼含泪水”等描写词语的运用以及配图, 多个门户网站在第一时间转发, 参与评论人数多达177319人;在新闻转载的过程中, 大部分新闻都配有当地电视台的视频报道。在视频报道中, 可以看到产妇家属激动痛苦的画面, 以及要求院方给予解释的画面等。

@新京报发布微博:“产妇死在手术台医生护士全失踪。湖南一产妇在湘潭县妇幼保健院做完剖腹产手术后, 被院方数次通知家属情况危急。丈夫等待至无人回应后冲入手术室, 却看到妻子赤裸躺在手术台, 满口鲜血, 眼含泪水没了呼吸。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护士, 却全体失踪了。”并在微博最后@环球时报、@21世纪网、@财经网、@新快报等媒体, 推动事件的进一步发展高潮。

在这些新闻报道中, 记者直接表明同情产妇家属, 立场偏向于产妇家属, 指责抢救医生缺乏职业道德。在采访过程中由于院方的沉默不回应, 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并没有提到孕妇的死因是“羊水栓塞比较急”, 只是一味地利用公众对于医患关系紧张的关注度, 从而引发舆论的进一步高潮。

(三) 媒体对该新闻报道的倾向性进行反思

湘潭县妇幼保健院医生发出说明:在整个事件过程中, 院方进行积极抢救, 并进行了多次病情告知与通知;解释媒体所报道的吃槟榔者是换下工作服的医务人员。

在院方和县政府的回应之后, 网友对比之前媒体对于此事件的报道, 发现大有出入。到底是“家属并不知情, 撬门发现张女士的死亡, 医护人员失踪”还是“患者死亡后, 家属闹事, 医务人员被迫逃离”, 网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也希望媒体进行进一步还原真相的报道。

人民网发布文章《人民日报评湘潭产妇死亡事件:别轻易下结论》, 文章认为, 在基本事实尚未搞清楚之前, 不能轻易下结论。在报道之初, 有些报道反复出现“含泪”“惨死”等字眼, 单方面为患者说辞, 有意进行了新闻报道的倾向性, 暗示医院的不作为。在这起事件中, 媒体和公众要把医疗事件归之于还原事实本身的框架内, 给医患双方一个公平判决。

随后, 多家媒体发表评论文章, 一方面对新闻媒体报道的不客观行为进行批评;另一方面积极针对医患关系的紧张现象提出策略, 让湘潭产妇死亡事件的讨论更加深入和理性。

三、媒体对医患冲突的报道倾向

笔者在人民网上检索“医患冲突”报道,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的254篇报道, 按照主题进行分类整理 (表1) 。

从表1来看, 在254篇报道中, 医疗纠纷事件占比重最大, 说明医患冲突的报道还是比较多的。在这些医疗纠纷事件中, 从收集到的数据中可以分析, 正面的医疗关系报道仅有百分之七左右, 负面报道居多。在人民网所发表的关于医疗关系的评论中, 评论医生医德、病患关系以及医患冲突如何解决的评论文章占80%左右。从这些可以看出, 现阶段媒体对于医患冲突的报道趋势仍是以负面报道为主。

四、医患冲突报道中出现倾向性的原因

(一) 媒体在进行新闻选择时, 进行部分信息隐匿

近几年, 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 一些媒体在进行医患冲突报道时, 优先选取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部分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在“湘潭产妇死亡案中”, 记者在报道新闻之前就把立场站在了患者的一方, 只将患者的一面之词报道出来。然而, 在院方和县政府发布整个事实经过时, 出现媒体报道与事实本体出现不一致性, 失去了新闻报道的真正的目的和意义。

(二) 部分记者医疗知识的断层

在医患冲突事件的报道中, 记者如果没有太多医学方面的知识, 仅用自己的判断和常识, 就容易出现片面新闻或失实新闻。在“湘潭产妇死亡案”中, 其孕妇死亡原因是“羊水栓塞”。在报道之初, 报道的一些记者并没有去了解这个医学名词以及这个病症易造成的结果, 在报道时忽略了这个重要的一点, 从而出现了以患者的立场报道新闻, 引导了错误的舆论倾向。

(三) 新闻报道中运用特定倾向性词语

在新闻报道中, 如果使用一些主观性色彩较强的词语, 容易造成报道的倾向性。在“湘潭孕妇死亡案”的部分报道中, 运用“惨死”、“全体失踪”、“满嘴鲜血”等词语直接突出了患者以及家属的弱势, 以表现出医生和院方的失职。在后续全面事实报道中, 没有煽情和特定立场倾向, 全面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受众才了解到全部的事实内容。

(四) 新闻当事人的失语以及相关部门不恰当回应

在出现医患冲突事件时, 部分医院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就容易出现记者对于家属先入为主的采访, 自主定义强弱双方, 导致报道的失实和失衡。在“湘潭产妇死亡案”中, 记者在对院方进行采访时, 院方一直以不方便拒绝采访, 从而在事件愈演愈烈的时候, 陷入被动的局面。

五、医患冲突报道中倾向性的对策

(一) 媒体要坚持客观、全面的报道医患新闻

在医患新闻报道中, 新闻媒体要提供各个方面的新闻事实以及新闻意见, 不片面和不隐匿事实, 不能依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进行新闻立场和事实的引导, 从而以明显倾向性的新闻报道引导受众, 造成不真实的舆论热潮, 失去新闻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因此, 新闻记者在报道医患关系的新闻时, 既要了解医院、医生对于此事件的看法, 也要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声音, 力求全面展现事实真相, 不仅仅局限于冲突关系之中。

(二) 新闻从业者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新闻记者不仅要具备新闻传播方面的知识, 也需要对自己所要报道的事件所触及的知识范围进行了解和学习。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 如果遇到专业性较强的问题, 应该主动请教专家或者学者, 不要以自己的常识进行判断和理解, 要全面了解整个新闻事件, 避免因为知识的有限, 从而造成报道的片面或者失误。

(三) 新闻从业者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在医患关系的报道中, 有些记者和编辑为了点击率和吸引眼球, 运用一些特性的主观性和色彩浓烈的词语, 对受害者一方进行大肆地报道和渲染, 从而引起受众的同情以及共鸣。在新闻报道中, 新闻从业者要坚持客观中性的词语对事件进行报道, 正确引导受众和舆论。

(四) 医院及有关部门要正确回应冲突事件

近几年医患冲突新闻不断爆出, 医院以及有关部门不及时的回应或不正当的回应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 医院等部门就应该首先发声, 对事件的经过让受众有一个大致客观的了解。若是医院本身的事故, 院方也应该积极回应记者的采访, 表明医院的态度。医院以及相关部门要重视媒体的影响力, 加强与媒体进行沟通, 建立好发言人制度, 让事件处理过程透明化, 从而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

摘要:在近两年的医患关系报道中, 医患冲突的负面性报道频繁出现。媒体在医患冲突事件的报道中应该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避免以报道的明显倾向性出现新闻报道的片面和失实, 从而导致错误的舆论导向。本文从新闻媒体在医患关系报道中出现的倾向性报道现象入手, 以“湘潭产妇死亡案”为研究案例, 分析在医患冲突报道中倾向性的表现、原因, 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孕产妇死亡报告卡 篇2

编号□□□□□□□□常住址省市区县乡村 姓名暂住址省市区县乡村相关联系电话 户籍□

1.本地

2.非本地 计划内外□

1.计划内

2.计划外 年龄□□ 民族□

1.汉族

2.少数民族(请注明____)文化程度□

1.大专及以上

2.高中或中专 3.初中

4.小学

5.文盲 家庭年人均收入(元)□

1.<1000

2.1000~

3.2000~

4.4000~

5.8000~ 居住地区□

1.平原

2.山区

3.其他地区 孕产次 孕次□□ 产次□□

人工流产、引产次□□ 末次月经 年

分娩时间 年

死亡时间 年

分娩地点□

1.省(地、市)级医院3.街道(乡镇)卫生院2.区县级医院4.村接生室

5.家中

6.途中

7.其他 死亡地点□

1.省(地、市)级医院

2.区县级医院 3.街道(乡镇)卫生院

4.村接生室 5.家中

6.途中

7.其他 分娩方式□

0.未娩

1.自然产

2.阴道手术产 3.剖宫产 新法接生□ 1.是

2.否 接生者□

1.医务人员 2.乡村医生 3.接生员 4.其他人员 产前检查□ 1.有

2.无

初检孕周□□ 产检次数□□

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

(a)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b)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c)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d)引起(c)的疾病或情况 死因诊断依据□

1.病理尸检

2.临床

3.推断 根本死因分类□□ ICD-10编码□□□□□

区县级医疗保健机构评审结果□

1.可避免

2.不可避免 影响死亡的主要因素□□ □□ □□

调查结论□□□

1.就诊延误

2.交通延误

3.医疗机构延误 市地州级医疗保健机构评审结果□

1.可避免

2.不可避免 影响死亡的主要因素□□ □□ □□

调查结论□□□

1.就诊延误

2.交通延误

3.医疗机构延误 省级医疗保健机构评审结果□

1.可避免

2.不可避免 影响死亡的主要因素□□ □□ □□ 调查结论□□□

1.就诊延误

2.交通延误

3.医疗机构延误 国家级评审结果□

1.可避免

2.不可避免 影响死亡的主要因素□□ □□ □□

调查结论□□□

1.就诊延误

2.交通延误

3.医疗机构延误 死亡病历摘要或调查小结(请加附页)

填报单位填报人填报日期______________

孕产妇死亡死因分类编号 01 流产 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症

02 异位妊娠 肺结核

03 妊娠剧吐肺炎

04 死胎 支气管哮喘

05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06 前置胎盘 特发性脂肪肝

07 胎盘早剥 肝硬化

08 产后宫缩乏力 各类胆道系统疾病

09 胎盘滞留

各类胰腺炎软产道裂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子宫破裂

癫痫子宫内翻

缺铁性贫血羊水栓赛

再生障碍性贫血产褥感染

其他血液病产褥中暑

妊娠合并糖尿病 产褥期抑郁症

妊娠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晚期产后出血

妊娠合并急、慢性肾炎其他产科原因

肾病综合症风湿性心脏病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先天性心脏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性综合症其他心脏病

妊娠合并各系统恶性肿瘤慢性高血压

其他疾病

《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填写说明 填写的注意事项

1.发生在监测地区内的所有孕产妇死亡均要求填写一张死亡报告卡。如属无监测地区正式户籍者(非本地),请在常住址中写出她的原户籍所在地(省、市、县、乡、村名称)。2.填表一律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

3.填写后要对前后项目进行核对,以免发生逻辑错误。

4.时间表示:用阳历,年只填后两位数,月日只有一个位数时,数字前用“0”补充。时间取整数,够半小时往上进,如分娩时间为1994年5月2日12∶40则填成94050213。5.在填写致死的主要疾病时,要写明疾病的名称(全称),如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胎盘滞留等,不要写致死原因,如循环衰竭、产后大出血等,也不要以临床症状代替此项,如高热、抽搐等。

卡中具体项目填写说明

1.住址一栏,一定要写清省、市、区县和乡村的名称。

2.户籍:本地户籍指在监测地区公安系统注册户口,非本地户籍指在监测地区以外的 公安系统注册户口,3.编号:不填写,由系统自动生成。4.填写实足周岁。5.文化程度:以已毕业的文化程度为标准。如曾上过高中,但未毕业,以初中文化程度计,中专毕业以高中文化程度计,大专毕业以大学文化程度计,半文盲以文盲计。6.居住地区:“山区”项目中含半山区,坝区归在其他地区项目中。

7.孕产次:凡妊娠一次,不管其妊娠部位及结局怎样,都算一孕次。产次包括孕满28周及以后的分娩。双胎妊娠分娩,算一孕次、二产次;三胎妊娠分娩,算一孕次、三产次,依此类推。人工流产、引产次:包括药物流产,不包括自然流产及不全流产刮宫者。

8.末次月经:如流产或分娩后未来月经而再次妊娠者,则此项填0,如末次月经不详者,此项目填999999。

9.分娩时间:日期年、月、日按阳历填写,时间按0~23点的格式填写,不详者不填,如未分娩或28周以前流产者,此项目填0。

10.分娩地点:指胎儿娩出时,孕产妇所在的地点。未娩或28周之前流产者,此项填0,不详者不填。

(1)省(地、市)级医院:指省、地市级医院及与此相当的军队、厂矿医院。(2)区县级医院:指区县级医院及与此相当的军队、厂矿医院。(3)街道(乡镇)卫生院:包括街道(乡镇)卫生院及平级的厂矿医院。(4)村接生室:为村医或接生员接生的场所。

11.分娩方式:臀牵引术、胎头吸引术、产钳术、毁胎术、内倒转术均属阴道手术产范围。12.新法接生:指四消毒,即产包、接生者的手、产妇的外阴部及婴儿脐带消毒,由医生、助产士、培训过的初级卫生人员或培训过的接生员接生。13.接生者:

(1)医务人员指乡级卫生院及以上的医生、护士、助产士。(2)乡村医生指村医或个体开业医生。(3)接生员指受过培训的接生人员。

(4)其他人员指未受过培训的接生人员及家属、周围邻里等。

14.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填写原则即注意寻找根本死因,如死亡直接由根本死因所致,则填写该死因的疾病全称,如根本死因又导致了其他的疾病或并发症,应按a、b、c顺序分别将各疾病的全称填写清楚,如:某孕妇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大出血死亡,在(a)中填写最后造成死亡的疾病诊断或损伤情况,胎盘早剥;在(b)中填写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此处应填的疾病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而根本死因也应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15.死因分类:根本死因是指引起一系列直接导致死亡事件的那个疾病或损伤。根据所附的“孕产妇常见疾病死因分类编号”及ICD-10编码对根本死因进行分类。如果上级单位评审确定的根本死因分类与下级单位评审结果不一致,请修改死因分类。各级孕产妇死亡评审的根本死因和相应的ICD-10编码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填写。ICD-10编码采用4位国际疾病分类代码。

16.死因诊断依据:按最高的诊断依据填写,如同时有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则填病理诊断,临床诊断包括实验室及其他的辅助检查。

湘潭产妇之死 篇3

在人们看来,这不仅是医术问题,而是医德问题,是医生草菅人命。“产妇死亡,医院为什么不通知家属?”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8月13日,湘潭县方面连续发布两次通报,称事实与媒体报道有出入,并否认医护人员失踪,只是为了避免医患冲突加剧,医务人员被安排在手术室旁值班室等待。这家医院并未第一时间告诉产妇的家属,而是通知了产妇所在村的村干部,转达产妇病亡消息。

腾讯网友吴汪泽说: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少不了个别无良媒体这只推手。医生不是神,可以说没有一个医生愿意把病人治死来自找麻烦,医生只能治病治不了命。羊水栓塞这种情况少之又少,摊上了能救过来就是命大。希望所有人能理解,理性处理。

“羊水栓塞”死亡率高,如果医生尽了全力,抢救不过来,也已尽到义务。事实上,在这件事上,医院有错,错就错在面对死亡集体逃避。有网友说,湘潭县妇幼保健院首先在问题处理上就不对,抢救不过来最起码安排家属见最后一面吧。你不按程序办事,现在出了纠纷就有责任。如果按章程办事,我相信舆论和媒体肯定会站在医院这边。另外,医院对死者遗体一点都不尊敬,人走了几个小时了,应该给盖上白单吧,现场还有几个男人抽烟,吃槟榔,家属看见这种情况,能冷静下来才怪!

“雨随风而逝”说,把孕妇一个人丢在手术室,不跟家人正面回应,就是医院的错!如果院方早点告知,我想也不至于闹到这个地步!整天说医患关系紧张,说民众不相信医生,不理智!医院、医生都把工作做到位了吗?

但是,湘潭“产妇之死”,更像是一个社会悲剧。高昂的医疗费,成为普通家庭不堪承受之重,病人已经抱有怨气,一旦医院再处理不到位,矛盾随时都有可能像山洪一样爆发。而医患矛盾尖锐,医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也导致医院与医生都会被格式化。

湘潭产妇死亡 篇4

1 案例事件介绍

2014年8月12日, 华声在线发布的一篇报道《湖南一产妇死在手术台, 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在网上流传。文章称, 8月10日, 湘潭一产妇产子后出现产后大出血死亡, 但医院没有及时通知家属, 直到家属强行闯入手术室后发现, 产妇躺在床上已经死亡, 而医护人员全部失踪。这则报道经多个门户网站转载并在微博上迅速传播, 瞬间引爆网络舆论, 矛头直指医院。

但是很快, 有诸多医务专业人士在网络上表示质疑, 并介绍了羊水栓塞的危险性和高死亡率, 从而解释了当时救治医生采取的措施。8月13日, 湘潭当地卫生局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产妇羊水栓塞, 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全力抢救无效死亡, 医护人员为避免与有冲击行为的家属发生正面冲突, 完成尸体护理后便撤离手术台。”随后, 更多的事实被报道出来, 网民逐渐趋于理性, 舆论的风向发生反转, 医护失踪的行为得到理解。15日, 涉事双方同意走法律程序, 等待尸检结果, 明确事故责任。此后, 相关的文章报道的角度也转向就此事件发生的理性评论和深层反思。

2 挖掘事件中的科普题材

在此事件中, 对羊水栓塞等相关医学知识的及时普及, 是使舆论方向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可见, 在事件进展中, 公众需要及时了解相关科学知识, 以帮助他们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与评判当中。Burns等人在2003年提出的科学传播定义中认为, “兴趣是科学传播中的题中之义”[1]。此时公众是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其效果要远好于被动传播。学者朱效民在论述科普的定位时, 指出“今天科普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方便和有效地协助公众找到需要的知识。”[2]因此, 从事件中挖掘科普资源进行科普是一种高效的科普方式, 科普工作者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那么该如何从事件中找准科普资源,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中挖掘。

2.1 科学概念及科学原理阐释

科学知识是科普的重要内容, 热点事件中的科学概念或科学原理可能成为理解事件的关键性因素, 及时地阐明科学概念或科学原理可以帮助公众及媒体作出理性的判断。在产妇死亡这个事件中, 羊水栓塞正是事件中的核心科学概念。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 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由于羊水中含有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质和促凝成分, 既可以直接阻塞血管, 又可以作为强凝物质引起急性肺栓塞和严重休克。并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使产妇发生不可控制的大出血;而其他污染物质进入血液, 则会引发全身大面积急性感染、导致肾衰竭。羊水栓塞的发生率只有约两万分之一, 被称之为“恶魔的抽签”, 虽然发生率极低, 但一旦被抽中则是九死一生, 死亡时间快到几分钟至数小时, 并且目前没有可靠的预防和预测手段提前预知产妇是否会发生羊水栓塞。

事件中产妇产子后, 怎么就几个小时之内迅速死亡了呢?这是首先会让公众困惑的。再加上对现场的描述, 医护人员失踪, 这就会使人联想到是医生救治不力导致产妇死亡, 继而逃避撤离, 这也是使事件一开始舆论矛头指向医院的原因。最初的报道中虽然提到了产妇死于羊水栓塞, 但没有过多的解释, 包括文章中反应的家属的一些质疑, “妻子产前检查一切正常, 为什么死亡以后就说是羊水栓塞?先前怎么没有检查出来?”也是由于不了解羊水栓塞的凶险而产生的。医院方面没做过多的解释, 媒体的最初报道没有能解释这些质疑, 以及众多媒体缺乏专业知识及深入调查就盲目跟风转载, 这都是引发这场舆论风暴的原因。

除了了解事实真相, 作出公正判断的需要之外, 让公众了解羊水栓塞的常识也很重要。怀孕生产跟每一个家庭都息息相关, 羊水栓塞的发生过程怎样, 发生后医生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作为即将面临生产的产妇及家属都应充分了解这些孕产风险的常识, 对孕产保健提高重视。尽管风险发生的概率很低, 但由于产妇基数大, 发病人数并不少, 一旦发生, 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2.2 相关科学知识的延伸

打铁需趁热, 在公众对该事件关注的热情还没下降之前, 围绕事件关键词挖掘相关科普资源不失为一个良好策略。比如该事件以产妇死亡为关键词, 那么可以就最直接相关的怀孕生产的一些知识进行普及。就笔者看到的相关科普文章有对生孩子风险的普及, 介绍除羊水栓塞还有哪些是孕产致死的原因;还有一些文章介绍如何看待剖腹产, 剖腹产有哪些风险以及什么时候该剖腹产。但这方面的文章少之又少, 可见还没有引起科普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此外, 笔者在“中国科普博览”的微信公众号上发现一篇题为《湘潭产妇事件背后的“认知融合”》的文章, 该文章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家属、医生、记者的行为, 可谓是一篇独辟蹊径的心理学科普文章。

2.3 科学情感的引导与启发

广义的科普内容除了包含科学知识, 还应包含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普的目的除了使人们掌握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还应使人们理解科学及科学活动, 运用科学思维理性地认识世界, 更好地生活。从这个事件中的相关科普知识我们可以得知, 虽然现代医学已极大的降低了孕产死亡风险, 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风险, 像此次事件中的羊水栓塞, 在现有的医疗水平下, 不能提前检测出来, 同时, 一旦发生, 医生的能力也十分有限。我们在看到现代医学技术进步的同时, 也要充分认识医疗技术的有限性。还有, 孕产有这样的风险存在, 就因此而恐惧怀孕, 这也不对的。此外, 最重要的是, 在面对医患之间 (放大来说, 是有专业科学知识的群体和缺乏专业科学知识的群体) 的隔阂时, 加强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医生应及时向家属解释病情, 患者也应对专业人士给予尊重和理解。对科学知识的解释是为了使人们更好的沟通和相互理解, 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是为了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其最终目的都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科普的这一深层次意义不应被科普工作者所忽视。

3 网络对热点事件科普的影响

热点事件的增多和网络媒体的发达有着密切关系。BBS、博客、QQ、微博、微信的出现, 使得原本地区性的、专业性的、小众的新闻话题在网络舆论的聚集下, 迅速发酵, 升级成为跨地区、跨专业、跨群体的社会热点事件。网络媒体对热点事件的形成推波助澜, 同时也给科普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3.1 网络使热点事件科普可能成为常态

网络是热点事件形成的有力推手, 热点事件的增多, 给热点事件科普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中国科协下属的大众科技报从2002年起, 每年评选出十大科普事件, 包括很多我们熟悉的, 如华南虎事件、张悟本事件、抢盐风波、转基因食品的争议、神七发射、嫦娥上天等一系列备受关注的事件, 这些事件都引起了公众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兴趣, 并引发了科普热潮。网络也是公众了解热点事件的重要渠道, 有调查显示, “平时了解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渠道主要有新闻网站 (占81.8%) 、微博和网络社区 (占63.6%) 以及报纸刊物 (占36.4%) 。由此可见, 网络已逐渐超越传统媒介成为了解社会热点的最主要渠道。”[3]此次湘潭孕妇死亡事件也是通过网络上一篇新闻报道的广泛流传而引起的, 网民的关注促使事件发酵, 成为讨论话题, 最后在理性的追问中逼近真相。网络使制造和传播热点事件的重要场所,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 热点事件早已成为常态, 热点事件科普也将纳入科普常态议题。

《科技传播》2014·12 (上) 194

3.2 网络为热点事件科普提供快捷的传播渠道和丰富的传播形式

现代传媒的发达得力于传播手段的发展, 现代科普也借助于网络——这个现代最便捷的信息传播平台, 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网络为热点事件的传播提供了快捷的传播渠道, 同样也为热点事件的科普提供了快捷的传播渠道。各大门户网站、视频网站、微博、微信等这些客户量巨大的网络平台上第一时间传播着时下最热门的新闻资讯, 也在第一时间传播着与事件相关的、公众急需了解的科学知识。网络可以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 将科学知识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如雅安地震发生后, 一个名为“飞碟说”的网络制作团队及时推出的地震科普动画微视频系列《雅安地震特辑》, 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视频内容紧密结合雅安地震, 采用生动的动画呈现内容, 向受众普及地震知识, 既有尖锐质疑, 也有人文关怀。《雅安地震特辑》的5个视频推出后, 短短十几天后仅在优酷的播放总量达到673万多次”[4]。从热点事件中挖掘科普题材, 运用多媒体技术, 进行多种形式的科普创作, 可以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结合在一起, 获得很好的科普效果。

3.3 网络给热点事件科普的受众参与和反馈提供方便的平台

网络时代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 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日益模糊。人人都可以站到台前, 人人都通过网络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在热点事件科普中, 受众不但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 还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参与到舆论形成过程中去。在传统的科普中, 受众是单向的、线性的、被动的接受和理解科学知识, 但在现代的科普中, 受众需求和期待被表达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科普的形式和内容, 并且通过受众在平台中的反馈, 我们可以评估科普的效果。因此, 这也要求了科普工作者, 在热点事件科普中要加强受众意识, 从受众的需求为切入点, 选择符合受众心理和兴趣的科普内容和形式, 此外, 注重受众的反馈, 做到有的放矢, 才更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T.W.Burns.Science Communication:A Contemporary Definition[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003, 12 (2) :183.

[2]朱效民.30年来的中国科普政策与科普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 (2) :9-13.

[3]李蔚然, 丁振国.关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其科普需求的调研报告[J].科普研究, 2013 (1) :18-24.

孕产妇死亡的干预措施 篇5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集中反映该地区妇幼保健服务和管理水平以及人群生育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客观分析影响全县孕产妇死亡原因,有利于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并组织实施,切实提高孕产妇保健管理水平,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孕产妇死亡原因。我市2016年活产数为13182人,发生孕妇死亡5例,死亡率为30/10万,分别为羊水栓塞2人,妊高症、妊娠合并症(肝病)、以及孕期因家庭矛盾自杀均1人。根据我市2016年孕妇死亡的病因分析,羊水栓塞、妊高症、内科合并症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羊水栓塞的预防:

一、按时做产检

产检可以发现致病的因素,例如:B超检查可诊断出90%的前置胎盘、使用分娩监视装置可早期发现胎盘早剥。

二、产前多增加孕产知识,在孕妇怀孕期间对孕妇普及孕产知识,使孕妇了解疾病的产生原因及症状,有效地预防。

三、产时多和孕妇沟通,这种疾病都是发生在分娩的过程中,所以当孕妇出现胸闷、烦躁、寒战等不舒服时,要马上告诉医生,以便医生做出判断并及早全力救治。

四、及时选择剖腹产,如果在刚开始临产的时候发生了羊水栓塞,最好是做剖宫产手术、尽快结束分娩,因为宝宝是不能立即娩出的,可能会让病情加重,剖腹产可以避免子宫破裂。

妊娠高血压的预防措施:

一、重视孕期健康教育,从孕妇第一次围保开始,我们要定期开展孕妇课堂,使她们了解孕期生理卫生、病理变化及本病有关的医学知识,清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二、定期产前检查,从确定早孕开始。孕20~28周,每4周检查一次;孕28~36周,每2周检查一次;孕36周以上,每周检查一次,必要时增加检查次数。

三、生活规律,孕妇要避免过度劳累。从妊娠7个月起,不要做过于沉重和激烈的工作和运动,减少家务劳动,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安静的歇息。

四、孕期健康饮食,多吃鲜鱼、肉、豆类等,少吃辛辣、咸等刺激性强的食品。

五、孕期要适量运动,如散步、孕期瑜伽、提肛运动等。

湘潭产妇死亡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人口学资料来源于湘潭县公安局2010-2015年统计年报;恶性肿瘤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死因登记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死亡病例。

1.2 方法

2010-2015年湘潭县死因监测资料使用国际分类ICD-10标准进行根本死因编码,运用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趋势性检验进行统计推断。

2 结果

2.1 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及动态变化

2010-2015年湘潭县居民累计人口数为5 909 203人年,男性3 052819人年,女性2 856 384人年,性别比为1.07:1。6年共死亡39 880人,年均粗死亡率为674.88/10万;其中恶性肿瘤死亡6 966人,年均粗死亡率为117.88/10万。经趋势性检验,六年间全死因死亡率无趋势性变化(u=0.564,P>0.05),恶性肿瘤死亡率无趋势性变化(u=0.939,P>0.05)。见表1。

2.2 恶性肿瘤死亡水平性别分布

2010-2015年恶性肿瘤死亡男性4 505人,死亡率为147.57/10万;死亡女性2 461人,死亡率为86.16/10万,男性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是女性的1.71倍,男女恶性肿瘤死亡率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644,P=0.000)。六年间恶性肿瘤男性死亡率无趋势性变化(u=0.188,P>0.05),女性死亡率无趋势性变化(u=0.564,P>0.05)。见表2。

2.3 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及变化

恶性肿瘤前五位死因依次为肺癌、肝癌、肠癌、胃癌、子宫癌,其中肺癌占39.00%、肝癌占16.94%、肠癌占8.96%、胃癌占5.99%、子宫癌占4.16%。前5位死因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75.05%。湘潭县2010-2015年恶性肿瘤前两位死因保持不变,为肺癌和肝癌;胃癌和肠癌在第三和第四序位中波动;子宫癌随着时间的推移,序位不断下降;食管癌和宫颈癌随着时间的推移,序位不断上升。见表3。

3 讨论

目前,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居民健康和预期寿命的主要因素[1],特别是恶性肿瘤,居湘潭县居民全死因第二位。此资料显示:(1)恶性肿瘤男性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男女死亡率比为1.71:1,男女死亡率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王小红所研究结果相仿[2]。(2)恶性肿瘤前五位死因依次为肺癌、肝癌、肠癌、胃癌、子宫癌,其中男女性首位死因均为肺癌,且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35岁以后随年龄增长死亡率上升。分析原因主要与吸烟(或被动吸烟)时间、量及周围社会环境等关联度最明确[3,4,5,6],目前国内外学者均公认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该地区煤矿、锰矿、石灰厂、水泥厂等重污染小企业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提示此类矿石、粉尘等危害物也是导致周边居民肺癌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发现家庭或餐饮业烹饪的废气可能是导致女性的肺癌发病率增加的原因之一。消化系统肿瘤在该地区发病率较高,且个别家族有消化系统肿瘤聚集的现象,调研发现,此类人群喜食腌制、腊制品及咀嚼槟榔,提示消化道肿瘤与上述不健康饮食习惯有关联。以下措施可有效减少湘潭县居民恶性肿瘤的发生率:(1)加强吸烟危害的宣传、戒烟及减少室内室外环境污染是降低肺癌发生率的有效措施。(2)改变饮食习惯、提倡健康饮食可以有效控制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3)加强对贫困、老年人群及高危人群的健康卫生宣传,对35岁以上重点人群进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干预措施,可以减少肺癌、肝癌等相关肿瘤的发生及延长癌症患者的寿命。

摘要:目的 了解湘潭县主要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现状。方法 对湘潭县因恶性肿瘤死亡的居民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总结。结果 2010-2015年累计监测人口数为5 909 203人,因恶性肿瘤死亡6 966人,年均粗死亡率为117.88/10万。六年间恶性肿瘤死亡率无趋势性变化。恶性肿瘤前五位死因依次为肺癌、肝癌、肠癌、胃癌、子宫癌。男性居民死亡率是女性的1.71倍。结论 戒烟、养成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加强健康宣传,可以有效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生。

关键词: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原因

参考文献

[1]沈洁,姜庆五.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趋势分析[J].复旦学报,2014,41(1):53-59.

[2]王小红.金华市监测区居民恶性肿瘤死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1):17-19.

[3]张斌,丁新民.吸烟至肺癌相关基因改变的研究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11,31(04):304-307.

[4]季奎,曾晶,邓颖,等.2012-2013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肺癌死亡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5,30(02):82-85.

[5]胡文斌,张婷,秦威,等.江苏省昆山市1981-2013年恶性肿瘤死亡趋势分析[J].中国肿瘤,2015,24(09):752-757.

上一篇:ASON技术下一篇:基于逻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