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复习资料

2024-06-15

特殊教育复习资料(通用6篇)

篇1:特殊教育复习资料

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

第一节: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特殊儿童

1.特殊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范畴。

2.特殊儿童:广义的理解: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能力、情绪和行为发展、身体或言语等方面。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3.残疾儿童:残疾儿童是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或“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类型。4.1978年《沃纳克报告》首次提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这个术语,5.1981年英国将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统称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二、分类

1.特殊教育的分类,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调查标准将残疾人分为一下七类: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其中,每类残疾按其程度轻重分为1-4级。

三、个别差异:个别差异包括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

1.个体间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理特性方面的差异。

2.个体内差异是指同一个体内部在能力发展上的不平衡。个体间差异是人的多样化,个体内差异是人的个性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

3.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每个学生达到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

三、特殊教育

1.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2.特殊教育的对象就是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3.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包括三类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听力残疾以及视力残疾,条件允许的省市将特殊教育对象的范围进行了适度的扩展。4.我国台湾地区在《特殊教育法》(2001)中规定,特殊教育对象包括身心障碍和资赋优异两类人群,其中身心障碍包括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言语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类。

5.美国IDEA规定的特殊教育服务对象为学习障碍、言语语言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多重障碍、听力障碍、肢体障碍、其他健康障碍、视力障碍、自闭症、聋盲、创伤性脑损伤、以及发展迟缓等13类。6.教育内容:替代性课程,调整原有的内容,补充必要的内容。

7.教育方法:调整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方式,调整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时间、调整评价方法;

8.教育场所:普通学校普通班级、普通学校普通班级+额外的教学服务、资源教室、普通学校特殊性、特殊学校、寄宿制学校、在家或住院。

9.从事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人员:特殊教育教师、教师助理、心理学家、听力学家、咨询师、诊断和评估人员、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康复咨询师、学校社会工作者、言语病理学家。

第三节: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与发展趋势

一、特殊教育体系

1.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级及高等以上的教育; 2.学前教育的安置方式:(1)普通幼儿教育机构;(2)残疾儿童福利院机构;(3)残疾儿童康复机构;(4)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 3.义务教育的安置形式:(1)特殊教育学校;(2)特殊教育班;(3)随班就读;

4.职业教育的安置形式:

第五章:智力障碍儿童

一、智力障碍的概念

1.智力障碍:是指智力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随有适应行为的障碍。2.智力障碍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缓;或者智3.力发育成熟之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4.智力鉴定和分类:

(1)智力:智力是各种基本能力的综合,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2)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学前儿童智力量表;考夫曼儿童智力量表;

(3)智力商数:智力商数即是智商(IQ),是个人接受智力测验所得到的标准分数;

二、智力障碍的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将智力障碍分为六类:

1.轻度智力障碍(50—69;智龄在9—12岁之间)2.中度智力障碍(35—49;智龄在6—9岁之间)3.中度智力障碍(20—34);智龄在3—6岁之间)4.极重度智力障碍(20以下;智龄小于3岁)5.其他智力障碍

6.非特异性的智力障碍

三、智力障碍的出现率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智力障碍出现率为1%—3%,占总数人口的比例为0.42%。

四、智力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出生前的致病因素:

1.遗传(染色体异常,先天性代谢异常;其他遗传因素)

2.先天获得性异常(胎儿期感染、药物毒性损伤、放射线和化学毒物的损害;吸烟与嗜酒)

(二)出生时的致病因素 1.早产和低体重 2.新生儿窒息 3.产伤

(三)出生后的致病因素 1.高烧、抽搐 2.神经系统疾病

3.全身麻醉与脑外伤等 4.中毒 5.营养不良

6.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的社会状况,母亲孕期心理状况;家庭环境;社会心理因素)

(四)智力障碍的预防 1.原级预防 2.次级预防 3.第三级预防

五、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一)认知特征 1.感知

(1)感觉特征:智力障碍儿童的绝对感受较低;(2)知觉特征:智力障碍儿童知觉速度缓慢;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智力儿童的注意的发展普遍较低,难以完成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变。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智力障碍儿童的识记速度缓慢,信息保持效果差,容易遗忘,再现和再认困难,短时记忆较差。受伤程度越高,其记忆的缺陷也就越严重。4.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应。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直观具体,缺乏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能力;智力障碍儿童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

(二)社会适应特征 1.日常生活自理; 2.社会交往;

第二节: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学习环境

(一)融合的普通班级

(二)资源教室

(三)特殊班

(四)特殊教育学校

(五)在家教育(送教上门)

二、课程

(一)随班就读

(二)特殊教育学校

1.一般课程(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2.选择性课程(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语言、艺术休闲)

三、教学策略

(一)支架教学法

(二)真实情景教学

(三)任务分析法(总任务分解成分任务)

四、技术

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兴趣、弥补智力障碍儿童认知能力的不足;

第六章:听觉障碍儿童

篇2:特殊教育复习资料

1、知识类型

显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

隐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主体性知识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①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② 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③ 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④ 个体实践活动是人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教育应如何对待?

① 波动型连续性:把握关键期

② 顺序性:思维循序渐进,头肢规律,近远规律。

③ 分化与统合:教育要有针对性

④ 阶段性:最近发展区

⑤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关注早慧、晚成。

4、儿童各种技能形成的关键期

性格:3—6岁,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大脑:儿童期0—4岁 50%,4—8岁30%。

口语:2岁

语言、动作:3岁前

形象视觉:4岁前(斜视矫正)

外语:3—5岁半

音乐:3—5岁培养

形状知觉:4岁

书面语言:4—5岁

数学:5—5岁半

交往:3—5岁

5、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四个学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1教育包括: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展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

3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4.1776年,法国奥贝尔林建立第一所托儿所。

5.1837年,德国福禄培尔建立第一个幼儿园,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6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7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

8第一本有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

9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由德国福禄培尔提出。

10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11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12建构: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就是知识建构的具体机制。)

13多元智能的教育观:个体差异,扬长补短,个别化学习。

14学习权:(1)阅读、写作的权利;(2)提问、深思的权利;(3)想象、创造的权利;(4)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5)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6)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

15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波动型连续性,顺序性,分化与统合,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16学期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学校教育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学前教育机构提出的幼儿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17学前教育原则: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18游戏是儿童自发的、不受外在施加的目标引导,是为了产生刺激而不是为了获得物体信息的一种游戏模式。

19、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誉之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0、现代教师观包含教师的三点基本看法:①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要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②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是与教育发展与改革创新同步并进的。③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21、教师对儿童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俗称教育爱。

22、专业实践能力:

(一)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二)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三)沟通能力,(四)教育监控能力,(五)教育研究能力,(六)教育机制。

23、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或称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24、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25、第三条路径:“第三条路径”即指没有外在行政命令和群体意识的前提下,来自教师个体的、内在的发展意识和动力,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设计,以充实生活,丰富体验,拓宽加厚文化底蕴,以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更新的目的。

第六章

26、海斯科普课程模式,这时期它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石。

27、瑞吉欧认为社会建构主义对自己教育工作影响甚大。

课程三种组织形式:区域活动、主题活动和小组活动被引进到我国。

28、主体活动:(1)主题活动的涵义和价值(2)主题来源:①领域。②社会和幼儿生活事件。③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一些现象和过程。④文学作品。

第九章

29、家园合作共育是当今我国幼教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

30、家长个别参与方式:家访,家园联系册,接送孩子时的交流,电话交流,约谈,网上交流。

31、家长集体参与方式: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联系栏,家长委员会。

32、社区教育起源于丹麦。

33、社区学前教育具有普及性、社会性、区域性等特征。

34、学前儿童评价方法:发展测验量表,观察法,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档案评估法。

教育学

1、知识类型

显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

隐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主体性知识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2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3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实践活动是人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教育应如何对待?

a)波动型连续性:把握关键期

b)顺序性:思维循序渐进,头肢规律,近远规律。

c)分化与统合:教育要有针对性

d)阶段性:最近发展区

e)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关注早慧、晚成。

4、儿童各种技能形成的关键期

性格:3—6岁,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大脑:儿童期0—4岁 50%,4—8岁30%。

口语:2岁

语言、动作:3岁前

形象视觉:4岁前(斜视矫正)

外语:3—5岁半

音乐:3—5岁培养

形状知觉:4岁

书面语言:4—5岁

数学:5—5岁半

交往:3—5岁

5、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四个学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1教育包括: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展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

3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4.1776年,法国奥贝尔林建立第一所托儿所。

5.1837年,德国福禄培尔建立第一个幼儿园,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6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7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

8第一本有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

9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由德国福禄培尔提出。

10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11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12建构: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就是知识建构的具体机制。)

13多元智能的教育观:个体差异,扬长补短,个别化学习。

14学习权:(1)阅读、写作的权利;(2)提问、深思的权利;(3)想象、创造的权利;(4)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5)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6)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

15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波动型连续性,顺序性,分化与统合,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16学期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学校教育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学前教育机构提出的幼儿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17学前教育原则: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18游戏是儿童自发的、不受外在施加的目标引导,是为了产生刺激而不是为了获得物体信息的一种游戏模式。

19、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誉之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0、现代教师观包含教师的三点基本看法:①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要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②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是与教育发展与改革创新同步并进的。③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21、教师对儿童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俗称教育爱。

22、专业实践能力:

(一)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二)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三)沟通能力,(四)教育监控能力,(五)教育研究能力,(六)教育机制。

23、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或称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24、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25、第三条路径:“第三条路径”即指没有外在行政命令和群体意识的前提下,来自教师个体的、内在的发展意识和动力,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设计,以充实生活,丰富体验,拓宽加厚文化底蕴,以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更新的目的。

第六章

26、海斯科普课程模式,这时期它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石。

27、瑞吉欧认为社会建构主义对自己教育工作影响甚大。

课程三种组织形式:区域活动、主题活动和小组活动被引进到我国。

28、主体活动:(1)主题活动的涵义和价值(2)主题来源:①领域。②社会和幼儿生活事件。③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一些现象和过程。④文学作品。

第九章

29、家园合作共育是当今我国幼教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

30、家长个别参与方式:家访,家园联系册,接送孩子时的交流,电话交流,约谈,网上交流。

篇3:高三化学复习中的STSE教育

一、在复习中渗透社会热点化学问题

近几年来, 全国高考题化学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化学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的了解。特别是在于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这类试题一改过去传统封闭的观念, 取而代之以的是内容新颖, 具有时代气息的考题,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化学复习时, 可以结合教学复习内容了解化学学科科研所取得的新成就。

我们在进行化学综合复习时, 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尤其是与化学相关的热点问题。例如:假酒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氯气泄漏事件等, 及时对这些事件涉及到的化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复习讨论, 并以此作背景题, 在复习习题和测试题中中加以体现。

例: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04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活动主题是“Wanted!Seas and Oceans!Dead or Alive?”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 。下列有关海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海上石油泄漏易造成海洋污染

B.海洋中发生的赤潮与氮、磷的排放有关

C.海水的密度比淡水小

D.工业上的废水、废渣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洋会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海水的密度比淡水的要大, 因为海水中溶解了盐。

在进行化学复习教学中, 不能拘泥于教材、测试题、课本中的有限知识, 要教会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关心周围的一切, 尽可能使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二、在复习中渗透绿色化学观念

绿色化学 (Green Chemistry) 是美国环保局于10年前提出的一个新术语又称环境无害化学, 具体内涵体现在五“R”上 (减量, 重复使用, 回收, 再生, 拒用) 。绿色化学是新世纪化学发展的方向和议题。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绿色化学的研究, 并注重绿色化学的发展与教育。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渗透了绿色化学的概念。

例如:2001年上海市高考27题, 利用天然气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图, 整个流程有三处循环, 氢氧化铁循环, 碳酸钾溶液循环, 氮气和氢气的循环使用。

为了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 氨氧化制硝酸、接触法制硫酸工艺中都设立了尾气处理装置, 并介绍了尾气回收的方法及回收物的利用。

为了防止催化剂中毒, 使催化剂重复使用, 合成氨、氨氧化制硝酸、接触法制硫酸都要求对原料气、炉气进行净化。

实验方面, 要始终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 要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 树立起绿色意识, 培养学生从事绿色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三、在复习中增加跨学科内容, 重视学科间的联系

二十一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学科之间的交叉, 而且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如化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的生命科学, 化学与材料学相结合的材料科学, 以及新药物、高分子、化肥与农药等, 这些都是高考的热点。

在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时, 例如:在进行卤素复习时, 介绍氟元素对人体的功与过 (牙膏中加少量氟离子保护牙齿, 水体中含氟对人体有害) ;人体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克丁病以及正确合理使用加碘盐 (KIO3) 等等。在进行金属复习时, 可介绍一些常见金属在人体中作用, 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及人体补钙的知识, 人体缺铁易贫血以及一些生血剂的主要成分等。

在高三化学复习中, 涉及的专题有:元素与人体健康;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有机化学与药物合成;水资源保护等。在化学教学和复习时, 教师可以结合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提醒学生关注重大社会问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 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篇4:一堂“特殊”的单元复习课

教学过程:

一、现场调研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在这之前,我想先了解大家原有的学习情况。

1.根据信息说出数量关系式。

师:前段时间,作家黄蓓佳阿姨来到了我们的学校,掀起了一阵读书热,老师搜集到了两条信息(课件出示如下)。

(1)小明已经看了《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的4/5。

(2)《亲亲我的妈妈》这本书的价格比《我要做好孩子》贵1/4。

师: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生1把《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看作单位“1”。

生2《我要做好孩子》的页数×4/5=已经看的页数。

生3《我要做好孩子》的页数×(1-4/5)=没有看的页数。

生4把《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的价格看作单位“1”。

生5《亲亲我的妈妈》的价格=《我要做好孩子》的价格×(1+1/4)。

……

2.只列式不计算。

师:同学们联想了这么多的信息,真不错。下面一组题目,请同学们只列式不计算。

(1)《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共250页,小明已经看了这本书的4/5,还剩多少页没看?

(2)小明已经看了《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的4/5,还剩50页没看,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3)《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的价格是12元,《亲亲我的妈妈》比《我要做好孩子》贵1/4。《亲亲我的妈妈》这本书的价格是多少元?

(4)《亲亲我的妈妈》这本书的价格是15元,比《我要做好孩子》贵1/4。《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的价格是多少元?

(5)学校准备了一笔钱购买两种书作为奖品。如果单独买《亲亲我的妈妈》这本书可以买36本,单独买《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可以买45本。如果把这两本书作为一套来奖励,可以买多少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最后投影显示错题)

师:我发现大家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不错,但第(2)题和第(5)题有些同学做错。例如第(2)题,设《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有x页,列式为4/5x=50;第(5)题列式为1÷1/36+1÷1/45。

[评析:调研的指向明确,主要围绕较复杂应用题中的找单位“1”、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展开。通过学生的回答和独立解题,教师发现了“缺”、“漏”,可以在课前的教案预设与学生的错误资源中寻找平衡点,为整堂课的复习确定了落脚点。]

二、矫正错误

1.学生讲评。

师:上述第(2)题主要错在哪里?

生1:把已经看的页数占全书的4/5当成了剩下的页数占全书的4/5。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解答?

生2:把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数量关系是:总页数-已看页数=还剩页数。所以设总页数为x页,方程为x-4/5x=50或(1-4/5)x=50。

生3:还可以这样列式:50÷(1-4/5)。

师:对。那么,第(5)题“1÷1/36+1÷1/45”错在哪里呢?

生4:“1÷1/36”求到的是一笔钱买《亲亲我的妈妈》这本书的本数,同理,“1÷1/45”求到的是一笔钱买《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的本数,再把买到两种书的本数加起来,用去的钱是这笔钱的两倍了,所以求到的不是两种书的套数。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清楚。谁能把第(5)题的解答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5:我是这样想的:把一笔钱看作单位“1”,买一本《亲亲我的妈妈》的价钱占这笔钱的1/36,买一本《我要做好孩子》的价钱占这笔钱的1/45,即解答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买《亲亲我的妈妈》的钱+买《我要做好孩子》的钱=1。所以设可以买x套,列式为1/36x+1/45x=1。

生6:我是这样想的:把一笔钱看作单位“1”,因为总价÷本数=单价”,即可将1/36看作《亲亲我的妈妈》这本书的单价,1/45看作《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的单价,1/36+1/45是一套书的价钱,再乘以套数就等于一笔钱的总数。所以设可以买x套,列式为(1/36+1/45)x=1。

生7:解答这道题还可以列式为:1÷(1/36+1/45)。

师:很好,三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正确。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对错题进行评析,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让学生充分展示原有的知识结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实际应用等情况,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中完善思维过程,拓宽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二是可以顺着原任课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去点拨、引导,注意保持原有的教路与学路的一致。]

2.归纳小结。

师: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一般分哪几步进行思考的?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找准单位“1”→明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方法→列式计算→检验)

3.检验深化。

师:上述第(5)题的计算结果是:这笔钱可以买20套书。那么,怎样检验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

生8:用“每套书的单价×套数=总价”来检验,即(1/36+1/45)×20=1,说明可以买20套书是正确的。

……

师:检验的方法有很多种,课后你们可以继续交流研究。

[评析:“检验”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个步骤,容易被忽略,而在一些学生实际的解答过程中,往往得到了结果还不知正确与否。为此,针对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检验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沟通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有根据地判断推理的能力。]

三、训练强化

1.展示题组。

(1)海门市为拓宽人民路,线路工人要在地下铺设850米的电缆,已经铺设了3/5,还要铺设多少米?

(2)原计划投入64万元拓宽人民路,实际比原计划多投入1/8,实际投入多少万元?

(3)一项工程,甲工程队独做15天完成,乙工程队独做20天完成,丙工程队独做25天完成。

①甲、乙两队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的7/15?

②先由甲工程队做3天,剩下的由丙工程队做,还要多少天完成?

③甲、乙、丙三队合作,多少天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

3.小老师讲解。

师:第(3)题中有三个问题,解答每个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和解题方法是怎样的呢?分别请小老师讲一下。

生1:第①个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是:甲队共完成的工作量+乙队共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总量的7/15。所以设x天完成这项工程的7/15,列式为1/15x+1/20x=7/15,x=4,即4天完成这项工程的7/15。

生2:第②个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是:甲队共完成的工作量+丙队共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总量。所以设剩下的由丙工程队做,还要x天完成。列式为1/15×3+1/25x=

1,x=20,即剩下的由丙工程队做,还要20天完成。

生3:第③个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是:甲队共完成的工作量+乙队共完成的工作量+丙队共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总量。所以设甲、乙、丙三队合作,x天完成。列式为1/15x+1/20x+1/25x=1,x=300/47,即甲、乙、丙三队合作,300/47天完成这项工程。

师:刚才小老师的讲解清晰、明白,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小老师。(全体学生热烈鼓掌)这三道题的条件、问题和解法都有变化,但有一个没有变的共同特点,请问是什么?

生4:解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没有变,三道题都是:A队完成的工作量+B队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总量。

师:对!只要你们按照这样的思路解题,即使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评析:在强化训练时,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教师预设与学生现实相结合;二是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教师在评讲环节中,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正确解法,而是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一方面给会的学生创设一次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己把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比较,强化解题规律,提升数学思维的水平。]

四、书面练习

1.一根绳子长40米,第一次用去全长的1/4,第二次用去2/5米,两次共用去多少米?

2.截止昨晚,在第十五届多哈亚运会上,日本队获得的金牌数是中国队的2/7,日本队比中国队少65枚。中国队获得金牌多少枚?

3.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解答。

(1)圣诞树每棵60元。

(2)圣诞袜的价格是圣诞树的1/5。

(3)圣诞帽的价格比圣诞袜少1/3。

(4)圣诞树的价格比一串圣诞彩灯贵5/7。

师:第3道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你们准备选择哪些条件,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我选择条件(1)和(2),问题是:圣诞袜的价格是多少元?

生2我选的条件和他一样,但我的问题是:圣诞袜和圣诞树一共多少元?

生3我选择条件(1)、(2)和(3),问题是:圣诞帽的价格是多少元?

生4我选择条件(1)和(4),问题是:一串圣诞彩灯的价格是多少元?

生5:我选择所有的条件,问题是:圣诞树、圣诞袜、圣诞帽、圣诞彩灯各买一样要多少钱?

……

师:这道题在作业本上,每人至少要提出两个问题进行解答。

[评析:复习不等于重复,也不是简单地应用,而是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本组练习题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和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对这部分知识有新的理解,使知识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完成数学知识意义上的建构,真正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课外拓展

师:《算法统宗》是我国明代珠算家程大位的一部主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许多数学问题都是以歌诀形式呈现的。如:

以碗知僧

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合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尝一碗羹。

请问先生能算者,都来寺内几多僧。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帮助学生先理解“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尝一碗羹”这句话的意思,让有兴趣和有能力的学生课后解答)

[注:本单元复习课在江苏海门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获第一名。]

篇5:教育学复习资料

——《边城》教学设计

课型:品读课

高二必修五教材:沈从文的《边城》节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积累一些优美句子。

[能力目标]:(1)学生反复朗读《边城》,能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2)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3)学生归纳人物形象特点,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4)学生通过学习,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边城”所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以及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

二、教学设想

从阅读入手,通过多次诵读引导学生能理解文意,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结合优美的图片和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将这篇课文作为一篇美文来欣赏,并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去不断地感悟和体会本文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情爱美和语言美,使这节课成为一节鉴赏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能适当进行点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重点、难点(1)走进人物心理世界,体会人物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小说中的人性美

(2)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美丽的小城是哪个地方吗?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养育了一群淳厚善良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原始而自然,纯朴而热烈,透着一股浓郁芬芳的人性美。其中包括著名画家黄永玉,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沈从文。要想从一本经典著作中了解到这个山川明丽的小城,我们不得不想起沈从文的《边城》。“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2、作者的简介

沈从文是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他的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长篇小说《边城》是其中的代表作。

3、《边城》的情节

《边城》主要写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顺顺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以唱歌的方式来进行爱情的“决斗”,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也为了远离使自己伤心的人和事,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心怀内疚,抛下翠翠离开了家乡去找哥哥。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二)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出语气,体会感情。

(三)整体感悟,感受“人性”,把握主旨。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情节结构: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四)课堂讨论

1、同学们都已经朗读了课文,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你看完文章后的感受,并谈谈为什么?

生:我觉得文章写得很普通:普通的人物,普通的故事,普通的语言,读来并不觉得很有美感。

生:我觉得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湘西美丽的风光,山美、水美,确实是一个美丽的边城。

师:确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边城。风景秀美,山川明丽。(风景美)生:我觉得边城的风俗民情也很美,象端午赛龙舟,还有最美的是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

师: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风俗美)师:在作者笔下,爱情、祖孙情、兄弟情、乡亲情,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总之,“边城”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世界,是个世外桃源。(情爱美)

2、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翠翠的淡淡的凄凉其实也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感情基调,另外还有一个暗示的作用。

3、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4、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5、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分析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6、“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这小说的结尾,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②二老和翠翠的未来难以预料,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隐忧。也可能终结,也可能新生。

7、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风光恬淡怡人,民风、民俗纯朴感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就养育了一群淳厚善良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原始而自然,纯朴而热烈,透着一股浓郁芬芳的人性美。让我们用几个词来概括这些普通人的人性美,并说出理由。

明确:《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纯粹的美”和“清洁的灵魂”是这篇小说的人物征:

翠翠的形象是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十五岁的纯美少女她纯真聪慧、像一只小鹿那样活泼健美。恬静、温柔、纯净、灵动、忠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婉。她对爱情的追寻却总是呈现在梦境状态,如同期待那每夜都会入梦而来的傩送的歌声。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傩送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祖父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古朴、带点狡猾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解说理由时必须结合文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加以阐述。)

8、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表达了他们对爱情执着。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我们了解到了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那种自然的、健康的、优美的“人生形式”,在这种生命的状态里充满了真、善、美与爱,希望我们的人生形式中也能或多或少的浸染到这份情怀。

(六)、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七)作业布置

篇6:教育学复习资料

绪论

1..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2.。洛克,英国。写了《教育漫话》

3.。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

4.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实质学派代表人)

5。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这种教育学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6.现代教育学派的观点:1,学生中心2,活动中心3经验中心 7,传统教育学派的观点1,教师中心2,书本中心3课堂中心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中介系统

3,古代教育的特点: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古代学校的的出现和发展3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学习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

4,未来教育的特点:国际化,民主化,多样化,终身化,现代化

5,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原因和条件:1,经济原因:铁制工具的使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出现体脑分工。2,政治原因:体脑分工,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要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专门的培养和训练。3,文化原因: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6,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同属古代教育的范畴。师生关系:反映了阶级,等级关系。教学组织形式:一个体化教学。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规律性: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 2,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4,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5,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6,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7,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形态:第一阶段: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大约100年的时间(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大约50年的时间(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第三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现在(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特征:教育的世俗化,普及义务教育的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的跨越。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2,如何理解教育应该保持相对独立性?

所谓的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的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额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起连续性和继承性。主要表现如下: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的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和连续性。3,教育优先发展的含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含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3,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个人本位论。

4,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5,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6,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7,人的素质的四个基本要素:智能体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

第五章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特点:1,客观性2,规范性3,历史性4,强制性

2,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人的一生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 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现代学校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1.双轨学制2,。单轨学制3.分支型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美国学制属单轨学制,苏联的学制则是分支型学制

5,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6,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4.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5.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的基本类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2.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类。分科课程的特点:在于使学生获得体系严密,逻辑清晰的学科知识。综合课程的特点是:在于使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其特点是:是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感受。

4.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必修课程的特点:强制性,它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第一,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第二,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论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拨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6课程改革的理念:第一,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第二。增加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5,6两点涉及分析题)7,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第七章 教学(上)

1,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和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教学的意义:第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第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的主要工作。3,教学的任务:第一,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第二,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第三,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4,教学过程的性质:第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第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第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5,教学过程应该处理好的几种关系:第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第三,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第四,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关系。第五,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第八章 教学(中), 1,教学原则:第一,科学性和思想统一性原则。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第三,直观性原则。第四,启发性原则。第五,循序渐进原则。第六,巩固性原则。第七,发展性原则。第八,因材施教原则

2,中小学常见的教学方法:第一,讲授法。第二,谈话法。第三,练习法。第四,演示法。第五,读书指导法。第六,实验法。第七,实习作业法。第八,讨论法。第九,研究法。

第九章 教学(下)1,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3,教学评价的分类: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3,根据评价的主体不用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第十章

德育

4,德育过程的发展规律及其如何理解:1,德育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A,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实现的B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C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A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B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A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B,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C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5,德育原则: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2,疏导原则。3,长善救失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7,德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和制度。7,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方法如何运用)

8,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方法如何运用)

第十三章 综合实践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第十四章 班主任

1,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典型。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3,组织班会活动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5,组织学生的劳动。6,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7,评定学生操行。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第十五章 教师

上一篇:秦始皇本纪读后感下一篇:2016年传染病防治培训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