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2024-06-11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通用6篇)

篇1: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近些年来,不同类型的公共卫生事件在农村地区频发不断,不断影响着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给政府和农村卫生事业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新医改方案的背景下,如何抢抓机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的网底和基石,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疾病给农民带来的危害,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和挑战,本文根据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现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与办法,为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战略重要性

(一)农村公共卫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迫切任务

当前我国农村卫生工作比较薄弱,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发展水平与飞速增长的农村健康需求水平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见》还指出,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卫生,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医改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国家重大决策能否真正落实,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公共卫生是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的交汇点

首先,农村公共卫生是农村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卫生关系到振兴农村经济、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和谐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卫生事业的延伸、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不断丰富着农村卫生工作内涵,使农村卫生工作内容逐步多元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当前,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将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作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精神的重要举措来抓,说明了农村公共卫生在农村卫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农村公共卫生是公共卫生工作的网底。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很丰富,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慢病管理、精神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因此,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必须将精力和财力向基层领域倾斜,将更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广大农村延伸,才能够真正实现《意见》中提到的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二、当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境

(一)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缺乏运行保障机制

由于当前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村公共卫生防控工作形势严峻,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爱国卫生以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能力极为薄弱。从当前了解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农村基层卫生单位将工作的定位放在谋求生计上。为了生存,基层医疗单位依然走着以药养医的老路,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来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这种现象在村卫生室表现得尤为突出。绝大多数村卫生室都没有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多为自负盈亏,主要靠开展基本医疗业务创收,且收入十分有限。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收益仅仅只有每个月的100 元左右。业务收入微薄及公共卫生服务补贴不到位决定了村卫生室一方面在人员配置上不足,大部分村卫生室只有1~2 名村医;另一方面要多看病,多创收,其结果是导致在公共卫生服务上精力不足。当前,能配备专职防疫保健医生的村卫生室麟角凤毛。因此,从整体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网底功能弱化,缺乏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长效激励机制,主动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村卫生人才极度缺乏,且配置不合理

由于农村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的限制,导致农村卫生人才严重不足。目前能长期在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很少,大部分是学历不高,年龄偏大,知识技能掌握不够的人员。在乡镇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学历偏低,未接受过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等专业教育,且由于财政困难所导致的人员编制缺乏,使得很多应该开展的公共卫生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三)农村卫生资源乏匮,医疗设施落后

首先,目前我国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和结构尚不够合理。数据显示,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2/3 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资源严重不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转型,农村卫生工作失去了集体经济的支撑,原有的卫生筹资机制、办医形式以及农民健康保障制度等受到影响。近年来,农民健康水平提高缓慢,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城乡卫生状况和居民健康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如农村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均高于城市3倍,一些农村地区重大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居高不下,甚至死灰复燃。其次,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农村中,农民普遍缺乏卫生知识,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小病扛、大病拖的后果往往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劳动力丧失,甚至倾家荡产。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在变成中国城乡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巨额医疗费用或劳动能力的丧失使许多人的生活水平降到贫困线以下。县乡村三级医疗防疫保健网本是我国卫生体系的特点和优势,在第一次农村卫生革命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其中,乡镇卫生院是三级保健网的枢纽,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担着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多项基本卫生服务;村卫生室是网底,在为村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的常见病诊治服务,在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大批专业医疗人员从农村返回城市,乡镇卫生院的人才大量流失。加之乡镇财政实力有限,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所获的补助是越来越少,生存面临危机。

篇2: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摘要: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慕课在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应对当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慕课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并提出了慕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了我国高校慕课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校慕课;优势;困境;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138-2

0 引言

“慕课”(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指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主讲教师负责的、通过互联网开放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以短视频、作业、论坛、邮件、测试等要素交织有一定时长的教学过程,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以及教育技术的一种“集成创新”。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跨入了信息时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在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也开始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其中慕课教学模式就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给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新方法。

慕课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

1.1 教学规模庞大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慕课教学的规模更加庞大。传统的高校教学是教师将学生集中在一个固定的教室里,教师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容纳的学生人数是有限的。慕课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应用以后,大大增加了学习者的人数。学生只要在网络上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不用专门在某个时间、场所等候,增加了学习的灵活性。另外,慕课教学的学习对象不只是学生,一些参加工作的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说慕课的教学规模非常庞大。

1.2 教学效果提高

慕课的另一个特点是提高了高校教学的效果。由于慕课是通过网络进行授课,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形式来表现。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传统的高校教学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注意力都很集中,导致了学习效果不理想。慕课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被制作成短小的视频,将知识点进行细化,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1.3 教育更加人性化

慕课教学较之前的传统教学更具有灵活性。慕课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如果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还可以重复学习。慕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学习者具备上网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慕课学习,因此我们说慕课教学更加人性化。

1.4 评价方式更加灵活

慕课教学还具有评价方式灵活的特点。学习者要想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可以采用网上在线评价系统,通过网上在线评价系统学习者可以方便的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慕课还为学习者搭建了网上交流平台,学习者可以随时与在线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讨论、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学习者如果通过了网上课程考核,可以获得相应的合格证书,这是普通的网络课程无法实现的。我国高校慕课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我国高校缺乏慕课发展与应用的内在动力

我国高校引进慕课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全民学习者的知识素养。但我国高校的资金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在设备引进、新技术、新方法的尝试方面缺乏大胆性,这就造成了我国高校慕课在发展与应用方面缺乏内在的动力。

2.2 慕课与我国高校现存教育制度、教学体系之间存在矛盾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与自身相符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进行,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和认知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慕课教学模式从国外引进正好适应了当前这一形势。慕课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变革,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必将会引起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体系、教育资源分配格局等方面的变化,这必将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冲突。慕课教学融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共享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转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进而改变了课堂组织方式、社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育组织管理方式,最终将会带来教育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的变革,增加了慕课与我国高校现存教育制度、教学体系之间的矛盾。

2.3 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还不够开放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各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文化习惯。慕课是在西方国家文化理念开放的环境下产生的,适应了西方国家的文化习惯。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不同的地区发展状况不均衡,教育开放的理念还没有形成,很多高校教师不愿意将自己的课程资源分享,导致慕课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发展不够顺利。对于学习者而言,他们更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他们布置教学任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无从谈起。慕课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地位,代之以学生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适应了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我国高校慕课发展的选择路径

3.1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措施,加大资金投入

3.1.1 政府应制定慕课发展的措施及规范

我国政府应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慕课发展的措施、规范,同时应搭建开放性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实现资源的利用与共享。以此促进我国高校慕课教学的快速发展。

3.1.2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

①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为高校慕课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只有资金得到了充足的保障,才能进行慕课资源建设和利用的系统研究,同时还可以组织跨学科力量跟踪全球在线开放教育的进展和创新,研究慕课教学的规律等问题。②鼓励各高校进行慕课教学的创新研究,促进高校慕课教学的发展。

3.2 建立慕课可持续发展机制

慕课教学模式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促进了高校教学的发展。要使慕课教学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必须要建立慕课可持续发展机制。可以通过建立慕课质量评价体系、薪酬激励制度等方法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可以将学习者对慕课课程内容、教学效果、视频质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反馈作为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薪酬、福利挂钩。另外,慕课的建设与运营应引入商业化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慕课资源建设中的作用。由于慕课平台的建设、开发是一项专业技术很强的工作,高校是教育和学习的主要阵地,将慕课进行商业化运行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高校在进行慕课商业化建设方面要引进专门的人才,最终实现各方面共赢的局面。

3.3 高校应为慕课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

慕课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作为高校的组织者,高校应为慕课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要加强高校慕课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做起:首先,建立高校慕课工作推进机制,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创新高校慕课教学模式,制定符合本学校的慕课发展战略、计划、时间表和路线图,协调推进本学校的慕课教学工作;其次,将在线学习同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再次,高校要加强慕课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对慕课教职人员提供在职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服务能力;最后,为高校慕课教师提供人力、资金、技术、设备等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3.4 进行慕课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要提高高校慕课教学效率,必须要进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允许学生跨专业、跨院系、跨校选修慕课,建立慕课学分认可制度,对于通过慕课的学生可以颁发毕业证书,增强慕课教学的认可度。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实行学分制度要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杜绝学生在慕课上课、测试、考核过程中的作弊现象;其次,要建立慕课考核和奖惩机制,对于一些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而对于一些考核不达标的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惩罚;最后,要配套建立慕课课程质量认证与分级制度,只有通过了学分认证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结语

总之,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慕课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慕课虽然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只要高校合理利用和引导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3: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武术项目传播与发展是我国高等院校开展传统体育专业建设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体现出对武术这一运动的重视, 特别是1958年我国正 式成立武 术协会, 这一协会 落成为国 家武术发 展带来了 重要帮助 。但与此同 时, 由于当时 社会具有不稳定性,一定程度上给武术事业建设造成了阻碍,此后为了改变这一困境, 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规划与举措, 例如:包括建设中 小学武术 指导大纲, 将武术列 入专业院 校选修课 程 。这些措施 都为武术 运动普及 与建设创 造了有利 条件 。除此之外, 由于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特点, 再加上少数民族众多, 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与项目也很丰富。相关数据表明, 单单是少 数民族传 统体育项 目就有676项 ,这一数据 远远超出 了人们想象。19世纪以来,由于奥林匹克运动掀起一股热潮,这也使得我国传统体育受到前所未有冲击, 这一现状让少部分传统项目逐渐走向衰落,例如:满族跳马运动、新疆赛骆驼。奥林匹克的兴起,为我国传统体育事业发展造成了长久影响,这一影响至今存 在 。

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

2.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

专业建设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符合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专业建设基本宗旨。现阶段,专业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往往对发展哪些专业学科与培养哪些专业人才定位模糊不清。单单从我国高等院校传统体育学科来举例,教师为学生制定的教学方案内容相对较陈旧,甚至到目前为止许多传统运动教学采取的技术指导还依然沿用上世教材,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符合,偏离了现代化社会发展方向;其次,许多院校在学科建设定位上,缺乏特色,针对性不强,实际应用度不高。造成这一缺陷最主要因素是由于院校有关部门缺少与政府、企业沟通,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实践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无法满足社会规范。

2.2缺乏专业特色

高等院校 综合办学 能力 , 在院校专 业学科建 设上最能 够体现出来。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办学特色鲜明,呈现多样化趋势, 但专业特 色建设却 与之相反 。专业特色 直接反映 院校学科特色, 是专业学科与社会相互适应的过程。构建健全、优秀的专业 特色最直 接方式是 将教师教 学方案与 学科发展 线路相结 合开展教 学 。近几年,越来越多 高等院校 意识到自 身发展进 程缺失完善专业特色这一必要过程, 也逐渐开始在反思中寻求与实际发展最相符合的优化措施。国家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与发展 归根结底 还是落在“ 传统 ”与“ 民族 ”上, 因此, 院校在开展有关 工作时 ,首先要明 确最终目 标, 教师在制 定课程方 案时要最 大程度往 民族 、传统以及 特色三个 方面引导, 为教学质 量奠定基 础 。

2.3传统文化社会认同度较低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无法大力开展,民族体育社会认同度偏低是最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先认同之后才会接受。因此,高等院校在开展传统体育专业教学前,首先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我国传统文化演变历程,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该民族文化认同度,降低陌生感,有效提高维护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意识,真正做到热爱该民族文化,为传统文化传承奉献自身力量。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路径选择

3.1健全师资队伍,增强团队精神

培养、加深学生对该民族文化认同度,是顺利开展专业建设前提。这就要求所有院校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体育运动,与此同时还需对该项目发展历程进行简要讲解。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武术这一运动迄今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文明史,是我国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象征我国精神与物质双重财产,是国家发展进程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之后再开展武术动作指导。使学生对传统体育产生共鸣与认同,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

3.2优化课程内容,转变主体地位

我国民族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弘扬民族文化重要载体,承担着民族使命。因此,专业院校在体育课程教 学中首先 需要正视 相关人才 培养方案 是否符合 民族传统 文化传承 目标, 是否满足 社会需求; 教师也需 要检查教 学方案能 否体现每 一学生自 身特色, 是否能提 高学生综 合素养 。真正实现 原来由教 师为主体 改为体现 学生中心 地位这一 转变过程。另外, 在转变传 统体育教 学单一性 局面基础 上同时达 到减弱其他民族文化目的做出贡献; 抛弃一味追求名利与经济收益思想, 提高对竞 技水平追 求 , 促进学生 全方位进 步 。例如:在开展毽子 、陀螺等民 族传统体 育教学时, 不仅要注 重对学生 体育技能培养,还应加强对其品德与身体教学。开展因材施教,改变传统“ 喂养式 ”教学模式, 在教师进 行正确动 作示范前, 先找同学自行示范毽子、陀螺,之后教师再点评并示范,既发挥了学生创新思 维, 教师又进 行了有效 指导 。另外教师 在定制教 学方案时 也可以询 问学生意 见 , 以学生建 议作为参 考, 能有效提 高学生积极性,同时还能培养探究性思维,加强课堂参与度,完善自主学习 能力 。

3.3增强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体现高等院校办学特色最有利依据。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不同区域院校可根据当地风俗习惯与地域特色,开展例如:散打、武术、摔跤、蹴鞠、射箭、棋术、 马球等传统项目。同时调整课程结构进行特色教学,这样既不会与其他学校重复,保证独特性,又能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热情。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该专业院校主要以武术专业著名,创建了包括 《武当传统养生》等一系列与人文教育相符的特色课程教学,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作出了贡献又为学生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另外,例如:湖南各高校体育课程可以开展龙舟教学, 尽管让学生实际操作可能性极小,当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向学生讲解龙舟 历史 。赛龙舟作 为中国民 间一项传 统体育项 目, 已流传2000多年,每一年端午节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全国各地都会开展这一活动,既丰富了日常活动也弘扬了民族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赛龙舟这一我国传统运动正式被列入广州亚运会比赛中,同时还先后传入越南、日本与英国等地,大力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4结语

篇4: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西药是一种特殊商品,对维护人体生命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西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相当的规模,西药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2年我国西药类商品实现工业总产值10246.27亿元人民币。我国医药品市场容量巨大,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随着我国日渐融入全球经济,西药贸易也得到长足发展,我国西药贸易总量从2006年的187.28亿美元扩大到2013年的511.65亿美元。西药行业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行业,西药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西药出口的高速增长一直是维持我国医药商品出口增长的主要支撑点,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对我国西药出口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经营西药类产品出口企业数量不断减少,西药出口持续低迷,增长率逐年下降。在此形势下,探讨我国西药出口面临的困境及寻求破解途径就显得极为迫切。

一、我国西药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西药出口贸易总量增加的波动性较大

我国西药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却在逐年下降。2007年我国西药出口为149.93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28.19%;2008年为195.95亿美元,增幅达到30.66%;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出口额为192.03亿美元,同比微降0.8%,是近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10年,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一改2009年下降的颓势,实现出口额239.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8.17%,重新恢复了高增长态势。但从2011年起,我国西药出口进入增长乏力甚至滞涨局面,西药出口额为264.74亿美元,同比增长25.68%;2012年尽管出口额上涨到275.15亿美元,但同比增长仅为3.93%,出口增速出现大幅下降; 到2013年,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额小幅上涨到287.07亿美元,增长幅度降到历史的谷底3.21%。

(二)西药出口产品中原料药占主导地位

我国西药出口产品结构基本没有变化。西药出口的主要品种为原料药、西成药和生化药三大类商品。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原料药出口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集中在肝素钠、维生素C、柠檬酸等大宗品种上,西成药和生化药基本平分秋色。 2011年,原料药出口额为220亿美元,所占比重高达83.1%;2013年原料药出口占比依然很大,以235.98亿美元的出口额占据着西药出口82.2%的比重,但比重略有下降。2011年,西成药出口额为21.74亿美元,占比为8.21%;2013年为27.11亿美元,占比9.44%。2011年,生化药出口为23亿美元,所占比重为8.69%;2013年出口23.97亿美元,占比8.35%。

(三)西药出口的目标市场集中度较高

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是我国西药出口的传统目标地区,市场集中度较高。2008年,以上三个地区占出口市场的比重高达86.79%,出口排名靠前的大多是发达国家或地区,居前五位的伙伴国依次为美国、印度、日本、德国、荷兰。2013年,我国西药产品对传统市场的出口依然占据优势地位,其中对亚欧两大洲的出口占据我国西药出口的71%,在这一年中,印度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我国西药产品最大目标国,缘于印度加快了从原料药向制剂的转型升级,加大了对我国原料药的依赖,因此我国对印度原料药出口量增幅达到了32.42%。而一直高居出口目标市场榜首的美国退居第二位,第三至第五位分别是日本、德国和韩国。

(四)西药出口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

我国西药出口主体格局基本未变,民营企业一直是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的主力军。2011年,民营企业的数量占所有出口企业的75%,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数量各占16%和10%。2013年,我国西药民营企业以152.7亿美元的出口额占据了我国西药出口的半壁江山,同比增长6.22%,相对而言,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活力减退,西药出口颓势明显,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8%和3.11%。2013年西药类产品出口额居前五位的分别是上海怡世翔、浙江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廊坊梅花生物、浙江新和和浙江华海药业等大型药企。

二、我国西药出口贸易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国外针对西药产品的技术质量标准不断提升

医药品关系到人们生命健康,世界各国无一例外都对医药品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欧美等发达国家实施的国际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尤为严格,近年由于经济复苏乏力,更是频频颁发极为苛刻的医药技术质量标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要跨越发达国家的医药技术质量标准困难重重。其一,国外发达国家的GMP认证高于我国新版GMP。我国于2011年实施的新版GMP尽管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与国际GMP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便药企通过了我国GMP认证,也未必能获得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认可。其二,随着欧美进入后次贷危机时代,为保护本国医药行业利益,欧美各国不断提高进口门槛。2011年欧盟颁布2011/62/EU号指令,要求所有出口到欧盟的药品从2013年7月起均需出具出口国监管部门的书面声明,并保证符合“出口国GMP相当于欧盟标准”等严格性要求;2012年美国对原料药管理的申请实行收费制;秘鲁等国开始推行属地化的GMP认证,花样繁多的非关税壁垒势必对我国西药的出口产生重大影响。其三,申报国外上市的药品注册程序繁杂。药品注册是药品进入发达国家的第一道关口,据悉,一个品种西药制剂ANDA申报美国FDA的过程,从策划到上市一般需要5-7年时间,需花费500万元人民币,巨大的时间和成本耗费增加了申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我国西药产品生产处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尽管我国西药出口量大,但出口商品主要局限于附加值较低的低端药品,缺乏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能够进入欧美高端医药市场的更是凤毛麟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进口的为高附加值的特效药和新药。在全球制药产业链分工中,美日欧的大型原研药企业大都处于产业链的最高端,仿制药企业处于整个医药产业链的中段,原料药处于国际分工低端位置。多年前,发达国家在全球医药产业战略转移中,把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化学原料药产业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我国是其转移的中心地带。另外,由于新药研发风险大、时间长、资金占用大等因素使得我国企业对新药研发望而却步,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药企研发投入一般只占销售额的2%~5%,而欧美发达国家已达到12%~15%甚至更多,由此导致我国高附加值新药研发成果甚微,迄今为止,我国能被世界制药界认可的创新性药物只有青蒿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其他药物很少被提及。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仿制药大国,仿制药的创新亦不足。我国97%以上药物为仿制药,与全球仿制药企业相比,我国药企在原料的工艺、辅助材料、新技术、创新剂型等方面有相当的技术差距,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还处在低水平仿制和低利润混战当中。endprint

(三)我国西药产品的价格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药品成本的上升和产能过剩低价竞争使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成本的上涨不容忽视,新版GMP的要求和地方政府对环保的要求更为严格,生产车间改造、治污环保、国内外注册费、国内原材料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的压力,我国医药品人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继续推高我国西药类产品的成本。上述问题短期内是得不到缓解的,势必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企业出口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原料药行业的重复投产、产能过剩现象几未改观,原料药大宗产品产能过剩引发低价竞争、众多医药企业陷入国际市场上“内斗”怪圈无法自拔。青霉素类、头孢类和部分维生素类产品均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扩张,价格竞争激烈,同质化竞争仍是制约我国西药原料药出口价格难以上涨的主要因素。2013年,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数量为724.5万吨,同比增长7.12%,出口均价则出现了3.65%的同比跌幅,其中原料药、西成药和生化药出口数量依次同比增长6.89%、13.79%和6.78%,出口均价则分别下跌3.98%、7%和0.61%。

(四)中外西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一方面,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2013年美国自动减支计划和医疗补偿削减;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通胀压力增大,经济下行风险继续积累;欧美日等主要医药市场经济复苏缓慢,外需增长空间有限。我国西药出口市场高集中度带来的风险显现,直接导致我国药品出口乏力。另一方面,各国对于医药品市场的争夺日益激烈。一是医药品行业是世界朝阳产业,巨大的市场容量吸引着各方的激烈争夺,发达国家从来没有停止过西药的研发和生产;二是在全球价值巨大的专利药到期之际,制药巨头纷纷放弃“重磅炸弹”药物,将目光投向仿制药,东欧、印度、南美等仿制药企业正以低价抢滩欧美市场,仿制药市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其中国情和出口市场结构与我国相似、市场容量居全球第三的印度,在世界制药行业以其庞大的制药规模、强大的制药水平和迅猛的发展势头对我国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五)我国西药出口企业面临频繁的贸易争端

欧美进入后次贷危机时代,各国为缓解经济压力,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升温,监管手段日趋严厉。近几年我国医药品出口规模的扩大,引发各国纷纷抬高技术壁垒和标准打压中国企业,我国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灾区。据统计,2011年我国医药行业共发生贸易摩擦17起,日落复审20起,均打破了历史记录。2012年美国FDA禁止22家中国肝素粗品出口。2013年我医药领域贸易摩擦案件数量未减,涉案金额屡创新高,美国对中国产黄原胶征收15.09%至154.07%的反倾销关税;同年3月,又起诉中国维C出口商联合抬升价格,裁定中国原料药龙头企业某制药集团支付高达1.6亿美元赔偿金,导致我国对美出口维生素C下降 18.5%;印度对我阿苯达唑产品、五乙烯六胺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预警,并发布对华扑热息痛反倾销日落复审终裁;此外,其他新兴医药市场如巴西、俄罗斯、阿根廷等国也纷纷对我国医药产品发起反倾销或保障措施调查。各国不断提起的贸易争端使我国医药品出口遭受重创。

三、我国西药出口贸易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

第一,提高质量获取认证,跨越技术贸易壁垒。“打铁还需自身硬”,产品质量安全是跨越技术贸易壁垒的制胜法宝,积极获取认证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首先,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我国企业要按照国际GMP认证要求加大对药品质量的检验和监测,不断完善工艺、提高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优化整合资源,促进技术升级和转型,树立良好市场形象,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二是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美日欧以及印度都极为重视研发投入和研发人才的培养。因此,我国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档次,形成具有核心技术的竞争硬实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积极推进国际GMP认证。要走向国际,必须迈过质量标准这道坎,企业要建立一支熟悉国际市场和医药法规的注册认证队伍,梳理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产品质量,获得认证。我国已经有许多药企在积极开展国际注册认证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103家制剂生产企业的143个制剂品种获得国外GMP认证,其中获得欧盟、WHO等国际高端GMP制剂认证的已有39家企业。这些制剂的成功认证,无疑给国内其他药企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抓住全球专利药大量到期机遇,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出口增长点。作为仿制药生产大国,全球专利药到期释放的巨大市场容量对我国医药企业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利好消息。公开资料显示,从2012年至2016年,全球有多达631个、总计2250亿美元的专利药到期,仿制药将迎来发展的全新时期。我国药企要积极做好包括抢注、软硬件设施、人才以及资金等准备工作,抓住专利药到期的机遇,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要逐步实现从原料药生产向原料药和仿制药并存的转型。一方面,可以借鉴主要竞争对手印度药企转型的经验。印度制药业经历了从原料药生产开始,向制剂升级,承接合同研发和合同生产,并逐步走向创新的过程,其丰富的仿制药制造创新经验,值得同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认真借鉴。另一方面,推进国际合作,提高仿制药国际水平。中国医药市场的巨大空间,吸引着跨国医药企业纷至沓来。借此机会,本土企业要积极争取与跨国企业合作,如我国先后有海正药业与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制药、先声药业与美国默克公司、复星医药与瑞士龙沙集团等成功合作的案例,不仅有助于提高国内仿制药制造水平,还促使我国医药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拓展国际市场渠道,加速国际化。

第三,加大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构建多元化国际市场。我国西药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样的市场结构极易受到主要贸易伙伴政策、金融以及需求等方面的影响,风险较大。从前述可知,欧美次贷危机引发的外需不足,殃及我国西药出口,因此,开拓新兴海外市场降低风险已经势在必行。新兴经济体诸如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东欧等国家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政府不断增加的医疗保健的投入,无疑为我国药品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我国西药在新兴市场良好的成长性亦增强了我国药企的信心。据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大宗原料药在新兴市场普遍占到30%~40%的份额,对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医药市场国家的出口额增长显著,分别达到53.27%、41.68%、41.5%和33.16%,明显超过美国、德国、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增幅。2013年我国对东盟、非洲、拉美等市场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9.7%、18.9%和9.8%。因此,首先,我国药企在稳步开拓主要发达国家贸易的同时,应该有步骤、有层次的拓展新兴国家市场,以分散风险、增强应变能力。另外,政府应针对不同的出口市场制定不同的贸易政策,激发企业开拓新兴市场的动力。再次,联手国际企业,合理利用国外企业渠道拓展国际市场。通过跨国投资经营、合资并购等途径,利用外商先进的技术、标准、品牌、营销渠道,跨越繁杂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如恒瑞医药在美国建立海外研究所,复星医药收购以色列Alama Lsers公司股权等案例,均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起到重要的作用。endprint

第四,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应对贸易争端。面对日益增加的贸易争端和日益严厉的技术贸易壁垒,企业行业政府必须三方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抵制发达国家滥用技术贸易标准,维护我国药企的贸易利益。首先,面对贸易摩擦,企业绝不能胆怯,要主动应诉,高度重视,成立专门争端应对小组,积极搜集相关资料,寻找有利于我们的证据资料,尽量降低不合理或过于苛刻的技术贸易壁垒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行业协会要做好前期的“扫障”工作,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高科技、管理监测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设置过分超前、对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的技术贸易壁垒,事先就应主动积极与对方协商和谈判,争取有利于我国的技术标准,减少贸易争端发生的可能性。另外,行业协会要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数据库平台,及时发布国外药品质量管理标准的最新动态,为企业提供最全面可靠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在面对贸易争端时,行业协会要从各个方面为企业应诉提供帮助,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最后,政府要充分借助双边多边经贸交流机会,积极倡导贸易的便利化和自由化,敦促发达国家放松对我国西药出口的管制,努力改善贸易环境,在WTO范围内维护药企贸易利益。在面对国外的恶意贸易攻击时,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或在适当时候采取适度的贸易报复措施来惩戒对方。

篇5: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一) 我国高校对发展与应用慕课教育的内在动力不足

慕课教育作为创新的教育模式, 对我国大部分以传统教育为主的高校来说只是一种尝试, 或以新型的教育模式来推广自己, 扩大自身在教育界中的影响力。我国高校的经营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 局限了高校深入拓展慕课教学, 在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方面都缺乏足够的资金, 导致高校慕课在发展与应用中缺乏内在动力。

(二) 我国高校还未形成完整的开放教育理念

慕课起源于美国高等教育, 是现实多种因素的结果, 在美国教育发展中具有必然性。由于教育水平和文化差异的不同, 我国各个高校的教学特色和习惯也不同。因此, 我国慕课发展在不同的地区也存在着落实不均衡, 教育方式多种多样, 缺乏统一同享, 教育开放的理念也没有普及, 很多高校各自建立独立的教学体系, 不愿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与外界分享, 导致慕课的发展一再遇到瓶颈。对学生来说, 他们也默认了自己更加习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知识, 由老师面对面进行知识讲解和布置作业, 也影响着我国高校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能力创新方面发展缓慢。慕课发展改变了教育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 而是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并学习, 在迎合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同时, 也推进了我国的教学改革。

(三) 我国慕课教学与传统教学体系之间存在矛盾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模式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 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风格与特色。这种教学模式在社会发展中已经普遍被大家接受和习惯, 但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改革政策的推行, 高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认知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慕课教程是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变革, 必将会影响教育体系和教育资源的分配格局。慕课教学引进了新的教学资源与方式理念, 也改变了授课的途径, 进而改变了课堂互动的方式, 增加了与传统教学模式体系的矛盾。

二、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选择路径

(一) 国家应建立健全的慕课机构系统, 加大资金投入

面对慕课发展的市场需求, 教育相关部门应该深入掌握慕课的规律与优势, 为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能力创新, 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在线开放课程的措施。建立全国性质的慕课分享平台, 协调各地区高校的教学资源分配, 统筹规划全局, 实现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 从系统管理制度、信息平台技术、资源分配与整合、功效与利用等方面大力推行开放性教育政策,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慕课的发展。为了迎合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 政府应协同各大重点高校一起推行全国在线开放教育, 寻求慕课发展在高校市场化进程中的新机遇, 建立“国家支持, 高校合作, 开放竞争”的教育生态, 积极规划、统筹在线教育平台。

(二) 高校应为慕课发展提供全面支持

高校作为教育系统的组织机构, 应为慕课的利用与发展提供全面的配套服务与支持。首先, 建立推行高校慕课的专属部门, 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慕课发展策略、时间和平台, 协调推进本学校的慕课教育发展。其次, 将在线授课方式与传统授课方式结合起来, 为培养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再次, 高校要重视慕课教学教师资源的队伍建设, 对慕课教职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带薪培训, 提升高校慕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 为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分享提供师资、工资、技术、硬件设施等支持。

(三) 突破慕课教学管理制度的局限性

加速高校慕课的发展, 必须要突破慕课教学管理制度的局限性,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科目、院系和学校进行选修慕课, 建立慕课专业学分累计制度, 对通过慕课考试的学生可以颁发专业、从业、毕业证书, 提高慕课教学体制的认可度。首先, 建立慕课专业学分累计制度, 要公平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可施行在线视频一对一模式进行考核, 杜绝学生在慕课测试、考核的过程中舞弊。其次, 建立慕课考核分数的奖惩制度, 奖励在学习或测试当中成绩优异的学生、被评价较为活跃和认可的教师;对一些考试不达标的慕课学生进行学分削减, 适当惩罚一些考核不达标的教师。最后, 要建立慕课教师的资质认证体系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规划, 只有通过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职称和证书。

总之, 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迎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局势,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只要高校合理应用和引导, 一定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庆峰.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理路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 2014 (23) :25-28.

篇6: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攀升,推动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迈入了“快车道”

近年来,随着电脑、互联网络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尝试网络购物、发布农产品信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网民数量不断攀升,推动着我国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数量达到1.86亿,较2014年底增加800万人。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2015年6月这一比重上升至27.9%。同时,2015年6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0.1%,较2013、2014年末分别上升了2%、1.3%。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攀升,推动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从农村人口互联网普及结构来看,10-40岁人群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城镇地区15-28个百分点。事实上,这部分年龄段人群转化难度低、空间较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进,以及政策与市场的激励,未来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还将持续呈现不断攀升的格局,将继续推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迈入“快车道”。

(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推动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尤其是针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已基本实现广播全覆盖。中央卫星频道农村覆盖率达到93.2%,省级卫视农村覆盖率为72.3%。同时,在政府家电下乡政策的推进下,农村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72部、电脑16.7台。农村互联网接入条件、网络硬件设施不断改善,农村居民自发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明显增强,推动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在于呈现普及化特征,网络购物以其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城镇、农村地区中加速扩大。截止2014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6276万,年增速为38.1%。尤其是手机在农村居民中的普及、商务类应用的不断推陈出新,拉动了农村网民网上支付的使用。2014年农村网民网上支付使用率为35.2%,较上年同期高出9.6个百分点。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降低手机上网资费、倡导互联网+,将进一步加大农村网络购物的渗透率,促进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三)在“互联网+”计划的带动下,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呈现爆发式增长

新世纪以来,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形态快速发展,不断渗透于各领域。尤其是在“互联网+”计划的带动下,促进着我国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各类农村网店、网商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据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司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全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过3万家,其中仅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就达到3000家。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商网站主要有两大类型:其一,垂直生鲜电商平台,拥有线下生产、仓储、物流等配套服务,如菜管家、本来生活网、沱沱工社等;其二,综合型电商平台“跨界”,开辟农产品流通新版块。如2015年以来,天猫、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纷纷突破农产品领域,实现城乡经济的循环互动,打破传统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总体而言,农户借助于电商的资金流、物流与城市市场高效、平等对接,实现了农产品进城以市场为主导,农户实现了资金回笼后再用于消费、投资,加速并优化了农村经济链条建设。可以说,农村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四)娱乐类应用的快速发展,带动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呈现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娱乐类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在农村网民中使用率呈现高速上涨态势。尤其是互联网硬件设施的完善、智能手机价格降低的背景下,更是大大增加了农村网民使用网上娱乐的频率。据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在农村网民中,使用网络视频用户达到1.09亿,较上年同期增长12%;应用网络游戏用户达到9637万,较上年同期增长16.8%;应用网络文学用户达到7261万,较上年同期增长9.7%。娱乐类应用在农村地区的规模与使用率呈现稳定增长,已成为发展新型农村电子商务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在李克强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的背景下,三大网络运营商已于2015年推出手机流量不清零的活动,后续将进一步促进娱乐、商务类应用的发展,带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向多样化发展。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不断加大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东富西贫”的态势,且农村地区互联网建设也基本相同。东部沿海农村地区依托于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快的有利条件,网络基础建设远超过西部、偏远农村地区。如西部贵州、西藏等偏远乡镇还停留于“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阶段,互联网普及率几乎为零。尽管政府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受财力、交通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导致投入与需求比例严重失衡。长期以来,我国推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是导致互联网在城镇、农村普及率差距不断拉大。如图2所示,2005年我国农村与城镇互联网普及率相差14.3%,随后差距不断拉大,2015年6月这一差距更是扩大至34.1%。电子商务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而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受地域限制导致投入与需求比例严重失衡,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陷入“最后一公里”困境之中。县乡级农业信息平台尚未形成,乡、村、户接收农业信息滞后,时效性差,农户难以获取市场供求信息。即便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依靠网络传递、搜集农业信息进行理性生产决策也少之又少。总体而言,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困境。

(二)农业信息网站建设不完善,难以满足农村市场巨大的信息需求,无法指导生产决策

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统计分析平台(CNZZ)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有近四万个农业网站,且农业信息网站发展类型主要呈现为四类,即农业咨询数据类、农产品电商类、农业信息媒体类、导航类。然而,农业信息网站仅占全国网站总数的1.4%,农村市场巨大的信息需求仍旧无法满足。当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农业信息网站建设不完善的困境,具体表现于:其一,推广工作滞后,导致我国农业信息网站访问量不高。目前我国农村网民达到1.83亿,但访问农业信息网站的频率极低、流动性较大、忠诚度低。据网站流量监测与挖掘网站Alexa统计数据显示,每天每百万网民中,大约有46人到访农业信息网,3个月的平均变动率为310%;其二,未从农户及消费者实际需求出发,发布信息可取性低。目前设立的诸多农业类网站,发布的信息均浮于表面,未深入到农户中了解其真实需求。如发布的农产品市场供需行情、价格走势不具体,对下一期预测不准确,无法为农户的生产决策提供准确的指导;其三,信息更新周期过长,时效性较差。农业类网站信息更新周期过长,信息利用率低,农户无法及时捕捉市场动态、供需变化,甚至出现信息滞后导致决策失误的案例。市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产品频现严重滞销困局。如2015年广州火龙果滞销、甘肃榆中杏子滞销等。整体而言,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建设不完善,对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三)专业技术、服务人才匮乏,导致农村电子商务面临发展进程缓慢的困境

当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储备已无法推动行业发展,导致农村电子商务面临发展进程缓慢的困境。分析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校农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定位不清晰,因为农业电子商务有别于一般电子商务,更注重“农业”二字,旨在为农产品网上贸易服务。但当前高校对农业电子商务的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如照搬普通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无法体现农业电子商务特色;第二,农业高校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衔接不足,从高校师资来看,由于缺乏农业企业的实际管理经验,只能片面完成单科课程教学任务,无法系统地向学生传输农业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更谈不上将农业企业案例与电子商务有机融合,导致企业需求与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差距较大,无法有效衔接。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人才缺口较大;另一方面,农业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较低状态,专业人才市场供需矛盾客观存在。

(四)农村地区物流建设进程缓慢,制约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快捷、高效的物流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流建设进程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根本。近年来,为借助于便利交通条件发展区域经济,地方政府纷纷加速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修建高等级公路、建设物流园区等,但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旧相对落后,物流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具体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地区货物运输以公路为主,仅部分地区实现了公路运输,加上农村物流处于规模小、位置分散的状况,为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往往需要多次转运,物流成本较高;二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损耗率达到25-30%,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损耗率不超过5%,美国更是低于2%。这是因为要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必须依靠先进的冷藏技术与运输设备,而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运输设备落后,使鲜活农产品物流陷入难以困境;三是农村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制度不完善,未形成标准的收购体系,如无冷链运输、装卸粗爆、运输周转过多等,与农户利益矛盾重重。

三、完善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手机下乡”、“电脑下乡”等政策

据2015年7月CNNIC发布的第36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电脑、手机已成为农村居民主要上网终端,分别占比72.6%、70.7%。目前,在全国农村地区,手机、电视、电脑普及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农村居民手机普及率达到85.4%,电视普及率达到99%、电脑普及率达到16.7%。当前,在着力推进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时,可以此为契机,通过手机、电视、电脑终端来推广农村地区信息网络建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推进“手机下乡”、“电视下乡”、“电脑下乡”等惠农政策。如对于东部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应将手机、电脑终端作为渗透农业信息的主要载体,西部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就能将电视、手机作为主要载体。鼓励运营商提高农村地区上网速度、降低资费,切实提高农户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积极性。另外,积极发展农村宽带网络建设,为农户上网提供便利条件。如采取“光进铜退”、3G网络覆盖、流量不清零等战略,提高农村宽带网络服务质量与品质。

(二)积极构建“互联网+智慧农业”信息平台,为农户生产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农户无法便捷地获取市场动态信息,已成来农户增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困境。由此,政府与农村电子商务协会应通力合作,转变思维,积极参加构建“互联网+智慧农业”的信息平台,为农户生产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促进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由此,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创建学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户增产、增收。政府与协会共同创建公共微信订阅号,宣传促进关注该订阅号的农户逐步增加。利用这一平台宣传惠农政策、科学种田、养殖等信息,促进农户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及时发布农产品市场动态,指导农户的生产。其二,鼓励地方企业参与到农村电子商务中。要促进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必须引导、鼓励地方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构建供需双方共享的信息平台,指导农户生产决策,避免陷入农产品滞销困境。其三,促进农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在发展农村经济时,不能一味地强调虚拟经济。事实上,信息平台的构建解决了供需双方信息有对称的矛盾、通过市场需求指导农户生产活动、开辟了交易新途径。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农业实体经济,二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引进和鼓励电子商务人才投身于农村事业,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中,人是重要的资源,发挥着寻找销路、便捷廉价获取农业物资的功效。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懂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的人才严重匮乏。实现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人才资源储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鼓励当地人才从事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地区面临着本地人才流失的现状,大学毕业生往往更愿意到城市就业。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人才到农村创业,往往一个成功的从业者会引导更多的人才回归农村从事电子商务。如税收减免、网络开通优惠、技术帮助等,减少从事农村电子商务的阻碍因素。其二,加大宣传,引进人才。新闻机构应加强对成功的农村电子商务案例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农村电子商务事业。地方政府通过开展试点、技术指导等,在着力提高待遇的同时引进专门人才。其三,集合高校、社会办学等力量,推进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如通过开展在职培训、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着力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输送人才。尤其是高校应与企业形成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避免“重理论轻实践”、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

(四)积极发展农村物流产业,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促进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积极发展农村物流产业,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动物流企业向城市边缘的物流园区转移。目前我国物流企业高度集中于城市内部,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同时,这种不均衡发展,使农村物流产业严重落后,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开辟物流园区,鼓励并引导物流企业搬离城市内部,逐步形成产业化模式。既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又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专业、高效的物流服务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实质上,第三方物流是一个资源共享的机制,通过整体农村物流资源,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尤其是通过发展专业化的冷链物流,有效降低农产品损耗率。▲

参考文献:

[1]宋孟丘,黄小庆.基于合作社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讨 [J].商业时代, 2014 (26):75-77.

[2]田英伟.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J].价格月刊, 2012, 7: 014.

[3]解新华. 基于长尾理论的我国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研究[J]. 电子商务, 2013 (7): 19-20.

[4]汪向东.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新模式——以沙集电子商务为例[J].工程研究: 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3, 5(2): 194-200.

[5]许婵,吕斌,文天祚. 基于电子商务的县域就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新模式研究[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1: 004.

上一篇:学校卫生防疫工作计划措施下一篇:数学加减法的估算的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