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关注哪些纳税调整事项

2024-06-19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关注哪些纳税调整事项(精选7篇)

篇1: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关注哪些纳税调整事项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关注哪些纳税调整事项

税法规定,纳税人应在终了后5个月内,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在汇缴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收入、成本、费用、资产损失等项目的归集与核算,规范税前扣除,调整有关项目,尽量减少税收风险。

收入确认调整

企业在汇算清缴时,依据权责发生制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确认收入,对税法与会计的差异应进行纳税调整。同时,企业还应该掌握哪些是不征税收入,哪些是免税收入,哪些是会计不确认收入而税收要视同销售收入行为。不征税收入本身不构成应税收入,而免税收入本身已构成应税收入,是一种税收优惠。例如,某企业2011取得一笔市财政局拨付的科研经费100万元,用于研究专项课题,2010发生专项课题研究费35万元。该企业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拨付文件中对此项资金的具体管理要求,并对该项资金的使用单独核算。则该企业取得的100万元财政拨款符合不征税收入的规定,调减收入100万元,同时其对应的专项支出35万元不得税前扣除,调增金额35万元。

成本费用税金扣除调整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扣除,即属于当期的成本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作为当期的成本费用;不属于当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支付,均不作为当期成本费用。如管理费用,重点关注开办费、业务招待费、职工工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税法有专门的税前列支标准和范围的费用。例如,某企业2011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将自产货物用于市场推广80万元,当年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50万元。业务招待费计算基数=5000+80=5080(万元),按销售收入5‰计算,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额=5080×5‰=25.4(万元);按业务招待费60%扣除限额计算,扣除额=50×60%=30(万元),应纳税所得调增额=50-25.4=24.6(万元)。销售费用中主要注意是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和佣金手续费。对于税金,企业实际发生的除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以外的税金,可以在税款所属期内税前扣除。需要注意的是,查补的税金也可以在所属税前扣除,但企业daikaifapiao代缴的税金不得由企业承担。

资产损失扣除调整

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分为实际资产损失与法定资产损失两类,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还要注意,企业资产损失申报分为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两种形式,清单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可按会计核算科目进行归类、汇总,然后再将汇总清单报送税务机关;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应逐项(或逐笔)报送申请报告,同时附送会计核算资料及其他相关的纳税资料。例如,某企业2011年发生70万元的资产损失(属于实际资产损失),企业自行计算在税前扣除,由于操作人员失误,未向税务机关申报。2012所得税汇缴结束时仍未申报损失扣除,故该笔资产损失在2012年汇缴时不能扣除,要作纳税调增处理。

营业外支出调整

营业外支出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罚款支出等。企业违反法律法规的行政性罚款支出不得税前扣除,一般公益性捐赠支出在企业会计利润总额的12%之内限额扣除。例如,2011年11月,某公司将50台电脑通过当地教委捐赠给学校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电脑售价3400元/台,该公司2011年实现会计利润100万元(假设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公司实际捐赠额=50×0.34=17(万元),当年捐赠准予扣除的限额=100×12%=12(万元),应调增应税所得额=17-12=5(万元)。

各项准备金调整

税法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风险准备等准备金支出,不得扣除。现行税法只对金融业、保险业、证券行业的企业以及中小信用担保机构等允许按税法规定税前扣除计提的准备金,其他企业计提的各项准备,均不得在计提时税前扣除,否则要进行调整。例如,某金融企业2011年提取各项准备金125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100亿元,其他准备金25亿元,且全部在税前扣除。2011发生涉农贷款关注类金额为500亿元,次级类200亿元,可疑类60亿元,损失类10亿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长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执行期限的通知》(财税[2011]104号)明确,2013年12月31日前,金融企业对其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照以下比例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那么,该企业涉农贷款计提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为关注类500×2%=10(亿元),次级类200×25%=50(亿元),可疑类60×50%=30(亿元),损失类10×100%=10(亿元),合计=10+50+30+10=100(亿元)可在税前扣除,该企业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5亿元。

资产调整 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资产计税基础与会计账面价值核算差异明显,企业需要予以关注。其中,还涉及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问题。

境外所得税收抵免调整

居民企业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允许限额抵免境外征收的所得税。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以在以后5个内,用每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具体采取分国不分项的抵免方式。此外,居民企业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20%股份的外国企业(三层)分得的投资收益,外国企业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中属于该项所得负担的部分,可以作为该居民企业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在规定的抵免限额内实行间接抵免。对于企业从境外取得所得,因客观原因无法真实、准确地确认应当缴纳并已经实际缴纳的境外所得税税额的,除该所得来源国的实际有效税率低于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税率50%以上的外,可按境外应纳税所得额的12.5%作为抵免限额。

企业重组的调整

企业重组包括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企业中发生上述重组行为的,有两种不同的税务处理方式,即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一般性税务处理方式,税法要求在重组当期确认资产转让的所得或损失;而特殊性税务处理方式,不需要将资产隐含的增值或损失在资产转移时实现,暂不确认所得或损失。但特殊性税务处理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且应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备案手续。

篇2: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关注哪些纳税调整事项

(2010-12-14 13:48:41)转载 标签:

杂谈

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按季度(月份)预缴税款,年终汇算清缴的制度。所得税清算的时间往往在次年1月至5月进行。其步骤是:

企业自终了之日起五个月内,先向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

然后,税务机关对企业自行汇算清缴的款项进行审核,审核有误时再按税务机关规定的要求进行调整。在会计实践中,对于由税务机关(审)核定

或由企业自查得出应朴(退)企业所得税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尚未明确规定,企业对上汇算清缴纳税的处理,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做法:

一是通过“以前损益调整”账户核算;

二是通过“所得税费用”账户核算;

三是通过“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核算。对以上三种处理方式,笔者赞同第三种做法,下面结合实例逐一进行分析探讨。

例:ABC公司2008年全年会计利润总额为30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全年营业收入1100万元,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10万元,且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公司2008年1至4季度已上缴所得税75万元。2009年3月20日,税务局清查业务招待费发现了问题,要求ABC公司补交2008年应缴所得税款,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税务局的清查结论是:按照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是最高不得超过当年营业收入的5‰。ABC公司2008实际发生业务招待费支出10万元,按税法要求业务招待费只能扣除5.5万元(10×60%>1100×5‰),故应调增纳税所得4.5万元(10-5.5),即:

ABC公司2008应纳所得税额=(300+4.5)×25%=76.125(万元)

应补缴所得税=76.125-75=1.125(万元)

对上述应补缴所得税1.125万元如何做会计分录呢?现对实际工作中的三种做法逐一进行分析。

1.通过“以前损益调整”账户核算

ABC公司2009年3月20日按税务局的要求调账(单位:万元,以下同):

借:以前损益调整 1.1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125

ABC公司2009年3月25日实际补交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125

贷:银行存款 1.125

ABC公司2009年3月31日结平“以前损益调整”账户时: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125

贷:以前损益调整 1.125

笔者认为,上述账务处理不正确,原因是:“以前损益调整”是指以前发生的影响损益的事项在本进行调整以及本发现的重要前期差错更正涉及调整以前损益的事项。它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本发生的调整以前损益的事项。二是以前重大差错调整。比如,被审查出来的上年或以前多计或少计的利润需要调整。三是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报告损益的事项。比如,资产减损需要计提减值准备,销售退回需要调整原有记录及结果,诉讼案件所获赔款或支付赔款需要调整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补缴企业所得税是会计规范与税法的要求不同所造成的,而不是会计核算错误造成的,所以它不属于“以前损益调整”的核算内容,不能通过“以前损益调整”账户核算。

2.通过“所得税费用”账户核算

ABC公司2009年3月20日按税务局的要求调账: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1:1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125

ABC公司2009年3月25日实际补交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125

贷:银行存款 1.125

ABC公司2009年3月31日结平“所得税费用”账户时:

借:本年利润 1.125

贷: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1.125

笔者认为,上述账务处理不正确。目前,会计界对收益的计量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本期经营收益观,另一种是损益满计观。

损益满计观认为,一切营业收入、费用以及特殊损益、前期损益调整等所有项目,都应在计算净收益时予以计列。根据这一观点,本期损益表不仅包括所有在本期确认的业务活动所引起的损益项目,还要包括以前损益调整等项目。其理由是:企业寿命期内各年所报告的净收益之和应等于该企业净收益总额。按损益满计观要求做账,调整上年所得税费用要在本“本年利润”账户反映。

本期经营收益观认为,本期损益表中所计列的收益仅包括本期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各项成果,前期收益计算错误、前期损益调整项目和特殊损益与本期损益无关,不属于本期经营活动,不应列八损益表,只能作为留存收益项目调整。根据这一观点,上年所得税费用的调整不计入“本年利润”,只能计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

上述两种观点在我国如何应用的呢?目前,我国会计准则采用的是“本期经营收益观”。“以前损益调整”最终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而不再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根据本期经营收益观,上例中如果将影响2008年净收益的所得税费用计入到2009年的所得税费用,将影响2009年的净收益,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所以,补交上年的所得税通过“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核算是不正确的。

3.通过“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核算

ABC公司2009年3月20日按税务局的要求调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1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125

ABC公司2009年3月25日实际补交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125

贷:银行存款 1.125

ABC公司2009年3月31日冲销多提的法定盈余公积0.1125万元(1.125×10%)时: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0.1125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0.1125

ABC公司2009年3月31日结转“利润分配”科目时: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0.112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0.1125

笔者认为,上述账务处理正确。理由是:由于上年少计所得税费用,导致上年净利润虚增,最终转入了本年“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即通过“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调整了上年虚增的净利润,其实质是调整了期初所有者权益,是本期经营收益观最有效的体现。

通过上述调账,ABC公司还要对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相关项目及金额进行调整。

(1)在2009的资产负债表中,要对“应交税费”、“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年初数进行调整,其中,“应交税费”项目调增1.125万元,“盈余公积”项目调减0.1125万元,“未分配利润”项目调减1.0125万元(1.125-0.1125)。

篇3:汇算清缴结转抵扣事项及纳税调整

新《企业所得税法》施行以来, 国家税务总局对2008年度之前或之后的税收政策执行及程序性操作方面不断作出调整。2010年度汇算清缴工作即将开始, 纳税人应在收入、成本费用、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结转抵扣 (免) 事项等方面, 予以特别关注并作好相应的涉税调整。

无限期结转抵扣 (免) 项目

(一) 广告宣传费的处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 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不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1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关于以前年度未扣除的广告费的处理,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98号) 规定, 企业在2008年以前按照原政策规定已发生但尚未扣除的广告费, 2008年实行新税法后, 其尚未扣除的余额, 加上当年度新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后, 按照新税法规定的比例计算扣除。

(二) 职工教育经费处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关于以前年度职工教育经费余额的处理, 国税函[2009]98号文件规定, 对于在2008年以前已经计提但尚未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余额, 2008年及以后新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应先从余额中冲减。仍有余额的, 留在以后年度继续使用。

(三) 长期股权投资损失的处理此前,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 (国税函[2008]264号) 对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而发生的股权投资损失, 可以在税前扣除, 但每一纳税年度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 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 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但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损失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6号) 规定, 企业对外进行权益性投资所发生的损失, 在经确认的损失发生年度, 作为企业损失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一次性扣除。该规定发布以前, 企业发生的尚未处理的股权投资损失, 准予在2010年度一次性扣除。

(四) 递延所得的处理 (1) 新税法实施前已按5年递延计入收入的可执行到期。《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0]118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的企业所得税审批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税发[2004]82号) 规定, 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发生的转让、处置持有5年以上的股权投资所得、非货币性资产投资转让所得、债务重组所得和捐赠所得, 占当年应纳税所得50%及以上的, 可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为保持政策衔接与过渡, 国税函[2009]98号文件第二条关于递延所得的处理中明确规定, 企业按原税法规定已作递延所得确认的项目, 其余额可在原规定的递延期间的剩余期间内继续均匀计入各纳税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2) 新税法施行后, 企业取得的收入无特殊规定不可递延纳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取得财产转让等所得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9号) 规定, 企业取得财产 (包括各类资产、股权、债权等) 转让收入、债务重组收入、接受捐赠收入、无法偿付的应付款收入等, 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非货币形式体现, 除另有规定外, 均应一次性计入确认收入的年度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在税务处理上, 该公告还明确规定, 2008年1月1日至本公告施行前, 各地就上述收入计算的所得, 已分5年平均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的, 在本公告发布后, 对尚未计算纳税的应纳税所得额, 应一次性作为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

限期结转扣除项目

(一) 亏损弥补的处理《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八条规定, 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 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 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 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5年内不论是盈利或亏损, 都作为实际弥补期限计算。这里所称亏损, 是指企业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将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

(二) 专用设备的投资额抵免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48号) 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256号) 的规定, 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 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 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三) 开 (筹) 办费的处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条规定, 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 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 分期摊销, 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由于新税法中开 (筹) 办费未明确列作长期待摊费用, 为此, 国税函[2009]98号文件规定, 对开办费的处理, 企业可以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 也可以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规定处理, 但一经选定, 不得改变。同时,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79号) 第七条规定, 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的年度, 为开始计算企业损益的年度。企业从事生产经营之前进行筹办活动期间发生筹办费用支出, 不得计算为当期的亏损。

(文/梁影)

汇算清缴将至企业结账提示

2010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已经开始。以下总结了一些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账前的提示事项, 供大家参考。

工资、薪金

扣除标准:当年计入成本费用的, 去年12月31日前实际发放的金额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劳务人员 (临时劳务工或劳务派遣工) 的费用不属于税法上工资、薪金范畴, 不作为“三费”扣除基数。

特别说明:部分地区放宽至次年1月、5月的规定, 其效力值得商榷。

补充医疗保险

扣除标准:自管的保险, 如有专门核算账户, 应转至核算账户, 同时准备符合规定的管理证据, 税法目前尚无专户管理不视同支付的限制性规定, 不过基于谨慎原则, 可选择按实际报销的部分作为扣除金额。由保险公司管理的保险, 于去年12月31日前付出且取得相应发票, 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保单应能清楚划分补充医疗保险和其他商业保险种类, 划分不清的, 不能税前扣除。

特别说明: (1) 应按照工资总额4%以内的比例或按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计提, 并进行税前扣除。 (2) 企业为个人购买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应视同职工的工资收入, 并入个人工资、薪金所得, 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补充养老保险 (年金)

扣除标准:去年12月31日前已转至专门的托管机构, 符合《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 并能提供年金合同、管理办法和支付证明。以前年度未缴纳, 本年度缴纳的年金, 本年度税前扣除。

特别说明:企业需关注补充养老保险个人所得税的应税义务, 注意缴纳的基数和比例;在办理投保手续时, 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 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因各种原因退保, 个人未取得实际收入的, 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应予以退回。

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

扣除标准:基于据实扣除原则, 对暂付的支出款项进行清理并获取去年12月31日前对应的发票 (或自制票据) 。职工福利费会计上不再要求计提, 税法上采取实际发生, 14%限额扣除的办法。职工教育经费会计上仍采取计提的方式, 税法上采取实际发生, 按工资、薪金2.5%限额内扣除, 当年度尚未扣除的, 无限延至以后年度限额内扣除的办法。

特别说明: (1) 企业职工福利费如有贷方余额, 应先行冲减。 (2) 职工福利费要专款专用, 改变用途需要缴税。 (3) 企业职工食堂的采购支出, 如果没有取得发票, 不允许税前扣除。 (4) 企业职工通信费支出的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存在差异。企业为职工报销的通信费和向职工发放的通信补贴, 均应按职工福利费标准进行税前扣除。

工会经费

扣除标准:2010年7月1日前拨缴的工会经费, 应取得开具日期为2010年内的《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2010年7月1日起, 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应取得《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如是税务机关代征的, 其税收通用缴款书也应获得认可。

特别说明:基于谨慎性原则, 提请在2010年取得日期为2010年内的工会经费专用收据。

业务招待费

特别说明:尽管企业有可能将业务招待费记入不同科目中, 但税法上统计业务招待费时, 重点关注的是其是否属于招待事项。对于员工聚餐, 可以适用福利费。对于礼品的赠送, 税法上属于视同销售行为, 要考虑纳税调整。

特别说明: (1) 对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企业, 其从被投资企业所分配的股息、红利以及股权转让收入, 可以按规定的比例计算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 (2) 筹建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不属于开办费范畴, 发生时记入“管理费用 (业务招待费) ”。

会议费

扣除标准:应准备完备的凭证, 如说明会议事件、地点、预算、出席人员、内容、目的、费用标准的资料及支付凭证等。如果是外部会议, 应附上会议邀请函。会议中的大额餐费应尽量避免单独开具发票, 以免其他资料不全时, 出现误归于业务招待费的问题。外部服务公司承担举办会议的, 资料也必须严格符合上述要求。

特别说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 (国税发[2000]84号) 虽已全文作废, 但企业在发生此项支出时, 应能提供相关、合理、实际发生的凭证。

承担员工或第三方的税费税前扣除

扣除标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5]715号) 规定,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为个人支付的个人所得税款, 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对于承担的境外单位的营业税与预提企业所得税, 尽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银行海外分行取得来源于境内利息收入税务处理问题的函》 (国税函[2001]189号) 认为是一种商业约定, 但不能以此佐证可以税前扣除。争取改变合同条款中金额的表达方式, 将相关税款考虑进双方约定的工资 (交易) 金额中。

特别说明:新修订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对境外劳务提供应税行为的判定原则改变, 相应的成本往往由中国的劳务购买方 (境内单位) 承担, 而对于企业所得税, 往往也转嫁于境内单位承担, 能否扣除成为关键。

员工出差费用、通信费用、交通费用等

扣除标准:在上述一般性要求中, 已提及票据处理的及时性要求, 应告知员工将上述费用于去年12月31日前入账, 否则会出现违背权责发生制而不被认可的情形。出差费用的报销, 应提供完整的证据, 包括交通费、食宿费等, 避免被认为借出差名义发放补贴的情形。出差补贴标准应有完整的企业规范文档支持。

特别说明: (1) 出差补贴要考虑个人所得税的适用标准。 (2) 企业职工通信费支出的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存在差异。企业为职工报销的通信费和向职工发放的通信补贴, 均应按职工福利费标准进行税前扣除。

佣金及手续费

扣除标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29号) 未能够清楚地说明佣金和手续费定义及适用的主体, 对于保险公司之外的企业发生的财务上记录为“佣金”或“手续费”的科目, 笔者理解并不一定属于受列支限制情形, 建议灵活使用, 不致陷入5%扣除限额的争议。

特别说明: (1) 企业付给境外个人的佣金, 应代扣代缴营业税、个人所得税。 (2) 取得合规付款凭证。

预提性质的费用

扣除标准:虽然《企业所得税法》强调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但在2009年、2010年自查与稽查中, 对于未取得发票的, 普遍不予认可, 而且实务中税务机关大多如此处理, 部分税务机关实践中将汇算清缴前取得票据作为认可条件。

特别说明:会计税务处理有差异。《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对安全生产费会计处理作出了最新的规定, 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 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记入“4301专项储备”科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 只有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合理的并实际发生的”支出才能准予税前列支。

(文/毛兰)

利息费用在汇算清缴中的纳税调整

企业利息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进行债权性融资支付的资金占用费用。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 企业发生的利息费用属于与取得应税收入相关的费用, 可以按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税前扣除。利息费用税前扣除的处理方式有两种:费用化处理和资本化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 准予扣除。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 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 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 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扣除。因此, 符合税法规定的利息支出可以在税前扣除, 而对于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利息费用, 需要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进行纳税调整。

金融企业的借款利息支出可全部税前扣除

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 因与取得应税收入相关, 其利息支出可以税前扣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项规定,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 准予扣除: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按照税法规定, 企业向金融企业的借款没有金额和利率的限制, 但其他企业包括企业股东将金融机构借款转贷给企业的, 或者其他企业将自己的资金委托金融企业贷款给企业的, 不属于企业直接向金融机构的借款, 其利息支出不适用该项规定。

非金融企业的借款利息限制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二项规定,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 准予扣除: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 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此规定中的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 是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和浮动利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贷款支付利息税前扣除标准的批复》 (国税函[2003]1114号) 规定, 纳税人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 准予扣除。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包括基准利率和浮动利率, 因此, 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和浮动利率。虽然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浮动利率上限有些放宽, 但仍不能超过企业当地金融企业同期同类最高贷款利率。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问题解答 (之一) 的通知〉》 (国税函发[1995]156号) 规定, 不论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单位, 只要是发生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 均应视为发生贷款行为, 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因此, 企业向非金融企业的借款利息费用, 除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外, 还必须取得符合规定的税务发票, 才能在税前扣除。

未按规定出资部分的借款利息不能扣除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 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因此, 对于未按规定期限出资从而使企业对外借款的, 其出资不足部分的利息支出, 即使从金融机构借款, 或从非金融企业借款不超过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利息, 也不能在税前扣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投资者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9]312号) 规定,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 凡企业投资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缴足其应缴资本额的, 该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 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 其不属于企业合理的支出, 应由企业投资者负担, 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具体计算不得扣除的利息, 应以企业一个年度内每一账面实收资本与借款余额保持不变的期间作为一个计算期, 每一计算期内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按该期间借款利息发生额乘以该期间企业未缴足的注册资本占借款总额的比例计算。

关联方借款利息要符合独立交易原则

由于关联方借款利息支出会影响双方的利润额, 企业可能会通过借款产生的利息费用调节双方的利润, 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21号) 对此明确规定, 关联方的借款必须要符合独立交易原则, 而且不能超过一定的额度。超过规定额度的借款, 其利息费用不能税前扣除。

具体来说, 一是企业向境外关联方的借款, 不能超过其权益性投资的2倍。财税[2008]121号文件第一条规定,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 不超过以下规定比例和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 准予扣除, 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年度扣除。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 除符合本通知第二条规定外, 其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为:金融企业为5︰1, 其他企业为

2∶1。

二是向境内关联方的借款要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财税[2008]121号文件第二条规定, 企业如果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 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 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 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因此, 境内关联方利息费用支出不受债资比例限制。

(文/崔晓峰刘聪)

企业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风险提示

职工福利费是企业进行所得税汇算时都要处理的业务, 也是税务稽查的必查项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 企业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适用的税收文件主要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3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 (国税函[2008]264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98号)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 仍有一些企业对职工福利费的规定理解得不够准确, 错记、补税现象时有发生。笔者结合典型案例, 对企业职工福利费的风险点进行评析, 以便纳税人正确进行职工福利费的账务处理。

[例1]某企业2007年末职工福利费余额80余万元, 2008年计提职工福利费60万元, 本年共实际支付50万元, 年末余额累计90万元。2009年10月, 税务稽查时, 被要求调整增加所得额60万元, 此项调整涉及补税15万元。

根据国税函[2009]98号文件规定, 企业2008年以前按照规定计提但尚未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 2008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 应首先冲减上述职工福利费余额, 不足部分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仍有余额的, 继续留在以后年度使用。税务机关在检查中发现, 2010年仍有企业因此被查补企业所得税并征收滞纳金。

需要提醒企业的是, 企业职工福利费如有贷方余额, 则应先行冲减。

[例2]某企业2007年末职工福利费余额4300万元, 2008年未计提福利费。当年支付职工福利费900万元, 冲减了余额。然后将职工福利费余额3400万元冲减了管理费用, 企业利润增加了3400万元。在年终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表中, 企业将3400万元作为所得额调减项目, 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稽查人员要求其补缴企业所得税。

根据国税函[2009]98号文件规定, 企业2008年以前节余的职工福利费, 已在税前扣除, 属于职工权益, 如果改变用途的, 应调整增加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因职工福利费冲减管理费属于改变用途, 直接导致企业职工福利费没有余额, 从而减少了应纳的企业所得税。

需要提醒企业的是, 职工福利费要专款专用, 若改变用途需要缴税。

[例3]某企业2009年职工福利费中列支120万元职工食堂采购原料费用, 会计凭证为自制凭证, 无正式发票。2010年税务稽查时, 税务人员要求其补缴企业所得税。

《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 所有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在购买商品、接受服务支付款项时, 应当向收款方取得发票。第二十二条规定, 不符合规定的发票, 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此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税发[2008]80号) 规定, 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纳税人使用不符合规定发票特别是没有填开付款方全称的发票, 不得允许纳税人用于税前扣除、抵扣税款、出口退税。

需要提醒企业的是, 企业职工食堂的采购支出, 如果没有取得发票, 不允许税前扣除。

[例4]一些企业为职工报销的通信费和向职工发放的通信补贴全部计入工资总额, 进行税前扣除。税务稽查时, 税务人员要求其按照职工福利费标准扣除。

企业为职工报销或发放的通信费、通信补贴, 属于国税函[2009]3号文件所称福利费范围中的第 (二) 项列举的内容, 因此应按照职工福利费标准扣除。而《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 (财企[2009]242号) 规定, 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信待遇, 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信补贴, 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 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企业发生的相关支出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财企[2009]242号文件同时规定,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 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纳税。

需要提醒企业的是, 企业职工通信费支出的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存在差异。企业为职工报销的通信费和向职工发放的通信补贴, 均应按职工福利费标准进行税前扣除。

[例5]目前, 企业为员工报销燃油费、修车费的现象越来越多, 如何扣除成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一个焦点问题。

对此, 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管理司曾在《关于2009年度税收自查有关政策问题的函》 (企便函[2009]33号) 中规定, 2008年1月1日 (含) 以后, 根据国税函[2009]3号文件规定, 企业为员工报销的燃油费, 应作为职工交通补贴在职工福利费中扣除。而财企[2009]242号文件规定, 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信待遇, 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信补贴, 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 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企业发生的相关支出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由于对“货币化改革”的认定标准不一, 各省市的具体规定也不尽一致。

需要提醒企业的是, 企业为员工报销的燃油费、修车费是属于给职工发放的交通补贴, 还是企业正常的办公费用, 需要主管税务机关确认后才能正确扣除。

总体来看, 无论是对会计核算进行规范的财企[2009]242号文件, 还是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进行规范的国税函[2009]3号文件, 由于各地在职工福利费和工资总额认定方面存在差异, 导致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不尽一致, 因此, 迫切需要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统一的职工福利费核算及税前扣除相关文件, 以便征纳双方准确执行。

(文/肖宏伟)

(转载自《中国税务报》)

篇4: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关注哪些纳税调整事项

调整问题

摘要: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企业对有关收入项目的依法合理调整是企业规避纳税风险和防止重复纳税的关键。在实践中,由于企业财会人员对税法不是很熟悉,或对有关收入项目的会税差异掌握不准,或对收入项目时间性差异、查补税款等备查工作没有做好,致使企业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没有依法调减非税收入,导致多缴税或重复纳税,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文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难问题。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收入项目;纳税调整

一、收入总额确认范围上的会税差异及其纳税调整

税法第六条规定,收入总额是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另外还包括税法实施条例第25条规定的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业务。会计与税法在收入总额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未同时满足会计准则规定条件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 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但税法实施条例第25条明确: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视同销售货物。

企业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会计处理上可能没有将其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因此,企业对此类业务要注意分析是否要进行纳税调整。例如,企业将某产品用于上述各项用途。会计上可能做如下处理:借记营业外支出或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等70,贷记库存商品70。但按税法企业可以做如下处理:借记营业外支出或销售费用或应付职工薪酬117,贷记主营业务收入100、应交税费17,同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70,贷记库存商品70。非公益性捐赠、赞助支出不得扣除,汇算清缴时要注意调减费用117与调增应交税费17匹配的附加税费和收入100;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支出可以扣除,汇算清缴时要注意调增费用47。如果企业没有依法做上述相应的纳税调整,企业不但存在纳税风险,同时广告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的扣除基数也少计100,可能导致企业多交税。

企业实际收到的财政补贴和税收返还等,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属于政府补助范畴,应该通过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科目核算,属于应税收入,即将其排除在税法所谓财政拨款之外,除企业取得的出口退税外,一般作为应税收入征收企业 所得税。因为,无论企业取得何种形式的财政补贴或税收返还等,都导致企业净资产增加和经济利益流入,符合收入总额立法精神;对企业取得的财政补贴收入征税,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补贴收入和减免税的规范管理;有助于减少税法与会计差异,降低纳税遵从与税收管理成本。

税法不承认各项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摊销收益。因此,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要注意对相关事项做相应的纳税调减处理。另外,还要注意免税收入、减计收入和减免税等的纳税调减处理。

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等有关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问题,详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企业重组包括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有关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问题,详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二、收入总额确认时间上的会税差异及其纳税调整

收入总额在确认时间上一般情况下税法与会计是没有差异的,但以下六种情况是例外,它们在确认时间上已偏离了权责发生制,更接近于收付实现制。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17条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因权益性投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方做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也说是说,税法不承认会计上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被投资企业的利润分配日也就是投资方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日。因此,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时,按投资方确认的投资收益调减所得,反之调增;被投资方宣告分配利润时,按投资方冲减的投资成本调增投资收益,同时从免税收入角度再调减相同金额的所得。

利息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18条规定,“利息收入是指企业将资金提供他人使用但不构成权益性投资,或者因他人占用本企业资金取得的收入,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债券利息、欠款利息等收入。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会计准则对利息收入金额按权责发生制确认。例如,B企业将资金贷出,合同约定期限三年,每年租金2万,承租方于租赁期开始日一次性支付。B企业于租赁期开始日的会计处理:借记银行存款6万,贷记预收账款4万、其他业务收入2万。但按税法规定,第一年B企业应调增所得4万,第二、三年B企业应各调减所得2 万。

租金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19条规定,租金收入是指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包装物或者其他有形资产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租金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按税法实施条例确认租金收入时,款项收取与否不是关键,只要合同约定了收款日期无论约定收款期是否收到款,也不管赚取收入的活动是在什么时候完成的,都要确认为当期收入,不能按租金收入的相应归属期间分期计算收入。例如,C企业于XX年8月出租设备一台,合同约定租期两年,租赁期开始日一次性支付租金36000元。租金36000元于XX年已经收到,但按权责发生制C企业XX年只确认租金收入5000元,XX年、XX年分别确认租金收入1XX元、7000元。但根据税法规定这笔租金36000元应全部记入XX,而不再按受益进行分配。因此,XX调增所得31000元,XX年调减所得1XX元,XX年调减所得7000元。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20条规定,称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是指企业提供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特许权使用人应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会计上,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确认、计量同利息和租金 收入基本一致,纳税调增时可参照执行。

捐赠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接受捐赠收入是指企业接受的来自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无偿给予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接受捐赠收入,按照实际收到捐赠资产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即捐赠收入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确认,以款项的实际收付时间作为标准来确定当期收入和成本费用。税法做出这一例外规定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赠与合同法律上的特殊性。一般合同在签订时成立,并确认此时财产已经转移;而赠与合同则是在赠与财产实际交付时才成立,才在法律上确认财产已经转移。即一般情况下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即使双方已经订立赠与合同,该合同都不能视为成立。二是接受捐赠以无偿性为基本特征,即受赠人一般不需要支付代价,接受捐赠收入的成本较小或者没有成本,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不存在收入与成本相互对应的问题,不需要采取权责发生制。会计对捐赠收入的确认一般与税法一致,不需纳税调整,除非收入金额确认违背了公允价值原则。

分期收款方式销售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23条规定,企业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可以分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并且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税法实施条例做出这一规定,主要 是出于纳税必要资金的考虑。会计准则规定,对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货物,其实质相当于企业向购货方提供了一笔信贷资金,因而企业应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按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并相应冲减财务费用。考虑到在整个回收期内企业确认的收入总额是一致的,同时考虑到与增值税政策的衔接,税法拟不采用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分期收款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的金额确认销售收入金额。会计上:发出分期收款销售货物时,借记长期应收款、银行存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未实现融资收益,同时结转销售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库存商品;取得货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长期应收款,同时摊销未实现融资收益,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贷记财务费用。

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24条规定,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收入额按照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产品分成就是多家企业在合作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合作各方对合作生产出的产品按照约定进行分配,并以此作为生产经营收入。由于产品分成是以实物代替货币作为收入的,而产品价格又随市场供求关系而波动,因此只有在分得产品时刻确认收入实现,才能体现生 产经营的真实所得,而企业是按权责发生制和产品账面价值为收入额确定标准的。因此,对产品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增所得,但企业转让或领用该产品时要以相同金额调减所得。

参考文献:

篇5: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关注哪些纳税调整事项

广东省国家税务局文件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

粤国税发„2008‟241号

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

汇算清缴纳税申报鉴证报告

及审核事项说明(范本)》统一格式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省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鉴证业务,加强对注册税务师行业的监管,提高注册税务师的执业质量,保障国家税收利益,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法规规定,省国、地税局共同制定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鉴证报告》(试行)统一格式,现印发给你们,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要求,请一

并贯彻执行。

一、各级税务机关要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意见》(国税发„2008‟88号)、《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税务师事务所和注册税务师从事涉税鉴证业务管理的通知》(粤国税发„2008‟151号)的规定,大力支持税务师事务所和注册税务师开展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鉴证业务,做好对企业、税务师事务所和注册税务师的宣传辅导工作。

二、自2009年1月1日起,凡承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鉴证业务的税务师事务所要按照本通知规定的鉴证项目及审核事项说明和统一规定的格式文本编制鉴证报告(报告统一用Α4纸),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鉴证报告,税务机关可要求纳税人退回税务师事务所予以更正。

三、凡出具保留意见、无法表明意见以及持否定意见鉴证报告的税务师事务所,要主动与主管税务机关取得联系,将有关情况及原因报告主管税务机关,以利于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管。

四、税务师事务所出具鉴证报告时,须登陆我省“注册税务师信息化管理系统”按要求进行鉴证业务报备,具体操作办法另文通知。

五、各地级市税务机关可根据上级税务机关及本市级税务机关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和管理要求做适当的完善修改,并告知税— 2 —

务师事务所及纳税人。执行过程中如有问题,由地级市税务机关汇总上报省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

附件: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鉴证报告、审核事项说明及附表

主题词: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印发通知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办公室2009年1月5日印发

篇6: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关注哪些纳税调整事项

××鉴字[××]××号

(委托人名称):

我们接受委托,对贵公司编制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进行审核。及时提供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与该项审核相关的证据资料,并保证其真实性、完整性是贵公司的责任。我们的责任是对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所有重大事项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准确性发表鉴证意见。在审核过程中,我们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有关政策规定,按照《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鉴证业务规范》的要求,实施了包括抽查会计记录、现场勘察等我们认为必要的审核程序。

经审核,我们认为:贵公司××收入总额××元,应纳税所得额××元,应纳所得税额××元;已申报缴纳所得税额××元;本的减免所得税××元,期末应补(退)所得税额××元。

本鉴证报告仅供贵公司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时使用,不作其它用途。非法律、法规规定,鉴证报告的内容不得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人。

附件:

1、鉴证报告说明;

2、××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已审);

3、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调整汇总表;

4、税务机关要求附列的其它资料;

5、税务师事务所执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税务师事务所(盖章)

中国注册税务师:(盖章)

地址:××

报告日期:××年××月××日

附件1:

鉴证报告说明

一、委托单位基本情况(如:成立时间、投资方、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注册资本、企业类型、经营范围等)

二、主要会计政策

三、审核情况

贵公司××自行申报的应纳所得税额××元,经我们审核,××的应纳所得税额××元。具体审核情况如下(分项说明有关调整事项):

(一)销售(营业)收入

(二)销售(营业)成本

(三)其他扣除项目

(四)期间费用

(五)投资所得(损失)

(六)纳税调增项目

(七)纳税调减项目

(八)税前弥补亏损

(九)免税所得

(十)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

(十一)加计扣除额

(十二)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

(十三)减免所得税额

(十四)税务机关要求披露的其他事项

篇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关注哪些纳税调整事项

税法第六条规定, 收入总额是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 包括销售货物收入, 提供劳务收入, 转让财产收入,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利息收入, 租金收入,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接受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 (企业资产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 。另外还包括税法实施条例第25条规定的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业务。会计与税法在收入总额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未同时满足会计准则规定条件 (即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的, 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不确认损益。但税法实施条例第25条明确: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应当视同销售货物。

企业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 会计处理上可能没有将其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因此, 企业对此类业务要注意分析是否要进行纳税调整。例如, 企业将某产品 (成本70, 出厂价格100) 用于上述各项用途。会计上可能做如下处理:借记营业外支出 (捐赠、赞助) 或销售费用 (广告、样品) 或管理费用等 (职工福利) 70, 贷记库存商品70。但按税法企业可以做如下处理:借记营业外支出 (捐赠、赞助) 或销售费用 (广告、样品) 或应付职工薪酬 (职工福利) 117,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100、应交税费 (销项) 17, 同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70, 贷记库存商品70。非公益性捐赠、赞助支出不得扣除, 汇算清缴时要注意调减费用117与调增应交税费 (销项) 17匹配的附加税费和收入100 (下同) ;广告 (假如符合扣除规定) 、样品、职工福利支出可以扣除, 汇算清缴时要注意调增费用47 (117-70) 。如果企业没有依法做上述相应的纳税调整, 企业不但存在纳税风险, 同时广告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的扣除基数也少计100, 可能导致企业多交税。

企业实际收到的财政补贴和税收返还等, 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属于政府补助范畴, 应该通过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科目核算, 属于应税收入, 即将其排除在税法所谓财政拨款 (不征税收入) 之外, 除企业取得的出口退税 (增值税进项) 外, 一般作为应税收入征收企业所得税。因为, 无论企业取得何种形式的财政补贴或税收返还等, 都导致企业净资产增加和经济利益流入, 符合收入总额立法精神;对企业取得的财政补贴收入征税, 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补贴收入和减免税的规范管理;有助于减少税法与会计差异, 降低纳税遵从与税收管理成本。

税法不承认各项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摊销收益。因此,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要注意对相关事项做相应的纳税调减处理。另外, 还要注意免税收入、减计收入和减免税等的纳税调减处理。

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等有关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问题, 详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118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87号) 。

企业重组包括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有关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问题, 详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59号) 。

二、收入总额确认时间上的会税差异及其纳税调整

收入总额在确认时间上一般情况下税法与会计是没有差异的, 但以下六种情况是例外, 它们在确认时间上已偏离了权责发生制, 更接近于收付实现制。

(一)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17条规定,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因权益性投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按照被投资方做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也说是说, 税法不承认会计上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 被投资企业的利润分配日也就是投资方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日。因此, 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时, 按投资方确认的投资收益调减所得, 反之调增;被投资方宣告分配利润时, 按投资方冲减的投资成本调增投资收益, 同时从免税收入角度再调减相同金额的所得。

(二) 利息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18条规定, “利息收入是指企业将资金提供他人使用但不构成权益性投资, 或者因他人占用本企业资金取得的收入, 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债券利息、欠款利息等收入。利息收入, 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会计准则对利息收入金额按权责发生制确认。例如, B企业将资金贷出, 合同约定期限三年, 每年租金2万, 承租方于租赁期开始日一次性支付。B企业于租赁期开始日的会计处理:借记银行存款6万, 贷记预收账款4万、其他业务收入2万。但按税法规定, 第一年B企业应调增所得4万, 第二、三年B企业应各调减所得2万。

(三) 租金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19条规定, 租金收入是指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包装物或者其他有形资产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租金收入, 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按税法实施条例确认租金收入时, 款项收取与否不是关键, 只要合同约定了收款日期无论约定收款期是否收到款, 也不管赚取收入的活动是在什么时候完成的, 都要确认为当期收入, 不能按租金收入的相应归属期间分期计算收入。例如, C企业于2008年8月出租设备一台, 合同约定租期两年, 租赁期开始日一次性支付租金36000元。租金36000元于2008年已经收到, 但按权责发生制C企业2008年只确认租金收入5000元, 2009年、2010年分别确认租金收入12000元、7000元。但根据税法规定这笔租金36000元应全部记入2008年度, 而不再按受益年度进行分配。因此, 2008年度调增所得31000元, 2009年调减所得12000元, 2010年调减所得7000元。

(四)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20条规定, 称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是指企业提供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按照合同约定的特许权使用人应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会计上,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确认、计量同利息和租金收入基本一致, 纳税调增时可参照执行。

(五) 捐赠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 接受捐赠收入是指企业接受的来自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无偿给予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接受捐赠收入, 按照实际收到捐赠资产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即捐赠收入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确认, 以款项的实际收付时间作为标准来确定当期收入和成本费用。税法做出这一例外规定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赠与合同法律上的特殊性。一般合同在签订时成立, 并确认此时财产已经转移;而赠与合同则是在赠与财产实际交付时才成立, 才在法律上确认财产已经转移。即一般情况下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 即使双方已经订立赠与合同, 该合同都不能视为成立。二是接受捐赠以无偿性为基本特征, 即受赠人一般不需要支付代价, 接受捐赠收入的成本较小或者没有成本,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不存在收入与成本相互对应的问题, 不需要采取权责发生制。会计对捐赠收入的确认一般与税法一致, 不需纳税调整, 除非收入金额确认违背了公允价值原则。

(六) 分期收款方式销售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23条规定, 企业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 可以分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并且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税法实施条例做出这一规定, 主要是出于纳税必要资金的考虑。会计准则规定, 对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货物 (货款回收期超过3年的) , 其实质相当于企业向购货方提供了一笔信贷资金, 因而企业应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按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并相应冲减财务费用。考虑到在整个回收期内企业确认的收入总额是一致的, 同时考虑到与增值税政策的衔接, 税法拟不采用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分期收款销售货物的, 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的金额确认销售收入金额。会计上:发出分期收款销售货物时, 借记长期应收款 (应收总额) 、银行存款 (增值税部分) ,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现值) 、应交税费 (销项) 、未实现融资收益 (差额) , 同时结转销售成本,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 贷记库存商品;取得货款时, 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长期应收款, 同时摊销未实现融资收益, 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 (摊销额) , 贷记财务费用。

(七) 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确认

税法实施条例第24条规定, 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 按照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其收入额按照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产品分成就是多家企业在合作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 合作各方对合作生产出的产品按照约定进行分配, 并以此作为生产经营收入。由于产品分成是以实物代替货币作为收入的, 而产品价格又随市场供求关系而波动, 因此只有在分得产品时刻确认收入实现, 才能体现生产经营的真实所得, 而企业是按权责发生制和产品账面价值为收入额确定标准的。因此, 对产品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增所得, 但企业转让或领用该产品时要以相同金额调减所得。

摘要:在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中, 企业对有关收入项目的依法合理调整是企业规避纳税风险和防止重复纳税的关键。在实践中, 由于企业财会人员对税法不是很熟悉, 或对有关收入项目的会税差异掌握不准, 或对收入项目时间性差异、查补税款等备查工作没有做好, 致使企业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没有依法调减非税收入, 导致多缴税或重复纳税, 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文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难问题。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收入项目,纳税调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L].国家主席令〔2007〕63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L].国务院令〔2007〕512号.

[3]、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 2008.

上一篇:2010-2011第一学期幼儿园园务工作计划下一篇:我们可不可以如此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