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起草情况说明

2024-06-11

文件起草情况说明(共6篇)

篇1:文件起草情况说明

文件起草情况说明范文

11月29日,在总社召开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座谈会上,受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李成玉委托,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文件起草领导小组负责人李春生就文件起草情况和文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政策,向与会代表作了详尽的说明和阐述。他指出,在文件的酝酿、起草和审议过程中,国务院领导同志始终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在文件相关政策的协调过程中,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都给予了充分理解和全力配合;文件的出台,全文出现“支持”、“鼓励”等表述21次,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关于文件出台的背景和起草过程,李春生指出,《国务院关于解决当前供销合作社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国发[1999]5号)下发10年来,全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顺利完成了文件确定的重点任务,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有能力、有条件在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总社从2005年“四代会”前就积极推动文件的出台。2008年1月,总社党组在向回良玉副总理汇报工作时提出,希望国务院能够出台一个关于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文件,建议得到了回良玉副总理的肯定,指示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起草。

按照回良玉副总理的指示,今年2月中旬,总社就文件起草事宜与中农办领导进行了沟通,双方就文件的有关问题达成了共识。3月,成立了由中农办、供销总社牵头,中组部、中编办等21个部门组成的文件起草组。4月28日,中农办牵头召开了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李成玉主任就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情况、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文件需要明确的政策等内容作了重要讲话,表示总社将全力以赴,认真做好文件起草工作。中农办陈锡文主任介绍了起草文件的背景,提出了具体要求。

会后,文件起草工作组的同志,经过多次研讨、修改,形成了文件提纲。文件起草工作组的同志又深入山东、浙江、湖北等地进行调研,召开座谈会,并着手文件的起草。6月22日,文件初稿提交总社主任办公会讨论。在文件起草过程中,李成玉主任多次召集主任办公会或专门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期间,李成玉主任亲自带队,先后向国务院领导同志作了汇报,并到多个部门进行了沟通协调;总社机关有关部局也在不同层面反复做工作,积极争取政策。

文件起草工作组经过4个多月的调研、协调以及对文件的修改,8月10日向回良玉副总理报送了文件稿和关于文件起草情况的汇报。温家宝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同志分别作出重要批示。8月24日,中农办陈锡文主任主持召开了文件起草组第二次全体会议,文件起草工作组对“文件征求意见稿”作了说明,并印送各有关部委征求意见。9月,文件起草工作组对反馈的40多条修改意见和建议逐条进行了研究吸收,形成了“文件送审稿”。随后,文件起草工作组形成了“文件送审稿的说明”及关于报请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请示,经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会签后,10月10日报

送到国务院。11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第86次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11月20日文件由国务院正式发布

关于文件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政策,李春生作了概括和阐述。他说,文件的主要内容分为3个板块,共6章、19条。文件全文出现“支持”、“鼓励”等表述21次,其中 “支持”的表述出现15次,当前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中遇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文件中都尽可能地涉及并妥善处理。主要政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已有明确意见,再次重申强化的政策。主要包括:继续加大“新网工程”资金支持力度;抓紧落实解决系统地方政策性财务挂账、经营性财务挂账及职工养老保险;支持供销合作社承担国家委托的重要商品储备经营任务;重申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的属性和有关权益。二是国家已有相关规定,明确同样适用于供销合作社的政策。主要包括: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金融服务。三是新增的政策。主要包括:供销合作社土地的确权登记和处置收益的使用问题;县及县以上联合社机关人员“进财政”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问题;探索进一步理顺联合社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及其他业务经营问题。

李春生对文件中有关政策的出台背景、系统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有关政策能够产生的功能和作用,作了详尽的解释和阐述。

篇2:文件起草情况说明

一、背景

起草:主持、起草人、配合单位

1、粮食安全是一个长期的基本国情

2、省、市从2012年起,全面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建设高标准良田,持续到2017年,我县规划60万亩。

3、项目背景:当前,县级单位直接组织实施与粮食生产有关的涉农项目有七类:发改委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财政局现代农业粮食类项目、农综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利局农田水利项目、国土局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农业局的高标准粮田项目、邮政局的高产示范工程。这些项目的建设内容大多为沟、路、林、渠、井、电力配套、种子、肥料工程和农业技术推广。按照各自行业的规定,这些项目的规划设计标准不统一、投资额度不同,除农综办的高标准项目和国土局的项目内容较为全面外,其他各类不是缺电、就是没有林网、道路,建设时都达不到高标准。在规划和实施时省、市业务部门都要求要整合其他各类项目达到高标准,同时又要求不得与其他项目在布局上重合,“整合项目、高标准建设”最终成了一句空话。同时林业、农业、农村公路等其他涉农项目都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不出亮点,项目实际效益发挥不好。

4、我县与其他县的差距:在南阳市内我们落后于唐河、宛城、邓州市,这三个地方一是全县有个整体布局规划,各有关单位在规划申报项目时都往这个区域投放,相互之间有机衔接,互相补充,每年建一片,逐年推进。二是适当调整原计划内容,结合实际搞建设。三是项目区资金投入不足时,县市区财政列专项资金给予补充,提高建设标准。四是宛城区的项目一律由区政府直接安排施工,尤其是道路、电力、林木工程,都是交给区直属部门组织施工,招标时完善手续。比如2014年项目还没有上报,但宛城的土方工程已完成,主体框架已经出来,紧靠住2013年项目区。

我县2010年以来,几家单位分别在晋庄、大冯营、李店、太和、兴隆、郝寨、城郊等乡镇实施项目,一部分很难发挥效益,如太和、兴隆、李店等乡镇的项目区至今电力没有配套,遇干旱,群众用水十分困难,意见较大。

二、有关说明

1、关于项目申报:各类涉农项目在规划时一般由业务部门自行组织,聘请有资质的单位做具体设计,标准依照上级规定执行,与南阳市高标准粮田的要求都有差距,所以必须统一。项目申报时,一般由发改委行文上报或与财政局联合行文上报,无需县政府把关,互相之间不沟通。为实现项目整合,需要对发改委、财政局上报项目时设置前置条件。

2、关于项目建设:项目委任乡镇作为业主实施,解决了县直业务部门人少、不能经常在一线、管不好、管不了和乡镇能管住、能管好、没权管的问题,也只有业务部门不直接组织实施,才能发挥好监督作用。

关于实施计划问题,严格地说实施计划一经上级批准,即不能再变更。但往往上级在规划方面的硬性规定不切合实际,基层又不能改变,比如道路工程,硬化路面宽度标准不一,但都达不到高标要求,有的项目打井不配套等,若不适当调整实施计划,就达不到有关效果。改变计划的责任也只有县委、政府可以担当,所以文件上给予明确。

关于土方工程提前开工问题,多数项目批准后由于需要评审、招标时间较长,若不顺应农时,土方工程不在农作物幼苗期施工,不在冬季施工,那么项目建设将推迟一个农业生产周期,就是推迟一年。如果这个现状不改变,就会永远落后,项目实施进度慢、资金拨的也慢,上级也批评。

土方工程交由乡镇负责,主要是便于协调。

3、道路、电力等工程交由县直有关单位施工,主要是这些工程关乎项目区形象和实际效益发挥,要求较高。如果只靠招标招来的外地企业施工,一是不好管理,二是出现问题无法补救。如个别乡镇的高标基本农田项目的电力工程就是此类问题。同时,本县有关单位组织施工,便于上级领导检查监督,能确保工程质量。4、9.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稳步推进从财政预算编制环节清理和归并整合涉农资金。支持黑龙江省进行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在认真总结经验基础上,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验。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创造条件逐步下放中央和省级涉农资金项目审批权限。改革项目管理办法,加快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切实提高监管水平。

篇3:文件起草情况说明

如果张卓元走在大街上, 或许没有人会注意到眼前这位朴素的老者, 其20多年来多次参与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亲历中国宏伟壮丽的改革事业进程中的重大决策出台背景, 他的不少经济理论已体现在中共党代会报告、中央全会相关决议、“五年计划 (规划) ”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中, 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的政策。而被称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纲领和路线图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 也注入了这位耄耋之年的学者参与起草的心血。

年已八旬的张卓元, 思路异常清晰, 但说话非常谨慎, 字斟句酌, 言近旨远。走近张卓元, 我们好像是在解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进程的某一个环节。

国策智囊: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化改革亮点

局外人似乎很难想像, 当许多老牌经济学家因年事和身体原因纷纷从学术界隐退、渐离政府智囊圈, 而已逾80岁的张卓元却依然风头正健, 一次次被推到经济改革的前台, 为中国的发展出谋划策, 成为高层的核心经济智囊。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 展现了一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史。早在1993年, 张卓元就应邀参加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的起草工作, 继而参与起草党的十五大及十六大、十七大的报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等等。

张卓元强调指出:自1992年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后, 从十六大开始, 提出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十八大又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创新性地提出了“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这是重大理论创新和亮点。

5000多字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 22次提到“市场”。其中最为人关注的当属将市场定位为“决定性作用”, 这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张卓元解释说, 在一般情况下, 由市场配置资源比由计划配置资源可以带来更高效率。我国要从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要遵循这条规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凡是依靠市场机制能够带来较高效率和效益、并且不会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的, 都要交给市场, 政府和社会组织不要干预。张卓元认为:政府改革、政府职能转换是目前深化经济改革的关键, 也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

张卓元分析指出:解决市场体系不健全问题, 真正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指向。目前我国的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 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 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 这同政府不当干预过多有关, 也同市场发育程度不够成熟有关。同时, 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也不健全。有的地方搞市场封锁, 假冒伪劣产品也时有出现, 冲击市场, 坑害消费者。“所以, 我们必须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其中, 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 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使各个市场竞争主体在公平的舞台上平等竞争, 优胜劣汰。”

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作出了明确的肯定回答, 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张卓元表示:一个时期以来,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经济界, 总有人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估计不足, 不承认非公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一样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在市场准入方面设置“玻璃门”、“弹簧门”, 在贷款方面的不合理规定致使许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很高等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今后, 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 包括消除各种隐性壁垒, 切实放宽市场准入,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而不只限于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由此不难看出, 在勾勒未来发展蓝图的大背景之下, 此次全会系统地将此前提过的、却没能完成的改革再次统一提出。张卓元认为:这对纠正已经存在多年的“国进民退”, 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大师弟子:整理经济改革理论先驱孙冶方最后名篇

采访时, 记者在社科院经济所办公楼里见到一座经济所原所长孙冶方的半身铜像。每天经济所的同志在过道里走来走去, 自然少不了向孙冶方这位中国顶级经济学家投以崇敬的目光。今天的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可以说就是孙冶方当年的得意弟子。

1957年, 孙冶方出任经济所所长。这位我国经济改革理论先驱的到来, 给经济所带来了清新的学术研究风气。孙冶方标新立异的理论思想观点, 包括他做学问的态度, 深深感染着张卓元等当时年轻的业务骨干。在孙治方的领导下从事研究工作, 张卓元渐渐了解孙冶方经济理论观点发展的脉络, 也开始产生后来坚持稳定地推进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最初的思想萌芽。

张卓元步入经济学界纯属偶然引发的一个兴趣所致。在广东梅州中学读高中时, 张卓元无意中读到一本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 书中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经济的分析与描绘使他入了迷, 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惊叹地球上除了他所熟悉的小山城之外, 还有奇妙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世界——那里既有令人羡慕的高度物质文明, 又充满种种矛盾和摩擦;而社会主义制度则像是初升的太阳, 正朝气蓬勃地发展。

1950年, 张卓元参加了高校入学考试, 当时所报的3个学校的专业全是经济学专业。这一年, 他被中山大学经济系录取。系主任林伦彦教授对《资本论》研究颇深, 为人坦诚朴实。张卓元在他的教诲下受益匪浅。林教授的修养品质也深受他的敬佩。

1953年, 在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中, 张卓元被调整到了中南财经学院经济系理论班, 在这里继续完成未竟的学业。张卓元在张寄涛老师系统而扎实的经济理论教学和训练下, 学识与日俱增。毕业前, 张卓元在《中南财经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万余字的经济学处女作《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的作用》。

大学毕业后, 张卓元凭借自己的过硬学识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后归口于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经济学组工作。这里可谓中国经济学神圣的殿堂, 有国内一流的经济学研究专家。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 张卓元自然如虎添翼, 才干增长突飞猛进。

今天, 学术界都知道中国经济学领域有一本权威性很高的理论刊物《经济研究》。其实, 这本刊物是张卓元到经济研究所不久创刊的。当时, 他从杂志的编辑干到编辑部主任, 近30年的时间里倾注了几多心血与汗水, 通过此刊物培养、激励了多少中国经济学家和经济工作决策者, 恐怕只有他自己知晓。

20世纪50年代后期, 张卓元曾几度作为孙冶方、于光远、骆耕漠等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的助手, 他们正好都是我国商品经济价值论的代表人物。张卓元直接得到过他们的指导, 大师们的思想观点也给了他许多启迪与熏陶, 大大促进了他在经济理论观点上的成熟与创新。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之后, 面对公有制已经占主体地位的格局, 需要回答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在中国的作用问题。孙冶方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把计划和统计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指出价值规律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都是存在的, 社会主义的计划必须自觉地遵循价值规律。第二年孙冶方发表《从“总产值”谈起》, 指出利润才是企业经营好坏的最集中的表现。

1959年, 孙冶方在巨大的压力下组织经济研究所写作《社会主义经济论》, 点名张卓元作为他的主要学术助手。这是张卓元和孙冶方第一次紧密合作, 从而使张卓元真正成了孙冶方的忠实追随者, 而孙冶方也笑称张卓元是他的“关门弟子”。

1963年9月, 孙冶方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中的利润指标》的研究报告, 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争论的焦点。由于孙冶方竭力反对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企业管理制度, 遭到康生、陈伯达组织的批判和围攻。他的观点被说成是修正主义的经济观点。“四清”时, 工作组进驻经济所, 揪出了孙冶方、张闻天“反党联盟问题”。孙冶方被打成该所“反党联盟”的头目, 被免去职务, 下放到农村。

由于张卓元多年来跟随孙冶方从事研究工作, 他的经济理论观点受到孙冶方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他撰写的文章中, 相当一部分是对孙冶方经济理论的阐述和评述。他在1962年《江汉学报》第8期上撰文论述了价格在组织与管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意义与作用, 认为成本与盈利的确定是社会主义价格形成的中心问题;价格首先是衡量社会劳动消耗的工具, 同时也是再分配国民收入的杠杆;主张按照社会价值和社会成本来制订价格, 以充分运用价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杠杆作用。1964年, 张卓元与何建章合作著文, 系统地论述了以资金利润率作为评价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标准, 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的定价主张。这篇文章发表以后, 引来批判。在红旗杂志社召开的批判会上, 孙冶方上台讲话说:“不要再批判他们了。他们的文章阐述的是我的观点, 干脆你们就冲我来吧!”从而, 孙冶方把责任承担下来了。台下的张卓元为这位好师长捏一把汗……

于是, 斗争的矛头直指孙冶方, 而且逐渐升级, 酿成了新中国经济学界的一大冤案。及至文革更加遭殃。1968年4月起, 孙冶方被监禁在秦城监狱达7年之久。他虽身陷囹圄, 但仍然心向真理, 在没有纸笔的条件下, 用打腹稿的办法反复默写, 决心写好《社会主义经济论》。

粉碎“四人帮”以后, 孙冶方的冤案得到平反, 组织上给他恢复了相应的待遇, 安排他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顾问。同时, 上级领导也注意到孙冶方经济理论的价值。1979年, 社科院经济所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 帮助孙冶方整理《社会主义经济论》书稿。张卓元和吴敬琏当时是这个小组的负责人, 孙冶方的许多文章、著作都是由他们帮助整理出来的。

张卓元回忆说:1979年4月, 孙冶方带领写作小组去了无锡, 并参加了全国价值规律理论问题的专题讨论会。8月, 孙冶方在与写作小组的同志去秦皇岛写作时突然发烧, 被送回北京医院。“他在医院做了剖腹检查手术, 发现得了肝癌, 已经到了晚期。在这种情况下, 经济所的领导决定加强写作组的工作, 集中精力抢救孙冶方的学术成果。我们积极地工作, 在病房听孙冶方的口授、录音, 然后进行整理。前后用了一年的时间, 完成了《社会主义经济论》大约20余章的初稿写作。”

1982年9月, 孙冶方在参加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 病情恶化。“他躺在病床上想写一篇关于实现20世纪战略目标问题和批评‘基数大、速度低’消极论调的文章, 但是他实在力不从心了。他向我口授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主题, 请我代笔。我认真领会孙冶方的理论思想及文章意图, 起草了《二十年翻两番不仅有政治保证而且有技术保证——兼论‘基数大、速度低’不是规律》的初稿。”当时, 张卓元拿着草稿来到医院, 在病床前一句句地给孙冶方念, 孙冶方一句句地改。然后, 张卓元再带回去誊抄整理, 再来听取孙冶方的意见。如此反复, 孙冶方生命中最后的一篇著名文章就这样产生了。

当年11月19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这篇文章, 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代表党中央到北京医院探望了孙冶方, 并对他说:“你对翻两番的意见很好, 对‘基数大、速度低’的观点批判是有力的。中央开会讨论五年计划时, 陈云同志特别提到你的观点, 耀邦同志也很重视你的文章。你为党做了许多工作。”

许多人都知道孙冶方的这篇文章,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 这篇文章的诞生也包含着他的弟子张卓元的一份智慧和辛劳。孙冶方走了, 他留下的经济研究所所长的重任, 以后由许涤新、刘国光、董辅礽等人担任, 他们在学问、资历、品质上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不然真是难以服众。后来, 经济所所长的职位空缺过一段时间, 这才把张卓元从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岗位上调到经济所来担当此任。而今, 张卓元已把这一重任传给年轻的同志。他自慰的是自己在这个位置上没有辜负孙冶方老师和理论界的厚望。作为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秘书长, 每两年一次的所有组织评奖活动, 张卓元都事无巨细, 都要张罗处理。虽然有时“忙得上窜下跳的”, 但是为弘扬孙冶方精神, 他认为再苦再累也值。

稳中求进:提供稳健的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治国方策

清癯庄重, 温文儒雅——曾有人把张卓元比成戏曲片中弱不禁风的江南才子。而在另一些人眼里, 他温和的性格正与他“稳健改革派”的学术风格相得益彰。

从20世纪80年代起, 就有一些论著称张卓元等经济学家为中国经济学界的稳健派。采访时, 张卓元坦陈:“不错, 我一直主张实施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发展和改革都要稳中求进, 同时应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 以改革促进经济稳定和使经济转入良性循环。”

1983年, 张卓元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他原来是搞经济理论的, 工作的变动要求他的研究领域也转移到市场流通方面, 价格改革和物价问题当然地成了他研究的重点。

当时, 正是中国改革蓬勃向前推进时期, 围绕着价格改革和企业改革这两条主线, 经济学家们展开了不同观点的争鸣和探讨。张卓元认为, 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也是一项深层次的改革。他提出:既要实现由行政定价过渡到市场定价体制, 又要保持物价水平的大体稳定, 是价格改革的难点和主要矛盾, 因此要分步推进;一调二放三挂钩 (即与国际市场价格挂钩) 的改革思路, 使中国价格改革进展顺利, 走在经济改革前列;“双轨价”的改革方向是市场单轨价;从实物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发展为包括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广义价格改革, 是中国价格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他主张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对大中型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 国有经济主要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 对小型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放活。他认为要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 建立多元、竞争的国有资本运营结构。

1987年, 由当时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李铁映主持、组织了8家高等学府及研究机构专家, 讨论中国经济体制中期改革方案。当时有北京大学的厉以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吴敬琏, 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党校的经济学家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刘国光和张卓元参加。刘国光和张卓元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 标志着“稳健改革派”诞生。那时, 吴敬琏不完全同意渐进式的改革方案, 所以有人说他是“激进改革派”。

张卓元说:我在渐进式改革方面始终坚持两点, 一个是价格改革方面, 比较早地论证了以市场价格来替代行政定价, 调放结合, 总结国际上价格改革的经验, 渐进式地进行物价改革。我国物价改革比较成功, 证明渐进式地推进市场取向改革是对头的。一个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宏观经济政策, 反对用通货膨胀的政策来支撑经济的超高速发展。认为两位数的物价上涨率会破坏经济的稳定, 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也不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根据中国国情,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8%的经济增长率和5%左右的物价上涨率是较佳的结合点, 年货币供应量一般不宜超过GDP增长率的一倍, 这样才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的协调。这些观点与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比较接近, 也可以说这些观点被采纳的稍微多一些吧。”

1988年4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宏观政策的重点是保物价还是保增长?文章认为:“如果以保持经济增长为放在首位的宏观控制目标, 则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也不一定都是坏事。”“今后3年, 国家的宏观政策应以稳定物价为目标的需求政策, 向以保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为目标的供给政策转移。财政、金融非但不宜双双紧缩, 而且应该保持适度的扩张。”

这篇文章的观点, 虽然得到一些人的支持和赞赏, 但却受到了张卓元等经济学家的批评。张卓元认为, 通货膨胀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从长远来看, 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增长, 而且有损于经济增长。从短期看, 在存在闲置资源、闲置生产能力而又需求不足的地方, 实行通货膨胀政策, 的确可以起到某些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像我国, 除了劳动力资源外, 总的是资源短缺稀有、有效需求过量, 因此,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刺激作用小而又小, 而且这种刺激作用是不能持久的, 接着而来的是比例失调和衰退, 增大经济变动的波幅, 因此从长远看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增长, 并且会损害宏观经济的效率。另外, 他认为, 通货膨胀不可能使分配关系趋于合理, 相反, 只能使分配更不公允。为此张卓元还出版了《论中国价格改革与物价问题》专著, 就通货膨胀、物价问题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其中一些重要的观点得到中央决策部门的肯定。

张卓元的经济思想尤其是价格思想以中国价格改革实践为依托而逐步展开, 直接影响和促进着中国的价格改革实践。可以说, 他的价格思想是反映价格改革实践的一面镜子, 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国价格改革的曲折历程。张卓元认为:价格理论研究的深化依赖于价格实践的发展, 而引导价格改革实践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也是价格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以稳健著称的张卓元主张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 但他又非常重视政府对于价格的宏观管理。因此, 他主张价格改革“走小步, 不停步”, 这样可以减少价格改革的风险,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有利于经济改革的全面推进。他说:“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市场价格体制, 这意味着价格不再由政府普遍制定和调整, 而是回到市场交换中由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形成, 使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 从而引导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 使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 张卓元认为: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价格体制, 并不是放任自流的, 而是有计划指导和宏观调控的。

20世纪80年代, 他在着力研究中国价格改革的规律性的同时, 对经济结构调整的研究也十分引人注目。当时他提出, 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总是先发展农业,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以农产品为原料和农业为主要市场的轻工业得到发展, 然后在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基础上, 重工业才大规模发展起来, 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也是遵循这一规律。后来他主编了《论经济结构对策》一书, 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这一观点。该书后来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1984年度著作奖。

张卓元有关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 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肯定。因此中央后来制定“八五”、“九五”计划时, 都主动听取张卓元的建议。而张卓元在很多文章中都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则进行了战略性的分析, 为中央决策层提供参考。

1999年12月, “十五”计划起草小组成立, 这个小组既包含了一批部长高官, 又吸收了许多专家学者。张卓元也是“十五”计划草案的起草专家之一。

“在‘十五’计划的起草中, 我们有时为了一两个字的表述方式, 都要反复斟酌、讨论、修改, 也许有些繁琐, 但这种认真负责是必要的。”专家观点倍受重视, 百姓心声也不可忽视。国家计委就曾面向社会, 公开征求对制定“十五”计划的意见和建议。与以往不同的是, 中国制定“十五”计划首次听取了国际专家学者的意见。开放时代开放的中国, 在制定一个开放型的计划时, 体现了更多的开放意识。后来, “十五”计划的稳健实施使张卓元无比欣慰。

“十一五”之后, “计划”改称“规划”。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73.8%, 毫无疑问属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张卓元认为:过去我们制定的微观具体产业发展计划, 更多属于市场、企业和资本自我调整的内容。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今天, 规划将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 规划指标少而精, 而且总体上是预测性、指导性的。从“计划”到“规划”的转变, 体现了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的突出转变。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建立在对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的。因此, 我们切莫小看“规划”代替“计划”这个词语上的变化, 这是计划经济下的计划和市场经济下的规划的一个巨大转变和根本区别。

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了“规划”, 尽管是一字之变, 却使人们看到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张卓元说, 一字之易, 绝不是简单的用语改变, 而是反应了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的重大变化, 是我国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破解发展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 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赢得发展的新优势, 根本动力在改革, 根本出路也在改革。

张卓元说:现在的改革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确有所不同。35年前改革的阻力主要是来自于思想方面, 当时还没有多少既得利益群体。经过35年的发展后, 形成了一些既得利益群体, 今天任何一项改革都无法避免要调整一些利益结构, 有些人的利益会受到冲击, 很自然就会反抗。如果没有中央强有力的推动, 改革就很难推进。“我们文件起草小组在讨论时, 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 为了征资源税, 在国务院层面讨论了十几次才有个方案出来;而关于房产税已经讨论了十几次还没出来一个方案, 各方面意见分歧很大。”张卓元说, 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寻找“利大一点, 弊小一点”的方案, 其难度是不小的。如果没有中央最高层次强有力的推动, 我们有些改革在碰到困难时就会停滞不前, 所以必须要有一个重要的组织保障。

张卓元认为, 未来应该还会根据《决定》出台实施细则, 一件件地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 出台相应更加明确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张卓元的学术生涯和他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贡献, 是同他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和坚持独立的学术品格及勇于探索、积极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他始终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 遵循改革发展的趋势, 按照自己独立的学术品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展开理论和政策研究, 从而取得了骄人的累累成果。

篇4:文件起草情况说明

六次参与制定“一号文件”

“衣食之需靠农民,工业发展靠农民,社会向农民要的太多了,时间太长了,中国农民牺牲太大了。”段应碧是农民的儿子,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提起在土地上胼手胝足的广大农民,段应碧眼中饱含了深切的目光。“过去农民曾经饱尝‘一大二公’带来的痛苦和贫穷,农村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农民就好像久旱的土地,渴望春雨的滋润。

段应碧毕业于四川财经学院农业经济系,自参加工作40多年以来,一直在国家决策部门从事农村政策研究工作,经历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参与了农村改革过程中的重大政策的调研和制定,对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演变过程有着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

30多年过去了,段应碧仍对一次调研记忆犹新。1972年春天,段应碧为了深入、全面了解西部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赴甘肃农村进行实地调查。两个月中,段应碧每天和当地农民生活在一起,成了每户农民的知心人;他把带来的粮食给了村子里饿肚子的孩子们,自己却三天没有吃饭,饿昏在了农田里;他看到了有的农民全家人轮换穿着仅有的一套衣服出工劳动。当地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现状令他震惊!同时他也真切地感受到,其实农民也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企盼,每个农民心中都有一把充满希望的火炬,他们也渴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美好的生活。调查期间,段应碧把270个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列成表格,直接上报到了中央。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很少有人有这样的勇气,敢于向中央报送这种反映“阴暗面”的材料。饥寒交迫的农民不仅牵动了段应碧的心,经过了数月的等待,中央终于为这个地区下拨了救济粮款和棉衣,并制定了扶贫举措。

在那个年代,段应碧就是怀着农民再也不能这样活下去,一定要给农民一种政策,研究一个道理,圆农民耕者有其田梦想的心境,一头扎进了农村,先后跑了几十个县,上百个乡镇,几百个村子,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考察路上度过。他到乡必到村,到村必到户,到户就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俨然自己也成为一个农民,根植于广大农民中,切身感受农民真实的疾苦。段应碧更加深切地感悟到:农民是懂理的,是求理的,是服理的,只要你给农民一个真理,他就会给你创造一个奇迹。

如果说,1972年的调研让段应碧懂得了农民的企盼,那么1980年4月在内蒙古黄河边一个村子的考察,使段应碧确定了拥护家庭承包制的工作思路和立场,也拉开了党中央连续出台五个“一号文件”的序幕。

段应碧回忆说:“真是小村子,大文章。那天我刚一进村,就看见村民们带着农具匆匆忙忙往一块地里跑。我心里很清楚,他们已经把土地分了。但当我问起农民时,他们却一致表现出怕上边的领导知道,只是不停地说‘没有、没有’。我便当即决定在这个村子里住上一个星期,村民也最终向我倾诉了他们从来没有说过,也没有机会说的真心话。我感受到了农民分地的真实意愿,看到他们吃饱肚子的企盼和信心。”段应碧感叹:你只要给农民一片土地,一缕阳光,给农民播种的种子,灌溉的雨水,他们就会像蜜蜂采蜜一样,把全部的汗水和整个身心忘我地投入到创建美好家园的劳动中,发展农村经济,创造农业文明。

段应碧等同志的实地调研为党中央制定“一号文件”提供了最为重要、直接的依据。点燃一支烟,段应碧陷入了80年代所亲历的连续五个“一号文件”的回忆中。

1982年1月1日,党中央发出了第一个“一号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框框,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文件不但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而且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为“双包”制正了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开辟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局面。中国农村从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1983年1月,正式颁布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即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中共中央1984年1月1日发出第三个一号文件,使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为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1985年1月发出第四个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指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定购的新政策,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针对农业面临的停滞、徘徊和放松倾向,强调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肯定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形成《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第五个一号文件。

“那时为了统一一项会议精神,一个会议要持续半个多月的时间。大家都是为农民负责,为国家负责,经常争论激烈地拍桌子。最后,还是时间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由党中央拍板决定。”采访中,段应碧没有透露太多有关文件制定的相关细节,但是作为对五个“一号文件”的起草者、见证者、亲历者,段应碧激动地说:“其实这五个‘一号文件’就是党中央给农民的真理,就是春雨,就是点燃农民心中希望火炬的火种。”

在段应碧退居二线之前,再次参与起草了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第六个“一号文件”。20年前的五个“一号文件”,使凋敝的农村走向繁荣,今天的“一号文件”则是在全面分析了农业新阶段的内涵和特征后,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又一次政策创新。它所蕴含的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根本要求。这一项项含金量相当高的举措,再次激发农村改革的活力。

段应碧把为农民做的每一件事,都当作是自己的一种享受、一种幸福。记者问他:有人

戏称,您是参与制定中国农村工作“一号文件”的专业户?段应碧笑着回答:“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通过这一系列‘一号文件’的制定、实施,看到了80年代的部分农民率先成了万元户,这证明农民富裕起来了,农民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他身后,初春的樱花正开得无比绚烂。

提交《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几点看法和建议》为中央出台“粮食直补”等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段应碧习惯地又点燃一支烟,这是他思考的信号,深沉、深刻,待我们聆听、解读。我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似乎已经不再关注粮食问题。但是段应碧心中非常清楚:“粮食问题仍然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事关着国家的发展全局。对于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是绝对不能完全依靠进口的,进口总量应该控制在5%以内。如果中国粮食缺口过大,就会造成国际市场粮价飞涨,使中国的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陷入极端被动的境地,就会受制于人。”粮食安全不是杞人忧天,而是越来越迫切的隐患,既有远虑,也有近忧。

多年农村工作造就的思维敏感性,使段应碧总是能够直接揭示问题的主要矛盾,“粮食安全说到底是个供给问题,供给问题说到底是农民积极性问题。”保供给,促生产,主产区是核心。抓好粮食主产区,就掌握了全国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为了稳定和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务必要保住主产区的耕地。这是保“吃饭”的地,这就是底线。

段应碧又明确指出,“粮食安全主要就是销区的安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福建在发展工业中占用了大量耕地,实现了经济腾飞。经济上去了,粮食下来了。主产区为保证全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粮食生产效益低,多数地方变成了产粮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协调好产区和销区的关系,改变销区吃粮、产区“埋单”的状况。2004年5月段应碧通过对湖北、河南等地调研,适时地提出合理调整粮食主产区与销区的利益关系问题。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办法是什么?段应碧有着自己的思路:“最好的办法在下边,下去了解农民的意愿,基层干部的思想,粮食部门的立场,协调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点。”2004年5月至6月,段应碧通过对稻谷主产区湖北、小麦主产区河南、主销区福建和贫困人口多、粮食不能自给的贵州省调研,与同事共同起草并向中央报送了《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几点看法和建议》。这为后来中央出台直补政策、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实行农业税减免政策、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段应碧掐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账:“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粮食直补政策,截至2006年,财政累计向种粮农民发放直补资金390亿元;2002到2006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良种补贴资金112.74亿元,2007年预算安排再增加15亿元”。

在湖北荆州,那里的农民笑着对前去调研的段应碧说,今年农民有“四多”:要田种粮的多了,买肥买药的多了,学科技用科技的多了,关心知晓种粮政策的多了,全市去年100多万亩的撂荒地都种上了,全年粮食增产大有希望。说到这里,段应碧笑了:“还是那句老话啊,政策对了头,农民有劲头。”欣慰的笑容荡漾在他朴实、刚毅的脸上,是大地给了他褐色的皮肤,是农民赋予了他深邃的眼神。听上去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段应碧用一生在践行。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靠‘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约6000亿到8000亿的代价。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低价征用农民土地最少使农民蒙受了20000亿元的损失。”段应碧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一书中对土地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的补偿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农村征地制度改革,我虽然做了工作,付出了心血,但是时机不成熟没办成,没办成……”发现问题一定要研究出个结果来,不管自己有多累,一定要让农民得到实惠,性格使然,这成为段应碧心中最感遗憾的事情。

带领首批研究我国西部开发工作的队伍走进西部

八角的帐篷、摇转的经筒、彩色的氆氇,深夜,被藏女裙裾悄悄撞落的露珠儿,还有那飘着酒香的拉伊和酒曲。鼓声咚咚,舞步踏踏,鹰笛袅袅……西部广袤的山区和盆地“山山有宝,盆盆有油”。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世界瞩目。

段应碧抬起手臂,为记者在地图上清晰地勾勒出祖国西部疆域的轮廓。“西部资源丰富,了不得,了不得。新疆完全可以实现温家宝总理视察时提出的‘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和重要战略资源接替基地。”’段应碧心中有一个愿望,就是不再让丰裕的西部沉睡,化西部的神秘为繁荣,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自1999年起,段应碧兼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带领首批研究我国西部开发工作的队伍,走进西部,了解西部。搞研究一定要站在国家的立场,全面而不偏颇,大局而不片面,这是段应碧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在腾飞,西部也在发展,新时期的东西关系如何?历史上形成的东西差距是在缩小,还是在扩大?东、西部两大地区在赛跑,由于历史上的落后,西部站在了较低的起跑线上,西部必须加速。面对严峻的现实,西部怎么办?段应碧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思考、论证,加速发展西部的对策在他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西部大开发七年间,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成效最为突出。西部地区在GDP增速上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增长质量也有了提高,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综合实力提高最为显著,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是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贸易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仍处于不断下降的状况。2005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不到东部地区的40%,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东部地区的50%,多数指标比1999年的水平还低,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

段应碧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新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的优势是跑得快,乌龟的优势是能过河,乌龟和兔子完全可以合作。正如东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逐步向西部转移,西部的大量劳动力可以向东部输出,实现优势互补。产业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段应碧的“引导和促进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观点应运而生。2006年9月5日,六条关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新鲜出炉。

这些政策的阳光怎样惠及西部呢?段应碧拿出放在案头的一份《推进西部大开发专题报告》递给记者,“专门发行西部开发特种国债,为西部建设直接融资;调整完善资源税费体制,建立有利于补偿西部的税费改革体系;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从源头上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举措;公共服务要向西部倾斜;利用外汇储备转换成重要战略资源和能源。”讲到这里段应碧笑了:“我相信,这些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提出的大政策,必将会加快西部乃至全国小康建设的进程。”

篇5:文件起草情况说明

一、规范性文件制定的必要性和基本情况。

(一)陈述应当制定本规范性文件的理由。规范性文件规定事项所涉及的相关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必须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予以规制的理由等内容;

(二)必要时,介绍全省其他城市或全国各地同类城市的相关情况及其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情况。

二、起草过程和制定依据

(一)规范性文件的起草过程

主要说明立项、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协调、修改等法定程序的相关情况。

(二)规范性文件制定依据

1、只要在制定本规范性文件中作为依据使用或者参照、参考了的,都要列举出来;

2、在列举顺序上,首先是上位法依据,其次是参照依据,再次是参考依据;

3、列举制定依据的名称,必须是其全称并加书名号,同时注明其文号和公布时间。

三、起草规范性文件过程中不同意见和协调情况。

(一)对于并非大的原则性问题的一般性不同意见、不直接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不同意见、经过协调已经达成一致的不同意见等,可以不作说明。

(二)对于一些涉及大的原则性问题的不同意见、直接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不同意见、确须作出规定但经过协调仍达不成一致的不同意见、虽然达成一致但有可能在实施中重新提起异议的不同意见等,则必须要将意见相左各方的具体意见、相关部门的协调情况、法制机构的具体建议等,在说明中列专条作出具体说明;

(三)对于经过协调达成一致的一些重大问题,还要将达成一致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说明。

四、规范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和有关问题

(一)以高度概括、简洁明了的方式,说明本规范性文件的主要内容;

(二)对本规范性文件中的有关规定、制定理由、合法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相关情况,作出具体说明。

各位领导:

《政府工作报告》是指导一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客观中肯地评价政府工作,找准存在问题,结合县情提出操作性强、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意见,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为认真总结好我县第十四届人民政府任期第一年的工作,向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交一份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承上启下、操作性强的《政府工作报告》,县政府对《报告》的拟写高度重视,经过政府办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2004《政府工作报告》已顺利完成起草工作。下面,我就起草情况及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报告》的起草情况

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是在县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从《报告》提纲的起草,到形成初稿前后100多天时间,经历了一个集民智、聚民意、凝民心的过程,政府办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拟写做到了“早安排、早动手、早落实”。

(一)整个《报告》的形成是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亲自参与的结果。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一年来政府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报告》的起草工作。去年9月初,政府领导就要求政府办着手思考、策划《报告》的起草工作,根据领导的要求和布置,政府办及时成立起草工作小组进行专题研究,着手《报告》提纲的起草。10月中旬,经过多次征求政府领导意见和反复修改、补充完善,形成了起草提纲,马志山县长认真审定《报告》提纲后,对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要求《报告》的起草要“限制篇幅,简明扼要,朴实无华,尊重事实”。按照提纲内容要求,从10月下旬正式着手《报告》的草拟,在起草过程中县长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对起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位副县长对分管业务部分的起草也及时提出了建议,由于领导重视并亲自参与,12月上旬《政府工作报告》初稿顺利完成。初稿形成后,县长亲自动笔作了深入细致的修改,各位副县长也从分管业务部分入手对作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分别综合县政府领导修改意见后,又将《报告》提交到政府党组和第13次常务会上进行集体讨论修改,通过采取个人分别修改和集体讨论修改等形式,力求《报告》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2004年政府工作所取得的成就,科学合理地安排部署2005年的政府工作。

(二)整个《报告》的形成是政府办公室团结协作当好参谋的结果。为起草好《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办首先针对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发文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拟写好2004年的工作总结和2005年的工作意见,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打牢基础。在收集各级各部门报送材料的同时,安排两位秘书从总结回顾与工作安排两大块分工进行全封闭式的拟写,历时10余天后形成初稿分发到各位秘书人员手中,根据其所联系部门工作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形成第二稿,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凝聚集体智慧,召集办公室全体文秘人员集中进行统一修改后形成第三稿,为使《报告》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完善,根据秘书人员所了解的部门工作情况,在第三稿的基础上再次将《报告》分块落实到个人进行修改,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核实,综合后形成第四稿以书面形式送县政府领导征求意见,综合县政府领导意见对《报告》内容作进一步的充实完善后形成第五稿。在整个《报告》的起草及修改过程中,政府办所有参与人员以强烈的责任感,密切配合,殚精竭虑地认真工作,一次次广泛讨论,一次次集中研究。充分吸收各方面好的意见,不断补充、完善、修改、推敲,形成了团结干事,一心起草好《政府工作报告》的良好氛围,较好 2 地发挥了为政府领导当好参谋助手的“智囊团”作用。

(三)整个《报告》的形成是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深化对县情认识的结果。为在拟写《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据可依,有资料可查,2004年8月下旬,政府办就安排专项经费和人员组成三个调研组,深入有关乡(镇)就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热区开发、政法工作、社会事业及各项重点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及时了解全县2004年以来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共收集、拟写各种调研材料80余份,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政府工作报告》夯实了基础。同时广泛深入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倾听基层群众呼声,掌握群众急需解决的重要事项和问题,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为全面真实地总结第十四届人民政府履职一年来的工作打牢了基础,同时,也为周密安排部署2005年的政府工作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在《报告》的起草过程中,针对办公室文秘人员调整较大,新手较多的实际,除布置专题调研外,要求各位文字秘书人员了解、收集、掌握全县各行各业工作开展情况,组织对“老、少、边、山、穷”的县情进行如何加快发展的讨论,从资源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及发展情况、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及人口素质等方面深化对县情的认识,为起草好《政府工作报告》积累了大量资料,作了充分准备。

(四)整个《报告》的形成是认真加强政策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的结果。作为指导全县政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政府工作报告》既要符合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又要符合县情实际,如何才能把中央和省、州、县委的重要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到县政府的具体工作中,我们着重在加强政策理论学习上下功夫。一是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州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起草好《政府工作报告》。二是认真学习中央经济工作、农村工作、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文件,从宏观上把握中央对经济工作、农村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特别是重点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理解“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的实质,在结合富宁实际抓落实方面认真开展讨论,提高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重大意义的认识,科学的发展观为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打好理论基础。三是认真组织学习县委十届二次全委会《工作报告》和县委熊书记的讲话精神,围绕县委对2005年全县工作的部署,具体安排政府的各项工作,即按照县委提出“做什么”,政府着重在“怎么做”上具体落实,使政府2005年工作的指导思想、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各项重点工作都与县委的部署保持一致,一脉相承。

二、关于《报告》的框架结构

为了体现《政府工作报告》的严肃性和紧密性,《报告》采用了传统的写作格式,从八个方面对2004年的政府工作进行回顾,同时分析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也从八个方面对2005年的工作进行总体安排和部署。

(一)《报告》实事求是地对2004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过去的一年可以说是我县各项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成功抗击“非典”,国民经济大部分指标两位数增长,扶贫三项工程大会战突飞猛进,招商引资项目投资超过前20年总和,“普九”由可能变为现实,各行各业呈现繁荣景象,应该值得大书特书。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中以较少的篇幅进行总结,以简洁的文字加以表现。2004年工作回顾共8个部分:一是抗击“非典”取得胜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因县委、政府专门开过抗击非典表彰大会进行总结,《报告》在这部分重点总结国民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二是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因我县是国家重点扶持县,所有工作都围绕扶贫开发来开展,所以把扶贫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来总结。三是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基础设施日益改善。四是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支柱培育有新进展。重点突出我县林畜矿电支柱产业在2004年的具体成果。五是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取得突破。从企业改革和招商引资方面重点反映我县改革开放进程。六是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财税金融运行平稳。突出了农村税 3 费改革进展情况,财政管理成效和金融保险机构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七是“普九”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重点反映我县举全县之力抓“普九”,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的发展状况。八是民主法制与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十件实事基本办结。重点将为民办十件实事的办理情况进行总结,对全县人民有个交待。

总的来说政府工作回顾既注重总结的全面性,又注重突出工作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准确应用综合数字和重要指标,总结评价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实实在在,不虚报,不浮夸。

(二)《报告》遵循县委制定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地提出了预期目标

2005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县委保持一致,除把县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列入指导思想外,其他内容都与县委制定的指导思想相吻合,内容一致。

《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2005年预期目标也是按县委决定的增幅来确定。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倍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边境贸易进出品总额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要完成以上各项指标的增长幅度,我们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剥隘库区交通建设、剥隘新镇建设、衡昆高速公路罗砚段开工、漂富县际油路改造、小集镇建设、县城城南开发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将会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二是谷拉天生桥、阿用那柳、洞波坡令、木央黄果树、普厅河流域平昏、那娥等电站建设,将增加当地农民劳务输出,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活跃地方社会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广西洞巴电站林地补偿和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剥隘库区土地占用税、建筑安装税源明显增多,为财政收入提供了保障;四是我县国有工商企业改组改制后,企业效益将会有所回升,促进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完成和增长。

(三)《报告》针对县情实际进行2005年工作安排和部署

2005年的政府工作坚持抓重点、攻难点,实现整体推进。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然而农业以粮为主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有效打破,水利程度低,产量效益低的状况仍然存在。因此,2005年继续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政府工作的首位,重点围绕“两增一减”来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即: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根据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和县委的部署,着重抓好5万亩蔬菜产业的发展,从规划、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安排。

扶贫开发工作是我县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县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心的中心工作,《报告》把扶贫开发工作列为第二部分,明确大会战第二战役的任务,突出安居工程、易地扶贫开发重点,提出了把异地劳务输出作为产业工作来抓的具体措施,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内容,拓宽了扶贫开发的路子。

《报告》在2005年的工作中重点对工业经济进行具体安排,这是因为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的条件所决定的,从全国、省、州的发展战略来讲,都把工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省、州还提出了发展新型工业的战略措施,无工不富的思想已成为共识。从我县的实际来讲,工业基础差,缺乏龙头企业,致使很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开发和升值。八角等农副产品缺乏精深加工,制约着经济结构调整。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贫困落后地区,加快工业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因此,《报告》提出以立足我县抓好现有工业企业改革和发展入手,依托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电力和采冶业,走矿电结合的路子发展工业,同时做强做大林畜产业,为发展加工业打好基础。可以说我县走新型工业发展道路就是立足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工业,通过工业发展带动壮大支柱产业。

对外招商引资是发展所需、形势所趋、民心所向,它不仅弥补了我县自身建设资金的 不足,而且可以引进大量先进、适用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推进我县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加速我县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外来投资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地方财政税收,对我县实现追赶式、跨越式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报告》把大力招商引资,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第四项工作来安排,将在去年的基础上把招商引资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大胆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兴办企业,通过抓好农业项目和第三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做好企业改革改制和加强田蓬口岸建设等工作,来发展县域经济。

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县今年投资最为宏大的重点项目,衡昆高速公路在我县境内投资近50个亿,漂富油路投资近600万,那柳、洞平、谷拉等电站投资都超过亿元。为此,《报告》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作为第五项工作来安排。为避免内容重复,《报告》在这部分着重安排交通、水利、小城镇建设内容。移民工作因种种原因只作原则性的布置。

此外,《报告》根据县委的部署对财税金融工作、社会事业发展和加快民主法制、政府自身建设作了全面安排,特别提出了2005年办理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10件实事,这10件实事内容都与重大工作有关联,但文字上没有产生重复。

三、关于《报告》写作的特点

《报告》从构思到形成,前后经历了前期调查研究、理性思考、理清思路和脉络、认真组织拟写、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完善等过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实在。《报告》从一年来“非典”防治与经济发展、扶贫开发与人民群众生活、重点项目建设与基础设施、经济结构调整与支柱产业培育、改革开放与招商引资、农村税费改革与财税金融、“普九”工作与社会事业、民主法制与政府自身建设等八个方面进行叙述。叙述中力求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一年来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和所做的主要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充分体现了本届政府不回避矛盾、不畏惧困难的一贯作风。

二是坚持文风朴实,简明扼要。《报告》用凝练的语言扼要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整个篇幅力求简明,主要用事实、数据和工作思路、措施加以说明。《报告》全文共用了90多个数据,总结工作和提出建议,都力求减少一般性议论,无大话、空话、套话,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平实中凸现出本届政府的务实之风。整个《报告》共13800多字,比往年有大幅度减少。

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具有操作性。《报告》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会会精神为指导,将加快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对今年政府工作提出了“坚持打牢农业基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抓好扶贫重点工作,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大力招商引资,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具体工作,有明确的目标,有具体任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就是提出能够做到并能够完成的工作,对做不到的则不提,整个《报告》不贪大求多,不空喊口号唱高调。

各位领导,《政府工作报告》虽经多次修改,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不断充实和完善。但由于写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内容多,难免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不成熟的地方。请各位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发表真知灼见,再作一次修改,我们将把大家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再次综合,继续补充完善,力图把集体智慧的结晶真正体现到《报告》中去,使之真正成为县第十四届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关于《新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的起草说明 市政府法制局:[本文转载自文秘114网-http://] 为

进一步完善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我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起草本《通知》,现就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起草背景

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自1996年8月开展以来,为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近10年的工作运行当中,由于全国各地都属于试点运行时期,国家没有完善的统一制度,致使各地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一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况。为了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发展,为了进一步规范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最近郑州市出台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郑政文[2005]188号]。这个文件总结了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的经验教训,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有效举措,是指导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了贯彻落实好这一文件精神,为了解决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起草了本《通知》。

二、主要内容

《通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加大征缴力度,增强基金的支撑能力。该部分主要对欠缴、迟缴养老保险费的行为,按郑州市的规定了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处理办法;二是严格执行退休政策,有效控制基金流失。该部分对离退休的审核程序、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人员的待遇发放、养老金的支出管理原则、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三是建立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完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该部分主要强调了建立缴费与待遇相挂钩机制,对个人帐户积累资金的使用提出了意见。

三、需说明的几个问题

1、关于从本市参保范围外调入机关事业单位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人员,要按年限补缴养老保险费问题。《通知》规定,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人员在调入我市办理参保手续时,以调入时确定的工资标准为缴费基数,按照我市现行的缴费比例与原地个人缴费比例之间的比例差补缴养老保险费。郑政文[2005]188号对此类人员也有要求补缴费的规定,但在补缴费标准的确定上我们又与郑州市的规定有所不同。按照郑州市的规定,此类人员应按调入地的缴费标准一次性补缴不足10年月份的养老保险费。但我们认为,此类人员在调入时其个人缴费部分已经转移到本地,再按本地标准全部补缴,明显属于重复缴费,同时也加重了个人的经济负担。因此,我们在依据郑州市规定的基础上,对补缴费做了更加合理的调整,即只补缴差额部分。[本文转载自文秘114网-http://]

2、关于对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人员的待遇发放问题。根据郑政文[2005]188号文件的规定及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我局的函复,明确规定对“因其它原因,未达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龄而办理提前退休(职)手续的人员(包括因病提前退休人员)”,养老金一律由原所在单位按原渠道发放,待达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龄后改由社保部门发放。

3、关于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个人帐户问题。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自开展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缴费与待遇相脱节的问题,即缴费多少与退休待遇的高低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体现出养老保险制度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从而造成单位和职工参保意识不强,缴费积极性不高。因此,建立缴费与待遇相挂钩的机制,把职工在职时的缴费体现在以后的退休待遇当中是十分必要和合理的。这样,职工在得到了回报的同时也可以大大激发缴费热情、增强社会保障意识。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在参照《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文)有关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规定的基础上,以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职工个人帐户的方式,来达到缴费与待遇相挂钩的目的。6 在建帐模式上,也采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建帐方法,将个人缴费部分全部记入个人帐户,并与此相对应,养老金的计发在按原政策执行的退休待遇的基础上增加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120)。这样就可完全解决缴费不吃亏问题。以上说明,请予审定。

关于《×××××××》的起草说明

一.制定的目的和必要性

×××××××××××××××××××××××××××××××××××××××××××××××××××××××××××××××××××××××××××××××××××××

二.制定的依据和程序

×××××××××××××××××××××××××××××××××××××××××××××××××××××××××××××××××××××××××××××××××××××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

篇6:文件起草情况说明

(2012年3月**日)

各位常委:

现将五届二次全会报告的起草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为认真总结好我区2011年各项工作,安排部署201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按照区委主要领导要求,区委办及时抽调人员,成立《报告》起草工作组,先后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对《报告》起草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安排,春节过后便立即开展《报告》的起草撰写工作。历经近两个月的努力,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先后三次以书面形式广泛征求处级领导、老干部、各乡镇、各部门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三次集中修改,最终形成了今天提交常委会讨论的征求意见稿。

《报告》(征求意见稿)与五次党代会报告一脉相承,坚持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既注重承前启后,又注重开拓创新,立足区情实际,推动新的发展。报告以《凝神聚力 跨越赶超 努力开创爱辉区科学发展新局面》为题,通篇9300余字,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态建设、城乡面貌、社会民生、和谐稳定、党的建设七个方面的变化入手,回顾了我区2011年取得的主要成绩。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我区的发展现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市政策取向,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继续加大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和振兴支持的政策,紧抓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环节,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税收占财政收入、-1-

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突出“两个一体化发展”,坚定不移地扩总量、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打基础,加快“六区六业”建设步伐,深入实施惠民利民行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水平,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3%。围绕预期目标的确立,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建设“首善之区,和谐爱辉”的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

(一)加快培育地方工业,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工业兴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实现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矿产经济发展,稳步提高煤炭产量。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围绕政策导向,加快资源优势转化,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促进园区产业集聚,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器。加快入园项目建设步伐,力争年内新投产项目5个以上。

(二)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扩总量、调结构,巩固和发展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保开工促投产,深入组织实施“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确保林板一体化、冠锜酒堡、燕麦深加工等6个项目建成投产。早谋划重储备,围绕“六区六业”战略,论证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爱辉区实际,可操作性强,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创环境抓招商,优化产业项目发展环境,研究制定企业、政府和群众三方受益、符合爱辉实际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0%。

(三)全面落实惠农强农政策,促进农业实现“双增”。坚持惠农政策不变,惠农力度不减,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提高粮食综合产能,粮豆薯总产增长5%。坚持科技兴农,深入实施“沃土”工程,农业技术推广覆盖面达100%,主要良种覆盖率达98%。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建立基地。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特色网箱养鱼,加快中兴牧业奶牛养殖及乳制品深加工项目建设步伐,申报省级绿标2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9种,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10个。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新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1.7万亩。深化场区共建合作,全年共建合作突破58万亩。

(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挖掘历史人文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互动,推进传统服务业升级转型,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培育休闲经济,加快建设爱辉历史文化、新生鄂伦春游猎文化、胜山森林科普探秘、近郊观光农业和自驾露营等休闲体验板块,确保旅游收入增长15%以上。繁荣文化事业,深入挖掘和积极培育中俄融合的界江文化、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自强包容的知青文化,打造具有爱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商贸流通,确保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

(五)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城带乡,统筹资源要素,增加建设投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以罕达汽、爱辉和新生“两镇一乡”为重点,鼓励和支持乡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将311省道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农村示范带和沿江景观道。全面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六)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步伐,全力争取纳入西部开发生态示范工作试点区,加快推进公别拉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加快林产经济发展。发展蓝莓、忍冬等浆果规模化种植1500亩。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切实维护森林生态安全,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

(七)高度重视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惠民行动。坚持民生优先、民生为重,确保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50%以上,进一步扩大惠民覆盖面和保障范围。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创建“三优”文明社区,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八)推进“平安爱辉”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和创新社会管理相结合,把维护稳定作为首要任务,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行政问责制度,努力营造安宁祥和的社会环境。突出抓好安全生产,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加强治安综合治理。

第三部分,从四个方面,对党的建设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促进和谐的优势。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着力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科学发展能力。

(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强化纪检监察保障。

上一篇:学习会议下一篇:网络入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