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环境建设情况汇报

2024-06-13

软环境建设情况汇报(共6篇)

篇1:软环境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XX市XX区纪委监察局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目标,充分发挥“三种作用”,着力建立“三项机制”,在夯实软环境基础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建立考评机制,让软环境有“硬”约束。

作为软环境建设的牵头单位,该区纪委监察局充分

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促进了软环境建设上档升级。

一是坚持“以评促考”,合理确定考评目标。在确定涉软单位的年度考评目标时,坚持以企业和群众等参评主体的现实要求为参照,以民主测评的“满意度”为标准。年初,纪委监察局组织全区的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委委员、特邀监察员、企业代表、群众代表、机关干部等数百名代表,对全区公安、教育、税务、卫生、国土、建设等共39个重点职能部门等涉软单位进行民主测评。测评内容主要为岗位责任落实、执法收费、服务质量等五个方面,每项内容再设置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选项,并确定相应分值,参评代表还可对这些职能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汇总时,把收集到的问题和建议与相关单位“面对面”,然后按给定分值对每个参评单位进行量化打分,并按得分多少排序,确定重点监察对象和重点监察问题,再由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制定《XX区ⅹⅹⅹ年度涉软单位年度考评目标》,并纳入单位年度目标进行考核。

二是坚持“以管促考”,强化完善考核依据。把涉软问题实行台帐化管理作为“以管促考”的重要内容。为增强考评时效性,区监察局通过拓展电子监察系统功能,以区政务服务中心为平台,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办理过程进行全程监察,对超时办件、违规办件、违规收费、违规审批等行为进行预警和处理,并作出绩效考评;对全区行政执法单位的处罚和执法案卷不定期抽查,剖析行政行为的整个流程,全面掌握涉软单位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对全区重点企业进行明查暗访、预约走访,查找涉软单位在执法、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把查找、收集到的涉软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并建立起《XX区ⅹⅹⅹ年度涉软单位考评台帐》,把什么时间、什么问题、谁负责、如何改等具体内容一并纳入台帐管理,做到让绩效说话,确保考评有据。

三是坚持“以评促治”,切实注重源头治理。对考评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客观、深入的分析,注重从源头上治理。针对个别单位行政审批效率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等问题,先后开展了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服务方式革新、完善政务服务中心职能和作风纪律大整顿等专项整治工作,同时加大了对区政务中心“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运行监管力度,规范了“一站式”服务,落实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完善了招引企业入驻“绿色通道”运作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制约软环境建设的制度性问题。

二、充分发挥行政效能督查作用,建立问效机制,使软环境问题能“硬着陆”。

为使涉软问题能迅速“着陆”,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问效机制,形成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压力。

一是坚持畅通渠道,查找问题突出“准”。为找准涉软问题,一方面是强力打造涉软信息收集平台,设立“软环境建设投诉举报中心”和“机关行政效能监察中心”,通过实行有奖举报,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检举破坏软环境的行为,调动人人参与软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查找软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开展“软环境建设集中整治活动”,并以“双问”、“十查”、“民评”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及时、准确掌握重点涉软部门的服务、执法、廉洁、效率等现实问题,增强了相关单位和部门自查自纠的主动性。

二是坚持跟踪问效,整改问题突出“实”。为使涉软问题能有效解决,效能监察机构对在民主评议中排名靠后、问题突出的单位(部门)发出监察建议书,责令限期整改;对反映出的问题,严格按照《涉软单位考评情况台帐》所明确的整改时间、整改措施和整改责任人进行督促检查;对涉及面广、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提出整改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召开“软环境整治会商会”,共同协调解决,促进整改工作尽快落实,并先后解决了区政务中心进驻部门不齐、工商税务办证效率低、潆华工业区因业主纠纷阻工等涉软问题,全年涉软问题整改率达98%以上。

三是坚持形式多样,考核评比突出“细”。为促进各单位自觉参与软环境建设,纪委监察局会同有关单位制定了《XX区软环境建设考评细则》,开展了软环境建设“十佳”评比活动,坚持做到“周报、月评、年奖”,形成了涉软单位之间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局面和竞争态势。活动开展以来,先后有十多个涉软单位获得了软环境建设“十佳”称号,区委政府对此进行了大力表彰。在评比活动中,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打造了以区政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和“联合审批”为特色的亮点工程,并推广到全区各街道、乡镇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促进了全区软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在近期的全区软环境建设满意度评议中,满意率上升到97%。

三、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作用,建立惩诫机制,给涉软问题安上“硬钉子”。

软环境能否“硬”起来,关键在于能否坚持逗硬碰真,在处理涉软问题时,做到动真格、见实效。

该区始终坚持“整治软环境,必须硬碰硬”的原则。在涉软问

题的处理上,没有特殊的单位和个人,只要是触动“红线”,不论涉及到谁,都要严肃处理,追究责任。通过加大明查暗访力度,公开曝光和处理有损发展软环境的人和事,特别是对该区桂花乡四名党政干部公务时间打牌案及北城街道干部欧某参与打麻将案的严肃查处,在全区引起了强烈反响,警醒了干部,端正了作风。纪委监察局还充分利用监察、投诉等信息平台,收集掌握涉软倾向问题、重点问题,找准治理软环境的突破口,会同区政法机关深入开展 “平安XX”创建活动,大力整治城乡结合部和企业周边环境,严厉打击偷盗破坏、围堵阻工、欺行霸市、强揽工程等影响投资发展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并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今年6月,针对个别社会人士在潆华工业园区强揽工程的行为,及时在潆华工业园区召开了“公处”大会,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出井然有序、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篇2:软环境建设情况汇报

一、努力夯实软环境建设基础工作。今年以来,我局把加强软环境建设工作继续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到工作有人抓,全年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将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工作一道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局成立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局长xxx担任组长,党委书记xx担任副组长,党委副书记xx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监察室、购销股等部门负责同志为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全力以赴,上下努力,共同抓好软环境建设工作。特别是针对全系统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针对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特点,针对《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后赋予的职能,从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三农”角度出发,细化全年软环境建设工作计划和目标,着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效率型的机关,为加快粮食经济发展、构建粮食工作新框架发挥作用。上半年,粮办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夏粮收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展势头良好,各项考核指标全面过半,继续保持省里有位置、市里保第一、县里保先进。

二、扎实开展软环境建设活动。今年以来,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升软环境建设水平,着力开展五个方面的活动。一是开展走访调研,广泛征求服务对象意见。先后召开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乡镇分管粮食工作的镇长、基层企业支部书记、企业负责人、服务对象等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共征集x大类x条意见。局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还走访各镇乡、各有关部门、各基层企业,同时深入帮扶村组、农户,了解粮农对粮食种植、购销方面的所思、所盼,为改进服务工作、履行部门职能奠定了基础;二是继续做好企业帮办工作。今年3月28日,江苏xx有限公司投资xx万元的年产x万吨大米项目和4月6日江苏xx有限公司投资xx万美圆的工模注塑车间及仓储物流中心二期工程项目相继开工,我们专门落实具体帮办人,明确帮办责任、帮办时间和帮办要求,协调解决资金、用电、用水等方面困难。先后为企业协调解决收购资金xxxx多万元,保证了企业吃饱开足;三是在机关工作人员中继续开展争创最佳股室、最佳人员的活动,一律实行挂牌上岗,文明用语,上下班考勤等制度,增强了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办公室继续争创文明科室,张连宝同志被县评为二季度服务之星;四是制订机关服务承诺,切实履行“调控、指导、监督、服务”的职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农民,加强行风建设,打造企业形象;五是继续与县电台联办“粮油之声”节目,今年重点宣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发布粮油信息,使粮食企业更加贴切粮农,更好地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受到了城乡千家万户的好评。

三、强化软环境建设督察。始终把软环境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坚持制度建设与查处违反软环境建设并举,对软环境建设做的好的单位给予表扬,对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给予纠正,上半年没有接到反映粮食购销企业职工和机关工作人员在服务“三农”方面存在的违纪违规现象。

篇3:软环境建设情况汇报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 创新治理理念

沙石峪小流域位于河北省遵化市东南二十公里处的石灰岩山区, 总面积12.6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面积9.6平方公里, 人口3067人。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沙石峪人民在“以粮为纲”的思想指引下, 发扬愚公精神, 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 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世界奇迹, 被赞誉为“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 推动了农业的大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以“开山造地、整修梯田”为主要模式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改革开放以后,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 大力推行资源经济, 开山采石、建石灰窑、建化工厂等项目,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对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又有了新的需求。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人居环境和清洁水源的迫切要求, 水利部下发《关于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的通知》, 确定我市沙石峪小流域为全国第一批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并提出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上, 力求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 与实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在省水利厅的带领下, 我们先后到北京的延庆上辛庄小流域等地参观学习清洁小流域的建设经验, 开拓了视野, 增强了信心。

为进一步调动当地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在清洁小流域的规划设计初期, 我们综合考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人民群众急需改善基础设施关系, 保证综合治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针对该流域山多地少、沟深坡陡、林稀石多、田地土薄、路窄沟长等自然地理特点, 参加设计人员深入到项目区进行调查, 并邀请村民代表参与探讨治理的重点和想法, 最终形成了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科学发展”为总目标的小流域治理新思路。

二、以“三道防线”为载体, 改善人居环境

(一) 远山实施生态修复

在远山地区落实封禁政策, 设置标志牌, 配备专职护林员, 禁止人为开垦、放牧等生产活动, 减少人为活动和干扰, 发挥灌草植被的生态修复功能, 依靠大自然的力量, 并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 使林草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有力改善了山体生态环境, 涵养了水源, 增强了对区域小气候的调节能力, 实现了自然保水。

(二) 近山开展生态治理

1.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实现水利化。

以梯田整修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地下管道配套工程为重点,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提高农业水利现代化水平。在河谷、山麓台地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修建拦、蓄、引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栽植经济林, 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2. 开发特色资源, 发展农业旅游。

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为带动, 将试点工程建设与艰苦奋斗的“当代愚公”精神宣教相结合, 旅游观光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样板田采摘园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特色农业与旅游服务业发展相结合, 修建蓄水工程与新的旅游景点开发相结合。建农家院、修水塘, 建设大樱桃、葡萄、核桃等果品采摘园。在果园田坎上栽种黄瓜, 既防治了水土流失, 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将沙石峪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的玫瑰香葡萄加以商标注册, 即“沙石峪葡萄”, 统一包装, 组织集中销售, 创造品牌效益。

3. 整治环境污染, 建设生态家园。

一是建设村级垃圾填埋场, 实施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治理;二是利用人畜粪便建沼气池工程, 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三是实施污染企业拆迁工程, 拆除一座碳酸钙厂, 搬迁一座橡胶厂;四是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五是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 实现水泥路户户通;六是实施村庄绿化、亮化工程, 对主街主路进行绿化, 安装太阳能路灯;七是实施休闲健身工程,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提高人民体质。

(三) 近水实行生态保护

以河道及两侧为重点, 建设沟道拦蓄工程, 通过生物和工程措施, 抬高地下水位, 涵养水源、净化水源, 维系河道周边生态系统。

对河道垃圾进行清理, 恢复自然河道原貌;进行截潜流拦挡, 将地下潜流变为地表径流;采取河岸生物护坡, 变以往河道疏浚、工程护坡为自然生态保护。通过对河道水系进行综合整治, 改善河道内的水环境及周边生态环境, 使干河沟变成清水湾, 吸引承包开发者, 实现了“治理促开发, 开发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流域内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依托愚公故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通过招商引资, 2010年沙石峪村与我市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了河北沙石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该公司以建设采摘园、葡萄酒加工、接待中心、垂钓园等设施为主进行综合开发, 现已流转土地400亩, 栽植葡萄17万株。

三、加强工作创新, 实现科学发展

经过四年的治理, 实现了四个创新, 即思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在思路创新上实现了“五个转变”, 即由个人一家一户治理向鼓励“四荒”大户参与治理转变;综合治理从突出蓄水保土效益向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转变;由人工治理为主向预防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主转变;由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向山、水、林、田、路、村共治转变;由水土保持部门独家治理向全社会参与共同治理转变。在模式创新上形成了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新模式。在机制创新上, 形成了“政府导演、水保搭台、部门联合、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投其资、各记其功”和“谁承包、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机制。在技术创新上, 创立了雨水集蓄利用等适用技术, 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树立了典型和样板。

在创建科学发展试验示范工作中, 结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探索完成了东陵乡新立村—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模式, 被唐山市委市政府定为推广模式, 沙石峪村被唐山市委市政府定为“生态旅游家园建设模式试验示范点”, 作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科学发展的典型案例入选《2010年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四、积极探索管护机制, 促进工程持续运行

首先, 对建成的水土保持工程, 与村签定产权移交协议, 由村明确专、兼职人员进行管护;其次是引进大户承包,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开发水土保持工程, 在承包的荒山内建养殖场, 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栽植名优干鲜果品, 签约购销合同, 定期收购果品, 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经营模式;三是继续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水土保持的预防、监督、保护与治理工作。积极推广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 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通过多种方式的实施, 有效保证了工程效益的正常持续发挥。

篇4:软环境建设情况汇报

1.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加快示范村建设步伐

2006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扎实推进“百镇千村”和10个整体推进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2010年转入深入实施阶段,启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村镇改造和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按照省里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全省确定了1000个省级示范村,通过努力要逐步达到人口相对集中、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比较完善、环境优美、乡风文明先进的农村社区中心的建设目标。示范村的建设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是“六通、六改、五建、三化”。

“六通”是指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电视、通信息网络。行政村主干道达到油路、水泥路标准,街道和巷道硬化;村内群众饮水达到安全标准,有条件的可兴建自来水设施;照明用电和动力用电进屯入户,全面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大力推广户用沼气池,有条件的可建设秸秆气化设施;基本普及有线电视;电话、电脑等信息网络进村入户。

“六改”是指改住房、改院落、改厨房、改厕所、改圈舍、改街道。拆掉土坯房、茅草房和危房,有条件的农户搞好旧砖瓦房改建新建;对村屯各住户的院落进行统一改造,达到整齐美观;适应燃气需要和节能要求,对厨房进行必要的改造,推行新型节能灶;室外厕所达到封闭、卫生的要求,有条件的建室内冲水厕所;改变农村圈栏养畜、棚架养禽式的散牧散养、人畜混居的状态,推行房舍式、暖棚式养畜养禽,有条件的统一建设牧业小区,做到人畜分离;对街道和巷道进行统一规划,尽量达到宽窄有度、整齐划一、方便行走、节约占地。

“五建”是指建村部、建卫生所、建文体场所、建农民科技夜校、建垃圾处理场。村部建设要达到省里有关要求和标准;村内有一所适合新型合作医疗和满足农民保健防疫需要的卫生所;村内要有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微机音像室和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建一个能容纳100~300人的农民科技夜校;在村外建一处统一堆放垃圾的处理场。

“三化”是指美化、绿化、亮化。重点是搞好室内外墙壁和院墙的粉刷,在院落外统一堆放柴草,房前屋后和村道、街道、巷道两侧栽花种草植树,沟塘、荒山、荒坡和农田防护林带搞好植树造林,对于不适于耕作的搞好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村屯整体绿化率,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对于有条件村屯的重点道路和居住区实施亮化工程。

6年多来,全省新农村建设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全面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省新修道路5.3万公里,修建围墙1800万延长米,建新大门19万个,修建排水沟2939万延长米。修建村部4283个、农民夜校2467个、卫生室4494个、农家书屋7021个,科普画廊2850延长米,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建设畜禽养殖小区742个。新建大型秸秆气化站26个,安装路灯5.19万盏,完成绿化23365万延长米,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2.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按照省里的总体部署安排,对全省现有行政村、国有农林牧渔场、林区和矿区1万多个村级单位,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以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为内容的“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活动,并注意防止“前清后脏”的现象发生。一是加强村屯道路、路边排水沟、院墙、大门的统一整治,达到整齐美观。二是加强农村绿化美化和亮化,建设魅力村庄。三是加强农村垃圾清理,实现统一收集、转运和填埋,大力推进城镇环卫下乡。四是加强农村水源保护,防止出现畜禽粪尿、垃圾、工业废水污染水源。五是加强农村人畜分离,集中建设畜禽养殖小区,防止出现畜禽粪便污染农村空气。六是大力推广粪尿分集式卫生厕所,发挥其卫生环保、减少蚊蝇滋生,进一步净化农村环境。七是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新式采暖设施,重点推广大型沼气池和秸秆固化颗粒燃料,改变秸秆污染农村环境的状况,同时抓好秸秆统一堆放点的建设。逐步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完善村屯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八是在整治农村环境中,注重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土地整理、推行村屯绿化工程、普及卫生厕所活动及推广清洁能源等项目紧密结合、联手运作,努力在综合整治、联合整治、集中整治上实现新的突破。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屯貌明显改观,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省1万个村级单位新建休闲文化健身广场664个,新建公厕、室内冲水厕所和户外粪尿分集式卫生厕所17.6万个,新购置垃圾箱和新设垃圾处理场点21691個,配备垃圾转运车2059台,清理垃圾16694万立方米,清理柴草垛416.9万个,清理粪堆404.8万个,清理路障97.3万个,绿化美化自然屯6801个,安装路灯亮化自然屯1048个。

3.不断增加专项投入,辐射带动效应明显

省里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在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辐射引导下,各级财政也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社会各方面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据统计,6年时间,全省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达到298.29亿元,平均每年投入都在50亿元左右。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1亿元,放大效应达到25.5倍。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达到29.72亿元,占10.6%;部门和单位帮扶资金和实物折现17.59亿元,占6.28%;整合项目投入65.79亿元,占23.47%;社会捐助投入4.4亿元,占1.57%;带动乡村和农民投入169.79亿元,占60.58%。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新格局,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市带县、城帮乡,促进了城镇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4.不断完善帮扶制度,营造合力共建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为加强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工作的领导,省里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帮扶制度。全省坚持千名领导干部、千个部门单位、千户企业帮扶建设1000个示范村,坚持把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与省委开展的“三帮扶”和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紧密结合,形成强大帮扶合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仅2011年全省就有2714名领导、3829个帮扶部门和单位、2777名指导员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帮扶企业达到4645家。其中,参与帮扶的大型企业192家,中型企业317家,小型企业4136家。省、市、县、乡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帮扶村现场办公累计9572人次,平均每个新农村建设点都有2名以上领导进行现场办公、工作指导、落实资金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

5.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切实增强村干部实践能力

篇5:某生态环境建设情况汇报

境内**、**等8个乡(镇),以及**、**3个国营林场,共计153.4万亩的山地水域流向广东东江,最后汇入珠江,因此成为东江的源头区。区内有东江的源头、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及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地**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6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8%,中亚热带阔叶林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好,有116科2500余种木本植物、400余种动物在其中生息繁衍。

为切实保护好东江源头,让香港同胞喝上洁净的东江水,我县几十年如一日,以生态效益为重点,不惜一切代价,狠抓措施落实,努力保护东江源头的森林资源,优化美化生态环境,为东江源生态环境保驾护行。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以生态效益为重点,建设好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保护好东江源的天然森林资源,发挥天然林的天然生态屏障作用,我县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经济、社会效益服从于生态效益,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初开始,对东江源头所在乡(镇)、场全面实施天然林禁伐措施,禁伐天然林面积达120多万亩。由此给林业部门带来巨大的损失,每年林木采伐量从7万多立方米下降至不足3万立方米,每年减少林业规费480万元。同时,县财政和林业部门每年还挤出不少于200万元的专门资金用于天然林保护的实施。二是建立了50万亩的**/自然保护区和10万亩的**/植被类型生态保护区,使天然林的保护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三是加强东江源头区护林队伍建设,强化资源保护,在原有8个乡(镇)林业工作站和3个国有林场的基础上,还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护林队伍密度比其它重点林区增加了一倍。四是加大林政资源管理执法力度,推进源头区的依法治林,分别在**/、**乡设立了森林公安派出所,具体负责**/源头区的森林资源保护和林区治安管理工作。五是积极开展“开源节流,改燃节能”工作,以**源头8个乡(镇)为治理重点,全面关闭柴炭市场,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改燃节能,推广以煤代柴、以气代柴、以电代柴等无污染燃料,在东江源区内建立了以沼气池带动生猪、果业发展的“猪-沼-果”生态农业,建立沼气池2.4万个,有效缓解了能源性消耗对森林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减轻了环境污染,对东江源头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以社会造林为主体,建设东江源头防护林工程。为加快东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建设,我县在上级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多方筹集资金,组织力量,自我启动东江源头防护林工程建设,在东江源头所在乡(镇)、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活动。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争取社会各界捐资赠资,大力开展“保护母亲河绿色行动”植树造林活动。另一方面加快林业经营机制改革,按照“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加快“五荒”和疏林地的合理流转,大力发展股份制林场和生态林业庄园,有效调动社会造林积极性,带动公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共绿化荒山荒坡10.5万亩,建立水源涵养林12万亩,固堤护岸林4.5万亩,水土保持林9万亩,建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

(三)以林政管理为主题,保护东江源头生态环境。为巩固东江源头绿化成果,更有效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我县狠抓林政资源管理。一是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工作,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封山育林措施和乡规民约,强化制度管理,严格实施“定山场、定面积、定目标、定报酬、定奖惩”的五定管理办法,对难点和重点地区,实行领导挂点,公、检、法、司协助,林业部门分片包干的封山育林制度,每年新增封山育林面积达3万亩,从而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了森林资源。二是强化企业的管理,严格审批、办证制度,严格执行企业上马加盖“绿色印章”的环境保护制度,规定凡消耗、浪费森林资源大,以及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林业项目,都不予审批立项。同时,加大污染源清理力度,对在东江源上游开设的任何有污染的工厂坚决要求转产或给予停产、取缔处理,共关闭松焦油厂15家、活性炭厂5家、木材加工厂20家。对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生态环保型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和保护,并提供大量的优惠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三是加强林地管理,东江源头区域内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有极其丰富的稀土资源,如果进行开采利用,不仅会给县财政增加收入,还会直接给林业部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为了保护东江源头区这块净土,林业部门强化保护措施,严禁征占用林地开采,取缔了稀土开采等矿点10家,避免了因开采矿产资源出现的水土流失,为净化东江水质起到了关键性的保护作用。

(四)以重点工程为纽带,加快健全东江源头森林生态体系。为丰富东江源头树种种类,增加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加快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护堤固岸的能力,实现东江源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生态佳境,重点对东江源头区域进行规划设计,落实三大重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一是于2001年、2002年在东江流域实施了珠防林工程建设,完成造林1.35万亩,封山育林1.95万亩。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东江源头区的天然林,于2002年重点在该区域内的8个乡(镇)、3个林场安排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规划建设国家生态公益林面积37.3万亩,占全县国家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56%。三是为了进一步改善东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增加人民群众收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于

2003年在东江源头区内重点规划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全县3.5万亩的退耕还林任务中有1.54万亩落实在东江源头区内。特别是为了更好地净化美化东江水,按照“户有一蔸竹,村有一个点,乡有一条线”的规划要求,重点以三百山河和镇岗河沿河两岸为主营造黄竹林基地,在美化绿化村庄环境的同时,护堤固岸、净化东江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历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县东江源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东江源区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与东江源所赋与的重大历史使命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东江源区内农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还不发达,农村面源污染特别是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垃圾等污染呈加重趋势;二是农民整体素质较差,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不高,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时有发生;三是个别乡镇水土流失仍较为严重,有土壤酸化的现象发生;四是经济发展与源头保护之间的矛盾远未解决,特别是全面禁伐森林资源、全面关停稀土和其他采矿业,不仅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每要减少县财政收入近千万元,而且造成农村能源紧张,农民生活费用大幅度增加,生活困难;五是由于县财政困难,源头保护与建设投入资金不足,许多基础建设工程特别是防护林工程、防火基础设施、农村新源开发、污水治理、防洪工程等基础建设无法实施。

三、今后工作打算

围绕“让东江源更加绿化美化,让东江水更清、更净、更甜”的目标,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的原则,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生态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标语、生态讲座、送戏下乡等宣传媒体,多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国家林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保护建设东江源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和措施,全面提高全社会爱林护林、爱护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为东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条件。

(二)加强护林队伍建设。一是进一步发展壮大护林队伍,切实做好护林员的培训工作,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落实护林责任制,加强巡山护林工作;三是加大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各乡(镇)专业扑火队伍和兼职扑火队伍,加强防、扑火知识培训,提高防扑火能力,全面提升东江源森林生态体系保护、防火和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

(三)推进封山育林工程。把封山育林工作作为东江源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好抓实。在全面施行禁伐天然阔叶林,保护完好东江源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的要求,把封山育林区域不断向东江源区外围延伸,逐年增加封山育林面积。通过搞好规划设计、资源评估、落实政策措施,逐年逐级上报,争取把东江源头**/和**自然保护区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更有效地保护东江源头的自然森林资源,增加林木蓄积量,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四)突出林政资源管理。首先,重点抓好森林资源监测站建设,加强源头区内森林资源管理的动态监测,随时掌握资源的增长情况,随时按监测结果调整培育、保护战略。其次,抓住国家加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力度的有利时机,按照省、市建立地方性生态公益林的要求,推行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加速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天然林资源。第三,继续实施企业上马先加盖“绿色印章”的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抓好污染源的清理整顿工作,严禁创办有污染或耗资源型的企业。进一步加大低消耗、无污染、促进生态建设的生态环保型企业的引进和保护、扶持力度,全面降低森林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污染。第四,按照“谁开发,谁绿化,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抓好果园戴帽山的造林绿化管理,严禁“剃光头”式开发,营造良好的果园生态环境。第五,强化林地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林业用地管理审批制度,严厉打击各种借产业建设破坏林地等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东江源的林地资源。

四、几点建议和要求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工程、一项事业,单靠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东江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工程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公共事业,希望上级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大的关心和扶持。

(一)要求把东江源头**/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分利用国家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政策、资金上的扶持,切实保护好**/的原始生态系统。同时把九龙嶂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加强该区域的森林生态体系的保护,增加源头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

(二)由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十分困难,东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金投入的制约。为此,建议上级把东江源头区建设列入国家、省、市环保重点建设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更多的资金扶持,如在防护林工程、森林防火、污水治理及资源监测系统等基础工程建设上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

(三)经过多年来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已经全面消灭荒山,但现有森林资源的林分结构不合理,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我县地处江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森林自然恢复能力强,只要加强改造和管理,就能改善林分结构,达到提高质量的目标。为此,建议上级在低产(效)林改造和封山育林项目建设上给予更大的扶持。

篇6:软环境建设情况汇报

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全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潍坊市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提高生产力”的观念,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狠抓各项措施落实,有效解决了经济发展软环境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为全市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工作效率

近年来,我们把加快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突破口,精心组织,规范操作,确保了“中心”的科学高效运转。“中心”自去年3月底开始筹建,于去年6月7日正式揭牌运行。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将首批27个部门共412项行政审批项目纳入“中心”。“中心”成立以后,按照“集中办公、并联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的工作方式,严格实行“九公开”办事制度和“五类事项办理制”,建立健全了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了《诸城市行政审批管理办法》,通过狠抓管理和考核,强化社会监督,促进了中心的高效规范运行。入驻中心的各部门把窗口建设作为推动政务公开、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支持和配合中心工作。绝大多数部门做到审批事项全部进厅,选派人员精干过硬。根据窗口工作特点,改革传统审批方式,调整工作流程,建立了与一站式服务相适应的内部机制,并充分向窗口授权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据中心统计,即办件的办结率为100%,承诺件实际办理时间比承诺时间平均提前了5.6天。去年共评选出红旗窗口7个、文明服务标兵15名,在全市经济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给予隆重表彰,极大地激发了窗口单位和“中心”人员的工作热情。到去年底,中心共办理各类事项20271件,日均达85件,办结率达97.6%,群众满意率保持在100%。

今年以来,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了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继续清理和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前段时间,组织有关部门按照省和潍坊市的要求,以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对全市现行的审批项目进行了一次彻底清理。下步,要进一步加大清理力度,对行政审批项目要严格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对照法律法规一一核实,该合并的合并,该变更的变更,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对清理后继续实施的项目,要通过新闻媒体一一向社会公示,让群众了解,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确定第二批入驻“中心”的部门和项目,使更多的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纳入“中心”办理,为广大投资者个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快捷优质的服务。

二、坚持依法行政,不断规范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执法行为

我们把推进依法行政作为促进政府工作提速优化发展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狠抓整顿规范,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及部门的执法水平。去年,市政府本着“立、改、废”相结合的原则,组织有关部门对我市自1980年以来现行有效的268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集中清理,最终保留211件,废止57件,保证了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同时,规范了对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的管理。狠抓了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经常性培训。针对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上法律大课、召开案例分析会、组织考试等形式,对相关执法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市法制局对执法人员进行了严格的执法资格考试,为123名考试合格者办理了省政府核(换)发的山东省行政复议应诉人员资格证,为80余名新上岗的执法人员办理了行政执法证,并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了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开展了对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的调查摸底工作,对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机构和组织及违反编制规定超编超配的人员、临时工、合同工进行了彻底清理,确定行政执法机构215个,执法人员2治理发愣功人。此外,强化行政复议应诉工作,2003年共受理各类行政复议案件59件,撤消1件,确认违法1件,依法终止22件,有力地维护了政府形象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密切了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完善投诉举报制度,自觉接受全社会监督

一方面,狠抓“三大中心”建设。去年3月我市正式成立了市行政效能投诉监察中心和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与原有的为民服务联动督查中心构成了“三大中心”,按照“有诉必接、有接必查、有查必果、有错必纠”的方针,认真落实受理投诉首接通报和转办制度,24小时受理群众投诉举报,依法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进行查处,对机关效能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构建起全方位的监督投诉网络。到目前,共受理各类投诉1080件,除对咨询性的862件及时逐一答复或反馈外,有218件涉及行政效能和软环境方面的投诉均按期处理,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达98%。另一方面,积极受理市长公开电话。潍坊市“12345”市长公开电话开通以后,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各部门和乡镇政府(街办)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长公开电

话网络建设领导小组,在办公室成立专门办理机构,配备专用网络设备和专门人员,制定详细的工作规程,初步建立起了快速、高效的反应机制。目前,我市23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都已成为政府网络成员单位,共承办潍坊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转办的各类信件200余件,办结率为100%,群众满意率96%以上。

四、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软环境建设的强大合力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作为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专门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纪亮同志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决定》,并把优化发展环境的成效与班子和干部政绩挂钩,为加快软环境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在此基础上,狠抓了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对群众投诉的“三乱”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并严肃追究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先后对10起典型案件进行了全市通报,对8起案件进行了公开曝光。去年4月份,由市纪委、监察局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围绕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开展专项执法监察,查处违规资金298万元。10月份,重点检查审计了24个基层站(所)2003年以来的各种收费、罚款、摊派等情况,共涉及金额438万元,查出违纪金额16万元,挽回经济损失50万元。特别在防治“非典”期间,由监察部门牵头,组成三大暗访组,对全市的健康检查留验站、各大宾馆及有关村庄进行了暗访,对3起制售假冒伪劣防“非典”商品的案件进行了查处和曝光,对防治“非典”工作中失职的7名责任人员,分别作出了通报、开除、降级、撤销党内外职务等处理。同时,市监察局专门从社会各界聘请软环境建设特邀监督员100名,在全市各类企业中确定20家企业作为软环境建设联系点;在电台开设了“行风在线”直播栏目;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了收费公示制度;认真开展了“双评”活动,共组织了800多家限额以上企业、外来投资企业和部分个体私营企业对84个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进行了评议,评议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全社会进行了通报,并在全市经济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对“经济建设十佳服务部门”和“经济建设最佳服务个人”进行了表彰,从而调动起全市参与软环境建设的积极性,营造了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极大优化了我市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全市有30多个单位和部门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经济环境的经验做法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有6个单位的上级业务部门在诸城召开了现场会,去年11月份国务院纠风办和交通部联合在诸城召开了座谈会,对我市深化联动服务、加强纠风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的经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全市有86个单位接到群众和企业的感谢信568件、锦旗162面。《潍坊日报》相继在头版头条和二版以“打造最优发展平台”和“诸城四动打造阳光政务”为题,对诸城软环境建设经验作了报道,《中国纪检监察报》、《大众日报》、潍坊市《研究与咨询》也对诸城的软环境建设工作进行了大量报道,对我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上一篇:铁路高级技工学校下一篇:选修课便携电子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