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建设汇报提纲

2024-06-11

城乡一体化建设汇报提纲(精选6篇)

篇1:城乡一体化建设汇报提纲

科学打造新城镇

率先实现一体化

万宝河镇是桃山区唯一的建制镇,下辖6个行政村,地处市中心外缘,城乡交错,工农混居,人多地少。全镇总人口26134人,其中农业户籍人口2365户、6423人。全镇耕地面积6025.34亩,人均耕地0.8亩。全镇有标准化种植小区7个、养殖小区6个。截止到2008年末,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44720万元,农业总产值实现4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34元,比2006年增加1652.6元。劳务收入668万元。村级集体积累达到2870万元,比2006年增加1430万元。

经过三年的实践,万宝河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新修通村公路8条,12.9公里;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及活动广场3个,总面积8357平方米;图书数量10260册;农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有2个村建立起了农民养老助学保障机制;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2%;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5%;电视机普及率达到99%。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生活环境逐步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自我救助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建设

万宝河镇做为城郊镇,有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独特优势,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共享,农民整体素质较高,具备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基本要素。为此,万宝河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从全局出发,科学规划全镇发展方向,编制了镇、村两级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从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五个 方面确定了发展思路。以桃山村农民公寓项目为突破,推进万宝村、良种场村整村改造步伐;以桃山村、桃南村、万宝村蔬菜小区为依托,实现精品农业;以八道岗村、红岩村养殖小区为中心,打造养殖专业村;以城乡环境绿化为重点,建设景观公园;以通村公路建设为基点,整修村内主次巷路;以桃山村、桃南村为试点,逐步实现由村集体出资建立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

二、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区域发展承载力

(一)修公路,构建乡镇交通网

万宝河镇党委秉着“经济发展、道路先行”的发展原则,确立了奋战三年,通村公路全部实现白色路面的战略构想,将推进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切入点定位在道路环境改善工作上。自2006年,万宝河镇积极对上争取通村公路项目,首先将八道岗村至红岩村通村公路列入日程,采取上级匹配、村企共建、农民自筹的方式,筹集资金260万元,修建了全镇第一条长2公里的通村公路。镇党委于2007年加大公路建设力度,投资225万元,修建了安庆路、长青路、万宝村路三条通村公路,总长度达到4.5公里。2008年,投资85万元,良种场村1.2公里通村公路正式建成通车,彻底解决了农村出行难问题,六个村主干路全部实现了白色硬覆盖。2009年,万宝河镇党委在完善通村公路配套设施,加强通村公路管护的同时,把村内次巷路硬覆盖做为改善出行问题的工作重点,在万宝村通村公路安装太阳能路灯20基,实施通村公路亮化工程。制定《万宝河镇通村公路管护办法》,聘请专业保洁员,达到了通村公路建设高水平,配套高规格,管护高标准。投资180万元,修建万宝村 1750米三条次干路白色路面,配套石砌边沟7400米。红岩村通过村企共建投资100万元,修建一条长1040米的白色路面。9月1日,红岩村投资180万元,修建了全村的第三条通村公路,长1.65公里。届时,将在万宝河镇区域内,实现了布局合理、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公路网络。

(二)重民生,农村饮水安全全部改善

2006年之前,万宝河镇有70%的农民饮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多为小井水,且人畜共用同一水源,存在着较大的饮水安全隐患。2006年,镇党委经过积极对上争取,将桃山村、桃南村、红岩村、八道岗村作为饮水安全工程重点村立项,申请国债资金164万元,将农村饮水并入城市供水管网,实现了人畜用水分离。经过二年的施工,共铺设主管线24300延米,支管线86600延米,解决了1973户、6366人吃水难问题。万宝村投资86万元,进行自来水管网改造,实现农村饮水与城市管网并网。届时,全镇六个村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三)建广场,搭建活动新阵地

万宝河镇万宝村、八道岗村、红岩村村级办公室由于年久失修,过于陈旧,已经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需要,且村内一直没有活动广场,村民没有开展文化活动的阵地。八道岗村、红岩村决定另行择址,建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及文化活动广场,万宝村则采取了土地臵换的方式,进行广场建设。八道岗村投资44.8万元,修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中心为二层建筑,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建筑采用欧式风格,内部设有图书室、娱乐室、会议室、电脑信息室 等。广场面积1800平方米,铺设彩色地砖,四周有石砌排水沟,广场采取垂柳、花坛绿化,路灯照明,配有体育健身器材。红岩村文化活动中心及广场,中心建筑面积317平方米,广场面积2400平方米。万宝村通过土地臵换的方式,建文化活动中心300平方米,广场700平方米。2009年,借助棚户区改造政策,将在海天家园B区一期工程建设规划中,为桃山村提供1024平方米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良种场村为解决村民没有活动阵地的难题,积极与村内企业协调,锶美乐公司将办公楼二楼19个房间500平方米归良种场村所有,用于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文化活动阵地的建设,为培育新农民提供了新的活动载体,使全镇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平衡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四型经济”

抓住近郊型城镇的地理优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依靠“四型”经济,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

(一)强化招商引资,打造项目经济

紧紧依托南北两环和七桃路的通道优势,从严规范七桃公路和依宝公路两侧以及荷兰工业园区周边的土地载体,逐步完善道路、供电、供水、供气、电信、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对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的承载能力。以引进科技型、外向型、环保型、非煤加工型企业为重点,发挥森帝工业园区、华宇洁净型煤厂、宏翔木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型煤生产、木制品加工等大规模工业集群,大力发展项目经济。自2006年至今,全镇共引 4 进企业83个,引进资金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度达到1.8亿元。

(二)扩大蔬菜小区面积,打造棚室经济

通过反包倒租、改造中低产田等办法,扩建蔬菜种植小区,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更多的集中到种植大户手中,扩大种植规模,截止目前,全镇共流转土地3036.7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50%。2006年,在倭肯河南岸,市公安局犬队西侧,新建桃山村百亩蔬菜小区,经过二期扩建,小区总占地190亩,共建设钢架大棚99栋,温室29栋,铺设白色路面900米,石砌排水沟2400米,工程总投资为377万元,年可生产绿色蔬菜55万公斤,创产值120万元。万宝村蔬菜小区、桃南村蔬菜小区、红岩村草莓小区相继改建、扩建。三年来,全镇共投入资金791万元,新建钢架大棚181栋,温室60栋。全镇棚室占地面积达到816.44亩,占蔬菜生产总面积的33%,大棚576栋、温室301栋,年可创产值1158万元。引进“倍盈”番茄等新品种,发展“订单”农业,降低种植风险,提高种植效益。2009年,为提高蔬菜小区标准,万宝村蔬菜小区修建了857米的蔬菜小区给、排水工程,工程总投资13.5万元,万宝村蔬菜小区的送、排水明渠总长度达到1660米,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提高养殖小区标准,打造畜牧经济

通过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算帐对比、重点扶持等方式,快速扩张养殖群体。提高养殖小区规范化标准,降低养殖风险,扩大养殖保险范围。建立村级养殖保险制度,养殖保险率达到90%。新建、扩建了桃南养猪小区、八道岗养猪小区、红岩养鸡小区。2008年,建立了万宝河镇畜牧防疫服务中心,聘请了专业兽医,保证了全镇养殖业防疫需要。2009年,投资600万元,扩建八道岗养殖小区,新建猪舍8栋、7350平方米,配齐配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实施无害化处理项目,新建畜舍消毒池10个,粪便处理池2个,扩建后八道岗养殖小区猪舍总建筑面积达到13000平方米以上,年可出栏生猪10000头,通过小区扩建及无害化处理项目,八道岗养殖小区成为我市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管理最好的生猪养殖小区。

(四)完善劳动力培训体系,打造劳务经济

2009年,通过土地流转,将更多的农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让他们为种、养殖大户打工,即可以得到土地流转收益,又可以增加劳动收入。发挥农村劳动保障协理员作用,依靠劳动部门培训基地,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把农民按特长、意愿进行统一分类,开展 “阳光工程”培训,提倡“走出一人,带出一户、搞活一村”。成立专业的中介公司、服务公司,让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实现农民劳务收入安全化、规范化、合法化。2009年开展引导性培训4次,技能性培训8次,培训劳动力500人,转移富余劳动力1800人,劳务收入实现700万元。

四、改善生活环境,建设优美乡镇

几年来,万宝河镇党委、镇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打造宜居城区,尤其注重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

(一)建设农民小区,探索整村改造

万宝河镇共辖6个行政村,桃山村、桃南村属于城中村,红岩 村、八道岗村为城郊村,良种场村、万宝村为自然村。镇党委、镇政府根据各村所处地理位臵及村域条件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整村改造计划。桃山村、桃南村做为城中村,紧临市区,村民无论从出行、生活、医疗等各类消费来看,已经实现了从村民到市民的跨越。因此,在2006年,桃山村率先提出了建设农民新邨的发展思路,拟建设农民小区,将村民实现整体搬迁。2009年,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政策的落实,桃山村、桃南村将通过对上争取,力争在棚户区改造海天家园二期工程实现整村农户搬迁。红岩村、八道岗村做为城郊村,将依靠棚户区海天家园B区一期工程,于年内全部实现整村动迁。万宝村、良种场村做为自然村,将按照分期逐步推进的模式,首先进行村内基础设施完善,然后通过市场化运行方式,进行整村改造,彻底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二)开展全民绿化,提升镇域环境品位

万宝河镇党委始终将绿化、美化工作做为改善村域环境的重点工作来抓,注重发挥群众的力量,号召全民绿化,全员参与,动员村民在房前屋后栽植绿化灌木及花卉,建设家庭花园、景观公园。通过“四个到位”即制度到位、责任到位、管护到位、宣传到位保证了绿化工作的全面展开。2009年,在良种场村一块23000平方米荒地上种植3000株红山杏树,形成一片风景独特的观赏林。依托通村公路、种植小区、养殖小区,进行村屯绿化建设,共出动车辆200余车次、人员1600余人次。三年累积栽植绿化树木167630株,其中山体绿化树木160000株,村屯绿化树木杏树3340株、柳树7520株、杨树3400株、垂榆150株、丁香220株、紫穗槐9.3万株,努力打 造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绿色生态家园。2009年,万宝河镇被评为省级优美乡镇。万宝村被确定为整村推进试点村,沿万宝村入村通村公路两侧及三条主巷路两侧修建总长2516米,高1.5米、宽0.24米的景观围墙,并与民房统一粉刷为淡粉色。进行整村绿化,栽种绿篱550米,栽种红瑞木120棵,连翘150棵,草坪2100平方米,栽种云彬120棵,铺设鹅卵石路面,修整边沟1公里,设臵仿木石桌椅1套。万宝村整体绿化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五、强化服务职能,社会事业不断上水平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万宝河镇党委、镇政府注重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努力营造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氛围。实施环卫管理全覆盖。加强民办环卫管理力度,将六个村、四个社区全部纳入民办环卫管理,实行“户集、村收、社运、镇处理” 的城乡一体化环卫管理模式,保证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城乡环境得到较大改观。构建社会救助体系。以农村低保为基础,扩大救助范围。全镇共为289户、444人的贫困家庭办理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年共发放救济粮68吨、救济款17.5万元。以桃山村、桃南村为试点,建立村级救助保障体系。完善村级卫生医疗。在全镇六个村翻建村级卫生所4个、新建1个,面积560平方米,共投资35万元,同时各卫生所还购臵了B超机、X光机等医疗设备。基本实现村民小病不出村。落实计生优扶政策。三年共发放农村计划生育奖扶、特扶资金13680元,独生子女奖励费98060元。

六、科学谋划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按照全区提出“两个率先”工作目标,做好“五个统筹”发展。统筹搞好城乡发展规划。今年力争完成桃山村、桃南村、万宝村、良种场村的整村改造,2010年做好红岩村、八道岗村整村改造工作。农民楼房入住率实现80%以上。统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二年内,全镇土地实现全部流转,重点开发乡村旅游业,以桃南村蔬菜小区、万宝村蔬菜小区为基地,开发采摘农业,种植业实现产值4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800元。规范农业协会组织,发挥农民生产自主性,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统筹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通村公路路灯亮化率达到100%,各村内次干路全部实现硬覆盖,村内巷路砂石化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六个村全部建立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图书室藏书达到50000册。统筹做好农民技能培训。制定农民技能培训制度,保障场地、经费、师资等硬件。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城乡就业机会均等、待遇均等、保障均等。劳务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0%。统筹加强城乡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到2010年,桃山村、桃南村村级农户保障救助体系完善,其余四个村初步建立村级保障体系。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有较大改善,农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

经过几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万宝河镇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就业等多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今后,我们将在区委提出的“两个率先”目标要求下,全力以赴,强化落实,树立样板,成为典型,为打造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第一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2:城乡一体化建设汇报提纲

2012年工作思路

(宁乡县金洲镇关山村)

关山作为新一轮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点,在联点领导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程水泉的关怀和指导下,按照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精神的具体要求,依据陈书记提出的‚探索一条路子,做好一篇文章,实现一大转变,致富一方百姓‛的总体构想,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工作汇报:

(一)科学谋划关山建设,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试点以来,关山积极协调争取市县规划部门投资100余万元,由市城乡规划局牵头组织制定了《关山三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了《关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国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及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农田水利等九个子规划,全面科学指导关山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示范工作。规划做到了‚三统‛:即统一各类布局、统揽各类用地、统筹各类规划。规划定位为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布局是:‚两片区‛(北区观光农业片区、南区生态休闲片区)、‚三产业‛(种植业、旅游业、休闲业)、‚五基地‛(生态葡萄基地、优质水果基地、生态茶叶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乡村休闲旅游基地)。

(二)营造文明人居环境,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1.基础设施建设。关山互通于今年7月1日正式竣工通车。村内硬化了30余公里到组公路,其中李家岭集镇道路整修完毕,青年湖环线全部铺筑柏油,共铺柏油路12余公里。青年湖水库治理整修完工,新扩容1.5万立方米,集居点配套安全饮水工程设施投入使用,清理渠道2000米,完成渠道护砌5400米,新建、修复电排4座,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电气化示范村)项目即将完工,新增两个变压器站,更换线杆320根,电线8000余米,变压器增容300KVA。

2.农民新居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已完成58户农居房屋的改造,总共146户完成‚五统一‛的统规改造;新建青年湖集居点68户已完成统规统建,现已全部臵换入住,节约建设用地约50亩;小区内配套建设了停车坪、生态污水处理系统、休闲广场等,实行物业化管理,打造出一个完全属于农民的,兼具田园风情和社区功能的现代化高品质生态宜居小区。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1.创新社区管理,提升服务功能。关山村支两委按照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部署,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建设服务型村委。第一、转变意识,加强服务阵地建设。投入400余万元新建成关山村民服务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为村民和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设立了群众工作站,分片区设立四个群众工作分站,分管负责人每周下村一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变过去 ‚群众上门要求干部办事‛为‚干部下村为群众做事‛,充分

发挥村委服务功能。第二、狠抓落实,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开展‚三联三为‛活动,实行村干部‚联点联户‛,每位村干部联系2-3个居民小组,支部书记联系支部党员、组长联系各组农户,村干部携带《民情大走访记录册》,利用工作之余走访群众,了解民情、听取民意。活动至今,全村626户村民已走访完,收集大小问题和建议458条,分现场解决、提交村委解决和上报上级有关部门解决三种途径,已解决问题452条,解决结果均由被访者签字证实,保证群众工作落到实处。第三、完善监督,健全村委考核机制。建立‚四定五评‛制度,即村干部定岗、定责、定点,定量,同时把干部自评、干部互评、民主测评、支部考评、年终总评结合起来,考评结果与干部工资待遇紧密挂钩,激励村干部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态度。第四、凝聚力量,共促社区文明和谐。积极发挥‚五老优势‛,变‚五老‛为‚五员‛(社会宣传员、校外辅导员、文明巡访员、民情联络员、矛盾调解员),目前,优秀‚五老‛宣讲员向霞光、黄正文、陈希贵等已举办宣讲活动40余场次,在全村兴起了‚学‘五老’,创先进、争优秀‛良好风气,带动全村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全民参与关山城乡一体化建设、共建和谐村庄的强大合力。

2.落实保障政策,确保老有所养。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投资300多万元新建的关山敬老院已移交镇政府,正式投入使用,接纳了全镇50多名孤寡老人。关山积极组织广大村民参加新农保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推进了社会养老

保障体系建设。

3.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关山学校新建的教学综合楼通过验收投入使用,投入3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食堂,明星幼儿园整修一新成为农村幼教示范基地。同时,建立农民培训基地和科教兴村示范基地,省农业厅确定关山为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各类技能人才420人次,解决了农民就业难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4.维护全村稳定,建设和谐社区。健全了社区治保、调解组织、巡防队等群防群治队伍,实现居民安居乐业。成功通过省级文明村验收。

(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1.规模打造产业基地,农民变市民,增加工资性收入。关山以建设四个一千亩高品质产业基地为目标,规模化打造休闲旅游基地。葡萄基地新开发500亩标准葡萄园已初步成型;金洲茶叶公司现已完成600亩生态茶园建设,并又开始新一轮良种种植;海尔斯公司1000亩四季水果采摘园已建设完成500亩,又新开发100亩特种野菜基地。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村民转型为现代农业产业员工,从公司获得就业收入。通过农业基地务工,现共解决剩余劳动力306人,人均增收2600元。

2.特色发展休闲旅游,农户变商户,增加经营性收入。关山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现已形成两大乡村旅游点。一是以青年湖集居点民居为基地,依托湘女佳家旅游服务有限公

司,建设以民居观光、民俗博览和新农村建设成就展示为内容的乡村文化旅游区,现已有90户农家乐及农宿旅馆正式营业;二是以方圆山庄为龙头发展起来的‚主题采摘+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绿色餐饮‛为基本模式的农家乐示范带,引导农民实现农家乐特色经营,这都成为关山乡村旅游业的新增长点

去年以来关山累计接待国内外各级指导、考察团队4000余批20余万人次,成功举办长沙市城乡一体化现场观摩会及长沙市第五届生态文化旅游节之浪漫关山〃牛郎织女相亲会等活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3.招商引资发展项目,资产变资本,增加财产性收入 关山通过创新土地模式,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开发商业项目,现已引进项目30多个,完成投入3亿多元。一是城乡一体化项目,引进碧桂园、银河集团建设的一期农民安臵房项目即将完工,乡村度假区项目初具规模。二是农业开发方面,引进北京恒坤、海尔斯、楚香源茶叶等农业开发公司对五大基地进行开发,各基地项目已全面铺开,进展顺利。三是休闲旅游方面,引进达翰关山古镇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亿元人民币,建设一基三中心(即户外运动拓展训练基地、陶源居古镇生态旅游饮食文化中心、福乐天伦老年健康管理中心、少儿科教中心),经营特色餐饮、拓展训练、健康养老、休闲度假等项目,第一期陶源居古镇生态旅游饮食文化中心项目即将竣工。四是引进第一个轻工业企业。今年9月成功引进湖南关山美印印务有限公司,项

目选址在关山红砖厂位臵,计划投资1亿元,年产值达1.5亿元,年税收可达400万元以上,可解决就业300人左右,今年底将开工建设,预计2012年6月正式投产。

去年以来,关山已启动或完工项目20余个,涉及核心区建设、集居点建设、民居房改造、农业开发、休闲旅游等几大领域,完成投入3亿多元。四川银河、碧桂园项目已投入过2亿元,湖南达翰集团、湖南恒坤投资等项目都已启动建设。通过这些项目的运作,将提高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带动整个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建设秀美生态关山,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 关山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总体要求,建设环境秀美的生态关山。

1.打造绿色关山。投入600多万元完成集居点环境绿化。绿化村庄道路6公里,打造别具匠心乡村林荫路,形成了连通城乡、路网林带配套的便捷交通网络。对农户庭前院后进行整治、美化、绿化,农民的居住环境大为改观。

2.打造清洁关山。投资15万元对21户农户实施了包括污水处理、庭院整治和生活垃圾回收的乡村清洁工程。同时,设臵专门机构以及专业保洁人员,努力将关山打造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新农村。今年,关山共完成改厕68户,青年湖集居点配套建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3个,新建垃圾池50个,95%以上农户用上了安全卫生水,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被评为长沙市十佳清洁乡村,荣获全国生态村称号。

(六)探索创新组织建设,推进管理体制一体化

1.开展创先争优,创新管理措施。一方面,关山党总支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红旗党组织”为契机,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顺利完成社区支社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培养组成了由外出经商的大学生邓太平回乡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和社区主任,致富带头人为委员的坚强领导班子。另一方面开展“三心”活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聚人心,加强作风建设严军心,开展文明创建鼓民心的主题活动,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有序推进。积极开展“三联三为”活动,成立群众工作室,并分片设立四个群众工作站,冒雪慰问困难党员、群众、老村干部,联系群众,召开党员、组长、居民代表大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为民所想,为民所思。另一方面,关山制定村干部 “四定五评”制度,让考评结果与干部工资待遇紧密挂钩,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有效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2.做好一篇文章,创设一项制度。即做好土地文章,创新建立农村土地节约利用、集约经营,城乡一体、优化配臵,有序流转、开发增效,收益共享、致富农民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新制度。关山建立农民集居点并完善集居点房屋臵换办法,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节约建设用地50亩,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平台,把开发和节约出来的用地指标有偿转让臵换到城镇和园区用于开发建设,通过两个‚臵换‛实现城乡土地合理流动、高效配臵,让农民共享土地收益。

3.发展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关山先后成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土地专业合作社、楚香源茶叶合作社、建峰养殖合作社、关山湘女佳家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关山红十字协会、劳动服务公司等组织,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其中,今年葡萄基地亩平产量达1000公斤,亩平创收15000元,2011年共实现农民增收1500余万元。

2011年,关山社区两委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关山通过做好以地融资、以地兴业、以地增收、以地富民的土地流转经营和集约节约利用文章,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农民集中居住、农村社区管理,使农民增加了经营性收入、提高了工资性收入、扩大了财产性收入,探索建立了以人为本、生态环保、资源节约、致富农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实现社会经济总产值3.12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5400元,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各项事业蓬勃向上,获得了全国生态村、‚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省文明村、湖南农业旅游示范点、市特色旅游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省市乡镇企业局一致推荐关山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今后,我们将带领社区群众,团结一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取得更大的进步,相信未来的关山一定会走出一条城乡一体化的康庄大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村休闲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提质难度较大。由于资金的短缺和整体的协调不够,关山四大休闲农业基地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还没有完全融合,未能很好地起到互相带动发展的效

果。今后,我们将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加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以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加快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以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关山农业产业基地的增产增收,最终带动村民致富。

2.关山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村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不够协调。自2007年以来,关山的经济突飞猛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4800多元增加到2011年的15400元。经济发展的同时,村民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文明程度等还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3.关山城乡一体化进入即将进入提升阶段,配套资源不足。关山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分为起步、突破、提升三个阶段有序推进,现正处于突破阶段。引进的项目越来越多,这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及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否则会严重制约关山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后段工作计划:

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精神为指导,按照《关山社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年规划》要求,以把关山打造成为高品质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基地为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支社两委班子建设,推进社区管理创新。关山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文明户创建、文明村创建、新农民运动等系列活动,推进民主管理和社务公开,努力健全和完善居民自治制度。

2.大力发展提质关山观光休闲旅游产业,抓好葡萄园区建设和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高品质观光旅游度假景区。主要是完善关山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山水文章。同时,将农业产业基 9

地与乡村休闲旅游业完美融合,提高知名度,吸引国内、外游客。

3.关山现正在对李家岭集镇进行提质改造,未来将完善好相关配套。同时,明年将完成王婆塘、二塘水库、瑶塘等山塘清淤、扩容及护坡;新修和硬化组级公路5公里。

4、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居民生活。关山将启动对中和学校原教学楼危房进行改造;建好集居点公厕和垃圾站。全面改善社区的配套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5、建好农业人才培训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教兴村示范基地、村级文化宣传队伍。进一步加强科技、文化宣传教育,形成健康、文明、团结、和谐的良好风尚。

6、进一步探索完善土地流转等制度,探索创新社区居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低收入群体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社区老人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篇3:城乡一体化建设汇报提纲

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应具备的功能既是现在我县的乡镇驻地发挥的作用, 因此, 建议采取一点突破、树立典型的方式全力打造“小城镇大社区”经典模式:全乡镇即为一个社区 (或者作为过渡阶段建设数量尽可能少的社区) 。城乡一体化建设, 实质上就是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 实现农村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土地、劳动力等) , 从而消除城乡差别;就是要变农民为新城镇居民, 但仍长期享有土地收益;使分散的土地集约起来, 最大限度的创造出使用价值, 从而实现农民的利益最大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措施上, 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农民、村集体、企业、政府四者的利益最大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最大的收益者是农民。如何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建议如下:

一、乡镇一级政府的改革: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县级政府需要成立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小组, 在乡镇一级政府成立统筹城乡规划部门, 并重新定位乡镇政府职能。

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工作,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教育干部, 教育人民。大力宣传试点工作, 制定全镇村居向乡镇驻地或已经建设的少数条件优越的新型小区周围的大转移计划, 包括详细的惠民政策 (农转非后统一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农转非后的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子女进城入学、土地流转后长期可以获得更大的土地收益等) 、村集体取消后原有利益分摊到个人 (即原村集体的自留土地收益处置问题) 、企业投资优惠政策等。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 要始终成为发挥主导改革、宣传和落实政策、保障各方利益的坚强后盾。逐步取消原有行政村, 原有优秀的村级“两委班子”成员可以吸收到“小城镇大社区”管理委员会中, 确保使一个乡镇所有农民全部纳入到尽可能少的几个社区中, 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土地规模化。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 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 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 同权同价。”在城乡一体化社区规划下, 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保障“小城镇大社区”居民利益最大化。

二、农民是改革的主体:变农民为城镇居民是基本要求

城乡一体化建设, 是一场农民运动。农民是这场运动的主体, 因此放手发动群众才能根本上实现这场变革。群众的积极性来自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要让群众感受到城乡一体化社区建成后的优越性。让基层干部和群众了解大规划思路, 理解政府、支持政府, 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的运动为群众自身求变革、求发展的行动。群众的支持离不开政府针对农民身份的转型的具体政策, 因此, 政府对农民身份转型及未来城乡一体化应该有详细的制度, 包括农民的就业、医疗保险、子女入学、土地流转后的长期土地增值收益等。能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关系到农民的强有力支持。

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群众具有长远的利益, 不改革则不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不改变现状, 就不能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不仅要让群众理解“小城镇大社区”建设的意义, 还要明确其建设的紧迫性。让群众在获得直接利益的同时, 也要让群众识大局, 在追求长远利益的同时也要有眼前的必要的奉献精神。“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群众追求的绝不仅仅只是眼前的利益, 群众对党和政府是信任的、支持的。农民具有勤劳善良朴实的特质、具有求发展求变革的理念、具有坚定信念跟党走的执著, 这在近年来我国农村小区建设中充分体现了出来。农村小区建设, 教育了干部, 也教育了群众, 农村小区建设的价值不可否认。但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上还有所欠缺, 当前农村小区建设依旧分散, 农村土地依旧条块分割, 农民依旧是农民, 城乡二元结构依旧存在。建议立即停止一切没有整体规划的小区建设, 对于农村危房改造也应该停止, 鼓励农民以宅基地换“小城镇大社区”居民楼房。建议加快对当前农村住房进行依法登记、拍照、确权, 在确权完成后, 推进土地流转 (包括农村宅基地) , 农民不得重新在原址上修建房子, 逐步转移到社区居民房。诚然, 政府需要与农民认真的交流, 尽力支持群众在身份转变上的一切合理的建议, 把这场变革变成为群众自发性的运动, 那么城乡一体化建设必将圆满完成。

三、行政村的改革:撤村并社区是突破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因此, 我县应积极抓住时机, 加速推动农村土地、农村住房的确权和流转工作。土地的流转, 只是使用权的流转, 并非让农民永远失去土地, 而是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之后, 仍然享有土地增值的收益, 以保障长期的生活, 并取得更大的收益。要让村集体理解、支持政府工作, 明确意识到政府主导的“小城镇大社区”建设就是为了群众享有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

“小城镇大社区”建设需要进一步合并全乡镇的行政村, 将原有的行政村继续逐步合并到“小城镇大社区”中, 开展“撤村并社区”大战略转移。“小城镇大社区”建设离不开村“两委班子”的积极参与, 提倡的“小城镇大社区”建设最终将解散现有的大多数行政村, 因此要防止现有行政村成为障碍, 要使现有的行政村的“两委班子”在完成其使命的同时完美转型。按照山东省临沂市在全市选派“第一书记”的做法, 可以选派“第一书记”到试点镇基层党组织任职或选派驻村工作组, 协助完成撤村任务。要完成这样一个“破茧成蝶”的转变, 需要勇气、智慧与决心。要不断的优化对村级党组织的建设及群众代表制建设, 使村级党组织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

建议集中各方面的资源针对一个试点镇或一个“农村社区”开展一步到位式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建议针对工业发展相对优势且离县城距离适中的镇作为试点, 例如店头镇、蛟龙镇等。现有的村居是适应小农业经济时期的发展规划的, 已经极其不适应现代工农业快速发展的时代, 严重阻碍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要选择试点, “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这就给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路径。“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改革创新永无止境。”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以“小城镇大社区”建设为突破口, 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 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消除城乡差别, 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推进“小城镇大社区”建设,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这是一个大战略。因此, 作为基层党的组织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 全力支持政府工作。基层党员必须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奉献精神, 推进“小城镇大社区”建设, 实现城乡一体化, 全面奔向小康生活。

四、企业、社会组织的转型:资金、技术与人才的引入是动力

篇4: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反差颇大,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有特性,一些长期困扰“三农”问题的深层次矛盾根深蒂固,仅靠某种单一的政策和措施,试图一蹴而就来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不现实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重大、深刻而又全面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思想观念的创新,也需要政策措施的深刻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极大调整,不仅涉及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还要求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为此,必须要在贯彻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和掌握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正确选择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道路,才能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功能分区定位及一体化制度安排是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关键是对城乡一体化功能分区定位,形成城乡一体化建设合力推进的运作机制和制度,即形成以城市拉力和农村自身动力的良性互动和有机集成为城乡一体化的运作机制。

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开展以“工业进园区、农业进基地、农民进新村”的推进路径,形成“农村发展城镇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民生活市民化”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合力机制和有效制度安排。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要解决当前失地农民和贫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而且要通过有效的战略举措,使农村繁荣、农业增值、农民增收,必须要“科学规划,政策导向,资金投入,有进有退,大力推进,系统配套,创新突破”,并形成一系列的一体化制度,以制度化、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把构建城乡一体化之间资金反哺农业机制、保护性反哺农业机制、技术反哺农业机制和产业关联反哺农业机制落到实处,并辅助以有效的国家产业补偿制度、国家土地补偿制度、国家生态补偿制度、国家自然灾害补偿制度以及国家社会补偿制度。以制度化的举措来加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力度。以制度化的配套方案和创新的探索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安排是保障,科学实施是关键。为此,不仅要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城乡居民身份和享受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一体化等一体化制度和措施,还必须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前提,努力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开拓性的运作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发展绩效。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强调的不仅仅是农业直接生产的产业化,而且要在延长和发展农业加工链条上实现产业化,在链接第二、三产业上实现产业化,在链接市场上实现产业化。要使农产品经过绿色化生产、有机化加工、物流化营销、放心化消费,实现农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互换,完成从产品到货币的跳跃,从而最终实现农业整体上的产业化。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产业化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瓶颈”。在农业不断增产的同时,农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产业化受阻,农产品就不能有效地转化为货币,农民不能相应地增收。农业要改变“弱势产业”的现状,提升农业的地位,就必须推动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的农业延伸,以第二产业催化、拉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必须推动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向第一产业的农业内化,以第三产业构建农产品流通和进入市场的高速公路。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使农业更多地分享到社会平均利润,可见,农业的产业化强调的不是农业某一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及环节的产业化,而是全过程的产业化。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农业在生产领域中的区域化合理布局、专业化科学生产、企业化高效管理,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体系,而且,要注重在流通领域形成农副产品的现代物流体系,以使农村千家万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集成物流和商流,渗透到国内外的大市场,在加工领域形成农副产品的新型先进的加工业体系,以使农业生产链条延伸到第二产业;在农业服务领域形成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为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服务,尤其是在优良品种引进、培育和“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加工等方面,要为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市场提供优质服务。

都市农业是描进城乡一体化的枢纽

都市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是在城镇与乡村的交互、混生带应运而生,是融现代城市、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以及环保教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具有复合性功能的产业系统。都市农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农业链条向二、三产业的多向延伸,使农民有可能参与二、三产业平均利润的分享,而且还有助于夯实小城镇和小集镇的产业基础,模糊城乡的功能边界,促进城乡相融。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中,要从都市社会经济发展和都市建设对农业产业的多种需求出发,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多向延伸和拓展,使原先仅局限于生产保障型的城郊农业,迅速转型为融绿色产品,生态建设,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示范辐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使一、三产业在都市农业的发展中率先实现互动。

目前,我国都市农业在结构上应进行卓有成效的调整和升级,避免同质性的“农家乐”。都市农业应该有各自的特色和比较优势。俗话说,“有特色的才是优势的”。我们应借鉴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教训和成功经验,以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差别化和现代化。要抓住都市农业发展中的“亮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通过市场和政策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种植,养殖大户们以产权和利益为纽带,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专长,取长补短,用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按照“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交融”的思路,创造都市农业的各种运作模式,使各类城市所带的郊区农村和农户在就地实现城市化的同时,为本地培植财源,税源和新的产业增长点。

精美工业化矗描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

当前,经济发展形态正逐步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即由注重物质,劳动密集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注重知识,信息密集投入的集约型生产方式过

渡,这无疑是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机遇,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新型工业化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产业扩张张力,辐射、链接、裂变以及吸纳一产和三产,带动一产和三产的发展,而且可以通过自身的社会化集成系统机制,在城乡之间架起区域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在新型工业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進程中,既要跟上高科技发展的步伐,又要防止技术升级过程中的“虚高度化”,不要片面追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忽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在发展高科技制造业的同时,还应注重运用高科技来整合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以形成合理的制造业结构和加工工业结构,并在此进程中,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城镇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平台

围绕大中小城市发展卫星城镇和卫星集镇,这是促进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发展平台,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一要首先进行发展模式定位,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宜的小城镇内涵化的发展模式,小城镇内涵化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主导产业为对象,发展服务主导型小城镇,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主导型小城镇,以对外交流为重点,发展开放主导型小城镇,以农牧业科技革命为动力,发展科技主导型小城镇。二要正确处理小城镇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辩证关系。要改变当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盲目外延扩张、数量增加的不足,正确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在大局中考虑小城镇建设,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共性中突出个性,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在建设前做好论证与可行性分析,处理好用地与节地的关系,在规划中节约用地。三要科学选择小城镇内涵发展的新途径。从发展战略上,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寓于小城镇的建设之中,实现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有机结合,从发展与完善市场经济角度来推进小城镇建设,以夯实基础设施来保障小城镇发展的稳健性。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通过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来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要不断促进小城镇的功能开发和内涵的丰富,考虑小城镇产业的进入与市场的培养,注意增加进入小城镇的人口及其消费水平的提升,使产业进园,农民进镇。五要大力发展完善村镇交通、通讯、电力基础设施,使进镇的农民能在小城镇享受到城市的文明。

农地合理流转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杠杆

随着现代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土地要素将日益成为稀缺的资源。有效推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不仅有利于合理配置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杠杆和促进农地资源再配置的一个重要方面。推进农村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关键在于土地流转制度规则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尤其要在政策上防范农民失地后的各种风险。如果农民在农地的流转中失去了土地流转收益,又没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势必会引起新的社会不稳定。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农地合理流转的制度规则:一是要严格控制大面积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被入股或长期租赁到公司进行产业化运作,二是要稳定和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是要鼓励和推进农地的年租和短期租赁制,使农地流转的收益权成为现实收益权,即让农户在土地流转中得到现实的货币,四是要遵循“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离乡”的思想。农地流转模式应使这些农户既获得农地合理流转的收益,又使流出土地的农户继续发挥劳动积累对资源和资金的部分替代作用,并从中获得一份作为农业工人的劳动收入。此外,还要防止农地大面积地以租地形式转化为非农用地,防范由此而危及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同时,又导致土地规划的破坏和大量土地税费流失现象的发生。

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领导执行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动力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广大干部特别是农村基础干部的积极性、领导方式和执行力至关重要,目前,由于农村深层次矛盾的不断暴露和显化,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面和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诸如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和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还有像税费减免、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缺失等等这样一些高难度问题,并非农村基层干部仅靠工作热情和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就能解决的。因此,应该构建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强化领导力和执行力,从而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工作有一支强大的高素质队伍来落实。同时,目前的农村基层工作由于缺乏财力的保障,形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格局。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要增强农村基层工作的力度,在鼓励农村基层干部按照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勇于奉献和保持艰苦奋斗精神的同时,要适当增加农村基层工作的经费,适当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待遇,以通过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与约束,进一步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同时,要通过引进、招聘和选留大学毕业生等来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包括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到农村基层去挂职锻炼。要加大对现有农村基层干部的各种培训力度,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驾驭农村基层工作复杂化局面的能力。

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石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长远目标,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就目前条件而言,虽然实现这一目标客观上尚有很大困难,伹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探索一些具体制度的创新,更具有可行性。

一要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充实提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按照健全体系、扩大覆盖、提高标准和完善制度的要求,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内容有新完善、覆盖有新拓展,水平有新提高。为此,应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在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依靠社会力量和社区组织来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社会化,强化农民积极参与意识。二是处理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长远目标应实行城乡统一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近期既要正视这种差别的现实存在,又要努力缩小差别。特别在制定农村社会保障办法时,应对参保农民转移到城镇后其社会保障关系如何向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接轨做出明确规定。三是处理好保障需要与保障可能的内在关系。保障项目、保障办法、保障水平等要切实可行,既与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又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四是处理好物质保障与服务保障的关系。既要搞好物质上的基本生活保障,又要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建立一个

功能齐全、覆盖面广、规范透明的农村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五是政府部门应处理好社会保障制度与其他转移支付之间的关系。国家财政可以根据财力的状况,在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二要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社保资金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家的投入主要有三项,即救灾、特困户生活救济和优抚补助,但由于农村人口多,国家财力有限,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来开展社会保障工作,显然极不现实。这就要求广拓渠道,多形式筹措社会保障资金。要解决农村社会保障资金问题,可借鉴城市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的经验,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通过有关政策制度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二是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則,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三是建立个人社会保障账户,不论集体补助多少或有无补助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

就当前矛盾十分突出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而言,一是坚持市场化方向,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费标准,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和分享机制。土地征用补偿应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费标准,补偿标准应不低于农民被征地后补偿费全部进入社保后能领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二是对除纯公益性项目用地以外的征地项目,应让农民分享征地的增值收益或土地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收益;三是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专项基金,确保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运转。

三要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化和法制化。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基金来源不规范、投保账户混乱以及挤占、挪用“农保”基金等违规现象,这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法规有很大关系。为此,要实行统一规范、统一管理,消除条块分割的状态,由政府设置权威机构负责制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划、收支标准、实施办法,指导地方组织实施具体保障项目,监督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管理和发放。在具体执行上,要依靠基层政权组织及群众性管理组织,分级分类负责各地区的具体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执行和监督,努力建成分工协作的社会化、法制化的社会保障网络,依法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确保基金使用的安全、高效。從法律上确认农村社会保障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保障的性质、对象和内容标准,规范农村社会保障执行者的职责和参保者的权利和义务。

四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意识。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结合农村家庭面临的实际情况,做好示范、总结工作,使农民真正清楚参保的好处。特别应向农民宣传、解释参保缴费与缴纳各种集资费用的性质完全不同,让农民像了解银行储蓄存款利率那样明白缴纳保险金的预期收益,清楚参加“农保”具有收益性、可靠性和规范性,是对相当脆弱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有益补充。在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可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发展“农保,业务,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和税收减免,以便使富裕农民、自我保障意识强的农民先参保,一方面减轻他们的生活风险,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农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参保。

篇5: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工作汇报

市委、市政府提出在京广铁路以东、京珠高速公路以西、长葛高速公路引线以南、XX区天宝路以北约110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设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目标。经过全市上下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推进区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正在由起步探索转入逐步规范、开发建设的新阶段。区域范围发展到5个县(市、区),10个乡(镇、办),81个行政村,14万人口,13.69万亩耕地,面积20.25万亩。结合在推进区工作实际,浅谈关于推进区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的背景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要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就是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注重通过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相继获得了“国家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抓住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省委提出“建设中原城市群”的历史机遇,在深入研究政策、分析市情和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决策。

(一)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央把重庆、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河南省委、省政府也在全省确定7个试点市,积极进行城乡一体化探索。许昌作为一个传统农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就是选择一定区域先行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趟出路子。推进区内的81个村庄,集中了全市行政村的各种类型,既有区位优越、经济基础较好的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又有经济条件中等、偏下的村,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充分利用这一区域交通区位优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路径,通过市县联动、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偏低、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在许昌一直较为突出,2007年,我市城镇化率只有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低于中原城市群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到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要达到46%,中原城市群城镇化率要达到51%。许昌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五个核心区之一,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今后几年,全市城镇化率要年均提高3.4个百分点,即使按全省平均水平测算,也要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经过测算,今后4年内将新增城镇人口50余万人。这些新增城镇人口,除XX市、XX县、XX县吸纳30万人左右外,其余25万人要靠XX市区、XX市区在内的推进区这一区域来承载;到2020年,这一区域要吸纳城镇人口70万人左右。推进区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加上市区建成区51平方公里、XX市建成区18平方公里,总面积达到179平方公里,是目前市区建成区面积的3倍多,随着这一区域逐步向带状城市发展,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向推进区聚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社区和非农产业转移,全市城镇化步伐将会大大加快。

(三)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密切郑许经济联系。按照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省委、省政府对许昌的功能定位,就是密切郑许经济联系。实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需要主动北上,以产业为纽带,首先把许昌和长葛连接起来,然后继续向北发展,实现与郑州的对接。目前,许昌到郑州仅有80多公里,交通便利,有新郑、长葛两个实力较强的节点城市的支撑,有新郑机场临空经济的辐射,有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1个特色产业集群,而且郑许两市产业互补,配套能力强,分别处于产业链的不同位置,建设郑许产业带的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我市5家上市公司全部在推进区这一区域范围内,产业基础好,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能够促进许昌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形成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增长极,为将来建设郑许产业带、把许昌建设成豫南区域中心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二、主要工作成绩

推进区建设着眼于又好又快发展,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群众意愿办事,努力做到科学推进、和谐推进、统筹推进。概括起来,就是“推进三个集中,实现六个一体,优化一个环境”。

(一)强力推进“三个集中”。这是加快推进区建设的根本途径。一是项目向园区集中。立足于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强化推进区产业支撑,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在全市规划的9个工业集聚区中,有4个摆放在推进区,全市规划的4个物流园区中,有3个摆放在推进区。目前,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发制品、纺织、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仅河南瑞贝卡发制品公司就在推进区筹划建设了4个重大工业项目,已开工两个,即化纤发丝生产项目,总投资1.5亿元;高档蛋白发丝生产项目,总投资2亿元。二是农民向社区集中。我们着眼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转变农民生活方式、走具有许昌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群众、业主、政府“三满意”为根本标准,按照“城中村”改造模式,对推进区81个村庄进行分类改造,积极发展新型社区,加快农民向社区集中。三是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土地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工作中,我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加快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促进土地向公司、业主和种植大户集中。我们在推进区发展花卉苗木达到6.4万亩,其中80%以上都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业主经营、规模经营。

(二)着力实现“六个一体”。这是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的基本目标。一是着力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在推进区建设上,我们始终坚持“城乡一体规划、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推进区建设之初,我们根据省政府批复的2005-2010年《XX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XX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相配套的11个专业规划。教育、商业网点等8项专项规划正在编制之中。二是着力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我们立足于把推进区建设成为特色产业集聚区,牢固树立统筹产业发展的理念,一方面,积极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将做大做强市区经济与强化推进区的产业支撑一并考虑,着力解决市区经济特别是市本级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问题;另一方面,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调优一产、提升二产、搞活三产,促进推进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工作中,我们在认真落实《许昌至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发展规划》、抓好二、三产业的同时,尤其注重把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作为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在推进区规划了8.9万亩的名优花木、观光花木、现代花木,并努力促进生态、文化、旅游有机结合,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生态,实现一产和三产的互动发展、一体发展。启动建设了小江南度假村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先期完成投资300余万元,构建城市旅游度假区,以旅游区开发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形成集主题公园、旅游购物、房产开发等为一体的大型龙头项目。三是着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积极加快以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区主轴的许昌至长葛城际快速通道,在原有107国道基础上进行了双向八车道的改建,目前已基本竣工并开通城际公交。2006年以来,推进区共开工建设道路35条,总里程147公里,已经完工30条,建设里程108公里,推进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部分村实现了户户通。同时,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水、通信管网、集中供热等同步配套。四是着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体系为抓手,做到加大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参与、事业单位改革改制“三管齐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推进区拓展。推进区享受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新农合参保率、有线电视入村率均达到100%,推进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小超市”、农民体育健身大院、文化大院、乡镇敬老院等覆盖率均达到85%以上,在英刘村、西街村、武店村和高桥营社区开展了农村社会保障试点工作,推进区群众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五是着力实现城乡就业市场一体化。积极建立推进区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城乡就业政策一体化、服务制度一体化。推进区4个工业集聚区内已建成人力资源中心1个,两个正在规划选址。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把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扩展到推进区,鼓励农民特别是务工返乡人员创业,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以培训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推进区两年来共转移就业52426人,占推进区劳动力总数7.1万人的74%。六是着力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在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我们重点抓好推进区的“三改”工作,特别是着眼于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目前,81个行政村中已有72个改成居民户口。

(三)大力优化一个环境。始终把优化环境作为推进区良性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软硬并举”,不断优化推进区建设环境。在硬环境上,推进区建设伊始,就提出建管并重的理念,在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出台《关于加强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创建工作的意见》,实现市区与推进区管理工作一体化,全面提高推进区管理水平。在软环境上,建立健全了每季度一次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每两个月一次的创建工作新闻发布会制度,每次会议召开前,由市统计局组织城调队、企调队、农调队进行抽样调查,特别是深入推进区的企业、服务对象和群众,进行满意度测评,对各地各单位效能提升的情况进行打分排名并向社会公布,通过横向比较排名的高低、纵向比较排名的升降,衡量各地各单位效能提升的成效,促使各地各单位把推进区建设作为提升效能、优化环境的窗口和镜子,有力促进了推进区建设环境的不断优化。市统计局先后在推进区做了12次民意调查,群众满意率都在90%以上。同时,效能提升也大大改善了项目建设的外部环境,增强了项目入驻的吸引力,两年多来吸引55个市外项目入驻,实际到位资金38.6亿元。

三、建设成效

2006年以来,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推进区范围已由原来的3个县(市、区)、7个乡(镇、办),63个行政村,13万亩耕地,11万人,面积103平方公里发展到今天的5个县(市、区),10个乡(镇、办),81个行政村,14万人口,13.69万亩耕地,面积20.25万亩。推进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市上下对推进区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省委徐光春书记对推进区建设作出两次重要批示后,大家思想更加统一;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工业集聚区建设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推进区基本框架初步拉开;三是推进区群众得到较多实惠,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去年推进区农民纯收入达到5546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00多元,群众的满意度及参与推进区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项目建设进展缓慢

推进区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在推进过程中进展较慢,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照既定要求和时间完成,归纳起来主要问题有:一是资金制约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XX市万顺包装材料生产线、奔马低速汽车生产线、XX县机车配件市场二期等项目融资困难,导致项目建设进展缓慢,近乎处于停工状态;二是规划问题。曹魏文化园、四季采摘园、东海明珠生态园、XX区民营科技园区内的大运实业等6家企业,因规划未批准或许可证未办理而暂时停工、工作无明显进展等。三是招商困难问题。主要是社区改造项目,概算投资数额较大,招商较为困难。

2、生态建设档次和品位不高

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推进区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生态建设的档次和品位提升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建设总量不足。部分县(市、区)为完成生态建设任务,在生态规划和落实建设面积上做文章,任意夸大造林面积,造成实际造林面积与规划面积存在差异。二是生态建设标准不高。推进区生态规划要求全部栽植花卉苗木,个别地方群众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主观上认为自己没有栽植花木的传统和经验,看不到花木销售的效益,随意违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过多栽植杨树等标准较低的苗木,降低了生态建设的档次和品位。三是生态建设机制落实不到位。个别乡镇领导由于不重视生态建设,没有在落实造林机制上下功夫,造成责权利不明确,将弱苗、病苗等不符合标准的苗木用于造林,栽后无人浇水无人管护,出现新植苗木成片死亡和缺株断档现象。

(二)建议

1、推进区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科学制定工作台帐,对拟列入台帐的项目要严格把关,了解项目的真正建设用途、业主的真正意图及入驻企业的真正实力,确保项目健康进入台帐;对已列入台帐的项目要千方百计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督促项目早落实、早投产、早见效、早受益;对进展过程中有问题的项目要了解情况,摸清项目进展缓慢的真正原因,及时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尽早置换。

2、对于资金困难的项目,政府应指派得力部门和工作人员主动出面,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困难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困难企业多提供优惠政策,保证项目正常进展。对于存在规划问题的项目,项目规划几易其稿,始终不能确定真正的项目规划,严重耽误了项目的进度。推进区联席办要督促企业业主尽快确定项目规划,早日开工建设。对于许可证未办理的项目,有关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提供方便,确保企业边完善规划手续边建设。

篇6: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市水利局

尊敬的市人大领导、同志们:

今年以来,我局在工程推进基础上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积极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全力冲刺到村入户全覆盖目标,年底确保“家家喝上放心水”,在**市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工程建设管理情况

一是水投公司管理工程建设。根据市长办公会精神,今年3月份,我局抽调4名系统内兼职业务骨干组建了**市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目前,水投公司已经全面接管区域管网、加压站以及镇村管网的投资建设,履行工程建设投资主体职责,承担工程招投标工作责任,负责镇村水厂资产处置和管理。8月初,按照陈平市长督查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要求,我局又成立4个督查工作小组,分片负责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监督管理和矛盾协调。同时,水投公司积极筹集项目资金,近期已向**农商行申请贷款0.5亿元,并向省农发行申请1.5亿元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

二是全面加快工程建设步伐。今年工程预算投资近2亿元,3月份确定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任务以后,以市水投公司作为投资实施主体,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完成各项工程的勘探和施工图设计,招标落实设计、监理、施工、材料供应等单位。目前已完成的扫尾工程,20工程进展较快,一是15公里主管道工程(**-龙堤段7.5公里、开发区-西团段7.5公里)。主管道材料全部到场,由于涉及新的226省道(**至龙堤段)扩宽,导致开工后又停工,只要待确定规划线路、清障协调到位后,2个月即可全部竣工。该工程为区域环网主管道,不影响年底通水。开发区至西团片区加压站的主管道工程材料已经到场,并开工建设,确保10月底铺设完成。二是280公里镇到村管网铺设工程(其中万盈镇区域内29公里、大桥镇区域内41公里、草庙镇区域内52公里、刘庄镇区域内31.9公里、白驹镇区域内50.9公里、草堰镇区域内36.2公里、小海镇区域内21.1公里、新**区域内17.9公里)。目前,草庙、大桥、草堰、白驹、刘庄、新丰、万盈、小海等8个镇已经全部开工建设,已经完成de110-400PE管道铺设180多公里,近总工程量的`70%,9月份全部贯通通水,片区加压站和镇加压站将全面实施运行。三是改造22个镇区和91个村的村级管网2700公里。村级管网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施工图勘探设计时间长,对招投标的付款方式、质量控制、供货及施工工期要求高,有些材料供应经过多次招标才落实供货单位,持续到7月份相继落实材料供应、施工主体。目前,已有6个镇区和43个村材料陆续到场、开工建设,完成管道铺设320公里,计划12月底完成22个镇区和91个村的管网改造工程,基本实现进村入户供水全覆盖。

三是配合各镇加快镇村水厂处置。以各镇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我局积极配合,加快推进镇村水厂处置工作,实现“工程到位、处置到位、运行到位”。全市镇村水厂共206个,其中镇级水厂27个,村级水厂179个。目前已经完成21个镇级水厂(余:三渣、三圩、川东、沈灶、草庙、老**)和133个村级水厂处置,并成立13个分公司(仅剩草庙一个分公司),预计8月底全部完成镇村水厂处置工作。

四是强化建设过程中的运行管理。根据市长常务会议精神,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区域供水主管道、加压站、镇村管网及镇村水厂处置资产等归政府所有,水投公司通过委托市自来水公司下属子公司**市城乡水务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原镇村水厂改制后留(录)用和劳务外包人员由**市城乡水务发展有限公司(市自来水公司下属子公司)成立分公司根据运行需要接收并统一管理。目前已成立分公司13个,已正常开展运行管理。

五是加快备用平原水库工程建设。今年市委、市政府又启动了总投资2亿多元的备用平原水库工程建设,可满足市域范围内7天的应急供水,财政、水利、国土、住建、环保等相关部门正在开展各项工作。4月26日,我局专门组织召开了专家咨询会,并委托有资质单位开展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积极做好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8月初,该项目建议书已获市发改委批复,住建局已对该项目进行选址地形图的测量。目前,我局已确定了项目的招投标代理,并起草好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单位的招标文件,只待项目资金落实即可发布招投标公告。

二、工程推进中的问题

目前,工程推进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镇村水厂处置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镇级难度较大,不但涉及资产而且涉及人员,因此少数镇处置还没有完全到位,从而影响工程顺利推进。二是建设过程中管理缺乏应急处置机制,工程运营难度加大,(www.fwsir.Com)有些单位和个人对供水管道无安全保护意识,致使下游用水户饮水困难事件时有发生。三是现在工程建设主体是水投公司,需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造成工程前期准备时间较长。同时,夏收前和雨季时间较多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快速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抢工会战全力攻坚。今年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涉及面广、点多(22个镇、91个村),战线长(15公里主管道、280公里镇到村二级管网、2700公里村级管网)、时间紧(年底前基本实现全覆盖),我局将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强化责任意识、目标意识、时序意识,全力以赴加快施工进度,倒排计划,一着不让推进工程建设,确保按时序进度完成目标任务,不辜负**市委、市政府的信任,不辜负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

二是建设管理齐头并进。我市属于沿海地区典型的地广人稀、农村居住分散的地区,镇村供水设施战线长、涉及面广。目前工程处于边建设边管理过程之中,建设过程中监管缺乏机制矛盾已渐凸显,有些单位和个人对供水管道无安全保护意识,致使下游用水户饮水困难事件时有发生。我们正在拟定《镇村供水设施管理办法》,到时提交市政府审议,以规范**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并明确责任追究。同时,请人大领导帮助积极呼吁,早日出台《管理办法》,确保镇村供水设施建好、用好、维护好!

上一篇: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下一篇:以宽容为主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