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2024-06-12

关山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通用7篇)

篇1:关山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关山2011年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总结及

2012年工作思路

(宁乡县金洲镇关山村)

关山作为新一轮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点,在联点领导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程水泉的关怀和指导下,按照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精神的具体要求,依据陈书记提出的‚探索一条路子,做好一篇文章,实现一大转变,致富一方百姓‛的总体构想,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工作汇报:

(一)科学谋划关山建设,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试点以来,关山积极协调争取市县规划部门投资100余万元,由市城乡规划局牵头组织制定了《关山三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了《关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国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及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农田水利等九个子规划,全面科学指导关山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示范工作。规划做到了‚三统‛:即统一各类布局、统揽各类用地、统筹各类规划。规划定位为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布局是:‚两片区‛(北区观光农业片区、南区生态休闲片区)、‚三产业‛(种植业、旅游业、休闲业)、‚五基地‛(生态葡萄基地、优质水果基地、生态茶叶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乡村休闲旅游基地)。

(二)营造文明人居环境,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1.基础设施建设。关山互通于今年7月1日正式竣工通车。村内硬化了30余公里到组公路,其中李家岭集镇道路整修完毕,青年湖环线全部铺筑柏油,共铺柏油路12余公里。青年湖水库治理整修完工,新扩容1.5万立方米,集居点配套安全饮水工程设施投入使用,清理渠道2000米,完成渠道护砌5400米,新建、修复电排4座,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电气化示范村)项目即将完工,新增两个变压器站,更换线杆320根,电线8000余米,变压器增容300KVA。

2.农民新居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已完成58户农居房屋的改造,总共146户完成‚五统一‛的统规改造;新建青年湖集居点68户已完成统规统建,现已全部臵换入住,节约建设用地约50亩;小区内配套建设了停车坪、生态污水处理系统、休闲广场等,实行物业化管理,打造出一个完全属于农民的,兼具田园风情和社区功能的现代化高品质生态宜居小区。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1.创新社区管理,提升服务功能。关山村支两委按照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部署,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建设服务型村委。第一、转变意识,加强服务阵地建设。投入400余万元新建成关山村民服务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为村民和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设立了群众工作站,分片区设立四个群众工作分站,分管负责人每周下村一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变过去 ‚群众上门要求干部办事‛为‚干部下村为群众做事‛,充分

发挥村委服务功能。第二、狠抓落实,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开展‚三联三为‛活动,实行村干部‚联点联户‛,每位村干部联系2-3个居民小组,支部书记联系支部党员、组长联系各组农户,村干部携带《民情大走访记录册》,利用工作之余走访群众,了解民情、听取民意。活动至今,全村626户村民已走访完,收集大小问题和建议458条,分现场解决、提交村委解决和上报上级有关部门解决三种途径,已解决问题452条,解决结果均由被访者签字证实,保证群众工作落到实处。第三、完善监督,健全村委考核机制。建立‚四定五评‛制度,即村干部定岗、定责、定点,定量,同时把干部自评、干部互评、民主测评、支部考评、年终总评结合起来,考评结果与干部工资待遇紧密挂钩,激励村干部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态度。第四、凝聚力量,共促社区文明和谐。积极发挥‚五老优势‛,变‚五老‛为‚五员‛(社会宣传员、校外辅导员、文明巡访员、民情联络员、矛盾调解员),目前,优秀‚五老‛宣讲员向霞光、黄正文、陈希贵等已举办宣讲活动40余场次,在全村兴起了‚学‘五老’,创先进、争优秀‛良好风气,带动全村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全民参与关山城乡一体化建设、共建和谐村庄的强大合力。

2.落实保障政策,确保老有所养。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投资300多万元新建的关山敬老院已移交镇政府,正式投入使用,接纳了全镇50多名孤寡老人。关山积极组织广大村民参加新农保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推进了社会养老

保障体系建设。

3.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关山学校新建的教学综合楼通过验收投入使用,投入3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食堂,明星幼儿园整修一新成为农村幼教示范基地。同时,建立农民培训基地和科教兴村示范基地,省农业厅确定关山为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各类技能人才420人次,解决了农民就业难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4.维护全村稳定,建设和谐社区。健全了社区治保、调解组织、巡防队等群防群治队伍,实现居民安居乐业。成功通过省级文明村验收。

(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1.规模打造产业基地,农民变市民,增加工资性收入。关山以建设四个一千亩高品质产业基地为目标,规模化打造休闲旅游基地。葡萄基地新开发500亩标准葡萄园已初步成型;金洲茶叶公司现已完成600亩生态茶园建设,并又开始新一轮良种种植;海尔斯公司1000亩四季水果采摘园已建设完成500亩,又新开发100亩特种野菜基地。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村民转型为现代农业产业员工,从公司获得就业收入。通过农业基地务工,现共解决剩余劳动力306人,人均增收2600元。

2.特色发展休闲旅游,农户变商户,增加经营性收入。关山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现已形成两大乡村旅游点。一是以青年湖集居点民居为基地,依托湘女佳家旅游服务有限公

司,建设以民居观光、民俗博览和新农村建设成就展示为内容的乡村文化旅游区,现已有90户农家乐及农宿旅馆正式营业;二是以方圆山庄为龙头发展起来的‚主题采摘+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绿色餐饮‛为基本模式的农家乐示范带,引导农民实现农家乐特色经营,这都成为关山乡村旅游业的新增长点

去年以来关山累计接待国内外各级指导、考察团队4000余批20余万人次,成功举办长沙市城乡一体化现场观摩会及长沙市第五届生态文化旅游节之浪漫关山〃牛郎织女相亲会等活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3.招商引资发展项目,资产变资本,增加财产性收入 关山通过创新土地模式,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开发商业项目,现已引进项目30多个,完成投入3亿多元。一是城乡一体化项目,引进碧桂园、银河集团建设的一期农民安臵房项目即将完工,乡村度假区项目初具规模。二是农业开发方面,引进北京恒坤、海尔斯、楚香源茶叶等农业开发公司对五大基地进行开发,各基地项目已全面铺开,进展顺利。三是休闲旅游方面,引进达翰关山古镇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亿元人民币,建设一基三中心(即户外运动拓展训练基地、陶源居古镇生态旅游饮食文化中心、福乐天伦老年健康管理中心、少儿科教中心),经营特色餐饮、拓展训练、健康养老、休闲度假等项目,第一期陶源居古镇生态旅游饮食文化中心项目即将竣工。四是引进第一个轻工业企业。今年9月成功引进湖南关山美印印务有限公司,项

目选址在关山红砖厂位臵,计划投资1亿元,年产值达1.5亿元,年税收可达400万元以上,可解决就业300人左右,今年底将开工建设,预计2012年6月正式投产。

去年以来,关山已启动或完工项目20余个,涉及核心区建设、集居点建设、民居房改造、农业开发、休闲旅游等几大领域,完成投入3亿多元。四川银河、碧桂园项目已投入过2亿元,湖南达翰集团、湖南恒坤投资等项目都已启动建设。通过这些项目的运作,将提高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带动整个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建设秀美生态关山,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 关山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总体要求,建设环境秀美的生态关山。

1.打造绿色关山。投入600多万元完成集居点环境绿化。绿化村庄道路6公里,打造别具匠心乡村林荫路,形成了连通城乡、路网林带配套的便捷交通网络。对农户庭前院后进行整治、美化、绿化,农民的居住环境大为改观。

2.打造清洁关山。投资15万元对21户农户实施了包括污水处理、庭院整治和生活垃圾回收的乡村清洁工程。同时,设臵专门机构以及专业保洁人员,努力将关山打造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新农村。今年,关山共完成改厕68户,青年湖集居点配套建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3个,新建垃圾池50个,95%以上农户用上了安全卫生水,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被评为长沙市十佳清洁乡村,荣获全国生态村称号。

(六)探索创新组织建设,推进管理体制一体化

1.开展创先争优,创新管理措施。一方面,关山党总支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红旗党组织”为契机,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顺利完成社区支社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培养组成了由外出经商的大学生邓太平回乡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和社区主任,致富带头人为委员的坚强领导班子。另一方面开展“三心”活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聚人心,加强作风建设严军心,开展文明创建鼓民心的主题活动,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有序推进。积极开展“三联三为”活动,成立群众工作室,并分片设立四个群众工作站,冒雪慰问困难党员、群众、老村干部,联系群众,召开党员、组长、居民代表大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为民所想,为民所思。另一方面,关山制定村干部 “四定五评”制度,让考评结果与干部工资待遇紧密挂钩,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有效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2.做好一篇文章,创设一项制度。即做好土地文章,创新建立农村土地节约利用、集约经营,城乡一体、优化配臵,有序流转、开发增效,收益共享、致富农民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新制度。关山建立农民集居点并完善集居点房屋臵换办法,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节约建设用地50亩,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平台,把开发和节约出来的用地指标有偿转让臵换到城镇和园区用于开发建设,通过两个‚臵换‛实现城乡土地合理流动、高效配臵,让农民共享土地收益。

3.发展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关山先后成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土地专业合作社、楚香源茶叶合作社、建峰养殖合作社、关山湘女佳家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关山红十字协会、劳动服务公司等组织,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其中,今年葡萄基地亩平产量达1000公斤,亩平创收15000元,2011年共实现农民增收1500余万元。

2011年,关山社区两委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关山通过做好以地融资、以地兴业、以地增收、以地富民的土地流转经营和集约节约利用文章,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农民集中居住、农村社区管理,使农民增加了经营性收入、提高了工资性收入、扩大了财产性收入,探索建立了以人为本、生态环保、资源节约、致富农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实现社会经济总产值3.12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5400元,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各项事业蓬勃向上,获得了全国生态村、‚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省文明村、湖南农业旅游示范点、市特色旅游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省市乡镇企业局一致推荐关山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今后,我们将带领社区群众,团结一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取得更大的进步,相信未来的关山一定会走出一条城乡一体化的康庄大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村休闲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提质难度较大。由于资金的短缺和整体的协调不够,关山四大休闲农业基地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还没有完全融合,未能很好地起到互相带动发展的效

果。今后,我们将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加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以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加快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以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关山农业产业基地的增产增收,最终带动村民致富。

2.关山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村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不够协调。自2007年以来,关山的经济突飞猛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4800多元增加到2011年的15400元。经济发展的同时,村民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文明程度等还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3.关山城乡一体化进入即将进入提升阶段,配套资源不足。关山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分为起步、突破、提升三个阶段有序推进,现正处于突破阶段。引进的项目越来越多,这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及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否则会严重制约关山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后段工作计划:

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精神为指导,按照《关山社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年规划》要求,以把关山打造成为高品质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基地为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支社两委班子建设,推进社区管理创新。关山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文明户创建、文明村创建、新农民运动等系列活动,推进民主管理和社务公开,努力健全和完善居民自治制度。

2.大力发展提质关山观光休闲旅游产业,抓好葡萄园区建设和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高品质观光旅游度假景区。主要是完善关山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山水文章。同时,将农业产业基 9

地与乡村休闲旅游业完美融合,提高知名度,吸引国内、外游客。

3.关山现正在对李家岭集镇进行提质改造,未来将完善好相关配套。同时,明年将完成王婆塘、二塘水库、瑶塘等山塘清淤、扩容及护坡;新修和硬化组级公路5公里。

4、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居民生活。关山将启动对中和学校原教学楼危房进行改造;建好集居点公厕和垃圾站。全面改善社区的配套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5、建好农业人才培训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教兴村示范基地、村级文化宣传队伍。进一步加强科技、文化宣传教育,形成健康、文明、团结、和谐的良好风尚。

6、进一步探索完善土地流转等制度,探索创新社区居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低收入群体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社区老人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2011年12月5日

篇2:关山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一、近年来全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落实两免政策,促进教育投入均衡。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十一五”以来,全市教育总投入近250亿元,基本实现“三增长一提高”。2006年起,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政策和免国家、省教程教科书费政策,每年惠及城乡义务教育阶段55万名学生,为每位学生每年减轻负担300—500元。至2008年底,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3.21亿元的债务全部化解。

(二)实施九大工程,促进办学条件均衡。先后实施危房改造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四项配套”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教育两项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九大工程”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缩小了全市教育城乡差距。目前全市中小学合格率达100%。生均建筑面积农村小学、中学分别为6.06和8.99平方米,城镇小学、中学分别为8.75、11.40平方米;生均图书农村为12.3册,城镇为17.6册; 生均田径场面积、音体美教室面积、理化生实验室面积农村分别为7.37、0.12、0.21平方米,城镇分别为4.02、0.10、0.17平方米;全市农村定点完小以上校园网覆盖率达100%。在校生与计算机之比农村为22:1,城镇为15:1。从统计数据看,办学条件的有些指标农村已经超过城镇。例如金湖县生均建筑面积、音体美教室面积和理化生实验室面积三项项指标农村分别高

前,全市小学教师大专率、初中教师本科率、普通高中教师中研究生率分别达75.4%、62.6%、2.7%。

(五)建立两个体系,促进教育机会均衡。一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大力实施“育才兴教”工程,每年投入1亿元左右,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7万多人次,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资助对象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学段,资助人数占在校生的比例达15%,有效维护了广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近年来,全市兴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298所,学生宿舍建筑面积40.2万平方米,学生食堂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在校住宿生12.6万人。切实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指导,形成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协调妇联、民政、共青团等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构建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留守学童”关护网络。妥善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享受同城待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达98%。

(六)加强三教统筹,职成网络初步形成。构建以县(区)职教中心为龙头,其他职业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参与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全市县级职教中心均建成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区、**县、**区职教中心新扩建工程稳步实施,**职教中心整体搬迁。**区职教中心获得“高水平示范实训基地”的省级支持。**区被列为省级职教创新发展示范区。积极开展社区教育中心创建,今年全市将创建4个省级、10个市级社区教育中心的乡镇成人校。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万人次,返乡农民工培训3万多人次,退役士兵培训2000人次左右,对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和转岗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依托职业学校,项配套”工程没有配套教师微机,目前全市农村教师师机比很低,仅达15:1,而城镇师机比已达到1.5:1。全市农村和城镇生均多媒体教室面积分别为0.2和0.4平方米。城镇校园网利用率远远高于农村,建有网站或网页的城镇学校达55%,农村仅为7%左右。

(三)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存在薄弱环节。目前,全市终身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相对而言,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更加薄弱。一是幼儿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全市农村部分幼儿还不能及时入园。全市省级以上优质园多数集中在城区。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师资素质、保教质量都与城区有明显差距。二是成人教育、社会培训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目前,全市乡镇成人中心校不足50个,距教育现代化“每个乡镇(街道)具有适应需要的社区教育资源并得到充分利用,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 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从业人员培训率约为33%,距“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50%以上”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四)城乡学校管理水平呈两极分化趋势。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学校管理者学历大学本科率为100%,农村为85.4%。城乡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方面,城镇学校100%配齐了学校领导班子和中层机构负责人,农村学校中只有40%配齐各处室主任,10%的学校只配备1名校长和1名教务主任。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方面,城镇学校都能根据自身特点确立体现时代特点、素质教育及创新精神的办学思想及理念,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程度较高,农村学校相对较差。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学校校均管理制度有20余项,农村校均仅为5项。

(五)城乡师资素质差距成最大瓶颈问题。一是城镇教师学

高”的要求,但其中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实际可用于发展农村教育的资金很少,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弥合城乡的教育水平差异影响较弱。三是由社会和教育转型而形成的政策制度缺失加剧了城乡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新旧体制交替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缺少政策和制度支撑。过去一段时期,城镇一些优质学校规模的过度扩展,使处于竞争劣势的农村学校不断萎缩。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施教师聘任制,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引发了农村教师的逆向流动,加剧了城乡之间师资配臵的失衡。

三、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立足***实际,谋划科学发展,确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艰苦卓绝的实践,***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当前,我们应紧紧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机遇,把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推动全市教育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创新发展思路,确立更高目标,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四大突破”。一是实现从“高标准普及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到“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的突破。在高标准“普九”的基础上,实施“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工程”,即高标准普及从3-6岁幼儿教育,一直到高中段教育,从而最大程度上满足城乡人民的教育需求,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劳动者。二是实现从“城乡标准化教育”到“城乡优质化教育”的突破。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以“优质教育”为价值取向,从校园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网络环境、课程开发、教学过程、活动场馆、实践基地等方面,按照可

级财政预算,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实现统一标准。财政预算内拨付的公用经费纳入专户核算和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严禁提取任何形式的调节基金。市、县财政在向同级人大报告预、决算时,要将预、决算内教育经费法定增长情况作出专题汇报,以接受人大的监督。三是建立督导机制。建立符合***实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指标评估体系,将各项指标分层次、分年度纳入对市、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绩考核,考核评估监测结果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挂钩,以促使各级政府教育职责的落实,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

(三)科学规划布局,发展终身教育,推动城乡教育体系一体化。一要统筹规划教育布局。要按照城市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总体方案,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促进教育与城乡经济社会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布局调整中加大力度与因地制宜的关系,本着“减少点数、集中优势、提高效益”的原则,实现“高中集中到县、初中集中到片、小学集中到乡”的布局调整目标,实现城乡学校空间布局一体化。二要提高农村教育服务能力。巩固和发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成果。扩大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服务功能, 组建以中学后教育为主要职能的社区学院,使农村中小学真正成为农村社区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普教、职教和成教统筹结合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要加强职业教育品牌建设,提高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水平。调整专业设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将每年未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尽可能组织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整合教育资源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农村开展“订单式”培训、“一条龙”服务, 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强

市实际,制定并实施《***市中小学办学标准》和《***市农村成人中心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在学校建设中实行标准化配臵和规范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力争到“十二五”中期,全市城乡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的教学条件基本一致。二是推进农村中小学集约化建设。撤并学生数低于40人的小学教学点和招生数每年在100人以下、在校生不足300人的初中。集中力量办好乡镇中心小学和片初中,按照标准配臵装备和师资。撤并后要按照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建设分布合理的寄宿制学校。三是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校园网建设。在“校校通”基础上推进“班班通”建设。加快市、县教育城域网建设步伐,完善市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建立相应的管理使用和资源开发制度,有效促进城域网的应用。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开放性的校园平台资源库。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六)深化素质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城乡教育质量一体化。积极实施“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精致化、道德教育生活化、学科教研优质化、文化建设特色化”的“五化”战略,均衡城乡教育教学质量。一要以提高校长素质为关键,着力提高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管理水平。采取校长结对、挂职锻炼、在职进修、举办培训班、考察学习等方式,着力加强农村校长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学校校长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在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逐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现代教育管理体系。二要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心,着力提高农村和城

篇3:绵阳城乡公交一体化情况调查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绵阳公共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是农民对城乡公交一体化满怀期待, 二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急迫需要。去年8月, 绵阳市政府颁发《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就明确指出, 由市交通局牵头, 涪城、游仙、江油、安县、北川等地参与, 形成“一城 (绵阳城区) 三区 (江油、安县、北川) ”公交一体化发展格局, 要求统筹江油、安县、北川等的客运线路规划, 把城市公交发展与城市新区拓展结合起来, 实现“一城三区”公交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共同发展。按照“政府指导, 市场运作”的原则, 绵阳分期分批施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条件已经成熟, 已到只争朝夕的时候了。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着眼农民, 涵盖农村, 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为此, 要求首先施行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 实行公路客运与城市公交统一管理、合理分工、衔接有序、资源共享的交通模式。这包含了线路规划、道路建设、站场建设、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等多方面内涵, 这是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前提。绵阳新型城镇化提速, 倒逼绵阳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 但是, 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交通管理模式, 与新型城镇化的提速存在诸多矛盾, 已成为绵阳转型期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绵阳市相继出台了优先发展公交的一系列扶持政策, 实施了城市公交、农村公交的营运改革, 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三级公交网络。但随着绵阳城市规模扩大, 居民出行半径加大、乡镇镇域面积增大, 农村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与公交出行需求不断增长同公交发展滞后的矛盾仍然突出, 表现在农村居民享受均等化公交服务的要求日益强烈, 而城乡公交、镇域公交发展不平衡, 直接影响着农村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绵阳市区原由涪城、游仙两区组成 (高新区、经开区等园区均包含在两区范围之内) , 随着绵阳城市的发展, 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公交惠民的好政策, 其中一项就是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距, 推行公交车开进村社。这个政策的实施真的如人所愿吗?

笔者来到游仙区, 其农村公交通行率仅占40%左右, 多数乡镇还不通公交车。游仙区忠兴镇居民任席生倾诉了他的亲身经历:游仙区有魏城、忠兴两大古镇, 离市区都只有30余公里, 但农村经济、公交发展仍然较为落后, 居民进市区办事难、农民进城卖菜难, 至今不通公交车, 只能乘坐农村个体短途客运班车, 票价很高, 而且乘车难、很拥挤, 收费很混乱。但因为公交车与个体短途客运车的路权矛盾和人员安置矛盾, 至今也没有协调解决的音讯。

据调查, 游仙区城乡公交一体化举步维艰的症结, 不是绵阳公交公司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整体吸收该区个体短途客运班车的人财物, 而是期盼尽快实现游仙区城乡公交一体化, 让老百姓乘车不再难。但是, 个体短途班车车主要价过高, 设在该区的富乐客运站也忧心忡忡, 害怕车站管辖范围缩小、经济收入降低, 阻力极大, 加之主管部门协调要不力, 故双方难以求得共识。

安县花荄镇, 是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的新县城所在地, 距绵阳市区只有20公里, 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 人口15万, 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是接受绵阳科技城城市功能的重要吸纳区。绵阳公交于2012年1月, 将新购回的5辆18米长“巨无霸”公交车投放到火车客站至花荄的15路试运行, “巨无霸”公交车运行仅仅3小时, 就遭到个体短途客运班车的“围堵”, 将5辆公交车堵在街头, 被困7小时, 公交车只好空车开回绵阳。家住花荄镇的居民王飞十分激动地说:“公交车从花荄到绵阳才收2元, 而短途班车又脏又破, 还收6元。我们老百姓都愿意坐公交车。个体班车不能为了个人私利而阻碍公交的公益性!”

江油白玉村, 是全国颇有名气的先进村, 已形成新型的农村集镇, 与涪城区青义镇紧紧相连。早在2000年党委书记邓怀才就向有关部门书面报告, 要求开通绵阳市区到白玉村的公交车, 以推动白玉村特色蔬果产业发展, 但多年来石沉大海。江油九岭镇是集中种植蔬菜的大型基地, 距西南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涪城区龙门镇只有5公里之遥, 可是菜农苦于区域封锁, 虽然两头都有公交车运行, 但九岭到龙门却是公交的断头路。协调解决公交车与个体短途客运班车的营运矛盾, 是绵阳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关键所在。

面对城市中心城区与乡镇公交、县域公交“难以对接”这一难题, 2012年, 成都市城乡公交一体化首现郫县。由成都市政府主导, 成都公交集团、郫县交通局、郫县巴士公交公司, 经过5个月时间协调, 采取兼并重组的模式, 完成了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收购重组, 从城乡公交的生硬割裂到打破行政区划的公交整合, 实现了跨区域互通公交的运营。从郫县唐昌镇开往成都九里堤的365路公交车, 全程34公里, 票价从过去的4元, 直降到如今的普通车1元, 高档车2元, 下降了75%。公交姓“公”了, 赢利不再是第一目标, 受益的是百姓群众。

涪城区取得的经验

绵阳市涪城区为了让农村群众方便、快捷出行, 采取政府主导、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的整合, 将个体客运班车人财物整体移交给绵阳公交统一管理、经营, 实现了场站、车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农村公交路线已全覆盖了辖区所有乡镇和95%的村社, 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

为此, 绵阳公交还投资200余万元, 新购入18米长的新型公交车4台, 开通了火车客站至涪城区塘汛镇的公交线路, 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成果普惠了城乡居民。

协调个体短途客运的经济利益。施行城乡公交一体化, 一方面需要利用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进行个体客运线路经营权的调整, 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市场规律考虑经营主体的经济利益, 对农村公路短途客运线路经营权重新分配、整合, 对短途客运个体人员妥善安置, 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既解决人员分流问题, 又妥善处置原有资产, 既不能操之过急, 也不能踌躇不前, 这是摆在相关管理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其实, 涪城区在施行城乡公交一体化中, 也遇到个体短途客运经营者的阻拦。早在1993年, 涪城区的吴家、杨家、金峰、石洞、玉皇等乡镇农民进城, 都是当地个体短途客运班车或中江县的客运班车顺路搭乘。2011年开通公交线路后, 个体短途客运班车也多次围堵公交, 甚至集体阻断交通。然而, 涪城区政府主导, 市、区主管部门积极疏导, 做细工作, 采取市公交公司整体兼并的办法, 吸收个体短途客运班车的人财物, 妥善解决了个体短途客运班车车主的生计、养老保障等具体问题, 率先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

健全管理机制, 加快建设公交配套设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 以顺畅的道路设施为保障, 以公交相配套的设施为基础。涪城区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前与后, 十分注重健全管理机制, 加大财政投入, 农村公交线路全部建成了沥青或水泥路面, 沿线设置了防晒避雨有座的候车站, 妥善解决了一些矛盾。涪城区财政、交通、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主动配合, 大力支持, 围绕解决好资金、规划、土地、营运线路等问题, 实施综合开发, 并适当预留一定的过渡时间, 推进了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



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建议

1.充分认识城乡公交一体化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城乡公交一体化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相关部门既要有所作为又要量力而行, 把握财政投入和公交发展的平衡点, 既把民生工程做好, 也把公交企业做强, 需要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 政府给予政策性扶持, 相关部门予以积极配合, 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

2.加大对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财政投入。城乡公交一体化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公交的公共财政制度, 把城乡公交、镇域公交纳入财政预算, 加大公交运力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 加速更新节能环保车辆, 加快公交站场建设, 完善公交一体化网络, 实现公交城乡全覆盖, 形成市区、城乡、镇域三级网络无缝衔接的公交线网。为此, 土地规划部门需要优先考虑公交用地, 在交通站场建设用地方式上也不应按照商业用地处理。公交建设也不应仅由交通部门出钱, 相关部门也需共同支持。

3.加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宣传引导。城乡公交一体化涉及到社会公众的出行和个体运输者的生计、养老保障等具体问题, 实施方案需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 公开听证, 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层面以及所属行政村社基层的意见, 妥善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目前, 游仙区魏城镇、中兴镇、江油九岭镇、白玉村、安县花荄镇的老百姓要求十分强烈, 多次“请愿”开通城乡对接的公交线路, 可由绵阳公交公司为主体, 首先开通绵阳城区至游仙区魏城、忠兴等乡镇线, 营造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良好氛围, 分期分批分步实施, 逐步开通江油、安县、北川等据备同城化条件区域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县级线路。确保农村居民有公交车可乘, 共享绵阳经济发展的成果, 以城乡公交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带动周边城镇与绵阳城区同城化发展。

4.统筹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规划。根据绵阳市“十二五”规划, 市区人口将达到160万, 产城一体、园城一体、同城化发展趋势, 向公交提出了新的要求。有资料显示, 公交车每百公里的人均能耗只有小汽车的8.4%, 绵阳公交也已全部使用天然气。如何把城市公交发展与城市周边城镇对接, 统筹游仙、江油、安县、北川等具备同城化条件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规划, 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则是推动绿色低碳出行、建设幸福绵阳的长效之举。按照“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的原则, 可由绵阳公交公司对近郊城镇个体短途客运业, 采取人财物整体兼并重组的办法, 先期开通绵阳至游仙、江油、安县近郊城镇的公交线路, 以带动近郊城镇与绵阳城区互融发展。

5.下定决心实施公共交通综合体制改革。2013年5月, 交通部部长杨传堂专程赴浙江就统筹城乡交通发展作了考察调研, 要求打破区域封锁, 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公共交通的发展。绵阳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要求走节约、绿色、低碳的城镇化道路。城市与农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公交, 城镇之所以叫城镇, 也在于公交。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需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实施公共交通综合体制改革, 切实解决好道路建设、线路设置、站点设置、票价设置等问题。既要做到人性化, 又要保证规范化, 以提高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运行水平。

篇4: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反差颇大,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有特性,一些长期困扰“三农”问题的深层次矛盾根深蒂固,仅靠某种单一的政策和措施,试图一蹴而就来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不现实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重大、深刻而又全面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思想观念的创新,也需要政策措施的深刻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极大调整,不仅涉及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还要求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为此,必须要在贯彻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和掌握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正确选择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道路,才能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功能分区定位及一体化制度安排是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关键是对城乡一体化功能分区定位,形成城乡一体化建设合力推进的运作机制和制度,即形成以城市拉力和农村自身动力的良性互动和有机集成为城乡一体化的运作机制。

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开展以“工业进园区、农业进基地、农民进新村”的推进路径,形成“农村发展城镇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民生活市民化”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合力机制和有效制度安排。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要解决当前失地农民和贫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而且要通过有效的战略举措,使农村繁荣、农业增值、农民增收,必须要“科学规划,政策导向,资金投入,有进有退,大力推进,系统配套,创新突破”,并形成一系列的一体化制度,以制度化、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把构建城乡一体化之间资金反哺农业机制、保护性反哺农业机制、技术反哺农业机制和产业关联反哺农业机制落到实处,并辅助以有效的国家产业补偿制度、国家土地补偿制度、国家生态补偿制度、国家自然灾害补偿制度以及国家社会补偿制度。以制度化的举措来加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力度。以制度化的配套方案和创新的探索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安排是保障,科学实施是关键。为此,不仅要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城乡居民身份和享受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一体化等一体化制度和措施,还必须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前提,努力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开拓性的运作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发展绩效。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强调的不仅仅是农业直接生产的产业化,而且要在延长和发展农业加工链条上实现产业化,在链接第二、三产业上实现产业化,在链接市场上实现产业化。要使农产品经过绿色化生产、有机化加工、物流化营销、放心化消费,实现农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互换,完成从产品到货币的跳跃,从而最终实现农业整体上的产业化。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产业化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瓶颈”。在农业不断增产的同时,农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产业化受阻,农产品就不能有效地转化为货币,农民不能相应地增收。农业要改变“弱势产业”的现状,提升农业的地位,就必须推动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的农业延伸,以第二产业催化、拉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必须推动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向第一产业的农业内化,以第三产业构建农产品流通和进入市场的高速公路。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使农业更多地分享到社会平均利润,可见,农业的产业化强调的不是农业某一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及环节的产业化,而是全过程的产业化。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农业在生产领域中的区域化合理布局、专业化科学生产、企业化高效管理,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体系,而且,要注重在流通领域形成农副产品的现代物流体系,以使农村千家万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集成物流和商流,渗透到国内外的大市场,在加工领域形成农副产品的新型先进的加工业体系,以使农业生产链条延伸到第二产业;在农业服务领域形成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为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服务,尤其是在优良品种引进、培育和“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加工等方面,要为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市场提供优质服务。

都市农业是描进城乡一体化的枢纽

都市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是在城镇与乡村的交互、混生带应运而生,是融现代城市、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以及环保教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具有复合性功能的产业系统。都市农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农业链条向二、三产业的多向延伸,使农民有可能参与二、三产业平均利润的分享,而且还有助于夯实小城镇和小集镇的产业基础,模糊城乡的功能边界,促进城乡相融。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中,要从都市社会经济发展和都市建设对农业产业的多种需求出发,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多向延伸和拓展,使原先仅局限于生产保障型的城郊农业,迅速转型为融绿色产品,生态建设,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示范辐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使一、三产业在都市农业的发展中率先实现互动。

目前,我国都市农业在结构上应进行卓有成效的调整和升级,避免同质性的“农家乐”。都市农业应该有各自的特色和比较优势。俗话说,“有特色的才是优势的”。我们应借鉴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教训和成功经验,以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差别化和现代化。要抓住都市农业发展中的“亮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通过市场和政策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种植,养殖大户们以产权和利益为纽带,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专长,取长补短,用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按照“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交融”的思路,创造都市农业的各种运作模式,使各类城市所带的郊区农村和农户在就地实现城市化的同时,为本地培植财源,税源和新的产业增长点。

精美工业化矗描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

当前,经济发展形态正逐步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即由注重物质,劳动密集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注重知识,信息密集投入的集约型生产方式过

渡,这无疑是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机遇,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新型工业化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产业扩张张力,辐射、链接、裂变以及吸纳一产和三产,带动一产和三产的发展,而且可以通过自身的社会化集成系统机制,在城乡之间架起区域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在新型工业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進程中,既要跟上高科技发展的步伐,又要防止技术升级过程中的“虚高度化”,不要片面追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忽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在发展高科技制造业的同时,还应注重运用高科技来整合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以形成合理的制造业结构和加工工业结构,并在此进程中,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城镇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平台

围绕大中小城市发展卫星城镇和卫星集镇,这是促进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发展平台,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一要首先进行发展模式定位,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宜的小城镇内涵化的发展模式,小城镇内涵化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主导产业为对象,发展服务主导型小城镇,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主导型小城镇,以对外交流为重点,发展开放主导型小城镇,以农牧业科技革命为动力,发展科技主导型小城镇。二要正确处理小城镇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辩证关系。要改变当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盲目外延扩张、数量增加的不足,正确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在大局中考虑小城镇建设,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共性中突出个性,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在建设前做好论证与可行性分析,处理好用地与节地的关系,在规划中节约用地。三要科学选择小城镇内涵发展的新途径。从发展战略上,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寓于小城镇的建设之中,实现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有机结合,从发展与完善市场经济角度来推进小城镇建设,以夯实基础设施来保障小城镇发展的稳健性。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通过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来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要不断促进小城镇的功能开发和内涵的丰富,考虑小城镇产业的进入与市场的培养,注意增加进入小城镇的人口及其消费水平的提升,使产业进园,农民进镇。五要大力发展完善村镇交通、通讯、电力基础设施,使进镇的农民能在小城镇享受到城市的文明。

农地合理流转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杠杆

随着现代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土地要素将日益成为稀缺的资源。有效推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不仅有利于合理配置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杠杆和促进农地资源再配置的一个重要方面。推进农村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关键在于土地流转制度规则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尤其要在政策上防范农民失地后的各种风险。如果农民在农地的流转中失去了土地流转收益,又没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势必会引起新的社会不稳定。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农地合理流转的制度规则:一是要严格控制大面积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被入股或长期租赁到公司进行产业化运作,二是要稳定和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是要鼓励和推进农地的年租和短期租赁制,使农地流转的收益权成为现实收益权,即让农户在土地流转中得到现实的货币,四是要遵循“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离乡”的思想。农地流转模式应使这些农户既获得农地合理流转的收益,又使流出土地的农户继续发挥劳动积累对资源和资金的部分替代作用,并从中获得一份作为农业工人的劳动收入。此外,还要防止农地大面积地以租地形式转化为非农用地,防范由此而危及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同时,又导致土地规划的破坏和大量土地税费流失现象的发生。

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领导执行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动力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广大干部特别是农村基础干部的积极性、领导方式和执行力至关重要,目前,由于农村深层次矛盾的不断暴露和显化,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面和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诸如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和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还有像税费减免、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缺失等等这样一些高难度问题,并非农村基层干部仅靠工作热情和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就能解决的。因此,应该构建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强化领导力和执行力,从而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工作有一支强大的高素质队伍来落实。同时,目前的农村基层工作由于缺乏财力的保障,形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格局。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要增强农村基层工作的力度,在鼓励农村基层干部按照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勇于奉献和保持艰苦奋斗精神的同时,要适当增加农村基层工作的经费,适当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待遇,以通过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与约束,进一步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同时,要通过引进、招聘和选留大学毕业生等来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包括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到农村基层去挂职锻炼。要加大对现有农村基层干部的各种培训力度,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驾驭农村基层工作复杂化局面的能力。

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石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长远目标,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就目前条件而言,虽然实现这一目标客观上尚有很大困难,伹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探索一些具体制度的创新,更具有可行性。

一要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充实提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按照健全体系、扩大覆盖、提高标准和完善制度的要求,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内容有新完善、覆盖有新拓展,水平有新提高。为此,应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在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依靠社会力量和社区组织来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社会化,强化农民积极参与意识。二是处理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长远目标应实行城乡统一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近期既要正视这种差别的现实存在,又要努力缩小差别。特别在制定农村社会保障办法时,应对参保农民转移到城镇后其社会保障关系如何向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接轨做出明确规定。三是处理好保障需要与保障可能的内在关系。保障项目、保障办法、保障水平等要切实可行,既与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又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四是处理好物质保障与服务保障的关系。既要搞好物质上的基本生活保障,又要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建立一个

功能齐全、覆盖面广、规范透明的农村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五是政府部门应处理好社会保障制度与其他转移支付之间的关系。国家财政可以根据财力的状况,在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二要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社保资金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家的投入主要有三项,即救灾、特困户生活救济和优抚补助,但由于农村人口多,国家财力有限,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来开展社会保障工作,显然极不现实。这就要求广拓渠道,多形式筹措社会保障资金。要解决农村社会保障资金问题,可借鉴城市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的经验,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通过有关政策制度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二是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則,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三是建立个人社会保障账户,不论集体补助多少或有无补助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

就当前矛盾十分突出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而言,一是坚持市场化方向,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费标准,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和分享机制。土地征用补偿应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费标准,补偿标准应不低于农民被征地后补偿费全部进入社保后能领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二是对除纯公益性项目用地以外的征地项目,应让农民分享征地的增值收益或土地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收益;三是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专项基金,确保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运转。

三要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化和法制化。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基金来源不规范、投保账户混乱以及挤占、挪用“农保”基金等违规现象,这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法规有很大关系。为此,要实行统一规范、统一管理,消除条块分割的状态,由政府设置权威机构负责制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划、收支标准、实施办法,指导地方组织实施具体保障项目,监督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管理和发放。在具体执行上,要依靠基层政权组织及群众性管理组织,分级分类负责各地区的具体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执行和监督,努力建成分工协作的社会化、法制化的社会保障网络,依法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确保基金使用的安全、高效。從法律上确认农村社会保障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保障的性质、对象和内容标准,规范农村社会保障执行者的职责和参保者的权利和义务。

四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意识。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结合农村家庭面临的实际情况,做好示范、总结工作,使农民真正清楚参保的好处。特别应向农民宣传、解释参保缴费与缴纳各种集资费用的性质完全不同,让农民像了解银行储蓄存款利率那样明白缴纳保险金的预期收益,清楚参加“农保”具有收益性、可靠性和规范性,是对相当脆弱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有益补充。在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可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发展“农保,业务,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和税收减免,以便使富裕农民、自我保障意识强的农民先参保,一方面减轻他们的生活风险,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农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参保。

篇5:关山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一、讨论制定了会议方案,具体为:

(一)会议时间:拟定于2005年2月3日左右,会期半天;

(二)会议地点:市级机关会议中心1号会议室;

(三)会议议程

1、传达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2、市委领导讲话;

3、表彰奖励(1)、颁发全省基层组织建设“五好镇”、“五好村”奖牌;(2)、表彰2004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3)、表彰2004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进工作者;(4)、表彰农村致富带头人;(5)、表彰支农工作(双培双带)先进单位;

4、农林局和支农单位表态发言;

5、市政府领导总结会议。

(四)、参会人员

1、市上四大班子领导;

2、涉农单位的负责人;

3、农口全体干部职工;

4、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5、评选表彰的先进单位代表和先进个人;

6、新闻单位记者。参加大会的人员总数约300人。

(五)会议经费1、2004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进单位(7个):奖励1个镇,奖金3000元,奖励5个村,奖金各2000元,奖励1个农林局局属单位,奖金1000元,奖牌每个200元,合计15400元。

2、2004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进工作者(20名):奖励5名农口职工,奖励10名村干部,奖励5名组干部,每人奖金500元,荣誉证书每个10元,合计10200元。

3、农村致富带头人(10名):主要奖励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交通运输业、二、三产业等方面的农民致富带头人,每人奖金500元,荣誉证书每个10元,合计5100元。

4、支农工作(含双培双带)先进单位(8个):颁发奖牌,每个200元,计1600元。

5、会议材料费、村干部补助费及其它费用等,计1800元。以上共需会议经费34100元。

二、按照会议方案,认真作好前期工作为了切实保证会议顺利、圆满召开,近期,郊区工委连续召开了两次工委会,对市委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会议筹备工作进行了研究,安排有关工作人员作好会议的准备工作。目前,会议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1、结合中央、省委农村会议工作会议精神,准备了市委领导的讲话材料和会议结束时的小结材料,已报郭部长;讨论制定了市委《关于加强农村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见》(讨论稿);

2、制定评选标准、印发推荐登记表,对拟定表彰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农村致富带头人在三镇和直属单位进行了初步推荐和评选,准备报市委审批;

3、提出了支农工作(含双培双带)先进单位。包括: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8个单位;

4、向市政府上报了《关于申请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会议经费的报告》,请市政府解决会议经费;

5、拟定了会议的表彰决定和会议通知;

篇6:关山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是在我县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的过程中,在创建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把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作为生态县建设的目标之一,进一步完善县城绿化生态系统。**林业局结合县城实际情况制定了以城区道路、河道绿化为骨干,小游园和健身广场及庭院绿化为枝叶,添枝加叶式的全方位绿化模式。先后进行并完成了文明大道、滑州路、人民路、滑兴路、北环路等城区道路绿化;建成并绿化了戏曲广场、敬老广场、宾北广场等数十个小游园和健身广场绿化;设计绿化了100多个城区单位庭院,其中46个单位获得庭院绿化先进单位称号;**新区绿化更是自成体系。到目前县城绿化覆盖面积达475万平方米,园林绿地总面积384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136万平方米(包括森林公园46.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8.0平方米。县城绿化覆盖率17%,建成区绿地率13.7%,街道绿化普及率达100%以上。庭院绿化达标单位、花园式单位和绿化达标居住区46个,占县城单位总数的50%。初步形成了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二是在在我县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的过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把农村村庄及街道绿化和乡镇政府庭院绿化作为生态县建设的目标之一。全县272个新农村试点村,村庄居住区基本实现全面绿化,林木覆盖率达到45%,人均绿地面积5平方米,人均树木株数30株。村间干道高标准绿化,形成林荫大道。村内主要街道,村委会,企业,学校等庭院实现绿化美化,村民房前屋后见缝插绿,绿化控制率达到90%以上。要按照发展庭院经济的思路,积极发展经济树种,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村庄荒地(包括坑、塘、闲散地等)全部实施了造林绿化。配备了护林队伍,落实管护责任,不发生滥砍,乱伐等毁林现象和森林火灾。通过270多个试点村的示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县生态县建设的进程,减少了生态县建设的各种阻力。

篇7:关山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Xx区xx镇简介

xx位于xx中部,1995年建镇,2004年11月因行政区划调整,将原xx乡并入xx,总面积202平方公里。全镇辖9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15584人,其中农业人口 13405人。总耕地面积16113亩,其中川水地13034亩。新农村规划编制完成5个村,完成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交通便利,xx高速公路、xx铁路及xx国道横穿全境。农业生产水资源丰富,境内xx河贯穿全境,xx渠、xx渠水利设施完善。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西甜瓜、苹果、草莓、娃娃菜、西兰花等果蔬生产为主,是省内著名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乳业加工基地和西甜瓜之乡。全镇有设施农业2310亩,其中:日光温室1820亩(一代温室570亩,新型半地下式温室1250亩);塑料大棚760亩(普通大棚420亩,高起架大棚340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56元,其中农业收入占60%,劳务输出占20%,运输业和服务业占20%。辖区内有中央储备粮xx直属库,中央储备棉xx直属库等中央、省、市企业19家,私营企业20家,个体工商户456家。先后获得市级“小康建设示范乡镇”、“双拥模范镇”、“市级文明乡镇”、“计划生育先进集体”、“无毒乡镇”等荣誉称号30余项。

上一篇:描写风景的观察日记下一篇:农村合作社安全生产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