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趣谈

2024-06-18

中国酒文化趣谈(共12篇)

篇1:中国酒文化趣谈

中 国 酒 文 化 趣 谈

(一)中国是酒的故乡,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飘散着酒香的酒文化史!中国是饮酒人的乐土,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饮酒之风,经千年而不衰!中国还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之义远不止口腹之乐,它表示的是一种礼仪、一种氛围、一种心境„„

◆酒在社会生活中

酒被上升为一种文化来解读已经有些年头了,到底文化在哪里?是酒的文化,还是喝酒的文化?对于西方人来说,酒是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喝酒才是文化!中国人的性格矜持不外向,不似老外一见如故一见钟情,不喝酒也是豪情满怀!中国人不喝酒的时候,心灵的门虽设而常关,大都趣味淡淡,谈锋平平,连笑容也是一丝丝的牵强,酒过三巡,那三巡之酒,血脉阵阵推波助澜,心灵之门没做严防死守就完全敞开,想说就说,再也不像喝酒之前,要把一句话的语法修辞逻辑都想明白了才姗姗开口,那三巡之酒,让不是朋友的成了朋友,土烧与茅台齐飞,花雕与洋酒一色!

酒宴上,千言万语,无非归结一个字“喝”!酒宴上,觥筹交错,无非归结一个字“醉”!

有量之人:“东风吹,战鼓擂,今天喝酒谁怕谁!”;无量之人:“锄禾曰当午,汗滴禾下土,连干三杯酒,你说苦不苦?”;豪气之人:“客人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多惭愧!”;含蓄之人:“万水千山总是情,少喝一杯行不行„„”!人们喝醉了,神马都是浮云„„

《礼记》上说:“酒食者,所以合欢也”。吃饭喝酒是中国人凝聚人际关系、增加感情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饮酒的“哲学”就是“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举,可以可以„„”,酒!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酒是万万不能的!古往今来,上至宫廷,下至市井,高贵者,卑贱者,都喝酒,金元殿里的天子赐宴,三家村里的老翁对酌,虽然档次不同,气派迥异,但把佳酿或旧醅喝下肚子,并品味那个美妙的过程,则是一样的。饮酒之乐,恰在无拘无束!妙在高朋满座!独酌者固然有,毕竟冷清、乏味了些!

◆酒在政治计谋中 如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出现政治一样,酒的社会化就必然导致酒的政治化,古代把饮酒当成天子、诸侯的专利,以酒来维护特权,巩固统治。很多帝王和政治家都在酒的掩护下不自觉地把酒当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和手段,直接给酒贴上了政治的标签,成了赤裸裸的“酒政治”或“政治酒”,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政治悲喜剧。

草根酒局的核心在于酒!精英酒局的核心在于局!酒在中国承担了太多的功能,很多时候,酒局已不是单纯的酒局,而是联系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利益链。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酒,若运用得好则胜,反之则败。楚汉之争时,楚霸王项羽于鸿门摆下酒宴,意在严惩先入关中的沛公刘邦,刘邦不得已而赴宴,诚惶诚恐,谦恭之至。项羽却妇人之仁,不忍立下毒手,终使得刘邦安然脱险,引出“项庄舞剑,意在济公”的千古名句!“鸿门宴”上杯盏交错中的谋杀,成了后代文人创作的绝好题材和政治家学习的绝好范本,毛主席也有感“鸿门宴”的经验教训,于1949年解放南京时写下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霸王”的千秋佳句。

作为一种政治斗争的手段,酒还有巩固政权之作用。北宋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总感政权不稳固,有“尾大”之患。他从五代的更替中总结出一个规律:兵权过多的掌握在武将手中,皇帝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便极易导致政权的解体和叛乱的发生。为防止“黄袍加身”的事件在自己的武将身上重演,他决心收回军权,便借酒演出了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一戏。有人说在中国政治史上,赵匡胤是最善于借酒这一工具解决棘手的政治、军事问题的“酒政治”专家。如果说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还有其积极意义的话,那么朱元璋的“火烧庆功楼”则是最高统治者“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自私残忍本色的一次爆光。朱元璋当皇帝后,总担心过去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战功卓著的将领们会危及他的皇权,就以设酒宴庆功行赏为名,把所有有名望的将领和功臣都招进京城赴宴,然后将庆功的大楼一把火烧成灰烬„„手段之残忍,计谋之阴险,亘古未有!作为一种用兵之计,饮酒诈醉,诱敌上当常被广泛应用,《水浒传》中吴用智取生辰纲,诱敌饮酒,乘敌酒醉而攻之的绝妙用兵之计。显示了梁山好汉的胆识与智慧,酒在这里是成就事业的第一块基石,若没有酒,还真想不到在当时还能有什么更“科学”的手段。《三国演义》中蜀国猛将张飞,性格豪爽,特别喜爱喝酒,刘备时常为他担忧叹息:“吾弟向来饭酒失事。”然而正是这位猛将张飞,在瓦口隘一战中,假装痛饮醉酒,引魏将张郃下山迎战,最后一举夺取了瓦口隘,赢得了后人“粗中有细”的美誉。自古以来,在严酷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往往是收到了奇效!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人雅士离不开酒, 千年的悠久历史,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更多的是点点滴滴的酒文化!

篇2:中国酒文化趣谈

薛学伟

品牌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产物,通俗定义是指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商业组织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品牌作为一种商业用语,经工商注册后形成商标,企业即获得法律保护拥有其专用权。品牌是企业长期努力经营的结果,是企业的无形载体和资产。品牌最持久的含义和实质是其价值、文化和个性。工程机械是一种工业消费品,其品牌在产业链特定的人群中传播,不同年代的品牌体现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约5000亿元的产业规模,规模以上的企业达1400多家,其中主机企业达700多家,孕育了众多知名的工程机械品牌,覆盖整个产业的生产、流通和服务领域。有的品牌不仅国内知名,而且在国际市场也逐渐叫响。

在中国工程机械生产领域,很多品牌体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中文名称经典组合为“省市地名+行业属性”,品牌中都含着一个“工”字或其他带有行业色彩的关键字。例如:徐(州)工(程机械,下同)、柳(州)工、龙(岩)工、厦(门)工、成(都)工、德(州)工、临(沂)工、宜(春)工、天(津)工、常(州)林(业机械)、山(东)推(土机)、抚(顺)挖(掘机)、西(安)筑(路机械)、合(肥)叉(车)、杭(州)叉(车)、潍(坊)柴(油机)、南方路机、上海华建等等,这些品牌由于受限于当时文化背景,不大讲究和追求深层次的品牌内涵和感情色彩。这些品牌的存续历史较长,所有者大多是国企,有的企业后来经过改制重组,成为民企或合资或股份制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创建和塑造品牌时脱俗创新,会考虑融入企业的理念、信条、愿景、精神等文化要素,赋予品牌更深更高更广的文化内涵。例如:“三一”的品牌尽管是两个序号数字的组合,但是却反映了企业的愿景: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中联”的中文商标中规中矩,没有特别的含义,但是“中联”的英文商标“Zoomlion”,意为“呼啸的狮子”,凸显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念;“山河智能”品牌中则蕴含着追求产品智能化的研发技术理念;诸如其他“方圆”、“永茂”、“圆友”、“美通”、“陆德”、“天业通联”、“岳首”、“强力”、“熔盛”、“合力”、“新大方”等,都有一定文化内涵和背景;还有些品牌为了跟国际接轨,着眼于全球化市场,所以洋味十足(尤其是英文商标),为了提升品牌档次或叫起来响亮,如“雷沃”、“雷萨”、“格瑞德”、“奥盛特”、“力士德”、“沃尔华”等,中文本身并无实质性的文化内涵。

在工程机械流通领域,由于销售代理制在中国的起步较晚,大多是民营企业,所以代理品牌的市场化比较充分,既有区别特性又有独自文化个性,有的是沿用代理主机商品牌,有的则独出心裁,如:合肥“中建”、武汉“千里马”、北京“恒日”、包头“华银”、河北“天远”等;在工程机械租赁和维修领域,也逐渐诞生了全国和区域性知名品牌,如广东“力特”、天津“蓝巢”、上海“庞源”、浙江“宏基”、北京“中建正和”、上海“中核华兴达丰”、北京“施尼克”、洛阳“聚科”、徐州“倍力”等,品牌文化也各具特色。

篇3:中国姓氏趣谈

姓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 生动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 《中国姓氏大辞典》最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其中收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全部汉字姓氏23813个。

该辞典一共收录了单字姓6931个, 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 三字姓4850个, 四字姓2276个, 五字姓541个, 六字姓142个, 七字姓39个, 八字姓14个, 九字姓7个, 十字姓1个。笔画最少的姓为1笔, 笔画最多的姓为30笔。目前仍在使用的中国人姓氏超过7000种, 汉族和少数民族姓氏大约各占一半。

《中国姓氏大辞典》的编纂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研究员认为, 由于中国姓氏由父系世代传递, 类似于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 所以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众多的小姓、奇姓、罕见姓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有的还保存了一份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遗传。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多一个姓, 也就多了一部基因史。

常见大姓的分布情况

据袁义达研究分析, 当代中国100个最常见的大姓中, 有32个大姓分布的重心在华北地区, 华北是中国姓氏起源的中心地带。

自秦汉以来, 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北方民族的基地。在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大姓中, 有两个大姓的分布重心在东北地区, 这两个大姓是杜和姜。

几千年来, 华东地区一直是中原民众南下移民的重要迁入之地。在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大姓中, 有19个大姓的分布重心在华东地区。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当代中国100个最常见的大姓中, 有6个大姓的分布重心在西北的东部。他们的起源与西北土著或外来的中亚地区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姓氏最长竟有10个字

翻阅《中国姓氏大辞典》, 其中不乏一些有趣和奇怪的姓氏。

最早的姓:据古文献记载, 中国最早的姓是风姓, 最早的氏是伏羲氏、神农氏、女娲氏等。在中国商周时期, 姓与氏是有区别的。至秦汉时期, 姓和氏合二为一, 互为称呼, 或称姓, 或称氏, 并以父传子的模式代代相传。

笔画最少的姓:笔画最少的姓为一, 一是傈僳族姓, 由乙姓衍化而来。

字数最多的姓:字数最多的姓是十字姓“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 西藏有该姓。

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不仅是方位词, 也是中国人的姓氏。

“东西南北”姓:东姓在全国分布较广, 福建、江苏、天津、河北四省市多东姓;广东、辽宁多西姓;南姓在河南、甘肃、山西、辽宁、陕西、河北、浙江较多;北姓则较为罕见,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 内蒙古包头、山西汾阳、河北承德、四川通江、海南琼海、广东茂名、北京等地有北姓。

“上下左右”姓:上是土家族姓, 广东、河南、陕西三省多上姓;下姓则系夏姓之俗写;左姓较为常见, 约占全国人口的0.078%;右是彝族姓, 重庆、湖南两省较多。

“柴米油盐酱醋茶”姓:常言道, 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有趣的是, 这七件事也是七个姓氏。柴姓、米姓分布较广, 分别约占全国人口的0.058%和0.035%;油是傈僳族姓, 山东省多此姓;盐姓在江苏、四川等地有分布;酱姓源出不详, 台湾有此姓;山西扶风、四川成都、台湾、上海等地有醋姓;茶作为姓有chá、tú两音, 云南省多茶姓, 约占全国茶姓人口的95%。

篇4:牛文化趣谈

“牦牛”“牯”“犊”“犀”“犋”等字指不同种类的牛。“牧”指放牛之地。“犁”则指牛耕地之器物。“牺牲”古意为以牛充当的祭品。脾气倔如牛的称“犟”。牛角称为“犄”。死不悔改的牛性谓之“牾”。此外,如“牡”“物”“特”“牿”等也都是与牛沾亲带故的本家。

牛在十二生肖中,是体积最大的,与老鼠正成对比,所以人们在生活中以“鼠”喻小或少,以“牛”寓多或大。如:大材小用为“牛刀小试”或“杀鸡焉用牛刀”或“牛鼎烹鸡”。

“牛目、牛嘴、牛肛、牛脚”则形容人体某些部位粗大不雅。

骂人声音粗野而难听为“牛声马哮”或“牛声马调”。

说宁肯在小地方做首领,也不在大地方做部下为“宁为鸡口,勿为牛后”。

牛体大,毛自然多,因此以“牛毛”喻众多而细密。《抱朴子》书里说:“为学如牛毛,获者如麟角”,强调做学问之不易。杜甫有“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的诗句,是古代法令繁苛的具体描写。

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柳宗元文:“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出汗牛马。”后人遂把书籍多称为“汗牛充栋”,可见牛很早就沾染上了书香。

牛有四个囊,食下物后能反刍,食量很大,讥笑人食量大者为“牛肚”,称人善饮的为“牛饮”,脾气大的称为“牛脾气”。称制止发脾气或遏止说谎者为“扯牛鼻”。骂人不爱惜物品为“牛神”。讥人粗野不洁为“牛样”。称人行动迟缓如牛为“牛步迟迟”。买妻求草者被讽为“夯牛头”,即戴假面具以遮羞之意。

称夸耀不实者为“吹牛”或“吹牛皮”。称企图非分,信口开河,投机取巧的不法分子为“黄牛”。凡事两情不符者为“风马牛不相及”或“牛头不对马嘴”。事无关痛痒谓“蚊子叮牛角”,即一点知觉都没有之意。好绕道旁门营私为“钻牛角尖”。“泥牛入海”代指一去无返。

牛以愚忠闻名。人们常把不智不肖,愚笨者称为“蠢牛”或“饲牛”。古时讥笑目不识丁者为“青瞑牛”(瞎眼牛)。世人谓不明话意为“对牛弹琴”。称毁誉由人为“呼牛呼马”。正如《庄子》所云:“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谓之马。”形容贤愚利钝不分为“牛骥共宰”。形容貌丑为“牛鬼蛇神”报恩于人宁“做牛做马”,即做牛马为人耕作驮行之意。

汉书中有“独念牛衣涕泣时邪”一句,故后人形容贫贱为妻之贫苦境况为“牛衣对泣”。

孟子云“牛山之木尝美矣”,本是指山东临淄县的牛山地方林木之美,后人借喻人之秃顶。

韩愈云:“牛溲、马勃、败鼓之皮”,后人遂形容极细微之物着也有用处,所谓“牛溲马勃”。

此外,“归马放牛”比喻战事结束,士兵解甲归田永息兵弋。“九牛一毛”言极多数中的一小部分。“九牛一虎”形容极大的力量。“土牛林木马”比喻有形而无实质。“骑牛找牛”比喻忘其本而有他求之意。“吴牛喘月”形容过分的惧怕。“老牛推车”讥人力尽无能。

篇5:英美文化趣谈心得体会

毫无疑问最初选这门课就是本着对英美文化有着新鲜感,和一些兴趣。以为会主要讲一些什么民俗,建筑,一些当地传统文化,然后会看到一些色彩鲜艳的英美国家照片,其实不然,相反老师的课中夹杂着一些我们日常生活的琐碎,一些搞笑的,抱怨的话题,不过这些内容又巧妙的与我们所要学的英美国家文化有着联系,也就是扯得上关系。以为老师会大讲特讲这些国家历史,文化以及一些专业术语,结果有时反倒是轻松幽默。不过觉得上这个课还是有些心得,并不是说我现在能把英美文化说的头头是道,反而是对生活,对学习,对自己的思想,有了些新的认识。这个课上我觉得我学到的没有太多是关于文化的内容,但是每次老师讲到一个内容,与我们学校,自己本人经历的一些事进行关联比较后,或多或少能对我目前的生活有所启迪。

我觉得英语词汇很多含义都比较直白,看的许多英语故事也是读完后能知道大概意思,但我觉得汉语在这方面比较有优势,很多英语书籍翻译成中文后,经过修饰,在保留本质的基础上,觉得文章更加丰满充实。后来又发现,看英语故事最好是去看他的电影,他的人物心理,表情书里面并不很能体现,而中文的话,则推荐去看书而不是电影,因为用文字就能将人物刻画的让你身临其境。这一点老师只是提到了英语词汇的简洁,后面的是我当时的一些想法。不过从这上面似乎也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吧。

现在我又回到原点,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我忽然觉得英美代表着前者,中国目前还在后者上徘徊。

篇6:趣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关键词:饮食方面;国际化

自古,中国人就讲究“民以食为天“。其实饮食文化不仅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人民的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饮食,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外,更是交流情感,建立了解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文化对比的角度,以历史文化为主要背景,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重点介绍。

一、中西饮食文化简述

1.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具备以下三个主要的特点:

色:中国菜讲求颜色搭配,色泽诱人,给食客的视觉系统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

香:香则是菜肴烹饪后的香气,喷香扑鼻是中国菜追求的至高境界。

味:就是我们常说的口味,饭餐的味道要咸淡适口,酸甜相宜。不过古话讲“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不同的地域,依据不同的地方特色,菜肴的口感也随之改变。

养:中国菜讲究的是通过荤素搭配来均衡营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讲究吃的饱,更要吃的好。菜不仅仅要吃出味道,更要吃出健康。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饭菜养生是中国菜追求的更高境界。

2. 美国饮食文化

冷:无论到美国哪个州或小镇的餐厅或酒吧就餐,都会免费提供一杯白开水,特点是无论冬夏,水里都会加冰快。这恐怕是刚到美国的中国人难以适应的,尤其是恰逢冬季,你又身处美国的北部小镇,当室外温度在零下20多度的时候,一杯含着冰块的水放在桌上时,恐怕很多中国人都会单点上一杯热水,而这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请求,在美国餐馆里的服务生眼中会显得非常的奇特。

生:众所周知,美国人不仅爱生着吃菜,就连牛排都是爱吃带血丝的。在美国,任何蔬菜都可以生吃,芹菜,洋白菜,菜花…都可以沾上Ranch组合成一份丰盛的蔬菜沙拉。

甜:美国人吃饭,甜点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头戏。正餐的结尾必备甜品。蛋糕,派,冰激凌,布丁.....为每顿饭画下完美的句号。如果时间不够或实在没有准备甜点,哪怕是从便利店买来一包迷你奥利奥,美国人都不会错过甜点的诱惑。

除此之外,美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烹饪工艺不同。中国料理常用炒锅和旺火炉灶,而正宗美式料理基本依赖于烤箱并且少油。区别与中国的煎,炒,烹,炸;美式料理中的烤,熏,h,扒是使其风味独特的重要原因。

2.调味独特。美国西餐调味用品种类与中餐大相径庭。例如中餐炖肉用的肉桂,在西餐里却常用来烘焙甜点和蛋糕,或者是放在咖啡中。被中国人当做水果的苹果和柠檬,却在h饭,烤肉时作为调味料重点使用。

二、中美饮食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中美文化的渊源

1.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种玉米小麦,畜养牲畜。在饮食上主要体现在饮食结构上,中餐主要是由两方面共同组成的:主食和副食。主食主要指粮食作物,副食为肉,蛋类和蔬菜,其中蔬菜又占据着主要的副食地位。一顿饭,主副与副食相搭配,蔬菜和肉类的组合处处体现出融合统一的民族追求。

2.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的源头应该成为欧洲文化,它的源头来自地中海地区,由于天然生活资料的稀缺,人们必须通过探索自然来寻求生存,这就导致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中的肉类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由于不发展农耕业,自然粮食的产量也不高,自然人民对此的需求就随之减少。一个土豆就可以是他们搭配牛排的主食。正如这种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一样,西方人更多是讲求的是个人本位论,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饮食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蔬菜沙拉中的蔬菜绝不会随着牛排一起制作。甚至在用餐顺序上都会彼此单一分开,开胃菜,主菜,甜点,一道吃完上下一道。

(二)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美国人的饮食观念更趋向理性化,不过多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主要追求的是口味的清单和膳食的均衡。大多数的蔬菜采用蔬菜沙拉的形式呈现在美国人的餐桌上。再例如燕麦片,开水冲泡的燕麦加上一点葡萄干,坚果,或者香蕉片就可以是完美美式营养早餐的代言了。

在美国,正式的晚宴或者派对上。厨师长会把对食物的注意力集中在餐具的使用与摆放上,配料的新鲜与颜色的搭配上,装饰盘子食物的艺术性上,而不会过多的关注食物的味道的组合和创新上。例如,在烹饪上厨师长是绝对不会把肉和蔬菜互相混合,即使为了菜肴颜色的美观,也是在装盘的时候进行。小牛排搭配有金黄色的玉米粒,或者三文鱼搭配明艳红的小番茄。各个原材料的口味分口明确,绝不混合。

在中国,又是完全一副不同的景象了。中国人“爱”吃,“能”吃,“讲究”吃,更“重视”吃。自古中国人就研究“吃”,也许是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吧?中国的职业结构决定了大多数人口的职业是农民,由于天天和农作物,牲畜打交道,自然对食物有种割舍不了的情感。

饮食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不仅能满足我们生存的基本要求,更能从中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渊源。不同的地域特征,人文气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理念。通过对不同国家饮食文化的了解可以增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各国间友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7:民国高考趣谈

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师,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肯定和当时存在许多慧眼识才的伯乐和灵活的招生制度有关,从几位名人的高考经历,便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康白情:

因胡适以辞职要挟而被录取

康白情(1896-1959),中国白话诗的开拓者之一,四川安岳县人。五四时期,他和傅斯年、罗家伦、张国焘等人是北大的风云人物,但他差一点儿连北大的门都进不去。

1917年,康白情考北大,国文和英文都考了第一,数学却考了零分。开始北大是不肯录取他的,后来是胡适以辞职要挟,北大才无奈地录取了他。

罗家伦:被北大破格录取

罗家伦(1897-1969),浙江绍兴人。他自幼深受国学浸染,在童年时期,父母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在他两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识字、背诵短诗;长大一些后,父亲常向他传授古今诗,每天还亲自选录二三则有趣且富教育意义的典故,对他进行文学教育。由于从小就接受父母在文学方面的熏陶,加之在私塾打下良好的基础,罗家伦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

然而,这也导致他极擅长文学而不擅长理科。1917年,20岁的罗家伦参加了北大招生考试,不过,他考出的成绩让人哭笑不得。当时,罗家伦的作文成绩是满分,批改试卷的胡适非常赏识他,向学校招生委员会推荐。不过,委员们在看完罗家伦的全部成绩单后却很头疼,因为罗家伦的数学成绩竟然是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都平平。最后,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以偏怪之才的定位破格录取了罗家伦。由此,罗家伦得以进入北大,主修外国文学。

正是凭着在文学方面的突出才华,罗家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撰写的《五四宣言》,曾经激励广大有为青年奋起救国。

钱锺书:数学15分也考入清华

钱锺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1929年夏,他以外语和国文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才华之优轰动整个清华。虽然数学只考了15分,但他的总分在清华大学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位列第57名。

据《国立清华大学历年招考大学本科学生录取标准》刊载,1929年清华大学录取大一新生的总平均成绩为40分以上。可见,当时清华招生考试试题难度较大,考分处于40分以下的大有人在,钱锺书的数学考15分,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吴晗:惊动多所大学名师

吴晗(1909-1969),浙江义乌人。1931年7月,他在报考北大的同时,也报考清华历史系插班生,因为文史成绩特优、排名第四(共录取5名),被清华大学录取,直接就读二年级。

1927年,吴晗在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毕业后,曾任乡村教员,后考入杭州之江大学预科,不料一年后的1928年6月,因为缺少经费,老校长费佩德辞职,新校长朱经农未到职,之江大学停办;1929年,吴晗又考入上海吴淞私立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预科,由于其史学功底扎实、才华凸显,深得校长胡适的赏识。他在修读胡适的中国文化史课程时,作业被公开发表,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1930年,胡适就任北大教授等职,吴晗追随乃师,决计投考北大史学系。其间,经胡适引荐,吴晗到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做馆员;1931年初,他辞去燕大临时工作,集中备考大学。他首先报考北大,遗憾的是因数学成绩过低而落选。

吴晗被清华大学录取后,胡适函请清华校长予以关照,在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和历史系主任蒋廷黻的帮助下,吴晗获得了工读生的最高待遇;燕大教授顾颉刚、洪煨莲还曾劝说吴晗回到燕大,并为他在哈佛燕京学社谋到了一个职位。

吴晗的入学竟惊动了3所著名大学的文科带头人,足见其史学才华之出众。

臧克家:数学0分,作文98分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1930年,他以数学0分,作文最高分考取了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前身)。此时,臧克家已在青岛大学补习班学习了半年,是因病辍学后重考。当时闻一多为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新生入学考试的语文试卷他出了两道作文题,一题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另一题是《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

臧克家两道题目都做了,其中《杂感》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正是这三句话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获得了最高分——98分。闻一多先生极爱才,在其坚持下,破格录取了臧克家,成就了一代杰出诗人。

臧克家的求学经历比较坎坷,在考入青岛大学之前,他早已于1927年考入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广揽精英,招考严格,既有笔试又有口试,考试内容,除作文、政治外,还有数学。臧克家能考取,数学成绩不应太差。

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到故乡,不久,因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逃亡东北。也许是近两年的抱病、流亡、结婚、生子,令臧克家把数学知识都忘了。

周祖谟:答对陈寅恪的“怪题”

周祖谟(1914-1995),中国文字、音韵、训诂、文献学家,北京人。1932年,他18岁,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毕业。那时候各国立大学都是分别招考的。他报考了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和清华大学英语系,都被录取了。

北大的国文试题之一为翻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概是文学院胡适院长出的题目。这首诗,他在小学曾学过,而且会背诵,所以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清华的试题很新颖,有一题是“对对子”,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对下联。他当时想对的:一是王引之,二是胡适之。结果就以胡适之为对。因为适者,往也,“适”跟“行”更贴近一些。而且“适之”跟“行者”,在声音平仄上也正相对。

他后来听说这个题目是陈寅恪先生所出,陈寅恪看了他的答卷也颇为赞许,虽然其标准答案是“祖冲之”。

但因入读清华每年需要用300大洋,而周家家境清贫,无力供给,最后他去了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

文章发布:

篇8:趣谈命题中国画

另有一幅命题为“竹锁桥边卖酒家”的画, 这幅画的命题关键在一个“锁”字。如果画面直接表现了酒店, 那就违背了“锁”的题意;但如果酒店全被翠竹掩蔽 (锁) 住, 却表达不出酒家了, 惟李唐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 上喜得锁字意。

还有一幅命题为“乱山藏古寺”, 这幅画的内容应有深山和寺院, 但难在一个“藏”字。如果画中直接出现寺院, 那“藏”字就失去意义;如果不出现寺院, 那这幅画就失去了主体。这幅画作者在深谷溪流旁画了一个挑水的和尚, 一条汲水小径把人们的视线引入不远处的大山背后。尽管画面上并没有出现寺院, 但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山后不远处必定隐藏着一座寺庙, 因为有和尚必定有寺庙, 而且离取水处也不会很远, 巧妙地解决了命题中的“藏”字, 达到了诗情画意的境界。

考题中还有“野水无人渡, 孤舟尽日横”, “嫩绿枝头红一点”, “落日楼头一笛风”, “午阴多处听潺缓”等。

在当代画家的作品中, 也不乏这类命题画佳作。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91岁那年画了“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 这是作家老舍先生引用查初白的诗句所出的画题。这个题目出得很高, 也很难, 不容易用绘画来表现。比如“蛙声十里”就是一难题, 而且规定的背景是“山泉”, 所以也只能在山泉上做文章。齐白石老人思索了几天就画出了一幅四尺立轴的杰作, 一片急流从山涧乱石中奔泻而出, 几只摇曳着小尾巴的蝌蚪在其中顺流而下, 白石老人把看来最重要的主角青蛙弃在画面之外, 只用蝌蚪指出了蛙的存在, 使人们从几只蝌蚪想象出回荡在山岩中的蛙的存在, 并通过流水也解决了“十里”的问题。这幅画不愧为构思奇巧, 想象丰富, 寓意深刻的传世绘画杰作。

摘要:我国古代有一种命题画, 由于命题巧妙, 别出心裁, 作画构思不落俗套, 立意新奇, 因而情景交融, 更富有诗意, 耐人寻味。

篇9:花卉文化趣谈

花卉文化的形态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包括花卉食品和香花疗法。花卉食品在中国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在平民百姓家里时有鲜花食品摆上餐桌,寺院素菜中也常见鲜花的成分。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美味的花卉食谱。例如:花卉粥、花卉甜食与点心、花卉酒、花卉饮料、花卉菜等。不胜枚举。香花疗法主要是利用正在生长、开放的鲜花。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品种,或种植于庭园,或盆栽于室内。让病人密切接触,而发挥其康复作用。香花疗法是中医养生学和中医康复学上的一个重要方法,处方比较齐全。例如:解郁方、宁神方、益智方、散寒方、清热方、止血方、散血方、醒酒方等。

花卉的精神文化更丰富了,翻开中国文学史,从屈原佩兰示节、陶潜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丛、杜甫对花溅泪、白居易咏莲吟柳。乃至林逋梅妻鹤子……,中国有无数风流文人为花卉草木所倾倒,创造了许多以花卉为题材的千古佳作。历代以花卉为题材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更是多得不可胜数。这些花卉文学作品中,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是咏花诗词。迄于清代,前人留下来的咏花诗词,估计不下三万首。

除诗词以外,以花为题材的小说、戏剧作品也颇多名篇佳作。例如,明代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剧中以花名作为唱词问答,多次提到了桃花、杏花、李花、杨花、石榴花、荷花、菊花、丹桂、梅花、水仙花、迎春花、牡丹花、玫瑰花等。其中《冥判》一折,就涉及花名近40种。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吟咏花卉最为丰富、亦最为成功的当首推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这些精彩的花卉文学作品,使自然的花花草草呈现出特有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温暖、润泽着人们的心,甚至成为民俗化的理念。这就加深了对花卉的审美层次,同时丰富了对花卉的欣赏内容。

花卉自古也是中国画上最有力之中心题材,它虽比人物画、山水画成熟得晚,但通过历代画家不断地创造和发展,使它很早就成为独立的画科。无论是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还是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花卉,均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名家辈出、技法独特,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画苑中的一枝奇葩。

中国人爱玩花。而在玩赏活动中,更能体现中国人别具一格的生命感悟方式,古人由于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他们的潜意识深處。从来不把花术当作外在的自然物。而当成有生命的活物。更让人惊讶的是,中国古人深信,某些花木就是人变成的。人所共知的“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花中十二师”(牡丹、兰花、梅花、菊花、桂花、莲花、芍药、海棠、水仙、蜡梅、杜鹃、玉兰),“花中十二友”(珠兰、茉莉、瑞香、紫薇、山茶、碧桃玫瑰、丁香、桃花、杏花、石榴、月季)。“花十二婢”(凤仙、蔷薇、梨花、李花、木香、蓉、兰菊、栀子、绣球、罂粟、秋海棠、夜香),“花王花相”(牡丹、芍药)等等说法不仅表现了以花比人、以人比花的观念,而且,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古人往往把自身的价值取向,也比拟在花木身上,将花木分成帝王、宰相、君子、师长、朋友、仆人的等级赋予了人格化的内涵。

篇10:中秋趣谈作文

盼望已久的中秋节终于到来了。这天,我们一家坐在院子里赏月。

可是,月亮姐姐迟迟不肯出来,我焦急地等待着。等了很久终于天上有亮光出现了,我知道月亮就要升起来了。这个时候非常的激动,用手指着月亮,吼了起来。妈妈看到我这个样子,还打趣地说我是个调皮鬼。

月亮慢慢的爬出来了,在高空显得特别的耀眼,它一开始,在空中只是一抹弯弯的月牙儿,云朵遮住了它害羞的脸庞,慢慢的,我们觉得大地的光亮在变亮,这个时候我抬头一看,月亮已经是大半个脸在空中了。隔了几分钟,月亮终于纵身跳出云层,圆圆的,亮亮的,挂在高空中,看我的茶杯里也有它。

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谈论着中秋,谈论着团圆。我们边赏月,边闲谈。忽然,我纵身跳了起来说:“我们来谈谈小时候的`趣事吧!讲得不好的,就跳疯人舞。”爸爸觉得很有趣就附和着。

我就给爸爸和妈妈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小时候,不知道月亮是什么,就是觉得它很漂亮也很神奇,能发光。一个夏天的夜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奶奶抱着我,我看到水盆里有月亮的影子,就去用手捧,结果捧到的是水,不是月亮。这个时候,我急了。端来一根凳子,站在上面,决定要爬到凳子上把月亮摘下来。我站上凳子,够着脚,可也摘不到,于是急得娃娃大哭。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已经笑到直不起腰了。这个比赛结果是爸爸输了,最后爸爸很无奈地跳起了疯人舞。

篇11:《雪花趣谈》阅读答案

雪是怎样形成的呢?

大家知道,当空气的温度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无数的小水滴,飘浮在空中,这就是云。当高空的温度低的时候,水蒸气就会由气体直接凝结成固体?D?D冰晶或冰粒,这就是最初的雪花。由于凝结的时候快慢不同,有针状、柱状、板状……形形色色,美不胜上。

雪花特别轻。一朵雪花只有0.5毫米至2毫米大小,几千个小雪花才只有一克重。所以,雪花总是慢慢悠悠飘落下来,不像雨水那样急急忙忙往下落。有时飘落鹅毛一样的雪花片,那是无数雪花在缓慢的降落过程中,互相粘连成的。

人们总说雪花的.颜色是洁白的。其实,你只要取一片雪花来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雪花并不是白色,而是像冰一样无色的半透明体。

从前在近北极的地方,降过一种红色的雪,也有人见过绿色的雪。当时,迷信的人很害怕,以为是老天发怒降下的灾难。其实,这是风把一种红色的或绿色的藻类植物,卷到了半空中。这种藻类不怕寒冷,在空中繁殖生长得很快,于是降下的雪就成了红色的或绿色的雪。在我国的新疆天山脚下,也曾经下过一场黄雪,那是因为雪中夹杂着从附近沙漠上卷来的黄色尘土的缘故。还有一次,在欧洲的苏格兰,由于烟囱中冒出的煤烟粘在雪花上,竟下了一声黑色呢!

1.先读读下面的词语,给带点的字注上拼音,再查,看写的拼音对不对。把正确的读音记住。

模( )样 粘( )连 秘( )密

灾难( ) 藻( )类 缘( )故

2.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来介绍雪花的,把文章分成四段,写出段意。

第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雪花是怎样形成的。

(1)红色的雪: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色的雪: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色的雪: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色的雪: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你原来知道的?哪些知识是不知道的?

5.请你用简单的插图来说明雪的形成过程。

篇12:词语趣谈

1、Chemistry 化学

古代的炼金术士们总想找到一种方法,将低贱的金属变为金子。现在通过原子裂变的原理表明,他们的这种想法并非一般人们想象的那么愚蠢。古埃及人入侵欧洲后,将他们所研究的炼金术,连同其命名al-kimia一起传入欧洲。后来,这个词变成alchemy,“炼金的人”叫做alchemist,最后成了chemistry。“化学”的概念就是从“炼金术”演变来的。

2、Geology 地质学

“地质学”是研究形成地球的物质和地壳构造,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Geology是从希腊语来的,ge即“earth”;-ology,“science”,即研究地球本身的科学。

3、Law 法律

“法律”是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Law在古英语中写作lagu,意即“something laid down(规定下来的事情)”。

4、Electricity 电

古希腊人常用琥珀制作爱情护符,确信戴着这种护符的人可以引来爱人。他们发现,磨擦琥珀可以吸引羽毛、线头等小东西,磨擦时会放出火花。他们就把这种磨擦起电的现象叫做elektron。来自希腊语elektor,意即“发光的太阳”,进入拉丁语后写作electrum。英语演变为electricity。

5、Atom 原子

古希腊人认为,特质是不可能无限止地分割下去的,越分越小,最后小到不可再分。他们把“原子”叫做atomos:a即“not”;tomos,“cut”意即“不能再分割”以后这个词在英语中演变为atom。尽管后来发现“原子”并非“不可再分割”,然而约定俗成,“原子”的名字仍然以atom流传下来。

6、Uranium 铀

“铀”是一种放射性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U,主要用来产生原子能。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曾用铀作实验,发现了放射现象。

Uranium这个词是从希腊神话中一位神的名字来的。1781年,英籍德国天文学家赫瑟尔(Sir William Herschel)发现了颗尚未被人们发现的行星,于是他就借用了希腊神话中“天王”Ouranos的名字,命名这颗行星为Uranus。即“天王星”。8年后,德国化学家Kloproth发现了第92种元素。为了纪念赫瑟尔和他的行星,他命名这种元素为uranium,我们简译成“铀”。

7、X-ray X射线

X射线,又叫X光,或音译为“爱克司光”,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Konrad von Roentgen)发现的,因而也叫“伦琴射线”。

1895年的一天,伦琴正用一个真空管作气体导电实验,突然发现这种射线穿透了普通光不能透过的物体,这一发现使他十分吃惊。数年后一位好奇的朋友问这位教授:“你发现这种射线时,是怎么想的呢?”“我什么也没想”,他回答说,“我在做实验”。这位物理学家命名字这种射线为X-strahlen,译成英文为X-ray,这里“X”的意思是说这种射线的性质尚未探明,还是一个未知数。

8、School 学校

School这个词是从希腊语schole一词来的,意思是“闲暇”。在古希腊人看来,即些从事战争和搞政治的人是辛苦的,而只有“闲暇”的人才有时间读书学习。后来,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给青年讲课的地方就被称作schole,这个词以后转成拉丁语词school,后又被英语借用。

和school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词:scholar(学者)。同样道理,这个词是指那些有“闲暇”时间读书、研究,构思以及进行学术讨论的人。

9、Education 教育

教育,就是启发、引导、培养新一代。学校的教师是最主要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工作就是把学生内在的天资,能力引导出来。启发出来,而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教育”。英语educate一词的原始含义恰也是如此。这个词是从拉丁语来的e-即“out”;duco-“lead”,合起来就是lead out(引导出来,启发)

10、Astronomy 天文学

astronomy从希腊语来的,字面含义是“研究星球分布的科学”,astron即“star”;nemo, “arrange”,天文学,即是研究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的分布,运行规律,天体宇宙的结构、性质和发展的科学。

11、Geography 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的平原、山川、河湖、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因素的一门科学。Geography是从希腊语来的,ge, “earth”;grapho, “write” or “describe”。因此geography(地理学)就是“描写地球”的科学。

12、Geometry 几何(学)

geometry原指“大地测量”来自希腊语,ge即“earth”;metro, “measure”(测量)。现在的“大地测量学”

叫geodesy.13、Algebra 代数

Algebra一词是古代阿拉伯人从他们的医学术语al jebr(“断肢再接”或“正骨”)中得到的启示,从而为数学部分支——代数,创造了一个生动的短语ilm al-jebr wa’l-muqabalah,意思是“利用方程式进行简化运算”,意大利人将这个短语来了个掐头去尾,把中间的词变化为algebra,不过,这个词直到17世纪还保留着“正骨”、“接肢”的原始词义呢。

14、Anthropology 人类学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分布、起源、进化、早期的文化、信仰、习俗和人种的分类等的科学。

Anthropology在古希腊语中写作anthroplogos,anthros即“人类”,logos即“学习”,“研究”合起来也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

Anthropology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不过当时没有“人类学”的含义,而是指如何“对待人类”。

15、Rostrum 讲台

这个词现代英语里作“讲坛”,“演讲台”,“检阅台”等解,“(天安门)城楼“也用它,即the Tien An Men Rostrum。你也许想象不到,rostrum的原义竟是“鸟喙”!但了解一下这个词演变的历史,你就会觉得从“鸟喙”到“讲台”并非不合乎逻辑。

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的rodo,意思是“一点一点地吃”,渐渐演变成rostrum,意思也变成“鸟喙”,因为鸟是用它的喙一点一点地啄食东西的。后来rostrum又用来指古罗马战舰的喙形舰首。同时,古罗马的演讲台又是用战争中缴获来的舰史的“喙形舰首”和金属撞角作装饰,于是“喙形舰首”即rostrum,又成了“演讲台”、“讲台”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16、Library 图书

library来源于拉丁语librarius,意思是“拥有书籍”。它派生于liber一词,意即“书”或用来刻划字母的“树皮”。

不过,当今世界上多数图书馆已打破了“拥有书籍”的界限,除了书籍以外,还包括拥有报刊,杂志,手稿,文件,甚至录音磁带,幻灯片以及电影胶卷等。

17、Laboratory 实验室

这个词可缩写为lab,它来自于中世纪拉丁语词laboratorium,起源于labor一词,意即“劳动”。Laboratory的真正含义则是“劳动之场所”,在那里,许多科学现象和原理被发现,研究出来。

18、College 学院

这个词一般指综合大学中的学院,如哈佛大学内的文学院、理学院等;也可指独立的学院,如师范学院(a teachers college)、农学院(a college of agriculture)、医学院(a medical college)等。它来源的拉丁语的collegium一词,col 即“with”, lego, “choose”, 意即大学生是被“选拔在一起”到这里业学习的。

19、Academy 专科院校;军事学院

据说古时候有一个名叫海伦的斯巴达姑娘,被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忒修斯(Theseus)劫去,海伦的两位孪生哥哥卡斯托耳(Castor)和波吕丢刻斯(Polydeuces)——Castor和Pollux现在是双子星座的两颗明星——四处寻找他们的妹妹,然而没有找到,最后他们遇到了一位农夫,名叫阿卡得摩斯(Akademos),他提供了劫持人和被劫人的下落。作为对农夫有这样高的警惕性的答谢,诸神永远守护着阿卡得摩斯的园林。这是希腊神话中的一篇有名的故事。

后来,大哲学家柏拉图就在这座园林里授课,于是这座园林就根据阿卡得摩斯的名字被叫做academeia。柏拉图死后许多年,他的学生和信徒们仍在这时举行学术讨论。当然他却为后提供了academy这个意味着学习场所的词。

20、Museum 博物馆

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词Museion;意思是“谬斯神庙”。谬斯(the Muses)是主管音乐、诗歌、舞蹈、天文等九位女神的总称。他们喜居于希腊南帕那萨斯山脚下以及赫利孔山上的名泉之中。因此,至今仍有fountain of knowledge(知识的源泉),springs of inspiration(灵感的源泉)的说法。出于对谬斯女神们的敬仰,古希腊人把艺术作品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物品放置在谬斯神庙,即mouseion里面。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王托勒密一世在亚历山大城建造的西方第一座收藏文物的博物馆,据说就是以谬斯命名的,这是一座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代博物馆,一直存在了将近七百年,后来焚于战火。

至今在欧洲国家文字中,不论英、法、德等,都把“博物馆”称作museum。

21、Paper 纸

上一篇:2022十佳青年文明号评选材料下一篇:马云成功的背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