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教学收获反思总结

2024-06-17

语文课程教学收获反思总结(精选11篇)

篇1:语文课程教学收获反思总结

《语文教学论》课程学习总结和反思

姓名:谢XX学号:096503XX班级:09级中文03

在社会进步的同时教育也与时俱进,推出了新课改。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发生了位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这和传统的教育很大不同,我们师范类中文系学生在大三第二学期接触学习了《语文教学论》,我在邓水平老师的授课下,受益颇多。

我们在学习中主要以课堂讨论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对该课的学习和课上讨论式共同学习,我主要掌握和了解了本学科的以下知识:

1、了解了课程与教学的定义

2、语文教学法

3、如何写教学设计(教案)。老师在讲述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时候,指出一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让我们主要从教师自身去找原因,这让我感触颇多。以前在小学中学的时候,班上总有那么一些同学对语文不怎么感兴趣,老师家长就责怪学生,只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弄的学生对语文越来越厌恶。这让我们清楚认识到,从教师自身原因远比从学生身上找原因有效率得多。老师每次上课还轮流给班上3位同学上台讲课的机会,同学讲课结束后老师再点评,虽然每个人都暴露出一些缺点,但经老师指出后后面讲课的同学就加以改进,几乎没有再犯,每一次讲课结束都好像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后面的同学也讲的越来越棒。

老师在课堂上还放教学视频指导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在听课的同时让学生们写了听课笔记,并写下自己的启发和困惑,然后老师再说出自己的看法,让我们受益匪浅。记忆最深刻的是老师给李XX整节课讲《我是什么》,暴露出来的最普遍问题让我们引以为戒,后来又放了教学视频中讲《我们什么》,并进行了比较,相信其他同学对此都收获良多。

学习写教案老师和同学们都用付出了很多,老师布置一次写教案练习第二次课就讲解还发下样稿给我们对照,找出自己的缺点和进行反思,我们从一开始需要仿模板写到现在我们基本都能写出还不错教案,邓水平老师功不可没。

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于我以后学习和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的重要性!

建议:

1、课程内容较多,还有一些内容没有讲完,讲课的时候进程可以稍快。

2、每个同学上台讲课是一个很好锻炼自己的机会,但是后面学号的同学却没有机会上台,个人觉得这种一学号轮流的方式可以改下。

篇2:语文课程教学收获反思总结

文理学院 刘曼丽 汉本0902 2009301010234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了两大部分语文课程论和语文教学论。后来还学习了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和课例研究。讲解了如何写教学设计也就是教案,还给予了上讲台讲课的机会,并放教学视屏指导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老师讲解的两种教材观,以及两种教材观下的教学模式。记得老师共放了四个视屏,即《给予树》《长亭送别》《胡同文化》《济南的冬天》,其中《给予树》《长亭送别》《胡同文化》属于材料式教材观下的教学模式,而济南的冬天属于圣经式教材观下的教学模式。新课程要求的是材料式教材观(用教材教)下的教学模式,圣经式教材观(教教材)下的教学模式是肢解式,形象的说就是将美女大卸八块。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是一味的探究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本意,以及强加一些本不属于作者本身思想情感的内容。因为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性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了科学素养的诸多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后几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们更大程度上要靠亲历、体验各种与科学有关的活动达成,不能离开有关的知识单独进行。这势必要求教师从“教教材”的立场转到“用教材教”的立场———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地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现代教学论的研究表明,教材(教科书)的基本功能,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三方面:(1)为学习者选择并传递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与知识的“信息功能”。(2)为学习者建构自身的知识、有助于其知识系统化的“结构化功能”。(3)为学习者提供合理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功能”。教材的基本功能是否能够实现,这还需要看教师会采取何种态度对待教材,因为态度会表露出教师是否真正理解了教材的功能。教材是随着社会形势、教育体制的变化和学术文化的进展,以及教育研究的发展而历史地发生着变化的。对教材的态度不同,也就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如果认为教材只是一种学习的材料,在近代以前的学校里,以基督教的圣经和儒教的四书五经这些经典文献的原文作为教材来使用。尽管也要求理解其神圣的内容,但基本上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就是采用的“用教材教”的方法;反之则会采用“教教材”的教学方法。在“教教材”的场合,教材自身是教学的目的。这种教学往往容易陷入灌输式教学。“用教材教”的场合,教材乃是作为学生的学习课题提示应当教授的事项(要素)时的手段或媒介。可以说,“用教材教”正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性格与功能。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思维活动、人格发展和知识习得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知识与思维是作为产物与过程相互结合的。知识是在思维中采取一定的形态表征的,知识借助思维而抽象化,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内化新知的场合,已知的知识成为构成要素。学生依靠他已知的知识,借助思维达于新的知识。因此,知识也是思维的一个条件。“学习的两个侧面——过程与结果、思考力的发展与知识习得——是辩证统一的”。再者,知识、信念、能力、技能,构成了多层次的相互关系。知识的习得是信念形成的前提,而坚固的信念将会从本质上影响知识的习得。一方面,知识习得与信念形成是以学生某种程度的智慧素质作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在知识习得与信念形成的过程中,智慧素质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人格形成的这种复杂过程中,知识是基本要素。

“用教材教”需要教师提高科学课程多方面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程潜能的智慧:哪些知识的学习可以超越知识本身的价值。在教师备课时要切实做到依据语文课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并让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新课程下对教师的要求。前面说到教学视屏《给予树》《长亭送别》《胡同文化》这些都是“用教材教”的典型例子。例如《给予树》板书课题、导入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词语教学—认字理解词、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中的人物事件、品味语言、拓展延伸到生活中,从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采用了语感教学。语感教学是指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自得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语感教学中,教师在言语作品深入对话、充分挖掘言语作品唤情点的基础上,要以情感性教学言语为主要手段,促使学生在浓郁的情感熏陶中提升语感能力,培育语感品质。这位老师抓住文章的唤情点,并品味几句重要的话语,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习文中金吉娅的美好品质,而且让学生在生活自主学习金吉娅的品质。这位老师把教材作为材料,与学生一起感受人间的爱,希望自己也做一位有爱之人,热心帮助他人。老师抓住“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三句话来品味。不但品味出了作者的情感,还品味出了金吉娅的善良,甚至品味出了人类的情感。文章着重在一个“情”,要是弄懂了情,弄通了情,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教材只是学习的材料,探究的是它对学生的人生、现实的生活、复杂的社会的指导作用,这才是“用教材教”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探求文章的本意。《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认识生字词、文章分层、段落大意、作者的思想情感、济南雪景图。这位老师就是“教教材”,这也是现今中小学许多教师的做法。肢解美女式的教学方式,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划分层次讲解,概括每层的中心大意,就像将一位美女的腿脚一个一个的卸下来。最后追溯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情感,就像这位老师说的这篇文章表现了老舍对济南的喜爱,以及对中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老舍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真正思想情感是怎么样的,我们大家都不知道,也许老舍先生本人也不是很清楚,真的有必要弄清老舍先生的真正情感吗?最近在某所高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师在讲解舒婷的《致橡树》时将舒婷本人请到了现场,讲完后那位老师请舒婷给予评价,当时诗人只是说了句话,并没有给予评价。话的意思应该是文章不是这样解读的,文章的意思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解释。现在不是有人提倡让作者出来说话吗?让作者本人来讲他们自己文章的意思,本人觉得真的没有必要,就算是把作者的本意弄准确了又有什么用呢?这不是教学的目的,不过也只是那些坚决拥护“教教材”的老师们才会去做的。不过这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现在中考高考未改革,在语文试题中一些明明是主观性的题目偏偏有固定的答案,而那些题目却又恰巧是关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的。因此,就会有老师去注重教材的原始意义,并坚持不懈的追求。最终导致“用教材教”这样一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无人问津。

篇3:语文课程教学收获反思总结

一、别出心裁巧读词

传统的老师拿着卡片,或在大屏幕上打出词语,学生或跟着老师读,或开火车读,或男女生赛读,或齐读。看上去方法多样,但低年级学生开始读词时还饶有兴趣,可越到后面注意力越不集中,对眼前的词语,对老师组织的形式失去兴趣,词语认读的效果自然不理想。

1、实物展示

案例小小超市来购物——《自选商场》教学片断

教室布置:

教室里摆着本课学习词语相关的商品。

谈话:小朋友,现在我们这儿便是自选商场了,这个自选商场的东西也不少。

教师出示标注汉语拼音的词语卡片:面包、牛奶、火腿肠、牙膏、毛巾、洗衣粉、铅笔、尺子、作业本

教师要求:哪组最快记住词语,便能拿下词卡作为提货单可以拿到相对应的商品。

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拼音认读词语,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最快记住词语,对小伙伴提醒什么?

反思:采用这种购物读词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提高读记词语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趣做游戏

案例动物朋友要回家——《识字4》教学片断

出示没有标拼音的词语: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分男女生认读词语。

打乱词语卡片顺序开火车认读:小组读、个人读

让每个学生认读手中的词卡。

游戏识字:老师读词,学生找词,找到的迅速举起来,比比谁找得快,找得对。

两个小朋友合作读词:一生读词,另一生找词。

把词语“送回家”,并读一读:认读写有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的词卡;这些动物郊游时迷了路,谁来把它们送回家;指名把卡片贴在图上。

反思:采用变换词序,把词语送“回家”等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读词,让学生读一读,认一认,找一找词语。可消除学生学习疲劳,既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二、别具一格巧学词

在词语教学要因词而异,因文而异,教给学生词语学习的方法。

1、比较区别

案例有水“漂”,有风“飘”——《纸船和风筝》教学片断

文中“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两句话中分别出现了表示动作的两个“piāo”,引导学生进行区分,成了我们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课件出示: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读读这两句话,边读边观察两个“piāo”的偏旁,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读完后,很快发现了“这两个字虽然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三点水的‘漂’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风字旁的‘飘’,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这一特点。通过比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发现的快乐,也从中体会到汉字特别是形声字的神奇。

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句子练说。

师:小朋友,你能学着用这两个不同的“piāo”来说一句话吗?

出示:“_____在水上漂呀漂。”

“_____在空中飘呀飘。”

孩子们举手回答:

生1:秋天来了,树叶像蝴蝶一样在空中飘呀飘。

生2:洁白的云朵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飘呀飘。

生3:鲜艳的国旗也空中飘呀飘。

生4:五颜六色的气球在天空中飘呀飘。

生5:下雪了,朵朵雪花在空中飘呀飘。

生6:暑假,我们去千岛湖坐竹排,那小竹排载着我们一家在水上漂呀漂。

生7:夏天的游泳池里,我抱着救生圈在水上漂呀漂。

反思: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字形或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如果我们老师只是机械地讲解,我想,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只能留下模糊的印象,在一段时间后,又会混淆不清。而通过以上比较辨析的方式,学生心里会逐步明晰所学词语精确的内涵,并在心里扎根。

2、巧借插图

案例插图精美、词语生动——《识字一》教学片断

在教学中,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

师:刚才,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春天到了,真美啊!

生:我看到鸟儿们在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唱歌。

师:再仔细观察一下,图中有些什么鸟?它们各自在干什么?

生:黄莺在唱歌,燕子在高兴地跳舞。

师:黄莺在唱歌,燕子在跳舞,小朋友们,这就叫——

相机出示词卡──莺歌燕舞,指名学生朗读词语。

师:图中的黄莺和燕子在唱歌时又是怎样的表情?你们能读出它们的快乐吗?(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教学“柳绿花红”、“冰雪融化”、“百花齐放”。三个词语的教学均按看图回答──出示词卡──以点到面地读──再看图──有感情地朗读的程序进行。

师:刚才小朋友看得真仔细,你还听到些什么?

生:我听到泉水丁丁冬冬在唱歌。

师:是的,这就叫——

出示词卡——泉水丁冬

师:泉水一边向前流动,一边在唱着什么?

生:春天到了,我们多快乐。

生:我们要回到大海妈妈的怀抱里去。

师:是啊,泉水唱得多欢,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小鸟们的欢叫声。

生:小鸟们在进行演唱比赛呢!

师:小鸟们唱的又是什么歌?

生:他们在唱:我们在春天里多开心呀!

生:它们唱的都是《春天的歌》。

……

师:许多鸟儿在唱歌,在叽叽喳喳地欢叫,这就是——百鸟争鸣。

指导学生齐读六个词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师: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表示动物们、植物们都醒了,这便是──出示词卡“万物复苏”,这也让我们感到──出示词卡“春回大地”。

师:小朋友们,这六个词语都是描写春天的,这么美的词语你能根据图画的意思把它们背诵下来吗?

教师一一点击画面,学生也立刻背出。

反思:以上这些词语很美,在每个词语的背后都可以描画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在教学中,我努力突破一般的按照课文顺序逐词教学的线性结构,力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从学生的“看”、“听”角度出发,充分借助和利用插图,让学生把词语还原成一幅幅生活的画面,丰富了词语的形象,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感知春天的美丽,感受词语的美,并在读中产生画面感。这样看似无序的8个描写春景的词语,从学生的所见到所听,再到整体,不仅体现了教学的逻辑,也顺应了学生情感升华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我们发现低年级的教材中精心编排的插图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插图,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使词语与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自然而真切地感悟到这些字词的意思。

三、别具匠心巧悟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世界里,使词语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可见,词语的理解能够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但词语的意思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借助多种感官参与身边的事物“悟”出来的。

1、发挥想象

案例葡萄的味道——《酸的和甜的》教学片断

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中的“迫不及待”一词,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手指黑板布置好的葡萄架)瞧瞧,绿油油的叶子中挂满了一串串又大又红的葡萄,上面还沾满了晶莹的露珠,让人看了不仅垂涎三尺呀!看着这么诱人的葡萄,小猴子,你想吃吗?

生1:想。

师:你呢?生2:我也想吃。

师:看你,只有一点点想吗?(生摇了摇头)那你是——

生1:很想很想。

生2:非常想非常想。

师:都这么想吃,你真想马上干什么?

生1:我真想马上爬到树上摘下一颗葡萄放到嘴里。

生2:我真想立刻尝尝葡萄的味道。

3:我真想像超人那样飞上去摘葡萄。

师:像你们刚才这样很想很想,等都不想等,课文中有个词叫——生:迫不及待。

师: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迫不及待的去做一些事。比如……

反思:我紧扣“迫不及待”一词,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引领发挥想象,走进“迫不及待”的意象世界,并与文中的主人共同呼吸,把干瘪枯燥的符号化作鲜明可感的形象,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小猴子当时想吃到葡萄的急切心情,再创设几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说,此时,“迫不及待”一词再也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抽象的汉字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嵌入了他们的心灵,达到了教学的轻松无痕的效果。

2、动作演示

案例展开翅膀飞一飞——《清澈的湖水》教学片断

出示句子:“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你觉得这些山石怎么样?(生读句子)

生:我觉得这些山石很有趣,他们像一只只小动物。

生:我很喜欢这些山石,他们就像活的一样。

师:是呀,多有趣的山石,谁能把自己喜欢的山石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句子。

生:老师,我有问题,什么叫“展翅欲飞”?

师:小朋友,这位同学边读书还边思考,提出了问题,什么是“展翅欲飞”呢?你们能做个动作来告诉他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这时,全体学生起立,只见有的学生煽动着翅膀在使劲地飞呀飞,有的轻轻地飞着,边扇还边离开位置“飞行”,这时,我发现我班的A同学张开“翅膀”,一动不动地站立着,于是,我马上将他请上了台。

师:咦,别的小朋友都在使劲飞,你为什么不飞呀?

生:“展翅欲飞”不是在飞,而是它刚刚想飞。

师:你从哪个字中知道是“刚想飞”?

生:“欲飞”,说明就要飞,但还没飞呢。

师:所以你把“翅膀”张开一动不动的。同学们,“欲”在字典中有这么几种意思,在这个词语中,你认为选哪一种?

我出示了“欲”的四种解释:1欲望;2想要,希望;3需要;4将要

生:我选第4种,“将要”。(学生的意见也一致)

师:那“展翅欲飞”在这儿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生:“展翅欲飞”是指展开翅膀将要飞。

师:将要飞,是不是已经在飞了。(学生纷纷摇头表示)

师:现在,再请你做做“展翅欲飞”的动作。

此时,学生纷纷展开翅膀,只见他们的“翅膀”一动不动地展开着,无一人在飞了。

篇4:语文课程教学收获反思总结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课堂

我们的教材有许多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催人泪下的故事。

例如一年级的诗歌《一株紫丁香》,二年级的诗歌《假如》,童话故事《纸船与风筝》,三年级的《掌声》《燕子专列》《路旁的橡树》,学习这些文章,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自己极富情感,总是要投入故事情节中,因为在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基点就是情感。我组织学生学习《假如》时,当学生读到“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让可怜的西西有一双好腿”时,我觉得学生并没有体会到西西的可怜,读得干巴巴的,于是我把西西引导成学生身边最要好的朋友,走进学生的生活:她得腿坏了,只能坐在窗户旁边,当你在外边快乐玩耍、奔跑时,她只能望着窗外发呆。学生听到这儿时,内心情感有了变化,读得让人心里酸酸的。尤其是杨伍呷同学,读得让人想流泪,也让同学们明白把爱给予每个需要帮助的人。我觉得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才能调动学生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孩子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在教学《纸船与风筝》时,我先创设了一幅漂亮的图画:有美丽的山间小溪,有剪纸小熊、小松鼠,还有各自的礼物,特别能体现出他们在一起快乐幸福的时光。当他们出现矛盾之后,我将小熊、小松鼠以及纸船和风筝等全取下来,学生立刻就体会到好朋友闹别扭之后,两个主人公多么寂寞与难过,有力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朗读得非常感人。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现实与文体的对话,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课堂学习中,我总是让学生充分讨论而且在汇报时有时让口语流利的学生说,有时让进步的汇报,有时让记录员汇报,我觉得,越多参与,讨论时思维才活跃,犹如一台机器,越运转会越灵活。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 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觉悟。有句广告词这样写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那么可以说,给孩子的舞台越大,他跳出的舞蹈就会越美。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给学生足够的大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无法想象。

我所带的这个班级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展“我教大家读诗歌”的活动,当读到《我们知道时》,我突发奇想让学生仿写,学生写出的句子非常好。再例如学习“未”与“末”这两个形近字时,以往学生很容易混淆。这一次我有意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想办法记一记。这时,王东同学说到:周末时间总是很短,所以“末”字下面一横短;“未”来对我们来说很长,所以下面一横长。

2 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利用好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就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曾经收集课外阅读资料,推荐给学生阅读《马小跳》,《男生、女生》及四大名著。另外,还要在恰当的时候运用课堂十几分钟的时间,利用好随文练笔进行训练。

去年学习完《赵州桥》后,文中有一个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为了更好的认识过渡句并且学会应用它。我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指导学生写一个小物件。要用上不但……而且……,学生们有的写洋娃娃、有的写小闹钟、有的写文具盒,都用上不但……而且……,用得恰当得体。有几个学生还当堂把自己的随文片段读给同学听。随后的期末测试中,许多同学在作文题中运用了过渡句。

四、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语文,学习语文。尤其是低段孩子的识字,我动员家长、孩子一起行动,在广告、报纸、电视等丰富的资源和环境中识字,发现语文,学习语文。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做个有心人,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五、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 把大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在学习写景的文章《珍珠泉》,我们如何让学生体验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呢?我课前引导学生收集了有关家乡美景的图片、文字资源,让每一个同学介绍家乡的美景。同学们充满自豪,尤其是裴蕊同学介绍家乡的邛海。海面宽阔,鱼儿成群,芦苇随风飘荡,常年吸引着多种水鸟来此生活。还有国家保护鸟类——白天鹅。美极了!饱含着她对家乡的赞美……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文章。既感悟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渗透爱的教育。

2 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师生共同去学习感悟之处,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时,随时带领学生感悟文章的美妙之处,练习自己的实际生活,感悟生活。如《掌声》学完之后,联系实际,你有过竞选班委的经历吗?你给予过别人掌声吗?学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谈谈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作者单位:四川喜德县教育局教研室)

篇5:语文课程教学收获反思总结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自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作文教学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真切感受的表达出来,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的语文能力,而且体现了他们的认识能力。

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新课标提出:“中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也说明了习作的外延是应该与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了习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这就要求老师在习作教学中去寻找,去挖掘生活的习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就是习作的来源。这样学生就有意识地留心生活并主动融入生活,即留心周围的一切,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比如我在习作教学课中,以课文要求习作的内容为基础,慢慢的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因为学生主动注意,亲身经历,所以有内容可说,写起来也觉得非常的容易。这就说明了在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生有内容可写,才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写作的材料来自于生活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开展课外活动,能使孩子们的“泉源丰盈”。重要的还是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去留意去表达。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尽可能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参观、课外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如: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到野生动物园烧烤活动。到了野生动物园,参观完动物园后,烧烤开始了,学生个个兴高采烈,忙的不亦乐乎,这可是他们头一次头一次野外烧烤啊!他们几人一组,想尽一切办法地把食品烤得色香味样样俱全,他们吃得津津有味,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回来后,我让他们以《快乐的烧烤》为题记录下了这次活动。学生作文里,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兴奋、快乐的感受。写作兴趣也会自然提高了。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可以大胆的引导学生去做,去写。这样学生们就会有事可做,有话可写,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从而让学生自主拟题,自主作文。

三、鼓励学生分享习作乐趣,学习修改习作,提高习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的词句。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只重视作前的指导,而轻视甚至忽视作后的讲评、修改。其实,讲评、修改也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要提

篇6: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反思一:朗读指导不到位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靠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在上学期的教学中,缺乏朗读指导,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没有朗读指导的设计。通过一学期的反思后,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

1、缺乏朗读技巧的指点。朗读的目的是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通过朗读来达到目的,应该要有朗读技巧运用的问题,比如说逻辑重音的处理等。学生对重音的处理也是五花八门。而老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默认了学生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势必得不到提高。

2、老师缺乏示范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老师的示范往往收效很快。但遗憾的是课堂里老师忽视了这点,几乎没有示范读,学生自然收效甚微了。

反思二:写作指导不够

作文是用文字或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方式,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创造力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用新方式表达新思想。它要求老师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础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写去中文来就难免空泛。细致的观察带来了学生具体的描写,不同角度的观察产生了不同的形象创造。想象是由当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过程。它是探索和创造的一把重要钥匙,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联想开始的。联想对排除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也是提高中文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从多角度有体裁上的、内容上的、主题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变换角度能导致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山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

当然,本学期教学也不乏闪光点:

一、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本学期充分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如上课时的小组内质疑解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让集体来解决;小组合作,让学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篇7: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反思

选择校本课程,着实让我头疼了一番。既要考虑自己的所长,还要考虑材料问题以及学生的兴趣。因为自己始终不知如何是好,领导便安排我和小武搭伴,开设《课本剧编演》这一课程。谁知不久,原创小武被分去了另一课程,我只好独挑大梁。所幸小武将自己收集的资料悉数给了我,让迷茫的我有了教学的思路。

第一堂课,我就想办法让孩子们喜欢上这门课,了解这门课。于是,我从孩子们熟悉的演员开始入手,让孩子们了解演员的演出离不开编剧、导演。好的演员往往会选择自己做导演,比如《泰濉氛獠康缬埃徐铮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而课本剧编演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做编剧、导演和演员。这样,孩子们对这门课既有了初步的.了解,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我结合例子讲解了课本剧的两种编法――读中学法和故事新编。而所谓的故事新编就是“玩穿越”,让古代的人来到现代,想象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孩子们被故事的趣味性吸引着。我从报纸上看到北京台叫停《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便给孩子们分析原因及此事对电视台、影视公司、广告商的利弊,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孩子们明白了好的演员离不开好的剧本,懂得了写好剧本的重要性。在讲解课本剧编演的基础知识时,为了使讲解不枯燥,我结合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2》,讲人物的出场、场景布置、道具的安排,孩子们听得饶有兴致。

本周,我结合《丑小鸭》这一课本剧,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熟悉剧本。然后给没参与的孩子们一个表现的机会,指导他们上台,对台词。孩子们投入的表演让我很感动。

接下来,我打算让孩子们再欣赏课本剧《小木偶的故事》,然后让他们选择《中彩那天》、《尊严》等先进行独自创作,再分小组合作修改、演出。

篇8: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反思

第一, 关于课程定位方面。现在, 有观点认为:语言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 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 语文活动就是一种生命活动。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 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 人们通过语文活动, 吸取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 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因此, 将大学语文课完全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课, 所以, 在教材的编写, 教学的设计上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笔者认为, 大学语文教育, 固然是一种特殊的语文活动, 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固然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但完全将其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课, 却有失偏颇。笔者虽然在这个领域工作的时间不长, 但关于其学科定位却有过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我认为, 大学语文课既不能讲成纯粹的工具课, 也不能为了所谓“人文素质”, 讲成文化课。大学语文从根本上说也属于语文这个大范畴, 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语文的基础特点, 对于一些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一定要讲清楚;二要有文学性, 使学生对这门课发生兴趣, 进而喜欢上这门课, 受到美的熏陶;三是要渗透进一些人文色彩。在这三条之中, 第一点是基础, 起决定性作用, 没有第一点其他都谈不上。第二点是保障, 如果一门课味同嚼蜡, 学生不喜欢听, 那也是白搭。第三点是执教者高屋建瓴的把握, 要求老师本人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然后渗透进教学中。从我的了解来看, 现在大学语文多由一些刚从大学毕业的老师讲授, 他们缺乏教学经验, 基础相对也不是十分扎实, 控制课堂的能力也有限, 所以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我认为, 像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 应该由富有经验的教师带掌舵, 给年轻教师一些示范, 大家一起讨论,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从教材着手解决问题固然也是一种途径, 但无论什么教材, 最重要的还是教师, 教师的素质, 教法等起作用, 希望担任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 以及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人士, 继续关注这个话题, 参与讨论, 进一步深化这个讨论, 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非讨论不可的地步了, 不讨论的话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还要继续在黑暗中摸索。大学语文不能继续高中语文的教学, 它不是一门高四语文, 它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的强化汉语及提升人文素质的通识教育课。

第二, 关于教法方面。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大致是按照教学要求按部就班地教学, 要求学生要掌握甚至背诵一些名篇。其实, 据我个人了解, 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愿意这样学的。现在的学生其实语文基础都比较一般, 甚至是重点本科大学的学生, 所以让他们到大学后继续学习那些所谓的优秀的文言文作品, 实在是达不到任何教学目的。所以作为大学语文的任课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慢慢培养他们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比如大学语文里有《再别康桥》这样一首诗,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的讲解, 先简单介绍了作家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然后就开始分析这首诗, 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等等, 这样的讲课应该是比较严谨了, 但是却没有任何感染力, 学生们在还没有爱上这首诗, 还没有被这首诗感染时, 却被迫学着如何欣赏这首诗, 多么可笑。其实一开始就应该从感性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而不是首先去分析诗歌有哪“三美”。

如果我是个学生, 我更多的希望老师介绍一下徐志摩本人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当我被深深吸引后, 我就迫且想学这首诗歌, 甚至不用老师的讲解我就已经能理解这首诗了。我想这样做的话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第三, 关于教学形式方面。教学形式的丰富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方法。

因为有高考的存在所以中学语文更加侧重学生的应试能力, 教学形式就显得单一化。大学语文教学由于没有升学压力, 所以教师的教学可以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如影视赏析、情景训练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我们还可以开现场辩论会, 举行演讲比赛。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是有实际用途的科目。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语文环境, 对大学语文教学亦十分重要。学生受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影响, 对大学语文课也往往少有兴趣, 因此,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是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用新知识去启发学生思考,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口头讨论、书面讨论, 把练习论辩口语和练习概括、品评、抒发感情的书面作业变成学生表达的需要, 彻底改变中学既定框架的拘囿, 让学生不吐不快, 喜欢写, 习惯写。

第四, 设置语文等级考试。在学校和社会上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 如同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 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也纳入考级制度, 从而有助于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语文素质的提高。

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 这是从外在形式上督促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实施这种形式的好处一是有利于确定一种语文学习的统一标准, 便于人们参照执行, 一是从硬性条件上约束人们的母语学习行为, 防止母语水平再度下滑局面的出现。当然, 如何操作这项措施, 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 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提出几点教学反思, 并从课程定位、教法、教学形式等方面对当今各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提出改革意见。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反思,改革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 (2005年12月06日第11版)

[2]、程华平《如何理解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华东师范大学

篇9:关于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反思的思考

关键词 语文 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1语文教学要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新课改教学要能够体现出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教学要具有一定的灵活度,能够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进行灵活教学。在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要把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时间让给学生使学生进行自由支配,进行自主学习,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比如,在教学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一课内容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在课堂上老师反复讲解,对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内容,教师的语言可能是优美的,但即使这样,这种课堂教学也是不成功的,原因是,教师把学生当作接纳知识的容器,把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既无法领略文章的意境,也难以感受到文章流动又整合的画面之美,学生更难真正领会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由衷的热爱之情。这种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我品读文章,引导学生通过读的方式,体味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欣赏和品读中就能够把文字转化为画面,学生对文章的领悟会更加深刻。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很重要的,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教学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有些做法是值得反思的。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很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而忽视语文的工具性,教学淡化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做是不对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对语文人文精神进行挖掘,也要重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有的教师认为进行基础知识教学是落后,过时的,这是不正确的。我们经常会看到,在语文课堂上,课堂气氛热烈,教学形式多样,但是听不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也看不到学生查字典,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度的揣摩品味的过程。学生不会积累,不会分析,不会欣赏,这样,课堂气氛热热闹闹的,学生实际上什么也没有掌握,许多学生连整句话都读不准,许多字不会写,作文中错字连篇,错句不断,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即使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很强,但学生不会表达,这也是没用的。因此,在新课改形式,下,语文教学要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教师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的基本能力,同时,把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真正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比如,在教学《春》一课内容时,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研究文章中的精妙语言,掌握相关的修辞手法,使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能不断积累知识,学会使用语言,学生的各种体验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这样,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3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并重

在语文教学学习中,我们提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被教师学生广泛认同的。在合作学习中,人人参与,组组互动、不断竞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碰撞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能够不断受到启迪,获得认知能力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成长极为有利。

但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很多老师过分强调合作学习的功用,无论什么内容都拿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在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不深的,认识是不够的,即使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认识也还是肤浅的、片面的。虽然,合作学习气氛热烈,但学生的收获却并不大,这样的教学是不成功的。作为教师要反思自己的课堂行为,要认识到语文课堂是不能缺少学生品读、领悟、玩味、思考这个独立思考的环节的,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这样,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探讨,学生的思维认识才能不断发展,情感体验才能不断丰富,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升。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改正,教师要不断研究新课改精神、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学行动中融入新课改精神,使学生通过学习,有效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发展自己的思维个性,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江永芹.反思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10.

[2] 蒋伟海.开展合作教学,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J].阅读与鉴赏(上旬), 2011.06.

篇10:《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反思1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以往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位都得不到体现。而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作为一名课改大潮中的新青年教师,面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课改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现将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总结如下: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必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殊不知,正因为我们过于追求知识的终极结果,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事实上,语文教学有其本质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同一问题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事物的感悟因人而异,对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响。但是,一个人的思维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不必像数学、物理那些理科的习题那样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倡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研究、讨论。比如说,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层次的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我们教师要有这个意识,并且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使这个意识得到充分落实。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但决不能局限于教材,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

(1)首创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源泉。

(2)求异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复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目标而寻找出新的具有独特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

(3)发散性原则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坚持以上原则,否则研究的同学会出现偏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勇气》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秒度时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教育理论上曾说到“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丛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反思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内翱翔,促使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体验语文教学的魅力,从而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主动地在合作中探究,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共享学习的快乐和收获。

一、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我们深知,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充满求知欲望的而又富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是教与学的主动参与者,是教师实现教学过程的协同者,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在心理上,他们需要教者的平等对待;在行动上,他们需要教者的引领和认可。当我们为人师者在课内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合理评价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绝对空前高涨的,而且是最有成效的。例如,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的第八至第十自然段时,就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想,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反复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此如一来:喜欢画画的同学就用简笔画把兄妹想象到的景象粗略地勾勒出来;想象丰富的同学就把《月光曲》描述的景象表述出来;善于表演的同学就互演角色,重现文本情境……在他们各施其才、各抒己见、各展其技的过程中,文本得到更有效的诠释,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共鸣油然而生。这样,通过引领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品、评、赏、画、想、演等互动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把自主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又能使其学得主动,学有所成。

二、赋予学生积极探究的环境

曼德勒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赋予学生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使他们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地积极探究、自主地合作学习。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总是看到教师板着脸孔上课,课堂氛围沉闷而缺乏灵动生气,师生情感紧张,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引下,“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凸现出来,教师的角色也从单一的“教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师生情感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更显得和谐而愉悦,课堂学习氛围渐趋浓厚,语文教学更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触动师生情感,达到教师、文本、学生三者和谐统一。

在认知感悟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氛围感受学习的成功喜悦。通过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积极思考,在思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与文本交融的感情,其情感价值取向也与之相辅相成。例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多媒体手段,透过悠美的音乐,引领学生欣赏迷人的张家界景色。在学生直观地领略了张家界迷人的人文景观基础上,启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里追寻张家界的迷人之处,表述自己对张家界的认识。这样张家界的奇山秀水、珍稀的动植物和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在学生的对话交流中自然地表露出来。由于教师的引领,学生在交流感悟中受到无限的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得到无限的张扬,他们探究文本内涵的主动性同时得到有效的调动,文与道的统一水到渠成。

学生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能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可能在语文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并提高其文学素养,语文教学的本真方得到有效的彰显。

三、搭建学生合作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是人,就得生活在不同的,或大或小的群体之中,总会不分时间,总是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机会,为他们搭建更好的合作学习的平台。例如,教学《小学英雄雨来》、《将相和》、《晏子使楚》等故事情节比较强的文章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创设情景让学生自找伙伴进行情境模拟表演,在表演中感受人物内在的情感世界,从而凸现人物形象,领略人物的高尚人格。因为在演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人体各种感观的投入参与,其合作意识在探讨中形成,合作的成功在互动中体验,学、演、玩、说相互交融,学生合作意识趋向成熟发展。除此之外,对于《购物讲价》《当小记者》《接待客人》等一系列的口语交际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通过创设“购物”“当小记者”“接待客人”等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演述,再现其“真实”的情境,感受其中模拟情境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意犹未尽之际,再激发学生“我想说”的情感,让学生把自己对活动中的感受如实地与同伴一起分享,再次感受合作的快乐和收获。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活动、合作创作、合作表演的技能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课堂的互动中落实,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得到有效的提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展示技能的平台,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情境中搭建的平台上尽情地发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因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主动地探究,愉快地合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文与道和谐发展的主要渠道,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师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特性,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反思3

最近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更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教学中,我们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学习策略。

篇11: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2006年9月福建全省实行高中新课程,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要想实现这种实质的转换,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思考,去表达。

2006级的高一新生,是在新课改的阳光下成长起来的,我们连江县的2006届初中毕业生在初中三年学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这套教材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与主动探究的精神。我有幸担任过两年的初中教学工作,对于这届的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相对旧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来说,这届学生的课堂反应敏捷,发言积极,在课堂组织的小组讨论中总能快速有效地得出结论,且思维活跃,常有个性化的见解,富于创造性。升入高中后,大部分的学生,把这种好习惯带入了高中课堂。

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然而问题却出现了。高中课程毕竟不同于初中课程。高中课程紧,教学任务重,课堂容量大,在实行新课程的同时还要考虑高考的压力,因此4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教师是必须充分利用的,否则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也不难理解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难有给学生自由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而一旦让学生自主探究,时间往往又难以控制,既定的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而学生又有这种要求,因此,这中间就形成了矛盾。

记得在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就遇到过类似的矛盾。这篇课文计划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二战与德国法西斯,我找了一些历史图片给学生看。德国法西斯那惨无人道的行为激起了学生的愤慨,再联系我们中华民族所承受的那一次类似的灾难——南京大屠杀,对于人性,对于战争,对于和平,学生有太多太多的想法要表达。在叫了几个学生表达看法之后,还有好几个学生举着手,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而接下来还要学习新闻写作的原则,还要赏析一些重要的句子,课堂时间不允许学生再表达下去了。在后来的赏析语句这个环节里面,也是同样的问题。后来,我只好换种形式,叫学生把他们的想法在笔记本表达出来,上交批阅。这样的解决方法虽然还算不错,但我想,如果课堂时间允许,再让学生好好表达,他们的思考会更深入一层,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的。毕竟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再通过课堂上的表达,才能真正的溶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去,成为他们语文素养中的一部分。

上一篇:西瓜日记下一篇:一束美丽的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