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

2024-06-16

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通用8篇)

篇1: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

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02-12-19已经阅读470次

杨开城

时常有些媒体设计人员和教师反映,教学设计理论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方面没能起到预想的作用,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理论本身确实包含有一些机械的成分,二是人们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理解是机械的。识别和消除那些机械的理解非常必要,它有益于教学设计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一、讨论的几个理论前提

本文中的观点基于下面几个理论前提和假设。

1.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考虑教学设计人们对现有教学设计理论的抱怨大都源于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学设计活动发生的频率、设计结果对学生的影响以及设计难度,都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为最。与从教学媒体的角度相比,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审视教学设计的理论,将更具广度和深度,所得的结论将会更具普遍意义。

2.学习是建构性的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态度的变化都源于学习者与外界的交互行为和内部的认知加工活动。学习者的这种内部认知加工的结果并非惟一,每个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结果都包含各自的特质成分。这种特质成分便是学习者对信息的独特理解和对技能的特定感悟。进而推之,教学不是通过传递内容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促使学习者与内容的交互以及与其他学习伙伴的人际交互来完成。学习者需要通过各种交互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理解。学习的建构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与教学是否支持学习的建构性无关。

3.理论应该能解释经验科学理论最重要的功能便是:解释、预测和控制。如果对所遇到的经验事实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那么理论将不成为理论,至少不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应该能够合理解释教学设计人员和教师的教学设计的经验和教学实施的经验。否则,我们有理由相信,理论本身有问题。

二、对教学设计理论的一些机械的理解

1.教学设计的分析活动和决策活动使用相同的原子论思想

原子论源于伽利略和牛顿所开创的科学主“义传统。①这种观点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要素构脉比如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要研究某个事物,只要研究清楚它的构成要素就可以了。原子论提倡用分解的方法来研究事物,对教学设计影响很大。

教学设计可以被概括为三种活动,教学分析活动、教学决策活动和教学设计的结果评价活动。②其中分析是决策和评价的基础和前提。而分析活动通常是以原子论为指导思想的,即要鉴别和分解出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教学分析活动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将知识和技能分类、将教育目的分解成为教学目标、鉴别出某种智慧技能的先决技能等等。教学设计理论有别于其他同类学科的最主要特征恐怕就是提供了教学分析的理论武器。

由于分析和决策两种活动的紧密相连,因而很多人都会误以为教学决策也应该是原子论的,因为将教学分析的结果作为实施教学决策的框架是那么的顺理成章。既然分析活动使我们看到了目标要素,那么为什么不可以。逐个击破勺从文献来看,大量的研究致力于如何完成单一目标的决策,比如,如何教授一个概念、如何教授一个规则、如何矫正某种行为等等。

实际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决策以达到的通常都是整合了多种目标成分的综合性的目标。如果以原子论思想为指导,为每个目标成分都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活动序列,那么教学将如此的冗长以至无法实施。实际中的做法可能是要么放弃某种被主观认为不重要的目标成分,要么放弃分析的结果,完全凭经验行事。

教学决策当然要以教学分析的结果作为科学依据,但教学分析首先并不是为了决策,更重要的是为了教学诊断。分析讲究分解,而决策贝1讲究综合和创新。而现有的教学理论尚没有提供如何为整合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的理论武器。

在实际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感到,有必要将教学目标的目标划分为两种类别:显式目标和隐式目标。这种划分是一种人为的划分,与目标本身的性质无关。显式目标需要以显式的教学活动来达成,而隐式目标则是在不知不觉中达成的。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显式目标是主线,好像我们只为达到显式目标而TRTf教学。隐式目标虽然也是我们必须达到的目标,但不会单独为了达至“隐式目标而设计某个教学活动序列。通常智慧技能、言语信息和动作技能被看作是显式目标,而认知策略和态度则被看作是隐式目标。因为如果设计得当,认知策略和态度完全可以在达成其他显式目标的过程中达成。

2.学习者分析只分析现状不分析根源和出现的条件任何一种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因此,学习者分析在教学分析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者分析通常包含两方面内容:学习者当前的状态(知识、技能和态度)和学习者的特征。学习者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构成了学习需要,学习需要便被认为是教学设计者所面临的教学问题了。

上述分析好像已经将教学问题界定清楚了。但我们却犯了一个严重的偷换概念的错误:用学习需要这个术语来代替教学问题而设计教学!换句话说,教学设计者眼中只有学习需要,而没有教学问题!

教学问题是由症状、根源和出现的条件三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而我们在为解决教学问题而制定教学策略时,虽然首先会受基本理论和教学观念的支配,但同时更直接地与形成问题的原因和出现的条件有关。而且相对来说,产生教学问题的根源对于正确决策要比现状这类信息更为重要。因此,只看到问题的表现症状,看不清楚问题出现的原因和条件,将无法清晰界定教学问题。

我们将教学问题分为两类,这两类教学问题的症状都表现为学习需要:一类是预期的问题,这种问题的消除不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根源便是没有经过教学!这种问题的解决是通过正常进度的教学来完成的;另一类问题是遗留的问题,即相应的教学活动已经完成,但学生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这类问题的界定是一种典型的教育诊断行为,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出现的条件。所以说,简单地利用学习需要代替教学问题很容易误导教学设计者只看到症状,而忽视原因和出现的条件。

3.学习者特征分析只分析个体与认知加工有关的特征重视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是为学习而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表现。教学设计者通常所关注的学习者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程度、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焦虑程度、学习风格、经验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等等。尤其是学习风格倍受重视,因为它被作为可适应性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

上述特征并没有涵盖学习者特征的全部。然而教学设计者可以这样辩解:教学设计将只关心对教学决策有支持作用的学习者特征!但是这种辩解无法解释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忽略了学习者在人际交流方面的特征!而人际交流,特别是以学习为目标的人际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非但是不可缺少的,而且也是发展学习者思维的重要手段。而缺少有关人际交流方面的特征,教学设计者和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活动的组织和控制将或多或少地失去理性。

4.将加涅提出的九种教学事件看作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程序:九段教学程序

加涅根据认知加工模型提出了九类支持学习者内部认知加工的外部教学事件,它们分别是:引起注意、告知学习者目标、刺激回忆先前的知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出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行为以及促进保持和迁移。由于这九类教学事件分别用来支持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操作,而这九种被支持的认知操作构成了完整的认知加工的过程,所以有人将这九种教学事件连接成为一种教学事件的序列,称之为九段教学程序。并且这个九段教学程序之所以被广泛接受不但是因为每种教学事件易于教师操作,而且有明显的理论基础。

然而将九种教学事件串连起来而看作是九段教学程序,会妨碍我们认识九种教学事件的真正意义所在。加涅所提出的九种外部教学事件的作用是支持和配合学习者的内部信息加工,而人的信息加工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内部加工的各种操作是在各种层次和内容上循环交叉的。因而支持内部信息加工的实际教学事件序列也将会是非线性的,不会表现出严格意义的流程和顺序。从这一点来说,将九种教学事件看作是一种教学程序便狭隘了。

实际上,加涅所提出的九种教学事件是一个教学事件的分类系统,而这个分类系统的重要意义是规定了教师所能做的事情的种类,而不是死板地规定了事件发生的流程。由于加涅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这个分类系统的,因此,九种教学事件并未能涵盖教学事件的全部,它忽略了诸如控制失败情绪、调整讨论节奏、管理学习时间等等非常重要的教学事件。

5.形成性评价活动是一种事后评价活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是教学设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调整设计方案的重要依据。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有两种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设计评价活动的主要形式。

对于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来说,形成性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是一种检验教学设计产品的价值的程序。通常来说,在将教学设计方案转化为教学媒体后,再将它试运行于实际教学情境中,观察实际教学效果,收集必要的数据,由此来评价该教学媒体产品的有效性和优势所在。

然而这种事后评价将不适用于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果是一节课的教学方案,而这个教学方案没有被试用的机会。因为我们不会让同一班的学生上两次完全相同内容的课而比较两种教学方案熟优熟劣,也不会相信对一个班级有效的教学方案也会对另一个班级一定同样有效。如果将课堂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看作是一种事后评价的话,势必会降低形成性评价对教学设计的调整作用。

将形成性评价看作是事后评价主要是受媒体理论的影响。事实上,课堂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事中评价。也就是说,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的评价是同时进行的。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边实施边评价的活动,它无法从教学实施活动中分离出来:而对教学方案的调整正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形成性评价实时进行的。因此,如果说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实施教学设计的评价行为、,那么便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活动)因为事后评价无法对过去的教学决策起到调整作用。

6.媒体选择只涉及类型不考虑实际产品几乎每本有关教学设计的教材和专著在讨论有关媒体选择时,都会罗列一些当时流行的各种类型的媒体以及它们的性能(特别是教学功能)差异,由此引申出一系列的选择媒体时所要考虑的要素。并且通常会引发出诸如哪种类型的媒体会更有效的讨论。比如:计算机比其它媒体会更有效吗?计算机可以代替其他媒体吗?一”。

这样的争论也许会有助于讨论者加深对媒体概念的理解,但对于教学设计者来说,上述讨论是在浪费时间。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不同类型的媒体必然会产生不同学习效果。学习效果的制约因素非常之多,而媒体类型所带来的影响恐怕最小。因为我们在讨论学习效果时,通常是指某个实际的媒体产品,而不仅仅是媒体类型本身。

当媒体处于被选择状态的时候,它已经不再是一种抽象的媒体,而是一种具体的教学产品了。媒体选择时所要考虑的全部要素都要针对这个具体的教学产品,而不能局限于媒体类型。比如,这个计算机软件能否准确呈现发动机的内部构造?这份材料是否包含学生所要检索的信息?当学生的程序出现编译错误时,这个软件可以根据错误信息指出错误的原因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才是媒体选择时所要设问的。

7.教学策略描述的是教师的活动

教学策略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被定义的: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这种抽象的定义会带来两种对立的理解。一种理解认为教学策略描述的是教师的活动,而另一种理解认为教学策略描述的是学生的活动。

既然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那么教学策略描述的便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其中学生的活动是核心,包括个体活动和群体活动,教师的活动要围绕学生的活动而展开;现代教学理论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群体活动。这里群体不是指把一群学生看成一个抽象的学生来设计他们的活动,而是指设计学生个体间的旨在完成学习目标的社会交往活动。

8.标准参照评价是教学设计所追求的教学评价手段

目标与评价是个逻辑的统一体,不应该分离讨论。评价的首要功能是验证是否达到目标。但对于教学来说,教学评价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功能是教学功能。学生通过教学评价来审视自己,对后续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

常见的教学评价手段包括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依据学习者之间的社会比较来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成就,必然有成功者和失败者,因此仅仅应该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而标准参照评价由于使用固定的标准来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成就,因而要比常模参照评价合理得多,可以在常规教学中使用。

然而标准参照评价并不是教学设计所追求的最理想的教学评价手段。教育所追求的真正价值并不是能力本身而是能力的变化,只有能力的变化才能体现发展。所以说,教学评价的对象应该是学生的能力变化,而不是学生的能力水平。

标准参照评价带来的问题是它对学习者的学习动力系统(情感、态度、动机、意志等等)构成严重的威胁。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很容易忽略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时间。在不同的初始能力的情况下,经过相同时间的相同待遇的教学,怎么会产生相同的能力水平呢?更糟糕的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好学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而学习困难学生将被无情地抛弃。使用标准参照评价只能对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做出评价,而不能对能力变化做出评价,因而标准参照考试失败者永远是失败者,这对于能力起点暂时低下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无疑是不公平的。学生可能因此形成不良的自我概念,丧失学习动力。

所以说,教学评价的最理想手段是基于进步的评价,而不是目前所称道的基于标准的评价。标准参照评价虽然比常模参照评价更具有人本精神,但仍不能准确表述我们的教育理想。只有进步参照评价才能真实地描述我们的教育理想,但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以及进步参照评价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要看评价什么,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9.将任务分析的结果等同于学习者惟一有效的学习路径

曾经有这样一种观点: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不需要任务分析了,因为任务分析背后的哲学依据是知识的客观主义。其实,知识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矛盾并不能否定任务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理论所提供的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任务分析的主要任务是鉴别学习者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先决技能及操作步骤。但这种鉴别完全反映了分析者本人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并不代表这种理解便是惟一正确的,也不能继而认为这种分析结果便是惟一有效的教学顺序。因为任务分析者通常是相应领域的专家,而学习者则是该领域的新手。新手对该领域的理解会与专家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新手完成某一特定的学习任务时所经历的步骤要相对混乱,所使用的技能也可能不准确,所消耗的时间要长一些。但新手所走的弯路恰恰是学习本身的一种自然的需要。

前面提到,分析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准确诊断。也就是说,有了先决技能及操作步骤的鉴别,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很准确地判断问题所在,是某种先决技能的缺失,还是操作步骤有误。这样才可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小结

课堂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便是诊断、决策和评价是与教学实施同时进行的。当然这并不能否定课前预设计(尤其是分析工作)的重要作用,它至少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诊断、决策活动提供有效的参考框架。课前的预设计并不是死板地规定课堂上的活动内容和顺序,而仅仅是一种活动安排的蓝图。课前的教学设计的结果并不是对教师的教的方案进行描述,而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案以及教师、学校所提供的对该学习方案进行支持(人际的、资源的等等)的描述。但课前教学设计不等于事无巨细的精确化)而是为胸有成竹的应变做准备。也就是说,真正的预设计是一种多种策略的准备,而不是一种策略的准备。而真正有效的决策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完成的。所以说,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不是一种静态设计的能力,而是一种动态设计的能力,是一种现场诊断和决策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与教学实施的能力是统一的,不是一种与之分立的能力,因而课堂教学设计更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的经验和直觉。只有将课堂教学设计看成是一种实时的动态设计过程,才能避免静态教学设计与动态教学实施的矛盾。

篇2: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

理论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前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并不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从学生本身、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学校的保障三个方面来不断完善,改变这种现状。

理论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系统地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有些从设计院校毕业的学生,甚至连“包豪斯”“工艺美术运动”“后现代主义”等这些词语都搞不清楚。当然,出现这种现象有很多客观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认识上的问题,是对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很多院校将自己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上,要求课程设置实践性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但是这并不是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忽略专业理论课程。旷课、打瞌睡、看小说、交头接耳等现象经常会在理论课程的课堂上出现。

笔者认为,影响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对理论课缺乏兴趣,认识不够。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知识都抱有极大的兴趣,但由于其理论水平、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理论课程往往设置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对于这两个年级的同学来讲,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没有认识到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是一种什么关系,也没有认识到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什么样的理论课程来奠定基础,所以不知道理论课程会对专业课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理论课丧失了兴趣,学习就会毫无目的可言,更谈不上方向和结果了。其次,教师授课方式有待改进。经常会有学生谈论某某老师的课上得好,某某老师的课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这也就说明学生对老师的授课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认识和兴趣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这门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态度。有些院校的理论课老师还固守着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从头念到尾,根本没有问题的引入、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没有教与学之间的穿插,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艺术设计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艺术理论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视野宽、观念活,较少条条框框,敢于冲破常规去大胆创造和表现新的内容和形式,思想倾向比较复杂,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要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正确的学习心理,必须首先从思想上使其认识到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理论课程主要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一方面,作为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态度端正了,自然而然会激发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老师的授课,充分调动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

另外,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正确的学习心理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关系。首先,学生应提高自身素养,充分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现在并不缺少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设计者,软件只是一种工具,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设计思维,素质全面的设计人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厚的理论知识,才可能用设计来表达人文思想,体现人文精神,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老师应激活课堂,勇于在教学上有所创新。加强引导需要老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讲课节奏,改善传统的授课方式。如:理论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可以将教材的内容“问题化”,让学生从问题的角度进行思考,对问题进行追问,梳理教材的来龙去脉,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理论思维的训练;教材的部分章节可以由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讨论,针对某一观点或现象展开讨论,并将各组的讨论结果在课堂进行交流,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具体的工艺美术作品或设计作品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作品的历史时期、创作背景、主要风格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新的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参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熟悉基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前沿动态,开阔眼界,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将乡土美术融入到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来,乡土美术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把乡土美术的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指导现代设计,在相关的章节展开讲述,可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

当然,学校的重视是理论课程良性循环的有力保障。作为学校和院系来讲,要保障理论课程的教学顺利进行,不能一味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而削减理论课程的必须课时。学校应该从师资建设、资料储备、硬件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

篇3: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

一、实践教学是提高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一)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由认识的根本目的决定的

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 只是把它空谈一阵, 束之高阁, 并不实行, 那么, 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 要想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必须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首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员从课堂中学习了理论知识, 但尚停留在抽象的理性认识阶段, 唯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认识其本质、规律, 真正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获得正确的知识。其次,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理论本身不能成为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规范、科学、系统的社会实践既可以检验理论知识, 又可以帮助学员构建正确的理论体系, 树立独立的思维品格。最后, 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实践。通过实践的检验, 可以发现理性认识的不足, 纠正理性认识的偏差, 使理性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

(二)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教育是实践教育的基础, 实践是理论的现实化和具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面向社会现实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 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 也是课堂理论教学真正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员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素养、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高雅的审美情趣。实现这些教育目标既需要理论引导, 又需要实践锻炼;既需要熏陶感染, 又需要比较鉴别, 既需要集体教育, 又需要个别指导。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最终要靠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结合。

(三)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培养新型合格军事人才的有效途径

军队院校以培养新型合格军事人才为己任。江泽民同志指出, 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要加强实践性内容的学习, 强化实践性教学, 根据任职需要, 把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政治理论课教学绝不是让学员去背诵原理、应付考试, 而是要让学员真正接受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使他们具有敏锐的政治鉴别能力, 较强的管理组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不能局限于学院式的说教, 而要结合学员的能力素质提高进行实践教学, 使其有机会把理论运用到与专业相关的感性实践中, 把普遍原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所谓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就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 培养学员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通过调研, 我们了解到, 目前多数院校政治课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并非想象的那么好。

(一) 对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

政治理论课是对军校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其中的实践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 但很多同志对此认识不够深刻。随着多数院校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 一些领导很支持专业课的实践教学, 对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从教学计划、财力、人力、物力上缺少足够支持, 上级机关检查了, 就突击一下, 不检查, 就听之任之;作为教员, 有的同志也存在重课堂、轻课外, 重理论、轻实践, 重说教、轻养成, 重教化、轻内化的现象, 把实践教学看做是出力不讨好的事。

(二) 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 一般院校所采用的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假期社会调查, 二是建立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三是教学录像、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参观展览、撰写课程论文等可以在校内开展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但形式仅仅是形式, 有的院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形式上可以说是丰富多彩, 花样不断翻新, 但究竟实际效果如何, 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 对学员能力有多大提高, 却未能予以更多的关注和认真的考评。

(三) 基本建设落后, 缺乏长效机制

此处的基本建设包括教员队伍和管理保障两个方面。目前院校的政治教员特别是青年教员学历普遍较高, 但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有部队任职经历的少, 有丰富社会阅历的少, 而教员要想上好实践教学课, 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巧外, 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这些都亟待加强。从管理保障上看, 实践教学缺乏规范的教学文件, 教学过程五花八门, 无论是时间安排还是内容选择, 都由教员自由发挥, 整个过程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和规范性。

三、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途径

要真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还必须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 使之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的因素是首要因素, 教员的水平和能力, 直接决定了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只能来源于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作为教员, 不能闭门造车, 要善于抓住机会, 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自我锻炼;作为院校, 要为教员创造条件, 组织教员进行社会调查, 全面贴近社会、了解社会, 达到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的目的, 还可以加强教员岗位培训, 定期开展实践教学经验交流和总结活动。

(二) 加强教学基地建设

院校应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及学员状况与驻地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农村开展广泛合作, 按照“命名挂牌、共建合作、示范建设、双向受益”的原则, 建设一批以经济社会发展典型、优秀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等为依托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以城市社区、农村、残疾人联合会、救助站、福利院等为依托的社会服务基地, 以图书馆、博物馆、文联、艺术家协会等为依托的素质教育基地。同时, 充分发挥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 将专业实践教学与政治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节约教学资源。

(三) 加强制度建设

课堂教学是学员学习的主要和基本的学习形式, 而实践教学又要安排相对充裕的时间, 两者在安排上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因此必须提出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 拟订关于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工作量核算、成果评价标准、成绩的考核办法、经费来源、人员安排、部门协调以及教学目的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制定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指南, 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四) 加强课程设计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实践教学能否有效开展, 课程设计本身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要把握的原则是:以理论为基础, 以实践为要点, 以能力为归宿。从内容上讲, 可以将实践教学区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内实践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实现。案例教学需要教员在课下准备富有教育意义的, 针对性强的案例交由学员预习, 上课时教员对所选案例提出问题, 并和学员共同讨论, 要求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论证, 提出自己的观点。情景模拟形式比较灵活, 可采用模拟法庭、模拟记者招待会等方式进行。课外实践目前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参观见习, 除此之外还可结合假期进行社会调查, 利用军人身份做好党的政策的宣传员, 由教员带队定期到农村组织政策、法律咨询活动等, 以锻炼学员的能力。

摘要:实践教学是提高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选择。目前, 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主要存在认识不到位, 重形式、轻实效, 基本建设落后等问题。要改进政治课实践教学, 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学基地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课程设计。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军队院校

参考文献

[1]申晓若.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5, (2) .

篇4: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134-02

Some Thinking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Multimedia Teaching//Luo Pingchao

Abstract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is the main army of the modern teaching means. This paper at first discusses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then has a further consideration on the influenc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ventually is seeking the effective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for improving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multimedia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ampus network

Author’s address Dezhou Vocation Technical College, Dezhou, Shandong, China 253034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环境。其中,多媒体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固然有它的理论基础,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有效、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 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是大脑的重要功能。美国学者凯恩夫妇阐明大脑所具有的无穷的学习能力,即探寻模式和做出估测的能力、记忆能力、学习的能力、无穷的创造能力等。然而要将这些潜在的学习能力转化为真实的、可支配的现实能力,除了需要对脑的功能与机制做更为深入的探索,还需要创设一种具有丰富刺激的、适应大脑的学习机理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徜徉在其中的大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各种潜能。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正是通过声音、图形、文字、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有机整合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挖掘大脑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多媒体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

2.1 激活教学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是教师“1支粉笔打天下”“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而多媒体教学新颖又灵活多样,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效果,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兴趣,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教学效果极佳,因为学习的吸引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兴趣的引导,产生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多媒体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启发诱导功能。如组织学生观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盛大辉宏的场面,催人奋进的音乐,波荡起伏的情节,使枯燥的概念、理论观点变得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丰富了教学载体,充实了课堂信息量,信息传递方式更加多样

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内容难以扩展,教学信息的传递只能用粉笔、黑板和语言这种较单一的方式进行,学生感性直观的认识不足,信息的获取很有限,影响学习效率。而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文字,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刺激,这有利于学生大量信息的获取,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发展学生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时,利用建党90周年纪念的大量视频和纪录片资料,在课堂讲授的同时,选择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的丰碑》《伟大的道路》《光辉的历程》中的部分内容,使学生对9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了直观清晰的认识。因而,使学生能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所观看的录像资料,总结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等结论,大大增强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自觉拥护和支持党政策和决策。

2.3 拓展了德育教育渠道,强化了教学效果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观点,更重要的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依据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德育素材,根据大学生认知特点,更好地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诚信遵纪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从而能够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如在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时,在课件中加入相关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介绍,并在看完后设问并交流:面对和谐社会这一时代潮流,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办?结合你的观察,请列举目前我们校园比较突出的不和谐现象,并提出解决的方案;你打算为建设和谐校园做些什么?等等。典型的片段剪辑、图片介绍、设问及交流,虽然只有很短时间,却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广泛共鸣思考,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课,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3.1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高素质教师

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驾驭者,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起到放映员的作用。面对学生,组织教学的同时,教师也需要控制教学内容和节奏,适时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用好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师应该既是所教课程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高水平制作和运用多媒体信息的能手,只有由教师自己根据教学的特点制作出的课件,才能真正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因此,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是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是完善的教学设施

实施多媒体课件教学,必须要有先进的信息处理和传送控制设施,主要有中央控制系统、投影仪、屏幕、功放、音响、视频展示台、影碟机、计算机及校园网等。要让学生有参与和互动的感受,还要有更多的附加设备,如大量教学课件、教学场所的挂图,因此,学校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充实完善教室的硬件设施。

3.3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适当选择设计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内容,应本着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的原则。首先是适当开发多媒体课件。每一专题都建立配套的课件,并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给学生直观感受。其次是建立典型案例资料库。每一模块,每一专题都有多个典型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与思考,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引申与探索,深入挖掘案例背后的思想与矛盾,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与人生,更好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最后是建立视频资料库。整合丰富多彩的有关道德、法律、人生、创业的影视资料,建立视频资料库,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资料,直击学生心灵,这样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4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应用多媒体教学需要考虑和谐的教学交往手段

积极建立平等、民主、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情感教育意义重大。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应与班级内外交往的环境和谐统一,强化师生间的教学交往和人际沟通,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同时也可促进教师的进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传统教学模式与先进教学技术手段的结合与应用,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总之,多媒体教学的有利手段只有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恰当利用到教学当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文莉.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中多媒体手段运用的准确性与实效性研究[J].世界桥:理论版.2011(5):97-99.

[2]张忠海,邱韵珊.多媒体教学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系[J].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8(4).

篇5:对法院工作的几点理论思考

当前,人民法院工作发展日新月异,科学发辰、创新改革、公正与效率等主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近年来法院工作的研究和思考,感到法院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对于推动法院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政治敏感性,树立大局意识,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指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总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法院工作之所以会取得新的发展,靠的是正确路线的指引,靠的是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靠的是全体干警同心同德、团结拼搏。离开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脱离了整个大局,法院各项工作就会一事无成。对法院来说,当前最大的政治就是与各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只有政治方向明确了,法院各项事业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要做到这一点,惟有提高人本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提高队伍的大局意识和政治素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服从服务于大局的发展需要。

二、思想大解放,是促进工作发展的大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论的新突破,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想实现工作的新突破、新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有思路才能有出路,思想大解放,工作才会有大发展。当然,提倡解放思想并不是要胡思乱想,鼓励真抓实干也并不代表盲目乱干,在解放思想的同时,还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必须符合思想道德、科学真理和法律规范三个条件,树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风险意识,才能实现法院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增强危机感,勇于克服面临的困难,是法院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新形势下,法院工作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人才兴院。上级的部署和发展规划,都需要有人来落实,所以说,加强人才培养和储备,是法院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拓宽服务领域。要把审理案件、调处矛盾与落实“司法为民”宗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延伸服务效果。三是充分开发利用精神资源。精神资源是一种无形资源,是一种可开发,潜力很大的资源,对精神资源的开发,挖掘和充分利用直接关系着工作的长期发展。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增强发展的危机感,并勇于克服面临的危机和困难,才能确保整体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不断更新,丰富知识,是增强驾驭全局能力的源动力。

读书使人进步,读书使人提高,读书能够实现自我超越,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是实现人类价值的尖端武器。满眼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识的贫穷,没有知识和才能是最大的忧虑,是最大的贫穷。知识的获取,靠的是学习,不管在什么环境条件下,不论千什么工作,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都是永无止境的。当前,加强法官的职业化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法官队伍,是新形势下对法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更新和丰富知识,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五、大胆改革,是永葆事业旺盛活力的根本。

创新意识是一种奋发进取、勇于开拓,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精神,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单位、一项工作也是这样。当前形势表明,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实行管理机制上的改革和深化,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要涉及到重大的体制突破,一些改革措施可能遇到观念、体制、人员素质等各方面的障碍。因此,在法院改革中,首先应坚持理念先行,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使改革定位更加准确。其次,要突出改革的重点,抓住人事制度、执行机制、队伍管理体制、审判管理机制等重点进行改革。

六,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是事业不断前进的可靠保障。

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问题,是关系到法院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毛泽东同志讲,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思想作风不过硬,后患无穷。业务不熟练,并不十分可怕,可以帮其提高,可怕的是政治思想水平不过硬,思想作风不好,个人本事越大给事业带来的负作用就越大,作为领导干部,思想素质建设必须放在第一位。实践表明,只有本着“品德好能干事,好人当中选能人”的用人标准,建立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领导骨干,法院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大步前进。

七、弘扬和发展法院文化,是深化规范管理,推动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之源。

优秀的法院文化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法院管理中的一只无形之手,今天的法院文化就是明天的法院管理,法院事业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下力气抓好法院文化建设。增强自律意识是实现法院规范化管理的根本途径,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是增强自律意识的内在力量源泉,这充分概括了法院文化与规范管理的内在联系。要通过建设优秀的法院

文化,不断提升规范化的管理理念,逐步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创建活动,提高干警的素质和能力,引导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使法院文化成为贯穿规范管理全过程的内在动力之源。

篇6:对建筑物沉降观测理论的几点思考

对建筑物沉降观测理论的几点思考

随着当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物由多层向高层发展,沉降物观测的应用也随之得到普及.沉降物观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沉降观测是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施工乃至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作,也是技术资料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不仅关系到建筑质量,更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但在日常施工或使用中,却往往被忽视.为此,根据工程建设经验,对建筑物沉降观测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积累,仅供同行们参考.

作 者:刘振和 作者单位:大庆筑安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大庆,1630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5)分类号:关键词:沉降观测 要求 问题 对策

篇7: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对话理论是关于引导人们如何遵循平等、互动等原则,通过话语交流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理论。它源自西方,具有平等、开放、互动、生成等内涵;它的引进与借鉴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空间。课改至今,对话理论已逐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所接受并付诸于实践。对话式教学理念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无限生机,极大程度激发了课堂的“能量”。但这种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时,如果操之过急、操作不当,很有可能走向极端、步入误区。如何正确而又恰当地把握好文本、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对话理论 影响

阅读教学历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同时它又是一直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2001年5月,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尚文教授在其文章中提出,语文教学活动“必然也应该是一种对话活动,必须实现向‘对话型’的转变”,自此拉开了“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研究序幕。而真正开始探究对话、试行“对话式”阅读教学,则是以2001年7—8月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为标志的。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这一新理念,有研究者认为,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对话,即“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一是阅读对话,即“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据此,我们可以说,“对话式”阅读教学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以对话为原则,在对话精神支配下读者(师生)与文本的主体间合理地“倾听”和合理地“言说”的动态的教学过程。

回顾我们过去的阅读教学,“传授式”是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而现在,“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出现,对于“传授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然不可否认,“传授式”存在了这么久,必然也是有它的合理性。然而,“对话式”在21世纪被提出,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是否意味着更大的价值呢?下面探究“对话式”阅读教学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的发展状况。

一.对话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认识

与“传授式”阅读教学不同,“对话式”阅读教学从阅读角度看是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在师生与文本的关系上就呈现出一种“我—你”的主体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文本作为一个与师生对话的主题,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而是与师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另一种意识。其实,任何文本都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具有空白和未定性。它的意义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它是在师生与文本的不断对话中产生的。在这种自由平等的对话中,师生不断向文本提问,而文本则不断地以自身世界的丰富性回答着提问,呈现、展开并改变、超越着师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认知;同时,文本也向师生提问,呼吁着师生创造性的回答。在“我—你”的对话中,“我”与“你”双方进行的就不再是知识的交换、信息的传递,而是意义的分享、灵魂的碰撞和精神的融通。“对话式”阅读教学正是将文本的历史视界与读者的阅读视界相融合,建构起一种既源于文本,又源于读者的新意义。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式”既注重对文本原意的理解,同时还强调读者参与的价值与作用。对于教师而言,则只是将教材和教参看成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文本”,而非“蓝本”,并将对教材和教参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的审视相结合,这样一来,“备课”的内涵也扩大了;对于学生而言,在阅读中的主观感受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保障,思维得到了发展,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对话中投入的就不只是一种认知方式,收获的也不只是一种知识或技能,他们投入的是把知识和技能都涵盖在内的一种精神,收获的同样是精神。“分析”仅仅是理性认识,而情感则是需要人去感受,用感情去理解的。回到了“我—你”的关系,就同时回到了文本言语的感性世界。“对话式”阅读教学提倡和采用的“感悟”,正是要使师生达到对文本的更深层意义上的“倾听”,并在这种“倾听”的基础上更好地“言说”。在这种条件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得到了落实。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可以看作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的具体解说。可见,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是形成和发展其“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传授式”阅读教学只能掌握语文知识与培养语文能力相比,对话式”阅读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同时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等等。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自发地学习如何对付迅速的变化,如何思维,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变得富有创造性;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总而言之,“对话式”阅读教学最终能够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一种多元化、高密度的交往过程,其间充盈着多种多样、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情境与交流关系,它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递,而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与“传授式”重结果轻过程相比,“对话式”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所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的动机、意向和态度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对话式”阅读教学正是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最终使其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对话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一)一味赏识,毫无立场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许多教师都对学生采取一种鼓励式的评价,“你真棒”、“你说得真好”、“你真了不起”等一些赏识性的话语是教师使用频率极高的课堂评价语言。当然,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无疑是正确的。而且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可是如果说为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而对学生的任何答案都不否定,看似民主,但其实是一种放任的态度。一味地赏识,对于学生来说未必是件好事,说不定反而成了“温柔陷阱”。就上述例子中的现象,其实就是教师对于新课标思想的一种误解。

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但“平等”并不是“相等”。教师是对话的倾听者和参与者,但更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这种引导对于学生会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时就应该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对于学生的正确观点或思维中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对于学生的错误结论或有违文本价值取向的认识,就应该及时引导、加以匡正。如果笔者是上述例子中的那位教师,则会对那位学生说:“你很会思考,这点很好,但你的观点老师不敢苟同。我想,如果你把这篇文章再多读几遍,好好品位一下那些描述彭德怀动作的词语,还有他与老饲养员之间的对话,或许会有所顿悟的。”以此将学生的“主观感受”进行引导,使之回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上来,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师的评价应该要符合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努力扬长避短,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驱动器”。

(二)无限生成,远离文本

由于“对话式”阅读教学强调意义的动态生成,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就过分夸大了“生成”的作用,盲目追求生成,认为“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把“动态生成”视为课堂精彩的主因或全部。当然,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的积极性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使课堂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但是强调生成,并不等于可以无限生成、任意生成。如果过分追求生成可能会造成教学的失控,使教学在“散乱的活跃”中失去了本该有的价值。

(三)无效讨论,目标不明

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 “对话”形式。对此,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有些教师就把“讨论”看成了一种流行趋势,以为这是学生课堂对话合作的最佳形式甚至是惟一形式,于是几乎每堂课必有“讨论”这一道风景,特别是小组讨论。仔细推敲一些“小组讨论”,它们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空空洞洞。究其原因,一是课的内容简单明了,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二是所设“论题”比较浅显,完全没有争辩的价值;三是学生有时还没有与文本充分对话,例如,有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在揭示课题后不久、学生对文本还没有深入阅读的情况下,就急于导出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当讨论的意见出现分歧时,甚至还鼓励学生之间开展辩论;到下课时便说:“这堂课大家积极讨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老师很满意。”在这种缺少对话前提的基础上开展的讨论,实际上也是没有多少教学价值的。在这样的课堂上,虽然气氛很热烈,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却落了空。

“讨论”,其实只是一种教学的方式,就其本身而言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看它是否需要,因为真正的讨论最终还是要围绕教学的目标,更好地实现教学的价值。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形式”,那这样的讨论只会是无效的讨论。

当然,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型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实际发展中存在这些问题也是难免的,因为语文教育问题原本就很是复杂,新的阅读教学理念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辨证和提升,而新的阅读教学方法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适应、普及的。关键是当问题出现之后,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在思想观念上加以反思,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进步,才能发展下去。真正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什么?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这片广阔神奇的语言天地中,与古人、今人、伟人、巨人,与自然、社会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在不断触摸言语的过程中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亲近自身;在含英咀华的同时形成对话世界的向往,对未知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对人性、人道、人情的自觉关注,进而内化为语文素养。这就是“对话式”的价值所在。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只有真正明确地把握了“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实质,才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进而更科学、更合理地进行阅读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的价值。参考书目:

(1)《语文教学对话论》 王尚文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2月

篇8: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国防教育,存在问题,建议

学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力量, 随着军事高科技的飞速发展, 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 是人才的较量。而这些人才的培养, 仅仅靠军队院校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依靠地方院校来培养。

1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2007年教育部、总政治部、总参谋部重新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军事理论课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就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来看,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 课时不足

就我校来说, 现在只有16课时, 未达到《大纲》要求的36课时,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学校对开设军事理论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思想上不够重视, 加之目标不明确, 使得军事理论课始终处于低层次阶段, 甚至有些人还认为, 地方高校搞点军事训练足矣, 没有必要开设军事理论课, 或是简单地开设一点军事理论课便已足矣, 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是因为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文件的规定, 才勉强把该课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 实际上并不重视它, 因而使得军事理论课的综合教育功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另一方面是当前高校公共课开设过多, 尤其是是大部分公共课集中在一年级开课, 学校为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时间安排, 不得不压缩军事理论课开课时间。

1.2 专业教师力量薄弱

首先是军事理论专业教师人数配置明显不足, 无法满足大学专业教学的师生比例配备和专业教学教师资质梯次的要求。部分学校的军事教研室挂在学校的武装部或其他部门之下, 无一名专业教师, 都是由兼职教师上课, 这样影响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即使有专业教师也是由部队转业的干部担当, 这些人有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 但讲课的能力有限, 还需要不断进修学习。

1.3 讲课的内容陈旧

由于以兼职教师承担军事理论课教学, 这些都对军事理论课程的研究不够, 又无长期进修培训的计划, 普遍存在着交流无方向, 进修无学校的现象。所以大部分教师备一次课用上好几年, 教学内容更新远远满后于现在变化莫测的国际形势和高科技军事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 对专职教师也存在着职称评定无针对军事理论教师的专业学科分类的问题, 造成专业教师队伍的职称普遍偏低。

2 规范高职高专院校军事理论教学, 提高课程建设的建议

由于以上的原因, 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 按照《大纲》要求规范教学常规, 将军事理论课成为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直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之一, 本人提出如下建议:

2.1 切实贯彻有关高校军事教学的法律法规

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和军事教学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等。只有对上述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才能建立严格的高职高专院校军事理论教学计划管理制度, 保障教学计划统一性和规范性, 并在学校教务部门得以认真贯彻执行。同时明确军事理论教研室的实体编制, 保证教学的基本必备条件。

2.2 加强军事理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建立军事教研室同时, 首先, 采取多种手段来配齐教学需要的军事理论课教师, 重视维护现有专兼职军事理论教师的稳定性, 保障军事理论课教师的利益和发展等, 从源头上确保军事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性。其次, 提升军事理论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有计划的提供教师进修、培训学习的机会,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丰富个人知识储备,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3 建立严格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计划及管理制度

根据《大纲》精神, 建全学校的军事理论教学计划, 把提高学生国防意识, 培养优良作风、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 加强组织纪律性, 促进综合素质提高, 为国防建设储备合格的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主要目。并制定完整的管理制度全程跟踪监督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 以保障计划的确实执行。

2.4 利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 要熟知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教学大纲对课程性质、建设、评价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教材使用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其次, 利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制作教学课件, 通过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方式, 使抽象的军事理论、现代化战争理论、高技术武器装备及信息化战争等教学内容更具体化, 静态的事物动态化, 内在的事物表象化, 复杂的演示简单化, 更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 使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 高职高专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应从国家安全、国防建设和国家人才培养需要的高度出发, 认真落实《大纲》精神, 提高从课程设置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建设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师资队伍的现代化, 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才能使军事理论教育全面、持续、协调发展。S

参考文献

[1]陈德钦, 王周仲, 邹晓芟.地方性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7 (3) .

[2]马文婷, 蒋琳.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 2008 (3) .

[3]罗朝辉.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探讨[J].学术论坛, 2007 (11) .

[4]教育部, 总参谋部, 总政治部.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Z].2007.

[5]丁晓昌, 张政文.军事理论教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企业项目管理实施与探讨论文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步行18里》优选备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