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用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04-20

对通用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共9篇)

篇1:对通用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通用技术教学方式的一些思考

黄绍诚

摘要:多媒体与分组教学已经成为通用技术教学中比较常见且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这两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和拓展,发掘它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劣,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成为更适应课堂、适应学生、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通用技术;多媒体 ;分组教学

正文:通用技术是近几年来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而新开设的普通高中必修课,对于这门新兴课程,教师不仅需要因材施教,更应该选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教师易教学,学生易接受的共赢。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适当、适量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可以较快建立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是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其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因此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通用技术乃至其它学科越来越常见的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的运用也证明了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合理性,但我认为作为通用技术教师,还是应该适当、适量运用多媒体。原因在于:

(一)多媒体中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容易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注意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重,很少有学生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尤其对于通用技术这门课程,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又吸引了他们全部的注意力,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会全部落在在观看多媒体内容上,从而失去对多媒体内容的深入思考。须知多媒体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引导,而在于引导之后的思考和深入探索。

(二)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内容多、播放快,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无法完全领悟。通用技术教师在选择、设计多媒体教学时,往往会融入全部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将细节完全呈现,这无疑也增加了教学篇幅。每节课的时间有限,那么为了将内容完全呈现,教师的教学速度与学生的接受速度势必拉开差距。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又存在课前不准备,课后不请教的坏习惯,尽管多媒体教学有优势,可离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一定差距。

(三)多媒体会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参与感,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过于依赖,容易出现教师播完即教完,学生看完即学会的错觉。

针对以上存在的三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恰当选择多媒体涵盖内容。网上资源包罗万象,适合通用技术教学的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对于这些资源还是应该合理选择,不能仅仅是为了丰富课堂,盲目选择一些吸引学生眼球的资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锦上添花,最重要的在于画龙点睛。要吸引学生,还要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让多媒体成为后期教学活动开展的良好铺垫。

(二)明确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地位。多媒体不应该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应牢牢把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主线,发挥教师与学生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用好多媒体这个工具。

(三)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对于多媒体,不能满足于播放、通读,而是要身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既要成为观众,也要成为导演,把握课堂的节奏。

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从通用技术这门课程诞生以来,许多教师为了使其发挥原本的意义探索了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其中我比较赞同的是分组教学方式,即将学生分成小组,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分组教学方式确实是比较适合课堂,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组内学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一些学生无法真正融入组内的讨论,沦为教学活动中的旁观者。教学活动面向的是每一个学生,只有共享教学成果,才能达到教学真正的目的。

(二)组间学生缺乏互动,积极性不高。通用技术的教学目标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缺乏互动就少了思维的碰撞,没有思维的碰撞就谈不上创造和探索,更谈不上达到通用技术教学的目标。

因此,我认为通用技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课堂气氛的塑造者,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分组教学的优越性,应该基于一定的教学激励,从增强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两方面入手。

提升学生的组内合作。让学生明确组员之间应该是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不是单一存在的个体。每位组员的身份都应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增强学生的组间竞争。通常一个课堂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之间的空间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小组之间的沟通距离。没有沟通和交流,不利于整个课堂的气氛营造,也不利于学生对课题的探讨。

作为教师,当然无法用物质作为激励手段,但可以因地制宜选取一些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非物质激励手段。例如,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各种教具,如绣花机、小型3D打印机,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鲜事物,如果能通过小组竞争,获得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摸索这些平常

接触不到的新鲜物件的机会,相信每个小组都会力争表现出色。

通用技术的存在和教学都有其特点,教师要善于发掘,牢牢地把握学科特点,努力将通用技术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融合,探索出最适合学生,最适合课堂,实用性、创新性、趣味性结合、甚至融合的教学方式,努力使通用技术课程成为学生所喜欢,并使其获得更多的学科知识和生活常识的实用学科,为学生适应未来科技化、多元化社会打好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钟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电话:*** 邮箱:hsc0436@163.com)

篇2:对通用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航空运输 通用航空

纵观世界,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社会需求,科技推广,人们对航空飞行器的运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且对通用航空发展的依赖和需求也更加迫切,更加强烈。随之,通用航空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尤其欧美发达国家已具备相当规模。

国际上一般把航空业按照用途分类,把航空分为军用航空和民用航空两大类。民用航空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公众服务的航班飞行,称运输航空;另一部分是除上述航班飞行之外的所有民用飞行活动,统称通用航空。通用航空涉及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包括企业和个人的公务飞行、教学飞行、空中观光、体育航空、工农业生产、城市治安、医疗救援、环境保护等等。我国《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第三条规定:“通用航空,是指除军事、警务、海关缉私飞行和公共航空运输飞行以外的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矿业、建筑业的作业飞行和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遥感测绘、教育训练、文化体育、旅游观光等方面的飞行活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通用航空的范畴极为广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在世界通用航空发展趋势的驱动下,我国通用航空发展也在应运而生,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通用航空发展的队伍中,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发展通用航空的必要性

1.通用航空在发达国家的蓬勃发展,也预示我国通用航空发展势在必行。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通用航空整体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据权威部门公布,现在全球通用飞机约有34万架,直接提供了专业性的工业航空、农业航空、应急救援、空中巡逻、空中游览、飞行培训和公务飞行等活动。其中,仅美国就有约22.2万架,占全球通用航空飞机的70%左右,每年飞行时间超过2800万小时,有供通用航空器使用的机场、直升机起降机场17500个。加拿大约有3.1万架通用航空飞机,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等国拥有的通用航空飞机也都在1万架以上。通用航空能够在这些国家得到蓬勃发展,既与这些国家旺盛的通用航空需求有关,也与政府对通用航空大力实行扶持政策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经济诸多领域取得突飞猛进发展,但通用航空事业严重滞后改革开放步伐,尤其从近年来抢险救灾、工业勘探、农业作业、休闲飞行等方面的需求情况看,显得更加迫切。截至底,我国通用航空器拥有总数898架,机场70个,通用航空飞行员约3076人左右,从绝对数看,都远远落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人口占全球人口1∕5,而通用飞机占有量不到1∕400,从中,一方面由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用航也属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我国对通用航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据有关专业机构预测,中国通用航空事业将迎来一个急速发展阶段,未来十年中国通用飞机的需求总价值将达到155亿美元。

2.通用航空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通用航空是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有力工具。因为通用航空本身就是一个链条庞大的产业,直接涉及投资、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涉及制造、维修、营销、服务等多种领域。

从航空业看,据牛津研究院有关航空业发展促进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航空运输业可直接提供550万个就业机会,并创造4250亿美元的国民收入。航空业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制药业、纸坊业的1.5倍,是汽车制造业的1.3倍。航空业及供应链上的其他(比如旅游业)航空业相关的附属产业总共能够提供3300万个就业机会,并创造1.5万亿美元的生产总值。如果把它当做一个国家来排名,他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位于意大利和西班牙之间,即第八位。就是这样的经济数据,全球只有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源于航空业。所以在当今中国,以GDP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以节能减排为重要原则的社会里,发展航空业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理想的选择之一。

再谈通用航空,国际经验表明,通用航空产业投入产出比为1:10,就业带动比为1:12。现在美国通用航空产业一年的产值为1500亿美元,提供了126.5万个就业岗位,通用航空对美国的经济贡献为1500亿美元,超过当年GDP的1%。但是中国一年的产值仅17.9亿元人民币,提供就业岗位仅8000多个。所以说,加快通用航空发展步伐,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

3.通用航空发展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航空业市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运量又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之间的航线。而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是在许多小城市、偏僻地区或交通不便地区开拓通用航空市场。发展通用航空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诸如新材料、电子、通信、能源等一系列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用航空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危。

目前,我国除航空运输外,包括在电力建设、海洋探测、国家防沙漠化与抢险救灾、公路救援等方方面面对通用航空需求非常广泛。据有关部门公布,前几年,我国每年在公路上的死亡人数在10万左右。近年来,通过严格治理,这个数字已经明显下降,但仍然每年有8万人在公路上死亡。试想,如果有通用航空飞机及时救援,相当一部分人的生命是可以保住的,也就是说上述数字是可以大幅下降的。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航空救援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救援阶段共出动飞机约428架,实施抗灾救援飞行8277架次,转运和空头救灾物资22543吨,转运伤员和灾民66728人次,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在许多重要环节暴露出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如:救援装备太少,救援机型不配套,等等。

2月25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召开了“航空救灾救援体系建设高级论坛”,来自全国各界的100多位院士和专家出席了会议,就如何提高航空抗灾救援能力和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尽快建设“军民融合、平灾结合”的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心系群众安危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安国利民的重大战略举措

4.通用航空发展具有潜在的军事价值,是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通用航空具有准军事性质,可随时服从国家军事部门的调遣或完全转为战时军事体系中。以美国为例,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国政府征用的民用飞机向海湾地区运送了大量人员和物资,分别占总数的2/3和1/4。美国发达的通用航空也为可能的战争储备了大量准军事飞行人员。不妨我们再看看以色列,通用航空发展给其带来的国家利益。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军致使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经营10余年,耗资20亿美元的防空体系毁于一旦,而以色列仅损失飞机10架,其中无人驾驶飞机和直升机6架。本应该是一场激烈的交火,却出现了如此的一边倒,这是为什么?

篇3:对通用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精选案例, 深入分析, 实现举一反三

课堂中的案例不在于多, 而在于对案例的分析是否到位, 教师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让学生透过案例的表面信息看到隐藏在案例之中的原理、思想方法甚至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 必修1“技术的性质”中“技术的创新性”一节, 课本选择了瓦特蒸汽机的案例说明技术发明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并以此引导学生分析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 为了能将“技术的创新性”这一知识点讲透, 部分教师除了对瓦特蒸汽机的案例中从塞维利的抽水蒸汽机到纽可门的活塞蒸汽机再到瓦特的单向蒸汽机、旋转式蒸汽机、双向作用蒸汽机、调速蒸汽机等依次详细分析之外, 还增加了诸如汽车、冰箱、电话等的技术创新的案例, 显得多且杂,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介绍技术的创新, 这些案例都是围绕这一知识点展开的, 没有必要在一节课中将这么多案例进行堆砌。

二、贴近生活,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案例选择还应考虑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熟悉程度,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 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 再通过对这类源于生活的案例进行分析, 使案例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例如, 必修1“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的“发现问题明确问题”一节, 通过发现日常生活中儿童户外活动玩累了需要小板凳这一案例, 激发学生兴趣,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设计。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 学生对设计制作小板凳的积极性并不高, 甚至有学生提出随着城市建设的完善, 现在的公园、广场等户外活动场所的坐椅比较多, 供市民休息的场所也较为丰富, 没有必要在外出时又要带小板凳又要抱小孩的, 这时再让学生继续进行“小板凳的设计”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笔者对这一案例进行了调整, 选择了市民参观上海世博会、常州园博园等时排队等待的照片, 让学生对小板凳的必要性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激发了其进行小板凳特别是便携式小板凳的设计与制作欲望。

必修2“系统与设计”中“系统优化”一节, 课本选择了“农作物种植系统的优化———农业间作套种”案例, 由于学生对农业种植过程中的间作、套种等不太熟悉, 所以笔者选择了学生较为熟悉的学校比赛项目的优化这一案例, 让学生对一年一度的校篮球赛设计活动计划进行探究活动。再如, 选修部分“现代农业技术”模块中有六个专题“绿色食品”“品种资源的和引进”“无土栽培”“营养与饲料”“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农副产品的营销”, 这六个专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绿色食品”“无土栽培”“农副产品的营销”三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专题进行介绍, 并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丁堰森果农庄”开展参观、调查研究等学习活动, 将课堂案例教学直接整合到校外实习基地的参观研究中, 我们借助“丁堰桑果农庄”中的葡萄基地, 开发了学生感兴趣的“葡萄酒制作技术”这一样校本化的研究课题。这样的案例源于学生的生活, 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与时俱进, 反映先进技术, 体现地方特色

案例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情, 因此,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案例, 在原有的案例基础上与时俱进, 将现代的先进技术融合到案例中, 将地方特色的案例整合到教学设计中。例如, 必修1“技术的价值”中通过爱迪生的故事介绍了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发展, 使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到提高、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虽然, 学生对爱迪生的故事较为熟悉, 但将爱迪生的故事与技术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提高联系起来就有点难了, 笔者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将爱迪生的故事替换成了当下学生较为熟悉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故事, 这样学生对“技术可以发展人, 并实现自我价值”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再如“技术的未来”一节介绍了“无线家庭”一天的“无线生活”、爱因斯坦的《告后人书》、月球城市等案例, 笔者通过“苹果眼中的未来世界”和“微软的未来畅想”两则视频案例将学生带入了充满希望的未来世界, 而两个资料中的许多技术都是现在已经实现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就能实现的先进技术。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通用技术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精选恰当的案例, 并运用案例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以提高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热情, 使学生对技术与设计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和深入, 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篇4:谈谈通用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通用技术 设计 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课程具有通识性,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年的教学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见解,伴随课改的不断深入,重新审视前几年的教学已经感觉到危机四伏,在危机感面前迫使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不断充实与完善,现成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学生又具有校本特色的模式与思路。通过这几年的勤奋教学和不断的总结,现在就通用技术课程与教学略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重新审视技术课程

通用技术在本课程中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与通用性的并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对广大学生的发展具有迁移价值的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学科。它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劳技课和综合实践课,通用技术的内容既与生产劳动、综合实践相关联,但又不局限于劳动与实践,而非劳动意义上的技术。如:电子技术、医疗技术、种植技术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吃喝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技术都是当代人必须了解的技术,都需要具备的知识。如今这个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已经不存在了,,大多数的人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上科技进步,时代发展,我们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学习手段的多样化,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我们的课堂,学习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是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也时常会做出“低技术”或“无技术”的动作与行为,比如:微波炉的使用,不能够将金属容器以及带有金属边的瓷器放入其中加热,带壳的物体需破壳后再加热,有些同学将密封的饮料放入其中加热就容易引起事故。有的同学家里买的高压锅,只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流程去做,你就会变得很安全,如果不按照操作流程去做,不按照技术规范去做,就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其实所有的这些都和技术素养有关系,通用技术课程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正确的技术观与价值观。

二、了解技术与“设计”思想

通用技术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并非专业技术,是指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联系、常常采用或涉及到的技术,并非一讲到技术就是指系统、复杂的技术。而我们讲的通用技术是只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检验或感受其中的一部分就达到目的了。通用技术是《技术与设计》系列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面会讲到一些知识,如:系统、稳定性、流程、控制等概念,但更重要的是设计的思想。通用技术不是职业的技术,它不面向某个具体的职业,但是它会涉及到一些职业的内容,有些老师认为,通用技术主要内容就是技术与设计,就认为这门课程是为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设计师而开设的,其实这种理解是狭隘的、片面的。我承认不可能每位高中生都能当工程师或设计师,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生活、工作。将来我们从事某项工作,策划某项活动时,我们其实都是在“设计”。将来我们还要“设计”活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其实我们不是工程师、设计师,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不在进行着各类设计,通用技术上面的设计侧重于技术层面的设计,所以,我们要通过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设计的目的、原则及其设计理念,让设计扩展辐射到各行各业,渗透到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各个角落。

设计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过程,设计是带有创造性的活动,具有原创性。江泽民主席提出“创新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现在的高中生他们的想象力、逻辑能力都达到一定的高度,现在正是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大好时机。以通用技术课程为载体,让学生经历设计的全过程,设计的灵魂就是创新。让学生在设计中创新,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能够满足部分需求,这种需求最终能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满足,就要看设计过程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通用技术就是要求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去观察、研究、解决具体的问题,让学生现成良好的技术思想及其价值观,使其终身受用。

三、技术素养的培养

现阶段,由于通用技术课程起步比较晚,加上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都是其他专业教师轉行过来的,连教师自己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解读都不太清楚,这就需要作为我们通用技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技术修养。(1)上这门学科之前需要吃透教材,多研读其他与之相关的书籍,多掌握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2)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加强新课程理念的树立、知识、能力结构的培养,只有教师本身的技术素养得以提高,才能更好的教授于学生。至于技术课堂中的试验,由于受器材、场地的制约,试验课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试验常常是草草收兵,学生很难体会技术试验的全过程,学生难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以真正的体会,最终难以达到提升学生技术素养的目的。我认为技术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系统客观的分析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操作的可行性、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标,通过技术试验进行合理的取舍,最终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篇5:对通用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九江六中  程小娟

内容摘要:现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课程屡见不鲜,笔者也曾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尝试,本文以我设计过的《聚落》、《澳大利亚》、《黄河》、《长江》等学科整合教学为例,对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初中地理教学的若干问题思考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地理教学  资源库

正文:

伴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而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广泛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决定了信息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如何用好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其作用,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学过程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知识交流的载体。为此我构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辅以大量资料集合和信息交流工具的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同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意义建构→综合评价”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获取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在老师的主导控制下,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协作交流去获取知识。

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中,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将一些地区的气候资料变成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展示这些地区相应的民居景观图及简介),然后提出问题:“请说出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和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索,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接着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达成对这一问题的共识,再到全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发言或通过网络平台演示),得出结论,实现意义建构(总结出民居与当地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课后再利用平台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评估,可以师生共同进行(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创新意识;合作交流;利用已有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

二、要善于借鉴、积累与创新,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

地理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因此需要建设与我们地理教学有关的教学资源库,其不仅包括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还应包括大量的文字材料。多媒体素材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直接刺激,但其容量有限,制作困难,且所耗的存储空间大;而文字材料却能弥补这些不足,同时通过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选取、分析、综合,也能够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我在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过程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借鉴。地理多媒体教学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互联网上这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几乎包括了地理学科的各个章节,种类也五花八门。因此我在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或设计课堂整合案例时,总要在互联网中进行搜索,大量浏览并借鉴,其中的很多素材、资料都可以直接使用,而且在浏览、借鉴的同时,也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带来新的启示。我最近上的八年级地理上册《长江的开发》一课,其中大量的资源都来源于互联网,而且通过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的教案,使我在课件的设计上大量运用了九江长江段以及九江98抗洪的图片,这些在实际的上课中不仅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离自己更近、更亲切,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做出的回答也更有创意,令人惊讶。

其次,多积累、善管理。互联网上的资源经筛选可作资源库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靠平时的积累,扫描的图片、录制的影像和声音、撰写的论文、报纸杂志上的文摘和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都是资源库的范畴,只要平时稍加留心,资源无处不在。资料多了,管理时就要注意分门别类,我在管理资料时就分了课件、图片、影片、声音、论文和文摘六个大类,大类中资料多的再按年级、课程或制作时间分小类,这样管理更规范,查找、使用也更方便。我在上《黄河的治理》一课时,发现平时积累的我校和其他学校教师制作的关于黄河的课件非常多,在对它们进行重组、再加工后,就很轻松地完成了该课的整合设计,可见平时积累的重要。

第三,要善于创新。在建设资源库的过程中,不但要借鉴、积累,还要在思想和方法上敢于创新,让资源库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我在建设资源库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对于自制的课件必定配有相应的电子教案或整合案例文字材料,以便以后使用;二、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大量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请他们提出建议或参与,这不仅实现了多学科间的资源共享,而且使很多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三、吸收了部分学生制作的作品(电脑图画、动画、电子报刊、科技小论文等)进入资源库,让资源来源于学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整合教学最迫切解决的两个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组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其个人素质的组成,培养起来不是一日一科之功;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考老师的多方引导、多年积累建立。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将使整合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地理的教学质量。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相互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我认为:学生要想上好信息技术整合课,首先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也讲究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其学习生活相结合,例如制作课程表、制作个人网页等,但由于学习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结合稍显牵强,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如果能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群策群力,设计一些既符合技能要求,又与各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来岂不一举两得。我在上七年级地理下册《澳大利亚》一课时,课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在互联网上搜索与澳大利亚相关的知识材料,而后与信息技术教师联系,让他简单介绍以下网络搜索的知识,使学生的搜索更有针对性,这个建议不仅信息技术教师乐于接受,学生也非常配合,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对信息的搜索、整理和加工,更加丰富了课本原有知识,一些枯燥的理论和概念变得生动直观起来,也更易于学生接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时之功,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课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帮助,但也要注意教师的自身修养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视野宽、快速进行时空交换、多种媒体给学生的视听带来全方位冲击等特点, 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引导他们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让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获得自信,建立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教师的作用被弱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交流被忽略,为此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能够运用精妙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对知识进行归纳;能够为教学、为学生设计更多精彩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能够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之间的交流和谐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篇6:对通用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225253] 江都市武坚中学刘志刚

摘 要:

关键词:

目前,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这门新兴的学科,大家比较关注课程教材建设、考核评价研究等方面,而对于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相对要弱一些。不少教师以为评价就是考核或测验。事实上,评价与考核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指导思想上,评价的主要目标是改进或建议,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在方法和技术上,评价不只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主体上,评价的主体不仅是学生个体,而且可以是教师个体或群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等;在对象和范围上,评价从知识掌握程度检查,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包括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教学评价方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设计总体目标:一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结构的形成、基本能力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形成。二是通过知情交融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三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喜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以上的评价作用与目标,我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了以下评价方式。

一、完成规定作业,考核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能力。

上机方式考核就是采用一人一机,学生按照规定运行考核程序,按规定时间完成考核内容,内容分基础题和操作题,答卷完毕后提交服务器,由服务器自动阅卷评估学生成绩。如果不能完成自动评卷,也可以运用人工分发练习题,完成后提交FTP服务器,人工进行评析的方式进行。这种考核方式本身就是对学生操作水平的一次检验,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既考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又体现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考核的现代性。

二、开展自制电子作品展示,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的特点,要求教师不应过多地注重所学知识的对与错,多与少,而应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例如在完成 Word模块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以春节或圣诞节为内容,并加以简单的文字表达制作一幅广告宣传画。对此,学生纷纷开动脑筋,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是西方文化的文明节日”等为标题,加上文字说明和相关图片,有的图片是学生自己用画图软件制作的。这一做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巩固了Word基础知识。

三、发扬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一般只限于课堂上,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代表他的全部,而且一个教师面对的通常是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各具特色,仅凭课堂上的接触是无法全方面地了解他们各自的学习风格和心理品质的。因此,由于师生交往的限制,教师往往不能全方位地去评价每一个学生。同学之间相处最多,平时学在一起,玩在一起,相互间的了解也就更加的深刻。如果让学生自己、其他同学都参与到评价中来,成为评价的主体,使得评价主体多元化,则评价会更真实有效,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四、注意过程,观察结果,形成评价方式多元化。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比较多,“以成绩论英雄”、“一考定终生”的评

价方式已不适合,我们应关注学生平时的点滴进步。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期开始时每人建立一个自己的文件夹,命名为“成长历程”。以后学生每次在实践中的作品、心得及自我评价都保存在“成长历程”文件夹下,并标注出每个作品的完成日期。这样,文件夹的内容就可以客观形象地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问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

当然,活动与评价是分不开的。将多元评价引入教学过程,可有助于活动的开展。从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单元活动开始时就应明确评价标准,以保公正;活动过程中应随时记录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对自己的反思,促进自我转变;活动后,进行评价式的总结与反思,从而整理出过程总结与改进计划。所以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他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对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遵循了以下原则。

“公平原则”。我在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过程中遵循了“公平原则”。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知识后一般由学生开始上机操作,不管是谁,只要完成操作,就可以给自己打满分。

“优先原则”。我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学生开始上机操作,只要按要求完成了操作,就可以自己打满分。同时对完成得又好又快的学生,在评价表中“表扬”一项加分。用于激励计算机能力强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互帮原则”。我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有的学生完成操作有困难,提倡互相帮助,对被帮助的学生,如果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同样可以得满分,帮助的学生经被帮助学生同意,可以在评价表中“帮助”一项加分。互相帮助,互助互利。这个原则调动了后进学生和先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现实原则”。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的整个过程,都要求根据当堂现实的学习情况来进行自我评价,不允许当堂不评课后补评。

“诚信原则”。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整个过程,虽然是当堂自我评价,学生也可以互相监督,但是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实事求是,不要虚报成绩。

“全面原则”。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整个过程,不仅对每一项计算机操作进行评价,学生每一堂课结束前对自己的本堂课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进行自评。

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评价的改进,初步实践了“评价的核心目的为改善过程”的思想,在新的评价的实践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新型的评价思想理念能使学生学习产生动力,效果明显。在旧有的评价活动中后进的学生,在计算机课堂上,学习是那样的被动,如果教师辅导不到自己,看着别人操作成功,而自己不会,心理负担多么的沉重!再看现在,课堂上老师一说“完成的同学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话音未落只见后进的同学积极的招手,呼唤着请求帮助,先进的同学积极热情的奔过来指点、帮助„„课堂上充满了学习的气氛

参考文献:

篇7: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张家港市东莱小学

黄利锋

目前,劳动与技术教育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之一,既体现了国家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视,也为这门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认真学习《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觉得纲要阐述的课程理念很富有人性化,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力求在技术学习与学生品质发展间找平衡。但真正要把这先进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发展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了些思考。

一、成立指导团队

要在学校中正常开设开好劳动与技术课程,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热情参与。首先是物质保障,建立一个劳技专用教室,设施要完全按照纲要所规定的配备,并能够经常有所维护与更新。其次是师资安排,各个学校可能有所差别,有的是有专职教师,有的由各班班主任负责,但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成立一个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具体督促落实,各年级组也要成立一个年级教师指导小组。因为这门课程的实施,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虽然是某一个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但在幕后需要有一个教师指导团队在支持。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前,学校课程领导小组要对一个学期教学内容作出战略性的安排,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办学特色和社区资源,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和学校大队部统一行动,既是课堂教学,又是少先队活动,开发出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与此同时,年级教师指导小组也要在开学之前,参照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依照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活动能力,设计出比较详细的教学方案,可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允许班级之间存在个性的差异,不必统一要求,或者利用班级中的家长资源,开发出具有特色的班本课程。我想,有了教师团队的支持,上课的教师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利用好大家准备的教学资源上,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注重课程整合

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必须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各学科的知识技能相联系。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习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学以致用。如在自然学科的学习中,有不少知识是与劳技知识相重复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把知识有机整合,设计跨学科的方案。也可以把劳动与技术的课题设计在一个大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当学生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时,需要某方面的操作技能时,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学生需要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实现菜单式的技术培训。如在开展主题为“母亲节”的实践活动中,有学生提出帮助妈妈烧菜,教师就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技术指导。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班教学只是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要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来对知识进行延伸,在研究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资料性研究,或到社会上调查的实践性研究。

三、取得校外支持

如果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似乎有些闭门造车之嫌。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走出校园,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亲历体验,在社会这本无字书中摸索,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与校外的联系,可以分成二个层次。一是取得家长的支持。小学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大多与家庭生活有关,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虽然有劳技专用教室,但还是不能够满足学生动手操练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和家长联手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学校还可以聘请有技术特长的家长为校外辅导员,在进行相关内容教学时,可以把他们请进课堂,就这而言,肯定要比教师做得更好。二是建立校外劳动与服务基地。基地可以是长期合作的,如敬老院、社区居委会等社会公益机构,也可以是动态变化的,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劳动场所,如具有季节性农副产品基地。

四、科学评价制度

篇8: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转换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职中院校的基础性课程, 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应有所涉及, 因此它应有其自身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评价方法。我们的课程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 教学目标在发生变化, 教师的职能和使命也在发生明显的改变。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们所说的信息素养指有效地、灵活地运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能力, 这和教学设计中的三维目标是相对应的。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社会,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 一名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 掌握合理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 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影响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 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 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全方位素养的提高以及人格魅力的形成。

二、吃透教材, 重视教材而不唯教材

新的信息技术教材不再只针对某一软件的操作, 而是为解决问题而在实际运用中掌握相应软件的操作, 重点强调的是学生对各种软件的灵活运用, 这就要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为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 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他们自觉地回归到学习中来, 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同时, 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还应该根据本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地取舍教材、调整教材内容的排列顺序, 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 选择分层次教学法, 直至研究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我们所说的重视教材, 并不是唯教材授课, 而是在领会和把握教材意图的前提下, 根据自身教学风格、实际教学需要和设备条件, 选择、创造、生成新的课程学习资源, 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材进行适当加工。一旦教师具备了这种创造性生成意识和能力,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可能有丰富和生动的“营养保证”。

三、正确对待网络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 既有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 也泛滥着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我们要做的正是把学生引向“学习”中来。只要我们教师能够趋利避害, 加以正确的引导, 网络也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使用网络资源, 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甄辨信息的真伪, 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提取信息, 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 辨别是非, 去伪存真, 分清精华与糟泊, 才能更好地用网络信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信息, 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有一定学习价值的可靠网站, 让上网的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

正如不能因为有飞机失事就不再乘坐飞机一样, 不能因为网络的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上网。如何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和适应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 减少由于网络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损害, 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更是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 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它能起到导向与激励的功能。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在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教学评价方面还比较薄弱, 因此, 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了。

1. 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对象。

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 作为教学活动最终目标实现与否的体现者, 当然在教学评价中占据核心的地位。教学评价对象主要放在学生身上, 一是关注每个学生, 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

2. 新课程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尝试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 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 把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自评结合起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 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其中, 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 学生应该主动参与评价活动, 随时对照教学目标, 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将评价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方式。

3. 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要

注重学生纵向的对比和评价, 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个性差异, 因而也就存在不同发展水平, 尽量不要横向比对, 要就学生自身做纵向评价, 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为此,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要注重激励性评价, 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 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 指出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 增强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信心, 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 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 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 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

篇9:对通用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材修订 核心素养 结构体系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87

自2004年实验推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是可喜可贺的。2014年1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中学业质量标准研制暨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研讨会,标志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正式启动。作为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改革和建设,必须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与课程改革、教育发展相适应。2016年5月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中教材修订研讨会,启动了普通高中教材修订工作。普通高中教材修订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者肩负的使命神圣,责任重大,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智慧。笔者认为,要做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材修订的工作,必须认真思考且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真正吃透课程标准,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定义为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五个方面。《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也是教育部审查教科书的重要依据。教科书是国家课程标准的载体,它反映了课程标准给定的学科教学内容,涵盖了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要做好我们这次教科书的修订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真正吃透《课程标准》,尤其要弄清楚该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等,要把立德树人、实现技术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放在首位,贯穿始终。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在编写教科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完整地反映《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要求,强化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功能。

(2)教科书中要把《课程标准》要求的各个知识点都要覆盖到。在修订之前,要设计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整体框架或双向细目表,每一条核心素养都要清晰地落实下来。

(3)教科书中各知识点的学习水平(难易度)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学业质量标准”提出了不同的学习水平要求:必修1要求达到第1级学业质量标准(水平1),必修2要求达到第2级学业质量标准(水平2),选修1要求达到第3~4级学业质量标准(水平3~4),选修2要求达到4~5级学业质量标准。这是我们在进行教科书修订时必须注意的。另外,在各模块“内容标准”中对各知识点的学习水平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我们在修订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材内容的难易度,准确把握《课程别准》对各知识点学习水平的能力层次要求。

二、以核心素养为纲,构建教材结构体系,选择与组织教材内容,注意教材结构体系的严谨性

编写教科书的过程,是对《课程标准》再创造的过程,是落实课程“内容标准”具体要求的过程。因此,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要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发展体系,形成自身的知识内容结构、编写体例结构。这次修订,要用“核心素养”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原来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力结构体系、编写体例结构,乃至栏目的设置、插图的选用等,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教材的“学科逻辑”。知识结构体系要合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要符合学科知识本身的特点。整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构建要合理。

(2)教材的“心理逻辑”。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

(3)教材内容呈现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有钱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4)教材章节设计要合理,每一章节的知识容量和篇幅尽量做到匀称,所占篇幅差距不要过大。

(5)栏目的适配性。栏目设置要合理。通用技术教材的栏目主要有资料性栏目和操作性栏目两种:一种是资料性栏目,包括阅读资料、小资料等;另一种是操作性栏目,包括问题思考、讨论交流、技术试验、技术实习等。在设置栏目时,有三点必须明确:第一,栏目是为正文服务的;第二,各栏目设置要合理,不要扎堆;第三,注意栏目引领教学、规范教学的作用。

总之,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既关注学科知识体系,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内容呈现方式要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观,凸显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

三、选择体现时代特点、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通用技术教学同样也应与时俱进。教材中要注意选择那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一定的生产实际的内容,做到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既要选择那些具有时代气息、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未来科技走向、具有可迁移特征的内容,也要选择那些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挑战意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有利于课程实施和学生发展的内容。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审视原版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典型案例等内容。要精心选择典型案例及学生实际设计与操作内容:一方面要注意可行性与实用性,贴近学生实际;另一方面要尽量体现技术的思想与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典型案例的选择一定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时代性,要以学生的核心技术素养为导向选择教学内容。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普通高中教材和高等教育教材不同,教材内容不是学术上的研究、讨论,对于那些尚无定论的、有争议的内容不得进教材。

(2)教材中要有计划、分层次地设计、安排各种技术实践活动。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技术试验、技术实习、讨论交流、问题思考等技术实践活动的要求和难度。

(3)要充分挖掘技术的文化特征,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4)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所选内容都应符合安全规范,所涉及的制作、加工、装配、试验等内容应编写学生安全操作规程,避免学生在工具、设施、药品的使用中出现伤害现象;所选择的实践操作,应给出避免危险的措施。

四、在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教材要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课程标准》倡导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出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差异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材的修订和编写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充分发挥栏目的引领作用,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特别注重创设和学生已有经验有联系的多样化学习情境,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进行技术体验、技术设计、技术制作、技术试验、技术探究等技术实践活动,改变以往的教学过于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倾向,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技术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技术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五、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通用技术学习的评价提倡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学科素养发展与整体素养发展的统一。既要关注学生实践技能、学习成果的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技术知识、方法、态度的习得情况。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注重包括学生技术学习活动中的技术经验的提升、原理的运用、方法的融合、设计的创新、技能的迁移、文化的感悟等,努力形成发展性评价机制。在修订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对原版教材中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以及评价结果的处理等进行重新审视,要按照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与评价建议”,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符合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评价体系。

六、教材内容绝对不能存在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问题

中小学教科书在政治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所反映出的重大政治观点应该是国家的观点,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观点。编写中小学教材不同于撰写个人学术著作,不能随便采用个人的观点,所选内容必须是有科学定论的,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小学教科书中凡引用重要的法规、政策、法令,中外政治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的名言警句,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政治性的名词术语,以及有关的数字、时间等要做到准确无误,不能有半点差错。政治性问题、思想性问题和科学性问题是修订和编写中小学教材的红线,绝对触碰不得,在教材的修订过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人员,都要时刻绷紧这根玄,绝对马虎不得。

七、资料来源要可靠,要注意引用材料的著作权问题

教科书中不论引用何种参考文献,原则是准确、完整地表达原意,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原意。引用文字要做到精炼、贴切、有说服力。凡加有引号的引文,从文字到标点均需与原著一致,并要完整、准确地表达原意;引意的,古文今译的可不加引号,但要注意内容的准确。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要依据人民出版社的最新版本查对。引用党和政府的文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著作,要以公开发表的为准,不要引用内部文件和讲话。

教材作品在编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原始材料的选编问题,这是由教材作品的内容特点所决定的。原始材料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短小的文章、插图、照片、图表等。这些原始材料是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从道理上来说,在教材中选用原始材料,应当征得该材料的著作权人的同意。但是教材是一种独特的作品,在选用原始材料时可以实现不经过该材料著作权人的同意。但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仅限于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个的美术作品,而且必须是已经发表的。

(2)作者如果事先声明不许使用,则不得将其选入教材。

(3)教材的编写、出版者,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指明该材料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八、要注意插图、图表的合理性、科学性。

插图和图表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观、具体、生动、概括等特点,它的作用是文字语言所不能替代的。选择插图和图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材中的插图和图表要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要合理、科学、美观,图文比例要得当,互为映衬,互为补充,做到有机融合,图文并茂。教材中的地图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送审。

(2)插图、图表不能存在科学性错误。图中的文字、数值、符号、及图注必须与正文和表格一致。如果是从互联网上找的图,还要注意是否有版权问题,是否有肖像权问题,等等。

上一篇:凡卡中小学读后感500字下一篇:痴情的蛤蟆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