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05-17

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共11篇)

篇1: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教授初中文言文方面,应改变传统中学语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言文教学 教学实践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始终是制约中学语文教学的瓶颈。如何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让文言文教学变得更有活力,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要努力实现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领工作,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多年来,在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怕教,学生怕学。原来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文言文较少,进入中学后文言文的数量与难度都有所增加,很多同学不喜欢甚至放弃文言文。为此,在古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可读性较强的名篇,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它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渊源相通而又大相径庭,同为主,异为次,所以不难学,有信心就能学好。

二、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意义

张中行先生在《关于学文言》一文中,对“不能不读”文言文的理由做了如下的概括:“1.总的说,到目前为止,汉字的典籍,绝大多数是用文言写的,这份文化遗产,如果想继承,不能不学会文言文。2.历史是连续的,为了现在和将来,我们必须清楚了解祖国的历史,不能不学。3.有不少与历史有关的专业,想研究,都必须读文言典籍,例如研究经济史就不能不读《食货志》,研究中医就不能不读《伤寒论》,研究文学批评史就不能不读《文心雕龙》等等,这些古代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写的。4.不搞有关历史的专业,或行有余力或安享清暇,也会有欣赏文学艺术的要求,其中很可能会接触《楚辞》、汉文、唐诗、宋词等,这也就不能不学会文言文。5.从事写作的人,或常常拿笔的人,需要从各种名作中吸收营养,这各种名作中不能除去文言作品,因为这是土产,而且丰富,容易吸收利用。”总之,学文言文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博古通今;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学了《大道之行也》学生就会知道文章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尽管他的理想在当时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向往的目标。所以,明了学习的意义,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给学生有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关键

同样是语言学习,古汉语的学习步骤和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现代人从小接触的就是现代语言,具有丰富的现代语言积累;对现代汉语的学习比古汉语的学习要早得多。现行教材在中学阶段才开始大量接触古汉语,在语感上、时代上、思想内容上都比现代文要生疏得多。因而学习古文必须从基础做起,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标点符号做起。扎扎实实,夯实基础。对重点字词要进行突出重点,再归纳总结。出于文言文的现代语系中的字词,有利于学生了解其含义,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文言文知识体系。同时,注重语感的培养。培养语感的方法有“三要”:一要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要求学生背诵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学习古文机械记忆要不得,必须理解记忆,分层记忆,这就要“用心”;三要主动积累词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习惯。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沟通、交流,营造出崭新的师生互动局面。这一切都是建立在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上,只有牢牢树立并始终贯彻这一理念,教法上才可能弃旧图新,改弦更张,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

四、加强朗读教学

在教学古文时,可范读或放录音,让学生把握节奏,对某篇文章有整体感受;还可设计个别读,齐读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进入文章的意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为更好地理解故打基础,有助于体会其中的韵味和含义。

五、鼓励质疑

我的方法是让学生脱离辅导书,借助课文注释,逐字逐句理解,哪里不明白画问号,全班交流,师生讨论,直至明确。实践证明,扎实的教学,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古文本身不感兴趣,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使学生感觉耳目一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授《童趣》一文时,开始几个幻灯片,展示的是各种游戏,让学生猜游戏名称,七年级学生对游戏相当感兴趣,这样在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巩固练习时,大屏幕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加深对重点字、词、句的印象。这样,不仅能使本节课收到较好的效果,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使我们的中学语文学科古文教?W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真正使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篇2: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门类,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正是基于这种意义,美术教育才与人类及其社会形成了彼此助益,双向建构的关系。然而,在农村,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方面,则不能得到充分的显现,就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对美术的社会作用和美术的教育意义认识不到位。在广大农村,人们认为美术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上流社会人士或艺术家所亲、所为。因而,在思想上产生了一种误区。岂不知美术的社会作用除了体现在一般艺术作品所共有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以外,它还有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实用价值,那就是为人类创造出更多更美更好的各种物质产品,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在工艺美术和建筑中体现的尤其明显,现代社会迅速兴起并快速发展的服装设计、商品包装、工艺美术、广告设计等有力说明了这一点。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需要更多的美,创造美得任务虽然不完全依靠美术,但美术却是创造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美术的社会作用归根结底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密切相关的。

另外,通过美术欣赏可以开阔眼界,丰富感知领域。人的知识无论如何渊博、见识如何广阔,但对光怪陆离、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所有的领域,不可能都了如指掌。然而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能使人遨游世界、漫步人类历史长河,形象地接触一些具体内容。同时美术作品是反映人类对大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评价的艺术形式。从广义上讲,它对推动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宣传、鼓动、导向、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社会个体而言,它能启迪人们从善弃恶、喜美恶丑、明辨是非,起到陶冶情操,净化思想和灵魂的作用。然而一部分人却缺乏上述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二、教学资源匮乏。好多学生从学前班到初中最常用的是一支HB铅笔和一张普通白纸;教师手中只有美术课本、教师教学用书和一盒彩色粉笔。美术课上,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一笔,学生在白纸上用铅笔画一笔,教师画什么,学生跟着画什么,美术课则以简笔画为主,长期以来误认为美术课的教与学就是这样的。有的学生对颜色都难以分辨,最多能了解什么是素描、什么是简笔画。有些学生竟不知“文房四宝”和画种,看不出哪种绘画属于水彩画,哪种绘画属于油画、版画、漫画等,更谈不上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所以学习用品和条件不具备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教育理念偏激。在农村由于教育观念的束缚,一些学校为了升学率而淡化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有些学校认为音、体、美反正都是所谓的副课,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是所谓的主课,是中考必考科目,学好了就万事大吉。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取决于主课成绩,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视主课而轻视副课的思想在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心目中占主要地位,对于“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主导思想没有落到实处。试想一下,在我国封建社会,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就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我国古代设置的“礼、乐、射、御、书、数”所为“六艺”的教学内容,其实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重的教学思想。而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又将美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现代素质教育中,美育则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不可或缺的内容。由此可见,在大力实施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不能更新教育理念,不能从认识和行动中得到根本转变,“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四、教师自身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如绘画、制作、编制、书法、剪纸等)功底不扎实。一些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只是临时由非专业教师代替。加之现行教材大凡都是欣赏、评述、设计、探索等内容,他们对古今中外作品缺乏了解和探讨,信息技术教学水平较差,不会利用网络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内容匮乏,形式单一,一节课草草了事,学生感受不到美术课美的形象、色彩、形式、表现,无法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美的追求,更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欲望。

篇3: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们先来探寻一下学生怕学、厌学文言文的主要原因。第一有文言文自身的原因。文言文和白话文相比较, 它晦涩难懂, 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考试因素。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的是课外篇目, 而不是教材里的课文, 多数学生都抱着猜的心态去应考, 学生怎会认真去学习文言文呢。第三是教学因素。这里主要谈谈教学要求、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问题。 (1) 教学要求的问题。学习文言文,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字词句的知识, 而且要背诵许多篇目。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 既要大量记忆知识点, 还得背古文, 怎能不怕? (2) 教学思想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过于强调文言文的“工具性”, 二是以应付考试为根本目的和任务。前者的结果是, 教师过分强调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 而淡化了文本思想解读;后者的结果是, 教师模仿命题迷宫化、文字游戏化的高考文言文试题, 肢解每一篇课文, 大搞考点训练。 (3) 教学方法的问题。一方面, 有的教师极力奉行“字字落实, 句句串讲”的箴言, 却容易使得教法僵化, 学生渐生厌倦之情;另一方面, 有的教师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本教, 表面上潇潇洒洒, 可实际上学生连重要的字词句都没搞明白。

怎样做才能改观文言文教学现状呢?

1.转变教育思想, 让学生“乐学”文言文, 学好文言文。

(1) 要教好文言文, 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学原则、高效的教学方法,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更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上课时要对课文相当精熟, 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词能信手拈来, 旁征博引, 得心应手。 (2) 重视诵读。诵读, 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起初, 要语音准确, 句读准确, 字正腔圆。然后, 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 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最后,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耳熟能详,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 (3) 教学中教师不要一讲到底, 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 文言文虽与现代文有区别, 但两者也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在教学中从学生的情况出发, 善于根据课文特点, 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 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在老师的帮助下, 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体悟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自觉地产生探求欲望。 (4) 课内外结合, 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课外延伸, 在“大语文”框架下学好文言文。在语文活动中学习文言文, 比如对情节性强的文言课本或片段, 可组织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剧本, 自导自演。在影视作品中学习文言文。现在有大量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有一定的文言文含量, 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系统播放,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知识, 提高文言素养。

2.营造氛围, 改变教师“主讲”的观念, 重视学生的学习与参与。

(1) 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 指导学生自己读、想、讲。逐字逐句的灌注式的教学, 教师教起来费力, 学生也不一定学得会、记得住, 只有指导学生自读、多思, 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 了解生疏的文言知识, 以至进入文言文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 (2) 质疑问难, 提高教学效果。文言文学习中, 教师要提倡各抒己见, 让学生不受拘束地发表见解, 质疑问难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3) 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 提高鉴赏水平。所谓比较阅读, 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来读, 看异同, 评优劣, 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 从而拓展知识面, 训练思维能力, 提高鉴赏水平。 (4) 鼓励学生阅读文言文作品, 引导学生走入课文, 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去真切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 委曲衷情等。

3.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积累。

篇4: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言文教学 教学实践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始终是制约中学语文教学的瓶颈。如何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让文言文教学变得更有活力,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要努力实现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领工作,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多年来,在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怕教,学生怕学。原来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文言文较少,进入中学后文言文的数量与难度都有所增加,很多同学不喜欢甚至放弃文言文。为此,在古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可读性较强的名篇,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它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渊源相通而又大相径庭,同为主,异为次,所以不难学,有信心就能学好。

二、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意义

张中行先生在《关于学文言》一文中,对“不能不读”文言文的理由做了如下的概括:“1.总的说,到目前为止,汉字的典籍,绝大多数是用文言写的,这份文化遗产,如果想继承,不能不学会文言文。2.历史是连续的,为了现在和将来,我们必须清楚了解祖国的历史,不能不学。3.有不少与历史有关的专业,想研究,都必须读文言典籍,例如研究经济史就不能不读《食货志》,研究中医就不能不读《伤寒论》,研究文学批评史就不能不读《文心雕龙》等等,这些古代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写的。4.不搞有关历史的专业,或行有余力或安享清暇,也会有欣赏文学艺术的要求,其中很可能会接触《楚辞》、汉文、唐诗、宋词等,这也就不能不学会文言文。5.从事写作的人,或常常拿笔的人,需要从各种名作中吸收营养,这各种名作中不能除去文言作品,因为这是土产,而且丰富,容易吸收利用。”总之,学文言文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博古通今;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学了《大道之行也》学生就会知道文章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尽管他的理想在当时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向往的目标。所以,明了学习的意义,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给学生有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关键

同样是语言学习,古汉语的学习步骤和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现代人从小接触的就是现代语言,具有丰富的现代语言积累;对现代汉语的学习比古汉语的学习要早得多。现行教材在中学阶段才开始大量接触古汉语,在语感上、时代上、思想内容上都比现代文要生疏得多。因而学习古文必须从基础做起,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标点符号做起。扎扎实实,夯实基础。对重点字词要进行突出重点,再归纳总结。出于文言文的现代语系中的字词,有利于学生了解其含义,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文言文知识体系。同时,注重语感的培养。培养语感的方法有“三要”:一要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要求学生背诵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学习古文机械记忆要不得,必须理解记忆,分层记忆,这就要“用心”;三要主动积累词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习惯。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沟通、交流,营造出崭新的师生互动局面。这一切都是建立在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上,只有牢牢树立并始终贯彻这一理念,教法上才可能弃旧图新,改弦更张,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

四、加强朗读教学

在教学古文时,可范读或放录音,让学生把握节奏,对某篇文章有整体感受;还可设计个别读,齐读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进入文章的意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为更好地理解故打基础,有助于体会其中的韵味和含义。

五、鼓励质疑

我的方法是让学生脱离辅导书,借助课文注释,逐字逐句理解,哪里不明白画问号,全班交流,师生讨论,直至明确。实践证明,扎实的教学,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古文本身不感兴趣,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使学生感觉耳目一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授《童趣》一文时,开始几个幻灯片,展示的是各种游戏,让学生猜游戏名称,七年级学生对游戏相当感兴趣,这样在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巩固练习时,大屏幕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加深对重点字、词、句的印象。这样,不仅能使本节课收到较好的效果,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篇5: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的教育,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等。其优势在于能使学生更充分地享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个体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更好地体现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平等;更加突出个性化教育,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而达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实现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交流、尝试体验、参与互动、激活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条件,增加了教师成功教学、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提高了教与学的时效。所以说小班化教学理念是科学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二、小班化的课堂教学更具有人文性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量身打造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课堂教学要努力体现分层施教,提高学生的参与度。①任课教师首先要做好基础性工作——形成每个学生的学情、能力、兴趣、爱好等分析表,置于教案本之首,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在每节课中要落实或突出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设计,教学预设中的问题设计、习题操练展示均要体现分层并注明指向的学生对象。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必须是积极的、愉快的,一节课中每个学生都有被关注、被交流的机会,涉及到操作每个学生都有操作器材、用具。③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即教师对各类学生的关怀、教育必须平等,特别要关注问题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优质的教育。要专门设计针对落后学生的互动环节,体现师对生的有效关注、生与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与人文关怀。不让每个学生落后,显然是小班化教学的特质优势。

三、小班化教学更适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小班化教学主要是采取“异质、动态、分组、合作”的组织方式,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适时适当地变换层次。一层学生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并能做好三层学生的现场指导老师;二层学生以掌握基础为主,可将知识适当迁移,并协助一层学生一起帮助三层学生学习;三层学生只要掌握最基础的知识。通过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帮互助,充分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小班化教学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促进剂

小班化教学为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小班化教学空间相对增加了,教育关照度增加了,学生有了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的时间,可以真正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学会学习,让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现实,这样学生的个性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互动可以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就使得学生对所经历的教学过程有了深层的体验,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理想效果。在互动的交流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得到了积极的引导和培养,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小班化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其养成了良好的主动习惯,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在互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五、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学生有效思考

由于学生年龄小,接触社会时间少,有许多大人看来不必解释的问题,在学生心中却是难以理解的,他们想说、想问,作为教师则不能因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压抑学生的各种个性。在实施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思维想象的空间,有一种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经过思维火花的碰撞产生智慧,提高其思考的效率。具体地说,小班化的课堂教学应达到师与生之间的和谐、人与文之间的和谐、情与理之间的和谐、导与放之间的和谐、思与悟之间的和谐、知与行之间的和谐。事实证明,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活力,在教师的引领下,呈现出你一言我一语、你问我答、你不足我来补、你有错我纠正的景象,大家在平等的条件下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在小组合作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慧一定能尽最大能量地迸发出来,这样的思考难道不是有效的吗?只要教师不厌其烦、适时点拨,让学生无拘束地质疑问题,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还可能使课堂上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

篇6: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教学论文

文言文因为与现代文不同的言语形式,历来语文教学的大难题。与现代文相比其主要表现在语法形式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词汇含义差别较大,句式有所不同,学生较难掌握,教师教的费力,但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并不高,该背诵的不背诵。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新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的言语实践特点来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改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读一读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第9条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还给出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足以看出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文言文的重视。

但学生由开始接触文本到能够诵读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熟读成诵以前还要进行熟悉、感知,这就是在诵读前所进行的自由读。所谓的自由读,就是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如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读,也可以两种读法结合进行。自由读是为了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比较轻松、愉快地从整体性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在自由读的过程中,除了初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语感外,还要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要求用有关工具书扫清阅读过程中的的字词难点,包括字词的读音,词语的意思等;另外,对于较难理解的词句和文本逻辑、内容等,也要进行必要的标记,等待下面教学环节中解决。也就是说,学生在自由读的阶段,学生要学会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自己质疑,把阅读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形成学习文言文的意识与习惯。

自由读的环节结束以后,可以让学生试着进行朗读,进而成诵。在此阶段还可以让学生听读,即学生听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让学生注意范读时的字音、断句、感情等。当然,听读不是让学生去照搬、模仿范读的各种形式,而是在听了之后,自己体会,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读法。在练习诵读时,还可以解决自己在自由读阶段提出的一些问题和难点,加强自己对文本内容的领悟、理解,经过反复阅读以后,学生对文本的自我领悟能力也提高了,一些内容也就达到了自得,就不需要教师再解释了。

练习诵读可以促进背诵,背诵对学习文言文也至关重要。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学者、教授程千帆先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

二、译一译

因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与现代文不同,所以翻译也是必要的。文言文语言是古人的思维形式及其思想的表现。我们的学生用的是当代人,是以现代汉语语言形式为基础去思考和理解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要理解其内容,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的,否则,古今两种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表达方式是难以沟通,难以找到契合点。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觉地比较两者的差异,形成对文言语词、文言句式等方面的理性认识,也有利于形成文言语感,语感又反过来会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当然,不是所有的文言文句子都需要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有重点地对一些文言句式进行翻译。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如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其中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都需要学生用心翻译,准确掌握。另外,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和现代汉语背景存在差异的文化常识,如生活器用、历史掌故、名号官职等,这些对学生来说,存在着很大的隔膜,就要通过合理的翻译把这些文化常识翻译成现代人所能理解的现代汉语形式,才有学习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议一议

这里的议,就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探究的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主要以合作的方式解决在自由读的阶段发现的问题和练习诵读时依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有翻译中出现的难以翻译的句子、文章的逻辑、思想内容等,这些问题经过学生个人的思考还难以解决,均可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解决。如《离骚》节选部分,大多学生能理解每一句讲了什么内容,但这些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内在联系,综合起来说明了什么,却难以说清楚。这就要从作者行文逻辑、思想内容方面进行探究,作者写他高贵的出身、重视品德修养,又有远大的抱负等,理清楚这些内容,整个节选部分的内在逻辑就清楚了。

除了探究文言文的思想内容、逻辑结构外,艺术手法也是探究的重要方面。如苏轼的《赤壁赋》采用的传统赋里的主客问答法。文中客悲而主予以解释、说明,最后因为主的开导,客心中豁然开朗,喜从中来。其实,主客问答,以主胜而结束,实际上是苏轼自己内心豁达战胜悲愁的一种艺术手法的表现。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知识经验有所不同,对文本内容领悟、理解程度也就不同,所以,学生合作是有价值的,学习文言文稍优的,接受速度较快的学生可以给学习文言文稍弱的学生解决一部分难点。在这一阶段,因为学生解决问题上可能还存在不彻底,语言表达不准确的情况,就需要师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最后的遗留问题。

四、说一说

说一说就是合作、探究学习的继续深入,虽然前面阶段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有交流,但那是就某一具体文本内容的难点、疑点进行交流、探讨,而说这一阶段,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学习、教学后的感受以及受到的`启示等,也就是课文的延伸和拓展。如学习了李密的《陈情表》就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孝”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里的作用,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及其局限等;艺术手法方面,李密是按照怎样的逻辑陈情的,李密在说话方面有什么艺术技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等,这些方面都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达,在拓展教材内容同时,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可积累一定的知识,对于这一阶段,教师要给予合理引导,否则效率不高,还容易使课堂教学走偏。

文言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的言语实践活动。读的阶段是语言的感性领悟,翻译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相容及转换,合作探究是对语言运用的深入体会,说的阶段就是学生领悟、体会后的用自己的语言的表达与交流。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因此,教好文言文是我们都很关心的问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有一些粗浅的文言文教学方面的心得体会大家分享。

心得之一: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与朱元思书》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书信,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信……只是由于吴均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富春江美景跃然纸上。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朗读、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享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心得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爱莲说》,教育学生学做“君子”,学习洁身自好、端庄正直、不攀富贵的君子品格。教《岳阳楼记》,启发学生效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热爱祖国,报效人民。

误区之二: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能力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从零开始,因为“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心得之三: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加强诵读法。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所以诵读法是教读文言文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诵读中解决文字障碍,在诵读中激发阅读兴趣,在诵读中对话文本内容,在诵读中领略文章韵味,在诵读中感悟作者情怀……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篇7: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高中 文言文怎样教才能让学生愿意学?怎样教才能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浅谈几点体会。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认识学习内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影响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着始动、定向、激励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首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我认为,首先要努力发挥语文教师的正面影响作用。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正确的教学原则,高效的教学方法,更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要顺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其次教师一定要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就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如果学生面对文言文时,心灵是关闭的,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课文则不过是一堆枯燥死板的文字而已,美文的生命力和魅力又从和谈起?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真切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深受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唯有如此,学生才有学习文言文的欲望,才能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读”字当先“读书百遍,其义字见”。诵读法是中国几千年语文教学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朗读背诵,整篇文章记熟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味出来了。诵读越多,越能触类旁通。诵读一定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而且对诵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温故知新学生学习文言文字词句,常常是猴子扳包谷,边学边丢,头疼不已。教师讲授新课时,要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这样,学过的课文越多,积累的例句就越多,给学生的印象就越深刻,认识就更全面。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然会收到良好效果。

大胆放手语文大师叶圣淘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令学生终身受益。若越俎代庖,违背了认识规律,必然事倍功半。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挑选课文中比较简单的段落、篇目,先让学生结合注解提示,自主阅读,理解翻译文句,并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然后借助工具书或相互讨论研究,自行解答,再向老师质疑。教师要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并顺势点拨。在这样一种开放式教学方式下,学生会对自己的自主学习效果满意,也会对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

篇8: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 寻找快乐,促成自觉

因为理解困难而形成的障碍, 初中生中很少有人会喜欢文言文。想要他们自觉喜欢是不现实的, 本着在学习动力上知之小于好之, 好之小于乐之的理念, 我积极谋求提升学生对文言兴趣的方法, 一个中心旨意就是,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对于不同的课文, 我首先考虑学生可能会喜欢其中的什么内容, 其次是考虑采用什么方法上课他们会比较感兴趣。

有些课文 以描写为 主 ,如果是景色宜人的, 就播放一两个画面, 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想象,如《三峡》《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等 ; 如果是故事引人的, 就采用生动的讲故事比赛来作整体感知, 如《世说新语》《伤仲永》《桃花源记》等;如果是句式比较整齐、节奏感比较强的课文, 那就采用多读的方式,甚至整个教学以读带学,如《三峡》《岳阳楼记》;如果文章实在艰涩难懂或过长, 学生不感兴趣,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我就只能使出浑身解数:或用调侃的语气将师生的地位作古今对比, 让他们明白自己今天的学习生活有多么幸福;或让学生 历数更多 的苦读事例, 借以化解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困难感觉; 或讲述一些有关宋濂的有意思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

对七年级所学的相对短小的文言文, 我还是比较多地使用多媒体参与教学, 虽然不少专家和一线老师都认为, 多媒体的运用会削弱“语文味”,但是与培养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相比较, 我觉得这一时期后者更重要, 因为七年级是小升初的过渡时期,过渡不好, 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思想,就算语文味再浓,学生不喜欢那就等于零。所以两相权衡, 我还是会让多媒体这一现代的教学工具, 参与到文言这种相当古老的内容教学中。

对于一点也不喜欢文言的学生,我就会谨慎地从《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找一些非课文内容的文言句子翻译,来提起学生兴致。

二、自主学习,学会积累

自主学习的切入点, 我通常都是选择预习。因为预习的内容比较少, 只要教给一些方法,学生就很容易做到;同时预习的内容也比较简单, 当学生感觉到不 难甚至很 容易的时候,他们就会积极去做。预习一般的操作是从字词入手, 让学生首先通读课文, 将其中读不出的音通过查字典注上; 其次是根据注释和工具书, 按照字字落实到译文中的方法, 基本能够翻译全文, 剩下一些不解的字、词上课提出。当学生能够做好这两步之后, 就可以要求学生拓宽解惑的渠道, 比如利用网络查询, 在同学间广开交流活动, 为进一步自学培养良好的方法和氛围。而后继续增加要求:积累文言文字词,包括常见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注意搜集文言句式; 当文言文翻译成为现代文之后, 就参照现代文对应的体裁进行学习: 或划分层次,或精品重点部分,或总结主题等。

第一次布置学生作预习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简单、易作的课文, 个人感觉第一篇文言文《童趣》是不太适合做这个起点的,《<论语>十则》或《山市》都还比较好。因为《童趣》虽然内容比较有意思, 但是这个意思是要在翻译之后才能体会得到的,而本文文章较长,对于刚接触长文言的初中新生来说,预习存在不小的难度, 一不小心就会给学生留下“文言难学”的阴影。而《<论语>十则》的语句十分短小, 解决几个字就能弄懂一段话, 容易产生成就感;《山市》虽然也较长 , 经过《< 论语>十则》的学习后,文言已不再是那样陌生,而《山市》的内容也比较吸引学生, 当他们多读几遍能 大体了解 一些内容时,老师再加以点拨,就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推动他们自主、合作完成全文翻译。

三、 触类旁通,拓展能力

学好文言不仅体现在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上, 还体现在能力的运用上。虽然中学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没有像现代文那样细致, 但是由于其在理解上的难度, 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强调理解、积累和运用的程序及具体运作方法。这不仅是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思考,牢固掌握字词句,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更是为了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达到拿到一篇 文章即如 现代文一般看懂的水平,即形成阅读素质。

有不少同学在做练习遇到课外文言文时, 即使遇到老师曾经在课堂上再三讲过的字词含义、句式翻译方法等,也总是想不起到底该怎样解释、怎样联句, 但只要有人在一旁轻轻提醒一句,就立刻恍然大悟,这总归是由 于平时的 练习比较少, 对所学知识缺乏熟悉感而造成的, 解决的办法就是做具有一定反复性的量的训练。这个量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边做边思考的学生可以做少一些;晃一眼就“下笔如有神”的学生, 则需要挑刺来压住他的浮躁。

几乎每一名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怎么压都记不住,怎样说都难理解。对这样的学生一定不能斥责, 我一般是先安抚好了他, 然后按照他的水平, 把文章斩成他可以接受的长度,一点点背,只要背下一点就表扬, 渐渐的学生就会喜欢背诵,背了之后就尝试运用,一个词语每次反复两三遍, 反复了几次之后, 他们多少能够留下了印象, 如果从练习中找出一道题他做出来了, 他们会十分兴奋, 这让他有满足感和成就感,从此喜欢学习文言文。

篇9:对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引导学生反思历史

从中国人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西方人则“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我们的教育历来是给学生灌输结论,忽视了启发学生的反思和质疑,这和西方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别。要想发掘学生的思想深处,就不能够把所有的教学目标进行量化,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古代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中包括确定性的部分也包括不确定的部分。能够量化的教学目标是知识性的目标,就是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方面,基本上可以确定为:掌握文章中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了解文章内容、文学常识等。如果将另外两个目标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进行量化,那么就是让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教师把自己的思路介绍给学生,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思考,得出的结果是一模一样的。我们知道,初高中学生的想象力最丰富、思维最活跃,他们也最容易接受引导。给予他们好的引领,让他们的思唯得以充分延伸,形成自己的个性,成为一个可以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有原则的人,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条件。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司马迁、班固都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们的历史著作固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但越是被全面肯定的东西越应该被质疑。毕竟他们生活在大一统的封建时代,思想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他们宣扬的很多思想和现代社会不契合甚至背道而驰。所以要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批判地看待古人的文章,而不是将古人的文章套用在现代价值之上。

二、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从文言文和白话文走上两条不同的道路之后,古代的书面语言就丧失了语言交际功能,文言文教学就只能以语言要素教育为主,从而使文言文教学显得枯燥无味,学生淹没在无边无际的实词和虚词的翻译之中。古代的历史故事无疑是有趣的,学习古代文言语法并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而只是手段。所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半数教师提出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而不是等待教师给出答案。笔者认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借鉴现代文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

阅读是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综合实施和体现,有时间的限制或速度的要求,决不能长时间地对每个词语的词性、搭配功能、义项等进行一番分析,也不能对每个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层层剖析。阅读往往是眼睛扫过文字,所接收的词语和句子立即就在头脑中得到加工和理解。学习者凭什么来实现高速阅读呢?这多半要靠逐步建立起来的语感。因此,教学必须注重文言文语感的培养。比如阅读《论语》和《孟子》,可以让学生了解作为传统文化内核的儒家思想所承载的 “仁政德治”的治国理念。

三、运用史料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文言文中的名篇大多距离现在年代久远,古人的事迹很难为当代学生所理解,加上这些作品的作者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学生不容易对作品中的思想获得认同感。因此,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史料,让学生可以站在现实和历史的双重基点上感悟传记的魅力。范仲淹岳阳楼作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出师作表,表“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杜甫写就《春望》,抒“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深情……这些情感之美,无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芒,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颤。

篇10: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中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的时期。较小学而言,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了发展,有了自己的一定看法,但是还不是非常成熟。进入青春期以后,受到社会和家庭的一些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也参差不齐,容易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作为班主任,除了要做好教学工作以外,还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指导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带来快节奏生活,信息时代迎来高科技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挑战。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传播媒介的影响、学校对升学率的重视、家庭对孩子的重压,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都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杆。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催生各种犯罪、自杀等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容忽视。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精神萎靡不振、产生厌学情绪、考试时会表现出焦虑。这些情况出现在学习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中,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但是往往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基础比较薄弱,面对成绩好的学生会自卑,常常会与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注意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尽可能面批他们的课后作业。这样不仅会让这部分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还能在交流中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步骤,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学生产生学习压力。

(二)人际关系问题。大部分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想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教,他们只会给父母和教师提要求,却不会严格要求自己。他们认为父母和教师的要求过于苛刻,个别争强好胜的学生甚至会认为父母和教师是故意为难自己,认为教师、父母不理解且不信任他们,从而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这时候由于教师、父母的错误判断而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成绩的提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利用主题班队会让他们感受什么是真正的 责任和义务。在教学和管理中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处理问题之前必须了解清楚问题的真相,赏罚要分明,要让学生感受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样学生就会思考什么事该做,什么话该说,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接受教师的管理和教育。

(三)青春期学生由于早恋引起心理问题。中学生往往对异性充满神秘感,由于对方的容貌、学习成绩优秀而产生好感,受好奇心的驱使而接近异性,萌发情感。但他们对自己、对异性认识不清,很容易因为早恋陷入心理困境。对于中学生早恋,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青春期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多看一些青春期教育的书籍;另一方面教师不能讽刺挖苦,要理解学生,在赢得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压力。切记在全班学生面前点名批评或虽不点名但实有所指地暗示批评,羞辱学生,或向家长告状,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原本就深陷早恋迷途的学生更加感到压抑和无助,有可能会出现早恋学生相约“私奔”或者“殉情”的悲剧。班主任如果发现学生有早恋迹象,切勿急于处理,在冷静分析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认识早恋的危害,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在健康成长的进程中,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力量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这三个方面,任何一方失控,都有可能危害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一旦缺失,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更加突出,现在的0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和长辈的溺爱中成长,他们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雨的摧残,父母只能给予称赞和褒扬,不能加以批评和教育,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进入高中学段后,生活中和学习上的压力犹如暴风骤雨般袭来,他们往往一时无法适应,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比如厌学逃学,整天郁郁寡欢、愁眉不展,对任何事物没有兴趣,与父母顶撞,不愿与人交流与沟通,更有甚者,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时父母又不善于捕捉孩子生活中细微的变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必要的引导,导致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学生自身心理素质较差。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因忙于工作和事业,很多父母顾不上他们,与父母交流和在一起的时间少,就会产生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大多数孩子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没有吃过苦、受过罪,经不起挫折,在学习或生活中如果碰 到不如意的事,内心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产生焦虑、抑郁心理。这种心理承受不了挫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不知所措,精神状态低入谷底。

(三)教师忽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下,许多中学一味追求高升学率,要求教师把教学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没有细心地观察学生的细微心理变化,使得很多有轻微心理疾病的学生,问题越来越严重。加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不到位,很多中学虽设有专门的心询咨询室和心理咨询老师,但是学校不够的重视,从资金上和基础设施上不能给予必要的支持,而许多心理老师并不是科班出身,不能恰当而有效地给前来咨询的学生排忧解难,使得许多学生不能寻求到外界帮助,心理问题也随之严重。

四、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都处于内外两个环境中。外环境是指丰富的外界刺激,内环境是指师生意志的投入条件。只有内外环境同时作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知,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显然,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期教师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开放、自由、活泼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教育心理学证明,教师只有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才能把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程序,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恰当的激励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感染。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人的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想要保持头脑清醒,学生必须拥有愉快的心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掌控自己的情感,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四)开辟多种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首先,建立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微信平台,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其次,学 校应聘请心理专家来学校与学生座谈,帮助一部分已然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困境,同时避免其他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最后,学校要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五、结语

篇11: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从初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重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如两天一篇日记,一天半张字帖,一个学期按教学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名著以及课外读物,并定期检查学生的摘抄本。每天学生感到负担很重,我自己更是身心疲惫。作文课上,我从作文的立意、选材、结构安排等几个方面一一讲解、逐项训练,学生写完作文,我更是仔细详判每篇习作,可是如此用心教学、认真工作却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一铺开稿纸,学生便茫然无措,无从下笔?究竟怎样做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静下心来,反复思考,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讲课与习作双结合。大家知道,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其结果,无形中留给学生一个错觉,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作文。其实不然,在平常教学中,要把讲课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要做作文教学的有心人;要站在新课改的高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去看待我们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并非是单一的孤立活动,它是在听、说、读、写间构筑的有机训练链,并会产生滚动效应。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都是学一个单元后,有一个和本单元相适应的综合学习的写作活动。如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以写人为主题的五篇文章《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和《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紧跟其后的是写作训练《献给母亲的歌》。我认为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掌握本单元的修辞、语法、词汇以及更多的写作知识,并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利用,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主旨所在,能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让学生按要求习作,从一个学生的作文中就能看出他运用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和效果。可见平常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必备条件,只有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日记入手,激发写作兴趣。魏书生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求真、向善、爱美。

”从日记入手可激活学生兴趣,开学生写作之源,引出“情感活水”。但要一改以往老师只布置、不要求的不当做法,具体做法:学会观察,写好分类日记。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教给学生有条理、有层次、分类别写日记的方法。A、写人篇:对一个人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观察描写,不求全,但求真。B、记事篇:注意记叙六要素,注重交待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C、抒情篇:侧重议论抒情,表明对一件事、一个人的看法评价,要去矫情、伪情,抒真情实感。D、说物篇:对自己喜欢的一个玩具、一件小摆设、一幅画、一座建筑物乃至一个奶桶、一件藏袍、一头山羊等,有顺序、有层次、有方法地说明其特征,突出其重点。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要让学生做到写作时心中有数、有法可依,避免中等生以下的学生内容空洞的现象,从而提高整体的写作能力。

三、作文训练要讲科学,要提高效率。学生在作文训练中,一般审题(拟题)、立意没什么大问题,只要认真专心就完全能做到。学生难就难在选材、构思、行文方面。首先是选材,绝大多数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资料,感到无事可写,当然就无法思考结构,更无话可说、无法行文了。这其中的关键,一是积累材料,二是尽快将潜意识中的材料变成文章。怎样帮助学生冲过选材、构思、行文的难关呢?不妨在作文指导课上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摒弃一切烦琐程式,从基本结构入手,把构思法明确为:1、基本式——三段式结构;2、横式结构;3、纵式结构;4、纵横式结构。这四种结构基本把握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散文的结构,能把学生从思绪中解脱出来。学生作文,不管是写人还是记事,议论、抒情、说明,不管是什么题材,只要用这些“模式”一套,即可“成型”。再根据文章中心迅速确定开头、中间、结尾的要点,便可构思成篇。这其实有点像传统教法中的写结构提纲,只是比结构提纲简洁、快速、明白罢了。

四、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养成,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1、逆向思维。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班门弄斧,通常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本领的人。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以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又何妨,这种胆识和魄力不正是改革中每一个成功者必有的吗?

2、多向思维。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

上一篇:母亲节小学作文400字下一篇:安全生产诚信“黑名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