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论文

2024-06-09

民俗艺术论文(精选6篇)

篇1:民俗艺术论文

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

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历史悠久,道光二十九年就到上海的清末思想家王韬在《瀛壖杂记》(1875年出版)中已有记载,民国以后,灯会逐渐衰落,“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1979年豫园重新举办元宵灯会,至1992年举办了8届。1995年,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灯会筹备班子,配备专职人员,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举行。是代表上海人文传统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也是新春期间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商业活动。

灯会分布在豫园商城,商城源于150多年前清朝同治年间的老城隍庙市场,经历了由庙市→老城隍庙市场→豫园商场→豫园商城的历史演变过程。1994年豫园商城通过大规模改扩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建筑群落,成为上海十大新景观和十大夜景之一。它与四邻的豫园、老城隍庙、沉香阁等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完美地融为一体,丰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俗风情、鲜明的经营特色使豫园商业旅游区成为全上海最具中国魅力的地方而享誉海内外,是中外游客游玩上海的必览之地。

豫园商城所在的黄浦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北起苏州河,与虹口、闸北两区相望;东、南濒黄浦江,与浦东新区一江之隔;西至成都路、西藏南路、制造局路,与静安、卢湾两区毗邻。区境面积为12.49平方公里,其中陆地11.16平方公里,水域1.34平方公里。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

黄浦区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城区,是上海近代商业的发祥地,是上海中心商业区的核心区域,是上海的行政文化中心,是上海发展都市旅游的精华之地,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众多的城市新景观,是体现上海国际大都市繁华的重要窗口之一。

上元观灯是中国的古俗,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历史悠久,热闹非凡,道光二十九年就到上海的清末思想家王韬在《瀛壖杂记》(1875年出版)就已有所记载。民国以后,灯会逐渐衰落,“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

1979年豫园重新举办元宵灯会,至1992年举办了8届,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988年集观灯、品曲、赏画等娱乐为一体的龙年游园会,气氛热烈如同佳节;1989年与江苏镇江侨艺灯彩公司联合举办的灯会。灯会风格古朴,规模巨大,洋溢着民俗气氛。1990年为迎亚运会和国庆举办的灯会。期间,豫园宫灯高悬,彩灯披挂,勾勒出古建筑轮廓,楼台亭阁若隐若现,具有浓郁民族风情。1992年为迎接“92中日友好观光年”和“江、浙、沪旅游年”举办的元宵灯会。

1995年,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灯会筹备班子,配备专职人员,开始了一年一度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的举办历程。商城从1995年猪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5年。灯会的重头戏主题灯组均是根据每年的生肖,结合各种喜庆、吉祥的图案制作而成,已历经了一个12生肖大轮回。

一、项目基本情况:

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占地5.3公顷,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在具有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风格的著名古代园林豫园举行。是代表上海人文传统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同时也是新春期间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商业活动。灯会由上海市旅委、黄浦区人民政府主办,黄浦区旅游局、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上海豫园、老街公司、老凤祥银楼等企业协办,已成功举办了12届。

灯会以传统灯展,结合现代科技理念,利用九曲桥的九曲长龙形状和特有水面条件,以湖心亭与东方明珠遥相呼应为背景,创作了许多形象生动、市民喜闻乐见的大型主题灯彩来演绎中华传统文化和灯文化。并配置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与传统的春节融为一体,共同展现了上海七百年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新旧对照。现已经成为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展演优秀民俗民风的展会,每天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也促进了豫园商城的知名度,是文商旅联动的典型。

二、具体表现形态 第一、灯组类。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保护民间传统工艺”的宗旨下,灯会主题取材广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题材是生肖属相,根据每年的生肖,结合各种喜庆、吉祥的图案制作主题灯组,力求每年都有创新,有突破。

1995年猪年灯会主题:猪年大发贺新年,主题灯组为“猪宝宝”大型灯组。1996年鼠年灯会主题:子年春到户,鼠岁喜临门,主题灯组为“鼠年鹊语香” 大型灯组。

1997年牛年灯会主题:牛年喜奏丰年乐,主题灯组为“牛年福满门”大型灯组。

1998年虎年灯会主题:虎年乐见虎生风,主题灯组为“虎虎生威”大型灯组。

1999年兔年灯会主题:兔迎盛世启新程,主题灯组为“玉兔生辉大型灯组”。

2000年龙年灯会主题:龙年呈国瑞,华夏业辉煌,主题灯组为“巨龙腾飞”大型灯组。

2001年蛇年灯会主题:金蛇狂舞闹元宵,主题灯组为“世纪展望”大型灯组。

2002年马年灯会主题:马年行大运,欢喜庆团圆,主题灯组为“万马奔腾””大型灯组。

2003年羊年灯会主题:中华太平盛世,新年喜气洋洋,主题灯组为九羊开泰,国泰民安。

2004年猴年灯会主题:金猴闹春,欢乐吉祥,以花果山为主题灯组。

2005年鸡年灯会主题:喜迎新春雅俗共赏,主题灯组有金鸡报春、幸运祈福、水映仙境。

2006年狗年灯会主题:吉祥、喜庆、欢乐、美好,主题灯组为“金狗迎春,迎年兴旺;童话世界,美丽梦想”。

2007年猪年灯会:设置了 “金猪迎春,新年吉祥”、“中华经典,四大名著”和“好运树”主题灯组。2008年鼠年灯会:设置了“恭喜发财,鼠年如意”、“生肖闹九曲,双龙贺新春”和“好运连年”为主题的灯组,2009年牛年灯会:设置了“金牛迎春贺新岁,普天同庆添万福”、“人·牛·和谐”和“旋转嘉年华”为主题的灯组,除生肖主题之外,灯会仍从以下几个方面取材:历史文化,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等;科技成就、文学人物,如中国四大名著中的著名人物均有表现,曹操、孙悟空、武松、林黛玉„„;歌颂对爱情坚贞不变的白娘子、七仙女,讽刺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如三个和尚、猪八戒吃西瓜等等。此外,还采用了儿童喜欢的故事题材如龟兔赛跑、猴子捞月亮等等。

豫园商城在三大入口处(豫园新路、白翎路、天裕楼华宝楼夹道),内外圈街道上设立各式灯彩,如广告气氛灯,彩车表演灯,卡通流动灯等等。

还有很多可以参与游玩的灯组灯具,如“母鸡下蛋”、“新郎新娘拜堂”、“摇钱树”、“生肖盖章”等等。

灯会不仅制造了现代感十足的造型灯,而且还利用许多高科技元素,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如在中心广场、绿波廊过街墙面上设置了“幻影福禄寿”、“幻影财神”声控灯组,极具民族特色,将艺术性与观赏性融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游客只要走近几位神仙,就能听到声光结合的祝福语:“财源滚滚庆有余,事业兴旺、合家安康!”

第二、活动类。

1、传统民俗活动类:

(1)猜灯谜:有传统灯谜如猜字、打一物等等;现代灯谜如脑筋急转弯、IQ题、幽默笑话转弯,一般谜语条数在1000条以上,分布在整个豫园,吸引了群众的极大参与,其乐融融。

(2)品元宵:人们观灯之余还可以品尝各种美味的“元宵”,借用它的名字和外形象征着合家团圆、生活美满。豫园商城下属的各家餐饮店如宁波汤团店、松月楼、老松盛等准备了足量汤团,而且制作也日益精致。馅料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3)逛庙会:人们提着花灯逛庙会,城隍庙是广大游客必去的地方,正月初一迎春、初四接财神、初五财神生日、十三上灯、十五元宵、十八落灯,城隍庙都有敬神活动。正月初一零时是进香的最高潮,民间称“烧头香”。人们认为烧了头香,城隍便可保佑一生平安,故通宵达旦在城隍庙前排起长队,届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中记载:上海“在元旦日晨,每有至城隍庙中焚香拜佛,求神保佑,„„能第一次至者,求福必多,名曰头香,于是除夕日之半夜,途为之塞,城隍庙中,几无容足之地。盖无不欲思得第一次头香也。”

2、现代活动类:

(1)好运树新年祝福活动。从2004年开始在黄金广场举办,游客们可以挑选印有不同语句的飘带,抛到幸运树上,希望愿望能够实现。“好运树”的收益,将捐给豫园地区优秀贫困学生,为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2)专业演员巡街表演:每天晚上由身着民俗服饰的上灯队伍敲锣打鼓,所到之处华灯初放。各灯组中出现的神话、历史人物“翩然而下”,游客还能当场与他们合影留念。

(3)游艺项目:如丢沙包、套圈等活动,大人、儿童都可以参与互动和游玩。还有时尚游艺项目,如自动投篮机、模拟保龄球等等。(4)演出类:历史题材活报剧演出和COS-PLAY表演。

(5)其他活动:每年灯会根据当年生肖主题而设置一些特别活动,如2005年“吉祥宝宝甄选活动”,2006年双双属狗的夫妻,或一家有3人以上都属狗的家庭,均有望在本命年获奖,此外,还有“水幕电影”观赏项目。

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里,富有中华民族民俗传统的灯会在此植根,豫园灯会受到了广大上海市民、中外游客的热烈欢迎和交口称赞,而且在上海周边省市乃至海外均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它已经成为上海群众大型文化活动的品牌。

三、传承谱系

上元观灯是中国的古俗,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历史悠久,热闹非凡,道光二十九年就到上海的清末思想家王韬在《瀛壖杂记》(1875年出版)中写道:“城隍庙内园以及萃秀、点春诸胜处,„„正月初旬以来,重门阔启。„„上元之夕,罗绮成群,管弦如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璨,园中茗寮重敞,游人毕集。„„远近亭台,灯火多于繁星。爆竹之声,累累如贯珠不绝,借以争奇角胜。”

民国以后,灯会逐渐衰落,“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1979年豫园重新举办元宵灯会,至1992年举办了8届,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1988年集观灯、品曲、赏画等娱乐为一体的龙年游园会。有:小堂名吹吹打打迎送;内园的艺术灯展;老君殿等处汇聚着近百名书法家的龙年佳作;玩玉台上著名演员梁谷音等的昆曲清唱;积玉廊中有舞龙长队;环龙桥畔有上海木偶剧团的精彩表演;九狮轩有著名“笛王”陆春龄和民间艺人演奏江南丝竹。民间工艺家和书画艺术家为游客当场表演剪影、剪纸、微雕、书画等;还有多种饶有趣味的娱乐活动。气氛热烈如同佳节;

1989年与江苏镇江侨艺灯彩公司联合举办的灯会。灯会风格古朴,规模巨大,有数千只宫灯、走马灯、宝塔灯、脸谱灯、瓜果灯、动物灯、蝴蝶灯、生肖灯、人物灯和上万只彩色灯泡,把全园装点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

1990年为迎亚运会和国庆,由南市区政府和上海市文化局、旅游局、广播电视局、《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新民晚报》社联合举办的灯会。期间,豫园宫灯高悬,彩灯披挂,勾勒出古建筑轮廓,楼台亭阁若隐若现,具有浓郁民族风情。

1992年为迎接“92中日友好观光年”和“江、浙、沪旅游年”举办的元宵灯会,灯会由10个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姑苏传统灯彩装点组成,并在大假山、九狮轩、玉玲珑等处装置了泛光照明。

1995年,商城领导班子认识到,豫园商城是上海著名旅游区,是上海老城厢的代表,是上海市民群众经常休闲游玩、中外游客旅游的必到之地。春节期间,更是广大群众来豫园聚会的日子,中国春节的文化传统之一便是观花灯闹元宵,商城有必要将这一喜闻乐见的活动大力开展起来,让广大群众来豫园开开心心度春节。于是,公司搭建了灯会筹备班子,配备专职人员,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1995年猪年灯会主题是“猪年大发贺新年”,主题灯组为“猪宝宝”大型灯组。

1996年鼠年灯会主题是“子年春到户,鼠岁喜临门”,主题灯组为“鼠年鹊语香”。

1997年牛年灯会主题是“牛年喜奏丰年乐”,主题灯组为“牛年福满门”大型灯组。

1998年虎年灯会主题是“虎年乐见虎生风”,主题灯组为“虎虎生威”大型灯组。商城广邀社会知名企业共同参与,并为著名品牌提供免费张挂展示场地,通过市民、专家的灯景评选,最大限度激活市场。

1999年兔年主题是“兔迎盛世启新程”,主题灯组为“玉兔生辉大型灯组”。中心广场上组成了一幅“百兔迎春图”。以中国民间故事为主题组成的“嫦娥奔月”、“麻姑献寿”等灯组,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天还举行“城隍老爷巡城”、“财神恭贺迎灯仪式”等民俗表演。

2000年以龙为主题,灯展区内布置了40多组形态各异、寓意不同的龙灯。最抢眼的灯组要数“巨龙腾飞”灯组。九曲桥成了一条蜿蜒匍匐的巨龙。整个灯会,仿佛是一部中国传统龙文化的史书。各种龙灯,表现了有关龙的成语故事,讲述着中国古代各种龙的传说,百种字体的“龙字灯”,则表达了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和喜爱。

2001年蛇年灯会主题是“金蛇狂舞闹元宵”,40余组题材独特的大型灯组和上千盏烘托新春气氛的彩灯将汇成一片灿烂的海洋。九曲桥被妆点成金色廊桥,穿插着12生肖图、四季美景图、爱情经典故事等漂亮的画面;中心广场有特大型灯组“世纪展望”。

2002年马年灯会主题是“马年行大运,欢喜庆团圆”,主题灯组为“万马奔腾”大型灯组。“马到成功”等大型主题灯融声、光、电、电脑特技于一体,组成了最为抢眼的灯景。集中推出庙戏、斗鸡表演和跳舞机等游戏节目和水幕电影表演系统。2003年羊年灯会主题是“中华太平盛世,新年喜气洋洋”,主题灯组为“九羊开泰,国泰民安”,还有“海洋世界”组灯。营造出北国雪原的气氛,还出动包括“上灯”、“八仙过海”、“福禄寿”等6组真人表演巡街队,各灯组中出现的神话、历史人物“翩然而下”。以“羊”为主旋律,充分体现商城发展的六大发展趋向“经典、时尚、休闲、观光、美食、健康”。

2004年猴年灯会主题是“金猴闹春,欢乐吉祥”,以花果山为主题的灯饰上孙悟空神采飞扬,街道两侧的彩灯上也是美猴王顾盼流连、恭贺新年,上海市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豫园灯会盛典。大幅宣传牌向人们介绍着连云港和花果山,在各类彩灯上,来自连云港的“申吉猴”向人们介绍着“美猴王走向2008北京奥运会”的消息,把申城、甲申、申吉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2005年,“生肖鸡”作为主线贯穿整个灯会,突出“喜迎新春、雅俗共赏”主题,主题灯组有“金鸡报春、幸运祈福、水映仙境”。商城三大入口、内圈街道、外圈街道布置各式灯彩;其他活动有吉祥宝宝甄选活动、传统灯谜活动、金鸡闹春巡游活动、时尚游艺活动等等。

2006年,灯会主题是“吉祥、喜庆、欢乐、美好”,主题灯组为“金狗迎春,迎年兴旺;童话世界,美丽梦想”。数十组大型主题灯组,汇集南北各派风格,还引入许多高科技元素,如“幻影福禄寿”声控灯组,具有民族特色。中心广场上十二生肖第一次“大团圆”,传递出“福旺、财旺、人更旺”的美好祝愿。九曲桥畔,用最传统的中国花灯“讲述”最经典的西洋童话故事,让人们惊叹于灯的姿态、灯的韵味、灯的灵性。

2007年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将突出“吉祥、喜庆、和谐、传统”的主题概念,在豫园商城的中心广场、九曲桥广场和黄金广场分别设置了“金猪迎春,新年吉祥”、“中华经典,四大名著”和“好运树”为主题的灯组,展现了新的不同风格,体现了金猪闹春、新春纳福的新年新春新景象。

2008年,灯会将突出“吉祥、喜庆、和谐、欢乐”的主题概念,在豫园商城的中心广场、九曲桥广场和黄金广场分别设置了“恭喜发财,鼠年如意”、“生肖闹九曲,双龙贺新春”和“好运连年”为主题的灯组,设计更为创新,制作更为精致,体现了金鼠呈祥、万民齐乐的新年新春新景象。

2009年,灯会突出“吉祥、喜庆、和谐、欢乐”的主题概念,在豫园商城的中心广场、九曲桥广场和黄金广场分别设置了“金牛迎春贺新岁,普天同庆添万福”、“人·牛·和谐”和“旋转嘉年华”为主题的灯组,设计更为创新,制作更为精致,体现了金牛迎春、普天同庆的新年新春新景象。

四、基本特征

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是一项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形式,它将传统民族文化内涵与豫园商城明清古建筑群巧妙结合,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题材和美丽的荷花池、九曲桥等景点资源融合在一起,与万众一起欢度中国最热闹的民俗节日—春节。其基本特征如下:

1.广泛的群众性。

灯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5年,灯会期间,人流量非常大,据粗略统计,来豫园看灯会的游客每天约为10-15万人次,春节七天更是上升到每天20万人次,元宵节当天约有35万人次(最高峰的正月十五晚上到达豫园的竟高达70余万人次),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成了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新春佳节人流最大的地方。游人可以观花灯、品元宵、逛庙会、看表演、参与各项传统或现代活动,可以说是所有游客的狂欢节。

2.灯彩制作精致,主题取材广泛,富有创新性。

灯彩制作是灯会的核心,商城力将精致做到极致,让游客有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而且灯彩立意喜庆吉祥,增添了节日欢庆的气氛。灯会制作时吸收了很大一批传统工艺制作人材及其制灯技艺,而且还广泛吸收了扬州、苏州、南京、四川的好多人材,使得传统彩灯制作技艺得以保留和体现。还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高科技的时代感,提升了灯组的档次和品味。灯会取材广泛,不仅有最大众化的生肖属相,还有历史文化,科技成就、文学人物及故事等取材。

3.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场所。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保护民间传统工艺”的宗旨下,灯会最有代表性的题材是最大众化的生肖属相,此外,灯会仍从以下几个方面取材:悠久历史文化;优秀灿烂的科技成就、文学人物;歌颂对爱情坚贞不变的白娘子、七仙女,讽刺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如三个和尚、猪八戒吃西瓜等;还采用了儿童喜欢的故事题材如龟兔赛跑等等。这些都为游人褒扬了古今中华民间的优良品德和美好情感。制作时吸收了很大一批传统工艺制作人材及其制灯技艺,使得传统制灯工艺得以保留。

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展出了中华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俗民风,这些都使游客产生了对中华民族深深的敬仰之情。

4.固定的时间和巡街路线。

每年灯会时间为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灯组主要分布在商城的中心广场、九曲桥广场和黄金广场。巡街的路线是从中心广场出发,沿着凝辉路到达黄金广场,再从中国商铺街到达九曲桥广场,最后回到中心广场。

五、灯会价值

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已逐渐成为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展演优秀民俗民风的盛会,使中外游客产生了对中华民族深深的敬仰之情,这对于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无疑是最好的促进。

1文化价值:

灯会主打题材是生肖属相,宣传了生肖文化。其他题材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学和民间传说人物均展示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豫园灯会还保留了一块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有力阵地,保留了一批民间传统制灯工艺的人材和技艺。同时,商城中的民间艺术、表演、小吃以及百年老店都有了充分活跃的舞台,使得它们能够充满活力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上海是一个快节奏的现代化大都市,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的举办无疑为广大市民、中外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放松身心,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舞台和好去处。

2社会价值: 在“好运树”新年祈福活动中,市民和游客在为自己祈福的同时,也可以选择为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好运树”的收益,将捐给豫园地区优秀贫困学生。

豫园灯会是一幅幅活生生的“风俗画”,每年以其不断变化的主题和多姿多彩的活动吸引了海内外的广大游人。伴随着灯会的影响力,豫园的知名度也因此越来越大,豫园灯会也逐渐成为游客来上海旅游的目的之一,大大活跃了上海的旅游市场。灯会的举办,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3艺术价值:

灯会中制灯技艺可谓巧夺天工。老作家傅湘源在考察城隍庙扎灯艺人的手艺后写道:“城隍庙扎制彩灯的艺人,都是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扎制一般的彩灯,只要把劈就的细竹条,信手拈来,转眼间就扎就一盏巧妙的彩灯。其出手之灵活,心匠之敏捷,使人惊奇。”此外,还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提升灯组的档次和品味,使得灯彩更富有艺术价值。游人不仅沉醉在灯的海洋中,而且还被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深打动。

4经济价值:

灯会期间,游人如织。据粗略统计,来豫园看灯会的游客每天约10—15万人次,春节七天更是上升到每天20万人次,元宵节当天约35万人次。广大的游客势必带动区域商业价值,从而大大促进了豫园商城的商业销售,使其在全上海市乃至全国商业企业中始终名列前茅,从而大大提升了豫园商城的品牌知名度。

灯会是个无形资产,潜藏着无限的经济商机。在举办第十届新春民俗艺术灯会前夕,商城采用市场化手段,挖掘与配置灯会无形资产,公开拍卖了灯会的冠名权,台资企业上海克莉斯汀食品有限公司最终以235万元的报价,获得豫园新春灯会2004年冠名权。灯会中最有价值的“会标称呼”、“门票印制”、“大型灯组”、周边街市上的“灯带宣传”等10多项权益,将提供给冠名企业。

篇2:民俗艺术论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茗茶飘香,初春的寒意挡不住四方宾客的热情!今天,第六届温州(苍南)开茶节在这里隆重举行!热闹的场景,如织的游人,让五凤乡八亩后村沉浸在一片节日欢腾之中。

由五凤乡人民政府和苍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第六届温州(苍南)开茶节民间民俗艺术汇演和大家见面了,我是主持人欢欢,非常荣幸能够和大家在这里相聚,首先,让我向光临演出现场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欢迎!祝大家在充满笑声的日子里收获更多!希望我们的演出能够给大家带来欢乐与吉祥。

1、舞狮庆新春

朋友们,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五凤乡,位于浙闽两省交界,北接桥墩,东连观美,是国家级生态乡,温州市唯一的省级茶叶产业强乡,茶叶为主导产业,2010年全乡年产茶叶527吨,总产值4000多万元,占全乡收入的46.7 %。

2006年以来,连续六届温州(苍南)开茶节都是在这里举办的,这不仅打响了苍南茶产业的品牌,有效提高了苍南名优茶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而且在全县乃至全市兴起了生态旅游的热潮。

我们也期待新年春天,五凤乡能有一个好的开局。下面,我们请出沪山凤岙民间舞狮队表演《舞狮庆新春》。

2、花鼓

今天的五凤香茗园,气氛特别的热烈,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阵阵锣鼓声,宣告着茶园新春的到来。一年一度的开茶节,已经成为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推动苍南茶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已经成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现在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个民间艺术节目。

很多年轻朋友都知道,安徽有个凤阳花鼓,那是名扬海内外的民间艺术,这其中也有许多大家喜爱的曲目,如《凤阳歌》、《鲜花调》等,每一首都被广泛传唱。但是你知道吗,我们苍南也有花鼓。下面,我们掌声请出苍南花鼓艺人周吴莲为我们来一段苍南花鼓。

3、近几年,五凤乡党委政府在苍南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每年一次的开茶节为契机,坚持以乡村特色、<第一课 件 >农家风情、自然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茶产业,打造茶品牌,提升茶效益,弘扬茶文化,努力建设温州“梅家坞”,把开茶节打造成农业文明的“文化美餐”,打造成对外开放的“经贸舞台”,打造成展示五凤良好形象的“精美名片”。

下面我为大家推荐的节目叫做“唱卖技”。

唱卖技,也叫“唱排街”,流传于浙南飞云江以南一带,它是以口头演唱为表演形式的一种曲艺形式,内容大都为节日喜庆、吉利讨彩等,它有很强的地域性与时间性,演出地域仅限于飞云江以南,演出时间一般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初五结束。

现在我们掌声请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可本先生和他的搭档来表演一段“唱卖技”。

4、三十六行

产于五凤乡的苍南翠龙茶,属我县新创名茶,该茶2003年荣获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上海国际茶博览会绿茶类金奖、浙江省第15届名茶评比会上被评为一类名茶。2004年,在中国宁波国际茶博览会上获中绿杯金奖。“苍南翠龙”早已享誉海内外,2010年第17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上荣获“后稷特别奖”。

好,下面我们继续欣赏精彩的节目。

闽南语有一句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今天我要为大家推荐的是真正的苍南民俗中的三十六行,我们来看一下,那,到底都是什么样子。有请曹其满等为大家表演。

5、提线木偶

说起五凤乡,真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五凤乡种茶,始于南北朝,创业于20世纪五十年代,发展于当代。全乡现有无公害茶园10000亩,其中有机茶茶园500多亩。

这里平均海拔约400米,终年云雾缭绕,土层深厚,生态良好,气候自然条件极其适宜茶叶种植,所产的“五凤香茗”香高持久、味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为绿茶家族之上等佳品。2005年“五凤香茗”获得济南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2006年“五凤香茗”获得北京马莲道暨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2010年第十七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八亩后”牌五凤香茗获得“后稷奖”。

好,朋友们,下面我们来一段提线木偶表演。

提线木偶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民间俗称“嘉礼戏”,它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数百年来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下面我们掌声请胡允早等为大家表演一段提线木偶。

6、闹洞房答诗句

早上我们进来的时候,已经领略到“五凤香茗园”的美丽风光,我们感受到这里的环境特别优美,<第一课 件 >这里的空气特别清新。看来“五凤香茗园”真的是全国少有的不卖门票的风景区,是都市人远离喧嚣、健身吸氧、休闲度假的天堂。到这里可以观茶海、品香茗、品味农家乐、享受风情游。

追寻祖先足迹,激发爱国热情,我们的家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独特的地域风情,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现在请大家看一看我们曾经的婚俗——闹洞房,答诗句,看看大家还记得多少。有请吴明月、林小霞等表演。

7、大头娃娃表演

现在的五凤香茗园,是从2005年开始建设的,项目总投资超过一千万元,可分为五个功能区。一是观赏区,二是名茶鉴赏区,三是茶文化博览区,四是农家乐活动区,五是休闲膳宿区。

今天我们在这么美丽的五凤乡举办开茶节,气氛真的很特别,我看见现场很多朋友们,个个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笑意,现场不仅来了这么多朋友,你看,还有那么多大头娃娃,有请大头娃娃们上来表演。

8、渔鼓

喝水不忘掘井人,谈起五凤乡的茶产业,必然会想起一个人,他就是原五凤乡八亩后村党支部书记李孔宗。上世纪70年代,三十出头的他,带领村里四位党员干部,戴着五件蓑衣,使用五把锄头,揣着仅有的借来的五十元钱,用他们的“四五精神”,披荆斩棘、克服万难,使五凤乡的茶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我们衷心希望五凤人的创业精神能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好,下面我们来一段渔鼓表演。

渔鼓,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到了明清时期,渔鼓已形成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从此,渔鼓道情完全过渡为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民间说唱艺术。好,现在我们请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准孝老师表演一段渔鼓节目。

9、马灯舞

马灯舞是浙江省流传很广的一大舞种。马灯舞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是马灯以纪念王昭君出塞的历史为背景;二是马灯以陈十四娘娘收妖的民间故事为背景;三是马灯以唐三藏的白马祈雨为背景。随着科技的进步,马灯最初的本义逐步被人们抛弃,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欢庆太平盛世,增强重大节日热闹气氛的一项民俗活动。

下面我们请出沪山马灯队表演马灯舞!

结束语:

篇3:民俗艺术论文

民俗艺术由于生长于民间, 属于下里巴人的文化。民俗艺术作为老百姓自娱自乐的艺术, 具有草根性, 民俗艺术主要是为包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礼仪、信仰禁忌等自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站在“主流”艺术角度去看, 职业画家或职业艺术家和民间艺术家的区别很明显:就其创造者自身来说, 民俗艺术是亿万劳动者创造的群体艺术, 不是“主流”艺术那样少数职业艺术家的艺术;就艺术本身而言,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着艺术创作, 民俗艺术尽管从业者甚多, 但由于社会功能与“主流”意识形态差距甚远, 远没有职业艺术家风光;他们的艺术创作目的也不同, 这是社会地位决定的。职业艺术家有着声名显赫的地位以及官方的认同, 而民俗艺术家们只能默默地根植于民间, 为生计奔波劳碌;就其艺术特征来说, 民俗艺术尽管有着实用简洁、质朴率真、象征寓意的艺术特点, 但与“主流”艺术相比, 被认为缺乏艺术本身的追求———“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其创作的技术性高于艺术性, 实用性大于艺术性。

民俗艺术在“主流”艺术面前处于弱势地位。作为民俗艺术的土艺术家们不能像职业艺术家那样留名艺术史, 但他们真实而夸张、质朴而独具想象的作品却像劲草一般, 牢牢地扎根于民族文化系统中。在追寻属于我们民族自身的原生态艺术时,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 是否更需要关注那些为我们保留民间艺术发展之根的民俗艺术家?是否应该重视民俗艺术价值地位?

中国最初的民俗艺术研究是随着民俗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 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民俗艺术调查、研究工作;以凌纯声、马长寿、庞熏琹、芮逸夫等为负责人组成的调查团, 在1930年前后和1937年至1942年间, 分别在东北、西南、四川和台湾等地, 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调查, 收集了服装、饰物、手工业工具、用品及技术资料、模型、图片等数千件民俗艺术品, 由中央博物院作为民族文物收藏;1981年5月, 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在北京民族文化宮举办了首届“全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 许多艺术理论家和学者纷纷在报刊上撰文, 既发表了自己的观感, 又对民俗艺术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美术》杂志也开辟了“中国民间美术”专栏介绍民俗艺术, 发表了大量关于民俗艺术的理论探讨文章, 掀起了一个学习、研究民俗艺术的高潮;1986年, 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民间美术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也开始招收民间美术专业的研究生;1988年由文化部主持召开了全国民间美术工作会议, 并成立了中国民间美术学会。虽然民俗艺术研究受到了学术界的一定重视, 民俗艺术在艺术学术领域也有了一席之地, 民俗艺术学取得了独立学科地位,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 民俗艺术依然处于“主流”艺术的“边缘”, 在艺术舞台上至今未能扮演“主流”艺术的角色。应当看到, 民俗艺术是一切其他艺术的根源和基础, 影响着艺术心理和艺术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在现今艺术国际化的潮流中, 只有真正认识、传承、改良民俗艺术带给我们的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真正尊重民间艺术作品, 才能使得本土艺术不会成为变异基因。

随着精神信仰、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息息相关中不断发生变化, 诸如祭祀、起居、穿戴、器用等一系列物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民俗艺术在痛苦无奈地被动承受边缘化、老龄化、孤独化趋势中, 渐渐失去了以其原有意义和形式继续存在的支点。许多民俗艺术家已经丧失了自信, 没有动力继续创作更为灿烂的作品。能传承几分技艺、保持些许纯粹的传人, 已是凤毛麟角, 民俗艺术原生形态的创造者逐渐离去。一个曾经具有主导地位的庞大创作主体群的艺术形式, 只有在新的观念下, 通过针对性的调整价值立点, 民俗艺术才能作为一种更多参与“主流”活动的艺术形式, 显示其在健全现代艺术结构, 促进本土艺术和谐发展, 复归本土文化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等方面, 显现出特有的潜在文化价值。

相对来说, 民俗艺术代表着一个大的历史阶段的民族群体意识、感情气质和审美需求, 并作为文化发展的动力, 推动着各个历史时期文化艺术的发展。因此, 民俗艺术应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只要民族文化群体不消亡, 民族文化群体所创造的民俗艺术就永远不会消亡。只是存在的艺术形态会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发展变化。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相互交融与影响中, 民俗艺术将会以新的材料和艺术形态出现。

参考文献

[1].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民俗艺术论文

好一个“颠覆传统”!它道出了中国社会近百年来以民俗艺术为基础、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缺失的事实。

我们以为,当“颠覆传统”成为传统,人人把“开拓”、“创新”与“他文化”填充挪用当成唯一,人类社会的知识和技能不再有超出个体生命的时间长度的积累与叠加,社会将首先遭受不再有健康民俗艺术之灾难。客观上,我们的现实社会正在经历民族文化艺术的个性积淀由富向穷的嬗变;艺术是人类智慧与性情最灵动的表达,民俗艺术是其他所有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温床,民俗艺术是中国文化消费的传统“内需”。而激活当代民俗艺术“内需”,高校民俗艺术教育体系则承担着历史责任。在我们这个特定的“国际化”年代、特定的多民族文化背景,检讨百年“运动”之功过,向中国各民族传统习俗艺术(以下简称“民俗艺术”)挖掘宝藏,无异于在迷茫中向一位即将离世的智者讨要生存的秘诀。

承载着绘画、雕刻、刺绣、印染、剪纸、皮影、服饰、器物、戏曲、神话、传说等形式的中国民俗艺术,在人类的欲求与地球资源的匮乏之间,揭示了一种既保证人与自然永久和谐又使人类具有尊严与创造乐趣的生存模式,这种生存模式让所有的人都有强烈的欲望和机会以艺术的方式思维,以艺术的方式劳作,以艺术的方式交际,以艺术的方式打造每一个生活细节。艺术让人类的生命状态变得健康、积极、和睦、友爱、滋润、恬美,让生命意义得到升华。从当下人类最大的生存困境之角度看,传统民俗艺术最大的社会功能性意义是,这种模式让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变得有所节制,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竞争与冲突获得消解与转移。

就在100年前,偌大的中华农耕渔牧区间,在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几乎就是一个艺术生态化的大作坊。从祭祀的载歌载舞,到民居的雕梁画栋,从年节的美食盛装,到器物的奇杯异盏,无不是普通人自给自足、自娱自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艺术大餐。

由于全民享受艺术,就存在全民服务艺术,全民服务艺术就带动了全社会跟艺术相关的所有物质的制作与经营环节。比如,为了刺绣艺术,就需要有人群提供各种品格、各个价位、各种颜色的丝线,为了提供丝线一项,于是,就会有人分别选择种桑、养蚕、剥茧、缫丝、造色、染色、纺织、包装、交易等职业,然后再有画稿、刺绣、品论、交易等等行当。

由此可见,民俗艺术全过程无不是由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交互拉动的鲜活“内需”。而这民俗艺术 “内需”的全过程恰恰不是以工业污染、能源消耗为前提,而是以全方位的人文环保和自然环保为前提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民俗艺术的生存方式,也许是人类从工业经济泥沼自拔来解决自身生存危机的唯一出路。

在全世界,没有任何其他一种艺术能像中国传统民俗艺术一样,吸引着全体平民在一定的德性和操守的规范之中,在自觉维护井然社会秩序的前提之下,如家家户户贴对联、人人个个练书法那样地崇尚文化,如四时八节唱歌跳舞那样自然地投身艺术;如生老死葬祭仪百般考究那样地珍爱生命;如邻里亲朋迎来送往那样地厚待人情;如婚恋嫁娶暗戏明调那样的风趣幽默。虽然其中难免也有愚昧落后的地方,但是,其主体意旨却在于让普通人通过身体力行,通过手工制作与即兴创造带来快乐,以此消解现实中无法逾越的悲苦与伤痛,化解天灾人祸带来的忧愁,为人类文化积淀资源、开发智慧。传统民俗艺术不会造成大量家庭成员长期的无奈分离,不会激发人类彼此仇视,只会促进人们乐观向善,社会人等友爱平和。人类生命的价值由此得以升华。

民俗艺术总是在观念中天地贯气,在意识里万物有灵,在情感上生死奠念,在行为上因果报应,在言语中抑扬顿挫,在游戏里出神入化。这一切,正如给密切咬合中高速磨擦的轴承添加润滑油,它能使矛盾消融,使冲突化解。

民俗艺术的基本造型法则不讲严格写生、写实的科学逼真,而是讲夸张变形趣味、追求诗性浪漫的意象造型体系。它并非完全排除具象再现,但是,它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科学局限,不讲固定的焦点透视解剖,不讲客观的光源色、环境色,不讲单一角度的明暗光影。著名的敦煌壁画、云岗石雕、陕西剪纸、山西皮影、武强年画、湖南木雕等等,都是隶属于传统民俗艺术,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具有不同度数、由民间艺人创作的独具地方风格的地域名作。

单纯从艺术本体审美立场客观地看,一件五个头长、神情夸张的中国民俗美术人物雕塑精品,和一件八个头长、科学写实的西方古典人物雕刻名作相比,从艺术价值的角度说,前者并不比后者低。谨慎地讲,东方意象与西方写实,只是文化特征各异、观察方法与创作方法各异、形态与风格各异,无需彼此取代,可能会互相借鉴,是两种可以并列的文化物种而已。中国民俗艺术非科学的意象与诗性造型体系,与西方“科学写实”平起平坐。

从近现代开始,在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民俗艺术环节中从事视觉造型艺术的中国民俗艺人慢慢认可了一种并非事实的论调:融文史哲理诗词书画浓淡疏密于一体的老一套已经不行了!洋学堂里传出的科学技术、科学道理,把他们一夜之间变成了艺术的外行与白痴。全社会启动了新的一套。

所谓新的一套就是来自西方古典科学写实的那一套。究竟是哪些人在怎样推行西方古典科学写实的那一套,从而让中国传统民俗艺术主体人群东方式“意象造型”的自信力陡然消解的呢?我们对自己的“传统”都做过些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看看深刻地影响了徐悲鸿、刘海粟这两位美术巨人、事实上深刻地影响了“美术革命”的康有为。康有为在他的《怀拉斐尔画师等绝句八》诗作中称“画师吾爱拉斐尔,创写阴阳妙逼真……”。他说:“吾国画疏浅,远不如之。此事亦当变法。”并发表言论,“非止文明所关,工商业系于画者甚重,亦当派学生到意学之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康有为依靠他在政治圈里的巨大影响力,使他对西方绘画阴阳“逼真”的个人见地极大地影响了东方审美价值体系的传承。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鲁迅1907年在《摩罗诗力说》中发表了“置古事不道,别求新声于异帮(此中之‘别’并非‘不要’,而是‘特别要’的意思—本文作者)”的言论,表现出这位一辈子靠着中国古文功底吃饭的文学人希冀以西方“新”文化改造或者消解甚至某种程度上“颠覆”中国“古”文化的强烈愿望。

曾经提倡“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在1918年的一次北大画法研究会上倡言:“今吾辈学画,当用研究科学的方法贯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经心之习,革除工匠派据守成见之讥,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工匠艺术在蔡元培的心目中是当然应当革除的“据守成见”的粗陋之作。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曾在他主持的《新青年》杂志上借佛学家吕批评“新文化”背景下美术艳俗化现象的文章大肆推动“美术革命”,其核心是“……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陈独秀把“洋画写实精神”奉为美术革命的法宝,自然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民俗美术的“写意”法则。

20世纪初期,基于民族内外忧患的处境,迫于引进西方工业的需要,由肩负民族文化责任的文化先驱们发起的一系列“新文化”运动,其“革命”动机的积极性和进步性意义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不过,客观的事实是,“新文化”背景下主要来自政界、思想界的社会革命欲求而非美术界反思本体美术而发动的 “美术革命”,催生了遍及全国的西式新教育。

遍及全国的西式新教育持续到现在,已有百年历史。历经百年时日,一种缺乏专业美术教养、不无偏激的崇写实贬写意、崇西方贬东方的审美价值观,客观上从核心层面击碎了中国传统民俗艺术自以为是的良好心境与传承链条,留给后人许多亟待弥补和亟待挽救的课题。

如果说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化”背景下的“美术革命”利用其强势话语权从文化语境和教育体制上,把中国民俗艺术的意象造型法则当成旧文化的脏水倒向了历史的垃圾堆,那么,20世纪60-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大破四旧,大立四新”的铁扫帚又一次以更加具体、深入、全面、彻底的力度扫荡了传统范畴里民俗艺术的方方面面。

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新文化”时期将西方科学体系引入中国,洋文化在我国民心目中的心理地位由“夷务”到“洋务”到“西学”到“新学”再到“国际化”步步升华的过程中,西方“写实精神”还确实为中国美学带来了些许“新”的容颜;而20世纪60-70年代的那场“革命运动”,让无数的人付出了人生岁月之代价,换来的只是文化荒漠“新”的废墟。

其实,在这所有的“运动”中,都是国人在自觉与不自觉的状态下,将自家祖宗传下来的艺术格调当成历史的祭品送上了异域的文化神坛。

在“文革”结束36年以后的今天,尽管后来者自觉清理废墟并且做了许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但全国民俗艺术生态化的循环体系仍然无法建立,民俗艺术的人员主体—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到城市打工谋生,许多村子徒有象征财富和生活“现代化”的小洋楼如雨后春笋,屋子里只留下与骨肉分离、缺乏亲情呵护的留守儿童和鳏寡孤独。一些留在家乡“发财”的男女非常缺乏欣赏传统民俗艺术的素质,非常缺乏参与传统民俗艺术创造的热情,非常缺乏以传统民俗艺术技艺创造作品的能力。而且,当今西式工业文明的竞争机制有足够大的魅力吸引国人为无尽的高端物质生活标准不懈努力。人们早已习惯于坐视与选购现成的文艺配餐,民俗艺术几乎成为多余,甚至被不少人当成了劳神费力的老古董。很少有人为此觉得不适,因为总有信息提示我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当下,当年“美术革命”追求的西方之古典“写实”早已被众多西方国家所抛弃,差不多全世界都在以抽象艺术之“虚”,补当代科学之过于“实”;全世界都在以意象艺术之“浪漫”,补当代机械生产之呆板,而我百万美术大军时至今日仍在大考特考其“西式古典”写实素描。

当年康有为、吕、陈独秀、鲁迅、蔡元培诸位文化先驱们的“美术革命”具体要革的是清代四位王姓文人画家的命,放大一点说,是要革不如西方美术“科学”、“写实”、“逼真”的中国传统文人美术的命,革循循相因的临摹、抄袭旧作而无视现实表达的旧文人美术作风的命。100年过去了,象征临摹、抄袭之风的“四王”非但没死,反而遍及全国。只是他们都以“当代艺术”的名义在玩西式的“非科学”、“非写实”、“非逼真”,以“当代艺术”的名义在临摹、抄袭西式的“自我”与“个性”,只是他们不像“四王”已成“传统”。去看看北京“798”“当代艺术”批发市场随处可见的“样式”吧,临摹、抄袭而来的极端恶搞,临摹、抄袭而来的故作深沉,临摹、抄袭而来的虚张声势,一时已成为那片文化景观招徕世界游人的主体。此情此景,还有多少人忆得起这里曾经是以艺术营造健康、积极、和睦、友爱、滋润、恬美氛围的所在?

显然,临摹、抄袭、循循相因的美术作风没有倒下,真正在“美术革命”斗士和“时尚”前边倒下的是传统民俗艺术——我们的艺术“母亲”,我们艺术“母亲”的所有自尊与自信。

更可怕的问题还不是我们的艺术“母亲”已奄奄一息;是当我们的艺术“母亲”—传统民俗艺术奄奄一息的时候,大家以为这不过是“传统”旧事物的“自然老死”,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切其实来自于我们同胞100年的文化“他杀”;甚至,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位即将离世的艺术“母亲”还有一堆她自己的儿女,那些儿女因嫌恶母亲基因的“土气”与身份的卑微而纷纷换血,那些纷纷换过血的儿女,不少已经染上了文化的“爱滋”……

“新”的感觉让人惬意。从“新文化”运动的“破旧立新”到“文革”的“破旧立新”,到每一辈年轻人天赐而来的“新”的骄傲,它们的合力竟然宏大到世界多元文化基因库中重要的一支血脉在悄无声息中被我们遗弃了也在所不辞。恐怕当年大力推广西方“写实精神”的陈独秀诸君也断然意识不到西式“写实精神”一旦真正深入普及到全国人民的心中,引起连锁的物欲膨胀,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国的后来人可以这么迅速地陷入如此深沉的文化失忆。我甚至猜想,那拨深怀民族责任感忧国忧民的文化先驱们真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境遇,或许会在他们的革命口号中删除掉那个无根无叶着实有些肤浅的“新”字。因为他们毕竟不希望看到当全世界只留下科学写实一宗的时候,时人看到魏晋石刻和唐宋书画也不知所云。

统而言之,中国传统民俗艺术在当下面临的处境和它的处境所昭示的主要问题,大致如下:今天,民俗艺术的主体人群成为“打工族”流向机器和公司所在的城市,一些乡村徒有老小空守洋楼;明星与机器合谋,艺术快餐送货上门已经无需人们费力参与创造;有赖口传身授的民俗艺术传承链条几乎全线脱节;现代化让民俗艺术的大多子民对传统集体失忆;人类文化基因库在悄无声息中将丢失一支东方血脉。

如今,“新文化”之“新声”已成百年之旧事。单从高校美术教育与艺术家个人奉献方面看,在一些有识之士的演绎下,被“新文化”扬弃的中国数千年艺术“传统”,仍时不时焕发出种种生机。

林风眠在“新文化”力举“西学”古典的狂潮中最先以新文化人的身份举起中国的“民间”旗帜,将中国“民间”与西方“现代”相结合,首开学院民间通道,最先以中国民俗艺术趣味入文人水墨绘画。可是,林风眠在“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我敢说,对林风眠,对林风眠艺术实验昭示给我民族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巨大文化涵义,我们的社会太不识其好;关良融民艺造型与文人笔墨入画,也成“反革命”;齐白石因其欲脱而脱不掉的“民间”、“写实”而走红;古元纳民俗版画趣味入革命版画,是为一家;杨先让创央美“民间美术系”,试当代美术教育之多元,后遭取缔;靳之林提出民间美术是中国造型艺术“第三体系”概念;曹力将民间艺术情怀、思维与手法悄然融入美术创作和教学,经数十年积累,渐成体系;许平等力主民俗老手艺进高校课堂,平衡当下中国设计一味“崇西”态势;吕胜中从“民间”切入,主持央美实验艺术系,虽因急于与当下“国际”样式“接轨”而离我传统渐行渐远,却仍与“民间”颇有些瓜葛;中央美术学院长期以来不断对民俗艺术进行多角度学术探究的人和事,展示了这所艺术学府一以贯之的文化前沿姿态与传承有序的学术探究精神;王朝闻、张仃、张道一、王树村、丁立人、朱振庚、田青、孙健君、吕品田等许多画家、民俗艺术专家和学者把“民艺”当饭吃,为“民艺”的当代传播和语言转换之实践,做出典范性贡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力举以民俗艺术介入高校文理各科“艺术生态”教学,以传统民俗艺术审美教育结合本民族文化体系框架下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以龙全为首的“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强调当代艺术教学比重向民俗艺术倾斜,取得显著成果。

有的人留意“民间”,想快速索取,企求“民间”在他把玩中立马转化为脸面上的东西或者是荷包里的东西;还有的人留意“民间”,想为毫无意义的胡来找个貌似深刻或者伟大的借口。而以上诸君之留意“民间”,爱惜“民间”,大多是打心眼里发出的敬畏之情。他们学“民间”,研究“民间”,推举“民间”,大多从容、实在,没有花架子。

可以说,百年以来,以往打着美术“革命”与文化“颠覆”旗号的许多“运动”,其核心动机大多并不针对美术本体,那些运动者大多也不是地道的艺术人。而以上所列,却不但是地道艺术人针对艺术本体的艺术实践,还是直接关乎中国民俗艺术当代延展、以期激活民俗艺术“内需”的真实个案。

应当相信,以上诸君的实验成果随着岁月的进程将为更多的人所见识、所认同,成为我们这个古老的艺术国度调整未来发展思路与治国方针的重要依据。也许,他们对中国民俗艺术的系列探索,将成为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生命意义、生存态度、创造技巧在当代“国际化”语境下起死回生的“药引”—正如袁隆平在国人的饥饿中试验成功杂交水稻。

我们期待,参与这样直接关乎中国民俗艺术当代延展、激活民俗艺术“内需”实验的人会越来越多,成就越来越大,影响面越来越广。

拉动当代民俗艺术“内需”以求得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的构想,也许是世界唯一一个民俗艺术历史最为长久、民俗艺术资源最为厚实、同时民俗艺术传承又相对最为连续的大国奉献给面临困境中的当下人类合理的处世方案。

寄希望于被有效拉动的当代民俗艺术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使我们能源紧缺、生态失衡的未来“国际”将不再是国际霸权把文化艺术潜入政治、经济、军事谋略中,用于获取偏狭的所谓“国家利益”的致命“暗器”。由大国小国共同治理、多数与少数民族共同参与的未来“国际化”和不仅仅“以人为本”的自然、人文大和谐才是我们人类民俗艺术“传统”想要的平和、友爱、多元、恬美、大智慧之国际文化大气候。

2012年2月6日

(颜 开/北京理工大学教师;颜新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博士生导师)

篇5:潮人的文化心理及民俗艺术

潮州民俗文化是在南楚巫觋文化的土壤与气候中孕育绽放的。它反映了潮洲的民俗、民风,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潮人的图腾崇拜:自然神与祖神及英雄神崇拜,在潮人之文化心理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潮人信仰与民间神话中透露出“信巫鬼,重淫祀”,敬畏英灵之遗风。潮人仪式类的戏剧直接与祭礼仪式相关,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祭礼仪式的副产品。潮戏承袭了古傩之遗风“吹击管鼓,郁香洁之。”潮人笃于戏曲之风,延及今人。

一、潮州民风、民俗及民谣

潮州民间喜唱俗曲。其俗曲、民谣与当地的神话、戏曲、谚语、小说、灯谜等民间文艺一样,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歌谣,展现了潮州民俗艺术的丰蕴内涵。纵观潮州历代歌谣、童谣、诗歌、民谣,莫不涉及民风、民俗。归其大要,可列为如下数类:

1.观神送神中的仪式歌谣:如《请神歌》、《请神曲》。这是请神仪式歌之一。“请神”又叫“观神”,潮州妇女八月请阿姑神称“落阿姑”,请神时要口唱歌谣。除了阿姑神之外,潮洲还有“蓝饭神”、“墭脚神”、“竹筷神”、“筲箕神”、“蛤蟆神”等各类神,皆有其歌与表演形式。在《请神歌》与《请神曲》中,人们表达了对“大慈大悲”的南海观音暜渡众生的希望。有趣的是,如果“神”久请不来,人们便用对付自然的原始宗教仪式“巫术”,去催神、咒神,希望凭籍语言的力量去影响和制约神。

2.婚礼葬礼中的仪式歌谣:《出嫁前拜司命公》这首歌谣,表达了新婚女子祈求“配好君”,“富贵添才丁”和“富禄全”的愿望。《出嫁前坐桌》、《青娘为众人分菜肴》二首,则描述了潮洲婚姻仪式之特色。此外还有《新娘踏轿门》、《开轿门跨火烟》、《拜天地》和《搅泔缸》等各种仪式的歌谣。这些歌谣,形象地再现了新娘出嫁前之全过程。潮洲葬礼仪式的歌谣主要有《巡坟歌》等。

3.潮州的游神歌谣:如《城内人游神》:“城内人游神,一位老爷双夫人,踢陀三夜日,头壳冷眩眩”。这一题材反映了潮人对英雄神的崇拜。词中“老爷”指关羽,“三夜日”,则反映了游神活动十分壮观,持续达三天三夜。游神内容丰富多彩,在游神过程中穿插着舞蹈与游艺活动。除了各地都有的龙舞、狮子舞之外,还有潮州地区独有的布马舞、蜈蚣舞、鳄鱼舞、螯鱼舞、鲤鱼舞、骆驼舞、长颈鹿舞和双咬鹅舞等。

4.民间故事歌谣:如民谣《听见锣鼓冲冲潮》,歌中陈述了民间文学中流传的“陈三五娘”和《三国演义》中的“马超战张飞”之故事,以及当地流传的“关爷带二妃”之传说。

《正月是新年》这首歌谣更具故事特点,它将神话、小说、戏曲、传说中的人物、故事,溶于一炉,逐月地分述,每月记一故事。如记述了《荆钗记》、《破窑记》、《孟姜女》、《汉宫秋》、《昭君出塞》、《拜月亭》、《楚霸王》、《陈三五娘》、《梁祝》、《青琐高义》等故事。

5.四季活动歌谣:如《十二月歌》,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与无衣无食的悲惨命运。全诗按季节的先后,逐月写贫苦农民们的劳动和生活,将农民与豪绅的生活进行对比,如:“三月人布田,东村西村忙又忙,富人牛牯双巴只(双只),硗仔拖犁泪双行。”

《正月锣鼓闹猜猜》,这是一首叙事歌谣。它借鉴了《诗经·七月》的叙事手法,用十二个月的农事、节气起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娶媳妇,惜媳妇,打媳妇,丧媳妇的经过。及其由喜到悲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以季节的特征来衬托、渲染人物的内心感受的写法很有特色。

6.宗教活动歌谣:如《求雨》,“善堂求雨天就知,胡蹰一响雨就来。戏请成,雨淫淫,戏在做,雨大倒,戏歇棚,雨就晴,戏做直,天出日。”人们用“做戏”之艺术形式来求雨。表现对雨的虔诚:“雨仔霙霙,暂歇凉亭。妇人放尿,污秽神明”。而流传着的关于“雨僊爷”的神话,更是将雨奉为神明。

《沙蜢娘》这首民歌则表现了潮人“龙”崇拜的文化心理。龙在潮州人眼里是健壮、辟邪的“圣物”。因此赛龙舟的成败,是关系到全村盛衰的大事。龙舟平时置于村前的神庙祠堂。

7.潮州风景歌谣:如《潮州风景好风流》:“潮州光景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州;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潮人尤引宋代历史名桥“广济桥”而自豪。

8.民族繁衍与迁徙歌谣:如《高皇歌》,它描写的是由京城迁徙到潮州的盘、蓝、雷高皇们的出身史。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高皇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攻伐不克。乃招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据说帝有畜犬,其毛五采,名曰盤瓠。盤瓠闻令之后,遂衔人头献于帝,“群臣怪而诊之”,正是吴将军之头。帝大喜,但考虑盤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虽欲报答,而不知所宜,颇有难色。盤瓠忽作人声道:你将我放在金钟之内,七日七夜就可变人。由于公主提前去看,结果盤瓠“乃是头未变成人”。《潮州民间故事集成资料》中亦载此事,题为《畲族祖先的传说》。“犬”,已成为潮人的图腾动物之一。

9.元宵夜游灯歌谣:游艺活动中,最为热闹的是花灯盛会。据传古港樟林的花灯盛会已持续三百年了,每年二月籍游火帝的形式举行。因此也称打火醮。往往要持续半年之久。一般是日间展览,夜间游行,连续三天,要游遍八街六社。队伍中有仪仗队、锣鼓队、标旗队、和扮涂戏,如《桃花过渡》《八仙过海》《唐僧取经》等剧目。此外还有灯谜、杂技、看浪荡、焰火、潮剧演出等。潮州的《百屏花灯》尤其著名。它以戏剧、传说故事为题材,装饰屏景,每个故事为一屏,共一百屏灯景包括:董卓凤仪亭,点将杨延昭,张飞战马超,孔明空城记等。

10.婚姻习俗歌谣:如描写童养媳的《媳妇仔》:“十岁做人媳妇儿”;揭露买卖婚姻的《正月勤姑绩青麻》、《十八岁嫁七岁郎》;写婚变题材的《怨你阿爹娶后人》等。后者表达了姑娘对父亲婚变后娶来的新妇的愤怒与不满。潮洲婚姻习俗的演变于此可见一斑,此类相关题材的民谣还有:《缀着狐狸六着钻山草》、《怨我爹娘受人聘》、《妾身愿嫁农夫婿》、《文明世界》等。

11.饮食习俗的民歌:如《君今问娘爱食》,它通过丈夫征询怀孕妻子爱食的一连串诘问,表现了丈夫对妻子的体贴。更有意味的是,歌中通过诘问妻子的爱食,引出了潮洲的九样传统名食:“蠔仔腌芜”、“青梅槌白糖”、“薄饼卷糖葱”、“吊瓜炒鲜虾”等。乃至在外地的潮州人只要一听到这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便知道是家乡的民歌。

综上所述,潮州民谣离不开它的民俗母胎。潮洲民俗艺术不仅内涵丰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与文献、艺术价值。

二、潮人的图腾世界与神话艺术

地处古楚之地的潮汕地区,这里在地理上背五岭而面南海,古代与北方内地交通隔绝。从先秦时期起,楚人便形成了信鬼而好祀的传统。史传记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巫鬼”,即巫人装神弄鬼,“淫祀”指祭祀方面非常滥,什么神都祭。潮洲神的类别可分为神格与人格神。前者指自然神崇拜,后者为祖神与英雄神(参见拙文《潮人信仰与民间神话》潮洲日报,1999年7月16日)。

(一)自然神崇拜与神话。

1.青龙之神话

“龙”在潮州经历了由图腾而演化为神灵的过程,亦即由生物属性的龙,转变成舍己为公的英雄的龙。潮洲流传着种种关于青龙的传说:如关于青龙之形态、之嗜好,青龙护堤的行为。青龙被焚不死等传闻。潮人将之称为“福神”。明朝季年,青龙的故事逐渐被演化为神灵。潮人为了表示对舍己救人的英雄王伉的崇拜,又演绎了一段安济圣王变为青龙爷之故事。

2.凤凰之神话

“凤凰”亦为潮人的图腾物之一。不过它同样已由图腾而转化为神灵。相传玉皇大帝到凡间游逛时,曾路过潮州,他不小心摔到田里,被一个农夫所救。尔后他又变成一个乞丐来到嘉应州,在嘉应却要不到一口饭吃,于是他决定把凤凰打下潮州,并吩咐凤头朝嘉应,凤尾朝潮州。凤凰下凡,变成凤凰山,凤头朝嘉应,天天吃嘉应,喝嘉应,把嘉应的一片山坡吃得光光的,把江河喝的干干的。凤尾朝潮州撒尿,把潮州的土地浇得肥肥的,庄稼变得绿油油的。潮人感恩载德,视凤凰为吉祥物而崇拜之。

3.风雨圣者之神话

“风雨圣者”(又名雨仙)在潮州显然已由神格降为了人格。据传他是罩州丁岗乡孙家的儿子。幼依嫂氏度日。嫂待其酷,每天要做一大堆苦工。有一天因柴火没了,其嫂咒道:“要烧你的骨头!”不料他真把脚伸入灶里当柴烧。饭熟而脚安然无恙。又传说,他在开元寺内求雨,拿起小笠子向天上一摇晃,骤然乌云密佈,雷声隆隆,雨声大作。人们相顾偔然之际,他已隐入丛林之中。后人纪念他,将其肖像镌刻在树身之上,当神灵祭祀。(《民俗》十七年七月十一号版)。

(二)祖神崇拜与神话。

1.窑神

潮州的窑神与烧窑有关。相传窑神是位小孩。他为了帮助父亲交差,钻进了烟囱……终于烧出了一个给皇帝养金鱼的大乌缸。之后又托梦给父亲,告知火神爷收他当了窑神,专管天下的龙窑。这个故事不由使人想起蒲留仙《聊斋志异》中的《促织》篇。可谓异曲同工。皆以僪炼之奇言,辛辣地讽刺,控诉了皇帝和各级官僚对人民的残害。在他们的眼里老百姓的生命还不如一只蛐蛐,一条金鱼。

2.戏神

历来各种戏班所崇祀的戏神,不尽相同。如京剧祀老郎神,粤剧祀华光大帝,潮音戏班所祀的神称田元帅或田师爷。凡潮音戏开班,必祀此神。后来潮州的秧歌戏也祀他。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雷祖诞,便是田元帅诞辰纪念日。为了纪念他,在原潮州府的旧址建立过田元帅庙,该庙又名“庆喜庵”。据潮州府志记载,“庆喜庵建于顺治年间”。

3.城隍守护神

这类神是指以城隍为代表的由守护神转化成的神灵。如水仙宫供奉的大禹,韩文公祠供奉的韩愈,双忠祠供奉的张巡、许远,揭阳英毅圣王庙供奉的春秋时代晋国介子推,饶平“元帅庙”供奉的抗元英雄陈吊眼等。以及被尊为桥神的韩愈的侄子韩湘子等。

(三)英雄神崇拜与神话。

1.历史英雄

凡历史上与现实中有功于潮人之人,其死后多被潮人奉为神。除上所述外,著名的还有关羽、林默娘(即天后,妈祖)、张巡、许远等。在安史之乱中因固守濉阳而壮烈牺牲的的张巡、许远,被潮人目为城隍,希望他们能永保潮阳城无兵灾之祸。后人撰联称张许二人为“国世无双双国士,忠诚不二二忠臣。”此外,韩愈和文天祥也是潮人心目中的英雄神。凡“双忠祠“前面,几乎都有文天祥的塑像。

2.清官贤相

韩愈,公元819年,因“牮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七个多月,他同情人民疾苦,做了一些有利于当地人民的事,受到了人民的爱戴。人民怀念他,到宋代建立了韩文公祠。塑像为神。并将所在的笔架山改为韩山,流经山下的恶溪改为韩江。又将他曾经治服洪水,赶走鱷鱼的那座山岭叫做“访问岭”。将他走马牵山筑堤防洪,根治水患的那座山称之为“竹竿山”。

吴府公,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浙江钱塘人吴均,任潮州知府时,有一年暴雨成灾。韩江水猛涨,为了挡住洪水进城,他毅然决然地步下东楼城,走到湘子桥顶。纵身一跃,投入滔滔的江心,以身祭水。果然,洪水慢慢地退了下去,从此,潮州人便尊敬地称他为吴府公。在东门城楼上,雕塑了他的像,供人祭拜。

杨戬:潮州宏隆太守杨戬,因拒收霸占民房,打伤百姓的豪富之贿金,而受到当地人的尊敬。为了纪念他,后人将其居住的寨名号为“四知堂”。

陈遂:潮州地区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抗元英雄,原名陈遂。在饶平建有陈吊王庙。因反抗宋朝腐朽统治而起义,在元军南下时,民族矛盾激化,他毅然从大局着眼与南宋朝庭合作,共同抗击元军。最后被元军包围在四百岭山上,弹尽粮绝,被俘就义。那是公元1282年。明初就有人立庙建祠纪念他,香火绵延至今。潮州神话的传承为我国的神话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三、傩仪之副产品———潮戏

古代仪式、典礼和艺术之间的分界并非十分清晰,大概正因如此,许多学者认为,原始艺术绝大多数都直接与祭礼仪式有关,甚至可以说它们本身就是祭礼仪式的副产品。

(一)关童戏与傩仪。

潮州之“关戏童”以巫而事歌舞,乐神并以悦人,可视为古代巫舞之余绪。关戏童所祀田元帅,被尊为青娃神。农人祀之,犹田祖、田婆和土谷诸神。

关戏童之“关”亦为“观”,释为观看。“关”旧称召死灵问答为关亡,以巫为灵媒,召亡者之魂附于巫者之体以言祸福,此事必用符篆,如官府之文移,谓之“关”。关戏童,亦犹以符篆召亡魂附身于人之体而唱戏。

据传潮之关戏童,必以童子充之,古之倡优称之为侏儒。宋元戏曲史云:“优人,其始皆以侏儒为之。”“侏儒”即短小人,亦称童子。旧说部往往记以童男女祭神之故事。巫之事神,亦必以童男女献舞,以示虔诚,纯洁。潮俗呼巫覡为“童魕”或“童身”。所谓“魕”,妖祥也。《淮南子》:“吴人鬼,越人魕”。古之俳优,以“童子”或“侏儒”充之。潮州关戏童,仍固守数千年侏儒之旧俗,又吸取了各地之特色,如请紫姑、关亡等。

如潮州农村,中秋前后常有关戏童之举,表演时,先由主其事者赴田间奉田土一杯归,安置香炉中,陈瓜果香烛拜之,名曰请田元帅。之后复邀集童子十余,推出一二人为脚色,拈香闭目,蹲坐中央。群童四周果香烛拜之,每人各执香火一炷,上下左右摇晃,若鱼贯飞荧,火光缕缕闪烁。群童复齐声奉咒,其词各地差异,如潮阳咒语常有“一催请,二催请,三催请”与“急急如律令”之类。潮安之关戏童,更是弥漫着浓厚的巫术气息。此类关童戏还有关墭脚、揲二姑、看死鬼、关扁担、蓝饭姑等。

(二)游神戏与傩舞。

清康熙时吴震方作岭南杂记云:“潮州灯节,有鱼龙之戏,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与京师无异,而采茶歌尤为妙丽。饰狡童为采茶女,每队十二人或八人,挈花蓝,迭进而歌,又以少长者二人为队伍首,擎彩灯,缀以扶桑茉莉诸花,桑女进退作止,皆视队首,至各衙门或巨室唱歌,卖以银钱酒果,自十三夕至十八夕为止。”

可见潮州自古以来就有“扮唱秧歌”之“鱼龙之戏”;扮唱者歌采茶歌,饰采茶女,载歌载舞。这种“秧歌队”不仅为了娱人和自娱,同时也为了“卖以银钱酒果”。“秧歌舞”,实际上是以艺术的载体表达宗教的主题。故俗称之为“游神舞”。潮州“秧歌舞”的源流与演变之迹经历了由宗教的艺术到艺术的宗教,亦即由巫觋文化到民间信仰文化的历程。同时它又是历代各地文化艺术交融演变的结晶。

潮州的“游神戏”亦颇具傩戏的特征。如岁暮元宵,酬神赛会,执棍挂鼓,配以锣钹,边行边舞,有扮民间故事唱打花鼓等等,配以笙笛弦乐,锣鼓扳钹。游神戏主要表现了禳灾祛邪的主题。为了娱神娱人,更好地宣传宗教的目的,傩戏不断地吸收世俗题材的优秀节目和多种表演形式,使娱神的诸般伎艺逐步地实现多层次地汇合,从而嬗变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篇6:民俗 传统民俗

清明期间,我们那都要做清明果,可以用来当作寒食节的食物,也可以用来当作清明扫墓的祭品。清明果也被称为清明团子,在南方地区非常盛行,尤其是江浙沪一带。本来,清明果其实是寒食节的吃食,而寒食节与清明节应是两个不同的节日。起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但因为在清明期间,所以现在大多是放在一起过的,并且,将寒食节吃的这种食物称为清明果。要做清明果首先得找“清明草”。原先一直不知道它的本名叫什么,只知道是在清明期间用到的才叫“清明草”,后来上网查了,原来它的学名叫鼠鞠草,也叫佛耳草。全株有白色绵毛,叶如菊叶而小,开絮状小黄花,一年生草木,清明时节,萌生绵绵白毛细叶。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在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然后躲过追兵。清兵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要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看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这些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我们的清明果有甜、咸两种。每次都看我妈适量的糯米粉、大米粉和好,再捏成小块的饼状下锅煮好,然后捞出来与清明草和在一起,作为基础原料。如果要做成甜的,就在面皮里包入白糖和芝麻,然后放入磨具里压出各种花样,有万年青、菊花还有凤凰等;如果是做成咸的,就把皮擀薄,包入炒好的冬笋丁、豆腐干、香菇丁等,做成饺子的样子。蒸好后的清明果看上去碧绿碧绿的,晶莹剔透,还会透着股清香,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

现在貌似只有在农村才能真正吃到地道的清明果了,从采摘清明草到制作再到上蒸笼蒸熟,这一过程可以看做是对传统食物,传统习俗的继承延续,很有乐趣。

1、清明草

2、甜的清明果

上一篇:机关公文写作终极指南下一篇:小学文明礼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