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发展

2024-06-18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发展(精选8篇)

篇1: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主线,因此在教材编排上注重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贴近社会时政热点话题,贴近现代生活体验感悟,贴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注重引导初中学生认知感悟并升华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诸多困惑。充分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学习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增长知识,健康成长的乐园,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渗透德育教育目标,努力实现思想品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篇2: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发展

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核心在于情感、自主、探究、合作等方面,与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内涵具有一致性。下面就我校的小班化课堂教学进行阐述。

一、班级人数不多于25人——班级的规模与学生学习空间的充分利用

就目前而言,许多学校班级规模过度膨胀,班级人数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40人/班,有些地方高达8O人/班,由此产生教学空间拥挤,课堂教学环境恶劣,空气混浊,组织教学困难,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不利的影响,教学的有效率令人担忧。

要有效实现教育的个别化、个性化,必须是适度的人数。根据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的关于教师的视野覆盖有效关注面在18--28之间这一论断,我校确定班级学生不超过25人。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班额人数不多于25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的参与度与双边共振的频率大为增多

雷纳德.S.凯思的一项研究表明,规模庞大的班级,座位拥挤,人数众多,客观的环境阻碍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发言与讨论机会的人,往往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或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自然会产生失落感,失去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信心。而在一个班级人数不多于25人的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进行课堂双边活动,共振的频率增多、密度加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在融洽的氛围之中变得快乐而自信。

2.实现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

教师在课堂上要实现因材施教,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必须有个前提——在班级的人数适度的情况下进行。实践证明,课堂上发言或参与演示性学习活动,往往是靠近过道、出入方便的学生。由于人数众多,教师面对如山的作业,批改中很难做到仔细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作业状况并且进行个别作业指导。而在一个人数不多于25人的班级里,教师可以从容地进行深耕细作,课前备课可以按照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素养和要求,分别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建设性的学习方法以及课堂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进行差异教学、个别教学,教师有条件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设计一系列弹性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水平来选择,教师实现面批,师生间信息反馈更迅速、更直接,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大为提高

“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内心都是希望平等地对待学生,期待学生获得全面的提高。但是庞大的班级无形地把学生分成若干区域,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她)的视野只能监控到28人左右(教师关注的最大值),对于视野之外的学生监控明显降低,学生易分心、搞小动作,听课效率差,甚至扰乱课堂秩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就大打折扣。而在25人的班级,学生可以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教师的每一天的期望,让每一个学生自我的优异特质均能充分地展示出来。

4.班风与学风大为增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明显高于普通班级

研究表明,人数在四五十的班级,同学之间情感联系的密度与小班相比较明显会减弱,同学情感相对会冷淡一些,容易产生非正式群体,甚至有少数学生对集体产生对抗,将破坏学生安定的学习环境。班级学生成绩标准差较大,造成班主任管理困难。而在25人的班级里提供较多的师生交往、发展的机会,同学间交往频率的增多,学生的举止动作都在教师的视野之内。同学之间情感融洽,师生之间亲密无间,学生享受更多的个别化的指导。从而教学质量明显要高于规模大的班级。

二、课外作业完成时间不多于25分钟——学生鲜活生命价值的解读

我校小班化教学的开展是以个性化教育理论、生命交往理论及其他相关的教育理论为支撑点。将学生的课外作业完成的时间确定为25分钟以内,正是小班化教育中生命交往理论的一种重视和体验。我国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教育,是一种法定的带有强制的教育,学生完成法定的课业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法定的课业应该是学生能够承受的合理的学习负担。当学习能够台乎人的生命本性方式的时候,能够完整、和谐地运用和发挥学习主体的潜能,学习就不成为一种负担。

我们确定学生课外作业不多于25分钟,采用全体施教与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给学生以适度的压力,让压力变为内在的学习动机。通过量的变化达到质的效果。限定时间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重要地思考从结构与性质上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作为一种不断自我发展、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的活动,应该是学习主体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不能让学生产生生命冲动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要建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双手、嘴巴、时间和空间,其精髓也在于此。

推行这种课外作业不多于25分钟,首先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须知这个时代所要求的是教育的个性化,培养的是创新人才。落实的关键是抓住课堂40分钟的效益,教师在选择练习的内容时要有周密的计划,根据练习难易程度,对不同特质的人分配以不同练习时间和次数,以确保练习的质量。教师在平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保证作业的质量,以求达到巩固知识、锻炼能力的效果。

三、师生课堂互动交往距离不多于25分米——小班化教育中师生情感的融会

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把知识和智力作为人的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而忽视了人的内在动力情绪的变异,也就是情感,情感问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情感教学既是一种策略,又是在课堂上动态发展的过程。如何实施与把握?如何调动学生参与?都需要我们在课堂中去实践、去灵活运用。

1.营造课堂宽松愉悦的情感氛围

学习是一个艰辛努力的过程,因此更需要以积极的心理情感氛围去支撑,而学生的良好的情感氛围大都源于教师的调动以及学习过程的追求。我们要求教师要以愉快的心情走进课堂,“你无法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一个真诚的微笑,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是一片阳光。让这片阳光照亮每一个学生,学生自然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教师对待学习的态度应该是尊重、平等、真诚。“教师应该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和蔼而不放纵,严峻而不冷酷,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要力求倾注真挚、流露关爱,教师内心丰富的情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持久而广博。

2.随时关注学生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在学识上是广博的,在情感的研究上也应该是有所造诣的。在学生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情感,所表达的情感应该是真实的,切忌遮遮掩掩的,教师也是平凡而普通的人,也有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教书育人不是正襟危坐,没有人之常情,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同欢乐、共甘苗,给学生以真实之感、可信之态。“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向学生传递情感信息、爱的语言,如鼓励的眼神、欣赏的语气、热烈的掌声、真诚的拥抱、甚至可以亲吻学生的额头……这一切都在向学生表达一种信息,那就是“我爱你们,可爱的同学”。有良好的情感交流作为基石,课堂的气氛定然是活跃的,教师从中可收获到快乐与成就感,学生也能实现期望值。

2.善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学会释放自己的情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我们必须懂得爱,我们必须教会爱、创造爱、预测爱”,我们从事情感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对生活广阔而又深厚的爱。特别在私立学校,家长属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家境条件优越的孩子,却往往变得自私、专横、不会合作,拥有一份爱心越来越难以寻觅,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他们是体会不到别人的爱,更不会去爱父母、爱家庭、爱同学、爱师长、爱好些不认识而需要爱的人。通过强化爱的教育来培养学生成为有爱心、懂得爱的人。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善于察言观色判断学生的情绪。人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情绪的变化也是“朝晖夕阴”,因此教师要及时准确掌握学生情绪,捕捉学生稍纵即逝的情绪变化井加以引导。

小班化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同时也扬展了德育的时空。实验研究表明,在人数较少的班级里,由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密切交往,有利于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优质的育传身教绘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小班化更有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将教育的目标、内容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

四、学生课堂训练、动手探索研究时间不少于25分钟——学生的创造与实践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创新,就必须培养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与探究事物的能力,为此,我们依据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联结主义试误说关于学习过程是一个尝试和改正错误的过程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益的成分以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倡导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情景教学,创建了“个体自学研究——师生共同探讨——适当训练——反馈信息”的教学程序。

当堂训练,探究动手能力不少于25分钟,其实质就是运用优化教学时间管理的策略来提高课堂的效率。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首要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固有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先决条件,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习惯、方法、策略等。其次,要指导学生确立目标,为每一个学生量体裁衣,学生可以与老师一起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制定学习进度,调动智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倾注情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再次,指导学生学会列自学提纲并作为一项学习常规来制定,要求内容体现目标、结构体现层次,问题要有指向性。其中“师生共同探讨”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它包含着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等,这种方式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同探讨是高密度的交互,不只是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是深层次情感体验的过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结构同我们成人不一样。因而新的教育方法应尽一切努力按照儿童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将要教的材料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形式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采用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来进行调节与控制。如问题教学策略,可以假设情景;可以分析数据;可以利用联想、想象、推导;可以由已知条件演绎出新的观点等等。如反思教学策略,学生可以以逆向思维方式来检讨学习过程、克服思维定势,排除习惯的干扰,独辟蹬径得出新奇结论。

五、师生课堂有效互动不少于25次——个体之间激情的燃烧,智慧的碰撞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而课堂要创新必须充分调动课堂中的一切因素,互动是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传统教学观强调的是师道尊严和教学上的自上而下不可逆转的教学方向,漠视鲜活的生命的个体存在,体现在课堂上整齐划一,严重缺乏互动,(狭小的空间也没有办法互动起来。)而以小班化教学观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双边互动可利用的空间与频率、密度都大大加强,活动的双方激情燃烧起来。整个课堂摆脱静止,呈现动态。

课堂中的互动是多种多样的,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互动等等。师生互动,体现的是师生间的平等、民主,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而非“知识的传授为本”,要切实做到师生互动,教师要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学生的需求、学习的自主等等。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大胆提问,甚至异想天开,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与空间,哪怕是打乱了课前的教学设计,哪怕是教师回答不上来。因为学生提问的本身就是课堂的闪光点,教师就课堂实际情况要学会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就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教师深入其中、争论其中、乱在其中、乐在其中。“乱”之时往往是思维碰撞渐入佳境的时候。生生互动,即是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思想的过程,体现在相互讨论、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身心放松状态,不用担心自己说话的正确与否,为学生们建立了一个“七嘴八舌、各抒已见”的宽松的环境来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真切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问题的思考与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高寻疑、质疑、解疑的能力,学生在交流之中学会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分工合作、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学会分享,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得到锻炼。情感互动,即是师生的积极心态的相互影响,良好的情感互动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师生情感的互动是以民主和谐为基础,共同交流,教师要耐心倾听:而双方的情感共鸣是关健,任何单方面的情感是不够的,只有达到共鸣才能发挥双边的最大效应。

六、师生非英语课个体英语课堂用语不少于25次——适应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需求,培养国际性的“复台型”人才

由于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已成为必然,教育技术层面、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以及观念、模式、教育的组织方式等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各个方面、各个学科,全方位的外语渗透是完全有必要的。我们在非英语学科采用这种中英文授课的形式,以量的手段来强化是依据儿童心理成长的特点,使之融入儿童素质发展过程,增强其多重语感的复合思维的现代教学方式。同时,针对目前国内英语教学呈现“哑巴”英语的状况,来为学生创设英语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各科知识的过程中,始终能接触英语,使英语学习真正从英语课堂延伸到其他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英语交往的频率及密度相对于人数众多的班级而言明显增多,让学生真正有一个学以致用的环境。为此,我校以三个阶段来推行。首先,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逐步地渗透在各学科之中,在非英语学科,如数学、自然科学、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中适当加入英语教学的成分,主要在说与听上下功夫,要求每堂课不得少于25次;其次,有意识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适当渗透读与写的成分;再次,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整个课堂的1/3时间的运用,逐步扩大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比例,最后达到课堂上师生之间完全用英语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坚持进行这种中英文语言的教学,使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和升华,两种语言的切换使学生的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形成两种思维模式,促进语言和思维素质的提高,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

篇3: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发展

一、“成长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背景

1.“成长导师制”的含义

导师制诞生于15 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一种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中应用广泛。近年来,一些中小学开始借鉴高校的导师制,面向部分或全体学生推行“成长导师制”。本文的“成长导师制”是“学生成长工作导师制”的简称,是指在开展班级正常教学的同时,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生涯、思想、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个别化指导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

2.“成长导师制”的实施背景6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为此,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推行成长导师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成长导师制”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需要

传统的教育实践中,教书和育人没有很好地有机整合,学生发展指导似乎只是班主任的事,任课教师则集中精力抓教学,教育与教学的分割使得学科教师难以在教学之外顾及学生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无法将育人工作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成长导师制”则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择业、心理等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指导,让所有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学会“育人”,这有利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成长导师制”是学校对当前教育改革的积极回应

当前,上海、浙江两省市正在实施新的高考改革方案,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许多学校从原有单一行政班模式的教学组织管理向行政班与学科教学班共存模式下的教学管理转轨。在此背景下,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涯、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和帮助,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学生成长导师制”则要求“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它为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满足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与需求。

(3)“成长导师制”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逐渐成熟的关键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未来竞争能力的储备期,正处于有意识地勾画自己未来人生的萌动期。几乎每一位高中生都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许和憧憬,他们希望在学力上进一步的提升,他们渴望能更充分地了解自我、认知社会以从容应对即将到来的各类挑战,他们向往能在校园中发挥优势潜能,实现个性特长发展……在这一阶段,如果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变革教育思想,针对学生的个性需求进行具体指导,挖掘和开启学生成长和教育环境中的各类资源,必将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理清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绘制出最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地图,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向着健康、幸福的人生迈进。

(4)“成长导师制”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现实需求

当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对未来高中多元办学发展趋势的清晰判断以及对学校今后办学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自2015 年伊始,七宝中学正式提出了创建“研究型高中”的办学目标并着手制定创建规划,希望通过5~8 年的努力,使学校成为一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浓厚研究氛围、鲜明创新特色,引领国内高中发展,达到国际水准的一流研究型高中。因此,培养具备独立人格、合作意识、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等品质的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学校未来的重要使命。“学生成长导师制”顺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即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由学生选择成长导师,导师为学生设计个别化教育方案,关注个体的身心健康成长,为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研究型人才提供可能和保障。

二、“成长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1.“成长导师制”的缘起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生涯导航教育是七宝中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坚持学生发展指导的长期的、历史的结果。早在1998 年教师节期间,仇忠海校长就建议将每年的教师节变为“爱生节”,在“爱生节”期间号召广大教师为学生送上一份温暖和问候,此倡议获得了全体教师的广泛认同。在随后的每一年“爱生节”期间,学校都开展了“让每个学生都幸福成长”师生结对活动,即每一位教师都要与一位特殊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偏差学生、行为偏差学生)结对,进行一对一的关心和帮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思想、学习、心理等多方面地指导,为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十几年来,学校一直将“教师节”过成“爱生节”,这已成为七宝中学人文教育的创新举措,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践中焕发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了将师生结对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惠及更多的学生,2014 年初,学校开始“学生成长导师制”试点工作。2014 年9 月,学校正式推出“全员成长导师制”,在任课教师中聘请了137 位教师作为成长导师,90%以上任课老师参与其中,每位教师都对应指导一个学生发展共进小组(10~12 名学生)。“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使学校形成了“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个性发展。

2.“成长导师制”的工作内容

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2014 年9 月学校48 个班级全面引入学生成长导师,平均每个班级配3 名导师,由任课老师兼任,12~15 名学生对应一名导师。导师将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等方面,做学生的知心人,为学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理想信念、学业发展、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学生在前进路上解疑答惑、让其少走弯路。如:学生小W性格较为封闭,在班级中几乎没有朋友,情绪起伏也较大,心情不好、状态不佳时,甚至会旷课,成绩也因此起起落落。导师通过沟通、走访了解,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小W初中时因病导致初三重读了一年,因此他总是感到别人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这样一名“复读生”。找到症结后,成长导师时常和他交流谈心、心理疏导……渐渐地这个学生放下“复读生”的包袱,变得自信开朗,不仅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大型活动。2015 年暑期,他还去参加了学校的大学生活体验活动。回来后,他给导师发了一条短信,向导师表示,他立志要考复旦大学。

另外,在成长导师的指引下,很多优秀的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志趣能力,感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寻求自我发展的最优路径。如七宝中学2015 届毕业生胡顺拢同学高一时就展现出他在地理空间方面的兴趣和才华,在成长导师柳英华老师的指导下,小胡同学充分发挥其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积极开展“一种有效的地面公交的优化调整方案研究”的课题研究,并最终在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评比中拔得头筹,登上了中国中学生科技创新科学家讲坛这一最高论坛。在成长导师的引领下,很多学生都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选择了适合自己成长方式,进入理想的高校,开启了未来人生精彩的旅程。

3.“成长导师制”的实施程序

学校“成长导师制”的组织实施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过程,包括:宣传启动———导师选任———“N+1”导学模型形成并开展工作。宣传启动: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前,学校制定了适合本校实际的成长导师制实施方案并向全校公布,广泛征求全体师生的意见,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导师制的热情。导师选任:由学校拟定各班级成长导师对口联系导师和班级,根据教师任课情况,每学年调整一次。同时,把各年级中专业能力特别突出、学生思想工作特别有方法、经验特丰富的教师推选为各年级首席成长导师,由他们引领、带教年轻导师,推进实施本年级成长导师的整体工作。“N+1”导学模型的形成:在导师选任的基础上,由班级学生自行选择自己心仪的导师,形成同师门的学生发展共进小组,每位导师结对10~15 位学生(即导师的N结对);由年级组、班主任推荐导师需要特殊关爱的学生(即导师+1 结对)。由校长为成长导师颁发聘任证书,导师与结对班级学生见面,双方互动交流共同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成长计划和导师工作方案并逐一落实。

4.“成长导师制”的实施保障

学校成立了“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协调和管理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的开展。学校还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下设“学生生涯指导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成长导师发展培训工作室”,其中“成长导师发展培训工作室”专门负责成长导师学习培训,“工作室”还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长导师的每学期工作量进行评估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学习成绩变化情况、学生平时的行为习惯、导师辅导记录(手册)填写情况、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受导学生家长和班主任及年级组等方面对成长导师的评价情况等,并对考核优秀的成长导师进行表彰和奖励,进一步推进成长导师的工作。

三、“成长导师制”的成效及反思

“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经过前期的探索和实施,学校也通过问卷调查得到学生的反馈:当问到你认为成长导师的工作有必要吗?55.03%的学生认为这项工作很有必要,表明这项工作很受学生欢迎,具有较高的现实指导意义。成长导师主要对你哪些方面加以指导?排前四位的分别是学业指导69.04%,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指导67%,心理疏导38.87%,生涯规划指导33.22%。这充分说明了成长导师的工作是扎实有效的、已渗透至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当然,“成长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问题,如:如何及时有效地提升成长导师的专业素养以满足学生发展性的需求?在工作过程中,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有的教育方法简单,教育手段单一。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在导师中实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由特聘的首席导师带教青年教师和新任导师,提升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为了提升成长导师的生涯、心理学素养,学校每年定期输送教师参加国家生涯发展师、上海市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学校现有3 位生涯发展师、7 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44 位教师正参培上海学校心理咨询师。此外,为更新全体成长导师的育人理念,学校创新校本研训思路,有针对性地对成长导师进行培训提高,不仅邀请校外的名师、生涯指导专家、心理教育专家等开展讲座,提高老师们的理论素养和教育视野,而且定期组织校内成长导师经验交流会,不仅分享优秀成长导师的工作经验,也让大家畅所欲言、群策群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全体教师更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生全面、全程的成长关注行动中去。

又如: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将成长导师的工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做有机的结合?新的综合素质评价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业发展、党团生活、社会实践、科技活动、艺体素养等综合能力,学校要积极引导成长导师除课堂教学之外主动融入到校内外的各类学生生活实践中去,在参与军训学农、班级活动、校园节日等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在接触、了解、走进、融入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生涯、做人、个性健康发展等方面给予指导、关心、提点和帮助,在构建更为深厚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的发展。

另外,在成长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也会遇到一些实际难题,如导师的工作对象随着工作调整的流动性问题,导师与班主任职责的交叉性重复性之矛盾如何解决,导师数量少与学生数量多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导师的工作成效无法立竿见影所带来教师懈怠的问题,学生个性成长的独特性以及问题学生行为的反复性或突发性导致少数导师的工作信心热情减退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逐一解决。

篇4:作文让学生灵动而富有个性

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有一些事物的真相,用言语是无法表达的,对于没有看过雪的人,我们很难让他知道雪。我们要知道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站在雪中,什么也不必说,就知道雪了。由此,我联想到目前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一方面,教师投入大量的心血和时间,殚精竭虑地去命题、指导、批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讲述是可谓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另一方面,学生大多数“畏之如虎”,为完成任务,挖空心思,搜索枯肠,无中生有,人云亦云。其深层原因是学生生活体验的缺失,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经历过,但是没有感受和体验,怎么可能写出具体生动且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笔者曾为此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感悟生活,充满情趣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作文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作文对生活的反映,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生活浓缩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现。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就是把生活融于情感之中。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是作文呈现个性化的基础,每个学生个性不同,对生活的体验必然不同。要引导学生作文发挥各自的创造性,用自己的声音和性格说话,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和感悟。如:同样记一次秋游活动,可以写景,可以写秋游的快乐,也可以写秋游中发生的事。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作文的品位才会得以提升。

二、激活思维,发挥想象

语文是思维的外壳,只有灵性的思维,才能产生灵性的语言。想象是思维不可或缺的手段,作文时让学生改编课本剧进行续写、改写、想象未知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思维驰骋的空间便会越来越广。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幻想家,他们的脑海里装着说也说不完、盛也盛不下的奇思妙想,给学生们一个话题,他们的思维就会向外扩展,以活跃灵动的想象,创造出五光十色、异想天开的虚拟空间。如:《未来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展开想象,学生就会写出未来吃的、穿的、行的、用的、住的等等,且选材多样,别具一格。一文多作,一材料多文;看图作文,话题作文;评点名篇,进行选材、立意、构思,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变得流畅,一触即发,深刻而入木三分,独特而别具匠心。

三、培养个性,展示自我

赞可夫认为,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主观意识的培养。学生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个人见解,要选材、立意、命题、布局,要反复修改、润色语言,伴随着作文的过程经受思想教育的洗礼。反过来,人的个性又制约着作文。

朱自清的作品总是蕴涵着淡淡的哀愁,鲁迅的文章犀利如匕首,都与他们各自的个性有关。热情的学生,往往能创造出激情的作文;内向的学生,常常流露着抑郁的情绪;爱幻想的学生,常常带有诗意。个性的差异导致主观意识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精神风貌,产生不同的作文个性。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无意间加强了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例如: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报上开辟“自由讲”、“小评论”、“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就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倾向性问题进行议论或写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这种写作形式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为学生提供了一块说理议论的创新园地,培养了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作文教学可以把学生腐弱的个性变得刚健一些,把消极的情绪变得主动一些。缺乏爱,缺乏激情,缺乏进取,人生流于平庸,就不会欢呼,不会感伤。有了良好的个性,学生的内心就会向大自然一样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就能把大千世界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就能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写出的作文也因之而赏心悦目,美丽无比。

作者单位 榆林市榆阳区镇川中心小学

篇5: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发展

内容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爱一个学生等于培养了一个学生。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关心学生,用自己无私的爱感染学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我们不但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还应成为他们的父母、兄妹。人际关系具有教育功能,课堂内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这种教育功能,努力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 和谐 教育 素质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课堂气氛单调、沉闷,会让学生感到拘谨,产生抑制。故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如何和谐师生关系呢?

一、对学生要充满爱心

崇高的爱,有着巨大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热爱学生是学生的天职,这种爱是纯真的、自觉的,它能使学生动心、动情,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力量,是教师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出发点。教师要及时了解、观察、关心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找学生谈心。去年,我教的班中有个及调皮又不写作业的学生,一天上课,我发现他一反常态,呆呆的坐在位置上,我没有训斥他没有专心听讲,而是课后找他谈心,原来他妈妈得了重病住进了医院。我当即买水果、点心让他陪我到医院看望了他妈妈,并给他讲道理:“要安心学习,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让妈妈安心养病,这才是对妈妈的最大关心。“他确实照我的要求去做了。两星期后,我又去看望他妈妈,并表扬了他儿子最近取得的进步。当时,他忙感动不已,连声对我说:”让老师您费心了,谢谢!“我在他妈妈面前表扬了他,是这位学生受宠若惊,感激万分。从此,他在学习、纪律方面均有很大进步。爱一个学生等于培养了一个学生。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关心学生,用自己无私的爱感染学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我们不但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还应成为他们的父母、兄妹。

二、要尊重、赏识每一位学生

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上帝一样的尊重孩子。”作为教师,要始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记得我曾教过一个叫朱彭的学生,在我们还没有接触时,有关他的“故事”一装满我的脑子,他凭着自己的一双硬拳头,成了学生中的“领袖”,和班主任作对,是的班级怨声载道,不得安宁。什么原因是他破罐子破摔,和老师对着干呢?前几天上课,他边看着我,边玩东西,静观我对他的态度,我决定暂宽容他几日,给他自我教育的机会。第四天放学,我留下了他,我们没有进办公室,只是在教室里面对面坐着谈话,我列举了他在课上所有的错误,在课堂上没有点名批评他,是相信他能改掉缺点。这次谈话,只我一人“发言”,他一声未吭。但第二天上课时他表现很好,我当即表扬了他。一星期后,又找他谈话,有表扬了他,并经常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扬、鼓励他。此后,他不仅注意听讲,而且作业也整洁多了,课堂上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一个月后,我又找他谈话,此时,他主动开口了:“我跟x老师捣乱,是因为他经常在同学、老师面前讽刺、挖苦我。开学头一天,上课点名你看我时间最长,肯定听了x老师的坏话,所以,我就想和你捣乱,看你怎么对待我。还不错,你对我挺信任,我就不好意思在捣乱了。”可见,教师的言谈举止是多么重要。如果教师不小心,仅仅一句话,侮辱了学生人格,就会造成学生感情的创伤,是一个学生的上进心泯灭。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犯了错误的学生,虽理不直,气不壮,但未泯灭潜在的自尊、自信,老师要关心爱护,耐心细致,要让学生树立起信心,感到自己有才干、有潜力。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已成功的体验,多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不失时机的给予肯定。

三、对学生要严格要求

爱学生,尊重学生,并不是对学生不要严格要求,恰恰相反,我认为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严。初次和学生见面上第一节课时,我就把新学期的各项要求清清楚楚地交待给学生,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以认

真的态度始终注意检查,督促。以严肃的态度纠正学生的错误,已赏识分明的措施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荣誉感。教师只有认真纠正学生的错误,纠正的恰到好处,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人际关系具有教育功能,课堂内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这种教育功能,努力和谐师生关系。教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示意的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让老师知道这是老师的关爱、信任。于是,学生便会对老师的动作、言语、面部表情做出反应,更加自主的学习。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一只只跃跃欲试的手臂,更让老师明白学生的渴望,师生间配合达到一种默契的境界。

课题成果

和谐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作者姓名:李 素 贞

篇6: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发展

一、尊重个性差异, 激发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 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一种资源, 教师就应该承认差异, 建立正确的观念, 端正思想.一名学生是一面镜子, 有多少学生就应有多少面镜子, 每面镜子里所照出的是精彩活泼的人性, 当教师在感情上接纳了个体, 才会激起学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学生才能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 教者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开放的情节,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一个橡皮1元, 一支圆珠笔3元, 一支钢笔5元, 文具盒7元, 一副三角尺2元, 妈妈给你10元, 你可以买哪几样?再追问:你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学生个个踊跃发言, 争着回答.最终学生还发现最多可以买哪几样的方法是应当先选择价格尽可能便宜的物品.这样处理, 学生既展示了个性, 又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新知, 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较快地学会了数学的学习方法.

二、善待个性差异, 发展学生潜能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面对这些差异, 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 正确对待差异, 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 提出不同的要求, 发展学生潜能,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所发展, 使得在同一学习时间内, 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取桃子, 即通过思考解答问题有新收获, 有所提高, 让学生的“强项更强”“弱项加强”.

1. 低层次的学生知识水平较低, 分析解决问题主要靠教师“扶着走”.

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教”重于“学”, 即以教师的“教”为主, 通过教师的讲解, 使学生获得知识, 再适当加以学法指导.

2. 中等层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

习上主要靠教师“领着走”.对这一层次的学生, “教”和“学”应并行, 但应更注重学法上的指导, 尽量缩减“教”的时间, 增加“学”的时间.

3. 高层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强, 学习上可“放开走”.

对这一层次的学生, “学”重于“教”, 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 多进行学法指导, 讲课时要突出重点, 画龙点睛, 重点向他们讲解掌握知识的方法, 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能力以及实验、创新的能力, 在能力方面达到“综合运用”的层次.

三、正视个性差异, 引导正确思维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 尊重这种差异, 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从而获得有差异的发展.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认识和理解数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允许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 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如教者在教学“小明从左数排第8个, 从右数排第5个, 这个队伍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道应用题时, 先引导学生用画圆圈的办法来进行思考, 而后, 请学生到黑板板演, 有这样几种解答: (1) 8+5=13, (2) 8+5-1=12, (3) 8-1+5=12, (4) 5-1+8=12, (5) 8-1=7, 5-1=4, 7+4+1=12.虽然有部分学生做的是第 (1) 种错误的做法, 但是把这种错误的做法和第 (2) 种进行比较后, 学生反而更容易理解为什么8+5以后还要再减去1.为此, 教师应善于宽容学生的错误, 努力寻找学生个性思维错误中的“闪光点”, 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 使其成为教学中宝贵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关注个性差异, 增强学习自信心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是这种差异, 丰富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使世界五彩缤纷.在作业的设计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 设计有层次的作业, 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 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 使每名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可以设计开放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地进行选择,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这样的作业设计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笔者出示了一道开放题:一本故事书共有200页, 已经看了全书的40%, ?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大胆地提出合理的问题, 并根据问题想法解决.这样的设计能直面学生的差异,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7: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发展

一、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把学生领进自由的天地

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表现在和谐、平等等方面, 而这种关系对学生的名誉、愿望、意见等都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重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行为才会让学生有一种理性的认同, 学生们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自由空间。有了和谐, 就有了和谐的教育;有了尊重, 也就有了灵气的教育。在父母、祖父母的溺爱中, 如今的孩子们在家中都充当了“一把手”。教师如果整天板着一付严肃的冷面孔去面对学生, 就会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违背。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的个性出发, 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 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才能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 才能走到学生中间, 洞悉学生内心的奥秘, 和学生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 把欢乐带进教室, 把鼓励带进教室, 把轻松愉悦带进教室。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去给学生一片自由天地, 真正让师生成为益友, 去共同创建一个和谐、愉快的校园,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里表现自己, 锻炼自己, 快乐自己, 使他们成为奋发向上, 活泼乐观的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二、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 把学习与自我评论结合起来, 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有着比较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 通过一些自我表现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并得到老师的奖赏, 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喜悦和成功。把学生的日常评价与日常学习结合起来, 帮助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袋”, 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成长袋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成不同特色的记录册, 可以从兴趣、个性、奖励、小制作等方面, 去引导学生从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去体验快乐和满足。这样不仅学生从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还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和分析, 做出正确的鉴定, 也只有这样, 教育才能真正有的放矢。

三、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 把学习和认识生活结合起来, 使每个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充实自己

知识的聚宝盆来自于生活, 理解知识、发现知识、产生智慧均来自于生活。日常生活对学生成长的作用非常明显。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来自于家庭, 还有来自于学校。如今的家庭生活都能让孩子们沐浴在父母的疼爱和关怀之中, 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让孩子们自己能承担的去承担, 自己能发现的去发现, 自己能解决的去解决, 那么孩子们的经验就会逐渐由家庭扩大到学校、社会, 经验积累增多, 人格也越来越丰富, 生活也会越来越充实学校生活仅次于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的研究中发现, 教学方法、教师、校风等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和行为习惯, 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教师如有健全的人格, 则学生的学习气氛和情绪就是和谐快乐的, 教师如有人格缺陷, 即使他具有丰富的知识, 仍会引起学生情绪上的纷扰和学习困难。因此, 学校生活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责任重大。学生有了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 他们的学习生活才会充满激情。

四、注重目标激励, 把学习与幸福人生结合起来, 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满希望的人生之路

学习是幸福人生的基础, 幸福人生是生命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 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对学生们将来的幸福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教师在要求学生勤奋学习的同时, 还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人生意义和社会意义, 要让学生享受到快乐与幸福, 尽心把学生引向人生的希望之路。比如, 一位教师在课间听到一位高年级孩子说:“我喜欢小孩子, 将来要当个山村教师。”这时, 教师就应该及时地提出供思考的问题:“你喜欢孩子们的哪些方面?有些孩子如果让你讨厌怎么办?你去过山村吗?干过累活吗?”适时适地适人的谈话即可设法中止, 留给学生自己去回味这段谈话内容。随后在以后的谈话中再提出问题:“你一定要选择这个吗?是你心甘情愿的吗?愿不愿意将这种决定告诉大家?你感觉做一位山村教师快乐吗?”实际上这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目标的正确引导。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进行目标的激励和培养。第一, 目标应该从小培养, 教师要使每位学生从小都要有一个为幸福生活而努力学习的动力。第二, 方法应该生动有趣而蕴含哲理, 特别是能激起孩子们的理性思维和精神上的体验, 使每位学生都有一个为幸福人生而勤奋学习的积极态度。第三,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使学生摆脱错误、庸俗的世俗观念, 形成正确的高尚的人生观。用学习来换取幸福的人生, 用希望来激励学习的热情, 把满腔热情投入到我们的人生之路上,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又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又快乐的学习环境。

篇8: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发展

一、教师必须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明确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旨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通用技术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的一门课程,通用技术是教人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通用技术科学不是具体的技能,而是一种思想方法。

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学生通过技术课程的学习,能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更为负责、有远见、具有道德方式地使用技术,以更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和一定的科学精神,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对技术的决策,参与技术创新的实践。在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同能力的发展。

二、以学生的参与、设计、制作为抓手,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通用技术的学习中

在讲《技术与设计1》第三章《设计的一般过程》一节时,我以用纸板制作小板凳为主线,边讲解设计的一般过程边用纸板制作,学生觉得特别新奇,精力特别集中,到后来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我看到时机成熟了,感觉到这节课的内容掌握得差不多了,就对学生说:“我来检验一下大家掌握知识的情况。”于是,每人发一张A4的复印纸,要求他们用发的纸,结合今天讲的知识,设计一座简易纸桥,比一比,看谁的桥最结实。经过模型设计制作的过程,学生保持了对技术问题的强烈兴趣。

三、开发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

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比如在讲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时,将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池塘、石桌椅、教学楼的玻璃门、楼梯拿到课堂上讨论。

四、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智慧的灵光闪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技术素养”是磨炼出来的,不单单靠“学”出来的,立足于实践,敢于创新是本课的特色。让学生亲身体验技术的魅力,是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最好的捷径。动静两重天,坐着听和动手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境界。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融入技术情感中,在实践中领悟技术和思维方法,把每一位学生看成是未来的设计大师,让每位学生在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畅谈设计方案时,既培养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那种敢于表现急于创新的个性品质,良好的合作交流态度,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更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更宽厚扎实的基础。

五、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谈到技术,很多人眼前会浮现出农村匠人的手工艺,城市企业的厂房、车间等图景。技术就是技能,技术就是操作,技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几乎成为亘古不变的信条。技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技能、操作教育,而更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强调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所以技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优秀是一种习惯演讲稿下一篇:剪纸的发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