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

2024-06-16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共9篇)

篇1: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并通过了州级验收。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抓好我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整改工作,根据《**县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福学组[2009]3号)文件要求,我于2009年4月15日至18日,深入各乡镇开展林改整改工作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改工作情况

1、进行早安排、早部署。针对州林改办对我县林改工作检查验收提出问题,结合我县实际,县林改办及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抓紧抓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整改工作的通知》(福林改办发[2009]1号),进行早安排、早部署。同时,县林改办组成工作小组分赴各乡镇就整改工作进行了安排指导。截止目前各乡镇整改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县林改工作已全面转入输机打印。

2、为了保障整改工作质量和工作进度,各乡镇相继成立工作组,抽调业务技术人员和工作队员,专门负责整改工作。

3、严格按照州林改办反馈意见要求和省、州、县验收办法的规定,对林改工作各阶段各项工作进行查缺补漏(村、组方案的修改完善。会议记录、会议通知回执、签到、村组方案表决票、签名、按手印、村组方案及踏山认界的公示等)。

4、业务技术人员,针对外业勘测宗地移位的问题,认真进行复测整改。对外业勘测表等其他相关表格全面进行复查,规范填写表格。

5、输机打印工作。各乡镇在整改工作的同时,对整改结束的村进行了输机,目前全县已完成3村的输机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乡镇省级公益林调整工作还未进行检查;

2、由于工作任务量较大,致使输机打印工作进展缓慢;

3、工作经费缺乏。整改工作和输机打印需大量人力、物力,县林改办和各乡镇无力解决所需资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进度。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1、认真做好表格的填写工作。组织人员对整改后的表格重新进行认真填写,杜绝错填和涂改。

2、加快输机打印和发证工作。

3、积极筹备林改配套改革工作。

篇2: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

选好苗、种活树、育成林成为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成为林地经营者的自觉行动。我市自启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部门认真落实工作任务,并采取有效措施,高位推进, 使广大农民营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林地经营者兴林致富活力大增,有效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截至10月底,全市集体林总面积268508.75亩,共发放林权证5158本,签订合同3081份,完成明晰产权267955.4亩,占集体林总面积99.79%;发放林权证245928.2亩,占明晰产权面积的91.78%。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我市自2009年启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集体林改工作。我市将该项工作作为破解“三农”难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市政府十大绩效工程。针对我市集体林权属不清、责权不明、利益分配不合理、林农矛盾突出等问题,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集体林改大学习、大讨论、解决大问题活动,并召开了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大会,对集体林改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各县(市、区)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集体林改进行再动员、再部署。通过全市层层宣传发动,使集体林改政策深入人心,有效破解了基层的畏难情绪,充分调动起了广大农民参与林改的积极性,为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严明责任、领导带头、监督落实、化解矛盾、注重改革实效贯穿林改工作始终,采取高位推动机制、督导检查机制、定期通报机制、目标奖惩机制,全市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林业统筹指导,乡村具体实施、部门分工负责,上下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市、县(市、区)政府分别出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确保改革政策、内容、方法与法律保持一致。在林改工作程序上,严格做到“程序、方法、内容、结果”四公开,实施“阳光操作”,充分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向宜林地要发展空间、要成果、要效益,我市坚持把查清家底,夯实基础作为保证林改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2009年进行了集体林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建立了集体林资源档案。根据我市实际,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集体宜林地清理工作,各乡(镇)、村(屯)成立了由乡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参加的清理小组,集中精力重点推进集体宜林地清理,全市共清理出宜林地面积2943.1亩。

为确保林改工作扎实推进,2009年8月,我市组织各县(市)区集体林改工作人员共35人赴克东实地考察学习集体林改成功经验,在全市确定试点乡镇7个、试点村31个。在试点工作中,严把质量关,防止片面追求进度而留下改革隐患,做到积极稳妥,稳中快进,使试点乡镇、试点村的主体改革任于2009年底全面完成。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又结合实际,确定了宜包则包、宜分则分、宜稳则稳、宜送则送、宜挂则挂、宜卖则卖的“六宜”分类推进原则,科学合理制定主体改革工作流程,有力促进了全市集体林权主体改革顺利进行。

强化管理,注重实效 2010年,全市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2011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强化管理措施,大力开展主体改革“回头看”活动。市、县、乡三级分别制定了主体改革“回头看”活动及“巩固深化改革成果大会战”实施方案,市林改办不定期下发“林改动态”工作简报,及时进行工作交流,并多次召开阶段总结会议,调整工作部署,细化分解任务,全力推进主体改革和“回头看”工作进程。

篇3: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

会理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南端。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1°50′~102°38′, 北纬26°2′~27°12′, 幅员面积达4527km2。处于攀西资源开发区腹心, 西连攀枝花, 南与云南省昆明市和楚雄州相邻, 扼川滇要冲, 自古以来就是川西南与滇西及南亚商贸往来周转重地, 为古丝绸路必经要塞, 素有“川滇锁钥”之称。全县辖50个乡镇, 303个行政村, 总人口为46万人, 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有林业用地面积31.32万hm2, 其中, 有林地面积16.74万hm2, 活立木总蓄积1201.77万m3, 2012年森林覆盖率为52.1%。全县自开展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以来, 大胆创新, 统筹谋划, 精心组织, 规范操作, 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经验。

2 会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根据全县森林分类经营区划调查统计, 会理县有林业用地面积31.32万hm2, 占幅员面积的69.29%, 其中集体林业用地面积为25.24万hm2, 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80.5%。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49个有林乡镇、302个行政村、9.52万农户、39.6万农村人口。至今, 全县集体山林完成确权25.20万hm2, 确权率为99.83%;完成内业图表、林权证微机录入及发放88202户, 378.00万亩, 微机录入率为100%;登记合格率100%;确权到户的林地承包合同签订率100%, 档案管理综合合格率100%;群众满意率100%;共发生林权纠纷236起, 调处234起, 调处率为99.2%;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获四川省优秀等次。

3 主要经验及做法

3.1 主要经验

3.1.1 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是推进林改工作的关键

林改工作涉及面广, 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面临各种难以预料的矛盾和困难, 党委政府对林改工作的重视和认识程度非常重要, 是林改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

3.1.2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是推进林改工作的基础

林改工作政策性很强, 为避免在工作中走弯路, 必须强化培训, 提高林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 特别是对确权颁证程序、方案制定把关、林权流转管理办法、纠纷调处等关键环节, 要制定统一的工作流程、标准和要求, 确保基础工作扎实有序。

3.1.3 尊重民意、依靠群众是推进林改工作的根本

林农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参与主体、受益主体, 也是决策主体、监督主体。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是做好农村工作的法宝, 也是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法宝。在符合法律政策的前提下, 改革采取哪种模式, 疑难问题如何解决, 全由群众说了算, 体现了民意, 顺应了民心。

3.1.4 统筹谋划、配套实施是推进林改工作的保障

林权制度的主体改革是明晰产权, 最终目的是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监督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因此, 必须完善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来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

3.1.5 公开透明、阳光操作是推进林改工作的保证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公开内容和程序, 公平竞争, 公正操作, 提高改革的透明度, 严防暗箱操作、强买强卖, 这是推进林改工作的保证。

3.2 主要做法

3.2.1 广泛宣传发动, 营造改革氛围

全县及时召开了林改工作动员大会, 各园区、乡 (镇) 、村、组也分别召开了专题动员培训会、村民大会。通过广播、有线电视、黑板报、公开栏、入户动员讲解等宣传方式, 广泛深入地宣传改革的目的意义、改革内容、政策规定、方法步骤等。累计培训林农1.6万余人, 书写宣传标语0.5万余条, 印发《致全县林农朋友的公开信》10万份, 《会理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问答》1万册, 《会理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宣传日历画》3万份, 统一了认识, 调动了群众参与林改的热情, 真正把政策交给了基层和林农。

3.2.2 加强领导, 联动促林改

为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县、区、乡、村分别成立了林改工作领导小组, 各村民小组成立了分山领导小组, 并明确了相应的工作职责, 形成了县、区、乡、村4级行政一把手负责抓好各级林改的工作格局, 为林改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2.3 确立试点先行, 注重示范带动

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 确立试点先行抓。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外北乡作为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乡, 率先启动, 抽调专门力量, 驻点培训指导示范, 通过精心组织实施, 摸索、总结出了切合会理实际的林改经验和办法, 为全县林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

3.2.4 明确目标责任, 健全督查机制

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经费, 细化工作措施, 顺排工序, 倒排工期。县人民政府以责任书的形式将林改任务落实到6个工业 (农业) 生态园区, 把林改工作纳入对区乡镇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各乡镇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挂片、干部包村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林业部门以凉山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专业技术队伍为核心, 组成22个勘界确权工作组, 实行分片包乡负责制, 县林业局举全局之力, 集全局之智, 把71名职工分成督促检查组、纠纷调解组、宣传报道组, 后勤保障组, 明确各组职责, 形成了个个身上有重担、人人肩头有责任的工作格局, 做到“拍出一个巴掌、喊出一个声音、走出一个步调”, 层层签订责任书, 建立目标管理、奖惩挂钩, 实行问责追究的工作机制。

3.2.5 破解难题, 增进和谐稳定

(1) 破解林权界定难题。会理县林改乡镇大多分布在二半山、高山偏远地区, 林改涉及农户多、地势特殊, 林地权属、面积、四至界限确定难度大, 确权任务繁重。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 由凉山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和会理县林业局业务骨干组成了专门的勘界小组, 落实业务精干的技术人员负责勘测处理, 大大降低了确权纠纷发生率, 促进林权界定工作快速、有序推进。

(2) 破解林权纠纷调处难题。全县成立了县、区、乡 (镇) 、村4级林权纠纷调处机构, 坚持逐级负责、分级调处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历史与现实、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坚持林农的事情由林农协商解决, 农村的事用农村的办法解决, 切实做到林权纠纷“户与户不出组, 组与组不出村, 村与村不出乡, 乡与乡不出区, 区与区不出县”, 降低了林权纠纷的调处成本, 为林改工作的完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3.2.6 强化监督指导, 扎实推进林改

由县林改领导小组领导及工作人员组成督导组, 加强对各地林改进度、工作纪律、人员到位情况以及林改过程中问题处理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制定了相应的林改工作纪律和考核制度, 绝不允许干部利用职权为亲友、家属、个人在改革中捞取好处, 从而扎扎实实地推动了林改工作的深入开展。

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个别乡镇村组明晰产权落实到户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 新的林权纠纷仍有出现, 情况更复杂, 必须尽快解决;

(3) 进一步完善地方林地承包合同书的签订;

(4) 档案收集整理留有大量工作要做。

4.2 主要对策措施

4.2.1 要善始善终抓好主体改革

要坚持主体改革力度不减, 目标不变, 标准不降低, 改革不停滞。主体改革的整改和收尾工作一定要坚持标准、注重质量, 不能走过场, 更不能吃夹生饭, 主体改革越是进入关键阶段, 更要高度重视纠纷调处和信访工作, 绝不能出现“改革一完、纠纷不断”的现象, 主体改革越是接近尾声, 越要做好各环节档案资料的“查、看、补、审、收”等工作, 要坚决防止“糊涂账”。要及时将林权证颁发到户, 建立完善林权改革数据系统, 确保改革经得起历史检验。

4.2.2 要进一步加大林权纠纷的调处力度

要加大力度, 进一步对林权纠纷进行再次排查。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做到明确责任、限定时间、限时办理, 切实解决, 最大限度地把纠纷调处好、把矛盾化解好, 争取群众的支持和理解。

4.2.3 要及时开展主体改革回头看

主体改革完成后, 要从组织实施、方案制定、实地勘界、承包合同、林权证核发、纠纷调处、档案管理、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及时组织开展回头看, 查缺补漏, 对已录入的数据要认真校对, 发现问题要定时、定人、定责整改。

4.2.4 要进一步完善林改档案管理

林改档案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整个过程的真实记载, 其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反映了林改的成果和质量。要按照系统、完整、准确和安全的要求, 进一步规范完善林改档案, 确保改革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4.2.5 要积极探索创新, 推进配套改革

随着主体改革任务的完成, 林改重点将逐步转移到配套改革上来。要按照国家、省、州的要求, 积极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 建立健全林木采伐管理、林地林木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制度。要建立健全林业支持保护制度等配套改革, 大力发展林业专合组织, 促进林业良性发展, 让广大林农真正享受到改革带来的最大实惠, 从而真正实现林农把“山当田耕、林当粮种”的林改目标。

摘要:阐述了会理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主要经验及做法, 分析了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

关键词:林权改革,经验及做法,四川会理

参考文献

[1]简睐明, 何敏.浅谈会理县连续特大干旱的诱因及对策措施[J].绿色科技, 2013 (7) .

[2]会理县林业局.会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实施方案[R].会理:会理县林业局, 2009.

[3]会理县政府.关于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情况汇报[R].会理:会理县政府, 2010.

[4]陶万金.浅析凉山州林权抵押贷款成效及问题[J].四川林业科技, 2013 (2) .

篇4: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

关键词:集体林改;林业科技;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69-2

0引言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所以集体林改对解放生产力,也就是对林业科技开发必将产生内在的积极作用。——林业科技将在很大程度上由过去的在农村被动推广变为自觉作用于基层林业战线的最活跃因素。

1科技的自觉作用始发于配套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容是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吉林省集体林改的第一步主体改革即明晰产权已全面完成。正在开展配套改革,即围绕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进行政策研究和工作开展。配套改革和科技的紧密关系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建立完善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林农需要引导和扶持发展自律性的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强互助合作、行业保护、自律管理,组织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事情。其中重要的是离不开种苗、花卉、营林、森保、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动物养殖等林业专业化组织提供技术服务。

1.2建立科技引导型的林业产业体系

改革后的非公有制林业是以家庭承包为主体、辅以自发或自愿参与形成互助联合体的新型组织。林业管理部门有必要在时机成熟时扶持有特色的有必要注入科技要素的产业,形成示范经济体,以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1.3建立规范的林业资源流转体系

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是规范林业资源流转的成功经验。县级林业部门在大厅内设置的林业要素市场,包括有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森林资源评估中心、森林资源交易中心、林业法律咨询中心、林业劳动力服务中心、林业产业服务中心、林权抵押贷款中心等崭新的服务窗口。其中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业劳动力服务、林业产业服务、林权抵押贷款等无不充满着科技的内容,甚至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对林业科技工作者也提出了擴充相关学科知识的新要求。

1.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支持体系

为了解决林农缺少资金问题,需要林业部门与当地金融部门县级农村信用联社联系,修改符合农村林业新时期现实情况的林权抵押贷款实施办法,启动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此项工作也对金融部门的技术人员提出了金融与林业嫁接如何提高亲和力的新课题。

1.5建立科学高效的林业管理体系

林改后林农有了属于自己的致富基地,有了“增收致富”的基本条件。为了科学发展,各地有必要编制现代林业产业总体规划。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西部杨树人工林高效栽培、东部珍贵人工林树种培育、针叶林抗旱培育及林下资源开发等都应作为林业产业体系中需要提升科技含量的重点管理工作。

以上说明,科技服务林改不是林改办一个机构可以完成的,涉及到的业务多方面,林业部门各机构都有责任。

2科技作用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科学技术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劳动者是否迫切需要,劳动者获得拥有感,会将科学转化为自觉行动,由此能使科学技术扎根于生产。具体在以下各环节发挥作用。

2.1提高林业建设质量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林业提质增效,只有改革,才能使集体资产不至于继续流失,实现增值。实现改革的目的,是以承包(或联户承包)为保障的,承包的效益与放活经营权的政策和有效地科技手段直接关联。例如林木采伐年龄,从“十二五”开始国家放宽集体林业的林木采伐年龄限制,有利于自主经营。以四平市为例,最主要的人工林树种是杨树,却有大规模的低质低效林,放活经营权后,迫切需要改造,改造就可以使科学的高效栽培技术得以推广。

2.2提高耕地还林质量

集体林改取得的又一成效是清理收回了多年被侵占蚕食的林地。清收回的林地,通过重新承包和拍卖,归还了林业用地的使用权,恢复了林地面积,可用于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但是长期的农耕,不仅造成土地的荒漠化,而且使土壤生态发生巨大改变。比如在山地进行农耕,就使土壤发生水蚀荒漠化,造成土质严重退化;并且由于多年农耕,土壤生态发生变化,如果在这样的土壤上营造针叶树种就不易成活,本来松树适宜山地,不易成活的原因是原来天然存在于土壤中能够与松树共生的菌根真菌已经消失。如果在此种地类营造松树人工林,虽然完全可以成功,但必须有科技的手段介入。

2.3提高整地造林质量

林改的成功经验证明,“压力+激励”是保证不改变林地用途和提高造林质量的有效手段:一是实施造林抵押金制度,待整地、造林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抵押金全部返还。由此使造林工作得到保证。二是在有“压力”的前提下由于收益权得到了保障,林农造林的积极性高涨,能够主动咨询研究栽什么树和怎么栽树的问题。以往一些地方整地、造林技术存在很多问题,但很少有人认真对待也很少有人掌握正确的技术。实际上正确的技术,成本一点也不高;错误的技术,成本一点也不低,甚至还可能高一点。林改后这一问题能够有效解决,能够使正确的技术在整地造林中发挥作用。

2.4提高营林护林质量

林改成功的经验证明,盗伐林木案件量的降低,除了消除了内盗外,与林木所有者主动巡查看护有关,说明责任感显著增强。那么也必然会使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林农们会关心幼林抚育、成林抚育、复合经营、林下产业、病虫害防治等提高林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的科技问题。

2.5提高森林防火功能

林权到户后,林农的资源防护意识明显增强。森林防火期、清明节、五一节林农能够自发地上山护林防火,林改经验证明,野外用火现象明显下降。群众防火意识的增强,将使曾经的森林火险等级预报这项技术重新回到林区发挥有效作用。

篇5: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

自查报告

自我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林改办的精心指导下,在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现已基本完成全乡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任务,按县林改办的要求,于2011年9月1日至9月5日对我乡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乡位于XX县中部,距县城19公里,东毗XX乡,南连广运林场,西邻XX镇,北与XX镇和XX镇相接,乡人民政府驻地XX街。全乡辖1个居委会,8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总人口18035人,其中农业人口17192人。全乡幅员面积105.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57亩,其中水田8095亩,旱地2362亩;林地132200亩,森林覆盖率69.2%。2009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启动实施以来,我乡严格按照“十五个环节”、“四签字”、“五会定案”、“两个三分之二”和“四榜公示”工作程序,精心组织,规范操作,对全乡132200亩林地完成了勘界确权,落实了经营主体,签订承包合同XXX份,累计调处林地纠纷XX起,解决历史遗留矛盾纠纷XX起。现已全面完成登记造册、建档备案、签订合同、林权证发放等各个环节的主体改革任务。

二、自查内容

组织领导、经费筹措及使用、宣传发动、依法依规操作、纠纷调处、林权明晰宗地勘测、档案资料、资源管理等方面。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成立自查工作领导小组。为确保我乡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自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XXX为组长,党委副书记XXX、XXX为副组长的林改自查组。自查时间为2011年9月1日至9月5日。

(二)抽样检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查。

1、抽取的村民小组对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掌握群众对林改的满意情况。

2、走访农户,与林农座谈,了解相关情况。

3、查阅村民小组痕迹材料,确认资料管理是否规范,合同是否齐全,改革程序是否合法等。

4、实地检查抽取的宗地,检查人、地、证、图、表、册是否一致,核实宗地勘测准确率情况。

5、核查村民小组确权率,确权到户率、林权证发证率、纠纷调处率、痕迹管理等情况。

6、综合听、查、看、访情况,认真按照检查具体项目对村民小组作出综合评价。

7、查阅档案资料,核查档案管理综合合格率,并结合相关材料、对照评分表逐项作出评分。

四、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1、确权情况。全乡完成确权的村民小组有68个,完成编制林改实施方案的村民小组有68个,占涉及数的100%。确权到户面积121711.6亩,确权到户率92.07%;确权发证面积127548.43亩,确权发证率96.48%。在确权面积中,公益林确权27211.5亩,商品林确权100336.93亩;均山到户面积121711.6亩,其中公益林到户面积25677.42亩,到户率94.36%,商品林到户面积96034.18亩,到户率95.71%。

2、林权勘界准确率情况。在抽取的122宗地中,合格118宗,合格率96.7%。

3、林权纠纷调处情况。全乡共排查林权纠纷XX起,排查面积XX亩,其中:乡镇际XX起,村委会间XX起,村小组间XX起,户与户间XX起。目前,全乡已调解XX起,纠纷调处率XX%;在已经调处中,协议调处XX起,协议调处率为。

4、群众满意度。全乡共发出调查问卷XX份,收回XX份。在收回的问卷中,群众满意的问题XX个,满意率XX%。

五、存在问题

篇6: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

专题复查报告

市林改办:

为了进一步搞好我县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做好迎接省里复查工作的准备。根据2010年3月5日全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扫尾工作会议精神,结合盐津林改的实际,认真开展复查工作,现将复查情况报告于后。

一、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贯彻全市工作会议精神 在全市林改工作会议以后,县林改办及时向县委政府汇报,并于2010年3月11日,盐津县林改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召集全县10个乡(镇)的林改办主任(林业站站长),统计调度员、纠纷调处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会上县林业局副局长解文权传达了全市工作会议精神,县林改办负责统计和纠纷的工作人员分别结合盐津的实际,对统计报表和纠纷调处作了培训和要求,县林改办主任,县林业局局长李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复查工作作了强调:一是各乡镇务必高度重视此次迎接省复查工作,思想上不能有任何懈怠。二是各乡镇的统计调度员要固定,统计报表要注意时间和逻辑。三是要扎实抓好好林权登记申请的公示,对公示情况进行反复核对,对公示中存在的问题要认真进行整改,要实实在在的为林农发一本“铁证”。四是要认真对照林权档案的相关规定,对林权档案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完善,规范各级各类林权档案。五是要结合各地实际,在林业产业上下功夫。

二、成立了林改复查工作领导机构

为了进一步抓好此次林改复查工作,县林改领导组成立了以林改领导组副组长、分管林业副县长丁永旺为组长,县林改办主任、林业局局长李红为副组长,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各乡镇分管林业副乡镇长为成员的林改复查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林改办,办公室主任由县林业局局长、县林改办主任担任。全面负责此次林改主体改革复查工作,并层层落实责任。

三、全面梳理我县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情况 盐津县的林改工作自2007年2月启动以来。历时3年多,通过全县各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已基本结束了我县的主体改革,并在整改中不断加以完善。

(一)组织领导情况

全县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按照“县委政府直接领导、乡镇党委政府具体组织、村组操作实施、部门指导服务”的要求,先后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政府县长为常务副组长,县委、县人民政府有关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各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组。并建立了县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乡镇林改工作制度。各乡、村均按照高位推动的机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县人大、县纪委、监察局全程参与林改工作,积极开展工作监督。从林改工作开始至今,未出现过一例违纪违规行为。在整个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全县共组建各级各类林改机构2582个、13369人。其中县级1个、40人,乡镇级10个、287人,村级79个、582人,村民小组级2492个、12460人。全县共有13417名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从全县各部门抽调48名林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新农村指导员、各乡镇包村包片干部组成林改工作组深入一线,分别负责各村的林改技术工作,真正做到了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位,为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宣传发动情况

农村广大群众是林改工作的主体,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是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我县坚持舆论先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为了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县林改办及时印发了中央、省、市、县有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文件及有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面的法律法规,林改工作队在认真组织学习的基础上,召开不同层次的宣传动员会议,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全县共印发了《告林农朋友书》100066份,发放宣传单10万余份,召开各级培训会议8374场(次)、参会人员达5万余人次,张贴永久性或临时性标语2781条,出各类林改简报259期,办各类黑板报259期。电视、网络宣传林改44次,其中市级新闻媒体宣传5次,利用宣传车在赶集天和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广泛宣传。整个宣传发动工作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广大村民热情高涨,积极主动配合林改工作,为整个林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林改方案制定情况

在主体改革中,我县共有10个乡镇、79个村民委员会、2498个村民小组涉及林改,在主体改革期间共制定各级林改方案2578个,在此次林改复查中,主要是针对林改方案的针对性、合法性以及通过林改方案是否符合规范等问题进行复查,经过全县各乡镇林改办的认真复查,我县在主体改革期间共制定的县级方案1个,乡级方案10个,村级方案79个,村民小组级方案2492个林改方案,全部符合相关要求,并且方案及其相关支撑材料已经全部立卷归档。

(四)确权率情况

我县共有林地137.68万亩。其中国有林11.89万亩,占总面积的8.6%,集体林面积125.79万亩,占总面积的91%。其中公益林89.12万亩(国家公益林60.42万亩、省级公益林28.7万亩)。商品林36.67万亩。通过主体改革和认真复查、整改。全县实际确权的集体林面积123.76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98.4%;其中:公益林88.64万亩,占公益林应确权面积的99.46%,公益林均山到户率为98.2%。商品林35.12万亩,占应确权商品林面积的95.8%。集体商品林均山到户率89.9%。对全县10个乡镇、79个村民委员会2492个村民小组的230519宗地进行了确权,平均宗地面积5.31亩。全县未确权面积20300亩,占应确权面积的 1.6%,对现在还未确权的林地,正在加紧整改中。

(五)林权纠纷调处情况

由于我县历史等原因,我县林权纠纷矛盾多,性质复杂其中许多林权纠纷由于历史原因,调处难度大,在整个主体改革期间,共排查出各类林权纠纷177起,涉及纠纷面积5007.50亩,共调处176起,调处率 99.0%,调处面积 4817.50万亩,面积调处率96.0%,对剩余的一起林权纠纷,正在安排人员,积极调查处理中。

(六)林权档案情况

我县在林权主体改革期间,全县林改共形成档案2929卷,123813件,其中文书类档案853卷,46915件,林权类2062卷,76724件,纠纷类10盒,176件,电子声像类4卷,2929件。根据市林改检查验收组对林改档案的整改要求,盐津县林改领导组于7月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盐津县林改档案管理及整理>的通知》(盐林改组通[2009]9号),在县档案局的统一指导下,结合三榜公示,现已基本完成林改档案的审核核对工作。但由于部分宗地的补漏、纠错还在进行中,乡镇以下林改相关档案还在乡镇林改办,待全部林改档案整理完备后,再移交给县档案局管理。

(七)林权证的打印、发放

盐津县的林权证输机录入采用统一由县林改办聘请人员进行输机录入的办法,现共完成输机录入230519宗,占应完成录入的100%。由于重新进行的三榜公示中发现部分宗地漏勘、界线有误、姓名有误、地名有误、面积有误、四至不清、重复统计等问题,为发给林农一本铁证,必须在确保内外业资料准确的基础上再集中打证,因此此项工作进展较慢。至2010年3月底,全县共发放28354本,涉及农户24591户、85062宗,面积34.02万亩。

(八)林改经费使用情况

我县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将林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乡、村两级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了林改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林改工作中,全县投入林改经费181.40万元,其中:省、市级下达我县林改经费181.40万元,县级投入林改250万元,乡村两级投入50万元。

(九)探索配套改革情况

一是研究成立林权交易中心、森林资源评估中心和产业办的情况,盐津县林业局已经成立了产业办,并向县委政府争取了8名事业编制,以成立林权交易中心、森林资源评估中心,但是由于全市在机构编制中,对机构的审批在市编委,所以对林权交易中心和森林资源评估中心的机构没有成立。二是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情况。为了进一步盘活林业资源,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引进外资,发展林业,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目前已引进珙县盛世金潮林业发展公司,营造速生桉树项目2万亩,整个建设期投入资金1000万元;借助四川省高县华茂纸业,营造纸桨原料竹0.55万亩,投入资金30万元;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本地优势,在滩头乡成立津华竹产业专业合作社,计划营造1.2万亩(已营造0.5万亩,计划投入资金1200万元(已投入资金500万元)。与此同时,根据盐津县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发展竹子总目标40万亩,每年以4万亩的速度递增。

三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情况。进一步加大森林资源管理和林政执法力度,完善林业“三防”建设,切实做到森林资源有序利用。在主体改革期间,我县的10个乡镇、79个村民委员会中的2492个村民小组均建立了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的民间组织,并通过林改方案予以确认,但要使这些组织充分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引导和完善。

四、下步打算

篇7: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

关于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遗留问题以及如何调

处的调研报告

宛田瑶族乡司法所 梁正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系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生态文明,现代林业发展,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生产力的解放有着重要的意义。宛田瑶族乡依法依规、严格程序、有序开展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规范流转、放活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但还有部分遗留问题需进一步加强解决,如争议地未确权登记发证等问题。

一、宛田瑶族乡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基本情况

宛田瑶族乡集体林地面积42.6万亩,其中责任山面积345292.783亩, 自留山面积22670.805亩, 集体经营面积41286.32亩, 退耕地面积709.37亩,已流转面积190.4亩。截止2012年3月,宛田瑶族乡共计完成外业勘界31868宗, 勘界面积410698.78亩,占总面积的96.41%,除去纠纷林地面积已达100%,其中公益林面积206160.8亩,商品林面积175954.951亩,已打证数7277本,已打印宗地数27270宗,已打证面积374265.65亩。已确权发证7277本,已发证面积374265.65万亩,完成确权发证率91.13%。其中已打印商品林面积154556.33亩,均山到户152997.1亩,均山到户率98.99%;已打印公益林面积193417.75亩,均山到户170981.97亩,均山到户率88.40%。

二、宛田瑶族乡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遗留问题及原因分析

1、花坪自然保护区问题。花坪自然保护区创建于1961年,197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以珍稀孑遗树种银杉和典型常绿阔叶林带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1998年,花坪自然保护区扩充范围,在没有经过当地村民同意、没有任何补偿的情况下,把陶善村委毛竹山、流水岩、上瓦江一带划为保护区范围。当地村民为此多次上访均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因此,在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时,村民不同意签字确权,无法发证。

2、历史遗留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推行“林业”三定后,造成了较多而且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如:在“林业”三定的时候部分林地没有按相关规定和手续办理,且大多方案未经村民会议 2/3 以上村民或 2/3 村民代表同意,也没有得到村民的认可,因此部分林地一直处在纠纷中。宛田村委东长岭村,流峰村委蹦潭村、上下大庙岭村、神岭村、干岭村、平寨村,东江村委下东江村等的界限问题就属此类历史遗留问题。

3、错漏证问题。由于我乡林改面积较大、任务重、时间紧、没有参照模式,各项工作都是摸住石头过河,造成部分原已确定的宗地范围内测量面积错误,以及少量的宗地各项因子与实际不相符合,出现了近100本错误的林权证。另外,在林权证打印过程中出现的打印遗漏、在填写表册及外业勘测过程中出现漏勘等现象,导致我乡出现近200本的漏证情况。

三、宛田瑶族乡处理遗留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调处机制。林权纠纷往往与国土、农业等纠纷纠缠在一起,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宛田瑶族乡建立了由法制办、国土、档案、林业等有关部门参与的调处机构,对来访的林权纠纷由调处机构进行专门负责。同时调纠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协调会,通报情况,解决问题,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疑难纠纷、复合型纠纷、跨界纠纷进行专题研究。

2、提高调解人员自身素质。林权纠纷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不仅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宛田瑶族乡通过“走出去,迎进来”的方式,多次让乡调解人员参加培训、学习、考察。同时,群众申请在宛田瑶族乡内进行调解的,乡调解办多次聘请调解专家莅临现场指导,以此提高乡调解人员自身的素质。

3、坚持“调解优先”,慎用行政裁决。林权纠纷的形成,大部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属于“疑案”,轻易裁决给某一方,将可能损害另一方的利益,导致一方不服,使得“案结事未了”,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留下后患。对此,宛田瑶族乡坚持一调二调再调,不到最后不放弃,即使调解达不成协议,也耐心细致的做解释工作,防止了纠纷激化。

4、建立保障机制。宛田瑶族乡政府把调处机构工作经费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同时严格管理专项资金,设立了专项资金账户,实行专户管理,确保了资金的最佳使用效能。

5、档案管理规范化。宛田瑶族乡建立了完整、准确、系统的林权改革档案,从登记造册、勘界图、核发证书、流转管理等环节工作的纸质版档案和电子版档案的立卷归档同步进行,做到林权档案管理规范,存放安全,查找方便,有据可依,减少纠纷调解过程寻证难的问题。

四、遗留问题处理的建议

对历史遗留问题,要尊重历史。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妥善处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保证改革的稳定性。对不合法或严重损害大多数农民利益的,坚决予以纠正,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改革过程中,政府应把历史遗留问题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议如下:

1、在解决问题的原则上,本着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原则进行处理,不

搞推倒重来。

2、在解决矛盾和纠纷的依据上,既要按照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进行处理,又要注重符合民意,考虑实际,兼顾公平。

3、在解决矛盾和纠纷的方式上,可以采取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上下结合,民主协商的方式进行处理。要坚持依靠群众,引导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4、在解决矛盾和纠纷的程序上,按照“先易后难、先内后外”的原则进行。

5、在解决矛盾和纠纷的责任上,实行分级负责制,小矛盾不出村、一般矛盾不出镇、大矛盾不出县。要按照“围绕林改抓调处,调处纠纷促稳定,社会稳定强民心”的思路,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力度。要结合实际制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方案》,做到思路明确,以行政调解为主;责任明确,各级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时限明确,真正做到一个纠纷、一套人马、一个期限、一个案例,责任到人,限期解决。

6、解决矛盾和纠纷的机构应进一步健全。林权制度改革产生的林权纠纷,乡级人民政府只有调解权,无裁决权,遗留下很多积案,争执双方当事人的诉求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而县级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机构进行仲裁。因此,建议县级林业局、经管站成立相应的仲裁庭进行仲裁。

篇8: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

1 基本现状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 地处六盘山东麓, 属黄土高原干旱丘陵沟壑残塬区, 土地总面积2 528.65 km2。1983年10月建县, 属国定贫困县之一。现辖3镇9乡, 156个行政村, 总人口25.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3.2万人。境内山多川少, 沟壑纵横, 土地贫瘠, 植被稀疏, 草地植被覆盖率为30%~40%, 属全国重点水土流失区。年平均气温7.4~8.5℃, 无霜期140~170 d, 正常年份降水量350~550 mm, 且季节分布不均, 主要集中在7—9月。2009年, 全县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2.12亿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 666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 663元;完成农业总产值10.2亿元, 其中林业总产值7 091万元, 占7%。

全县森林资源保存面积13.03万hm2, 其中现有集体林地面积8万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24%, 林改涉及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808个村民小组, 林改人口23万多人。针对这一现状, 彭阳县把发挥集体林地效益、增强集体林活力, 作为兴林富民、推动林业建设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举措, 以积极探索干旱半干旱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道路。

2 主要措施

(1) 狠抓宣传培训, 舆论引导到位。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政策, 支持改革, 参与改革, 该县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一方面, 广泛宣传动员[1]。编印发放《林改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5万份、《林改政策宣传手册》1万份, 挨家挨户讲解林改政策, 发动群众参与。通过悬挂横幅、刷写标语、办黑板报等, 大力宣传林改政策, 努力营造林改氛围。另一方面, 加强业务培训。从政策法规和操作程序入手, 通过召开林改工作动员会、党员大会、群众大会、业务培训会, 以会代训、深化内容, 使林改政策深入民心, 家喻户晓。

(2) 强化组织领导, 政策管理到位。制定《彭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 成立以县长为组长, 县四大机关分管领导为副组长, 县直22个部门 (单位) 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和行政村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坚持一月一督查, 一月一评比, 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 积极开展调研, 掌握工作进度, 认真听取各方意见, 并及时对林改工作进行政策指导和协调推进[2]。各村民小组推选出3~5名熟悉情况、办事公道、责任心强、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代表组成林改理事会, 积极参与林改, 实施全程监督。同时, 专门安排160万元林改前期工作经费, 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启动开展。

(3) 规范操作程序, 工作落实到位。坚持把阳光操作、依法实施林改放在突出位置, 按照“先行试点、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 积极开展林改工作, 做到群众不了解政策的不实施, 情况不明的不动手, 达不到2/3同意的不通过, 张榜公示有异议的不审批, 权属有争议的不发证, 确保每个程序和环节扎实到位, 各阶段工作不走样、不偏向。同时, 坚持实行“四个公开”, 即林改内容公开、林改程序公开、林改方法公开、改革结果公开;落实“四个到户”, 即公开信发放到户、确权登记表到户、山林承包合同书到户、山林权证到户, 自觉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监督, 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让群众吃下“定心丸”[3,4]。

3 工作展望

(1) 进一步明确任务。在继续抓好林改试点工作的同时, 全力以赴抓好全面推进工作, 确保年底前确权率达到100%, 发证率达98%以上。

(2) 进一步落实责任。按照阶段工作要求, 严格把握林权证数据录入、登记、审核、发证等各个环节, 确保每份林权证做到图、表、册一致, 人、地、证相符。

(3) 进一步强化纠纷调处。按照“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法依规”的原则, 进一步加大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力度和林政案件查处力度, 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于全县林改的全过程中, 为林权证发放消除争议, 确保全县社会稳定和谐。

(4) 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把督促检查、跟踪问效作为一项制度, 坚持长抓不懈,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确保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确保生态受保护、群众得实惠, 为全区林改工作总结经验, 树立典型。

摘要:阐述了彭阳县集体林权制度的现状, 介绍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主要措施, 并提出工作展望, 以为彭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集体林权,改革,现状,措施,展望,宁夏彭阳

参考文献

[1]李清谟.北海市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J].广西林业, 2010 (2) :17.

[2]樊宏.对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林业, 2010 (2) :10-11.

[3]林登峰, 孙晓妮, 段传华.临沂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J].山东林业科技, 2010, 40 (1) :46-48.

篇9: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

关键词:达日县;集体林改;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標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88-2

1 改变观念,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加快高原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牧区林业是高原林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权不便的前提下,把林地经营权和林地所有权落实到牧户,确立牧民的经营主体地位,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牧区生产力,加快高原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1.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牧区经营制度改革在林地上的拓展和延伸,是牧区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在林业上的丰富和发展。建立债权利明细的林业经营制度,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有力于调动广大牧民群众爱林户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增加森林数量,提升森林生态功能,落实和完善林业补偿机制,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明确目标,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不断创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体制机制,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规范流转、增加收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2.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2.2.1 家庭承包,权利平等的原则 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把林地的家庭承包经营作为牧区林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依法保障牧区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平等享有承包经营权,把维护牧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做到还山、还权、还利与民。

2.2.2 兼顾各方利益,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 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保障集体林地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在民主协商的前提下给集体经济组织一定的收益分配或者保留少量的集体林地,实行民主经营管理;要在保护生态,维护生态安全,确保森林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积极支持牧民经营林地,从中获得收益,得到实惠。

2.2.3 尊重民意,民主决策的原则 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方法、步骤和要求原原本本地交给牧民,牧民民主选择改革的模式,自主确定经营管理形式,依法确保牧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确保改革让大多数群众满意。

2.2.4 依法办事,规范运作的原则 改革要符合《物权法》《森林法》《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按法律法规办事,规范运作。实行改革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杜绝暗箱操作,确保改革规范有序进行。

2.2.5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根据当地集体森林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层层制定改革方案。要做到一村一案(一社一案),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2.2.6 尊重历史,政策连续的原则 对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已经明晰、绝大多数群众满意的,应稳定不变,不得乘改革之机重新分配或者无偿平调。对已经承包但林权尚不明确的林地以及有历史遗留问题的林地,本着有利于维护牧民利益,有利于资源保护,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方针妥善处理。

2.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完成的任务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惠及群众、改善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牧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改革。通过改革基本完成明晰产权、勘界发证、落实责任、放活林地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等几项工作任务,全面实现公益林管护机制的创新。根据几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统计出我县共有林业用地面积378.6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7%;其中:灌木林192.81万亩,灌丛地81.54万亩,宜林地104.25万亩,分别占土地面积的8.6%、3.6%和4.6%,纳入天保的灌木林共有112万亩,占全县灌木林地的58%。去年省林业局对我县的天然林进行最终核定,确定纳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天然林地面积为408.46万亩。根据省州要求,要从今年开始到2012年底,我县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主体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任务,2010年首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2.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改革触及各方面的利益调整,各乡镇积极做好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本着依法依规调处和民主协商相结合,以民主协商为主的原则,深入调查研究,重点做好林权和涉界争议调处。各乡镇要确保社内矛盾不出村,村内矛盾不出乡,乡内矛盾不出县,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改革过程中,要本着尊重历史、尊重法律、政策连续的原则,对已经承包到户或租赁形式流转的林地,凡符合法律规定、承包和流转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承包和流转合同不规范的,要予以规范,承包手续不完善的要补充完善;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依法纠正。已经随草场承包到户、划入草原使用证范围的集体林地,要进一步确认林地类型,勘界定线,申请林权登记,完善和补充管护合同。各乡镇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合法合理的解决办法,征得牧民群众的认可和满意,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达到保护生态,牧民得实惠的目的。

2.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要求

2.5.1 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各乡镇要将林改工作列入当前工作重点,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形成“县直接领导,乡镇负责组织,村社具体操作”的工作机制。要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效。要高度重视试点中的社会稳定工作,把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社会稳定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各乡镇领导和有关部门要深入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2.5.2 保障林改试点经费 在保证林改试点工作经费安全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经费补助,切实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2.5.3 确保试点工作质量 林改工作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各乡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改革程序,统一技术标准,严格规范操作。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坚决防止敷衍了事、走过场。

2.5.4 加强档案管理 做好林改过程中各阶段、各环节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严格按照《档案法》和《青海省林业局青海省档案局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试行)》(青林资〔2008〕410号)的规定,做好林改档案管理工作。

2.5.5 坚持民主决策 林改工作要根据本地区森林资源状况及经济收入水平等实际,通过民主决策,自主选择林改方式,自主确定集体林经营管理形式,不搞“一刀切”。对于农民群众创新的改革模式和经营形式,凡符合法律法规,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资源增长,有利于生态保护的都要坚决支持,充分体现村民的民主权利。

2.5.6 加强信息沟通 试点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和信息交流制度,出现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及时研究解决。

2.5.7 搞好督促检查和验收评估 按照《青海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质量检查验收办法(试行)》(青林资〔2008〕408号)的规定,做好各阶段、各环节的督查检查,严格各个阶段的验收和评估工作,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改革试点工作,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成果。

2.6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进牧民民生改善的重要途经

我县共有林业用地面积378.6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7%;纳入天保工程的灌木林共有112万亩,占全县灌木林地的58%。去年省林业局对我县的天然林进行最终核定,确定纳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天然林地面积为408.46万亩,林地在我县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县公益林总的特点是:树种单一,生长缓慢,林木质量差,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低而生态效益显著,牧民在生产生活中对林地的依赖程度很低。我县林改的对象全部都是生态公益林,林地经济效益很低,主要是生态效益,林地经营的任务主要是森林管护,林改后牧民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也主要是森林管护,牧民受益的重点也就是公益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带来的收益。

國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是中央公共财政政策支持林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一项政策,也是我省最重要的林改配套政策之一。经省州领导的多方努力,全县纳入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的林地面积为408.46万亩(其中纳入112万亩天然林补助标准尚未确定),补偿标准每亩为9-10元,达日县重点公益林补偿金每年将达到3676.14-4084.6万元。通过公益林生态补偿金的发放,牧民群众增收明显。

3 加强领导,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顺利完成

各乡镇、各部门切实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各乡镇都要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牧委会(社)也要成立林改小组,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在加强领导、制定方案、落实部署、舆论宣传、组织协调等方面倾注更大的精力,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督促检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特别是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样的改革任务,各乡镇一把手亲自挂帅,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要健全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实行行政界线、土地、林权等纠纷由司法、民政、国土、农牧和林业等部门联合调处,妥善解决各类纠纷,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牧区社会稳定。

上一篇:模拟实验心得体会下一篇:专题研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