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研心得

2024-06-18

地理教研心得(精选9篇)

篇1:地理教研心得

一次教研活动让我进步一大步

2014年3月10日农二师组织政史地的特岗老师进行集体培训,这次活动中我发现原来我这半年来的不断努力,并没有使我成为进步最大的人,还有很多的与我一起踏入职业生涯的年轻老师比我成长的还要迅速,这使我产生了极大地危机感。这一次的活动也使得我收获良多,面对种种的不足与缺憾我为自己定下了这样一个目标。

我存在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听完学科带头人张老师的讲座,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将专业知识作为一个载体去活学活用解决教学中和生活中的问题,没有将地理这门学科生活化。张老师说“只有将地理知识运用的能够解决和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才是学会了地理知识,“只有当发生一件事时能够理所当然得用地理去解释它——地理素养”才是一个合格的拥有地理素养的教师。所以我为自己定下了每周用地理的观点去解读一件社会现象。

我的课堂不够灵动。在华山我一共听了六节课,在其中我发现了自己一个严重的不足之处,我的课堂不够灵活、我的方法不够多、我的课堂有点老套。在我的认知里这是一个大缺点,地理这门课在家长学生看来是一门副课,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可以不学习地理,而地理呢又因为基础知识及其多,所以课堂比较单。面对这两大困境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教师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课堂活起来,所以在以后我会不断地去听其他教师的课,并且尝试着将他们的方法运用到我的地理课堂中,从而让孩子们爱上地理。

管理方法的欠缺。夏莉老师告诉我们“当一个班主任会更有利于教学”。当一个班主任最主要的能力就是管理孩子与孩子交流,为什么说它有利于教学呢?是这样的教学就是与孩子打交道,而课堂上孩子也会有心事,也会打闹,这个时候如果你是一个班主任,那么你就会运用你的班主任了解到的情况和管理经验轻松地处理各种突发的状况,这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时间。同时因为你是班主任孩子们与你比较熟悉,所以你上课的提问或者行事手段就会被孩子们很简单的接受,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于你的教学。所以第三个作业就是做好一名班主任,与各位老师学习管理经验,让课堂变得有序、顺利。

篇2:地理教研心得

新的一期《探索地理》终于发下来了,我把它仔细的放进我的书包里,放学回到家,一写完作业,就迫不及待的拿出新发的《探索地理》,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在这一期里,“欧欧”带我们走世界让我认识了了美丽的冰雪城市世界——哈尔滨!它是黑龙江省省会,也是中国十大城市之一。今天我要和“欧欧”一起逛逛这个冰块城市了,我们来到了圣?索菲亚教堂,它可是哈尔滨这个城市当之无愧的象征,它代表这个城市教堂建筑的最高艺术水准。当然,它最著名的要数“冰城”了。那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冰做的,冰做的城堡、冰做的城墙、还有冰做的旅馆呢,真是美丽“冻人”啊!

下面要离开冻人的哈尔滨,到沙漠去探险了。大家都知道撒哈拉沙漠太阳热烈、水源缺少,所以要节约用水,水在哪也是个问题。现在我知道了,地面潮湿、长有植物的地方会有水。我还知道要是在沙漠里搭帐篷睡觉,早上起来一定要抖抖衣服观后感大全,否则会有虫子。

你知道黄河眼吗?这个故事就是从这里讲起的,“柯北”胆子真到了极限,他到了黄河眼的神秘地方,打破了封印,黄河眼密室塌了。“柯北”解除了恶梦。

篇3:地理教研中要抓住教学的关键事件

一、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难点、关键点”是传统教研活动中的教法分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对于传统教研活动中的这一精髓, 需要重点加以认识和梳理。“重点”是针对学科教学内容而言的,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要点, 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在正确位置, 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重点表达的是教学的目标。难点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 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困难, 教学过程中只有突破教学的难点, 才能达到教学要求, 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是教学的条件。关键点是针对教学法而言, 指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 并且克服学生困难的方法与途径, 是教学的过程。重点、难点、关键点反映的是教学实施的情况, 教学实施后还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重新审视原来对于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把握是否准确, 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表现出的是对教学的整体判断与把握, 表现出的是整节课的教学思路, 对于地理教研层面来说, 要解决好“目标→条件→过程→结果”之间的关系。

案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的关键事件

教师讲解“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的概念, 展示喜马拉雅山山地景观图, 让学生说出此山北坡自然带的名称, 再说出南坡自然带的名称。然后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质疑:喜马拉雅山南坡, 按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应是什么自然带?教师帮助学生明确, 山地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教师提出问题: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常绿阔叶林往北依次出现什么自然带?学生依次答出。然后教师总结, 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带谱与当地较高纬度的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相似。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想一想, 如果喜马拉雅山坐落在北纬65°, 那么其基带是什么, 垂直带谱简单了还是复杂了。为什么?如果喜马拉雅山海拔只有3500米, 那么其从山麓到山顶还剩下什么自然带?综合分析喜马拉雅山的自然带南坡比北坡复杂的原因是什么?

从上述的案例中, 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掌握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这一地理原理;教学的难点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联系;教学的关键点是以喜马拉雅山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案例,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从以上关键事件的实施情况来看, 教师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互动, 学生能调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 并且能质疑问难, 在掌握地理原理的基础上, 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抓住意义事件

意义事件是指教师在解释和分析的基础上, 在日常教学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此类关键性教学事件来自对教学中“有意义事件”的辨别, 往往涉及师生在教与学中的互动方式。教学中的有意义事件是一种生成性的过程, 包括“是什么”的记录, 和“为什么”的记录两个部分, 前者, 观察和记述所发生后的事情, 这是事件的事实性描述;后者, 对事件进行解释、赋予其意义。关键事件具有极强的典型性与主观性, 其判断与分析具有很强的教师主观色彩, 从而形成了教师不同的专业表现和行为。

案例:《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学的关键事件

1. 描述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太阳活动对地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教师要求学生看书, 从书中找出答案。其中一位学生回答:干扰电离层。教师及时给予肯定:非常正确。教师展示无线电波传播图, 并讲解, 太阳活动产生电磁波, 扰乱电离层, 同时带电粒子流, 会产生磁暴及激光。教师进一步追问, 还有没有其他的影响呢?学生回答:水旱灾害?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活动题, 提出问题:太阳黑子数与降水量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正相关, 太阳黑子与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基本吻合。部分学生质疑:为什么是正相关, 为什么有些是负相关?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师生明确:二者的周期大致是相同的。教师继续问: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都是不利的吗?我们能不能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学生1:极光可以发展旅游。学生2:在太阳黑子多的年份, 易于进行作物的栽培。学生3:可利用带电粒子流进行发电。学生4:要进一步探索。

2. 解释

第一,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致力于对话教学,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采用追问及质疑的形式, 把学生的探究一步步引向深入。

第二, 教学中从正反两方面帮助学生, 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及地理理性思维,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 意义

以上教学关键事件具有如下教学意义: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对话式教学, 地理教学中学生的辩证思维如何培养。

有意义的教学关键事件往往隐含着教育冲突, 包含相关的教育教学原理, 教师可重点关注偶然事件、突发事件和生成性的事件, 并反思其原因。教师在记录这些关键事件时, 要注意关键事件发生的细节描述, 借以阐明教育效果好或者不好的原因。

篇4: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地理教研

转变观念是提高中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实效性的重要前提。现在由于种种原因,教研活动似乎成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之外的“额外”要求,是少部分教有余力的教师的“专利”,也是大部分教师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由于教研活动还没有转变成教师个人的内部要求,教师参与教研的动力明显不足。在大多数教师眼里,教研活动无非是去听听课或听听专家的报告,没啥实效。

将教研活动由一种观念转变为实际的行动,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诚合作,共同努力,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教研。通过地理教研可以使地理教师“学其长处,避己短处”。因此,重视地理教研,这是提高初中地理教研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二、提高初中地理教研有效性的方法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它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它成了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有效的备课形式。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通过集体备课能发挥教师们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体现了集体共研,共同进步的目的。集体备课有以下几点好处:

(1)能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2)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集体备课要求同科教师人人参与,所以每人都要精心准备。通过相互交流与切磋,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既可以学习到他人的长处,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扬长避短,实现共同提高。

(4)能大力促进学校的教科研氛围: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

(5)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与个人备课相比,對教材把握更加透彻,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因此,集体备课的教案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听评课

听评课,是借用“他山之石”“攻玉”的前提和基础;是帮助我们明了自己教学优劣的好机会,是提高自我分析、评价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听评课,认清自己与别人的教学异同,有助于找准突破口去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技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我们在听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授课内容的教学目标,如果自己上过了,要回味自己是如何上的;如果没有上,要想想自己该如何上,以便形成对比。其次,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也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师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参与的多少以及教师对学法的指导,学习的习惯养成。总而言之要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教师听完课后要及时整理,整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自己的评价,同时也要想想评课教师的点评,与自己的教学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课时,听课教师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课外的功夫,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备课情况。听课教师的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改进,听课结束一定要记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想,这种思考对自己也会有很大帮助。最好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在听课后的一天内务必进行整理和心得体会,时间长了就被搁浅了。在下次上这节课的时候,采用自己思考过的方法和方式,依据自己的学情上课,会有不少的收获。

只要我们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课,我们就一定能学到与我们不一样的内容。所以我们要学会“1+1”听评课法:前面“1”,即该课给自己感受最深或最值得自己借鉴的一点做法。后一个“1”,即立足本节课的不足或缺憾,有针对性地提一条建设性意见。简而言之,听评课就是收集、积累,记录就是经过深思、辨析凝成自己思想的过程。听与评并重,学与思并举,做有价值的听课记录,抒有启发性的评课言论,对我们将是十分有益的。

3、同课异构

作为教师本身,要善于抓住自己身边的教研机会来提升自己。在学校组织公开课的时候,同组同年级的老师最好实行同课异构,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对比研究学习,可以互相研讨,交流设计意图,取长补短,共同改进。这样,更利于地理教师的提升。

4、观摩优秀课例

如果有条件,我们可以请专业的水平较高的优秀教师现场作课,也可以到名校去参观学习,这样我们受益匪浅。

5、主题研究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可以对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炼成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将教研活动提炼成果,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6、开展网络教研,促进教师成长

进行网络教研,可以先确定一定的地理教学主题,在论坛上开展讨论,然后根据主题要求开教研课,并把课堂实录放到网络上供大家研究评议,最后写出自己的反思,总结出主题讨论的结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回应一线教师的困惑,聚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疑点难点焦点问题;实现教研互动和教学资源共享,引导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程、教材、教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5:地理教研心得

我很荣幸在2012年11月22日晚参加我了我地资学院举办的邀请资深中学地理教师作教学教研讲座,这次讲座的目的是为促使师范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学地理新课改,进一步提升教学实践技能。在这次讲座中,自贡市特级教师陈争

一、内江市第六中学高级教师游玉旭、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钟天平应邀在学术报告厅分别为我院学子作了题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策略与地理评价”、“活动元教学模式应用探究”、“二十年地理教学的点滴感受”的学术报告。

陈争一老师从高考的视角讲述了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测试,主要包括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差异和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与测试两个方面,着重强调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常规教学环节和地理能力的培养。游玉旭老师不仅从基本原理等角度阐述了由福建师范大学创建的活动元教学模式,更从一线教师的身份出发,以相关课题为例为同学们演示了活动元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钟天平老师则围绕自身的学习工作经历从教学、学生、教研等方面与同学们分享了他从教二十年的深切体会与感受,并就如何运用word 绘图工具完成地理版图绘画做了具体演示。

三位资深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仅拓展了同学们专业学习的视野,也进一步提升了大家的专业学习兴趣,使到场聆听讲座的同学受益匪浅。听取讲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下面我将结合专家的理论与自身试讲说课实践谈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一、课前准备:

1、深钻教材,把准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教材是我们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各科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理、重要方法和公式等都是重点,它是我们学习后段内容的基础,具有常用性和应用性。如我讲课内容“地球的自转”这节课中,地球自转特点的方向、周期、速度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地

球自转线速度它是一个空间概念,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对此理解有困难。难么突破难点常用的方法有:①分散难点,逐个击破。②创设情景,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抽象到具体。③运用直观方法加强学生的感知。④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分各自的特点。法无常态,对于不同的问题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仔细解读课标,吃透大纲,明确培养目标,围绕目标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只有明确目标,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特别用目标教学法时更是如此,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三大类”。其中知识目标是我们教师传授的基本知识,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因此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如读图分析、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等。

4、研究学生,了解学情,做到因人而教。

我们试讲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其实是给我们一样的同学,他们的知识水平较高,殊不知学生不同,教法也就随之不同。对于高中的学生,要鼓励同学们勇于探索,给他们思考讨论时间,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5、精心备课,选好教具,做好课件,不打无准备之仗。

多媒体课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在制作课件时美观是需要的,但是实用更重要,如字体大小,颜色对比。注意图文结合,课件上文字不要过多。地理这门课需要很多教具,如地球仪,天球仪,各种行政版图等,正确使用教具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教学过程

1、外在形象

穿着得体,面带微笑,灵活的肢体语言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因为那是给学生的第一映像。这张脸孔是与生聚来的,但我们的个人性格,穿着,言语是后天

形成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我们传递的是正能量,一个好的个人形象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地影响。

2、联系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用生和现象的当地实物作为案列,让同学们对案列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乡土热情。

3、加强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其实就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只有教师的教或只有学生的学,那是不够的,不行的。只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双方都动起来,教学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正因为这,所以,我们在上课时,老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达到最饱和、最佳的状态。这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最正确的方法。

4、鼓励学生探索新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鼓励。可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让同学们说出讨论结果,最后由老师做结论总结。

5、板书美观、精要。

板书,其实有两种情况;一是重要内容的板书。这种板书,一般要保存一节课,也就是说,一节课上完后,这里的板书,要能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又能使学生更好的加强记忆,也即是一节课的最重要的内容。如能这样,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板书的设计就可以算很美观、精要了。反之,则不行。还有一种板书,即是临时性的板书。

6、总结、练习

在新课上完之后,我们还应该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罗列出主要知识点,便于同学们课后复习。同是为了便于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可设计作业,同学们在做作业同时回顾知识。

三、课后总结,虚心向他人学习

1、课后总结

老师上完课后,是否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了呢?我们的回答的否定的。上完课后,老师还应对当节课的教案内容、上课时的情况等作积极的反思。如,本节课有那些优点,还存在那些不足,那些地方还应改进,怎么改进等等。同时,我们还应将这些内容摘要的记下来,这就成了“课后记”。有了“课后记”,当我们下一轮再备课时,我们就可以再考虑这一些问题。这样做,我想,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是很有利、极有作用的。

2、向他人学习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个人的想法是有限的,所以向他人学习也是很有必要,在课后和同学、老师交流商讨这也是提升自己的一种良好方法。

篇6:地理教研组教研工作汇报

在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在王校长的引领下,我们地理教研组的的教研活动一直有条不紊的进行,先将所做的工作做一个汇报。

一、聆听领导理论上的引领。

全体成员积极参加学校领导组织的理论学习。

每学期在开学前,我们学校都要提前两三天到校,集中学习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要求全体教师提高自己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并给以实际教学总的方法的引领。

比如这学期开学之初,于8月27号上午,郝校长给我们专门做了讲座《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把假期里的关于新教育的学习心得和大家做了一次分享,从理论的高度阐释了新教育的含义,新教育是“新的”、“心的”、“行的”、“幸的”、也是”欣的“和”馨的“教育,要求全体教师行动起来,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营造书香校园,建立数码校区。杜校长引领大家学习了新教育的名言警句。要莺萍老师作为代表把他们去北师大研修的几点心得为大家做了汇报。要求大家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树立态度决定一切的发展意识,要建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提出优秀教师思想核心的素质:职业态度,个人素质、专业基础、教学组织,要求大家从这些方面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接受领导方法上的指导。

王校长是我们学校专门负责教研组的校长,工作严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坚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教学活动,显示精细化教学,同时也为了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并且学会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亲自指导我们教学。从教案的编写到讲课的实施都加以指导。全体成员虚心接受领导关于教研工作的安排和指导,认真学习关于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1、规范教案

为了规范大家的教案,专门编制了统一的模式化的教案本,并在开学前专门做了讲座,教大家怎样编写教案。每一位教师首先从教岸上入手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根基教学实际,编写出合符要求的教案。

2、倡导新的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效率,不断的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推行有效教学方法。从早期的三步导学,到现在的六步导学,王校长都做专题报告,全体成员认真学习上学期的王校长的专题讲座《六步导学的教学模式》操作要领,本学期的王校长的专题讲座《教师如何进行学法指导》等

3、认真领会,付诸行动。

学校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全面铺开,我们组的每一位教师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施中,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调整和体会,形成了六步导学教学模式,并在上学期期末每人就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写了总结《浅谈六道学教学模式的优点、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可能性》等文章相互交流。

三、所做的工作

本组在校统一安排下,认真完成本组的教研工作,现总结如下:

1、聆听领导的教法指导

王校长每次都做专题报告,引导大家如何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例如上学期开学前专门印发六步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方式,全体教师集中学习,讨论、学习。( )一个月后,要求所有教研组长给大家上一个引领课。

2、制定本组实施教研的计划,进行每周三二、三节课教研活动,落实本组教研工作。

3、上学期代表本组讲了展示课

4、在榆次一中的联片教研活动中,完成了讲课的任务

5、积极参加了二中,经纬中学的联片教研活动。

6、本学期按年级组展开全体教师的六步导学的教学模式的展示课,初三和高三已经讲完了。同学科老师积极听课评课议课,挺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操作水平,为自己的展示课跃跃欲试

7、本星期周三下午全组教师参加了晋华的联片教研活动。

总之,本组成员都本着敬业、勤学、善思、齐心的思想,乐于参加教研组活动,学习业务,专研教材,认真备课,及时交流总结,推广经验,努力挺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措施

1.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2.经常性的随堂相互听课活动,及时做好评课工作,促使老师在实践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篇7:地理教研计划

课题:多媒体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参加人:武振安主任、李秀雯、曲万英、郑静、张君英 主要内容: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课程改革的指示精神,在总结反思2012年教研活动及教学状况的基础上,认真深入的研究怎样落实新课程理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践活动。本学期初中地理集体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是:

1、课题理论学习交流研讨。

2、认真学习研读《课程标准》,以便多媒体在教学中更好的运用。

3、观课议课培训、观摩教学研讨活动。

4、八年级结业考试模拟试题交流活动。

5、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件及野外考察活动报告和图片、学生作品交流。

教研目的:以学校的总体教研工作计划和地理制定的教研计划为指导,以“研究、提高、合作”为宗旨,以建立高效课堂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研究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进一步促进我校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和发展。

教研价值: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带来了观念的更新。上学期我们组内成员每个教师相对以前的教学来讲在运用多媒体和制作课件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当然这是顺应课改所需,课改过程中,课程与课时的矛盾非常突出,传统的地理教学无法满足。而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能弥足很多不足。可以增大容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变抽象为具体,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这学期会加强课件资源的共享,进一步增强浓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氛围。

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根本任务,启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法和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全面提高课堂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效益性。

教研形式:组内教研讨论、观摩课

教研步骤:每周四集体备课--探讨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组内听课,取长补短;学校观摩课(大约5月中旬)

预设成果:多媒体教学是电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课件以其直观形象、动静结合、网络教学资源丰富等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随着电脑的不断大量普及、互联网迅速而广泛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正在不断

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手

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3.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

4.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5.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6.运用多媒体课件,揭示地理事物本质

7.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节省时间,减轻师生负担

传统地理教学方法中一般是“满堂灌”,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课堂上教师按书本文字念,老师讲得天花屡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从何而来?课堂上记不熟的地理知识,只能靠学生在课后去死记硬背。相对于其它“语、数、英”等所谓的“主科”,在教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地理科等科目就成了“闲科”,在课后的学习时间里学生分给地理科的时间就会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地理教师就要更多地想办法从课堂上提高教学效果,尽量做到精讲多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有些教学内容在课外提前准备好。这样就能很大程度的增大课堂的教学容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这样做,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补差补缺,减轻了学生课外背记地理知识的负担。

由此可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切实可行的。但是也应看到,制作多媒体课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许多不熟悉电脑操作的年长教师更是难上加难。同时也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电脑动画等的制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广大教师也是个不小的考验。

篇8:地理教研心得

吉小梅:总体上来看, 海淀区的大部分教师都能够在课标的引领下,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领会和理解课标要求, 将其体现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我向大家介绍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第一, 发挥群体力量, 发挥教研工作的引领作用。对于新课程并没有什么现成的东西可以拿来就用, 有人说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也许有些时候我们连石头都摸不着, 也要过河, 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发挥自己的能力,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课程改革实验的主体, 他们既是课程的执行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教研员要给教师创造自我发展的空间, 从这个观念出发, 教研工作的定位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 在这个过程中, 教研员与一线教师要共同学习、互相促进, 并不断总结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 促进交流, 更快地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研员不可能只通过上岗前集中两三天时间, 请教授、专家给我们做几次生动的报告就能让教师们深刻理解课程标准, 把握教材的指导思想, 而必须是在亲身实践后, 才能发现问题。教师需要做不间断的中期培训,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使广大教师得到锻炼与提高, 是当前教研员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的指导思想下, 积极开展活动, 重视教师的个性发展。

第二, 积极开展多种模式的研究课。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重视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发挥。通过组织研究课, 给全体教师创造交流、研究的机会。在研究内容上, 不仅要选择地理学科本身的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 还要将新课程理念的研究作为研究课的重要方面, 让教师不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特长, 更需要他们不断探究, 摸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此外, 上课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一进教室就会发现, 学生的桌椅摆放不再像从前那样横平竖直, 整整齐齐, 一律面向讲台。教师将桌椅重新摆放,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分散围坐在教室里。这样教师就可以轻松、随意地走到每个学生的面前, 每个学生可以与自己所在的小组的同学方便地交谈。这不仅仅是桌椅摆放的变化, 而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 表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关系, 那种整堂课由教师一个人“满堂灌”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了。

教师们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 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问题, 恰如其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甚至出现争论, 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他们不仅体会到了科学的真谛, 更感到了与人合作的快乐。

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环节, 使严肃的课堂变成学生利用科学方法构建科学知识的场所, 教师与学生是在共同探讨、交流, 是在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当教师轻轻走到学生跟前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的时候, 学生会觉得我们的教师多么可亲可爱, 他就像是学生的知心朋友。通过这些细微之处的改进, 孩子们不仅仅学到了科学知识, 更是在这种人与人的交流中使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 教师的人格魅力会感染学生的心灵。

课程标准的理念需要通过教师在平时的每一节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也正是在这样的具体行动当中, 我们会更加理解和领会新的教育理念。

第三, 评价激励学生发展。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 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本着这一要求, 我们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机制, 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强调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淡化对结果的评价, 关注对过程的评价;改变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的倾向, 重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改变只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 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单一的评价主体, 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第四, 积极发挥社会力量, 开发具有海淀区特色的课程资源。海淀区地处北京市文化发达地区, 是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和著名的文化教育区, 这里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它们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便利条件。我们先后组织教师或学生参观了北京市节水办公室、海淀区气象站、北京市气象台、国家气象局、北京天文馆、北京地震馆等, 并邀请中科院老教授报告团和海淀区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到学校去给学生进行科普讲座, 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这些都成为我们重要的课程资源。

当然, 我们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初中地理没有中考要求, 加上教师的工作量大, 有些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产生倦怠, 这就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不断鼓励和推动。

《中国教师》:结合海淀区的实际情况, 您认为在2011年版课标理念与目标的贯彻与实施过程中, 会遇到哪些问题?

吉小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 海淀区的教师情况比较复杂。教师数量大, 多层次。年龄、教龄、学历、学校学生等不同层次, 组合复杂, 若统一要求难度很大, 而且不符合新课程理念, 所以鼓励个性发展。其次, 正像在前面的问题中谈到的由于初中地理没有中考要求, 加上教师的工作量大, 有些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产生倦怠。再次, 教师流失的问题。有部分教师成长起来后, 就进入了高中教学, 这使得初中教师水平相对较弱。最后, 非专业教师问题。海淀区初中地理教师队伍中也存在非专业的教师, 但数量很少, 也就没有专门针对这部分教师的课程培训, 这就使得这部分教师的专业性成长受到阻碍。

《中国教师》:为了保障新课标理念与目标的顺利实施, 面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海淀区具体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吉小梅:首先, 鼓励个性发展, 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除了常规教研活动, 还开展气象小组、天文小组、环保社团等。

其次, 分区域教研, 协助学校之间建立研究小组。海淀区面积426平方千米, 拥有中学上百所, 每个年级地理教师100多人, 每次集体活动只有3个小时, 如果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时间上显然是无法保障的。另外, 在学校中, 地理学科课时比较少, 几乎每个教师都单独担任整个年级的教学任务, 甚至需要跨越两个年级, 其他年级的教师几乎无法再有精力与他们一起研究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所以, 需要教研员帮助教师建立起自己的教学研究小组, 自由结合, 随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这样一来, 每位教师都有充分“参与”教研活动的机会, 使每个研究小组都能够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 教研员要不辞辛苦, 乐于奉献。研究小组的活动地点方便了各位教师分散到不同的学校, 活动形式和内容各具特色。教研员深入学校参加活动, 有时一个上午要去两个学校, 增加了工作量, 但是却使最广泛的教师有所收获。

《中国教师》:“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新课标的修订过程中, 相对改动较大一些, 新标准将原有8项精简为6项, 并重新进行了表述和梳理。对于这部分教学, 吉老师请您谈谈自己的理解以及海淀区的实施情况?

吉小梅: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课程标准在“说明”中规定, “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包含有四层意思。

首先, 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虽然乡土地理讲的是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也许是学生熟识的, 但是, 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了家乡的地理环境, 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知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 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 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其次, 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是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 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 从而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 课程标准把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再次,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乡土地理”的教学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的最后部分, 并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 是因为这时学生通过学习“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而有可能将所学得的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同时, 由于“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 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因而便于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因此, 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对于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 也不排除把“乡土地理”有关的教学内容分散、融合到“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去学习。

最后, 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 因此, 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 从理论到理论, 是难以真正树立起来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 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 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 联系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换句话说,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而乡土地理的学习又能较好地体现这种实践。因此, 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乡土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 我们把开发乡土地理课程和完成课程标准中有关乡土地理的内容标准结合起来, 强化了必学内容的学习, 使易被忽视的乡土地理教学得到落实。我们编写了《海淀区地理》教材, 将乡土地理作为一门地方课程加以实施, 安排在初二年级学习, 共8课时。学习方式由任课教师灵活掌握, 既可以单独学习, 也可以在学习北京这节内容后面。将国家地理课程、乡土地理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及部分校本课程进行整合。通过课程整合, 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初步树立建设家乡情感提供了优秀教材, 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乡土地理的兴趣普遍增强, 教学成绩明显提高, 有效落实了国家三级课程的开发, 促进了地方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例如:中关村是海淀区的区域特色之一,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调查, 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效果良好。

《中国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落实2011年版地理课标的目标与理念, 是广大初中地理教师接下去要努力和奋斗的, 对此, 您还有哪些建议和希望要寄予广大初中地理教师的?谢谢!

吉小梅:我觉得作为一名地理教师, 我们应该明确目标, 不懈努力。

首先, 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 成为学习者。了解地理学的发展变化, 在此基础上的地理课程的发展变化, 给学生鲜活的地理信息。

篇9:浅析高三地理备考校本教研

我认为校本教研关键是要展开对制约本校发展的关键现象的研究和对相关课题展开本质探讨,要贴近学校实际。如我校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高考成功是学生普遍的追求,学生追求名校,学校追求升学率,但文科生的底子普遍薄,学习习惯差,基础知识差。怎样让学生按高考要求快速掌握所需知识,是我们高中老师必然面临的问题。我们地理学科也不例外。这就需要立足我们的校情来对教育现象展开研究和采取对策。“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其涉及三个重要概念,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因此,认识论意义上的“校本教研”,就是指由单个的学校作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学实际问题解决的目标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制度。

单就地理学科,尤其是高三地理,学生学起来就更注重应用和实效。因此,我个人感觉在地理的教学中更应注重知识的构建,题型的概括,方法的总结。让规律通俗易懂,学生更易掌握。

我认为高三地理学科开展校本教研可以这样进行:

1.强化双基教学,夯实基础

从高考趋势来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高考的重点,因为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正确认识各种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分布规律,才能真正的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活学活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近几年高考中涉及的基本概念有气温垂直递减率、土地盐碱化、工程建设区位因素、原料与燃料等,涉及的基本原理有区位的正确选择、典型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的形成、冲积扇的形成过程等。基础知识没有弄清或理解不透彻则明显影响到考生的答题水平。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的掌握和应用都离不开地理技能。地理技能包括基本的地理识记和理解能力、计算能力、读图和绘图能力、由图表和材料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区域位置进行准确判读的能力等。这些基本技能的要求几乎体现在历年高考的每一题中。因此在高三的学习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教师注意并努力在教学中实践,如:

①空间尺度的大小的定位、空间观念的深化与不同级别区域图的判读。

②洋流的分类与影响,洋流的分布特征。

③各类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2.重在知识结构,构建知识联系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复习课上应强调的是知识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逻辑鲜明、条理清晰的知识框架图是复习课上不可缺少的组成之一。如在讲述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时,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图必然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精选典型真题,强化题组训练

复习冲刺阶段基本上以解题析题为主,但是切忌陷入题海之中,因此在最后冲刺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精选一些典型习题,进行专题式的评讲,提高试卷讲评课的质量。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做题组训练,总结知识点和题目间的关系。

①对各题的得分情况认真统计分析,以做到有的放矢、节约时间。

②对某一类型的题目引旧联新,认真总结出一般的通用答题模式。例如:分析某地为何适宜水稻种植业的发展,,一般通用语言有“该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当然具体到某一个地方不一定这些优势都具有,甚至也可能是一些特殊原因,這时就要“因题制宜”的表述了。

③加强对常见的惯性思维的正确分析。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忽视一些地理事象存在的前提,犯一些惯性思维上的错误。如“临海则降水丰富”(忽视了背风一侧)、“北半球阳坡植被好”(忽视了北坡是迎风坡的情况)、“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忽视了同一水平面上)等等。在介绍各类常见图表时,应有意识地介绍这些图表的各种变形或非常用形态,如三角坐标图和四角坐标图横、纵轴名称和标值的变化,不同类型的能源利用图等等。

4.加强对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

在研究老试题和热点试题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切入点。同时在教学和做题过程中,可适当增加点新概念的引入,以提高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能力,这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例如这两年高考涉及到的书本上没有的新概念有:人口抚养比、人口红利、原料指数、鱼鳞坑、钙化池、径流深度、径流系数等。其次如生态足迹、有效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彩色农业、能源作物等也是考生应该理解的。

5.加强对学生应试技巧的训练

基础知识扎实的同学,有利于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得分相对较高。但要在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尽量减少失误,考生除了应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外,还需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如: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中低纬大陆东岸暖流,西岸寒流等。

上一篇:安利奖金制度简化版下一篇:精选社区个人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