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

2024-06-14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了运动变化中各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露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究的主体。因此,物理规律的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新课标强调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谈谈我在初中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1.理解物理规律的真正含义。运用条件和范围。物理规律一般用文字表述,要在学生对有关现象和过程深入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加以分析,特别要分析关键字、词的含义。如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即万有引力,理解相互吸引,就会判断地球对物体有重力作用,同时物体对地球也有引力作用的正误,否则背得再熟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

2.在实际问题的训练和指导中加强物理规律的应用。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修筑大坝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高度时就必须知道大坝能承受水的压强范围,从而选择合适的材料,构造等。

3.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情景

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创设良好的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情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物理情景最常用的方法是联系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理现象,如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如何使湿衣服干得快,使学生置身于物理世界中,获得探索物理规律所必要的感性知识,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在这一阶段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创设的物理情景既能提供探索物理规律的感性材料,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于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以及探索规律的实验设计方案,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

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我们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①保持电阻R不变,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为此使R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增加,记下每次的电压值和电流值。

②保持电压U不变,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为此,改变电阻R值,记下每次电阻值和电流值。

这些实验结果都是学生进行科学抽象的素材。至此,教师便创设了良好的探索物理规律的课堂情境。

4.通过表格对比法整理易混概念与规律

如理解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时,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对比,该方法适用于类似容易搞混的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和掌握

5.树形结构图法和框架示意图法

树形结构图法和框架示意图法适合在一章或一个板块学习之后,因为这个时候会出现大量的零散概念,它们互相影响,这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觉得自己越学越糊涂。这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整理这些知识,用一条或几条线把这些概念串起来,构成一个知识体系的大树,把所有概念放在它们应有的位置上,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理解物理概念。

篇2: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

一、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方程和法则等。

物理定律大多是在大量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而后又进一步经过实践检验而确立的,例如帕斯卡定律、阿基米德定律、欧姆定律等。

物理定理则是根据物理定律或理论运用数学方法推导出来的,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和串联电阻的关系、并联电路总电阻与并联电阻的关系、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

二、物理规律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物理规律是反映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主要有三种途径:实验归纳,理论分析,提出假说

1.实验归纳即直接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归纳、概括而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2.理论分析就是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通过逻辑推理或数学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律的方法。

3.物理假说就是物理研究者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物理原理和事实,通过思维加工,对未知的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规律所做的一种假定性说明和解释。

四、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探索总结规律、规律的表述、运用规律和规律的再认识五个阶段。

五、进行物理规律教学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一)提出问题 创设物理环境

(二)进行思维加工 建立物理规律

(三)理解物理规律 明确使用条件

篇3:初中物理规律形成课的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课一般分为:新授概念课、规律形成课以及巩固知识、技能的习题课和复习课等课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结论”是规律形成课的后“茶馆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基本环节如下。

1.设计实验

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及相关事项,要求学生设计完整的实验计划。教师依据内容难易程度,预设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的困难和问题,可选择指导学生分步设计,给学生充分暴露相异构想的机会,并相互解疑。教师收集这些相异构想,同时关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共同解疑。

2.进行实验

师生共同解决了设计实验后,进入实验操作阶段。由于实验操作需要小组合作,因此,大大增加了相异构想引导暴露的空间。教师对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同时高度关注课堂生成问题,通过巡视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并给予个别指导。对于在实验过程中暴露的典型问题,教师以“生成性问题解疑紧扣教学目标策略”,确定解疑的重点,组织对话。

3.归纳结论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实验结论。一般而言,实验结论的得出和正确归纳规律,总是教学的难点,所以教师的巡视特别重要。教师应尽快地、最大程度地掌握学生实验的情况和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作为共同解疑的资源。在全班讨论时,教师可以有选择地邀请多位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展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不同的实验结论与实验设计、操作过程的关系,然后共同归纳,从而形成物理规律。

[课例]

欧姆定律-电阻(九年级第一学期)

◊内容分析

欧姆定律是直流电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在整个学习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不仅要掌握欧姆定律,更重要的是深刻领会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着重探究“通过同一导体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通过学习学生要能运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思想,会画电路图,会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能作出U-I图像,并根据图像得出同一导体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学生分析

学生原有的基础:在“密度”学习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整个实验过程,从数据记录的表格(已设计好给学生)到m-V图像,再到结论的得出,几乎都是教师牵着手一步步走的。

学生先学后的可能情况如下。

1.第一次先学:阅读“实验目的”及“实验器材”。先学后,学生基本能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来测量这些物理量?明确要探究的内容。

2.第二次先学: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以及数据记录的表格。先学后,一些学生能将电路图设计完整、规范,个别学生的电路图设计会出现问题,比较典型的是作图不规范、电压表或电流表的位置错误等。对于数据记录表格的设计,估计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整设计。

3.第三次先学: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收集数据,自己作图,得出结论。根据经验,极少有学生能得到完全正确的结论。

◊教学目标及难点

1.会设计“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关系”实验电路图;会设计数据记录表格;能作出U-I图像,并根据图像得出同一导体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经历一次“提出假设、使用工具、搜集证据、处理数据、分析归纳、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并使用图像形式处理数据。

3.根据小组分工认真完成各自实验任务,并真实记录实验数据。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一导体,通过它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教学过程

1.设计实验

(1)情景演示,引出课题

利用改变电池节数来改变电流大小,引出课题。

(2)自主阅读,问题思考

阅读活动卡上的“实验目的”及“实验器材”,并思考: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这些物理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思考结论。第一次先学,阅读活动卡,先学后进行交流,检验先学的达成度。大部分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与需要的材料。

(3)再次阅读,设计实验

继续阅读活动卡,完成实验电路图及表格设计,然后组织全班交流。第二次先学,学生独立完成电路图和记录数据表格的设计。教师挑选存在相异构想的设计,全班讨论,通过学生教学生的形式,规范电路图和表格的设计,并且进一步明确探究实验要求。

2.进行实验

(1)同桌学生一起完成实验:探究在导体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

(2)将数据记录在各自的表格中。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U-I图像。

教师巡视,观察、收集各种现象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3.归纳结论

(1)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操作得出初步结论。

(2)组织全班交流,请多位学生报告实验操作与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3)共同得出规律:同一导体,通过它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即欧姆定律。

第三次先学,要求学生作图及得到结论。然后,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相异构想,即不同的结论。主要问题:没有控制变量,即表达中没有“同一导体”;正比关系错误,即写出“电压与电流成正比”。这两个问题仅依靠学生的讨论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这次共同解难所用的方法是将不同的结论同时呈现出来,让学生比较不同结论之间的异同点,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答疑来予以解决。

◊课后反思

本节“欧姆定律-电阻”的教学是以后“茶馆式”教学探索物理规律形成课型的一种教学方法。“欧姆定律”学习是通过实验探究获得规律,其关键在于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由此得到实验数据,进而归纳出实验结论。因此,实验设计既是充分提供“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和过程,又是判断学生相异构想的途径和方式。而且,“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结论”三个主要环节相互联系,始终把学生先学与引导暴露紧密结合,达成共同解疑的目的。教学中“共同解疑”深深嵌入课堂三个主要环节之中,除了小组内交流,教师用实物投影搭建了更大范围的讨论平台,分别展示一个个不同设计的电路图和数据记录表格,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交锋,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篇4: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关键词:规律教学;知识联系;解决问题

物理规律是实验、观察、思维、想象和推理相结合的产物。客观规律只能被发现,却不能被“创生”。物理规律反映了相关物理概念间的必然联系。物理规律教学的成败将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质量和进程,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初中物理新的课程目标和新的课程理念,对物理规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要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立规律的事实依据,懂得研究规律的方法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组成。人们获得知识或运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与知觉。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时要做到:

1.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

如学生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已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引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由此让学生清晰地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事实依据——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小。这说明小车受到阻力越小,速度减小的越慢。

2.把握建立规律的事实依据

再如:在液体内部压强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完成以下实验: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知:(1)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2)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不同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这样的教学过程,以感觉知识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符合初中生的认识规律,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记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但有很多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愿意组织学生实验,而是用课本讲解实验。学生也能理解该规律,表面上教学效率很高,但过不了多久,学生就把知识忘记了,不能真正掌握知识。

3.懂得研究方法

伽利略被称为物理实验方法的先祖,同时他又创造了理想实验的方法。他在科学研究中善于运用理想实验的方法,如在发现惯性原理的过程中运用了理想斜面实验。他所设计的理想斜面在实际当中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尽管我们可以创造各种条件,把运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尽量减小,但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排除掉。伽利略运用理想实验所得到的结论被牛顿概括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理想实验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理想实验是人们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和发挥想象力,在思维中把客观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对象加以理想化,抽象出来的一种理想化过程的实验。这就告诉我们,牛顿第一定律的获得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而抽象概括出来的,为后人研究规律所借鉴。

二、要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1.认真分析文字表达的意义,理解其真正含义

对规律的文字表述,必须在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切记不能在学生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灌”给学生。

如牛顿第一定律揭示出,当物体不受力时,它处于静止就保持静止状态不变;当它处于运动时,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这体现了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简单地按其字面意义用实验直接加以验证,这更反映了它的普遍意义,并且由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与观察和实验结果相符合,这也间接证明了这一定律的正确性。这一定律还表明,必须施加给物体一个力才能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或从一速度变为另一速度,即力只是与运动状态的改变直接相联系的,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描述的。

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课程标准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列为其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所以,对于重点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应要求其能灵活运用。因为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运用的过程,就是将抽象的物理规律转化为具体的过程,从而完成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因此,在“液体压强”的教学设计中,得出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计算公式后,师生讨论“拦河坝为什么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的问题。组织学生了解连通器的原理,自学船闸的工作原理及工程。

教师总结:固体压力、压强计算过程,先通过F=G算压力,再根据定义式P=F/S计算压强。液体压强、压力计算过程,先根据p=ρgh算压强,再由F=ps计算压力。

教师示范运用规律解决典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规律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巩固、深化和活化对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地说理和语言表达、手脑并用、独立解决问题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因此,教师在物理规律教学中,不单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还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观察、实验能力和运用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篇5:初中物理热现象与规律教学设计

(一)热现象与规律

1.内容标准

(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列举有关实验证据。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观点认识温度、气体压强和内能。

例1:观察并解释布朗运动。

(2)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知道能量守恒是自然界普遍遵从的基本规律。

(3)通过自然界中热传导的方向性等事例,初步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初步了解熵是描述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例2:尝试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

(4)能运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解释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转移以及方向性问题。

例3:讨论第一类永动机和第二类永动机。

2.活动建议

(1)进行实验,估测油酸分子大小。

(2)利用因特网收集图片和文字资料,讨论永动机不能“永动”的原因。

(二)热与生活

1.内容标准

(1)举例说明人们利用内能的不同方式。

例1:了解太阳能供电、供热的不同方式。初步了解家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新技术。

(2)认识热机的能量转化与守恒问题。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热机效率的重要性。

例2:了解汽车运行时能量的转化与守恒问题。

(3)了解家用电器制冷设备的基本原理,尝试根据技术参数和家庭需要合理选购家用电器,能根据说明书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例3:了解空调机的技术参数,能根据需要合理选用。

例4:知道破坏臭氧层的原因与后果,了解人类为保护臭氧层所做的努力。

2.活动建议

(1)参观商场,收集不同品牌、型号空调机的资料,讨论怎样合理选购空调器。

(2)讨论汽车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三)能源与社会发展

1.内容标准

(1)认识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对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所产生的影响。初步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认识热机的广泛使用对科学、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转变所起的作用。

例1:知道瓦特蒸汽机的特点,讨论蒸汽机的应用、发展和创新对物理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例2:收集历史资料,讨论蒸汽机在纺织、交通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对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通过人类利用电能的历史资料,认识有关电磁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技术应用对人类利用能源所产生的影响。初步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了解电能的使用对科学、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转变所起的作用。

例3:简述电能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3)初步了解一些典型射线的特性,知道放射现象的应用及防护。了解核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含义。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通过人类利用核能的历史资料,认识核能的开发和利用。

例4: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例5:了解我国发展与利用核技术的成就和前景。

例6:应用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说明核反应涉及的能量十分巨大。

(4)收集资料,讨论能源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思考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例7:收集资料,了解核电站放射性废料妥善处理的必要性和方法。

例8:收集资料,调查当地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例9:调查研究,了解造成当地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2.活动建议

(1)调查一个发电厂的发电量,估算该发电厂每日发电的用煤量需要多少辆大型汽车运输。

(2)设计利用太阳能取暖的方案,考虑周围环境对太阳能利用的影响,交流、讨论设计方案。

(3)调查家庭中与热有关的器具的使用情况,讨论如何使用才能节约能源。

篇6: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

【摘要】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物理规律教学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本文从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的过程入手,对初中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的特点、方法、注意事项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剖析。

【关 键 词】 物理概念教学;规律教学;科学方法;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 夏雄纠,湖北省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中学物理高级教师,2013黄冈名师,黄冈市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教育教学。

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可见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初中物理如何搞好概念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本人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经常采用“问题教学法”。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根据课程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课堂教学的心理结构、教学目标等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在授课中设置疑点,让学生讨论或提出有关实质性的问题,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并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形成新的物理概念,达到剖析、理解、运用的程度。如讲授“密度”一节时设计了以下的一些问题,并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密度”这一初中物理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

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后,怎样来比较不同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呢?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样的吗?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由此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这种比值关系。这个新的物理量叫什么名称呢?它就叫“密度”。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的计算公式是ρ=m/V,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密度的单位是什么?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基本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kg/m3。常用单位有克每立方厘米,符号是g/cm3。这两个密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是1g/cm3=1×103 kg/m3。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由“密度”公式ρ=m/v是否可以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呢?由探究可知,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大,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密度不变;同样道理,同种物质的体积增大,密度也不会发生变化。这表明,物质的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为学生铺设符合知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和合理的思维坡度。如利用现有条件,经常设计一些探索型的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探索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在教学中,不让学生只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步骤、程式去照葫芦画瓢,而是要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去获取新的知识。物理概念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有效的交流和反馈往往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想交锋,能够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概念。现行的初中物理教材概括介绍了声、热、光、力、电等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知识基本上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所组成的。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规律是这些基本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因而,基本规律是各部分知识体系的骨干,在各章、各单元的内容中处于中心地位,抓住了基本规律就能把相应的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整个知识体系就能清晰地呈现出来。在初中物理规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创设良好的认知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观察、思考、实验、讨论并对学生的探索进行指导,使学生沿着科学的思路与方法去探求,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其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笔者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经常用到以下的一些方法:

1.实验归纳法。实验归纳法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归纳逻辑获得物理规律的一种物理方法。初中物理教学中这一方法的应用较为普遍,它贯穿整个初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始终,因此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当随着学生对方法掌握程度的加深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在光的折射这节,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教学时要求学生必须亲自动手做实验感受物理方法。又如欧姆定律这节,此时教师可以将之前用到的实验归纳法的实例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实验归纳得出欧姆定律。而学习九年级的杠杆平衡原理部分,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即可独立运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物理规律。

2.实验验证法。先从实验结果或从实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定量化的结论。例如教学《生活中的透镜》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两节内容时,先让学生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掌握凸透镜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用具体数据验证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之间的关系,进而全面深入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以及如何得到应用的。

3.演绎推理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或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例如初中物理液体内部压强部分的教学中用到了演绎推理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之后讲解这个过程中用到的逻辑方法,最后用实验验证结论。

4.控制变量法。在通过实验研究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时,先保持其他一些物理量不变而研究其中两个量间的关系,然后加以综合,得出这几个物理量的关系。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保持压力一定,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进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想象推理法。在日常经验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推理的办法得出结论。初中物理中的任何一个现象都有它的二重性,既对立又统一,有对人们有益的一面,也有对人们不利的一面。如摩擦这一现象,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但若没有摩擦,世界又将不成其现在的世界。

6.理论分析法。运用已知知识进行推理、讨论,得出结论,即理论分析法。如列方程组、列表、画图像等。这些方法能准确、简洁、明了和直观地表示物理的变化规律,也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

还有一些方法,如比值法、等效法、理想模型法等在物理规律教学中也经常应用。同一方法可能对应多个物理知识点,同一知识点也可能对应多种方法;另外,概念、规律教学中应用的科学方法虽然相互交织,但每种教学各有侧重,各有突出应用的科学方法。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各个物理方法的特点、地位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进行物理方法教育,使学生掌握物理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能力。

由于人们是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认识无限变化发展的物理现象,所以人们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概念或规律往往不是一次能了解清楚的,讲清概念或规律就要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使学生懂得所学的东西,将来是要有发展的,不是死的。否则,就容易形成一种僵化的思想。

篇7: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的作业

讲完《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我的体会是: 这一节课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积极性提高了。由于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在归纳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在平常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在实验室注意力不集中,着急动手,最好把实验步骤及注意点在前一节讲清,这样才能使实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得到正确地探究结论。课堂准备了焦距f=10cm的凸透镜做分组实验,并要求学生在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中增设一列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能体会到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系,但对于为什么要去找物距与焦距间的关系,学生没有认识。如果教师先让学生用一块凸透镜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再让学生同时用两块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并列从远到近观察同一个物体,不仅让学生体验了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还让学生体验了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挖掘教材不细不深,实验器材准备不充分,影响学生作出正确地归纳,得出合理得结论。

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的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篇8: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

一、帮助学生克服对物理学习的畏惧心理,做好起始教学

初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一些物理现象,比如,雨后彩虹、风霜雪雨、日食、月食等等,他们曾经在小学自然课中也获得过零零碎碎的物理知识,因此,当他们拿到物理教材的时候,有学好物理的愿望,对物理学习也有一定的兴趣.但他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感到物理不是想象的那样好学,有些学生产生了为难情绪,部分学生动摇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在进行初二物理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心理变化,并从分层教学、分层辅导方面入手,帮助每一个学生克服对物理学习的畏惧心理,尽力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初二学生已经不像小学生那样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思想,但仍然像小学生那样,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无论老师是批评还是赞扬都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变化.具备良好教学艺术的老师,就应该知道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好评价这根杠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鼓起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同时,老师要采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指导方式进行辅导,这样不仅能亲近学生,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假如,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对待学生的态度恶劣.学生会产生反感情绪,这种情绪会严重的影响到对物理的学习,而且,这样负面影响会存在很长时间,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消除的.

当学生初次看到物理老师进课堂上课的时候,因为不熟悉,难免产生一些畏惧心理.假如老师能和蔼的对待每个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那些一时还不适应物理学习的学生,更要加倍关怀,针对性的辅导、鼓励,尽量使他们适应物理的学习,不成为学困生.及时的对他们进行肯定、鼓励、表扬,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树立起学好物理的勇气.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主宰着课堂,也想控制学生的情绪,学生在课堂上,内心受到压抑,思路常常打不开,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素质的提高.事实上,初中学生的情感与情绪是很强烈的,有很强的两极性,从学生的内心讲,他们渴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得到老师的尊重.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力争减少学生的厌烦心理或逆反情绪.比如,学习《功率》时,很多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不清,总认为做功多,功率就大,或者功率大的,做功一定就多.此时,老师不能只知道责备学生,甚至说某些学生笨,而应该主动的辅导学生,帮助学生领会功率这个概念的内涵,讲清楚功率这个概念的由来.然后再通过实践活动,比如,用刻度尺、体重计、秒表等工具,测出每个学生爬楼的功率,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之间的经常性的沟通才能获得.平时要注意利用课前课后及时的多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与需求,让学生觉得老师没有架子,很容易交朋友.比如,在学习滑轮知识时,先带些学生观察旗杆上以及建筑工地上的一些滑轮,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师生的感情.课堂上再组织学生探究滑轮省力原理,学生在探究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老师要用谦虚的态度与他们谈论,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接受指导.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在学习上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给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因此,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遵循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重要方面.初中学生很容易情绪化,学习成绩的高低常决定于他们的喜好.

1.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特别喜好看名各种实验现象,更渴望自己亲自操作实验,或者利用实验手段探究物理知识.比如,学习透镜知识后,组织学生自制一个望远镜;学习电磁继电器后,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个闪烁灯,这些小自制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自制做多了,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 联系学生的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比如,惯性知识方面:开车要系好安全带,不能超载、超速;电学方面:开关要接在火线上,不能用铜丝代替熔丝等等.

3. 利用多媒体培养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比如,触电的危害,绝对不能让人去体验的,但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动画讲解.

篇9:探讨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关键词: 物理规律;规律教学;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听到不少学生说物理难学,究其原因,其一是在于未能准确地把握概念,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把握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运动变化的各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说,物理规律反映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学生把握好物理规律是学好物理的关键。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的中心任务。

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本身,还要对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为此,进行物理规律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使学生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依据,懂得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物理规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现象中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和有关物理量间的严格数量关系。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必须将原来分散学习的有关概念综合起来。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兴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二、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着重于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有些规律还用公式加以表达。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结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理想规律的教学,就可采用“合理推理法”即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最后把这一规律的内容表述出来。在理解时,要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它就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许多理论物理规律的内容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公式。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当使学生理解,这一公式表达了电流的强弱决定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和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中的I、U、R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把公式进行变换,得到电阻的定义式R=U/I。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可能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这一错误的结论。

三、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反映某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的,而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

四、使学生认清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与有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是互相关联的,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

五、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并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对于重要的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学生灵活应用,因为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在新的教学要求中,不要求学生能解决复杂问题,但是,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一些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学到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物理规律。我们还必须认清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初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感性知识不多。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多数是从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在学习规律时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必然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2、相关知识的准备不足。物理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前面学习的知识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后面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前面的准备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物理规律的教学必然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物理知识,如果前面的知识准备不够,就会给物理规律的学习带来困难。如在研究“物体浮沉条件”时,就要有密度的概念、重力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压力和压强、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等,如果在某一环节上准备不足,就会对这一规律的学习产生困难。

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念的干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有的是正确的,但有一定的片面性;还有的在生活中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对规律的学习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总之,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创造性艺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勇于试验,大胆改革,才能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都本富.提高物理演示实验效果的方法[J]. 物理教学探讨.2008(17)

[2] 姜成果.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的作用[J]. 大学物理实验.2006(03)

篇10:初中物理解题技巧与规律学习

一、等效法:把一个陌生的物理过程替换成熟悉的物理过程

例1、请作出物体S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P:

分析:矩形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初中物理只学习了发光点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矩形物体划分成无数个发光点来研究,如图取其中两个边缘发光点S1、S2来作图得两个边缘像点P1、P2。最终得出物体S通过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P。

二、特例法:通过对极限值的讨论得出一般性规律

例1如图两支蜡烛在杠杆两端平衡,若把它们同时点燃,则杠杆如何运动?

分析:两支蜡烛同时点燃多长时间,题中没有限制,因此可用极限法。设两支蜡烛燃烧到较短的那支燃烧完,另一支还有一定的质量作用于杠杆上,其力和力臂的乘积大于0。因此右端下沉。

例2、完全相同的甲、乙容器中装着等质量的水和酒精,则比较在高度相同的A、B处,两者压强的大小关系。

分析:A、B两点高度相同,但题中并没有限制A、B的具体高度,因此设A点恰好为水面,此时水对A点压强PA=0帕,而B点仍位于液面以下,此时酒精对B点压强PB>0帕;因此PA

三、定义法:充分运用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

例1、半径为r的半球体放在深为h的水底,求半球体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 分析:根据定义半球体受到水对它压力是由半球体上方的水的重力作用于它表面造成的,而水对它向下的压力数值上等于其正上方的水的重力,因此只须算出如图阴形部分水的重力即可得出答案:F=G水= pg(пr2h-2/3пr3)。

四、整体法:把几个不同研究对象的看成一个整体来研究

例1、水池中有一装石块的船,如果将船上的石头抛入水中,水面如何变化?

分析:将石块和船看成一个整体,未抛石块时整体所受浮力等于重力。石块抛出后整体受到的浮力变小,排开水的体积变小,池中水面下降。

五、易错题:审题不清,概念模糊,受思维定势影响

例1、物体A在F=75牛的力作用下沿斜面匀速向上运动时,求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

分析:许多同学一拿到题目不假思索,认为物体做匀速运动,摩擦力与拉力必然是一对平衡力,因此得出 f=75牛。事实上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摩擦力与拉力不再满足平衡力的条件,不是平衡力。正确的思路应从做功的角度去考虑:由W总=W有+W额和W额=fL可得出f=15牛。

规律学习——物理关键

物理规律是人们通过长期努力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结论,必须深入领会,加强理解,为了帮助记忆,我们通过口诀方式归纳如下:

1、弹簧秤原理:弹性限度是条件,伸长缩短很关键,变化包括两方面,外力可拉也可压。

2、惯性定律:不受外力是条件,保持匀直或静止,平衡效果合为零,相当没有受外力。

3、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在液体中,要受浮力不沉底,排开液体的重量,ρ液乘以gV排

4、功的原理:任何机械不省功,总功有用额外和,对物做功才有用,机械绳重摩擦额。

5、杠杆平衡条件:静止不动匀转动,力乘力臂积相等,支点受力画力线,作出力臂是关键。

6、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角等,成像都是虚像的,物像镜面对称轴,镜面凹面均适用。

7、折射规律:两种媒质密不同,三线共面角不等,密度大中角度小,垂入射很特殊。

8、欧姆定律:同一导体同状态,电压电阻定电流,电阻导体本属性,材料长短粗细恒。

9、焦耳定律:通电导体产生热,I平电阻乘时间,电能全部转热,纯阻两推经常用。

10、串联电路:串联电流路一条,电流大小处处等。总阻总压各部和,正比关系归电阻。

11、并联电路:并联电压处处等,干路电流支路和。总倒等于各倒和,反比关系归电阻。

12、安培定则:通电导体产生磁,电流方向定磁场。右手握螺旋管,四指电流拇指北。

13、滑动摩擦力:压力粗糙成正比,滑动大于滚动的,匀速直线或静止,根据平衡力来求。

14、大气压强:高度温度和湿度,睛夏高于阴和冬,海拔高度2千内,上升12下降1。

15、物体沉浮:浮力重力相比较,也可比较物液密。物小漂浮悬浮等,物大液密必下沉。

16、决定电阻大小因素:温度一定看材料,长度正比截面反,拉长压缩很特殊,四倍关系要分清。

17、决定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吸热要致冷,快慢因素三方面,温度高低接触面,空气流动摇扇子。

18、影响沸点的因素:沸腾沸点要吸热,沸点高低看气压,高山气低沸点低,高压锅内温度高。

上一篇:家长会才艺表演主持词下一篇:桂林景点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