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效教学

2024-05-29

初中物理实效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物理实效教学 篇1

一、上实验课前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八年级电学有大量的学生实验, 为避免学生将实验课当成游戏课, 我在实验课前做了充分准备。首先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目的:清楚探究的问题、实验原理、实验中注意的问题、需要记录哪些数据、画出实验电路图及数据记录表格。然后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后说出实验方法, 经过评估和交流, 找到最佳方案。这样, 力求让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不打无准备之战, 如此才能在有效的时间里高效达到实验的目的。例如学生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进实验室前要求学生明确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电阻和电功率的相同点, 在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画出电路图, 说出测量仪器及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找出不相同的地方:实验原理不一样, 三次实验记录数据的要求不一样 (第一次, 要求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发光, 测出它的电功率;第二次, 使小灯泡两端电压等于额定电压的1.2倍, 观察灯泡亮度, 测出它的电功率;第三次, 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 观察灯泡亮度, 测出它的电功率) 。在此基础上, 设计记录表格。总之, 让学生胸有成竹的走进实验室, 才能让他们有成就感地走出实验室。

二、教师要充分备课演示好实验

演示实验比较新奇、直观, 这对好奇心重, 直观思维比较多的初中学生来说, 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对物理的探索兴趣, 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让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形象、深刻的感悟,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发现问题, 解释问题的科学方法, 并为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分组实验, 掌握操作技能发挥示范作用。

1. 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好演示实验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又可以把抽象复杂的物理概念生动地显示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材要求和特点, 精心组织教材要求的每一项演示实验。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和有趣的特点, 它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最直观的物理情景, 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等方面作出最直观的铺垫, 使学生感受加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 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讲述光的色散时, 由于阴雨天气无法做实验, 教师讲得很辛苦, 学生听得疲惫, 效果很不理想。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们将三棱镜正对太阳光, 教室天花板上立即出现了一条彩色的光带, 学生在一阵惊呼中明白了光的色散。

2. 演示实验必须同思维相结合。

演示实验如果引导不当, 往往流于形式, 使很多学生是在“看热闹”。为了让教师精心准备的演示实验充分发挥作用, 我们在实验前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说出实验现象后, 更进一步挖掘其中蕴含的物理意义。如讲到串联、并联电路的工作特点时, 教师连好实物后, 在合上开关之前, 提醒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式灯泡发亮的先后。由此学生总结出串联时用电器是同时工作, 而并联可以通过开关控制先后。教师在两个电路中分别摘下一个灯泡, 提醒学生观察另一个灯泡的发亮情况。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 很容易得出:串联时各用电器相互影响, 而并联时各用电器独立工作。

3. 确保演示成功, 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演示实验主要是由教师操作, 在实验之前, 要估计到各种可能的不利条件, 以便预先作好充分准备。为了确保演示成功, 课前必须充分准备并进行试做。试做时, 不只要考虑试验如何成功, 还需要考虑实验可能的教学效果。所以演示实验要求简易方便, 包括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和演示现象明显。为此, 我们对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做了改进。如静电实验时, 通常是秋冬天气, 阴雨潮湿, 丝绸摩擦玻璃棒后无法吸引轻小物体。为解决这一困难, 我要求学校购买了电吹风。实验前, 先用电吹风吹干玻璃棒、塑料棒、丝绸、毛皮, 同时事先在讲台旁边用电炉使上方空气变得干燥, 经过这样的处理后,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让验电器明显张开, 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相互吸引的现象也非常明显。又如短路实验, 教材上只画了电路图, 电源并未指明。若从安全角度, 用两节干电池, 电源短路后让学生触摸电池的温度变化, 一是亲自感受的学生少, 二来效果很不突出。为此, 我将灯泡与开关串联, 接在照明电路。在导线中间再连两个接线柱, 短路实验时, 将保险丝接在两个接线柱上。前几次, 接头处已烧糊, 保险丝还未烧断。我用老虎钳将保险丝中间夹细, 合上开关后, 保险丝细的部分瞬间烧断, 冒出火花, 学生在顷刻间感觉到了震撼。还有学生心有余悸, 好心的提醒我小心。再如,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实验, 导线通电后在磁场中几乎不动。我将锡箔纸卷成细筒代替导线, 因为减小了质量和摩擦, 在相同的磁场中运动非常明显。而电磁感应实验, 教材安排用单股导线切割磁感线, 观察灵敏电流计的偏转, 效果很不理想。我们改用多股线圈在相同的磁场中切割, 学生清楚的看到灵敏电流计较大的偏转, 从而感觉到确实有感应电流。

三、注重学生实验后的总结与深化

初中物理实效教学 篇2

结 题 报 告

东西湾初中 梁海涛 2014.3

摘要:我们课题组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了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我校物理教师团队的不断进步。从2012年10月立项伊始,历经两年多的实践研究,通过严密的课题论证,专家指导,理论学习,参观考察,大胆实践,不断反思,我们认为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初步实现了研究目的。科研目标初步基本达到,育人目标也初见成效。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实效性 策略研究 团队成长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的初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已全面实施。初中学校的物理教学实践如何有效展开,以及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任务,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物理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但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广泛存在着“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辛苦,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的现象。在新课程培训中,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教师的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教师的行为、角色有了一定的变化,在落实物理新课标的进程中,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当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不难看出,我们离物理新课标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三维目标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为尽快扭转现状,我校于2012年10月向县教师进修学校申报了市级研究课题《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这是物理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初中物理老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和实施,寻找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期形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推动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探求有效教学策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与发展,使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2.通过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促进新课标的落实,整合一些物理教学资源,提升我校物理教学水平。

3.通过有效教学研究,揭示学生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催生我校物理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成长,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系统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功能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研究有效教学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有效教学系统结构,协调有效教学各要素关系,使有效教学系统的要素、环境、目的达到最优化。

(三)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一个人在数理逻辑上智能领域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开发学生优势智能领域,要在教育中彰显学生个性,实施个别差异教育,使拥有不同天资和禀赋的学生在实施个别差异教育中能够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一)科研目标:总结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初步形成新课程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基本理论;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拉动电子教案、课件、资料的编写,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施辅助教学,促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1.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2.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我校物理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3达到教师学习培训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的有效性

(二)育人目标:将有效教学理念深入教师心田,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

1.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从而达到学生成长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2.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策略

(一)基本内容: 两年多来,课题组坚持“科学、有效、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研究如何使教师拥有有效的理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本课题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

2.学习有效教学研修及相关理论,更新教师观念,丰富理论水平。3.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活动,总结实践经验,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

4.对有效课堂教学课例、案例进行研究。

(二)研究策略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与切入教学的角度,找到个性化教学的视角。在教学过程中,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善于抓住学生活动中的“错误点”、“争论点”、“困惑点”等展开教学,促进课程意义的生成和发展。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把握教学过程整体性和结构性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以经验总结法为主,通过理论学习、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策略及有效教学模式,确立有效教学的目标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辅以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活动实践的方法,确保课题研究得以有效实施。

(一)调查研究法:通过多种形式(问卷调查、统计、座谈等)对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结论。

(二)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关于实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本研究提供科学性依据和可借鉴的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实施方案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个案研究法:。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整出相应的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建立部分学生的成长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过程

(四)比较研究法:比较各类型学生与各种教学手段的情况,寻找其中的规律,探求合适有效的教学策略

(五)经验总结法:目的是结合本校实际与本课题有关的实践经验进行筛选,从中提炼出一些符合实际且可操作的措施,为建立我校实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发动宣传阶段,召集课题组成员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学习课题研究的有关材料,认识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与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意义。2.明确各自任务,制定课题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1.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课题初步实施阶段

广泛查阅资料,阅读新教材,研究新课标。设计调查问卷,2.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课题深入研究阶段

通过调查以及实践,收集素材。广泛了解学生学习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了 解学生学习现状,查阅在初中阶段学习成长情况,研究初中学段物理新教材的教 法和学法,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根据自己的实验探究,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公开课、展示课、研讨会、案例。整理分析,得出阶段成果

3.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验、探究资料,撰写研究论文、案例等。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2月至2014年4月)

1.系统整理有效教学研究的做法,传播推广有效教学的经验。完成实验报告、论文撰写、教学成果汇编等

2.进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3.申请结题,请专家鉴定课题研究成果及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教学现状的调查:在我校开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课题之初,就要求所有实验教师对本校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认清现状,寻找根源,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把握课题的重点和基础,选准研究的方向,突出课题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其根源是:1.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不彻底;2.教学实践活动缺乏理论指导;3.没有指导教学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

(二)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师观念。

1.建立常规学习制度,我校坚持每周四下午集体备课学习和反思教研活动等,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研修读本,每次不少于两节课的学习时间,不断强化教师的思想觉悟,让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师的头脑中扎下根,使之成为支配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2.理论联系实际,深刻反思,认真总结。

我们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要求教师将学习的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际、教学现状联系对照起来,谈体会,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拟定改进的措施。

3.开展常规校本教研活动,在同伴交流与互助中,发展自己。

我校平均每周安排1至2节常规教学研讨课,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材重难点,讨论交流,研究教法。组织教师深入课堂听课,互相学习;课后组织教师认真评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要求教师认真听取同伴意见,并及时反思总结。

4定期开展专项校本培训活动,组织课题组成员,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培训,大大的提高了我校教师整体的业务水平。开设《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讲座》等,(三)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活动,总结实践经验,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自我校《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开题至今,教师们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联系教学现实,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大胆创新,以课堂为研究基地,在交流与互助中探究有效教学规律,在全体试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出了有效教学模式。

(四)理论指导实践,丰富和完善有效教学模式。在有效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我校课题组成功地展示了课堂教学展示课,得到了来自周边学校听课老师们的赞同,在周边学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示课后又及时地组织教师进行了有实效性的评价和交流,授课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在听取了同伴们的意见和建议后,及时地写出案例分析,有效的引领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易于师生间产生共鸣,使得课堂教学在高效中运行,丰富和完善了有效教学模式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及成果

回顾我们的课题研究,通过检查反思,我们认为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初步实现了研究目的。科研目标初步基本达到,育人目标也初见成效。

(一)研究成效 1.学生受益

①首先在课题研究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精神振奋,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②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脱了出来,变痛苦的学习为愉快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强制学习为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③在创设“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真正落实了三维目标。学校物理成绩在县评比中均列前茅

2.教师受益

我校试验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既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在师生交往中发展了自己,在理论认识中丰富了自己,在把握规律中端正了自己,在借鉴他人中完善了自己,在反思总结中提升了自己。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陈宗强,邓宇央,杨德群教师成长为县物理骨干教师,陈宗强教师还被评为县物理学科带头人,兼任县物理兼职教研员,县物理学科工作室成员,徐裕端教师被评为闽侯县十佳教师,大多的物理教师获得县教育教学贡献奖,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县级论文评比中有多人获奖,成就了我校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发展。

3.学校受益 通过课题研究参加实验的教师和学生得到明显的提高,这些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课题研究的有力推动者,让有效教学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标向,从而带动学校教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4.理论贡献

我校依托物理学科进行教学研究,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了有效教学模式,本课题组撰写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优质课教案等,这是本课题组成员经过辛勤的劳动,对教学研究工作做出的一点贡献,5.创新之处: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本土资源,优秀课件,复习课件,集备组教案等,优化了物理课堂教学;探索出有效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教研组工作《以谦恭之姿研究之心走进课堂》的教研听课,重视与科学技术相联系的教学,促进我校物理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二)认识成果

有效教学的理念进一步提升,随着课题研究的展开,我们组织教师共同学习了有效教学的相关文章,教学理念得到提升。对课堂有效学习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老师们真正认识到:

1.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2.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结果,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苦再累,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累,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3.在设施方面,有效的刺激和拉动了学校的课堂教学设施的发展,两年来,学校逐步为每个班级配备了教学多媒体,充实完善了实验室的实验设施。为教师集备组组长都配备了一台电脑,为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提供了硬件保证。

九、实验的几点启示

实验进行到现在,我们认真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1、正确的认识和积极地参与是实验开展的动力。

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改变传统教学行为的束缚,以积极的态度置身于研究中,才能使课题的研究顺利进行并积极推进。

2、加强管理是实验的保证。

制度是规范行为的保证,在实验中,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制度,加强了实验的管理,使各项研究能得以落实,稳步进行。

3、物质条件的保证。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赢得了学校行政班子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资金的投入,为教师购买学习资料,派课题组教师外出学习,为教师配备硬件设施等等,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进行。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它对于减轻师生的身心负担,提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要进行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挖掘出更多的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来丰富和发展我校的教育理论宝库。

今后,我们将在课题实践的基础上,以饱满热情完成课题的最终成果转化,以达到实验的最终目的,让物理教师团队获得发展,让我们的学生获得发展,让我们的学校硕果满园。

参考书目

1.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物理 刘家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林宪生编著(开明出版社)3.有效教学论 高慎英 刘良华著(广东教育出版社)

梁海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注重实效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学生

“没有实验,理论将漂泊不定;没有理论,实验将徘徊不前。”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内容,甚至可以说,实验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物理教学效率的高低。下面就结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实验目的是实验的出发点,在很多的实验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经历了实验,但却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同时,因教师对实验教学目标的泛化,实验脱离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实验结论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实验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通过实验而获得实验结论就结束了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交流、质疑,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认识到这一点,实验中的规则、方法,学生的实验习惯才会得到不断培养。

二、注重互动,将主体和主导统一起来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加强互动,就是要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做他们能做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巡视、鼓励、指导,让学生很好地完成实验,通过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来获得实验结论,掌握实验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新课改下很多教师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结果学生在实验中反而收获少了,何故?其实,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还有待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如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时候,有些学生观察不到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路径,只看到反射光线的一个射点,此时教师进行引导,让能让学生将两个面调到一个平面内。

三、突出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

探究性实验讲究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学生好动、求知欲强,实验中常常会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弄出一些小意外,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不能横加指责,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讲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在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活动中,某个学生拿着点燃的蜡烛,斜放在平行玻璃板前,但他突然想到:蜡烛与蜡烛的像是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因为是轴对称图形,就能说明像到镜子的垂直距离与物到镜子的垂直距离是相等的,它们的大小也应该是相等的。这是很好的猜想,教师应该给予鼓励。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突出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在加强互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探究和实验,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志刚.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J].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35).

[2]张修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J].新疆教育,2012(14).

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篇4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 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学科, 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而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 富于幻想, 求知欲旺盛, 他们在学习物理时, 对物理这门课是充满好奇的。如果能够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成学习兴趣和愿望, 使学生兴奋起来, 一堂课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重视“新课引入”这一教学环节。

引入新课的方法是多样的, 可以通过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入新课;也可以利用问题设疑引入新课;还可以利用民间故事或物理学史例引入新课。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 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例如, 在讲物体沉浮之前, 表演“沉浮子”的小魔术:用一支空的藿香正气液的玻璃小瓶, 把它放入盛水的量筒中, 并让其吸入水, 使之直立浮于水中, 用橡皮膜将量筒口封住。用手压橡皮膜, 沉浮玩偶听话地下沉, 松手后又听话地浮起来, 同学们看后都惊叹不已, 由此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为教师进一步深入分析作了“铺垫”, 最终达到学生思维和教师思维同步的目的。

二、注重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如果不重视实验, 教学的时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学必须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从实践中感悟知识, 通过课堂实验透彻地领悟知识, 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得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思维, 收到较好的效果。

1. 注重实验方法, 培养动手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把一些讲授课变成学生探究课, 例如教学《浮力的应用》一课时, 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铁应沉入水底, 但为什么铁制的轮船却不下沉?这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准备好的废牙膏皮通过实验探究其中的奥秘。恰当的问题, 多样的实验, 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扶持, 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

2. 开放实验, 让学生自主探索。

让学生走进实验室, 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有些习题型实验或阅读型实验在课堂上反复讲了好几遍, 很多学生对原理还是很模糊。例如要求学生画出用甲、乙、丙3个开关和红、绿、黄3个小灯泡模拟的医院病床电路。即使这道习题教师反复讲, 学生重复练, 结果很多学生还是不理解。如果开放实验室, 提供器材, 让学生亲自到实验室中连接电路, 弄清开关控制灯光发光的原理, 让学生体验因实验成功而带来的喜悦。

三、注重课堂提问技巧, 促进师生互动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 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提问不仅是老师的事, 更是学生的事, 因此, 在课程改革今天, 教师不仅要探索自身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更要探索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

1. 教师课堂提问应该有效。

教师有效的提问, 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检查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方法的情况;还能调节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时问“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垂直于磁场方向上运动时, 电流表有什么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这样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有时学生答错了, 教师不必直接指出, 只需从反面提出一问, 使学生猛然醒悟。

2. 把握提问时机, 调节氛围。

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对调节课堂氛围也是十分关键的。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较分散, 教师应该用生动的提问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 引导学生全心投入学习过程;而在一节课的中间, 如果学生注意力因高度集中而疲劳时, 教师又应该通过巧妙的提问将学生从思维疲劳中解放出来, 一节课中通过实实虚虚的提问, 调节学生的情绪, 从而使上课疏密相间, 张驰结合, 保持持久的听课兴趣和学习气氛。

3. 教会学生学会提问。

教会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提问, 能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上, 应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 使学生感到教师与他们是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的。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大胆猜想,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也是实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努力提高课堂实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课堂”这个特定场所, 真正把握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有最大的收获。

初中物理实效教学 篇5

课 题 实 验 研 究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通过共同合作、互帮互助、探索的学习活动,形成好学、会学、乐学的学习氛围,各小组之间形成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风尚,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合作学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学习本身,这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进行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合作学习方面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在很多课堂,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情景:待小组讨论的口令一宣布,学生迅速地回头,教室里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声,四人小组里,似乎每张嘴都在争先恐后地发出声音,却谁也听不见谁。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开始汇报个人意见------。这一现象凸现出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所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小组合作的时机很随意,目的不明确,内容未经过选择;小组活动的时间不充分,学生还未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或问题还没有足够的探究就草草收场;小组成员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看似全员参与,却是好学生说了算,学困生只能袖手旁观;缺乏合作技能,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进行相互学习等等。所以提出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策略研究》,希望能通过研究切实解决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低下的问题。从而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功效。

二、课题的界定

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开展的互助性和促进性学习。本课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策略研究”是指通过课堂教学的探索研究,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造成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低下的常见问题,并通过研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策略。从而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功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心理素质,一定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最终使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变为“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课堂的交往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2、《物理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学习质量,培养物理科学素养,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力求实现:(1)学生目标:

①通过课堂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②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尝试、学会参与、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创新。③最终让每一个学生都想学、乐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主动的发展。(2)教师目标:

①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②通过课堂探索与研究,使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更好的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把课堂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为以课堂为主阵地向课外辐射的网络状情感交流体系,从而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课题研究的意义: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要求,已深入教师的课堂中。但小组合作的时机很随意,目的不明确,内容未经过选择;小组活动的时间不充分,学生还未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或问题还没有足够的探究就草草收场;小组成员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看似全员参与,却是好学生说了算,学困生只能袖手旁观;缺乏合作技能,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进行相互学习等等。所以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策略研究》有着现实的意义,它可以:

1、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2、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与学习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3、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4、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课题创新要点:

(1)物理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的研究很多,但在复习课中如何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能力却鲜有研究。所以复习课中合作学习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2)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造成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低下的常见问题,进行研究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策略。既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功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心理素质,一定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也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新课程教育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主体性教育。为此,我们必须创造一种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学习方式。既要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过程与态度、情感,使之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主决策、自主思考、自主讨论、自主地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新课程教育又是促进教师树立教学新观念、新方式、新行为的教育。为此,我们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让以提问、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退出历史的教学舞台,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转变师生角色,营造氛围,处理好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牢记教师是合作学习中的首席,要走在学生之间而不是之上,让合作学习成为习惯而不是形式。有鉴于此,我们拟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物理课中合作中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

(2)物理课堂中解决合作学习实效性低下问题的策略研究;

(3)实施合作学习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

(4)关于合作学习中评价标准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

八、课题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起始准备阶段):2008年11月-----2008年12月 选准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落实课题负责人及参与人员分工。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9年1月-----2001年11月

进行课题的深入研究,通过对课堂(包含复习课)中合作学习的任务的精心选择与设计,发现、归纳合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6月

经过总结、反思使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明确化与合理化,撰写结题研究报告。

九、课题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文涛

研究人员分工: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索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52-01

新的物理课堂要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让学生有创新精神,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怎么学。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是否愿学,会不会学,能否积极主动地学。结合心理学的知识,笔者认为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人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说,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人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六、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

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七、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

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

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如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此外,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再如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车,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杆,哪部分是轮轴,哪部分是滑轮组,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部分是如何协调运用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初中物理实效教学 篇7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不是取决于教师反复讲解,而是取决于学生思维的展开程度和学生自主求知活动的质量.就物理课堂教学而言,其教学内容涉及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方法.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是对物理现象的一种抽象;物理规律反映了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而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可观察的基本事实,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通过物理实验可发现有关物理量之间定量或定性的关系,作为一种可操作的基本事实,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基础.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若创设和构建有意义的学习情景,置学生于生产、生活的实际现象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抽象出现象的本质特征,学生就可以用自己的观点解读教材的内容,从而在头脑中建构出一个新的概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规律教学中,教师如果创造条件设计演示或分组实验,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或根据测量的数据,总结出物理量之间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对物理规律的认识,还可充分体会物理规律形成过程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促进他们形成能力、提升品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也不是教学活动完全由学生自行完成,而是强调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在思维的交互过程中、在实验的探究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和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显现.

二、改变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生动、活跃

《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这要求物理教师不能以课本内容为研究对象,考虑课堂的教学方法,而应该立足于学生,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过程,去创设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情境,引导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不是教师预先规划好教学,也不是在三尺讲台兜售自己的方法,而是由学生探究得到不同的看法、结论,通过教师有组织的引导和交流,得到共识.

三、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的思维度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获得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观,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仅对知识进行识记,更要求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事物的领悟.因此,高效的课堂应当是思维的激发、培育和生长的场所,提高课堂效率应在提高学生的思维度上下功夫.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和发展的,通过实验、模型、图表、文字材料、果堂讨论及利用多媒体等途径将那些在生产、生舌中具有广泛用途的迁移性强的知识点及在知识发现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静态的资源,创设成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情感的培养具有较高价值的动态的问题情景,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和氛围,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激活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才智,引发学生.深求问题的欲望和行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思维同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适当的办法,创造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然后教师进行补充、总结;还可以多举些学生熟悉的事例,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新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课堂思维过程中时时都有一种新鲜感.当分析结果和教师的想法一致时,学生往往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于是心情舒畅,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求知欲望更强烈,学习的劲头也就更足了.由于物理学科实验性强,当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难以通过讨论来解决时,还可以由教师提供器材,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把实验数据再交给学生进行分析,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参与型的教学模式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使学生逐步学会了研究物理的方法.

五、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课程标准》框架下确定的教学内容,做到了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教科书在这方面的内容较为广泛、突出.如,“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让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展开讨论并进行假设与猜想,根据假设与猜想,学生讨论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再在教师的建议下分组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各组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后,进行评估,写成实验报告并进行交流与合作.整个过程,教师仅是提出问题和建议,一切都由学生讨论、交流来完成,这就确保了学生动手机会,使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熊颖.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研究及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1.

[2]吴永令.初中物理探索性实验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

初中物理实效教学 篇8

一、懂得欣赏物理的学科美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立足物理学科的特点,认真发掘物理素材,多方位展示物理的学科美,让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深受美的情操陶冶,借此增加物理学科的亲和力。

(1)展示物理学的美学特征。初中物理的内容较高中稍简单, 但又涉及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在内容上、在形式上都体现了自然、简单、和谐、对称的明显特征,折射出美的花环。①简单美。物理概念、规律的描述,科学、简洁,如“温度”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一个抽象物理概念,仅以“物体的冷热程度”七个字做了概括。②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润、和谐的感觉,如运动、静止,引力、斥力, 反射、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物、像,正电荷、负电荷。磁体的北极、南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中潜在的规律。③和谐美。如自由落体、竖直上抛,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形象直观的图像展示了物理量之间的约束关系,如运动学的v-t图像、晶体的熔化图像,还有完美统一的数学表达式等。只要我们勤于发掘、积极探索,物理学中美的素材比比皆是,物理学中美的享受时时会有。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物理学中美的素材比比皆是,但能否发现常常是个问题。所以,教师在学科教学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发现素材并懂得欣赏。美的体验不光是表象的发现,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灵的感悟,源自内心体验的愉悦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索课程资源,领会许多物理事物的概念与规律,感受其内在联系,释疑解惑,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样长期坚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素材,并从多角度欣赏,极大地缩短了物理学科与学生认知基础的心理距离。

二、激发求知热情

教学过程其实是想办法鼓励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明确学习目的,以启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来激发学生的情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需要,以强烈的认知需求进入学习状态。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刚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不乏大量的了解和误解。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师只有运用富有吸引力的物理情境,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一个生动的实验情景、一个有关物理发展的故事、一道富有启发性的习题、一幅捧腹大笑又寓意深刻的漫画等情景,会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深入学生的心灵,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使他们获得学习的动力。

(2)加强实验,体会物理。依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不仅实现了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实现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思想,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在主体地位上眼动、手动、脑动、口动。教师要让学生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适时启发诱导,让学生动手实验,有意观察、积极探究,发现物理规律。这样,使学生发现了物理现象,验证了物理规律,实现了知识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化,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极大地享受了劳动成果。

(3)及时总结,帮助消化。初中物理大部分内容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上,有效地概况规律,降低难度,可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收到预期的效果。要不然,就会曲高和寡,从者渐少。如编写顺口溜:在电路图和实物图的相互转化中,用“先找路, 连成图,再补漏”;在速度单位换算中,用“3.6要记牢,千米化米则要除,米化千米把它乘”;在串并联电路的识别中用“元件顺次连, 一条路径是串联;元件并列连,有分有合是并联”等。同时,也不乏进行一些问题的专题研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推陈出新,提升学习质量。

三、督促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新课程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培养。物理教学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不断学习的能力。

(1)积极思维。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使学校教育有点失之偏颇,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灌入式局面。学生的思维状态,直接关系教学的成败。本人在教学中一贯倡导预习,让学生找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会思考, 学会交流,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主动的。同时,我们要提出一些学生够得着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独立学习。当下,需要学生有后续学习能力,独立学习是后续学习能力的体现和保障。学生脱离教师、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会学习,方可适应社会。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不断教给学生新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掌握种种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学生走出校门时,将是一位能够经得住考验的合格的综合型人才。

总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是各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体现,是师生双方协调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如能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才。

摘要: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物理教师努力奋斗的目标,也是时下备受关注的话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欣赏物理的学科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巧创物理情境 提高教学实效 篇9

一、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巧设问题情景

初中物理课本中,许多概念、规律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之上的,很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把要学的物理概念、规律,还原到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让学生回忆爬杆实例,分析在向上爬和向下滑的过程中,人所受到的摩擦力;在《惯性现象》的教学中,以学生滑冰、划船、坐车等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在这些过程中,速度、方向的变化情况;在《机械效率》的教学中,不少学生分不清有用功和额外功。此时,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讲解。如从井里取水,我们想要的是井里的水,但这些水必须用水桶来装,才能把水从井里取出,在取水的过程中,把水从井里提上来所做的功就是有用功,但是为了把水提上来,就不得不把装水的桶也提上来,所以不得不对装水的桶也要做功,人们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就是额外功。当提完水后,不小心将桶碰到井里,要将桶捞上来,此时,提桶所做的功就是有用功,而把桶中所带的水提上来所做的功就是额外功,所以同样是做一件事,但是目的不同,有用功和额外功就发生了改变。

二、运用物理实验,巧设问题情景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以让学生感知物理学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能力。教学中,可以运用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探讨,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教学《汽化现象》的过程中,教师可用手沾水在黑板上写字,过一会儿字迹没有了,为什么?;在学习《大气压》时,可以以下面的实验来引入课题:取两个直径不同的试管,将小试管套在大试管里面(大小试管直径不能相差太大),倒过来,手拿大试管,问学生,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有学生回答道:在重力作用下,小试管下落,而现实情况确实如此。然后将实验升级,在大试管内加入三分之一的水后,再将小试管放入大试管,此时,再问学生:如果把这套装置倒过来,结果会怎样?此时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小试管会下落。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此时的小试管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会倒吸到大试管内。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先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放入乒乓球。让学生猜想:如果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怎么样?然后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接着用手堵住漏水的瓶口。现象:一会儿,乒乓球窜到水面,浮在水面上。这些实验让学生感到惊奇和困惑,于是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了,学生对这样的情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其中的奥妙,从而为学习后面的知识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提递进式启发问题,巧设物理情景

古人云:“学则须疑”。“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导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学《杠杆》时,可创设如下情境: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人们能单独把与自己一样重石头撬起吗?有学生会回答“能”。再问:人们能不能用一根硬棒把地球托起来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疑虑,地球那么大,怎么撬得起呢?教师可以肯定地告诉学生:只要条件许可,一定能。此时学生会想:这个条件是什么呢?这时再引入课题《杠杆》。又如在讲《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可以提出问题;物体吸收热量,温度是否升高?反过来,物体的温度升高了,是否一定吸收了热量?对问题———“物体吸收热量,温度是否升高”,学生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基本上可以正确回答。但对问题———“物体的温度升高了,是否一定吸收了热量?”多数学生是想当然地给予肯定的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双手互相摩擦,然后问有什么感觉,使学生悟出使物体温度升高的途径不仅仅只有“热传递”,做功也可以使物体的温度升高。再如《电压》一课的导入,可作如下处理:导体中要有持续电流,须满足哪些条件?学生回答:“a.电源;b.电路要接通”。接着问:“电流怎样形成的?”。学生答:“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继续追问:“是什么使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学生答:“是电源”。教师接着演示小灯泡亮的电路,来验证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再用一废电池代替新电池重做实验,结果灯不亮。教师问:“灯为什么不亮呢?”,学生说:“那是废电池。”教师问:“为什么新电池会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而旧电池却不会呢?电源究竟是靠什么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的呢?”这时学生回答不上来,必定产生疑惑,从而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四、借助小故事,巧设物理情景

一个有趣的故事能吸引人的注意,也能加深人的记忆,而一个有趣的物理小故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在课堂上展示物理学家在研究时的一个生动有趣、艰苦卓绝的研究过程,感染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先以一个“金冠之谜”的小故事开始:传说一次国王吩咐珠宝工匠为他制造一顶纯金王冠,但又怕那顶王冠掺有银,故国王吩咐阿基米德为王冠找一个不会损毁,又可鉴别的方法。阿基米德为此苦思多日,直到一天在浴盆洗澡时发觉,当身体浸入水中时,水溢出盆外,并感觉到身体轻了,阿基米德突然想通了其中的道理,高兴得连衣服也不穿,光着身子发狂地跑到宫中,并大喊:“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学生被这搞笑的情节吸引住了,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他找到了什么?学生在大笑之余思考他到底找到了什么?然后引出课题,这样学生为弄明白“他找到了什么”,而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又如教学固体也能传播声音,并且速度比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还要快时,联系《三国演义》里面,军队作战的情形,要想最快知道敌军是否来临,通常哨兵会趴在地面上,他是在做什么呢?由故事情境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如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的引入,可借用“乌龟和兔子赛跑”的典故,当说到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时,立刻断言“乌龟就是比兔子跑得快!”此时一些学生往往会为兔子鸣不平。借此反问:“那为什么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将意识到只用笼统的速度是不能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了,这样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了。

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巧设物理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把现代教学技术引入课堂,这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强大的诱惑,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电化教学,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等,加之教学挂图,可增大教学信息容量,也可把宏观缩小、微观放大,将难以展现的景象、不便操作的实验、无法重现的历史故事等以视频、声音、图片、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获取足够的感性材料,填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讲到日食、月食时,就可以用Flash动画直观地将日、月、地球的运动关系和光影情境展现给学生;学习核能时也可将裂变、聚变、核电站原理“呈现”在学生面前。

总之,对物理情境的创设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有许许多多的方法,物理本身是生动有趣的,随着新课程的推出,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物理情境中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如何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振棣.物理教学方法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如何提高物理课教学实效 篇10

新课程要求下物理教学决不能照本宣科教教材,而要不断学习、反思、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式学习的素养,提高教学实效。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认识。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关键,具体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计要全面、系统、具体、科学,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物理教学中,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把传统的教学目标实质性转向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真正实现课堂学生作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定位,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

二、教学方法

物理教学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情况,因地制宜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效果,实现整体提高才是我们的目标。课堂教学应秉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理念。教师应是综合、多元化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新教学理念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欲”。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现状;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更要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欲望。

三、教学行为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要与时俱进,因人而宜,不能墨守陈规。物理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进行反思创新,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素养,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新时代对物理知识的需要,更新教学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学生学法

学法的认识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与学习结果的监督、评价。教师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分析反思,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转被动为主动、能动、独立),不断发展、提升,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得轻松、快乐。有利于学生进取心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素养,使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生态林下一篇: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