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不应成为技术堆砌

2024-06-09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不应成为技术堆砌(精选5篇)

篇1: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不应成为技术堆砌

“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智慧城市发展一直伴随着顶层设计这个工程学上的概念,对于智慧城市这种云里雾里的超级工程或概念来说,顶层设计可能是唯一一种能全面描述智慧城市的方法。然而有幸观摩数个城市的顶层设计之后会发现格局、内容等都大同小异,难免心生疑惑,联想到中国各个城市发展建设越来越像北京、上海,顿时开朗。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实现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的一部分,顶层设计应落脚于城市的战略和目标,是推进城市提升现状、实现战略目标的抓手,切不可成为硬件、软件、系统平台的堆砌。理解城市战略目标。智慧城市规划设计首先应当摒弃任何技术因素,任何规划设计都应从规划对象本身出发,不断深化理解所规划城市的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从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产业状况、资源优势、核心诉求等等方面去深刻理解城市的战略定位,分解城市战略定位到各个行业,形成行业和部门支撑战略的具体目标; 分析现状和目标差距。通过定性、定量方法分析城市各个行业的现状,挖掘过去行业、城市发展建设中的结症和瓶颈,分析城市现状和城市战略、行业现状和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 规划目标实现路径。分析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是否能够采用技术手段解决或提升,是否需要管理体制和理念上的改变,从特定城市出发进行规划,描绘出城市所需要的框架和内容,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各种硬件、软件、平台的堆砌,技术只能解决技术可能解决、推进的问题。

篇2: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不应成为技术堆砌

智慧城市融合了互联网、物联网、有线传感测控网络、移动互联网、无线传感网络,对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不是很高的信息域网络,对可靠性和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测控网络、云计算、系统集成、大数据技术、智能管理及智能控制技术。

智慧城市的内涵非常丰富,除了上述的一些支撑性技术外,社会发展规划协调的软科学也融入其中。

用通俗的话来讲,在高度智能化的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享受着舒适且可高效工作的环境,同时,在提供这种工作生活环境的技术实现中消耗了最少的能源和最小的碳排放。智慧城市在较大的地域内实现了4A通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人都可以实现语音和视频的通信;能够在任何时间对任何地点的环境参数和需要知晓的物理量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通过传感器采集信息实现监测;通过执行器对环境参数和特定的物理量实施有效控制。智慧城市中的上述通信和测控不是简单一对一的模式,而是在智慧城市地域中实施多用户同时在线大范围协调进行的,需要大数据技术进行支持。

2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底层技术系统的相互依托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对于全局性的大系统没有顶层设计是不可思议的,但离开底层的具体技术系统支撑则无法成就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实质是建筑智能化在融入了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社会发展协调规划软科学后向城市范围的延伸和拓广。因此必须有顶层设计和底层具体技术系统的支撑。也就是说,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只有实实在在和底层具体技术系统相结合,才有生命力。

3 部分支撑性技术还有待发展

3.1 关于云计算

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之一,云计算又是物联网中的核心技术之一。云计算与网格计算不同,是分布式、并行、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对于云计算,美国国家标准局给出的定义具有五大特性、四类部署模型和三种服务的技术体系。五大特性是:按需自服务、灵巧的网络接入、虚拟化的资源池、快速弹性架构和可测量的服务。

三种云服务模型:云软件作为服务(SaaS)、云平台作为服务(PaaS)、云基础实施作为服务(IaaS)。云计算是一个技术体系,其中有许多分支技术,如:搜索引擎,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有Google、百度、维基百科服务搜索引擎技术,其中Google利用了上百万台廉价服务器组建了云网络及服务体系;各种特色性计算技术,如大数据量或海量数据的复杂计算、变粒度计算、软计算、不确定计算等;对互联网上的虚拟资源池的服务进行应用组合,构成随用户需求而变的松耦合应用;云计算还具有存储服务、数据库服务;云计算还能提供虚拟硬件和软件集群,用户通过使用虚拟硬件和虚拟软件群可以节省大量软硬件和人员的费用。

云计算的数据处理有:获取、检索、挖掘、过滤、分类、聚类、管理、理解和问答等;云计算中的语音计算大量应用于在线会议服务方面,美国一家从事视频会议的公司通过全球9个网络运营中心每天运营着22万场网络会议。云计算中的语音识别技术还在迅速地发展,语音输出和输入与数学公式和字符群的识别及转换技术也在迅速地发展。云计算中的多媒体信息理解(图像、图形、流媒体信息理解)尽管在迅速地发展但进入实际工程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Google推出了ADBUILDER免费多媒体广告制作工具,无需任何设计基础,经简单操作就可制作精美的flash广告,之前的多媒体广告制作要有专业设计制作团队,制作成本不菲。

云计算中跨语言检索技术正处在发展中,但还没有进入成熟的工程应用。在线专家系统、数字互动媒体都是发展中的技术。云计算中的人力计算对防护网络入侵独具特点:人有能力识别变形的字符,而机器很难,在线的大量用户使用这种人力计算可以很有效地抵御网络入侵。云计算中的书面文档的数字化技术使得通过人力实现书面文档的数字化从而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出现颠覆;将数量巨大的社会车辆置于云计算体系中,防止空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包含邮箱、服务、搜索、视频、存储服务平台的云计算中心可以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并降低能耗。但不同的云计算中心之间缺乏沟通,关于云计算中心之间的海量数据交互有很多协议需要设计,有很多标准需要制定,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管理云资产。计算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相关政策规范等。其制定离不开企业、学术界和政府机构各方面的协作。

网格计算在实际工程应用和社会生活中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云计算和网格计算的不同之处在于,网格计算是多个计算主题为一项科学任务进行计算服务;云计算则是一个云服务中心为大量的在线用户提供计算服务,即一个云计算中心为大量互联网用户服务。云计算强调面向用户的按需服务,服务之间可以进行组合。

目前的云计算现状如同1993年互联网技术发展所处的状态,云计算的发展有巨大的潜力,但还有一部分组成技术并不成熟,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才能支撑智慧城市体系。

3.2 智慧城市中异构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技术还有待发展

异构网络互联互通技术的发展是智慧城市体系发展的支撑性技术,这是智慧城市中有待发展提高的一个短板。

在智慧城市体系中,有大量的异构通信网络,如:有线的局域网、各类宽带接入网、互联网、无线宽带接入网、移动广域互联网(由2.5G、3G和4G移动通信网络组成)、短距低功耗的无线网络(蓝牙、无线局域网、UWB超宽频无线网、无线传感网和NFC近场网)及卫星无线网络等。以上诸种异构的通信网络覆盖了智慧城市所在的地域。智慧城市区域内的通信用户使用的终端很多情况下是处于不同的异构网络中,因此要实现无缝通信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不同异构网络的无缝连接,用户通信的信道上常常由多个异构网络分段接力完成通信的过程,这就要求不同异构网络之间能够无缝互联,这是实现智慧城市中用户4A通信的基础条件,只要有通信用户不能顺畅地无缝通信,就会形成信息孤岛,智慧城市中不应该有信息孤岛,因此在智慧城市体系中异构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技术也是一项支撑性技术,但目前这方面的技术发展还是短板。

智慧城市中实现4A通信的通信网络要消除信息孤岛,一个连接许多执行器的区域则是一个控制域,智慧城市中的许多控制域如果处于离散的不连通状态也会形成测控网络的孤岛,因此也要解决离散测控网络的互联互通问题。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也是异构网络互联互通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早就意识到网络融合对于技术进步和为用户带来很大实惠的同时,又很好地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但在三网融合的工程实现中,却遇到了很多障碍,最主要的障碍来自行业部门的利益藩篱。当然异构网络互联互通也同样面对诸多的障碍。

3.3 部分需要通过技术发展来解决的问题

智慧城市体系中,还有一部分需要完善的支撑性技术。如非常有必要为智慧城市体系构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如果将智慧城市比作一台具有强大数据计算及处理能力的计算机,或者比作一个实现资源共享和便捷通信的网络系统,那么必须有一个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标准化的接口(类似于socket接口),对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进行操作,实现不同应用程序间的通信(进程通信)。智慧城市中的公共信息平台就是这样的“操作系统”。

还有,智慧城市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动态大系统,许多支撑性技术也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因此还要解决好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许多不同技术系统的不间断升级问题。

另外,还要解决好云计算中心与现有平台间的关系及处理好整合问题。当然,智慧城市架构中存在多种不同的技术平台,还需要进行不同技术平台间的融合,而这种融合不单纯是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政府层面、不同行业协同和城市规划政策等方面。

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真正建设成一个功能完善、具备智慧城市所有标志性特点的实际城市体系,因此应该逐渐摸索构建智慧城市体系的规律,还可以先从智慧园区做起,然后再将智慧园区延伸拓展到智慧城市。这样做,完全符合智慧城市还是一种发展中技术体系的特点。

在发展智慧城市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多边参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设计机构,其中企业、研究机构和设计机构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主体,但目前对于企业、研究及设计机构来讲,盈利模式还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这也是发展智慧城市体系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智慧城市中不会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及大时间跨度和延续的恶劣雾霾气候,因此在发展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解决以上请多问题。

4 结束语

智慧城市有着非常光明的前景,在智慧城市的支撑技术体系中,一部分技术是成熟的,一部分技术还在迅速发展,但还没有达到在智慧城市中成熟应用的程度,还有待于发展成熟;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也还处于摸索当中。因此现在就建造一个较为完善的智慧城市及模板或在工程上完整并且较为完善地实现智慧城市还为时过早,但完全可以建造一个具备了智慧城市主要特征及功能的初级版智慧城市系统及模板。

综上所述,我们有这样的结论:对于智慧城市,还应该在顶层设计方面和底层支撑性技术方面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张利民.无线传感器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2]张少军.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篇3:智慧城市不应成为新的造城运动

《经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智慧城市,在您看来这是否意味着智慧城市战略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国家高度,并且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聂大同:智慧城市热潮兴起转眼几年了,在今年,智慧城市被正式写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应该说是给这个“运动”正名了。这无疑是把智慧城市从行业和地区发展支流汇入了国家发展主流,从开始的IT运动走向了今天的经济文化复合运动。如果说以前是目标第一,要建智慧城市;那么今天,已经是过程第一,要智慧地建设城市。这个运动不再是信息化和城市发展的融合,不再是IT企业为自己的产能寻找出路,也不再是房地产企业为发展低迷贴上华丽标签,更不再是地方政府为新土地财政举出尚方宝剑。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智慧城市被肯定发展,智慧城市不是IT系统的堆砌,不是新一轮房地产,而是当地历史文化的提升。没文化的城市就不能叫智慧城市。

《经济》:在各地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产城融合”一直都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从目前来看,“产”和“城”分别的智慧化都是有的,但是其中却有很多被割裂的部分,在您看来应该如何做好产城融合?

聂大同:住建部城科会相关智慧城市发展机构提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注重产城融合,这反映了当前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共同需求。在房地产业兴盛时期我们产生了错觉,认为城市建设就是盖房,一片又一片的楼房组合就是城市,以为这就能容纳更多的人居住,就造了市。一些地方房子是多了,但是要花钱买才能入住的,所以必须得有产业带动人群的聚集,房子才有用。反之,现在是消费主义时代,当今的劳动者要求有质量的生活,大学生不愿住8人集体宿舍,工人也不愿意住只有布帘保护隐私的工棚,他们要尽自己工资所能住进适当的独立居室,而产城融合恰恰是符合新时期需求的“新常态”发展模式,也是符合2015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智慧城市的指导精神模式。这一“新常态”的落实需要智慧城市推进者打破行业界线,不能只关心招商、产业布局或盖房一个局部,所谓“智慧”,就是要比别人聪明点儿,视野更广阔些,能处理的矛盾更多些。

《经济》: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产业的业态又有怎样具体的转变呢?

聂大同:在新时期,过去的CBD、产业园、科技园、工业园模式或许已经过时,人们厌烦出了厂区找不到饭馆天天吃盒饭的美国式空旷园区,人们痛恨上下班侵占他们两小时或更多自我时间的交通潮汐。或许陈旧的土地用途和房产用向划分标准都该突破,混合的产居配套应该流行。

《经济》:我们发现,很多地方对于发展智慧城市都存有疑虑,这也让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乱象,在您看来目前我国的智慧化发展都存在哪些问题?

聂大同:我国的智慧城市初始于IT企业的产品销售需求,这当然不是全社会的需求。全球不同国家出于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提出了不同的智慧城市建设指导意见,五花八门的路径也迷惑了我们的视线。而试图建立唯一标准也使智慧城市的推动陷于泥淖。我个人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要发展智慧城市,二要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特色,既解决了对智慧城市的质疑和抵触,又避免了新的千篇一律的城市发展运动。智慧城市应该搞,并且要积极参与,它是文化传承而不是新的造城运动,各家要按自己的历史地域发展特点选择自己的道路。

《经济》:“互联网+”是当下流行热词,在您看来“互联网+城市”的模式在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种智慧化的变迁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城市规划带来哪些改变?

聂大同: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看,其确实试图推动“新常态”下的深化改革,提出了“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智慧城市等新措施。大道无形,“互联网+”引来了无数注解。我个人理解,不必追求一个一致的认识、权威的定义,这是一个社会实践的命题。有一点或许是该被认识的,即围绕互联网的应用有不小的经济发展空间,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用户可以抵制,但到头来吃亏的是自己,倒不如想想该怎么在应用移动互联网中获得好处,老的IT技术、专网、独立信息中心、PC应用、结构化数据挖掘、抽样统计等都不再适用于当下移动互联网潮流。简单点说,要想学会游泳不下水是没指望的,努力在自己的行业部门实践移动互联网应用就是实践“互联网+”。

篇4: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思考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环保、安防、医疗、家居、城市管理等城市生态的各个方面,是个覆盖全局的工程,任何局部的建设都需要从长远和全局角度进行规划和设计。但长期以来,城市的管理处在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状态,每个主管门按照自身职责范围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看似合情合理,实则问题颇多。各部委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标准和政策意见各有侧重,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面对多条线上的试点示范和不同标准规范时面临各种选择和判断,再加上城市本身管理需要更使得城市内难以形成各部门齐心协力和资源共享的局面。智慧城市推进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来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自为政、数据烟囱等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增加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碎片式的“智慧项目”只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局部,不认清这一点,智慧城市难免落入“拼图游戏”的尴尬困局,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特别重要。

顶层设计这一概念原本是一个系统工程学领域的概念,此概念强调的是一项工程总体规划的具体化。就是说,要完成一项复杂工程,必须总体目标一致,理念一致,设计思路一致,设计原则一致,要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整个工程的各个层次、要素统筹考虑。顶层设计就是要自高端向低端展开,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顶层决定底层,总体决定局部,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设计的基本要求成果具备实践可行性,因此顶层设计的方案应是可实施、可操作的。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城市社会生态各个方面非常广的复杂系统工程,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特点,需要精心规划、稳妥推进。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规划要求高,是一个城市战略层面的蓝图设计,是从城市发展的全方位视角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架构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以及城市历史发展状况、市民信息化水平等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说来简单,但因为没有现成的建设模式可模仿和学习,也没有历史经验可借鉴,顶层设计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即使有一些成功经验,由于各城市特点不同,不可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只能是借鉴和学习。而且,信息技术作为智慧城市发展最强大的推进力量,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样在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时就难免出现偏差和问题。对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目前我国都还在尝试阶段,尚无发现一套成熟的顶层设计出现,所以在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设计风险控制。

首先要避免城市建设经验递推风险。城市向智慧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这是没有经验可循的新的建设任务,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城市有完全成功的经验,只有局部建设的案例,如果按照传统城市建设的思路递推现代城市建设的道路,不考虑信息技术给城市发展带来的新特点,这样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可能就不符合现代城市发展新规律,最后总造成发展跑偏。

其次要注意城市建设支持环境风险。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补交完善的基础支撑环境,包括硬环境(如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管理平台、云计算中心、信息化基础设施等)和软环境(如人才体系、城市文化素质、公众信息化水平等),硬环境建设相对容易解决,但软环境建设不可能短时间完善,而且软环境建设发展需要投入更大精力和资金。只有改变固有观念,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信息化宣传教育力度,形成全社会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共识,这样的顶层设计才可能落地。

第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会使顶层设计左右为难,设计风险加大。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应该承担顶层设计的大任。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现实状况是,项目建设多头管理,包括住建部、发改委、经信委或科技主管部门等,都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项目。而且上级主管部门也会分头下达文件、指示和要求,评估要求和重点有差异,尽管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相对明确,但是对于建设成果的评估和验收仍然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这使得智慧城设顶层设计缺乏统一的主管部门,造成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主体的缺失或错位,最终导致设计结果与实际的城市发展重点或方向不一致。

第四,智慧城市建设核心技术把握的风险。要认识到智慧城市的本质是城市现代化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是信息技术融入城市管理、融入人们生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新的发展方式。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其独特性的通用性、渗透性和战略性正全面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智慧城市的发展。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新的信息技术还会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将从不同角度丰富我们的智慧城市,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不断受到新技术的诱惑和冲击,顶层设计要力争和原有信息基础设施相衔接,形成无缝的整体,如果对核心技术的把控出现差池,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长远建设就可能陷入技术引领的陷阱。

第五,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要可执行,针对城市特点的顶层设计的运营风险理想化的设计会让设计结果成为挂在墙上的“风景”。合理的顶层设计方案,能使智慧城市的管理和运营顺利开展。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案中,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者,要负责协调各方资源,统筹各方力量,落实运营方案。城市公众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体验者、维护者,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受益者。只有可落地的运营方案才能保证顶层设计方案持续、安全、高效、合理地运营。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但由于城市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居民的人口和构成不同,居民信息化素质不同,城市所处的地域特点不同,城市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有差别,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必须全面、科学、合理地进行,要统筹考虑整个城市发展建设的系统构架、基础设施及技术体系、管理服务模式、信息安全、地域文化及城市发展现状等方面诸多问题,要认识到智慧城市的本质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形态,是信息技术融入城市管理、融入人们生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新的发展方式,让市民们对智慧城市的生活产生向往,在使用中老百姓才会提出更多的需求,使得智慧城市真正服务于市民。

篇5: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不应成为技术堆砌

2014年7月16日,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分技术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智慧城市标准与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国SOA标准化研讨会”在万寿宾馆举行。本次会议颁布了“2014年度智慧城市十大解决方案”、“2014年度智慧城市优秀案例”,其中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建设的新疆“智慧乌鲁木齐”顶层设计荣膺“2014年度中国智慧城市优秀案例特别奖”,该奖项为唯一咨询类奖项。

“智慧乌鲁木齐”顶层设计依托智慧城市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营管理四个方面的方法论模型开展。从分析乌鲁木齐城市发展特点和重点入手,确定设计目标,分析智慧乌鲁木齐总体愿景、业务框架、技术框架、信息资源框架及其要素;设计重大时事方案,明确可落地的重大实施项目,提供相应预算参考、保障体系、推进思路和计划策略设计;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体系,提供建设模式、投融资方案、绩效方案等多内容支撑长效的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本次设计内容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充分体现乌鲁木齐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理论研究支撑高度、充分考虑实用性和落地保障。

“智慧乌鲁木齐”顶层设计支撑了乌鲁木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进了城市信息化的科学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乌鲁木齐市各领域、行业信息化应用朝向深度应用、体现智能化和智慧化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盐城教科院课题《让学引思》要点下一篇:事业单位提前退休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