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土壤特点合理使用化肥

2024-06-14

如何根据土壤特点合理使用化肥(精选4篇)

篇1:如何根据土壤特点合理使用化肥

如何根据土壤特点合理使用化肥

土壤的酸碱性是土壤的基本特性,也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酸碱性主要取决于土壤中酸碱物质的多少。酸性物质来源于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的碳酸和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以及氧化作用产生的无机酸,还有施肥加入的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盐类。

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壤酸碱性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土壤中磷的有效性明显受酸碱性的影响,在pH值超过7.5或低于6时,磷酸和钙或铁、铝形成迟效态,使有效性降低。钙、镁和钾在酸性土壤中易代换也易淋失。钙、镁在强碱性土壤中溶解度低,有效性降低。硼、锰、铜等微量元素,在碱性土壤中有效性大大降低,而钼在强酸性土壤中与游离铁、铝生成的`沉淀,降低有效性。

(2)土壤酸碱性影响土壤结构。强酸土壤和强碱性土壤中H+和Na+较多,缺少Ca2+,难以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不利于作物生长。

(3)土壤酸碱性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微生物一般最适宜的pH值是6.5~7.5之间的中性范围。过酸或过碱都严重地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影响氮素及其他养分的转化和供应。

(4)土壤酸碱性影响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一般作物在中性或近中性土壤生长最适宜。甜菜、紫苜蓿、红三叶不适宜酸性土;茶叶要求强酸性和酸性土,中性土壤不适宜生长。

(5)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会产生对作物有毒害的物质。土壤过酸容易产生游离态的Al3+和有机酸,直接危害作物。碱性土壤中可溶盐分达一定数量后,会直接影响作物的发芽和正常生长。含碳酸钠较多的碱化土壤,对作物更有毒害作用。

我国农业生产中所依赖的土壤,绝大部分呈中性、微酸性和微碱性反应,pH值多在5.5~8.5之间。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南方湿润多雨,土壤多呈酸性,北方干旱少雨,土壤多呈碱性。

在酸性土壤中,可溶性磷易与铁、铝化合,形成磷酸铁、铝而降低有效性。土壤中的交换性钾、钙、镁等易被氢离子置换出来,一旦遇到雨水,就会流失掉。酸性土壤也往往缺硫和钼。对酸性土壤应增施石灰,中和土壤酸度,以消除铝的毒害,并可提高养分的有效性。酸性土壤宜施用氨水、碳铵、钙镁磷肥等碱性肥料。

在碱性土壤中,尤其是石灰性土壤,可溶性磷易与钙结合,生成难溶性磷钙盐类,降低磷的有效性。还有,在石灰性土壤上,硼、锰、钼、锌、铁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作物常常感到这些营养元素不足。因此,在石灰性土壤上施用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等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较好。但在盐碱土上不宜施用氯化铵肥料。在施肥技术上铵态氮肥应深施覆土,防止氨的挥发损失,磷肥可集中施用或与厩肥、堆肥混合使用,以减少磷的固定。

篇2:如何根据土壤特点合理使用化肥

化肥在当今农业发展中起着举足重要的地位,当代人类食物能量的90%是从耕地上获得,2%是从海洋资源获得.其余部分是从非耕地和森林获得.综观国内外研究结果,2 0世纪粮食单产的二分之

一、总产的三分之一来自化肥贡献。但是,化肥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以及不合理施肥给环境和农产品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土壤是有生命的自然体,超量及不合理的投入化肥,致使土壤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呈现养分收支不协调以至对立状态,会构成土壤环境恶性循环,直至严重危害人类安全。当前我国土地现状

我国虽然拥有广阔的土地面积,但由于人口逐年增多,人均占地只有1亩多,远远 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少的国家,而且近年来我国这些土地随着 人口的增多已经不断缩小。据统计,从上世纪 5 0年代到 8 0年代中耕地面积已减少了1 4 3 3 9万亩…,人均耕地已减少了近一半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为提高产量,施用化肥是大部分农民选择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施用化肥数量最大的国家。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了 22.5 t/k m的安全上限。农户施肥水平不高是引发农业化肥污染的源泉当前化肥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不是化肥本身的问题,而是农民科学施肥水平不高,施肥不当造成的。主要表现在:①有机肥积用量不足,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面积逐年减少。②贪求产量盲目追加氮肥施用量,造成作物所需营养元素配比失调。③受农资市场价格、种植效益等综合影响,习惯、经验施肥现象普遍,农户用肥观念急待转变。事实证明:盲目过量施肥不仅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而且将造成土壤化肥污染,破坏农业生态平衡。在使用的土地因为长期以来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其利用率不断下降。人们为了提高土壤的产出量而其中化肥等的不合理利用及其引起的土地污染已经成为主要原因。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堆积等原因使土壤污染和退化现象已经表现得非常严重。

对于土壤污染的对策

当前,由于盲目、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化肥利用率降低,农产品品质下降,土壤农化污染日趋加剧.未经作物吸收利用部分则通过经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不同方式进入大气或沉留于土壤中,从而引发温室效应、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农业生态破坏。正确认识及应对当前土壤化肥污染对于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构建良性农业生态链,发展现代可持续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化肥的大量需求,农村地区发展有机肥料势在必行的方法,这不仅解决了农业发展的肥料需求,而且也是农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宣传和贯彻以有机肥料为主,无机肥料为辅的方针。积极推广增施农家肥,采取措施扶持发展绿肥以提高地力,减少化肥使用,提高合理耕作土壤,增强土壤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一)合理施肥是防治化肥污染的主要途径,最大限度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化肥的流失和挥发。不少地区由于施肥时期的不当和不适宜的施肥量,从而使化肥流失较严重,施肥效益偏低。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应逐步推广土壤诊断和植物营养诊断等技术,并进一步发展施肥新技术。还要逐步改善化肥结构,改变目前磷、钾比例失调及化肥中大多为单营养元素肥的状况,提倡使用复合肥料。

篇3:合理使用化肥发展生态农业

大量使用化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为显著, 而这首先表现在水污染上。2010年2月, 我国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指出, 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 其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1 324.09万吨, 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 (包括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 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 占总排放量 (包括工业源、农业源和生活源) 的57.2%和67.4%。其次, 还表现在大气污染上。以氮肥为例, 有研究表明, 占氮肥使用量19.1%的氮素以各种形态对环境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 这些氮成为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硝酸盐富集以及大气N2O的重要来源之一。大量使用化肥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 也对其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为土壤养分失衡、板结和酸碱化。此外, 化肥使用过量或使用不当, 还会对农产品造成化学污染, 如磷肥原料磷矿石中往往含有一些有毒物质 (砷、铬、氟、钯等) , 偏施氮肥会造成亚硝酸盐污染等。

但尽管如此, 化肥的使用仍是促进我国农业增产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 其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的使用。

首先, 要注意将化肥、有机肥配合使用。我国有使用有机肥的传统和习惯。大量研究均表明, 有机肥具有肥效期长、养分全面等优点, 增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综合生产力, 但其又具有肥效发挥慢、运输困难、使用费时费力等缺点, 而化肥则具有肥效发挥快、肥效期短、使用方法简便等优点, 将化肥和有机肥配合使用, 不仅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而且可以互相弥补两者肥效上的不足。因此, 我国农业生产中提倡以使用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

其次, 要改进使用技术, 提高化肥利用率。目前, 我国的化肥利用率极低。有研究表明, 2002—2005年我国化肥氮素的当季作物回收率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上分别为27.2%、43.8%和32.4%, 与国际平均51%的水平差距较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 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技术不当。为此, 我们必须大力宣传科学施肥理念,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灌溉施肥、前氮后移、氮肥深施、磷肥集中使用、以水带肥等技术措施。此外, 还要重视中微量元素肥的使用。

再次, 要支持研究开发新型肥料。由于我国地少人多、土地基础肥力差、地块面积小、经营分散等原因, 在实现科学施肥上具有特殊的难度。因此, 我们需要立足国情, 在国内外现有技术的基础上, 不断研究开发易于推广应用的生态友好型新型肥料。目前, 国内外发展较快的新型肥料有缓/控释肥、功能型肥料、全水溶性肥料和微生物肥料 (菌剂) 等。我国的新型肥料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这个核心, 近年来进展较大的是缓/控释肥。2013年, “中央一号文件”将高效缓/控释肥纳入补贴, 这一举措无疑会引导我国缓/控释肥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篇4:如何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体育教学

一、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独生子女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怎样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

“独生子女不可独处”,要让独生子女从“独处”的环境中解放出来。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因此,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集体主义的观念。小组练习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作用视为教学活动中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要竞争。学生之间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 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

2.兴趣化。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在山东省教委公布的1985年至1995年全省学生体质调查结果中,显示我省中小学生在耐力、柔韧和力量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时,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生不宜采用。

3.耐力素质。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上一篇:宿松县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办法下一篇:幼儿园反邪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