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美术教育的好处

2024-06-15

从小学美术教育的好处(精选9篇)

篇1:从小学美术教育的好处

从小学习古诗词的好处

加强古典诗词的学习,倡导一个背诵古诗词的潮流,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大有裨益。这应该既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和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的一部分。诗词既要从小学习,也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文化资源。

在中华文化中,诗教一直起着重要作用。虽然诗教的说法是以温文敦厚的儒家价值观为基础,但学诗作为接触文化的启蒙训练则不可缺少。

>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一方面,诗词源远流长,是贯穿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至今仍活在人们的口中笔下,是所谓活的经典。

>

古典诗词也是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文化积淀的核心,是中国人文化修养的基本成分。虽然在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中国语言的变革,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未有人怀疑过。而且,每个国人都非常熟悉一些诗词名句。即使是受教育程度并不高的人,也能脱口而出白日依山尽床前明月光。而像司空见惯落花流水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是诗人创作的结晶,苏轼的《水调歌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中国人审美理想的极致。这些诗词经典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也为国人所熟悉。这种熟悉其实就是中国从古至今的启蒙教育中,诗歌作用的集中体现。

>

古代读书人接触文化,启蒙时最重要的基础训练是对对子,这种训练可以从一开始就掌握中文基本特色,也是接触中国诗歌的基础。像《唐诗三百首》这样脍炙人口的选本更是明清时代的启蒙读本。《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的著名篇章,通过一个丫鬟的学诗经验提供了以诗作为启蒙教育的范本。

>

在现代中国,用古典诗词进行启蒙教育也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是接触汉语特性最直接和最生动有效的方式,将文字较为容易理解,又脍炙人口、广泛流行的古典诗词选入小学课本,是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基本模式。现代小学语文课本,一方面,要有今天的现代白话文;另一方面,一些诗词并不难懂,将其选入课本是非常适宜的。而且由于诗词的音律之美、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易于背诵,往往能让学生背下来,一生受益。

>

事实也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一些名篇之所以家喻户晓,往往并非文学爱好者的传播,而是学校教育中背诵要求的结果。许多人都有感受,在小时候背诵古典诗词相对吃力,但小时候背下来的.东西终身不忘,并且化为自己无意识的一部分,其实就是潜移默化的中华文化精神感悟和中国的诗意境界感悟。

>

今天的社会剧烈变化,古典诗词的学习更加凸显出重要性,不少已经成为文化经典、广为流传的诗词具有永恒的价值。

>

小学时在学校学一些浅近易懂、生动活泼的诗词,也是对兴趣的培养陶冶。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但通过古典诗词的教学来传承中华文化确实是事半功倍的事情。背诵古典诗词可能并不容易,但比起背诵现代白话文章或新诗,却未必会更难。因为古典诗词有格律、讲平仄、强调声韵之美,虽然古代的发音和现在并不完全相同,但相对整齐的句子、独到的意境使得古典诗词反而更容易背诵。

>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学课本中选择一些现代作家的作品,反而需要做一些改写,因为有些内容对少年儿童来说可能太难了。一些浅近的古典诗词,看起来容易懂,却又常读常新。小时候背诵理解不深,经过多少年反复吟诵,每一次都觉得有无穷的意味。刚接触时层次低,感悟能力差,但也能知道一些,及至后来,越读越有味,越读越能够发现其深意。小时候懂一些,长大成人后通过自己的阅历再来感悟,往往更能感受诗词之美。

>

学习古典诗词,是领悟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方式,让少年儿童通过对母语之美的感悟,进一步产生对自己民族的深刻认同感。这对于全球化冲击下的少年儿童建立自己的社会认同有重要意义,这些意义无需讨论。

>

少年儿童要多学一些浅近生动的诗词曲作品,弄懂意思,学会欣赏;另外还应该让他们多背诵一些古代经典诗词。实际上,现在大家常接触的诗词,往往也是小学学的那些首,这是很不够的。像《唐诗三百首》这样经典的唐诗选本,一讲起来,大家都觉得不足为奇,人人都知道,但其实里面的许多诗作,连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都很生疏。此外,多读经典诗词也是提高文字水平的好办法,早学一点,多学一些,只有好处。

>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成长的必须。

篇2:从小学美术教育的好处

第一,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告诉孩子什么东西是他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他的东西归他个人保管和支配,被人的东西也是一样。如果想借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有礼貌。第二,教给孩子基本的礼仪尝试,与小朋友们和睦相处。第三,告诉孩子幼儿园的诱惑,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好感。第四,培养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第五,教给孩子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措施。

教他先学会怎么玩,在玩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自制能力及各种社会礼仪等等,只要是对孩子将来有帮助的各项能力及习惯,不妨在游戏、玩乐中灌输给孩子,切忌交给孩子学校的知识,诸如拼音,数学等,否则只是揠苗助长!我也是一个教育者,同时也是孩子的母亲,我觉得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

日本孩子一般都要经过吃苦夏令营的锻炼。美国父母则有句话说:让孩子的膝盖伤痕累累。啥意思,就是让孩子自己去摔打,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再跌到,再爬起来。百炼成钢,以此来磨练孩子的意志。

孩子到了幼儿园后就是从一个对立生活的空间转换成为一个集体的生活空间,在一个集体生活的环境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的摩擦,面对这些小的矛盾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这样类似的问题的呢。

很难说孩子在幼儿园,在有老师组织的环境下不被厉害的小朋友欺负,有时候看不好,遇有冲动性的孩子,还有的有打人抢玩具习惯的,甚至还咬人的就容易发生意外。说来很奇怪,比如说爱咬人的小孩总咬某一个孩子,所以一旦这种情形发生,老师会花很大的注意力关注,因为谁家就一个宝贝,从主观上不愿意发生任何的事情。避免小朋友受伤害,这也是老师入园之初需要特别的警觉、操心的,所以孩子之间的争抢,身体受伤害是老师高度警觉防范的。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虽然有担心,但也不必太大的担心,一般来说孩子哭一下,打一下,都不会构成太大的伤害。有的时候孩子一咬,牙印很深,可以涂一些药,小孩子磕了,被咬了,万花油还是挺管用的。非常老实的小朋友可能被人欺负,可能不被人欺负,孩子的个性真不一样。有的家长说,我孩子太老实了,别人抢他的玩具,他也不抢回来,别人打他,他也不知道还手,这样长大太懦弱了。家长就比较急了,教育孩子他打你,你也打他。幼儿园不赞成这样,即便你告诉他,他抢你的,你也抢他的,还有你也打他,他还是对小朋友比较友好,有一些胆小畏惧。比较好的教孩子的办法是,别人要是抢自己玩具的时候,可以叫老师,这是最直接的。在幼儿园喊老师请求帮助,这个时候老师注意力马上就过来了。因为这么大的孩子很难有自我防御的能力,不许“你抢我”。再大一点,要挨打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会共同教他策略,勇敢地说出“不许你打我”,太小的孩子最好就是求救,就是喊老师。有的小朋友对这块不一定很敏感,玩具被别人抢了,玩一会儿就玩一会儿也没什么,大人不要把这个问题看的太大,觉得他软弱,他长大了以后还不就受气,性格太懦弱。不必担心,孩子成长的过程里头有很多的因素影响他,他有很多的机会形成不同的认知,他会学会判断,也会学会选择怎么样的一个行为。宽容,不计较是一个美德。幼儿教育

遇到很具体谁要打他了,谁会咬人就躲开,叫老师。很多警觉一点的孩子都会下意识地叫起来,老师也很关注发生这种行为的孩子,老师眼神更多在他身上,怕同伴们受到威胁和伤害。妈妈可以教他的孩子万一看见比较危险的人过来时,就叫老师。尤其孩子还小,自己防御能力不强的时候,这是怕被打的。还有小孩很喜欢咬其他孩子,很喜欢打架。幼儿教育

咬人、打人的孩子确实太招惹事情,“他今天咬人了”,被咬的小朋友家长不愿意了,老师家长都会向这位家长抱怨,也成为老师工作中的苦恼和重点。有的家长觉得不太好意思给人家道歉,给被咬小朋友买东西。如果这个事情人家能够理解较好的解决了还好,否则别的家长会下意识排斥这个小朋友。所以这样的家长,我觉得他还是挺明智的,他要主动跟老师汇报孩子这样一个行为,使老师把他作为一个重点人物关注,避免意外发生。再有每天出门的时候或者送他入园的路上反复叮嘱他,这还是挺有效的。我曾经指导过家长,早叮嘱晚强化:“打小朋友吗?不打,要抢人家玩具吗?不抢,你要要的话你跟老师说”。每天入园叮嘱交待,每天接的时候强化,“今天没打人真好,你长大了懂事了。”然后每天坚持积极的行为强化,积极的行为更多了,就被强化了。如果孩子真的在幼儿园发生了咬人抓人,家长也可以尝试着装的很厉害的样子对他说,“那我也咬你”。让他自己去体验,小孩也是很有意思的,他知道会很痛,肯定不让你咬,所以就是吓唬吓唬他,也让他要有体验。什么时候跟孩子讲这个道理特别好了,他有体验了或者说他有过这样一个经验了,然后他才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没有这种经验的时候很难说。所以每次也要让他到幼儿园小朋友那儿道歉,让小朋友说痛吗?疼啊。让他说对不起,让他也咬你可以吗?小孩说不行,那你下次还咬人吗?不咬人,同样的话语重复一遍又一遍。幼儿入园

我过去的工作经验,通常是小班以下的,第一学期容易发生这种事情,发生这种事情在一个学期之内孩子都校正、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在家的时候给孩子多做这个功课,入园的时候反复做叮嘱,接的时候叮咛强化,这对于行为矫正非常有帮助。入园教育

篇3:情感教育从小学美术课堂开始

笔者认为, 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 多点整合, 多层推进, 能有效加强情感教育, 长期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

一、引导赏析, 激发情感

情感, 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 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 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 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如, 一身厨师打扮的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今日的菜谱” (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以下简称人教版二上) , 面对色彩缤纷、形状奇特、构思巧妙的各种菜肴、点心和水果拼盘, 学生仿佛一下子走进了神奇美妙的菜谱世界, 目不暇接, 赞不绝口……教师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畅谈菜谱之美, 交流欣赏感受, 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各式菜谱的浓厚兴趣, 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了成功启动和必要铺垫。

再如, 金秋时节, 孟河镇苗圃运来了数百盆品种多样的菊花, 把校园装扮得格外亮丽。教师临时增加了几节室外写生课。一次, 教师建议六年级学生分组选一两盆自己喜欢的菊花, 先仔细观察, 再用恰当的词句来夸夸菊花的美丽, 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谈谈自己的感受。随着赏菊活动的深入, 学生的情感如泉水般奔涌而出, 情之所至, 妙语连珠。其中有一组学生别出心裁地用“改诗、一人吟诵一句”的方式, 大胆表达了自己真切的感受:“吾家洗砚池边菊”“个个花开淡墨痕”……对此, 教师由衷地大加赞赏, 学生更是眉飞色舞, 赏菊的兴趣更浓了。

二、巧用资源, 体验情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 (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 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 (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 进行美术教学。”这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 也要求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 不仅要使用好原有的课程资源, 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并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如课前, 教师发动学生收集有关中国古代青铜器 (江苏版第11册) 考古发现、介绍欣赏方法的短文等, 在指导学生欣赏青铜的过程中, 巧妙引用, 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体悟、理解作品的思想, 引导学生真切体验从青铜器作品中表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和拼搏抗争等积极情感, 使之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另外, 我们还要正确对待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经意犯下的一些错误。只要我们多动脑子, 这些“美丽”的鲜活的可贵资源。这里面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三、精心创作, 表达情感

创作出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创作活动、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而美术创作活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所以, 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或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 教师切实以人为本, 采取活化教材、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等多种积极策略, 让教材“站起来”、“动起来”、“唱起来”, 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美术创作、表现内心情感的兴趣。在教《闪光的烟花》、《美丽的印纹》、《鱼儿游游》、《繁忙的交通》 (人教版一上) 和《瓢虫的花衣裳》、《有趣的半圆形》、《分蛋糕》、《太空里的植物》、《运动场上》 (人教版一下) 等内容时, 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既作线形的深入, 又作点上的泛化, 把一课内容分成有共同主题统领的几课时完成, 又注重美术与音乐、语文、科学等学科的有机整合。在连续展开的学习活动中, 教师采取说一说、比一比等灵活的手段激发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热情, 加深对美术符号的特定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并发挥想象、大胆尝试将内心体验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泥塑或工艺制作等不同的方式加以表现。这样, 大大提高了学生把内心情感外化为显性的物质作品的能力和水平, 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创作的快乐, 巩固并强化了自己已获得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四、评价交流, 升华情感

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必要针对实际情况, 积极引导学生在赏析美术作品 (包括大师作品、老师作品和学生作品等) 过程中, 或针对自己与他人的创作情况、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社会上出现的某种美术文化现象等,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互动交流, 鼓励学生讲出并不断更正自己的感受, 加深学生对美术活动过程、结果的反思和内心体验, 及时梳理自己的情感, 建构起新的开放性的健康情感体系, 时时增强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 并长久促进学生的健康情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篇4:从小学课本看芬兰的小国教育

芬兰小学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地理》、《科学》、《数学》、《历史》等,小国教育贯穿这些课程的始终。

芬兰位于北欧,人口530万,国土面积33.8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两个北京市的大小。芬兰全国10%为湖泊,可耕地非常少,仅占8%。拉普兰地区是欧洲最大的荒野地带,其面积占芬兰领土的1/3,芬兰自然资源之匮乏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是制约芬兰发展的一个先天性瓶颈。芬兰小学《地理》课本对于芬兰的地理缺陷毫不避讳。在讲到芬兰的国土面积时,芬兰小学《地理》列举出了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中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阿根廷的国土面积数据:1707.5万平方千米、997.1万平方千米、962.4万平方千米、960.3万平方千米、854.7万平方千米、774.1万平方千米、328.8万平方千米、278.1万平方千米。通过这些说服力很强的数据,芬兰小学生认识到芬兰在国土面积上是个小国。芬兰小学《地理》在讲到芬兰的最高峰哈尔蒂亚峰(1324米)时会列出世界其他高峰的高度,意在与之进行对比:珠穆朗玛峰(8844米)、乔戈里峰(8611米)、干城章嘉峰(8586米)、洛子峰(8516米)、马卡鲁峰(8463米)、乔乌雅峰(8201米)、道拉吉里峰(8167米)、马纳斯鲁峰(8156米)、南迦帕尔巴特峰(8125米)、安纳普尔纳峰(8091米)。与这些世界高峰相比,芬兰的最高峰简直不值一提。芬兰湖泊众多,有“千湖之国”的美誉,但是河流比较少。凯米河是芬兰最长的河流,全长512千米,它发源于芬兰边境,最后在芬兰的凯米市注入波的尼亚湾,河中主要产鲑鱼。在芬兰小学《地理》课本中,有世界主要河流及其物产对照表。从这幅表格中,芬兰小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凯米河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此表显示:埃及的尼罗河全长6670千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全长6440千米、中国的长江全长6300千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全长6262千米、中国的黄河全长5464千米、中国的澜沧江全长2161千米、非洲的扎伊尔河全长4700千米、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全长3690千米、中国的黑龙江全长4370千米、俄罗斯的勒拿河全长4400千米、非洲的尼日尔河全长4184千米。同时,此表也表明这些河流物产丰富,所产鱼类不可胜数。在矿产资源部分,芬兰小学《地理》明确指出,芬兰矿产资源匮乏,远逊于世界资源大国美国、俄罗斯、中国和石油大国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可以说,芬兰小学《地理》课本在讲述本国地理状况时,不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通过比较,芬兰小学生切实认识到了自己国家的真实状况,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培养了芬兰小学生的国际视野。

芬兰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丰富,所述所讲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它讲述飞机、电脑、互联网、铁路、汽车、复印机、照相机、壁挂炉、太阳能电器、热水器、军事武器、手机等的发展历程。芬兰小学《科学》教材告诉小学生,只要平常留意,普通人都会做出伟大发明,对于小国的民众来说也是如此。同时,它也告诉芬兰小学生,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只要掌握科技的制高点,领先于世界潮流,小国依然会让世界刮目相看。芬兰小学《科学》教材特意讲述了诺基亚的发展历程。芬兰的诺基亚手机是世界名牌,占世界手机市场份额的60%。诺基亚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通讯设备供应商,移动通信技术在全球独占鳌头。可是谁会知道,诺基亚的前身是一个木浆工厂。诺基亚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它敏锐地把握住了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提前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信息产业上。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诺基亚知道自己国家是个小国,唯有在信息技术上不断创新自己才能生存。芯片是手机的核心技术,目前已经近乎完美,很难再有突破,于是诺基亚独辟蹊径,在手机外形上做文章。一般的手机是标准化生产,外形千篇一律,而诺基亚手机外形设计富有个性,时尚美观,操作界面灵活,能适合不同人群的需求。目前诺基亚又瞄准了信息科技的另外一个制高点——把信息技术应用在衣服上,首次提出可穿戴式科技的概念。诺基亚设计的衣服穿在身上不但可以直接通过衣服通话,而且还可以通过衣服上网。芬兰小学《科学》教材通过讲述诺基亚的历史让芬兰小学生明白:芬兰是个小国,没有丰富的资源,因而不可能发展重工业,信息产业是芬兰科技实力的体现,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大家必须时刻牢记创新。这正如芬兰经济学家朱斯·马思托恩所说:“我们没有石油,也没有别的矿藏,我们有的只是知识。”[1]

芬兰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以数字的形式让芬兰是小国的意识深入到小学生的内心。在计算题中,芬兰小学《数学》列出世界各大洲的最高峰让学生进行比较,如亚洲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欧洲最高峰勃朗峰、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北美洲最高峰麦金利峰、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大洋洲最高峰科修斯科峰。在学习计算面积的单元里,芬兰小学《数学》给出各大洲的沙漠的长宽,如亚洲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欧洲的安达鲁西亚沙漠、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北美洲的索诺兰沙漠、南美洲的阿塔卡玛沙漠、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沙漠等。学习近似数时,芬兰小学《数学》给出芬兰电视塔、日本东京电视塔、中国上海东方明珠塔、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德国柏林电视塔、新西兰奥克兰天空塔等世界名塔的具体高度,让小学生进行四舍五入的练习。此外,德国人卡尔·奔驰制造世界第一部汽油引擎汽车、美国人亨利·福特以流水线的形式批量生产汽车、德国欧宝汽车时速首创70公里、法国侯爵达兰德斯发明热气球、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美国人林白驾机横渡大西洋等知识也出现在不同数学章节中。[2]在练习题中,芬兰小学《数学》也把小国教育巧妙地融合进去。在选择题中,芬兰小学《数学》会让学生选择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例如1895年德国人威廉·伦琴发现X光、1902年美国人开利博士发明空调、1918年美国人科伯兰特发明家用电冰箱、1929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电视、1945年美国人珀西·斯宾塞发明微波炉、1946年美国人约翰·冯·诺依曼发明电子计算机、1948年日本人安滕百福发明方便面、1951年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第一次使用红绿灯、1957年德国人发明电磁炉、1969年美国人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1973年美国人马丁·库帕发明手机等。以上所列举的内容在芬兰小学《数学》的不同部分会多次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这样就加深了芬兰小学生的印象。芬兰小学《数学》用具体的数字向学生表明:世界上很多东西都不是芬兰所拥有的,与芬兰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发明也不是出自芬兰。这样一方面充分证明芬兰是个小国,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告诉芬兰小学生要关注芬兰以外的世界。

芬兰小学《历史》教材图文并茂,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芬兰的过去和现在。芬兰有可靠证据的人类活动历史开始于3500年前。芬兰早期分为三个部落:奥米、哈门和卡累亚拉,他们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经常攻伐。早期的芬兰信奉多神教,这与当时基督教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那时的芬兰被称为“牡蛎中的沙粒”。12世纪的瑞典很强大,它看到芬兰三足鼎立,陷入分裂状态,就以讨伐异教徒为借口,于1155年对芬兰发动十字军远征。最终,瑞典吞并芬兰,使其成为自己的一个省,芬兰人被迫改信基督教。瑞典统治前期,芬兰发生了反对瑞典的棒民暴动。但是从整体上看,此时的芬兰在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在良性的轨道上发展。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掀开了人类历史新的一页,世界各国意识到海洋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于是都极力争夺海洋霸权。瑞典与波罗的海沿岸的沙俄、丹麦、德意志、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为了控制波罗的海展开了长期的战争,从1554年到1809年,芬兰成为波罗的海争霸战的牺牲品,因为很多战争都在芬兰境内进行。长期的战争使得芬兰人口锐减,民生凋敝,到处都是凄惨的景象。瑞典最后败于沙俄之手,芬兰于1809年为沙俄所吞并。沙俄统治时期,芬兰结束了战祸连绵的局面,工业得到了发展,纺织、橡胶、水泥等新兴工业不断涌现。芬兰的交通和通讯也逐渐与世界同步,铁路开始建设,塞马运河通航,电报、电话、邮政步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沙皇尼古拉二世1899年颁布了《二月敕令》,在芬兰强制推行俄罗斯化,要求芬兰人改说俄语,取俄文名字,学校教学用俄语教材,地名改用俄文表示,禁止芬兰语的报纸出版,在生活习惯上也尽量向俄国靠拢。语言是一个民族的主要标志,语言的消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沙俄的俄罗斯化政策引起了芬兰人的激烈反抗。芬兰人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各种谋求独立的组织纷纷出现。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促成了芬兰的独立。芬兰颁布宪法,成立共和国。1932年芬兰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为了自身的利益,逼迫芬兰割让领土,芬兰不从,苏联遂单方面撕毁互不侵犯条约,于1939年11月30日发动冬季战争,全面入侵芬兰。弱小的芬兰根本不是苏联的对手,很快战败,被迫把大片领土割让给苏联。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为了夺回被占领的国土,芬兰宣布对苏作战,并和德国结盟。1944年芬兰战败,1947年与苏联签订正式和约。冷战时期,芬兰游走于苏联和美国两大强国之间,但是由于紧邻苏联,苏联一直在竭力控制芬兰的内政和外交。1991年苏联解体,芬兰得以自主发展。1995年芬兰加入欧盟。冷战结束后芬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改变了芬兰的国际形象。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芬兰小学《历史》教材告诉芬兰的小学生:芬兰在历史上长期受到瑞典和俄罗斯欺凌,即使在独立后,俄罗斯的压迫仍然如影随形。芬兰备受欺凌的原因就在于芬兰是小国。在苏联解体后,芬兰发愤图强,才有今天的美好生活。芬兰要想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时刻不忘自己的小国身份,惟其如此,芬兰才会从实际出发,找到自己的自强之路。

芬兰的小国教育使得芬兰人具有自知之明,他们从不夸夸其谈,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人谈话中,都会理直气壮地说自己国家是小国。因为知道芬兰是小国,芬兰人觉得自己只有比大国做得更好,才能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故此,芬兰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做法不但非常符合芬兰的实际情况,而且还与世界接轨。可以说,芬兰小学的小国教育让芬兰人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深广的国际视野。这就是芬兰成功的秘密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Robert Barrow.Educational Problems in Finland [J].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9(2):17.

[2] http://news.163.com/08/0223/09/45CKAGGJ000120GU.html.

篇5:从小学习播音主持有哪些好处

☆ 纠正不良发音。

☆ 改善孩子胆小,腼腆,不自信,不敢说话。

☆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使孩子能够大胆表达。

☆ 让孩子表情丰富的朗诵和表演。

☆ 让有语言天赋的孩子能得到提高。

除了以上的好处,孩子还可以:

●更加自信:从胆怯害怕到充满信心大胆展示。

●展示自我:从不会表现自己到乐于表现自己的特长。

●懂得礼仪:从不知如何接待客人到会运用礼貌用语,接人待物有礼有节。

●应变能力:从处事无措到遇到问题可积极地应变及处理。

●语言组织:从语无伦次到说话语句完整、逻辑清晰。

●培养气质:从没有独特的气质到拥有优雅大方、自然洒脱的气质。

篇6:从小学美术教育的好处

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整改方案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成立于民国时期的老学校,地处偏僻,规模较小,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校舍面积1000多平方米。现有教学班6个,6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学生总人数231人,教师11人,小学高级或中教一级教师8人,初级职称教师2人,代课教师1人。教师年龄普遍偏大,45岁以上的教师占了8人。

二、存在的问题:1、2、3、教师普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学校图书、仪器、体育器材缺少。学校绿化面积不多。

三、整改措施:

针对我校所存在的问题,可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和我校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1、学校教师年龄普遍偏大,乡中心学校每年对每个学校进行教师调动时要注意整体布局,合理安排,注意新老搭配。年轻的教师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但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年老的教师经验丰富,但缺少激情和活力。所以新老教师的合理搭配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发扬他们的优点,弥补他们的不足,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2、针对我校图书、仪器和体育器材缺少的问题,上级主管部门和

我校要共同谋划,积极宣传,鼓励教师、社会团体和有爱心的人士积极捐款、捐物,争取在近两三年内把我校由于缺少图书、仪器、和体育器材的局面扭转过来。

3、针对我校绿化面积少的问题,和以上两点一样,上级主管部门和我校要共同努力,可动员教师和学生想办法,教师每人每年植树2棵以上,学生每到植树节前后可从家里或野外挖一些花草树木来绿化学校。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校园建设得更加美丽。

四、组织机构:

为加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建设领导,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王射红

副组长:马顺年、马方旭、王红银

成员:王智艳、黄生江、肖祥南、王旭、郭兰花、夏校楚、夏鲜菊

龙从小学

篇7:从小学数学国培所得的收获

房县土城镇龙坪小学

雷风南

我有幸参加了2016-2017房县小学数学国培,经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现就将本次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端正了职业观念

教师职业在社会上没有尊严地位,加上历年来的负面新闻,可通过这次培训,听了专家们的观点,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憾,灵魂得到了净化,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爱”是教育的支点,我们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自己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加强学习,促进专业化成长

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但要想学生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尽,教师就得时时给予补足,罗先德罗主任的话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用渊博的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我们阐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面对着一群群渴求知识的学生,使我深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以及教师职业的神圣。让我对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和上课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教师们对教学中的困惑和争论,更让我体会到了进行终身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升,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胜任教师这一行业。

三、有效课堂的建构

通过认真地学习,使我对如何有效备课和上课有了全新的认识。面对着新课程、新理念,我们教师就得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采取新对策实施有效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有效课堂教师要坚持做到先学后导,把先学后导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并要以建构主义教学为基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间的切入点,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和冲突。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这需要教师创设真实的情景来互动。教师设问题,学生生成问题,教师引发讨论,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活力。

有效教学要把评价渗入课堂。教师要使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与学生共同建立起知识的桥梁,形成合作、探究解决,并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本,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或情境?指导学生的学习是要科学化,训练的问题是要目标化,内容的评价要全面真实化。一系列的问题教师都必须进行全面的思考与评价。

东城小学、实验小学的资深数学老师的优秀示范课,教研室石力刚主任的精妙剖析,实验小学的“三段五步”教学模式,大木小学的“316课堂教学模式”,都给人指出数学课堂的关键在于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课堂,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发掘知识的奥妙。

篇8:生涯教育须从小学抓起

案例1:朋友的孩子今年读六年级,成绩非常优秀。 一次我到他家做客,和他聊天时不经意地问他:“ 平时喜欢哪些科目,长大了想干什么? ”孩子的话让我很是吃惊:“ 谈不上什么喜欢不喜欢,只是对于不考试的课没那么讨厌。 对于长大以后的事,我觉得很遥远,还没有想过。 ”经过进一步的谈话才发现,他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只是为了得高分让家人开心,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读书做题。 我不禁感叹:自己也当了十几年的老师, 却很少去聆听孩子内心真挚的话语;考试的压力已成为许多孩子学习的最大动力,他们每天只是机械地忙着读读背背、抄抄写写,丧失了读书的兴趣,职业意识更是缺乏,甚或一片空白。 长此以往,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

案例2: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职业观,笔者围绕 “ 长大后 ,你想从事什么职业 ”这一主题 ,在某小学一至六年级做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想当 “ 教师”的占27.7%,想当“ 警察”的占22.6%,想当“ 医生” 的占16.3%,想当“ 科学家”的占14.5%,想当“ 生意人”的占7.8%,“ 其他”打算的占6.9%,“ 没想好”的占4.2%。 简单分析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的概念并不清楚,只是了解一些常见的职业类别;所设想的职业选择大多受父母所从事职业的影响; 更有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未来的职业, 还没有确立今后的奋斗目标。

案例3:笔者所在县有2所县直小学、17所农村中心学校,经调查了解,目前已接触并开展生涯教育的学校仅为5所,占学校总数的29.4%。 这5所学校也只是将生涯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 对班主任提出了一些要求, 如每学期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尚未作为课程进行系统的开设,欠缺行之有效的推行措施与评价机制。 生涯教育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状态,扮演着“ 陌生人”的角色。

教育的要义是唤起生命成长的觉醒。 生涯教育的缺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时代要求相距甚远,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纠正。

一、 催生关注,达成生涯教育理念共识

生涯教育进入我国已十多年, 但在小学的开展实施仍停留于初始阶段,关注率不高是不争的事实。 学校要从培养有用人才的角度出发, 真正认识到生涯教育对提升学生人格品质的重要性, 积极大胆地进行有益的尝试。

首先,定位生涯教育目的。 小学阶段开展生涯教育,旨在推动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兴趣、规划人生,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其次,营造生涯教育氛围。 通过悬挂宣传标语、 开辟宣传专栏、设计发放宣传手册、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宣传生涯教育相关知识,让师生、家长、社会了解其内涵,获得他们的理解与最大程度的支持。

再次,推动师生内在觉醒。 将生涯教育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开设,每周安排1~2课时,培养一批专门教师担任教学工作,使生涯教育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唤醒师生的认同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做好生涯准备。

二、 推进阅读,深化生涯教育发展内涵

“ 一个人的 精神发育 史实质上 就是他的 阅读史。 ”阅读是学生自我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良师,也是促其丰富人生经历、 思考未来规划和确立生涯目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爱读书、多读书,拓展学生健康成长的生命课程资源。

一是激发阅读热情。 学校要积极创造阅读条件, 有意识地开展“ 图书漂流”、“ 阅读擂台”、“ 美文朗诵会”、“ 读书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唤起他们的阅读期待,在阅读中品尝到无限的乐趣。 尤其要发挥语文教学主阵地的作用,鼓励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

二是做好读书指导。 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为避免阅读的盲目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推荐一些合适的生涯教育书目, 如低年级侧重于选择图文并茂的读物, 中高年级侧重于选择各种伟人传记、名家名篇名著,指导阅读方法, 要求学生 在认真研 读的基础 上思考体 悟 ,写出读后 感。

三是开展读书交流。 定期召开读书会,互相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在交流研讨中知荣辱、明是非,生成道德感、 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成长的力量,促进其人生观、 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四是建立监控机制。 读书贵在坚持,要适当利用促进阅读的评价方式和激励措施, 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全程跟踪。 如采用阅读记录袋、读书记录卡等形式,记录学生一个时期内阅读的足迹,以此评价学生的阅读进程与内在成长状况, 从而促进生涯教育的开展。

三、 开展活动,丰富生涯教育实践体验

生涯教育要寓教育于活动。 在设计活动时,主题针对性要强,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不拘泥于简单的职业信息,要扩展到问题解决和社会适应的层面。 活动形式力求多样,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情境游戏、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以低年级学生为例, 他们兴趣还不够稳定,缺乏耐心和毅力,可以开展如下三个层面的活动。

自我认识:我的成长梦———明确“ 我想干什么”

成长后的职业选择往往源于儿时的梦想。 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了解需求, 确立正确的梦想,挖掘兴趣爱好,主动培养自己的特长。 活动中,可让学生以口语形式畅谈自己的梦想, 以作文形式叙述人生的规划, 以绘画形式描绘未来的自己。

职业体验:我的生活观———思考“ 我能干什么”

生活体验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 不妨开展诸如买菜、购物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拓展生存技能。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近距离感受与自己梦想相关的职业, 走访从事这些工作的人, 深入了解该职业的工作环境、知识储备及技能所需等,并通过讨论说出对不同职业的认识,从中思考自己的认同度及向往度。

能力导航:我的才艺秀———知晓“ 我会干什么”

开展才艺展示活动,目的是培养兴趣特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健康活泼的精神风貌,促进个性的发展。 可以是动听的歌声,也可以是优美的舞蹈;可以是精彩的乐器演奏,也可以是绘声绘色的故事表演……其实, 是什么才艺不重要,关键是学生大胆、自信地秀出自我,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生涯认知探索能力也会向更高的层次攀升。

四、 整合资源,构建生涯教育网络体系

生涯教育理应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需要家长、社会的全程参与,从此学校不再是教育的“ 孤岛 ”。

首先,要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俗话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孩子今后的职业观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影响,学校要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 引导家长摒弃学习是孩子唯一要务的思想, 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爱心、责任、挫折等方面的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主动参与到孩子的人生规划中,鼓励孩子发展多种兴趣爱好,使自己的 期望与孩 子的愿望 达成共识 ,并为之共 同努力。

其次,社会教育资源也是不可忽视的。 要让孩子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深化认知体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可以走进商场,向售货员学习服务;走上马路,向交通警察学习交通法规;参观消防队,向消防队员学习防火 及逃生知 识 ; 走进工厂 , 感受工人 师傅的辛 劳 ……

篇9:说理教育从小学开始

逻辑和说理是一项基本的公民能力,说理的民主秩序与理性公民的高素质是相辅相成的。

我一位朋友的孩子在上高中,准备到美国上大学,向我询问如何准备sAT(学术水平测验考试)写作考试。谈到说理文时,我特别提醒她,一定要顾及不同的观点,写作时要分析对方观点背后的理由,逻辑、说理应一一应对这些理由,方能证明自己观点合理。不顾及不同观点的说理文,得分都在5分制的3分以下。

对于美国高中生来说,这样的说理要求是他们从初中时就一直强调的。说理是双方对话,不是自说白话,必须以逻辑、说理为交流基础。美国学生一般11岁进初中一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小学六年级),初中3年的英文课本中都有公共说理的部分。说理的内容反复出现,因为逻辑和说理是一项基本的公民能力。

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中,公共说理教育的准备其实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12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对小学五个年级的“说理”有具体的要求。小学一年级:重述简单说理和叙述段落中的主要观点;二年级:重述文本中的事实和细节,说清和组织要说的意见;三年级:在说理文中区别主要观点和支持这些观点的细节;四年级:区别说理文本中的“原因”与“结果”“事实”和“看法”的区别;五年级:分辨文本中的“事实”“得到证明的推论”和“看法”(尚有待证明的观点)。这是首次提出“说理评估”的要求,初、高中阶段一直继续延用。

六年级的公共说理的重点在于区分“事实”和“想法”。“事实”是公认的知识,而“想法”只是个人的看法。任何“想法”都不具有自动的正确性,必须经过证明。证明也就是说服别人,清楚地告诉别人,为什么你的想法是正确的,理由是什么。“客观事实”与“个人看法”之间有两种辨认方式。第一,“事实”的陈述是可以确认的,如“林肯是美国总统”。而“看法”的陈述则必须通过说理、讨论才能确认,如“林肯是一位伟大的总统”。第二,事实陈述使用那些具有可共同确认词义的字词,如“圆形”“欧洲”“木头”“有毒物质”等等。而“看法”使用的字词是个人理解的,如“美好”“丑陋”“棒”“爽”“折腾”“胡闹”。

七年级对学生“说理评估”能力的要求是:评估作者在支持结论和立场时所用的论据是否适当、确切、相关,并注意有偏见和成见的例子。其中注意“偏见”和“成见”是新要求,也是从形式逻辑向社会公正内容过渡。八年级要求的重点在“评估文本的统一性、连贯性、逻辑以及内部的一致性和结构”。

例如,八年级课本中收有美国作家爱伦·坡的一篇作品,同时附一篇含有说理谬误的评论,评论写道:爱伦-坡的小说、诗歌写的全是心智不宁,甚至疯狂的人物。教师会告诉学生:这里犯了“普遍泛论”的谬误,常见的泛论表述法包括“每个…一”“所有的…一”“大家都……”“总是……”这一类用词。评论还写道:自己精神没有问题的作家是写不出这种故事的,不然爱伦·坡又如何能体会什么是疯狂。这里犯的是“虚假对立”的逻辑谬误(要么“疯”,要么“不疯”)。其实,作家写疯子可以运用想象,不一定自己非要是疯子不可。评论再写道:我们知道,作家都有些怪,特别是那些写恐怖故事的作家。“我们知道”类似“毋庸置疑”“众所周知……”,犯的是“本来就有问题”的逻辑谬误,因为“所知道”的恰恰是有待证明的。

高中对学生的“说理评估”能力要求比初中有所提高。高中分两个阶段。第—个阶段:九到十年级,“说理评估”要求是在说理中必须有对方意识。说理文写作除了形式逻辑,还要讲究结构逻辑(如文章不同部分的顺序、逻辑过渡),能够预先估计和避免读者可能会有的误解。此外,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对方的话,不望文生义,不曲解,不断章取义。

高中第二阶段是十一到十二年级。这个阶段的“说理评估”对象是“公共文件”(puMicdocuments),如政府的文告、政策说明、政党文宣,公共服务部门的宗旨、规章、条例、商贸和招聘信息等等。一切发表了的东西,只要议及公共话题,都是公共文本,也都必须接受公众的“说理评估”。

上一篇:小学学校安全承诺书下一篇:五年级语文上册 九寨沟 1教案 长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