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本)》试题及答案

2024-06-13

《地域文化(本)》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

篇1:《地域文化(本)》试题及答案

1.越王勾践在吴国受辱后返国,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后消灭了吴国,称霸中原。(√)

2.位于金华浦江的上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稻米遗存,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稻作遗存。(√)

3.距今9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4.良渚文化是史前著名的青铜器文化的代表。(×)

5.早在良渚文化的钱山漾遗址中考古学者就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已经用上了丝织品。(√)

6.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的独木舟有8000多年的历史,有“中华第一舟”的称号。(√)

7.青田石,地质学称“叶蜡石”,是一种不耐高温的矿物。(×)

8.浙东史学派的开山鼻祖当首推清初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

9.小说《春蚕》的作者茅盾先生是浙江富阳人。(×)

10.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

1.因擅长经商而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指的是(B)。A.宁波人B.温州人C.湖州人D.嘉兴人

2.“双鸟朝阳”图腾表明了双鸟育阳创世、百年和合昌盛的主题,刻有这幅图画的艺术品出土于(A)。

A.河姆渡文化遗址B.跨湖桥文化遗址C.良渚文化遗址D.上山文化遗址

3.古人喜欢用来作画的“宓家绢”产于(B)。

A.杭州B.嘉兴C.绍兴D.湖州

4.胎质细腻、釉色光亮、纹饰简朴的越窑瓷器制作业主要分布于(C)一带。

A.宁波、宁海、台州B.温州、永嘉、苍南C.上虞、余姚、绍兴D.嘉兴、湖州、杭州

5.浙江现存最早的两部文言长篇历史小说是(C)。

A.《越绝书》和《世说新语》B.《搜神记》和《吴越春秋》

C.《越绝书》和《吴越春秋》D.《齐谐记》和《续齐谐记》

6.代表元代山水画最高水平的画家是(B)。

A.赵孟頫B.黄公望C.沈周D.王蒙

7.杭州人沈括在(A)里记载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梦溪笔谈》B.《笔溪梦谈》C.《西京杂记》D.《金匮药方》

8.被梁启超誉为“中国的卢梭”的杭州人是(D)。

A.章学诚B.章太炎C.王国维D.龚自珍

9.“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这一出剧指的是(C)。

A.越剧《红楼梦》B.京剧《定军山》C.昆剧《十五贯》D.婺剧《西施泪》

10.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是(D)。

A.花朝节B.端午节C.重阳节D.七夕节

篇2:《地域文化(本)》试题及答案

A.大陆人民和南洋地区的大陆移民(主要是福建的移民)B.大陆人民

C.台澎地区的大陆移民(主要是福建的移民)D.大陆人民和台澎地区的大陆移民(主要是福建的移民)【参考答案】D 第2题(已答).2007年,闽北籍台资投资兴办了(),该校被福建省教育厅确定为闽北唯一的一所承接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学校,同时也被福建省台联选定为全省首家台胞培训基地。

A.武夷学院

C.龙岩学院【参考答案】A

B.华侨大学 D.厦门大学

第3题(已答).至(),福建居民对台湾居民的民风习俗、生产技术和规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经济交往也进一步密切。此时台湾已成为中央王朝的羁属,但是中央王朝对台湾的管辖还是松散而不得力的。

A.秦代【参考答案】B B.唐代

C.明代

D.清代

第4题(已答).清末及民国时期,不属于福建与台湾的海上交通主要线路的是()

A.福州与台湾航线

B.厦门与台湾航线

C.泉州与台湾航线

D.除汽船定期航班外,福建的帆船穿越台湾海峡,从事航运贸易,获利颇丰

【参考答案】C 第5题(已答).历经10多年倾力打造,()的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简称“海博会”)与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简称“鞋博会”)两大展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参展、参观的境外企业和客商比例逐年递增。

A.福州 B.厦门

C.泉州

D.莆田

【参考答案】C 第6题(已答).龙岩市利用台资的企业以()企业为多。

A.资源型【参考答案】A B.技术型

C.资金型

D.互补型

第7题(已答).()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人民祖籍地有许多源于此地,两地人民情同手足。

A.福州【参考答案】B B.厦门

C.泉州

D.漳州

第8题(已答).古代,闽南和台湾都出现了经营海峡两岸贸易的商业组织是()

A.榷货务【参考答案】B B.郊行

C.巡检司

D.市舶司

第9题(已答).()对台小额贸易量一直稳居大陆县级第一,年贸易额约占福建的三分之一,为福建最大的对台贸易港之一。

A.霞浦【参考答案】D B.杏林

C.福清

D.东山

第10题(已答).()成立“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台商投资区等,通过举办两岸林博会、海峡两岸乡镇对口交流会、两岸特色乡镇交流会等,加强两地的经贸关系。

A.福州【参考答案】C B.南平

C.三明

D.龙岩

二、多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5分)

第11题(已答).以下关于明代闽台经济关系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有()

A.明朝中央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完全阻止了福建沿海人民继续迁居澎湖的趋势 B.颜思齐、郑芝龙集团,他们在那里辟垦土地,建立部落,大大推动了台湾本岛的开发,从而也促进了闽台之间的经济交流

C.明朝中、后期,由于倭寇横行、海盗窜扰、殖民者侵入,对大陆、福建与台湾的经济往来、政治领属构成重大威胁

D.王审知在位期间,实行保境安民政策,为福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号称“明王” 【参考答案】BC 【答案解析】1 第12题(已答).从贸易总额上看,日据后数十年来,台湾对闽贸易之趋势,有以下这些特点()。

A.第一期呈现出绝对之萎缩 C.第三期复返初期状态【参考答案】ABCD

B.第二期稍有增加

D.总体趋势则呈萎缩状态

第13题(已答).莆田市具备加快发展对台经济关系的诸多优势有,包括()

A.区位优势 C.亲缘优势【参考答案】ABCD

B.港口优势和产业平台优势 D.妈祖文化优势

第14题(已答).由于郑清对峙,清政府对郑氏政权以台湾、澎湖、闽浙粤沿海作为反清复明根据地的态势采取()的对策。

A.海禁【参考答案】ABD B.坚辟清野

C.开海

D.迁界

第15题(已答).台湾建省时,闽台两省沿海几乎所有的进出口大宗贸易都为外国资本主义所垄断。但是除了官办的招商局轮船往来于台湾基隆、淡水到厦门运送米、盐、茶、煤等货物外,民船贸易仍十分活跃。这有以下几个原因()A.民船机动灵活 D.台湾设常关

【参考答案】ABC

B.木船开销小.运费低

C.民船有到大陆航程短的优势

第16题(已答).以下哪些属于漳州对台交流的成果()

A.截止2010年底,台资企业已达2500多家,涉及农业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力等行业。

B.台塑集团在此建立了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火力发电厂华阳电厂。C.灿坤工业园成为亚洲最大的小家电生产基地。

D.天福集团为大陆台资农业企业规模第一、世界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并创建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天福茶学院。【参考答案】ABCD 第17题(已答).闽北开发建设对台农业合作功能区有以下类型()

A.特色农业合作区

B.现代农业合作区

D.创意农业合作区 C.农业机械生产合作区【参考答案】ABCD 第18题(已答).台湾建省时,闽台两省沿海几乎所有的进出口大宗贸易都为外国资本主义所垄断。但是除了官办的招商局轮船往来于台湾基隆、淡水到厦门运送米、盐、茶、煤等货物外,民船贸易仍十分活跃。这有以下几个原因()A.民船机动灵活

B.木船开销小、运费低

D.台湾设常关 C.民船有到大陆航程短的优势【参考答案】ABC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3分)

第19题(已答).商周时代,闽台原始住民已经生息繁衍出一支大的族群(即闽族或“七闽”)。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0题(已答).台湾在地理上与福建最为接近,人文上则绝大多数台湾人均为福建之移民,所以自有历史以来,其与福建的关系就极为密切,两地之间很早就开始贸易往来。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1题(已答).海沧台商投资区是位于厦门。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2题(已答).三明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自古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多山,森林、矿产等资源丰富,享有福建省“绿色宝库”和矿产聚宝盆之美誉。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3题(已答).曹操远征夷州之举在对台关系上打破了海峡两岸隔离的铁壁,揭开了大陆政权以政治、军事力量统治台湾的序幕。“夷州数千人”到大陆定居,这是闽台之间人口交流的第一次。

【参考答案】错 错

第24题(已答).福建本身也是一个产糖的省份,大量糖输往台湾,号称“亚洲糖库”。

对 错

【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台湾号称亚洲糖库

第25题(已答).漳州港是国家首批对台定点直航试点港口之一,是福建省最大的粮食、木材进口港和第四个千万吨级港口。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6题(已答).日本占据台湾以前,台湾对外贸易的最主要对象是福建,剩余物资常就近运送福建,使台湾有“福建谷仓”之称。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7题(已答).2001年1月订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两岸合作协议《两马协议》,率先形成了“两马先行”的格局,这里的“两马”指的是马尾与马祖。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8题(已答).元政府为经营台湾,于“大德元年(1297年),立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图琉球也”。这里的琉球就是指今天的台湾。

【参考答案】对 错

地域文化任务2

客观题 共28题(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

第1题(已答).闽台民众的饮食习俗与其他地方相比,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即()

A.务求新鲜【参考答案】C

B.汤料足味

C.讲究食补

D.调味奇特

第2题(已答).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显著特征是()

A.间接贸易迅速发展

B.台商大规模投资福建

D.经济互补性 C.单向性、间接性与不平衡性【参考答案】D 第3题(已答).2009年,成立全国首个海峡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的是在()

A.福州【参考答案】C B.漳州

C.厦门

D.泉州

第4题(已答).农业利用台资位于我省第一,在全国位居前列的是()。

A.福州【参考答案】D B.厦门

C.泉州

D.漳州

第5题(已答).天主教传入台湾应为()。

A.元代【参考答案】B B.明代

C.唐代

D.清代

第6题(已答).以下反映福建佛教和台湾佛教密切关系的提法错误有()

A.台湾庙的创建.与福建人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B.台湾佛教的派系仅有部分与福建佛教有密切的关系.C.闽台两地在修建佛寺时经济上相互支持.【参考答案】B

D.闽地僧人入台定居弘法.第7题(已答).闽南、台湾有些节庆习俗是其他地方罕见的,饶有情趣。台湾有俗话说:偷得一根葱,嫁个好老公;偷得一根菜,选个好女婿。菜园主人成人之美,往往主动放开菜园,任人去偷。这反映的是()节庆活动的习俗。

A.元宵节【参考答案】A B.春节

C.端午节

D.清明节

第8题(已答).台湾人民的过节习俗与()一带颇为相近。

A.闽东【参考答案】C B.闽西

C.闽南

D.闽北

第9题(已答).()现已成为台湾南部佛教中心,为台湾最大的佛寺。

A.大仙寺【参考答案】A B.开元寺

C.竹溪寺

D.法华寺

第10题(已答).关于闽台岁时佳节的意义描述正确的有()

A.些岁时佳节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农业生产相关,其节庆活动表现了闽台人民勤劳勇敢、奋发进取的精神及渴望征服自然、期盼丰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B.节庆祭祀活动,虽各有侧重,但都不外乎求钱财的主题,表现了闽台人民不甘屈服,敢于斗争;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

C.祭祖和会飨、放烟火是所有传统节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表现了闽台人民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崇德报功,尊老爱幼;亲近邻里,团结族人;乐善好施,扶危救困等种种美德。

D.所有节庆活动都是个人娱乐活动,具有劳逸结合,苦中作乐;促进团结,加深友谊;惩戒邪恶,鼓励向善;传播知识,展示文化等多种功能。【参考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5分)

第11题(已答).闽台宗教关系包括()

D、A.闽台佛教关系教关系

B.闽台天主教关系

C.闽台妈祖关系

D.闽台道

【参考答案】ABD 第12题(已答).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特征表现为()

A.间接贸易迅速发展是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B.单向性、间接性与不平衡性是闽台经贸合作的一个重要特征。C.经济互补性是闽台经贸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

D.台商大规模投资福建是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ABCD 第13题(已答).ECFA的协商签署为两岸经济合作方式的调整与变化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以下描述正确的有()

A.早期收获清单推动闽台两岸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B.后ECFA时代两岸将加强新兴产业合作.C.后ECFA时代闽台两岸将加强现代服务业合作.D.后ECFA时代闽台两岸将加强农业合作和金融合作.【参考答案】ABCD 第14题(已答).以下反映福建佛教和台湾佛教的密切关系的有()

A.台湾庙的创建,与福建人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B.台湾佛教的派系也大都与福建佛教有密切的关系。C.闽台两地在修建佛寺时经济上相互支持。【参考答案】ABCD

D.闽地僧人入台定居弘法。

第15题(已答).以下关于闽台民众的饮食习俗描述正确的有()

A.闽台饮茶风气之盛.堪称全国之最 B.闽台民众的副食以闽菜为代表.讲究食补

C.台湾菜受闽菜影响很大.在烹调上更为讲究.品种也更为繁多.所以总的特点与闽菜相去甚远 D.闽台还有很多体现出浓郁乡土特色的风味小吃

【参考答案】ABD 第16题(已答).祭灶,即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祭祀灶神,其习俗主要是()。

A.拂尘【参考答案】AB B.送灶

C.普渡

D.食补

第17题(已答).()是所有闽台传统节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表现了闽台人民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崇德报功,尊老爱幼;亲近邻里,团结族人;乐善好施,扶危救困等种种美德。

A.祭祖【参考答案】AD B.舞龙

C.赏灯

D.会飨

第18题(已答).福建道教对台湾道教的影响,表现在()

A.闽台两地道教交往频繁,大大促进了两地弘法活动。B.闽地道士入台定居弘法。

C.两地道士法师的道场科仪基本一样。

D.台湾区域性的道教神仙信仰,大多由大陆(特别福建)传去。

【参考答案】ABCD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3分)

第19题(已答).在近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吸引台资投资农业及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已成为一个新的亮点。两岸气候相似,农作制度相通,作物品种相近。同时,闽台两岸的农业又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表现在资源互补、产业互补、市场互补。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0题(已答).两岸发展经贸交流合作,给台湾带来了巨额顺差,同时对两岸都有利。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1题(已答).佛教是传入台湾最早的宗教。

【参考答案】错 错

第22题(已答).明清以后,福建婚嫁风俗有所变化,改变了原来的六礼习俗。

【参考答案】错 错

第23题(已答).2001年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的经贸关系开始进入新的跨越阶段,称之为ECFA时代。

【参考答案】错 错

第24题(已答).ECFA的签署对两岸经济合作存在着多方面的影响,机遇和挑战并存。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5题(已答).台湾佛教与福建佛教关系极为密切。台湾几乎所有著名的寺庙都与福建人有关。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6题(已答).春节的一个重要活动是拜年,一般由初一延续到初五, 这一习俗现今仍然十分盛行。

【参考答案】错 错

第27题(已答).ECFA普惠性覆盖了整个中国大陆,福建的区位优势有弱化的可能,对福建而言,应是巨大的挑战。

【参考答案】对 错

第28题(已答).福建的工业化尚未实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刚刚起步。

【参考答案】对 错

地域文化3 客观题 共17题(满分72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6题,每题4分)

第1题(已答).闽台植物崇拜突出地表现在()崇拜上。

A.树木【参考答案】A B.花草

C.灌木

D.森林

第2题(已答).()是众多木构寺庙建筑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其特点是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大胆突破创新,将雕饰艺术与构造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

A.泉州开元寺【参考答案】A

B.泉州孔子庙

C.台北保安宫

D.台北龙山寺

第3题(已答).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关系密切。

A.福建文化【参考答案】A

B.广东文化

C.浙江文化

D.东南亚文化

第4题(已答).一般认为,台湾的传统民间音乐分为以下几种体系,不包括的是()

A.原住民音乐体系

B.汉族民间音乐体系

D.畲族音乐体系 C.同乡会式汉族音乐体系【参考答案】D 第5题(已答).以下关于台湾戏曲表述不正确的有()

A.台湾戏曲可分为大戏、小戏、偶戏三种,但是这三种戏曲都与福建有着密切的关系。B.大戏的主要演员只有一到三个,情节简单,内容大都有调笑逗乐的意味。C.台湾布袋戏由泉州传入,泉州是布袋戏发源地。布袋戏传入台湾后,经过台湾艺人的创造,特别是经当代著名艺师的努力,已名闻遐迩,成为台湾广大人民喜爱的艺术。

D.偶戏,也称偶人戏,是由艺人操弄的各种类型傀儡式影偶戏。偶戏包括傀儡戏、皮影戏与布袋戏。

【参考答案】B 第6题(已答).关于闽台民间神祗描述正确的有()

A.所谓民间神祗,是指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所信奉的诸神之外,民众所信奉的神灵。

B.是指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所信奉的诸神。C.闽台民间供奉的神祗主要有观音、保生大帝、上帝、清水祖师等。D.闽台民间供奉的神祗主要有妈祖、关公、真主、开漳圣王等。

【参考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共4题,每题5分)

第7题(已答).妈祖信仰是民间信仰,但又兼具()的特点和色彩。

A.佛教【参考答案】AC B.伊斯兰教

C.道教

D.天主教

第8题(已答).关于诗钟正确的描述有()

A.诗钟的创作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

B.早在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闽藉爱国英雄林则徐就写有折枝诗句。到了道光年间(1821-1850年),福州人已在当地和北京等地组织诗社,开始定期有组织地进行折枝吟活动。总之,据目前所知,折枝始于清嘉庆年间,道光以降乃盛行。福州为诗钟发源地,被称为“诗钟国”。

C.闽派诗钟在唐景崧入台前就传入台湾,唐景崧是位诗钟迷,赴台前在北京就曾与许多闽人诗酒酬酢,而诗钟之聚尤繁。到台就任后,其组织的诗钟活动规模更大,盛极一时。D.闽台诗钟活动大都采取组织诗社、定期集会吟咏的形式。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已答).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包括()。

A.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的保留.B.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把诗钟带到台湾.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C.日据时期.闽台诗人组织诗社.开展诗钟活动.以抒发亡国之恨.D.诗钟在台湾本土创作并获得巨大发展.【参考答案】ABC 第10题(已答).台湾民歌主要有()和()两种支脉,这两种支脉与福建关系最为密切。

A.粤剧民歌【参考答案】BD

B.客家系民歌

C.越剧民歌

D.福佬系民歌

三、判断题(共7题,每题4分)

第11题(已答).福建的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活动频繁。

【参考答案】对 错

第12题(已答).闽台一水之隔,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血缘相亲,且台胞百分之八十祖籍福建。种种民间文化艺术流传、盛行于闽台两地,备受两地民众共同喜爱,这为闽台文化交流奠定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答案】对 错

第13题(已答).偶戏是相对“大戏”而言,主要指演员只有一到三个,情节简单,内容大都有调笑逗乐的意味。

【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1 错

第14题(已答).闽台两地的寺庙在保留浓郁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韵味之外,还将雕饰艺术与构造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大多体现了共同的闽式建筑风格。

【参考答案】对 错

第15题(已答).早在明末清初,就有福建知名作家到达台湾。近现代以来,闽台作家来往更加密切。

【参考答案】对 错

第16题(已答).杂乐指兼具各音乐系统的乐种。其主要为歌仔调和潮调。其音乐来源多方,源自民歌、各种传统戏曲和歌舞等。

【参考答案】对 错

第17题(已答).近代台湾作家在台湾沦陷后,除了身体力行积极抗争外,也运用手中之笔鞭挞揭露帝国主义的野心和丑行,对当局的无能表示愤慨。如丘逢甲在《离台诗》中写道:“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诗歌痛斥李鸿章的卖国丑行,感叹抗战的失利,台湾的沦陷,民族的劫难,充满深沉的悲伤和无奈。

【参考答案】对 错

四、简答题(共1题,每题28分)

第18题(已答).请谈谈闽台文化交流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

【参考答案】闽台一水之隔,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血缘相亲,且台胞百分之八十祖籍福建。种种民间文化艺术流传、盛行于闽台两地,备受两地民众共同喜爱,这为闽台文化交流奠定了独特的优势。

一、历史上多次的闽台间人口的交流。特别是福建向台湾的移民,使得闽台两地血缘相亲,同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两岸人民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人是文化的载体,闽台两地同宗同源,天然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今天闽台人文的一致性。

二、地缘相近。两岸隔海相望,地缘的优势使文化交流更加便利。

三、闽台两地同文同语,有同样的文化起源。闽台人民自古以来密切往来,共同创造了一脉相承、渊源深厚的闽台文化,文化交流的隔阂小。海峡两岸使用的都是中文,这是两地人文一致性的又一表现,充分证明闽台两地人民都是龙的传人。两岸有相同的语言基础,而语言文字是一个族群的人彼此传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

四、闽台宗教、民间信仰、建筑、民间戏曲音乐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是两岸联系的有力纽带。

五、两岸骨肉相连,两岸人民强烈的愿望更加促进两岸交流。可从以下措施来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建设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合作中心,形成一批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基地,与台湾同胞共同打造两岸文化产业链。同时,吸引台湾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共同创建科技创新平台,探索建立两岸教育合作园区,开展两岸高校合作办学试点,积极推动闽台院校学生互招、学历学分互认、师资互聘。进一步推动闽台公共卫生、医学科研、医疗技术、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支持台商到福建投资建设医院和相关设施。推动两岸新闻媒体互设常驻机构,积极扩大出版物贸易

与版权贸易,深化闽台文学艺术、广播影视、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大涉台文物保护力度,积极推动妈祖文化、泉州南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闽台缘博物馆对台交流功能与作用,挖掘和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

什么是五缘六求?它对于闽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五缘六求目的:五缘而求融合,六求而图发展。五缘: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六求:作为发展闽台关系新思路,即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海西对于台湾来说,首先是文化上的优势,闽台之间具有同宗同根同源的历史渊源。其次是闽台产业的互补性。福建相对便宜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再加上台湾的资金和技术,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福建完全可以承接台湾传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特别是在农业方面。闽台两地地理、气候相似,在相关产业的对接和承接方面,福建具有其他省份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再次,金融危机下,需求市场开始转向以内需为主,而对于台商来说,福建市场是台湾厂商的最重要市场,台商应该以福建作为内需的主要市场,并由福建向内地市场辐射。因此海西建设,对于金融危机下,亟需寻求市场和发展的广大台商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第四则是与福建拥有对台先行先试优势的条件密切相关,即福建所拥有的良好投资环境。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力量的聚集,以形成强大的推进合力。闽台之间存在的五缘可以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推进海西建设的重要的文化力。闽台两地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两地民间信仰、风俗习惯、传统艺术、建筑风格以及方言等源于一体。海峡两岸通则和、通则兴、通则强,加强沟通交流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谈感情,福建人民与台湾同胞感情深厚;谈责任,福建应当担负起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前沿平台的责任。这些都彰显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把海峡西岸打造成对台工作的前沿平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具体实践。

对台优势是福建最大的优势。请联系书本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并进一步阐述福建应该如何发挥这一优势。

【参考答案】闽台一水之隔,地缘相近,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血缘相亲,且台胞百分之八十祖籍福建。历史上多次的闽台间人口的交流,决定了今天闽台人文的一致性。闽台宗教、民间信仰、建筑、艺术、文学等都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是闽台联系的有力纽带。所以,对台优势是福建最大的优势。福建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1)整合已有特殊政策,寻求国家更多政策支持。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区域分布,可以看出,外资会集中流向国家重点发展和给予较多优惠政策的地区。由于福建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在大陆对台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直以来,中央给予福建诸如创办经济特区、建立台商投资区等一系列特殊政策,对福建经济发展以及闽台经贸合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全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这些中央赋闽特殊政策也正在淡化消失,福建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更深入的特殊支持,比如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支持、加大力度支持台商在闽投资等,在适当的时机,还可以考虑签订类似港澳与大陆之间CEPA的贸易协定,使台商投资福建进一步便利化,为闽台经贸关系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2)完善本地区产业链配套建设。在引资过程中,福建应该把引进台资重点集中在那些

篇3:小议地域文化及画派

在古代世界,地域的因素、地理空间似乎是讨论所有问题的必要参照甚至前提,这样的例子实在很多。早期的如我国诗歌总集《诗经》分“风、雅、颂”,国风(风)便以地划分,包括了“二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等十五国风,包括了“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于冠英《诗经译注·前言》)“橘化为枳”是先秦时代关于地域差别的著名典故,分别见于《考工记》和《晏子春秋》。楚王为了羞辱齐使晏婴,故意在宴席间帮来一个号称齐国的小偷,晏婴说:“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反而取笑了楚王(《晏子春秋·杂说下》)《考工记·序》总结工艺制造的四大要素中“地气”和“材美”,便是地域因素直接与间接的体现:“橘逾淮而北为枳,鸲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还有“粤无鏄,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粤之无鏄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这是讲不同地方的工艺传统、制作特色的差异。早期造型艺术“地域性”论述较为少见———尤其对于绘画、书法和雕塑———所以显得《考工记》的珍贵,所以不惮繁琐一一抄录在此。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讨论经济的《史记·货殖列传》,也上承《尚书·禹贡》的传统,分地域列述山川地理、资源物产。其他如论风俗:“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班固《汉书·地理志》)论语言:“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化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等等。

在古代西方,从古希腊哲人们开始,气候、地理一直被认为是形成人的性格、气质、精神的主要因素。(阿尔弗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方法》)到了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那里形成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气候形成人的不同性格,进而形成了民主与专制的政治体制。(《论法的精神》)“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越多放诞纤丽之文”,中国绘画有“南北宗”,书法有帖学、碑学。宋代的韩若拙仔细的区分了四方的山水体貌、景物:“东山敦厚而广博,景质而水少;西山川峡而峭拔,高耸而险峻;南山低小而水多,江湖景秀而华盛;北山阔墁而多阜,林木气重而水窄。”(《山水纯全集》)

上述罗列举证,总结起来合理的解释似乎是,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交通运输、资讯交流还极大地受制于自然地理与气候等因素,所以“地域性”是一个无论中西的普遍存在,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吴冠中先生讲:“今天的地球很小,昨天的地球很大。当地球很大的时候,被海洋和山脉封闭的国度或地域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今天的中国人和今天的外国人有距离,但今天的中国人和古代的中国人距离更遥远。明天的中国人和明天的外国人更接近,而明天的中国人和古代的中国人则更更遥远。显然,空间的距离日益消失,而时间的距离则无可抗拒地日益拉远。”(《跨越两河流域》收入《吴带当风》)个人非常赞同这段话。客观地讲,地域性问题古大于今,科技发达的时代由于网络资讯的进步,我们试听万里;赖于交通的便捷,我们上天入地,环游世界。所以说古人讲地域南北是客观的必然和前提,今天呼吁地域和传统,是文化意义的保护与拯救。

科技的进步是人类历史的诸多“进步”中最能得到公认的。凭借自由贸易、市场经济,“全球化”无孔不入地全面推进,在“全球化”、“一体化”的世界浪潮中,地域文化、民族传统越来越在以经济为背景的强势话语之前受到威胁,尤其在今日的中国已然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例如在笔者工作的校园中,许多青年学生不认识繁体字,对于传统的节令、习俗十分陌生,能够背诵的古代诗词寥寥无几,不能够欣赏包括书法、水墨画、戏曲在内的中国古典艺术。工业化的负面是将生产、创作批量化、模块化、标准化,抹平了个性;市场的负面是将所有都视为商品,可以交换、可以产生利润,失掉了情感。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文化消费与精神生活的单一和贫乏与飞速增长的“GDP”恰成对照。多元、多异是文学艺术健康发展的必要格局和特征,任何非艺术的其他因素(经济的、政治的等)都无权强行整齐划一,在中西古今,都有历史的教训在。当然,现在许多美术史的研究关注于现实中艺术行为的受众、赞助人以及市场的影响,这些都是客观的历史也是现实的存在。但并不等同于我们要认同、听任这些并非艺术的因素的无理霸权,尤其在价值的层面,雅俗、是非不容混淆、模糊。相信真诚的艺术家没人愿意承认艺术是金钱和政治的俳优,伟大的艺术从来都是源于自由的个体心灵与诚实的情感。似乎可以说,对于地域性特征、文化差异性的关注和提倡正是基于上述的现实忧虑,是对隐含着强势话语的所谓文化“全球化”、“一体化”的纠偏。地域阻隔在古人那里至少是含有负面色彩的沟通障碍,在今天的中国,地域文化以及在其基础上的地域性画派的提倡与建设,则是完全正面的,是对于单一和贫乏的弥补,对于个性、特色的赞扬,对于阻碍艺术良性发展、过度干预种种的反拨。

这是意义的认识。那接下来便有与之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首先,目前各地方政府多有建设地域文化,“打造”地方画派的举动,对此,似不能一味质疑———有言论的风向,连同“打造”二字均备受非议,无奈在此笔者一时找不到比它在描述上更为准确,被认知度更高的词汇———有关行政部门如果真心关注地域文化建设,真是从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认识到地域性的重要,真诚并且有效地做些实事:建设美术、文化场馆、资助举办各类展览及学术研讨,以各种形式无偿地向公众普及美育知识……作为艺术家、理论家们不必自命清高,而应主动参与,尤其关于公众的文化普及,则是现代社会作为公共生活一分子应尽的责任。我们要反对、谴责的是那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市侩行为,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还是将艺术置于从属性地位,关心的是利益而非文化艺术的发展。“打造”的问题所在,是将艺术作为口实和招牌,过于功利化,模式推广追求短期成效,违背了文化艺术成长的空间性、时间性特征。其二是怎样体现、凸显“地域性”、“差异性”。强调地域,应该并不等同于地方保守与守旧不化。一味强调地域传统,不知古今变化,不晓时代潮流,不能将地域性的优秀因子创造性的转化、参与现代、现实生活,一样是在加速传统、地域性的消亡,不过是变换了形式。鲁迅先生早说过传统里面也有“小脚”和“辫子”,“地域”不是万灵的金字招牌,传统要受时代检验,“地域”要让“世界”来了解。不具备总括全局的目光,不熟悉现代生活及文化消费方式,地域性的文化样式只能作为古董陈列于博物馆,我们迫切要做的就是类似“化腐朽为神奇”,赋予古老生命以青春的文化工作。所以孟子最为赞扬孔子是“圣之时者也”,知大势,通权变(《孟子·万章下》)。建设“地域”、“传统”并非重建人类世界的“巴别之塔”,求同存异是态度,而对于生存、自由、幸福和美是共同的渴望和追求。基于最大限度上的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和伦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汇通与转化,令地域艺术变成一种世界的同时又是民族的精神产品才是最大难题。这也是时代给予今天艺术家们的课题了。

摘要:画派是基于地域因素而形成的客观性合理性.画派的形成与地域的因素、地理空间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气候、地理一直被认为是形成人的性格、气质、精神的主要因素。本文分析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通过古今中外的举例论证与时代、科技、地域变迁, 从而阐明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及画派的因素。

关键词:地域,文化,画派,全球化,传统

参考文献

[1]余辉.试论清初“龚派”的存在[J]新美术, 2002 (4) .

[2]于冠英.诗经译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3]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4]晏子春秋.二十二子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 1997.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97.

[7]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 (增补本) [M].北京:中华书局, 1993.

[8]韩若拙.山水纯全集, 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社, 2009.

[9]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10]吴冠中.吴带当风[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8.

[11]万俊人.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J].读书, 2000 (12) .

篇4:《地域文化(本)》试题及答案

儿童绘本发展的现状

在儿童的学龄前早期教育中,绘本凭借丰富的画面感、简洁的语言和良好的色彩,更直观地阐述故事内容、引导儿童产生良好的阅读兴趣,还能够通过视觉感官激发儿童的联想力和想象空间、促进儿童读者发散性思维和主动思考习惯的的形成,已经深受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欢迎。

目前国内绘本多数优秀作品都是引进国外的,本土的优秀绘本数量相对较少,而有中国传统特色、反映地域文化的儿童绘本更是缺乏。

地域文化传承与推广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地域性文化是伴随地区历史变革、民族传承、社会发展所衍生和流传下来的地缘文化,是一个地区审美心理的形象体现。我国各地区的地域文化是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资源,对它的使用、宣传/推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我国绘本的创作已发展到新时期,早已脱离了文字配插图的状态,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在关于儿童教育的各项研究都已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在儿童和家长对绘本内容和创作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发展具有地域文化和中国特色的儿童绘本,刻不容缓。

1.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是加深认识我们民族自身精神的重要途径。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和包容的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和互通的层次范围在不断丰富,。在如此的环境下,如何把握好将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参与更宽阔领域的合作与竞争,是每个文化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怎样透过并超越皮肤、头发、眼睛的颜色之类体质特征去把握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然而,放眼世界,无论其文化形态多纷繁绚丽,都有不能掩饰的民族文化主基调。唯其如此,才有英格兰的严肃谨慎,日耳曼的精准高效,法兰西的浪漫奔放,叙利亚的深沉厚重,日本人的擅采异邦等等。之所以能够从中辨识出各自的民族,究其根源是每个民族表现于习俗、信仰、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便是所谓民族精神。所以,学习、研究地域文化,并透过这些活动寻找和获得其本质,是我们认识民族自身精神的重要途径。

2.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有助于以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

中华民族的地域性文化,是基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的、持续流传的、产生影响的、广为传播的客观存在和主观认识,是一种传统和精神追求。借助于此,我们的历史才得以前进和继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物质遗产才得以实现和保存,这种遗产并非仅存在于博物馆的展品和图书馆的存本之中,它还持续影响和改变着今人和后人的实践,并在实践之中不断发展和调节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继承者,每一个有中国人,都应该努力了解地域文化、接受地域文化、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这正是让我们以务实精神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有效渠道。

3.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有助于引导低年龄读者更早的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能傲然站立于世界文化大潮中的基础和资本,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创新和改进方法,更好地加强对低年龄读者的地域文化宣传教育,令这些孩子们更早地接触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延续文化传承、维系民族精神,发展和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具有前瞻意义和积极作用。

通过绘本形式宣传地域文化的可行性

1.绘本作为面向儿童作为宣传媒介的优势

对于儿童受众来说,绘本拥有更直观具体的形象和丰富多彩的颜色,有更简单和有趣的语言和形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还经常会有家长的伴随,会带给孩子不同的阅读的感受。而且绘本阅读具有更高的自由性和便捷性,它不需要更大的空间、阅读时淡淡的书香、暖暖的光线、鲜活的形象、有趣的内容,会让孩子得到与看电视、玩玩具不同的体验。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绘本阅读是最适合让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媒介。

2.地域文化借助绘本宣传的可行性

绘本擅长以具体形象的方式表达内容,地域文化可以借用绘本这一优势开展启蒙教育,培养低龄读者热爱地域性文化的感情。接触传统礼仪,了解和熟悉基本礼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认识地域性符号,能够感受到图形图案的创作美;见闻传统的民间艺术,了解劳动人民勤劳的传统和丰富的想象力;诵读古朴的诗词,体味情怀,享受到传统文字的优美深邃;听闻口口相传的故事,参与传统节日,体会地方习俗,以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为荣。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道德习惯,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自律有唯、言行一致的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敬畏生命、亲近自然的人文情感。

可以说,通过对地域性文化的创新并将其融入到儿童绘本中,创作出有地域性特色的儿童绘本是有着很大的潜力可以发掘的。通过将地域性文化以绘本形式的展现,再现甚至重生这些文化遗产的艺术性和价值,并将其绘成一幅我们民族独有的具有中国气韵的水墨画卷,唤醒深植于家长和孩子内心的民族情结和传统情怀。最终期望能够在多文化的平台上,让反映地域性文化的绘本给予中国儿童一个亲近我们民族文化的新选择,同时也为世界打造出一个认识中国的新的美丽桥梁,从而为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培养出更宽阔的空间。

篇5:第七章地域文化题目及答案

1.()是青海文化的标志性文化。

A.河湟文化 B.环湖文化 C.柴达木文化 D.昆仑文化 答案:D 2.在昆仑神话中最有影响的是有关()的神话故事。

A.青海湖 B.黄帝和西王母 C.夸父 D.黄帝

答案: B 3.有关撒拉族族源传说的历史传说是()。

A.《古兰经》 B.《南京珠玑巷》 C.《牧鞭的来历》 D.《骆驼泉》 答案:D 4.《格萨尔》史诗是著名的()族英雄史诗。A.蒙古族 B.土族

C.藏族 D.撒拉族 答案:C 5.《拉仁布与吉门索》是()族著名的爱情叙事诗。

A.蒙古族 B.土族

C.藏族 D.撒拉族 答案: B

6.《马五哥与尕豆妹》是()民间叙事诗的代表作品。A.蒙古族 B.土族

C.回族 D.撒拉族 答案:C

7.《祁家延西》是土族人民著名的()。

A.历史传说 B.英雄叙事诗 C.英雄史诗 D.爱情叙事诗 答案: B 8.花儿是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各民族当中的一种()。A.故事 B.山歌 C.小说

D.传说 答案: B

9.玉尔是撒拉族传统()。A.故事 B.乐器 C.小说

D.情歌 答案:D

10.《巴西古溜溜》是一首古老的()情歌。

A.土族 B.撒拉族 C.藏族 D.回族 答案: B

11.《库咕笳》是流行于青海互助和青海民和()中的情歌。A.土族 B.撒拉族 C.藏族 D.回族 答案: A 12.“藏族婚宴十八说”是流传在青海省()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A.黄南藏族聚居区 B.东部农业区藏族聚居区 C.玉树藏族聚居区 D.海南藏族聚居区 答案: B

13.青海民和的目连戏据传是明初由移民从()带过来的。A.南京 B.苏州

C.河北

D.兰州 答案: A

14.青海传承历史最悠久和最有影响的是地处河湟的()皮影。A.乐都 B.平安

C.湟源

D.大通 答案: D 15.藏戏起源于()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A.7 B.8 C.6 D.9 答案:B 16.青海藏戏最早是由云游僧侣、朝圣香客自西藏传到青海的,它诞生于()藏族聚居区寺院。

A.玉树 B.果洛 C.安多 D.康巴

答案: C

17.青海皮影戏以前常见剧目上百种,现在留存的只有()多种。A.50 B.40 C.60

D.70 答案: A

18.()是类似快书、顺口溜的一种诵说曲艺。

A.打搅儿 B.太平秧歌

C.民间小调

D.倒江水 答案:B 19.青海越弦以表现民间()故事的题材见长。

A.爱情 B.生活

C.传说 D.英雄 答案: B 20.在西宁贤孝中,长篇作品叫作()。A.白板

B.大传

C.小段儿

D.后岔 答案: B

(二)多项选择题

1.青海藏戏主要有()等多种。

A黄南藏戏 B.华热藏戏

C.果洛藏戏 D.玉树康巴藏戏 E.河湟藏戏 答案:ABCD

2.藏戏在表现内容上十分丰富,有()等。A.佛经故事

B.藏族名僧事迹

C.传自祖国内地的民俗遗存

D.名山大川美丽风景 E.民族间交往的历史典故 答案:ABCE

3.《格萨尔》史诗的说唱艺人有()等。

A.神授艺人 B.闻知艺人

C.掘藏艺人 D.吟诵艺人

E.圆光艺人 答案:ABCDE

4.青海人把民间故事叫作()等。A.古今儿

B.说唱 C.古经儿 D.闲话 E.摆龙门阵 答案:ACD

5.幻想故事又叫(),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A.神奇故事

B.浪漫故事

C.荒诞故事

D.魔法故事 E.传说故事

答案: AD

6.青海民间故事的基本特征有()。

A.民族性

B.多元融合性

C.丰富完备性 D.传统性

E.永久性 答案: ABCD

7.《格萨尔》史诗第二部分内容最为丰富,有著名的()等四大降魔史。A.北方降魔 B.霍岭大战 C.保卫盐海 D.南方降魔 E.门岭大战

答案:ABCE

8.土族情歌历史久远,有著名的()等。

A.《阿日洛》 B.《皇上阿吾尼》 C.《巴西古溜溜》 D.《艳姑居固毛》 E.《库咕笳》

答案:AE

9.“皮影戏”它是融戏剧、文学、音乐、美术为一体的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青海的群众称它为()等。

A.影子 B.灯影戏 C.大传戏 D.影子戏 E.连台戏

答案:ABD

10.青海眉户戏以演三小戏著称,角色以()为主。

A.青衣 B.小生 C.老生 D.小旦

E.小丑

答案:BDE

(三)判断分析题

1.皮影戏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答案: ×

2.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姐妹”。()

答案: √

3.在青海,“花儿”也叫“少年”“家曲儿”。()

答案: ×

4.在青藏地区的民间叙事诗中,方言、语序等是造就诗句程式的特殊语言材料。()

答案: ×

5.青海地区的英雄叙事诗以土族的《祁家延西》最为著名,它是以明代祁土司为人物原形创作的。()

答案: √

6.《方四娘》是青海汉族民间文学中发现的第一部叙事长诗。()

答案: ×

7.青海是格萨尔的故乡。()

答案: √

8.传唱《格萨尔》诗史的“掘藏艺人”主要靠笔来书写史诗()答案: √

9.生活故事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民间故事。()

答案:√

10.《阳世的形成》是保安族族创世神话,对宇宙起源进行了描述。()

篇6:《地域文化(本)》试题及答案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一、填空题: 1.“浙江”的命名有很多种说法,但大都认为其中“浙”字的意思是曲折,“浙江”还有一些别名,如曲江、之江淛江等。

2.在浙江宁绍平原的 余姚县河姆渡 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出土有成堆的谷壳、谷粒、稻杆、稻叶,这是亚洲最早的水稻遗存。

3.战国后期,越国渐趋衰落,约在公元前306年为楚国所败,成为附庸国。4.所谓水文化,既有物态文化的层面,由此形成的稻作文化、鱼文化、船文化、桥文化等,又有心态文化层面。

5.水文化是浙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越人就曾把勤于治水的禹看作是自己的祖先,并认为他的墓地在会稽。此外,越国历史上,勾践与文种、范蠡、一起卧薪尝胆,戮力灭吴的韧性战斗精神,也是这种水文化的具体体现。

6.浙江先民的干栏式建筑在形式上具有三个特征:一是 底部悬空、正脊的两头翘起,二是 屋顶的结构作两面坡式,三是 类似于今傣族人建造的竹楼。7.1907年,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起义,失败后被杀害于绍兴轩亭口。同年, 徐锡麟在安徽发动起义,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后英勇牺牲。

8.浙江海宁人王国维,对文学、美学、哲学均有深湛的研究,他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把尼采 哲学引进中国的人,对安阳殷墟甲骨文字、中国古代戏曲、词学的研究,使他成为我国近代最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之一。

9.两宋时期,名闻当时的永嘉学派薛季宣、叶适和 “四明学派”、杨简、袁燮,义乌 学派陈亮皆受当时温州、宁波、金华等经济发展、商贾之发达空气熏染,主张义利实用之学。

10.于越又称内越、大越,在越中发展最早,文明程度较高。于越民族的形成主要来自地区内部不同文化间的融合,通过聚落与民族之间日益密切的交往而最终建立起亲密的血缘纽带。

11.浙江历史悠久,有很多早期人类活动遗址,著名的有浦江县的上山遗址、萧山的跨湖桥遗址,余姚的 河姆渡遗址,嘉兴的 马家浜 遗址和余杭境内的良渚文化遗址等。

12.浙江作为一个独立地方行政区的地位确立是在秦朝,至清康熙六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为浙江省,浙江省之名,至今相沿。

13.杭州六和塔位于钱塘江北岸月轮山上,由吴越国王钱弘俶 为了 镇钱江潮而建,“六和”一词出于佛教“六和敬”之意,塔原以灯塔为过往舟楫向导。14.宁波保国寺,位于甬江北区洪塘镇北的灵山山腹中,北宋大中祥符六年重建大殿,为江南保持最为完善的北宋木结构建筑。

15.杭州知府林启1899年创办 养正书塾,开新中学之先河;求是书院1902年改称浙江大学堂,1928年改为浙江大学,为国内外著名学府之一。

16.浙江历来多藏书大家和藏书楼,著名的有宁波 范钦 的“天一阁”,嘉兴朱彝尊的“曝书亭”等。

17.浙江是全国编撰地方史志最早最多的省份,其中有东汉袁康的《越绝书 》、赵晔的《吴越春秋》,南宋陆游的《 南唐书 》、《嘉泰会稽志》,明末谈迁的《国榷》,张岱的《石匮书》、查继佐的《罪惟录》,黄宗羲的《 明史案》等。

18.浙江水力资源丰富,河流综部,滋养万方,著名的河流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又名永嘉江的瓯江,发源于东阳县齐公岭的曹娥江 ,贯穿我国南北的世界最长最古老的运河 京杭大运河 等。

二、简答题: 1.简述浙江之得名的四种说法

答:一谓浙江上游受婺、衢、歙三江之水,水出两山间,盘回百折,故曰“浙”。二谓钱塘江口,浙山正居其中,潮水投山下,折而出,故曰“浙”。三谓钱塘江之曲在富阳、杭县、萧山三县之间,以袁家浦一带之吵嘴尖向东延伸,形成三折,故名。四谓浙江从太湖来,大势南流,绝钱塘江,复折而东,故曰“浙”。2.简述秦汉(包括秦汉)以后促使越族与中原文化同化的五次事件。

答:(1)是秦朝对越族的归化采取的强制性手段。(2)是西汉的内迁和末年的南迁。(3)是三国吴国对“山越”族的强制迁徙。(4)西晋迁都建康建立东晋政权,将汉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迁移南方。(5)是南宋定都临安,政治中心的南移,同时伴随着逃亡政府而来的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北方文化南移,不仅大批北人涌入浙江,而且中原文化的数千年精华也荟萃于此。3.简述浙江传统文化的特征。

答:(1)浙江传统文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水文化、智者文化,具有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处事善于发挥所长,善于把握行动时机的特长。

(2)浙江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二是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创新进取,富有活力。(3)浙江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三: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

(4)浙江传统文化主要特征之四: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2.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浙江四大名窑及其分布。

答:越窑:主要分布于上虞、余姚、绍兴等地区。瓯窑:分布于瓯江流域的温州一带。婺州窑:位于今天的金华地区。德清窑:分布于杭嘉湖平原西端的德清县。4.简述浙江文化史(本教材)研究的“文化”所侧重包含的四个层面。

答:浙江文化史研究侧重的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物态文化,或称“物质文化”。第二个层面为制度文化。第三个层面为行为文化。第四个层面为心态文化。5.简述“西湖十景”和“新西湖十景”的名称。

答:“西湖十景”即苏堤春晓、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双峰插云、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南屏晚钟、雷峰夕照、断桥残雪、曲院风荷。

“新西湖十景”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云栖竹径、满陇桂雨、九溪烟树、吴山天风、玉泉飞云、宝石流霞、阮墩环碧、黄陇吐翠。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浙江传统文化水性特征的理解。

答:浙江地域文化富于水性,依赖于水的滋润与滋养,浙江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属于海洋文化圈,即开放性、创造性、交融性、互补性的特征。浙江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水文化、智者文化,具有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处事善于发挥所长,善于把握行动时机的特长。所谓水文化,既有物态文化的层面,由此形成的稻作文化、鱼文化、船文化、桥文化等,又有心态文化层面。浙江在古越时期,越人祖祖辈辈生活在水环境中,几乎天天与水打交道。在越族的长期的水环境生活中产生了大禹治水的神话。越族的神话经过汉族的移植,因而把越族和汉族在文化上从远古开始就扭在一起。越人把禹看作是自己的祖先。浙江先民在与水的长期拼搏征服斗争中,养成了冷静、机敏又富于冒险的性格,在越国历史上,勾践文种、范蠡一起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坚忍不拔、以柔克刚的韧性战头精神,正是这种水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2.为什么会有“绍兴师爷”这一文化现象。

答:师父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的主管官员聘请的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谷、文案等事务的无官职的佐理人员。师爷凭借自己具有的刑名律例和钱粮会计、文书案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才能辅佐主官。由于绍兴人当师爷的极多,几乎遍布全国,且名声极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称谓“绍兴师爷”。清代有句俗谚“无绍不成衙”,“绍”就是指绍兴籍的师爷和书吏。“绍兴师爷”文化现象的产生由于绍兴教育兴盛,读书人多,因而科场竞争激烈,许多科场不顺的读书人就选择当师爷这条路。绍兴地处水乡,绍兴人头脑敏捷,他们并不守株待兔,而是乐于迁徙,开拓进取,绍兴读书人大多具有精细谨严,善于谋划、处世圆滑,善于,八面玲珑,玩弄权术,这些就是绍兴师爷职业具有的素质。师爷文化形象正是浙江人思维敏捷、善于算计,富有开拓创新特征的体现。

3.谈谈你对“宁波商帮”这一商业现象的理解。

答:(1)深厚的商业文化积淀,使宁波人成为中国商人中的佼佼者。随着贸易的不断扩大,宁波商帮成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现象。大约在明朝天启、崇祯以后,宁波商人形成了自己的集团。当时江南经济繁荣发展,社会风气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宁波地区出现“士庶并营有无”的现象,不少大的商业豪族在这一时期产生。清代,宁波商人的足迹已广布大江南北,宁波商帮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2)战争后,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颖而出,宁波作为一个具有国际贸易发展前途的通商口岸向西方开放,宁波商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时,很多商人充任买办、这使他们逐渐接受西方的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和方法,具有西方经商手段和技术专长,与中国传统的商业经营思想结合后,宁波商人如虎添翼,不少买办后来都成为民族资本家,他们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行业、资金、货源方面的优势,把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起来,使宁波商帮以全新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的商帮之列。在宁波商人身上,充分体现了江浙传统文化性格中那种地缘凝聚精神、开拓精神和求实精神。他们敢为天下先,善于把握时机,精于企业管理,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他们能及时调整经营方针,以灵活的手段和方式开拓市场、占有市场,把商业资本利润投资于产业,使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紧密结合,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宁波商帮经营的行业众多,其中以金融业和航运业最为出色,金融业是浙江财团的中坚,而航运业则全球闻名。(3)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对大陆社会变革的不 5

理解,大批宁波商人迁居海外,散见于香港、、东南亚、欧美等地。他们继承宁波商人的传统人文精神,不少人成为当地商界巨子,现在海外的宁波商人约有30万人。4.越国与吴国在文化上有何关系? 答: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吴国越国文化形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在此之前,吴越是两个分散的部族,只是文化产生的雏形阶段,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吴越在地域上互为近邻,在族属上属于同一族群——百越。吴越国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大体相似,具有共同的语言。越与吴相比,吸收中原文化的时间较迟,地理位置偏狭,较多地保留了古老淳朴、豪放和野性的文化特征,而吴国吸收外来文化的时间较早,文化也更为发达,呈现较为文雅的特征。其后,受到越与吴文化影响的浙东与浙西地域差异更为明显。

四、材料题: 1.阅读下则材料,简要介绍这则材料的内容。

雷峰塔:在雷峰上。吴越王妃黄氏建,以藏佛螺髻发,故亦名黄妃塔。塔始以千尺十三级为率,然仅成五级。旧有重檐飞栋,窗户洞达。后毁,惟孤标独存。每当夕阳西坠,塔影横空,故有“雷峰夕照”之称。清康熙帝改为“雷峰西照”。年来游客以俗云塔砖辟邪宜男,争往取砖。民国十三年九月中,塔忽自倾圯。塔东旧为小蓬莱,濒湖为鹤渚,为莲花书院,今皆废。(民国时期《西湖游览指南》)答:这则材料介绍了西湖雷峰塔的兴建和存废。雷峰塔原为吴越王妃黄氏所建,用以存放释迦牟尼的头发,所以也叫黄妃塔。原拟建千尺(虚数)十三层的佛塔,后来仅仅建了五层。塔原有重檐飞栋,四面开窗,后毁,仅留下砖砌塔身。每当夕阳西下之时,塔影横亘湖中,故有“雷峰夕照”之称。清代康熙将其改为“雷峰西照”(虽然写实,殊失美感)。近年来游客因俗传雷峰塔砖可以避邪和利于生男孩,而竞相取砖。结果民国十三年九月中,塔轰然倒塌。塔的东面旧为小蓬莱,临湖处为鹤渚、莲花书院,现在都废没了。雷峰塔命途多舛,终毁于人们的贪念和暴力,可胜叹哉!2.阅读下则材料,简要介绍这则材料的内容。

晏子城:晏子城,在安吉西北二十里晏子乡。《吴地志》云:晏子娶吴王女,筑城于此。至今耕者得黄金,状如菱角,中有“齐”字,名晏子金。事之有无,殊未可辨。但以晏子名乡,或有自也。(《吴兴掌故集》)答:本材料说明晏子城的由来。晏子城位于离安吉西北二十里的晏子乡。《吴地志》上说:晏子娶了吴王的女儿就在这里筑城。现今一些耕地的人拾得黄金,形状如菱角,当中有“齐”字,名为晏子金。事情到底有没有,已不能考证,但用晏子为作为乡名,或许有这么回事。

浙江广播电视大 学开放专科通识课《地域文化》单元作业(二)

一、填空题: 1.7000年前和稍后,在钱塘江下游两岸的宁绍平原和杭嘉湖平原的区域内,越族先民已经应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骨耜农具和栽培水稻的技术。这种以水稻栽培为主的文化,学术界称之为“稻作文化”。

2.浙江省内杂粮种植的大规模发展,是从玉米和番薯两种作物开始的。其中浙江省引入番薯最早的记载见于万历三十五年的《普陀山志》。

3.后汉时期,浙江境内兴修了大量农田水利工程,著名的有山阴的鉴湖、上虞的白马湖、句章的旧陂、余杭的南下湖等。4.唐代,刺史 李泌曾在杭州置六井,引西湖水以供民用。白居易在湖边东北

石函桥(今少年宫附近)一带修筑湖堤,以抬高、捍御湖水。

5.元代任二发,曾主持浙东海塘、浙西旧河等水利工程,著有《 浙西水利议答录 》和《 浙西水利全书本 》等水利著作,他采取深疏河、高筑堤、多置闸等办法,为以后的水利建设积累了经验。

6.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浙江是我国瓷器重要发源地和主要产地之一,窑厂遍布浙江北部、中部和东南地区,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名窑是: 越窑、瓯窑、婺州窑和 德清窑。

7.宋代时浙江瓷器发展的高峰时期,以 龙泉窑 为代表的青瓷体系,成为宋代六大体系之一,代表了我国青瓷的最高成就。

8.三国时,女王卑弥呼派遣专使来中国,吴服(即和服)就是三国时期从东吴输入的丝织品制成,这种吴服至今仍成为人民的民族服装。

9.浙江建筑历史悠久,遗存众多。如东阳的卢宅,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宅第建筑, 务木堂则为清代宅第建筑的典型。金华市兰溪县的诸葛村,其“九宫八卦”式的村落格局独具一格。

10.南宋时期浙江的造船业非常发达,当时的 杭州、明州、温州 都是全国著名的造船基地。

11.隋唐五代时期,浙江的商业经济更趋繁荣。越州 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与苏州齐名,号称“苏会”。

12.唐代海洋潮汐学家窦叔蒙,著有《 海涛志 》,这是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系统论述海洋潮汐的著作。

13.元代著名数学家杨辉,字谦光,钱塘人。著有《详解九章算法》、《日月算法》等。他的《开方作法本源图》,后人称为“杨辉三角”。

14.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人。他阐发“相火”和“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理论,创立了“滋阴”学说,成为中医学上养阴派的代表人物。

二、简答题: 1.原始瓷器和陶器相比有哪些进步的方面? 答:原始瓷器和陶器相比的三处进步:泥土较精,外表涂上青釉,烧制温度提高。2.简述宋代浙江地区商业呈现空前兴盛的具体表现。

答:宋代浙江地区商业呈现空前兴盛的表现:第一,经商风气盛行。第二,农村商业活动兴起。第三,城乡市场活跃。

3.简述毕升活字印刷术的优点及其传播。

答:毕升活字印刷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速,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与雕版印刷术比较有了质的飞跃。后来传到朝鲜,铸成铜活字、铅活字,比德国人戈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要早400年,它对后世的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4.简述沈括在物理学上的贡献。

答:介绍了用“磁石磨磁针”的人工磁化方法,用磁针的支挂法;(2)发现了地磁偏角;(3)记载了“经光验尸”,针孔型成像与凹面镜成像和向日取火;(4)提示了声学上的共振原理。

三、论述题: 1.试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浙江四大名窑的地理分布及其产品特点。答:越窑:主要分布于上虞、余姚、绍兴等地区。越窑新产品风格具有胎质细腻、釉层光滑发亮、纹包饰简朴、美观实用等共同的特点。

瓯窑:分布于瓯江流域的温州一带。因胎料中含铁量约2%左右,其瓷胎色较白,白中带灰,釉色淡青,时人称为“漂”。其种类如彩盒、四系罐、天鸡壶、牛形灯等最具特色。

婺州窑:位于今天的金华地区。其胎色浅灰,断面较为粗糙,釉层厚薄不匀,常常结成芝麻点状,往往呈淡青色。

德清窑:分布于杭嘉湖平原西端的德清县。由于胎色较深,对青釉呈色不利,所以在胎外普遍上一层奶白色的化妆土,改善胎面呈色的外观。因此该窑青瓷釉色也比较深,一般作青绿、豆青或青黄色。黑瓷釉层较厚,色黑如漆,釉光闪闪,可与漆器相媲美。

2.试述陆羽《茶经》的内容和影响。

答:《茶经》不仅记载了当时人工栽培茶树的的方法有种子繁殖法和移植法,还对茶树对于土壤、日照、温度湿度、坡向等生态条件作了详细研究,反映了当时栽培茶树的技术水平;而且对于茶叶的采制、烹煮与饮用作了系统考察与研究,是一部较早的茶叶技术专著,对后世茶叶的生产、制作、饮用都有深远的影响。

四、材料题: 1.阅读下则材料,简要介绍这则材料的内容。

文澜阁:亦在白沙堤北,本为清乾隆帝行宫。适孤山正中。毁于洪(洪秀全)杨(杨秀清)之乱,惟门殿尚存。由东偏入,即文澜阁。旧藏四库全书,洪杨乱后,书失。邑人丁申、丁丙极力搜访,十得八九。东南文献,赖以不坠。阁亦由浙抚(巡抚)谭文勤公钟麟复建。(民国时期《西湖游览指南》)答:本材料说明了文澜阁建在白沙堤北,原来是清乾隆皇帝的行宫。恰好处孤山中央。曾毁于洪秀全、杨秀清之乱,只有门殿还在。由东侧进去,就是文澜阁。过去曾藏四库全书,洪秀全、杨秀清之乱后全都遗失。百姓丁申、丁丙极力搜访,才复得八九。东南文献,赖以不坠。文澜阁由浙江巡抚谭文勤公钟麟重新修建。2.阅读下则材料,简要介绍这则材料的内容。

湖(湖州)之老农言:(水稻)下粪不可太早,太早而后力不接,交秋(立秋),多缩而不秀。初种时必以河泥作底,其力虽慢而长。伏暑时稍下灰,或菜饼,其力亦慢而不迅疾。立秋后交处暑始下,大肥壅则其力倍而穗长矣。(《吴兴掌故集》)答:湖州的老农说:水稻下粪肥不可以太早,太早会后力不接,立秋很多会萎缩难看。刚种水稻时田里一定要用河泥作底,其力虽慢而长。伏暑时稍下点灰,或者菜饼,长得缓慢而不迅疾。立秋后处暑开始,水稻丰满粗壮那么后劲足就稻穗长粒多,丰产性好了。

浙江广播电视大 学开放专科通识课《地域文化》单元作业(三)

一、填空题: 1.早在春秋时期,越国就已经出现了主动追求“文字装饰”的“鸟篆书”,即“鸟中书”中的鸟书,是以鸟形为装饰的一种篆体文字。

2.以李斯为代表的秦始皇东巡刻石小篆书法,开辟了铭刻文字的新纪元,与战国时期的《石鼓文》为一脉,对汉石文字及后世的碑额、墓盖文字影响深远。3.余姚客星山于清咸丰二年出土的《三老讳字忌日刻石 》是浙江最早的书迹,是考证东汉“ 隶变”是重要证据。

4.羊欣,字敬儿,为王献之的外甥,传世书论有《采石来能书人名》一卷,首开书论史上评骘书家之风。

5.智永在书论上的贡献在于确立了“永字八法”的理论,确立楷书 书笔画书写法则,成为百世经典。

6.明代中期兴起的浪漫主义书风,在形式上以“尚势”为基本特征,这一书风是明中前期哲学和文学领域兴起的倡扬性灵表现、反对 摹拟复古 的思想影响下发生的。

7.曹不兴,三国乌程人。他擅长绘佛像,有“ 佛画之祖”之誉,与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并称“六朝四大家”。佛画之祖,顾恺之,张僧繇

8.明代绘画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有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和以蓝瑛为代表的武林派,各成体系。

9.吴昌硕,浙江安吉人,为“海派”后期画坛的领袖。30岁始学画,师从任颐,上承徐渭、清初八大山人。

10.杭州的张小泉剪刀和湖州的 毛笔 ,杭州王星记的扇子,桐乡的竹刻等工艺品都是浙江的珍品。

11.明代杂剧最著名的作家首推徐渭,他的《四声猿》为四个杂剧的总称,分别为《玉禅师》、《狂鼓史》、《雌木兰 》和《 女状元》。

12.明代演唱传奇的“四大声腔”,浙江占了两个,它们是余姚腔和 海盐腔。

二、简答题: 1.简述宋代浙江书法的特点。

答:宋代浙江书法的鲜明特点:(1)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2)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2.简述马远的画法及其代表作品。

答:马远家学及李唐画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对南宋后期画院有较大影响。山水画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往往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表现广大空间,人称“马一角”。传世作品有《踏歌图》、《水图》。此外人物、花鸟变擅长,有《华灯侍宴图》,《西厢雅洁图》等。3.简述海盐腔的特点。

答:海盐腔的特点:一是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委婉轻柔;二是“紧做慢唱”;三是用吴浙官话演唱,人人易懂;四是徒歌,无管弦伴唱。4.简述明清民间戏曲作品的来源。

答:明清民间戏曲作品的来源:一是沿自宋元戏文旧作,如《琵琶记》;二是据明清文人传奇改编,如《红梅记》;三是艺人及与他们关系密切的下层文人编演的作品,如《清风亭记》。

三、论述题: 1.试述“二王”书法的风格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答:“二王”书风在同时代及南朝土族文人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此奠定了浙江书法的风格基础,千百年来浙江书法一直奉“二王”新体为圭臬。王羲之早年学卫夫人,草书学张芝,真书学钟繇,并博采秦篆、汉隶及六朝碑版之长,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的书风,创为研美流便的新体。楷、行、草、章草、八分、飞白等众体皆备。其楷书将钟繇结体易扁为方,横画改平势为斜势,使楷书脱离钟书的隶书遗意,完全楷化,走向成熟,传世名作《黄庭经》、《东方朔赞》是其楷书的代表作品;其草书使用了章草用笔,字形趋横势,转折多用翻笔,中锋、侧锋并用,质朴与研美并称。王羲之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其行书,突破了隶书横式体系,吸收草书章法,以连贯气势形成纵势,点画之间顾盼,使翻折、牵丝映带变化丰富,《兰亭序》是其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潇洒俊爽、飘逸遵美的书风,世称“天下第一行书”,成为后世书的法式和典范。在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被尊为“书圣”,在浙江书法史上可谓“始祖”。其书法特点是厅而正,雄而逸,健而美,无一偏之弊。其书真迹无存,传世作品散见于宋以来所刻的众贴中,墨迹也多为唐人双钩填之摹本。保存至今的有《姨母》、《寒切》、《二谢》、《丧乱》、《乐毅论》等。其中《兰亭序》享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盛誉。王献之自幼从父学书,年少而负盛名,兼精各体,尤以行、草惊世。与父并称“二王”。他继承并发展了张芝、王羲之的书法衣钵,并一改当时的古拙之风,用笔英俊豪迈,饶有逸气,赢得了“破体”之誉,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称。两者比较:羲之书含蓄平和,恬静坦然;献之书洒脱豪迈,开张奇丽,一静一动,各臻妙境。王献之存世的墨迹有《鸭头丸贴》;小楷有《洛神赋》刻本,因残存十三行,故也称《十三行》;另有《中秋贴》、《地黄汤贴》、《廿九日贴》等,其中《中秋贴》为《三希堂法贴》之一。2.试述赵孟頫的书法成就。

答:赵孟頫的书法成就最高的是楷书和行书。传世的楷书名作有《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仇锷碑》等;小楷有《汲黯传》等;行书作品不少,如《洛神赋卷》、《赤壁二赋贴》、《定武兰亭十三跋》等。他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是他的书法的主要特色。虽然他对晋人书下过很深的工夫,但晋人书法中精妙的用笔,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体现;或者说,他 13

将晋人笔法的精微之处大大加以简化了。尽管如此,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一种高贵、典雅的气息。这完全是他浓厚的学问、修养所致。3.试述“浙江三雕一塑”及其特点。

答:浙江的“三雕一塑”:青田石雕、东阳木雕、温州黄杨木雕、瓯塑。青田石雕的始于宋代,原料是该县山口、方山等地所产的叶蜡石,质地细嫩,晶莹瑰丽,是篆刻、雕塑的极好材料。青田石色彩天然丰富,有青、黄、红、紫、黑及淡黄、淡红、黑青等,其中“封门青”尤为名贵。“封门青”色青绿,晶莹如玉。石雕艺人因材施艺,依据青田石的不同色泽、花纹和形态,雕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四、材料题: 1.阅读下则材料,简要介绍这则材料的内容。

苏公堤:宋元祐间,苏轼浚西湖,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俗称“苏公堤”。南自南屏山,北接岳王庙前。亘数里,昔多桃柳,今复补种不少。外湖、里湖即以堤为界。(民国时期《西湖游览指南》)答:本材料说明了苏公堤的修建及所处位置。苏公堤修建于宋元祐间,苏轼疏浚西湖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俗称“苏公堤”。南自南屏山,北接岳王庙前。绵延数里,过去有很多桃柳树,现在又重新补种了不少。外湖、里湖就是以苏公堤来划界的。2.阅读下则材料,简要介绍这则材料的内容。

范蠡湖:在南门内范蠡桥西,湖水缫丝甚白,中产五色细螺。相传范蠡去越,曾偕西子隐此。宋淳熙状元姚颖筑圃湖畔,曰景范庐。有石碣曰“陶朱里”,系万历年立。清光绪间里人醵资(即集资)建范蠡祠,并筑水阁于湖上,重立明郡守龚勉所题“凭虚览胜”额,分塑范蠡、西施像为二龛。每当夏季,里人设茗社于此,以资消夏。答:本材料说明了范蠡湖所处位置及它的由来和发展。范蠡湖位于南门内范蠡桥西,湖水很缫丝一样泛白,湖中盛产五色细螺。相传范蠡离开越国后和西施一起归隐这里。宋代淳熙状元姚颖修筑湖畔,叫景范庐。有石碑上叫“陶朱里”,是明朝万历年

间立的。清光绪间这里的人集资建范蠡祠,并筑水阁于湖上,重立明郡守龚勉所题“凭虚览胜”额,分别塑有范蠡、西施像为二龛。每当夏季,这里的人设茗社,以借此来消夏。

浙江广播电视大 学开放专科通识课《地域文化》单元作业(四)

一、填空题: 1.浙江从唐代始置浙江西道、浙江东道,以后遂有浙西、浙东的“两浙”之称。其中浙西概指杭、嘉、湖三地区。

2.两浙民间每年第一次插秧,叫“开秧门”,结束插秧那天叫“ 关秧门”。农家于此日须备荤腥酒菜,香烛黄纸,在田边或土谷庙祭祀,祈求保佑丰收。

3.木匠被认为是鲁班最亲近的徒弟。木匠用的尺叫“鲁班尺 ”,弹墨线的工具叫“班母”。

4.除夕,祭祖,祭拜后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俗称“合家欢”。这天,也要给猫、狗喂好食,称“猫狗分岁”。

5.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重午节”。此日人们要吃“五黄”,即雄黄酒、黄鱼、黄瓜、蛋黄、黄鳝,谓之“驱五毒”,家家裹粽子。

6.建德所谓“九姓渔民”的“水上婚礼”,主要表现为“抛新娘 ”的礼仪,而在这之前的准备是“送嫁奁 ”,即将妆奁传递到新房里。

7.浙江各地风行50岁以下诞生礼称“ 做生日 ”,50岁以上的诞生礼称“ 庆寿 ”。

8.民间上坟祭扫、烧纸,初丧时以七数为期,逢七必祭。浙江许多地区都有忌“ 四七 ”上坟的习俗,大约是忌讳“四”与“死”字谐音的关系。

二、简答题: 15

1.简述浙江民俗的地理生态特点。

答:浙江民俗从地理生态看,有两个主要特点:(1)水域广。造成了生产结构上独特的状态:以水稻为代表的农业,以及蚕桑业和渔业尤其发达。自古浙江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见称。一是农业上的稻作生产,二是靠水生活的渔民,为此,蛇、龙王崇拜和岁时节令中的信仰习俗和对祖先、鬼神祭祀非常流行。(2)山区广大。浙江号称“七山二水一分田”,山区生活相对封闭,它是保存古俗的自然温床。至今浙江山区仍有聚族而居的山村,它们不仅保留古老的信仰山[神、行业神、地方神,原始信仰如巫术、鬼神、灵物崇拜,而且还保留着浓厚的宗族社会的结构。2.简述浙江民俗的基本特点。

答:一是丰富性:浙江历史悠久,文化古老,人口众多,境内有山区、平原、又有海岛、湖泊,使民俗丰富多彩;二是地方性:浙江民俗除了一般汉族所共有的民俗外,还因为“山川有殊,民情各异”,有不少民俗具有地方特色;三是融合性:浙江民俗在产生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吴、楚及中原等地习俗的影响,使浙江的民俗更具复合性。3.简述商业禁忌的基本内容。

答:商业门口不可打呵欠,伸懒腰,踏门槛,坐门槛上,手托门枋,否则认为挡住了财神菩萨进门,把生意赶跑了。伙计不准坐在柜台上,不准背朝外坐,打扫店堂只能向里扫而不能朝外扫,谓金银财宝扫进来。伙计在店内忌讲“老虎”之词。4.简述浙江传统婚姻的大致程序。

答:浙江传统婚姻的大致程序:(1)合婚(2)下聘(3)发行嫁(4)迎娶(5)拜天地(6)见亲(7)回门与认亲。

三、论述题: 1.试述两浙养蚕习俗的基本内容。

答(1)蚕花娘娘生日: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为蚕花娘娘生日,蚕农们在这天要行祭祀,祈求蚕花娘娘赐予蚕丰收。蚕妇们用红、青、白三种颜色的米粉团,做成形似骑在

马上的马头娘娘,和桑叶上的龙蚕,一绞绞的丝束,一重重的元宝,花鲤鱼、大公鸡等,备酒菜、点香烛祭拜。(2)烧田蚕:除夕晚或正月半,农村中用竹苇和草木束炬,缠些丝绵绵兜,点燃挥舞,并敲锣打鼓,放爆竹,吟唱祈求蚕花丰收的赞词,俗唱“烧田蚕”或“照田蚕”。(3)点蚕花灯:除夕夜,每户人家都在中堂土地菩萨神龛上点上一盏油灯或一支红烛,直到初一早晨,俗叫“点蚕火花”。(4)困蚕花:正月初一,一般都要睡晏觉,意思是焐发蚕花,叫做“困蚕花”。(5)望蚕信:缫丝时,亲戚间要以猪蹄、鲜鱼、花果、糕点等食品看望,俗称“望蚕信”,既是对前段蚕忙的慰劳,也是给日夜缫丝者的营养补充。(6)蚕花饭:卖蚕、卖丝之后,要祭谢蚕花娘娘,吃蚕花饭。长兴一带以糕点分送亲戚邻居表示庆贺和酬谢。(7)轧蚕花:清明前后要到附近庙里祭拜蚕神。男女青年熙熙攘攘,越挤越好,蚕妇头戴蚕花彩纸,年长人身背红布蚕种包,俗称“轧蚕花”。(8)蚕月禁忌:四月是蚕农最为紧张繁忙的养蚕季节,俗称“蚕月”。每家房门上都贴有上写“蚕月免进”的红纸,不许生人进入。蚕房禁忌扫尘、炙爆鱼肉,忌附近舂捣声,忌敲门窗,忌在蚕室哭泣,忌烧毛皮杂物,忌酒醋辛辣,忌当日迎风,忌西晒日照,忌曝热寒,忌不洁之人入蚕室,忌吸烟,忌油熏苍蝇、蛇蝎等。

2.试述浙江传统对骨灰处理的三种方式。

答:(1)焚尸后,将骨灰放入本盒或陶罐中,然后埋入墓中,这便是考古学界通常所说的“火葬墓”。(2)尸体火化后,将骨灰存放于寺院或家中,逢节祭奠,(3)焚尸后将骨灰弃于水中或野外,这是当时人们最为普遍的做法。

四、材料题: 1.阅读下则材料,简要介绍这则材料的内容。

(西湖)长桥:在钱湖门外,《净慈寺志》云:桥颇短,而以长名者。父老云旧本在白莲洲,横截湖面,水口甚阔,桥分三门,长亘里许。后渐填塞为民居,故只数丈。(《湖山便览》)答:这则材料介绍了西湖长桥。西湖长桥位于钱湖门外,《净慈寺志》上说:西湖长桥比较短,却以长桥为名。父老说长桥过去在白莲洲,水口甚阔,有桥横截湖面,桥分

三门,有亭临之,长亘里许,壮丽特甚,后因水口渐渐淤塞部分成民居,桥变短。故只有数丈。

2.阅读下则材料,简要介绍这则材料的内容。

上一篇:高校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通知下一篇:公司单位年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