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师课程教学计划

2024-06-17

高一教师课程教学计划(精选8篇)

篇1:高一教师课程教学计划

上课时检查学生作业:期中考试历史复习提纲。各个班发展不平衡,14班整体完成的最差,几乎所有男生都没有写,甚至有的同学连发的提纲都不见了,女生一小部分完成很好,还有一部分写了三分之二。怎么办?发火,宣泄心中的愤怒,可是于他们有用吗?这些男生大概已经习惯了教师的训斥、惩罚,我的发火对他们,尤其是对男生群体几乎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不能促使他们反省,并端正态度,发火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伤了教师身心,所以我调整情绪,笑着评价:“班上出现了多个白卷英雄,还有的同学和我捉迷藏,14班的男同学真是可爱啊。”然后对做的好的女同学给予表扬,接着,便上课,给他们对提纲,引导他们在书中把重难点划出来,学生这时都非常认真,忙碌地写,划。教室里出现难得的热火朝天的学习场景。哎,这些学生,什么时候才能把学习转化为自主的行为呢?下了课后,我知道,课后要做的教育工作还很多呀。

学生向我汇报,各科作业太多,根本来不及,教师都在黑板上写明:晚自习下课交作业。教师的心情很好理解,马上要期中考试,况且实行统考,考完后给教师排队,哪个教师甘心落后呢?都想趁最后几天时间让学生多复习自己教的学科,用什么办法抢占学生的课余时间呢?布置作业无疑是最合适的方法了,虽然教师也承认考前布置大量的作业未必是有效的复习措施,但他们已顾及不到教学的有效性了。

篇2:高一教师课程教学计划

下学期要学的内容有:遗传与进化、遗传因子、孟德尔实验、减数分裂、受精、基因、染色体、性别遗传、基因本质、DNA、指纹技术、基因表达、生物信息学、密码解码、基因突变等变异、人类遗传病、杂交育种、突变育种、基因工程与应用、生物产业人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起源、现代

鉴于以上教学内容,我准备做以下工作。

首先,从宏观角度把握生物教学的内容。只有从宏观上把握,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主动性,了解章节内容的地位,使我们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否则教材不能系统掌握,会陷入盲目性。

第二,从微观层面仔细揣摩章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的背景下考虑章节内容,使教学内容全面、完整,也使章节内容整体化、层次化。

第三,辩证地看待新教材体系,通过扬弃来分析教材。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采用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同时使教学更加人性化。旧教材的优点要充分继承,因为新教材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第四,认真把握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需要更多的时间,要脱离书本,要对书本的内容有洞察,只有深入,才能通俗易懂。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精力充沛,与学生互动。批改作业和试卷要认真认真。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书本知识,并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上安排适当的辅助练习,以提高他们的成绩。

第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平台和实验室设施,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第六,在教学中,要注意向别人学习。珍惜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并为此付出代价。善于听课,取长补短。专家教授的讲座要认真理解和研究。

第七,生物科学是一门很人文的学科,要认真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有全方位把握学生的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获得真正的主动权。

篇3:新课程高一历史教师的导读作用

阅读能力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最基础的能力, 是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高一新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应首先从教材的阅读开始。但由于初中历史学习只着重于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一般观点的了解, 学生甚至不需要看教材, 只是在考试前背老师提供的复习提纲就可考高分了。这就使初中学生升上高中后基本不具备历史阅读能力, 再加上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 包含大量历史原始资料、图表, 尤以笔者所用的人民版教材为甚。这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难度, 往往是一个子目的内容阅读完还是云里雾里, 更谈不上获取准确信息, 理解运用都困难。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教材, 获取准确信息, 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高一新生加以引导。

一、引导学生宏观掌握教材的基本架构

引导学生看教材的目录, 这是宏观把握教材的一个重要方法。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为例, 在正式开始学习前, 笔者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的目录, 说说教材编排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容易得出答案:从专题一至专题五介绍的是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 专题六至专题九介绍的是从古至今世界的政治。用一句话概括必修一的内容就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具体到每一个专题, 比如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包含的三个课时的顺序分别为美苏争锋、新兴力量的崛起、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如果学生自己去看就很容易把三个课时的内容割裂看来, 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分析引导, 让学生明确三个课时之间的关系:二战后美苏争锋, 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至80年代末两极格局下新兴力量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 →20 世纪80 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加强。学生明确了三个课时的关系后, 就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的历程明了了。这样从宏观上把握, 再从微观上去具体学习每一课时就容易理解多了。

二、教会学生阅读教材的正文部分

高一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的很大区别在于学习范围向历史事件的两头延伸了。初中历史着重于对历史事件过程的描述, 而高中历史则更多地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培养高一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丰富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 即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 并将其运用到教材的阅读中去, 构建一个个历史事件的完整结构。以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二课时 《走向 “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教学为例, 在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后, 让学生说出这个课时所包含的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 结果学生基本上无法说出本课的结构。这就需要教师的分析引导:第一个子目 “六王毕, 四海一”是分析秦朝政治制度形成的背景, 第二、第三个子目“海内为郡县”和“百官公卿”是介绍秦朝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基本内容。 最后补充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与学生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经历了高一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 学生基本上能独立阅读教材了。 仍以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专题第一课时 《美苏争霸》为例, 学生自主预习后能轻松地提取有效信息:第一个子目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里面实际上包含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第二个子目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实际上是从正反两面介绍了两极格局形成后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善于运用教材正文的补充资料、图表

新课改后各版本教材的一个巨大的变化是运用大量原始资料、图表, 这样既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又可作为教材正文部分的补充。高一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关注此部分内容, 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比如从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第一课《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中, 学生接触到两个新的历史概念:代议制和责任内阁制。教材正文部分并未直接解释这两个历史概念, 而是在知识链接中做了补充介绍。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个补充材料, 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历史概念, 再去探究教材中这两种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就容易了。又比如说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来辅助教学,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比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三课《“蒸汽”的力量》、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中, 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

学生通过对上述两个表格的比较, 可以提炼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 并以英国为中心向其他国家扩展;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在几个国家同时期发生。2.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轻工业部门, 纺织、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成为资本主义的支柱产业;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3.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动力是蒸汽,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机器动力,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直接利用教材中的这两个表格, 就可以从纵向深化学生对西方工业化进程的理解。

总之, 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高一历史教师应立足教材, 从教会学生读懂教材开始,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历史阅读能力是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础的能力, 是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应首先从教材阅读开始。文章从引导学生宏观掌握教材的基本架构、教会学生阅读教材的正文部分、善于运用教材正文的补充资料与图表这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培养学生的教材阅读能力。

篇4:新课程高一历史教师的导读作用

[关键词]高一历史教材历史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98

高中新课程改革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有十几年。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已形成一种共识,对这方面进行探讨的文章不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作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是高一新生。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先要有师傅领进门,教会方法,后天的努力才容易成功。本文以培养高一新生的历史阅读能力为例来说明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阅读能力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最基础的能力,是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高一新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应首先从教材的阅读开始。但由于初中历史学习只着重于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一般观点的了解,学生甚至不需要看教材,只是在考试前背老师提供的复习提纲就可考高分了。这就使初中学生升上高中后基本不具备历史阅读能力,再加上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包含大量历史原始资料、图表,尤以笔者所用的人民版教材为甚。这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难度,往往是一个子目的内容阅读完还是云里雾里,更谈不上获取准确信息,理解运用都困难。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教材,获取准确信息,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高一新生加以引导。

一、引导学生宏观掌握教材的基本架构

引导学生看教材的目录,这是宏观把握教材的一个重要方法。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为例,在正式开始学习前,笔者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的目录,说说教材编排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容易得出答案:从专题一至专题五介绍的是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专题六至专题九介绍的是从古至今世界的政治。用一句话概括必修一的内容就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具体到每一个专题,比如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包含的三个课时的顺序分别为美苏争锋、新兴力量的崛起、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如果学生自己去看就很容易把三个课时的内容割裂看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分析引导,让学生明确三个课时之间的关系:二战后美苏争锋,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至80年代末两极格局下新兴力量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学生明确了三个课时的关系后,就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的历程明了了。这样从宏观上把握,再从微观上去具体学习每一课时就容易理解多了。

二、教会学生阅读教材的正文部分

高一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的很大区别在于学习范围向历史事件的两头延伸了。初中历史着重于对历史事件过程的描述,而高中历史则更多地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培养高一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丰富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即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并将其运用到教材的阅读中去,构建一个个历史事件的完整结构。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二课时《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教学为例,在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后,让学生说出这个课时所包含的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结果学生基本上无法说出本课的结构。这就需要教师的分析引导:第一个子目“六王毕,四海一”是分析秦朝政治制度形成的背景,第二、第三个子目“海内为郡县”和“百官公卿”是介绍秦朝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基本内容。最后补充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与学生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经历了高一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独立阅读教材了。仍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专题第一课时《美苏争霸》为例,学生自主预习后能轻松地提取有效信息:第一个子目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里面实际上包含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和过程,第二个子目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从正反两面介绍了两极格局形成后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善于运用教材正文的补充资料、图表

新课改后各版本教材的一个巨大的变化是运用大量原始资料、图表,这样既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又可作为教材正文部分的补充。高一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关注此部分内容,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比如从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第一课《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中,学生接触到两个新的历史概念:代议制和责任内阁制。教材正文部分并未直接解释这两个历史概念,而是在知识链接中做了补充介绍。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个补充材料,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历史概念,再去探究教材中这两种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就容易了。又比如说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来辅助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比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三课《“蒸汽”的力量》、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中,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

学生通过对上述两个表格的比较,可以提炼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并以英国为中心向其他国家扩展;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在几个国家同时期发生。2.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轻工业部门,纺织、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成为资本主义的支柱产业;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3.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动力是蒸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机器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直接利用教材中的这两个表格,就可以从纵向深化学生对西方工业化进程的理解。

总之,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高一历史教师应立足教材,从教会学生读懂教材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篇5:高一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1、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排的,而是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课和六个选修课。每个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专题。从形式上看,模块和专题是各自独立的。设计这种体例的初衷是避免高中教学成为初中教学的再一次重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但是,在现实中,政治、经济、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于很多问题,只有历史的、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教学过程的试题不可能局限于模块和专题来命制。而且,当前绝大多数省份高考采用的是文科综合的试卷,要求学科内和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从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需要对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加以整合,构建学科体系。

2、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文字量偏少,而且只有学习要点,没有内容概述。一些专题的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此加以缓解,并且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

3、新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目标,需要纳入教学过程目标。解读新课标就可以发现,与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相比,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中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并把它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并列。以前的教学过程主要是从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考查出发来命题的,有时也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学过程目标之一。显然,在新课标下,以往的教学过程目标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在确定教学过程目标时,应该把新课标提出的这些新的教学目标考虑进去:这些教学目标能不能转化为教学过程目标,如果能够转化,又应该如何转化。

二、新课程教材分析:

1、文明史的学科体系与传统的通史体系有相当大的区别。一是主线不同,文明史考察的是文明的演进,把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以文明作为研究单位,从不同文明类型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并且把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文明史之中。二是角度不同,重视至今仍然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三是知识范围不同,把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入文明的演变之中。显然,解决新课标下学科知识体系问题,首先需要史学观念的更新。在这个基础上,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教学过程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的提升。

2、目前中学历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已经有四家出版社出版了教材。这些教材虽然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采用的基本知识点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少地方大相径庭,基本知识点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不仅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范本,而且其他出版社的教材也不可能起到这个作用。在进入试验区的省份,也是多种版本并存,同时使用几种教材。一纲多本、一省多本,使得教学过程不能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也不能依据本单位教学所用版本。因为如果平时的教学过程依然按照过去的方法从使用的教材,必然导致未来无法适应全国、全省甚至地区的统一考试。教学过程失去了以往所依赖的基本知识点出处。所有教材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基本知识点的确定应该遵循新课标,而不是具体教材。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表述比较简略,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文字量偏少,而且只有学习要点,没有内容概述。一些专题的表述高度概括,使得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学情与师资状况:

1、学生经历了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都对通史的情况有所了解。

2、高一历史备课组共4人,都有比较丰富的高中教学经验,备课组对通史教学都相对熟悉。个人业务素质相对较强,重点是做好教学理念的更新及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宏观指导。

四、教学教研计划措施及进度:

本学期我组将以学校及教务处计划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多进行备课组备课活动,加强新教材的研究和钻研,多交流,多学习,以期达到共同提高,促进同组教师专业养成,课堂注意讲究方法,以期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取学生读书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在这样的研讨中不断地改变教学观念,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最大限度地发挥备课组的战斗力以促进全体学生历史水平再上新台阶。主要计划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必须以初中基本知识为背景对高中历史模块进行新的整合,达到教学的优化设计,这就要求对初中历史进行必要的回顾,在这一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

2、必须加大对材料题的全面考查,特别是加大对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联系所学知识等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掌握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研究历史的方法。

3、组织讨论会,辩论赛,让学生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提高辨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4、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又能够让学生深入对现实社会的了解。

5、每次考试必需设计自选题,调整命题的思路,使纸笔测试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也能更好地反映课课程的理念,使更多的学生在传统的纸笔测试中也能体验到成功。

篇6: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心得

鞠燕琳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经过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成功与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成功与喜悦

(1)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

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在学习人民版教科书必修1专题九第2节《新兴力量的崛起》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本学期在学习人民版教科书必修2专题二第1节《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难点,应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以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而简述“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可由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原因则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新兴力量的崛起》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

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在学习《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时,通过“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发挥想象力,设想‘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厦门的纺织手工业者,你会发现自己及周围的人和事,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什么变化?’”和“如果你是当年的荣家兄弟,请进行讨论,展开市场分析”这些问题,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换位思考,培养学生感知历史的能力;通过“有人说‘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同意这些观点吗?”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通过“从材料一人物挂冠从商中,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问题思考,达到读史明智,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应辨证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具体的教学要求,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高质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教学中除保留使用传统评价方式外,还尝试以 “课堂有价值提问”和“课后小论文撰写”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多元智能。

在“课堂有价值的提问”实验尝试开始之初,学生还没养成这种习惯,显得被动和不自然。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自主努力,虽然学生提的问题还是较低层次、较零散、不成熟,但学生已初步尝到了一些收获和喜悦,对历史课也感兴趣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在课后小论文撰写评价方式中,比如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我在寒假布置了一个作业: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读后感。有的学生写道:“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当务之急是举国之力改革教育制度,大力提高下一代国民的素质。”“伟大的祖国,我相信您,你一定会成功!”我想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在现行的考试制度制约下,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领导不重视,教师无压力,学生无所谓。一些学校不开或少开历史课,把时间留给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即使开了历史课,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农村历史专任教师少,教师不留作业。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部分学生的课本在使用两个月之后如同新书一样,上面居然没写一个字,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

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许多学生还固守着学习历史也就是上课听一听,考前背一背的老观念。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但只靠单抢匹马孤军奋战的时代过去了,只有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的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如我在上《新兴力量的崛起》一课时,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反复推敲,就是难以找到突破“曲折”这一难点的有关材料,最后只好用教师可以讲解法来解决这一难点,后来听了专家的课后,顿时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且由此获得了教学新方法。

篇7:高一数学教师教学计划

一、学期教学总体目标

本学期主要完成必修四第三章,必修五全部,必修二的第三章全部,第四章的4.1、4.2节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期末统考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尤其抓好高线和中线的比例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及补充、增删、改进、重组内容的处理意见

本学期内容较多,教学时间紧张。三角恒等变换、解斜三角形属于基础部分,重在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数列较为抽象,技巧性较强,学习难度较大。不等式要求有所降低,抓好不等式解法和均值不等式的应用是重点。直线、线性规划、圆都是基础内容,知识点较多,要加强内容的推进,留足期末复习时间。

线性规划放在期末前后讲解。

补充内容:1、三角恒等变换中的升、降次公式;2、乘法公式;3、解斜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方程思想);4、数列中求通项,求前几项和的常用方法;5、数列中的递推关系的处理的常见方法;6、倒序求和、乘比错位相减法;7、不等式中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范围问题)、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和解二次方程的方法;8、直线中的直线与方程;9、圆的有关平面几何性质。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高一上期的学习体会,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正确。但部分学生上期听讲不认真,思维、动手能力较差,基础也较差。所以老师要注意适时适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学习方法。基本题型的过关训练要落到平时,不定期的小测验,筛选抓好学困生。

四、学期教学进度及周课时进度安排

总体时间半期前上完必修5,期末三周复习。

第一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第二周:三角恒等变换、解斜三角形;

第三周:解斜三角形,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第四周:等差数列;

第五周: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第六周: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七周:数列的综合应用,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第八周: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

第九周:根的分布,基本不等式的解法;

第十周:基本不等式及最值,不等式的应用;

第十一周:不等式的综合运用,半期考试;

第十二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方程;

第十三周:直线方程;

第十四周:直线方程、直线的交点坐标和距离公式;

第十五周: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第十六周:圆的综合问题,空间直角坐标系;

第十七周:开始期末复习.

五、单元、期中、期末考试安排

名称 命题人 审题人 中心发言人

三角恒等变换

解斜三角形

数列

不等式

直线与方程

圆的方程

期中考试

月考

篇8:高一教师课程教学计划

关键词:高一英语,Integrated Learning,校本课程,课程开发,教学模式

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化和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2011年广东英语高考将首次实行听说考试和笔试分开,所有参加英语科目考试的考生都必须参加英语听说考试。高考英语听说考试占英语科成绩的10%,即15分,并将纳入高考总成绩。此外,听说考试的内容也将和往年的听力考试有所不同,题型是模仿朗读、角色扮演和故事复述。而笔试部分又比去年增加了一篇阅读理解,作文则保持两篇不变。我认为广东英语高考的改革是对《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课程目标的有效检验。《标准》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的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中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1]要实现这个目标,光靠国家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是不够的。因此,《标准》也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地选择课程提供保障。[1]在这样的教改背景下,从高一开始,开发适合地方学校的校本课程,就已经势在必行了。

一、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和原则

(一)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基本精神为指导,以满足学生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为目的,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教学活动方式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所表达的是“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更重视学生学习的需要,尤其强调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要求。[2]因此,我认为,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既可以由学校和教师在国家制定的英语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也可以由学校和教师为主体,设计开发新的英语课程。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体现以下的基本理念:1.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和选择,使课程具有趣味性。2.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拥有自主权和发言权,即在教什么、怎样教和评估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发言权。3.要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活动册、故事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节目、教学实物、计算机软件等。

(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遵循的原则

1. 趣味性原则

要让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动机,就要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使课程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因此,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以中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和需要,这是开发的出发点。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实践性原则

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很多学校却把它当成一门考试的科目。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就要让学生有机会用英语,具备基本的语言素养。为学生用英语做事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实践中体验,并在解决问题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3. 以校为本的原则

校本课程应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紧密结合学校的资源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最有效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由于英语校本课程是国家制定的课程的有力补充,学校应该对课程的开发给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给予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由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机会。

二、高一英语Integrated Learning校本课程实施的步骤

我校是一所国家示范性高中,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育人,走现代化教育之路是我校的办学特点。这样,要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英语校本课程,就拥有了良好的条件。

本次高一校本课程的实施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两个实验班中开展,实验一学期;第二个阶段在全级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一般分为分析环境、制定课程计划、组织编写课程、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五个阶段。而按照这样的步骤,我们开展了高一英语Integrated Learning校本课程。

1.课程目标的确立

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指导方针,是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指南。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据此,我们确立了校本课程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素养等方面都得到综合的提高。

2.课程内容

要实施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必须确立一定的课程内容。教师经过多方的搜集与讨论,确定了一些可参考的教学材料。由于课程内容既要接近学生生活,话题具体,具有趣味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学生参与;又要有益于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我们决定把《走遍美国》的视频短剧作为一个主要的教材依据。因为这部美国系列短剧比较贴近中学生活,而且里面谈到的话题都是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另外,根据每个片段的话题,教师在网上或图书馆找到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学习短剧前有更多的语言输入。每篇阅读的选材都要精悍,生词不超过5个。课程教材的生成采取活页的形式发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教材的内容。

3.课程的实施

从高一第一学期第一周开始,我们着手调查、制订实验教学方案和确定实验对象。最终确定Integrated Learning校本课程第一阶段在高一5、6班开设,教师是我们学校经验丰富的向老师。每周授课1课时,一个学期总共20课时。针对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爱好,精选20个话题。例如A blind date、A piece of cake、Thanks giving day,等等。课程实施第一阶段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等一系列的评价方式,改进第一阶段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第一阶段实施的教材修改,添加新的内容,谨慎编写,力求开发出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英语校本教材,然后第二阶段在高一全年级实施。

4.课程的评价

为了具体了解Integrated Learning校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在课程第一阶段实施期间和课程结束后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评价表是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制定的,针对每个部分的得分,教师最终以等级的形式给学生打分;第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这个部分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我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对实验班的教师进行访谈,内容包括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学生的参与度等情况。在实验第一阶段结束前,实验班还举行了教学观摩课,邀请本校的英语教师和区教研员参加,并对该校本课程给与评价。

三、Integrated Learning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该课堂教学分为四个大环节,即Fast Reading、Video Watching、Story Relay和Fast writing。这四个环节都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并设置了相关的任务。下面以《走遍美国》的一个片段the Aerobic Class为例谈谈课堂教学模式。

1.Fast Reading。

学生要在5分钟内完成一篇大约350字的阅读材料。这篇材料作为一个背景材料的输入,可以是谈健身或者运动的,阅读的内容是和《走遍美国》the Aerobics Class主题相关的。针对阅读的内容,设计5个阅读理解题目,接着由学生在黑板上记下答案,并做解释。教师对错的题目进行简要的分析。

2.Video Watching。

学生先学习和视频相关的单词和表达法。例如:I knew it!The advanced aerobic class!You are in great shape!等,让学生对这些表达法有个快速的了解,接着观看两遍该视频的片段。视频的呈现是没有字幕的。第一遍看的时候先让学生熟悉剧情,而第二遍,学生必须根据画面的内容,做快速的记录,获取主要的信息。

3.Story Relay。

学生以4人1小组为单位就视频的剧情进行复述,每人轮流说一句,可以用视频里的原话或自己总结。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可以和同伴分享笔记,以便更好地熟悉故事的情节。接着教师以抽签的形式抽一个大组来进行故事接龙。故事的第一句由教师先说,接着被抽中的那组同学依次复述一句故事的情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集中精神,否则就接不了前面同学的句子。而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建立学生口头表达的信心。

4.Fast Writing。

故事接龙结束后,每个学生在5分钟内写下完整的故事情节。需要确定的是这一环节不能讨论,目的是让各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写作特色。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朗读自己的作品。然后由教师以抽签的形式,抽一两位同学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而且要有感情地朗读。其他的同学可以对他们的写作给与点评。教师就写作中精彩和不足的地方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Integrated Learning校本课程的评价和讨论

(一)学生学业评价

Integrated Learning校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主,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来评定学生。以下是这门课程的学业评定表:

说明:评价等价分为优秀(120分以上),优良(100—120分)和合格(80—100分)三个等级。

由上表可见,这门课程的成绩评定由两部分组成,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占50%。通过这样的评价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二)对该课程的评价

1.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经过第一阶段的课程实施,我对两个实验班都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来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以下为问卷调查的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在语言知识和技能方面,75%的学生认为听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在口语和写作方面提高的也有超过55%的同学。在文化素养方面,有45%学生认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加强了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在课堂参与度方面,有9%的同学经常参与,有54%的同学比较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或发言。不过还有35%的同学很少发言,有4%的同学甚至没有发言。在情感态度方面,67%的同学期待参与课堂活动,而还有33%的同学对参与课堂活动感到紧张。在学习策略方面,有49%的同学在参与活动的时候会使用英文,有30%的同学总是使用英文。学了这门课程后,有68%的同学课后会选择英文电影,有70%的同学选择学唱英文歌曲,看英文报的也有47%,但是写英语读后感的人就比较少,只占27%。

问卷调查的结果反映,这门课程能够比较成功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素养、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方面都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在课堂参与度方面,很少发言的同学占了一定的比例;在情感态度方面,感到紧张的同学也有三分之一。究其原因,既和课堂活动设置的形式有关,也和学生的个性本身有关。对于学习策略方面,高一的学生思维层次还喜欢停留在感兴趣的事物本身,如看电影和唱歌曲,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只有27%的人喜欢写读后感。

2.对实验班教师的访谈

我对实验班的教师向老师进行了采访,向老师对课程的实施谈了几点看法。

第一,实施校本课程是对现有教材的有效补充。课本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提高,也不能满足语言运用的要求。而开展了Integrated Learning这门课程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习英语很有趣、很实用,强烈要求继续上这门课。

第二,语言知识要转为技能,需要一个过程。学习Inte grated Learning这门课程不会一下子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如果高中三年都长期地实施这门课程,学生的语言技能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第三,实施校本课程,对教师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在这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平等对话者。教师不但要改变传统的“讲解”和“传授”的教学思路,而且要想办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还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提高教学实效的途径。这样,教师就逐步从经验型的教师转向研究型的教师了。

3. 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

教师既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我们让本校的教师和教育局的教研专家对课程进行了评价。对Integrated Learning的课堂教学,我们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可操作性三面展开了评价。详细见下表。

参与评价的老师认为,该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一连串的课堂活动在不知不觉间就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内容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材经典,课堂环节紧凑,主题明确,教学框架清晰。最具特色的是教学可操作性很强。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在教学中觉得得心应手,体会到教学的成就感。

五、结语

实施高一英语Integrate Learning校本课程已经完成了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初见成效。但是要全面开展第二阶段的教学,还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少数教师仍然担心校本课程的实施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有可能在实施的时候就做不到全程的投入,影响教学的成效。第二,班级人数多,很难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参与活动和发言的机会。第三,某些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英语,影响学习效果。第四,教材的整合和编写是一件苦差事。

为此,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几条改进的建议:第一,学校全面支持教师实施校本课程,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提高教学素养,勇于创新。第二,课堂多进行小组教学,尽量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小组可以是2人或4人小组。在课堂上教师还要耐心引导和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英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活动,提高英语口语、团队意识和课堂参与度。第三,调动全体高一教师,分工合作,编写和整合校本教材。如背景知识,视频材料,阅读理解问题的设置和网络相关材料的搜集都可以分工进行。这样务求在尊重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征文《黄豆观察日记》下一篇: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