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生活岸线概念规划

2024-06-18

滨海生活岸线概念规划(精选2篇)

篇1:滨海生活岸线概念规划

湿地公园是一种合理保护和利用滨海湿地资源的有效模式之一,即为了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系滨海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在一定规模的滨海湿地范围内营建的,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活动的区域(3)。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运用了生态学原理,对在恢复的滨海湿地上营建湿地公园进行了探索。

一、规划背景

辽河三角洲地处盘锦市境内,位于辽河、大辽河入海口交汇处(图1)。域内的双台河口(即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美丽怡人的湿地风光(图2)。这里有绵延数百平方公里、面积居世界第二的芦苇荡,有一望无际的天下奇观红海滩,有被誉为湿地之神的珍稀鸟类丹顶鹤、濒危物种黑嘴鸥等二百余种候鸟—始终如一的自然原始风貌,维系着生态平衡,使盘锦获得了“北国湿地之都”的美誉。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起,由于对湿地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日益增大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压力下,大面积天然湿地被开垦为农田(图3),加上石油开采等影响(图4),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质量下降,湿地效益受损严重,湿地风采大不如前。为了制止更多的人为干扰和破坏,有效维护湿地的完整性,盘锦市于1987年制定了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完成了《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从制度上确保湿地保护工作的推进。

近年来,盘锦在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支柱产业的景象已见端倪。滨海湿地的生态游在盘锦旅游业发展中占有优势地位,因此,在盘锦未来发展中,恢复、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营建湿地公园是实现湿地生态旅游、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

拟规划的滨海湿地公园用地位于盘锦市中心西南部的二界沟镇、王家乡和赵圈河的三镇交界之处。北部接双台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南接二界沟镇,西望辽东湾,东邻王家乡,规划面积约5 000hm2(图1中红线范围),基地内大部分为水田地和水产品养殖池。

二、规划理念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公园的规划立足于生态化的系统思维,即在生态理念的主导下,运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程的方法,对退化的滨海湿地进行修复和重建,结合与利用自然湿地的生态环境,合理安排和组织人工要素,促使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力求实现湿地公园中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良性运行,保障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1. 整体保护,科学修复

确保辽河三角洲湿地生境的完整性、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和湿地资源的稳定性,注重与外部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构建稳定的生态格局;采用生态工程方法,促使已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尽快恢复;在湿地公园内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保护内部水系自然布局肌理,改善生境,丰富物种多样性,使陆地、水岸和滩涂湿地有机相连,展现辽河三角洲湿地原生地貌特征。

2. 功能完善,和谐共生

维护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以及科学、文化和教育等活动,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规划设计应遵循湿地的自然演替过程和生态规律,妥善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湿地公园中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图5),发挥良好的生态服务作用。

3. 生态真实,文化传承

保持辽河三角洲湿地内生态资源的原始型和真实性,体现滨海湿地滩涂浓厚的乡野气息,呈现辽河三角洲湿地所特有的“红海滩”、“绿苇海”、“百鸟鸣”的壮美湿地景观;传承与保护当地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特色,旅游接待等设施应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推崇设计结合自然(图6),确保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旅游产品的原真性。

4. 合理利用,持续发展

规划立足于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突出对生态环境的优先保护,正确处理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坚持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兼顾,采取控制和限制缓冲区内建设、严格控制旅游环境容量、规范生态旅游行为、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等措施,保证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方案

1. 规划布局

(1)有机的规划结构

湿地公园是一个拟建于湿地试验区上的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通过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协同,将湿地公园的生态区划与功能分区有机结合,建构尺度适宜的生态廊道、斑块和基质,形成“一心”(核心保护区)、“两区”(缓冲区和辐射区)与“一带”(服务设施带)的格局和“四片融合”、“三点架构”的规划结构(图7),共同维系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有序、和谐地运行。

(2)系统的生态区划

基于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手段的运用,规划设计结合周边保护区位置及拟建地段的现状,将公园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辐射区和建设控制区四个生态区,辨识、模拟和设计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生态关系,实现园区内湿地生态系统动态平衡。

(3)明晰的功能分区

在拟建滨海湿地区域生态恢复和生态区划的基础上,将湿地公园规划成8个主要功能区,即自然湿地景观区(G1)、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科学研究区(G2)、生态恢复区(G4)、野外探险及体验休闲区(G5)、人工湿地景观及文化休闲区(G6)、科普教育、后勤服务及民俗文化展示区(G7)、湿地生态农(渔)业及人居生态区(G8),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场景。

2. 交通系统

(1)方便快捷的内外交通组织

湿地公园的对外交通设置于公园外缘,规划两条道路,一条经王家乡和大洼县与盘锦市相连,另一条与二界沟镇相接;穿越公园与保护区湿地相连的路段采取高架形式,便于湿地间水系的贯通。内部交通结合景区的布局形成合理的网络系统,方便地到达各个景区。园内道路规划分三级:一级园路主要连接景区道路,人车共享,以电车、生物燃料车或汽车通行;二级园路是各景区周边连接一级园路的游览专用路线,形成完整的观光道路体系;三级园路为步行路,连接各景区内部园路,形成富有特色的步行交通体系(图8)。

(2)集约而生态的停车场设置

湿地公园因其特有的滨海湿地景观而吸引广大的海内外游客,停车问题应被关注。规划中在公园的对外交通入口处集中设3个机动车停车场,同时设3个电车、生物燃料停车场;在园内一级路两侧集中设两处电车、生物燃料停车场。停车场的地面采用草坪砖铺装,并设置适当的雨水收集系统和排水设施。

(3)水陆空交融的游憩路线安排

湿地公园游憩路线安排同湿地景观和环境相配合,交通方式因地制宜地水(游船、小舟)、陆(步行、电瓶车)、空(轻轨)相结合,串联各景区和景点;路面以弹石路为主,兼有砂石路面或土路,轻轨线路走向、陆路场站分布、游船码头及其他配套设施均顺应景源与地貌,有效避免损坏湿地景物和景观。

3. 景观格局

(1)多元的湿地景观要素

对于构成湿地的水体、土壤、滩涂、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各种要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规划中都作为重要元素加以考虑,以构建湿地公园生态网络框架;道路、景观设施、基础设施等经过系统的生态设计后也作为基本要素,融入到整体景观规划之中,形成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和景区,共同构成新的景观整体。

(2)多层次的湿地景观结构

湿地公园的规划从生态、自然、人文等多方面入手,挖掘、整合规划地域内的基本要素,组成景观节点、景观轴线、景区等景观结构要素,将这些景观结构要素构成生态廊道、斑块和基质,形成多层次的湿地景观结构,以此为整体联系湿地公园周边的湿地缓冲区、保护区等各类生态系统的斑块,共同形成新的、多层次的、完整的湿地景观。

(3)多境界的湿地景观节点

在湿地公园景观节点规划设计中,注重生态文化和生态美学思想在景观空间构成和建筑实体形象上的体现,创造不同的意境:通过展现滨海湿地特有的“红滩”、“绿苇”等自然美,体验到生态美感的“和境”(图9);通过恢复滨海湿地创造的生态美与自然美的结合,体会到生态系统整体美的“融境”;以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态系统的某一层次、某一局部或某一过程的物境为基础,通过联想、象征、比兴等方式,由此及彼地体悟生态系统和谐之美的“悟境”(图10)等。

结语

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健康发展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面对着滨海湿地日益退化与破坏的状况,生态化理念下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我们保护与合理利用滨海湿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与途径。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是在生态理论指导下的一次探索性的尝试,相信随着这片区域内湿地的恢复和湿地公园的建设,保护区外围缓冲区的面积将大幅度增加,形成与湿地核心保护区整体联动的格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结合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概念性规划实践,基于生态学原理,提出滨海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的四个理念,旨在探讨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促进滨海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恢复,滨海湿地公园,设计理念,规划设计

注释

1参见:何文珊编著.中国滨海湿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6~17

2参见:陈宜喻主编.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62~268

篇2:滨海生活岸线概念规划

1 规划目标定位

本次规划的三娘湾滨海新区位于钦州市犀牛脚镇南面临海区域,三面环海,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美,规划区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距离主城区42公里。(见图1)

对钦州滨海新区可能实现目标的超前定位是该规划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本地资源与宏观发展环境的分析与判断是超前定位的两大依据。基于三娘湾核心资源与发展可能,钦州滨海新区的目标定位如下:承托城市未来梦想的滨海新城、支撑城市经济腾飞的产业基地、引领旅游休闲消费的旅游名城。从现状来看,上述三个目标定位只是有基础,但还没有雏形。这三个定位是在基于若干个可能实现目标间的权衡选择,并超前定位,是基于现实,但高于现状。

2 规划策略

目标的实现有多种可能有效规划策略,关于规划策略选择的价值标杆,研究认为,有效策略的追求层次不够,一些有效的规划策略由于低效,也有可能变成无效,经常的例子是成本过高,所以有效且高效的策略才是最终目标,简而言之就是最低机会成本规划策略。为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通过对若干可能有效规划策略机会成本的比较,最终决定在产业、空间、景观生态、旅游、交通、城市设计六个方面的七条最低机会成本策略:(1)港城互动——产业发展的双引擎驱动模式;(2)双极互生——速度与特色双赢的城市经营;(3)弹性发展——有机城市结构的空间整合;(4)坝桥出碧湖——打造北部湾水钻城;(5)人性交通——滨海新区的理性交通选择;(6)品牌旅游——彰显北部湾“璀璨珍珠链”的旅游景观意象;(7)滨海都会——面向海湾的城市核心景观。

2.1 产业策略

2.1.1 港城互动——产业发展的双引擎驱动模式

规划提出,港口带动是钦州滨海新区发展的原生动力,同时城市发展为港口提供配套服务与产业提升的平台,二者相互促进。港口关联产业与都市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两个引擎,共同推动城市发展是滨海新区建设的首要原则。

2.1.2 双极互生——速度与特色双赢的城市经营

(1)“导入”与“内生”双极互生策略

以滨海资源为内生极,衍生滨海旅游、滨海地产,同时以临港工业园区与港口工业导入对应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导入相应产业,形成产业双极互生模式,在追求滨海新区发展速度的同时,保护它最珍贵的山海景观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2)产业群策略

根据产业集群理论,通过三娘湾新区的建设,促进企业集聚与提升。同时,通过政府有意识的规划、引导,制定发展策略,以旅游为核心产业,拓展以会展、水上商务为代表的海洋商贸产业集群,以服务港口工业和海洋研究的研发试验产业集群,以金融商务为代表的港口服务产业集群。

(3)产业升级预留空间策略

由于未来产业发展的升级可能性,甚至包括东部港区建设的可能性,规划预留了一定的产业升级用地空间,包括未来企业研发用地、企业总部用地、地方科研教育用地等。

2.2 空间策略:弹性发展——有机城市结构的空间整合

核心组团集聚发展,塑造滨海城市品牌。滨海新区代表着钦州未来的滨海生活和城市形象,需要通过新区核心组团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整体实力。规划将核心组团设置于月亮湾北侧,面向北部湾,辐射港口、旅游、研发以及远期提升组团。

其他功能组团“跳跃式”拓展,土地有机增长,在保证用地和城市发展弹性的同时,将丰富的山海景观资源与城市相互渗透。

建立理性的分期开发时续和合理的土地储备与供应,实现土地价值立方收益。

2.3 景观生态策略:坝桥出碧湖——打造水钻城

退潮时淤泥沉积,满地狼藉,极大地影响着人居环境,阻碍着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旅游品牌提升的一大门槛,所以滩涂治理是三娘湾滨海新区规划的关键问题。坝桥出碧湖,是规划的核心策略。该规划以一条3公里长的坝桥连接保税港区与月亮湾,蓄水成湖,将20平方公里的滩涂彻底地变为蓝天下的碧湖——红树湖(见图2)。

坝桥设有智能控制闸门,通过调节水面高程,保持高潮水位,将分散于淤泥间的绿色山体转变为棋布于碧波中的连绵岛屿。同时,构建城市“生态中心地”(CED)。规划以企山岭森林公园为“绿核”,以红树湖为“蓝核”,构建新区“绿蓝”双核生态中心地(CED)。以城市“蓝绿”双核生态中心地为核心,以绿地与水系构建贯穿城区的蓝绿色辐射道,形成“蓝绿”双核CED对新区进行生态服务。

2.4 交通策略:人性交通——滨海新区的理性交通选择

针对钦州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分散性,交通规划重在高效、快速、省时。新区规划从北到南设立两条快速车道,设置独立的快速公交专用车道(BRT)。快速车道设绿色立交,全线无红绿灯阻滞。30分钟内可顺利到达160平方公里内的任何位置,避免了未来建设高昂造价的高架桥或轻轨。

地下车道的设置:月亮湾高尚住宅区规划人车分流,设地下车道,避免噪音干扰。住宅区内地面上无机动车道后,树林绿地景观焕然一新。

在三娘湾滨海新区未来的发展中,“生态与景观”将是鲜明的主题与特色,应重点发展公共交通、清洁能源汽车、电瓶车、自行车交通等无污染的交通方式。

2.5 旅游策略:品牌旅游——彰显北部湾“璀璨珍珠链”的旅游景观意象

以营造“璀璨珍珠链”旅游景观意象为目标,形成“一环一带两中心”旅游景观结构(见图3)。红树湖景色宜人,西侧以仙岛度假村、游艇俱乐部、水上运动城为亮点,南侧至冯公堤欣赏四面水色环绕的特有景观,东侧以港口、工业景观为特色,北侧则为生态红树林滩涂,一环中景色各异,东北以静览为主,西南以休闲娱乐为亮点,令人流连忘返,最终形成“一环一带两中心”旅游结构。

依托红树湖,打造北部湾最美的湖、海相接的水域旅游,树立钦州旅游的崭新品牌。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优美的西湖景区,西湖湖面面积为5.64平方公里,而红树湖面积几乎是西湖的4倍。

用好海湾湖岛河资源,由外海至内陆形成海—湾—湖—岛—河—山六个层次的异质性景观序列。由红树林滩涂、三娘湾海滨浴场、准七星级酒店的海景、美丽的月亮湾渔港、红树湖滨水景观、仙岛胜景、两江源孕育的滨海新区、企山岭森林公园形成北部湾蔚蓝海滨的璀璨珍珠链。

2.6 城市设计策略:滨海都会——面向海湾的城市核心景观

城市设计以面向海湾城市核心景观为设计导向,以构建滨海都会形象为目标,实现城市空间资源价值最大化。具体包括六条措施:

(1)“中轴”策略,构建城市机理印象,强化城市形象。规划构建南北向城市主轴,发起于仙岛湖群山之下,穿越城市RBD,指向迷人的月亮湾。行政中心采用环抱形式,隐喻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钦州精神,整个中轴线串联起文化建筑群、西坑大桥、商业水街、准七星级酒店等城市空间与地标建筑。

(2)“地标”策略,印记城市形象与认同感,并引导城市中心向海湾发展。

南海神针电视塔。滨水核心区以南海神针电视塔为地标建筑,造型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中“定海神针”的意向,在周边建筑群的簇拥下,以时尚的建筑语言与生态的建筑形式隐喻着这座崭新的规划区在北部湾的迅速崛起。

白海豚主题馆。规划区南端是白海豚的主要聚集区域,钦州三娘湾因此被誉为“中华白海豚之乡”。规划通过一条景观道路将三娘湾、炮台、大庙墩三大景区整合,多条C型人工岸线将滨海度假生活延伸至海洋;地标建筑“海豚馆”采用仿生建筑风格,在三娘湾蔚蓝的海滨欢跃。

(3)历史文化传承策略。为纪念刘永福、冯子材等伟大的爱国将领,建设刘公堤、子材河,扩建伏波将军庙,挖掘泥兴陶工艺文化。“坝桥出碧湖”是水城建设的原点,坝桥—刘公堤寓意伟大的爱国将领刘永福屹立于水城的门户,为滨海新区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子材河两岸以冯子材故居的明清古建筑为题材,规划雄大的古建筑群,发展泥兴陶工艺文化。

(4)引水入城,构建人间水都。规划利用低洼地形,引水入城市,形成完整的绕城水系,以连续的生态网络串联起整个核心区的景观格局,沿水环布置文化场地、健身场地以及休闲步道,通过历史人文景点、河岸亲水平台、自然滨水步道串起连续的滨水景观绿带,构建人间水都。

(5)引田入城、田城共生。规划适当保留组团间绿地中的农田作为大地景观,与滨海新区相互渗透,让城市掩映在田园中,田园融合在城市里。

(6)璀璨夜景城市设计。犀牛脚RBD核心灯光景观区,中轴核心灯光景观带,沿红树湖灯光景观带,乌雷岭—三娘湾灯光景观带,一核三带,点亮了钦州滨海新区璀璨的夜景设计,南海神针电视塔、白海豚主题馆、坝桥—刘公堤三处核心地标灯光设计,为城市夜景添上了精彩的点睛之笔。

3 结语

城市概念规划动力来源与传统城市总体规划存在差异,规划价值追求导向也存在不同,甚至对城市概念规划本质也存在不同理解,名称也各异[2],包括有专家指出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战略性规划机制意义上的巨大差异[3]。城市规划需要的也许不仅仅是城市领导层、专家、规划师的声音,也许还有很多我们现在还听不到的声音。本文只从浅层进行讨论,仅当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张兵.敢问路在何方——战略规划的产生、发展与未来[J].城市规划,2002(6):63~68.

[2]赵民,栾峰.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刍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3(1):1~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滨海生活岸线概念规划】相关文章: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报告03-07

滨海旅游规划策划方案10-09

广西滨海06-28

滨海的作文05-24

塘沽滨海中学04-18

南沙滨海乐园06-16

美丽滨海作文06-24

广西滨海旅游05-11

长乐滨海新城范文05-24

青岛滨海学院范文05-30

上一篇:失恋了痛苦的句子下一篇:猴年元宵节甜蜜祝福语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