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024-06-18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精选9篇)

篇1: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计算公式: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或S表=(aXb+aXc+bxc)x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或S表=axax6=6a2 注:不足6个面的实际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计算,例如鱼缸、无盖纸盒等等。体积(容积)单位进率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m3=1000dm3 1dm3=1000cm3 1升=1000毫升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L=1000mL 1dm3=1L 1cm3=1mL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

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们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其它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体积公式=长×宽×高 或 V=axbxh 正方体体积公式=棱长×棱长×棱长 或 V=axaxa=a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或 VS底×h

(二)分数乘法

分数与整数相乘及实际问题:

1.分数与整数相乘:用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数的分母作为分母,最后约分成最简分数。或者先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进行约分,再应用前面计算法则。

注:【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为分母是1的分数】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解题时可以根据表示几分之几的条件,确定单位1的量,想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哪个数量,找出数量关系式,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分数与分数相乘及连乘:

1.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最后约分成最简分数。

2.分数连乘:通过几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直接约分再进行计算

3.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65×5表示求5个65的和是多少? 1/3×5表示求5个1/3的和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1/3×4/7表示求1/3的4/7是多少。4×3/8表示求4的3/8是多少.(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尽量约分,不会约分的就不约,常考的质因数有11×11=121;13×13=169;17×17=289;19×19=361)

4、小数乘分数,可以先把小数化为分数,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建议把小数化分数再计算)

(三)、乘法中比较大小的规律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a × b)×c = a ×(b × c)

乘法分配律:(a + b)×c = a c + b 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即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画线段图:(1)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先画单位一的量,注意两条线段的左边要对齐。(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2、找单位“1”: 单位“1” 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

或在“占”、“是”、“比”“相当于”的后面。

3、写数量关系式的技巧:

(1)“的” 相当于 “×”,“占”、“相当于”“是”、“比”是 “ = ”

(2)分率前是“的”字:用单位“1”的量×分率=具体量

例如:甲数是20,甲数的1/3是多少?列式是:20×1/3

4、看分率前有没有多或少的问题;分率前是“多或少”的关系式:

(比少):单位“1”的量×(1-分率)=具体量; 例如:甲数是50,乙数比甲数少1/2,乙数是多少? 列式是:50×(1-1/2)

(比多):单位“1”的量×(1+分率)=具体量

例如:小红有30元钱,小明比小红多3/5,小红有多少钱? 列式是:50×(1+3/5)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 一个数×几倍;

4、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用一个数×几分之几。

5、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几分之几×个数

6、求已知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方法:

(1)、单位“1”的量×(1-分率)=另一个部分量(建议用)(2)、单位“1”的量-已知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部分量=要求的部分量

三、倒数

1、倒数的意义: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强调:互为倒数,即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倒数不能单独存在。(要说清谁是谁的倒数)。

2、求倒数的方法:

(1)、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2)、求整数的倒数:把整数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3)、求带分数的倒数: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求倒数。(4)、求小数的倒数: 把小数化为分数,再求倒数。

3、1的倒数是1; 因为1×1=1;0没有倒数,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分母不能为0)

4、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5、运用,a×2/3=b×1/4求a和b是多少。把a×2/3=b×1/4看成等于1,也就是求2/3的倒数和求1/4的倒数。

1、分数除法的意义:

乘法: 因数 × 因数 = 积

除法: 积 ÷ 一个因数 = 另一个因数

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例如:1/2÷3/5意义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1/2与其中一个因数3/5,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分数除法比较大小时的规律:(1)当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2)当除数小于1(不等于0),商大于被除数;(3)当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 ]”叫做中括号。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1,解法:(1)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

答。

解:设未知量为X(一定要解设),再列方程

用 X×分率=具体量

例如:公鸡有20只,是母鸡只数的1/3,母鸡有多少只。(单位一是母鸡只数,单位一未知.)解:设母鸡有X只。列方程为:X×1/3=20

(2)算术(用除法):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

即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分率对应量÷对应分率 = 单位“1”的量

例如:公鸡有20只,是母鸡只数的1/3,母鸡有多少只。(单位一是母鸡只数,单位一未知,)用除法,列式是:20÷1/3

2、看分率前有没有比多或比少的问题; 分率前是“多或少”的关系式:

(比少):具体量÷(1-分率)= 单位“1”的量; 例如:桃树有50棵,比苹果树少1/6,苹果树有多少棵。列式是:50÷(1-1/6)

(比多):具体量 ÷(1+分率)= 单位“1”的量

例如:一种商品现在是80元,比原价增加了1/7,原价多少? 列式是:80÷(1+1/7)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写为分数形式。

例如:男生有20人,女生有15人,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列式是:15÷20=15/20=3/4

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方法:

用两个数的相差量÷单位“1”的量 =分数

即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用(大数–小数)÷另

一个数(比那个数就除以那个数),结果写为分数形式。例如:5比3多几分之几?(5-3)÷3=2/3

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用(大数–小数)÷另一个数(比那个数就除以那个数),结果写为分数形式。例如:3比5少几分之几?(5-3)÷5=2/5

说明:多几分之几不等于少几分之几,因为单位一不同。

5、工程问题: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合做多长时间完成一项工程用1÷效率和,即1÷(1/时间+1/时间),(工作效率=1/时间)

例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5天完成,乙单独做要10天完成,甲单独做要3天完成,三人合做几天可以完成?列式:1÷(1/5+1/10+1/3)

(三)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不为0)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2.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计算:可以从左向右依次计算,但一般是遇到除以一个数,把它改写成乘这个数的倒数来计算。【转化成分数的连乘来计算】

3.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4.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也可以直接用除法。

注:在单位换算中,要弄清需要换算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比的认识:

1.比的意义: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2.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比值: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叫比值。注: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不带单位名称。

4.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5.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也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除了1意外没有其它公因数。

6.化简: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对比进行化简,方法:先把比的前、后项变成整数,再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注:化简比和求比值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意义不同,方法不同,结果不同】 7.按比例分配问题:将一个数量按照一定比例,分成几个部分,求每个部分是多少,这类问题称为按比例分配问题。

解决方法: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各部分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转化成分数乘法 来计算。

(四)解决问题的策略

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在1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中装满球,正好是80个,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大盒里装了多少个球?小盒呢?

分析:假设6个全是小盒?球的总数比80小,把1个大盒换成小盒球的总数比80少8个?小盒:(80-8)÷6=12大盒:12+8=20?检验 先假设?再比较(与条件不符)?进行调整?得出结果?检验

(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相同。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律: 加法的交换律:axb=bxa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乘法的交换律:a+b=b+a 乘法的结合律:(axb)xc=ax(bXc)乘法的分配律:(a+b)xc=axc+bxc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 1.甲占(是)乙的几分之几 几分之几=甲÷乙; 甲=乙×几分之几; 乙=甲÷几分之几; 2.甲占(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乙? 乙=总量-甲×几分之几

3.甲比乙多(增加、上升、提高)几分之几

几分之几=(甲-乙)÷乙; 甲=乙×(1+几分之几); 乙=甲÷(1+几分之几)4.乙比甲少(减少、下降、降低)几分之几

几分之几=(甲-乙)÷甲; 甲=乙÷(1-几分之几); 乙=甲×(1-几分之几)

(六)百分数 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

1.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2.百分数的读写:百分数不写成分数形式,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注:百分数后面不带单位名称。(常出现在判断题中)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公式:(一个数÷另一个数)×100% 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百分率:

合格率=合格产品数÷产品总数×100%

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发芽率=发芽种子数÷试验种子总数×100% 成活率=成活棵数÷种植总棵数×100% 出油率=油的重量÷油料重量×100% 命中率=命中次数÷总次数×100% 及格率=及格人数÷参加考试人数×100%

纳税问题:

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利息问题: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折扣问题: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1.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2.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列方程求解,或者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解答。

3.“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可以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或者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解答。

4.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沟通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一、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一)、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是指的两个数的比,因此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二)、百分数和分数的主要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

区别:①、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不能带单位;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表示具体数时可以带单位。

②、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的分子不能是小数,只能是除0以外的自然数。

3、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读作百分之。

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一)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百分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数位不够用0补足),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2.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数位不够用0补足),同时去掉百分号。(二)百分数的和分数的互化

1、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

2、分数化成百分数:

①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分母扩大或缩小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形式。

②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建议用这种方法)(三)常见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三、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一般应用题

1、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一般来讲,出勤率、成活率、合格率、正确率能达到100%,出米率、出油率达不到100%,完成率、增长了百分之几等可以超过100%。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写为百分数形式。

例如:例如:男生有20人,女生有15人,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列式是:15÷20=15/20=75﹪

3、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数量关系式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的关系式相同:(1)百分率前是“的”: 单位“1”的量×百分率=百分率对应量(2百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数量关系:

单位“1”的量×(1±百分率)=百分率对应量

4、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已知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方法与分数的方法相同。

解法:(1)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答。(2)算术(用除法): 百分率对应量÷对应百分率 = 单位“1”的量

5、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方法与分数的方法相同。只是结果要写为百分数形式。看百分率前有没有比多或比少的问题;

百分率前是“多或少”的关系式:

(比少):具体量÷(1-百分率)= 单位“1”的量; 例如:大米有50千克,比面粉树少50﹪,面粉有多少千克。列式是:50÷(1-50﹪)

(比多):具体量 ÷(1+百分率)= 单位“1”的量

例如:工人做110个零件,比原计划多做了10﹪,原计划做多少个?

列式是:110÷(1+10﹪)

6、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方法:方法与分数的方法

相同。

用两个数的相差量÷单位“1”的量 =百分之几

即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用(大数–小数)÷另一个数(比那个数就除以那个数),结果写为百分数形式。甲比乙多几分之几的问题,方法A,(甲-乙)÷乙(建议用)

方法B,甲÷乙-100﹪

例如:老师计划改40本作业,实际改了50本,实际比计划多改了百分之几?

列式是:(50-40)÷40=0.25=25﹪

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用(大数–小数)÷另一个数(比那个数就除以那个数),结果写为百分数形式。乙比甲少几分之几的问题,方法A,(甲-乙)÷甲(建议用)

方法B,100﹪-乙÷甲

例如:张三家用了100度电,李四家用了90度电,李四家比张三家少用百分之几?(100-90)÷100=0.1=10﹪

说明:多百分之几不等于少百分之几,因为单位一不同。

7、如果甲比乙多或少a﹪,求乙比甲少或多百分之几,用a﹪÷(1±a﹪)

8、求价格先降a﹪又上升a﹪后的价格:1×(1-a﹪)×(1+a﹪)(假设原来的价格为“1”。求变化幅度(求降价后的价格是涨价后价格的百分之几)用1-降价后又上升的百分率。

篇2: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1.1 升(L)=1000毫升(ml、mL)

2.从里面量长、宽、高都是 1 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是 1 升。1 升水重 1 千克。生活中一杯水大约 250 毫升;一个高压锅大约盛水 6 升;一个家用水池大约盛水 30 升;一个脸盆大约盛水 10 升;一个浴缸大约盛水 400 升;一个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 2 升;一个金鱼缸大约有水 30 升;一瓶饮料大约是 400 毫升;一锅水有 5 升;一汤 勺水有 10 毫升。3.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血液总量约为 4000——5000毫升。义务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

4.1 毫升水大约等于 23滴水。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去除,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数不够除,就用被除数的前三位数去除。试商时,将除数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若除数变大,则初商可能偏小;若除数变小,则初商可能偏大。

例1:362÷43,将43看作(40)来试商,此时初商可能(偏大); 362÷48,将48看作(50)来试商,此时初商可能(偏小)。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一位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大或等于除数时,商是两位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时,商是一位数。()53÷56,若商是一位数,()里可以填(5,4,3,2,1),最大是(5);

若商是两位数,()里可以填(6,7,8,9),最小是(6)。

439÷()4,若商是一位数,()里可以填(4,5,6,7,8,9),最小是(4);

若商是两位数,()里可以填(3,2,1),最大填(3)。(3)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验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例2:一个数是786,处以24得到余数是18,求商是多少?

解:(786-18)÷24

=786÷24

=32(4).商的变化规律:①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商不变。商不变规律也可以应用于除法计算,在计算两个末尾都有0的除法算式中,应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注意:被除数的变化会带来余数的变化。如:900÷40,虽然在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划去一个零,算到最后一步是 10-8=2,但是余数并不是 2,而是20。②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除数不变,商也乘(或除以)几。③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 除外),商就除以(或乘)几。如:A÷B=10 那么 A÷(B÷2)=10×2 A÷(B×2)=10÷2

如:

14÷3=4„„2(同时扩大10倍)

100÷30=3„„10(同时缩小10倍)

140÷30……20

10÷3=3……1

15÷4=3„„3(同时扩大3倍)

88÷24=3„„16(同时缩小4倍)

45÷12=3……9

22÷6=3……4

(5)、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做周期现象,发现周期规律至少要观察两组物体的排列。解决周期现象的问题时,通常用排一排、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找出周期。用除法解决周期现象中的问题比较方便。

例题

1、有同样大小的红珠、白珠、黑珠共180个,按4个红珠、3个白珠、2个黑珠的顺序排列着。红珠有(80)个,第105个珠子是(白)颜色的。

180÷(4+3+2)=20(组)

4×20=80(个)

105÷(4+3+2)=11(组)„„6(个)

例题

2、一串有趣的图案按一定规律排列,请仔细观察,按此规律,第2014个图案是(),前2014个图案中有“

”个 解: 2014÷5=402(组)„„4(个)

2×402+2=806(个)

答,第2014个图案是,前2014个图案中有 806个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要正对着物体观察,如果要从哪面看形状不变,就对准那面的小正方体放一个。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统计时,数数据要按顺序数,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每数一个都要做好标记。分段整理: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再填在统计表里。

统计完之后,检查一遍统计的数据总和是否与题中数据总和相等。

(2)条形统计图:要写好日期,看清每一格代表的数值是多少。根据数据的多少画出直条的高度,每画好一个柱状图,要在上面写上所对应的数据。(3)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平均数=总数÷份数,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数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先求每份数,再求份数或总数的应用题叫归一问题。先求总数,再求份数或每份数的应用题叫归总问题。(2)两积之和问题与两积之差问题;剩余问题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在列表整理时,相应量的数据一定要一一对应,条件与问题都要看清楚写清楚。(4)计算要细心。

第六单元

可能性

公平的游戏规则:两人摸球的个数相等,可能性就相等,游戏规则就公平

第七单元、混合运算:

运算顺序: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按由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括号能改变计算的顺序 例1:40+60×3

40+60×3

=100×3(错误!)=40+180

=300

=220 例2:148-48×2

148-48×2 =100×2(错误!)=148-96 =200

=52

第八单元、垂直与平行线:

1、线段是有限长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射线是无限长的,只有一个端点,不可以测量;直线是无限长的,没有端点,不可以测量。

2、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可以画一条直线;经过三点最多可以画三条直线„„经过n个点最多可以画n×(n-1)÷2条直线。

3、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5、量角器是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上有中心、刻度线和刻度。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队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

6、量角的方法:中心对准顶点,一条边对准0刻度线,看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0刻度线在左边,就看外面的刻度;0刻度线在右边,就看里面的刻度。

7、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大角就大,叉开小角就小。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小于180°,平角等于180°,周角等于360°。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一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8、一副三角尺有两只三角尺,其中一块

含有的角度分别是45°,45°,90°; 另一块

含有的角度分别是30°,60°,90°

经过组合,他们可以形成的角有:15°,75°,105°,120°,135°,150°,180° 能用三角尺画出的角都是15°的倍数。

9、钟面上共有12大格,共360°,每一大格30°,每一小格6°。

钟面上3时和9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了直角;钟面上6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了平角。例1:判断题。

A、钝角都大于90度。„„(√)

B、钝角都小于180度。„„(√)

C、小于180度的角都是钝角。„„(×)D、大于90度的角都是钝角。„„(×)

E、平角就是一条直线。„„(×)

F、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G、周角只有一条边。„„(×)

例2: 3点和9点,分、时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6点整,分针、时针形成的角是(平角)。

6:30是(锐角)3:30是(锐角、75°)

9:30是(钝角、105°)

4:00是(钝角、120°)

10、垂直: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做(垂足)。

※注:作图题中,作完垂直一定要画上表示垂直的符号“∟”。

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一贴、二靠、三移、四画、五标记

11、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所有线中,垂直线段最短。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12、平行: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例1:始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邻边互相垂直。

14、在物体的质量相同,斜面的长度相同时,物体从成45°角的斜面上滚下会滚得最远 附:常用数量关系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a×4=4a)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ab)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篇3: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 比较反思, 形成技能

教材上从例题到习题, 方程的形式改变了, 但是解方程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 都是利用等式的性质将复杂的方程转化为简单的方程。这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解方程并不是简单的计算, 其过程要比计算复杂, 往往需要将方程进行转化、变形, 最后才是进行计算。因此, 解方程的教学需要让学生在进行系统学习时, 通过自主反思感悟转化的思想, 在比较中体会转化的方法, 并形成思想方法的积累。

【教学实践】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后, 教学解方程。

(1) 进行比较, 启发转化

师:2x-22=64与2x=64有何不同?它复杂在什么地方?

生:多出了减22。

(学生一般观察到的是多了22, 而不是多了-22, 教师可在板书中用色笔突出这一点)

师:能把左边的-22直接去掉吗?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2) 引导转化, 强化方法。

(1) 说出跟形如ax=b的方程相比, 下面的方程有何不同, 然后完成填空。

(2) 你能不能把下面的方程转化为简单的方程?并说一说是怎么转化的。

(3) 总结反思, 形成技能。

让学生思考如何能很快地转化, 引导学生总结出先比较再转化。

对数学内容的理解, 有人将其分为“工具性理解”与“关系性理解”。前者指“只管公式, 不管理由”, 后者指“不仅知道要做什么, 而且知道理由”。在方程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分析等量关系上, 这样就会大大缩短解方程的教学时间, 把解方程当作“非重点”来处理, 弱化为解决问题教学时的“衍生品”。对此, 我们可以在初次教学解稍复杂的方程时, 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工具性理解”。因为这时学生还没有积累相当的感性经验, 不可能充分体会其中的转化思想并将付诸实践。而在单元复习时, 学生有了相当的经验, 有足够的能进行比较归纳的素材, 这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 就容易帮助学生将一般的解题方法提升到思想方法的高度, 并自觉地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 从而实现“关系性理解”。此时, 可以出示适当的变式, 以促进学生异中求同, 突显转化的思想,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教学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学生在题目的引导下逐渐习惯解方程的书写形式, 容易获得成功感。部分数学教师有一种误解, 认为“工具性理解”应该避免。实际上, 英国数学教育家斯根普调查发现, “工具性理解”与“关系性理解”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都非常普遍, 而且各有各的用场。但是斯根普也强调, “工具性理解”只能取得短期的效果,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 还是应该尽可能地获得“关系性理解”。

2. 提炼思想, 积累经验

学生在获得“工具性理解”的同时, 已经积累了“关系性理解”所需的感性经验, 这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反思, 将技能提炼上升为思想方法。例如, 在《整理与复习》的单元教学中这样的比较就显得必不可少。

【教学实践】

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在比较其相同点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转化的基本思想。

学生解方程:

师:这两题解方程的倒数第二步, 即3.4x=6.8和4x=24有什么相同点?

生:最后都转化为简单的方程。

师:能具体说说这两题各是怎么转化的吗?

生:第1题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两边同减相同的一个数。

生:有时也可同加、同乘或同除以相同的一个数。

生:第2题是先计算5x-x。

师:是的, 能先算的可以先算, 也就是先把未知数进行整理、合并。

篇4: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与合”,是从认数里抽取出来单独设置的,这样的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分与合”这部分内容在本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它是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前提。在学习10以内数分与合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学生建构10以内加减法的算法,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它是认识20以内数的思想基础。学生习惯于从“分”与“合”的角度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例如: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19可以分成10和9等等,这些都是“分”与“合”的思想。

第三,它为进一步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做铺垫。进位加中需要将一个加数“分一分”再和另一个加数“合一合”凑成十,退位减中需要将被减数或者减数“分一分”再进行计算。

2学情分析。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且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部分学生甚至有了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经验,可以通过计算直接得出分与合的结果。但是他们大都是对计算结果的提取,如果提及方法或过程他们则难以完满回答。

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分”与“合”的思想,在生活中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普遍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算理,会比较容易。

3重难点分析。

能够识记、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基本知识要求,也是教学的重点,虽然教材的安排大致分为7以内的分与合和8~10的分与合这两个阶段进行,但其实在教学每个数的分与合时,都有各自其侧重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并不在于知识结果本身。而在于过程目标的差异。

4、5的组成重点是理解“分”与“合”的思想;6、7的组成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8、9的组成要求学生运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10的组成则要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索、推想。

本单元教学,操作是主要的教学策略,其教学难点在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思维方式的转变。如何将“分”与“合”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认识数、进行计算的基本思想方法,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有序、有条理”的思维习惯,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2~5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探索和掌握2~5的分与合,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2-5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桃子图片,猴子图片,圆片。

教学设计:

(一)教学4的分与合

师:猴妈妈有两个猴宝宝,出示两个猴宝宝图片(贴有名字:多多和乐乐)。一天猴妈妈拿来4只桃子分给她的两个猴宝宝吃。

课件展示:第一次分完,多多就大叫:我不同意我不同意。

师:猜猜看,第一次猴妈妈是怎么分的?可以用桃子图片摆一摆。

学生用桃子图片摆一摆,并汇报:多多分到1个,乐乐分到3个。多多分到的比乐乐少,所以多多不同意。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把4个桃子怎样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段2:

课件展示:

乐乐说:那怎么办呢?

篇5: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不看乘数末尾的0,借助表内乘法计算 2.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解决。4.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5.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可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先分别乘以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合起来就是所求的积。6.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一位):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用一位数乘被乘数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就向百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7.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①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③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百位上的数,积满几千向千位进几; ④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8.三位数(中间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包括0),当个位乘的的积向十位进位时,将进上来的数写在十位上,如果个位上没有进位,那么十位上就用0占位。

9.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二)千克和克 1.千克和克的认识:

①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作公斤。

②2包盐重1千克。4本数学书约重1千克。书包约重2千克。

③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电子秤、体重秤、大型台秤、小型电子秤、天平、盘秤、杆秤、小型台秤。

④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⑤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⑥1千克=1000克 1000克=1千克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①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②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长,短边的长叫作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作边长。④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2.认识周长:

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长+宽)×2 =长×2+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篱笆最长=长×2+宽 ;篱笆最短=宽×2+长

(四)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整十整百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再想一想这几个十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算得的结果就是几个十。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能整除):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要从十位除起,除得的商要写在十位上,然后再接着往下除,商要写在被除数上;

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要从百位除起,除得的商要写在百位上,然后再接着往下除,商要写在被除数上; 3.除法的验算:

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用商和除数相乘,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4.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不能整除):

当首位不能整除时,余下来的数要和后一位上的数合起来组成新数再除 5.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不够商1,就把百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除以除数,得数写在商的十位上,然后再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得数写在商的个位上,每次所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6.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①0除以或乘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余数的):在除法笔算过程中,遇到被除数中间哪一位上的数是0且前一位没有余数时,这一位上的商就是0,要在这一位上商0;

③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余数的):在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过程中,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个位又是0,就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就可以了。

④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除的过程中有余数):一位数除三位数,在求出商百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一,要商0占位,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⑤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除的过程中有余数的):(1)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得尽,个位上又是0,就不必再除下去,只要你在个位商0就可以。(2)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得尽,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又比除数小,就不必再除,只要在商的个位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落下作为余数。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1.从条件想起

①要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看清要求的问题; ②可以从条件开始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2.间隔排列

一一间隔两种物体排成一行,两端相同,两端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1,两端不同,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1.平移:

沿着同一方向、路线是直直的,这样的运动是平移 2.旋转:

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转,这样的运动是旋转。3.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1.认识几分之一:

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

②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1份,就是1/2。1/2是一个分数,分数中间的短横线叫分数线,下面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这个2叫分母,上面这个表示这样一份的1叫分子。

2.认识几分之几:

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是几分之几。

②分数大小比较: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分数大,分子小,分数小;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小,分数大,分母大,分数小。3.简单分数加、减法:

篇6: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4、练一练,第48页练习七第9~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

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2 14 ÷4 512 ÷10 310 ÷6 9÷310 4÷45 2÷314 1÷32 2.揭示课题:分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列式。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列式?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 这个算式得多少? 各自在书上的长方形里分一分,画一画。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大家清楚地看出是3瓶。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请大家计算一下它的积,看得数与我们画图的结果是不是一样?(一样)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3.练习,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看看 里有几个,有几个,再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方法

联系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你能说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讨论,板书:

三、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2.完成练习七第10题。

独立计算后,引导比较,启发思考:什么情况下,除得商比被除数小?什么情况下,除得的商比被除数大? 3.讨论练习七第11题。

引导:你能不计算,运用已经发现的规律直接填空吗? 4.讨论练习七第12题:

指出:交换被除数和除数,所得的商与原来的商互为倒数。

四、作业:

篇7: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9~30页例

2、练一练,第32~33页练习五第6~9题。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教具:长方形纸、彩笔、水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你想不想继续往下学?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例2 出示例2的图,然后出示条件:

小芳做了10朵绸花,其中 是红花,是绿花。引导学生理解:“其中 ”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是10朵中的,然后出示问题 红花有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学生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中的 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学第(2)题,怎样解决(2)绿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圈一圈,借助圈的过程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10÷5×2=4(朵)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求10朵的是多少也可以用10× 来计算。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指出: 计算10× 可以先约分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小组讨论:10朵的,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计算10× 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1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做练习五第6题。

4、做练习五第8题。

提问:求月季和杜鹃各多少棵时,为什么乘的分数不一样?

5、做练习五第9题。

比较三道算式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体会和大家分享?

四、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作业

完成练习五第7题。板书设计:

简单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2)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1页例

3、练一练,第33页练习五第10~15题。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读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合具体情景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3中的条形图。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

如:把黄花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绿花是黄花的(或);把红花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绿花是红花的 等。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 ?也就是多少朵的 ? 追问:50朵的 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 ”,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指名列式板书:50× 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教学“试一试”。

出示:绿花比黄花少,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 ?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有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他们先按要求画一画Δ,再完成填空。

4、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说出思考过程,突出“小力比小军多的张数是小军邮票张数的,也就是28张的 ”。

三、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五第10题

让学生说说各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

3、做练习五第11题

指出:解题时可以根据表示几分之几的条件,确定单位1的量,想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哪个数量,找出数量关系式,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4、做练习五第14题

提问: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解答时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五第15题 提问: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样?

五、作业

篇8: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化范文为课堂教学情境, 奠定习作的情感基础

人们将对生活的热爱和祝愿融入剪纸, 情感激励他们创作出剪纸艺术。学生要认真观察剪纸, 想象故事, 完成习作。学生已具备欣赏力、感悟力和构思力, 能体会情感, 构思故事。学生看图仅凭想象, 情感空洞, 写作言之无物, 教师用感人的故事引入情境, 开启其想象之窗。艺术创造源自感动:感动自己方能感动他人, 才会有动人的作品, 我创设如下情境:

1.感悟美文《希望》, 领会真情。

2.投影出示作品, 配《梦驼铃》伴奏, 教师朗诵赏析。

希望

在沙漠上有户人家, 爸爸、妈妈和孩子沙文, 孩子很孝顺, 一家人生活得很开心。

有一天, 爸爸外出狩猎, 遇到了大风沙, 再没回来。妈妈积劳成疾, 临终前她对沙文说:“你在沙漠无法生存, 让骆驼带你离开, 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生活, 你要勇敢地活下去。”沙文带着父母给的财产———骆驼, 离开了他生活了十三年的家。

路上黄沙飞舞, 寸步难行, 他想放弃时, 总想起母亲临终前的眼神, 他坚持走了一天、三天, 无数天, 眼前还是无边的沙漠, 沙文灰心、失望, 又遇大风沙, 沙文紧贴驼背上, 他绝望地想:“让我去陪伴我父母吧!”他闭了眼, 不知何时醒了, 骆驼使劲叼他, 它让沙文有了信心, 风沙都能躲过, 还有何克服不了。他用尽力气爬上了驼背, 紧紧抱住驼峰, 任骆驼背他走。

突然, 沙文眼前一亮, 空旷的山谷, 鸟语花香, 姹紫嫣红, 树木葱郁, 还有波光粼粼的小池塘, 沙文惊呆于这从未见过的美, 忘了疼痛和干渴, 心情像山谷般晴朗, 骆驼带他继续前行, 鸟儿向太阳飞去, 蝴蝶飞舞, 柳枝轻轻飘扬, 花儿散发着香味, 沙文唱起了歌, 他觉得世界如美丽的姑娘, 她头戴牡丹花和茉莉花花冠, 套着水晶项链, 戴着花朵手镯, 身穿用小草、树叶、野花织成的纱裙。

沙文爱上了这个美丽的世界。

3.同学们, 故事感人吗?读完后, 你有何感受呢?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4.引导学生品读, 感悟情感:勇敢的人终将获得幸福。

5.说说你脑海里浮现了哪些感人的画面。学生讨论。

6.小结:出示剪纸图一:剪纸作者一定受到感触、感动, 才有了动人的作品。看那少年, 昂着头, 牵着他心爱的骆驼, 多幸福。也许创作者是一个沙漠中的老农, 他不识字, 不会读书, 但有一颗感动的心, 将心寄予灵巧的手, 才创作出如此动人的剪纸, 是美的心灵创作出光辉灿烂的剪纸艺术。

二、文图对比, 指导学生如何从图案想开去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写想象、幻想中的事物, 让学生由剪纸图想象写有情趣的故事, 且能围绕主题展开, 深入感受范文, 将图文比较, 使想象思路有章可循, 有的放矢。

1.将图文对比, 说说哪些内容剪纸图上有, 哪些没有。两者间又有什么内在联系?

2.阅读对比后讨论, 教师再加以归纳。

图一:小男孩身着绣花袍子、头戴帽子、脚穿靴子, 一手牵骆驼, 一手抓住橄榄枝。他很专注, 大步向前, 骆驼也昂首挺胸, 阔步向前, 小鸟、野花、松针围绕。他刚走出沙漠, 来到新世界, 很喜庆。图与范文最后两节内容基本相符!男孩为什么会手牵骆驼, 为什么又要走出沙漠, 他走出沙漠时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作者有依据的想象和联想, 他由骆驼想到了沙漠, 再想到了艰难, 确定勇敢的人终究获得幸福的主题。

3.讨论分析后学生打开思路, 指明方向;引导其看清几幅图图意后展开联想、想象。

如:图二:她为什么要舞蹈、顶碗呢?她是代表家乡参加一次比赛吗?是生活艰难外出表演杂技谋生吗……

图三:他们要到哪儿去?他们是兄妹吗?亲人呢?包里带了什么?老牛的眼睛像在说什么?

图四:小姑娘为何急急忙忙收拾东西?要远行, 还是有客人来?家里其他人呢?

总结:细致观察了四幅剪纸作品, 并结合图意展开了想象, 一定有了故事的思路。在写文章、编故事时, 围绕确立的主题去写, 融进感情, 使表达更流畅, 更生动感人。教给学生想象、联想的方法, 在师生交流中降低习作的难度, 克服畏难情绪。

三、再读范文, 帮助学生修改润色

范文还能以范例指导学生修改润色文章。学生完成后, 引导其欣赏点评范文, 给习作修改润色。

1.学生欣赏后讨论, 教师总结提升认识。

《希望》的优点: (1) 围绕剪纸图展开想象, 重点突出。 (2) 沙文的想象具体而合理。 (3) 描写细致生动, 语言清新自然。 (4) 骆驼通人性的情节很感人。结尾揭示:勇敢的人终于获得新生的幸福感!

篇9: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3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教材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知识的价值。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管接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的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2-44页“认识垂直”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生活场景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通过组织看一看、量一量、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在现实中找到物体表面上互相垂直的现象实例,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建立垂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2复习。请同学们看屏幕,你能从每幅图中找到互相平行的线吗?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何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一组平行线呢?请大家指一指、说一说。

3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也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评析借助教材例题提供的素材,让学生找出平行线,一方面对上一节课进行了复习,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新知。另一方面为下面发现“垂直”、抽象“垂直”提供物质基础。

二、观察发现,认识垂直

1初步感知垂直现象。

师:同学们认识了平行线,也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你能从图中找到相交的线吗?指一指、说一说。

师:从两幅图片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组相交的直线,从中我们各抽出一组。(课件出示两组相交直线)观察这两组相交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我们发现,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而且这里的这4个角都是直角。

2深入研究,形成概念。

(1)根据讨论提纲,课件出示讨论题,让学生自学课本例1。

★什么叫互相垂直?你是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什么叫垂线?什么叫垂足?

(2)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分别记作直线a和直线b,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怎么描述呢?请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3,回归生活,理解概念。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观察这几幅图片,找找看,哪些线段所在直线是互相垂直的,指一指、说一说。

(2)变换、沟通。

课件动态出示镜框位置变化的过程:我们再来看这个镜框,如果老师这样放(倾斜),长边和短边还互相垂直吗?如果我们把镜框拉成这种形状,长边和短边还互相垂直吗?请谈谈你的想法。(稍停)

(3)拉成这种形状,长边和短边不是互相垂直的,我们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依据是它们相交的角是否成直角。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一些互相垂直的例子吗?

评析这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的两组相交的直线的特点,抽象出“垂线”,形成对垂线的感性认识;经过自学讨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目光再转向生活,通过指一指、说一说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特别是相框的两次变式(先是长方形的位置变式,接着是图形形状的变式),使学生在变换的情境中深刻感知“垂直”的本质。

三、动手操作,学画垂线

1认识垂直线段。

刚才从生活中找出了大量互相垂直的例子。那

么,在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线段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组织学生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2教学垂线的画法。

(1)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垂线,想不想自己画一组垂线呢?请同学们想办法画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并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2)小组交流后课件动态演示画垂线的方法。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先将直尺的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再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已知直线平移,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然后沿着这条直角边,过这已知点画一条直线。

3教学“试一试”。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在课本“试一试”中画一画。

评析能借助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已认识图形中的垂直线段,为动手作图明晰概念;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画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尺规作图的步骤,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方法迁移——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个环节,有学生的自主探索、有教师的示范指导、有学生的动手实践,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突破教学难点,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用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指定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这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想法。

利用其他形状的纸,能折出直角吗?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请同学们在“想想做做”第3题上,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垂直,谁来说说,关于垂直,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典型习题分析

1用足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巩固概念,探究规律。

教材安排了许多有效的操作活动。如教学完平行线的概念后,教材在41页安排了“想想做做”第2题,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折痕的长度,再结合图形独立思考能发现什么,知道这些折痕的长度是相等的,了解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在教学完平行线的概念后和教学平行线画法之前可以安排这个练习。为了使这个操作活动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按下面的教学步骤加以实施。

(1)折纸: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观察对边平行。尝试用它折出一组平行线。

(2)验证:折痕是否平行?怎样验证?

(3)讨论:折痕的长度相等,说明了什么?

(4)引新:你能利用这个发现尝试画一组平行线吗?

这里,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操作、讨论的空间和时间,展现其发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平行线”的直接感受和体会。

教材第44页的“想想做做”第1题、第45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和练习六的第6题都应让学生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巩固知识、探究发现。

2注重数学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指导,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数学操作技能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画平行线和垂线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操作技能。

教材中多次安排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的练习,而且已知直线的位置经常变化。

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已知直线位置的多变,既能促进学生灵活地使用工具,更能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水平”“竖直”对数学中的“平行”“垂直”的制约和局限。多次练习画平行线和垂线,形成相应的技能,为以后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练习六第4题。本题的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出示第1小题,明确要求,学生独立作图,教师个别辅导。

(2)学生交流画法,教师强调作图要点。

(3)出示第2小题。两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议议,该怎样完成。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4)变式练习。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先过A点作底边BC的平行线。再画出底边上的垂直线段。

3加强知识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平行线、垂线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教材也提供了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练习六的第7题。

这一题意在通过寻找最佳“接水管”的方法来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上一篇:党建带团建心得体会下一篇:下学期逸夫小学二3班班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