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许可法案例

2024-06-17

行政许可法案例(精选6篇)

篇1:行政许可法案例

行政许可法案例分析

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对政府的行政许可行为进行了规范,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也将给百姓生活带来许多变化。

百姓有了更多自主权

[案例] 重庆万州区龙宝、五桥移民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先后下发文件,把“雄鹰”牌矿泉水列为辖区指定饮用水,要求辖区各乡镇、街道必须统一饮用。

[点评]虽然万州区委、区政府已经制止了这一行为,但足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警觉。喝什么品牌的矿泉水,完全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政府部门强行插上“一杠子”,用红头文件的形式,剥夺消费者的选择权,这是对消费者主权的肆意侵犯。

[规定]行政许可法对各级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作出了规定,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行政机关可以不设行政许可。

到政府办事,不用跑了

[案例]河南一家合资企业在2000年开办之初就被“衙门作风”害苦了:办合资手续被工商局、外经委、计委三个部门踢了十几天“皮球”,办一个证书往政府部门跑了11趟……

[点评]过去,像这家企业遇到的难题很多人都曾遇到过。“门难进、事难办”无异于对政府部门的讽刺,“跑断脚、磨破嘴”则是百姓普遍的无奈。

[规定]行政许可法确定了便民的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许可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减少环节降低成本,提高办事效率,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如确立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制度。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行政事务实现“超市化”运作,这必将为老百姓带来最直接的实惠。

告别漫长的审批等待

[案例]南方某经济特区市曾统计,一个高科技企业从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到竣工投产,中间要经过13个部门的审批,递交15个报告,盖54个公章,最少需要6个月。

[点评]这样漫长的等待,对于百姓而言,曾经是家常便饭。行政许可期限不明确、拖延过长,甚至使一些申请人为尽快拿到批件而向行政机关行贿,由此滋生了许多腐败。

[规定]行政许可法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期限有了明确规定。例如,工商总局已经对企业登记程序进行了调整,申请企业登记只要发个电子邮件就行了,工商部门需要什么材料必须一次告知申请人,如果材料齐全、合法,最快当天就能办完手续。

和我的利益相关我就有发言权

[案例]上海市商委曾经有个规定,凡在上海市环线以外地区开设1万平方米以上大型超市的,将由上海连锁商业协会牵头组织听证,工商部门依据听证结论核发执照。

[点评]2002年1月,我国举办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行政决策听证会——铁路价格听证会。从此,听证制度使百姓得以参与政府决策,政府决策也开始真正走到阳光下。

[规定]行政许可法基于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明确规定在实施行政许可的过程中需要依法举行听证会的,必须举行听证会。

办审批手续不用那么破费了

[案例]据2000年上海市行政许可状况调查显示,上海一家汽车公司在设立过程中所交付的有关行政许可的费用竟然达到1.91亿元,约占这个企业投资额的1.36%。

[点评]长期以来,群众对一些政府部门利用行政许可乱收费的意见很大,形象地称“行政许可就是收费”。为此,税务总局曾作出规定,对发票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审批、对发票的领购资格进行审核、对印花税票的代售进行许可等,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规定]行政许可法已经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后的监督检查,一律不能收费。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可以收费的,也要实行收支两条线,所收费用全部上交财政。

执法扰民行为将会减少

[案例]一家月饼生产企业的老板曾经对记者大倒苦水:“我最头疼的就是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前脚送走了这个部门执法的,后脚就迎来了那个部门执法的。来的都是大爷,谁也得罪不起。”

[点评]许多企业都曾被各种各样的检查弄得苦不堪言。从实践看,多数行政许可事项都是可以通过书面材料达到核查其是否依法从事有关活动的目的。如,有关企业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完全可以通过企业提交的专业技术组织的检验报告予以认定。

[规定]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机关应当主要通过书面检查来履行监管责任,以尽可能避免对被许可人的干扰,防止执法扰民。

政府行为不用百姓“买单”

[案例]在抗击禽流感疫情时,国家对疫点病禽和强制扑杀的家禽平均每只补助10元。甘肃靖远县东升乡柴辛村养鸡户宣立普说:“我家总共有1780只鸡被扑杀,当时心里确实很难受。但政府很重视,也没有不管咱,很快

就发放了部分补偿金。”

[点评]对禽类强制免疫和捕杀属于政府行为。政府做出这个行为是有法律根据的,不违法,但毕竟给养殖户和养殖企业造成了损失,政府就要给予补偿。这体现了国际通行的信赖保护原则。

[规定]根据行政许可法,国家行政机关不能随意改变已经生效的许可。如果这种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不得不加以改变,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失政府要给予补偿。

公民维权更便利

[案例]不久前,武汉市江夏区农民倪灯财、祝珍珠为了承包土地的事,向江夏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将湖泗镇政府告上法庭。

[点评]随着法治意识的普及,近年来,“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件逐年增多,政府败诉已不是新闻。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将为百姓创造一个与政府进一步平等对话的平台。

[规定]行政许可法为公民维权提供了三大便利条件:首先,明确了主体机关及许可机关的责任和义务,方便公民维权;其次,规定了一些过去没有明确的公民权利,如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权利和许可收回要求补偿的权利;第三,作出了许多制度性的规定,为公民提起诉讼提供了诉讼的标准和输赢的标准。(完)

篇2:行政许可法案例

•问题:法院该怎样审理?

• 1.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不予答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5条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对中国公民

围私出境的申请,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批难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该法虽然没有规定具体的期限,但上海市公安局根据该法的原则对颁发出境卡的申请明确规定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3日内予以办理。在本案中,被告未在规定的3日内作出是否颁发的答复,显然已构成不予答复。

•2.被告拒发出境卡是否合法?

•中国公民出人境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应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

法》。该法第5条规定:“中国公民因私出境,向户口所在地的市、县公安机关提出申请,除本法第八条规定的情形外,都可以得到批准。”该法第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批准出境:(一)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认定的犯罪嫌疑人;(二)人民法院通知有未了结民事案件不能离境的;(三)被判处刑罚正在服刑的;(四)正在被劳动教养的;(五)国务院有关主管机关认为出境后将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对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本案原告不具有该法规定的不能出境的五种情形之一。同时,该法也没有规定公民在出境探亲之前必须向被探望者单位提出申请并经其同意的程序。因此,公安部的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人境管理法》的规定相抵触,应当是无效的。而某市公安局外国人管理、出入境管理处根据公安部的规定拒发给原告出境卡,是违反出境入境

• 案例23 1990年3月.原告某村民委员会向某县林业局申请采伐树木,作为增建村小学教室

用。某县林业局批准并发给采伐许可证,指定原告在村北公路(国道)139路标间采伐榆树200棵,伐后补栽幼树。原告在获准后,于3月20日组织村民按照林业局指定的区域如数采伐了榆树200棵。该县公路局发现后、于5月12日以原告滥伐树木为由,对原告作出了补种幼树,没收已伐榆树200棵.并处违法所得3倍的罚款,计人民币18000元(按每棵90元计价)的处罚决定。原告不服,于5月20日向

某市公路局申请复议。市公路局经复议认为、县公路局认定事实属实,但适用法律不当,于5月28日依《中华人民兵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第22条第l项规定作出复议裁决:责令原告在采伐路段补栽幼树200棵.并处违法所得3倍罚款计18000元。原告对复议决定仍不服,6月10日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在此案的审理中,将林业局作为第三人。

•[法律问题]林业局是否有权颁发此种采伐许可证.本案的关键在于,第三人林业局是否有权就公路的树木颁发采伐许可证,即公路上的树木的管理权,是属于林业局,还是属于公路局?相关法律链接:《森林法》第28条第3款规定:“铁路、公路的护路林和城镇林木的更新采伐,由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公路管理条例》第22条第3款规定:“公路两侧林木不得任意砍伐,需要更新砍

伐的,必须经公路主管部门批准。”该条比较明确地规定了铁路、公路的护路林和城镇林木的采伐许可证的发放机关。

《公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33条第2款规定:“对公路花草林木,只许作抚养和更新性质的修饰或者采伐。需要更新砍伐公路林木的、国道、省道须经省级公路主管部门批准;县道须经地(州、市)公路主管部门批准;乡道须经县(旗、市)公路主管部门批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 对违反森林法行为的行政处罚规

定如下:

(一)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林区木材一立方米以下、幼树五十株以下的,非林区木材半立方米以下、幼树二十株以下的,或者相当于上述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补种盗伐株数十倍的树木,并处以违法所得三至七倍的罚款;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林区木材五立方米以下、幼树一百株以下的,非林区木材二立方米以下、幼树五十株以下的,责令补种滥伐株数五倍的树木,并处以违法所得二至四倍的罚款。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林区木材超过一立方米、幼树超过五十株的,非林区木材超过半立方米、幼树超过二十株的,或者相当于上述损失的,除责令赔偿损失,补种树木以外,并处以违法所得五至十倍的罚款;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林区木材超过五立方米、幼树超过一百株的,非林区木材超过二立方米、幼树超过五 十株的,除责令补种树木以外,并处以违法所得三至五倍的罚款。•

•根据《森林法》及《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公路局是有权发放公路林木

采伐许可证的惟一主管机关。林业局颁发采伐许可证属于超越职权。县公路局、市公路局也不是合格的主管机关,国道应由省公路局主管。

• 案例25 某省卫生局向全省所有医院下发文件,规定凡是在本省医院销售的药品,必须在该

省卫生厅办理“登记”手续,否则医院不得采购。某药品生产企业将其刚投入试产的新药报到卫生厅备案,结果卫生厅要求其提交营业执照等资质文件十余种,并指出其中的三份资质文件不合格,不能办理登记手续,也不能在该省的医疗机构销售。此药品生产企业认为该省卫生厅违法设定行政许可,遂将其告上法庭。•

• 问题:该省卫生厅的行为是否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具有合法的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即为合法药品产品企业,其产品经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后(取得药品生产批件),就可以投入生产并在全国范围内销售。本案的省卫生厅无权对药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在本省的销售设置“登记”程序。该登记行为的设定是违法的,既违反了行政许可设定事项的规定,也违反了行政许可设定权的分配规则(作为省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省卫生厅没有行政许可设定权)。

• 案例26 某省甲、乙、丙三名律师决定出资合伙成立“新华夏律师事务所”,于是向该省司法

厅提出口头申请成立律师事务所并提供了律师事务所章程、发起人名单、简历、身份证明、律师资格证书、能够专职从事律师业务的保证书、资金证明、办公场所的使用证明、合伙协议。但被告知根据该省地方政府规章相关规定,设立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必须有一名以上律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需要填写省司法厅专门设计的申请书格式文本。刚好乙为法学博士,于是三人交了50元工本费后领取了专用申请书,带回补正。次日,三人带了补正后的材料前来申请,工作人员A受理了申请,并出具了法律规定的书面凭证。后司法厅指派工作人员B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发现申请人提供的资金证明系伪造,但其碍于与甲三人是好朋友,隐瞒了真实情况,在法定期限内作出了准予设立律师事务所的决定并颁发了《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1个月后,资金证明被司法厅发现系伪造,遂撤销了“新华夏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此间,甲乙丙三人已付办公场所租金2万元,装修费3万元。问题:

(1)该省地方政府规章规定“设立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必须有一名以上律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条件是否合法?为什么?

(2)该省地方规章规定“设立律师事务所,需要填写省司法厅专门设计的申请书格式文本”是否合法?能否收取50元工本费?为什么?

(3)司法厅对撤销“新华夏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需要赔偿吗?为什么?

(1)不合法,根据行政许可法第14、15条规定,行政许可的设定应该用法律设定,而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而对律师事务所的成法中明确规定,已经有国家法律约束,地方法规及规章是不能在加限制条件的。因为行政许可的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

•(2)合法,但不能收取工本费,因为行政许可法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不得收费。(3)不需要,因为造成利益损失的是由于申请人提供的资金证明系伪造,而不是

由于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造成的。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七十六条的规定,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给予赔偿。因此是不需要赔偿的。

• • • • •

• 案例27 案例:2004年7月10日,某国有企业新上一项目,计划用地100亩。项目获上级

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该企业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用地申请。4个月后,企业的用地申请仍没有通过。原因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每次都会要求该企业提交新的用地申请材料。后来,该企业诉至法院。

问题: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行为是否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要求。

《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认为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

•本案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多次要求该企业提交新的用地申请材料,而不

是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该行为违反了《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同时,也违反了《行政许可法》的便民原则,即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这是行政许可追求的目标之一。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违反了《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败诉。

• 案例28 某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村民王某报上的材料,在未进行实地勘测的情况下,为其

办理了集体土地使用证。不久,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接到举报,称王某占用耕地建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现场调查后,发现举报属实,拟对王某作出拆除房屋的行政处罚。王某认为用地用途都已经在上报的材料中写明,现在的问题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办理集体土地使用证中工作失职所致,如果要拆除房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承•

• 担办证中的过错责任,赔偿其损失。因此,王某诉至法院。问题:请分析本案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及王某行为的合法性。依照《土地登记规则》规定,土地登记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土地登记申请;

(二)地籍调查;

(三)权属审核;

(四)注册登记;

(五)颁发或者更换土地证书。而本案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未经过地籍调查即直接颁发证书,属明显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

篇3:《行政许可法》面临的内外部困境

关键词:行政许可法,自身局限,不合理因素,建议

一、概述

2004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了。该法是一部以单行法的形式颁布的行政许可法, 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其制定时间之长, 讨论次数之多, 改动幅度之大, 参与面之广, 在我国近年来的行政法立法中是非常罕见的。它不仅是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也标志着政府正从管制型的政府向一个有限的、透明的、诚信的、负责的、全新的服务型政府转变。除此以外, 在规范行政许可权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反腐倡廉等方面, 行政许可法确实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我们所走的这种发展模式是在摸索中进行的,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还没有一个国家是对所有的行政许可做出统一的规范, 这样所做出的非常概括的原则性规定, 不能为各种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从而可能会增强相关行政机关实施时的随意性, 使《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变成走形式。这也就意味着, 《行政许可法》本身就包含若干不容忽视的缺陷。

就实施这部法律的环境来说, 也是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部法律的制定与出台只能说是一个开始, 最后实施的怎么样, 是否达到了其当初的立法目的和所追求的价值理念, 产生了怎样的法律效果和影响, 才是我们最终关心的。中国社会调查所曾经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哈尔滨、武汉、南宁等地的1500名公众进行关于《行政许可法》实施效果的电话调查, 当问及“在行政许可法实施半年后, 您认为它是否达到了您所预想的效果呢?”时, 57%的被访者表示没有;32%的表示不好评价;11%的表示达到了预期效果。当问及“您认为, 行政许可法实施后, 作为普通百姓, 您切身感受到变化了吗?”时, 73%的被访者表示没有;27%的表示有一点。

可见, 《行政许可法》实施的效果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而它所面临的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实施。这些问题自然成为了《行政许可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境。接下来, 我们就从以这两个方面分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深入的探讨。

二、《行政许可法》自身的局限

(一) 行政许可范围界定和其调整范围均过于狭窄

1.《行政许可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行政许可, 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 经依法审查, 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显然, 这一条对行政许可内涵规定过于狭窄。“从事特定的活动”不能完全涵盖我们对于广义行政许可中“赋予某种法律资格或资质、确认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法律事实”的主张。这种错位遗漏不仅仅存在于理论中, 行政机关实践中所进行的许可行为更是五花八门, 纷繁复杂, 不是“准予从事特定活动”所能概括的了的。例如, 某个政府向某个公民颁发了一块土地的使用权证书, 这个举动属于确认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法律事实行为, 但是不属于“准予从事特定活动”行为。如果把许可限定在“准予从事特定活动”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以内, 行政机关就可能会以其行为并非“准予从事特定活动”为自己的非法行为进行辩护, 从而达到规避法律规制的目的。

2. 由于行政许可法是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同步进行的, 难免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了行政许可法的经验积累过程。其实, 从实质上来说, 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的概念是等同的。社会大众更多是熟悉行政审批, 而行政许可的概念则单纯的停留在行政法学界。所以说, 如果最初统一使用同一个概念可能就不会出现实施之后范围狭窄的问题了。

(二) 许多规定过于原则、概括和空泛, 具体判断需要由许可的设定机关确定

1. 行政许可法旨在解决涉及社会经济生活各个层面的4000多项政府审批权限的问题, 而不能为每一种不同情况提供具体答案。政府首先会遇到的问题就是现有的审批中哪些属于行政许可, 哪些不属于行政许可, 仅凭许可法第二条的宽泛规定是很难做出定论的。

2. 在哪些事项可以设定许可, 哪些事项可以不设定许可, 行政许可法作了非常概括性的原则规定, 具体判断还是需要由许可的设定机关做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行政机关设不设定许可的自由裁量权。实践中, 许可的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种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和行政许可法的精神, 就很有可能使法律的原则性规定流于形式。

(三) 救济的设定不彻底, 程序责任不清

1. 法律责任作为一种正义的分配结果总是偏于应然层面的, 要将其真正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 就需要通过法律救济的途径, 行政许可的法律救济正是扮演着这种分配和实现法律责任的角色。

虽然《行政许可法》规定了与救济程序相关的责任属性, 但相应对于责任的具体内容规定得却十分含糊。例如:《行政许可法》规定:“拟设定行政许可的, 起草单位应当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但是, 对于起草单位没有召开听证会、论证会的情况, 该法并未向公众提供有效的救济途径和手段。又如, 《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时, 发现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 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应当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但是, 针对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和申辩权被剥夺时, 他 (它) 应有的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权利, 而《行政许可法》并未明确。

2. 要在行政许可领域内形成有效的救济机制, 不仅仅需要《行政许可法》自身的改进, 同时也不可缺少其他行政法制度的修改, 尤其是《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的修改。这也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条件。

(四) 缺乏一个权威、统一的法律实施机关

1. 行政许可作为最重要的政府规制手段, 往往涉及合理性判断和多维政策选择, 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我国, 许多情况下由法院作判断并不合适。而且, 仅仅依靠法院这种事后机制, 成本太高, 会增加整个制度的不确定性。我国推进政府改革的组织构架也呈现多样性的特征, 既有非常高层次的国务院特定事项领导小组体制, 也有类似国务院体改办、国务院信息办这样的常设专门推进机构。

2. 在以往的立法中, 形成了一种法律不涉及执法机构与经费等问题的不成文惯例。这样的情况便导致了许可法实施中没有一个能给出权威解释统一答案的机构。此外, 这个漏洞也和行政许可事实自身的烦杂琐碎有关, 并且导致了大量规避法律的行为处理不力, 无人追究, 最终只能暂时搁浅。解决这种尴尬就需要来自中央政府高层的更强有力的持续的政治支持, 但从长远看, 最缺乏的正是法律的自我实现机制。

(五) 对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所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重视不够

1. 行政许可的监管机构是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进行决定和实施行为的, 因此, 他们的行为、态度、以及在实施种所发挥主动性, 都对实施该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并且通过这一途径, 行政机关可以使自己管理经济、社会的监管职能得以积极的发挥。

2. 人们似乎更多的重视了行政许可法在反腐败、规范行政权力的使用、实现政府的依法行政等方面的问题, 却没有充分重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管理社会秩序、监管市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的实现。

我们必须看到, 实施行政许可法不能以放弃政府的这些重要职能为代价, 而应该更多的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行政许可法》应该强调“两手都要硬”, 要在有效制约行政机关滥用许可权力的同时, 为充分发挥行政许可机关的积极作用提供制度空间。否则,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会将行政许可法本来的意义曲解。

三、《行政许可法》实施的制度环境中的不理想因素

(一) 实施期间始终会面临法律规范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同步的局面

主要是指《行政许可法》将会面临立法精神在实践中可能会发生扭曲或被滥用的风险。受历史原因和传统影响, 再加上我国行政权里长期的人治性和随意性, 政府过分集权和揽权的现象一直非常严重, 一些地方和部门长期以来习惯于“管”字当头。而行政许可法秉着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和约束政府权力使用的目的, 进行了许多制度创新, 这就造成了二者之间的一个差距, 有些人甚至认为《行政许可法》过于超前, 不符合中国当前实际情况。在这样的困境下, 就要求我们的政府转变观念, 推进民主政治和法制政治, 使政治民主健康的发展, 也带动整个社会健康发展, 从而缩小实际状况和立法精神之间的差距, 使二者相匹配。

(二) 实施受到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

1. 由于《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是一次较为剧烈的权力、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 它削弱了权力、触动了利益, 加重了责任, 所以必然会引起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 并采取将废止的许可转化成其他形式等方式来设法规避法律的制约。

这种规避可以有很多其他形式, 把许可改为登记、核准等方式, 根据需要将某些审批事项“捆绑”或“拆分”。有些部门甚至利用中介来收费, 千方百计的寻找合法性外衣, 使部门审批乱收费现象由明变暗。再比如:项目建设许可, 国家规定了许可权限, 即亿元以上由国务院许可, 千万以上由省政府许可, 百万以上由市政府许可。但是, 某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却把一个项目化整为零地上报, 地方政府就有了操作的余地。江苏“铁本事件”就属于这种情况。

2. 一些部门通过红头文件、领导批示等各种方式来延续和延伸自己的权力。虽然这些红头文件的目的或许是出于便于管理和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但更多的则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这体现了有些领导“权大于法”的意识根深蒂固, 对职责认识不清楚, 忽视了“依法”这个前提, 把红头文件当成了增加权力的一大法宝。

这些都表明了面对不断削减的行政权力, 某些政府部门仍然不愿放权, 他们只关注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有学者指出, 这是最大阻力之一。有学者指出, 我国现行的政府体制弊端可用四句话概括:政府权力部门化, 部门权力利益化, 获利途径审批 (行政许可) 化, 审批方式复杂化, 最终目的就是收费。这种概括真可谓是一针见血。

(三) 相关配套法规和设施不完善

许可法是在我国市场体系尚未发育完全, 多项改革措施尚未到位的时候颁布的, 它在某种程度上和我们现行体制是不协调的, 具体说来内容如下:

1. 一些许可程序的落实缺乏具体的制度规范。比如: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设定之前应当举行许可听证的有关问题, 但没有设定具体的听证办法。由此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实听证的有关规定, 特别是针对矛盾重重的规划许可和房屋拆迁许可, 更是无法得以落实。

2. 事后监督缺乏法律依据。比如: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 推行电子政务, 在行政机关的网站上公布行政许可事项, 方便申请人采取数据电文等方式提出行政许可申请;应当与其他行政机关共享有关行政许可信息, 提高办事效率。”可是, 实践中, 有些行政许可项目相关行政机关要求申报项目必须在网上审批, 但网站又是私人的, 网站收取几千元的费用, 名曰注册费和网站维护费, 无形中增加了申请人的成本, 也为政府部门变相收费打开了便利之门。在这种情况下, 有效的事后监督就成了许可法实施的最重要保障和立法精神实现的最重要前提。

(四)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管理方式存在的缺陷对许可法实施有碍

1. 政府部门本身观念转变滞后。包括对许可法的精神实质还没有深刻领会;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尚显不足;少数人仍存在等待观望, 工作仍处于被动状态;各政府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行政许可的衔接还未理顺。这都给政府部门管理带来混乱。

2.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由于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局限, 很多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还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而对新的工作方式不适应且难以操作。

3. 相应的中介组织依赖政府, 缺乏独立性, 成熟性。《行政许可法》颁布以后, 越来越多的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依法成为行政许可的主体, 这就需要这些作为政府与群众的媒介的相应的社会中介组织发育成熟, 与政府行政部门彻底分离, 成为健康的独立的行政许可的主体。

(五) 政府权力收缩和某些领域放松规制后出现了管理“真空”

按照许可法“放松规制, 削减许可”的宗旨, 为配合许可法的实施, 国务院取消和调整了1795项行政许可项目。整个行政审批事项削减近半由于缺乏相应的事后监管机制和制度, 结果出现了管理“真空”现象, 投诉也多了。许多行政许可的矛盾无法衔接和解决。而在这种情况下, 几乎没有政府部门适时调整自己的工作。

四、对行政许可法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 尽可能明确的界定行政许可的范围, 防止大面积规避法律的行为蔓延

《行政许可法》现有的最大问题就是其自身范围不明确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和缺陷。诸如违法审批、不彻底救济、政府钻法律空子规避法律责任、规定原则过于空泛致使行政机关运用自由裁量权时出现不合理的处理等等。

(二) 建立各种相关制度、体系和配套性制度及立法和法规, 以弥补《行政许可法》自身的不足

如政府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等, 这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严格执行收费规定。通过协调各种制度和、部门法、地方性法规与行政许可法的关系, 消除其实践中的大量存在的灰色空间, 既维护《行政许可法》的权威, 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体现制度的多样性。

(三) 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及救济制度

要想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 防止其滥用, 并且保证法律效果和立法精神的实现, 当然首先要完善政府的独立监管制度。只有建立了这种制度, 行政许可法才能获得一个牢固的制度基础, 才能使《行政许可法》得以真正的落实。对于救济手段而言, 《行政许可法》不能只满足于规定救济的相关属性, 而是要致力于规定相关的具体内容, 提供切实可行的救济手段给行政相对方, 在细致的方面做到对其利益的维护。

(四) 各级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理念

包括服务的理念、公开透明的理念、诚实信用的理念、权责一致的理念等。转变理念对于改变行政许可法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机关, 他们观念的转变将直接影响许可法实施的效果, 也对实施中的监督和监管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五) 其他的一些建议

大力培育中介组织;平衡政府部门之间权利;平衡整体与局部利益;增强公民维权意识等等。

五、结语

篇4:行政许可法要点解读

北京大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陈云鹏说,因为行政许可过多,曾经导致他的业务因此作罢。有个国际企业集团曾意图收购北京某上市公司的股份,但由于该项收购行为需要得到中国证监会、商务部(开始时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等多个主管部门的审批同意,但每个主管部门所依据的都是自己所制定的部门规章,这些规章又存在法律冲突,使得企业实在无所适从,并购的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7月1日《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所谓行政许可,就是通常所说的行政审批,即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法律明确规定行政许可必须依法设定,第12条规定只有六类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第13条还规定,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通过市场竞争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通过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以及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事项,都不应当设定行政许可。

另外,针对政府部门政策常有朝令夕改的状况,《行政许可法》也规定,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不过,在一定条件下,行政机关为了公共利益,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生效的行政许可。但是,因此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仍然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外商以及本土企业常常头痛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地方保护主义,有些地方利用行政许可实行地区封锁、或损害外地企业利益,成为地方投资环境中的一大弊端。为此,《行政许可法》对地方性法规和省级政府规章的行政许可进行了限制: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有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等。

权力“寻租”往往发生在“暗箱操作”中。一块地批给谁了?一个上市的药品是否经过批准?如果审批决定不公开、不透明,不但给了审批者随意行政的空间,也为权钱交易制造了机会。针对此项弊端,《行政许可法》第5条第2、3款规定:“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应当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平等权利,行政机关不得歧视。”

值得关注的是,不但政府部门本身的行政许可行为需要接受《行政许可法》的检验,政府部门所授权的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许可和审批行为,也要受《行政许可法》的约束。如果被授权单位的行为存在着违反《行政许可法》的现象,那么受权单位就可能成为被告。

篇5:行政许可法案例

案情经过:

2008年9月,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要求收割玉米的农户先办理“砍伐证”、“准运证”,每亩玉米缴费500元后,才能收割,否则将“给予严重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绝大多数农户未办“两证”,致使数万亩成熟玉米无法收割,村民们心急如焚。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质疑。

裴政[2008]37号文《裴城镇关于加强秋季秸秆禁烧工作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严禁焚烧秸秆,实施秸秆还田。秋作物秸秆禁烧率必须达到100%”、“谁砍罚谁,谁烧罚谁”、“农户承包地砍伐或焚烧秸秆1亩以下的对该农户罚款300元,超过1亩的每亩罚款500元。”文件的颁布日期是2008年9月3日。文件说,对确因养殖、青贮等需要,农户要求砍伐的应先报镇“三秋”秸秆禁烧指挥部同意,按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经批准方可砍伐,“否则按违反秸秆禁烧规定,依法进行严肃处理。”文件说,对确因养殖、青贮等需要,农户要求砍伐的应先报镇“三秋”秸秆禁烧指挥部同意,按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经批准方可砍伐,“否则按违反秸秆禁烧规定,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芮士欣,裴城镇西芮村四组村民,今年53岁。家有玉米8.6亩,另外承包别人6亩,共14.6亩,现已部分成熟。为不误农时,9月15日,中秋刚过,他就去地里砍玉米了。结果,他被镇政府宣传秸秆禁烧的工作人员带到镇上“学习政策”,理由是没有交押金,没有“砍伐证”。

“我砍玉米秸秆是回去搭猪棚的,又没焚烧,为什么要办证?”芮士欣一路向工作人员解释,却是徒劳。

“到了镇里,镇上的人告诉我,今年出台了新政策,全镇推行立秆掰穗,秸秆还田,要砍倒玉米秆就必须交押金办证。”芮士欣说,当天下午儿子在村里缴纳300元押金,办完“玉米秸秆砍伐证”之后,他才被允许回家。

处理结果:

《行政许可法》第十七条规定,省级人民政府以下的行政机关或者其内部机构不能通过发文件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显然,裴城镇根本没有设定行政许可的权限,无权发文规定砍伐秸秆要办手续并收取押金,更无权规定焚烧秸秆要受处罚。9月18日上午,郾城区委常委会做出决定,因违规发放“玉米秸秆砍伐证”,裴城镇党委书记楚建杰和镇长赛笋已按相关程序免职。

争议问题:

镇政府采取这种强制性手段迫使农民秸秆还田,行为是否合法?

思考与互动:

1、《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行政许可设定主体有哪些?

2、本案中,镇政府违法之处在于何处? 教师评析: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为了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制定了禁烧办法和秸秆还田措施,其中就有收取秸秆禁烧保证金、办理“砍伐证”、“准运证”等约定,农户砍伐秸秆后如果拉到指定地点或秸秆还田,保证金将很快退回。镇政府特别强调,绝对不存在所谓的敛财现象,若发现将严肃处理(据9月l8日《大河报》)。

不要小看了这个保证金。据报道,裴城镇约有6万亩玉米,每亩的保证金500元。一共可以收获3000万元。这3000万元对于一个乡镇来说,还是可以办些事情的。比如,以月息1分贷出去,3000万元一个月就可以收获30万元的利息。如果再做点生意,那收益就不是30万元了。反正有一点可以肯定,这3000万元绝对不会安安静静躺在账户上等着退还到农民手中。

权力就是这样,在一个乡村小镇,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能在秋收季节轻松弄到3000万元的闲钱玩玩。当然,能玩得动的也就是少数握有实权者而已。不敢想象,如果裴城镇的书记镇长升至郾城区的书记区长,再稍微动动脑筋,会有怎样一笔闲钱供来把玩? 也许这样是想歪了,这区区3000万元或许就没被书记镇长放在眼里。他们也不会为这点小钱去担风险,弄不好还会身败名裂。他们真的是为“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之大计,才用这每亩500元的押金之杠杆,营造本责任区一片湛蓝的天空。

可惜的是,好心还是办成了坏事。一来,现如今的农民没那么糊涂了,坚信收割自家玉米应该自己说了算,不容别人指手画脚;二来大凡要掏腰包的事情,农民很清楚党中央、国务院的基本政策,面对一些念歪经的歪嘴和尚,已经知道保护自己了。这不是吗?媒体一报道,桌面上一摆,真相一大白,镇里立马表态:“已经采取措施组织人员退还押金,确保近日内全部退还农民所缴的保证金。”

问题是,这则“办证才能采伐玉米”的新闻已经传遍大江南北,点击率很高。为何?往深处说,这恰恰反映了权力在一些公仆手里已经走了样。农民不是可能焚烧秸秆吗?好,要所有农民都交保证金。为免事后抓不着人,先惩罚所有人,这是典型的“有罪推定”思维。按照常理,政府应该想方设法加快秋收的机械化作业,以解农民收割秸秆之累,用服务感化农民,让他们自动放弃私自焚烧秸秆的打算。

篇6:行政许可法案例

一、加强教育,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 交通行政执法工作是一项社会性、涉外性、政策性和导向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思想道德、技术业务、作风纪律等方面素质,是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在提高路政队伍整体素质方面,主要采取两种方法:

1、送出去、请进来,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训 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几批路政人员到省市去参加行政执法业务培训或到兄弟(市)县去参观学习。同时,还要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来我县就交通建设工作方面遇到的重要课题进行辅导讲座,以丰富路政执法人员的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路政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坚持持证上岗,要把路政干部参加培训的实践成果作为路政干部奖惩的一项衡量标准。

2、进行学历教育,系统学习法律知识 要积极创造机会,让一些年轻、优秀的路政干部,采取脱产或者半脱产的方式,参加一些大中专培训班,系统学习法律知识,做到即得文凭,又有水平。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优胜劣汰竞争机制

(一)敞开出口,解决不称职执法干部“下”的问题。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人事制度改革,是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不能开开会、讲讲话、发发文件了事,必须讲真的,来实的,对于暴露的问题必须进行整改。要采取“三个一”的措施解决“下”的问题,即对从事交通行政执法不具备大中专学历的合同工,通过考试末位淘汰一批;对不思进取,年龄偏大的执法干部按政策退休退养一批;对长期借调、长期不上班、泡病假的干部清理一批。只有把“下”的出口问题解决好了,有了空岗才能为引进人才打基础。

(二)严把入口,建立科学有效的竞争机制

1、严把录取关。录用交通行政执法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切实把好关,才能提高路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树立人才战略大局观念,对空出的岗位要面向人才市场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地招聘,要按照招聘的程序,首先公示所聘岗位的条件、资格,再通过笔试、面试层层筛选,然后对入围者进行考核,形成材料和文件后上报组织人事部门。

2、实行持证上岗。新进执法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岗位培训,取得行政执法资格才能上岗。

3、对路政执法人员实行执法评议考核制。要通过让人民群众参与评议,首先听取执法工作情况整体报告,然后对交通执法人员进行民主评议,把他们的评议意见作为考核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重要依据。

三、严格管理,充分调动行政执法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1、公示执法标准。路政执法队伍的各项执法标准必须公示上墙,并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了解路政执法标准,增强工作透明度。避免路政人员因执法标准掌握不当可能产生的不同的处理结果,避免出现如有的处以巨额罚款,有的处罚较经,甚至不处罚,造成执法缺乏统一性、严肃性。

2、严肃执法程序,实行有效监督。交通行政执法工作要求办案人员在办案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履行执法程序,用心收集有关证据。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既靠教育,又靠管理,要坚持从严治政的方针,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建立依法行政的工作制度,严格规范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和交通行政执法行为。因此,还要加强对交通行政执法的社会监督,实施政务公开,执法公示和社会评议制,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在交通行政管理和执法过程中,将涉及交通管理对象及当事人的权力、义务以及有关交通行政执法的内容、法律依据、操作程序、工作规范、廉政纪律以及监督措施向社会公开,使执法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3、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导向作用。要大力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根据依法行政、依法治交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的工作目标,针对交通行政执法队伍行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不断发现和培养具有时代特点、行业特色和宏观指导意义的先进典型,认真总结具有规律性的典型经验,做好典型经验的示范导向作用,就是要搞好典型的“传、帮、带”,要以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为载体,坚持以点成线,点线成面的原则,提高整体行政执法工作出成绩、上台阶。

上一篇:关于文和艺杂文随笔下一篇:62团医院合格药房,规范药房自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