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讲话

2024-06-17

戏曲进校园讲话(精选6篇)

篇1:戏曲进校园讲话

戏曲进校园活动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学们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实验中学非常幸运的迎来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启。在此我代表全体师生感谢各界领导的支持!对即将带来精彩讲座和表演的演员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璀灿明珠和无价瑰宝,是最具群众性、普及性、代表性的传统艺术。戏曲文化蕴藏着“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目的就是要将戏曲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使青少年近距离接触戏曲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营造师生广泛学唱、爱唱、会唱、唱响戏曲的浓厚氛围。就是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不忘民族之根,激发爱国之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下来,更好地发扬光大。就是要激励广大青少年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学校承担传承文明、教书育人重任,落实“戏曲进校园”更是义不容辞。学校将坚持学习与欣赏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采取多中方法和形式把戏曲文化引进课堂,融入学校文化,渗透学校活动中,我们将组建戏曲社团,聘请专家到校指导上课、艺术节安排专场展示等,从方方面面让大家认识戏曲,懂得戏曲,爱上戏曲,传扬戏曲。今天,“戏曲进校园”活动已经迈出了戏曲传承的新步伐。掀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新篇章。希望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中华文明发扬光大,让戏曲之花开遍校园。

篇2:戏曲进校园讲话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 家上午好!今天,在xx一中隆重举行“戏曲进校园”汇演活动,在此,我代表学校向本次汇演活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这项活动付出辛勤努力的所有同志、同学表示诚挚的感谢!对广大师生探求传统优秀戏曲文化、积极参与戏曲教育普及表示热烈的欢迎!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璀灿明珠和无价瑰宝,是最具群众性、普及性、代表性的传统艺术。戏曲文化蕴藏着“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目的就是要将戏曲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使青少年近距离接触戏曲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营造师生广泛学唱、爱唱、会唱、唱响戏曲的浓厚氛围。就是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不忘民族之根,激发爱国之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下来,更好地发扬光大。就是要激励广大青少年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

篇3:戏曲进校园讲话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然而来自国内外的恶俗文化垃圾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也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当代大学生既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学会接受新的东西, 又要发扬本民族本国家优秀的文化传统, 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谈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必名在其列。她是中华民族长期创造的宝贵艺术财富, 已经成为识别中华民族个性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她是最具中国特色和中国做派的, 最为中华民族儿女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戏曲艺术走进校园, 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 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她的特点是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 即“无声不歌, 无动不舞”, 她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众多艺术形式聚合在一起, 在共性中体现个性。中国戏曲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 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 使其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其独特的艺术光辉。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

(一) 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她融汇了各个艺术门类, 比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 还表现在她精湛的表演艺术上。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 便是戏曲综合性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这四种表演技法相互衔接, 相互交叉, 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 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 体现出和谐之美, 充满节奏感。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 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所以说,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 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 所谓“三四步行遍天下, 七八人百万雄兵”、“眨眼间数年光阴, 寸柱香千秋万代”。其次是在演员对某些具体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 比如开门关窗, 行船跑马, 穿针引线等, 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征。这是一种美的创造, 她极大地解放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 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 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这种程式性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 而且被重复使用。比如戏曲表演中的上马、登船、爬楼等, 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 也都有一定的程式。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二、戏曲艺术在江苏大学的现状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 用优秀的戏曲艺术来熏陶当代大学生是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周锐同学曾代表江苏大学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 凭一出《甘露寺》荣获全国青年组一等奖。2013年起, 江苏大学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戏曲鉴赏》, 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课《中华才艺》、海外教育学院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都引入了戏曲教学, 其中文法学院的“品位国粹传承文脉”戏曲赏析活动作为优秀案例, 收入2012年《江苏大学基层团支部活力创意汇》一书。江大附属小学也和大学生举办过以戏曲体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3年4月, 为推动国粹艺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发展,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大学生艺术团兰韵戏曲社正式成立。“兰韵”得名于百戏之祖昆曲的象征“幽兰”, 戏曲社以“唱响青春, 传承国粹”为宗旨 , 目前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为主要剧种。作为《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 兰韵戏曲社自成立一年多来, 积极参与学校的重要活动:参加了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代表团来访、先进材料国际会议接待演出、亚洲杰出青年论坛中国文化体验等活动。策划了“醉美端阳戏话白蛇”端午国粹展演、“情暖金秋文艺惠民——大学生艺术团送戏进社区”、“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之旅——京剧魅力”等活动, 得到了广泛好评。今年4月, 学校举办了首场师生戏曲专场晚会。以上演出被中新社、新华日报、新民晚报 (美国版) 、七彩戏剧频道、江苏城市频道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戏曲社还与省内兄弟高校的戏曲社团也保持了密切联系, 并在新浪开通了官方微博。

兰韵戏曲社正处于起步阶段, 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缺乏专业演员指导, 招新时许多同学的不感兴趣, 由于专业分散, 集体排练时人员不易集中等问题。因此, 在传播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方面, 戏曲社仍然任重道远。

三、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传统文化的普及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其报告中强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 也是在文化领域践行中国梦, 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 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 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 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 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 不仅色彩绚丽夺目, 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 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 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 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 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无论是脸蛋、额头、眉毛等都施以各种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说明功能。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 夜断阴”, 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脸谱图案的设计是艺人在长期劳动中不断改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 图案中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 是印在人们头脑深处的符号。

此外, 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 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 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 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二) 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在戏曲演出中, 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 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此举两个例子。在京剧《白蛇传·游湖》中“以桨代船”的身段, 演员都通过身体的前后晃动来表现行船的颠簸, 四人步调一致, 相互配合, 使观众觉得满台无水却满台是水, 这是“空间”的虚拟。另一例子便是“时间”的虚拟: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 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 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 生动逼真。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 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 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 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 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 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 增进大学生的文学修养, 陶冶情操

青年学生不喜欢戏曲的首要原因, 就是感觉其唱腔拖拉, 唱词艰涩。如今, 生活节奏的加快, 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已经没有耐心静下来欣赏一场戏曲演出。如果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 那么就会发现, 戏曲里面也有优美的唱词和动听的旋律。

在京剧《野猪林·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大雪飘扑人面, 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底锁山河暗, 疏林冷落尽凋残。……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诛尽奸贼庙堂宽, 壮怀得舒展, 贼头祭龙泉……”

这段唱词表达的是林冲惨遭发配时的忧愤之情, 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里面有对仗句, 有排比句, 有萧瑟凄凉的环境描写, 有愁苦烦闷的思亲之情。这些优美的唱词不仅对演员的表演起着衬托作用, 而且对大学生文学内涵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此外, 戏曲当中也有很多动听的曲牌和特有的唱腔, 在当下这种文本阅读严重弱化的互联网时代, 它们在带给观众听觉享受的同时, 也在潜移默化地陶冶观众的性情。

(四) 宣扬传统美德, 教化观众

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目数以千计, 里面也包含了数不清的优秀传统美德。

有的剧目教人为善。比如京剧《赵氏孤儿》, 里面有心狠手辣的奸臣屠岸贾, 也有心地善良、舍子取义的程婴和公孙杵臼, 两厢对比, 在讲述一段历史的同时, 也宣扬了与人为善的主旨。

有的剧目教人为忠。比如杨家将的故事, 京剧、越剧、扬剧等多数剧种都有剧目体现, 《四郎探母》、《百岁挂帅》、《穆桂英挂帅》等均是常演剧目。杨家三代人前赴后继忠心报国的英雄事迹和优良家风感人至深, 这种爱国精神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教育着千千万万的国人。

有的剧目教人为孝。京剧《清风亭》最具代表性:义子发达后抛弃养父养母, 惊怒天庭, 最终雷劈逆子。虽然有因果色彩, 却朴素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恪守孝道的观念, 观众也从台上的故事中, 能寻找到感情的共鸣, 这便是戏曲高台教化的功能。

戏曲中所宣扬的优秀传统美德远远不止这些。这些传统美德教人为善、为忠、为孝、为义, 并没有过时, 恰好是和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值得青年学生去继承和发扬。

四、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方法、途径

2013年6月3日,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视察江苏大学时, 他提议学校可成立国学、音乐、戏曲、书法等社团, 在锻炼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 养成学生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1戏曲艺术进校园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 学校和青年学生应当本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努力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

(一) 努力推进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开设戏曲教学, 使戏曲进入大学校园, 让大学生关注戏曲, 体验戏曲, 从而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 是加速戏曲传播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校《戏曲鉴赏》开设至今, 有300多名学生先后选修。学生选课数量相对于全校几万名学生而言仍然不够。据《戏曲鉴赏》选修课主讲老师介绍, 我校《戏曲鉴赏》课每周只有一次课共三个课时, 一学期也只有短短十周左右上课时间。综合分析看, 安排如此少的课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 我校了解戏曲、懂得戏曲、研究戏曲的老师不是很多。其次, 工科学生喜爱戏曲的也很少, 多数理工类学院的学生更喜欢的是街舞等现代元素。

针对我校戏曲选修课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 推动戏曲走进校园, 首先要对学校的戏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其专业技能, 一来可以增加戏曲教师的数量, 二来对戏曲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同时, 戏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可以以“以演代学”的形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走上讲台, 穿上戏曲服装体验戏曲, 这样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帮助。另外, 主动选修戏曲课的同学, 在平时也需要向周围的朋友多多宣传戏曲, 这样让更多的同学能够知道戏曲, 了解戏曲, 最终喜爱戏曲, 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 开展学生戏曲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创设的组织, 是吸引共同爱好者的乐园。实践证明, 通过学生艺术社团开展校园戏曲活动是一个极好的路子。兰韵戏曲社是我校《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今年4月, 同学们将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搬上了舞台, 在专业演员指导下, 排演了越剧《甄嬛·君臣游园》选段, 受到了师生的热烈关注2。

然而, 这些大都是以演员演、观众看为主, 笔者认为, 戏曲社还可以在平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艺术活动, 比如“戏曲知识竞赛”、“京剧脸谱绘画大赛”等等, 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热爱戏曲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同时, 海外留学生也是学校一个特殊群体, 戏曲社也可以将他们作为宣传中国戏曲的重要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戏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戏曲在校园里的知名度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 戏曲院团也应主动走进校园

戏曲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播不仅需要青年学生的努力, 校外的戏曲演员、戏曲剧团同样应该加入到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队伍中来, 利用便利条件与高校展开合作。

学校可以请一些戏曲名人来校做讲座或演出。六年来, 学校曾邀请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王斌、原上海京剧院院长黎中城、原央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等名家来校讲座。苏州评弹团两次来江大进行精品折子戏演出。今年5月5日, 梅花奖得主、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徐秀芳在南京师范大学为学生们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 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3。苏州大学每学期都会邀请京、昆、越、扬、锡剧等剧种的著名演员来校进行授课表演, 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看戏热情4。

这是一个微博、微信广泛覆盖的时代, 高校、院团有官方微博, 师生、演员都可以有私人微博。突破地域限制, 利用先进通讯技术来传播国粹不失为一条新路。上海静安越剧团与江苏大学的合作正是从微博沟通开始的。今年4月, 江苏大学师生戏曲晚会得到了静安越剧团的大力支持, 正是戏曲院团与高校共同为传承民族文化而进行的良好合作。该团团长助理、优秀青年演员吴悦全程担任了晚会策划和艺术指导, 并代表该团向我校赠送了花篮。他指导我校戏曲社的越剧《十八相送》参加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 (戏剧类) , 荣获二等奖。

如今, 戏曲观众群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因此, 戏曲艺术的传承首先要争取年轻观众, 只有这样才能使戏曲焕发生机与活力。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正兴之时, 各戏曲剧团也应以此为契机, 到高校进行专场演出, 以此拉近戏曲与学生的距离, 打消学生对于戏曲的某些简单的误解和偏见。

结语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5。文化是民族的根, 精神是民族的魂, 传统是民族的本。历史和现实表明, 要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 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足点。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推动其走进校园也是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学生既要认识到戏曲艺术进校园的现实意义, 也要努力扩大其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 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如果戏曲艺术有了青年学生这样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那么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瑰宝必然会走出日趋衰落的危机。

摘要:戏曲艺术进校园, 已经成为了继承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立足于江苏大学校园内戏曲艺术的现状, 探究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在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创造想象力、增进大学生文学修养、弘扬传统美德, 教化观众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并提出了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几点具体措施:努力推进课堂教学;开展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戏曲院团主动与高校开展合作等。

关键词:戏曲进高校,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琪.王晓坤.黄帅杰.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建设—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J].时代文学, 2009年10月15日.

[2]秦方方.中国戏曲脸谱设计的审美价值[J].戏剧文学, 2008年第10期.

[3]冯磊.中国戏曲的德育功能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张春娟.地方戏曲如何走进校园——以秦腔为例[J].当代戏剧.2013年1月15日.

[5]朱栋霖.“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戏曲评弹鉴赏与大学生文化养成.艺术百家.2013年1月15日.

篇4:戏曲进校园讲话

通过学生对戏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一般特征和历史发展;了解家乡所在区域自然与地理的概况;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艺术与民俗;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当代社会与生活;通过舞台艺术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校戏曲文化课程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设的一门整合了区域文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活动型、综合性课程。戏曲文化课程属于综合课程,它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价值关联的文化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对家乡文化的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与信息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课程目标并非局限在某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与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戏曲《卖水》《风雪配》等。另一方面,它是对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人物、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进行高度整合而产生的课程,兼具了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品德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如戏曲《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收姜维》《天仙配》等。

戏曲文化课程是“活动型”课程,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与经验。一方面,课程是以引导学生获得体验,形成经验,获得人文滋养为主要目标,而非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如两夹弦《三拉房》、豫剧《挎红》等。另一方面,这些内容选择主要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优良的表演方式,如《苏三起解》《对花枪》等。

学校领导对弘扬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进课堂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上,每天下午第四节课为特色课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戏曲演唱,音乐教师进行教、练指导。在音乐教学中讲到民歌时,我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戏曲,开展“学唱戏曲”的活动;体育教学中我们把韵律操作为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中国传统运动、戏曲基本动作引入体育课中;美术教学中加入脸谱的绘画等。在校园的文化廊下、墙壁文化等,学生都能看到戏曲的倩影,同时也能经常看到孩子们互相切磋,互相指导动作。他们把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动作彼此表演,看看动作中还有什么不到位的,讨论一下该如何改正才能做得最好。这样就避免了把校本课程孤立于学科教学之外,真正达到了综合实践的目的。在强调学科整合的今天,我们认为只有融合了校本化内容,才有利于学校整体教育环境的开发,才有利于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学校还不定期聘请两夹弦剧团的专家老师来校给予专门指导,请他们纠正唱腔、表演的步法和手法以及面部表情和眼神。唱词力争优美隽永,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唱腔唱词力求迷人、亲切,清新的话语体系,让校园戏曲面貌更加焕然一新。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自己所教的班级、小组为整体进行戏曲教学。把最新的教学方法用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及时总结。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文体活动,积极参加一些文艺演出和县市电视节目,并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奖励,我编排的戏曲《爱心家园》荣获全国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我执教的《看大戏》荣获菏泽市电化教学二等奖,同时被评为菏泽市教学能手;我主持的菏泽市教学研究课题“地方戏《两夹弦》”获得成功结题。我还为我校成功地举办了六届“六·一”艺术节,我排演的戏曲《说唱脸谱》《卖水》、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越剧《收姜维》、曲剧《风雪配》、大平调《三传令》、枣梆《蝴蝶杯》、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小二黑结婚》《拷红》《朝阳沟》《洼洼地里好庄稼》、两夹弦《三拉房》《王宝钏》《爱心家园》等都搬上了舞台。活跃校园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总之,弘扬传统文化戏曲教学的设计尽量以唱为主要呈现方式,注重实践性。强调与身边文化的密切联系,将学习空间从课堂拓展到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参与、合作、调查、社会实践、讨论、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戏曲文化课程的建构不应仅停留在“乡土气息”上,力求彰显戏曲的文化品位,弘扬文化精神。把戏曲文化教学呈现得美一点,再美一点,既有美的内容,也有优美的形式。我认为,只有美的,才会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现实与超越的统一;美,才符合戏曲文化课程的意韵;美,才能让孩子们更愿意触摸历史,亲近家乡,自觉地接受地方文化的滋养;美,才会使学习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邓琪瑛.关于“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的探索[J].创新, 2009(10).

篇5:戏曲进校园校长讲话稿

笛脆琴攸歌盛世,珠圆玉润颂尧天。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工作部署,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遂宁市“戏曲进校园”主题活动。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向长期以来致力于戏曲传承的各届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中华国粹当之无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生旦净末丑,坐念唱打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戏曲艺术融合了诗词歌赋、口头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美术、舞美服饰、武术杂技等传统艺术精华,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360多个戏曲剧种,古今剧目浩如烟海,名人名曲层出不穷,积淀着深沉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比如《赵氏孤儿》中的程婴扬善惩恶、伸张正义,《四进士》中的宋士杰刚正不阿、为民请命,《铡美案》中的包公不徇私情、深明大义等等。古往今来,戏曲通过讲述是与非、善与恶、忠与奸的故事,生动传递了中国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崇高价值追求,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千百年来,看戏、听戏、唱戏,已融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构成了中国社会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线。

二、校园文化兼容并蓄,戏曲教育初见成效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长期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成功创建了全国唯一以市命名的“中国曲艺之乡”,在全市深入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将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拉近了青少年与传统戏曲之间的距离。特别是从20xx年开始重点推进“遂宁市川剧进校园工程”,先后成立了遂宁市少儿和青少年业余川剧艺术学校,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川剧传承发展链条;20xx年,长乐街小学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合作,挂牌成立了“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少儿川剧后备生基地”;20xx年,遂宁四中被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中小学传承普及基地”,排演的《盛世霓裳》荣获“校园时代”第七届全国青少年才艺电视展演金奖。

三、文化传承任重道远,振兴戏曲责无旁贷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振兴戏曲艺术,是贯彻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文化提升行动”的重要举措,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传统文化艺术薪火相传的现实需要。具体来讲,一要不忘本根,辩证取舍。“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要系统梳理和传承中国戏曲的艺术精华、美学精神、价值精髓,有鉴别地对待传统戏曲,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在尊重传统、保持底色的基础上,坚持因时而变、创新发展,创作新编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精品,做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保持艺术创作常新,艺术生命常青。二要多点开花,感染学生。戏曲传承关键在于提升青少年对戏曲文化的`兴趣,要加强学生戏曲素养的熏陶、戏曲知识的普及、戏曲技能的学习,利用好音乐课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平台,做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让青少年因亲近戏曲而变得高雅,让戏曲因青少年学习而得以传承。三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前我市正处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期,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文化传承活动,用戏曲的方式把文明“留下来”“唱出来”“舞起来”,要通过戏曲传艺、传神、传德,褒扬传统美德、家国情怀、优秀品格,传承好遂宁文化,讲述好遂宁故事,传播好遂宁声音,引导全市干部群众向真、向善、向美,让戏曲舞台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华夏文明与时俱进、生生不息,戏曲传承发展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重任在肩,亟待我们的文化自觉、责任担当,让我们共同努力,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作出积极的贡献!

篇6:戏曲进校园作文

在第二节课开始,舞台的面积不是很大。但是唱戏的人很多。他们的服装不同,各式各样的,有包青天,等等。舞台的后面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大屏幕。一共演了五场戏,每一场戏都很精彩虽然有唱的听不懂但是舞台旁边有字幕。大屏幕上的图片随唱的戏而变化着,图片上的人物,是以前的老照片,和演的一模一样,甚至连人物也都十分相似,在台下看根本看不出什么破绽。

我最喜欢听的是,穆桂英挂帅。也称花木兰,豫剧音乐剧《花木兰》由“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石磊担任导演和剧本创意,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女儿陈小香担任艺术指导,常派再传弟子连德志领衔主演,81岁高龄的豫剧大师王素君、唐派名家袁国营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甘当绿叶,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优秀青年演员李多伟、杨历明、吕军帅等参加演出。

演出中,常派经典剧目《花木兰》中的15个唱段并未删改,而是采用了新的民族交响乐队,以朗诵《木兰辞》做串联,加入了伴唱、合唱、轮唱等现代音乐形式,但呈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常派唱腔。演员全部彩扮演出,保留全剧的戏剧性,舍弃过场戏,演出进度比传统豫剧更明快,很多戏迷不由自主地跟随乐曲哼唱起来。

谈到此次演出的创意,石磊表示,今年是国务院授予常香玉大师“人民艺术家”十周年,也是常香玉大师逝世十周年。常香玉创立的常派艺术深受广大戏迷观众喜欢,但许多学常派者在表演时不顾人物身份,不分戏剧环境,不论内心情感,一味地强调奔放和激越,丢掉了婉约和柔美,这是对刚柔相济的常派艺术的一种误解,常派需要“正本清源”。因此,在保留常派艺术流派特色的基础上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恢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那种“以少胜多、以简代繁、以虚拟实”、“无中生有”的空灵质朴的独特艺术风格为宗旨,这就是用“新古典主义”演绎经典的目的所在。

上一篇:十八大 教师心得体会下一篇:预防箱梁开裂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