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另一种英雄

2024-06-17

作文 另一种英雄(精选6篇)

篇1:作文 另一种英雄

另一种英雄六年级作文

愿为祖国的江山社稷洒尽热血的是英雄;愿为祖国的千万子民无私奉献的,是另一种英雄。

——题记

有人说,岳飞是英雄,奋勇抗退金军,精忠报国,保卫宋朝,留下千古美名。

有人说,杜甫是英雄,踏破鞋履,走遍大江南北,用自己的才华与命运的坎坷进行抗击,心系江山,他同样名垂千古。

世界仿佛都是这样,只有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的战士或是才华横溢的豪情墨客才是真正的英雄,有些人却不知道,其实在当今时代,为人民服务的人是另一种英雄。

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愿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用自己的爱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坐车遇到钱丢了而不能买车票的大婶,雷锋主动掏出自己的钱给大婶买票;雷锋的战友的母亲生病了,雷锋悄悄地把自己的津贴寄给了战友的母亲,他无私奉献,最终,他把自己年轻的生命也献给了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去了,他是另一种英雄。

地被撕裂开来,房屋、树木都被吞噬着,人们在无尽的黑暗中焦急等待着,一分钟,三小时,二十四小时,七十二小时……

终于等来了施救人员。施救人员用手搬开砸在人们身上的石块,手指划破了,他们毫不在意,他们只知道,哪怕是多一秒钟的时间,也许他们就能够多救出一个人,地震后的`余震因为移动,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消防指挥命令全部救援人员撤离现场,可是有一个消防员说,“再让我救一个吧。”他是一个军人,他没有忘记为人民服务,他为了人民冒着丢失性命的危险也在所不惜。他是另一种英雄。

也许我们没有雷锋的大公无私,没有消防员的使命、职责,但我们可以进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爱护社会,“众人划桨把船开”,只要大家都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那我们也一样可以成为推动祖国发展的另一种英雄!

篇2:作文 另一种英雄

愿为祖国的万里河山倾尽鲜血的,是英雄;愿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付出智慧的,是另一种英雄。

——题记

人们说,卫青是英雄。金戈铁马中大破匈奴,守卫西北,立下赫赫战功。人们说,岳飞是英雄。仰天长啸抗击金军,保护宋朝,留下祖国美名。

似乎,只有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才能称为英雄。殊不知,无数的豪情文客,也像战士一般,以自己浸血的笔,谱写出一篇篇壮丽的人生华章。

踏破鞋履,行遍大江南北,杜甫用过人的才华抵抗坎坷命运,贫苦的生活不曾使他忧肠,他心只系江山命运,望着满目萧然的祖国,他不禁言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听闻官军心得河南河北,他又喜不自禁,大呼“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他是英雄,另一种英雄。

仕途的暗淡未能使苏门学士们灰心丧气,苏轼决意以文学振兴宋朝江山,于是,便有了各领风骚的“苏门四学士”。秦少游的客死他乡,黄庭坚的郁郁而终,都饱含着辛酸,可他们却不以为意,他们最大的遗憾莫过于空有满腔热血而无法报效!引得老来悲叹不得志。那是对祖国的热爱啊。他们是英雄,另一种英雄。

国宝凋落,辛弃疾痛于心头。一壶烈酒,浇不灭他满腹的忧愁,更浇不灭他爱国的拳拳赤心。风雨危难之际,他以“了却君王天下事”为己任,戎马半生却未能匡扶河山,贫病之际他大叹“可怜白发生”,“尚思为国戍轮台”!他是英雄,另一种英雄。

那是种豪情万丈的气概。

那是另一种英雄的气概。【得分点品评】

篇3:作文 另一种英雄

布鲁克斯在《叶芝的根深花茂之树》一文中提出:“细读法的着眼点在于为读者发掘不易觉察的细微意义以加深理解;现代诗比较难懂, 词语之间省略的环节较多, 细读法的着眼点在于帮助读者在意象之间搭桥。”[1]细读法常用的手法包括布鲁克斯认为的“悖论”, 意思是指文字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形式, 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 且在一个真理上统一。[2]而“反讽”则是没有说出来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两个层面相互对立。[3]由燕卜逊创造的“含混” (ambiguity) , 是说一首诗或是一节诗都有可能引起几种不同的理解, 而且它们都有各自的道理。[4]而由塔特创作的“张力 (tension) ”这个概念是把“内涵 (intension) ”和“外延 (extension) ”两个词的前缀削去得到的。以下运用这几种方法分析解读北岛的《另一种传说》, 看看它的背后到底有些什么。

另一种传说

死去的英雄被人遗忘

他们寂寞, 他们

在人海里穿行

他们的愤怒只能点燃

一支男人手中的烟

借助梯子

他们再也不能预言什么

风向标各行其是

当他们蜷缩在

各自空心塑像的脚下

才知道绝望的容量

他们时常在夜间出没

突然被孤灯照亮

却难以辨认

如何紧贴在毛玻璃上的

最终, 他们溜进窄门

沾满灰尘

掌管那孤独的钥匙

首先, 在题目上就已经出现了一个让人迷惑的地方, 第一个含混:“另一种传说”, 传说里一定有一个幸福的结尾, 有一个高尚人格的人出现, 而作者在这个地方却用了“另一种”这个修饰词来说明他的传说。因此我们会产生关于传说的不同理解, 或者是一个和我们传统意义上不同的传说, 或者是诗人对于传说的理解和我们的有所不同, 以上两者都可以称之为“另一种传说”。

诗歌的第一行写道“死去的英雄被人遗忘”, 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反讽和对立:“英雄”和“遗忘”。作为英雄是不可能被遗忘的, 即使他死去了, 也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人类历史上的英雄到现在还鲜活地活在我们的心中和历史的课本里, 从远古的“三皇五帝”到近代的“戊戌六君子”, 再到为中国而抛头颅散热血的仁人志士, 这些已经死去的英雄有谁没有被人们称颂?而诗人却说“被人遗忘”了。在这里就已经开始在消解“英雄”的概念和形象。

而第一部分的其他诗行继续发展这种与“英雄”的对立和反讽, 继续消解着英雄的形象。第二行接着写道:“他们寂寞, 他们/在人海中穿行。”英雄们已经没有了众人的欢呼, 他们和芸芸众生一样是寂寞的, 由此, 他们和我们一样可以穿行在人海中, 没有人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 他们已经引不起半点的喧哗和骚动, 他们已经是大众中的一员。英雄头上的光辉在这里已经完全消失了, 半点痕迹都没有。接下来的一句:“他们的愤怒只能点燃/一支男人手中的烟。”这句话颇用了些讽刺, 反讽意味也更强了。“愤怒”这个词的力量是很大的,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如果到了愤怒的地步, 他的火气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他的后面去出现了一个很小的词:一支烟。“他们”代表的概念起码是两个以上的人, 而这些人的如此多的愤怒只不过是点燃“烟”, 而且数量更是微乎其微:一支。英雄们的愤怒也不过尔尔罢了, 并且英雄的愤怒只不过是用来点燃一支烟而已, 而不是发起一场战争或是引起一场革命。英雄气概进一步得到了消解, 留下的只有“借助梯子/他们再也不能预言什么”。这句诗中“借助梯子”这个词运用了“隐喻”,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传说中都有借助梯子登上九重天的传说存在, 而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聊斋志异》中的那个故事了, “梯子”和“九重天”是相联系的。英雄们借助这个“梯子”登上了九重天, 享受了无穷的权利。但是后一半马上是对立的出现:“他们再也不能预言什么。”在至高的权利顶端的英雄们是可以决定一切事的, 即他们可以预言任何事。但是这里的“英雄”却再也不能预言什么, 而且“再也”二字颇有嚼头, 说明英雄们曾经还是扮演过预言家的角色, 但是现在这个身份被剥夺了, 他们和我们一样脚踩在大地上了。诗歌进行到这里, 英雄们的权威已经被消解得荡然无存了, 得到的只不过是“风向标各行其是”。“风向标”的解释有许多种, 第一是它一般是用来测算风向的一个标杆, 第二种解释是它用来形容某种社会的或是风气的指示, 这里显然是使用的和第二个解释相接近的解释。英雄们的预言并不像过去一样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人们该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 英雄和他们的权威所产生的预言在人们的生活中被遗忘了, 英雄已经没有力量了。

“当他们蜷缩在/各自空心塑像的脚下。”这个诗行也证明了以上的说法不虚。而“空心塑像”这个词我们很明显看出是一个“含混”:英雄们现在过的生活在一定意义上是连一般老百姓都不如的, 他们在心理上所经历的过程使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这一点反映在诗行中就是他们蜷缩在各自空心的塑像脚下, 他们只用靠呆在自己曾经被高高塑起、接受万人膜拜的塑像脚下才能获得一丝丝的心安和幸福感, 即使这个塑像已经是空心的了, 或者这个塑像从头至尾就都是空心的, 这里表现了诗人对于英雄这个概念所建立起来的塑像的绝对消解。这个塑像的空心说明“英雄”从来就只是人们臆造的幻想, 英雄的内在是空虚的, 他们实际上可能连我们的一半都赶不上, 他们头上的光环是人们赋予的, 这里看得出诗人对于英雄的绝对不相信和否定。就像他在他那首著名的诗中所高喊的“我不相信”。这里二者在情感上是有相通之处的, 都表明了诗人的一种态度:消解权威, 相信自己。转过头我们继续研读诗行:“才能知道绝望的容量。”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英雄们只用在自己的塑像脚下才能获得一丝丝的幸福感, 也同时反衬出他们平日里的绝望, 才再一次深刻地了解和确定了绝望的程度是多深, 失去了崇拜者的英雄们是多么空虚和失落。诗人一步又一步地向我们呈现他相信自己的想法, “英雄”这个名词的虚伪感, 也一步步地不断消解着我们心中的英雄形象。英雄在诗人的诗歌中已经沦落到“他们时常在夜间出没”, 英雄们的活动时间已经从白天进一步退化, “夜间”这个词又是一个“含混”:夜间既可以理解为夜晚, 那这句诗行的意思就是英雄现在只能像夜行动物一样生存, 他们只有在黑夜中才能获得安全感。这个词也可以理解为暗处, 一切暗的地方, 当然也包括了英雄们的内心世界, 他们只有时常活动在他们那阴暗和孤独的内心世界中才能获得认同感, 他们可以一直活在对自己“辉煌”过去的回忆中。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解释, 诗歌中所表现的英雄的失落感是不可否认的, “突然被孤灯照亮”这句诗让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幅滑稽的画面:一个坏人在进行非法行为或是某些人在做出非道德的行为时突然被人抓了个正着。当那束白色的光柱射他们时他们那满脸的尴尬神色, 这个场面和英雄的这一称谓是极度不相称的, 英雄应该生活在闪光灯下, 接受万人朝拜, 而不是“被孤灯照亮”, 并且还是突然的。在这里诗人似乎在大喊一句:“英雄, 英雄上什么地方去了?”英雄消失了, 彻底消失了, 留下的只是“却难以辨认/如何紧贴在毛玻璃上的/脸”。这张脸可能是英雄的, 也可能是我们这些凡人大众的脸, 因为他贴在毛玻璃上, 所以我们无从看清, 因为有了“毛玻璃”这个媒介物, 英雄的脸和大众的脸都是一样的, 英雄和大众凡人是一样的, 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两样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悖论的出现:“孤灯照亮”和“无法辨认”。既然是被孤灯照亮了怎么又会无法辨认呢?这个悖论就将英雄的真实性进一步地消解了。留下的是英雄是虚无缥缈的印象。通过“毛玻璃”这个生活中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物品。诗人北岛将英雄的概念彻底消解了, 连同英雄的权威和他们的形象。

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中诗人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他对于“英雄”的消解。他告诉我们“英雄”这个词是被人杜撰的, 世上本就没有英雄, 抑或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英雄。英雄只存在人们编造的传说中。诗歌到这里已经可以结束。但是诗人北岛觉得对于英雄的消解还不够, 他在诗歌的第二部分对“英雄”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消解。

诗歌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句:“最终, 他们溜进窄门。”这里运用了一个富有张力的词:“溜”, 和英雄的形象再次形成了一个对立和反讽。英雄们是大跨步地行走的, 但是诗人用的是“溜”这个一般形容偷偷摸摸行为的词。用来表现英雄和凡人的一致性, 再次证明了诗人的想法:世上本就没有英雄。而最后一句:“沾满灰尘/掌管那孤独的钥匙。”因为要溜进一道“窄门”, 所以“英雄”们的身上不免要沾上灰尘, 这样的英雄和我们这些凡人有什么两样?诗人完全颠覆了传统中英雄形象, 英雄要么衣着光鲜地站在人群中接受大家的膜拜, 满身血痕地驰骋在沙场上, 他们的身上可以有血可以有伤, 就是不应该有灰尘。而这里的英雄们身上不仅有灰尘, 而且是“沾满灰尘”。到最后, 英雄们所能掌管的不是众人的命运, 不是国家的前途命运, 他们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他们能掌管的仅仅是一片“通向孤独的钥匙”, 只有他们自己的孤独是可以想见的, 英雄们最后的命运就是和孤独作伴。他们的结局比一般民众的结局悲惨得多。诗歌走到这一步, 诗人对于“英雄”的消解可谓是淋漓尽致了, 他的“我不相信, 世上本没有英雄, 抑或每个人都是英雄”观念在诗歌简直不言自明。

这样细读过这首诗歌的全部内容, 我们对于他的标题“另一种传说”就明了了, “另一种传说”本身就是对传说的消解和对立。他消解了传说中关于“英雄”的所有细节, 诗歌这个“另一种传说”中出现的“英雄”形象是不同的:他们仅仅是孤独、寂寞、丧失权威, 混于大众之中的符号。这样诗歌的题目和内容被完满地结合在一起, 成为了一个整体, 揭示了诗人为我们不断传达的那个主题的意义:世上本没有英雄, 抑或我们每个人都是英雄。

参考文献

[1]布鲁克斯.叶芝的根深花茂之树[M].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3]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M].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篇4:要警惕作文中的另一种声音

请看下面一个课例:

【作文试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劝学格言。前些年,南方某地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就曾在他所教的班级内疾声大呼:“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其说法不过是对这一格言的白话翻版而已。

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短文,不少于400字。

【学生作文】虚伪的中国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劝学格言,以至现在也是妇孺皆知。它的意思只要是个认识字的中国人都明白,可是在劝别人学习的时候谁也没有说过这句话的白话文版本,因为他们认为那样说不雅,低俗。

中国人就是这样虚伪,凡事只图个“心里明白”,嘴上却不说。

但中国还是有一部分“傻人”的。前些年,南方某地的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为劝学生好好学习,将来有个好前途,竟在他所教的班級里大声疾呼:“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位老师翻译的很到位,还通俗易懂,不但直接表达了古人的意思,还激励了学生。

可就是因为这样,这位先生,不但丢了饭碗,还留下了一身骂名:什么低俗,什么玷污中国青少年心灵,玷污中国的文化……

可是他说的有错吗?如果读书不能挣大钱,不能博得美人的芳心,你还读书吗?反正我是不读了。

唉,如果那位“先生”当时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许会落个“育才有方”,“有文学修养”的美名。

虚伪的中国人。

【教师作文】穿越时空话“读书”

读书为什么?自古以来人们说法不一,对此,我认为,应该扼其要旨,辩证来看。

首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劝学格言表现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美好幢憬,同时,它也反映出古代读书人的功名意识、等级观念。无数的“范进、蒲松龄”们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幽梦,茕茕孑立,孤灯寂然,形影相吊,为的就是衣锦还乡,光宗耀族,升官发财。当然,也有无数的“范仲淹、文天祥”们待蒙学初成,即传承薪火,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读书理想,很多读书人舍弃“小我”,而心系社稷百姓,于是,历史的天空便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响,便辉映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灵光。

其次,“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这一白话版“励学篇”是一种庸俗化表现,但若因其庸俗而回避之,则是另一种虚伪。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全球化趋向越来越凸显,人们要生存,要生活。况且,我们又不是饮露食英的神仙,因此,必要的正当的物质追求是应该的。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我想,这理想的生活一定也包含物质方面的追求。但是,若因此就把读书之目的界定为“挣大钱、娶美女”,则其谬大矣。我们知道,一个人在这个世界过活,肩负着诸多责任,心里在想着自己的同时,也想到家人,想到朋友,想到国家。

综上所述,我们在强调读书功利化的时候,“且莫走向庸俗化、低俗化。毕竟,生命像一朵花一样,会开放,会帮助别人的。再者,人不单是靠吃米而活着。故曰:读书,即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尽一份责任。

据笔者统计,单是我任教的两个班级,大谈“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的就有12人之多,当我以《虚伪的中国人》一文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对“读书为什么”进行理性的思考时,其间,不少同学为小作者的“真的声音”喝彩,并爆出热烈的掌声。这一现象引人思考,其原因何在呢?

第一,社会原因。有学者总结,当今社会存在着六大病态社会心理:(1)物欲化倾向:重物质,轻精神;(2)粗俗化倾向:报复原来极端政治化的倾向,向原始的、本能的方向的复归;(3)冷漠化倾向:人际关系淡漠,缺乏同情;(4)躁动化倾向:情绪化和非理性;(5)无责任化倾向:无兴趣(情绪冷淡,精神空虚、情感萎缩、厌世不振)、无所谓(虚无主义,玩世不恭),无意义(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浮夸化虚假化倾向:说假话。吹大牛,经济功利性取向。③

教育作为形而上的一种社会形态,任何时候,它都或隐或显的镂刻着时代的印记。黑格尔说过,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已的家园中。④

第二,多元价值取向。应该说,文化转型期赋予青少年全新的价值观,个体本位、多元取向,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青少年越来越看重现实的、功利的、物质的目标,理想主义的、纯精神性的终极目标虽然不是被绝然摒弃,但它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较之以往,大为减小。

第三,人文精神的缺失。当教育蜕变为教学,教学蜕变为训练,训练蜕变为应试,我想,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杠杆一定会移动和倾斜。

以上原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作为语文老师,若想改变,无疑于蚍蜉撼大树。若因此,就对学生在作文中发出的另一种“真的声音”听之任之,我认为是一种失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冷静思考,理性思辨,并以我们孱弱的双肩承担起语文应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①②《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4卷,15页。

③沙莲香等著:《社会学家的深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第229-250页。

篇5:另一种风景作文

夕阳在古人的眼里总是伴随着一丝丝的悲伤,是落日将尽的时候,光芒一瞬即灭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也迷恋上了这一落日之景。但在我眼里,这番景象中却不是凄美,而是万物在夕阳的金光万点下,似熊熊燃烧的景象。

在我们校园里,夕阳永远是一番不可磨灭的风景。吃完晚饭后,当你漫步在去教室的路上,远远地向西方望去。茫茫的绿草地,运动场上同学们拼抢的身影,飘扬的五星红旗的背后是被夕阳镀上一层金边的天空,几朵白云也被夕阳的光辉所染红,缓缓地如同无忧无虑的孩子一样翱翔在玫瑰色的晚霞中,真是一番惬意。曾记得自己和杰一起在这洋溢青春气息的傍晚时刻,一起放歌《青鸟》“如果展翅高飞,我说过不会再回来,目标是那蔚蓝的天空。”夕阳给人的感觉就如友谊的感觉,温暖着每个人的心。还记得我们一起登上体育场的瞭望台,一起作诗“爱为何物?是一时的温暖?是一时的柔情?还是你我之间那友谊的桥梁?……”夕阳在校园里是友谊,是青春,是云朵与天空的金色交响曲。时光总是流逝得飞快,三年前的夕阳在我的记忆里只剩下那段放学路了。小学时,每天我最期待的便是放学。一放学,和爷爷一起登上公交车,悠闲地看看城市快速变化的景象。透过公交车的玻璃,看到太阳就像是一个顽皮的小男孩似的,一会儿悄悄地躲在一幢幢高楼大厦的缝隙中,一会儿又露出小半边红彤彤的脸,像是跟我在玩捉迷藏。后来,我和爷爷下车了,在余晖的照映下,一老一小,两个身影,慢慢地计算着还有多少天小学毕业……城市里的夕阳给予我的是亲情,是童年,是一张张回忆的照片。

夕阳陪伴着我,一起成长。他就像我的一个朋友,一个随着我心情变化而变化的朋友。同时他也不再是凄凉之景,他是永恒的另一种风景。

篇6:另一种风景作文

我眯起眼,眼睑恋着日光的温热。微风夹着早春的馨香,像母亲的手循着我的眉目一路轻抚,哄得我欲沉睡,倾身栽入这美景里。

“那爷爷先走了。”

我侧过头,一边走进教学楼一边打量身旁的的老人。

霜染的白发,瘦小的身躯,深色外套贴在微弯的背上,勾出尖尖的肩胛骨,因为与他离得极近,也能看清蜡黄皮肤上,藏匿着岁月里尘的皱纹,或深或浅伸延,最后于眼角汇成一脉。

“放学了我再来接你。”老人提高声音,伸着脖子抬手朝前方挥挥。那头有个八九岁大的孩子,背着橙黄的小书包,蹬蹬跑上楼梯。

没人回头,更没人应。

“唉。”

擦身而过时,老人的薄唇中飘出一缕轻叹。

心猛然一紧,倏地睁大眼,仿佛看见一颗被岁月幻化的风刃砍划得残破的石头正无声地没入水中,然后,微恙的水面浮起爷爷的脸,再是奶奶的,一张张识得的不大清楚的,竟全是沧桑!

我不禁抱紧双臂,,匆匆加快步伐,试图甩掉缠绕在身的莫名的愧疚与悲凉。躲进楼梯转角处,慌乱地抹抹脸,掌心沾了些凉凉的湿气,抬起头闭眼,想要倾倒回一场不知何人何时酝酿的雨。再睁眼时,眼角微湿,无意瞥见窗口伸进一枝木棉,开得极盛得花仰头昂首,摇摇欲坠。

“那人该走了吧。”我站定脚,走至廊前俯身望去。

老人依旧站在庭中,一动不动,只是花白的头也似身后那将要零落的木棉花一样高扬。若水的目光停驻在我身旁。转身望去,几个孩子正嬉笑着跑上楼来。

许久,我才明白。

所谓子女孙辈,就是老人这颗木棉的天。自你出现在他的世界,就开始背负一场深情的凝视,可是天的心太大,满目温情竟换不得一瞬回眸!

不远处,火红的木棉轻轻颤动,终是踮着脚跃离枝头。高昂的头颅,那是为苍穹舞蹈的最后一曲。

莹透的目光自纠缠交错的枝叶间漏落,覆的老人半身斑驳、

上一篇:我理想的大学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合伙企业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