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保护

2024-06-13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精选6篇)

篇1:历史文化名镇保护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篇2:历史文化名镇保护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九条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条 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提出确定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

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镇、村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确定该镇、村庄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建议。

第十一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在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评价标准,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经专家论证,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第十二条 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因保护不力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批准机关应当将其列入濒危名单,予以公布,并责成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限期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并完善保护制度,加强保护工作。

第三章 保护规划

第十三条 历史文化名城批准公布后,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批准公布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

保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

第十四条 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四)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第十五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

第十六条 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

保护规划报送审批文件中应当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经听证的,还应当附具听证笔录。

第十七条 保护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将经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

第十九条 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保护规划,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送审批。

第二十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进行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第四章 保护措施

第二十一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第二十二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保护规划,控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人口数量,改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

第二十三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

第二十四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

(二)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

(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

(四)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

第二十五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保护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制订保护方案,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一)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活动;

(二)在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影视摄制、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

(三)其他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的活动。

第二十六条 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

第二十七条 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

第二十八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征求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九条 审批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建设活动,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将审批事项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告知利害关系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公示时间不得少于20日。

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公示期间提出,审批机关应当在公示期满后及时举行听证。

第三十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的主要出入口设置标志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标志牌。

第三十一条 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应当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确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第三十二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历史建筑设置保护标志,建立历史建筑档案。

历史建筑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筑艺术特征、历史特征、建设年代及稀有程度;

(二)建筑的有关技术资料;

(三)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

(四)建筑的修缮、装饰装修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

(五)建筑的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

第三十三条 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负责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从保护资金中对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给予补助。

历史建筑有损毁危险,所有权人不具备维护和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

第三十四条 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历史建筑;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对历史建筑实施原址保护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确定保护措施,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因公共利益需要进行建设活动,对历史建筑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本条规定的历史建筑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三十五条 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六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涉及文物保护的,应当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组织编制保护规划的;

(二)未按照法定程序组织编制保护规划的;

(三)擅自修改保护规划的;

(四)未将批准的保护规划予以公布的。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未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或者未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审批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城市、县人民政府因保护不力,导致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被列入濒危名单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

(二)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的;

(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的。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50元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

(二)进行影视摄制、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的;

(三)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

(四)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

(五)其他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的。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经批准进行上述活动,但是在活动过程中对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构成破坏性影响的,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标志牌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的文物造成损毁的,依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制定。

篇3: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措施探讨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措施,可持续发展

郪江古镇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城南45 km处, 南邻江, 东接锦江, 处于两江交汇处, 曾是春秋战国时期郪王国的都城,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何保护郪江古镇的特色风貌, 既满足现代城市功能的需要, 适应时代潮流, 又要继承历史传统, 突出古镇特色。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 抛砖引玉, 对郪江古镇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对以后郪江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古镇概况

郪江古镇作为王城旧址, 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景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自然环境特色

郪江古镇四周青山环抱, 东有鼓楼山, 西有云台山, 镇南有郪江长流, 镇北有锦江交汇。四周群山环抱, 河水清澈, 树木丰茂, 自然景观极其丰富, 自然条件良好, 风景秀丽。

1.2人文景观环境

1.2.1物质文化景观

镇内有明清古街, 长600余米, 街道宽3 m~5 m, 街口、庭院多大榕树。古街两旁是清一色的一层小青瓦民居, 建筑上精美的浮雕图案和横梁上的镂空雕刻还隐约可见 (见图1) 。郪江的老街遗迹主要有地主庙、广东会馆、王爷庙等。

镇外横跨郪江的古石桥名为九龙桥,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桥以9条高浮雕的龙为墩、20块相并的长方形平整条石为梁, 造型生动, 工艺精湛[1]。远近闻名的郪江崖墓, 反映了我们汉族人2000多年前的生活起居方式和日常行为习惯, 展现了汉代汉民族文化。

1.2.2非物质文化景观

在郪江古镇遗址, 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到这里巡查;蜀汉车骑将军邓芝曾任东广汉郡太守, 郪江镇东南有邓芝墓;姜维“卸甲投戈”之地也在此, 曾有“拔刀砍石” (不满后主刘禅不战而降) “刀斑剑痕”等许多三国故事遗迹[2]。

2古镇面临的问题

1) 建设失控。不少居民为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 随意搭建、乱建, 破环了镇区居住环境, 影响了整个古镇的总平面形态。2) 交通滞后。郪江古镇的交通闭塞, 经济落后, 这些给郪江古镇保护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3) 管理滞后。郪江古镇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由旅游开发办公室负责, 缺少专门机构或专门人员的管理。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和落后, 一般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 缺乏有效的城镇规划及保护措施。4) 规划滞后。郪江古镇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制定完善的古镇保护规划, 缺乏相应的保护法规, 致使郪江古镇的保护管理没有合理的法规依据, 使保护管理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3古镇的保护措施

3.1整体保护, 突出重点

为了有效保护郪江古镇传统街道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 遵循“整体保护、突出重点”的原则, 以古镇街区为中心, 将全镇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

3.1.1核心保护区

郪江古镇的历史街区主要展示郪江文化, 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街道、寺庙、会馆和石桥, 它们淋漓尽致地反映了郪江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 让人们深度感受古镇的韵味。综合考虑郪江古镇历史街区的现状条件, 首先是对街区两边的古建筑群进行修缮;其次是增设古镇的标志性节点和设施, 如恢复会馆、祠庙的标志等。

郪江汉崖墓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四大汉墓群之一, 展现汉代汉民族文化。由于汉崖墓分布范围较广, 郪江古镇周围的汉崖墓应该统一保护, 分区实施。

郪江古镇的核心保护区应该将江历史街区、江汉崖墓和云台观统一结合起来, 形成郪江古镇最具特色的景观。

3.1.2建设控制区

郪江古镇的现代化街区, 紧邻古镇的传统街道, 在郪江古镇的整体布局中显得非常不协调, 所以对这条现代化街道应该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大小以及建筑的风貌等, 使这段街道逐步与古街道相协调。

3.1.3风貌协调区

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 从建设生态古镇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建设高标准的园林绿化系统, 提高古镇的环境质量与文化品味, 将其打造成为郪江古镇的自然生态休闲区。

3.2整治建筑风貌

1) 改善方式, 郪江古镇内的建筑破旧不堪, 只有少量建筑的屋面保持了原来的风貌。但建筑基部破损严重, 当地居民都不同程度的对其进行修缮, 使这些建筑都不满足古镇建筑风貌要求, 因此对这些建筑可以采取复原修缮的方式, 保持建筑原貌, 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2) 拆除更新方式, 对郪江古镇内质量较差且无法恢复的传统建筑, 严重影响古镇景观以及近年来新建的质量虽好但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拆除;对新建建筑严格依照古镇传统风貌要求进行设计, 严格控制层数及色彩等。

3.3完善传统空间格局

3.3.1点状空间格局

点状空间主要包括古镇内一般的标志性景观, 如千年古榕树、祠堂、会馆、九龙古桥等 (见图2, 图3) 。“点”状景观是古镇景观的构成, 保护“点”状景观, 严格禁止乱拆、乱砍、乱建, 必须在有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进行。

3.3.2线状空间格局

道路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要道, 是各个空间景点的联系纽带。郪江古镇内现有的道路交通设施还不完善, 不能满足日常的需要, 因此需加强完善。

郪江古镇的整体格局结合了点状空间格局和线状空间格局, 古建筑、古街坊及周围的空间环境构成了郪江古镇的整体风貌, 它保留和继承了历史文化遗存, 又承担现代人们生活、工作的需要, 还要调整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 对郪江古镇的保护和改善应充分呈现古镇风貌和特色, 将古镇分成两个保护区加以保护, 能够很好的突出“面”的特色。

4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旅游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 给古镇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 也对历史文化遗存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对历史文化古镇采取掠夺式开发, 建设性破坏, 无度的利用, 这些都直接破坏了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4]。因此, 对历史文化古镇要准确定位, 突出特色, 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 打造“旅游兴镇”的发展模式, 才能够满足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启示下, 应该正确认识古镇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保护是前提, 利用是一种手段。同时, 在古镇保护发展的过程中, 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只有保护好古镇地域文化的完整性, 保护好古镇的自然生态环境, 才能使古镇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周世通.江古镇:蜀汉遗留的真实印记[J].亚洲旅游双周刊, 2006 (12) :37-38.

[2]唐玉良, 蒋灵.发挥地域文化传统保护江古镇[J].四川建筑, 2004 (24) :51-53.

[3]张晓荣.三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探讨[J].山西建筑, 2007, 33 (8) :53-54.

篇4:历史文化名镇保护

中国现存的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和省市两级有上百个,我归纳大致有以下七类:一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像朱仙镇、宛平城、台儿庄,这些都是有民族历史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些地方。二是边疆少数民族聚集的特色小镇,像室韦镇百分之百是俄罗斯风情,镇远古镇是苗族聚集地,惠远古城是维族聚集地。三是特色地域建筑物集聚地,宏村是皖南徽派建筑的集聚地,像湖南湘西的芙蓉镇,整个镇都是用吊脚楼建的。还有福建的南靖是客家土楼,碛口镇是陕北窑洞。四是历史工商名镇,如景德镇、南浔镇、佛山。五是边塞的军事古堡,像张壁、居庸关、杀虎口、金沙滩。六是地质风貌特异城镇像泰宁、武隆、奉节的天坑。七是风光秀丽、举世闻名的旅游名城:乌镇、同里、肇庆等。

西递位于黄山市黟县,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因为曾经设有驿站“铺递所”而得名。西递的明清古建筑群,特别是我国的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至今仍完好保存着120座明清建筑,像这样的地方,现在国内其他地方已经没有了。西递是有桃花源的境界,最有特色的徽派建筑有惇仁堂、西园等,胡文光牌坊又成为西递牌楼,是明代徽派建筑的代名,也是西递的标志。而且西递只是一个村,但是它人杰地灵,培育出明代的荆藩首相、清代的二品官等等一批国家动量之才,这个地方虽然叫村,但是它是一个镇的结构。

举世闻名的世界公园,福建泰宁。泰宁是藏于深山中的汉唐古镇,有1000多年历史,也是武夷山下的两宋名城,千姿百态的丹霞地貌,与浩瀚湖水完美结合,成就了举世闻名的世界地质公园,地处东南有孔子故里遗风。

浙江乌镇是“清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它有1300年历史,中国首批十大历史名镇和中国魅力名镇之一。古镇自古繁华,出产杭白菊和江南的蓝印花布。明清几代这里书院建的很多,所谓江南多才子,乌镇最多。2014年世界互联网协会已经确定乌镇是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

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古堡小城山西张壁。古堡中地道、宫殿庙宇建筑一应俱全。方寸小城规划高超,心思奇巧的鱼形巷、龙形口、孔雀琉璃,处处可见。城中古庙神佛意,明堡暗道奇,堡墙用土夯筑而成。

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会合处的广西兴安。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建了灵渠,连通了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从而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兴安镇还是红军长征和国民党军打的一个关键的一仗,是红军长征的转折之战,由败转胜的一次战役。

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有一些古镇在历史上曾经是非常繁华,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像鱼米之乡工商重地浙江南浔。南浔在南宋时期就有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方圆十里,五座园林、处处庭院幽深。明清时南浔特产“辑里丝”出口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由此成为近代中国丝绸工业的发源地,民族工业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因此有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之说,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这个地方浙江省保护的非常好。

旧时江南醇正的水乡江苏同里。五湖环境于外,一镇包含于中,河水把它分割成7座街区,30座古桥缀小城。家家临水、户户通船。退思园玲珑雅致。

在南方有一个陶都就是广东石湾,多数人并不了解。5000年的制陶历史,500年的窑火到现在都不熄灭。公仔陶,陶醉天下人。一把泥土经过他们的手就走进了千家万户。石湾素有南国陶都之美誉,陶瓷生产始于唐、奠于宋,鼎盛于明清,曾在清朝时和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

云涌吉祥,风吹和顺。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所在地,云南和顺。它是有六百年历史的边疆古镇,是中远、东南亚、南亚三大文化板块交汇而成的南方丝绸之路明珠。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城市一级的图书馆,图书馆非常大。和顺图书馆,这个牌子清朝末年就有。人虽不多,但是家庭里的多数人居住在东南亚,就是华侨。它是一代哲人故里,翡翠大王家乡。这里除了小桥流水有江南风情,还有火山温泉,更有月台深巷洗衣亭,一派和谐顺畅。一座滇南小镇,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山东台儿庄,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历史遗迹,1938年春天在台儿庄有一场中日大战,使得台儿庄成为中国人难以抹去的记忆。守城的1300名将士全部壮烈牺牲,坚守镇地,寸步不让,最后日军后退。2008年按原貌恢复重建,用原来的旧砖旧瓦重建,成为二战遗存最多的一个地方,也是中国运河文化史上的活化石,也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博物馆,它是北方城市,山东和江苏交界,但是又是一座水城,运河穿城而过,它的建筑临河的一面有江南风貌,建筑本身又要保暖是北方的特点。

在新型城镇化当中要建设有文化、有地域风貌的新农村。建设新农村要适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地形风貌,避免照搬城市建筑或者建成兵营式的群居建筑,切忌建成万村一面,那是很可悲的。比如,河南新乡的新城镇化,有的已经空心化了,造了以后农民也不住。有特色改造比较成功的是秦巴山区,陕西省把秦巴山区每年大雨受灾的这部分群众搬出来,搬到没有灾害的坝上,建成了有当地色彩的二层楼,也加上了太阳能,老百姓安居,就不必害怕每年的洪水和暴雨。

篇5:历史文化名镇保护

近年来,我国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上,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使得一些历史悠久,且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巷和建筑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同时,也存在诸多认识理念和保护实践的误区,导致不少古村镇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无情的被拆除,或者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对于资源价值并不高的建筑群落等过度开发,甚至炒作,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鱼龙混杂的局面。因此,认真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审核、开发和保护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条例》的重要作用

1.加强了大众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意识。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要特别强调加强保护的意识。要让人们,尤其是地方旅游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旅游规划企业、旅游景区投资商等,认识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文化意义和保护价值,让其了解哪些东西是应该保护的,哪些是必须保护的以及应该怎么保护等。否则,可能出现投资越多,结果离要取得的效果越远。没有正确的保护意识,盲目的开发只能把这些文化遗产毁掉。《条例》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定义和保护做出了详细的定义,普及了大众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认知,也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规划与开发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

2.确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价值评估体系,强调名城名镇名村的价值核心。价值评估师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中最重要的环节。价值核心及价值评估体系对于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也同样重要。《条例》第七条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条件做出了如下规定:(1)保存文物特别丰富;(2)历史建筑集中成片;(3)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4)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这一条款暗含了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要求申报应该是真正的历史遗存,不是仿建的,不是假造的,这是对物质性文化遗产的基本要求。第二,保存着传统的格局和历史的风貌。这一条很重要,是区别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与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标志,若只有分散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整体上体现不出传统的格局和历史的风貌,那它完全可以用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方法加以保护,没有必要定为历史文化村镇。第三,对历史事件、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要求,暗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突出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典型意义和文化价值。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进行评判,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开发不力、过度开发或者虚假开发。

3.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和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还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作出了一体的规定:提出在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构成破坏性影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明确提出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要整体保护。

这里所说的“整体保护”,并非是指保护内容上的城市整体,而是指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保护价值,从城市整体的高度来采取保护措施。比如不只要保护文物古迹、历史街区,还要按《保护条例》所说的,“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保护规划,控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人口数量,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

二、《条例》的重要启示

《保护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开发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标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又上了一个台阶,使得保护工作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当然,《保护条例》并不是一方万能灵药,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深化发展的空间。例如,价值评估体系应该细化,应针对名城、名镇、名村出台不同的评估手段和规定,否则在理解和执行将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可在《条例》的基础上,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监察巡视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实行国家和地方分级监察管理;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问责制,将保护和政绩挂钩。

篇6:xx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xx镇的保护与管理,弘扬民族历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xx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xx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和管理的范围,包括xx镇辖区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名镇古街、古建筑民居、文物古迹、名人故居、旅游景区。

第三条xx镇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管理,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在保持历史文化名镇原有总体布局、形式、风格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必要的保养、维修、改造。

第四条xx镇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管理,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专业管理。

xx市xx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xx管委)受市政府委托,主持保护管理的日常工作。

建设、公安、交通、工商、文体、旅游、国土、环保、卫生等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协同做好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政府应当加大对xx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投入,同时,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保护资金。

第六条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及个人,都有保护历史文化名镇乌镇的义务,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七条对名镇保护管理作出显著成绩的给予奖励、表彰。

第二章名镇古街保护管理

第八条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江南水乡特色的xx镇名镇古街,实行重点保护,确保其原有的总体布局、风格和风貌。名镇古街区域内房屋建筑、道路、水系的保养、维修、改造、重建工作,都必须按保护规划进行,严格控制建筑物高度和密度。

第九条xx镇名镇古街分为四个保护控制区。

(一)绝对保护区为:xx故居、立志书院、修真观戏台、六朝遗胜、唐代银杏、翰林第、金家厅、宋家厅、张同仁宅、汇源典当、朱家厅、徐家厅、巴家厅、石佛寺、慈云寺、应家桥、福昌桥、通济桥、仁济桥、访卢阁、财神湾、转船湾等。

该区域内的建筑本身和环境均要按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保护,不得随意改变原状、面目及环境,不得施行日常维护外的任何修建、改造、新建工程及其它任何有损环境、观瞻的项目。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应在专家指导下按原样进行修复,做到“修旧如故”。

(二)重点保护区为:保护文物的完整和安全所必须控制的周围地段,以及古镇内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区、沿街沿河风貌带。中市、东栅:东至财神湾,南至东市河南岸30-50米,北至翠波桥北80米(包括人民公园)和东大街两侧传统民居,西以市河为界,包括观后街至乌镇大桥段的常新、常丰街两侧传统街市;南栅:西以市河为界,北至乌镇大桥,南至沙汪弄,东至兴华南路西侧传统街市;西栅:东至市河,南至西市河南岸30-50米,西至小环湖岛西端,北至西大街往北100米为界;北栅:东以市河为界,南至常春桥南堍,北至北栅大桥,东西为100-150米的传统民居和街市;其它如转船湾、慈云寺、石佛寺等文物古迹周围半径80米地段。

该区域内严格控制与名镇功能、性质无直接关系的项目建设。建设活动应以维修整理、修复及内部更新为主,建设内容应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其外观造型、体量、色彩、高度都应与保护对象相适应,较大的建筑活动和环境变化应由专家评审。

(三)一般保护区为:为重点保护区外100米——200米地带;该区内建设项目应与古镇环境相协调,并与保护对象之间保持合理的景观,建筑形式以坡屋顶为主,体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建筑高度原则不超过9米,建筑功能应以居住和公共建筑为主。

(四)区域控制区为:保持名镇风貌整体协调所控制的区域。范围为现乌镇镇建成区(乌镇新工业园区除外);在控制区域内的新建筑必须服从“体量小、色调淡雅、不高、不洋、不密、多留绿化带”的原则。xx镇名镇古街分为四个保护控制区。

第十条xx镇名镇古街内的建筑物、道路、水系和其他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拆除和改建。需要进行保养、维修、改造、重建、新建的工程,必须先经乌管委根据保护规划审核发证后,依法向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严格按规定进行施工和验收,并接受xx管委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与监督。

第十一条按总体规划,xx镇名镇古街建立保护性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由xx管委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在此范围内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建设。

在控制地带范围内,按规划需要搬迁和拆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xx管委的统一安排,按照有关规定,实施搬迁和拆迁。

第十二条逐步调整xx镇名镇古街内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无污染、无公害的产业。

在xx镇名镇古街内严禁新建有污染、公害和其它灾害隐患的企业场所;对现有的污染企业,必须限期治理或者搬迁。

第十三条加强xx镇名镇古街道路保护与交通安全管理。古街内,除了经批准的生活、卫生、消防、市政等特许用车外,其它机动车辆必须按规定行驶。

第十四条加强xx镇名镇古街水系的保护管理。采取措施保护水源,加固和保养河堤,清除河床淤积,保持河水洁净和水质卫生。

第十五条加强xx镇名镇古街建设与保护管理,保持其古朴、幽雅和整洁、卫生、美观的镇容镇貌。镇内街道、堤岸、庭院和空地,有规划地种树、种花、种草,美化镇区环境。

居住在xx镇名镇古街内的单位和居民,都必须做好安全、防火、防灾工作。

第十六条在xx镇名镇古街的保护与建设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违章建筑及损坏古建筑物;

(二)妨碍道路交通和损坏镇容镇貌;

(三)破坏、损坏水系设施和造成水质污染;

(四)危害公共安全和利益;

(五)拒绝、阻碍依法执行公务;

(六)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保护管理办法的行为。

第三章文物古迹与名人故居保护管理

第十七条在xx镇境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名人故居和有纪念意义的各种构作物要建立说明碑和保护标志,加强保护。

第十八条重点保护xx故居、谭家湾遗址、“六朝遗胜”明代石坊、修真观戏台及新发现的文物、古迹和遗址。

第十九条文物古迹和名人故居由市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管理人员,负责保护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文物古迹和名人故居,可以向游人开放,并由xx管委进行日常管理;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占有文物古迹和名人故居。

第二十一条在xx镇境内进行文物考古发掘,由国家或者省文物考古发掘专业机构依法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发掘。

在进行基本建设、工农业生产、私人建房中,如发现文物,必须保护好现场,并立即报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发掘的文物,全部由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收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私分和转移。

第二十二条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收购,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非法经营文物收购业务。

第二十三条利用名镇古建筑、历史文物、风景名胜进行营业性录像、拍摄电视、电影等,必须按规定报经相关机关批准,缴纳一定数额的费用。

第二十四条在文物古迹和名人故居保护管理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挖掘、私分和非法隐匿文物;

(二)强占或者危害文物古迹和名人故居;

(三)破坏、损坏文物古迹建筑、名人故居及其保护设施;

(四)非法复制、仿制、伪造文物;

(五)私自收购和倒卖文物;

(六)拒绝、阻碍依法执行公务;

(七)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保护管理办法的行为。

第四章旅游景区与古建筑民居保护管理

第二十五条历史文化名镇旅游景区分为五个保护管理景区。

(一)东栅景区:东至财神湾,南至东市河南岸30-50米(包括景区停车场、餐饮中心),北至甘泉东路南侧,西至兴华路。

(二)中市景区:西至市河,北至卖鱼桥(包括人民公园),南至乌镇大桥,东至兴华路。

(三)南栅景区:西以市河为界,北至乌镇大桥,南至沙汪弄,东至兴华南路西侧。

(四)西栅景区:东至市河,西至小环湖岛西端,南至西市河南岸30-50米,北至西大街往北100米。

(五)北栅景区:南至常春街南堍,北至北栅大桥,东以市河为界,向西100-200米范围内的传统民居和传统街市。

第二十六条旅游景区设立管理机构,负责景区的日常工作,依法保护管理旅游景区。

第二十七条各旅游景区周围分别划定保护区,并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制定保护管理细则,切实加强保护管理。

第二十八条各旅游景区的建设,在保护其文物古迹、古建筑、古树名木的原则下,可以结合实际和需要,增设相应的服务项目和设施,改善旅游和交通条件。

第二十九条在旅游景区保护范围内进行新的项目建设和设置,必须先经乌管委审核发证后,依法向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经批准后,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施工和验收,并接受乌管委和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条在旅游景区的保护范围内,根据景物特点和自然条件,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做好景区内的绿化、美化、防火、防治虫害的工作。

第三十一条xx管委应当对旅游景区的经营活动加强管理。旅游景区内商业服务网点,必须统一规划,根据统一管理,合理设置,方便游客的原则,进行布置和建设。一切商业服务网点应在乌管委指定地段经营,先经乌管委审核发证后,依法向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取缔无证照经营,禁止擅自搭设摊点。

经批准从事经营活动的各经营业主,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商业道德和有关规定,服从xx管委管理,做到明码标价,文明经营,不得强行向游客兜售商品或强行提供服务。

第三十二条在旅游景区的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侵占土地、林木、水资源;

(二)破坏损害公共建筑、国家、集体财产和保护设施;

(三)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四)携带污染和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五)妨碍游览正常秩序和扰乱游客;

(六)拒绝、阻碍依法执行公务;

(七)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保护管理办法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必须加强古建筑民居的消防管理。居民在古建筑厢房、走廊、庭院等属个人居住区内需使用生活用火,必须有防火安全措施;在其它非个人居住区的地方,一律不得使用各类明火。在古建筑民居内铺设电气线路和安装用电设备,必须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技术规程,由专业人员统一进行。凡违反消防安全要求的,必须限期拆除或重新安装。

古建筑民居需要修缮时,应由古建筑的管理与使用单位或个人和施工单位共同制订消防安全措施,明确责任,配齐灭火器材,先经乌管委审核发证后,报公安部门批准,方可施工。

古建筑保护区,应设置符合标准的室外地上式道路消火栓。

古建筑管理和使用单位及个人应根据需要,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器材和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进行检验、维修,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的完好、有效。

第三十四条古建筑民居装修应当符合整体规划,不得在古建筑物上堆放、吊挂有碍景区风貌的物品;不得搭建影响景区风貌的附属建筑物和其它设施;不得安装影响景区风貌和有损古建筑民居保护的房顶接收设备和其它室外设施。

第三十五条在古建筑民居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在古建筑民居的殿屋进行生产用火;

(二)违章建筑和损坏景区风貌;

(三)破坏古建筑民居和保护设施;

(四)妨碍消防秩序和破坏消防设施;

(五)拒绝阻碍依法执行公务;

(六)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保护管理办法的行为。

第五章罚则

第三十六条凡有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二十四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五条所列禁止行为之一的,由乌管委和有关部门分别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视情节轻重给予下列行政处罚:

(一)警告;

(二)没收非法所得和违法物品;

(三)罚款;

(四)吊销有关证照;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行政处罚;

以上各项处罚可以单项处罚,也可以几项合并处罚。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罚。

(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管理人员必须秉公执法,文明执法,不得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利用职权牟取私利。

第三十八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行政复议或诉讼。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 相关职能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不得与本办法相抵触。

第四十条本办法由xx市xx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上一篇:《祖父的花园》心得体会下一篇:圣诞晚会主持人开场白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