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2024-05-28

湖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共8篇)

篇1:湖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2月8日

湖南:长沙 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

1994年1月4日

湖南:岳阳 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

2001年至今

湖南:凤凰

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

2005年9月16日 湖南:龙山县里耶镇

国家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

2007 年5月31日 湖南:望城县靖港镇、永顺县芙蓉镇 国家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

2010年12月13日 湖南:绥宁县寨市镇、泸溪县浦市镇

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

2003年10月8日

湖南: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

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

2007 年5月31日

湖南: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

国家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

2010年12月13日

湖南: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永兴县高亭乡板梁村、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1、3城:岳长凤(岳阳、长沙、凤凰)2、5镇:你爷爷(里耶)尽讲(靖港)芙蓉姐姐(芙蓉镇)的好话,说她朴实(浦市镇),跟你 当老婆再实在(寨市镇)不过了。3、8村:岳阳

1、怀化

2、永州5 张谷英(岳阳 的张谷英村)坐在高高的椅子上(怀化的高椅村),望着眼前的五块宝贝田地(怀化的五宝田),心 里像吃上了甘蔗蜜糖一样(永州的上甘棠村),原来这里全是岩块石头(永州的干岩头村),现 在已改造成了平坦的田地(永州的坦田村),又 引来了龙溪的水(永州的龙溪),种上了板栗高粱(永州的板梁村),大丰收了!

一、湖南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3座 长沙市 岳阳市 凤凰古城 长沙市 岳阳市 凤凰古城

二、湖南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5个 龙山县里耶镇(湘西州)望城县靖港镇(长沙市)永顺县芙蓉镇(湘西州)绥宁县寨市镇(邵阳市)泸溪县浦市镇(湘西州)

1、龙山县里耶镇(湘西州)

2、望城县靖港镇(长沙市)

3、永顺县芙蓉镇(湘西州)

4、绥宁县寨市镇(邵阳市)

5、泸溪县浦市镇(湘西州)

三、湖南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    

8座 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岳阳市)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永州市)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怀化市)永州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永州市)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永州市)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永州市)永兴县高亭乡板梁村(郴州市)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怀化市)

1、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

2、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

3、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

4、永州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

5、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

6、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

7、永兴县高亭乡板梁村

8、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

篇2:湖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篇3:湖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目前, 宁波市有国家大遗址2处, 国保单位31处, 省保单位59处, 市县级文保单位430处, 文保点1042处, 数量位居计划单列市首位。6月22日, 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大运河出海口, 海上丝绸之路启航地, 宁波段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另据悉, 宁波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名村2个, 省历史文化名城1个、名镇5个、名村2个, 市历史文化名村27个。

此前, 6月26日, 《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草案) 》提交宁波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

其中, 条例草案明确了政府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中的主导责任, 明确了设立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委员会, 负责研究保护与监管过程中的重大事项, 组织、协调和推动保护工作;明确了规划、文化和其它相关部门的保护职责, 并对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因保护不力或决策失误、不履行监管责任、失职渎职造成的后果规定了法律责任。

篇4: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喀什

吐鲁番

特克斯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鄯善县鲁克沁镇

霍城县惠远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鄯善县吐峪沟麻扎村

哈密市阿勒屯村

喀什市位于新疆的西南部,是一座以维吾尔族为主要居民的古老城市,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100余年。迷宫式的古街道是喀什城市建设特有的格局,巷道内民房高低错落,紧紧相依。不少住户在小巷上搭建过街楼,为小巷平添了几分古朴与幽深。无数小巷绵延数里,密如蛛网,酷似一座迷宫。刺绣、民族服饰、乐器、小五金加工等极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形成了喀什市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喀什市有国家级旅游景区香妃墓、盘橐城、艾提尕清真寺、徕宁城、九龙泉等旅游景点。喀什盛产甜瓜、西瓜、葡萄、石榴、无花果、巴旦杏等瓜果,素有“歌舞之乡”和“瓜果之乡”的美誉。

吐鲁番市位于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南麓,距乌鲁木齐184公里,是我国夏季最炎热的地方,所以就有了“埋沙煮蛋”、“石上烙饼”之说。吐鲁番还是我国最低的地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31米,横卧于盆地正中的火焰山是燥热的中心。置身于葡萄浓阴覆盖的街巷、庭院,到处可见蜂窝般的葡萄干晾房,随处都能买到、尝到甘甜美味的葡萄干,是闻名遐迩的葡萄城。市郊有火焰山、千佛洞、苏公塔、葡萄沟、交河故城、坎儿井、阿斯塔那古墓等美丽的景观和古迹。市内有博物馆,博物馆里面最值得一看的是新疆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巨蜥化石。

特克斯县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距乌鲁木齐850公里,始建于1936年。它以城市中心花园为太极“阴阳”两仪,按八卦方位向外辐射8条主街,每条主街长1000多米,每隔360米左右设一条连接8条主街的环路,由中心向外依次共设4条环路。一环8条街,二环16条街,三环32条街,四环64条街。街道按八卦方位形成六十四卦。整个县城形成路路相通、迷宫般的六十四卦街道布局,神奇的《易经》方位学说以有形方式再现于特克斯,是世界唯一建筑正规、保存完整的八卦城,以其独特的八卦城建布局荣膺世界吉尼斯之最。

鲁克沁镇位于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城西45公里,库木塔格沙漠的西部,适于种植葡萄、哈密瓜。鲁克沁也是著名的吐鲁番十二木卡姆艺术的发源地、吐鲁番郡王府遗址所在地。在清代曾一度成为吐鲁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鲁克沁镇曾是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柳中城所在地,它是—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城。自古以来,柳中城曾以柳色掩映而闻名,以致有“绿柳城廓”之称。

惠远镇地处伊犁河北岸,距霍城县东南7公里,它分新旧二城,是清代伊犁将军府所在地,也是当时新疆的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旧城建于1871年,城高约5米,周长近6公里,雄伟而险峻。惠远老城建立后,清政府又在周边兴建了惠宁、熙春、绥定、宁远、瞻德、广汇、塔尔奇等八城,合称为伊犁九城。

吐峪沟麻扎村,位于吐峪沟大峡谷南沟谷,是新疆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麻扎村的先民利用当地的黄黏土造房,经济实惠、冬暖夏涼,是目前国内保存完好的生土建筑群,堪称“中国第一土庄”。麻扎、佛窟、百年生土民居,构成吐峪沟麻扎村的文化景观。

篇5:贵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简介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山地省份,山地占全省面积的61.7%,丘陵占30.8%,平地只有7.5%,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保存良好。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是古代苗瑶、氏羌、百越、濮人四大族系交汇的地方,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一个省区,各民族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分布状况,截至2010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在贵州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且长期保持各自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相融合,形成了多元并兼、朴实多样的文化体系。在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各族人民的居住环境也呈现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了风格各异、多彩的城镇和乡村聚落。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34个,其中,位于自治州、自治县境内的有22个,以民族特色、民族文化为突出特征的占了70%以上。

(一)古朴独特的苗族文化:以雷山县西江镇、上郎德村为典型代表。雷山西江的“千户苗寨”,苗家吊脚楼层层叠叠,气势恢弘。

(二)风情浓郁的布依人家:以禾丰乡马头村、国荣乡楼上村为典型代表。布依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是一个“稻作民族”,很早就耕作水田。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水边寨”里有“干栏式”建筑或石板房。

(三)鼓楼下的璀璨文明:以往洞乡增冲村为典型代表。“走马转角楼”般的外廊式木楼,鳞次栉比。溪上建有风雨桥,将桥梁、长廊、楼阁浑然结为一体。高高耸起的鼓楼,是楼、塔、亭、阁的巧妙结合,是侗寨的象征,堪称民族建筑的瑰宝,著名的从江增冲鼓楼高达14层。

(四)驻军迁徙的屯堡文化:以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大西桥镇鲍屯村为典型代表。屯堡文化是明朝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随着岁月的变迁,安顺一带的屯堡人仍奇迹般地保存着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其民居、服饰、饮食、民间信仰、娱乐方式无不具有600年前的文化因子,这种屯堡文化为古代汉民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五)贸易带来的盐运文化:以黔东南州镇远县为典型代表。由于外来贸易,带来了汉族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的融合,以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为显著特征的徽派建筑与苗族吊脚楼的结合相得益彰,别具特色。

除了上述典型的民族特色文化,遗留着军事营盘的玛瑙村,城墙保存完好的青岩镇、隆里乡,水族、瑶族文化的活载三都怎雷、荔波懂蒙,都显现了我省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朵朵绚丽的民族文化之花,点缀在贵州高原,形成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山地省份,山地占全省面积的61.7%,丘陵占30.8%,平地只有7.5%,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保存良好。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是古代苗瑶、氏羌、百越、濮人四大族系交汇的地方,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一个省区,各民族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分布状况,截至2010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在贵州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且长期保持各自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相融合,形成了多元并兼、朴实多样的文化体系。在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各族人民的居住环境也呈现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了风格各异、多彩的城镇和乡村聚落。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34个,其中,位于自治州、自治县境内的有22个,以民族特色、民族文化为突出特征的占了70%以上。

(一)古朴独特的苗族文化:以雷山县西江镇、上郎德村为典型代表。雷山西江的“千户苗寨”,苗家吊脚楼层层叠叠,气势恢弘。

(二)风情浓郁的布依人家:以禾丰乡马头村、国荣乡楼上村为典型代表。布依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是一个“稻作民族”,很早就耕作水田。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水边寨”里有“干栏式”建筑或石板房。

(三)鼓楼下的璀璨文明:以往洞乡增冲村为典型代表。“走马转角楼”般的外廊式木楼,鳞次栉比。溪上建有风雨桥,将桥梁、长廊、楼阁浑然结为一体。高高耸起的鼓楼,是楼、塔、亭、阁的巧妙结合,是侗寨的象征,堪称民族建筑的瑰宝,著名的从江增冲鼓楼高达14层。

(四)驻军迁徙的屯堡文化:以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大西桥镇鲍屯村为典型代表。屯堡文化是明朝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随着岁月的变迁,安顺一带的屯堡人仍奇迹般地保存着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其民居、服饰、饮食、民间信仰、娱乐方式无不具有600年前的文化因子,这种屯堡文化为古代汉民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五)贸易带来的盐运文化:以黔东南州镇远县为典型代表。由于外来贸易,带来了汉族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的融合,以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为显著特征的徽派建筑与苗族吊脚楼的结合相得益彰,别具特色。

篇6:湖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单(4座)(国务院1994年1月4日至今)凤凰山海关濮阳安庆

二、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座)(国务院1994年1月4日批准)

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 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淄博 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 雷州柳州琼山乐山都江堰泸州建水巍山 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

三、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8座)(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

天津保定平遥呼和浩特沈阳上海镇江常熟 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 南昌济南安阳南阳商丘武汉襄樊潮州 重庆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 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

四、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24座)(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 开封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江陵长沙广州 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

中国最新8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

日前,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于2003年和2005年分别评选了第一批和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目前全国已有80镇(村)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命名。

一、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

(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角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市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

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

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二、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16、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

17、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镇

18、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

19、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

20、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

21、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

22、广西灵川县大圩镇

23、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

24、重庆市江津市中山镇

25、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26、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

27、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

28、四川省阆中市老观镇

29、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 30、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

31、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

32、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

33、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

34、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二批)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2、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3、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4、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5、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6、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

7、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8、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9、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10、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

11、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

12、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13、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

14、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15、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

16、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17、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18、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19、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

20、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

21、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

22、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

23、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

24、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 参考资料: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共评选了三批,后来又增补了几个,现在一共有103座,其中县级的历史文化名城远远不止4座。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完全名单如下:(括号内的数字为批准的批次)第一批:1982年2月8日公布,共24处 第二批:1986年12月8日公布,共38处 第三批:1994年1月4日公布,共37处 增补a:2001年8月10日公布,共1处 增补b:2001年12月17日公布,共1处 增补c:2004年10月1日公布,共1处 增补d:2005年4月14日公布,共1处 北京:北京(1)天津:天津(2)

河北:承德(1)保定(2)正定(3)邯郸(3)山海关(a)

山西:大同(1)平遥(2)新绛(3)代县(3)祁县(3)内蒙古:呼和浩特(2)辽宁:沈阳(2)

吉林:吉林(3)集安(3)黑龙江:哈尔滨(3)上海:上海(2)

江苏:南京(1)苏州(1)扬州(1)镇江(2)常熟(2)徐州(2)楚州(淮安)(2)

浙江:杭州(1)绍兴(1)宁波(2)衢州(3)临海(3)安徽:歙县(2)寿县(2)亳州(2)安庆(d)福建:泉州(1)福州(2)漳州(2)长汀(3)江西:景德镇(1)南昌(2)赣州(3)

山东:曲阜(1)济南(2)青岛(3)聊城(3)邹城(3)临淄(淄博)(3)河南:洛阳(1)开封(1)安阳(2)南阳(2)睢阳(商丘)(2)郑州(3)浚县(3)濮阳(c)

湖北:荆州(1)武汉(2)襄樊(2)随州(3)钟祥(3)湖南:长沙(1)岳阳(3)凤凰(b)

广东:广州(1)潮州(2)肇庆(3)佛山(3)梅州(3)雷州(3)广西:桂林(1)柳州(3)海南:琼山(海口)(3)重庆:重庆(2)

四川:成都(1)阆中(2)宜宾(2)自贡(2)乐山(3)都江堰(3)泸州(3)贵州:遵义(1)镇远(2)

云南:昆明(1)大理(1)丽江(2)建水(3)巍山(3)西藏:拉萨(1)日喀则(2)江孜(3)

陕西:西安(1)延安(1)韩城(2)榆林(2)咸阳(3)汉中(3)甘肃:武威(2)张掖(2)敦煌(2)天水(3)青海:同仁(3)宁夏:银川(2)新疆:喀什(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做好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迄今,中国政府已将109座城市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对它们进行了重点保护。这些城市,有的曾被各朝帝王选作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它们的留存,为今天的人们回顾中国历史打开了一个窗口。中国的109座历史文化名城如下: 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北: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区(秦皇岛)山西:大同市、平遥县、新绛县、代县、祁县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哈尔滨市

吉林:吉林市、集安市 辽宁:沈阳市

江苏: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无锡市、南通市

浙江: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 福建: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莆田市、长汀县 江西: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徽:亳州市、歙县、寿县、绩溪、安庆

山东: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淄博市、泰安

河南: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浚县、濮阳 湖北:武汉市、荆州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南: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东: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雷州市 广西:桂林市、柳州市 海南:琼山市、海口

四川: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南: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 贵州:遵义市、镇远县

西藏: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

陕西: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肃: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同仁县 宁夏:银川市

新疆:喀什市、吐鲁番、特克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审批,目前已公布三批及10座增补城市,共计109座

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公布,24个: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

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布,38个:

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昌、重庆、保定、平遥、呼和浩特、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济南、安阳、南阳、商丘、襄樊、潮州、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公布,37个:

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临淄、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海康、柳州、琼山、乐山、都江堰、泸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增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增补城市10处(2001-2007):

山海关区(秦皇岛)、凤凰县、濮阳、安庆、泰安、海口、金华、绩溪、吐鲁番、特克斯

一、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单(4座)(国务院1994年1月4日至今)凤凰山海关濮阳安庆

二、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座)(国务院1994年1月4日批准)

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 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淄博 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 雷州柳州琼山乐山都江堰泸州建水巍山 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

三、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8座)(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

天津保定平遥呼和浩特沈阳上海镇江常熟 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 南昌济南安阳南阳商丘武汉襄樊潮州 重庆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 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

四、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24座)(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 开封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江陵长沙广州 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 中国最新8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

日前,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于2003年和2005年分别评选了第一批和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目前全国已有80镇(村)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命名。

一、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

(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角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市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

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

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二、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16、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

17、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镇

18、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

19、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

20、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

21、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

22、广西灵川县大圩镇

23、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

24、重庆市江津市中山镇

25、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26、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

27、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

28、四川省阆中市老观镇

29、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 30、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

31、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

32、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

33、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

34、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二批)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2、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3、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4、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5、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6、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

7、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8、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9、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10、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

11、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

12、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13、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

14、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15、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

16、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17、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18、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19、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

20、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

21、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

22、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

23、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

篇7:湖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2017年12月1日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的具体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历史文化名村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组织开展审查、评估等相关保护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指导和检查,按照规定程序做好组织申报、初审以及其他具体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保护资金,用于保护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历史建筑保护、传统建筑工匠的培养与管理等工作。

第七条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捐赠、投资、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保护知识,对在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申报与确定

第九条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街区的申报、批准以及直接确定的条件与程序,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

(二)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三)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作为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第十一条

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除应当符合第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且占地面积不小于一万平方米的条件以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其所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与重要历史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三)保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场所;

(四)保持传统生活的延续性。

第十二条

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清单;

(五)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单;

(六)保护的目标、要求和采取的措施。

第十三条

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由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并提出审查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初审同意,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并提出审查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四条

对符合本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而未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城市、镇、村庄,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可以直接向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议,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五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其确定为历史建筑:

(一)与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相关联,在城市发展与建设史或者某一行业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反映一定时期典型的建筑设计风格,建筑样式与细部等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三)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反映当时的建筑工程技术或者科技水平,建筑形体组合或者空间布局在一定时期具有先进性,体现一定的科学技术价值;

(四)具有其他历史价值、特色。

第十六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历史建筑普查,征求公众和专家意见,列出历史建筑建议名录,报本级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

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建筑物、构筑物所在地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确定历史建筑的建议。

第十七条

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保存较为完整且集中连片的城、镇、村,需要进行群体性保护与协同化发展的区域,可以将其确定并公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历史文化保护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

第十八条

传统风貌建筑比较集中、传统格局基本完好,但不符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历史文化名村条件的村庄,可以申报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的申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保护规划

第十九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批准公布后,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自批准公布之日起一年内完成保护规划编制,规划编制完成后一年内报送审批和备案。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规划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街区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规划已编制且在有效期限内的,不再重新编制。

第二十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规划应当依据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体现地方特色,注重山水林田保护。

第二十一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规划应当划定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环境协调区。

第二十二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因保护利用需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历史文化名村因保护利用需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预留建设空间,用于搬迁或者新增的农村人口宅基地安置。

第二十三条

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公示。

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除符合前款规定外,还应当征求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还应当征求所在地村民委员会的意见。

第二十四条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审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省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保护规划批准后,组织编制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第二十五条

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保护规划不得擅自修改。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经评估确需修改的,组织编制保护规划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提出专题报告报送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一)新发现地下遗址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的;

(二)因自然灾害或者重大事故等原因,历史文化遗存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行政区划调整的;

(四)重大工程建设需要的;

(五)依法应当修改的其他情形。

修改后的保护规划,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重新报送审批和备案。

第四章

保护与利用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各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按照保护规划制定计划,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

第二十七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保护内容包括:

(一)整体历史空间环境,包括传统格局、历史风貌、自然景观和环境等;

(二)历史地段、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

(三)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古树名木、河湖水系、地貌遗迹等;

(四)历史记忆、历史空间演变、传统文艺、传统手工艺、传统产业、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具有保护价值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

第二十八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内的各项建设应当尊重传统格局、空间尺度和历史风貌,不得进行没有依据的复原复建。保护范围内治理不协调建筑的建设活动,应当尊重历史院落边界,注重对历史文化相关联的残存建筑物、构筑物的保护和利用。

历史建筑保护应当对其遗产价值和结构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分类保护。修缮活动应当保护历史信息,体现历史建筑的真实性,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第二十九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健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管理体系,规范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传统文艺、传统手工艺、传统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可以建立技术专员派驻制度,参与指导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保护本土建筑特色和传统建筑建造技艺,加强传统建筑工匠的培养,建立传统建筑工匠备案管理制度,逐步实施传统建筑工匠修缮历史建筑技术主持制度。

第三十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范围内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改建、重建、维护和装修,应当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因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需要无法达到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审查,并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防洪排涝、日照通风、景观环境等安全措施和保障方案。

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和历史文化特点,按照保护规划,制定适合本地、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技术标准。

第三十一条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范围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履行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责任,所有权人与使用人应当承担相应的保护义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和使用要求,书面告知所有权人、使用人和物业管理单位。

第三十三条

为了保护的需要,城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范围内集体土地上的历史建筑,在所有权人自愿的前提下,通过货币补偿或者产权置换等方式依法收购产权。迁出的所有权人可以优先享受政府相关优惠政策。

第三十四条

鼓励房屋所有权人、使用人按照保护规划修缮历史建筑、治理不协调建筑,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无偿提供设计方案和施工技术指导。

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保护规划对传统民居院落进行整体保护和利用。

第三十五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历史建筑设置保护标志,设立保护规划宣传设施,建立历史建筑档案。

历史建筑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筑艺术特征、历史特征、建设年代和稀有程度;

(二)建筑的有关技术资料和具体保护要求;

(三)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

(四)建筑的修缮、装饰装修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

(五)建筑的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

第三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禁止行为;

(二)违反保护规划和当地有关规定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擅自迁移、拆除景观环境设施;

(四)未经许可进行房屋、场所和各项设施建设。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历史建筑有下列行为:

(一)非法拆卸、转让历史建筑构件;

(二)擅自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装饰、添加设施等;

(三)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

(四)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八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应当按照保护规划,严格保护环境协调区的自然山水、田园风貌、生态环境、景观视廊、建筑高度,确保自然与人文环境得到整体保护。

第三十九条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不得擅自撤销或者合并。因国家安全、重大工程、自然灾害、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确需撤销或者合并的,应当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因地质灾害等自然原因无法实施原址保护的历史建筑,经评估确需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提出专题报告,按照原申报程序报请审查和批准。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保护发展项目库,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与其他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开发利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在土地、资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支持。

第四十一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开发利用,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直接关联的遗址、遗迹及其附属物的保护。

第四十二条

鼓励金融机构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提供金融支持。

第四十三条

鼓励当地居民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生活,以房屋、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享受合理收益。

第四十四条

鼓励村(居)民委员会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聘请专家、乡贤、村(居)民代表担任监督员,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宣传工作。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对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建立警示和退出机制。

因保护不力导致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省人民政府应当列入濒危名单并公布,同时责成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限期整改,采取补救措施;整改期限届满后审核通过的,不再列入濒危名单;审核未通过的,撤销其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认定。

第四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对本省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保护状况、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或者评估,并负责对列入濒危名单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整改情况进行审核。

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向省人民政府报告检查或者评估结果。省人民政府应当将检查或者评估结果通报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对未及时组织编制保护规划、违反保护规划进行建设和保护不力的,责成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进行整改。

第四十七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责令整改,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第四十八条

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

第四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举报破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行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四条

篇8:湖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回顾

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 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以及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地方历史文化名城、村镇、街区保护工作的开展,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主要表现在:

(一) 通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评选, 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体系

1982年以来, 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0座, 我部和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四批共25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达529个, 基本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体系。为加强各地历史文化名镇 (名村) 的交流与合作, 我部还先后在山西碛口和安徽黟县召开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联谊会, 起草了《碛口宣言》、《黟县宣言》, 强调了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的理念。

(二) 出台和制订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

继2002年《文物保护法》颁布后, 我部和国家文物局一直致力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政策和法规的完善工作。在2003年我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制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村) 评选办法》基础上, 2007年正式出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 为名镇 (村) 申报评选和实施动态监管提供了技术依据, 并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村) 评选时得到了实际应用。为了加强对历史建筑比较集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 我部于2004年发布了《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主要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的划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等进行了规定。针对一些城市在旧城改建中拆毁名人故居及老字号等优秀近现代建筑的情况, 我部于2004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 该指导意见对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划定和颁布、规划编制、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等提出了要求, 同时, 2005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对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的保护规划编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规定。

近年来, 我部陆续启动了一系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研究课题, 开展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办法研究》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施办法》等管理办法的研究,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出台后的配套规章, 进一步细化和指导各地的保护管理工作。

(三) 及时发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中的问题, 严肃查处和纠正各地破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行为

福州的三坊七巷是福州市现存明清建筑集中的地区之一, 是福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上世纪90年代, 福州市曾经准备将三坊七巷交给开发商进行改造, 拆除历史建筑修建高层建筑。在专家的呼吁下, 我部及时约谈福建省和福州市的有关领导, 要求立即制止拆除行为, 强调在三坊七巷的保护中要坚持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福州市后来改变了原来的决定, 使得三坊七巷得以保留。在福州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三坊七巷详细规划的编制中, 我部均委派专家进行了专业指导。几年前, 专家反映成都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宽窄巷子正进行拆除。接到来信后, 我部领导立即与有关专家赶赴成都, 向成都市指出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及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市政府听取了我部的意见, 停止了拆除活动, 抢救了部分真实的历史遗存, 使宽窄巷子成为成都市仅存的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 我部还会同国家文物局先后对南京、天津、洛阳、开封等历史文化名城破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进行了查处, 有力地挽救了一批濒危的历史文化遗存。

(四) 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 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从2003年开始, 建设部先后投入近200万元资金, 用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在加大部内资金投入的同时, 还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整治。“十五”期间, 国家财政共补助历史文化名城7500万元的专项资金, 支持了近40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 地方政府积极进行了资金配套和保护项目的建设实施, 既明显改善了街区内居民生活条件和周围环境, 又提高了地方政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在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 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 我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编制了《全国“十一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规划》, 国家共投入资金9.8亿元, 专项用于178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 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五)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已受到普遍重视, 成为各地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 提出要“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 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予以保护”, 不少地方政府开始加强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命名和保护工作, 如江苏省的周庄、同里, 浙江省的南浔、乌镇, 重庆市的双江、涞滩, 上海市的朱家角, 云南省的凤羽等镇分别被公布为省 (市) 级历史文化名镇。在命名的同时, 各地相继组织开展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江苏省人大于2001年出台了《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保护条例》, 加强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法规建设;山西省人民政府于2004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 (村) 保护的意见》, 提出了名镇 (村) 保护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山西、河北、福建、北京等省市开展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普查工作, 通过摸清家底, 抢救性地保护地方的优秀乡土建筑。

(六) 建立健全了派驻基层的规划督察员制度, 及时纠正了部分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做法

我部积极推进派驻规划督察员制度的建立, 从2006年开始先后向51个城市派驻了四批城乡规划督察员。目前, 由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有我部派驻的城乡规划督察员。城乡规划督察员在支持、帮助和监督地方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准的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保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驻西安的督察员及时发现和制止了在西安清真大寺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违规建设办公大楼的行为;驻昆明督察员针对昆明官渡古镇、晋城古镇没有划定紫线, 导致违法建设出现的情况, 及时提出督察意见, 昆明市正认真整改;驻桂林督察员及时制止了某开发商拟调整处在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内地块控规进行房地产开发的行为;驻广州督察员及时向市政府发出督察建议, 使得即将被拆除的广州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2栋保护建筑得以保留。通过事前、事中的监督, 派驻各地的督察员针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下发督察建议书和意见书, 有效地遏止了许多处于萌芽状态的违法违规行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颁布以后各地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 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对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认识, 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对立起来, 在工作中重建设, 轻保护, 没能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二是依法行政力度不够。一些地方不严格执行保护规划, 随意修改保护要求, 结果导致部分古城的历史格局被破坏;历史文化街区被挤占, 有些名城内甚至已无一处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周围的历史环境被破坏;一些地方在建设中拆毁了一些尚未列入保护等级的历史遗迹。

三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滞后。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于经费所限, 没有及时编制保护规划, 在保护整治和建设发展中缺少必要的依据。在保护中往往只注重“点”的保护, 而忽视对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 导致整体风貌被破坏。

四是保护资金不足, 对历史建筑缺乏定期的维护。名城中历史文化街区内人口密度过大, 基础设施落后, 建筑年久失修, 居民居住条件差。由于保护专项资金配套不足, 这类地区的建筑或处于消极保护的状态, 或交给开发商进行建设改造, 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 其结果往往毁坏了有价值的历史遗存。

五是“旅游开发性破坏”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部分历史建筑逐渐丧失其历史原真性, 建造了一批毫无历史文化价值的假古董。某个地方, 为了拍电视剧, 竟然把原来单独的历史建筑全部打通串起来作为拍功夫片“飞檐走壁”的道具背景。这些做法, 实际是将十分脆弱的文化遗产作为普通的旅游资源开发, 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毁坏了真实的历史遗存, 造成了“开发性破坏”。

六是历史文化资源信息档案亟待建立。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对自身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底数不清, 对资源的种类、数量、年代、工艺、材料等基本信息没有建立档案, 导致在保护管理中缺乏科学的安排, 影响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 讲问题比讲成绩更重要, 这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头脑, 提高贯彻和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紧迫性和积极性。

二、充分认识《保护条例》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 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对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依法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管理

《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 为历史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确立了法定地位, 《保护条例》的及时出台, 则分别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保护规划的编制、保护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提出了名城名镇名村的基本条件, 解决了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等方面的问题, 这对于正处在城镇化进程中名城名镇的保护和新农村建设中名村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二) 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传承延续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 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地方绵延久远的历史文脉正在被无情割裂, 一些古老的城市、村镇不同程度地受到现代建设的侵袭, 传统风貌和历史格局受到一定程度地破坏等问题。《保护条例》强调了对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 以及名城名镇名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三) 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在漫长历史进程中, 遗留和保存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是城乡社会发展、民族地域文化融合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载体和历史见证, 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精神纽带。《保护条例》的出台, 不仅有利于传承历史文脉、发展先进文化, 而且对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充分发扬和展示我国传统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生活的场所, 但由于形成年代久远,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 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 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同时, 逐步改善名城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保障原住民的人居环境, 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下一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主要任务措施

针对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 结合各地保护实际, 探索出适合地方特色的思路和措施。总的要求是,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为先、合理利用、加强监管, 努力实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健康持续发展, 促进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一) 进一步加强宣传, 提高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自觉性

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每年新建的建筑占世界新建建筑总量的40%以上。大规模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对原有城市和村镇历史风貌、历史空间格局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 如果在这个时候不采取有力的措施, 保护好先人们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 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一些地方在短期利益的驱驶下、在“三年一大变”的强烈诱惑下盲目建设, 对城市的历史风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许多人对字画瓷瓶等古董十分珍惜, 而对历史建筑、千年古镇以及几百年的村庄被破坏甚至毁灭熟视无睹。这样做实际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毁坏了宝贵的历史遗存。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要多做一些实事, 少喊空口号。哪里有破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行为, 就应当坚决制止。许多老专家不顾自己年老体弱, 还在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奔走疾呼。我们每个人都要向老专家们学习, 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尽责尽力。

(二)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培训工作

要加强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培训, 特别是加强干部的培训。现在的干部培训班很多, 但很少有涉及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内容。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尤其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独树一帜, 非常有特色, 应该很好地传承。可是一些地方的领导到国外考察, 看到的宽马路、大广场和西洋景, 不加思考, 完全照搬。结果建的建筑不是歪着脖子、就是裸着身子, 非常难看, 而自以为美, 这种现象在不少城市到处可见。照这样下去, 我们的后人看到的城市将充斥着世界各国风格的建筑, 但唯独没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为了使市长、县长、乡镇长的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 在我部与中组部联合举办的市长、县长培训班上, 将继续把遗产保护相关内容列为必修课程。我部还将继续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不定期地举办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培训班。通过培训, 提高领导及专业人员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 并掌握保护的正确方法。

(三) 要防止在旧城改造和村庄整治中大拆大建

当前, 我们面临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各地的村庄撤并。村庄的撤并, 表面上看可以把宅基地腾退出来改为建设用地, 但却忽视了一个问题, 即村庄的发展和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平衡的产物。同时, 在村庄中有劳动人民建造的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还有一些村庄, 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一旦毁坏, 无法挽回。有一位同志写了本名为《再造乡村风貌》的书, 如果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历史空间和风貌不去保留, 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和历史建筑不去保护, 如此“再造乡村风貌”还有意义吗?不要以所谓节约耕地为名, 强行推进农村城镇化, 农业工业化, 强迫村庄搬迁, 农民集中居住, 甚至把农民自家养的牲畜都统一圈养起来。这样做貌似节约了耕地, 貌似能够改善群众生活, 貌似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 实际上会造成巨大的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造成原有农村的农业生产关系、社会资本的破坏, 造成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是不讲科学发展观的做法。

历史遗存、传统风貌和历史空间格局要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要改善。但这些改善必须在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历史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进行, 不能搞大拆大建, 而是要强调修旧如旧, 延年益寿。

(四) 继续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配套法规规范的制定工作

《保护条例》不可能囊括所有方面, 只能做一些原则规定。还需要对《保护条例》进行细化才能具有可操作性。因此, 要抓紧制定与《保护条例》配套的部门规章。比如: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因保护不利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 如何列入濒危名单, 需要制定管理办法;为了使保护规划编制得科学合理, 需要制定保护规划编制的具体办法, 需要将原有的《紫线管理办法》细化并延伸覆盖到名镇名村;如何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组织实施, 切实做好保护管理工作, 需要制定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街区拆迁建设的特殊许可证管理办法;对违反保护规划, 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造成破坏的责任人, 如何追究其行政责任, 需要会同监察部制定相应的办法;还要制定优秀近现代建筑的认定与保护办法等。要抓紧在一两年之内出台这些配套法规, 只有完善相关的配套规章, 才能有效地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监管。需要强调的是,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内, 一定要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的一书两证制度执行, 各级规划部门和规划督察员要做好督察工作。

各省要结合本省的情况, 在一两年内出台本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 要比国家《保护条例》更严格、更具体、更细致, 更具有可操作性。要动员广大群众, 增强保护意识, 制定《乡规民约》, 只有调动民间的积极性,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五)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动态监管

任何一部法律法规出台以后都必须靠人去贯彻落实。根据欧洲的经验,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特别是在二战后城市重建期间, 英国、意大利、法国等一些国家都建立了国家建筑师的制度。这一制度就是由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国家建筑师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修缮进行把关。如果有争议, 国家建筑师有权在当地召开听证会, 同时把听证结果报给国家主管部门。在英国, 靠这种制度已纠正了无数次错误。我国现在也已经建立了规划督察员制度, 这项工作的力度必须加大, 要发挥更大作用, 纠正工作中的失误, 尤其是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的失误。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一旦毁灭了就无法再弥补, 要再修复就是建假古董, 毫无价值可言。因此, 必须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现场监督落实。

今后几年, 我们要及时将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推广到所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集中的县市。要建立动态的遥感监管信息系统, 为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构建起更严格的保护体系。同时, 各地要开展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建档工作, 对历史文化遗存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动态监管信息系统, 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状况和保护规划的实施进行跟踪监测, 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进行监管和保护。要广泛发动群众, 使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都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让群众了解到这些历史建筑、历史村落、历史景观风貌比祖宗传下来的坛坛罐罐更有价值, 有更大增值的空间, 是当地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资源。

(六) 争取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资金的投入

首先要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基金。各级政府要加大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基础设施和历史建筑修缮保护资金上的投入。同时, 应让有关部门制定减免税等有关政策, 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2010年将在全面总结《全国“十一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规划》的基础上, 尽快启动“十二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规划编制工作, 争取加大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我部将会同国家文物局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切实发挥专项资金对于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作用。

(七) 建立健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备案制

保护规划要全面覆盖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各省要加大对保护规划的审查力度, 确保规划编制的质量水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首先要摸清家底, 要明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历史街巷等基本信息, 建立相应档案, 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保护范围、不同类型建筑的保护整治措施。从2010年开始, 我部和国家文物局将组织专家, 陆续对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成果进行备案审查, 凡不合格的规划要重新编制。

(八) 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

要依靠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 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 为各地开展系统的研究和技术服务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 结合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际, 加强对不同地域、不同保护对象的政策研究, 突出重点, 分层次制订保护对策。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适应名城名镇名村数量不断增加的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专家保护名城的积极作用, 我部和国家文物局拟对1994年成立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进行专家委员增补工作, 并完善相关的专家工作规程, 更好地发挥专家在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上一篇:棋类比赛申请下一篇:2010年安全生产工作总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