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2024-06-19

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精选6篇)

篇1: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广东北江中学 苏艳霞

摘 要: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多媒体化、网络化极大地开拓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现代化信息技术介入美术课堂教学,并且在美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已势在必行,它集合了传统美术教学的优势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为一体,成为基础教育腾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要求、方法等入手,谈一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几点收获。

关键词:信息技术 美术教学 课程整合一、引言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于生活方式。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教育也遇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其中,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且给教育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变革。

二、现状分析

“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多媒体化、网络化极大地开拓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现代化信息技术介入美术课堂教学,并且在美术课掌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已势在必行,它集合了传统美术教学的优势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为一体,成为基础教育腾飞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不断发展,让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现代化信息技术介入美术课堂教学,并且在美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充分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美术教学之中,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的目的。美术是一门造型与视觉相结合的艺术,美术课的教材中有大量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直观的图片资料来进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对策与收获

那么,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呢?我们不妨以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要求、方法等入手,谈一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几点收获。

(一)、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的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到美术基本知识上,而要达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在美术学科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试图多方面引入信息技术,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取得可喜成果:

1、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前准备

一堂好的美术课往往是从备课开始的。以往的美术课我们只是备教师和学生的内容,现在我们又要在美术教学中加入媒体教学的内容,随着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的深入,美术教师应不断地把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到教学课堂中。这种新形式的备课要求以传统的备课形式为基点,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根据一定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中,不同的课题可以选择不同的媒体,有的只需要图片和音乐,有的需要动画或演示过程,有的需要制作课件,有的需要进行网络教学等等。

如在准备《图形语言与情感表现》一课时,我就根据本节课每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准备了相关的视频资料、图片资料、声音资料、制作课件等等。

(附)教学课程设计:

1、情境导入:播放音乐,跟着感觉走。

2、举例说 类的情感表达方式(广告片段欣赏)

3、讨论: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有哪些?

4、教师总结,突出有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中有一种便是美术。

5、图片欣赏(构成图形的最基本要素是点、线、面)

6、分别介绍点、线、面的有关知识

7、美术作品欣赏(加深对点、线、面与情感表现的理解)

8、以不同形式进行点、线、面与情感尝试:听音“述”情;剪贴“述”情

9、教师课堂总结。

(附)课前准备内容

2、应用信息技术对相关资料和素材进行收集整理

美术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尤其是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美术的备课应该以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文字为内容,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安排的教学内容,寻找较多的图片,另外配上声音、视频、动画和文字资料进行制作、整理。设计得再好的课,如果没有充分的教学资料,那是无法达到目的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平时的生活中不断收集和整理,见了优秀的美术作品,及时地通过一定的设备存入电脑,积累一定数量的资料素材,或者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录像、动画或网上下载等,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料放在计算机中,在需要的时候只要调用和处理就可以了,这样会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进行《街头粉笔画欣赏》一课时,我先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在网络上搜集了很多关于街头粉笔画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在上课前根据需要进行图片的整理和取舍,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供上课欣赏用。

如图:

3、应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

图文并茂、图声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

如在讲中国《民间剪纸》一课中,考虑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容之一,其历史悠久,样式丰富,制作手法也多种多样,如果只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古老的民族文化干瘪瘪的灌输给学生,势必起不到本课“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一思想上的教育目的,也不利于很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所以我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制作课件,力争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神韵都蕴涵在课件当中,以图文并茂、图声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我通过上网查找相关图片和信息,不断的积累有关于剪纸的方方面面知识,反映在课件中。同时也在课件中插入优美的古典音乐,制造一种特殊的情境导入课程,这样学生看着精心设计的图片,伴着悠扬的音乐,听着老师的解说,感受着民间美术特有的魅力,也激发了对乡土瑰宝——民间美术的学习兴趣,产生想要亲手制作的迫切愿望,于是在欣赏课件之后同学们各个迫不及待的开始动手操作,制作了精细、美观、富有韵味的剪纸作品。另外,在课件的制作中,我不但要求内容的完善,更加注重课件形式的美观和视觉感染力,让学生看过之后有大饱眼福的感觉,真正达到美术课美感渗透、潜移默化的教学目的。(如图)

课件节选 课件节选

学生剪纸作品选 学生剪纸作品选

4、应用信息技术,充实课业内容,提高美术课堂有效性

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软件是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经过加工和处理所形成的教学系统,他可以提供生动直观的示范,展现演示过程和方法。因为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多种媒体的集成性,图文声像并茂,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绘画和制作的步骤、过程、技能、技巧等,可供学生模仿和练习。如在《中国山水画》的教学中,用录像或视频,通过观看一段山水画的绘画过程的录相,学生便轻松地掌握了绘画方法。

另一方面因为高中美术课是以欣赏课为主,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要达到以上目的,仅仅书本上的知识未免显得太单调与呆板,为了解决高中美术欣赏课枯燥无味的问题,我采取以下两种措施:①、课前通过教师查找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如在讲《中国现代人物画》,讲到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流民图》时,学生通过教材只能了解到这两幅作品的主要内容、艺术手法等一些很浅显的东西,为了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我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查找一些有关于这两幅画的创作背景和徐悲鸿本人的一些感人故事,在课上讲给学生听,并且找到他的一些其他作品进行下载,展示给学生,这样使学生不但了解徐悲鸿的作品,也了解他本人,真正达到了美术学科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目的。②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美术作业。把信息技术引入美术课堂教学的作业环节中,同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信息素养。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自然而然地熟练和掌握了信息技术。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一课中,我在课本现有的相关知识介绍后,又引导、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梵高的生平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他的著名作品等等,一些学生还查找到其他有关于梵高的相关信息。学生们在下一节课中利用他们掌握的信息,描述着一个又一个有关于绘画大师梵高的感人故事,真正做到让学生用智慧的双眸去看大师,去看大师背后的故事。

附:学生网上查阅资料节选:

脾气古怪的凡高从小就不合群,不仅长相难看,有时羞却,有时又冲动粗鲁。他拒绝社会,社会也拒绝他;但他向社会献出诚心,社会仍然拒绝他。他在为古皮尔画店工作时,直截了当地批评顾客的爱好,甚至公开宣称商业实际上是有组织的盗贼集团,于是他被解雇了;他在一家寄宿学校任法语教师,看到了贫苦的学生的生活状况而没有向他们收学费,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在一座煤矿当自食其力的传教士,把财产分给穷人,自己粗茶淡饭,衣裳褴褛,教会认为他布道失当,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满腔热情,一往深情地追求真诚的爱情,但不是被戏耍,被背离,便是酗酒放浪,于是被“解雇”了;他如痴如狂,满怀虔诚的创造绘画作品,却因不被世人理解难以找到知音,于是他又被解雇了。

然而凡高和罗丹一样,对待艺术就象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并不太在乎人们是否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作品,他只是把画画当作宣泄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并且他有着和雷诺阿一样的追求。“我画画不是使人苦恼,而是使人们快乐。”他在一到信中这样写道。这一点着实令人惊讶,也使人们得以窥到凡高的内心:他就象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尽管生活如此对他不公平。他仍然热爱和渴望生活

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是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

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凡高地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凡高的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的精神将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5、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的网络教学,提升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网络环境对现

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演变了教学模式,网络环境教学让美术教学更具优势。

网络教学是多维、交叉、立体式的互动教与学的活动,会极大地扩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了优越的环境,他的特点是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和沟通。

(1)丰富的网络资源,为美术课网络教学提供有力的保证

由于传统的美术呈现形式需要通过各种介质来呈现,如:中国画、油画、雕塑、建筑等各种形式对传达空间和场合需要有特殊的要求,像美术馆、展览馆等。而中学生美术课上无法与这些美术作品“面对面”的机会。但信息技术、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便捷性,这个特别“迎合”了美术视觉传达这一特有的性质。学生只要掌握电子邮件收发、网上浏览、资料检索等计算机技术就可以轻松在网络上获取知识,而且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资源。所以,网络创设了一种信息时代中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这是教学发展的趋势。

(2)、教师通过自己制作网页,进行授课,与学生形成互动

虽然网络直接查找或者欣赏的方式比较方便快捷,但是有时网络上的内容冗杂繁多,而且没有一定的针对性,互动功能不强,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利用自己掌握的多媒体知识,进行网页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专题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如在讲授《从美术作品看科技发展》这个课题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更直观地了解美术作品中的科技因素,并且更方便师生互动,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我制作了网络课件,供上课时师生共用。实验过程中起到了良好效果,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问题。

自制网页部分节选:

(3)、指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美术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课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调查、观察现象,广泛收集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在美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处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问题,为此,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美术作品中感受科学技术发展》时,我着重强调美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美术的研究性学习。取得较好效果:

第一阶段:

运用网络资料向学生举例说明美术作品中的科技成分,(如图)告诉他们美术作品就是人类生活的记录,由于有实物、实迹可寻,只要排列起来,一件件实物就是一部从美术的角度看到的人类科技发展史。我要学生以高中《美术》欣赏课本为线索,以网络信息为媒介寻找美术作品中的科技内容。

附:教师举例:

(1)彩陶工艺——唐三彩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舀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看,他的胎体是用白色的黏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唐三彩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他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对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网络资料 网络资料

(2)建筑——金字塔

金字塔建在尼罗河西岸。据近代学者的测量,每边长度约230米,塔基面积是52900平方米,塔高原有147米,由于几千年的风雨侵蚀,现已减到137米,相当于一座40层的摩天大楼。至19世纪末,它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建造胡福金字塔共用30年时间,累计劳力约1200万个工日,每班10万人,三个月一轮。共用230万块大石块,每块平均重两吨半。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这些巨石是怎样砌积起来的呢?现据目睹者说,石块是经过打磨,并按照方锥形的体积计算出每一块石头的几何形斜度,然后层层垒砌的。这种测量技术之精密难以想象,四个边长只误差几厘米,而石与石之间没有其他粘合物(那时还未发现混凝土),可是即使用一把利刃也插不进石缝。

第二阶段:

让学生课下分小组上网查阅资料,并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下列网站供其查询:

《江淮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出探》 杨立新

http://(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http://resource.ahedu.cn/edu_lunwen/xxjs/content_9.html(6)小学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http://resource.ahedu.cn/edu_lunwen/xxjs/content_6.html

(7)浅谈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http://wenku.baidu.com/view/5bb87cb465ce0508763213c1.html

篇2: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特殊的教学过程,既要向学生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知识,又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认知、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信息技术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直观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契合了学生以形象思维居多的思维特征,有效地渲染思想政治课堂的气氛,创设情境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提高课堂质量,因此,备受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青睐。1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带来一场深刻的教学改革,而教学变革必须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否则教学实践将是盲目的。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认为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建构起着关键性作用;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总之,这一理论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媒体由教具变为学具,为学生的自由探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一理论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政治课教学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整合的实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即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整合的结果不是产生新的学科课程,而是产生新的教学类型,即数字化学习。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转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使学科课程教学不只看到学生的昨天和今天,而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阶段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的创造行为,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因此,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科特点,充分运用大众传媒,电影、电视、录像、录音、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辟新思路,让学生多动脑思考。要做到这些,就应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入手。3.1 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能力是学生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记忆力强,事半功倍;记忆力弱,事倍功半。所以,加强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一是利用录音资料,教给学生记忆方法。基本概念等要求机械记忆,基本原理、观点和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理解记忆。搞清各课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以及各课间的内在联系,从宏观上驾驭教材,变厚书为薄书。二是利用录像资料,引导学生遵循遗忘规律。告诉学生,任何知识都会遗忘,关键是如何在没有遗忘之前去巩固。在巩固旧知识时,要反复记忆,记忆次数愈多,巩固愈牢,遗忘愈慢。

MDCC移动开发者大会精彩荟萃

智能硬件

移动开发

产品体验

粉丝经济

社交游戏

三是利用电脑课件,注重课堂教学,突出重点、难点,理清线索,使学生在课堂中融会贯通、消化吸收。四是利用电影电视剪辑资料,教给学生记忆时间。每天早晚八九点种是记忆的黄金时间,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时间记忆,效果很好。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记忆效果普遍有所增强。

3.2 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对一个人成才非常重要。笔者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采取“看、听、访、讲”等方法。“看”就是要求学生每天看电视新闻联播,看报纸,了解地方大事、国家大事、天下大事,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听”就是听广播,听教师的分析和讲解。“访”就是调查访问,利用电脑网络信息,要求学生访问工厂、街道、商场、家庭以及城市、农村的变化。“讲”就是师生共同讲解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如笔者每次上课都针对国内外大事提一个问题,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从而把学生由课堂引入国家、社会乃至世界,活跃了课堂气氛,发散了学生思维。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学生的观察能力都有所增强,他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与社会、政治、经济、民主、法制、伦理、道德等有很大关系,产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能把抽象的思想政治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中难度较大、抽象、深奥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通过画面、声音、色彩的直观性的展示,由抽象变具体、枯燥变有趣、深奥变浅显,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运用。如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教新课标版)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用动画“小马过河”的直观、形象的视听材料为学生展现不能直接看到的事物等,可见多媒体是一种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

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

在高中的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密切。思想政治课教学能通过多媒体灵活及时地呈现各种国内外形势、当前社会热点、时代焦点等新信息,具有传授知识新、快、全的特点。如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人教新课标版)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最新全国人大会议的图片和视频片断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人大的相关知识。6 不要夸大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忽视思想政治课堂特有的魅力和个性

曾几何时,对评判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优劣有一条明文规定:课堂中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是否精美。甚至还把制作的课件是否用更先进的教学软件作为评判“优质课”标准之一。因此,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可谓不用尽心思,一个较为精美的课件,花上一周甚至半个月时间的也有之;一个课件几十张幻灯片,真可谓目不暇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鸣得意地展示课件,原先所谓传统教学手段中的思想交流、讲解,在声、光、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对思想政治课的观点、原理的深刻含义,无暇思考,整节课教师手忙脚乱,不停地操作鼠标,不停地点击画面,课堂上轰轰烈烈,学生不知不觉地满足于“新、奇、特”的情景画面。一节课下来,学生更多的是获得一些感官刺激,对于思想政治课具有理性思维的观点则陷入迷茫,更谈不上受到思想教育了。深究之,教师不自觉地夸大多媒体中的辅助功能是其根本的造因。

多媒体对课堂教学作用的定位是辅助作用,不少教师却使之变为主导作用。因此,教师

篇3: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几个误区

1. 滥而不精———教师过分依赖课件, 课堂教学走形式走过场。

有的教师在新课改的初始阶段, 对于课改的思想理论、宗旨目的缺少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把握, 片面地认为实施新课改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全盘否定, 认为信息技术进课堂是课改求新、求活导向下, 扫清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弊端的最好方法。一方面认为, 信息技术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 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只有信息技术进课堂, 才能一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死气沉沉、不受学生青睐重视的局面;另一方面认为把语文教学与时下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 语文课堂就能改头换面, 就达到了课改的要求和目的。基于以上偏颇的认识, 得出了语文教学使用课件就是好课, 就是积极向课改靠拢的错误结论, 导致个别语文教师不加斟酌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一堂语文课就像一节课件展示课, 甚至把课件制作的精良与否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首要标准, 进而发展为个别教师不悉心精心备课, 找一个课件看上几眼就进课堂。上课被课件牵着鼻子走, 由于对教材内容缺少熟透精深的解读, 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缺少必要的引导, 学生回答后不置可否, 直接用课件出示标准答案, 课件放完了, 一节课也上完了, 从而导致课件的使用过场化、形式化。

2. 华而不实———学生对文本涉及

的内容不乏感性认识却缺乏理性思考。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信息量大、文字书写量大的特点, 教师在课堂上难免费时费力, 多媒体课件集声、图、文多种信息于一体, 使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迎刃而解。不仅如此, 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要求,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于是有的教师便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制作上, 把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像、视频、音频文件搜罗在一起;课堂上色彩绚丽、五花八门的信息充斥着学生的眼睛和耳朵,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也剥夺了学生集中精力思考的时间和深入探究课文的意识。例如《荷塘月色》一课, 老师引导学生品析“荷塘美景”时出示了大量精美的荷花图片, 使学生思维只停留在感知唯美、恬静的荷塘风物上, 忽略了大时代背景给作品打上的烙印, 无法透过文字揣摩朱自清先生作为爱国文人在白色恐怖下的矛盾、苦闷与挣扎, 无法体会作者欣赏荷塘美景是淡淡的喜悦与忧愁。诸如此类, 学生只是在感官上丰富了认识, 而无法从思想层面对作品主旨进行深入的剖析, 也就不能产生与作者的共鸣, 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思考。

虽然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我们还存在着些许误区,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不能因噎废食停止探索的脚步。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不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 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涉及范围广, 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更进一步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和探究能力, 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革新必然要求教学途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其必然性。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努力发挥其作用, 使其为教学服务。下面我就以《道士塔》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 浅谈以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1. 激情导入, 创设情境。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基础性的环节, 是教师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行为的一种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好导入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等,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领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刺激学生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道士塔》一课利用信息技术采用歌曲并展示图片的形式导入。在课前播放《月牙泉》歌曲并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 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 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 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的月牙泉。引出在敦煌城南的另外一处代表了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让我们涌起难以言说的痛楚的古迹———莫高窟。

教师精心组织的导入语, 配以月牙泉精美绝伦的景观图片, 伴着略带感伤的音乐激起学生感伤痛惜的情怀, 为接下来把握课文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 感知余秋雨文字附带的民族责任感与沉重感奠定了十足的感情基调。

2. 直观展示, 引发深思。

与学生共同探究课文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设置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把握作品主旨、领悟写作特色, 进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写作能力打下基础。《道士塔》一课的探究课文环节我分为两部分:走进敦煌, 走进民族与时代的悲剧。在“走进敦煌”这一部分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敦煌图片, 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莫高窟建筑绚丽宏伟、灿烂辉煌和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激发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在“走进民族与时代的悲剧”这一部分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敦煌建筑及文化被毁坏的图片, 第二部分触目惊心的数据图片和第一部分图片形成对比激起学生苦闷痛心的感受。学生有了充足的感情投入, 带着学生领会作者情感、探讨民族悲剧的根源等环节就水到渠成。学生发言踊跃, 且富有见地, 对作者语言的分析头头是道, 对作品主题把握准确到位。

这样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是停留在形式上, 而是为学生探究讨论、深入思考提供了情感基础和事实依据, 信息技术没有喧宾夺主, 发挥了其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3. 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拓展延伸是一节课的深化环节。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用多媒体向大家介绍其他的相关人物事件, 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读进去再走出来, 启迪学生的人生。《道士塔》拓展延伸环节确定为“走出历史面对现实”。通过播放《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视频节选, 让学生认识如今扎根敦煌、从事研究、致力于敦煌莫高窟的开发保护工作的学者, 进而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也许有辉煌的历史, 也许还有屈辱的过去, 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 都需要有几种精神, 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 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干出成绩, 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和平崛起。最后全体同学在音乐声中深情朗读诗歌《我好恨》, 唤起同学们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良知与责任。

篇4: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中政治课本相对初中政治课本內容更多、更复杂、更具有理论深度,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播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哲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知识,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认知、能力、情感觉悟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而我们的教育对象——高中生,激情洋溢,浪漫多情,思维活跃,有接近成人的思考判断力,他们最受不了刻板的照本宣科,尤其受不了政治老师的“一言堂”。信息技术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直观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契合了学生以形象思维居多、热情奔放、好奇心强的诸多心理与性格特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渲染思想政治课堂的气氛,创设启迪学生思维的情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发掘其潜能,提高课堂质量和效果。因此,政治课教学中恰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是内容与形式的珠联璧合。

一、信息技术是政治课上的快捷、直观、生动形象的“魔法棒”

信息技术运用到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转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快捷呈现观点、试题、图表、核心知识等,这是传统课所无法比拟的;直观形象展示情境、图片、知识体系,浅显易懂;借助视频还能播放新闻等,动态呈现学科知识水到渠成的全程,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可谓是多功能的“魔法棒”。如我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用“世界无车日骑行比赛”图片导入,以“骑行者关于购自行车及骑行服的情境对话”解说消费心理,以课堂学生现场“模拟购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几乎在兴奋的状态中激情参与教学活动,深入浅出,在骑行主题中“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的理念自然渗透,一例全堂,自然流畅,内化知识,突破重难点,顺利高效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阶段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意识,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因此,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科特点,充分发挥这个多功能“魔法棒”的魔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辟新思路,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参与。在课堂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观察比较能力、理性思维能力等都得到锻炼提高。因此,我常在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课件中设置动画、视频、图片及图表,甚至有的让学生直接点击参与。学生参与热情很高,他们时不时能提出老师从不曾思考过的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只不过兴趣点没被调动起来时,无数的智慧在“休眠”。有了现代信息技术这根“魔法棒”,“魔法师”(政治教师)利用一定的“魔法”(如我在教学中设计的“模拟购车”)就能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创造学生成长的奇迹!

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增强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

在高中的各学科中,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密切。政治课教学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及时灵活地呈现各种国内外形势、当前社会热点、时代焦点等新信息,具有传授知识新、快、全的特点。几乎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可以以最鲜活的时政新闻来激活。这是一举两得的尝试,一方面可以用时政知识讲析课本理论;另一方面又可以用课本理论分析时政体现的道理。在《文化生活》中展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再现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习主席左手制式军礼。热议习大大这一军礼是怎么回事。学生做出种种猜测:“他不是军人,弄错了!”“主席在向三军将士招手致意!”我用PPT向学生出示了《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又曰:“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左手制式军礼,取此寓意,表示不尚武力,爱好和平。学生闻此,课上一阵哗然。可见,政治课教学时效性很强,去年的课件今年再不会用,必须不断加入新鲜“血液”。

四、不要夸大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如果过多依赖现代信息技术不停地展示课件,深度思考、思想交流、讲解启发、合作探究等则无从谈起,在声、光、图象的展示中湮灭了师生的思想交流、情感碰撞,也掐灭学生质疑思考的思维火花;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观点、原理的深刻含义,无暇思考,整节课教师手忙脚乱,不停地操作鼠标,不停地点击画面,课堂上轰轰烈烈,学生不知不觉地满足于“新、奇、特”的情景画面,不做任何理性思考。一节课下来,学生更多的是获得一些感官刺激,对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后主观题则无从答起,根本没有理性思维的观点,只会用一些蹩脚的生活化的语言瞎答一气。这正是政治教师不自觉地夸大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功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作用的定位是辅助作用,不少教师却使之变为主导作用。因此,教师与其在制作及展示课件上下大功夫,还不如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语言、体态、眼神等,循循善诱,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把课堂的主导回归到师生、生生的交流、对话、讨论上来;一般一节真正有效的政治课课件所用的幻灯片不超过20张,老师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理论的深度结合。让信息技术起适时点缀辅助教学作用,辅助师生更深层次的交流,这样的政治课堂才真正具有实效性和教育性。现代政治课堂没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欠缺的,只有信息技术展示是形存实亡的。

篇5: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共同完成任务一个完整的学习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本文作者通过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从而悟出项目教学法并不摈弃众多优秀的传统教学法,要注重项目的选题,适当把握教师的指导分寸,有时有必要向学生提供项目创作的相关资料。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应用 注意事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高》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如果我们老师的教学仍采用一成不变的五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已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我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探究,认为项目教学法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共同完成任务一个完整的学习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从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寻找典型的教学实例和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依照项目内容要求选择信息资料,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完成项目,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分为拟定项目、项目具体实施和项目总结评价三个阶段。

二、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

我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

达、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以及《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中的多媒体作品的规划、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等内容时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就《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中Word 2003教学实例“制作班级板报”作一简要叙述。

1、教学目标。本课主要是通过制作《班级板报》让学生熟练掌握Word强大的文字处理功能及处理一份文档的完整过程,包括文字录入、编辑、排版、页面设计、打印文稿等等,以便于工作中熟练地运用Word处理软件文稿。

2、内容。制作《班级板报》内容主要包括:(1)确定板报的主题。要求学生结合学校、学校的实际确定板报的主题、名称和风格。(2)版面设计。版面设计得新颖将会大大吸引读者,页面布局合理、符合学生的审美意向也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3)板报的栏目及板块的设计。要求栏目及板块设计新颖、合理。(4)内容的选择及编辑排版工作。(5)排版合成,打印作品。编辑排版完成后,要将所有内容合成一体,进行整体效果的预览及修改。

3、组织实施。组织实施主要分四个阶段:(1)自主选择栏目及板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进行栏目设计及内容构思。在《班级板报》制作之前,由教师安排一次课,介绍该课题的意义,大致涉及内容及注意事项,并且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校园刊物的制作实例。(2)设计方案。让学生上网去检索一些刊物资料,体会优秀校园刊物的设计思想,然后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为4组(每组10人),进行栏目板块的创新设计构思,并且形成整体构思的基本框架及简单的小组、个人分工,组内、组外既有合作又有分工。(3)展开研究。在收集稿件时主要以本班学生撰写的稿件为主。收到稿件后,要充分运用所学的Word知识进行文字录入、编辑、美化等工作,设计编排出赏心悦目的版面。(4)总结评价。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评价采取过程及结果相结合、评语式及记分式相结合的方式。对个人、小组的特点或有创意的地方采取评语式评价,而对栏目板块设计的适当性、分析的正确性、资料的多源

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页面的美观性则采取记分式评价。为了突出研究过程的独创性,还可以设计附加分,重在考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独特的观察视角、选用知识是否具有超前意识,运用知识的方法是否独特,是否有合理的奇妙想等等。

4、拓展延伸。在班级板报完成的基础上,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组队完成学校校刊《芦花》的排版等制作。

三、项目教学法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要注重项目的选题

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各项知识点,难易度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选择大多数学生喜爱的主题。为此,教师可以采取调查法取得

4、要适当把握教师的指导分寸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也是可以充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应扮好合作者与帮助者的角色。在项目创作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指导的分寸,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切忌不着边际与一视同仁。

通过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尝试使用项目教学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在课堂上与师生交流体会,积极动手制作富有创意的个人作品,这些在以前是少有的。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组织形式难方面的问题,教材组织的难易问题等,但是我想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得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参与创造活动,使课堂更加生动,使学生更加主动,让我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更加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周林林:《项目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职教通讯》,2006、6。

篇6: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朱新华

(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1)

摘要:新课程呼唤新课堂,克服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弊端,探索信息技术新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堂学习博客”,发挥博客的优点,让学生在博客平台上自主学习,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探索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实现“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关键词:博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课题研究概述

近年来,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但从总体来看,目前将博客具体应用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和研究还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1]拓展视野,勇于创新,„„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为改革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模

式,探索“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新型课堂模式,笔者通过“博客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的开展和研究,借助“课堂学习博客”这个平台,实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课程

[2]内容的合理延伸和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本课题采用实践研究与对比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引入“课堂学习博客”这个元素,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建立在课堂博客平台上,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探讨博客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途径,以及学生通过博客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如何更好地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二、课堂学习博客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课堂学习博客”实际上是一个班级的博客群,由该班的信息技术教师博客和每个学生的学习博客组成。博客服务器建立在校园网服务器上,信息技术教师对该博客群具有管理权。教师博客的主要作用是发布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和步骤、评价要求;提供学习资源和网络资源;了解和调控学生的学习进展与交流内容;解答学生学习时的共性问题;提供学生相互交流的空间;提供学生上传作业的空间等。学生学习博客的主要作用是作为课堂自主学习的平台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平台,如学生自己记录学习进展、学习体会、学习反思;记录、积累、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协作;上传自己的作业等。

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总结,我们觉得,课堂学习博客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如下优势: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博客平台上开展学习,学生真正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性。以一堂“新授课”的学习为例:学生进入信息技术教室后,根据老师要求,对照老师发布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参照学习方法和步骤,打开教师博客中的“学习资源”栏目开展自主学习。学习资源的类型可以是文本、图片(含屏幕截图)、动画(含操作录像)、视频等单个文件,也可以是电子书、专题网站等。学习资源的内容可以汇集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相关的参考资料、知识讲解、学习心得、发展简史、相关趣闻、前沿研究等材料。它们都经过老师精心挑选和组织,针对性很强。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在“学习进展”栏目中简短地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在“学习帮助”栏目中寻求解答。“学习帮助”是老师课前准备的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集锦”和较详细的解决途径,学生的问题大多数能从中得到解决。如果学生还不

能理解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可以在“问题求解”栏目中发布请求,寻求老师、小组长或其他同学的帮助。小组长是学期开始时就安排好的,并采用“轮换制”,每个同学每学期至少会做两次小组长。因为小组长课前已进行过深入的预习,所以课堂上他们能解答同学们的一般性问题。老师、小组长或其他同学看到问题请求后,会在“问题解答”栏目中给他指明进一步寻求答案的途径,遇到相同问题的同学也可以参考,同学之间也可以在“问题解答”栏中相互讨论,如果有必要,老师或小组长也可以直接到他们面前当面指导。问题解决后,学生必须在“学习进展”栏目中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得快的学生,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后,可以进入“网络资源”栏目,通过网络资源中的链接,进入相应的网站或网页,深入地学习本节课的相关知识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完成拓展学习任务,并记录在“学习进展”栏中。

博客系统由于采用了RSS聚合器技术,学生发布的所有内容都在自己的学习博客上进行,并全部送到教师博客中,其中“问题求解”和“问题解答”还将同时发送到其他同学的博客中。

每节课结束后,教师都会及时查看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课堂作业”并进行评价,表扬和鼓励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存在问题。学生下一次上课,就可以看到老师对自己上一节课的评价结果,以激励他们更好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由以上的课堂学习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可以对照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依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自主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和调适,独立或协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还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去选择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老师除了作为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促进者外,更多地是与与其他同学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资源扩展”。学生处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和整合能力

学生的个人课堂学习博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整理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整理和整合能力。学生在博客平台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在“学习进展”和“我的资源”等栏目中积累

[3]较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即“E化学习笔记”。这些“E化学习笔记”可以“反映出他们在学

[4]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于问题的想法与思路、问题的解决过程”。老师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提醒

每位学生,要求他对这些学习笔记进行整理分类。整理过程有些在课堂中完成,有些可以在课后完成。学生在整理“E化学习笔记”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以往所学知识和当时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从新的角度对自己当时的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分析,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理清了知识间的结构,进而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和对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

(三)养成学生“边学习、边反思”的习惯

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他们除了每周两节课的课堂学习时间外,一般不会再化更多时间在这门课程上。这就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对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回顾、反思,没有一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完整的学习循环。因此,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能实现“学、审、思、辨、行”的统一,养成学生“边学习、边反思、边内省”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学习博客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学生在博客平台上学习,通过查询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探索获取并内化新知识,对遇到的学习困难和问题进行交流协作,总结借鉴自己或同学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并建构自己新的知识体系,这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另一个角度看,该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获取、交流、借鉴、归纳、反思的完整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内省自我、审视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的提高过程。

(四)提供学生自我学习的个性空间

课堂学习博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学习的个性空间。博客平台上有老师提供的详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相关的学习困难的解决途径,有其他同学的示范激励,有老

师同学的在线协作帮助甚至老师的当面辅导,所有这些都营造了一个丰富多样、完整高效的学习环境。学生处在这个学习环境中,不仅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还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学习要求许可的范围内有选择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策略,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速度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时间许可,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资源”、“网络资源”中的链接,了解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和前沿知识,深入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有可能,学生可以课后在家里登录他的学习博客,继续他的自主学习过程,或浏览了解自己的和同学的“学习困难”和“解决方法”,通过比较借鉴,再次审视自己的学习思维过程。这样的个性学习空间,能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亲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的认同。

(五)构建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以课堂学习博客平台为基础,全班同学及信息技术教师一起构成了一个课堂中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内,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也是咨询者、答疑解惑者;学生是共同体的主体,是学习的探索者、实践者,也是其他同学学习的交流者、协作者。共同体成员相互协作,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分享学习资源,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有利于保持学习热情,使学习更易于持续深入,也利于从中开阔思路,取长补短,最终顺利地完成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及任务。

(六)拓展师生、生生的交流途径

课堂博客平台拓展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途径。传统课堂中,师生交流是不充分的,且大多数交流浮于表象;生生交流很少或几乎没有,大多数学生处于交流的“沉默”状态。课堂博客平台改变了这种状况,提供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新渠道。在博客平台上,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也是交流的主人,交流的权利由教师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拥有了交流的选择权。博客平台上的交流使传统的面对面方式得以延伸,可以不再受时空的约束。学生可以选择署名交流,也可以匿名留言,这样学生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真实情况。交流的内容也丰富了,除了学习内容,还有学生的感受、体会、想法„„。交流的结果也深刻了,不仅仅停留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深入到认知层面和心理层面,如方法获取、心态调整、思维碰撞、行为转化、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等等。交流的时间除了课堂,也可以延伸到课外。教师在交流中除了把握交流主题和学生学习问题的答疑解惑外,也作为一个平等的交流者参与交流和引导交流的方向。

(七)形成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博客学习的平台上,评价已不仅仅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而是动态的、多元化的开放性互动评价。

1、老师评价、小组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

2、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得到加强。

3、评价几乎贯穿于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并行甚至融合了。

4、评价能关注到学生个体差异。

5、评价真正起到了对学生激励、诊断和促进的作用。

当然,多元评价并不是模糊评价。实践中,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针对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标准,主要观点有:

1、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情况。

2、学习进展的顺利程度和提高程度。

3、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程度,包括基本学习技能、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反思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等。

4、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5、学习心理和情感的调适情况。

6、学习态度。

博客平台上的多元评价结果基本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能让学生全面、客观地审视自己,分析自己。这样的评价,真正做到了“评价注重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让评价

[5]活动促进学生进步”。

三、结束语

实践表明,学习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能明显锻炼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加强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调适,实现了学生个性发展,达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总目标。正如一位学生在博客留言中所说的:“原来信息技术课还可以这样上!

一年下来,我觉得自己不仅学到了很多信息技术知识,还学会了怎样更有效地学习,这对我其他功课的学习也非常有帮助。真的非常感谢您,老师!”。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都有影响其教学效果发挥的各种因素,博客也是这样。在应用学习博客作为课堂教学平台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影响课堂博客应用效果的因素和问题,如学生信息素养的差异会直接影响课堂博客应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调控策略决定了课堂博客应用的成败;如何更好地组织课堂学习资源,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保障;应用学习博客的课堂模式如何与其他课堂组织形式有效结合等问题。如何扬长避短,处理好这些问题,更好地发挥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还有待今后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庄秀丽.用Blog的方式学习[J].中国研究生,2003,(5):55-57.[4]陈向东,王兴辉.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3,(3):17-21.[5]张豪锋,梅晓卫,赵彤帆.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Blog策略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

上一篇: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通分》下一篇:第六届世界杯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