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教案教学设计

2024-06-10

月夜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月夜教案教学设计

扩展: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累计课时 1-2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准备 学案、幻灯片 课时安排 2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预设 个性化批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赏析指导(单元教学目标及方法指导)

2、欣赏诗歌的景物美、哲理美。

教学流程:

一、单元赏析指导(结合课本P22)

学习目标:把握意象、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方法指导: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意象和画面

缘景明情——根据意象特点、组合方式、及情景关系,体会意境。

二、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古人的月亮情结)

在我国浩瀚的文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从而写下无数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读到了哪些关于月的诗句,能举出来吗?

参考:是啊,月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三、整体感知

1、略介此诗,创设情景

这首诗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家乡扬州的种种感慨和想象。诗就是从春天、江水、花林、明月、夜晚这五个方面写起。

2、教师配乐示范朗诵,学生整体感知。

四、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学生活动一】学生齐诵前八句(出示诗歌前八句的幻灯字幕)

2、【学生活动二】在这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 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3、展示三幅春江月夜的幻灯图片,学生根据画面说出相应的诗句(如有条件)

4、概括画面特点并板书:景:江潮连海,月共潮生(幽美恬静)

5、【学生活动三】背诵训练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1、【学生活动四】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第9句至第18句)。

2、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

“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3、【学生活动五】指名一学生再次朗读,读出感情。

4、【学生活动六】拓展·理解:作者对宇宙人生作出了怎样的思索。

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古往今来的人从来未曾间断过。

苏 轼: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流露的`更多的是人生失意的惆怅。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表达的更多的是革命乐观主义豪情。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 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源于对人生的追求 与热爱。全诗基调哀而不伤。

5、小结并板书:理:人生短促——宇宙无穷——人类久长(哀而不伤)

6、【学生活动七】背诵训练

五、课堂小结·消化:背诵——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欣赏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效果检测——抽背诗歌前18句。

本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图画,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二、鉴赏诗的情感美

如此良宵,如此美景,人生能得几度逢?然而普天下不知有多少游子思妇,却因离别而将它虚掷?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本该珍惜,然而普天下又不知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人情难圆的两地悲愁啊!诗的下半篇写人间男女的离愁别绪。

(一)【学生活动一】学生朗诵(展示下半篇的幻灯字幕)。

(二)【教师讲授】整体了解本部分的思路:先总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再分写思 妇怀远、游子思归的情绪。

(三)重点赏析“思妇怀远”片段。

1、【学生活动二】学生以思妇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 和心理。

2、【学生活动三】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参考:

(学生甲)我坐在楼上寂寞地等待,等待他的归来。月儿怕我寂寞,忍不住用它朦胧的光罩住我,陪伴我。月光落在我的妆镜台上,我仿佛看见他为我画眉的背影。月儿,你勾起了我浓浓的思念,深深的愁绪,我不愿再陷入悲伤,想拂去月光,拂去愁思,岂料月光依旧照着我。唉,远方的他是否还记得青枫浦上我久久不肯离去的身影?如此良辰美景,他会想我吗?为何我们能看见同一轮月亮,却要天涯相隔,连鸿雁、鱼儿也送不去我浓浓的相思?我真想化作月儿的一丝光辉去照在远方的他的身上啊。月儿,请带上我的话语,告诉远方的他:我的爱人,还记得我吗?不管你在天涯还是海角,不管你何时归来,我都会站在清枫浦上等你,等你,直到永远。

(学生乙) 昨天,他还和我在清枫浦上共放纸鸢;昨天,他还为我梳妆打扮。桌上,还放着他的纸砚;墙上,还挂着他的宝剑。但是,现在,他还没回来。我独自登上高楼,四处寻找他的身影,我独自来到清枫浦,寻找昨日的歌声。月儿最善解人意,整夜地陪伴着我,月光照在楼上,照在镜台上,映出我憔悴的脸,却不见他为我梳头、为我描眉的手……

(学生丙)今夜,你看到月亮了吗?想起等你的人了吗?孤独的月儿在楼上徘徊,月光照在了我的镜台上。看着镜子里的自已,憔悴了好多,苍老了好多。我要梳妆,我要打扮,我要以最美的形象站在你面前。望着窗外,看着明朗的月亮,我知道,它的光芒也一定照到了你的身上。但是我们却不能看见对方。月儿啊,你把我的思念带给他,告诉他有人在等他。鸿雁、鱼儿,你们不是传达信息的使者吗?难道因为路途遥远,连你们也懒惰了吗?

只希望月儿你把我的祝福给他,祝他平安,我还是会一直等下去,直到我们的誓言开花。

3、【板书】思妇怀远

(四)【师生交流】赏析“游子思归”片段

游子想象着他会在梦中神游故乡:滑落月潭,春光将尽,身在天涯。山高水长,不能乘月回家,情何以堪!

诗歌结尾,游子那无着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情思摇曳,动人心魄。

【板书】游子思归

三、背诵·理解:自由背→点名试背→齐背

四、小结

是一轮明月,成就了春江月夜如诗如画的美景;是一轮明月,引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无穷感慨;是一轮明月,平添了思妇游子的几多愁情?一轮明月将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幽美而邈远的意境,成为诗中的绝响。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能默写《春江花月夜》全篇;

2、完善学案练习。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篇2:月夜教案教学设计

景:江潮连海,月共潮生(幽美恬静)

理:人生短促——宇宙无穷——人类久长(哀而不伤)

情:思妇怀远、游子思归

 
         

篇3:月夜教案教学设计

在上课前, 我阅读了网上的相关资料, 看了不少教师的课堂实录, 还与组内的同事进行了探讨交流, 我发现每个人想讲的侧重都不同, 有的讲全诗的意境, 有的讲全诗的主旨, 有的讲诗人的情感, 还有的讲诗歌中月、江、花的意象……这首诗可讲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无论选哪个点, 都可以讲上一节课。

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还对学生做了一些了解, 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很喜欢这首诗的, 甚至还有学生因为喜欢, 所以早早地背下来了。问他们为什么喜欢, 他们都很有自己的看法。要在短时间读透一篇经典, 确实不易, 所以, 课前我布置他们预习。而我要在45分钟的时间, 把它讲解好, 更不容易。我思索了很久, 反复研究课本, 最后, 我决定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欣赏这首诗, 发现这“春风第一花”“盛唐第一诗”的美。

一、从教学效果看, 还是比较理想的

学生通过男生读、女生读、个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反复诵读, 读出了音韵美, 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哲理之叹、天涯相思之苦, 有了一定的体悟; 通过欣赏“苏大宝沙画”感受全诗由月光、江水、沙滩、桃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镜台、砧石、鸿雁、鱼龙、思妇、游子组成的幽美恬静的美丽画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体悟到了诗歌的哲理美以及情感美; 通过质疑思辨, 辨明了疑惑, 达成了共识, 并展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个性化的思考。比如, 有同学想知道诗人创作时的年龄, 其他学生就根据诗歌意象的选取 ( 清风浦、妆镜台、碣石、潇湘) , 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 有人揣测诗人应该是人到中年, 有沧桑经历才会有此体悟, 有人揣测应是年轻远游, 有梦想憧憬才会有此感慨; 还有在我的引导下我们讨论了这首诗“到底有没有憧憬和悲伤”, 并向同学们介绍了闻一多的观点“在神奇的永恒面前, 只有错愕, 没有憧憬, 没有悲伤”, 李泽厚的观点“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课堂上学生讨论很热烈, 各执己见, 有理有据。我鼓励他们向大师挑战, 锻炼学术的胆识。学生的表现也出乎我的意料, 他们大胆活跃, 有主见。事实证明, 旧瓶中装上新酒, 也是可以芳香四溢的。只要我们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 常规的课堂一样可以生机盎然、精彩纷呈。

二、语文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本课的不足在于, 一是读的时间太少了, 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得不够充分; 二是在讲到作者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时, 我因旧有见识的局限, 处理得不够好。诗歌前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意境宁静优美, 但作者在“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的美景面前却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探问, 传达出了江月永恒, 人生渺小的感伤。

这种感慨突然而至, 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比较困难, 前两次我都采取的轻描淡写的方法, 轻轻放过。这次课后, 我仔细思考, 觉得如果我能放开眼光, 结合与之相似的作品讲解可能会好一点。其实, 这种对宇宙人生的奥秘的探索, 古已有之,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 天道邈悠悠。”等等, 这些诗歌的主旨多是慨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饱读诗书的张若虚可能是受前代文人的影响, 只身一人, 在良辰美景前, 面对着苍茫宇宙, 更真切地感受到人类的渺小, 探问油然而生、自然而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张若虚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是别开生面的, 在感伤中, 他还感悟到了“人生代代无穷已”的生命哲理和“江月年年只望相似”的宇宙规律。在诗人的眼底心尖, 春江花月之丽景, 美不胜收; 万物灵长之人类, 生命虽短暂, 但代代相承, 各有精彩, 同样是一种美; 而爱情与相思却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本文游子思妇的相思, 虽然难免苦涩, 但“一处相思, 两处闲愁”,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美? 在永恒的自然面前, 诗人描绘了浩瀚幽邃的境界, 并表达了深沉宛转的情思, 令人叹服。

结束语

学生会对诗人感慨的生发有更宽阔更深刻的理解。今后, 要以“不必革故, 可以鼎新”的心态, 放开眼界, 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提好一桶甘泉, 任学生掏舀入口、入心、入灵魂, 而不捉襟见肘!

参考文献

[1]韩华美, 沈云倩.《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J].音乐天地.2014 (05) .

[2]王荣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以《竹影》的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05 (02) .

[3]韩红梅.多情自古伤美景几重明月几重天——《春江花月夜》的情感表达[J].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版) .2007 (06) .

篇4:《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掌握鉴赏写景抒情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熟读并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学术界有极高的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更是赞美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为什么她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赏析。

二、因声求气,读出诗韵

1.一读,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正音通意,整体感知诗歌。

2.二读,把握语速,停顿。

3.三读,注意语气语调,读出味道。

(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诗歌语言节奏,使自己的心灵沉浸在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整体把握

问题:题目“春江花月夜”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哪一个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

明确:“月”统领所有景色,“月”贯穿全诗,整首诗围绕着月的变化过程展开,由“月生”写到“月落”,描绘了一幅幅月下风景变幻图。

(二)品读悟法

下面让我们循着月光走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先一起来品味前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问题①:这几句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诗人选取“春江”“春潮”“明月”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波光与月光交相辉映,处处春江处处月的雄浑开阔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问题②“生”换成“升”好不好?“共”为什么用得好?

讨论明确:“生”,赋予了明月和潮水蓬勃的生命力。着一“生”字,境界全出。“共”写出了春江、明月共同生长、相伴相携的情态。

小结:同学们在鉴赏写景抒情类诗歌时,要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到诗人的时空情境中,看诗人所见,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要学会抓住诗歌中选取的意象特点,通过品味文句、感受意象、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自主赏析,展示交流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以上的鉴赏思路,分小组赏析诗中的内容。(把后面的内容分成5部分,一个小组赏析一部分。)

1.要求(投影)

①抓住意象,从画面特点、意境氛围和思想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②注意品味炼得妙的字,独特的意象等。

合作探究,每小组推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修改补充。(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完成鉴赏任务。)

2.展示与交流

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选取了“江流”“明月”“花林”“流霜”“白沙”等意象,描写了月光的清辉洒在鲜花、树林上,就像雪珠一样洁白晶莹,闪烁发光,银色的天地清丽、空明、宁静的春江花月夜的美丽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

“花林”“流霜”“白沙”等意象都是为了衬托月亮的皎洁,月光把整个世界都照亮了。

小结:诗人像一个丹青妙手,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春江花月夜朦胧空灵的水墨画,营造了一个月照江天,天地一派清明澄澈的美妙境界。(景)

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天一色,澄静明净,浩瀚无边,孤独的诗人站在这一轮孤月之下,不禁情思翩翩,望月发问:是谁最先在这江畔看见明月?月亮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的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宇宙永恒,明月常照,对于个体而言,生命如此短暂。

“待”拟人手法,富有人情味。移情与物,写江月待人,实际上是写月下的人在等待。引到下一个画面。

小结:这部分由写景转向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以明月常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富有哲理。(理)

③“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通过“白云”“清枫浦”等意象,营造出幽远空寂的意境,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诗人由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游子。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白云”飘忽,象征了游子的行踪不定。“一片”写出游子的孤寂。

“谁家”与“何处”是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万家的离愁别恨。

青枫浦上,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隐含感伤离别之意。

④“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照在她的梳妆台上,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捣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亲人,这种愁思无法排遣。想要随着月光向爱人飞去,却又不能实现。鸿雁不停地飞翔,飞不出无边月光;鱼龙在水中跳跃,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天长海阔,难通音讯啊!只能共望明月,互相思念。通过“月徘徊”“卷不去”“拂还来”“逐”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思妇的相思、哀怨之情。

“徘徊”,拟人化的手法,既写出了月光的不忍离去,也写出了人的孤枕难眠。其实是化用了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卷不去”“拂还来”,月光无处不在,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李清照:“剪不断,理还乱;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逐”用得好,写出了思妇思念之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鸿雁”典故出自《苏武传》“雁足传书”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鱼龙典故出自《国史补》:旧言春水时至,鱼登龙门,有化龙者。“鱼龙”是善于游水的神鱼。“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指书信。南朝梁人“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也写到这两个意象。鸿雁和鱼龙指信使。

⑤“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花落了,春去了;月落了,夜更深了。游子思妇,一在北方的“碣石”一在南方的“潇湘”,地北天南,道路绵长,相隔天涯,相聚无期啊!只有那落月的余晖,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木。

用落花、流水、残月、海雾等意象,营造了惨败黯淡凄清的氛围,烘托游子的思归的孤寂、惆怅、凄苦之情。

四、涵咏深思,悟出诗味

1.全诗赞颂自然美景,讴歌真挚爱情,思考宇宙人生,诗情画意,儿女情长与人生感叹浑然一体,景情理水乳交融。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发现和感悟?(总结上一个环节并引入对艺术手法方面的赏析探究。)

①语言优美典雅。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大量的修辞如比喻、拟人等。

②对仗工整,韵律婉转。四句一韵,九次换韵。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

③意象丰富,意境优美。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④联想想象,虚实相生等。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吟诵、美读。

五、作业

把《春江花月夜》改写成一篇散文。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987)研究成果〕

篇5:月夜教案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学重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教具: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钢琴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中国古曲,这首作品我们每个同学都听过。有同学会问:“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地说呢?因为我们每天在上课间操时,都要做一套太极操,这套操使用的音乐就是今天我们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你们猜猜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春江花月夜》

二、《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8分钟)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传抄本,距今1999年,同学们算一下已流传了多少年?学生答:“1999-1875=124年”。原曲名为《夕阳箫鼓》,并列有一系列的小标题如: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乐家将这首曲子改编为丝竹合奏,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并组合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打开书p14页,划下各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又在丝竹合奏曲的基础上,将此曲编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三、《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特点:(20分钟)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看p14页谱例: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四、欣赏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5分钟)

五、小结: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篇6:月夜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境、把握情感。

能力目标: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浩瀚的文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从而写下了无数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读到了那些关于月的诗句,能举出来吗?

学生说诗句

教师小结:是啊,月在诗中似乎成了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照松间”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家、作品: 1,古今评价:《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3、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三、整体感知: 配乐朗读(播放flash),学生整体感知。学生齐声朗读,整体感知。

四、赏析诗歌

(一),赏析诗歌的景物美

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手的。2,出示诗歌前八句(幻灯字幕),学生齐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3,问:这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那些意象?请展开联想与想象,用你的语言描绘这幅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

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物,有情不自禁的引出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4、问:本段引发出怎样的人生哲理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江水还是年年川流不息,苍天不老,然生命短暂,作者似乎颇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触,感叹人生易老、感叹人生苦短。当然作者也有“人生代代无穷已”的自慰。

5、拓展: 问:同学们之前学过不少感叹人生苦短的诗句,大家能否取出几个例子呢?(并做简要评述)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苏轼: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

(三),鉴赏诗的情感美

1,导:如此良宵,如此美景,人生能的几回逢?然而普天之下不知有多少游子思妇,却因离别而将它虚掷?宇宙无穷,人生苦短,本该珍惜,然普天之下又不知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人情难圆的两的悲愁啊!诗人的下半篇写的是人间男女的离愁别绪。

2,展示半篇的幻灯字幕,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问:这节可分几层?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思妇怀人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

第二层:写游子想家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

4、重点赏析“思妇怀远”片段。

明确: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课堂小结

小结: 本诗融情景理为一体:先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

再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

最后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课后习题

1,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的诗句有哪些?试找出一些来。

2,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板书

春江花月(景)

完 美 融 合 宇宙人生(理)

篇7: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

4、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画意、哲理、诗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段春江,一处风月,就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感知。如果你的微笑里有春江月夜的光华,有悠悠的白云,有游子思妇的幽怨缠绵……那么,面对变幻无序的人生,面对起伏不定的命运,你会有更多更好的理解,懂得从容,懂得感激。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

二、课件展示 初步感知

听配乐配图诗歌朗诵,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三、作者介绍 背景提示

(一)学生眼中的作者

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相关资料进行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课前预习中的疑问。

(二)老师眼中的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就美名,闻一多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课件展示,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

四、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体会意境。

2、教师正音。

五、合作探究 深化理解

1、齐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提问:意象是融合了人类情感的物象,而这首诗又是怎样整合这些意象来展现怎样的诗的优美意境的呢?

明确: 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优

美的水墨彩图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板书:月下之景 春江花月 画意)

2、师读,生思考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提问:这部分借助意象,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所有的这一切都孕育了一个自然之理,江天一色,皎皎孤月,怎能不引起诗人情不自禁地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也就自然会有“人生无尽,江月永恒”之慨叹!面对相似的江月,虽有代代人生,然相对于整个广袤、永恒的宇宙,小小的“个体人生”却又是那么的渺小、短暂,无奈的情怀啊!其中蕴涵了多么高深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

(板书:月下之思 宇宙人生 哲理)

3、男女学生交叉朗读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明确:“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

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小 结:一曲《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板书:月下之情 思妇游子 诗情)

六、拓展延伸 体会神韵

明确: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我们也体会了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美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

教师示范,配乐朗诵。

学生的表演形式可以多样,朗诵、演唱、书法展示等都行。(通过这一环节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又可以充分展示个人风采,活跃课堂气氛)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以优美的文字再现诗前十句的画意诗情。

【附】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月下之景 春江花月 画意

月下之思 宇宙人生 哲理

月下之情 思妇游子 诗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的时候,心中总是会产生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一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师: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板书课题、作者

二、诗歌美读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学生齐读

三、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 “月之景”。

1、全诗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意象?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指名读

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来描绘月下春江美景。

配乐营造气氛,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滚着、奔腾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仿佛与大海相连。霎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随着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顿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罩了一层空灵、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江水宛然前行,环绕着一处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弥漫在这开满鲜花的树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动,像是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一般晶莹剔透,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飘洒、飞舞的流霜,沙滩上洁白、柔软的细沙都与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师小结: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最后将笔墨凝聚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和、幽美深远的春江月夜图。

﹙二﹚领悟“月之理”

1、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乐,请一名学生朗诵本节。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

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教师总结:

他们都感慨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全诗的基调 “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三)鉴赏“月之情”

教师导: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长明不衰,好像是因为它在等待什么人。“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这轮明月也表现得极为多情。

1、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月亮的多情?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及“落月摇情满江树”。

2、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1)写出月因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动态。(2)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3、赏析“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方法,通过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字,可以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开满鲜花的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阔无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让读者仿佛看到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的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让读者仿佛听到这离情飘落时还伴随着细碎、空灵的风铃的声响。

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这种浓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

4、教师小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

5、朗读最后20句。

四、再读全诗。

五、课堂结束语:

诗人张若虚将众多意象巧妙地统摄于一轮明月的光华之中,汇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意境。在时间线索上,诗人也以月为纽带,整幅画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悬、西斜、落下的顺序徐徐展开。月亮落下有再升起来的时候,诗人通过月落、月升的循环往复给我们传达一个“永恒”的讯息,让读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们在纯净、空灵、迷朦的月色中不断地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六、布置作业

篇8:月夜狼人

月夜幽灵重现

“即便一个心地纯洁的人,一个不忘在夜间祈祷的人,也难免在乌头草盛开的月圆之夜变身为狼。”关于狼人的传说,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广泛流传,可这些故事直到中世纪才进入传说和文学作品。在15世纪和16世纪,人人都相信狼人这种恶魔的存在,甚至有数千人被送上法庭,罪名是“变狼术”,其中最有名的是彼得·施通普的案子,他在1589年被判死刑。这个德国农民在科隆地区生活,那里连续25年不断地发生动物被屠杀、男人女人以及儿童被杀害的事件。这一切的背后黑手是谁?老百姓传言是一头残暴的狼,说它拥有强大的力量,狡猾至极,足以逃脱猎人的追捕。而它行事是如此诡诈,绝不会仅仅是一头野兽,肯定是一个狼人!

为了抓住它,就必须查出它是由谁变化而来。人们很快就抓到了一个叫彼得·施通普的倒霉鬼。他在某天晚上回家时遇见了一群猎手,他们刚刚弄丢了一只捕获的狼。这些持有武器的猎手认为,他刚好在这个时候出现,实在巧得可疑,一定就是突然变回人形的狼人。法庭以“变狼术”的罪名判处彼得·施通普死刑,并且以最残酷的形式处死。刽子手用斧子砸断彼得·施通普的四肢,把他的全身切成碎片,最后砍下他的头!惨不忍睹的刑罚正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狼人的畏惧之深。

可是人们怎么会相信有狼人存在呢?从未有人真正亲眼看到人变成狼。在月圆之夜长出毛发和獠牙的人当然不存在。其实最大的嫌疑犯,最有可能是传说根源的,应该莫过于狼本身了。狼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魔鬼的代表,恶的象征。在那个狼人传说盛行的年代,狼在欧洲的乡野还是一种极其常见的动物,它们在严冬之际逼近农庄觅食的情形并不罕见。几只饿狼袭击并杀害一个种田的农民也不是没有可能。尤其当一些狼患上狂犬病后,会完全变成一部杀戮机器,有一种狠狠撕咬周围一切活物的冲动。当时的人们往往在一大清早发现这些袭击留下的鲜血淋漓的死尸,并被眼前的惨象深深震动。可能由此便产生如此残酷的杀戮绝不是一只正常动物所为的想法。

狼人还是患者?

医学人员研究发现,狂犬病患者的表象特征,却和传说中的狼人惊人地相似。狼人传说在欧洲传播的时代正好是18世纪狂犬病大流行时期。这难道只是巧合?研究人员在图书馆中查阅了过去的大量资料,从当时的社会新闻中找到不少所谓狼人的报道。以塞尔维亚梅德韦贾村为例,1731年到1732年的那个冬天,村中有17人据说被狼人所伤。村里的人害怕这些不幸死去的人在月圆之夜也变成狼人来危害其他村民,就用木桩洞穿这些尸体,并砍去脑袋,最后把尸体付之一炬,永绝后患!

而在1719~1721年,狂犬病在法国,以及波兰和德国的部分地区流行,1721~1728年又袭击了匈牙利。事实上,直至19世纪,在欧洲连续发生过好几次狂犬病大流行,特别是在中欧地区。狼人的传说是否就是因这种深刻改变患者行为的神经系统疾病而起的呢?的确,狼人的行为特征与狂犬病患者有着许多极为相似的地方。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在晚间阴暗的街道上突然被狂犬病患者袭击的人内心的恐惧。身处狼人故事盛传的18世纪,这样的遭遇准会使当事人坚定地相信这种夜行恶魔的存在。

狼人的常见特征,都可以解释为狂犬病的症状。狂犬病患者极度狂躁,怕风,怕水,怕光,见人就咬,死亡率百分之百,被患者咬到的人被传染的概率也非常大,十分恐怖。在那个对狼人毫不留情的时代,人们很容易会把狂犬病患者当成狼人。

狼人有“咬人的倾向”,而且还能将症状传染给他人,几乎所有的狂犬病患者都有啮咬他人的欲望,一次袭击或啮咬很可能把病毒传染给健康的人,因为狂犬病毒存在于唾液之中。

狼人对大蒜、镜子以及水反感,喜欢夜间活动,是因为病毒对狂犬病患者的神经系统进行攻击,造成患者控制睡眠周期那部分大脑损伤,一丝光线(比如阳光)或一点刺激性的气味(比如大蒜)都会让他们饱受痛苦。随着病症的加重,狂犬病患者会出现肌肉僵硬,面部表情会变得怪异,最后神经系统崩溃,因瘫痪和窒息而死。狂犬病人在患病之后,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游荡的狼人。狂犬病很大程度上就是狼人的源头,由于当时医疗水平落后,狂犬病无法得到确诊,超自然的“狼人说”就能流行。

认识狂犬病毒

早在古罗马时代,大夫就曾对病毒引起的狂犬病症状做过详尽的描述。狗和其他动物染上狂犬病后,最初会表现出异常举动,比如乱刨、乱咬、撕物件、无缘无故地争斗、口角流唾液。要是有人被这些反常的动物咬伤,事情就不妙了。起初,伤口会持续疼痛,一个半月至三个月后,体温开始升高,接下来不仅头痛,肌肉也痛,嘴唇发干,伤处发烧、发红、发疼。患者开始变得神经质,食欲大减,身上总有压迫感,夜间常做噩梦。1~3天后,情况越发严重,发作也越发频繁。被咬者试图喝水,但水声却令他害怕,咽部和喉部肌肉的剧烈抽搐使得他一口水也吞不下。他变得暴怒异常,动辄砸东西。尽管呼吸困难,仍试图打人、咬人,力气也出奇地大。又过了3~4天,患者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恐惧感和攻击性消失了,也能正常喝水了,但体温突然上升到40℃~42℃,神智慢慢变得不清。他的躯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在抽搐,抽搐之后就是瘫痪。当呼吸肌和心肌开始瘫痪时,死亡就不可避免地来临。

狂犬病人从病发到死亡,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星期,死亡率高达100%。患病开始,致命的狂犬病毒就在一刻不停地复制,并越来越向中枢神经逼近。在病人存活的最后一个星期里,狂犬病毒已经完全控制了中枢神经,他们会出现异常兴奋、惊恐、浑身抽搐等症状。因为支配相应机能的中枢神经损坏了,喉肌痉挛,不能喝水,也咽不下任何东西;之后病人往往全身麻痹、昏迷;最后死于身体器官衰竭。

很久以来,狂犬病病毒被认为是没有近亲的,然而,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发现,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狂犬病病毒,但名称却各异。除了出现典型的狂躁和极富攻击性的症状以外,极少数患狂犬病的动物还会出现“静止类型”的狂犬病。一些家养动物在患病以后,不仅不富有侵略性,而且还会去讨好主人,去舔主人的手或脸。这个时候,人们特别要加以注意了,因为狂犬病病毒虽然不能透过皮肤屏障,但它能通过创伤、黏膜进行传播。

最不可思议的情况发生在2005年的德国,在3个不同的城市——汉诺威、马尔堡和明登,居然有3个病人同时因狂犬病而去世。调查结果发现,这些患者竟然是因为器官移植而丧命的,供移植的器官来自于同一个年轻的女狂犬病患者。患者死后捐献出来的器官,虽经肝炎病毒和其他病毒的测试,可就是没有经过狂犬病病毒的检测,因而酿成悲剧。

噩梦遍布全球

全球每年有超过5.5万人死于狂犬病,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亡。中国自1997年起狂犬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年来,疫情上升明显,2007年,全国共有3 303人死于狂犬病,死亡人数为10年前的20倍,成为继艾滋病之后的第二大病毒感染死亡病种。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控制,这个数字还会逐年上升。

近代科学研究发现,发病之初,狂犬病病毒并不能完全摧毁患者的神经系统,而只是对受害者的脑部和神经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最终会导致患者怕强光和强烈声音等症状。正因为如此,有人就想,如果有一种设备能使患者活得长久些,与此同时再及时杀死病毒,使得神经系统恢复正常,这些患者应该能够完全康复。

尽管目前医学界尚未研制出能够彻底治疗狂犬病的特效药,不过用疫苗对抗狂犬病病毒,已经成为主导人类和狂犬病这场“战争”胜负的一个转折点,很多受感染病人的生命因此而得到了挽救。当疫苗中一定量减活的狂犬病病毒进入血液中时,人体的免疫反应机制能针对性地、适时地生产专门对付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当这些抗体的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它们就能进入脑脊液,在那儿,它们将遇上好不容易沿着神经轴体进入脑部的狂犬病毒。这些抗体的战斗能力特别强,它们虽然不能将病毒逐出受感染的细胞,但能将病毒逐出细胞间的空隙,并消除病毒产生的任何危害,免除病毒对神经系统的污染,抑制病情的发展。这些特异抗体还能清除游离的狂犬病毒,阻止病毒繁殖和扩散。

犬免疫覆盖率低是我国狂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我国犬免疫率不足20%,而国际公认只有免疫率达到70%以上,才能有效屏蔽狂犬病的散播。农村是狂犬病的重灾区,我国大概有2亿只犬,大部分在农村地区,农民对狂犬病防范意识弱,防治措施差,造成农民患狂犬病的比例占到总发病人数的70%。俄罗斯是比较幸运的国家,每年依然有20人死于此病。这些不幸的人有的是死于疏忽大意,有的是死于未让自己的宠物注射疫苗,有的则是被狗咬后处理得比较晚。因此,专家们提醒大家,被狗、猫或其他动物咬伤以后,首先要及时清洗伤口,最好是用碱性较大的肥皂水洗涤,再经酒精或碘酒处理,较深的伤口应用水枪或不加注射器的针筒喷水冲洗。处理完这一切后马上将病人送至接种站接种疫苗,随后再进行观察。

仍存未解谜团

美国对狂犬病的防控是比较成功的,强制接种疫苗、规范宠物交易是主要防控手段。在经常与动物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的危险人群中推广疫苗接种。而对猫、狗、鼬鼠等易于传染狂犬病的家养宠物,规定必须接种疫苗,具有接种证书才能出售或饲养,如果收养流浪猫、狗,动物收容所有义务为动物接种。一旦发生动物咬、抓伤人的事故,则立即将有狂犬病嫌疑的动物处死。美国的公共场所是限制宠物与人接触的,很多州的法律都规定:犬等宠物攻击他人,主人必须负连带责任。在美国和欧洲,狂犬病已经很少见了,这些地方的公共卫生措施做得非常好,狗、猫、牛等家畜身上的狂犬病毒几乎被消灭殆尽。美国人患狂犬病的概率大概只有1亿分之一。

科学家认为,狂犬病病毒并不能长期生活在地球的某一处,它们是通过动物进行传播的。人们倾向于将狂犬病列入自然发生的疾病,但哪一种动物才是狂犬病病毒真正的“贮存器”呢?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在欧洲国家,所有的线索都指向野生的犬科动物狼、狐狸和貉等。但有人认为,如果这些动物感染了狂犬病,它们照样会死去。所以,这种“贮存器”并不可靠。于是有人就想,如果某些啮齿动物长期携带狂犬病病毒,但它们本身并不发病,也不离奇死亡,这岂不是可以证明它们才是狂犬病病毒的真正“贮存器”吗?

迄今为止,这种说法还没有得到有力证据的支持。所以,关于狂犬病,研究人员至今仍有许多关键问题没能弄明白。2007年,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发起了“世界狂犬病日”,并决定将每年的9月28日正式设为“世界狂犬病日”。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数学下一篇:红沙沟学校小学部教学教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