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月夜

2024-06-22

诗歌月夜(精选20篇)

篇1:诗歌月夜

月亮被打捞上来了

像一块蓝紫色的生铁,很腥

星星撒下它竖纹的网

似乎想捞起这夜无尽的湖光山色

却只捞住了月亮几个不深不浅的脚印

你像石头一般在岸边坐着

你无心去念这无聊的游戏

你把手按在沙滩上,看着手影寂寞地幻着

似乎在演着某个美丽的故事

粘着星光的风卷起篝火,卷起你一身缥缈的缟素

露水探出脑袋与星星互瞪着眼睛

他还没有来,你比谁都清楚

你默默地望着远处的星光,总以为是白帆点点

月光砸在刚才的月光上

星光像沉重的霜盖着刚才的星光

你看着头顶或圆或缺的月亮

目光开始变得像月光和水一般清澈

往事寂寥如你天蓝色的岸边

星星和月亮玩累了

猝不及防,被另一张网抓住了

你幸灾乐祸地在一边笑着

却不知道,那网所触及的地方

还有你极轻的爱情,极重的微笑与目光

只是你还望着远方

和开始一样,像石头一样

夜的风暴已经在梦的眼睛里睡着了

篇2:诗歌月夜

把酒对落花,泣下几回肠。

故园千里外,思之徒恓惶。

老父倚门望,孤孤白发苍。

慈母归无常,何觅返魂香?

游子悲永夜,辗转恨夜长。

多少旧时事,纷梦入黄粱。

一入红尘里,故乡成他乡。

梁燕恋旧巢,游子思故乡。

故乡物事非,黑发染清霜。

浮生多少恨,高歌唱离殇。

篇3:诗歌月夜

关键词:中西诗歌,美学,特征

中西文化存在的诸多差异, 导致了中西美学追求的不同, 从而形成了中西美学思想上各自的特征。这种不同的美学特征在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美学体系中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中国诗歌的整体美与西方诗歌的个体美;中国诗歌的宁静美与西方诗歌的动态美;中国诗歌的自然美与西方诗歌的人为美;中国诗歌的意境美与西方诗歌的逻辑美。此四方面的特征可以从李白的《静夜思》和艾兴多夫的《月夜》中得到印证。《静夜思》与《月夜》反映了一个相同的主题, 即在宁静的月夜里, 诗人深深地思念远方的家乡。同时, 两首诗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亦有相同之处, 即以景物描写作为铺衬来引发浓厚的思乡之情, 但两诗在具体描绘和情绪渲染上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而这些确实体现了中西诗歌美学的不同特征。

一、整体美与个体美

中国诗讲究起承转合, 诗的写作多在开头与结尾做文章, 由此点化出诗歌完美的诗意。“起句”和“结句”相依托, “前句”和“后句”相映衬, 达到一种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亦即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和谐之美。但若将完整、统一的诗句割裂开欣赏, 则美感效应荡然无存。如《静夜思》中的诗句, 无论是“床前明月光”, 还是“举头望明月”, 如果将其从整个诗作中割裂出来欣赏, 则诗句顿然失色, 淡而无味。不仅语言浅白, 而且意义单薄, 类似日常之口语, 失去了其审美价值。然而当我们完整地来欣赏此诗时, 此诗则意境深远, 回味无穷:诗句之间和谐一体, 贯穿了诗人由看至思、由内及外、由近渐远的动态行为和心理变化过程;同时诗句之间词语押韵、对仗、琅琅上口, 达到了完美和谐的高度。由此, 中国诗歌展现出的整体之美便从李白的《静夜思》中略见一斑。

西方诗歌正与中国诗歌相反, 体现了个体的和谐之美。西方诗歌往往是通过部分的和谐之美来达到整体的和谐之美。在艾兴多夫的诗《月夜》中, 作者对“月光”的描写:“上天好像从前, 悄悄地吻过大地”和对“月光下麦浪”的描写:“清风拂过田野, 麦浪微微起伏”, 皆是优雅、甜美的诗句, 状物形象、生动, 吟诵起来令人心境舒朗。这里每一句都可以从全诗中割裂出来独立欣赏, 每一句诗皆是耐人玩味的局部意象和极美的意境表现。这些个体极至, 最终构筑了全诗整体的和谐之美, 故西方诗歌的和谐之美是贯穿于每首诗的部分诗行中, 是由个体和谐美形成整体和谐美的艺术表现。这种诗美的不同特征是由中西方文化对和谐的追求不同造成的, 因为“中国文化的和谐首先强调整体的和谐, 由整体和谐来规定个体 (部分) ”。“西方文化的和谐是强调部分 (个体) , 以部分 (个体) 的实体性来形成整体的和谐”。[1]

二、宁静美与动态美

《静夜思》一诗描绘了万籁俱寂、澄明空阔的秋夜。诗歌营造的氛围是静谧、祥和、冷峻, 给人以一种宁静之美。“霜”使人联想到白色, 突出了夜的寂静, 唤起了人们的“通感”意识。同时“霜”字又使人想起冬季的寒冷, 增加了诗的冷峻感和游子心境的凄凉、悲伤感。另外, 在这宁静的氛围中, 读者最能体悟到的是客居他乡之游子, 不断涌动的思乡之情。此乃用“静”反衬出人物的“不静”, 突出了诗人起伏跌宕、思绪万千的乡情。秋月那明澈、苍白、阴冷的银辉, 扑朔迷离地撒在床前, 使诗人进入一种恍惚状态:这大概是地上的霜吧。这种心理猜测, 实际上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希冀, 他的主观意识是想要回避明月所触发的乡愁, 以免使自己陷入思乡的痛苦之中。但是思乡的愁绪一旦被牵动, 一时便很难从诗人心间抹去。于是诗人不禁抬头仰望高悬如银的明月, 深深地沉浸于思乡的绵绵忧愁之中。客居他乡游子极度渴望返回故乡而不得的无奈、凄楚、孤独、寂寞、悲伤、寒冷等等情绪, 似浓雾般弥漫开来, 使全诗笼罩在沉寂的低调氛围之中, 给人以压抑之感, 同时加强了宁静的程度, 宁静之美凸现出来。

同是写月夜思乡的《月夜》, 则体现出一种动态之美。《月夜》无论是外部的景物描写, 还是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情的描写, 都洋溢着一种自由、飘逸、飞扬的动态心境。全诗用“吻过”、“梦想”、“拂过”、“起伏”、“声响”、“张开”、“穿过”、“飞回”等极富动感的词, 造成了诗歌的流动感、跳跃感, 使读者的心绪随着作者心灵世界的变化而涌动。全诗映射出诗人的心情是欢快的、喜悦的。诗人由景物所生发的思乡的情感, 可以说是对以往美好生活的追忆, 给人一种甜美、幸福的感受, 浪漫主义色彩较浓厚。因此全诗涂抹的色彩亦是丰富的、浓烈的、厚重的, 如:“花光”、“麦浪”, 前者是色彩斑斓的, 后者也一样是金黄耀眼的, 如凡高笔下的《向日葵》, 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使全诗笼罩在明快的、高调的氛围之中, 给人以轻快之感, 突出了诗歌的动态之美。

三、自然美与人为美

中国诗歌美学追求自然美, 崇尚淳朴的诗风, 主张“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从而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精能之致反造疏淡的艺术境界。《静夜思》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然妙合, 将诗情天衣无缝地融入了景致的描写之中。从头至尾, 自然如行云流水, 纯然天成, 不留斧凿之痕。全诗语言平实自然, 不用典故、不用生僻的词汇, 浅易晓畅, 却回味弥长, 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以“疑”、“举头”、“望”、“低头”、“思”等极其直白的语言描写出诗人自然的行为与细腻的内心情感变化, 一切似信手拈来, 却天然妙成。此所谓以自然为美, 寓美于自然。

西方诗歌追求人为美, 强调“人为的创造, 艺术创造的境界始终高于自然之美, 艺术不仅是对自然的再造、描写, 更重要是对自我主体、自我意识、自我意志的表达和艺术的体现。自然不是自我天地的庇所, 而是自我精神创造的陪衬, 甚至装饰”。[2,2]故《月夜》中, 诗人将客观世界主观化, 内心化。全诗主观色彩浓厚, 如:“上天好像从前悄悄地吻过大地, 因此大地在花光中一定梦想着天际”, 即是诗人主观意识的强烈写照。它反映的是诗人心中所想的自然景致和图像, 是非现实世界真实景物的再现。因而此诗句不是一种真实的客观的陈述, 而是一种诗人主观深层感受的表述。虽然此诗所写的月景远非自然实景, 但在诗人感觉, 惟有此种“自然”方能寄托其浓烈的情感、跳跃的思绪;方能抒发其心底深处的感怀。那么接下的“仿佛飞回老家”一句中的“老家”就可以有两种理解, 既可实指诗人眷恋的美好家乡, 又可虚指诗人心灵和精神的最终家园。可见, 此诗自我意识强烈, 人为色彩浓重, 很富有修饰性, 给人以明晰、璀璨之感, 突出体现了西方诗的人为美。

四、意境美与逻辑美

中西诗歌美学的差异在某些方面也更类似于中西绘画美学的差异。中国画注重传神, 追求意境;西洋画注重写形, 追求准确。同样, 中国诗歌强调意境美而西方诗歌强调逻辑美。《静夜思》确乎达到了以小见大, 以少胜多, 寓无限于有限的艺术境界。在有限之中唤起了无限的思想和情趣, 正所谓郑板桥题画竹中言的“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无时似有时”。当我们仔细咀嚼诗句“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时, 便从“举”与“低”和“望”与“思”之间品出了一抹淡淡的寂寞, 一缕隐隐的愁思, 并在诗人原有的情感基础之上生发出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令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全诗重情感、轻理性,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富有深远的启发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乡愁, 使人神远。从而达到了中国诗歌所特有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的意境美。

然而《月夜》虽亦以景物描写作为铺衬来借景抒情, 但其更注重情感的依托性和合理性。首段用象征的手法暗示了“我”的思乡之情恰似“天”与“地”一样情感深厚, 上天吻过大地, 大地也梦想着天际。接着第二段便描写了月下迷人的景致和轻柔的响声, 以此来引发人们思乡的情感, 故第二段是后段所要抒发情感的铺垫。第三段水到渠成, 将思乡之情明确表白出来。可见西方诗歌更重雕琢, 是一种雕饰后的精致的完美, 极富于逻辑性。另外诗中的“因此”、“于是”等词也展示了西方诗在结构层次上所追求的逻辑美。

从李白《静夜思》和艾兴多夫《月夜》两诗的对比分析中探讨中西诗歌美学的基本特征, 可以拓宽我们欣赏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视角, 提高我们的审美层次,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中西诗歌。

参考文献

[1]张洁.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葛雷.现代法国诗歌美学描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篇4:中秋月夜的怀念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在本村上了两年的七年制,再加半年,也就是这半年,我和本村的同学到邻村学校就读。共两个班,由方圆四个村庄的同级学生组成。我在一班,班主任就是穆富仓老师。说是邻村,其实就是离我的村庄二华里的概念,在大城市里也许只有一站路,我当时的感觉,却已是另一番天地。

学校的校园不大,整齐的摆布像一个四合院。我当时借宿在同学的姐家,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来回奔波。当时一门心思要考上重点高中,学习格外紧张。学生紧张,老师也紧张;学生生怕考不上,老师担心自己的学生考不好。我的学习虽然很用功,可是成绩并不好,数学老拉住我不放,使我的心像阴雨的天气,一直郁郁寡欢。穆老师教我们语文课,作为班主任还得操心同学们的思想动态。他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读《歌德巴赫猜想》,就有给学生暗暗鼓劲的用意。大概是我的作文不错吧,穆老师很器重我,每次作文讲评课,我的作文都被当做范文在班上读。他还特意让我当了个副班长,然而,我还是高兴不起来,为我的学习成绩,也为我无法预知的未来人生。

有一次,应该是期中考试后,我看着只得了15分的数学试卷,很伤心,伏在课桌上流着委屈的眼泪。此后几天我一直很消沉,校园盛开的桐花,村路旁的青杏和杏树上谗嘴的低年级学生,其他同学的欢声笑语,都撩不起我的兴趣。大概是压力太大的缘故,我一直闷闷不乐满脸愁苦。穆老师发现了,一次在开班会的时候,他给我们讲了许多道理,然后突然话头一转,提到了我。他说我最近有病了,但是还坚持上课,值得表扬、值得学习,并且说,我生病期间如果需要休息,可以到他的办公室午休。我虽然始终没有去过,但听了老师的话很震动也很振奋,多日的消沉压抑一扫而光,重整旗鼓再作努力的劲头大了许多。

后来,我如愿以偿地上了大学,再后来毕业参加了工作,在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当老师。在放假回家的时候,总要抽空去看望穆老师,每次去他都很感激似的热情问候,他的眼神是真诚和执著的。我们全班同学毕业前照过一个合影,每次见面,穆老师都要拿出那张大概只有4寸左右的黑白照片,一个一个地数着,看着,每个学生他都能叫出名字,介绍现在的情况,并说起当年的一些趣事,师生交谈伴着甜美的回忆,就像酒桌上美酒配上了好菜一样。他以自己有这些有出息的学生而骄傲。据低年级的同学说,我们毕业以后,穆老师还经常拿我们做例子来激励他们,要他们以我们为榜样。我的作文本他也保存着,曾经拿出来给后来的学生念过几篇。

今天,我已经做了整整20年的师范学校的老师,我教的学生都已经教出许多学生来,但是,穆老师在我的心里仍然保持着鲜活而感人的记忆。每当我感慨自己的平凡普通的教师生涯的时候,每当我欣慰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时,每当我孤独沉思需要心灵的鸡汤滋润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穆老师和我在一起时的情景。

篇5:如云月夜的诗歌

晚风轻拂

送来郁金香的芬芳

夜莺在幽静的丛林轻唱

忧郁的夜

弥漫着淡淡忧伤

我独自坐在郊外的.小河旁

凝望天外,一勾新月西流

银河如练,却在飘渺的夜空凝霜,

河面上水花闪闪,

像无数眼睛注视我,

我却看不清水流的方向

黑夜包围了我

诱使我,坠落

黑夜的天罗地网

我想抓住一缕月光

可是,天上月亮在水中

水中月亮在天上

我好孤独,只有星星

如纽扣锁我的胸襟,

阻挡丝丝夜凉

可是总有一种寒气相逼

刺我心痛:我用爱拥抱世界

世界却用伤痛把我灼伤

这一刻,我忽然想起

若是父母在,有多好

可我的父母

已远在天堂

想来想去

最终,我的心湿了

两行酸涩的泪

从心的源头流淌

篇6:月夜佳人诗歌

月色清辉

曼妙如歌,撒向人间

捎带着温暖的气息

那娇羞的.面庞

姿容娇美,款款深情

旖旎了温柔的色彩

滋润了许久的荒芜

柔和的,清润的

涓涓温情在蔓延

把你的倩影描绘

温婉如玉,清纯静美

把美好时光凝刻

流淌在律词的韵脚里

月光和着你的柔情

定格在京城七月的时节

此情若诗,细品浅吟

缓缓韵开一丝情意

缱绻了前世今生的温柔

伴着彩蝶飞舞

篇7:月夜诗歌

独自想念

投入你的怀抱

嫦娥的美

玉兔的精

桂树的神

都让我痴痴联想

联想到的不是你

而是她——夜

静谧的夜

沉寂的夜

这样的夜多少有些凄凉

这样的夜多少有些冷清

可我就是喜欢这样的夜,这样的月

温柔中透入着伤感

冷清中浸透着凄凉

篇8:诗歌月夜

一、抒发乡愁、思念之情

杜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如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江西卷) 的诗词鉴赏题是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1) 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2) 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子规”意象的含义是: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幽梦不断。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吴融《子规》:“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该句意为:傍晚杜鹃的凄切之声,使湘江上尚未归家的游子更加忧愁悲伤,更加归心似箭。

再如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二、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苏轼《浣溪沙》:“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松林间沙路洁净得不沾泥土,潇潇的暮雨声和布谷鸟的啼叫声在回荡。作者虽贬官黄州,但他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乐趣,杜鹃鸟在这里烘托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由景入情,作者一反人们常叹的时光流逝,得出了“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哲理,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胸怀旷达、信念坚定不移的思想感情。“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生怕子规声到耳,苦羞双燕语穿帘。”(朱淑真,《伤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曹雪芹,《红楼梦·桃花行》)“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都是借杜鹃鸟来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三、表现环境之凄凉

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就是借“杜鹃啼血”来渲染江州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州的哀怨之情。而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则是借愁鸟子规的哀啼来烘托山的高峻奇险,渲染环境的阴森恐怖,从而达到强调蜀道难的目的。再如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从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就更增加了环境的凄凉和词人无穷的愁绪。此情此境,当然只能以“可堪”道之了。

四、比喻忠贞之情

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那首《金陵驿》了。写这首诗时,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今南京)亦被军元军攻破四年之欠。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尤其是诗中的那句“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不知感动和激励了多少代的仁人志士。在诗人看来,尽管当时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那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本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誓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五、表达送别、怀人之意

白居易《江上送客》:“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

杜鹃声声鸣啭,哀怨、凄凉,似哭;娥皇、女英二妃千里寻夫,泪洒斑斑湘竹,如血。鹃声似水,斑竹成泪,送别的凄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句,写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 (杜鹃鸟) 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六、寄寓征人未归之意

杨万里《杜鹃花》:“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暮春时节,杜鹃花开,杜鹃声起,声声不歇,啼血不止。满眼满耳尽是思人之事。诗人从对方切入,杜鹃泣血不停,征人滴泪不止,表达对征人的无限思念。

韦应物《子规啼》:“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一声。邻家孀妇抱儿泣,我独展转何时明。”

在夏夜,“南山子规啼一声”格外凄清而悠远,细节之一是,征人未回,孀儿抱泣;细节之二是,诗人不归,辗转反侧。杜鹃夜啼,既引人之思,似乎又是诗人自身的投影与写照。

从以上几点可见,或有冤屈、或是哀怨、或客居异地,或是伤春,或是谪居,都因为杜鹃啼至血流还不止,都寄托了诗人的伤感和哀怨,因而强化了杜鹃的悲情感人的意象。所以中国几千年一代代的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写道:“物之能感化者,在天莫若月,在乐莫若琴,在动物莫若鹃,在植物莫若柳。”杜鹃是一个感化人心、骚人独钟的鸟类意象,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鹃声凄凄,晨鸣暮吟,表达了诗人丰富的心灵世界,表现了古典诗词丰富多彩的审美意韵。

参考文献

篇9:春江花月夜

其实音乐远扬海外,这与张若虚久负盛名的同名古诗息息相关——唐代“吴中四士”的张若虚一生仅留下两首诗,《春江花月夜》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以“孤篇纵横,竟为大家”的千古美誉。闻一多先生也赞誉说:“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可见一首完美的诗,竟然蕴育了一曲千古绝唱的歌——音乐的江河一泻千里抵达了梦境的大海:表现出水之浩缈、月之清雅、风之优美、江流之婉转、心境之高洁……其实最早的“春江花月夜”乃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有人说创于陈后主叔宝,也有人说创于隋炀帝杨广,还有说武则天长安年间此曲调仍然广为流传。其实以《春江花月夜》同名的歌曲有早期杨广写的两首,诸葛颖创作一首,还有张子容赋有的两首——历史上共五首诗,其内容皆是敷衍写景之作,或涉及脂粉胭脂之气。然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横空出世,从此大放异彩亘古传扬——他将良辰美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空明透达”的艺术境界。

《春江花月夜》正是一曲柔美清丽的音乐长卷,表达出一种精妙绝伦的音乐风情:曲中的琵琶模拟了江楼钟鼓的急浪拍岸,二胡的绵邈显示出思绪曲终的淡远之情,古筝跳荡了舒缓的流波之声,洞箫再现了渔舟唱晚的悠扬之情,钟声传出了静谧和深远,鼓音增添了“海上明月”的壮丽恢宏……聆听《春江花月夜》,其实就是在聆听“江楼钟鼓”的轻悠,“月上东山”的明亮,“风回曲水”的婉转,“花影层叠”的风韵,“水云深际”的浩瀚,“渔歌唱晚”的风情,“洄澜拍岸”的景致,“桡鸣远濑”的浆声……音乐之美流泻了一派风光无限的宁静、透明、通达、酣畅、高远……

篇10:月夜怀旧爱情诗歌

我仰望破旧的屋檐

徘徊等待你的出现

隐约传来的声音是蝉

我不想用心吟叹

左顾右盼

盼来的是伤感

走进寒寂的房间

残灯怎能明了我的思念

所有的言语留在案边

燃烧的心怎能入眠

通讯录一页一页翻遍

想起你小心翼翼的偏袒

喜欢站在你的身畔

感觉幸福的温暖

喜欢望着门帘

凝视你走进房间

喜欢为你做事做饭

我的心不会埋怨

还没来得及看一眼

你已仓促走远

想必不在归还

此生心相连

梦所牵

来生再相见

篇11:诗歌:雪月夜

你索性跳进河里,像一把铁锤砸中了钢板

耳际的回音太温柔、太清脆

愤怒的眼眸里,仿佛有两把结冰的锤子

本还有体温的余热,你看了南山的积雪,身子冻成了冰

遗憾中的幻觉,你把月光当成了烛光晚餐

这虚幻的一幕,恰似你失去了群弟和家园,无奈又感伤

你在长长的冰河中挪动,像那年横躺田埂的稻草上

那般的苦楚,那般的孤寂

你把醉的时光太凄凉

雪月夜,你是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憔悴的你啊,你把冰河当成了镜子,看了看自己

也笑了笑、他们的可伶样

.04.04.23:30

雪月夜——笼中狼(散文诗)

离开这里吧,这里打造的是天堂,一幅死寂的天堂

一把铁链响在你的耳际,枷锁把迈向憧憬的心锁住

这里的家,留下来也是诚惶诚恐

天空一碧如洗,失魂落魄的你

找不到躲避的方向,前沿的`边缘,有一团血

那流淌的鲜血也有人性,在人们的面前又能如何

茫茫的雪山,你把月光误认为涂料的颜彩

可笑的你,用它来掩饰那破例的伤口

腿上的血也是白色的,像蜡笔一样的晶莹,

瞬间多了一份死寂

熬过今夜,或许精神还能初回原始

你向往你的原野,你怀想你的草原,你沉醉你的泉水

毕竟这“房子”不是你的家

是人类的文明缔造的悲剧

这一切,你是无法改变的,像一名囚犯坐在牢里

你声声的咆哮,你幕幕的怒吼

也只能静坐于此

路人稀少,寒风凛冽

积雪像一块大大的葬布,铺垫为床

雪月夜,曾经和幻想交织在一起

虚实的它们朝你一笑,像他曾经说过的风凉话

篇12:中秋月夜诗歌

落花飞语满心头。

今宵十五中秋夜,

独坐窗前寄思亲。

寒风入窗烛火动,

对影成双那堪言。

本似今宵欢聚声,

却把西风满阁楼。

夜入三更寒风凛,

云遮落月难留影。

潇潇细雨落花欲,

只留相思难入梦。

眉梢霜鬓寒入窗,

烛火帘动声声响。

轻闭双眸两痕泪,

但愿明年有佳亲。

风潇潇亦撩人

如黄叶敲窗

几许寒凉秋意

听寂寞的虫鸣吞咽相思的秋露

是你

是你将我的思绪牵引

似缕缕青烟逶迤而上

升腾着忧思婉嫣

篇13:《春江花月夜》赏析

这首优美的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 但作者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全诗三十六句, 四句一换韵, 结构严谨精巧, 自然天成。《春江花月夜》句式上大量采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 起承转合, 前后呼应, 婉转谐美。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 以错杂显变化, 一唱三叹, 韵味十足。全诗语言优美自然, 声韵和谐, 节奏感强, 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 含蕴隽永, 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显示了诗人高超独特的艺术创造手法。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造方面都超越了以前单纯的景物诗、哲理诗和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赋予了全新的含义。通过对春江花月夜幽美景色的描绘, 展现了远方游子在春江花月的夜色里面对着良辰美景, 不禁生发出对宇宙无尽、人生短暂的感慨, 抒发了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里天各一方的惋惜之情。由“月光”这条贯穿性的线索将对人生的哲理性思索和思妇、游子紧密联系起来, 将诗情、画意和哲理巧妙融合, 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全诗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缥缈的月色里, 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 吸引着读者去探寻美的真谛。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诗篇以《春江花月夜》为题, 令人心驰神往。诗的开头先以大笔挥洒, 从春江花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 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 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 气势恢弘。“生”字赋予明月和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接着轻轻挥洒一笔, 从细处点染月色迷茫、浸染春江花林的奇妙效果:“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这八句由大到小, 由远及近, 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 使得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诗人在感受这月色中烟波浩淼、透明纯净的春江美景的同时, 情不自禁地由月色笼罩的纯净世界, 引发出对似水年华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神思飞跃, 由时空的无限, 洞悉着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 表现出一种更深沉寥廓的宇宙意识, 同时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探问。诗人似乎在无须回答的天真提问中得到了满足, 然而毕竟年华似水, 一去难复返, 由此也不禁感慨道:“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此句从前人关于宇宙无穷、人生苦短的悼惜慨叹中翻出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 而人类绵延久长的历史却如宇宙永恒存在。诗人对人生苦短的慨叹正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从“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 转而叙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明净的诗境中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白云”托物寓意,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漂泊不定;“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二句互文见义, 离愁别恨不只发生在一家, 由此诗人提出了这样的设问。“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八句上承“何处”句, 诗人从咏月着眼, 把“月”拟人化, “徘徊”“卷”和“拂”字字传神, 以孤月的徘徊不定、月色的拂卷不去来烘托思妇半夜徘徊、难以驱遣的惆怅之情。“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最后八句以落花流水、残月满江烘托游子眷恋春光、思念家乡的深情。“沉沉”二字渲染了游子的孤寂;“无限路”加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着笔, 而又以月光统摄群像, 描绘了江水、波光、沙滩、夜空、芳甸、花林、飞霜、白云、青枫、扁舟、妆楼、镜台、海雾、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等一系列景象, 画面秀美, 意趣盎然, 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令人回味无穷。

篇14:梵高的《星月夜》

如果你知道了梵高,你不可能不知道这幅著名的《星月夜》(又名《星空》)。《星月夜》是印象派画派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也是被复制最多、印刷最多的油画。

大师的故事

文森特·威廉·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19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之一。梵高在学习前辈画家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梵高受精神疾病的困扰,曾自愿住进精神病院,在住院期间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发病期间他割掉右耳,最后在法国瓦兹河饮弹自杀,当时才37岁。在梵高去世之后,梵高的作品《星月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全球最著名的艺术作品行列。可是,梵高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而且售价极低。

梵高的画总有让人震憾的地方。《星月夜》画的是星夜的景色。画面的上半部分呈现出扭动的感觉:星星闪着光芒,旋涡状的云在奔腾、在旋转、在扭动,天空像海一样蔚蓝,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来自星空的力量。画面的下半部分显得非常宁静,色彩暗淡深沉,突出了天空的广阔。

今天,我们也来试一下梵高的《星月夜》吧,看看我们能不能也像他“扭动”出漂亮的图画。

准备材料:

蓝色卡纸、吸管、毛线、纽扣、剪刀、珠片、双面胶等。

操作步骤:

1. 用双面胶铺满蓝色卡纸。

2. 找一根粗粗的蓝绳子粘在靠底部的地方,分割天空和地面。再找一些深浅不一的黄色纽扣当星星,粘在天空的位置。

3. 把黄色吸管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围在纽扣周围,变成星光。

4. 再剪一些蓝色与紫色的吸管,排布在“星星”周围,做成卷卷的云,直到把天空填满。

5. 用深蓝、淡蓝、咖啡色的毛线粘出平静的地面。

6. 将闪光的珠片撒在天空的缝隙中,我们的《星月夜》就做好了。

篇15:月夜诗歌有哪些

夜很静,静的让我很孤单

夜很亮,亮的让我很兴奋

临窗一枚高高的月亮在我头顶

似乎在问我 怎么还不睡

这个夜晚,月亮陪我

和你说说悄悄话,却发现你

不理我。我不是嫦娥也不是玉兔

但月亮不会因为我是凡人离开

倾刻间 ,月亮慢慢落下来

在我窗前 跳跃。屋内光芒四射

双手抚摸月亮一丝暖流浸体

月夜,让我想起一段传奇故事

篇16:月夜笛悠扬诗歌

月在星星点点的闪烁中温柔

风在草木中享受着月的柔情

没有一丝慌扰

鸟儿早已在爱巢中双双梦香

只有几只蟋蟀没有找到爱恋

不停地深情呼唤

夜色啊没有任何偏爱

不管是穷富还是美丑

一个色调装点着

突然,乐音在耳畔萦绕

那不是柔情似水的葫芦丝

而是悠扬的笛声

啊,这是从小就听惯了的乐音

今夜,是谁这般动情

把思念公之于众

寂寥的夜被击破

仿佛划出道道伤口

那是动心动情之音

似乎感觉到声声叹息

或许,浓情的泪水随之滴落

笛声从村口起航

跟随情丝漫天飞舞

柔情扰了风的惬意

在乐律的感动下摇着花枝翩翩起舞

我的神经被柔情蜜意触动

生发波波脉冲

思绪听从笛音调配

深深陶醉于柔情中

啊,柔美的月光

温柔的`清风

朦胧的夜色

深情的笛声

今夜,不知多少男女

被深情的笛音带入恋梦之乡

今夜,注定是一个思念之夜

篇17:月夜诗歌

月圆之夜不见月,今情又如今日天!

赏月之夜一片黑,此情此天何复碰?

篇18:初探《春江花月夜》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夕阳箫鼓,民族音乐

《春江花月夜》,又称之为《浔阳琵琶》、《夕阳箫鼓》等。《春江花月夜》最早追溯到一首古曲《夕阳箫鼓》,据记载它的乐谱记录在清代《闲续幽音》里,是由清代著名琵琶演奏家鞠士林(17361820年)所传写的,但并不完善,没有标题。1875年,由吴畹卿稍加完善,在原有的七个段落上加上了“回凤”、“却月”、“临水”、“登山”“呼啸”、“晚眺”、“归舟”七个标题。1895年,李芳园在《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对其作了较大的变动并加以补充后,又增加三段,全曲为十段,并将其名为《浔阳琵琶》。自《夕阳箫鼓》作为琵琶独奏曲后,又先后产生许多改编曲。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有一位名叫柳尧章的演奏家,他根据自己在演奏时得出的深刻体会,将《夕阳萧鼓》进行了编动,运用了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中的手法,将其改编成丝竹合奏的形式。同时也借用了唐朝时期著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后将这首琵琶曲更名为《春江花月夜》,又拟上了新的标题。声乐曲《春江花月夜》、钢琴曲《夕阳箫鼓》等作品相继产生。抗日战争结束民族解放后,中国的民族音乐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同样《春江花月夜》也得到了更好的完善,慢慢的被搬上了舞台。《春江花月夜》逐渐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演变而后历久弥新、没有被遗忘。

含蓄、淡泊等词用来形容中国古代音乐较为恰当,即追求的心灵的意境。对于《春江花月夜》来说,它的创作意境应该属于作曲家自己通过生活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得出的感悟,借事情表达,达到意境与心灵的交融。情感随着景物而生发:一江春水向东流、一轮明月当空挂,夜色下,湖水旁的几叶扁舟浮在江面上,江面上小舟上的人用优美的渔歌来对唱。在这种歌声里或许作曲家有感而出,触动情感,意景意情。《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运用琵琶特有的音质来去演奏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将其表现的恰到好处。《音乐表演美学》中对琵琶的技巧描写:“音乐表演技巧处理中的虚的层面,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无声’式的,比如休止符、结构中的间歇、气息、断腔等。其二是‘有声’式的,即音头、音腹或音尾上的微观层次上的小音,被人们称做‘韵’。”在琵琶演奏的时候是用右手来弹奏琴弦,而琴弦震动产生音色的效果是需要用左手的技巧。《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很多左手对余音的处理,所以这首曲子在整体上始终押韵,有独特的意境。乐曲整体着重写意,演奏技巧多以左手技巧运用和右手虚实音来达到力度、音色的变化。此曲抒情写意,体现出文曲的精髓。

关于曲式结构与旋法的问题:沙汉昆经过分析,认为《春江花月夜》是一部带三部性的多段体结构的大型乐曲。其创作手法基本上以第三段为基础,其他段(除第五段)在第三段的基础上,进行重复,作出各种不同的变化。所以,其曲式结构不存在“换头”和“合尾”,也不是曲式上的循环。刘正维认为《夕阳箫鼓》是一首在“和”的原则下的分组循环重尾变奏曲。分组是指各种形式的组合进行变奏,循环是指以基本乐句为基础构成周而复始的循环变奏,重尾指每组变奏都重复相对一致的终止形式。刘刚提到《浔阳琵琶》的结构是以主题情节的推展成套,即音乐作品的主题随感情变化而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其曲式结构与音乐整体构思吻合,并与主题发展的逻辑一致,演奏起来一气呵成。

《春江花月夜》的整体结构由各个段落组合而成。在每个乐段里面,进行分组循重尾变奏曲。另外每段的末尾处在《春江花月夜》曲中表现一种独特的特点,它所表现的形式是一种音乐的变奏,在结尾的时候都会用相似的音乐体裁,以此来结束全曲,做到首尾相呼应。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形式发展秉承了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意识,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习惯。在古老的华夏文明古国,“万众归一”是不变的真理,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同样,这种形式也是促成全曲“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因之一。《春江花月夜》在整体的音乐格局上有很大的特点,尤其是第一段和第五段。其余每段曲子在形式上相似,运用反复。

线条形结构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主要构成形式。欣赏音乐的人可以通过音乐中独特的线条旋律、音响、色彩进行丰富的联想。这样在脑海里就会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面,一个清晰的线条结构。《春江花月夜》全曲的结构是由散、慢、快、慢四种形式组成,通过一种自然逐渐加强、逐渐递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第五、第六声音阶的基础上做波浪式为主要的变化,节奏上归于平稳、没有大起大幅,注重曲调的平稳、幽静、深思以及乐曲的连贯,蕴含着江南水乡的意境优美、高贵典雅、柔和恬静的特点。整首曲子是由一开始的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也可是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方式将旋律一气呵成。《春江花月夜》还运用了“鱼咬尾”,即“顶真”的创作手法,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使旋律更加连贯流畅。

篇19:大班美术活动:月夜

1.通过欣赏杨丽萍的舞蹈《月光》,了解月夜的特点,知道在月光下的一切东西就像剪影一样是黑色的。

2.学习用黑色来创作表现月光下发生的故事及美丽意境。

3.能用语言描述自己创作的夜晚月光下的故事。

重点:通过想象创作出夜晚的故事。

难点:用语言讲述自己创作的夜晚月光下的故事。

活动准备:

杨丽萍的舞蹈《月光》照片,了解月夜的各种样子,教师范画,黑色水彩笔以及彩色纸。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小朋友,你们在夜晚见过又大又圆的月亮吗?

2.这时候你出来散步,看到了什么吗?(幼儿自由讲述)

3.在月光下见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什么颜色的?

(二)欣赏杨丽萍舞蹈《月光》照片

1.有一位舞蹈家在月光下跳舞,看她在月光下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欣赏让幼儿了解月光下的一切东西就像剪影一样是黑色的。)

2.在这样静静的夜晚,天上挂着又大又圆的月亮,还有谁会出来玩,他们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幼儿想象并讲述)

(三)教师示范讲解

师:那今天我们就用画笔把月光下的故事画出来。

1.先拿出一张自己需要的彩色画纸,看看是什么颜色的,再选出和它相近颜色的彩色画纸来画出一个月亮。(如:深蓝色的纸配上淡蓝色的月亮、桔黄色的纸配上金黄色的月亮。)

2.将月亮剪下来贴在自己选的彩色画纸上,自己可任意选择画纸上方的左、中、右位置贴上月亮。

3.画出自己想象的月光下的故事,先勾出轮廓,再全部涂上黑色。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师:小朋友先想好自己分别要选哪两种相近颜色的彩色纸来做背景和月亮。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五)尝试讲述故事,交流分享

师:小朋友都把月光下的故事画好了,那你们跟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安静的月夜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幼儿讨论并相互讲述。

请愿意上来讲给大家听的孩子大胆上来讲述。

(六)延伸活动

师:小朋友回家以后都观察一下,看看安静的晚上人们都在干什么?又会发生什么更有趣的事呢?小朋友可以在家里也想一想,画出来。

教材分析:“夜晚”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而且夜晚可以让人产生很多想象,针对这个内容开展本次活动,结合生活中的观察用黑色剪影的方法来描绘,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用自己的思维来创作。同时在活动前引导幼儿回忆月夜,让他们对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反思:这一节美术活动主要是在幼儿学会画各种植物、动物、人物简单造型的基础上,学会自己组合创作。开始时我用谈话引出晚上,让小朋友说出夜晚的颜色,然后用杨丽萍的舞蹈《月光》引出夜晚黑色的景象。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一开始我示范的时候画的有点多,有些画面的定位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创作,应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他们想象出来的故事来进行绘画。总体来说,小朋友对这堂课还是比较感兴趣的,画的也挺漂亮的,不足之处有待加强。

附:幼儿作品和创编的故事

袁玫淇 6岁

讲述:今晚的月亮好大呀!小动物都出来玩了,大狮子也趁着黑夜偷偷的跑出来玩,它和小猫捉迷藏真有趣呀!月亮看了都笑了。

史博文 6岁

讲述:夜里静悄悄的,大海里的鱼都睡着了,轮船也休息了,只有小鸟和海鸥还在飞着,找地方睡觉,夜晚好美呀!

蔡易轩 6岁

讲述:美丽的月亮出来了,小花、小树都在黑夜里变得黑黑的,我也出来散步了,我看见了可爱的兔子、小鸟和蝴蝶,我们一起做游戏。

于谦 6岁

讲述:黑夜来了,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天上,笑眯眯地看着。地上的小猫和小兔快乐地玩着游戏,它们在一起玩得可开心了,小兔又蹦又跳,小猫也开心地翻跟头,真有趣!

蔡文清 6岁

讲述:黑漆漆的夜晚来了,小老鼠可高兴了。它说:“今晚我最大,我谁都不怕,我要自由自在地出来玩。小鸟、小蝴蝶,我们一起玩游戏吧!”

贡湘仪 6岁

讲述:我最喜欢和小动物玩了,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大又特别圆,我想在月光下和小兔子、长颈鹿一起玩最好玩的躲猫猫游戏。看看,我们玩得多开心呀!

张梓琛 6岁

篇20:月夜相思诗歌

月残斜照人影瘦,独依阑干泪空流

乌蹄落杨柳再次回眸几多春秋

【题记】

寒风微梦,伊人独处

何日柳岸,再次邂逅

相思惹闲愁

梦中又见你的温柔

夜流清泪为谁霜染白头

许诺的誓言来生相伴

你是仏为谁改变

日夜思念你的笑脸

再次梦中浮现

牵手浪漫相识瞬间

纤手扶琴

吟相思无限

一笺白纸,清泪两行

无处诉离伤

一池墨香奈何无处释放

静坐闺中明月夜泪眼透窗

远方凝望

朝思暮想

情路再次彷偟

温柔雨巷独掌油伞频频张望

君在何方

红尘中你是仏情海与谁倘佯

风花雪月夜你可知远方的`我

在痴痴的守望

上一篇:美容养生卫生管理制度下一篇:我国公务员激励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