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2024-06-19

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通用9篇)

篇1: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摘要】文章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理论意义,提出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彰显个性,构建和谐教学,更有效的培养大学生,使之成长为卓越的人才。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17-02

一、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理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把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彰显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卓越的人才。

1.哲学基础

人的存在和发展是这个世界最复杂的现象,人的主体能动性这一系数的引入,使得我们无法控制或精密预测人的发展。科学实践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以及自由且全面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由其内部因素决定。因此,在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能动性矛盾对立统一形成的教学过程,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未来命运的决定者,学习的成败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里。学校里的一切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是外因,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必须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主要评价标准。

2.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提出:学习是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个人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只能靠他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效。[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应遵循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育人活动,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这就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来看待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把教学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从关注教师的教学效果转而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支撑和助推学生主动探求、深刻体验、发现知识、掌握技能。教师的最大魅力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实践启示

1.教学目标多元化

功利主义在教育上主张,教育活动只是个人被动应付环境的活动,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教育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最高目标,社会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也就是人的需要,教育是为职业做准备。[2]在功利主义看来,衡量课程的标准不在于它有多大理论价值,而是看它究竟能解决多少现实问题。学习的目的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课程设置应密切配合企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理性主义认为,人永远是教育对象,人的个性发展和传播理性知识,始终是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抛弃教育中的实用性与职业性,主张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不是为职业做准备。[2]理性主义者不屑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发展的需要,追求独立与自由,认为学习的目的即探索真理,完善人格,不仅应会做事,更应会做人。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就是要谋求功利与理性的和谐统一。纯粹强调学习的非功利性目的,强调学习的高尚与责任,似乎并不符合人的本性。在马克思和尼采的思想体系中,决不排斥超功利追求的可能性,并将之作为人类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马克思和尼采却又从不同角度分别揭示了“利益”和“权力”对人无所不在的支配控制作用。学生重视学习功利性的目的,这不是坏事,相反应从人性本身的角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的基本学习成果不仅包含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还包括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获得良好职业与高额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享受良好生活方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充分参与发展,做出有见识的决策,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等。这就要求从理论与应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技能训练与思维养成、解题方法与学科方法论等多个角度设置多元化的课程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需要,既培养学术性人才,力图造出一批勇于追求真理、立志探索新知的研究者,又培养社会需求的有知识、有技术的应用性、职业性的普通劳动者。

2.因材施教

每个学习者都有一个七彩的经验世界,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不同,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重视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将符合学生自身接受能力的知识顺利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同时,不同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等都存在着差别。而学生固有素质是开发其潜能的基础,这就要求必须理解并接受学生的现状,包括他们的优势与弱点、特长与缺陷、喜怒哀乐、习性、情感和追求等,真正理解其身心需要,设计特定的教育教学手段,使不同素质、不同特长的学生扬长避短、各得其所,激励学生尽可能释放潜能、展示才华,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各尽其力、各显所能,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3.彰显个性

个性即人格,分为人格倾向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前者是指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决定人对现实的趋向、态度与选择;后者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性特征。[3]独立性和自信心是个性的核心与灵魂,包括独立的人格、独特的兴趣爱好、独立批判性思考、广泛信息的自主获取和加工、复杂问题的正确判断和推理等。具有很强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学生,既能够吸收外来信息又能够坚持自我的价值认定,做出合理的决定。遇到问题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途径和处理方式,不会盲从他人,不会失去自我。具有超常创造力者常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发展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敢于跳出过多的条条框框、自觉地突破常规和传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通过知识与知识、情感与情感的互动,弘扬个性,发挥并激发隐藏于学生自身中的优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做自己有优势的事,满足其兴趣与爱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他们不断提出新视角、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维。

4.涵养品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无数具有极高品味和素养的人所参与的极富创造性的活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观念;探索动机、心路历程、心灵体验和历史机遇等,形成了学科的思想和精神。学习和思维都是基于情境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真正的、完整的知识(即学什么、如何学、如何用的结合)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贴近科学与人文、贴近时代和社会,接触第一手材料,甚至涉猎创造者们所创造的原始性事物,大胆组织和生动再现教学情境,还原知识背景,恢复其生动性和丰富性,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的真实需要,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揭示教科书及其逻辑体系所掩盖的科学与人文之魂,抛砖引玉,让学生用心洞察、感悟和把握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等创造家的内心世界及思维形成的生动过程,用心体验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品德魅力及深奥高远的精神境界,从中培养兴趣和爱好,点燃理想和激情,熏陶情感和情操,挖掘个性和潜力,培育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丰富而完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往往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勇于探索、善于接受新事物。但学生未必尽善尽美,需要通过教育来使其渐臻完善。通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弘扬自由与平等的精神,培育适应与超越的意识,锻炼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培育爱心、责任心和感恩心,在关注他人的处境、集体荣誉及社会期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同时,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彼此间的差异时,就不会苛求谁是正确或谁是错误的,而是学会了求同存异,能够与自己不同的人和谐相处了。

5.构建和谐教学

学生受教育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所有学生都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和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4]学生无论是来自大城市还是偏远乡村,无论是出身名门还是贫民百姓,都有一颗追求进步、向往美好事物的纯洁心灵。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诚地给予每一位学生以期许,自觉地维护每一位学生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个体都能沐浴民主平等、互相信赖、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心理阳光,促进个体间互相启发、自由言说,从而使独立思想得以自由表达,创新思维得以缤纷绽放,精神境界得以多边融合。

和谐以差异的存在为前提,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和谐。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差异,发现他们的优秀品质,挖掘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弘扬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凡是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者都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鉴别与选择、质疑与批判、探究与建构、发现和转换,快速建构个人知识。要想让学生有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成长,既要让其接受充分的挑战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人性是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塑造的。人性中的善与美需要靠他人的鼓励、欣赏与支持来激发和完成,而没有制约、我行我素,就会让一个人丑的、恶的、冒险的、冲动的那些个人品质或个性心理,毫无约束地扩张或释放出来。弗洛伊德认为,文明发展程度越高,人类所承受的压力便越大。当代大学生面临经济、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过多挑战会压垮学生,会使压力由动力变成负担,但过多支持又会让学生怠惰,难以向更高的发展层次冲击。力求挑战与压力最佳平衡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最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课程设置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人格为灵魂,以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人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人的心灵世界的完善。[5]课程不只是逻辑化、体系化的知识存在,而是一种期待主体参与、诠译和建构的文本。课堂不是以正确反对错误的地方,而是师生共同探索各种方案与假设,联系我们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构建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关联的网络,对经验做批判性考查的地方。最重要的心灵感觉是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感受化育生命的崇高与快乐,学生感受被等待、唤醒和鼓舞的喜悦,教学相长,师生共同体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篇2: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参加这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培训,我很荣幸,学习中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在我们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老师是学生的尊长,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虽然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教改中,也听到有“以学生为本”的呼声,但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操作不明朗。这次,英国的专家大卫老师的课堂给我们很达的启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责任还给学生。

一、尊重、建立信任很重要

“我知道我不能够教给学生任何东西,我只能提供他们学习的环境。”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很重要。教学是否成功与我们如何看待学生相关,我们应该像 亲照顾孩子一样帮助他们成长,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舒服、快乐。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最好能尽快地记住学生的名字,并直呼他们的名字,让他们感到亲切,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充分地信任每一位学生,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让学生有成功感、归属感。

二、遵循9大原则,激发无限活力

SCL的教学设计遵循9大原则,通过活动来促发学生的无限活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用形成性评价等对学习的帮助,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建筑师、设计师,充当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呈现者。多用鼓励的方式肯定学生,让学生充满安全感、成功感!

三、学生学习的风格很重要,评价要多元化

在这次的学习中我了解到原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有四种风格,它们是视觉型、听觉型、读写型、和触觉运动型。而且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可能有不同的学习偏好,因此,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量包括这四种学习风格,这样学生才不会睡觉或者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单

一、应该多元化,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有成功感。

四、教学方法和重要

在这次学习中,我还学习了很多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例如、晾绳子展示法、模拟、游戏等等。在管理学生的时候我们不妨也尝试用用合同的方法,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但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有更多的细心、耐心和恒心。因为学生并不是像开关一样,一下子就能转换过来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要肯定学生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并不断地灵活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学生就是一把密码锁

密码锁的理论让我很震惊,确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况,我们应该努力去思考,寻找学生的密码锁,因为这密码一旦开启,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无穷尽的。我们还要运用三枚奖牌和一个任务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团队合作、小组学习等等。

篇3:以学生为中心, 优化语文教学

一、根据小学生喜爱新鲜事物的特点, 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世界, 在他们眼中一切都是缤纷多彩的, 他们喜爱新鲜、新颖、有趣的事物, 这是小学生的共性。而传统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单调呆板, 学生并不感兴趣, 即使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图片等教具, 但教学依旧是趣味性不强, 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多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段, 与传统的常规教学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优势。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拥有强大的互联网、多样的呈现方式与动态的表现效果, 可以将静止的、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以直观形象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乐与精彩动态的视频呈现出来, 具有化静止为动态, 化枯燥为生动, 化抽象为形象的特点;可以带给学生以盛大的视听盛宴,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对多媒体的形式与内容产生更大的认可与更多的关注, 从而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兴趣更浓厚、思维更活跃地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如在学习《海底世界》这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奇妙的海底世界, 我从网上收集大量的视频、图片等资料, 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在课上播放给学生, 并配以悠扬动听的音乐, 如此强烈的视听效果很快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这样便顺利地将学生带入那奇妙而神秘的海底世界, 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件所展示的内容上。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 学生的兴趣更为浓厚, 积极性更高, 而且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更为深刻、更为透彻。

二、根据小学生爱表演爱模仿的特点, 安排课本剧表演, 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与情节性, 设计课本剧表演这一活动既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同时又更加符合小学生喜爱表演、善于模仿的特点, 这不失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好两方面。第一, 立足文本、还原生活。我选取一些对话性强、情节性强的文章, 让学生认真阅读, 并给学生讲解作者的生存年代、创作背景等, 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基于文本还原生活, 进行情景再现。第二, 超越文本、创造生活。学习不单单是机械的模仿, 更是一个不断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语文的学习也是如此, 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还原生活、再现生活, 更多的还要让学生将之与生活结合起来, 体验生活, 进行再次创作。因此,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文本的留白处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联想, 并编成情景剧表现出来。这个环节非常富有创造性, 这是提升学生认知, 升华学生情感,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契机。实践证明, 这样的情景剧表演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与欢迎, 学生参与创作与表演的热情非常高。学生踊跃参与, 积极交流, 课堂教学异常活跃,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生理特点, 运用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这是学生求知的强大动力。在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学生更大的探究动机,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1. 巧妙提问。

提问是一门艺术, 是教学成功的法宝。通过巧妙地呈现问题, 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当学生无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 就会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 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促进他们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思考。在教学中我们要在恰当的时机抛出富有思考价值与探索价值的问题, 以问题为主线来不断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激起学生更为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不断地进行重组与加工, 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当然,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基础以及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问题只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并且问题本身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才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

2. 鼓励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要鼓励学生持有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 要鼓励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迷信教材, 要勇于挑战、善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于教材教参的个人见解。我们要为学生的主动阅读、独立思考预留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 从而生成更多的个性见解, 让学生大胆地表述出来, 并在学生间、师生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 进行交流与交汇, 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四、根据小学生天性活泼爱玩的特点, 设计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对于儿童来说, 游戏是学习, 游戏是劳动, 游戏是重要的教育方式。”将游戏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爱玩游戏的特点, 可以真正地实现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玩中学。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引入游戏, 将游戏与教学结合起来, 设计出一系列集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语文趣味游戏, 以游戏来带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热情。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激情, 我在一张卡片写一句古诗, 然后将这些卡片打乱,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随机抽取一张背诵出整首古诗;也可以进行“找朋友”的游戏, 或是让学生来讲解每句古诗的含义等, 看谁能获取最后的胜利。这些的游戏趣味性很强, 可以激起学生玩的激情, 而学生为了在游戏中获胜, 会非常认真地学习古诗, 这样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语文教学

一、根据小学生喜爱新鲜事物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世界,在他们眼中一切都是缤纷多彩的,他们喜爱新鲜、新颖、有趣的事物,这是小学生的共性。而传统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单调呆板,学生并不感兴趣,即使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图片等教具,但教学依旧是趣味性不强,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多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段,与传统的常规教学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优势。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拥有强大的互联网、多样的呈现方式与动态的表现效果,可以将静止的、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以直观形象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乐与精彩动态的视频呈现出来,具有化静止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的特点;可以带给学生以盛大的视听盛宴,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多媒体的形式与内容产生更大的认可与更多的关注,从而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兴趣更浓厚、思维更活跃地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如在学习《海底世界》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奇妙的海底世界,我从网上收集大量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在课上播放给学生,并配以悠扬动听的音乐,如此强烈的视听效果很快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这样便顺利地将学生带入那奇妙而神秘的海底世界,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件所展示的内容上。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学生的兴趣更为浓厚,积极性更高,而且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更为深刻、更为透彻。

二、根据小学生爱表演爱模仿的特点,安排课本剧表演,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与情节性,设计课本剧表演这一活动既符合语文学习规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又更加符合小学生喜爱表演、善于模仿的特点,这不失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好两方面。第一,立足文本、还原生活。我选取一些对话性强、情节性强的文章,让学生认真阅读,并给学生讲解作者的生存年代、创作背景等,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基于文本还原生活,进行情景再现。第二,超越文本、创造生活。学习不单单是机械的模仿,更是一个不断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语文的学习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还原生活、再现生活,更多的还要让学生将之与生活结合起来,体验生活,进行再次创作。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文本的留白处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联想,并编成情景剧表现出来。这个环节非常富有创造性,这是提升学生认知,升华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契机。实践证明,这样的情景剧表演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与欢迎,学生参与创作与表演的热情非常高。学生踊跃参与,积极交流,课堂教学异常活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生理特点,运用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学生求知的强大动力。在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更大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1.巧妙提问。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学成功的法宝。通过巧妙地呈现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当学生无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就会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思考。在教学中我们要在恰当的时机抛出富有思考价值与探索价值的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来不断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激起学生更为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地进行重组与加工,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在设计问题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基础以及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问题只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问题本身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才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

2.鼓励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要鼓励学生持有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要鼓励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迷信教材,要勇于挑战、善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于教材教参的个人见解。我们要为学生的主动阅读、独立思考预留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从而生成更多的个性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表述出来,并在学生间、师生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进行交流与交汇,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四、根据小学生天性活泼爱玩的特点,设计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方式。”将游戏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爱玩游戏的特点,可以真正地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引入游戏,将游戏与教学结合起来,设计出一系列集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语文趣味游戏,以游戏来带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热情。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激情,我在一张卡片写一句古诗,然后将这些卡片打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随机抽取一张背诵出整首古诗;也可以进行“找朋友”的游戏,或是让学生来讲解每句古诗的含义等,看谁能获取最后的胜利。这些的游戏趣味性很强,可以激起学生玩的激情,而学生为了在游戏中获胜,会非常认真地学习古诗,这样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原则,切实以学生为出发点来客观设计与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思考,从而全面推进语文教学改革进程,实现高效的教学。

篇5: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自主学习设计, 这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常用方法有“支架式”、“抛锚式”、“随即进入式”。不管用什么方法均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有机会让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应用所掌握的知识, 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 其目的是为了个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讨论、协商,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教师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不同的协商会话形式。3.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的方式有小组对个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自己。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能力、协作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等方面。评价的形式注重过程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态的特点是: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这样的大纲是教师和学生做必备的指导手册;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思考提问,上课形式采用回答问题、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组演讲等形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导师的角色;

采用多次任务式的课程考试评估方式,课程的进行采用讨论、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活动方式;根据英式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全部考核考点和内容,方能通过该课程。针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教师采用一对一的辅导,允许学生补考补做;

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每个学生都有学生学习手册。内容包括课程的课程目标、学习内容、考核评估方法、考勤制度、学生的责任和权力,另外还有学生进行申诉的程序和办法的描述。

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优点,但是在现阶段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自扩招以来教学工作量增加,班级人数过多;科研任务压力大;激励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政策亟待强化。其主观原因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老师讲,学生听“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在信息时代,有的老师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存在“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观念,“我不讲,你不就懂”;对学生(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估计不足,等等。

篇6: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1 教学与教学模式

篇7: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阅读课教学

长期以来,高中外语教学所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原则。把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作为抓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无法给学生的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收者。实际上,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The teacher can help, advise and teach; but only the learner can learn.”(Johnson & Morrow 1981:63)

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 它是一门实践课, 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 因此, 它的教学效果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 而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 认识理论认为, 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 也就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换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与转换都必须通过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从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换句话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合作者,和解难者。

二、 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尤其是高中外语教学,不是单纯讲解单词、语法的一种机械性的训练活动,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涉及的题材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它是个单元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认为读--听说--写的教学模式是全面提高学英语整体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1、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读

(1) 导读(Pre-reading)

“导”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可适当的讲解与本课有关的背景知识;也可以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进行导读语言设计。通过warm-up activities扫除文中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但有些生词词义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正式阅读作了准备。 例如SEFCB3A Lesson26,我利用视频转换仪展示了两张在不同时间拍摄的吴哥窑的彩图,设计导语如下:

T: Look at these two picture pictures, please! What shows us in it?

Ss: A temple. /An old city./Angkor Wat.

T: Do you know where it lies? Please point it out in your maps.

Ss: In Northwest Cambodia.

T: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ictures?

Ss: They are taken at different time. One is taken in the morning. We can see a blue sky and everything in the picture is clear-----the grey stone tower. the trees and the grassland. There are reflections in the water. The other may be taken after sunset. The sky turns pink. The grey stone towers take on a golden colour. It’s quiet and beautiful.

T: wonderful! But what was Angkor Wat like in the past? What has been done to Angkor? And what are some of the problems? I’m sure you’ll get the answer after reading it.

通过对话不仅使学生了解了Angkor Wat的地理位置概况,也从彩图中领略到Angkor Wat优美、恬静的景色。

(2) 速读(Fast-reading)

这一步骤主要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搜索式阅读和跳跃式的阅读(Skimming and Scanning),以获取有关信息,了解文章大义。然后让学生回答有关问题,或让学生做正误判断练习,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例如:SEFCB3A Lesson26

① Angkor Wat,a temple in Cambodia,was destroyed in the war time(T)

② On the day of the author’s visit, the temple was being cleaned, repaired and rebuilt. (T)

③ All the members of the team worked very hard and the work went on smoothly. (F)

例如SEFCB3A Lesson34

What’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3)细读(Intensive reading)

这一步骤主要引导学生逐步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就课文内容情节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段落大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或中心思想。对文中尚未叫过的生词和习惯用于句式,可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猜测去推断。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例如:在细读Angkor Wat 之后涉及的一道题中。

When did the old city of Angkor Wat begin to build?

A. Before 831 B. after 831

C. In 831 D. It’s not told in the text.

正确答案应选A。而选A向的同学仅9.4%选C的占75%。当提醒学生在注意原文中的句子“They have been built over a period of six centuries up until 1431.”时,学生才恍然大悟。教师乘机告诉学生,读的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字里行间的意思在下结论。

(4)复读(Re-reading activity)

在速读和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再次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接口或作者评价,巩固文章的内涵和语言制试点,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步骤既可在课上进行,也可在课后进行。目的是将课内所学到语言知识延伸到课外某个相似的话题中,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在完成Angkor Wat 阅读后,我设计以下问题:

① Draw a picture of the old Angkor Wat and a picture of a busy working scene, then describe them.

② Compared with ShaoLin Temple and LinYing Temple, what has been done to protect them?

③ What should me do and what shouldn’t me do while visiting the temples?

2、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听说

Bolinger & Sear 在“Aspects of language”一书(1981.2)中说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也是一个人的语言运用水平和交际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中使大多数学生听得懂说不出。因此,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一连串的听说活动深化对语言的理解, 然后开展运用语言的活动,把理解和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1)单人或双人活动(Individual or Pair work)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速读和细读之后组织学生一人或两人一组的活动。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一人问一人答。这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还可鼓励学生分析主题句,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例如: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2)小组讨论与复述(Discussion & Retelling)

高中阅读材料中,有些给出了一系列的数字信息,让学生按小组围绕主线的数字词开展讨论并造句。有些内容围绕阅读课文话题安排了Pre-discussion. Discussion or Question。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弄清楚学生对有关话题了解的程度,学生也有机会彼此有目的地交谈。自由讨论会引起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课文的兴趣,还会猜测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细读后的复述过程是一个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也使用英语思维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细读后的讨论,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并阐述理由。有些还可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经验、看法和观点,上他们各抒己见。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际活动。例如:在学完SEFCB3A Unit5 Advertising一文后,我挑选了不同类型的广告,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准备他们喜欢的广告,让他们讨论。他们或是说广告词,或是将广告的创意。其中一个小组的一位同学做了一则汽车广告。汽车的周围被菊黄色的向日葵包围,色泽艳丽,这位同学联想到梵高--世界著名画家。“Where there is a mountain, there is a road; where there is a road, there is the car. Those who likes the sun-flowers of course likes Van Gogh, and the car as well.”通过活动,学生们拥有了更多的谈话交流的机会,在谈话中,他们互相启发、共同构思、畅所欲言,不仅使思想更开阔,也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写(Writing)

写作能力是语言功底的最集中的表现。英语界的老前辈--北京大学的李赋宁先生曾多次强调:“Every course is a writing course.”我们都知道,“读”是信息的输入,“写”时就是信息的反馈于提取。“写”要经过大脑思维的加工、提炼,只有信息的输入达到一定的量时,信息输出才成为可能。因此,它是最有效、最积极的学习心理过程。美国作家德尔文G舒伯特在其“Reading is writing”一文中指出:“教科书所编的阅读课文是写作素材的散集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是文章题材的示范本。”所以说,在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篇的写作,即在对课文的内容、词汇和句式有了较好的掌握以后布置一个稍加变化的主题进行写作。

例如:我在处理完SEFCB3A Unit10 The Trick一文后,让学生以Bill和Mick两个人物为中心描写故事中所发生的事。这种写作使学生可以避免许多无任和借鉴时可能犯的语病。对学生将来完整的、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既有好处。这是孤立分散语言操练形式如单句翻译等比不上的。这个活动可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篇8:论“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师生角色,主动性,形式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这对课程设置和师生角色提出新的要求。美国一位现代教育学家也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那些没有学习能力的人”, 也就是教学应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问题。“鱼”是知识, “渔”则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 “传道, 授业, 解惑”的教师则起着主导作用, 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是教师的责任和教学目标。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

(一)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发展的线索

20世纪60年代,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心理治疗中发现, 要取得好的心理治疗效果, 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指导性治疗法”。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者们将其“患者中心论”的治疗方法拓展到教育领域形成了“学生中心论”的教育观。他们认为教育的重要问题不是传授科学知识, 而是发展人的心灵, 要相信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 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 重视他们的情感和意见, 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给他们以积极关怀。上世纪90年代这种教育思想引入我国, 并开始广泛实践和研究。

(二) 何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发现获得新知和运用信息的方法, 找到适合学生个体的, 有助于学生发展提高的学习方式。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两个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 如何合理定位学生角色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 传统教育也强调主体性发挥, 二者之间如何把握呢?这就需要给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一个合理的定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就是通过一系列有影响、有目的、有计划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不断培育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使他们成为自主的、能动地和创造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故此, 学生的角色应该是互动者、协商者、表演者、负责者、课程的计划者等。

(二) 如何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 教师利用分数评价学生, 检测教学效果, 教师居于“统治”地位, 课堂教学以讲读为中心, 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 可以说是学生群体“无思考”的教学, 这种教学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成为知识传授的“附属物”。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与完整性, 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思维流程, 目标直接指向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不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要, 而是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扮演参与者、引导者、监督者、调控者、评价者的角色等。

三、“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活动

(一)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 该如何来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呢?

(1) 根据学生的实际, 引导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维持与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感和自信心紧密相关。成功感与自信心来自于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 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传统教育就是一把尺子“统管”全班学生, 高目标使中下层学生失去了积极性, 而低要求又使优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所以, 应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 大致分三个层次: (1) 针对语言领悟能力强的学生, 除了弄清书本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要求外, 还得理解相关资料, 书本以外扩展的内容; (2) 针对语言领悟能力次之的学生, 要求掌握书本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内容; (3) 针对语言领悟能力较弱的学生, 要求掌握书本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 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的欲望。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正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 (3) 给学生合作的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教师主讲, 学生主听, 忽略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忽视了发挥学生群体合作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间的合作能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及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 更能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潜能, 增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 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重要手段

(1)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幻灯、录音、录像、影视和语言实验室等现代化技术设备把枯燥的说教改变得丰富多彩。很多教师利用电脑软件, 如Microsoft Power 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 以教材为本, 但又不拘泥于课本, 扩充课堂内涵, 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 (2) 学生自演, 模拟课文主要情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 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导演, 学生演员, 课堂是舞台。 (3) 开展竞赛, 实现学生各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开展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无疑是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开展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等形式, 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 发挥团结互补的优势, 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 所以在课堂上应多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总之,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课堂教学, 才能培养学生对新知的主动获取、独立思考的积极态度, 也才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真正发展。合理定位学生角色, 正确把握教师角色, 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汪刘生.教学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4.

篇9:语文阅读教学须以学生为中心

激励鼓动学生,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剌激, 是对人的动机的一种激发,对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 是点燃学生热情的火把。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优化的外部条件, 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量, 让学生感觉自己得到了尊重, 得到了认可, 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充满自信, 发挥潜力, 主动发展。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 在表扬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知识积累, 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和勇气, 使学生大胆创新, 积极尝试, 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如:初一的第一次作文, 我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写的回答, 用希望激励学生。“只要同学们用心写作, 坚持下去, 不久你们都会出口成文, 落笔成章? 你们愿不愿试一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希望。在评点中, 用“你真行”“你写作水平提高真快” 等简短而真诚的表扬与鼓励, 让学生体验到希望、信心和成功的喜悦, 这样, 学生主观上对写作产生了兴趣, 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阅读要以人文本,强化情感体验。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语文学得好, 对学习其它各门学科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 在语文课堂内外培养的阅读、写作、听话、 说话等方面的能力, 是一个人走向社会从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和必备的素质。可以说, 语文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有人说:在阅读鉴赏活动中, 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充实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 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着眼于发展“人” 而不仅仅是应试能力。语文教学要想、充满活力的发展,也只能随时代变迁, 着眼于“优化人, 提升人”, 使语文教学趋向于树人、成人、立人的教育。换句话说, 语文教学培养的是“促人”的能力, 启迪学生思考人生, 了解自然, 关注社会, 并从容的生活于其间。所以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阅读教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词, 文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作为向导, 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阅读过程中, 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活动,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维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整体把握文本,着力培养分析能力。任何一篇优秀的课文, 均要从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去把握。就语言的内容而言, 阅读教学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即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要表现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在文本初始接触中获得的第一印象, 以避免既往阅读教学中只重分析, 不重整合而造成的对文本的“肢解”现象。学生对文本的初始接触虽然是初步和朴素的, 却又是珍贵和原创的。个体的独特思考、体验往往由此而来。因此认知能力构成了高层次阅读能力的基础。这一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表现的特别明显。面对知识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的 迅猛发展, 以共享性、生产性和无限性为特征的知识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 如何搜集有用信息, 阅读分析并加以整理、判断甚至进行发散性思维, 从而预测情势发展是适应社会的一种能力。

丰富阅读方式,重视培养语感能力。如果说知识性偏重于“知性”, 判断分析能力偏重于“理性”, 那么品味语言的能力就偏重于“智性”, 它是一种具有语文审美特质的能力, 实则就是语感。阅读教学就是要检测学生对文本言语的敏感度和能力,教师要千方百计围绕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做文章”,久而久之, 就能越出课外, 内化心间, 最后渗入到写作中去。语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在具体操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这种本领的获得不能光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填鸭式的灌输去完成,而要丰富阅读方式,靠学生自己反复阅读、揣摩、体味、理解, 一直达到熟练化、技能化、自觉化的程度。也只有这样, 往后遇到一定的文字信号的剌激, 才会立刻感受、领悟字词句的深层次含义, 体味细微的差别, 才会形成语感能力。

注重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相辅相成。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要把阅读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让学生持之以恒、练笔不止,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教师应当注意的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和谐发展。

课内课外紧密结合,提升阅读持续性。现在的学生词汇贫乏, 思维闭塞, 是因为阅读视野狭窄。阅读教学要得到整体发展, 就必须课内课外两翼齐展。提倡多元阅读乃至“混沌阅读”,不求甚解的开放性阅读观, 对于学生拓展文化事业、积淀人文素养、丰富思想内涵, 优化语言能力具有长远的积极效应。课文是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但其中的关键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必须有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上一篇:国企员工入党申请书3000字下一篇: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像山那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