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人员的心理干预

2024-06-17

急救人员的心理干预(共6篇)

篇1:急救人员的心理干预

院前急救人员的心理压力与对策

一讨论背景与目的

1随着院前急救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每年的急救业务量的急剧提升,各种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突发事件 保障工作等应接不暇,使急救人员的心理压力问题日益严重。

2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是把紧急救治护理措施送到病人家中或现场,使急症病人能在最短时间内接受专业人员的诊治 护理和生命支持 这对于急救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状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院前急救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却长期被忽视,其实,对于院前急救人员,无论是医生 护士或其他工作人员,都有着较为高标准的心理健康要求 4心理问题作为一种长期的刺激源,如不能及时排除困扰,减轻心理压力,势必使急救人员的身心处于应激状态,久而久之必然导致身心疾病,据调查,从事院前急救人员中患有高血压 神经衰弱 胃肠疾病 腰腿痛等慢性疾病的比例高达65%,明显高于国内平均。

5长期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调节势必影响认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正确的处理工作 学习生活的矛盾,对上下级关系 同事关系 家庭关系不能良好的处理 从而影响院前急救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6长期精神压力使院前急救人员情绪低落,对工作缺乏激情的现象 即通常所说的职业倦怠感 从而导致出现只要不出医疗事故,服务质量好坏与否无关紧要的现象

出现在急救过程中,语言生 冷 硬 易于患者冲突的现象

这样势必会影响单位的社会形象,影响院前急救服务水平。

6.1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F 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 aslach 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一般认为,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6.2职业倦怠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情绪耗竭

去人性化关系和低个人完成

情绪耗竭 发生职业倦怠症的个体会感到情绪的低落和耗尽·,从内心到身体都呈现疲劳和无力的状态,这使其对工作失去热情无法正确应对。

去人性化关系 患有职业倦怠症的个体容易在交往中持有“去人性化态度“。这种态度在于,否认个人和他人的价值和选择,习惯讥讽和嘲弄,暴躁易怒,难以控制负面情绪,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去人性化关系呈一种传染的态势,很容易传到给他人,使得整个环境中的同事受到影响,引发职业倦怠。

低个人完成:职业倦怠的个体容易对未来失去信念,放弃原本持有的理想,对于工作投入认为可有可无,呈消极对待。

6.3职业倦怠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 1.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

2.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柔和,如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病人态度恶劣等等。

3.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6.4当前我国院前急救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较为普遍,一定程度上较为严重。2008年整群抽取济南市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120名医务人员与120名普通医务人员进行对比研究,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院前人员在情绪衰竭方面明显高于普通医务人员,其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院前急救人员与国内常模比较职业倦怠的三项基本特征:情绪耗竭中,重度分别占43.4% 25.3%;去人性化分别占19.2% 36.4%;个人无成就感分别占27.3% 30.3%,从数据上远高于国内常模,三维度均显示高水平的职业倦怠。如此高的职业倦怠比例反映了院前急救人员现实的心理状态,揭示了问题的严峻性

二 造成院前急救人员心理压力的原因

1院前急救自身的工作压力造成心理问题

1.1疲惫心理

院前急救工作本身不仅有大量的体力劳动,技术性操作和精神负担,重复性的劳动比例很高,而且从事院前急救一线人员严重不足,常年加班,且无担架员,付出的劳动强度远要比兄弟单位高很多,基于这样的工作性质,本身容易产生极大的职业倦怠感。1.2责任心理 急救现场一般分布在患者家中,公共场所,马路等地方,身边缺少医疗辅助设备的支持,更没有上级医师指导和其他技术参考,几乎凭急救人员的自身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对患者作出疾病的诊断,采取对应措施,一旦诊断有误,后果很严重,承担医疗责任的风险相比院内急救高很多。

1.3弱势心理 急救现场完全是陌生环境,许多家属情绪不稳定,加上对院前急救工作的理解,经常出现恶语相加,甚至拳脚相加,给急救工作带来影响,使急救人员感到自身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障,从而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1.4恐惧心理 院前急救人员在急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接触到 分泌物 排泄物等,被感染传染病的机会增加40%,急救环境的特殊性,普遍存在辐射 警报噪音 紫外线照射等危害,以及醉酒病人 精神病人的攻击 行车途中交通事故易发等对心理的危害。

1.5失落心理 院前急救的对象大多为为重患者,其中有许多自杀和事故的血腥场面,必然使急救人员产生忧郁 淡漠 惧怕担忧等压力问题,甚至使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改变

1.6麻木心理

长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疏导,使一线人员缺少冲劲,缺少自信,心烦意乱,对急救工作无所谓的心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合作精神,势必对院前急救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

2社会评价低缺乏认同感合理回报的要求不满足造成心理问题。

2.1失衡心理

许多患者受传统医疗观念的影响,对院前急救人员的认可度 信任度不够,有的甚至持怀疑 刁难态度,与临床医生比感到不被尊重,不被理解。对于院前急救人员而言,自我需求的满足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实现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层面。

2.2自卑心理

一方面院前急救工作不能带来稳定丰厚的薪酬收入,另一方面 院前急救岗位发展空间狭隘,晋升前途不明朗 同样大学毕业,与临床工作的同学在若干年后无论在医疗技术,职称评定社会地位 收入等方面独有不小差距,这种不合理的回报自然无法满足院前急救人员的自我需要,无法使他们形成对于工作的归属感。

三 针对心理压力提出解决对策 院前急救人员自我心理调节

1.1通过院前急救人员的发展体系的构建,可以从理论上完善对于院前急救人员自我需求的满足和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作压力,但面对高强度的急救工作,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可避免,这便需要急救人员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培养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心理压力的产生。

1.2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对人生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可以坚定职业心态 强化职业感情。理想和追求让人感到充实,让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能够超越日复一日重复工作的范畴,将自己的工作与更加高远的目标相结合,因而会产生更多的功夫、工作动力。调整自我,积极应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愉快的心情,尽可能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合理的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积极的转化心理压力为动力,善于沟通,注意休息,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

2构建完善的院前急救人员发展体系 要消除院前急救人员的心理问题,必须从工作压力和自我需求这二个诱因出发进行解决。首要的便是要建立更好的院前急救人员的发展体系,使得院前人员能够最大程度上消除后顾之忧,相对轻装上阵地投入到院前急救工作中来,找到急救工作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种发展体系的构建,应当包括院前急救人员的培育体系 晋升体系和保障体系三个方面

2.1构建院前急救人员的培育体系 对于院前急救人员的培育体系,应该兼顾队伍培养 专业技能培训 心理调节疏导三个方面

2.1.1面对院前急救医师来源复杂,流失率高的问题,需要建立院前急救医学专业,明确急救医师培养机构,通过采取:定向招生 定向培养 定向使用的模式,建立起保障院前急救医师稳定来源的培养机制。同时,积极与有关高校 科研院所以及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以进修 挂职 定向培养多种形式,发展高层次的精英教育,提高学科 行业的长远建设能力,促进院前急救医师人才队伍建设

2.1.2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由于院前急救工作的特殊性,急救人员的临床思维能力不够全面,诊治水平参差不齐。面对院前急救工作的高风险和高技术性,应该加强基本功训练和各科知识的学习,掌握急救四大技术的应用,严格执行各项诊疗规范和操作流程。对新进人员进行严格完善的岗前培训(医院轮转 聘请临床医生讲学 病例讨论等),减少事故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院前急救人员对于工作的认同感,当前急救队伍中,年轻人占据了大部分,大量的中青年级就能人员在专业技能上相对薄弱抗压性较差,流失性较高,因此,加强对于青年的专业培训势在必行。

2.1.3对于院前急救人员,传统培育侧重于队伍建设和专业培训二个方面,对于心理调节的疏导做的不足,因此必须加强对于院前急救人员的心理辅导和情绪疏导,发挥支部工会的巨大作用

,加强与一线人员的交流,善于倾听 切实解决解决一线人员的困惑和问题,有必要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机制,针对一线人员的心理压力特点适时 有效 前瞻地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通过组织定期的活动来尽可能地为院前急救人员减压,这是培育有良好心理的院前急救人员重要的组成部分。2.2构建院前急救人员的晋升体系

当前院前急救人员在准入 考核和晋升上,沿用传统的临床体系,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目前各急救中心采用的是院内职称晋升制度,不适合院前急救实际情况。需要根据院前急救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度单独的院前急救职称晋升体系,包括急救医生职称系列 急救护士职称系列 急救调度员职称系列,从制度上为院前急救人员的专业发展提供空间,可以极大地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前进动力,减少职业倦怠症的发生。

2.3构建院前急救人员的保障体系 院前急救人员与其高强度 高风险和高度重要性工作相匹配的薪酬收入和福利待遇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2.3.1建立正确 公平的绩效制度近年来奖金分配制度有“大锅饭“的嫌疑,不能体现“多劳多得 倾斜一线”的原则,严重挫伤了一线人员,特别是医生的工作积极性,近二年工作量的统计中药费 治疗费 检查费一直较低已充分体现,所以应该借绩效工资出台的大好契机,从新制定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已迫在眉睫。单位应当改变以工作收入制度酬薪的传统模式,为一线人员制度特殊的津贴和薪酬机制,积极为一线人员提供住房 保险以及生活方面的各种帮助,使院前急救人员感受到单位组织的温暖,对于本职的发展充满信心。

2.3.2加强内部管理 目前一线普遍有“一线忙死 二线闲死”的认识,抱怨“一线工作量大,二线工作清闲”的想法,互相指责 埋怨甚至争吵的现象屡见不鲜。容易产生隔阂 对立影响到工作效率,因此因加强内部管理,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创造和谐的内部环境,另外每月的工作安排上应更具人性化,适当调节工作强度,减轻一线人员的职业紧张感。

2.3.3设计合理的退出机制,急救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使得大量的院前急救人员患有各种生理心理问题,需要考虑他们发展道路的合理选择,可以设定一定的一线从业年限,结束后进行合理的转职或退休。使得院前急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归,形成合理的退出保障机制

3全社会对院前急救人员的关怀

院前急救人员不仅面对工作中的身心压力,更需要社会对其工作的重视和认可,全社会对其的关怀和认同是自我需求的高层次要求,而社会也理应给予奋战在救助人民大众的急救人员尊重和理解

3.1在临床医学方面,希望尽可能在近年内,建立健全其完善的院前急救研究学科,并增强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和经费投入,激发学术界和医疗行业对于院前急救的重视和关注,提升院前急救在卫生系统的学术地位

3.2在普通民众层面,希望广大群众,尤其是病患家属,对于院前急救人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减少对其指责和反感,积极配合急救人员的工作,肯定其为救助亲友而做出的努力。3.3政府和媒体,因加强对于院前急救人员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对于其奉献精神的宣传。使得全社会形成尊重 敬爱院前急救人员的良好氛围,提高从业人员职业认知度和社会地位,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福利待遇 减轻工作强度,从而推动院前急救工作更好的开展,推进急救人员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

四 总结

院前急救人员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性质,带来身体负荷和心理压力巨大,极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影响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政府 单位 急救人员自身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减少院前急救人员的工作压力,满足院前急救人员的自我需求,将发生职业倦怠的可能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院前急救人员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得以实现,构建更为和谐的院前工作环境,服务于全社会公共卫生的发展。

篇2:急救人员的心理干预

[关键词]心理压力;医学检验人员;干预措施

心理压力即为人们心理在刺激性事件影响下所承受的不同负荷,从而产生各种不良身心反应。而有研究[1]认为,压力即个体和超出其能力范围,危及到他们身心健康的交互关系。相关学者研究报道可知[2],医学检验人员在工作压力下,其强迫、躯体化、焦虑、饮食和睡眠等各因子分都超过全国常模很多。医学检验存在工作环境单一、职业暴露及重复性强等各种问题,严重影响着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极易产生隐患。因此,探究医学检验人员心理压力具有医学价值。

1 检验人员存在心理压力现状分析

从心理压力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 社会方面

1.1.1 检验人员的待遇及地位偏低 从社会现状来看,对医生普遍比较尊重与承认,但是检验科属于辅助科室,检验人员往往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与回报。在传统因素影响下,检验科只是落实医嘱,抽血化验检验结果,患者及家属大多认可医生的刀和药,而未重视检验在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而且检验人员超负荷劳动,但是却无法得到相应报酬,经济收入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让检验人员存在失衡感,必然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1.1.2 晋升比较缓慢 在晋升及提拔等各种问题上,检验人员占比低于临床,即便是各项要求均达到标准,还需要等待好几年才能够晋升,必然影响检验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前途渺茫,于是许多人员选择跳槽、转岗及转型等,随着人事制度不断改革,检验人员还必须要接受许多考核,压力源逐年呈上升趋势。在激烈的竞争下,许多学历低、年龄大的检验人员存在心理失衡。

1.1.3 医患矛盾逐年增加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通过法律维权的意识不断提高;从现实来看,各种医疗纠纷逐年上升。而且由一些性格暴躁的病患者或家属,稍有不如意就对检验人员大声辱骂或投诉,无形中增加检验人员的心理压力。

1.2 职业方面

1.2.1 工作环境 医院的环境比较复杂,充满着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检验人员每一天都要面对大量标本,每份标本中都可能带着不同的细菌或病毒,只要出现暴露就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危害。如今,分析标本基本上都是仪器完成,每一个房间均堆满各种电脑和仪器,而仪器运转必然会产生噪声与辐射,甚至还会产生大量气溶胶,严重危害身体健康。还有一些检验室通风不良、缺少阳光及化学试验用品较多,必定增加检验人员的心理压力,影响身心健康。

1.2.2 工作压力大、风险高 检验人员每一天都要核发许多报告单,每份报告均记录着患者病情信息,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及转归具有重要作用。对检验人员而言,错发或者迟发报告单都可能出现误诊,而且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因此检验结果必然不断变化。有一些医生凭借个人的经验判断,轻易作出结果不准的结论,不仅是医生失职,也会伤害检验人员。长此下去,必定会损伤检验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对工作丧失兴趣,加重检验人员的心理压力。

1.2.3 职业要求高 随着医学模式不断改变,人们对检验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檢验人员专业知识丰富和操作技能娴熟,还必须要对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与储备。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维修医疗器械方面的知识。超负荷的工作已让检验人员疲惫不堪,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降低,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1.3 个人因素

1.3.1 家庭因素 子女、经济及赡养老人等各种问题均会给检验人员产生一些心理压力。检验人员大多是女性,在工作中要承担男性相同的工作任务与职责,还会兼顾家庭重担,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与精力,加之女性本身感情脆弱、高焦虑倾向及感情细腻,感受事物较为深刻,面对工作与生活压力时极易产生情绪波动。而男性常因收入低,缺乏成就感等各种原因,都会产生心理压力。

篇3:急诊急救中服毒患者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从广义的角度看, 不仅适用于精神科, 在临床其他科也起着预防医学的作用, 尤其适用于阶段性“个人应对无效’的人群。

1心理干预的方法

1.1 语言的心理作用

“责难或赞同的语言对他们毫无意义, 他们需要的仅仅是支持。他们的世界和我们一样, 也有美丽和精彩, 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 他们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如果有人理解并愿意分担他们的痛苦, 相信没人会选择自杀。”这是一个年轻的心理干预热线接线员在自己博客中写下的一段话。语言, 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让人们交流的时候, 不必要真的拿着实物让对方看到, 这的确是轻松省事又方便的心理干预方法之一。案例一:患者刘女士因过量服用安眠药来本院急诊科洗胃。整个救治过程患者神志清楚, 但极不配合。根据她的实际情况, 我们运用心理学上的共情、鼓励、支持等语言策略, 让患者完全敞开心扉:刚失去母亲, 又意外发现丈夫有外遇, 面临双重打击的她觉得生无可恋, 陆续存了90多颗安眠药。根据患者的描述, 我们发现她还有一个放心不下的小女儿, 抓住她的求助欲望, 终于使她配合救治, 顺利完成洗胃, 并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语言上的帮助时, 声音的音调、节奏、速度、强度等都会表达出一定的情绪内容, 这种情绪内容就是语言表情。所以, 语言不仅用于人们的沟通交流, 而且它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1.2 面部表情及肢体表情的暗示

情绪或情感还有一种表现状态, 就是表情。表情是内在情绪的一种外在流露, 它具体表现了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在直接表达情绪情感方面除了起主要作用的语言表情, 还有起辅助作用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对于大部分轻生 (服毒) 患者来说, 危机反应无论在程度上或是时间方面, 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者是极端的影响。他们需要的只是有时间去恢复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 加上亲友的体谅和医务工作者的支持, 能逐步恢复。所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我们应充分细致地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 使其自然流露, 充分释放, 从而缓解压力并感到内心无比顺畅。

1.3 倾听

在心理干预中, “协助” (即协商和协同地进行帮助) , 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它可以使患者情绪相对平静、放松, 以便进行心理交流。“倾听”是“协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倾听可以使我们获知对方的内心体验, 反映了对方的心理需求。弗洛伊德曾使用过的“催眠术”及“自由联想”疗法, 就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这些方法都是给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让他们的情绪能够得到充分的宣泄和表达。所以, 认真地倾听, 让对方“想哭就苦”。

2心理干预的特点

2.1 心理干预的广泛性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 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 相互间的理解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行为等, 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 减轻或消除使患者痛苦的各种情绪、行为以及躯体症状, 达到排忧解难, 降低心理痛苦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类所具有的一切亲密关系都能起到心理干预及治疗的作用。理解、同情、支持等心理反应就是生活中最值得提倡的心理干预。

2.2 心理干预的时效性

心理干预用时较短, 主要在意识层次进行, 着重在支持性、指导性, 焦点在于找出导致患者此次轻生客观存在及其自身内在的因素, 在现有条件下分析诱导, 提供好的支持性或改革性意见, 而对于患者结束此次治疗出院后的心理变化, 缺少持续性的跟踪观察。

2.3 心理干预的随机性

“检查自己的大脑, 解除困扰”, 是古希腊哲学家爱比泰德所言, 他的这句至理名言是对“ABC”理论的精辟诠释。所谓“ABC”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在这个理论中, 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当事人对事件的看法、解释、评价和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 当事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通常情况下, 人们会认为是外部事件 (A) 直接引起了情绪和行为结果 (C) 。实际上, 人们忽略了当事人的内心活动这个重要因素, 忽视了当事人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 正是这一部分 (B) 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状态。依据ABC理论, 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 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充满着每一个角落, 若能及时对某些不合理的观念进行心理干预, 就会避免陷入不良的情绪之中, 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

总之, 急诊急救中对于服毒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其目的在于解决患者所面对的心理困难与心理障碍, 减少焦虑、忧郁、恐慌等精神症状, 改善患者的非适应性行为, 包括对人对事的看法, 从而促进其人格成熟, 使被施治者能以较适当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以适应生活。

摘要:医务工作者在急诊急救中对服毒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及治疗时, 常感到困惑或知识不足, 从而出现令人束手无策的“个人应对无效”状况。而心理干预的广泛性、时效性、随机性使医务人员为此类患者畅通了生命之路。所以积极的心理干预是在确立了良好的医患治疗关系的基础上, 对患者进行帮助, 以消除或缓解轻生者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 以促进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急救,服毒,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陈素坤.心理卫生.中华护理杂志, 2000, (4) :35.

篇4:急救人员的心理干预

(黄冈市中心医院护理部湖北黄冈438000)【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方法:对院前急救患者及家属的负性心理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结果:院前急救效率提高,医疗纠纷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护士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支持对患者的预后与就医体验影响深远。【关键词】院前急救;负性心理;原因分析;护理对策【中国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43-01 院前急救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的第一线,也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窗口,院前急救是用最少数据、最短时间和最佳技能来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的护理。过去有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急救患者病势危重,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无须对其家属实施心理护理,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诊患者和其家属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诊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其家属面临要即刻独立承担风险和经济压力,会感到情感脆弱和能力不足等。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紧张情绪,有助于患者转危为安,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否则,如果在患者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恶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1、负性心理分析1.1无助、紧张 急诊患者往往是病情较急、较重,患者及家属对急诊知识知道甚少,在医护人员未到达之前,现场往往是一片混乱,患者及家属感到无助、紧张。1.2急迫、焦虑 急诊患者及其家属在等待救护的时候,心情急迫、焦虑、恐惧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在等待的过程中,往往觉得一分钟像一个小时那样漫长。1.3烦恼、激动 患者患病后会丧失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从而感到丧失自我价值,又加上疾病的折磨等;家属因为对患者疾病的担心,对医疗费用的担心,会出现怨天由人的现象,会将内心痛苦、烦恼、压力倾泻到医护人员身上,埋怨医护人员到达时间过迟、急救措施不力,或因一点点小事而激动、发怒。1.4否认、绝望 由于患者忽然患病且病情为重或病情忽然加重,家属往往在短时间内不能接受现实,常出现否认、绝望心理。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如一向自认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楚的脑卒中等,也会因为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患者,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家属与患者的情绪相互影响,往往可以加重患者的病情。1.5求知心理、猜疑 因为对疾病、医学知识的缺乏以及主观感觉的异常,无根据的对各种急救措施、护理进行怀疑,怕治疗不及时、治疗不当,对治疗护理的一些细节刨根问底,甚至提出一些荒唐的问题、要求。患者在家中角色的改变、家属面临要即刻独立承担风险和经济压力,会感到情感脆弱和能力不足。2、护理对策2.1缩短等待时间,提前给予急救指导 在接到求救电话后,医护人员迅速出诊,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先给予一定的急救指导,并告知救护车到达的大概时间。2.2重视对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的评估 首先,护士要正确评估患者和家属的心理需要,努力成为患者可信赖的咨询人,以真心、耐心、细心、热心的工作态度取信于患者和家属,使他们能真心和你交谈,从而了解他们真正的心理压力,产生压力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2.3使患者及家属感到医护人员的可亲、可信 患者及家属大多求医心切,一见到救护车到来,顿有绝处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做到迅速而又热情的接诊,亲切而又耐心的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患者及家属感到在危险时遇到了救命恩人。同时,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也是对患者、家属心照不宣的心理支持,从而获得安全感。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影响,直接影响抢救的治疗效果。2.4使患者及家属赶到安全 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尽量避免消极暗示,使患者及家属能身心放松,感到安全。2.5尊重患者 急诊患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信仰和习惯,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无论是知识分子、干部,还是工人、农民,不论他们的地位和修养如何,都应受到人格的尊重,这时赢得患者好感,获得患者信任的重要前提。2.6体贴患者 体贴是爱的表现,在行为上,主要体现在能理解患者的痛苦和感受,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体贴能带给患者一种温暖,常常会使患者产生好感、亲近、甚至感动。如:轻轻为患者擦去额头上的汗珠,疼痛时握住患者的手等等,都可使他得到很大的心理安慰。2.7理解家属处境,给予精神支持 医护人员除了积极救治病人外,还应预见在场家属及其他人员发生意外的可能性,防患于未然。当遇到猝死、中风、昏迷等病人时,对家属中高龄、情绪过于激动以及出现异常症状、体征者,應积极劝阻,控制情绪,帮助劝离现场,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心理疏导等措施,防止发生意外。2.8让家属充分享受知情同意权 因车祸、服毒、坠落、摔伤造成意外事故的,因为事情突然,家属反映最为强烈,这时应重视他们的心理感受,对他们提出来的问题应耐心解答,尊重家属的意愿,多与其沟通,并设身处地的理解、关心和支持他们,给他们真诚的人文关怀,提供必要的帮助和照顾,让其理解、配合我们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3、小结综上所述,针对院前急诊患者及家属明显的心理变化,我们的心理护理工作应做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病人的病情及预期进展,有无生命危险等,目前所做的治疗和检查情况,真诚地回答家属的有关提问,确保急诊患者得到最好的医疗救治,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为其提供更高的心理支持,体贴、安慰、鼓励和帮助患者,使患者能在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下接受急救治疗护理,提高院前急救效率,减少医疗纠纷。参考文献[1]时娟,家属行为对院前急救的影响及体会【J】。中原医刊,2004,1(2):31[2]王晓丹,成守珍,龚凤球,等。应用心理动力护理理论有效实施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70.

篇5:创伤急救护理干预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至3月因群休创伤在我院急诊科抢救的患者111例。致伤原因:群殴12起,61例;交通事故6起,32例;建筑事故3起,18例。其中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前61例,流程再造后50例。

1.2方法

1.2.1评估原有功能制急救流程在原有的功能制急救流程中,急诊科接收群体创伤患者时,护士分为登记组、治疗护理组、观察绀、运输组,各组护士只负责各自的工作内容,被动地遵医嘱处置。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得不到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产生不信任感。业务指引不明确,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联系和协作,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无效等候时间,患者在急诊停?的时间延长,问接增加了救治转诊时间,未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2.2构建新的全程护理服务流程

在全程护理服务流程中,职称为护师及以上的责任护士与1~2名辅助护士分管2?4位患吝,责任护士全程参与该组患者的接诊、抢救及安令转送工作,执行VIPC抢救措施,V(ventilation):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1(infusion):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P(pulsation):检测心聚功能;C(controlbleeding):紧密控制出血。及时进行连续、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救治工作,取消了原有功能制护理流程中的护士交接过程,避免交接不清楚延误救治。

1.2.3效果评价①评价内容:护士于患者入院时采用创伤评分法评估患者创伤的严重程度,得分<7分者为重度创伤,得分多7分者为轻度创伤。分别于患者术前或住院准备完毕时,进丨7抢救成功率、有效抢救时的效果评价,病情稳定后进行满意度评价。②评价方法:抢救成功率采用急诊抢救脱险标准,统计抢救成功人数。成功判定标准:采取抢救措施后,危及患者的牛命体征缓解或消失,离开IX院或转入科室无生命危险,即可确定为急诊抢救脱险。冇效抢救时问:从接诊到术前或住院准备完毕的寸间131患者满意度调査:制定满意度调食表,对来院时祌志淸楚的患者进行调查。

2讨论

在医院管理活动中,围绕患者的需求设计合理的流程是管理的电点之一。通过流程再造可达到以下4个口标:一是简化:〔作过程,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挖掘人的潜能,降低服务成本;三是满足患者需要,提高满意度;四是保持竞争优势,取得合理效益1现代创伤中突发群体创伤发生率较高,就诊时患者多、病情危踅、伤情复杂,及时的抢救对患者?的病情发展及预后具有很大影响。将流程管理应用到急诊群体创伤患者的抢救中,规范急救护理服务,是提高抢救效率的保证。

2.1缩短有效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后,由责任护士及1名辅助护士分管2~4名患者,责任护士全程参与该组患者的分诊、抢救、安全转送等过程,责任明确,能对患者进行连续、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救治工作。流程取消了原功能制护理流程中的护士交接过程,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且避免了因交接不淸楚延误救治的情况。创伤救治效果主要取决于创伤急救女业队伍的建立,包括急诊医护人员对严重创伤的诊断、伤情评占、抢救流程的简化、处理多发伤的综合能力。急救护理流程;造后,采取全程护理服务,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2.2全程护理服务流程以患者为中心,提高了患者满怠度全程护理服务模式成为币体护理之后的一种全新投式在我国,进入21壮纪后,随矜社会发展和医疗服务改革的深化,促使装院转变服务理念,推行人性化服务。各叚院相继开展了调查分析,积极找出传统护理方式的欠缺,针对患者的需求借鉴H外先进服务理念,提出了人性化全程护理服务,即由门诊到病房,从入院到出院为患者提供连续性、全程优质服务。急诊患者入院前的护理是全程护理服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抢救中几乎听有的群休创伤患者都有不问程度的恐惧心理,迫切需要得到最佳治疗和护理,尤其是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心理护理应贯彻在整个救治过程中,程再造前、后重度创伤患者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寸能与例数较少以及当时患者的创伤严重程度荷关;轻度创伤患者的满意度较流程再造前提高。全程护理服务流程的实施,由责任护士负责2~4名患者的抢救工作,使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得到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和安全感,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密切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2.3全程责任制护理能提高急救质量,防范医疗纠纷

群体创伤抢救时强调针对性。全程护理流程从简单完成任务转变为对患者进行多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和无缝隙的护理,从千篇 一律的护理服务转变为对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要。责任护上与辅助护士分管2~4名患者,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避免了多名护士集中抢救某一危重患者,忽视对其他患者的观察与治疗。责任护士全程参与分诊、抢救、安全转送的过程,减少r护士的交接时间,避免了因交接不清楚而延误救治,提高急救质量,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篇6:人员意外触电现场急救措施

1、脱离电源

1、1、切断电源开关或电源线;

1、2、用不导电的木棒等绝缘物品,挑开触电人员身上电源或采取不导电防护措施拉开触电人员。

2、对症救护

2、1、对意思清醒者,可让触电人在空气流通处,就地安静舒适地躺下休息,观察生理反应。

2、2、对有心跳无呼吸者,应采用人工呼吸抢救。

2、3、对有呼吸无心跳者,应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抢救。

2、4、对呼吸、心跳都停止者,应同时采用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进行抢救。

人身触电应急教授

一、危急事件的预防

1、危急事件产生的原因分析

没有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存在有一下情况

a、不办理工作票就检修(除事故处理)

b、未经验电且工作地段两端未挂接地线就在高压设备上工作

c、无人监护的情况下,单人在高压设备上工作

d、约时停送电,停送电作业不模拟

e、未经考试的临时工、实习人员等非专业工作人员在高压设备上工作

2、没有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存在有以下情况

a、不使用操作票进行倒闸操作(事故处理除外)

b、无人监护进行倒闸操作和保护投退

c、未经核对就盲目进行倒闸操作和保护投退

d、不按照操作票顺序进行倒闸操作

e、不按规定使用相应的安全工器具进行操作

f、未经核对设备名称就开始工作,走错间隔或走错工作地点

二、易于发生触电的工作:

线路、设备停送电;系统倒闸操作;雷雨天变电站巡视;高压试验;使用电动工器具;电气设备检修等。

三、易于发生触电的地点:

110kv、35kv升压站、35kv线路、400v配电柜;电缆夹层;电气设备等

四、预防此类危急时间的措施

加强职工“安规”的学习,提高执行“两票”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到触电事故带来的危害,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按“安规的要求,严格执行“两票”制度,杜绝触电事故的发生。

加强职工的紧急救护意识培训,进行预防触电的培训和触电紧急救护的培训

五、应急预案的启动

1、报告制度:事件发生后,事故现场的其他作业人员,应及时将现场情况报告主管领导,主管领导应及时报告本预案的总指挥或副总指挥。事故现场的其他作业人员也可以直接报告本预案的总指挥或副总指挥

2、总指挥或副总指挥接到报告后,赶赴现场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启动本预案。

六、应急事件的应对

1、在接到现场有关人员报告后,凡在现场的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包括总指挥、副总指挥、成员)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抢救,做好现场保卫工作,保护好现场并负责调查事故。在现场采取积极措施保护伤员生命,减轻伤情,减少伤痛,并根据伤情情况需要,迅速联系医疗部门及紧急送往医疗部门救治。

2、发现有人触电,应立即断开有关电源,使触电者在脱离电源后在没有搬移、不急于处理外伤的情况下,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并根据伤情迅速联系医院救治。发现触电者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即在现场就地抢救,用心肺复苏法支持呼吸循环,对脑、心脏供氧。

3、触电者在脱离电源前,救护人员不得直接用手触及触电者。脱离电源要把触电者接触的那部分带电设备的开关、刀闸或其它断路设备断开;或用干燥的木棒设法将触电者与带电设备脱离。脱离电源中救护人员也要注意保护自己。

4、如果触电者处于高处,为防止解脱电源后自高处坠落应采取预防措施

5、触电者触及低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设法迅速切断电源,如拉开电源开关、刀闸,拔出电源插头等;或使用绝缘工具、干燥的木棒、木板、绝缘绳子等不导电的材料解脱触电者;也可抓住触电者干燥而不贴身的衣物,将其脱开,切记要避免碰到金属物体和触电者的裸露的身体;也可以用绝缘手套或将手用干燥衣物等包起绝缘后解脱触电者也可以站在绝缘垫上或干木板上进行救护。

6、触电者触及高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立即通知有关供电单位或用户停电,带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靴用适合该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按顺序拉开开关和保险。抛掷裸金属线使线路短路接地,迫使保护装置动作,断开电源。并使用绝缘棒解脱触电者,救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自身与周围带电部分的安全距离

7、高处触电紧急救护:救护人员应在确认触电者已于电源脱离,且救护人员本身所涉及环境安全距离危险电源是,方能接触伤员进行抢救,并应注意防止高空坠落的可能性。如伤员停止呼吸,立即口对口(鼻)吹气两次,再测试颈动脉,如有搏动,则每5秒继续吹一次,如颈动脉无搏动时,可用空心拳叩击心前区域数次,促使心脏复跳。高处发生触电,为使抢救更为有效,应及时将伤员送至地面,。在完成上述措施后,应立即用绳索将伤员送至地面,或采取可能的迅速有效的措施送至平台触电伤员送至地面后,应立即继续按心肺复苏坚持抢救。按心肺复苏支持生命的三项措施:通畅气道,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胸外按压

触电伤员停止呼吸,重要的始终确保起到畅通。如发现伤员口中有异物,可将其身体及头部同时侧转,迅速用一个手指或两个手指交叉从口角插入,取出异物,注意防止将异物推到咽喉深部。

在保持伤员气道畅通时救护人员用放在伤员额头上的手指捏住伤员鼻翼,救护人员深呼吸后与伤员口对口紧合,再不漏气的情况下,先连续大口吹起两次,每次1—1.5秒。如两次吹气后测试颈动脉仍无搏动,要立即同时进行胸外按压。

初开始时大口吹气两次外,正常口对口(鼻)呼吸的吹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胃膨胀,吹气和放松时要注意伤员胸部应有起伏的呼吸动作。吹气时如有较大的阻力,可能是头部后仰不够,应及时纠正。

触电伤员如牙关紧咬,可口对鼻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吹气时,要将伤员嘴紧闭,防止漏气。

七、生产恢复

1、现场作业人员应配合医疗人员做好受伤人员的紧急救护工作,安全人员应做好现场的保护、拍照、事故调查等善后工作

2、现场的事故处理工作完毕后,应急行动也宣告结束。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属正常工作范围。

如何抢救触电伤者

首先关掉电闸,切断电源,然后施救。无法切断电源时,可以用木棒、竹杆将电线挑离触电者身体。如挑不开电线或其他致触电的带电电器,应用干的绳子套住触电者拖离,使其脱离电流。救援者最好戴上橡皮手套,穿橡胶运动鞋等。切忌用手去拉触电者,不能因救人心切而忘了自身安全。

登高作业触电者解救后,还要做好防止高空坠落措施。

报告工程部主管;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开展抢救。

1、症状较轻者:即神智清醒,呼吸心跳均自主者可就地平卧,严密观察,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防止继发休克或心衰。

2、呼吸停止、心搏存在者:将伤者就地平卧,解松衣扣,通畅气道,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有条件的可实施气管插管,加压氧气人工呼吸。亦可针刺人中、涌泉等穴,或给予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咖啡因、可拉明)。

3、心搏停止、呼吸存在者:应立即作胸外心脏按压。

4、呼吸心跳均停止者:现场抢救最好能两人分别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以2比15的比例进行,即人工呼吸2次,心脏按压15次。如现场抢救仅有1人,也应按2比15的比例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5、处理电击伤时,应注意有无其他损伤。如触电后弹离电源或自高空跌下,常并发颅脑外伤、血气胸、内脏破裂、四肢和骨盆骨折等。如有外伤、灼伤均需同时处理。

6、现场抢救中,不要随意移动伤员。移动伤员或将其送医院,除应使伤员平躺在担架上并在背部垫以平硬阔木板外,应继续抢救,心跳呼吸停止者要继续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在医院医务人员未接替前救治不能中止。

7、如果触电者有皮肤灼伤,可用净水冲洗拭干,再用纱布或手帕等包扎好,以防感染。

8、120医疗急救部门前来救护后,分析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做好书面记录。

(一)触电者抢救秘笈

1、发生触电时,最重要的抢救措施是先迅速切断电源,然后再抢救伤者。

2、切断电源拨开电线时,救助者应穿上胶鞋或站在干的木板凳子上,戴上塑胶手套,用干的木棍等不导电的物体挑开电线。

3、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不得中途停止,一直等到急救医务人员到达,由他们采取进一步的急救措施。

(二)五种情况最易触电

1、架设供电线路不合规格。如临时急用线路架设过低;电力线与电话线共用一根线杆,久之绕在一起,刮风下雨人接电话而触电。

2、用电设备损坏或不合规格。如日常照明用的电灯开关、灯头损坏,插座盖子破损,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不检修,铁壳上不装接地线等。

3、电源进线、临时线路、电力设备不装单独的开关和保险线,因而不能在发生事故后立即切断电源。

4、不遵照安全规程办事,一味蛮干。如检修安装电灯、电器不拉断开关和闸盒;抢救触电者时,不用绝缘材料去挑开电线等。

上一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乡镇文化站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