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自查报告

2024-06-17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自查报告(通用12篇)

篇1: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自查报告

李家绿波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自查报告

为认真落实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各项目标,我社区按着各项考核目标切实落实工作,现报告如下:

一、设置中医科、中药房、中医诊疗设备。

二、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尚未达到20%以上。

三、建设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四、尚未开展运用中药饮片等6中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五、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

六、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七、运用针灸、推拿、拔罐等理疗服务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八、我社区中医药服务量尚未达到目标要求的总服务量的30%。

九、开展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的比例尚未开展。

十、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未占基层全科医生的15%以上。

十一、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未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的10%以上。

十二、开展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活动,建立并落实学习制度,建立学习记录,开展中医技能培训并做小结。

十三、开展中药质量监管专项行动,规范中成药采购、管理、保存;有明确的自检自查记录。

十四、采取发放资料、设立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社区居民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85%以上的社区。

十五、采取入户、义诊、出诊等形式将中医药文化知识送进家庭,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80%以上的家庭。

2015年3月30日

篇2: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自查报告

自查报告

根据XX号文件要求,我局对照《XX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省级督查评估细则》,对全县中医药工作进行自查考核,查漏补缺。现将自查总结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目标责任管理,为中医药提升工程实施奠定了坚实组织保障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纲要,2013年5月县政府牵头,卫生、人社、发改、药监四部门联合成立了基层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下发了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并组建了办公室;与各相关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任务、主要措施等。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每半年督导检查一次,并通报、总结。各县直医疗单位、各乡镇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不断加大中医药工作力度,构建了提升工程良好的组织体系。

(二)加大资金投入,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县政府以“发展提高县级,充实加强乡镇级,不断巩固村级”的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巩固完善农村中医药三级网络。近年来以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三堂一室建设以及十县百镇千村创建为契机在中医药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一是县委县政府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县财政每年按人均XX元的投入比例安排中医药工作建设专项经费,用于中医药医、教、研工作。同时,保证中医药事业费逐年有所增长,近三年平均比例高出县财政同期支出增长8个百分点。二是我局利用扶持资金和自筹资金,加大中医药投入。2014年我局利用省提升工程村卫生室项目资金4万元再增加6万元共10万元,为100个村卫生室配备价值10万元的中医药设备。三是各单位加大资金投入。近3年来全县乡镇卫生院以“国医堂”建设为契机,共投入200余万元改造中医科建设 “国医堂”。

(三)积极推进中医药在社区卫生事业中的发展。为了推动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独特作用,我局下发了《关于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用通知》,明确了各医疗机构利用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目标、任务、基本方法,切实提高城乡居民中医药预防保健能力。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有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能开展中药饮片、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穴位注射、牵引、小针刀等多种诊疗项目,诊疗设备齐全,如:针灸针、小针刀、颈椎电动牵引椅、三维多功能牵引床、推拿病床、红外TDP烤灯、多功能治疗仪、全自动煎药机等多种诊疗设备,价值100余万元。基本满足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以及预防保健服务。全县共有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开展中医诊疗、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并配备有针灸针、颈椎牵引椅、多功能治疗仪、艾灸盒、火罐、神灯治疗仪等。100%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中成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有93名执业(执业助理)医师,其中中医(中西医)类别27人,占29%,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各有一名以上中医(中西医)类别医师。

(四)以创建为抓手,大力夯实基层中医药基础。我县以“ 十县百镇千村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高标准建设“国医堂”、大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为抓手,大力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

1、高标准建设“国医堂”,深入开展“十县百镇千村示范单位”创建活动。2012年全县乡镇卫生院开展了“国医堂”建设的热潮,3年来全县19个乡镇卫生院共投入200余万元改造中医科建设门诊、中药房、针灸理疗室、煎药室、住院病区等集中一起,建筑装饰中式古色古香,中医药科普宣传分布于橱窗、走廊,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国医堂”已成为乡镇卫生院亮点科室,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其中XXXXXXX等卫生院“国医堂”建设设计精致,投入大,面貌新颖,社会反响好,“国医堂”建设率100%。XX已经省级验收授牌。

2、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面推广。乡镇卫生院能开展中药饮片、针灸、推拿、针刀等10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村卫生室均能开展针灸、火罐等适宜技术4项以上,42%的村卫生室设有中药柜,100%的卫生室有中成药。基本满足乡镇级、村级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3、充实中医药队伍,努力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我县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全县乡镇卫生院执业(执业助理)医师XX人,其中中医(中西医)类别XX人,占26%。42%的村卫生室有中医专业村医,100%的村卫生室是能中会西的村医。

4、中医药服务量大幅提高。2013年县乡两级年门诊人次108.9万人次,其中:中医诊疗33.2万人次,占年门诊量30.5%,同比增长20.6%;全县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33.6%。县中医院门诊中医药治疗率达到了82.2%,病房中医药治疗率达到75.5%,中药处方合格率达98%,门诊中医病历书写合格率达92%,住院病历书写合格率达96%,80%病区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乡镇卫生院住院中医病历书写甲级率达91%,处方书写合格率96%。

(五)强化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实施名科、名院战略。各医疗机构加大投入,优化人力组合,强化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实施名科、名院战略。一是县中医院重点建设了针灸推拿、心脑血管病、肝胆病、糖尿病、骨伤、神经外科、乳腺、肛肠等8个专科和脾胃病、风湿病、颈肩腰腿痛病3个专病。其中针灸推拿专科设置床位70张,2007年创建为省级重点专科,在XX市及周边地区享有盛誉。2012年县中医院脑(血管)病科评为省级重点建设专科。并高标准建成了养生堂及治未病中心。专科建设走在全省同级前列。2013年通过二甲复审。全院积极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二是县人民医院高标准扩建中医科、中药房,全院病床910张,其中中医科病床65张,占7%。医院专门配备了中医药预防保健人员和设施,明确规定了中医在临床科室的联合诊疗,特别在预防保健、传染病方面的独特作用。

(六)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不断巩固完善中医药服务三级网络。

1、县中医院与1乡镇卫生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专门成立了基层指导科。

2、县中医院购置电教、多媒体设备和示教器材建设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遴选了8位中医专家,作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县级师资力量,县级师资在临床中认真实践,筛选出我县适宜技术,编印《XX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手册》500余册,翻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分册》第一、二、三册800余本,开展乡村医生培训。组织了针灸、艾炙、穴位贴敷、内病外治等传统中医疗法和小针刀疗法20余项适宜技术培训,先后培训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300多人次。培训村医800多人次。

3、加大各医疗机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使用指导和考核力度。2011年以来,对乡镇进行了8个轮次督导指导,每半年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通报。

4、开展中医药人员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探索中医类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逐步建立县级中医医院从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帮扶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发展。

(七)充实中医药人才队伍,努力提高中医技术水平。我县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一是对所有中医药人员进行轮训。依托十堰医药卫生学校教学优势,做为中医理论培训基地,以县中医院为临床培训基地,对县、乡、村三级中医药人员进行了正规化、系统化培训,近3年共培训1256人次,实现了全覆盖,有70多名理论基础扎实的中医骨干赴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二是依托县中医院师资,多层面、全方位、系统化对基层中医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先后举办了中医正骨、中药炮制、中医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医针灸推拿技术、中医呼吸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技术、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针刀技术应用、中医治疗糖尿病、中医“治未病”等10多个培训班。三是出台优惠政策,采取减免和补助学费的方式鼓励在职医务人员参加中医专科自学考试。全县有188名西医人员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中医专业专科毕业证书,有12人参加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研究生理论培训班,143名乡村医生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中专学历教育,12名中医骨干参加全省中医全科医师转化培训,并取得证书。四是制订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市医药卫校开设中医专业中专班,从2011年开始由乡镇卫生院与村委会联合选拔后备村医,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加强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建设,全县3年来共有136人报名学习,为全省探索了一条乡村医生培养新模式,全省多地亦在效仿实施。五是为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的素质,鼓励年轻中医药人员加强学习,发挥中医药技术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卫生计生局建立考核办法,促进中医师带徒活动开展,加快年轻人员成长。六是挖掘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充实到村医队伍中,近年有8名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参加国家中医助理执业医师考试,4人成绩上线,6人充实到村卫生室工作。组织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县卫生局每五年在全县评选出10个名中医,通过“名中医”的品牌效应,扩大中医药的服务市场的影响力。

(八)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落实基本药物制度。

1、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将县中医院作为定点医疗机构,对经批准的治疗性中药剂和常用中药饮片、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报销提升10%比例。

2、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规定,鼓励支持中医药参与合作医疗,参合农民住院期间使用符合基本用药目录范围内的中药饮片、中草药和规定范围内的中医适宜技术所发生的费用,在规定的各级报销比例基础上将补偿比例提高10%。

3、认真落实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国务院有关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各项政策规定。

(九)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精神,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局本着“积极引导、合理规划、严格审批、依法管理”的原则,参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了《XX社会和个人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规定》,对举办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中医诊室等不同类型的中医机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释放了积极信号,在社会公布,凡符合条件快速审批,调整和补充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格局,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需求。

(十)强化中药饮片、中成药监管。

药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密不可分。为确保我县医疗机构用药安全有效,我局联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监局等多个部门,组成药品监管领导小组。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规范》、《湖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宣传册1000余份。每半年督导检查一次,并通报、总结。先后举办了中草药采集、中药饮片鉴别、中成药用药注意事项等10多个培训班。

(十一)积极开展中医中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为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为中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县采取义诊咨询、送医送药、健康讲座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介,结合健康墙报、健康宣传手册、橱窗、走廊等多种形式,弘扬宣传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据统计,2013年以来,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宣传20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0万张,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

二、存在不足

(一)个别乡镇卫生院中医文化宣传氛围不浓厚。

(二)偏远地方卫生室中药饮片储存、养护不规范。

(三)基层中医药工作发展和中医诊疗设备配备不均衡。

(四)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中医药政策宣传精准度上有待进一步加强。经过自查,我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达965分,达到规定标准。

篇3: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自查报告

一、专业特色鲜明, 社会服务能力成效显著

1.“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院校主体”四方联动、协作办学, 共同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社会服务平台。我院与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确定在产学研、人才培训、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以芜湖市住建委主导, 芜湖市建筑业协会、芜湖市建筑工程管理处、芜湖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指导, 建筑企业参与, 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互动机制和长效机制。

2.依托行业, 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形式, 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双融机制, 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我院与芜湖市建昌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建筑节能与能效测评中心, 并成功申报获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 取得安徽省省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资质;与芜湖市建筑业协会签署“芜湖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合作协议”, 重新修订职业能力培养标准, 面向企业在职专业人员开展施工员、资料员、监理员等建筑专业人员岗位资格培训, 每年面向社会培训2000余人;协助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承办“徽匠技能大赛”———芜湖市建筑业技能大赛;与安徽省建设干部学校建立长效合作关系, 协助该校组织制定“安徽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培训试题库”, 推荐培训教师加入师资库;与芜湖市门窗协会合作, 开展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培训, 为芜湖市建筑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此外, 我们还广泛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监理、造价咨询等服务, 积极参与企业的应用技术推广与研发等工作, 扩大专业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3.整合行业、企业资源, 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确保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有序实施。按照“校内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 校外实训基地长期稳定”的要求, 通过自建、校企合作共建、企业捐赠等形式建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 在合作企业内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三十多处。2010年, 我院与安徽宝翔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署了双方合作协议, 形成了校企双方合作的产学研技术研发中心, 并与2012年共建了建材实验室, 已正式投入运营中, 并且运行效果良好。另外, 在建筑工程施工工法研制、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合作, 已完成两项工法研制 (正申报省级工法) 。

二、提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

1. 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已成功举办两届校企合作恳谈会, 成立了由芜湖市建筑行业协会、建筑企业资深专家和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并与几十家建筑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开展实质性合作。为实现“安徽省向建筑业大省、强省转变”, 以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跨江发展为契机, 由学校牵头, 联合芜湖市住建委、芜湖市建筑业协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材料企业、社会咨询机构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研讨, 最终形成了一套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组建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业联合理事会, 共同研讨如何将专业建设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为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服务。在学院建筑业联合理事会的领导下, 由行业专家和专业课教师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 进行大量毕业生工作趋向分析, 确定以懂施工、会管理作为建筑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 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工学结合、分层递进、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建筑工程施工的阶段产品作为任务载体,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与构建。在企业的支持配合下, 按照“贴近项目、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 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在对岗位 (群) 调查的基础上, 确定岗位任务, 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 确定课程及课程内容, 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2. 实行项目化教学,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在教学改革方法上, 构建由《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施工组织与设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专业核心课程组成的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群, 实现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交叉融通对接。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校内教育期间主要采取模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 使学生在仿真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历练, 让学生在做中学习, 实现工学结合,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方法有: (1) 通过现场教学由专门的技师在实训车间内直观演示动态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施工技术质量要点、工种操作过程等; (2) 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典型建筑工程的构造、组成、施工程序与方法、安装运输、质量检验等; (3) 在实训室和实训车间内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在建筑材料实训室, 学生可以真刀实枪地按照规范检测材料性能;在专业微机实训室借助预算软件进行工程计量与计价, 编制工程造价文件;在实训车间, 学生可以动手进行钢筋绑扎、模版安拆、墙面抹灰等多项工种操作等。

3. 依托行业, 联合企业,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 引进与稳定并举, 培养与补充并重。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重点, 通过参加行业培训、外地考察、深入企业学习、技术服务以及科研活动等方式, 将教师培养成理、实能够融合贯通的双师型队伍。截至2012年底, 我院该专业中级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中双师型达到85%。依托行业, 联合企业, 进一步建设好教师校外实践基地, 为专任教师能“真刀实枪”地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实践平台;鼓励教师在完成好教学工作的同时, 参与企业实际工程建设, 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和技术服务能力;并聘请一批在建筑类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建成了15人以上的兼职教师库, 形成稳定的校内外兼职教师队伍。

4.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优化工学结合环境。

我院已与40多家芜湖市地方施工企业、监理公司、造价事务所、建材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 建立了几十个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这些实训基地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 我院还与多家合作签约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 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双方各自的责任, 待学生毕业之时, 这些企业可以优先选择录用优秀毕业生的权利。这样有效的保障了学生能顺利参与企业的生产实习任务。

5.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

高职院校能够依托企业进行办学的保障机制就是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是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能够长期、稳定、深入发展合作关系的基础和前提。作为我院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 在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构建行业、企业、业内教育专家、毕业生、专业教师等“多方论证”的“多方合作、多元建设”的办学体制, 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专兼职教学团队专业能力;充分利用实训基地,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是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任玲华.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10) :45-46.

篇4: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自查报告

关键词:高职教师;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分类号】G715.1

一、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随着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造价咨询、项目管理等相关市场的不断扩大,社会各行业如房地产企业、建筑安装企业、咨询企业等对造价人才(包括造价员和造价工程师)的需求会不断增加,造价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应当看到,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变化,未来造价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会提高,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

1、工程造价与国际接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国力的增强和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很多工程、建筑企业开始在国外谋求发展,但由于我国工程造价专业起步较晚,法律和各种制度标准不健全,虽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一专多能综合性人才需求更为急迫。

2、国内外市场的多样化促使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就导致市场的不断扩大,进而也促使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比如工程造价目前不仅仅缺少土建造价、安装造价、装饰造价,也缺少仿古建筑造价、市政园林造价等类型的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不仅给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引发了更多的思考。

3、造价人才教育与培养需要相应的学科及继续教育支持

近年来,国家对造价行业实行了执业资格制度,通过对建筑造价人员的统一考试,取得相关执行资格。但是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更高要求,造价人员除应具备工程师的技能素质以外,还应该在法律法规、管理、经济学理论、计算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仅通过一次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很显然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造价工程造价人员不断接受继续教育。

4、单技能型人才向全面型人才发展

工程造价人才不同于一般的工程技术人才,不仅需要懂技术,还要懂管理、会预算。由于社会、市场及相关方面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多的注重单一的技能,而忽视其后续的发展和全面的发展,这也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5、两“德”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

从国外尤其是欧美高职教育发展的形式来看,两“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比重开始上升,在培养上就更注重人性化。造价行业从事一线工作的人才培养,两“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高职教师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1、综合素质不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职教育越来越关注,对高职教学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这也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部分高职教师收入比较低,而且社会地位也不高,这也使得高职教师的整体素质并不高。有的高职教师教学理念定位不明确,对教育工作缺乏热情,对学生也缺乏耐心,教学墨守成规,方法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专业实践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数量越来越多,学校开设的专业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投入不足,而且教学结构出现了不合理性。一些新开设的高职学校,青年教师比较多,高职称教师偏少,“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总体比例偏低。

3、教学基本功不扎实

由于新引进的教师大部分是非师范毕业生,教学基本功较弱,虽然他们也学习了职业教育理论的相关课程,但是由于没有系统学习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缺乏现代职业教学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认识不够到位,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能力明显不足。

三、提升高职教师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的措施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分支,这类学校主要是为我国培养技术型人才,所以,对高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比较高,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树立高职院校良好的形象,教师还需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改进教学模式,这样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以及技能。

1、政策方面

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鼓励高职教师提高专业能力。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各类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编制《高职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平台。

2、学校方面

应深度展开校企协作,树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各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协作,在校内供给场所,招引协作企业供给设备、技能,一起树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实训,也有利于老师在校内的实习培训;充分利用协作企业,定时安排老师深入企业一线顶岗实习训练,使其增强专业实习能力,变成理论水平高、实习专业能力强的“双师型”老师。在学术查核方面,重视老师的论文、课题的质量,比方论文以四大索引、中文核心为参阅,课题以区级以上为参阅,等等。

3、教师方面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老师,高职老师应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充分认识职业教学的重要性,酷爱职业教学,不畏艰难和应战,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同时,应不断更新职业教学理念,认真学习体会国家大力开展职业教学的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到高职教学开展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充分认识到高职教学开展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并提高自身專业能力。关于提高高职教学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增强自觉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加实习。

结束语

我国高职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举办的,这类院校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而且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促进意义。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体系越来越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的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对人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大,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招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对扩大教育普及面有着一定帮助。高职学生的增多,使得高职教师的人数也有所增加,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升专业技术与服务能力,这样能力培养出更符合现在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舒国明,赵毅.高职造价专业顶岗实习状况问卷调查与分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5:83-87.

篇5: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评估报告

估报告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现对我院中医药提升工程自查评估报告如下:

一、提升工程目标任务落实情况:

1、人才配备及学科建设情况,近5年共引进中医类别医师4人,积极开展西学中、名老中医带徒、中医学术继承等活动;培育重点学科,现已建立3个重点学科,其中针灸推拿科成为盟级重点学科。

2、深入基层对口帮扶、指导县乡一体化建设,我院全县卫生院签订了一体化建设协议书,利用新技术新项目专科特色优势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及诊疗患者,派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到对口帮扶单位开展医疗服务活动。

二、好做法及经验

在医院大厅及走廊制作展板,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

三、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医院环境差,截止2015年底新址维修改造工作改造毫无进展,制约各项中医药提升工作的进展。

2、中医高层次人员少、有影响力的老中医少

四、意见和建议

1、加强基层技术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西学中,使西医医师掌握中医药知识,以此增加医院的中医数量。

篇6: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自查报告

一、贯彻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方面

1、将符合条件的中药(含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中药制剂)和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按规定纳入到农合报 销范围。

2、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中的中医药扶持政策;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配备了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基本能满足临床需要。

二、加强了中医药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1. 今年6月,开通了国家中管局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平台。本院职工及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可以收看中管局视频会议和参加专业知识技能视屏培训(每周二下午)。

2、加强了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工作力度,开展了老中医药教师带徒工作,中医院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3、进一步落实对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帮扶指导工作:指派3名中医药人员到对口支援的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医疗与技术培训,根据需要,免费接受基层中医药人员进修学习。

三、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科室正在逐步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室,根据临床需要,为患者提供针灸、推拿、按摩、火罐等中医技术服务;重点加强了肛肠科和脑病科专科建设,其中肛肠科采用中药灌肠和中药薰药等方法,脑病科采用针灸疗法,光电疗法,中药熏洗等特色疗法,效果显著。20诊治患者400余人。

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我院现有门诊中药房50平米,中药品种360余种,中药饮片的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明确药品质量管理责任,层层把关,严格执行规范中药房相关管理制度,对每味中药饮片都进行验收入库、晾晒炮制等记录,保证了药品质量,加强了中药房规范化建设。我院计划新建10层门诊综合楼一栋,位于武邑县东昌街与宁武路交叉口西北角,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9000平米,总投资2500万元,其中上级专项资金14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50万元,目前图纸设计、环评等前期工作已完成,预计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将大大提高我院的硬件标准。

五、中医预防保健工作逐步开展

根据《河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等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高血压、乙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开展中医健康教育。

篇7: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自查报告

划工作汇报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我院在县卫计局的领导、镇政府的支持、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按照《关于印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6〕33号)要求,结合我院实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一利民便民为宗旨,扎实开展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中医药工作基本情况

(一)科室设置及人员配备、诊疗情况

1、门诊及住院部医师人数6人,中医执业医师1人,中医助理执业医师1人,占比33.33%。

2、中医适宜技术项目可开展8类,34项。5个村卫生站中,能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村卫生站有3个,占比60%。

3、中医药门诊总量占总服务量23.7%。4、2017,为辖区212名65岁老年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保健指导;为辖区128名0-36个月儿童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传授摩腹、捏脊方法以及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四神聪穴等方法。

(二)、中药房建设

进一步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卫生院中药饮片的采购、验收、保管、调剂、临方炮制、煎煮等,应按照《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保证中药饮片和煎煮中药的质量;开展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促进中药饮片合理应用;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规范医师处方行为,确保中成药类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常用中药饮片约168种,并根据需求不断扩大中药品种。

(三)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情况

我院及辖区卫生站医生均接受基层常见病中医药知识与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

二、存在问题

(一)中医药类人才匮乏,从事中医药工作人员不能及时补员,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梯队没有形成。

(二)村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发展缓慢,缺乏指导,中医药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与建议

加强对高层次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及时补充鲜鲜血液。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补充中医专科人才。

篇8: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自查报告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咨询服务;途径

工程造价关系着一项工程项目的成本和效益,尤其是在当下市场经济环境里的建筑工程造价,关系着建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减少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就需要进行工程造价咨询工作。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坚持公正、公开、公平及诚实信用的原则,为工程项目建设企业提供高效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进而保障建设施工企业的最大化效益。

一、建筑工程造价咨询概述

(一)建筑工程造价咨询内涵

工程造价咨询是一项全过程、动态管理工程项目造价的工作,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接受相关企业的委托对工程项目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提供专业性的服务。主要内容有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及经济评价、投资估算、编制和审核项目后评价报告、工程概算、预算、结算以及监控工程造价、提供工程造价信息资料等多项业务。另外,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还包括计算施工合同价款的变更及索赔费用;鉴定工程造价经济纠纷;全过程监控与服务工程项目造价等。

(二)建筑工程造价咨询的特点

建筑工程造价咨询工作是一项复杂、涉及范围较为广泛的工作,其具有综合性、系统性、跨学科等特性,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在本质上就是接受客户的委托,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造价确定与控制,是一次性、独立性的工作,其既可以是某一具体工作的咨询服务,也可以使全方位、全过程的咨询服务;2、建筑工程造价咨询工作内容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技术、自然环境、政策与文化环境等众多层面的内容,因此影响其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因素较多,其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并且变数较大;3、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造价咨询工作具有不同的工作方法,但必须全面、综合性的分析与研究各个方面的约束条件和风险因素,同时还包括市场因素;4、工程造价咨询工程流程具有灵活性,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进行造价咨询工作,具有一定的弹性;5、工程造价咨询工作是以专业的知识为客户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不同于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是一种无形的知识服务;6、工程造价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咨询成效与时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7、工程造价咨询采用的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和预测分析的结合的方法,其成果具有个别性与差异性。

(三)建筑工程造价咨询的意义

一项建筑工程项目从确定投资规模到完成竣工决算再到投资总额的最终确定,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没有相关专业性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无法正确把握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并有效控制建设过程中的成本及费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投资控制与管理水平,必须开展有效的工程造价咨询工作,通过专业造价工程师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控制与管理,提高项目决策阶段确定投资规模的合理性;提高设计阶段确定工程总投资的合理性;提高施工阶段,也是固定资产形成阶段控制建设施工成本及费用的有效性;严格审核工程竣工结算及各项投资费用,增强其安全与经济合理性。建筑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在控制与管理项目投资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而得到了广大业主及政府的认可,并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积极推动工程造价咨询服务于社会。

二、提升建筑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选拨

工程造价咨询人员专业素养与能力对造价咨询服务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选拨。首先,重点加强造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及能力。目前各大高校内开设的工程造价相关专业不能满足行业的快速发展需求,缺少高素质、高水平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导致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严重制约了工程造价行业的发展。因此,教育部门应积极推进各大高校开设工程造价相关专业,增加招生数量,并且强化工程造价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招纳双师型人才,培养优秀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其次,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工程造成造价人才选拨制度,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有效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制定出一套符合企业发展及可操作性较高的人才管理机制,进而提升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能力。

(二)完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范市场竞争

目前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存在的相关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途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不完善,导致处理纠纷时没有相应的依据。同时现有的部分关于工程造价咨询的法律、法规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无法正确指导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开展服务,降低了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能力。因此,应建立健全具有针对性的工程造价咨询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同时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通过硬性规定要求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建立内部自律管理模式,进而提升服务能力。另外,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能力降低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恶性竞争,因此必须加强各级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自身职能的充分发挥,配合政府的有力监管,规范行业竞争行为,明确规范咨询服务范围、收费标准、咨询合同及质量评价体系,从而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提高工程造价咨询行业行为的规范性

建筑工程造价咨询行业伴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渐蓬勃发展起来,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建筑行业,为了有力推动建筑业的良好发展必须提高工程造价咨询工作的规范性,进而有效提升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能力。市场经济体制下工程造价咨询行业行为的规范性必须有完善的市场机制做保障,这就要求各级相关管理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培育和完善造价咨询市场机制和环境,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动态的行业日常行为监管体制及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目标。另外,还要规范造价咨询服务范围、计价工作、咨询合同及质量评价体系,建筑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涉及到的内容及范围较为广泛,应将其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其服务范围必须涵盖从项目立项直至整个项目竣工验收合格投入使用的全过程,进而有效提高咨询服务范围的规范性,增强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能力,促进造价咨询行业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造价咨询工作是保障工程项目投资科学合理性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应提高工程造价咨询行业行为的规范性,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选拨,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范市场竞争,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序、稳定的市场环境,进而更好的服务于推动我国建筑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华锴.关于提升建筑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能力的思考[J].中华民居,2014.

[2]姜跃强.提升建筑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能力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

[3]吴健.提升建筑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能力的思考[J].中华民居,2012.

篇9: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自查报告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5年,依托现有中医康复资源布局,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达到100%,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传统康复治疗室、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传统康复治疗设备等达到建设与管理指南、基本标准要求,鼓励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提供康复服务普遍能够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中医药康复服务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范围得到拓展,中医药康复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培训中医药康复人员120人次,人员数量明显增长,中医药康复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出并转化一批科研成果,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康复服务需求。

二、工作内容

(一)加强中医药康复服务提供机构建设和管理

1.加强中医医院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不断完善县中医医院康复服务能力建设,提供高水平中医康复服务。到2023年,县中医医院建成康复(医学)科建设;到2025年,建成县级中医康复中心。

2.加强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建设,强化中医药康复服务。(1)县中医医院按照《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2023年前完成康复(医学)科建设,设置中医康复门诊、开设中医康复病房,中医康复门诊设置候诊区、康复诊室、康复治疗区,中医康复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以8—10平方米为宜(三级医院床位数不低于30张,并根据医院的科室和学术特点,设置相应的康复单元:如脑病单元、骨关节病康复单元、儿童康复单元、老年康复单元、疼痛康复单元等;二级医院床位数不低于15张)。(2)XX县人民医院按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2022年前完成康复医学科建设,传统康复治疗室、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传统康复治疗设备等达到标准。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服务供给,夯实中医药康复服务基础。县中医医院要将中医药康复能力纳入对口帮扶、医疗联合体建设等工作中,重点帮助安石、白石水镇卫生院建设中医康复特色科室,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康复能力。在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技术,发展适用于基层、社区的小型化、专业化的中医康复设备和康复适宜技术,扩大康复教育、辅具指导、居家康复训练指导的覆盖面。鼓励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医综合治疗区(中医馆)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鼓励县中医医疗机构加强与当地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站(点)合作,丰富康复服务供给。

(二)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

1.明确各类机构康复功能发展定位。中医特色康复医院提供全面、专业化的康复服务,发挥中医康复特色优势,开展亚专科细化的康复教育、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随访等服务。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康复技术,学习掌握现代康复医学知识,并与包括体育康复医疗、体质健康促进等在内的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具备常见疾病的康复诊疗能力,发挥体育治未病与康复健体功能,将中医的“治”体与体育的“复”体有机结合。县中医医院积极探索康复特色诊疗新技术,继续发挥针灸推拿科、脑病科、骨伤科等科室的能力建设。综合医院康复科积极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开展康复服务,加强中医科、传统康复治疗室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扩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康复服务范围,推广应用中医药技术方法,推动中医康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在养老、护理机构中提供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

2.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康复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康复领域的中西医协作,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积极开展中医药技术方法、现代康复技术和康复设备的应用。鼓励开展中医康复单元的建设,整合多学科资源,提供便利的综合性、一体化中医康复服务。

3.总结中医康复经验并应用推广。依托各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梳理并研究制定中医医院心脑血管、呼吸、肿瘤、脑科、骨伤等重大疾病的中医康复方案并应用推广,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

4.在康复患者双向转诊制度建设中发挥中医药作用。以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为引领,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完善我县中医特色康复科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康复服务分工协作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拓展中医康复服务空间,创新服务运营理念和流程,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

5.加强中医康复服务的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应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规范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探索建立中医药康复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将中医药康复服务纳入质量控制范围。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完善中医药康复服务信息,探索开展中医康复结局评价与管理。

(三)加强中医药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1.加强中医药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全区村卫生室订单定向学生培训,完善中医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XX市中医康复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引领带动我县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中医康复专业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队伍、基层实用型人才建设等。强化中医康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医教融合育人,培养中医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急需的高素质中医药康复技能人才。

2.加强中医康复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与培训。鼓励县中医医院开展中医药康复技术培训,提升基层卫生人员日常康复训练、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县中医医院与体育部门共同开展体医融合培训工作。实施中医师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计划。

(四)加强中医药康复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1.开展中医康复方案和技术规范研究。鼓励县中医医院积极探索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儿童康复等慢病和伤残等,梳理优化相关中医康复技术和方案,开展临床规范化研究并推广应用。研究制定中医康复单元相关疾病或功能障碍的技术规范、临床指南、康复服务技术包等,满足中医康复临床实践的指导需求。

2.加快康复设备科研成果转化。鼓励医疗机构对康复新设备、新产品进行临床验证和应用研究,优化康复新设备、新产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三、工作步骤

(一)启动阶段(2021年6月—2021年10月)

1.根据XX市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关于印发XX市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制定印发本县的工作方案。

2.各相关医疗机构根据《方案》要求,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召开工作会议部署本地、本单位提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21年11月—2025年12月)

1.2021年11月—2023年12月,公立中医医院、综合医院按标准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分别达到100%、75%。

2.2024年1月—2025年12月,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均达到100%,举办培训班并培训中医康复人员120人次以上。

(三)总结评估

1.总结(每11—12月):各医疗卫生机构按对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展情况进行总结,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2.总结评估(2025年10—12月):按照工作要求和目标,县卫生健康局会同有关部门配合上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对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交流工作经验,发现和推广典型方案。

四、组织保障

(一)认真组织,加强领导。

卫生健康、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医保、残联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按照本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各相关医疗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

(二)加强沟通,落实责任。

卫生健康、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医保、残联部门要加强与财政、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有利于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合理安排对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提供机构的投入。医保部门要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支持中医药特色康复医疗服务发展。文化广电体育旅游部门要大力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传统运动,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残联部门要配合卫生健康部门研究制定针对伤残的中医康复技术和方案,支持指导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机构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

篇10: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一、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室及开展的范围:

姚滩村卫生室 草药、针灸理疗 杨渠村卫生室 草药 针灸理疗 黑林村卫生室 草药 针灸理疗 何滩村卫生室 中成药 沙坡头村卫生室 中成药 鸣沙村卫生室 中成药 营盘水村卫生室 中成药 长流水村卫生室 中成药

篇11: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自查报告

卫生处:

根据郑卫字(2014)第81号文件精神,我院立即组织召开会议,认真学习《河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督查评估实施细则》,并组织分管副院长、科主任对我院的功能科室进行检查考核,查找存在的问题,为努力实现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的目标,我院以“强化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为宗旨,以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三官庙办事处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为目的,开展了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工作,现将自查总结报告如下: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我们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建设小组,由副院长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建设项目;定期召开会议,制定相关优惠措施鼓励中医药发挥特色优势。

2、规范机构设置:多年来我院坚持设置中医科,而且诊室集中、相对独立;中药房和中药库布局合理,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成药品种,坚决执行统一招标、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原则;并利用板报、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介绍中医药适宜技术、养生保健知识。

3、委派中医药人员进修学习:我院现有副主任中医师1名,执业医师3名,执业助理医师2名;其中本科学历1名,大专学历2名,中专学历2名;负责中药房的药剂人员有1名;多年来我们坚持“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发展我院的中医力量和接班人。

4、完善中医科的设备配置:规范基本设施,购置与发展中医业务相适应的基本诊疗和中药房的设备。

5、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门诊、住院等服务形式,运用中医理论辩证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开展了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我们针对不同疾病和康复服务对象,制定个体化的中医康复方案开展康复治疗;在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工作中,我们开展了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

6、加强对辖区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定期组织乡村医生学习中医药知识,利用下乡体检等机会指导,提高乡村医生的中医诊疗水平。

7、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今后要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具体研究部署中医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大中医诊疗设备和中药房设备的投资力度;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原则,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卫生院和卫生室的中医医疗业务技术水平,对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者开展中医康复服务。

在今后的中医业务项目建设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着力提高中医服务能力,促进中医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中医药特色服务“简、便、廉、优”的实惠!

篇12: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自查报告

为认真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31号)(以下简称《意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主体、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下同)为龙头和支撑、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民族医药,下同)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

(二)目标

1.到2013年底,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2.到2014年底,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2.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3.到2015年底,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4.各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每年有所增加,并在“十二五”期间有明显上升。

(三)地方目标

1.各省(区、市)要围绕总体目标和分目标进一步细化和实化本地工作目标,拟定实施方案,并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商定后实施。

2.各市(地)分目标由各省(区、市)与各市(地)共同商定。

3.各县(市、区)分目标由各市(地)与各县(市、区)共同商定。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1.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

(1)所有参合县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

(2)所有参合县将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引导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3)各省(区、市)在制定省级新农合报销目录时,均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目录;

(4)各省(区、市)均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5)各省(区、市)和统筹地区要全面开展付费总额控制,适应分级医疗体系的建立,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城乡居民在基层使用中医药服务。

2.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中体现中医药特点。

(1)所有县(市、区)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为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

(2)所有县(市、区)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按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

(3)鼓励以省为单位开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临床使用综合评价工作,并鼓励使用推广具有区域特征的“简、便、验、廉”特色的中药验方。

3.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和评审中将中医药内容作为重要内容。

(1)所有县(市、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中,将中医药服务单列为一级指标,中医药内容分值所占比例应不低于10%;

(2)所有县(市、区)在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中,将“中医药门诊占总门诊人次比例”列为重要考核指标;在乡镇卫生院评审中,将中医药科室建设和中医药服务提供列为重要指标,中医药内容分值应占一定比例。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1.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2.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按照卫生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3.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4.加强县级中医医院龙头建设。

(1)各省(区、市)均开展县级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建设、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7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每个县级中医医院至少有4个省级(含省级)以上中医特色专科;

(2)各省(区、市)均加强尚未设置中医医院的县(市、区)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并全部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三)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1.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2.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

3.65%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

4.各省(区、市)至少有1个以上市(地)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意见》有关要求开展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工作。

5.各省(区、市)均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以及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以上。

6.各省(区、市)均开展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通过师承方式为基层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

7.各省(区、市)均开展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临床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1.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所有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2.所有县级中医医院和城市大中型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

3.各省(区、市)均开展中医药人员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探索中医类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逐步建立县级中医医院从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帮扶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科的机制。

(五)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1.所有县(市、区)建有1个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2.所有县(市、区)针对基层中西医人员推广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告的适宜技术目录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六)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各省(区、市)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

2.各省(区、市)均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

3.各省(区、市)均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七)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1.各省(区、市)均制定并实施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的政策措施。

2.各省(区、市)均制定并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基层药品连锁企业开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的政策措施。

3.各省(区、市)均进一步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八)依法加强基层中医中药监督管理

1.强化中医监督管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各项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2.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各省(区、市)均对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均制定并实施允许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民间习用中草药的政策措施。

3.加强中药质量监管,各省(区、市)均严格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饮片采购程序,应当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审核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资质,严禁假劣中药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九)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 进社区 进家庭”活动深入开展

各省(区、市)均全面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 进社区 进家庭”活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中医药

文化知识普及全国80%以上行政村、85%以上社区和80%以上家庭。

三、重点项目

(一)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1.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化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和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

2.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3.依托现有中医药资源,各省(区、市)建好至少1个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各县(市、区)建好1个县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4.制定中医一般医疗和预防保健适宜技术目录、基层适宜配备的中药饮片目录和经过临床验证、疗效可靠的中医单方、验方,供各地推广选用。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

在国家和地方共同实施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中,强化中医药功能建设,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条件。在项目绩效考核时,将中医药科室达标情况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达标的关键性指标之一。

(三)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

为县级医疗机构培养1.5万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含500名民族医人员),对5万名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专业大专学历教育,对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含基层民族医药人员),为城乡基层培养3万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遴选8000名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为县、乡、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一批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一批中医药预防保健人才。

(四)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项目

依据《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对全国未达标的政府举办的县级中医医院进行业务用房改扩建和配置基本医疗设备,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力争在“十二五”期末使大多数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五)农村医疗机构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项目

力争为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培育和建设1个以上中医重点(特色)专科。

(六)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

加强基层中医医院服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中医医疗质量和效率;建立和完善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促进信息交换与业务协同;建设中医医院综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县级中医医院信息数据分析和应用水平;开展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咨询、远程教育等功能。

(七)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示范建设项目

以尚未设置县级中医医院的县(市、区)综合医院为主,筛选一批综合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能力示范建设。

(八)中医药文化传播精品项目和科普巡讲活动

创作一批科学准确、通俗易懂、形式多样、体裁丰富、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系列科普图书、影视、音像、网络、动漫等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精品;建立一支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的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在全国开展中医药知识科普讲座,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科学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方法。

各省(区、市)要围绕提升工程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国家实施的建设项目,根据地方财政的安排和部署,启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相关项目。

四、组织实施

(一)动员部署

2012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召开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各省(区、市)要根据《意见》和《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动员部署本辖区提升工程实施工作。

(二)目标管理

2012年9月至12月,各省(区、市)根据《意见》和《方案》明确的工作任务,对本地区基层中医药工作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研究提出各项工作任务的分目标。

2013年3月底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2013年至2015年目标责任书。

2013年6月底前,各省(区、市)完成省级人民政府与市(地)人民政府、市(地)人民政府与县(市、区)人民政府目标责任书的签订工作。

(三)监测评估

依托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和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对各省(区、市)目标责任书每主要任务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分析评估和结果通报。各省(区、市)要加强本地区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四)督导检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组织对各省(区、市)目标责任书目标完成情况和重点项目执行情况适时开展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各省(区、市)提升工程的实施进度,督促各地认真完成目标责任书中的各项任务和重点项目建设任务。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省级卫生行政等部门每至少要组织一次省级检查评估工作,督促各市(地)、县(市、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五)宣传引导

上一篇:国旗下的精彩讲话稿下一篇:急救人员的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