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学习制度

2024-06-19

安全知识学习制度(通用8篇)

篇1:安全知识学习制度

安全学习制度

1.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技能知识学习活动,每月至少一次。

2.安全学习活动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多种形式进行。

3.安全学习活动由经理主持,安全职能部门负责召集,并做好记录和材料整理。

4.安全学习的内容。学习国家、省、市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措施制度;学习贯彻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学习安全技能知识和安全自防自救知识,增强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水平。

5.建立健全安全学习活动档案,对集中学习要有专人负责,做好学习记录。记录内容详细、全面、规范,并将学习活动资料加以整理归档备查。

安全会议制度

1.坚持安全工作“五同时”原则,各级各类工作会议都要讲安全工作,部署安全工作,切实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

2.安全专业工作会议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时段的工作,采取定期和不定期、集中和分散、长会和短会等各种形式召开。

3.安全生产会议,根据会议规模分别由经理和副经理主持。

4.企业安全工作例会每年不得少于十二次,班组每周不得少于一次。

5.安全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宣传、贯彻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文件和会议精神。二是按照上级安全工作部署,结合本单位安全工作实际,研究本单位安全工作动态,解剖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安全生产对策和措施,部署安全生产工作任务。三是对有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和事宜进行研究并做出决策和决定。四是企业下属科室汇报安全工作情况。

6.安全会议,要设专人负责会议记录,并做好会议纪要的整理和会议记录台帐的备案存档工作。

事故隐患整改制度

1.事故隐患的基本内容是指:企业运输生产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车辆机械、设备不安全状态和安全基础管理,安全现场管理上的缺陷。

2.事故隐患整改坚持:“谁检查谁负责下达整改通知书”“谁主管谁负责监督整改”“谁存在事故隐患谁负责落实整改”的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

3.事故隐患整改,分级负责,按时、按要求实施整改。4.落实事故隐患整改责任,对所属科室和班组的隐患整改工作进行严格督导。对不按时、不按要求整改或整改不力的科室和从业人员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完毕;对情节严重,造成隐患危害扩大或在整改期间内造成严重后果的和恶劣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

5.坚持事故隐患整改监控和归档备案制度。按照事故隐患分级负责的要求,实施整改监控,特别是对查出的重特大隐患危险源要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同时进行24小时监控,直至隐患消除。对所有事故隐患整改资料事后要整理归档备案。

安全奖惩制度

1.安全生产工作按照主管部门相关规定及本公司实际情况,实行奖惩制度。

2.企业员工实行年度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企业拿出与抵押金数量相同的金额,实行同奖同罚。

3.每年11月至12月份参照《德州市交通系统安全管理综合评价标准》和上级相关规定,对单车经营业户和从业人员进行考评。

4.凡年中安全考评不合格的,扣除60%的风险金,出现安全责任事故的,扣除全额风险金。

5.对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无出现安全责任事故,给予奖励。

旅客运输车辆安全行车制度

1.严禁使用营运牌证不全、车辆技术达不到一级标准,驾驶员没有相关客运从业资格证,无合法手续的客运车辆从事旅客运输。

2.省际长途营运客车和旅游包车,按照规定安装GPS系统和汽车行驶记录仪。

3.单程行程400公里(高速公路600公里)以上营运车辆,必须配备两名驾驶员,每名驾驶员连续驾驶不得超过3小时,24小时内驾驶时间累计不得超过8小时。

4.大型公路客运车辆夜间(晚22时至次日5时)不得在三级以下(含三级)山区公路上行驶。

5.省内客运班车,旅游客车,严禁22时至次日5时期间发车运行,必须在24小时前结束当日载客运营任务。

6.省内客运包车只限三级以上客运资质企业经营,一律到县级以上运政机构按一次一办原则领取包车牌,并按行程规定配备双班驾驶员,在当日22时前结束载客运营任务。

7.跨省超长途客运班车、旅游客车、客运包车,行驶超过当日22时的,车属单位必须落实固定或临时制定的途中

危险化学品货物运输安全行车制度

1.在行车中驾驶员必须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规范、谨慎驾驶,礼貌行车。

①车辆起步前,要先查看装卸人员是否下车,车辆周围有无障碍物,确认安全后方可起步。

②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应保证车辆以合适的速度匀速行驶,注意与前车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谨慎采取紧急制动措施,车辆转弯时,应减速慢性。

③注意不抢行,不冒险,自觉做到先慢、先让、先停;会车时不准侵占对方行驶路线。

④在危险路段、冰雪道路以及雾天行驶时,要严格控制车速,禁止紧急制动和猛打方向。

⑤下陡坡时不准熄火、空档滑行。通过弯道时要靠道路中心线右侧行驶,严禁侵占对方路线。

⑥夜间行车要高度提高警惕,保持适当车距:行车中如感觉困倦时应选择安全地点停车休息,严禁疲劳驾驶。

⑦车辆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通过渡口及无人看守的铁路道口。

1挂靠租赁和融资经营车辆安全管理制度

1.道路运输企业是挂靠、租赁和融资经营车辆安全生产管理的主体,企业法人代表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其挂靠租赁和融资车辆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

2.企业必须与挂靠、租赁和融资经营车辆车主及驾驶员分别签订运输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各自安全责任及保险、事故赔偿等内容。

3.企业要对其挂靠、租赁和融资车辆驾驶员实行招聘录用,严格资质审查和考核。挂靠、租赁和融资经营者(车主)不得私自招聘录用驾驶员。

4.道路运输企业要对挂靠、租赁和融资经营者(车主)以及车辆驾驶员进行经常性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及时宣传和组织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文件、会议精神。

5.挂靠、租赁和融资车辆经营者(车主)要督促、教育驾乘人员遵守企业各项安全管理规定,严禁胁迫驾驶员违章作业。

篇2:安全知识学习制度

为了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和驾驶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减少和避免发生道路运输事故,特制定安全学习培训制度。

第一条、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和机动车驾驶员每年都应参加安全培训

学习。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每年学习不少于12个小时,驾驶员每月不少于4个小时。

第二条、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国家安全生产的方

针、指出、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安全生产的专业知识;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等。

第三条、新上岗的普通驾驶员岗前安全培训不少于16个小时,经考核

合格后,企业颁发上岗证,客运管理部门安排上岗。

第四条、驾驶员安全学习培训的主要内容有:道路交通安全法、车辆

安全技术规范、驾驶员的职业道德、驾驶车辆的安全操作规程、企业的安全管理规定、分析典型事故案例,吸取事故教训等。

第五条、严格培训纪律。参加安全培训学习的人员必须本人签到,不

篇3:安全知识学习制度

(一) 国际上关于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相关规定

国际上关于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立法主要集中在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的国际公约。国际原子能机构 (以下简称IAEA) 是国际原子能 (核能) 领域的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组织, 同时兼管地区原子安全及测量检查, 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IAEA通过并且我国签署的关于核能安全检查的国际公约包括《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援助公约》等。

IAEA的国际公约制定了有关核安全的国际标准, 对各国核能安全的立法有很大的帮助。而且IAEA对各国的核能发展事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国际合作的机会, 对核事故或辐射提供援助, 如日本在福岛核事故中就向IAEA发出了援助申请, 也得到了IAEA的援助。这些公约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缔约国在核事故发生时的及时通报义务, 有关国家和IAEA有知情权;第二、缔约国在核事故发生时有提供迅速援助和合作的义务;第三、缔约国有义务保证核能利用的安全, 开展提高核安全的技术合作, 保护个人、社会、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伤害;第四、缔约国有义务保证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安全。IAEA通过的这些公约多是鼓励性质的, 也就是说缺乏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它们需要通过缔约国的国内立法来得以实现。

(二) 我国核能安全立法

我国的核能安全立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步,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立法进程缓慢, 下表是我国关于核能安全的法律法规:

二、我国对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立法价值取向

核能安全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 核能安全立法应当体现强烈的社会法本位的价值取向, 所以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也应当以社会性为其主要特征, 保障核能利用过程中的生态安全,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核能生态安全立法的社会本位立法价值取向又包涵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安全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防治污染法》 (以下简称《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中体现着“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严格管理, 安全第一”的原则, 这鲜明的表达着我国对核能生态安全的态度, 安全是第一位的, 只有在安全保障下利用才能实现。该法第二十条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第二十一条的“三同时”制度就是保证核能生态安全的重要制度的体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使得核设施营运单位要取得许可证和批准文件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在环境报告书中就能很好的起到对生态安全检查监督作用。“三同时”指的是与核设施相配套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 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辅相成, 是核能生态安全检查制度的具体体现之一, 也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核能安全不仅是技术上的安全也包括管理上的安全。技术上要与时俱进, 管理上要严格遵守。法律的制定要综合融合核能技术本身, 也就是法律本身要包含科技成分, 要走法律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路线。

(二) 科学性

核能生态安全的检查监督制度的建立要讲究科学性。检查监督要形成统一而系统的体系。核能立法本身就是科技和法律的结合, 核能生态安全的检查监督制度要以核能科学技术为支撑, 指定具体的技术量化标准。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要贯彻到底, 在核能源的利用上做到未雨绸缪, 遇到危机情形时有应急措施。中央与地方要相互监督, 形成统一的体系,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 按照职责分工, 各负其责, 互通信息, 密切配合, 对核设施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 做到科学性。

(三) 经济性

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建立也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效益。核能的利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在能源上的不足, 对我国的生活生产都有很大的影响。核设备的检查监督制度的建立则是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对于核能源的放射性污染的治理同样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核污染的治理与防治需要一定的技术与经济。核能安全检查监督制度就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 对核设施进行严格管理与检查以减少核污染。核能安全检查监督制度规定核能的使用上严格按照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 又采取了许可登记制度对核能设施进行的统一监督管理, 中央与各地方相互配合又各司其职。

三、我国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立法的主要缺陷

由于日本福岛核泄露事件的影响, 国务院暂停了核电新项目的审批, 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放弃了发展核电事业。据报道, 核电新建项目审批将在今年上半年重启, 这预示了我国的核电能源将再次起步, 在利用核电造福人民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核能利用存在的问题, 集中精力预防和解决好这些问题, 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核电能源的安全发展, 否则将得不偿失。结合表1和我国核能生态安全立法价值取向可以看出我国核能生态安全立法的主要缺陷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 缺乏专门的基本法规范

我国至今没有《核能法》或《原子能法》作为核能安全的基本法, 虽然我国的核能源立法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 但是立法进程缓慢, 唯一出台的一部法律就是2003年6月颁布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其次全部都是行政法规和政府部门规章, 这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法律位阶较低, 而且相当散乱, 不成体系, 缺乏整体性, 加上立法陈旧, 最早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规定, 而核能技术是不断创新的, 这些对于核能安全的规制都相当不利。

(二) 缺乏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 监督不力

例如, 根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其他有关部门, 对本行政区域内核技术利用、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这就可能出现权责不统一, 权力交叉, 互相推诿的情况。

(三) 核能生态安全的检查监督制度不完善

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利用核能的过程中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核原料的巨大破坏性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使得一旦发生核能生态安全事故后果将极其严重, 影响的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所以, 在发展利用核能的同时应当注重防患于未然, 建立以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为辅的检查监督制度。虽然我国现行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一些相关的部门规章对核能安全利用的检查监督制度作出了一些规定, 但是其中有不少需要完善改进之处。我们应当在总结我国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工作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借鉴他国有益的立法经验, 完善我国的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

四、完善我国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 制定《原子能法》

1989年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于保障核能生态安全提供了一些法律依据, 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核安全领域的专项立法工作, 包括制定《原子能法》目前我国核能安全立法缺乏一部基本法, 多是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法律效力低而且散乱无章、不成体系。要完善核能生态安全检查监督, 就要以一部基本法为依托, 作为核能安全基本法的一部分进行更加完善的规定, 形成一个整体的体系, 与其他制度相结合, 使核能生态安全贯穿于核电站的选址、建造、运行、退役、核废料的处理等各个环节, 这样才能保障核能利用中的生态安全。

(二) 建立专门的检查监督机构

国家核安全管理司 (辐射安全管理司) (简称核安全司) 负责核安全和核辐射安全的监督管理, 它隶属于国家环保部, 内设有多个不同职能分工的机构, 但是没有细化出专门的检查监督机构, 虽然在核电厂的选址、建造、运行现场派驻监督组 (员) , 履行监督任务, 但是这种监督也没有形成制度化。应当针对监督制度进行完善, 建立专门的检查监督机构, 负责包括核能生态安全在内的检查监督工作, 可以形成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制度。定期检查监督可以派驻的监督组 (员) 进行, 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灵活处理。

(三) 建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听证制度

篇4:安全知识学习制度

一、粮食安全和粮食质量安全

粮食安全是指粮食是否供应稳定、充足以及是否所有人都能获得满足基本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粮食。为此,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保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此定义进一步丰富了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粮食质量安全、粮食数量安全以及粮食来源的可持续性安全。而我们着重研究的是粮食质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注重粮食的优质卫生、营养结构合理、健康安全,维护的是人类健康生活的基本权利。

粮食质量安全是指一个家庭、企业、国家或地区,由提供或生产的粮食制品中获得卫生安全并营养充足的食物,从而满足其正常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粮食质量安全包括感官品质、卫生指标、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及储藏品质等方面。

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按照性质大致可分为生物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及化学性危害。粮食质量安全涉及整个粮食生产、加工、销售链条中的质量安全隐患和质量控制问题,涉及种植业、农药、化肥、环境污染及控制、粮食储运、食品安全学、毒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因此,目前关于粮食质量安全的跨学科研究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空白与拓展空间。

二、涉粮知识产权

涉粮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农业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农业产品商标权、农业商业秘密权、农业著作权、农业地理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等。

(一)农业专利权

农业专利是产生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专利。其主要客体是现代农业中的农业科技和农业成果,例如肥料及饲料新配方,兽药与农药组合物,食品、调味品及饮料的加工技术,新型微生物菌种及产品,动植物育种的非生物学方法均可申请发明专利;渔具及农机具的改进及发明,可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或发明专利。

(二)植物新品种权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第二条规定,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出的或对其发现的野生植物品种进行开发的,具备特异性、新颖性、稳定性和一致性,并有准确命名的植物品种。植物新品种权由植物新品种保护审批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赋予品种权人对其新品种的一种专有权,包括:生产权、销售权、使用权、标记权、许可权、转让权。由于我国对植物新品种权的法律保护还处于探索时期,因此需要对现行国际上的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相关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确定对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模式。目前,我国对植物品种权的保护仅限于植物品种的繁殖材料。而对植物育种人权利的保护,保护的对象并非植物品种本身,而是植物育种者应当享有的权利。

(三)农产品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标志某商品产于某一地区,且该商品的明显优势、特定质量、产品信誉及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人文条件或自然环境所决定的标志。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当今国际上保护特色、优势产品的一种普遍做法,可以充分、合理地保护与利用人文条件、自然资源及地理遗产,从而有效保护优质特色产品并促进优势产业规模化、科学化发展。“地名+品名”是地理标志的核心内容,其权利归当地全体生产经营者所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先行者”,据调查,带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农产品价格普遍比同类产品价格高出20%以上。

三、知识产权制度对粮食质量安全的正效应

(一)激励粮食科技创新,加速农业技术发展

随着近年来粮食市场的跌宕起伏,各国在不断变换的国际粮食市场中,越来越重视国家粮食的主动权。伴随而来的是涉粮科技的不断发展、植物品种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涉粮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的显著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要想取得国家粮食主动权,只有通过激励科技创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的基础。

具体措施则可以通过培养科技主体,加强科技研发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一是从源头抓起,重视种子研发与保护,加大种子研发投资比例,培育优秀、自主的新品种,抢占市场制高点和技术空白点,为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打下坚实基础,从根本上解决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二是鼓励抗病、抗灾、抗虫害的植物新品种的研发,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从而使粮食生产过程安全化、规范化,减少粮食质量安全的威胁性因素。三是根据不同种植规模、种植环境、种植习惯,加快研发适合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便捷化的农业生产工具,使粮食生产统一化管理,规范化生产。四是加强绿色有机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辅助性微生物技术的研究与開发,使粮食生产绿色有机化。五是攻克粮食等深加工过程中的保鲜冷藏技术、清洁安全技术等。六是建立统一、标准、安全、科学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制度,加强检测技术的研发与保护,与国际发达国家检测系统接轨。鼓励创新并不能保障粮食技术的有效运用,只有通过知识产权相关制度,将研发技术转化为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的使用权,才能保持该技术的市场竞争力,为我国粮食自主提供有效保障。

(二)完善专利技术保护,降低科技研发成本

对于专利技术的保护,即专利制度,其中一项便是通过专利的文献性记载向公众公布来实现其公开性、透明性。此文献具有覆盖面广、内容详尽、出版速度快等特点。通过此文献的公布,技术研发人员可以及时了解现有技术发展方向、发展趋势及发展程度,从而为研发主体提供一个准确的风向标,避免重复性研究的投入,使投资能更加合理高效,同时也节约了人力资源。另外,通过专利文献的详细记载,研究人员可以开拓新视野、激发新想法,使专利创造更加完善、更加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

(三)实现涉粮技术转化,提高国际主控能力

知识产权不仅是保护智力劳动成果、文化创造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和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科学技术只有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将现有研发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国家粮食主控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因此,创造技术,获取涉粮知识产权并不是最终目的,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才是重中之重与关键所在。

对于农业技术的运用与实施,在知识产权制度控制之下,严格技术准入与问责制方能保证农业技术的合理规范应用。对于尚不明确其实用效果的技术,尤其是涉及转基因技术的成果,在其正式投入使用及市场推广之前应进行严格控制。在保障技术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农业技术的加快转化,加强体制创新,使涉农知识产权及农业技术的转化与推广得到有效改善;对重要的、具有公益性质的植物新品种权、涉农专利等可进行政府采买,间接增加研发投入以支持技术转化与技术再研发,有利于形成产业化生产经营。同时,对于技术转化资金难问题,先从制度上解决投资风险,稳定投资者心态,进而加紧涉农知识产权与金融市场的联系,实现资本与技术的双向流通、双向受益。积极引导金融市场对涉农知识产权良性、可持续投资,保障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技术转化,克服现有资金短缺问题。

(四)稳定国内粮食市场,吸引涉粮投资主体

针对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侵权严重、专利保护不足、技术信息频频泄露等问题,我们必须通过知识产权的制度保护来肃清我国粮食市场的安全隐患与市场混乱。其中,对育种者、技术研发者进行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防止信息泄露,可以消除投资者的风险顾虑,获得成本与收益补偿,增强其对涉粮知识产权的投资信心。一直以来,我国在此方面尚有欠缺,以致在涉农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无法抗衡。对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经验来完善我国制度,引导私人及跨国种业积极投资。

美国在鼓励涉农投资方面有着十分完善的制度。为了鼓励个人在种业方面的投资及育种保护,美國实施了一系列关于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采取了植物新品种权与专利相结合的双轨制保护模式。因为,对企业而言,一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影响其是否在该国投资涉农研发及销售的重要参考。只有加强知识产权的制度保护,才能克服私人及跨国公司对涉农技术投资的数量及规模限制,从而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加快技术研发与销售步伐。

(五)推动粮农规模生产,延长农业利益链条

篇5:安全教育与培训学习制度

第一条 为增强我矿员工的安全知识,改变安全态度,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技能,改变安全习惯,达到期望的安全行为表现,从而提高安全生产现状,从根本上预防事故的发生,满足矿井安全生产对人员培训需求,规范培训管理,严格培训纪律,根据集团公司有关职工教育培训管理的相关要求,结合我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范围:适用于矿属所有单位的全体员工。

第三条 新入职人员及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岗前培训:岗前不少于72学时的安全知识、职业病防治等安全知识培训和实操培训,培训结束后,安检科组织考核,考核不合格者进行补考,补考不及格者不予录用。

新员工分配到各单位后须与老员工签订四个月的导师带徒合同。新员工在师傅带领下进行实习和操作,掌握煤矿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具备一定实操技能后,经操作考核合格,领取岗位合格证书后方可独立工作。

第四条 职工转岗培训:根据生产及工作需要,员工岗位工种发生变化时,必须先培训后上岗。必须经劳资科同意后,将培训计划报送安检科,安检科负责安排相关培训,转岗培训不少于72学时。培训期满经考核合格取得资格证后方可上岗。

第五条 对“三违”人员的培训,依照《三违人员培训管理制度》之规定执行。

第六条 对《作业规程》的培训:新工作面在开工以前,施工区队要按照作业规程规定培训时间组织职工学习,培训结束要组织考试,考试成绩要记录存档。考试不合格者待岗培训,如安排考试不合格者上岗对单位责任领导罚款100元。区队要组织本单位多层次专项培训及实操培训,健全培训资料(纸质版、电子版)按要求报送安检科,安检科组织人员进行不定期抽查检查、考核、对考核不及格的人员每人每次罚款50元,区队队长和主管培训的技术员每人每次罚款50元。

第七条 安检科依据年、月度培训需求,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及时开办班培训,开班前应提前5天以书面形式将培训时间、内容,参加培训人数通知有关单位。

第八条 所有从业人员无特殊情况,必须按时参加组织的培(复)审培训,如因单位原因没有参加培训的,少参加1人对单位正职各罚款100元,主管培训技术员罚款50元,如属个人原因不参加培训的,对本人罚款100元。

第九条 坚持上什么岗位持什么证,做到岗证一致,所有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没取得相关证件的一律不得上岗,凡发现无证上岗者,罚责任人100元;罚跟班队长50元,区队正职罚款100元,主管培训技术员罚款50元。

第十条一般员工参加矿安全知识培训、特种作业培训时迟到、早退罚款30元,旷课50元,考试不及格者或缺考者罚款50元。对学员所在区队正职罚100元,主管培训技术员50元。补考再不及格者罚款100元,对学员所在正职罚200元,主管培训技术员100元。并待岗培训,直至培训合格方可上岗。外出学习期间的培训费、生活补助费、交通费和工资不予支付,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

第十一条管理人员参加公司举办安全管理资格证培(复)审训或临时组织考试、迟到、早退罚款100元,旷课200元。考试不及格者或缺考者罚款300元,对学员所在区队正职罚100元,主管培训技术员50元。补考再不及格者对责任人罚款300元,对学员所在正职罚200元,主管培训技术员100元。外出学习期间的培训费、生活补助费和工资不予支付,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并待岗培训,直至培训合格方可上岗。

第十二条 上级领导来矿安全检查中发现无证上岗矿被罚款的,责任区队承担该罚款额的100%。

第十三条参加公司外出培训学习及组织奖励:

⑴安检科每月培训计划各区队必须严格执行,员工证件到期不培训造成证件失效和无证上岗者,严格按照鹤煤公司安全培训责任追究制度处罚。

⑵参加矿培训班,学习期间无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且被评选为优秀学员的,矿给予100元奖励,对所在区队正职及技术员各奖励50元。外出学习被局评为优秀学员者,矿给予200元奖励,对区队正职及主管培训技术员各奖励100元。

⑶凡参加公司抽考人员抽考成绩取得公司第一名奖励500元,第二名奖励400元,第三名奖励300元。

⑷凡工人参加公司抽考成绩不及格对本人罚款100元,对所在区队正职各罚款100元,主管培训技术员罚款50元,并待岗培训,直至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期间不支付工资,每天只支付10元生活费。

⑸凡干部参加公司抽考成绩不及格对本人罚款200元,对所在区队正职罚款100元,主管培训技术员罚款50元。年度内两次参加公司抽考都不及格对本人罚款200元,对所在区队正职罚款100元,主管培训技术员罚款50元。停岗培训,直至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期间不支付工资,年度内参加公司抽考三次不及格的给予其本人免职处分。

⑹凡参加公司组织分专业抽考,抽考单位人员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给予单位正职奖励500元,技术员奖励400元。抽考单位人员平均成绩在65分以下给予区队正职罚款300元,主管技术员罚款200元。

第十四条外出考察培训人员,外出前必须持参加培训证明文件或者资料经本区队主管领导书面批准,并填写本矿外出考察申请表,须经分管矿领导、矿长在申请表上签字同意后到培训科登记备案(同时交安检科培训证明文件或者资料复印件存档,否则回来安检科不予报销有关费用),所有外出人员学习后认真撰写考察报告、总结。考察结束10天内,将考察报告、总结分别报送安检科,否则处罚责任人(安检科对管理人员处罚200元/人次,安检科对普通职工处罚100元/人次并早会通报)。

⑴参加外出培训的管理人员及特珠作业人员、取证人员需要考试的等考试结束后,持培训部门颁发的有关证书或成绩单到安检科登记,安检科长签字盖章,持相关证明方可到矿财务科报销,成绩不及格或未取得相关证书者,各种费用自理。

⑵外出培训人员应遵守培训单位的各项培训管理制度,因违规而被培训单位处罚或对公司和矿造成不良影响的,除培训其间发生的各种费用自理外,矿对责任人一律加倍处罚。

第十五条学员因事不能上课,必须提前写请假条,注明请假原因、起止日期等。由班主任签字,管理人员由矿主管负责人批准,特珠作业人员由分管的矿领导批准,事先未请假或请假未被批准而缺课者,视为旷课并在调度会上通报。学员因病不能上课,由矿医院出具证明,最迟于次日交培训部门认定,否则,病假无效。上课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关掉手机,不能来回走动,保持课堂安静。否则,对学员50元/次罚款。室内严禁吸烟,禁吃零食,保持室内清洁,不乱丢弃废物发现一次罚款20元。自觉遵守学习纪律严禁打架斗殴,讲粗话、骂人等不良行为。违者按矿规矿纪处理。

第十六条 安全资格证及特种作业证复印件丢失的应及时到安检科补办,无证期间一律不得上岗作业。否则,对本人罚款100元。

第十七条 弄虚作假,私造假证下井作业的人员,一经查实,对责任人罚款300元/次,对区队正职罚款100元/次。

第十八条 培(复)训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应提前3天通知参加培训,没有参加培训造成证件失效后果自负。

第十九条 培训结束前,安检科对培训人员为依据月底对学员进行效果评价。否则,对责任人罚款50元。

第二十条职工培训档案的内容要齐全,资料包括:培训通知、学员点名册、试题、证书及发放名册、培训有效性评估表等,缺少一项罚责任人50元。

第二十一条授课培训师要熟悉所讲的内容,做到认真备课,授课,按时上、下课,严格课堂纪律。授课培训师自备教案,待培训结束后交矿安检科备案。授课人要服从安检科的课程安排,严格按照下发的课程安排进行授课并保证培训质量。否则,对责任人罚款100元/次。

篇6:安全培训和教育学习制度

1、驾驶员要认真学习道路交通法规,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安全意识,按时参加各类教育和培训,严格执行行车规则。

2、运营组要坚持每月二次的安全教育活动,及时传达上级和交通管理部门的有关指示精神,认识总结安全行车经验和分析典型的事故教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不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3、公司要定期利用一些典型的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教育,认真吸取他人的教训,警示驾驶员要文明行车,严守规则,确保安全。

4、驾驶员对公司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得请假、缺席,负责人要严格考勤。

5、对各类培训教育要做好记录、以便备查。

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1、驾驶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取得执业资格证后,方可独立驾驶车辆。

2、行车前严禁饮酒,行车及加油时不准吸烟、饮食和闲谈,驾驶室必须按核定人数乘坐,严禁超员乘坐。

3、每次行车前必须检查刹车、方向盘、喇叭、照明、信号灯等主要装置是否齐全完好,消除隐患。

4、行车时车辆的时速应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前后两车应保持必要的安全间距。

5、严格遵守公安部、交通部《城市和公路交通管理规则》。

6、禁止在雨天、雪、雾天、夜间盲目行驶。

7、严禁盲目强行涉水。

8、严禁机动车挂空档或财踩离和器溜坡。

9、认真做好出车,途中和回厂例检,发现问题,及时报修。

10、及时做好车辆清洁、保养工作。

车辆、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1、驾驶员不能带着思想包袱开车,不能在心情沮丧时开车,不能在闹情绪时开车,要控制情绪、情感,保证行车安全

2、接受运输任务,按时到岗。对车辆情况进行自检,存在故障隐患要立即维修。

3、驾驶员应对车辆进行日常维护。

4、坚持“三检”,即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检视汽车的灯光、转向、制动、传动、冷却、润滑及各部机件连接的有效情况。

5、保持“四清”,即机油、空气、燃油滤清器和蓄电池的清洁。

6、防止“四漏”,即防止漏水、漏油、漏气、漏电。

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1、立即停车。凡发生道路运输事故,都要立即停车,并拨打事故处理专用电话。

2、立即抢救。停车后应首先检查有无伤亡人员,如有受伤人员,应立即施救并接拦截过往

车辆,送就近医院抢救。

3、现场保护。肇事车停位,伤亡人员倒位,各种碰撞碾压的痕迹,刹车拖痕,血迹及其他散落物品均属于保护内容,不得破坏、伪造。

4、如有泄漏、爆炸、火灾、可能危机安全时,劝导阻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现场。

5、及时报案。在抢救伤员、保护现场的同时,应及时直接或委托他人向当地公安部门或交通主管部门报案,然后及时向本公司领导和负责的专人汇报。汇报内容:肇事地点、时

间、报告人的姓名、住址及事故的死伤和损失情况。

6、交通警察和应急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要服从组织指挥,主动如实地反映情况,积极配合现场勘察和事故分析工作

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1、驾驶员应是作风正派,组织纪律性强,身体健康的从业人员。

2、驾驶员必须领取驾驶证、从业资格证,方可驾驶车辆。

3、驾驶员的正常培训由本人负责,定期培训由本道路运输经营者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4、发生不安全情况,应及时报告本道路运输经营者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不准隐瞒事故真相,并积极配合事故的处理。

5、驾驶员应服从调度,按照规定路线行驶,连续行车不准超过4小时,杜绝各种违章行为。

6、驾驶员要认真做好车辆日常维护工作,保持车容整洁、文明驾驶,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篇7:安全学习教育培训制度1

为了提高全体职工对安全生产重大意义的认识和安全技术水平,增强职工遵章守法的自觉性,避免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1、安全教育的原则

安全教育必须贯彻全员、全面、全过程的原则,要讲究针对性、科学性,做到多样化、制度化、经常化.2、安全教育的方式

安全教育的方式主要有:日常安全教育和特殊安全教育等

3、安全教育的内容

(1)主要危险地点和设备及其安全防护注意事项;

(2)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的基础知识和注意事项;

(3)安全防护装置和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4)安全技术规程和制度;

(5)本公司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主要措施,防尘、防毒设施的使用;本公司的危险部位及其注意事项;本公司安全生产的状况及其注意事项;安全装置和工(器)具、个人防护用品、防护器材和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和保管;发生事故以后的紧急救护和自救城市.4、日常安全教育

(1)公司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安全教育,举办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学习班,充分利用安全教育室,采用展览、宣传画、安全

专栏、安全讲话、报刊杂志等多种形式,以及先进的电化教

育手段,开展经常性的安全和工业卫生教育活动.(2)各级领导和各部门要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思想、安全

技术和遵章守纪教育,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定

期研究职工安全教育中的有关问题.(3)各单位应定期开展安全活动,班组安全活动每周一次(即安

全活动日)

(4)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要求、有步骤地进行,不断提

高质量,防止流于形式。

5、特殊安全教育

(1)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

则》要求进行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取得特种作业证后,方

可从事特种作业

(2)按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组织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复审

(3)要编写完善安全操作规程,按新的安全操作规程,对岗位作

业人员和有关人员进行专门教育,考核合格后方能进行独

立作业。

(4)发生重大事故和恶性未遂事故后,企业主管部门要组织有

关人员进行现场教育,吸取事故的教训,防止类似事故重复

发生.安全教育的考核

安全部门每年要组织两次职工安全技术知识考核,考核成绩

计入“安全作业证”及职工个人的安全技术档案

篇8:电子签名安全保障制度

1 电子文件原件和电子文件证据资格相关问题

按照我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 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数据电文才能被视为电子文件原件。这样的数据电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 能够有效的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第二, 能够可靠的保证自最终形成时起, 内容保持完整、未被更改。但是, 在数据电文上增加背书以及数据交换、储存和显示过程中发生的形式变化不影响数据电文的完整性[1]。

电子文件如何成为可靠的证据还存在这一些问题。第一, 从法理上说, 一切反映客观情况的事实都应该可以作为证据, 但是由于对公平、公正等不同的理解和执行, 各国对可接受的证据类型的规定各不相同;第二, 学者界的观点也不相同。有的学者根据电子文件的表现形式, 主张将其归入视听资料类型, 但有的学者就提出了质疑, 认为其在被鉴定之前不宜归入视听资料。但是, 对电子文件进行鉴定, 似乎又不太经济, 缺乏效率;第三, 电子文件如何才能适应诉讼程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诉讼程序不同于一般应用部门的业务程序, 在诉讼程序中, 审判人员要求面前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必须是具有可理解性的东西, 毕竟对案情做出判断的是人而不是机器人[2];第四, 电子文件作为证据的提交形式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问题。因为目前各国的做法不一, 各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第五, 电子文件做为证据的证据力如何还值得我们研究。因为证据发挥证明力的大小, 在于起实质内容的客观性及其与待证事实的相关性[3]。

面对这样的问题, 笔者认为它们并不是不能解决的。第一, 虽然各国在法理上的理解不一样, 但是如果将电子文件归入书面证据是符合电子文件的特点和国际规范的。因为电子文件可以用打印或显示等输出方式表达, 可代表电子文件的本质内容, 而且我国合同法已经将传统的书面合同形式扩大到电子文件形式。第二, 虽然学者界观点不同, 但是笔者认为, 电子文件如果是能够有效的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查取用, 数据电文的格式与其生成、发送或者接收时的格式相同, 或者格式不相同但是能够准确表现原来生成、发送或者接收的内容, 能够识别数据电文的发件人、收件人以及发送、接收的时间的都应当能够作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据。第三, 要解决电子文件如何才能适应诉讼程序这个问题, 最根本的方法是将各种电子文件转化为能够被人理解和识别的材料, 只有这样, 法院才会认可电子文件作为证据并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第四, 解决电子文件的提交形式问题, 目前各国的做法还没有得到统一, 笔者认为, 单独的电子记录也许不能被法庭接受, 在这样的情况下, 必须请求电子公证机关的帮助, 以公证书的辅助电子文件证据事实。第五, 要解决电子文件作为证据的证据力问题, 我们应该从发挥咱电子记录的审查规则入手, 为电子商务提供帮助。

2 电子签名技术对电子签名安全保障制度的挑战和对策

电子签名技术对电子交易安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 电子签名技术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所谓的数字签名是通过一个单向函数对要传送的电子文件进行处理得到的用以认证电子文件来源并核实电子文件是否发生变化的一个字母数字串。该技术在具体工作时, 首先发送方对信息施以数学变换, 所得的信息与原信息唯一对应;在接受方进行逆变换, 得到原始信息, 只要数学变换方法优良, 交换后的信息在传输中就具有很强的安全性, 很难被破译和篡改。这个过程被称为加密, 对应的反变换过程称为解密。现在有两种不同的加密技术, 一类是对称加密, 双方具有共同的密匙, 只有在双方都知道密匙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另一类是非对称加密, 也称为公开密匙加密, 密匙是由公开密匙和私有密匙组成的密匙对[4]。现在, 实现数字签名有很多方法, 目前数字签名采用较多的是公匙加密技术, 其采用的是非对称加密算法。

尽管有了以上等技术的支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子签名就天衣无缝, 笔者认为其可能面临的下面挑战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首先, 数学的飞跃式进展直接威胁着现在我们使用的公匙加密技术。其次, 新的计算机理论正在不断被提出, 按照这样的状况, 基于密码体制的电子签名技术也将面临信任危机, 现在被认为是难以破解的电子签名密码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被很轻易的破解, 而这必将动摇整个电子签名安全性的基础。面对这样的局面, 我们该如何应付才能使与电子签名有关的法律不被技术的发展所淘汰?这就是我们广大法律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将面临的巨大挑战。

面对这样的挑战, 我们并不是毫无办法的。笔者认为, 第一, 要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电子签名保障技术的经验交流。如果新技术确实能提高电子签名的安全性, 再在世界电子商务过程中进行推广和普及[6];第二, 由于电子签名保障技术的特殊性, 我们不应该将已经写如电子签名有关法律的电子签名保障技术视为不能变更的东西, 而应不断对法律承认的电子签名保障技术进行更新升级[7];第三, 对于交易金额较大的电子交易, 应该不仅仅采用数字签名作为保障, 而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其他的方法对电子签名进行有效的保障[8];第四, 可以由交易双方约定在交易过程中, 每隔特定的时间更换一次密匙等。总之, 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我们一定不能因循守旧, 而要对电子签名保障技术和保障电子签名安全性的方法、程序等方面不断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确保电子交易的安全。而且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工作是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的。

3结论

本文对电子签名安全保障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并对其需要完善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电子签名有关法律制度, 才能使我国电子商务更加规范, 从根本上保护电子商务交易者的利益。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电子商务的不断进步, 新的问题一定会不断出现, 因此, 这需要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才能使其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 我国的电子签名法相关制度会越来越完善, 电子商务交易者的合法权益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五条, 2005.

[2]黄建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释义及实用指南[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4.

[3]杨坚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释义[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

[4]史伟奇.基于PKI技术的电子签名法研究[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6 (6) .

[5]李强.公匙基础设施PKI技术与应用发展[J].www.newy.net/Article/ShowArticle.asp.

[6]姚钟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全攻略[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

[7]姜旭平.电子商务实用全书[M].上海: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1.

上一篇:供应商管理经典案例下一篇:人教版初一英语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