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雨果的秘密》影评

2024-06-18

电影《雨果的秘密》影评(精选9篇)

篇1:电影《雨果的秘密》影评

《 雨果的秘密》的影评

心本无挥其之念,又何况挥之不去。遂于脑中展开穿越时空的画卷,体现如水倒流年。甚至,我永远向往的空间;直至,我深深珍藏的童年。

雨果以20世纪初的伦敦为背景,冒着滚滚浓烟的火车注定这个曾经文静的古城不再安宁,无数巨大而又标准的钟表把她的日程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科技发明只负责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重新规划伦敦的内部结构,而电影尽显了这座工业城市的曼妙柔情,他公然在违背自然规律下将时钟回拨,他毫不畏惧地用3D调节时光的温度,他画笔一挥改变了时间的漆感,带我们回到了那个地球还没有热到冒汗,人类还没踏足月球,互联网还没有全球化的现代雏形。那个时候,雪还是在冬天下的,人们才刚开始习惯拿着装满金钱的皮箱在火车站步履不停,雨果一双湛蓝好奇的眼睛,一双善于发明的小手预告了霍金与爱因斯坦伟大时代的到来。没有深刻晦涩的主题纹理,马丁斯科塞斯用一颗坦率直白的心给我们交了份迷人的答卷。

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色彩的运用。影片打着儿童片的旗号上映。因此一定要适合儿童看。全篇的色调以暗蓝色色调为主,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在深蓝色的夜空下,天上飘着洁白的雪花。两个小主人公在这近乎童话般的世界里探索,寻找机器人留下的答案。然而,在室内的戏中,色调又变成了暗黄色为主色调。将复古风发挥到极致。

在观众中议论最多的还是电影的3D 效果。在一片技术流的3D潮流中,马丁·西克塞斯虽玩起了3D,但显然却简单了许多,这部电影的立体效果都恰切的融入到剧情当中,不突兀不刻意。而在3D这种现代技术的包裹之下,却玩起怀旧风,这种看起来的矛盾实际上却是现代人走进电影史的最佳选择,当我们顶着电影里的雨果和梅丽爱一家欣赏他们之前的作品《月球旅行记》时,这种影中影的重叠,现代与历史的交加,是着实让人兴奋的一幕。观众看到的是两个电影,一个是荧幕之上,一个在荧幕之中。荧幕之上的,是现代人看着现代戏,荧幕之中的,是现代人看着过去人看过去之戏,这中间的韵味实在是很值得品读。

有人评论电影时,说过“《雨果》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对早期电影写的一封情书。”我十分赞同这个看法。看整部电影,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导演对早期电影的热爱与尊重。电影中每一件精雕细琢的零部件并不是用钱就能买到的,推动电影运行的还不如说是每一位优秀的电影人那近乎“吹毛求疵”的敬业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1895年的《火车进站》,才会开启一段史诗般的梦幻之旅。在大提琴与手风琴的合奏下,我们告别了黑白默片的时代,迎来了色彩与声音的曙光。如果电影是部机器,马丁斯科塞斯就是他身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零件,因为在这封情书中,电影两个字必须得大写,这才对得起你曾经对电影许下的诺言。

可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再好的电影也有瑕疵。片中的两位小演员的表情机械夸张,很难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大部分人物性格单薄卡通,包括核心人物梅里埃,其终生的创作目的仅被刻画为获得观众承认这唯一的层次,任性到近乎浅薄,实在让人不忍。片中的机械细节设计固然精巧奇妙,但一涉及到人,便退化为愚蠢粗糙。而且,剧情有时也显得生硬,缺乏合理性。如警卫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给剧情增加一些紧张感,而多份感情的存在,又都薄弱了故事主线的力量,让《雨果》的故事显得并不那么出色。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警卫的存在也更好的体现出主人公雨果的生存状态,而警卫的搞笑滑稽也成为了人们看电影时的笑点。

影片既讲了雨果又说了梅里爱,很难去确切的界定电影到底想要探讨的什么,它似乎关注了童真,又着力于展示影史的魅力,既在3D的技术流中徜徉,又要用简洁的技术表达,在这些矛盾中,《雨果》就注定了打不败更加纯粹的《艺术家》,同样在缅怀逝去的无声年代和电影史,但后者的缅怀,简单又直接。

《雨果》难以给人感动,给的只能是怀旧的情绪和浪漫的情怀,本该更进一步挖掘的情感刺激略显单薄。

本片获得了很多奥斯卡的奖项。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导演用一颗真挚坦率的心向我们讲述了早期电影的伟大。也恰是因为斯科塞斯及创作团队技艺娴熟精细的、惊人的视觉创造力和表达力。给我们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2:电影《雨果的秘密》影评

器人捐给了博物馆,却被雨果的父亲发现。这个被人认为没用的垃圾在父亲以及雨果的修理下使他重新获得了生命。在影片《雨果》的结尾处,饰演法国法国传奇电影制片人的本·金斯利,向观众道出“和我寻梦吧”。简单几语却紧扣该片的思想主题——这场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个人首部3D影片。片中穿插着饱满的视觉冲击,通过小男孩的那满是荆棘的赎罪之路将影片娓娓道来,诠释出影响力与奇迹。此外,小男孩也在其旅途中,重拾信心。

在传统胶片电影遭遇数字技术冲击、电影学者惊呼“电影已死”时刻,斯科塞斯以时髦的数字3D与电脑特技技术向传统电影的辉煌过往致敬,意味深长。有评论者认为,3D电影也许如1950年代,只是一时风潮——虽然技术有显著进步。而3D电影立体维度的仿真,只是带来更多感官刺激,而将观众更“婴儿化”,不会带来头脑、思维上的冲击,如“水杯里的风暴”,被晶莹地包裹住。当然,如何尽可能有想象力和创新力地使用3D技术、发挥其视觉特长,是导演和评论者在思考和争论的问题。《雨果》获得好评,恰是因为斯科塞斯及创作团队技艺娴熟精细的、惊人的视觉创造力和表达力。

多位评论者认为《雨果》是斯科塞斯“视觉上最出色的电影”。影片耗资巨大,在伦敦郊外Shepperton摄影棚搭景,搭出高度仿真的1930年代法国蒙帕纳斯车站,高大空阔,细节精心设计,一丝不苟。演员休息时漫游其中,使得表演状态停留在巴黎那个魔幻世界。除了艺术指导的奇思妙想,摄影师灵活穿梭于这布满人群和机器零件

迷宫的高难度、多细节运动摄影长镜头令人错愕惊叹。场景、色彩、摄影的空间立体感不掩饰“人为性”和奇幻色彩,如原作小说。电影记录、数字重构与现实再现的关系,虚虚实实。有些摄影机运动为数字制作,并无真的摄影机实体存在,而人群也是数字制作的结果,一种类似鬼魂的无实体存在。这会影响到我们对电影影像本体“写实性”的重新考量。此片不拘形式媒介,类型混合,有惊险悬念(尽管陷入故弄玄虚的俗套)、情节剧、浪漫剧、追逐闹剧。

我认为《雨果》,一部分人品的是情怀,一部分人爱的是3D和剧情,前者是漫步过电影史的观众,后者则大多是普通的影迷朋友。对这两部分人,《雨果》所带来的体验大不相同,前者是贯通了电影史和电影情感的大集合,塑造的不仅是故事,更是情怀。这是一种在浮躁中趋于平静的回归,在一片技术流的3D潮流中,马丁·西克塞斯虽玩起了3D,但显然却简单了许多,这部电影的立体效果都恰切的融入到剧情当中,不突兀不刻意。而在3D这种现代技术的包裹之下,却玩起怀旧风,这种看起来的矛盾实际上却是现代人走进电影史的最佳选择,当我们顶着电影里的雨果和梅丽爱一家欣赏他们之前的作品《月球旅行记》时,这种影中影的重叠,现代与历史的交加,是着实让人兴奋的一幕。观众看到的是两个电影,一个是荧幕之上,一个在荧幕之中。荧幕之上的,是现代人看着现代戏,荧幕之中的,是现代人看着过去人看过去过去之戏。

篇3:《雨果》——写给电影的情书

《雨果》又名《雨果的秘密》、《雨果·卡布里特的发明》、《雨果·卡布里特》, 是根据布莱恩·瑟兹尼克的同名畅销漫画改编的儿童题材电影。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末的法国巴黎, 十二岁的小主人公雨果是个孤儿, 他的工作是对一个火车站内27座时钟进行维护。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父亲遗留给他的一个破损的机器人修好, 于是他经常去火车站里一个小钟表店里去偷取零件用来修复机器人。后来他得知这个脾气古怪的店主就是隐姓埋名的默片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 乔治·梅里爱最终也被雨果的执着感动, 重新回到观众视线中, 作为电影艺术发展史的最初见证人, 再次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可。

曾经拍摄出《愤怒的公牛》、《出租车司机》、《纽约黑帮》、《好家伙》等大作、出生于1942年、身高163厘米的马丁·斯科塞斯是个身材瘦小的老人, 是无数影迷心目中永远处于电影顶峰的世界导演大师。他从影四十年, 始终把镜头对准美国社会种种顽疾, 以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冷静剖析社会, 被誉为“电影社会学家”。在2010年第67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颁奖典礼上, 马丁·斯科塞斯从他的两位御用男演员伯特德·尼罗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手上接过了终身成就奖的奖杯, 2007年, 马丁·斯科塞斯凭借《无间行者》终获第7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大奖, 而与他并称“80年代好莱坞四大导演”的其他三位好友乔治·卢卡斯、科波拉、斯皮尔伯格一起为他颁奖, 四人齐聚奥斯卡颁奖台, 如同把好莱坞的一个电影时代呈现到颁奖台上, 一时成为佳话。

3D电影在西方萌芽于上世纪30年代, 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2004年, 第一部IMAX 3D长片诞生, 为电影市场注入新的商业活力, 但也难抑止它正在出现的下滑局面, 很多3D电影作品都遭遇票房失败。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第一部采用3D技术拍摄的影片, 《雨果》的3D效果在影片还没有最后完成的时候, 就获得了参加提前看片会的业内人士的极大称赞, 有评论者认为, 马丁从根本上颠覆了经典的3D拍摄方法。以往的3D电影能够制造这样的视觉效果:电影为观众呈现一个立体化的场景, 观众会真实地感受到画面的纵深感, 有如观摩一个微缩景观的真实再现。影片中的物体——如石块、奔跑的动物等影像的运动方向是从画面迎向观众, 画面中的影像运动和观众是面对面的, 这和传统的舞台表演没有区别, 角色是表演者, 观众是旁观者。马丁·斯科塞斯则赋予3D电影一个全新的拍摄概念, 他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字摄影机带领观众不停地穿梭于火车站的站台、候车室, 穿梭于车站熙熙攘攘的往来人群, 穿梭于狭窄的管道之间, 穿梭于运动中的大的、小的、远的、近的精巧复杂的钟表齿轮和机械零件中, 娴熟的镜头运动如行云流水一般挥洒自如。电影摄像机仿佛为观众插上一对翅膀, 时而俯瞰着30年代巴黎原貌不断向前飞行, 时而居高临下停留在又窄又滑的钟楼窗外, 时而和一个大大的狗脸面面相觑。此时的观众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画面之外旁观者, 而是成为故事中的亲历者参与其中, 这样类似“角色电影”的观影体验, 比简单的3D逼真效果显得更加神奇、美妙。

如果《雨果》仅仅是在技术上成功地演示了视觉效果, 就不会获得如此广泛的业内好评。人们说, 这个电影是一封献给早期电影艺术的情书, 因为《雨果》是一部献给世界电影史的电影, 它坦白而直率地表达了电影的制作者和所有的影迷对电影先驱由衷敬意。影片不仅再现了乔治·梅里爱的蒙特勒伊玻璃影棚、拍摄现场、乔治·梅里爱的一些经典电影片段, 展示了当时电影的服装、化妆、道具、特效, 还通过各种电影手段涉及到了多部一百年前拍摄的电影, 以及当时的人们对于电影这一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惊呼。乔治·梅里爱生活在20世纪初电影刚刚兴起阶段, 是在电影史上被誉为戏剧电影之父、“电影魔术家”的第一人, 魔术师和机械师出身的他把电影变成了电影艺术, 在早期拍摄了大量科幻题材的电影,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了一些诸如着色、道具、布景等电影手段, 创造了慢动作、快动作、停机再拍、叠印、淡出、淡入等特技摄影技术, 在他的自编、自导、自摄、自剪的几百部电影中电影作品中, 不乏《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这样的经典之作, 并使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巨大商业成功。后来随着观众欣赏口味的改变、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及一战的爆发, 他的电影公司由于经营不利陷于困境导致破产倒闭, 被法国新崛起的百代公司兼并。他亲手烧掉了自己电影作坊和部分道具, 从此告别了自己热爱的电影事业, 为维持生计, 他在巴黎的火车站内开了一间小玩具店。此时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风光无限的电影大师, 而是一个潦倒古怪的普通老人。这是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当电影展现这个情节的时候, 观众无不唏嘘、感慨。要不是他后来被拥护尊敬他的青年人发现并鼓励, 可能他的晚年会更加悲凉。

如今, 电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它让每个喜欢电影的人获得梦想成真的体验, 人们越是热爱电影, 就越崇敬那些早期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电影先驱们对电影的卓越贡献, 就越怀念他们。因此, 马丁·斯科塞斯以他当今世界电影导演大师的身份, 用最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和设备, 除了告慰那些已不在人世的电影前辈们, 还提示我们不要忘记电影这个百岁老人的童年。然而, 我们现在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些电影先驱呢?又有多少早期电影设备、电影作品永久消失或者正在消失呢?马丁·斯科塞斯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觉得我们有可能重现梅里爱在那个时代所做的一些事:老摄影机是怎样拍摄电影的?会是什么效果?可是讽刺的是, 或者也可以称之为进步, 重现旧时代的我们用的却是数字技术。所以, 也算得上很有趣吧。”事实上马丁·斯科塞斯本人就是一个热心于老电影的抢救、修复工作的电影人。

今年可以说是“致敬年”。今年奥斯卡的另一大赢家、动画片《兰戈》把制作者的敬意献给了西部片, 而今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艺术家》, 更是以黑白默片的电影形式和演员表演形式, 表达了制作者对好莱坞黄金年代的无比崇敬。为什么评委们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一票投给了这些致敬片, 除了电影本身的技术上制作精良、画面美伦美奂, 对电影前辈的崇敬和爱戴, 对老电影的温暖回忆, 应该是每个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的共同心声。

除了上述这些内容, 《雨果》还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元素。在视觉效果方面, 《雨果》不仅在3D的拍摄技术上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 色调运用上也使用了叠加颜色的摄影效果, 画面的色调呈古典的蓝色, 使影片充满优雅的复古情调和典雅的欧洲气质。配乐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如溪流一般舒缓清澈的电影音乐使得观众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如同聆听了一场美妙的音乐会, 看过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雨果》给人的整体的感觉首先是一部视觉电影, 其次是一部致敬片。但是, 电影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物塑造则不甚令人满意, 一些主要人物的塑造有些单薄, 不够丰满, 一些情节的发生缺少必要的铺垫, 所以显得有些突兀, 两个小演员的表演也有些生硬拘谨, 尤其是科洛·莫瑞兹, 完全没有发挥出她之前作品的演技水平。由于片名的误导以及影片的前半部分比较注重对环境和气氛的渲染, 很多观众以为这是一个探险片, 实际上有一些观众就是带着观看探险片的预期去看这个电影的。再者, 很多镜头是专门为表现3D效果刻意为之, 这样为技术而技术、形式大于内容的做法, 不免有些喧宾夺主。这个电影改编自儿童文学作品, 主人公也是儿童, 故事主线也是小主人公的一段人生经历, 但是其中所涉及到的电影知识高深到只有学院派的影迷才能理解的程度, 当中对电影、对电影史的无限敬意, 对于那些熟悉电影史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次灵魂的升华, 但是对于普通观众而言, 不要说是儿童, 即使是成年观众, 有一些也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摘要:美国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电影《雨果》在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十一项提名、五项金像奖。《雨果》是马丁·斯科塞斯拍摄的第一部3D电影, 在技术上赋予3D电影一个全新的拍摄概念。在电影内容上, 《雨果》表达了当代电影艺术家们对早期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和百年电影历史的崇敬之情。本文从3D技术的运用和剧情方面对该片进行简要分析。

篇4:电影《雨果的秘密》影评

二、《雨果的秘密》电影中的奇观性

电影《雨果的秘密》为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力作。影片根据布莱恩•瑟兹尼克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原著2007年曾获得鹅毛笔大奖,并一度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业内视作《哈利•波特》之后最好的儿童魔幻作品。电影以火车站巨大钟面后透出的一双湛蓝色的眼睛为视角,透过这双眼睛将一个电影的梦想和传奇拉开了序幕。

(一)电影的场面奇观

影片的开头便是一个奇特的场景转换,由巨大齿轮的转动淡化转入以巴黎凯旋门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道路画面。再由镜头的不断推进至故事发生的主场地——1930年代法国蒙帕纳斯车站,影片高度再现了蒙帕纳斯车站昔日原貌,将车站的场景包括一些不起眼的事物都打造得十分精细,充满法国的浪漫主义情调。笼罩在烟雾下的车站,缤纷的鲜花,毛茸茸的宠物狗,街头的琴声与舞蹈…… 受众通过3D视角仿佛置身于其中,伴随这轻快的音乐感受着三十年代法国的奇幻色彩。

在影片的另一主要场景——27座大钟背后的孤儿雨果的家。在这一场景中镜头跟随着雨果的步伐,快速穿梭于精巧复杂的钟表齿轮与机器零件的迷宫。钟楼背后的世界昏暗阴冷,与车站热闹光明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

(二)尊崇文本的奇观表现

电影中的多个场景尊崇了原著中将插画融入故事的表现手法。在原著中作者不仅以语言形式表述故事内容,还将插图融入书中,成为叙述故事的一个部分。作者希望自己的书能给读者营造一种黑白老电影的感觉,利用书本翻页的原理,在书中加入三百多页的连续插图,使读者在快速翻页时看到图画动态,作者的这一想法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电影的61分钟处,梅里埃的电影手稿图画从跌落的盒中飞出,在空中翻转飞舞,以3d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一幅幅插图画在雨果的眼前缓慢飘过,一些快速翻动旋转的图画呈现出巨龙吐火、仙女张开翅膀的动态画面。

(三)奇观本身的展现

正如周宪先生所说奇观电影的另一个特征就在于“奇观”本身。在电影的八十三分钟处,雨果的梦境便是这部奇观电影单纯展现奇观自身魅力的一个场景。在雨果的梦中,雨果的身体慢慢变成了机器人的身体,他从胸膛到四肢的变幻最终到完全成为机器人,雨果被不断涌来的齿轮所掩埋。这样的梦境以电影画面生动的展现,体现出了电影的超现实艺术。

三、表示致敬,展现奇观电影的初期发展

在电影中孤儿雨果与伊莎贝拉偷跑去电影院看当时流行的黑白默片,以此打开了两个孩子对电影发展的认知道路。鲁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哈罗德•劳埃德的《最后安全》、勒内•克莱尔的《沉睡的巴黎》和《最后一个百万富翁》、让•雷诺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黑白默片中的场景在影片中随着两个孩子翻阅电影书籍而快速展现。电影特别选取了两部具有代表意义的默片做了详细的介绍。在电影的69分钟对《火车进站》进行了介绍:“1895年,第一部在银幕上放映的电影《火车进站》,整部电影只有一辆火车驶进站台,当火车加速开往银幕方向时,观众大喊大叫,因为他们以为火车会冲出来撞到他们”。而就是《火车进站》的这一个画面,造就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奇观。可以说,电影在其诞生之初,便以强大的奇观效应吸引着其观众。而在电影中反复提及的另一部电影为梅里埃的代表作之一《月球旅行记》。这部影片的经典画面便是发射出的火箭砸在了月亮的脸上,在这部电影中“梅里埃调动尚不丰富的电影手段营造的奇观世界,显示了电影呈现想象领域的巨大功能。”乔治•萨杜尔在其著作《世界电影史》中也如此评价梅里埃:“梅里埃利用特技,经常是为了使人感到惊奇,它本身成为了一个目的,而不是一种表现手段”。可以说,《雨果的秘密》这部电影不仅是向默片致敬,它更多的是以电影的奇观性向奇观电影的发展致敬。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69分钟时,雨果梦见蒙帕纳斯车站的火车刹车失灵冲出轨道,火车在车站中冲破一切,人们大惊失色四处逃窜。这一场景与1895年米埃尔兄弟拍摄了火车进站相重合,不同的是雨果的梦境以3D呈现,火车的冲撞、玻璃围墙的破碎都十分逼真立体。这相隔一百多年的画面都让受众产生了真切感受,在视觉上有着极大的震撼。这充分展现出了奇观电影在发展道路上所呈现的无穷魅力。

四、电影奇观性的内涵缺失

作为一部以奇观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电影,有评论家认为这部影片的全部精华都在繁复精巧的场景制作和3D画面效果,而承载这些效果的情节和表演服务于视觉感受,细节的合理或人物的立体仅是次要的支架,这样的评价也不无道理。不仅仅是《雨果的秘密》这一部电影,近几年来许多好莱坞大片在追求视觉奇观时忽视了电影的叙事的重要,忽略了电影应当传达的意义与内涵。例如《变形金刚》,该电影过分追求视觉效果,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内容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变形金刚在不停的呈现精彩的打斗场面。《雨果的秘密》虽然有雨果这个孤儿在工作中(修理机器人,给27个时钟上油)不断探索着自身生命价值的内涵存在,但是这样的一条线索被强大的视觉奇观所淹没。电影仅剩展现黑白默片,致敬梅里埃大师这一十分空洞的内涵。并且在影片中为了凸出3D效果而刻意添加一些奇观场景,致使电影内容叙述不自然。受众在观看奇观电影后往往只记住了影片中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镜头,电影内涵的缺失无疑是追求奇观性所带来的弊端,值得引起电影人的深思。

[1][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2]《月球旅行记》《A trip to the moon》,导演:乔治斯•梅里埃(Georges Méliès)1992

[3]《火车进站》,导演:卢米埃尔兄弟1985

[4]《雨果的秘密》,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2011

[5]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M].福建论坛,2001(2):

[6]周宪.论奇观 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 究,2005(3);

篇5:《雨果》精彩影评

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投资高达1.7亿美元,从上映之后的反响可以看出,他的这次情怀真诚的造梦之旅是成功的,投资人付出了一个A级大片的高昂成本给这部看似很儿童的电影,而老马丁,则将他对电影最初的感动和所有的虔诚,以澄澈迷人的童话梦幻形式呈现出来。

自从《无间道风云》让马丁斯科塞斯终于如愿以偿拿下奥斯卡小金人之后,他的心态也越发收放自如,不用像《纽约黑帮》、《飞行者》的时候刻意迎合学院派,而是以电影资深玩家的心态游刃于影像游戏中,玩转精神分裂主题的《禁闭岛》是深邃黑暗的游戏,而《雨果》就是充满童趣的游戏,《禁闭岛》将叙事技巧玩到了淋漓尽致,而《雨果》中斯科塞斯则热衷于电影最初的神奇技术——营造梦幻感。

电影如何造梦从“科幻片之父”梅里爱说起

《雨果》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片中主要的电影人就是法国电影大师梅里爱,他是电影史上第一个正式被称为“电影导演”的人,在他眼中,电影就是一种能够将想象中的画面和故事最直接呈现的魔术,当然,这也与他在做“电影导演”之前的职业有关——舞台魔术师。他开始热衷于拍摄欧洲神话主题的电影,后来则转向科幻题材影片的制作,后来蒙太奇的兴起和战争原因,让固执的梅里爱开始走下坡路,晚年则在火车站附近玩具店度过,《雨果》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切入的。

从片中两个孩子的角度来看,梅里爱就是一个神奇的造梦魔术师,影片以自动机器人将主人公雨果和梅里爱联系在一起,而雨果和伊莎贝尔在图书馆里听管理员讲梅里爱电影的时候,才是斯科塞斯最想表达的,这段深情回忆让本来的怀旧梦幻色彩有了虔诚的气氛。

梅里爱开发了很多电影拍摄的基本技术,比如快慢动作、淡入淡出、停机拍摄等等,这些后来已经被大量运用,而梅里爱对电影特效技术尤其痴迷,因此才有《月球旅行记》的诞生,《月球旅行记》的故事是科学家们决定乘炮弹去月球,一群美丽歌女用大炮将炮弹发射到月球火山口。科学家们在月亮上看到月神各类奇异生物,后来经过一番激战返回地球。《雨果》中重点重现了炮弹到月球的过程,这里的月球被想象成岩石表面的脸庞,炮弹正好击中这张脸上的一只眼睛,两个孩子对此惊奇不已。而斯科塞斯之所以重点在此,因为《月球旅行记》是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其绚丽迷人的特技对太空、月球和星星的展示,月球上的岩石洞穴、奇花异草等等都成为后来科幻片的必备。

不仅如此,梅里爱当时所采用的是耗资巨大的布景技术,正是这种技术将初生的电影从卢米埃尔兄弟创造的“自然记录真实”路线摆脱出来,真正能够创造一种虚拟空间的梦幻感觉。《雨果》中,斯科塞斯对梅里爱当时的摄影棚展现得十分豪华精致,在图书馆管理员的讲述中,那几乎是神圣而梦幻象征。

后世的科幻片采用了很多实景拍摄,但电脑特效技术又将实景拍摄无法达到的虚拟效果呈现出来,这好像又回到了当时梅里爱的初衷——造梦。

技术对造梦者的逆袭

同样作为一个电影大师,马丁斯科塞斯在《雨果》中对电影视觉效果技术进行了大量尝

2丫影视奇异高清网http:///

试,观众看到的大量火车站场景都是CG特效完成,这不仅仅限于绿幕抠像和后期合成,还包括大量多维度的长镜头运动(影评),影片镜头在灵动音乐中穿梭于火车站人群、钟楼大量钟表零件以及自动机器人内部中,尤其后两者,由摄影师完成拍摄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几乎全部是后期数字制作,这其实并不新鲜,因为三维动画肯定完全采用这种方式,卡梅隆的《阿凡达》以及很多科幻电影也是如此。但于作者型导演斯科塞斯在这部非动画电影前而言,就有了别样的意味,镜头的视角、维度不再需要通过现场灵感捕捉,而需全部设计、制作。

电影发展到今天,当初梅里爱的造梦路线再次飞跃,技术对造梦者进行了逆袭,剥夺了造梦者直接现场捕捉的权利,那些穿梭于虚拟画面中时的导演视角,其实是一个虚拟的存在。但这并不能说失去了创作者的灵魂。

令卡梅隆赞叹的3D技术

谈到《雨果》的3D技术,斯科塞斯表示,既然我们的世界就是3D的,用3D来拍电影再正常不过了。仔细看《雨果》的3D画面就能发现,老马丁确实对3D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影片中三位立体效果已经从“层次感”进化到了“融入感”,摆脱3D电影让球飞到你眼前、让泥点子甩到你脸上之类炫技卖弄,而是营造空间感将观众彻底融入,所以你看《雨果》的时候不再有之前3D电影中物体可以突兀的感觉,而是与画面融为一体的身临其境,如果能摘掉眼镜,这应该就是理想中的3D效果了。

这种3D效果不仅能让人真正身临其境,而且在细节上能够避免画面变形,不少人在看《龙门飞甲》的时候明显感到远景和近景中人物比例严重失调,而且对焦都会出现问题,这些在《雨果》中就绝对不会出现了。

篇6:《雨果》电影观后感

我和彭彭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了电脑,开始观看。电影的主要内容是:小男孩雨果的爸爸,在一场突发的大火中被烧死,雨果的叔叔把雨果带到火车站修理大钟,而雨果的叔叔,却神秘失踪了,从此以后,雨果就一直躲在钟楼的墙壁里。雨果为了修好父亲在世时从博物馆里捡来的坏机器人,偷偷地从乔治?梅里埃的店里拿走了很多小零件,可是有一次,雨果被乔治当场抓住了,乔治逼迫雨果把口袋翻开,把雨果偷得零件收了回来,还把雨果爸爸在世时辛辛苦苦画的小本子收了,声称要把它烧毁。雨果认识了乔治的养女,并与她一起冒险……

最后大家才知道,原来,乔治年轻时,是一个很有名的魔术师、导演。可不久,一大批士兵退了下来,他们都觉得电影很无聊,于是,人们就渐渐的忘了乔治与他的演员,乔治觉得很痛苦,他决心毁了这一切,并忘记这一切,可他就是不忍心毁了自己精心制作的机器人,于是,便送给了博物馆……

雨果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可是,他靠着自己的勇气与屈强,逃过了车站巡查员的一次次追捕、不顾一切的从火车轨道上捡回机器人等,足以让我们生起敬佩之心。

这部电影中,我最讨厌那个追捕雨果的车站巡查员,他总是不顾青红皂白地追捕雨果。

我很喜欢帮助雨果度过重重难关的那个女孩……

篇7:雨果电影观后感

雨果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力作。并根据布莱恩·瑟兹尼克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由新生代小演员:科洛·莫瑞兹与阿沙·巴特菲尔德主演。它一上映就获得了如潮的好评,并于同年收割了奥斯卡5项大奖,11项提名。

我想重点从:好莱坞叙事,致敬,蒙太奇以及语言,这四个方面来赏析。

首先,作为一部好莱坞,它体现了众多好莱坞叙事方面的特点。

1.“英雄”小主人公。设置了雨果这个小主人公,他身世悲惨但有一个梦想,精通修理技术,想要修好父亲留下的机器人,并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跟其他的“孤儿”是完全区分开的。所以他追逐着梦想,奇迹般地找到了“钥匙”揭开了梅里埃导演的身世,让他的再次被重视,重现于世界。

2.英雄身边一定有朋友。小雨果去追回笔记本的时候遇见了梅里埃的养女伊莎贝拉,于是他们成为了追寻“秘密”途中的好伙伴。伊莎贝拉作为“小英雄”的帮手、好朋友、聆听者、开导者,甚至解救秘密的人物,在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最后一分钟营救。营救意味着一种气氛,它把压力推向极致。中的小雨果为了捡起机器人义无反顾地跳下火车轨道,又刚好是在“大团圆”结局之前。这种生死一线间,观众的神经不由得高度紧张,正好把影片推向了最高潮。为之后的大团圆结局与“保安”这个冷酷无情的人物的洗白制造机会,让观众有一种强烈的放松感。

4.小人物。影片中的“保安”角色,由最初的冷酷无情,让“雨果”非常害怕,到最后让人体会到善良友好,并且收获了爱情,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小人物的真情实感。这个富有喜剧效果的人物,达到了很好的烘托调节气氛的效果。

篇8:电影《雨果的秘密》影评

关键词:电影艺术,高科技手法

在高科技电影影像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一大批大成本、大制作的3D电影带给了人们近乎完美的立体视觉享受和强烈的震撼效果。与此同时, 人们对电影艺术是否在高科技革命下被技术化、市场化、资本化而改变方向产生了思考, 甚至有人提出:“一部大成本制作的高科技炫目影片, 也许只需要三两滴思想就足以令观众感到深刻。”技术革命是否正在让电影改变方向, 让观众失去思考?电影还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有鉴于此, 高科技手法与电影艺术品质的结合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前几年技术狂人卡梅隆的《阿凡达》、电影魔术师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丁丁历险记》, 这些足以让观众感受到近乎完美视觉冲击的大制作高科技影片, 不可否认的确都是杰出的电影, 但在其艺术性上也存在着不少的争议。部分人提出:如果电影只跟眼睛有关, 只要有顶级的视觉冲击和丰富的色彩就足够, 与头脑、与艺术没什么关系, 那这样的电影就该划归科学, 这样的导演就该称作科学家。那么, 如果以一个科学家的态度, 以一个艺术家的情怀, 使更多即技术手法卓绝又艺术品质浓郁的影片得以面世就越发的是影迷的福音了。

《造梦的雨果》是马丁·斯科塞斯, 这位批判现实主义电影大师首次执导的3D影片, 一举斩获了奥斯卡包括最佳视觉效果等五项技术大奖。同时, 他的艺术品质和叙事能力又让人如此心动, 恰如用3D技术的华丽笔锋给电影的过往写了一首精雕细琢、感人至深的情诗一般。4月, 参加北京电影节的卡梅隆公开称赞:“《雨果》的3D效果, 完全超越了我当年拍的《阿凡达》, 让这种技术充满了艺术感。”

一、高科技手法下的空间和人物设置、拍摄视角选取、画面光线运用把电影的内核延展的更加深邃

马丁·斯科塞斯是一位擅长用场景、画面和镜头语言表述自己观点和思想的导演。无论是电影开始那段横穿火车站内部的长镜头, 还是隔着钟楼玻璃俯瞰夜色中流光溢彩的巴黎全景, 在酣畅淋漓的3D效果下, 都成为高品质的视觉享受。影片使用极为快速、灵活的镜头运动, 伴随着卢米埃尔兄弟那种颜色叠加般的调色, 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复古的暖调。特别是影片中, 雨果将乔治-梅里叶藏在壁橱里的画稿打翻在地上时, 盒中电影布景手稿一张张幻化成为梅里叶老电影里的真实影像, 在空中飘浮撒落着, 配合优雅的3D立体效果, 美轮美奂, 不断交织重叠的手稿就像快速放映中的幻灯片般活动起来, 既表达了一位父亲给女儿讲故事时深情浓浓的爱意, 又是对前辈电影拓路人的充满诗意的致敬和缅怀。雨果到图书馆里借阅电影史著述, 一部部经典电影便从书页跃然于银幕之上——《火车进站》《月光宝盒》《寻子遇仙记》, 美轮美奂。

整部电影的场景并不算多, 大都发生在火车站大厅、大钟阁楼、图书馆、城市街道以及乔治·梅里埃的房间内, 但马丁·斯科塞斯却把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设置的一丝不苟, 用华丽丰富的高科技视听风貌、教科书般精准的镜头语言, 以及浓厚的色调, 让它们变得色彩绚烂, 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

二、叙事与镜头并重, 感人至深的剧情、富于叙事的艺术方法, 用技术讲故事的表现能力是影片成功的另一半

不仅“视觉最出色”, 《造梦的雨果》更因对心灵深层的扣击而被广泛赞誉。如导演本人在采访中所叙述的那样:“《雨果》电影中涉及的20世纪早期是发明的黄金时代。梅里埃制造出了神奇的摄影机和放映机, 汽车、电话、收音机、飞机也出现了, 所有这些伟大的发明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极度兴奋并饱含希望的时代。而现在的我们和20世纪初的情形是极其相似的, 只不过现在我们拥有更先进的科技。所以为什么不用这些技术来讲故事呢?用一种可以真实反映我们看待现实的方式来描述, 就好像你在剧院里看戏剧表演, 那些舞台上的演员们可都是‘3D’的”。

这种“用技术来讲故事”通过感人至深的剧情, 让生命柔软生辉的好东西跃然与大屏幕之上。男主角雨果是一位孤儿, 做钟表匠的父亲火灾中丧生后, 接替酗酒失踪的伯父干着为车站钟表上油维护工作, 孤苦伶仃地生活在钟楼的阁楼上, 车站内每天都挤满了来去匆匆的人群, 却无人关心他的生活, 只有父亲留下的金属机器人陪伴在他的左右。修好机器人, 找到父亲留给自己的信息, 是支撑雨果在孤独中继续生存的唯一动力。而当他在车站玩具店偷取修理机器人所必需的零件时不幸被店主乔治发现, 并没收了父亲留下的修复图纸。雨果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戏剧性的变化?机器人与玩具店主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联系?这一谜团吸引着观众更投入地去欣赏影片。当雨果遇上伊莎贝拉, 观众便跟随两位同样失去双亲、同样怀着充满冒险童心的孤儿, 去探索隐藏在机器人背后的奥秘。而这场冒险的终点, 却指向了伟大的电影艺术大师﹣-乔治·梅里埃, 以及一段辉煌的无声电影史。影片的大团圆结局令人十分满意:乔治·梅里埃的心结被解开, 重新被公众所接受;车站巡查获得了真爱;而雨果最终被梅里埃一家所接纳, 生活有了依靠。

电影里的雨果透过大钟表盘间的空隙隐秘地饱揽人间百态, 雨果虽然年纪尚小, 但生活的残酷让他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 怀着一个幼小但坚强的心, 他帮助陷入低谷的梅里叶重新找回了人生的意义。梅里叶最后称呼雨果是“魔术师”, 是因为雨果经过一连串神奇的冒险经历, 最终帮助这位曾经的真正魔术师重新拾回了“梦想”。

如此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 确实是马丁·斯科塞斯这位既深刻了解现实生活的残酷, 同时又有一颗极度热爱电影的导演才能够完美的诠释的。

篇9:《雨果的秘密》

车站的孤儿

1931年,法国巴黎。12岁的孤儿Hugo独自住在中央车站的钟楼里。他透过巨钟表盘上的缝隙看外面的世界,饿了就出去偷点面包牛奶果腹,偶尔还去玩具店偷几个零件回来,进行自己的“秘密工程”:对照父亲留下的一本笔记,试图修复一个坏掉的机器人。

Hugo的运气一直不错,但这次他去玩具店偷零件时,却被看上去脾气很不好的店主老爷爷Papa Georges捉了个现行。作为惩罚,Papa Georges夺走了Hugo的笔记本。Papa Georges翻看着笔记本,表情从愤怒渐渐变成了惊愕,最终变得有些不知所措。Papa Georges拒绝将笔记本归还给Hugo,还威胁他要烧掉笔记本,甚至想叫车站巡警抓走Hugo。好不容易逃脱的Hugo一心想要拿回笔记本,于是晚上再次偷偷来到玩具店。

Papa Georges: I know you're there. What's your name, boy?

Hugo: Hugo. Hugo Cabret.

Papa Georges: Stay away from me, Hugo Cabret. Or I'll drag you to the Station Inspector's office. He'll lock you up in his little cell, and you'll never get out, you'll never go to school, you will never get married and have children of your own to take things that don't belong to them.

Hugo: Give me back my notebook.

Papa Georges: I'm going home to burn your notebook.

Hugo: You can't burn my notebook.

Papa Georges: And who's to stop me?

看到Papa Georges将笔记本揣在口袋里带回了家,Hugo只好悄悄尾随,伺机拿回笔记本。到了Papa Georges家门口,Hugo想尽了办法都进不去。但他的举动却被Papa Georges的教女Isabelle发现了。Isabelle是个善良又热情的女孩,她答应Hugo会帮他看着笔记本,不让Papa Georges烧掉它,还劝Hugo先回家去。

神秘的机器人

无奈之下,Hugo只好回到火车站的钟楼里。对着坏掉的机器人,Hugo回忆起过世的父亲,不禁落下泪来。原来,Hugo也曾有过衣食无忧、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由于母亲离世很早,他由父亲抚养成长,父子俩亲密无间。身为钟表匠的父亲擅长制造和修理精巧的机械,Hugo耳濡目染,也对这一行充满热情,并学会了一些技能。一天,父亲从博物馆拿回一个坏了的机器人,据说只要修好它,它就能自己书写文字、传递信息。

Hugo和父亲一起开始修机器人,但没想到一场突发的火灾夺去了父亲的生命。而在火车站钟楼工作的叔叔则假借收养之名卷走了Hugo的一切,还把他带到钟楼里让他替自己干活儿,自己却终日酗酒,经常不回来。坏掉的机器人和父亲亲笔写下的维修笔记因此成为Hugo最宝贵的财产,Hugo当然不会轻易放弃。他要拿回笔记本,修好机器人,让它写出父亲留给自己的“信息”。

翌日,Hugo一早就守在玩具店门口,期望消了气的Papa Georges能把笔记本还给他。令他心碎的是,Papa Georges塞到他手里的却是一包纸灰。Hugo伤心至极,哭着跑开时却和Isabelle撞了个满怀。

好心的Isabelle带Hugo去了火车站书店。在高耸的书柜间,她告诉Hugo一个好消息:Papa Georges并没有烧毁笔记本,而且恰恰相反,他也把笔记本看得很重要。Hugo转忧为喜,再次奔向玩具店。Papa Georges无意中发现了Hugo修理机械的天赋,于是和Hugo约定:他可以把笔记归还给Hugo,但Hugo以后有空时要来玩具店打工,偿还他偷零件的钱。

Hugo的生活顿时光明起来。他白天在Papa Georges的店里打杂、学习新技艺,晚上在阁楼里修理机器人。不久,机器人修理好了,只要找到钥匙打开机器人胸前心形的锁,它就能启动了。问题是,那把神奇的心形钥匙会在哪里呢?

意外的发现

又是一个安宁的日子,Hugo在书店里和Isabelle聊起他最喜欢的电影。交谈之后Hugo才发现,Isabelle居然从没看过电影,这令他吃惊不已。于是他带着Isabelle偷偷溜进了电影院,让她观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尽管没看到结局就被查票员赶了出去,他们还是兴奋不已,一路上不停地聊着。

Hugo: Why doesn't Papa Georges let you go to the movies?

Isabelle: I don't know. He never said. I bet my parents would have let me.

Hugo: What happened to them?

Isabelle: They died ... when I was a baby. But Papa Georges and Mama Jeanne, they're my godparents, so they took me in (收养). They're very nice about almost everything, except the movies.

Hugo: My father took me to the movies all the time. He told me about the first one he ever saw. He went into a dark room, and on a white screen, he saw a rocket fly into the eye of the man in the moon. (编注:Hugo此处转述的这个场景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之一《月球旅行记》的标志性画面,该片正是出自法国导演梅里爱之手) It went straight in.

Isabelle: Really?

Hugo: He said it was like seeing his dreams in the middle of the day. The movies were our special place where we could go and watch something, and ... we didn't miss my mum so much.

两个孩子刚刚发现身世相同却很快话不投机,争吵了起来。他俩被车站拥挤的人流冲散,Isabelle被推倒在地,险些受伤,还好Hugo“不计前嫌”,表现出小男子汉的气度将她救起。混乱中,Hugo意外地发现,Isabelle脖子上一直佩戴的饰物正是自己日夜寻找的心形钥匙!

尘封的梦想

Hugo和Isabelle迫不及待地将钥匙插进了机器人胸前的锁孔,成功启动了机器人。机器人开始在纸上涂涂画画。漫长的等待过后,一幅惊人的图画呈现在Hugo和Isabelle面前:硕大的月亮被画成一个人的面孔,一艘火箭冲向人的眼睛——这正是Hugo的父亲向Hugo描述过无数次的电影画面。Isabelle则在这幅画的落款中看出了端倪:Georges Méliès不就是Papa Georges的全名吗?

两个孩子带着满腔困惑,拿着画来到了Isabelle家,Isabelle的教母Mama Jeanne看到这幅画之后一下子泣不成声。

Mama Jeanne: Oh, children. What have you done? Where did you get this?

Hugo: You'll call me a liar (你不会相信我的).

Mama Jeanne: No, child.

Hugo: A mechanical man drew it.

Mama Jeanne: Do you have him?

Hugo: My father found him in a museum. Nobody wanted him. We fixed it.

Mama Jeanne: No, but it needed my ... [看着Isabelle,恍然大悟] my key.

和Papa Georges一样,Mama Jeanne也对画作背后隐藏的秘密三缄其口。Hugo却执着地想要寻求一个答案。他固执地认为,这个机器人绝不仅仅是一个玩具,它所暗示的有关电影的一切让他回想起父亲浓浓的爱,父亲一定想要传达给他某种信息。

Hugo: Please tell us what is going on.

Mama Jeanne: Out! None of your business. You must both forget this.

Hugo: My father and I, we worked hard to fix this. This is all I have left of him. I need to know what this means. Please.

Mama Jeanne: There are things you're too young to understand. You should not yet know such sadness.

不论Hugo如何追问,Mama Jeanne就是不愿透露半点信息,而且为了不让刚巧回来的Papa Georges发现他们,还让他们躲进了一个房间。偏偏这个房间中存放着Papa Georges过去为电影绘制的各种场景图和分镜图,Hugo一不小心打翻了一个箱子,这些绚烂的、充满想象力的图画便在空中飞舞,如梦似幻。这些声响引来了Papa Georges,看到自己昔日的作品被两个孩子无意间发现了,他勃然大怒,又忍不住伤心不已。

渐露的真相

在好心的书店店主的指引下,Hugo和Isabelle来到巴黎大名鼎鼎的电影图书馆Film Academy Library查找线索。在一本名为The Invention of Dreams的书里,Hugo和Isabelle沉浸在光影诞生之初的奇妙世界中:从卢米埃尔到格里菲斯,从历史上第一部影片《火车进站》到表现主义美学的开山之作《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再到深刻展现城市化浪潮的卓别林电影……忽然,熟悉的“月亮脸”画面跃然眼前,他们聚精会神地读起来:“The filmmaker Georges Méliès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realize that films had the power to capture dreams. The great pioneer of early filmmaking died during the Great War (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们感到奇怪极了,一口咬定作者Rene Tabard一定是写错了,没想到这话传到了刚巧在旁边的Rene本人耳中。得知Isabelle是Georges Méliès的教女后,Rene大喜过望,向两人讲起了自己小时候跟随做道具师的哥哥参观Georges Méliès的摄影棚的情形。

Rene: One day he (指Rene的哥哥) took me to visit the studio. It was like something out of a dream. The whole building was made of glass. In reality, this was to let in all the sunlight necessary for filming; But to my eyes, it was nothing short of an enchanted (充满魔力的) castle. A palace made of glass. In the end, he made over 500 movies. He was phenomenally popular in his day.

Isabelle: But why did he stop?

Rene: Up until today, I believed that he died in the war like so many others.

Hugo: Could we watch some of his movies?

Rene: I wish you could. But time hasn't been kind to old movies. This is the only one we know of that survived. Out of hundreds, one. And still it is a masterpiece.

Rene收集了许许多多Georges Méliès用过的电影道具,在他眼里,Georges Méliès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造梦师。

光辉的目标

知道真相的Hugo和Isabelle决定帮Papa Georges振作起来。在Hugo看来,失去目标的人和坏掉的机器一样都需要救治。

Hugo: Everything has a purpose, even machines. Clocks tell the time and trains take you to places. They do what they're meant to do. Maybe that's why broken machines make me so sad. They can't do what they're meant to do. Maybe it's the same with people. If you lose your purpose, it's like you're broken.

Isabelle: Like Papa Georges.

Hugo: Maybe we can fix him.

Isabelle: Is that your purpose, fixing things?

Hugo: I don't know. It's what my father did.

Isabelle: I wonder what my purpose is. I don't know. Maybe if I had known my parents I would know.

看到Isabelle情绪变得低落,Hugo带她来到一处可以欣赏巴黎夜景的表盘,还作出了一个精彩的“机器比喻”。

Hugo: Right after my father died, I would come up here a lot. I'd imagine the whole world was one big machine. Machines never come with any extra parts, you know. They always come with the exact amount they need. So I figured if the entire world was one big machine, I couldn't be an extra part. I had to be here for some reason. And that means you have to be here for some reason, too.

Hugo的话让Isabelle展露笑颜,他们更加坚定了帮助Papa Georges的决心。这天夜里,焦虑不安的Hugo做了一个火车脱轨、自己变成机器人的噩梦,而现实中,对Hugo不利的事儿的确正在发生。Hugo的酒鬼叔叔被人发现数月前就已溺死在塞纳河里,车站的巡警因此起了疑心:如果这位钟楼工作人员早已不在人世,那么是谁一直在给火车站的大钟上发条呢?

共同的梦想

为了帮助自己的偶像,Rene也加入了Hugo和Isabelle的行列。他专程登门拜访,用一番真挚的话语打动了Mama Jeanne。大家坐在客厅里用简易放映机看完了Rene留存的这部《月球旅行记》。Mama Jeanne回想起昔日和丈夫一起拍电影的时光,不禁热泪盈眶。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吵醒了Papa Georges而浑然不觉。大家尝试着一起劝说Papa Georges。

Mama Jeanne: Georges, you've tried to forget the past for so long. It's brought you nothing but unhappiness. Maybe it's time to try and remember.

Papa Georges: [对Hugo说] You want to know?

Hugo: Yes.

Papa Georges: Just like you, I loved to fix things. I started out as a magician. Mama Jeanne was my assistant. We were very successful, I must say. We even had our own theater. But I was always tinkering (摆弄) with machines. I had my own workshop at the theater, where I could invent new illusions. Once I even built a working automaton. Oh, he was a particular treasure; I put my heart and my soul into him. Then, one night, Mama Jeanne and I went to visit a traveling circus. We were walking past the sideshow tents when I noticed something. Something strange. Something wonderful.

Papa Georges所说的奇怪又奇妙的东西就是最早期的电影。他深深地为这种新的艺术着迷,甚至请求电影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卖一台摄影机给他,但遭到了拒绝。于是,Papa Georges开始自己筹备人力财力、制作电影的仪器,甚至不惜为此变卖家产。他和他的电影制作团队自编自导自演自制了几百部电影,开创了人类前所未见的视觉奇观,为日后的电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Georges夫妇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然而一战爆发了,人们开始探讨沉重的社会话题,Papa Georges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坚持拍摄他擅长的科幻、奇幻故事,逐渐失去了观众,事业滑到了谷底。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他不得不把胶片卖给一家公司,可这家公司却烧毁了所有胶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Papa Georges只有把自己对电影的痴迷深埋心底。

美好的结局

原来,Papa Georges依然对电影怀有热情,但他为了忘记过去已经毁了所有道具。他现在只希望自己亲手制造的绘图机器人还在。听闻他的愿望,Hugo跑回车站想把机器人还给Papa Georges,不曾想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巡警Gustave发现了。

Gustave: We'll let the orphanage deal with you.

Hugo: No, I don't belong there!

Gustave: Where do you belong? A child has to belong to somewhere.

Hugo: Listen to me, please. Please listen to me! You don't understand. You have to let me go. I don't understand why my father died, why I'm alone. This is my only chance ... to work. You should understand!

[好在Papa Georges及时赶来了]

Papa Georges: I do! I do. Monsieur (先生), this child belongs to me.

[Gustave放开Hugo,Georges一家人把他拥入怀中]

Hugo: I'm sorry. He's broken (机器人坏掉了).

Papa Georges: No, he's not ... He worked perfectly.

就像Papa Georges说的,机器人又一次完美地运转起来,并登上舞台,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向人们展示了电影能够怎样去实现人们的梦想。而Hugo也成为Georges家的一员,受到他们的悉心照料。

上一篇:房县开展社会治安专项整治集中行动下一篇: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__论文